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技类活动为教育内容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验研究

时间:2019-05-15 09:25: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科技类活动为教育内容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验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科技类活动为教育内容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验研究》。

第一篇:基于科技类活动为教育内容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验研究

基于科技类活动为教育内容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验

研究

摘 要:根据国家对校本课程的设置意图,总结出适合青少年特点的六个科技系列教育活动内容的校本课程教育方式,确定了以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为主的校本课程教育内容。确立“以各种模型为学生课堂活动的载体;以科技创新教育为最高目标;以科技知识的学习为重要内容;以动手实践操作为主要活动形式;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普及科学知识;激发青少年的科技兴趣;培养学生科技意识、创新精神、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教育目标。各项教育活动建立在“玩”的基础上,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玩转”模型,“玩转”课堂,渗透科教内容,培养科技人才。

关键词:科技活动;教育模块;玩中学;实施建议;研究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规定,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学校的课程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组成。校本课程是由学校开发和实施的,我校也按照国家要求开展了一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其中,我的团队历经六年的时间,开发出基于一系列科技类活动为教育内容的校本课程,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科技类活动为教育内容的“科技创新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形成12个活动教育模块,10间科技活动室的校本课程科技活动教育区的规模,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我校在该课程的六个教育模块的教育内容挖掘和实施建议予以总结和归纳,与同行交流。

一、六个教育模块的教育内容探讨

当前来说,很多学校挖掘出不同的科技教育活动形式,可以说学校科技教育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当然教育作用也不尽相同。我选择了一些我们学校开展了几年的具有明显教育作用的、经济划算的、教师容易掌握操作方法的、学生兴趣浓厚的、一般学校可以开展的、让学生可以当“玩具”玩的六种活动形式。因为每一个活动形式可以单独进行,互不影响,所以,我以教育模块的形式予以罗列,并且简单介绍一下教育内容,以供同行借鉴。

(一)车模活动教育模块

“玩转车模,驾驭未来,领略飘逸新风采。”汽车工业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工业化时代,使人类的交通运输效率大大提高,使人类交往越来越方便,缩小了空间,节省了时间,是人类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车模是孩子们喜欢的玩具,但是其中也包含了许多教育内容,遥控赛车的操作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手、眼、心协调一致才能控制好赛车,赛车的“漂移”动作是孩子们的最爱,但是要达到漂移的潇洒、漂移的顺畅需要耐心练习,这就培养了孩子的耐心。

车模是一个很好的“玩具”,车模是按一定比例缩小的车辆模型,形象逼真,制造精美,操作灵活,结实耐用,对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其结构、形态、外观、部分结构与真车非常相似,可以在玩车模的时候使学生学习到关于车辆的很多知识,如,车辆的机械原理、车辆的设计原理等。车模任务训练过程中让学生学习规则意识,从而养成遵章守纪、遵纪守法的习惯。拼装竞速车活动锻炼学生的组装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还可以学习到组装顺序、了解机械零部件的知识,养成冷静、稳健、耐心等优秀品质。并且在车模比赛中获得成功的愉悦,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航模活动教育模块

“翱翔蓝天竞自由,放飞梦想?⑿鲁獭!焙侥T硕?是一项老幼皆爱的非常好“玩”的活动,它也是包含有高科技内容的高雅体育运动项目,科技含量高,操作难度大,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通过教育活动,学生可以学习航模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航模飞行调试技术、维修保养技术,飞行操作技术,培养青少年动手操作能力、手眼协调能力、遵守规则意识,激发学生对航空技术的热爱。

(三)电脑模拟飞行活动教育模块

“手脑并用启天智,特技飞行炫神威。”电脑模拟飞行就是在电脑上操作遥控飞机的飞行,由电脑、模拟飞行遥控器、模拟飞行软件组成。在电脑上安装模拟飞行软件,然后连接模拟飞行遥控器,运行模拟飞行软件,经过初始设置和选择性设置,就可以飞行了。因为是在电脑上遥控飞机就不害怕把飞机摔坏,而且有很多种机型、场地、环境的选择,灵活、多变、趣味无穷。在学会基本动作以后,可以学习特技飞行,即具有教育作用的“游戏机”。

该课程内容主要有模拟飞行软件的安装、调试、设置、操作练习,是一种锻炼青少年手眼协调能力、高度注意力的操作性学习活动,也是学习遥控飞机的基础性技术训练。

(四)科技创新项目活动教育模块

“触发青春灵感,点亮科学生活。”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主要是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发明、科技创新方面的学习,然后进行科技作品的设计、加工、制作活动,这些制作的科技作品如果符合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的要求,可以组织申报县、州、区的科技创新大赛活动,在组织这一活动之初,首先要组织学生学习有关的发明方法和科技创新作品的要求,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探究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启发引导学生大胆设想、严格求证,然后经过再三完善,制作出科技创新作品,参加各级创新大赛。各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科技制作的展示交流学习的平台,也是体现学生自我价值的平台,经过层层选拔评选,学生的作品获得了奖项,学生的成果等到了认可,也是对学生能力的认可,更大的是激发了学生的科技兴趣,为他们终身投入科技事业开启第一扇大门。

科技创新与制作是培养青少年动手制作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应用知识能力的平台,内容包括科技发明方法的学习、科技作品的设计、科技作品的加工与完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内容概况介绍、科技创新作品的申报,旨在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意识、科技发明方法、动手制作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小车床操作活动教育模块

“实践出真知,科技出人才。”机床在工业加工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车床是主要用车刀对旋转的工件进行车削加工的机床。在车床上还可用钻头、扩孔钻、铰刀、丝锥、板牙和滚花工具等进行相应的加工。车床主要用于加工轴、盘、套和其他具有回转表面的工件,是机械制造和修配工厂中使用最广的一类机床。车床是现代工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机械设备。

据我所知,目前,很多校外教育机构配备了大量的儿童专用安全小车床设备,很多都在闲置,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校可以暂借来使用(有条件的学校当然可以自行购置,价格也不贵)。该设备安装操作都很简单,一般的老师按照光盘的指导都可以学会使用,不需要专门培训。该设备有多种组合的能力,可以组合成锣床、钻床、铣床、磨床等等,该设备马力不大,用于加工木质工件,学生兴趣很高,非常喜欢,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非常有好处,学会这个小车床加工,学习真车床就容易多了。该课程分为车床基础知识、工件安装、工件加工、作品设计、作品完善、作品讲解展示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工件加工能力、作品设计能力、作品讲解等能力。

(六)生物微观探究活动教育模块

“微观世界寻珍奇,奥秘尽在不言中。”生物微观探究教育活动,就是把以前学校通常使用的生物显微镜进行改进,并且配备数码设备、展示设备,能够观看、记录微观生物表面结构、形态的一种探究性学习活动。

该课程分为生物昆虫标本的捕捉、微观探究、数码采集、结构研判、作品展解等活动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发现、探究、推理、表达、展示能力。

生物学是未来科学的重要领域,激发青少年对生物科学的兴趣意义重大。我们周围有许多生物现象,老师也不明白,学生更不明白。利用我的改进型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普通显微镜难以观察到的生物现象,然后利用数码相机拍摄学生的新奇发现,让学生去发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去展示讲解。这种显微镜各学校都有,稍作改进即可。周围需要探究的生物随处可见,资源丰富,探究无穷。在这个活动中培养学生正确操作使用显微镜的方法,直接?W习到创新方法(即这种显微镜的改进)、科学研究的方法、制作小昆虫标本的方法、展示讲解的能力,激发学生好奇心。

二、课程实施建议

这些课程内容的教学,教师必熟练掌握各种模型的操作方法、操作要领、操作特点,教师首先成为操作的内行,钻研得进去,总结得出来,总结出适合在课堂上用于教育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并且根据学生兴趣、特长、爱好研究教学方法,合理布置教学流程,及时点评激发,适时控制教学进度,以激发兴趣为关键点,以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出发点,以形成技能为落脚点,不断总结经验,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与其他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也有很大的不同,这是我们设置这个课程的初衷,也是这一课程的“亮点”所在。大多数课堂都存在“玩”的课堂形式,教学生去“玩”。爱“玩”是课程的吸引力,“玩”会是课程目标,会“玩”是教育目标。学生“玩转模型”,教师“玩转”课堂、“玩转”教学、“玩转”科技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教师成为“玩”的行家,“教”的专家,终究会成为科技类校本课程的教学名家。本人提出以上如此教义和方法,不知是否妥当,恳请同行和专家指教。

参考文献:

[1]叶波.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知识选择:困境与突破[J].教育发展研究,2014(12).[2]袁丹.校本课程知识选择的人文转向[J].教育导刊,2014(1).

第二篇: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宁波市李惠利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也就是科技教育的竞争。为了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为了迎接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加强和改进我国中小学的科技教育,应该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根据美国测试中心组织的第二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显示:我国13岁中学生的科学测试成绩偏低,正确率为67%,在19个被测国家中列第15位,特别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我国学生出错率高。这表明: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科技素质偏低,中小学科技教育非常薄弱。主要的原因有:

一是许多人对中小学科技教育的认识上有误区。有人认为科技教育就是培养科学家的教育,中小学科技教育就是有志于从事科技工作的同学通过课外科技活动进行教育。事实上,一个民族科学素质的提高,仅靠个别“精英”分子是远远不够的。

二是人们对中小学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都较早地提出了科技教育,并在学校中采取了种种强制措施。而在我国,科技教育有没有落实到课程改革中去,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有没有深入到每位科技教育工作者的心中,有没有内化为他们切实的行动。

三是人们对中小学科技教育价值观的理解不全面。“应试教育”的影响至今使许多中小学片面地认为,科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因而不注重科学方法教育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不注意引导学生去关心重大社会环境问题、生产技术问题等,更谈不上参与决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四是中小学科技教育课程、教材、教法不适应现代科技教育的需要。现代中小学科技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教材知识陈旧,教学方法落后,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让学生读科学,而不是做科学、用科学。

五是中小学教师素质跟不上。广义上讲,每位教师都应是科学的倡导者、播种者,他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科技知识基础、科学技能、组织能力、创新 意识等是决定科技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而现阶段教师的科技教育素质不容乐观。

综上所述,在当前教学改革的浪潮——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积极转轨过程中,加强科技教育,从小让学生了解科学、热爱科学、研究科学,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科技教育也应当和语、数、英等学科一样,成为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

我校是一所有着十多年科技教育经验的城区学校,十多年来,我校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形成了科技教育为龙头的办学特色。当前,我校正面临着如何保持并提高科技教育的质量;如何扩大科技教育的面;如何开展以科技活动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使之规范化、科学化;如何依托科技教育,促进学生多方面科技素养的提高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发掘我校的科技教育资源,为此,我校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以新的科技教育、课程理念作支撑,开发和实施《科技教育》校本课程。

本研究是针对当前小学科技教育中面临的部分问题,从素质教育要求出发,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为核心和突破口,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重点,探索小学科技教育的新路。

(一)理论依据

1、“整合教学与课程”的观念。

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与核心任务对教学观念提出的要求之一。其基本含义是课程与教学不是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而应当是课程的开发过程。教学,要将“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转化为“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的课程),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

2、“自主建构”理论。

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因为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自主建构”理论对于本课题的意义在于指导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学 2习中,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注意知识与技能,不同课程之间的整合,同时,使科技教学、科技活动符合学生科技知识与技能的自主建构的规律。

3、素质教育关于实践的观点。

该观念的基本含义是: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满深刻,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学识,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那样深刻,不如动手操作掌握得那样牢固,不如动手操作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由于自身具有的实践性、操作性、开放性等独特性,因此科技教育更应强调学生的实践。

4、“校本课程”理论。

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校本课程的含义有三层:一是就课程的开发者而言,应该包括学校中的部分教师、全体教师、部分学生,或者是学校与其他机构的合作;二是就涉及的课程范围而言,校本课程既可涉及部分课程,也可涉及学校的全部课程;三是从开发的程度而言,除了全新开发(新编、新创立)的课程,学校或教师选择、改编的课程,也属校本课程之列。综合来说,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

(二)课题假设

如果通过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科技教育课程资源、实施符合实际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教育,则能够探索实施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形成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教育模式,并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评价机制。

(三)课题内涵界定

科技教育:科技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理论为依据的,包括科学教育、社会教育、技术教育、人文教育和青少年科技活动五个因素的面向全体 3 学生提高其科技素质的教育活动。本研究的“科技教育”指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教学设施及传播媒介,通过一系列以“科技教育”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在学生了解和学习科技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上,有机结合人文素质教育,训练和培养青少年科技意识、科学素养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开发:本研究中的课程开发是指根据我校实际而进行的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学校和教师,是完全自发、自主的课程开发,是完全出于学校内部需要(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完全依靠自身的条件和资源的全员参与、自我评价的课程开发活动。

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现代课程论研究的主题之一。课程实施是将课程变革的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是课程开发的一个环节,是推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课程实施过程是一个行动的过程,是通过这个过程将观念形态的课程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课程,从而实现课程内在的教育意义。本研究中的校本课程实施是指学校把依据本校办学理念和教育哲学思想开发的“科技教育”课程内化为每个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

二、课题研究预期目标与内容

(一)、预期目标: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学生;提高教师科技教育意识和能力以及开发校本课程的意识和能力。

1、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总目标:

在《科技教育》校本课程中,学生亲自实践研究“身边的科学”,探索“身边科学的奥秘”,扩大学生视野、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技能。培养少年儿童在科技实践活动中爱科学、懂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发展学生的特长,促进全体学生科技意识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在观念方面,能确立正确的科学观和良好的科学态度,学会做人。在动力方面,激发学生对科学追求的,推动学生去追求和探究。在感知方面,使学生接触科学,感知科学。在方法能力方面,能初步掌握科学方法,发展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2、分目标:

低年级(小学1-2年级):具有初步的科技意识,初步养成勇于探索、追求新知、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中年级(小学3-4年级):培养科技实践中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实事 4 求是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能主动获取与生活和周围环境有关的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并对一些科学现象进行描述;初步培养学生参与能力、动手能力、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简单的科技技能。

高年级(小学5-6年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发展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的发展和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

3、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研究内容:

(1)开发具有我校特色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教材。(2)探索实施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途径和方法。(3)形成典型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实施模式。

(4)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评价机制。

根据课程目标有侧重的自行选择教学内容。挑选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便于操作、有特色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科普知识。选择适合学生接受的自然科学、科技知识,由浅到深、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系统地学到自然科学知识。

(2)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选择、整理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感人故事或格言,对学生进行理想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从小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信念,学习科学家为科学事业、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甘于献出毕生精力的精神。

(3)科技小制作和小实验。选择传授一些具有一定价值的科技小制作及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如电路的组装、机械的组装等,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一技之长。

(4)古今中外科技发明介绍。将古今中外科技发明的构思、原理及作用介绍给学生,这对每个学生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启迪了学生的创造思路。

(5)科技小论文介绍。选择一些具有一定科学价值的小论文,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了怎样写科技小论文,写哪些方面的内容,启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发现和揭示其奥秘,写出了有价值的科技小论文。

(6)创新方案。学生根据要求,运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要求想象,自己设计方案,参加生活中的奇思妙想“金点子”评选和创意魔方组词比赛,鼓励学生异想天开的求异思维,使学生敢于幻想,勇于大胆创新。

5(7)思维训练。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一中心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互相启发,引动联想,并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其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了自己的创造能力。

(8)课后实践。提出一些课题,纳入小学高年级教学中,各班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课后实践,来完成课题的研究。通过问题发布会,进行信息交流,把学生带进更广阔的科学世界里。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一至六年级学生

2、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本研究是一种综合改革研究,它不同于单科、单项的教育研究,并不是揭示某一个变量在某种条件下如何起作用,而是在小学校本科技教育这个系统范围内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把各种因素或变量作最优组合,寻求最优功能。因此,我们在本研究中,力争做到从整体着眼,局部入手,重点突破,稳步推进,逐步调整,不断深化。

(2)文献法。在广泛搜集国家、地方课程法规、文件、文献资料,同一研究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小学学科课程再开发的类型、形式等进行适当分析,建立适合我校的小学科技教育培养目标,形成适合我校的学科课程与科技活动相结合的实施方式。

(3)调查法。对研究的学生进行关于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调查问卷,根据调查情况制定培养目标,调整教育方法,确保研究顺利进行。

四、课题研究原则

1、整体性原则。本研究在时间轴上,渗透到课内学习时间、课外学习时间、校外学习时间;在空间轴上,渗透学校的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因此研究者要重视“点”与“面”的关系,使一时一事的教育行为,与整个研究系统的要求一致起来,处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技学习的空间和氛围,以获取系统的整体效应。

2、发展性原则。由于小学的科技教育的定位在于启蒙学生的科技意识,满足学生的探索欲望,实践基本的科学技能,所以,为了学生的发展,着眼学生的发展,是本研究的宗旨和操作的原则。

3、重视过程原则。本研究中,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获得较高的科技成果,而是为了在科技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相信科学、追求真理,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学习初步的科学实践的技能,培养动手能力,而这一些,在过程中显得更充分,因此在评价中,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要发现过程给学生带来的有益的、深远的影响。

4、层次性原则。整个教育过程,由于学生不同阶段、不同年龄,因此必须体现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递进的“层次递进”原则。包括:兴趣层次递进、知识层次递进、操作技能层次递进、创造能力层次递进。

5、愉快性原则。从学生的“乐学”、“兴趣”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愉快地成长,让学生在丰富的科技教育活动中施展创造才干,并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6、自主性原则。开展教育活动必须创建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丰富多彩的、良好科技教育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激起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促使学生自觉参与各项科技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掌握科学知识,在参与中学会基本技能,在参与中发挥创造精神。

五、课题研究步骤及人员分工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自2011年12月始至2013年12月,研究分个三阶段: 第一阶段为预研究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2月)

本阶段主要是制定研究方案和计划,建立课题领导小组、研究小组,开展本课题启动前的培训工作及调查、考查工作,完成研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为研究阶段(2012年3月—2013年9月)

本阶段根据研究假设,全面开展研究,努力开发具有特色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文本材料,探讨实施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途径、方法、教育模式及评价方法。

第三阶段为总结研究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2月)

在深入开展前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研究成果,分类整理课程资源(包括校本课程教学研究的论文、案例、活动的编辑),撰写实验报告,并准备开展更深入地、大面积地推广研究。

研究组成员分工: 课题总负责人:章旭锋

课题组组长:伊阳

课题组成员:陈展雷 陈洁 冯丽君 周灵宇 陈裕盛 童常春 王凌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一)课题组建立学习制度,加强理论研究。

建立学习制度,课题组的老师定期进行学习研讨活动。每年进行科技教育课的交流汇报教学研讨活动。

(二)课题领导小组对课题组教师分类指导,各创特色。

课题组教师坚持自主原则,坚持因班制宜,不求统一,坚持分类指导,支持鼓励各班办出自己的特色。要求实验教师宏观认识上要立意高远,着眼点落在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上,在课程内容安排、计划制定上要力求详细具体,做到五要:(1)要有目标有任务,(2)要有内容,(3)要有教学过程设计,(4)要有实施步骤,(5)要有评估检查措施。

(三)学校加大经费投入,确保课题顺利实施。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城区小学,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经济状况并不理想,经费十分紧张。但为了确保课题的顺利实施,学校从有限的经费中拿出一部分作为课题专用经费,保证课题组教师的外出学习、开展活动、购买学习资料、研究奖励等等,学校开辟了科技活动室,每年的校园科技节学校也要拿出数量可观的经费来用于活动的开展,这些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三篇: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解读

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宁波市李惠利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 也就是科技教育的竞争。为了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 加强和改进 我国中小学的科技教育,应该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 题。根据美国测试中心组织的第二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显示:我国 13岁中学生 的科学测试成绩偏低,正确率为 67%,在 19个被测国家中列第 15位,特别是 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 我国学生出错率高。这表明: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科技 素质偏低,中小学科技教育非常薄弱。主要的原因有: 一是许多人对中小学科技教育的认识上有误区。有人认为科技教育就是培养 科学家的教育, 中小学科技教育就是有志于从事科技工作的同学通过课外科技活 动进行教育。事实上,一个民族科学素质的提高,仅靠个别“精英”分子是远远 不够的。

二是人们对中小学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都较 早地提出了科技教育, 并在学校中采取了种种强制措施。而在我国, 科技教育有 没有落实到课程改革中去, 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有没有深入到每位科技教 育工作者的心中,有没有内化为他们切实的行动。

三是人们对中小学科技教育价值观的理解不全面。“应试教育”的影响至今 使许多中小学片面地认为, 科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基本 的科学知识, 因而不注重科学方法教育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不重视科学技术与社 会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不注意引导学生去关心重大社会环境问题、生产技术问 题等,更谈不上参与决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四是中小学科技教育课程、教材、教法不适应现代科技教育的需要。现代中 小学科技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 教材知识陈旧, 教学方法落后, 以传授科学知识 为主,让学生读科学,而不是做科学、用科学。

五是中小学教师素质跟不上。广义上讲,每位教师都应是科学的倡导者、播 种者,他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科技知识基础、科学技能、组织能力、创新

意识等是决定科技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而现阶段教师的科技教育素质不容乐 观。

综上所述,在当前教学改革的浪潮——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积极转轨过程 中,加强科技教育,从小让学生了解科学、热爱科学、研究科学,培养他们的科 学素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科技教育也应当和语、数、英等学科一样, 成为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

我校是一所有着十多年科技教育经验的城区学校,十多年来,我校以科技教 育为突破口,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形成了科技教育为龙 头的办学特色。当前, 我校正面临着如何保持并提高科技教育的质量;如何扩大 科技教育的面;如何开展以科技活动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 使之规范化、科学化;如何依托科技教育, 促进学生多方面科技素养的提高等问题, 因此迫切需要发掘 我校的科技教育资源,为此,我校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为 指导,以新的科技教育、课程理念作支撑,开发和实施《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本研究是针对当前小学科技教育中面临的部分问题,从素质教育要求出发,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为核心和突破口,以培 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重点,探索小学科技教育的新路。

(一理论依据

1、“整合教学与课程”的观念。

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与核心任务对教学观念提出的要求 之一。其基本含义是课程与教学不是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而应当是课程的开发 过程。教学,要将“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转化为“体 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的课程 , 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 载体, 而是教师

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 分、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

2、“自主建构”理论。

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 造的。因为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 信息, 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 建构当前 事物的意义。“自主建构”理论对于本课题的意义在于指导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学习中,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注意知识与技能, 不同课程之间的整合, 同时, 使科技教学、科技活动符合学生科技知识与技能的 自主建构的规律。

3、素质教育关于实践的观点。

该观念的基本含义是: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 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满深刻, 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学识, 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那样深刻, 不如动手操作掌握得那样牢固, 不如 动手操作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由于自身具有的实践性、操作 性、开放性等独特性,因此科技教育更应强调学生的实践。

4、“校本课程”理论。

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 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 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 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校本课程的含义有三层:一是就课程的开发者而言, 应该包括学校中的部分教师、全体教师、部分学生, 或者是学校与其他机构的合作;二是就涉及的课程范围而 言, 校本课程既可涉及部分课程, 也可涉及学校的全部课程;三是从开发的程度 而言,除了全新开发(新编、新创立的课程,学校或教师选择、改编的课程, 也属校本课程之列。

综合来说, 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 发的民主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社区人士共同参 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

(二课题假设

如果通过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科技教育课程资源、实施符合实际的科技教育 校本课程教育, 则能够探索实施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形成 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教育模式, 并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评价 机制。

(三课题内涵界定

科技教育:科技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理论为依据的,包括科 学教育、社会教育、技术教育、人文教育和青少年科技活动五个因素的面向全体

学生提高其科技素质的教育活动。本研究的 “科技教育” 指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教 学设施及传播媒介,通过一系列以“科技教育”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在学生了解 和学习科技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上, 有机结合人文素质教育, 训练和培养青少年科 技意识、科学素养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开发:本研究中的课程开发是指根据我校实际而进行的具有我校特色的 校本课程开发,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学校和教师,是完全自发、自主的课程开发, 是完全出于学校内部需要(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的需求 ,完全依靠自身的条件和 资源的全员参与、自我评价的课程开发活动。

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现代课程论研究的主题之一。课程实施是将课程变革 的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是课程开发的一个环节, 是推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课程 实施过程是一个行动的过程, 是通过这个过程将观念形态的课程转化为学生可以 接受的课程, 从而实现课程内在的教育意义。本研究中的校本课程实施是指学校 把依据本校办学理念和教育哲学思想开发的 “科技教育” 课程内化为每个学生的 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

二、课题研究预期目标与内容

(一、预期目标: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学生;提高 教师科技教育意识和能力以及开发校本课程的意识和能力。

1、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总目标: 在《科技教育》校本课程中,学生亲自实践研究“身边的科学” ,探索“身 边科学的奥秘” ,扩大学生视野、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技能。培养少年儿童在 科技实践活动中爱科学、懂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发展学生的特 长,促进全体学生科技意识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在观念方面, 能确立正确的科学观和良好的科学态度, 学会做人。在动力方面, 激发学生对科 学追求的,推动学生去追求和探究。在感知方面,使学生接触科学,感知科学。在方法能力方面,能初步掌握科学方法,发展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2、分目标: 低年级(小学 1-2年级 :具有初步的科技意识,初步养成勇于探索、追求新 知、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中年级(小学 3-4年级 :培养科技实践中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实事 求是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能主动获取与生活和周围环境有关的现代科技基础 知识,并对一些科学现象进行描述;初步培养学生参与能力、动手能力、解决社 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简单的科技技能。

高年级(小学 5-6年级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发展学生的特长,促 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的发展和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

3、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研究内容:(1开发具有我校特色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教材。

(2探索实施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途径和方法。(3形成典型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实施模式。

(4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评价机制。

根据课程目标有侧重的自行选择教学内容。挑选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便于操 作、有特色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科普知识。选择适合学生接受的自然科学、科技知识,由浅到深、系 统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系统地学到自然科学知识。

(2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选择、整理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感人故事或格 言,对学生进行理想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从小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信 念,学习科学家为科学事业、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甘于献出毕生精力的精神。(3科技小制作和小实验。选择传授一些具有一定价值的科技小制作及有 趣的科学小实验,如电路的组装、机械的组装等,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 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一技之长。

(4古今中外科技发明介绍。将古今中外科技发明的构思、原理及作用介 绍给学生, 这对每个学生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欲望, 启迪了学生的创造思路。

(5科技小论文介绍。选择一些具有一定科学价值的小论文,通过学习使 学生学会了怎样写科技小论文, 写哪些方面的内容, 启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 观 察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发现和揭示其奥秘,写出了有价值的科技小论文。(6创新方案。学生根据要求,运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按照自己的意愿 和要求想象,自己设计方案,参加生活中的奇思妙想“金点子”评选和创意魔方 组词比赛,鼓励学生异想天开的求异思维,使学生敢于幻想,勇于大胆创新。

(7)思维训练。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一中心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互相启发,引动联想,并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其在融会贯

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了自己的创造能力。(8)课后实践。提出一些课题,纳入小学高年级教学中,各班根据实际情 况,组织学生进行课后实践,来完成课题的研究。通过问题发布会,进行信息交 流,把学生带进更广阔的科学世界里。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一至六年级学生、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本研究是一种综合改革研究,它不同于单科、单项的教 育研究,并不是揭示某一个变量在某种条件下如何起作用,而是在小学校本科技 教育这个系统范围内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把各种因素或变量作最优组合,寻 求最优功能。因此,我们在本研究中,力争做到从整体着眼,局部入手,重点突 破,稳步推进,逐步调整,不断深化。(2)文献法。在广泛搜集国家、地方课程法规、文件、文献资料,同一研 究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小学学科课程再开发的类型、形式等进行适当 分析,建立适合我校的小学科技教育培养目标,形成适合我校的学科课程与科技 活动相结合的实施方式。(3)调查法。对研究的学生进行关于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调查问卷,根据调 查情况制定培养目标,调整教育方法,确保研究顺利进行。

四、课题研究原则

1、整体性原则。本研究在时间轴上,渗透到课内学习时间、课外学习时间、校外学习时间;在空间轴上,渗透学校的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环境课 程,因此研究者要重视“点”与“面”的关系,使一时一事的教育行为,与整个 研究系统的要求一致起来,处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技学习的空间和氛围,以获 取系统的整体效应。

2、发展性原则。由于小学的科技教育的定位在于启蒙学生的科技意识,满 足学生的探索欲望,实践基本的科学技能,所以,为了学生的发展,着眼学生的 发展,是本研究的宗旨和操作的原则。6

3、重视过程原则。本研究中,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获 得较高的科技成果,而是为了在科技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科学、用科学的 意识,相信科学、追求真理,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学习初步的科学实践的技能,培养动手能力,而这一些,在过程中显得更充分,因此在评价中,要看结果,更 要看过程,要发现过程给学生带来的有益的、深远的影响。

4、层次性原则。整个教育过程,由于学生不同阶段、不同年龄,因此必须 体现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递进的“层次递进”原则。包括:兴趣层次递进、知识层次递进、操作技能层

次递进、创造能力层次递进。

5、愉快性原则。从学生的“乐学” “兴趣”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愉快地成长,让学生在丰富的科技教育活动中施展创造才干,并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6、自主性原则。开展教育活动必须创建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丰富多彩的、良好科技教育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激起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促使 学生自觉参与各项科技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掌握科学知识,在参与中学会基本 技能,在参与中发挥创造精神。

五、课题研究步骤及人员分工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自 2011 年 12 月始至 2013 年 12 月,研究分个三阶段: 第一阶段为预研究阶段(2011 年 12 月—2012 年 2 月)本阶段主要是制定研究方案和计划,建立课题领导小组、研究小组,开展本 课题启动前的培训工作及调查、考查工作,完成研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第二阶段为研究阶段(2012 年 3 月—2013 年 9 月)本阶段根据研究假设,全面开展研究,努力开发具有特色的科技教育校本课 程文本材料,探讨实施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途径、方法、教育模式及评价方法。第三阶段为总结研究阶段(2013 年 10 月—2013 年 12 月)在深入开展前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研究成果,分类整理课程资源(包括 校本课程教学研究的论文、案例、活动的编辑),撰写实验报告,并准备开展更 深入地、大面积地推广研究。研究组成员分工: 研究组成员分工: 课题总负责人:章旭锋 7 课题组组长:伊阳 课题组成员:陈展雷 陈洁 冯丽君 周灵宇 陈裕盛 童常春 王凌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一)课题组建立学习制度,加强理论研究。课题组建立学习制度,加强理论研究。建立学习制度,课题组的老师定期进行学习研讨活动。每年进行科技教育课 的交流汇报教学研讨活动。

(二)课题领导小组对课题组教师分类指导,各创特色。课题领导小组对课题组教师分类指导,各创特色。课题组教师坚持自主原则,坚持因班制宜,不求统一,坚持分类指导,支持 鼓励各班办出自己的特色。要求实验教师宏观认识上要立意高远,着眼点落在全 面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上,在课程内容安排、计划制定上要力求详细具体,做到 五要:(1)要有目标有任务,(2)要有内容,(3)要有教学过程设计,(4)要有 实施步骤,(5)要有评估检查措施。

(三)学校加大经费投入,确保课题顺利实施。学校加大经费投入,确保课题顺利实施。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城区小

学,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经济状况并不理想,经费十 分紧张。但为了确保课题的顺利实施,学校从有限的经费中拿出一部分作为课题 专用经费,保证课题组教师的外出学习、开展活动、购买学习资料、研究奖励等 等,学校开辟了科技活动室,每年的校园科技节学校也要拿出数量可观的经费来 用于活动的开展,这些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8

第四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总结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总结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深入,课程模式也日逐多样化、自主化,特色化课程结构,日趋合理,为学校实施办学自主权创设了广泛的空间,也为教师教育教学更加自由的开放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提供了一个展台,激发了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的极大热情。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通过校本教研工作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评价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一些成绩,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规范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

学校设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管理决策机构,负责制订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方案和具体实施计划,制订和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审议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决策组织、协调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指导校本课程的开发。设立教务处、教科室所有成员组成的组织协调小组,负责计划、执行、检查、评估全校各门课程及各教研组的课程教学工作;组织协调各教研组的各项工作的关系,落实各项课程管理措施,部署执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终审校本教材和计划,检查与监督其执行情况。设立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组成的执行实施小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制定好本组校本课程开发计划、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对教师进行指导,确保完成学校校本课程管理的各项要求:及时反映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教师的教学需求;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为课程管理提供依据;联系教师之间的合作,全力促进课程的形成。培训教师队伍,决定校本课程的设置和课务安排,组织校本教研,编著和初审校本教材。班主任、任课老师职责:负责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组织和管理。

二、以课程开发为载体,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

努力做到校本课程的开发科学化、开设制度化、实施规范化,初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学校的课程结构,使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新的增长点。形成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相适应的组织管理体系,充分挖掘现有的课程资源,开发一批高质量的校本课程;不断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初步形成富有成效的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评价和考核方式。加强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间的关系研究和课程综合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验。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增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增强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适应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不断改善,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努力使全体教师全面把握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形成一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积极分子和骨干队伍,促进教师队伍课程建设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科学安排,规范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流程 1.开发流程即:调查→申报→审核→培训→实施→督查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以学校为基地,并基于学校而进行的突出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只有尽可能利用和开发现有的校内外资源,发扬学校的传统,结合当地的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才能有效地实施校本课程。教研组征集教师的意见,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具体标题及内容。并就即将开发实施的校本课程征求学生及家长的意见,考察所开发的课程是否符合学生及家长的意愿与需要,而后提交《校本课程开发申报表》,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对教研组提交的《校本课程开发申报表》根据科学性、可行性等标准进行审定。学校通过有效的校本培训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引导他们逐渐胜任课程的开发工作,最后,经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审定通过的校本课程,由教务处列入校本课程实施计划,列入学校课程表付诸实施。教导处和教科室负责校本课实施检查,包括教案、授课、课后反思、建议意见等,汇总后作为下一轮校本课开设的经验材料和决策依据。

2.实施流程即:选课→排课→上课→考核

教务处在学期开学前一周,公布每个年级开设的校本课程方案(即专题)及授课教师,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填报选课志愿表。为便于统筹安排,每位学生可选报两个专题,分为第一和第二志愿。教务处对学生的志愿表进行统计汇总。为提高教学效益,一般情况下,凡选择人数不足20人的课程暂不开设。教务处制订各年级校本课程开设计划,并将校本课程的开设排入总课表,开学前下发到每个班级。每个年级的校本课程每周周五第七八节(两)课时,一学期按18周安排。在公布课表的同时,要公布授课教师、学习地点。

教师或教师小组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校本课程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要建立临时班级、组,加强考勤和考核。教师要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完善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式;学生应根据教师的要求,严格遵守学习纪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每一专题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向教导处提交课程实施总结。对学生的考核可采用测试、小论文、实验、设计、竞赛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成绩纳入学生学期综合测评和学生个人成长档案。

四、安排教师,实施校本课程

1.《校史在我心中,光荣伴我成长》

对象:高一年段全体学生。课时安排:高一年第一学段、第二学段开设该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星期一第七节、星期二第七节、星期四第七节授课,计10课时。学习形式:讲座,参观学校校史馆。授课教师:饶文福老师。

2.《趣味数学游戏及其原理》

对象:高一年段全体学生,课时安排:高一年第三学段、第四学段开设该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星期一第七节、星期二第七节、星期四第七节授课,共10课时,授课教师:黄巧燕老师。

3.《中学生心理健康》

对象:高二年段全体学生,课时安排:高二第一学段开设该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星期五安排1课时,共10课时。授课教师:心理健康专任教师钟建芳老师

4.《生活处处有语文》

对象:高二年段文科班学生,课时安排:高二第二学段开设该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星期五安排1课时,共10课时。授课教师:张小茹老师。

5.《中学化学基本思维方法》 对象:高二年段理科班学生,课时安排:高二地二学段开设该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星期五安排1课时,共10课时,授课教师:黄伟老师。

6.《论语与人生》

对象:高二年全体学生,课时安排:高二第三学段开设该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星期五安排1课时,共10课时,授课教师:林建平老师

7.《闽南文化概述》

对象:高二年段文科班学生。课时安排:高二年第四学段开设该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星期五安排1课时,计10课时。授课教师:陈汉馫老师。

8.《航天与物理》、对象:高二年段文科班学生。课时安排:高二年第四学段开设该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星期五安排1课时,计10课时。授课教师:骆炎平老师。

五.落实管理,加强监控,健全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一)评价原则

科学地构建促进教师成长与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全面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完善课程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是有效地促进学生、教师、学校不断发展和校本课程不断完善的根本保障。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来实施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1、评价内容突出全面性和综合性

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对学生素质进行全面考察和分析;从研究学生需要、设计课程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课程活动等方面对教师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同时,尝试建立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全面衡量师生素质、全面反映师生发展过程的教育评价制度。

2、评价方式力求多样性和灵活性

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等级评价与评语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数据测量评价与成长记录评价、阶段评价与全程评价、寄语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等,都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不断提高的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

3、评价标准体现主体性和差异性 从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学生个体更多被认可的机会和可能出发,研究制定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以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使教育评价最大限度地产生教育效益。

4、评价过程强调公正性和科学性

以当前最新的学习观和教育新理念为指导,力求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科学手段,认真分析全面、准确反映学生课程学习情况的数据,并用恰当的表现形式进行总结。努力以一种公正、公平的态度进行评价,排除任何可能干扰评价结果正确性的偏见和歪曲的数据统计,以准确得出反映学生学习成绩的可靠结论。

5、评价设计讲求艺术性与创新性

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追求有教师个性的、有班级及课程特色的、喜闻乐见的评价方式、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的创新。尝试“寄语型评语”等具有人性色彩和时代特色的新型评价方式,以实现新课程评价的最大效益。

6、评价工作体现民主性和公开性

我校教师和学生人人都可以以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身份参与发展性教育评价全过程。积极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提供参与评价的机会,真正让评价的过程成为民主性最大的认同过程。学校和教师定期向学生、家长及其他有关人员报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认真接受公众的监督。

(二)评价内容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教师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四、初步的成果与反思

1、校本教材的开发、实施、完善了课程框架,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2、通过校本教材的开发、实施激发了教师的教研意识,教师敢于打破教材束缚,创造性开展教学工作提高了教学效果。

3、通过校本课的实施,为学生特长发展提供了空间,审美意识,健康体魄得以提升。

4、通过校本课的实施打造了学校品牌,我校学生的文学水平与绘画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学生的作文多次在各级比赛中获奖,学生书画作品也多次在全国省市、区比赛中获奖。

校本教材的开发实施为学校特色发展,体现办学目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有些困惑。

1、现有校本教材,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教师培训有待加强,人员压力比较大。

2、由于任课教师个人素质发展不均衡,还不能达到以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选择所喜爱的科目,还存在“紧笼”的现象。

3、学校现有课程编排受限制,校本教材课节与常规市、区要求开齐的科目冲突,没有时间专门安排校本课,只能兼开。

4、校本教材的开发给教师现任科目增大的负担,有的教师身担5――六科的教学任务,备课负担重。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克服一切困难,边反思边补充,要有个过程,不能急功近利,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会踏实的工作,去积累、去丰富、去完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一切空间

第五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经验总结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经验总结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发展趋势。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新课程校本教研的基本内容之一,校长和教师也逐步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几年来,在县教育局、进修学校的领导下,我校把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摆上课改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计划)》而进行的,我们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充分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不断地探索校本课程开发之路。现将我校几年来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校本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对这个课题不熟悉,学校领导对这个课题也感到陌生。校本课程开发又是每一位教师和学校领导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课题。因此,我们从理论学习入手,开始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艰苦探索。在学习过程中,领导和教师共同认识到:1.校本课程在新的教学计划中所占比重:每周校本课程安排四节,与数学科比重等同,占周课时量的近16%;2.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要设臵可供学生学习的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课程,来满足学生的需要;3.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校要充分给予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机会;4.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吸收家长、社会人士的知慧,利用了当地社区的资源。通过学习,明确校本课程的涵义及其应具有的特点,理解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及意义,从而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奠定基础。

二、努力实践,探索校本课程开发之路

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是迈出课程开发第一步,对大部分教师来说校本课程开发仍感到茫然。为了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我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编写组,先后经过了几次编辑。

我校的校本课程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总觉得原有的校本课程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弊端:1.不同的年段的学生使用同一本教材,教材的重复使用,不但学生厌烦,不能激起兴趣。同时也浪费了学生接受乡土教育的美好时光;2.教材的内容单调,不够丰富,学生接受的教育面窄,对家乡人民聪慧、勤劳、奉献的品质得不到深刻的体会;3.教材的编排不具系统性,每个模块的教育主题得不到延伸,学生的动手实践与拓展的能力得不到发展,针对原有教材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大胆地设想、谋划、尝试,对校本教材进行第四次的编辑:在本次校本教材的编辑中,我们针对以前课程中发现的问题,精心组织,设计、编写旨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民俗、特产等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热爱自已的家乡,学习祖先们艰苦创业的坚强意志,乐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和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安全意识,渗透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教育。

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我们重视挖掘校内的人力资源,我们编写人员的组成中既有中心校年轻的语文教师、教研组长,又有县、市级骨干教师,还有语文素养较高的老教师。首先由中心校的语文教师与教研组长按单元采编、撰写文章,再由市、区级骨干教师按年级进行审稿修改,撰写单元导语,汇编成册,最后由老教师进行多次的修改。在编写过程中,年轻的教师得到了煅炼,骨干教师得到提高,老教师的文采得到了发挥。

三、积极引导,探索校本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校本课程已经开发,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引导教师把校本课程落实到教学活动中,为教学活动服务:主要体现在:我校严格执行省颁教学计划,把校本课程编入“课程表”,统一编排“教学进度表”,保证正常有序地教学。我们还鼓励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填写“校本课程使用反馈表”,提出编写与教学建议,不断地完善。学校每学期还安排一次“校本课程”教学研讨专题会议,不断总结经验。学年化考核。

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1.教师的身上蕴涵着巨大的潜力,只要我们精心组织,相信教师能够胜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自身的专业素养得到提高;2.教师的课程观念得到转变,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路开拓了,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思考、精心设计,我们身边蕴藏的丰富的课程资源就能被开发;3.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能使学生在了解家乡之余,还有效提高了他们的收集、处理信息与社会实践等综合能力。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平和县五寨中心小学

20130606

下载基于科技类活动为教育内容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验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科技类活动为教育内容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验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总结

    《文明礼仪教育》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总结 东平县第四实验小学 2013年7月《文明礼仪教育》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总结 中华民族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文明、懂礼貌是中......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总结

    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东 焦 小 学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在教育局推进教育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我校把“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总结

    晒书城小学《孔子传礼晒书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总结 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是新课改的一个重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学校全面提高学生各种素质的重要平台,也是学校改......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汇报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 汇报孙耿镇教育办公室 2008.9.06一、 对校本课程设置工作的思考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当地逐渐铺开,已把我们推向了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5篇)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设计了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新的课程门类,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一、什么是校本课程? (一)何谓“校本” ? 可以理解为以校为本或学校为本。有三层含义:为了学校:为了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在学校中:学校自......

    基于生涯教育的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基于生涯教育的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摘 要:以培养学生生涯意识和规划能力为目标,摘选蕴含生涯教育的英语时文,组编成英语校本阅读教材,开设校本课程,采用“重过程、重分析......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暨 武汉市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