第一篇:初中物理《力》教案
《力》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物体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可以引起物体形状的改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能力目标:1.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相关物理知识的实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学会寻求现象的共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初步认识物理学的基本内容,形成科学世界观。体会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通过魔术告诉大家一个真理:亲眼所见的也有可能是假的,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力的作用是相互引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价值观。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讨论交流,举例子,分析,实验法,启发式提问法,归纳总结法,讲练法,类比法等。
: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小磁铁,塑料瓶,剪刀,纸,魔术棒等
:
重点: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1.引导学生形成力的概念时,寻求现象的共性,从而形成对力的清晰认识。
2.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
:
导入:老师用投影仪放一个漂亮的“力”字,请同学们欣赏它好在哪里。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看法,老师顺势说出自己的看法:“这个字写得好,好在很有气势也很有力度,正好诠释了力的含义。”继而提出物理学 1
中的力是什么,引起同学们兴趣。
以这样的方式引入新课,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主讲:首先探究什么是力。拍打某同学的手,让其感受力的作用。分析他会痛是因为老师用了力。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力。接着,投影两张生活照—人推车和推土机铲土,分别讲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力。综合以上三个小例子得出:一个物体受到了力,必然有别的物体施加了力。让学生提出质疑:物体受到了力不一定有施力物体。例如苹果自己掉下来了。老师不直接回答,而是表演了一个小魔术:看似没有施力物体的一个笔自己往上爬。解密魔术时告诉大家:亲眼所见的也可能是假的,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肯定小结论的正确性。
进一步探究力的本质。列出三个小实验:1.人提水2.击掌3.小磁铁之间的吸引。依次完成三个小实验,得到实验结果。总结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通过设问“力作用在物体上有什么作用效果?”引出第二个探究: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投影仪展示生活中最具代表的若干例子,依次分析力能使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又由运动变为静止,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也就是说: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通过讨论,得出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最后做课堂小结。
:思考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板书设计:
力
一.力是什么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二.力的作用效果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物体的形状
第二篇:初中物理 7.1 力教案
7.1力
一、教材分析
本章讲述的是关于“力”的基础知识,是学习静力学的基础和准备。内容包括力、弹力、重力。本章内容与高中的有关力学知识联系密切,是是今后学好其他力学知识的基础。
所谓基础性,就是要为学习力学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从知识方面来说,就是理解力的初步概念,理解弹力、重力产生的条件和特性,明确力的作用效果,会进行简单的分析。从运用方面说,是初步熟悉对一个物体的受力分析,会画出正确的力的示意图。
本节具有预备性,不论在知识上和运用上都要有一个“度”,多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
3、会做力的示意图
三、教学重点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
四、教学难点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展示目标 1.由以上现象可以发现什么? 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2.由以上现象可以发现什么? 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变化和速度方向的改变,及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时改变。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力的概念
⑴力的描述:力是物体与物体的作用。(即力产生的条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发生作用)⑵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是物体发生形变。⑶力的单位:牛顿 2.力的三要素 3.力的示意图
⑷力的示意图: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作用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
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应用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
这节课重难点是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例1 关于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的物体自己就有力,如爆炸的手榴弹,所以这个力可以没有施力物体
B.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C.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D.有的物体只是施力物体而不是受力物体
解析 此题可根据力的产生条件来判断,抓住“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要想有力,必须同时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这两者缺一不可.物体在对其它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一定受到其它物体力的作用,即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A、D选项脱离了物体去谈力,故错误.C项则歪曲了力产生的条件,力的产生只要有两物体发生相互作用即可,不一定非得接触,故C错.选B。练习:
1.运动状态的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用速度来描述,只要物体的 变化了,不管是 还是 改变了,都说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2.力:物体与物体之间的 称做力.
3.力的三要素:力产生的效果是由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共同决定的.
第三篇:力——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力——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详细介绍: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一节《力》--柘溪镇中学喻思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力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时安排:一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题:
“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本节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力是什么?
1、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 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 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2、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2、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3、学生谈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
归纳: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块,铁块吸引磁铁。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
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4、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
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堂小结
本节初步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四篇:初中物理:力练习题
1.如图1所示,小明用手指压圆珠笔芯使它弯曲,同时手指感到疼痛,这个实验不能说明()
A.力的作用是相互的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图1)
C.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D.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2.下列现象,不能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来解释的是
()
A.跳水运动员踩踏跳板,身体向上跳起
B.铅球运动员投出铅球后,身体随着向前倾倒
C.滑冰运动员用力推墙,身体离墙而去
D.游泳运动员向后划水,身体前进
3.下列有关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要发生力的作用必须两个物体要接触
B、力作用在物体上一定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C、力的作用点可以不在物体上
D、物体在空中运动,若忽略阻力,物体受到的重力是一个物体产生的4.如图所示,一位同学沿水平方向用75N的力推箱子而没推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此同学没推动箱子说明力不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此同学的水平推力是人的手发生弹性形变产生的C、此同学没推动箱子说明水平推力小于摩擦力
D、箱子对地面的压力是由箱子的重力产生的5.如图所示是建筑工人在砌墙时常常利用的铅垂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铅垂线是利用重力方向一致的原理
B、铅垂线的线是与地面垂直的C、铅垂线的线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D、铅垂线的线的方向一定是指向地心的6.如图所示用力拉弹簧,弹簧就伸长:用力压弹簧,弹簧就缩短,这个现象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
A力的方向有关
B.力的大小有关
C.力的作用点有关
D.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有关
7.如图所示,小明左脚用力向后蹬地他会随滑板车一起水平向前运动,小明不再蹬地,滑板车最终会停下来,关于这一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小明左脚向后蹬地,他和滑板车会向前运动,利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B.小明的左脚离开地面后,他和滑板车由于惯性会继续向前运动
C.小明站在水平运动的滑板车上时他受到的是平衡力
D.滑板车最终会停下来是因为阻力改变滑板车的运动状态
甲
乙
丙
丁
8.对图中所示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甲图中弓被运动员用力拉开,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B.乙图中刹车后人的上身向前倾,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丙图中人推前面的船,自己的船却向后运动,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D.丁图中热气球匀速直线向下运动,说明热气球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9.如图所示的小青向右推墙的情境,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她推墙时,墙对她没有作用力
B.她离开墙后继续向左运动,是因为受到墙的推力作用
C.她滑行一段距离后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D.她静止在水平地面上时,她的重力与地面对她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10.如图,分别在A、B、C处用同样大小的力推门,可以感受到在A点用力容易把门推开,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A.力的作用点
B.力的大小
C.力的方向
D.力的单位
11.如图所示,小明坐在小船上,用力推另一只小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小明能够把另只小船推开,而自己坐的船向相反方向运动,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B.小明把另只小船推开时,小明是施力物体,小船是受力物体
C.小明能够把另一只小船推开,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D.小明把另一只小船推开后,小船运动越来越慢,说明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12.小红同学陪同爸妈在端午节游览了中山公园,并且第一次尝试用桨划船,那么使船向前运动的力应该是()
A.桨对水的作用力
B.水对桨和船的作用力
C.桨对船的作用力
D.人对桨的作用力
13.小枫同学提一桶水时,他对水桶施加一个提力,同时水桶对小枫的手也施加一个拉力,则这两个力的三要素()
A.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相同
B.大小相同,方向和作用点都不同
C.大小、方向都相同,作用点不同
D.作用点相同,大小、方向都不同
14.小枫同学在用已校零的弹簧测力计测量一物体的重力时,误将弹簧测力计倒置,物体挂在了拉环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如图所示,则该物体的重力
()
A.一定等于11N
B.一定等于9N
C.一定大于11N
D.一定小于9N
第五篇:初中物理力说课稿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初中物理力说课稿模板,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我是伽师县六乡中学物理教师努尔斯曼姑丽·图尔逊,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四章《光现象》中第二节《光的反射》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反射》是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内容,它与日常生活。生产。军事。航天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属于理解的知识。本单元包括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两小节,本节说课我们只谈光的反射定律。光的反射定律是初中光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引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为学习《平面镜成像》这一节铺平道路,同时也为学习光的折射奠定了基础,还可为高中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通过这节学习,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2、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物理新课标》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光的反射现象
②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并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③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④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从实验中分析现象,归纳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
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学习、研究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②密切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并且能够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难点:理解光的反射定律。(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究实验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从而加强对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
教法
1、教学理念:
多方面,多角度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体现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地位。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结合自身的积极探索,用自己的实践去亲自感悟。教学过程体现师生交往、积极互动。
2、选用的教具及设备
(1)、选择教具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2)、教具
激光器、硬纸板、大头针、平面镜、量角器、计算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的引入
教师提问:光源发出的光进入了人眼,人便看见了光源,那么人为什么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从而引出课题
二、新课的教学
1)光的反射现象
演示:光射到平面镜上的反射现象
概括: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去的现叫光的反射
2)有关的几个物理名称
教师边演示边画图,并强调平面镜的光学符号的画法
一“点”:入射点O
入射光线AO(强调:字母顺序,画实线,箭头及方向)三“线” 反射光线OB(同上)
法线ON 过入射点与镜面垂直的直线(画虚线)
两“角”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光的反射定律
1、教师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①当E、F屏在同一平面上时,可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不在同一平面时,不能同时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引导学生此现象说明:“三线共面”.②让学生观察:反射光、入射光和法线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分析此现象说明:
“两线分居”.③让学生根据现象和测量填充表格,引导学生发现现象规律: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也增大;反之亦然。反射角总等于入射角。
2、概括出光的反射定律。
3引申:法线既是镜面的垂线,又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的角平分线
4、应用: ①求角(随堂教师举例)②作图
4)光的反射类型:
1、对照课本4——16中的a、c两图分析说明特点:
镜面反射: ①反射面平滑②入射光平行,则反射光平行。
漫反射: ①反射面粗糙②入射光平行,反射光向各个方向。
2、强调二者都遵行光的反射定律
3、列举日常生活中两种反射的事例,并加以解释。
①看电影
②黑板反光
③雨后夜晚走路
三、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知识要点:
(1)光线传播到两种不同物质界面时,发生反射现象。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光的反射分两种: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四、作业。
课本76页练习1和学习达标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