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用《伤寒论》经的感悟

时间:2019-05-15 09:22: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用《伤寒论》经的感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用《伤寒论》经的感悟》。

第一篇:学用《伤寒论》经的感悟

学用《伤寒论》经方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进军:学用《伤寒论》经方的感悟 by 毛进军

2014-07-26 中医师承学堂

刘观涛按:

一门深入《伤寒论》,每日勤修“戒定慧”。

根据来自清华大学的一位教授读者的建议,我们为检验一下学员学习的认真程度,特意在毛进军老师的系列文章中放置了“测试性文字”,请您阅读的时候格外留意一下。对于“测试性文字”提出正确意见的读者,将予以加分奖励。昨天的文章里,您是否已经发现“测试性问题”了呢?答案在本文的后面。毛进军:学用《伤寒论》经方的感悟

(一)经方的“道”是六经方证辨治法则

我注意到,咱们师承班的创建有这么一个愿景:“三年期满,皆能行道救人”。

这句话说的很好,是一个充满自信心的祈望。

“行道”,道是什么。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句名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个非常具有哲理性的句子:“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道”的意义就是道理、法则和规律。

我们经方的道,就是《伤寒论》的六经方证辨证施治的大法和总规律。

我们能在这里共同学习、研究和探讨这个经方的“道”,首先要感谢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创立的《伤寒》“方证辨证”学说。

胡老的学说明白易懂,崇尚实效而无一丝浮华,将六经思辨步步落实在方证上,辨证识机,方证相应,药症相对,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独特的六经方证辨证施治体系。这个体系,大道至简,疗效彰明,可操作性强,真正是发皇了《伤寒》经方济世救人的古义。

还要感谢胡希恕先生的学术继承人,著名经方医家冯世纶教授的无私奉献。

冯老不遗余力地传授、弘扬和创新胡希恕先生的学术思想,使得胡老的学术思想和经验不被湮灭,真正是造福于世,功莫大焉。

三年学成而行道救人,这个愿望是好的,但时间是非常紧迫的,也注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我们不能光是说说而已,重要的是要下真功夫。

唐代文人吕岩有句诗:“莫言大道人难得,只是功夫不到头”,这句话说的很实在,这就是说,不要说高深的道理和学问不易学到手, 只是你下的功夫还不到家罢了。说到这个吕岩,他的名字可能大家都不太清楚,而说到中国的神话传说八仙过海,大家可能就人人皆知了,这个吕岩就是吕洞宾,吕洞宾一生博学多才,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苦心修道有成后,下山云游四方,广为百姓解除病痛,深得百姓敬仰,百姓认为他有神仙手眼,奉他为八仙之一。

我们读《伤寒论》,学习应用仲景经方,也要有这种苦心修道的精神,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即使达不到这个“神仙手眼”的功夫,最起码也能成为一个明白医。

(二)多读或熟背,打好基本功

大家不要以为《伤寒论》高不可及,只能仰望而很难企及,实际上,这部经典是非常朴素的临床治疗术。

虽然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曾说:“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但我们只要怀着一颗“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决心和信心,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勤学,苦钻,拜师,多思考,多临证,就一定能够得以掌握经方这个道,能够登堂入室。

怎么学呢?

我认为,对于《伤寒论》,我们首先要下苦功夫背诵条文,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意思,只有多读多背诵,才能理解其意,顿悟其理。

背诵《伤寒》条文或重点条文,实际上就是练基本功。

我们对一个病望闻问切后,要进行辩证施治,这个辨证和这个施治,具体应用什么方子,必须得有理论依据来支持,而这个理论依据就得从《伤寒论》中去找,因此,没有对《伤寒论》经方方证理解和记忆的基本功是不行的,这就如同我们做数学题,物理题等,最基本的公式和定理必须熟记并理解了,才能知道如何入手去解析。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清乾隆蘅塘退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这就是说,通过熟背,可以将诗文中精华融入到自己的脑海中,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样一来,作诗写文章就可以张口就来,挥笔成章,这就是扎实基本功的魅力,我们学习《伤寒论》,也要先打好这个扎实的基本功。

然后主要结合胡希恕先生的学术思想来理解条文的内涵,因为我们这个师承班主要是学习《伤寒论》方证辨证的,那么,胡老的学说,就是这个辨治体系的范本。

刚才已经说了,方证辨证是一个大道至简、可操作性很强的学说,所谓大道至简,就是这个学说是比较透彻地贯通了《伤寒论》的辨治实质,将其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用一个极其简明扼要的方法予以阐释和应用,非常切合临床实用。

大家知道,大凡武林高手在搏击时总能一招制敌,绝对不会大战几十甚至数百回合才击倒对手。经方高手呢,也是总能见病知源,审证识机,明辨方证,药到病除。

这个大道至简的“简”,实际上是浓缩了《伤寒论》高深道理和辨治实质的“简”,正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如果掌握了这种方法,正如冯老师所说的那样“人人可入仲景门”。

冯世纶老师在教学中,对胡老学术思想的阐释,不仅有继承,而且有创新,我们一定要深入进去,边学习,边思考。

(三)多做临床,多总结 对《伤寒论》条文的意义有一个比较明晰的认识之后,最重要的是多做临床,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在学习中临证,临证中学习,对所学内容,在临床上多总结,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人云亦云,从而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才是真正的学习、继承和弘扬《伤寒》经方。

我们都是临床医生,在学习中必须要结合所学,多做临床,反复实践,多体悟,多总结,不仅会用,还要活用,努力达到融汇贯通,圆机活法的境界,法到活时用即灵,学到深时方通神。

经方的组成比较简单,但临床效果很好,一般没有经常使用经方辨治的医生是没有这个体会的。

过去,我在临床上,对一些常见的病证,多是应用时方,多按照教科书上的分型来辨治,有些病证自觉辨证没错,选方也比较贴切,但是临床疗效并不是太好,这使我感到非常困惑,难道中医治病就是不如西药吗?

对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我也都学过,甚至考试的成绩还比较好,不过那基本上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的,考完之后就万事大吉了,束之高阁了。

虽然老师在讲课时也大都强调这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临床上的重要性,但多是从理论到理论地解读,并没有多少在临床上实际应用的具体阐释,所以学的不深入,不扎实,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最终只是机械地背诵重点条文以应考,并没有更深层次地理解这些条文的重要临床意义,即使是毕业了,也还不会在临床上用这些经方治病。我最初对经方重要性的认识,是从一次治疗重感冒而引起的。

有一次,一位重感冒的病人,46岁。感冒已经3天了,症状表现为浑身冷得直发抖,体温39℃以上,自诉头痛如箍着了一般,全身筋骨关节也都是疼痛难忍,鼻塞流涕,咽痛,咳嗽,无汗,心烦异常,体温愈高,心烦不安愈重,口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浮紧数。连续肌注了2次退热针剂,热退后不久旋即又起,诸症仍然不减轻,西药没有多大效果,想服用中药治疗。我辨证后认为是风寒感冒,就给他开了一剂荆防败毒散作汤剂加味,患者服用后症状也是基本上没有多少减轻,病人更是心情烦乱。

我也有些着急,思考良久,忽然想起大青龙汤证条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心中一亮,这个病不就是这个大青龙汤证嘛。但我还从来没有用过这个大青龙汤,特别是怕这个方中有麻黄,会不会服了更加心烦呢?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开了一剂大青龙汤原方,方中麻黄只用了9克。

本来要求患者一剂药分二次服用,但病人心急,煎好的二汁,一次就服完了,没想到病人头天晚上服药后,睡了一个好觉,第二天病证就豁然而愈了。

从此之后,我就开始注意在临床上应用《伤寒》经方了,但这时的经方应用基本上都是按图索骥,根据条文所说,机械地对号入座,辨证还不是太确切,临床虽然是得失参半,但对一些病证的疗效也多是比应用时方好的。

我对经方临证逐渐有了浓厚的兴趣和信心,并重新复习并记诵《伤寒论》条文。

为了摸索经方的应用规律,我读过古今一些有关《伤寒论》注释研究的相关书籍,也曾对学习过中医运气学中的标本中气气化理论和开合枢理论在《伤寒论》六经中的应用,但可能是学习的不深入,没有把握住这些理论的要领的缘故,总觉得在临床上遇见比较复杂的病证时,很难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六经辨证中去。

可能是机缘成熟了吧,自从得以接触到了胡希恕先生独特的方证辨证体系学术观点之后,顿感耳目一新,这种注重实效地解读《伤寒论》方证内涵,直接将经方作用于病证靶点的辨治方法,使我对六经辨证有了一个全新的理念,真感觉到是找到了一把活用经方的金钥匙。

我悟出了,不论人体疾病有多少种,不论病证如何千变万化,最终也不会越出三阴三阳的表,里,半表里的病位;寒,热,半寒热的病性;虚,实,半虚实的病势。

在这些理论的框架下定位定性思辨,简洁精确,方证相应,的确可以做到出手即效。

此后,我将胡老的学术思想体系应用于临证实践中,边学,边悟,边临证实践,感到中医辨治真正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和层次,疗效的确迅速提升。

古人说“至道不繁”,其实有时候,复杂深奥的理论最终的深意是简洁明了的,简单的才是最好的。

实际上,我们遣方用药也是这样。经方药味虽然简单,大多只是三到七味,一般不超过十二味。但是经方组方法度谨严,药简效宏。

而现在的不少中医喜欢开大方,动辄十七、八味、二、三十味,认为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实际上,你如果没有韩信之才,如此点兵,就是多多易乱。

也就是说,你如果不明白《伤寒》经方的用药法度,处方遣药时心中没底,见一个症状就加一味药,头痛加点医头的药,脚痛加点儿治脚的药,甚至用西医的思路来开中药,见细菌或病毒感染就清热解毒,见血压升高就平肝潜阳等等,处方成了药物的堆砌,方无章法,药无定见,君臣不分,佐使不明,杂药乱投,想大撒网一般面面俱到,却一面也顾不到,这样的疗效就只能靠碰运气了。

《伤寒论》方证辨证理论虽然明白易懂,容易入门,但真正地做到融会贯通,圆机活法应用,也不会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是要有不畏困难的毅力和意志力去学,去钻研的。

北宋诗人苏东坡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我认为,我们学习经典经方能否有所成就,就在于我们能否做到坚持不懈,是否做到面对再大的困难,也能坚持下去,不言放弃。

这个不言放弃,就是在于要有一个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切不可学着学着,理论深入了,难懂了,便产生畏难情绪了,坚持不下去了,如果这样,是难以成功的。

英国首相丘吉尔1948年在牛津大学演讲时,谈到他的“成功秘诀”时说道:“总结一生,我送你们三句话:第一句,决不放弃;第二句是,决不、决不放弃;第三句是,决不、决不、决不放弃!”

这个决不放弃!就是一种自信心!只有决不放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才能最终得到经方的真谛。

开场白就先说这么多吧。

这也是前一段有学员问我有没有学习《伤寒论》,将《伤寒》经方应用于临床的好方法,上面这些话就权当是回答吧。

经方辨治要诀

俗话说,不读张仲景,辨证无要领;不读伤寒论,下手没分寸;不读本草经,用药总不应。作者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总结了活用经方的要诀:明辨六经,顾及兼证,重视两本,方证对应,据机合方,药参神农。第1节明辨六经 六经实则六大类病:

太阳病——表阳证,阳明病——里阳证,少阳病——半表半里阳证。

少阴病——表阴证,太阴病——里阴证,厥阴病——半表半里阴证。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临床辨证时,遇见一个病,不论其多么错综复杂,要明确阴阳辨证(病证类别),表里辨证(病位),寒热辨证(病性),虚实辨证(邪正盛衰,病性)。

首先要明辨六经阴阳属性,辨清属于六经中哪一经的病证,或哪几经合病、并病,确定病位(病证的部位),即确定病变现阶段证候所在的位置,如六经辨证中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在表、在里、或在半表半里。然后分辨病性(病证的性质),即区分基本病性:阴阳盛衰所表现的寒、热、虚、实病性为主。具体病性:水、湿、痰、饮、瘀、滞、食、毒及气血津液与精髓等的盈亏等。以及辨病势(病证的演变趋势,发展缓急)病证的病势,以表里(病位)、热寒(病性)、实虚(病势)分类,然后据证选方用药。实际上,临床所见病症复杂,合病、并病较多,故使用合方的机会也较多。辨治举例

侯某某,女,32岁。脓血便5天,2009-8-5初诊。5天前,患者因前一天晚上食用剩肉菜,于第二天凌晨开始发热(T38.9℃)腹痛、腹泻,继之小腹下坠,肛门灼热,便脓血,一日数十次,服用不少治疗菌痢的药物并输液2天,发热退,便次稍减,但仍然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非常痛苦。诊见:精神差,每半小时一次少许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口苦、口干、口渴欲饮,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细数。

六经方证辨析:从六经辨析,患者有口苦、口干,苔黄腻,脉弦细之脉证,故辨为少阳郁热兼湿滞。又有肛门灼热,便脓血,口渴欲饮,小便黄,舌红,舌红,苔黄腻,脉数之脉证,辨为为阳明热毒内积。

四诊合参,六经辨证为少阳、阳明合病挟湿热邪毒积滞。病位属于阳证(少阳,阳明),病性属于实证,湿热毒邪,病势属于急证。

方拟白头翁汤合黄芩汤化裁:白头翁、白芍各30g,黄柏、黄芩、秦皮、炙甘草各15g,黄连12g,大枣7枚(掰开)。3剂。3剂共煎取1200ml,每4小时服200ml,连续进服。

二诊:药后便次明显减少,肛门灼热及里急后重明显减轻。仍有轻度腹痛下坠感,效不更方,原方加木香15g,续进3剂,痊愈。

按:患者饮食不洁而湿热毒邪入于少阳,内迫阳明,热毒内蕴,气血被阻,传导失司,湿热毒邪郁遏不解,损伤肠道脉络,化腐成脓而致诸症。病机关键在于湿热毒邪内迫,气滞壅塞,治之宜清热解毒,调气行血。故以白头翁汤清热解毒,燥湿止利。合以黄芩汤清热止利,和中缓急。一诊因病重,瞩患者连服,疗效明显,患者谓比输液效果强多了。二诊加木香,《神农本草经》谓其:“主邪气,辟毒疫”,能通行肠胃气滞,以导三焦气壅,与方中黄连暗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香连丸调气清热,以加强治疗下痢赤白,脓血相杂,里急后重之力。该方药味较苦,须向患者讲清,宜中病即止,不可常服。第2节顾及兼证

人之病症是复杂多变的,辨六经,辨方证,还要注意顾及病证所挟杂的兼症。在病变过程中,水、湿、痰、饮、郁、瘀、积、痞这八个兼证是非常普遍的,水、湿、痰、饮、郁、瘀、积、痞既是发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

经方大师胡希恕有一篇“论食水瘀血致病”(冯世伦主编《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谈到了食毒、水毒、瘀血可致疾病。认为,食、水、瘀血三者,均属人体的自身中毒,为发病的根本原因。胡老认为,凡病的发作,盖由于患者的机体隐伏有食水瘀血的自中毒。

受此启发,我在临床上总结出了水、湿、痰、饮、郁、瘀、积、痞八证理念。活用经方,可在治疗主证的同时,顾及兼症,通盘考虑,全面调治。

1.水、湿、痰、饮

在《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中,水与三阴关系极大,三阴证以虚寒为主,虚寒则水饮易于内停,故三阴病水饮多见,辨治举例

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病)银某某,女,81岁。剧烈咳嗽、咳痰伴咳而遗尿10余天,加重4天,2006-11-21初诊。

有慢性支气管炎史20余年,每遇寒冷吸入凉气便咳嗽、咳痰。10余天前,因患感冒,咳嗽、咳痰,曾在一诊所用了头孢曲松加地塞米松针输液5天,病情不仅不减轻,而且更加严重,咳嗽频繁,咳大量白色痰,每咳时便遗出尿来。近5天来,咳嗽咳痰加剧,夜间尤甚,无法入眠。求治。诊见:精神萎靡,阵咳不断,剧烈时上气不接下气,咳白色痰,剧咳时遗尿,畏冷,乏力,困倦思睡,无汗,口不渴,不苦、不干,面暗唇青,舌淡暗,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滑润,脉沉细。

六经方证辨析:咳嗽、咳白色痰,畏冷,无汗,为太阳伤寒表不解,寒饮内伏。

精神萎靡,乏力,困倦思睡,纳差,面暗唇青,舌暗,舌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滑润,脉沉细,为太阴、少阴虚寒兼痰饮。

咳时遗尿,为膀胱咳,乃中、下焦阳虚水停,膀胱失约。四诊合参,辨证为太阳、太阴、少阴虚寒兼痰饮阻肺,阳虚水停。治宜温阳化饮,通阳利水。方拟四逆汤、小青龙汤合茯苓甘草汤加减:炮附子(先煎1h)、干姜、炙甘草、茯苓、生姜30g、桂枝、半夏、白芍、五味子各15g,麻黄、细辛各12g,3剂,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二诊:药后精神好转,诉服1剂后当夜咳嗽咳痰次数已明显减少,3剂服完,咳而遗溺症状基本消失,仍乏力倦怠,又加炮附子(先煎1.5h)至45g嘱再服3剂。愈。

按:该案患者久病年高,感寒即入于太少二阴,致使阳虚寒盛,水饮内停,治之关键在于扶阳温化水饮,故以四逆汤温扶太少二阴之阳,以小青龙汤解表蠲饮,以茯苓甘草汤温阳行水治咳则遗尿,元代医家王好古在《此事难知》中用茯苓甘草汤通阳利水治膀胱咳效佳。

2、瘀血

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上,治疗瘀血的有几个非常有效的并适用范围很广的方剂:抵挡汤、桃核承气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这是经常用到的有效方剂。

抵挡汤 本人对于心脑血管病患者,特别是脑梗塞后遗症患者凡有较重瘀血见证者,常合用抵挡汤,其中的虻虫多是以当归、红花代替,疗效较好。

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汤由桃仁、桂枝、大黄、芒硝、炙甘草五味药组成,方中桃仁活血化瘀以破蓄血,《神农本草经》谓桃仁“下瘀血,血闭,„„破症瘕积聚”。桂枝辛温,辛散血结,温通经脉,用在本方不是解表,而在于理气通阳。通阳可行阴血,理气能助血行,因为,活血化瘀,理气为要,气机活泼则血行畅达,再者,在大量寒凉药中加如桂枝一味辛温之品,可增强桃仁、大黄、芒硝的功用。大黄苦寒,既能清泻热邪,又能去瘀生新,破积滞。芒硝咸寒,软坚散结,功能泻热破结。大黄虽可祛瘀生新,但力尚不足,故加滑利之桃仁与大黄协同,清热逐瘀之疗效更佳。炙甘草既能护胃安中,又能缓诸药峻烈之性。

本汤证的病机为瘀热互结于下焦,证候特点为少腹急结、神识异常、小便自利、脉见沉涩,这是蓄血证辨证的四大依据。

使用本方要点:

1.芒硝用量可活用,如血瘀而无热象,大便通畅者,可以少用或不用;

2.桂枝在本方中必不可少,因为桃仁破血而行,桂枝行血不破,桂枝、桃仁两药配伍对活血化瘀起着重要作用。3.空腹服用,因为本证病位在下焦,先服药后再进食,有利于药达病所。古人服药经验:

其一病在胸膈以上者,先进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后进食;

其二本方药力猛烈,只可暂用,不可久服;孕妇及年老体弱者慎用;

其三药后病人有轻度腹泻,即“当微利”,也有少数病人有轻微腹痛反应,一般停药即止,毋需处理。

综观全方虽为攻瘀逐血之剂,但较抵当汤的作用和缓,因而服后并不一定下瘀血,而反取其通泄作用,故方后自注“当微利”即是药后的效应。

现代临床应用 脑血管意外,精神分裂症,脑外伤后遗症,糖尿病,肾功能不全,高脂血症血瘀头痛、头晕等。当归芍药散

我抓住肝血虚而血郁滞,脾虚而湿停,肝脾不和之病机而用于心脑血管病中,收效良好。

“当归芍药散”中芍药敛养肝血,缓急止痛,当归助芍药补养肝血,川芎行血中之滞气(川芎乃血中之气药,治气血郁滞之证,最适宜应用川芎,川芎味辛气温,归肝、胆、心包经,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能上行头目,中开郁结,下调经水,既能活血化瘀,又可行气通滞。川芎一味,最能达到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所谓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不除”的功效),三药共以调肝养血活血;泽泻利湿降浊,白术、茯苓、健脾益气除湿。三药以治脾,诸药合用,肝血足则气得调达,脾得健运,肝脾两和,气机调顺,不仅原文所谓腹痛主证可除,而且由肝脾失和所致之眩晕,头身疼痛,肢体麻木、挛急,浮肿,小便不利等症均为所宜。

“当归芍药散”运用之妙在于药量的调节,血虚为主者,白术、茯苓、泽泻三味水药量宜小,血郁滞者当归、芍药、川芎三味血药量宜大,湿盛浮肿者,三味水药应重用。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丸出自《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是临床常用经方,由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等5味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缓消癥块的功能,其特点是祛邪以固本,下瘀不伤正,行水不伤阴,阴阳兼顾,气血并调。对于病机与瘀血阻滞,寒(湿)痰凝滞有关的病证,皆可以本方化裁使用,特别对于心脑病的治疗,具有良好地消除痰瘀互结,痹阻脉络,即消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实际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中医之“癥结”“癥块”的意义相近,只不过“癥结”、“癥块”是指腹内结块的病,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在血脉中结块)的作用。方中桂枝既可温通经脉,以达活血通经之功,又可通阳化气,以显温化痰饮之效;赤芍祛瘀止痛、破坚散癥;桃仁破血消癥;丹皮为血中之气药,入血分能行气滞,祛瘀血,有活而不留,行而不峻的特点;茯苓渗利下行而益心脾之气,有助于行瘀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能明显降低全血比粘度,全血还原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加红细胞电泳速度。我国近代著名的经方大师胡希恕教授临证最擅长应用“桂枝茯苓丸”和“当归芍药散”这两个经方,常常据证灵活加减与它方合用,特别在辨治冠心病和脑病时,更是将这两个方子活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我通过研读胡老先生的学术理论和医案,对桂枝茯苓丸和当归芍药散在心脑血管病的应用上也深有体会,常常据证合以扶阳方药,温通阳气以促通脉活血,大大提升了这两个方子的养血活血,健脾利湿(当归芍药散),温通经脉,化瘀消癥(桂枝茯苓丸)的功效。辨治举例

眩晕(腔隙性脑梗塞)

杨某某,男,76岁,退休工人。头晕伴极度乏力1月余。2007-9-22初诊。

患者1月前,曾因头晕、语言不清伴乏力,去市某医院诊为腔隙性脑梗塞,住院治疗12天,出院后语言不清基本消失,但仍有头晕、头昏懵、乏力,且乏力渐加重,每天不坐即躺,躺也睡不着,不想活动,汗出多,动辄甚,服用不少治疗脑梗塞的中西药物,基本无效,求治。诊见:精神萎顿,神志清楚,头晕、头昏懵伴极度乏力,自汗,纳差,口干不欲饮水,口不苦,眠差,二便调,舌质紫暗,舌体胖大、苔白厚滑腻,脉沉细弱。

六经方证辨析:精神萎顿,头晕、头昏懵,乏力,自汗,纳差,眠差,脉沉弱为太阳表虚,阴阳不和之证合太阴中气亏虚证。

口干不欲饮水,舌质紫暗,舌体胖大、苔白厚滑腻,脉沉细,为水饮内停兼瘀。

四诊合参,辨证为太阳、太阴合病,兼瘀血阻滞,水饮上犯。治宜调和阴阳,去瘀化饮,方拟黄芪建中汤合桂枝茯苓丸化裁:黄芪、桂枝、茯苓、党参、炙甘草、生姜各30g,白芍、赤芍各18g,茯苓30g,当归、桃仁各15g,山萸肉60g,红枣7枚(掰开)。5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头晕、头昏懵明显减轻,乏力、自汗好转,仍失眠。上方加茯神30g,继服5剂。

三诊:诸症明显好转,已可外出活动,但走不远就想歇息,仍气力不够。上方加黄芪量至45g,又服5剂。痊愈。

按:该案年高慢性病久,气血阴阳俱虚,瘀血阻滞,水饮内停而致诸症,病机主在阴阳不和,中气亏虚,故以黄芪建中汤证补益中气,调和阴阳,合以桂枝茯苓丸以丸为汤剂,活血化瘀,温化水饮,方中以当归代丹皮是用当归既能补血又能活血之功。加山萸肉是取其“温中”(《本经》,既可补阳,又可益阴,且有涩精敛汗之功。加党参主要在于加强补中益气之力。3.痞

《伤寒论》所论的痞证,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病证,不仅可单独发病,而更多见于一些急慢性病症的兼症中。

痞证是患者的自觉症状,自觉心下窒塞胀闷不舒,但按之却柔软没有压痛,其特点可以概括为:外无形迹,内无压痛,自觉痞满不舒。正如《伤寒论》149条所说“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154条所说:“心下痞,按之濡”。

痞证的部位为“心下”,即胃脘部,因胃脘居于心之下,所以说痞的病变部位就是胃脘部,但与肝脾密切相关,中焦脾胃,《伤寒论》154条所谓“其脉关上浮”也证实了痞证的病变在于中焦,因为,关脉候中焦、脾、胃、肝。

痞证的成因是因为误下,如《伤寒论》第131条谓:“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病发于阴是指胃气虚,内无有形之痰水内结,却被误下脾胃损伤,寒热错杂于中焦,升降失职所致。而从临床实践来看,痞证误下者并不太多见,而因为多种因素,如表邪入里(所谓肠胃型感冒),饮食饥饱无常、饮食不洁,起居无常,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所致之多见,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谓:“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入五脏则瞋满闭塞”;《素问·异法方宜论》谓:“脏寒生满痛”。实际上,西医之急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等疾病,凡表现为上腹部满闷不舒者,皆可按痞证辨治。

痞证之病机,总由气机痞塞心下所致,即所谓“但气痞耳”(第151条),即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常。

痞证类型,主要谈谈五个泻心汤证,根据其病邪性质的不同和临床表现之异,主要分为以下2类:

【1】热痞

热痞分为三种,其一是单纯的热痞证,如《伤寒论》154条云:“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此即无形邪热壅聚心下,胃热气滞,气机痞塞所致,除具有“心下痞,按之濡”的主症外,必伴内热之象,如寸关脉浮盛或浮数、烦渴、苔黄等。

其二是热痞兼表证的治法,如《伤寒论》164条所谓:“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此因表证误下,汗下失序,表邪化热内陷,结于心下滞塞气机而为热痞,在既有热又有表证的情况下,应当先解表后治痞,但也可以在解表的同时兼以除痞。

其三是热痞兼表阳虚证,如《伤寒论》155条所谓“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这一条方药由大黄黄连泻心汤加附子组成,除具有大黄黄连泻心汤的典型热痞证之外,又见“恶寒汗出”,此“恶寒汗出”,没有头痛、流清涕、脉浮等表证,所以,不是表证而是表阳虚,卫外不固,病机乃胃热气滞,卫阳不固。【2】寒热错杂痞证

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中焦,气机痞塞所致,此包括三个泻心汤证: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和甘草泻心汤证。这三个泻心汤证,在证候上,除皆有“心下痞”的主症外,必有呕逆、肠鸣、下利的脾胃不和之症,这是寒热错杂之痞证的显著临床特征。而三者的病情偏重不同,证候表现亦各有侧重: 《伤寒论》149条“但满而不痛者”的半夏泻心汤证之“痞”是由寒热之邪痞塞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半夏泻心汤证的突出特点是偏重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呕逆症状一般较甚。

《伤寒论》157条“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的生姜泻心汤证,此“心下痞硬”是按之腹肌有紧张感,但按之不痛,乃脾胃不和,水饮食滞阻结于中焦,气机痞塞较甚所致。生姜泻心汤证偏重于胃虚不化水谷,水食停滞,故有干噫食臭的特有症状,同时心下痞与肠鸣亦较半夏泻心汤证为甚;

《伤寒论》158条“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的甘草泻心汤证,此痞为脾胃虚弱,水谷不化,痞利俱甚所致。甘草泻心汤证偏重于脾胃虚弱,故其证以痞、下利俱甚为显著特点,因其中虚气逆较甚,影响心神不安,故还并见心烦不得安之症。痞证的治法和方药。《伤寒论》创立的五个泻心汤,一方代表一法,法度谨严,组方合理,且煎法特殊,不仅成为治痞名方,而且可广泛运用于多种疾病中。

大黄黄连泻心汤:功效为泻热消痞。以其轻扬之剂,清宣无形邪热,是治疗单纯热痞证之主方。方用小量大黄以泻热和胃,黄连、黄芩清热诮痞,妙在本方不用煎煮的方法,不是取其荡实攻下之力,而是以麻沸汤(即开水)浸泡少顷服用,取其气轻味薄,轻扬清淡,以清泄心下之邪热。本方不仅治热痞,而且常用治胃热吐血之证,《金匮要略》用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清·唐容川用作胃热吐血之主剂,并云:“泻心即是泻火,泻火即是止血。”

附子泻心汤:功效为泻热消痞,扶阳固表。以大温大热的附子与大苦大寒的大黄、黄连、黄芩相伍,寒温并用,补泻兼施,为治疗热痞兼表阳虚之主方。方用大黄,黄连、黄芩,以麻沸汤(即开水)浸泡少顷取汁,仍是取其气轻味薄,轻扬清淡,以清泄心下之邪热之功。附子一味另煎取汁,是取其辛热醇厚之性,直入下焦,以发挥其温阳扶阳的作用。再将两汁混合,分2次温服,二者寒热异气,生熟异性,寒热、生熟并用,邪正兼顾,药虽同行,但各司其职,共奏泻热消痞、扶阳固表之功。

半夏泻心汤:功效为和中降逆消痞。以其寒温并用,辛开苦降,攻补兼施,阴阳并调,为治疗寒热错杂之痞的代表方。方以半夏为君,且以半夏名方,故当偏重于和胃降逆止呕,尤适用于寒热错杂之痞证中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较甚者。在煎法上,去滓再煎,欲使其寒热之性融合为一体,以共奏调和阴阳、祛除寒热之功。

生姜泻心汤:功效为和胃降逆,散水消痞。本方与半夏泻心汤基本相同,亦属辛开苦降甘调之法,因本证胃虚实滞,兼有水饮内停,所以仍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散结消痞,但减少干姜用量,加生姜并重用为主药,偏重于宣中温胃、宣散水饮。主用于寒热错杂之痞证中偏重胃虚不化水谷、水食停滞者。在煎法上,仍如半夏泻心汤去滓再煎,欲使其寒热之性融合为一体,以共奏调和阴阳、祛除寒热之功。

甘草泻心汤:功效为和胃补中,消痞止利。本方是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而成,重用炙甘草,并以此名方,主要是取其甘温补中,健脾和胃之力,仍属辛开苦降法,取半夏泻心汤以辛开苦降、散结消痞,重用炙甘草以补中虚,适用于寒热错杂之痞证中偏重于胃气虚弱、痞利俱甚者,重在调补中气以消痞止利。在煎法上,仍如半夏泻心汤去滓再煎,欲使其寒热之性融合为一体,以共奏调和阴阳、祛除寒热之功。三方皆去滓再煎主要是取其药性和合而共奏和解之功。【3】辨治举例

胃痛(胃炎、胆囊炎)

张某某,女,43岁,营业员。阵发性胃脘部胀满疼痛1+月余。2009-7-16初诊。

患者平时饮食不规律,经常发作胃脘部胀痛不适。1月前,患者因感冒发热后过食油腻,便感到胃脘部胀满不适,继之阵发性疼痛,时轻时重,伴烧灼、嘈杂不适感,阵阵嗳气,严重时恶心呕吐,如此反复发作不愈,非常痛苦。曾去市某医院查胃镜和B超,诊为慢性糜烂性胃炎,胆囊炎,服用多种药物,效不明显。求治。诊见:精神差,面色苍白,纳差,口渴不欲饮,口不苦、不干,二便调,舌质淡红、苔黄滑腻,脉弦细。

四诊合参,辨证为太阴、厥阴合病,寒热错杂,升降失常。方拟半夏泻心汤合理中汤化裁:法半夏、白芍各30g,党参、干姜、生姜各20g,炙甘草、炒白术、黄芩各15g,黄连6g,红枣十枚(掰开)。3剂,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二诊:胃脘部胀满及烧灼、嘈杂不适感减轻,已不恶心呕吐,仍有阵发性隐痛。上方去生姜,干姜加至30g,加醋元胡30g,继服3剂。三诊:诸症明显好转,精神转佳,已有食欲,二诊方又服6剂。痊愈。

按:该案患者脾胃素弱,外感后又过食油腻,难以消化,中焦阳损,胃气伤伐,寒热互结,气机阻滞,升降失常而致诸症,病机关键在于中焦虚弱,升降失常,寒热错杂。治宜寒温并用,和中降逆,解痉消痞。故以理中汤温运中阳,以复中州之升降调和,合以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甘补,寒温并用,交通阴阳,以调理中焦,降逆消痞。加白芍是与炙甘草合成芍药甘草汤,意在解痉缓急止痛。二诊加醋元胡是因其“治心气小腹痛,有神”(《汤液本草》),意在加强行气止腹胀痛之力。二方寒温并用,既兼顾到了患者素体中焦虚寒之证,又兼顾到了患者现发病之寒热错杂,升降失司之证。

口疮(复发性口疮)

邓某,女,35岁。口腔溃疡半月余,2009-8-1初诊。

患者有经常发作口腔溃疡史,一般常因感冒、劳累过度等而诱发。半月前,患者因加班疲劳过度而诱发口腔多处溃疡,感到口腔内痛如火烧火燎,无法进食,夜间较重,影响睡眠。曾服用维生素及不少清热解毒泻火药,无明显疗效,非常痛苦。诊见:乏力,心烦,纳差,右侧舌边、下唇内侧及左侧颊粘膜处有4处溃疡,纳差,二便调。舌暗红、苔黄腻滑,脉细。

四诊合参,辨证为厥阴、少阴合病。少阴虚寒,湿郁化热,寒热错杂,阴火上僭。甘草泻心汤合四逆汤化裁:炙甘草30g,炮附子(先煎1h)、干姜、法半夏各20g,党参、黄芩各15g,黄连9g,大枣7枚(掰开)。3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二诊:诉1剂药服后,当夜便不太疼痛了。3剂药服完,诸症明显减轻。上方继服3剂,诸症悉除。

按:该案患者经常发作口腔溃疡,也曾常服牛黄解毒片,黄连上清丸等清实火之品,这是当前治疗口疮(复发性口疮)的误区,不少医生也是这么开药为患者服用的,实是不明之举。该案患者素体阳虚,此次因过劳而发病,既有少阴阳虚,阴气上僭之证,又有寒湿郁而化热,湿热内壅,胃气不和之证。病机关键是寒热错杂,阴火上僭。治之宜寒温并用,一方面温扶阳气,引火归元;另一方面,清热燥湿,和中解毒。故方拟甘草泻心汤辛开苦降,寒温并用,补泻兼施,主治湿热内壅,胃气不和,热毒蚀于口舌之证。合以四逆汤温扶少阴之阳,引火归元,主治阴火上逆之证,二方相合,方证相应,疗效很好。

活用经方必须要重视经典原文,但又不能生搬硬套而局限在原文上。经方的加减要慎重,要按《伤寒论》的原则加减,所加药味要参照并合乎《神农本草经》对药物功用的论述,药物的比例要合乎经方比例,要多都多,要少都少。经方的合方,主要应与经方相合,但也可与时方相合,经方不是少了,而是应用无穷,经方不仅应于经方合用,也可以与唐宋以来的许多行之有效的时方合用。

第二篇:伤寒论感悟

伤寒论原文感悟

刚刚看了郝万山老师讲解伤寒论的视频,通过郝老师的讲解,自我感触颇深,以前的一些错误理解都得以纠正。尤其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句话,对我的感触最深。

这句话是太阳病的总纲,主要脉证皆包括在内。通过郝老师的讲解,其之所以不叫“太阳病”,而叫“太阳之为病”,是为了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引出下文。这句话是指“太阳”是人身第一道防线,最外一层,如果要发病的,则其表现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以前读到这句话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没有往这方面想,感觉自己读书的深究性还是太差了,以后需要改进。

“脉浮”:体现了体表受邪、正气抗邪于表,气血浮盛于外,故脉应之而浮。脉象就是反应人体气血运行状态的。浮脉主表,在临床上有很重要的意义。后世医家有一种说法就是“有一分浮脉就有一分表”。郝老师还讲解到浮脉要与患者平素体质相对照,比如胖人脂肪厚,浮脉取之不易,要用力才可得。瘦人相反。故通过脉象辨表里是不容易的,要学会变通,需要通过患者的基础脉象来鉴别。还有郝老师强调,浮脉必须要“举之有余”,不是说轻取即得的脉象就是浮脉。我以前的理解就是错误的。通过郝老师的讲解,我感觉到,知识确实需要在书本上来学习,但也要经过临床上来体验、验证后才能准确掌握。一味的光学习不实践、不深究是不行的。

“头项强痛”:其中头疼主要是后头部疼痛,项强主要是后项部拘急不柔和。后头和后项部是太阳经脉所过,“头项强痛”是太阳经气受

邪,经脉不利的一种表现。这个症状是诊断太阳病的一个定位性症状。郝老师讲到,没有这个症状是不能诊断为太阳病的。只有后头项强痛兼有脉浮,才可以说明是太阳经脉受邪,才可以诊断为太阳表证。郝老师的这些讲解和我以前学习时的理解一样,但郝老师讲的更具体、深入、确切。通过郝老师的讲解,我对此的记忆又进一步加深。

最后一个,“而恶寒”:郝老师讲到,其中的“而”字不是表并列的。而是表进层的,翻译为“而且一定”。原文翻译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且一定会见到恶寒。而我以前的理解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然后就会见到恶寒。太阳表证是风寒邪气伤人体表阳气的证候,阳气不足,温煦肌肤的功能司失,故恶寒。通过郝老师的讲解,我不仅又一次学习了恶寒的发病机制,而且改正了我以前的认知错误,可见我此次所得之多。

综上可谓:“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不论伤寒中风,凡属太阳病皆有此症,此病为定型。故名之曰本条是“太阳病总纲”。弄懂了这个,对我以后学习伤寒论影响很大。我将继续观看郝老师的讲解视频,多多学习,自我完善。

第三篇: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

经方之一:乌梅丸

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肤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这此,记得有一位名医学的话,《伤寒论》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来说的一点也不假,上面的刘有余可谓是持一方乌梅丸即可蜚声一时。

一。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

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风肝之病,知肝传脾,风木一动必乘脾胃。

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

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甘之黄连,干姜之类。

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各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此乃泄肝安胃一大法也。

乌梅丸的应用木土不和是治验的主要类型,以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为主。辨证要紧扣肝风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治疗勿忘重用酸收和调理寒热比例,此乃临证取效的关键。二。从调理阴阳说乌梅丸。

乌梅丸本来是治疗蛔虫症、药物 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治疗高血压病,对一些老年病人,如果长期精神紧张、多愁善感,除了常见的头晕耳鸣症状外,还出现颜面潮红、口干、舌红的上热症状,以及四肢发凉、畏寒、脉沉迟等下寒症状,两者互相交错,此时可用乌梅丸,去掉干姜、川椒、而加用吴茱萸、生姜,取吴茱萸汤(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之意,治疗胃中虚寒,胸膈满闷,手足逆冷。如果失眠多梦,则取肉桂代替桂枝,用交泰丸(由黄连、肉桂组成)之意,交通心肾,治疗失眠。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率缓慢症状时,如果病程长,有精神忧郁、头晕、胸闷、头面烘热、出汗口苦等上热症状,又有四肢厥冷、畏寒等心阳虚的症状,此时可用乌梅丸,加生地、白芍、琥珀、茯神等药物,以清心安神,活血化瘀。

心力衰竭的治疗,如果出现阴阳错杂的征象,例如出现精神抑郁、头晕、颧红盗汗、心悸、尿少水肿、畏寒等症状时,可以用乌梅丸、生脉饮(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再加鹿角霜、蛤蚧等药物,将原方中川椒改为椒目,以增强利水功效。

更年期综合征,有烦躁、头晕、心悸、五心烦热、便溏、畏寒肢冷等寒热错杂的表现时,也可以选用乌梅丸,能够调理阴阳,补益气血,达到异病同治的效果。三。乌梅丸与厥症

乌梅丸是仲景治厥阴病厥热胜复,寒热错杂之主方。盖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阳气不复时则热。阴气内盛时则厥,故发热厥逆是厥阴病的特点之一,因此,投用乌梅丸必见寒热错杂的虚证肢厥。辨肢厥一证,是乌梅丸应用关键。临床所见,寒热虚实均可引起肢厥,而肢厥一证的机理,根据《灵枢?逆顺肥瘦》篇所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可见,阴阳十二经脉均在四肢末端交接,若“阴阳相贯,如环无端”,阴阳气相顺接,则四肢温和;若“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仲景用心良苦,在用乌梅丸方证时,谆谆告诫后辈临证当辨清脏厥、蛔厥,用药才会准确无误。脏厥者,乃下焦命门火衰,虚阳上越的少阴虚寒所致的吐利而厥,故应以脉微而厥,躁无暂安时为主证,此即仲景所谓“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之证,亦有肢冷脉微,以“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的上热证和“下之利不止”的下寒证互看,更要注意显而易见的“吐蛔”一症,此为厥阴脏寒吐蛔而厥,与脏厥的独阴无阳相悖,临证当细辨之。

临床应用乌梅丸。当以气机的升降失调为依据,其病机特点必以寒热错杂的虚证肢厥为见证,临证方可用之。因乌梅丸寒热互用能和其阴阳,苦辛并进能调其升降,补泻兼施能固其虚实。故用之则显其效,经方之二:真武汤

真武汤又名玄武。古有四神,也叫四象,四灵,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此乃是我国古代人民喜爱的吉祥物。真武汤以真武命名,可以想像其在经方中的应用地位。

真武汤具有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伤寒学者,经方临床家冯世纶对其下以,“头晕,心悸,下肝浮肿,或痛,脉沉。”用方指征即可大胆运用真武汤。真武汤是少阴虚寒兼有停饮的主方。其病因病机是虚寒停饮,即可使用此方。作为临床工作十年的我,慢性肺病,心脏病。肾病只有水液停留即考虑使用真武汤。什么顽固性慢支,哮喘,顽固性心衰,慢性肾病,肾病综合征。作为大医院他们就没有把一个小小的真武汤放在眼中,可我不一样,我除了听筒和体温表后只剩下药了,我没有氧气没有心电设备,不能做肾透析,上面这此病你说怎么办。我用真武汤加减治愈过一例心室肥大,严重水肿的心脏病患者后,我对真武汤可谓别眼相看。想当时患者,曾到过三甲医院,名老中医,都末果,以回家准备棺材板了,小小一个真武汤可谓起死回生,功不可没。此就是经方的力量。这里,我还多说几句,真武汤不但对心肺肾的病使用许多。而还以下三病以有大有用武之地。1.小儿腹泻。

明代医家张景岳说:“小儿吐泻证,虚寒者居其八九,实热者十中一二。”当今中医儿科名家董廷瑶亦认为:“脾虚寒泄较为多见。尤其发病逾月者,每见阳虚寒泄,很少湿热为患。推究病因,大抵独生子女,父母溺爱,往往重裘厚被以求温暖,饮食营养唯恐不足,结果适得其反,患儿对外御邪能力下降,易遭风寒暑湿之袭;内而“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脾阳受损,水湿不运,泄泻遂作。更有一部分小儿,恣啖冰饮,一任满足,本来“稚阳未充”、“脾常不足”,再受寒湿所伤,必然殃及脾阳,如此,腹泻尤易发生。又有治之失宜,或苦寒迭进,或滥用西药,以至泄泻旬时逾月,久延不愈,亦成阳虚寒泄之证。此时疏以真武汤,有立街秆见影之效。

金〃成无己曰:“真武汤益阳气、散寒湿。治疗阳虚寒泄,确属最佳方剂,用之中的,往往一二剂即可见效。方中附子温阳散寒,得干姜则守而不走,专事温中,且散寒力增强,原方中生姜,因其走表,故易之;白术健脾燥湿,辅佐附子同除寒湿,茯苓渗利水湿,符合“治湿必利小便”之旨,白芍敛阴和阳,不致附子、干姜温燥太过。合方总使阳气振奋,阴寒消散,脾胃健运。水湿得化,泄泻自愈。总之,本方既可增强脾胃功能,又可消除肠道寒湿之邪,消补兼施,所以奏效迅捷。2.老年性疾病。

人老则虚,首当其冲的当数肾阳虚,肾阳虚及脾。脾阳虚则水湿内聚不去。肾阳虚是本,脾阳虚是标,真武汤对老年病有着斧底抽薪之意。温肾补虚。健脾蠲饮,此真武汤也。人老之病有几个脱离到了头晕,心悸,下肢浮肿。凡见此症组症中一症者,即可放心使用真武汤,或加减用之。3.肥胖。

肥者多湿,湿多脾困也,困久必虚。脾虚及肾,肾为元阳,肾阳一出,湿及阳化。此乃肥胖治本之法。湿化脾健。脾健则湿无聚之理。真武汤温肾健脾,直捣肥胖病根。那有无效之理。经方之三:黄连阿胶汤。一个阴虚内热主打方。

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以上二条《伤寒论》高度括出黄连阿胶汤的用药指征。

1,首先是,心肾两虚。

2.阴虚而生内热。

我在临床上凡见脉细,有阴虚内热之症,我必用黄连阿胶汤。

临床上可用于失眠,盗汗,衄血,复发性口疮,糖尿病阴虚热盛型,产后发热,怔忡,心律不齐,胃痛,崩漏,等内外妇科疾病。

经方之四:四逆散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四逆散主之。

本方原意,是阳气郁厥,四肢厥逆为辨症要点。是以少阴阴阳两虚为本,四肢厥逆为标。来辨症论治临床上内科病。或咳嗽,或心悸,或腹痛,或泄泻。四逆散加干姜五味汤,四逆散加桂枝汤,四逆散加茯苓汤,四逆散加附子汤,四逆散加薤白汤。

我曾原方未加减的前题下,治愈过一例老年久咳嗽,痰白量不多,舌胖淡,脉沉细,恶寒怕冷。和一例腹痛病人脉沉弦,腹痛,喜温喜按,四肢厥逆的人。

今人多用四逆散为肝脾不和的基本方,用于治疗肝胆病,脾胃病,肝经病如颈淋巴结核,下阴疾患,男科妇科疾患,和肝主筋,软组织损伤之类疾病。

以上古今应用,也就是我对四逆散的总结。但以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加四肢厥逆,或气机不顺(肝脾不和)为重点。临床应用之,无有不应手取效的。

经方之五:小柴胡汤。小柴胡汤一个包治万病的千古神方。

有人说人为什么会患病,总结为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又为什么会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呢,那是气机不畅所致。何谓气机不畅? 答曰:肺气不宣则咳。心气不畅则悸,失眠,健忘。脾气滞则运化无力。肝则主疏泄。疏泄失常则情志失常,消化停滞,不能运行气血。三焦滞,元气无法运行,水道运行失常,则生万病。肾主纳气,气机不畅,纳气之功则受阻,则累,呼多吸少。脏与腑为表里。脏病及腑,所以大肠小肠胆胃膀胱无一能免气机失调之乱。

小柴胡汤为三焦枢杻之剂,少阳首方,外可治表,内可治脏,中可和半表半里。其方药有柴胡,黄苓,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寒热并用,燥湿并用,升降散敛并用,非杂乱无法也,正法之妙也”。戴北山也有大体相同的见解,他说;“寒热并用谓之和,补泻合剂谓之和,表里双解谓之和,平其亢逆谓之和”。

临床应用中可据寒热,虚实,表里,来调阴阳,和气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表者解之,里者清之。总之以三焦疏利为准则。元气行则万病终。

经云,但见一症即可用之,其症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又有口苦,目眩,咽干。舌为白腻,脉弦为准。

古有战乱时期,食不裹腹,从内经中分出脾胃论,多用四君,补中益气汤治百病。今可是小康,温饱则思淫欲,思字当头用气机论,也可加减变通治疗万病。当今社会,病情多是错综复杂,小柴胡不可谓为一个重点的研究对象。对肝胆病,脾胃病,心血管,肺部病,肾,神志病,肌肉,筋骨病,每每能取疗效。

附一个小故事。

我有一个老师,在我刚行医时教了一个查脉看病的绝招。他说,凡是查脉后你无法定病的话,用八个字通行天下。那就是对患者说,你的病是“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上法也有变种,多在接诊许多中老年病人时,他们会说,以前某某老中医说我是寒湿热重。是啊,而今眼目下,那个不是寒重或热重或湿重之躯呀。经方之六:白通汤

何谓白通汤?附子启下焦之阳上呈于心,干姜温中土之阳以通上下,葱白辛滑通利,以宣能上下,以解阴阳格拒,因葱白能通阳气故为白通汤。白通汤主治少阴病,下利。也就是说,凡阴盛阳虚之腹泻者,都可考虑使用白通汤。在临床上多用于久泻,或素体阳虚之体。此方对许多西药治疗无效的久泻,有显著效果。

经方之七-半夏泻心汤

六经有少阳小柴胡枢机之剂,三焦则有泻心类方枢机之剂。半夏泻心汤则是三焦枢机之剂中的要剂。半夏泻心汤由半夏,二黄(黄连。黄苓)人参,干姜,灸草,大枣七味药组成。方中半夏为君,和胃降逆止呕。二黄苦寒泄热,干姜半夏辛温散寒,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佐参草枣补益脾胃,共达到调和中焦脾胃升降之功。因其配伍精当,效专力宏,临床上多用于各种消化系统等疾病的治疗。

在应用其方时重点掌握寒热虚实四点上。

1.虚。脾气虚,胃阳弱,见乏力,便溏,泄泻。

2.实。气机升降失常见胃脘痞满,腹胀。

3.寒。胃阳不足见恶食生冷,脘腹痛冷痛。

4。热。脾胃运纳不健,食积化热上蒸见口舌生疮,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数等。

凡见以上四点即可大胆使用半夏泻心汤。

用药加减情况。

1.先辨寒热,伤寒论上以规定了剂量,在具体应用时,不必拘泥,加临床病例的寒热多少是不同的。如果是热多寒少,则苓连用量宜大,而姜夏参草用量要适当减少,反之,则后者加量,前者减量。

2.关于幽门螺旋菌。如果不是热过重,则不要因螺杆菌而加重苓连用量。因为过用苦寒可能损伤脾胃之气,不唯于病无益,反而可能有害。当然,苦寒之物的抑菌作用效显著,在确有此菌的前题下,适当加重苓连,或另外加入公英,银翘,等清热解毒之品也有必要。但皮时在适当加重姜夏的等用量,温而制之。

3.关于痞。

半夏泻心汤对胃动力是双相调节作 用。不足者,增强之,张力过高,它又可缓和之。如腹胀较重者,可适量加一点辛香行气,醒脾胃气的药物,如丁香,木香,厚朴,砂仁。

4.关于甘草,大枣的作用。

甘草,大枣,般认为甘味入脾胃,能补虚和胃。有雍滞之弊,似于心下痞不宜,所以用量偏小,这是错误的。草枣在半夏泻心汤中除了能发挥补脾和胃的作用,还有另一方面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和诸药”即调和药剂,减弱药汤的苦味,使胃能受药,使患者能受药。故草枣用量不可太小。

半夏泻心汤是一剂作用于中焦,疏通上下两焦之枢机之剂。消化系疾病日久,寒热错杂者十之八九,虽药味简单,但效宏。不可小视。经方之八--柴胡桂枝干姜汤

当代伤寒名医说过一句话,你能应用此方,那你也是半个伤寒通了。此话说得一点也不假,搞懂此方,就要先搞懂桂枝汤,小柴胡汤,白虎汤,半夏泻心汤,乌梅丸。

此方历史争论最多。各方面总结如下。

从方药组成看,本方证属半表半里的上热下寒证。从病位分析,本方属半表半里阴症,从六经提纲看从临床治验看,本方皆属厥阴病范畴,因此此方多归属为厥阴病类方中,临床应用以条文 所述症状运用本方,广泛应用于胃肠道,感冒,肝炎,冠 心病,内分泌,妇科病,慢性肾病,前列腺炎等等。应用指征

1.本方属于治疗柴胡体质的寒热错杂剂,这时的”热”是指肝胆郁热,“寒”是指脾脏的虚寒。所以临床即可见口苦,口干,口中粘腻或口臭等热象,又可见肠鸣或便秘或便溏或腹胀等太阴脾虚的寒象。便溏,见于大便次数增多,食冷物时更甚。便秘需与阳明病的便秘相区别,虽大便多日末解,但腹中无所苦,舌苔末见黄厚或燥 干之象,腹胀需与用厚朴的半夏厚朴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相区别,虽胀却觉饥而不影响进食,胀而有失气,腹胀并不因失气而明显缓解。

2.腹诊,腹软,心下部有振水音,脐旁或脐下或脐上有悸动。3.与半夏泻心汤同属于寒热错杂剂,半夏泻心汤以呕,痞为主症,柴胡桂枝干姜汤主证中一般没有呕证。

4.方中有瓜蒌牡蛎散。其方证的界定是“渴不差者” 所以有的患 者渴感明显,饮不解渴,甚则喜冷饮,渴饮无度。临床上有时易与石膏证相混淆,鉴在于本方之渴,唇舌多不干,口中不呼热气。

5.有人与乌梅丸比较,皆是厥阴剂。寒热错杂使用。

6.小柴胡汤解半表半里之热。而柴胡桂枝干姜汤解半表半里之寒。此方为小柴胡汤加栝蒌汤的变剂。本人母亲,女,53岁,有高血压病史。上月查出肝血管瘤,其中一个有12X6公分,还有一个疑似小肝癌,后确认为厚壁血管瘤;输尿管隐性结石;轻度肾积水;右肩疼痛手臂不便活动。看西医跑了多个科室,分别建议如下: 肝血管瘤可手术也可不手术,后未作手术

隐性结石,无法用超声波碎石,建议再观察一段时间; 肾积水是轻度的,开排石冲剂一包。

右肩疑似肩周炎,只嘱多运动锻炼,未作治疗。

于是,带着一身的病,又回家了。现患者右肋下疼痛,心情不畅,口干。另外,五月份时,头痛高烧卧床不起,中西医都以感冒视之,但吃药均不太见效。反复三次,一个月后才渐渐好转。当时有中医说她湿气重。七月,就查出这一身的病了,不知二者是否有关联。其实,我相信中医,觉得若以中医观点视之,上述病症皆有共同病因,若以中医手段治疗,可标本兼治,还免去手术之苦。只惜不是医道中人,自己不敢乱开方。特向各位方家求,一位会员回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后患者用后,自我感覍各方面都 有好转。具体到论坛上见祥情。经方之九--栀子豉汤

枝子豉汤由栀子、淡豆豉二味药组成。栀子豉汤的应用体会是。

病因为感受外邪,或情志所伤或饮食劳倦三个方面

病机是

热扰胸膈,心神不宁

病位是胸膈,其次是肺心。主要见症是。心烦,失眠,发热。纳呆,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数,滑,弦,浮。参考指标是,心中懊恼或胸中痞闷,心中结痛,腹满,呕吐。治疗原则是,清热除烦。

具体运用。多辅以健脾开胃,疏肝理气之品。主要针对疾病

1.神经系统疾病 如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精神失常。

2.循环系。心肌炎,心包炎。

3.呼吸系。肺炎。

4.消化系。食道 炎。慢性胃炎。

5.泌尿系。慢性肾炎,膀胱炎。

6.妇科疾病。功血。

总而言之是热扰胸膈,心中懊恼则必用栀子豉汤。经方之十:通阳要剂桂枝汤。

我对桂枝汤的个人整理总结

桂枝汤其功有六。

1.解肌治太阳中风症。此方不是发汗剂,而是调营卫解肌。发汗与解肌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此点大家都知道不详说了。《伤寒论》上有明示,若用于解表就必然要借谷气与温覆“以助药力”方可汗病愈。这就是桂枝汤用于解表时在服药方法上有其特殊所在。以是我早年用此方解表无效之原因。

2.温中补虚。

桂枝汤在《伤寒论》中有三禁,一为太阳伤寒的麻黄学习制度下不可用之,二为内有温热的“酒家”不可用之,三是素有里热之人不可服,特别是后二禁,说明桂枝汤有温中补虚之功。由桂枝汤衍生小建中汤,当归建中汤诸方,用于治虚劳诸疾,即是温中补虚之明证。

3.和脾胃。

在妊娠恶阻上,《伤寒论》上有“妇人得平脉,阴脉 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有此证。”此句重点说出无寒热,名妊娠。也就是说无表证用于治恶阻,其意是调脾胃意。

4.滋补气血。

桂枝与芍药等量用之,一为气分药,一为血分药,两药等量用之,阴阳相济,气血相和,通敛相适。大可滋壮气血而补虚。如《伤寒论》中“发汗,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这是无表邪,表证的气血营阴不足之正虚身痛证。临床上用于此方治周身疼痛,或全身关节疼痛,但无红肿,无明显寒热之象,而见舌淡,脉沉无力之人。

5.调理阴阳。

调和营卫,大而言之,即是调理阴阳,调和气血。《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治中“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眩发落,脉虚极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之诸芤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如此气血皆虚又兼阴阳失于交泰之候。仲景却弃参芪归地不用,专取桂枝汤实其阴阳气血之虚,再加龙牡潜阳摄纳,使阴阳交泰。这充分表明桂枝汤确具有补而不峻,温而不燥,缓图之功。更为慢性虚损劳极之所宜。

6.调血治血。

桂枝汤加入血分药即为调血治血。如《伤寒论》中,“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此方即是桂枝汤加味而成。《金匮要略。妇人杂证脉证并治》中温经汤主治妇人血虚且瘀所致之漏证。以是桂枝汤加血分药而成。

总而言之。桂枝汤可表可里,可气可血,实为良方,如能加减变化,可治内外妇儿各科疾患。所涉极广,但有规律所循。一是桂芍的比例,二是除用于表症外,凡治里症,终不离温,补之情。

桂枝汤是读经典之要剂,在仲景书中。此方加减有二十六首之多。占五分之一的方量。此方的份量即可想而之。

经方之十一:桂枝加葛根汤。

颈部第一方此乃桂枝加葛根汤也。凡见项背强几几者首先考虑用桂枝加葛根汤,这是我老师说的一名临床用方经验之言。《伤寒论》有: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而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此乃太阳阳明合病之方,今可用于多种疾患。

1。局部病变。项背不适或有拘急或强或痛或落枕或斜颈或颈椎部X线示有病变。

2,相连病变。头昏,高血压或低血压,睑废,面肌蠕动。手臂麻木等。

3.全身病变。痢疾,荨麻疹。痉病。等桂枝加葛根汤症者。都可使用。

应用指征是,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而恶风者。与经文一样。

经方之十三、十四:桂枝去芍药汤及加附子汤

原文: 1.太阳病,下之后,脉 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此二方的作用均是振奋胸阳,用于治疗胸痹。临床上以胸满,胸闷,胸痛等。若是由胸阳不振,阴寒内盛诸证均可选用。桂枝汤中芍药酸寒阴柔,有碍胸满,是去之,则变阴阳调和之剂为辛温扶阳之剂,若兼见脉微恶寒者,为阳气损伤较重,于上方中再加附子,以温阳气。经方之十五: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主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者,末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应用二点。

1.体虚与产后发热。抓住 “太阳病,脉微而恶寒,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

抓住体虚,发热,不可大汗,为辩证要点,临床上用于体虚久热,产后发热,效果明显,此时用药关键在于桂枝麻黄与芍药的用量。以芍药制止麻桂发汗过度,以达到滋阴发汗之功。

2.用于皮肤搔痒病其中以荨麻疹为重点.抓住“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为要点。

本方可作为各种急慢性荨麻疹的基础方大量用于临床.嘱风寒者,原方用上即可,风热者,加知膏,蝉衣。血热玄参,地芍与紫草。气血两虚者,芪归。也可用于其它顽固性搔痒病,抓住营卫不和,皮肤干燥为要点。经方之十六--白虎加人参汤

服桂枝汤后,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此方与白虎汤相比加人参一味,白虎汤主治四大症“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此方则是与上有一点不同“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无力” 2.此方与桂枝汤比。

桂枝汤主治太阳病中风其症不渴。

白虎加参汤治太阳病中风其症为渴。辨证以渴与不渴为要点。临床上主要用于太阳中风而渴之外,也用于阳明病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无力。

也可以用于口腔溃疡。

经方之十七:葛根汤

其功有三: 1.解表 2.颈椎病.3 提神剂.1.解表.葛根汤由桂枝加葛根加麻黄组成.凡见风寒外束,经输不利即可使用.辨证要点有二点,一是外感风寒,苔薄白,咽喉不红为辨症点.二是,形体肥胖,大便不实的患者.临床只要守住这二点.葛根汤即能运用自如.2.颈椎病,葛根汤的主症,项背强几几.提出应用指征,部位在项背.(颈部)凡见颈部的落枕,颈椎骨质增生,等.只要见项背强几几即可使用.只要使用过此方治疗颈椎病的人,可能其乐无穷.3.提神剂.本方葛根有扩张脑血管作用,麻黄兴奋中枢神经.凡见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哈欠连天,精神不振,面部似有浮肿者必用.

第四篇:我学《伤寒论》有感(上传)

我学《伤寒论》有感

我作为一个“业余”学习生虽然学过一些中医基础知识,但也深知中医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要学会中医相关知识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国家也一直在推广和发展中医中药,有机会学习祖国医学四大经典医著之一的《伤寒论》,心中既期待又担心,心里暗想:我怎样才能学会?

那是多么难忘的一天!2013年6月8日我正式参加《伤寒论》的学习班,在紧张的期待中,李赛美教授出现了,她和蔼可亲,娓娓而谈,别开生面的讲起了本是非常艰涩难懂的中医,让我轻轻松松,不知不觉中就了解了《伤寒论》的基本概念,《伤寒论》的著者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成书于公元200~205年。此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著。全书共10卷,22篇,398法,共有药方113个。在听课的过程中我领略到了“经方的魅力”;“经方之梦”令人神往; “经方之用”造福人类,让人心情澎湃;“经方之美”令人折服;“经方之荣”让人敬仰。

《伤寒论》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地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李赛美教授多次向我们强调药方用得好,可以“一方打天下”!当然,其的前题是要辨证论治,方剂要根据辨证的结果进行加减,才能达到其疗效,药到病除,才能真正做到为不同的病人使用“一方”治病。最是有趣的是,老师为我们推荐了一妙方:“清清楚楚,小柴胡;不清不楚,小柴胡”。此方也可“一方打天下”,这么容易记的方让我暗乐了半天。此后有一次得了外感,以往总是吃西药的我,大大方方地拿来“小柴胡”喝了下次,不想没多久感冒就好了,真神!

在临床护理中,常要向病人行健康宣教,学了《伤寒论》后心里的底气更足了,指导起病人来容易多了,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病人手术后出现痰多,我指导病人分次饮水2000~3000ml,病人饮水后痰液日渐减少,这是因为津液乃阳明经的主要正气,津液充则阳明固,邪不可干;津液亡则阳明虚,邪气便可轻易陷入。所以病人补足津液后固阳,起到扶正祛邪,病则愈。喉咙痛的病人指导其用甘草汤,予甘草6克,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150毫升,一日二次。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主治少阴咽痛。病人服后感觉好多了,此方为一味药,易记易煎煮,非常受患者欢迎。我还为恶性肿瘤术后化疗的患者推介有扶正祛邪免疫作用的人参、黄芪、白术、云苓、当归、甘草、大枣等药物作为食材煲汤饮,起到增强免疫机能、调理脏腑、补养气血的作用,深受患者喜爱。

通过学习《伤寒论》让我受益良多,既方便了我的工作,也使自身的养生知识及方法得到提高,为健康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工作中 将继续推广中医药文化,以自己的微薄之力扩大中医药的影响,让人们客观地认识并接纳中医中药,让中医中药为人们的健康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五篇:太上老君常说清静经感悟

太上老君常说清静经山野道人感悟

【新纪元年三月初十,公元2013年3月2日星期六】

第一章,左右手运行八卦

左手先天,其神源于乾;右手后天,其精来于坤,属土,亦称后土。

左手为上,其升阳-为动;右手处下,其降本-处静。

道家气功,左右手,法效天地运行机理:

天清地浊、天动地静,天升以为清、地降以为静。

参照《易经》泰卦之卦象:上卦为坤卦,下卦为乾卦,取“地气浊降,天气清扬”之象,法效“天地交泰,以生万物”。

详细手法变换,整个变换均在冠状面前8cm水平面上完成、掌心始终指向心脏:

起势“泰卦”:右手呈球面自然张开,掌心(劳宫穴)朝下,置于胸骨角水平(同一水平另有两肩关节)前方8cm处;右手肘关节略低于胸骨角水平。左手亦呈球面自然张开,掌心(劳宫穴)朝上,置于髂前上棘水平前方8cm处;左右手掌心(劳宫穴)指向心脏,与心脏呈162°夹角,以其为圆心角,构成的体积约等于1/3所在球体,取意“人之所能,不过天地人三才其一而已”;掌心连线垂直于地面。

动势“天地交泰”:两掌心正对心脏,在两掌心连线上相互拉近:左手向上、右手向下运动,当距心脏10cm(两劳宫穴距离12cm,分别在心脏水平上下6cm)时,在心脏为中心半径10cm的球面上,作平行于冠状面、原两劳宫穴连线平面上的圆周运动,左右掌尖向相应方向缓慢旋转(心脏水平时,两劳宫穴、两肘关节、两手中指指尖位于同一水平),左右掌心各转半圈后,位置对调,变为左掌在上、右掌在下,完成“天地交泰”。由泰卦变成否卦。

收势:继续按照左手上扬,右手下降,分别运动至髂前上棘、胸骨角水平,完成否卦; 周行势:由否卦变泰卦,需要周行一圈,历经其余62卦后达到起势的泰卦。如下: 右手(坤)向外下、左手(乾卦)向外上,行至泽风大过卦中期,开始转变:左手下降右手上升,大过卦后期,卦象已经完全转变(右风左泽,所以大过),故称之曰大过。

其后,左手向外向下(走坤势)降至心脏水平之上、右手向外向上(走乾势)升至心脏水平之下,构成“泽天夬”卦象:左泽右乾。

左右手越过心脏水平线,变成风天姤卦,左风右天,风下吹,天上扬,左下而右上,左右大势均向内收,左右掌心亦向内旋转,回归到泰卦: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掌心均指向心脏。

下载学用《伤寒论》经的感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用《伤寒论》经的感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方《伤寒论》一百一十二方个人整理总结部份方 tjqtxc1(合集五篇)

    许多名医成名方---乌梅丸。乌梅丸 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

    学用标兵

    学以致用,学用双收 ——记远程教育学用典型刘宝财事迹 刘宝财,男,37岁,蒙古族,洼堤乡德格吉热呼村二组村民,是远近文明的乡土人才、水产养殖能手、致富带头人。四年来,他借助农村党......

    学用工作总结

    南康市《赣州市农村中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简明读本》学用工作汇报 中共南康市委组织部 中共赣州市委组织部: 去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赣州市委组织部关于《读本》学用工作文......

    学农感悟

    学农感悟 耕地,除草,播种,曾经一次又一次地看过老一辈在田垄中挥动着锄头,干着无穷无尽的农活。也许作为郊区的学生,我们要比活在城市里的学生们更能容易地接触到,可是就算如此,我......

    学微点感悟

    初识“微点” 如沐春风 第一次接触“微点”,是两年前在钟祥市举行的“作文指导课”研讨会上。当时邵金喜老师和汪俊华老师各上了一堂课,反响很好。我当时的感觉就是训练点很细......

    学《弟子规》感悟

    学《弟子规》感悟《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它先后有序地将讲解了学......

    学标杆感悟

    择其善者而从之 ——记学标杆工作的感悟 “学标杆”工作一直是集团和大区向成员公司推荐的管理方法,可是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不明白咱们“学标杆”的目的意义到底何在,究......

    学实感悟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个重要思想不仅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有宏观指导意义,而且对包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