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司文化见解(本站推荐)
我对海立企业文化的理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性格影响行动。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很多人都想通过改变自己的“性格”去适应环境,但是,只有了解自己的人才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扬长避短,塑造自己的“性格”,去适应环境从而达到目的。
企业亦然,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性格”,所不同的是,人的性格先天的成分较多,要改变会很困难;而企业文化多为后天形成,可控性较大,改变起来相对要容易一些。
海立,是一个年轻的企业,但他的企业文化却不因年轻而显得华而不实,相反他给我的感觉却是一种成熟而稳重的满足。
海立文化,不管是持续创新,还是系统思考,也或是团队合作,无不体现了海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让我深深的感慨海立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的首要客体也是人,企业的一切活动都通过人来完成。通过对人的有效激励来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最大限度挖掘人的潜能,来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契合。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实践证明,凡是重视人本管理的企业,企业就充满生机和活力;反之,就处于呆板和沉寂状态.以人为本能有效培养职工的主人翁意识,让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让职工当家作主,培养职工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关系。从而将职工的荣誉得失与整个公司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将企业目标和员工的个人目标有效地结合起来,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原动力。
总之,实施以人为本企业管理,是新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乃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活力的源泉,它提高了管理运作效率,统一了员工的价值观,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商业竞争中正发挥着日益强大的作用。正如韦尔奇所指出的:“如果你想让列车再快10公里,只需要加大油门;而若想使车速增加一倍,你就必须更换铁轨了。资产重组只可以提高一时的公司生产力,只有文化上的改变,才能维持高生产力的发展。”我们一定要结合人的发展和企业发展,进行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员工作为主人翁的责任感、紧迫感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与管理模式,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永保良性循环。
第二篇: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及文化的见解
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及文化的见解。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是一个中国基层的平民。体会着在中国每天的柴米油盐普通生活。我也爱这个国家爱自己的家乡,愿意子子孙孙一直守护祖先留下的土地,文化传统。我觉得我对于国家社会的发展最有切身体会,也最有发言的权力。可是现实是我们没有。
在发言的有些是拥有“美国绿卡”的华侨,也有都将子女送到国外的官商。当然了有些送子女留学欧美,是为了学习先进文化知识,技术知识,增长见识,也有可能会回国发展的。
第一要讲的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奴性的问题。就拿这个作业来说,从实质上看就是拍马克思恩格思,拍执政党的马屁的“八股文”。国家给了你这本花里胡哨的书,限定了各个方面涉及,照书里说的,就是十八大的思想,也就是要我们说十八的是对的。就是要我们说不管以前对错,现在的这个十八大精神肯定是对的。就像老师说的一样。毛泽东的时候说毛泽东对的,四人帮的时候说四人帮对的,邓小平当然说邓小平对的,三峡水电的时候当然也说是对的。这就是奴才相,就是奴性,经历了这么多重来也没有变过,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能抛弃“杭儿风”,抛弃奴性?
说到底一个是政治的问题,国家和村委会的事情都是早已经内定了,所谓的投票啊,公证会很多时候,都只是过场,人们也不用有什么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想法,只要一切听组织听领导就行了。这就是不容否认的一个政治制度的一个弊端,结果缺失了许多的有效监督和看管。使得贪腐过于容易,各种工程的实施更是肆无忌惮。不过近年来国家的监管力度有很大的加强,如果常态化保持下去是非常有利的,国家建设和发展的。
还有一个是文化传统的问题,中国即使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请让我用民族代替流行的“国族”)。南宋时遭受灭国,中国人沦为亡国奴,成为蒙古人眼中的四等公民。明末,满清入关,也是屠戮中原,中国人又一次被彻底征服。特别是清朝,剃头,八股文,文字狱。使得中国人彻底沦为奴才。也是传统文化遭破坏,忘记祖先的奴才。满清末期许多学者,革命者到了日本才学到了中国的历史,不禁泪流满面。我可以说奴性传统直到现在,就拿公务员考试来说,各种职业招聘来说,就是一个培养奴才的过程。不过可悲的是他们培养的不是人民公仆,而是拍领导马屁的奴才。帮老板赚钱的奴才。在我看来,报道说开什么习仲勋座谈会,就是拍马屁。怎天说彭丽媛多端正大方,多慈祥友爱就是拍马屁。难道这些人都没事情做了么,这些新闻都没有事情报道了么?人民要的很简单生活水平,当然包括有改进的政治生活。
不过奴性也可以用不同角度去看,不同的价值观去看,比如说庆丰包子铺服务员,为了老板打工,服务人民群众,你可以说他们是奴隶供人们呼来喝去。但你又可以说他们是拿工资的,只是用劳动来换取工资,是一种等价交换。社会在进步也是值得人们肯定的,因为我是学医的,所以我觉得,有病就要重视,只有重视才能保证健康。
第二,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些问题的概述,就是稍微发表下,看了老师的讲课后的一些切身感谢,和个人浅薄的看法。
马克思讲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我把中国建国以来的发展也套用到这个理论里面。一开始是公有制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可是生产力里面的人力因素却发生了消极偷懒的情况。导致生产力水平下降,也由于国家赶英超美大跃进公社化的政策因素,使得中国承受了灭顶之灾。在改革开放之后,出现了承包制,及个体经营者,私有制的市场经济生产关系极大的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国家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最后的可以肯定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是符合国情,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
社会发展国家现在很重视经济。其实个人认为发展的重心因该发展社会教育文化道德体育和环境的建设中去。中国经济从很低的起点出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人们的虚荣心也在一步一步膨胀,表现在小时候自己没饭吃,现在自己有钱了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整天大鱼大肉,要让自己的孩子衣来伸手,要让自己的孩子为所欲为。小平同志说的是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先富带后富。而现今发展两级分化在加剧,如果不多加控制那么,一定是大大加剧的。其实加剧起来也不一定是坏事,比如李嘉诚,虽然是亚洲首富,可是一个具有品德的富人,对社会是大大有益的。我们的问题是要培养有品德的接班人,对社会有奉献精神和责任心的“富二代”。至于环境卫生更是所有人的切身利益,为什么不努力做好呢。优质的空气,安全的饮用水胜过黄金白银啊,有时候真不明白经济发展有那么重要么,重要到让人都有失去生命的隐患。
还有就是人才培养才是社会发展的潜力。一切教育,和考试,请为了培养人才为目的而设立,不怕在考核中漏进1000个普通人,就怕在考核中逼走了1个人才。
问题看法一言难尽,一个点(指我个人)也难说的非常准切,也不能绘画出社会发展的大蓝图。
第三篇:现代化的乡愁以及对乡村文化的见解
现代化的乡愁
人们对乡村有着爱恨情仇的矛盾和复杂的情感:乡村既是逃离的对象,又是眷恋的对象。乡愁是浪漫主义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化的产物,是现代化产生的一种情绪。“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当乡村少年和农民工处于这种尴尬局面,他们很难再从乡村“寻根”。
我们面对前所未有的文明大转型,延续了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即将被工业文明取代,乡村文化的衰落,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等问题日益凸显。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传统的“乡土中国”急剧解体,“熟人社会”转变成为了陌生人的世界,法理社会正在取代传统有机的宗法社会和礼俗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降临,原子化的个人主义如期而至,农村日益衰败个不断受到侵蚀。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农村日益衰败和原本淳朴的农村文化不断受到侵蚀,生态环境的恶化,家庭邻里关系的淡漠和紧张,社会安全感的丧失,使乡村生活逐渐失去了自己独到的文化精神内涵,故乡迅速从我们的记忆中消失。
农民外出务工受到现代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熏陶后,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文化抉择的扬弃,向现代文明靠拢,逐步接受并内化城市文化,排斥并脱离原有的乡土文化。在信息网络技术的冲击下,城市文化逐渐向乡村渗透和强化,原有的特色农村文化鲜有农民愿意传承,乡土文化正在逐渐被边缘化,传统农村文化中的重情义、重家庭和重乡土归属的优秀品质逐渐淡化,延续几千年的农村文化正面临逐渐消失的危险。
农业文明循环不已,安土重迁,似乎是静止、凝固和永恒的。随着现代化的到来,那种聚族而居的生存方式、长期定居的生活和清晰的迁徙线索即将中断和消逝,族人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随波逐流、播撒四方。我们见证了一场历史巨变。我们应该以文字或其他方式记录下来。
乡愁(Nostalgia)是浪漫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现代性的产物,是现代化生产出来的一种情绪。乡愁也是一种重要的情绪,同时它也可以打动许多人。人们对乡村有着爱恨情仇的矛盾和复杂的感情:乡村既是逃离的对象,又是眷恋的对象。乡村曾经遭受了诅咒,然而,当人们进入城市之后,乡村被对象化,成为了相对遥远的“风景”,转变成为了审美和抒情的对象。
乡村和城市的分裂和对立造成了现代的病态和创痛。人们在乡村和城市之间游弋徘徊,充满了矛盾和困惑。任何片面地赋予城市或乡村优先价值都是偏颇的。只有当乡村和城市获得和解,重新建立亲密的关系,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裂被克服,人类才能重建健全的人性和社会。
“失根”危机的出现,最直接的原因是乡村文化的衰落。而乡村文化之所以失去了昔日独特的内涵,一是由于不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居住环境逐年恶化,不再让人留念;二是农村传统的伦理价值体系瓦解,金钱观念浓厚,家庭、邻里关系的淡漠和紧张;三是法律观念不强,暴力事件频发,社会安全感的丧失。“失根”危机和乡村文化衰落的影响深远,不但让农村青少年教育的本土资源缺失,更让进城知识分子、农民务工人员回到农村后“在家乡成了异客”,找不到精神上的归宿感,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成为我国的文化建设的盲点和空白,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均衡城乡教育发展挽救乡村文化之失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文化失根现象伴随着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稳定有序的乡村伦理,稀释了浓浓回忆的道道乡愁。树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尚离不开乡村文化,因此,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挽救乡村文化之失,尤为重要,势在必行。
教育是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的基础,乡村文化失根的根源恰是乡村教育呈现的一系列问题。正是乡村教育发展的畸形导致了文化失根现象的产生。首先,乡村教育投入明显不足,教师资源匮乏、办学质量差等问题长期制约着乡村教育的发展质量,使得乡村文化的根基被撼动;其次,随着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工作,农民工子女面临的“入学难”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文化通过教育的方式在城市生根;再次,过高的高等教育投入和模糊的未来发展预期,使得农民对子女受教育的重视程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加剧了乡村文化的失根之痛。
挽救乡村文化的缺失,实现乡村文化的重新繁荣,需要以推动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为突破口,多措并举,同时发力,让乡村文化重获新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我们要正确审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在资金保障、人才投入、师资引进等方面给予农村更大的支持;通过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支教等方式丰富农村的师资队伍,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实现城乡教育的“软件”对接。
第二,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难”问题。要集中专项资金在城市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办学质量,基本保证农民工子女“有书念、有人教、有学上”;通过国家政策给予城市中小学校财政补贴,鼓励其积极吸收农民工子女入学,让农民工子女“读好书、上好学”,与城市孩子共享教育事业发展的成果。
第三,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水平。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促进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让农民对“以教育改变命运”有信心,让农民子弟对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充满希望,激发农民子弟接受教育的热情。
乡村文化失根现象不应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羁绊,“茫茫九脉流中国,纵横当有凌云笔”,相信只要以更完善的制度保障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以城乡之间衔接配套的机制确保乡村文化的稳步前行,终将破解乡村文化的失根问题!
第四篇:教育见解
年少时我曾跟着母亲去捡麦穗,结果母亲却被看守人打了一耳光,多年后,我与母亲再次与看守人在集市上相遇,看守人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我想过去报仇,却被母亲劝住,母亲只说了这样一句话:“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这就是我的家风。
每个人从生下来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受到影响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这种教育有言传有身教,甚至我觉得身教重于言传。你生活在这个家庭里面,你的长辈,你的亲人,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工作、对待他人,我想会对孩子产生非常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觉得有好的家风,确实是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的。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我接触过这么多的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取得教子成功的。一位优秀的母亲甚至说,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不用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好母亲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教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她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全国首届杰出母亲沈丽萍同志是个画家。她为了学画,不仅上了大学,而且还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不仅买了书籍,而且还参观了数不尽的画展,听了数不尽的学术报告。可是却从来没有意识到培养孩子也应该花时间,直到孩子因为空难导致身体严重残疾之后,她才开始真正学做母亲,并且由于自己的努力,最终帮助孩子战胜残疾。
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象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
准备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优秀的父母要用心
我接触过数百位优秀的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
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的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焦点访谈》节目曾介绍过世界中学生奥数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事迹。他家里极穷,考取了重点中学,却没有钱上,父亲说让孩子去打工,人家上了大学还没有工作呢,更何况你能不能考上大学还不知道。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将家里唯一的一头驴卖了。孩子在中学里是唯一一位连素菜都吃不起的人,是唯一一位连肥皂都用不起的人。照这样来说孩子全靠自己了吧?当面一问才知道,虽然这位母亲连小学都没有毕业,但她却让自己的孩子在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仅此一点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的父母能够做到呢?
孩子的问题是父母问题的折射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的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教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自己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我们父母在地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就像上海人说上海话吃上海菜,四川人说四川话吃四川菜一样,仿佛生来就会不需要培养,而事实并非如此,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本质教育。
优秀的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因此在骂孩子的之前骂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这样
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
好成绩不止靠老师,也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全社会都要有正确认识。应试教育是学校和家长都回避不了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适应。应试能力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没有应试能力的素质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据统计,我国有近1000万“闲散”的未成年人。所谓闲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应在学校读书而不愿读书,选择辍学的孩子,这其中94%是学业失败的结果,学业落后、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成为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
因此,帮助孩子适应应试教育也就成了我们父母的一份应尽的义务,而帮助孩子减负的最好办法是我们父母增负,就是我们父母能够成为孩子的导师。
好成绩当然是学校老师带出来的,但在应试教育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些好成绩正
越来越多地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对于孩子进入初中、高中的家长来说,普遍存在一种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难以沟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与进入更年期的母亲的冲突更多,不仅是因为处于内在的心理动荡期,更重要的是两者的外部压力都很大,孩子面临的是升学的压力,母亲面临的是事业的压力,这就更需要加强沟通。
优秀的父母在这方面大都做得很好,他们良好的沟通来源于自觉地遵循了以下这三条
原则:
第一个步骤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
第二个步骤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结果往往是有道理的。
第三个步骤是建议,就是有道理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父母这里应
该给予建议。
在这三个步骤中,倾听是父母们做最差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每一个父母也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不碰到的问题的孩子是找不到的,不碰到问题的父母也是找不到的,关键是要像那些优秀的父母们
那样能够静下心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父母的“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胸怀,比胸怀重要的是一
个人的品德。
遗憾的是,现在对品德重视的人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了,以父母们谈品德教育等于不合时宜。至于说到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更是我们父母们不愿听的海外奇谈,因
为与当下的考试分数无关!
而其实这些正是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我们在看人物传记时常常都会对传讯主幼年时的不同凡响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这种成就动机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
意志、胸怀、品德等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的。
让孩子养成大襟怀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让孩子多读名著,多读伟人的传记,让孩子从小学会用伟人的眼光来看社会和自己。(中国教育报全媒体中心实习
编辑 张心怡 综合整理网络消息)
未来世界属于他们:这六种关键能力你有吗?
文章来源:新浪教育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01日 点击数: 1 次 字号:小 大
世界将属于具有高感性能力的另一族群——有创造力、具同理心、能观察趋势,以及为事物赋予意义的人。
今日社会最需要的不是分析而是综合——综观大趋势、跨越藩篱、结合独立元素成为新好产品的能力。
在一个富裕和自动化因素掌控的世界里,左向思考仍属必要但已不足够,因此我们必须熟习右向思考,学会高感性和高体会技能。
这个世界原本属于一群高喊知识就是力量、重视理性分析的特定族群——会写程序的计算机工程师、专搞诉状的律师和玩弄数字的MBA。但现在,世界将属于具有高感性能力的另一族群——有创造力、具同理心、能观察趋势,以及为事物赋予意义的人。我们正从一个讲求逻辑与计算器效能的信息时代,转化为一个重视创新、同理心,与整合力的感性时代。
发挥一下想像力,把过去150年以一出三幕剧来展示:第一幕是19世纪的工业时代,主角是工厂工人;第二幕是20世纪的资讯时代,主角是知识工作者,特征为擅长左向思考;第三幕的帘幔已经拉起,就是当今的21世纪,可称为感性时代,主角是创作者与咨商员,特征是精通右向思考。
如果你是对现有工作和生活不满足的职场人士,或是急于想了解下一波潮流的创业家与企业领导人,乃至于关心自己下一代未来的父母,或是兼具敏锐情感和灵活创意,却在信息时代备受忽略与贬抑的族群,那么,我要告诉你,有六种攸关最近的未来有无前途的关键能力,它们分别是:
一、不只有功能,还重设计。
二、不只有论点,还说故事。
三、不只谈专业,还须整合。
四、不只讲逻辑,还给关怀。
五、不只能正经,还会玩乐。
六、不只顾赚钱,还重意义。
这六种关键能力又来自两种感知:高感性与高体会。
高感性——指的是观察趋势和机会,以创造优美或感动人心的作品,编织引人入胜的故事,以及结合看似不相干的概念,转化为新事物的能力。
高体会——则是体察他人情感,熟悉人与人之间微妙互动,懂得为自己与他人寻找喜乐,以及在繁琐俗务间发掘意义与目的的能力。
你拥有六种关键能力吗
一、不只有功能,还重设计。
光是提供堪用的产品、服务、体验或生活形态,已经不够了。如今无论为赚钱或为成就感,都必须创作出好看、独特或令人感动的东西。
二、不只有论点,还说故事。
现代人面对过量信息,一味据理力争是不够的。总有人会找到相反例证来反驳你的说法。想要说服别人、灌输信息,甚至说服自己,都必须具备编织故事的能力。
三、不只谈专业,还须整合。
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需要专业和专才,但随着白领工作或被外包出去,或被软件取代,与专业相反的才能也开始受到重视:也就是化零为整的整合能力。今日社会最需要的不是分析而是综合──综观大趋势、跨越藩篱、结合独立元素成为新好产品的能力。
四、不只讲逻辑,还给关怀。
逻辑思考是人类专属能力之一。不过在一个信息爆炸、分析工具日新月异的世界里,光靠逻辑是不行的。想在未来继续生存,必须了解他人的喜好需求、建立关系,并展现同理心。
五、不只能正经,还会玩乐。
太多证据显示多笑、保持愉悦心情、玩游戏和幽默感,对健康与工作都有极大好处。当然该严肃的时候要严肃,不过太过正经对事业不见得有益,对健康更有害。在感性时代,无论工作还是居家,都需要玩乐。
六、不只顾赚钱,还重意义。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为充裕的世界。无数人因此挣脱了营生桎梏,得以追求更深层的渴望:生命目的、处世意义,以及性灵满足。
想在现今时代生存,个人与组织都必须重新检讨自己的生计,问自己三个问题:
1.海外劳工是否比我更便宜?
2.计算机是否比我更快?
3.我的工作在当下富裕时代是否还有需求?
如果第一和第二题你回答“是”,第三题你回答“否”,那么你麻烦大了。今天光是糊口,都须具备海外知识工作者无法以低薪提供、计算机无法更快完成和能满足富裕时代非物质需求的工作能力。
这就是为何高科技已经不敷所需。我们必须在优秀的高科技能力之外,培养符合高感性和高体会的工作能力。
今天我们全都属于艺术产业
高感性和高体会在全球各地的影响力都不断升高。为了加强说服力,我们不妨从一般认为最不可能受影响的地方说起。
以医学院来说,长期以来都是成绩最好、分数最高、分析能力最强者汇聚的大本营。但如今美国的医学院课程,却正经历二三十年来的最大变革。哥伦比亚大学和其他学校的医学院学生需要上所谓的“叙事医学”,因为研究显示虽然计算机也具诊断能力,但正确诊断很重要的一部分,却是聆听病患对病情的描述。在耶鲁大学医学院,学生必须到耶鲁英国艺术中心培养观察能力,因为懂画画的学生通常也擅于辨认病情的微妙细节。在此同时,全美有超过五十所医学院在课程内加入了性灵科目。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安排了一套住院体验课程,让二年级学生模拟生病,在医院里过夜。为何要让学生演戏?“是为了让医学院学生体会病人的感受”,校方表示。费城的杰佛逊医学院甚至增设了一项医生评比指标──同理指数。
看过美国教学医院现状,再来观摩日本的例子。日本从二次大战废墟中重新站起,靠的是大力鼓吹左向思考,但如今连日本人也开始重新检讨他们的国力根本。虽然日本学生数理成绩领先全球,但许多日本人怀疑过度强调教科书的教育方式可能已经不合时宜。因此日本当局正在重新改造过去自豪的教育体系,以培养学生发挥创意、艺术品味和趣味性。也难怪,因为近些年来日本最赚钱的出口项目不是汽车,也非电子产品,而是流行文化。另一方面,有鉴于年轻学子面对巨大的课业压力,日本文部省也鼓励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目标,推行所谓的“心灵教育”。
再来看看第三个例子——大型跨国企业通用汽车。几年前,通用找了一位叫罗勃·鲁兹的人来担任高层主管。鲁兹不是那种跟着感觉走、满口艺术品位的人。他满头白发、满脸风霜,年纪七十好几,美国三大车厂的主管他都做过。他看起来像个陆战队军人,事实上也真的是陆战队出身。他喜欢抽雪茄,自己开飞机,更深信全球暖化是环保人士编的鬼话。可是当鲁兹接下通用的职位,《纽约时报》请教他将采取何种新的经营方针时,他竟这么回答:“我强调右脑…我认为我们属于艺术产业。我们的产品是艺术、娱乐、行动雕塑。只是凑巧也是交通工具罢了”。
好好想想这句话。通用汽车代表的还不只是信息时代,而是更古早的工业时代,这样一家企业的主管,竟然自称是艺术产业。而且这位带领通用进军右脑世界的人,不是头戴扁帽手拿画笔的艺术家,而是年逾七旬、浑身阳刚味的前任陆战队员。套句水牛春田合唱团唱过的歌词:“这里变得不太一样了”——而这改变将会越来越明显:高感性和高体会已经从边陲,进占我们生活的重心了。
今天我们全都属于艺术产业。在美国,平面设计从业人数在10年内成长10倍,美术人员是化学工程师人数的4倍。1970年以来,全美以写作为业的人增加了三成,作曲家和演奏家则增加了五成。大约有240所美国大专院校成立了创意写作MFA学位。相较之下,20年前只有区区22所。今日从事艺术、娱乐和设计工作的美国人,要比律师、会计师和稽核人员还要多。
2002年,卡内基美隆大学都市计划学者佛洛里德将3800名美国人列入他所谓的“创意阶层”,并宣称这些人是经济成长关键。英国分析师约翰·霍金斯以较合理的“创意”定义——包含设计、艺术表演、研发和游乐器产业等──算出英国的创意产业年产值接近两千亿美元。在此同时,伦敦商学院和约克郡水公司等单位都设立了常驻艺术家等职位。英国联合利华聘请画家、诗人和漫画创作者来启发员工创意。北伦敦一个足球球会甚至请了一位常驻诗人。
不过,传统上所谓的艺术才华,并非全脑思维中唯一的能力,也不是最重要的能力。回头看信息时代的职场明星——计算机程序设计师。随着公式化的软件编写工作外移,具备高感性的软件工程师将变得分外抢手。低阶工程师接手程序写作、维护、测试和改版作业同时,感性时代的软件人员将着重在创新和产品差异性。这些产品也需要被推销和包装给客户,经历市场竞争,凡此均非一纸规格单所能解决,而必须仰赖创意、个人魅力和直觉。
高体会能力——亦即关怀、照护、鼓舞他人的能力——在感性时代许多职业中至为关键。所谓的“关怀职种”——包括咨商、看护、第一线医疗服务——目前正是急需人才。
金钱与意义
就在工作转变为高感性和高体会的同时,感性时代带来的最大改变,却是发生在职场以外——在我们的内心和灵魂里。譬如对人生意义和性灵层面的追求,就几乎已经像双份大杯拿铁一样普遍。在美国有一千万成年人固定练习冥想,人数是10年前的2倍。另外有1500万人做瑜珈,是1999年的2倍。
美国婴儿潮世代老化——以及日本、欧盟更为明显的人口老化──也加速了此一变化。“随着年龄增长”,心理学家戴维·伍尔夫写道:“人的认知模式也变得较不抽象(左脑倾向),更为具体(右脑倾向),因而对现实感受更敏锐,情感更丰富,更重视天人合一”。换句话说,当人年老,看待生命的重点就转为生命目的、内在圆融,以及人生意义等年轻时汲汲营营而忽略的东西。
事实上已经有两位学者表示,这些关怀人群、努力寻找意义的婴儿潮世代已经成群浮现了。保罗·雷伊和雪莉·鲁斯在2000年一份研究报告中将5000万美国人归类为所谓“文化开创分子”。报告中说,这些文化开创分子占了全美成人四分之一,此一族群有很多特征都与右向价值相符。例如“文化开创分子强调综观全局”,报告写道:“他们擅长综合线索”,而且这些人“认同女性看待事物的方式,包括:关心他人的感受与想法;用对方的角度看事情;相信个人经验和聆听他人倾诉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正视关怀的价值。”
迈进感性时代的婴儿潮世代很清楚自己的年纪。他们知道自己活过的日子,已经超过能活的日子,简单的算术事实,自然有沉淀人心的作用。追求名利数十载,财富的吸引力日渐消退。对他们以及许多同时代的人来说,人生意义已经取代了金钱。
这一切对我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我们要如何应对感性时代?就某个层面来说,答案其实很简单。在一个富裕和自动化因素掌控的世界里,左向思考仍属必要但已不足够,因此我们必须熟习右向思考,学会高感性和高体会技能。我们必须选择海外代工无法以低薪完成,计算机无法快速执行,而且可以满足优渥阶层美感、情感和心灵需求的工作。
作者| 丹尼尔·平克,趋势专家
文章来源:新浪教育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01日 点击数: 2 次 字号:小 大
第一,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
几乎每个中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向往。他们幻想做一个有学问、受人尊重的作家、工程师、医生、企业家、领导干部等等,而实际上他 们当中有一些学习不是很努力的,他们过一天算一天,虽然他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他们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与享受,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却想得不多,做得不够,形成了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教育学生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使他 们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艰苦奋斗才能实现。
第二,浓厚的享受意识与劳动观念淡薄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中学生越来越讲究“实际”,加上一些家长(微博)对子女娇生惯养,在孩子身上花钱大手大脚,使得中学生的消费欲望与日俱增。据我们的抽样调查,绝大部分学生每天都买零食吃,同学过生日,除礼尚往来外,还要摆酒宴。男生中“烟君子”、“小酒民”大 有人在:女生中讲究穿着打扮的比比皆是,有的女生还随身带着高档化妆品,不断更换时髦的服饰。但这些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劳动观念淡薄,他们轻视劳动,甚至 认为劳动是多余的,就连平时学校组织的大扫除也讨厌,可以说对劳动采取消极态度、厌恶劳动的思想在一些中学生中是相当普遍的。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懂得爱 劳动是人类的美德,通过劳动得来的享受是正当的、光荣的,不劳而获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第三,心理闭锁与渴求理解的矛盾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上,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其他许多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同时也由于其社会生 活经验的逐渐丰富,他们开始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心心相印和心理不相容的差别。他们愿意对“知心朋友”倾吐自己内心的秘密,瞧不起那些用导师式口吻对他 们说话的人,不愿意同这种人进行感情交流,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也不愿同长辈透露内心,实行自我封闭。调查中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中学生把心里话“对自 己说”或“对日记本说”,向同学和师长隐匿秘密。由于他们把内心的感受隐藏起来,以致常常产生孤独感。这类学生往往通过记日记、画画、写字等来表现内心的 苦闷和孤独感。他们很需要求得别人的理解,而调查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中学生认为老师“不理解自己”和“不太理解自己”。解决这一矛盾要求教师和学生交朋友,对他们的行为表示理解,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他们从苦闷与孤独中解脱出来。
第四,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的矛盾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心理日趋成熟,他们越来越感到自己是“大人”了,并开始从“听话道德”向“平等道德”过渡,要求从大人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对婆婆妈妈式的说教及过分关心会产生反感,个别学生会发生顶撞老师现象,甚至对学校、社会产生反抗情绪,可以说他们的独立意向、主体意识是十分强烈的,但 同时他们又缺乏必要的知识与能力。这一是因为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方面重视不够,二是因为传统的家庭关系中的父母一般也不鼓励子女过早独立。调查 表明,有相当部分的家长要求子女“只要能上大学,什么事都可以不管”,所以造成了中学生的实际上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不仅反映在经济上,还反映在生活上,出现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管学习,不管其他”的不正常现象。因此,教师要和家长一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办,逐步 消除其依赖心理。
第五,情感与理智的矛盾
中学生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一方面,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调查表明,对国家的前途,绝大部分的中学生“充满信心”和“较有信心”。另一方面,他们 的情感又极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容易发生冲动、波动,有时会因一件小事的成功而欣喜若狂,也会因一次小小的失败而心灰意冷,有时也会为一点小事争得面红耳 赤。他们的情绪、情感总在两极摆动,不能冷静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激动时,如同一只打足了氢气的气球乘风飞舞;泄气时,则如同一只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他们 对自己喜爱之事,积极性很高,对自己不感兴趣之事,则避而远之。这一切都说明了中学生的情绪、情感经常处于大起大落、彼消此涨的两极状态,而难以及时地用 理智加以控制。解决这一矛盾,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用理智控制感情,遇事能不急不躁,冷静处理。
第六,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
中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这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是分不开的。但由于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带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去看待周围的 人和事,因而有时片面地坚持己见,对教师或集体的要求,合乎己意的就去办,不合己意的就盲目地拒绝或顶牛,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事过之后又非常后 悔。这一切都说明了他们意志品质的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控制力还不强,形成了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化解这一矛盾,老师一方面要肯定学生的进取心,另一方面要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使他们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第七,信息视野的扩大与鉴别能力不足的矛盾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广播、电影、电视、录像等视听工具被广泛应用。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耳闻目 睹,见多识广,视野开阔,认识空间得到极大拓展,从天文地理、空中来客、世界风云、计算机、市场动态到服装、发型、流行歌曲等,他们都十分热心好奇,并积 极探究,但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力、鉴别力还不强,加之客观现实的错综复杂,因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显得偏 狭,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现认识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就很容易进入他们的心灵,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 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学生选择信息、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八,乐于助人与道德水准不高的矛盾
现在许多中学生能积极地为社会、学校、班级做好事,也能积极为同学做好事:当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能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当同学家有了不幸,他 们能自觉地捐款、捐物。但有一些同学的道德水准不够高,他们靠偷窃来捐款,通过打架斗殴来为弱小同学鸣不平,利用考试作弊来帮助成绩差的同学提高分数。这 很自然形成了助人行为与道德水准不高的矛盾。对这一矛盾,老师要巧于引导,先肯定其好的方面,再指出其不足之处,使其明白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助人。
第九,兴趣广泛与兴趣中心缺乏的矛盾
现代中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很多:他们不仅关心课内学习,而且关心课外学习;不但喜欢文艺读物,而且喜爱科技读物;不仅关心生活,而且对国内外大事津津 乐道。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不少学生对事物外在形式的兴趣大大超过了对事物内容本身的兴趣,在广泛的兴趣中缺乏中心的兴趣。而且,他们的兴趣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情景性很强。化解这一矛盾,要求教师善于启发诱导,使学生从众多的兴趣中逐步形成一个稳定的中心兴趣。
第十,成才欲望与厌学心理的矛盾
从长远目标看,中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希望将来能成名成家,能干一番大事业;从近期目标看,大部分中学生都希望自己学习成绩优秀,不辜负老 师、家长、亲朋好友的期望。但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又感到学习负担过重,学习太苦太累而难以持之以恒,厌学心理陡增,形成了想学与厌学的心理矛盾。解决这一 矛盾,教师要告诉学生,要成才就得有知识、有本领,否则将一事无成。学习是件苦差事,但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一定会苦尽甜来。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矛盾是复杂的,其产生的原因有生理的、心理的,有社会的、家庭的、自身的,还有教育工作上的疏忽等,正确认识这些矛盾,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工作。
第五篇:行政见解
企业行政工作之杂谈
企业行政工作可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工作难做、成效甚微、得罪人多、满意度低;但同时也是一个结交三教九流、两道兼吃、磨练口才、修炼身心、通向社会的大熔炉。现就个人对行政工作的一点粗浅看法与您切磋交流,观念和见解不妥之处,请指正并谅解。
您所在的企业,作为一个具有非常好发展前景且拥有高学历、高知识、高素质的经营团队的企业,彼此沟通,随时交流,深度合作,团队利益至上应该是这个企业的根基。可高智商的团队往往有问题、有意见都是闷在肚子里,不会喜形于色,这些人都是内敛到家的大内高手,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处事哲学和行事风格,从来不会轻易示人的。在这样的企业要如何做好行政事务工作,是一种全新的考验和尝试。
一、对行政工作要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
1、行政部门是企业的综合枢纽、服务中心。担负着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对外交往和后勤保障等繁重工作,处于协调各部门、连接领导和基层的枢纽地位,这就要求行政工作人员具有敏锐性、预见性,工作具有超前性和丰富经验。行政部门应该兢兢业业、认真细致地做好各种行政事务工作,把领导从繁重、琐碎的行政事务和生活琐事中解脱出来,使领导能轻装上阵,集中精力研究市场形势,考虑公司的发展战略,解决公司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及专心做好每一笔重要业务等等。为了做好纷繁复杂的行政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化表格、图表等,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行政人员队伍;同时要做好科学分工、管理层次和合理授权。只有行政系统的一系列硬件(如办公设施、生活设施、环境设施)、软件(如规章制度、工作程序、激励政策)、人员队伍、分工协作和管理层次等等建立健全起来,才能确保行政体系在各种条件下有效健康运行。
2、行政是事无巨细、沟通协调的工作。要想做好这份工作,吃喝拉撒睡、上下里外中,都必须在你的视线范围内。一要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是什么;二要明白自己的工作量,三要清楚自己的工作需要和哪些部门或同事紧密相联和配合,和同事处理好关系,这是进入工作的根本。行政部门是上下联络和沟通的中间体,既要取信于上,也要取信于下。要做好中间润滑剂的角色,不被上下两部分挤压研磨碎。一定要手勤,不要一味去指挥别人做,自己举手之劳的事,决不派人;记住:干工作需要立即做,以避免遗忘或其他意外;每天提前上班,各处走一圈,将问题收集,一上班就处理或安排掉(切记:宁做第一个上班的人,不做第一个下班的人)。
3、行政工作在服务上要平等协商,它既不低人一等,也不高人一筹。对兄弟部门,要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对员工要满腔热情。不能只是坐等指示,奉命办事,被动工作,而应围绕中心工作,贴近领导思路,积极做好服务。不做事后“小诸葛”,要拾遗补缺,既能发现问题,又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出于公心,不向领导进谗言,如果领导两次提醒你某项工作做的不好,但你觉得自己很努力做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那么你就应该考虑是不是有其它做的不够好的地方了,看付出与成效是否成正比,答案如果是NO,那就要和领导沟通了,是什么原因?或是要卷铺盖走人?!
做工作既要为领导,也要兼顾各部门和同时之间的利益关系,否则你将一事无成,落得左右不是人的尴尬境地。
二、行政部门既是服务部门同时又是监督执行部门
1、有人把行政部门戏称为“不管部”,无事不管,无事不问。既要有和绅般的圆滑、也要有纪晓岚式技巧,否则是难以做好行政工作的。要经受得起各种误解、委屈和挫折,包容得起酸甜苦辣。
2、行政工作的服务性职能决定了其工作的被动性,但要做好行政工作,又必须主动性,善于在被动中求主动,变被动为主动。不消极等待,要主动着手,提前准备,对领导临时交办的任务、应急事件和突发事件等非确定性工作,要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做到忙而不乱。
3、要发挥行政的整体功能,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不仅要求行政内部要协调一致,而且,其他业务部门也要相互配合,同时,还要全体员工的支持和帮助。首先,要善于协调内部的关系,通过协调各个不同职能的工作,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人的聪明才智,有效地形成合力,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要根据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区别轻重缓急,突出工作重点,兼顾其他工作。因为行政处于联系上下,沟通左右,协调各方的地位,决定了它整天处于各种矛盾的中心。在处理各种矛盾时,就要看你的手段和技巧,不能出现偏颇或闪失。在这种情况下,大的来讲行政就要从既维护全局利益出发,又保护工作积极性的角度,出面做好协调工作,求同存异,避免不必要的扯皮和内耗,把各部门的积极性,引导到确保全局工作任务的完成上来,但事实上这就是一个做人的学问,八面玲珑,上下左右通吃不但是共产党的办公室主任的本领,也是所有做行政工作人的必修之课。
4、行政工作有许多大事急事,何谓之大事,行政的办文、办会、办事的范畴中都会遇到大事,如领导交办的是大事,涉及到全局性的是大事,关系到企业运作的也是大事,影响到企业形象和声誉更是大事。大事因为其重要性而必须摆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办大事要绝对保证时效和质量,丝毫不得马虎和大意。但对日常琐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即通常认为的“小事”,也不能轻视麻痹。因为小事不做,或者马虎应付,一旦出了错漏,小事就会酿成大错,搞出大乱子,对工作造成不良后果,甚至会影响工作的全局。所以行政工作你作为领导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镇的住、摆的平、理的顺。必要时还能运用《康熙王朝》里姚督的“三必抚、三必剿”手段。
5、正确处理“过”与“不及”的关系:一定要把握“度”,掌握分寸。行政在领导决策中处于辅助和从属地位,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为领导决策提供尽可能多的背景资料,但不能越俎代庖,进谏言,瞎掺和。
6、老板通常都没时间阅读冗长的文书。因此,学会编写简洁的文字报告和编制赏心悦目的表格就显得尤为重要。即便是再复杂的问题,最好将其浓缩阐述在一页A4纸上。有必要详细说明的问题,再用附件形式附在报告或表格后面。让老板仅仅浏览一页纸或一张表格便可知道事情的概况。如其对此事感兴趣或认为重要,可以通过阅读附件里的资料来了解详情。
7、具备对问题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比常人要强。要具有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并驾驭,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注意收集各类信息资料,包括各种政策、报告、计划、方案、统计
报表、业务流程、管理制度、考核方法、行业发展动态等等。尤其重视竞争对手的信息。因为任何成熟的业务流程本身就是很多经验和教训的积累,遇到用时,就可以信手拈来。这在任何教科书上是无法找到的,也不是那个老师能够传授的。
总之,任何人去做行政工作不要认为自己学历高,什么事情都可以搞定,这就错了,因为行政处事能力它要求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而不是文凭那“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状态。“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观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三、用什么心态来做好行政服务工作呢?
个人认为,在行政的工作中,对于增进理解、化解矛盾、改进工作、为人处事的心态非常重要。
真诚少假意:就是真心诚意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和同事。《中庸》有云:“诚者自成也”。以诚待人,是为人之本。是否对行政工作有一颗真诚热爱的心,是否对同事有一种朴素诚恳的服务态度,是决定能否做好行政工作的首要因素。行政就象是一个小社会,外迎内接的事务桩桩件件看似小事,却又总是与单位的形象与工作紧密联系着。如果不是抱着一种全心全意服务的态度去做,很难想象能把那些纷繁琐碎的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并使各方满意。
公正少杂念:矛盾的背后,总是牵扯到利益。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利益,也就会产生不同的立场。要协调好这些矛盾,就需要站在一个公正的立场上,不以亲乱纪,不以疏废事。只有自身位置摆正了,才能起到以身作则之效。行政事务繁琐,接触人员复杂,对管理工作要求也高。如果在协调处理事务时,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就容易让矛盾激化。因此,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要带头遵守。若能做到不偏不倚,在协调处理矛盾时,通常也就可游刃有余了;如果没有做到,也要学会偷吃知道擦干净嘴巴的道理。
热心少冷语:关心同事,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这既是处世的基本准则,也是行政的工作性质所要求。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了热心,才会有热语和笑颜。见客下菜、出门看天气。行政工作不可能做到一碗水端的很平,总有轻重缓急、主次之分,不可能没有人情事故,你必须学会圆滑处事和事后打圆场的本领。
耐心少虚情:日常工作中,矛盾总是不可避免的。常常因为观点不同,或者信息失真,造成种种误会,这也是人之常情。面对这些情况,如果选择逃避,那只会让矛盾或误会越积越深。因此一旦出现矛盾,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而矛盾或误会通常是成易化难,要消弥误会,化解分岐,往往非朝夕之功,这时就需要耐心。要耐得往性子,忍受别人一时的不理解甚至冷嘲热讽,耐着性子倾听别人的意见、解除别人心中的疑惑或不满,需要有磨破嘴皮的功夫和船上垂钓的耐心。
细心少粗放:风起于青萍之末,小事里总能窥见大智慧。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只有平时细心观察事物,才能及时发现问题,防微杜渐,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行政工作千头万绪,象资产管理、后勤服务、文稿审核、接上送下、人力资源等等,都是看似小事,却能影响大局的要事。如果工作不细心,很容易造成丢三落四,甚至影响到单位形象。因此,切不可因为小事而大意,毛手毛脚,要注意平时点点滴滴经验的积累。特别是对一些失误和错漏之处,要及时总结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平常心少牢骚:在行政工作中,要守得住原则,经得住误解,正确面对得失,这就需要有一颗平常心。安事立命有容乃大,为人处事无欲则刚,才能做到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宠辱不惊。工作中遭遇误解或反对等压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得失不能保持平常心,或因一时失志而一蹶不振,或因一时得意而忘乎所以,人生大悲大喜过甚,结果往往是失去自我。而以坦然的态度对待得与失,纵有千般烦恼困惑,也可消弥于无形。保持了良好的心态,不要牢骚怪话满天飞,也就为做好行政工作打造了一个坚实的平台。
行政工作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我想有这样的心态,或许可以使工作做得更稳妥些、更扎实些。
四、上面谈的只是理论上的东西,现实的企业生活中是怎么样呢?
行政工作就像围棋一样,黑白两极、361个点、纵横交错的网络,理不断、剪还乱。行政公作要学会弃子的效应和围棋中小尖的道理,即使你有这样的功底,学会了所有的规律,也不一定你能玩得好。因此还需熟读和掌物《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些古董内容涉及很广:博大精深,无所不包,一个为人处事的方法,可以让你经营事业和人生,才能达到无往不利、左右逢源的高超境界,但别人的为人处事之道绝不是金科玉律,如果你要想让人生充实一点,让成功的可能大一点,最现实而又较积极的做法是,一采百家之言,“择其善者而从之”。然后自己在实践中去感受、去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现自身缺陷,获得完美的为人处事的娴熟技术。
五、行政工作就是一个“修身”与“养性”结合起来的做人的道理
一是“欲仁得仁”。即在修身与养性问题上,个体自身首先要有这方面的内在欲求,主体是自己的事情,自己都没有对“仁”的追求,那怎么能够“成仁”呢?荀子《劝学》篇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意即站在一个新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方觉得渺小如沧海一粟;因此自己首先要“欲仁”,才能“得仁”,没有这个前提,什么也实现不了。所以孔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二是“善学知仁”。自我修身与养性,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知善恶、辨是非、区美丑、明事理,故“唯善学者方能知仁也”。强调“学”与“思”的统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善不善“学”,关键看会不会“思”,只学不思枉学!在社会生活中“多见”、“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孟子·梁惠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另外,还要善于在生活中向有德之人学习,时刻注意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他们相对比,主动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个人只有通过这样的学习和思考,才能真正感知“仁”的存在,真正把握“仁”的本质。
三是“反求诸己”。人之初、性本善,那么道德修养就只须切己自反,发明本心即可。“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 得也,求在我者也”。所以,成仁之道关键在于主观努力,而不是外在的力量,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只有意
识到了自己所具有的善知良能,并有意识地去努力“求”之,才能够“得”之。这种“得”并非获得了自己所没有的东西,它不过是将自己本身的“善端”发掘出来而已。可见德追求是一种“内求”,而不是一种“外求”;是一种“内得”,而不是一种“外得”。
如是,不知您是否认同,些许拙见,仅供参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