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导处管理工作见解大全
我对学校教导处管理工作的几点见解
三堡中学李晓东
首先,学校教导处管理教学常规,应当分清哪些是教师个人的行为,哪些是群体行为。群体行为可以统一要求,可以管制。而像备课、上课之类的个人行为,应当充分给教师以自主权。
1、少针对个人管理,设法找到协调群体行为的方法与策略才是真正的教学常规管理之道。如把对一个个教师的备课检查改为教师群体备课经验的交流,作业批改从教导处组织检查改为定期展览。即由原来单一的教导处评价,改为教师群体评价。这样做,既可以提高常规检查的效果与影响面,同时可以减小教导处单一评价主体的矛盾对立面,真可谓一举两得。
2、重过程管理,淡化结果意识。把推门听课和规定公开课改成邀请听课,如规定每个学期每人至少请5人次到教室里听课,可以是领导,可以是其它学科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家长等。这样做的好处是:(1)促进教师人际关系,还可避免领导听课评价给教师带来的精神压力。(2)教师自主教研意识增强。(3)真正让学校里最应当受到尊重的有水平的教师受到尊重,有利于学校学术氛围的形成。
此外,将教导处排课、调课及数据统计、填表等一些杂务工作交给学校办公室统筹协调管理,使教导处能腾出手来专心负责做好下面几件事:
1、抓好教师的综合评价管理。包括“教师业务水平评价”、“师德评价”、“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教学质量评价”。
2、抓好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将一个月四次的政治学习,改为第一次进行上个月的总结和本月的计划,其它三次不开事务性的工作会议,一般安排第二次是科组教研活动;第三次是参观访问(外出交流,每月一次也不算多);第四次是教师的其他团体活动(组织和开展一些教师的兴趣活动)。如确有事务,采用一刻钟集会(短时集会)的方式消化掉,充分保证教研活动和培训活动的时间。
3、抓好课程管理工作。根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规律安排好学校的课程计划,严格控制周活动总量和学科教学课时。按照学校课程计划,编制班级授课表,根据师资情况合理安排教师任课。科学合理地安排学校的作息时间。
我认为,以上这些做法能充分发挥学校教导处的长处,让教导处从杂务中摆脱出来,真正把精力集中到教学管理工作中去。如果能让每个部门都做最善长的事,做最应当做的事,才算是深谙管理之道。
2011年3月
第二篇:关于离职管理工作的见解
关于离职管理工作的个人见解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企业对优质人才的追求以及个人对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使得离职跳槽成为普遍现象。美国《财富》杂志曾研究发现:一个员工离职以后,从找新人到顺利上手,光是替换成本就高达离职员工薪水的1.5倍,而如果离开的是管理人员则代价更高。
因此,离职管理工作不能再局限于走流程,把工作做在前面、深入发掘离职人员的潜在价值更为重要。
一、离职预警----透过现象看本质
离职对企业的负面影响非常大,特别是突然离职。如何对离职事件本身进行控制,甚至预知,争取宝贵的时间采取措施,从而将企业的损失将至最低?从员工产生离职的想法到最终提出辞职,这个过程中必定表现一些征兆,一个称职的HR,除了埋头于各类繁琐的日常事务以外,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 一般来说人员离职有几种前兆: 1)2)3)4)5)6)办公桌上的东西开始慢慢减少
私人电话很多,接电话时小心翼翼,避开人群 连续频繁请假、短假
做事中规中矩,不在主动积极参与 和关系好的同事关系更为密切
讨论会议中,不发表意见或把问题推给同事
除此以外,还能把工作做的更主动一些,例如主动调查:
1)针对公司的核心人员进行人才网简历搜索,查看简历状态,如果发现简历更新或状态调整为试图跳槽的现象,要立即进行关注。
2)从异常员工的“好友”入手,了解该员工近况
确定异常应立即采取措施,发出预警信号: 1)2)知会异常员工的直接上级,及时进行沟通,留住应留、能留的人才。抽空进行面谈沟通,由此获取离职隐患信息,为今后工作调整做准备。
员工离职的原因很多,部分是由于对职业生涯的发展或对企业运作误解造成,及时沟通打消疑虑,不仅能避免人才流失更影响整个团队工作氛围与凝聚力。
不管是由于何种原因离开,员工对公司都是怀有感情的,他在这里付出过、期待过,与同事拼搏过、笑闹过;企业的文化氛围对他的做事风格有深远的影响,离去时,作为称职的HR,应该做到人走茶不凉。
二、离职流程和面谈---人走茶不凉
电影杜拉拉升职记里有一幕:杜拉拉顶替了A的秘书职位,A对职位的调整一直耿耿于怀,最终辞职。A临走的那天,杜拉拉找了个机会把A拉到一边说:我在某某国际知名企业有个关系,他们正好需要一个高级秘书,我把你推荐过去了,你明天去跟他们总经理见个面,你看怎么样?A当场抱着杜拉拉泪流满面„„
由此可见,顺畅完美的离职流程在离职者的眼里也不过是过眼云烟,关键在于离开的时候,谁,为他说过或做过些什么。
■离职面谈的内容和目的基于离职的原因(自行离职、公司解雇等)和气氛(猜疑、公司是否加以挽留等)1、2、3、4、5、员工提出辞职,先请部门领导或直接上级对该离职者予以全面评价 HR与离职者进行沟通,谈谈离职原因,对能力强的员工适当挽留; 围绕公司发展、部门管理工作等谈谈员工对公司的不满与建议; 最后问问对方今后的去向,并致以美好的祝福; 主动建立长期联系的方式,随时保持联系;
■公司提出辞退时,谈话内容建议如下:
1、先谈谈该员工对公司的贡献及其个人优点;
2、谈谈公司目前的发展状况及对岗位的要求;
3、谈对方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生涯规划;
4、谈两者的结合与匹配。
为了避免激化矛盾,内容可以带上客观原因,但言辞一定要恳切,态度要 温和,给予对方一些时间,让他能自由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质疑。如果可能,最好能像杜拉拉那样给对方提供一些就业的信息。假如辞退的原因并不带有恶性影响,可以商讨让对方提出辞职,既全了对方的面子,后续工作处理起来也更顺畅。没有完美的流程,只有用心工作的执行者!以上提到的种种无非都是围绕离职者“内心感受”的工作,不可量化,难以规范。为什么要苦心孤诣的营造“人走茶不凉”的离职面谈呢?
■离职员工的宝贵价值
“有口皆碑”说明了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对企业品牌塑造的重要性,如果不能较好地处理离职员工问题,不仅影响企业在员工心目中的形象,影响到企业的凝聚力,同时也会影响潜在雇用对象对企业的评价企业品牌形象就会受损。
1、经济价值。返聘离职员工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和费用。离职员工若重新回到企业,则大大缩短对环境的适应期,也就降低了学习成本直接提高了企业的效益,并且工作效率会比新人要高很多。
2、形象价值。良好的口碑和企业形象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离职员工一般都受到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的良好熏陶。他们不仅是企业精神的传承者,也是企业文化的表现者。离职员工在新岗位上的出色表现会折射出原公司的企业文化之光。他们将成为公司真实的活广告,公司品牌形象的宣传者和维护者。因此,他们在树立企业形象、宣扬企业理念上也能发挥积极作用。
3、信息价值。离职员工同样可以为企业传递宝贵的市场和技术信息。大多数离职员工还会从事与原工作相关的职业,所以他们可能掌握许多相关的技术和市场信息,甚至竞争对手的动向,从而为原企业提供可能的市场机会。同时还可以通过现在的工作单位状况,为原企业提出改进的建议。
4、管理价值。员工离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凸显出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员工已经或即将离职,他们才有可能从局外人的角度,对企业内部管理、企业文化、企业战略、工作环境和职位评价及其他一些管理问题做出更加客观、公正和大胆的评价,并能够提出更为客观而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促使企业对管理中存在问题进行反思。
不管离开的人是因何理由,他的离去必定会给原本“平静的湖面”激起浪花,至于这浪花是是一道风景或是一次灾害,就看管理者如何把握利用这次事件了。
三、离职事件的利用---投石问路、稳定军心
■有时候核心人员离职,我们从离职人本身着手做不了多少改变,因为核心人员大多都个性十足,经验丰富,拿定主意一般不轻易改变,挽留的可能性不大。批准了他的辞职申请后应该向其他人说明两点:
1、2、表明公司的信心---离开每一个人,公司照样运行良好; 让公司所有人都知道,谁都不可以用辞职手段胁迫公司。
针对某些重要岗位,招聘工作可以着手准备,但不必立即进行,把空出来的 职位留给内部,既可以立即转化不稳定的情绪,还激励了更多人。当然,如果能找个能维持该岗位工作的人,中间过度一下再慢慢招聘更好。
■离职事件还能作为切入口,与离职者的上下级、并肩作战的人员就公司的前景、政策、员工的职业发展、对公司的意见、建议等进行一系列沟通,排除疑虑稳定军心。
■对一些总是不服他人工作之人,可以考虑轮岗一次,短时间以内让他知道他人工作的艰辛,有利于今后的团队配合。
■借此可以开始给一些人敲警钟,对一些人进行提拔和鼓励,对一些制度和文件进行宣讲和贯彻。
多用心对在职员工状态和心里进行深层挖掘,离职管理才更有意义。
?
第三篇:见解之物业管理工作该怎样做好
我的见解之物业管理工作该怎样做好 在物业管理日受大家关注的今天,该管理公司就应该以探索提高物业管理水平的新思路、新方法,是从业物业管理人员的重要责任。我认为,物业管理是一项平凡、琐碎却很复杂的工作,每一项都必须:从细处着眼,从细处着手,从细中求发展,从细中求和谐。但要做好细致的工作,必须要明确几个大的管理和服务方向,这是搞好物业管理,同时把物业管理工作做细的前提。
一、明确物业管理以管为辅、以服务为主的行业性质
一直以来,一谈到管理,人们都认为管理是约束,通过约束机制来达到管的目的,殊不知在物业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不是行政机构,也不是什么职权部门,更没有独立和强制管理权限,也就是说没有必然的约束力。相反的,物业管理者在从事管理过程中,更多的是为满足业主所需,为业主创造更合理、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业主排忧解难。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通过收取一定费用来完成物业管理过程中的设施、设备维护、人员薪酬、环境改善以及其他的物业管理成本所需,同时获得一定的综合利润促进自身的发展壮大,而业主同时也就享受了自己花钱买来的整洁、安全、文明、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物业管理的每一个过程中,都切实需要管理者用心为业主服务,都透着服务业的特性,确切地说,物业管理在更多意义上是一个服务行业,是:以服务为主,以管为辅的九个字为宗旨。因此,要搞好物业管理就需要有服务业的管理理念,有寓服务于管理的精神,在每一项管理活动中,都要从服务的角度出发。
二、过硬的员工素质是做好管理服务工作的前提
一流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案如果没有相应素质的人去执行,就不可能达到最佳的预期效果,在任何一项管理活动中,人是决定效果的第一因素。因此,要搞好管理服务工作,必须有一支素质过硬的员工队伍。
物业管理以管理为主的行业性质决定了从业人员在具备管理能力的同时,更要具备服务的理念和精神,要把服务当成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中,以服务业的角色进行管理工作。在目前物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下,一些物业管理者简单地认为物业管理就是一项简单地管理工作,不需要多高的素质。因此,对人员的使用、培训、要求等方面不够重视。员工没有较好的沟通能力,会使物业管理工作中一些简单地事情复杂化。由此可见,提高员工的队伍素质是提升服务水平的关键,也是搞好物业管理工作的前提。
三、与业主的真诚沟通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基础
物业管理工作不管是设施设备维护、环境改造、文化建设或是治安管理工作,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物业管理者在业主心目中的形象和信誉,让业主满意。而业主在工作、生活中的需要也最终需要物业管理人员来具体解决,这是一个需要相互理解的过程双方所要达到的目的,必须通过深度的沟通才能实现。因此,作为物业管理者,必须学会与业主真诚地沟通,才能实现管理效果,达到预期管理目标。
在具体管理过程中,沟通可以是语言的沟通,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沟通。语言的沟通自不必说,而其他形式的沟通可以通过具体的形
态来体现。比如:通常情况下,很多业主都会关心物管费用的收缴、管理、使用等是否合理,这种情况就可以通过板报、公告等多种形式予以告知,实现业主所期望的透明化;在不同的节假日、纪念日,也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社区共建活动;针对业主工作、年龄、爱好等特点,可以搞一些不同群体风格和趣味特征的群体活动;对有特殊情况的个别业主,多关注、多留意,并适时地予以帮助:建立回访制度,通过电话、上门服务等方式对业主进行服务回访,并切实在回访反馈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改进和提高服务水平。
在管理的过程中,只有通过感情、思想、理念、行为方式、文化交流等多种渠道加强与业主的沟通,才能了解业主所需,做好服务工作,得到业主最大程度的支持,促进管理工作向更合理、更轻松、更和谐的方向发展。
四、不断更新服务理念才能“长治久安”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物业管理所涉及的范围、业主的角色等都趋于多样化,最明显的就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物业有了新的市场概念,投资型物业在大量增加。因此,物业管理者必须更新理念,及时调整管理思路。
现代物业管理者要有成本意识,不只是内部管理成本控制,还要充分考虑业主利益,在取之于业主,用之于业主的物业管理费用的使用上充分与市场接轨,努力降低成本,花更少的钱提供更超值的服务。要充分考虑所管物业的社会效益,通过自己的管理服务尽力提高物业的市场价值,实现物业的保值增值。对投资型的业主,要想业主所想,通过发布租售信息、提供交易中介、甚至合同管理等多方位增值服务来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形成特色服务。这些不仅能提高业主对管理者的信任度,同时也能提升管理者的行业声誉,为自己开拓更大的市场,真正实现管理者与业主的互利双赢。
好的物业管理,需要管理者与业主共同努力创造,只有充分沟通、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才能共建一个整洁、文明、安全、和谐的社区。对物业管理者来说,用心服务,用心与业主沟通,想业主之想,急业主之急,做业主所需,从做好内功开始,从细处着眼,向大局看齐,始终牢记“物业管理无小事”,也许做好物业管理工作就有了基础。
第四篇:如何做好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见解
如何做好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见解
办公室在单位中,是沟通上下的喉咙、协调左右的纽带、传递信息的中枢,又是协助领导决策的“外脑”和处理日常事务的手足,有“不管部”之称。办公室作为单位的综合管理部门,其职能是办公室的职责和权力的综合表现,它渗透到单位的各个部门之中。办公室担负着协调单位各部之间关系的任务,处理事务进而提供支持性服务,以保障各部门的灵活高效运转。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综合性强,接触面广,承上启下,既要横向联系,还要参与政务,又要管理事务;其次,服务面宽,大大小小的事都会汇集到办公室来,工作内容极其繁杂。由此可以看出,办公室工作人员必须有较强的办事能力、较高的工作效率和良好的工作作风。
一、办公室管理中的人事方法
通常,确定要做的工作以及如何做,是管理工作中最简单的任务,而最重要的则是管理的主观或人事。由于办公室工作的各个方面都是有着职责的人在负责,行政管理中的共性问题,首要就是职责人的问题。因此,信任、公正、耐心和常识是对解决人事问题的基本要求。成功的办公室管理者要博得下属的尊敬,确保部门的最高工作效率,必须要有一定的个人魅力。管理者对人不能过于亲近,过于亲近往往导致过于宽厚,而过于宽厚又会导致失去尊重和信任,当然冷淡和过分严格同样也是不成功的。能使管理员成为一个领导人而不是一个工头的态度应是介于这两个极端之间,这种态度才能赢得最大的合作。
二、对办公室工作进行有效计划
办公管理不当、没有计划的人经常被日常的文书工作搞得晕头转向。如果想努力使办公室有一个良好的秩序,就要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并坚持下去。办公室工作中的通病就是事必躬亲,适当的委派,把某项任务连同完成任务的权力交给别人,让别人和你一起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共同努力,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使下属得到充分锻炼。作为管理人员,一定要让别人来分担你的工作。想成为一个有效的时间管理者,就一定精通委派的艺术。
三、改善办公室时间,运筹方法
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办尽可能多的事,具体方法是对遇到的事情提出三个问题:一是能不能取消它?首先找出有哪些事根本不必做,如果有些事不做,也不会有任何影响,那么,这件事便该立刻停止。二是能不能与别的事合并?把能够合并起来的事尽量合并起来办。三是能不能代替它?用费时少的办法代替费时多的办法而同样能达到目的,自然是最佳方案了。
四、办公室工作量化管理
办公室工作的量化管理需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理和方法。衡量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劳动两者的比重,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可以避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浪费时间的现象。定性,就是对人与事的特性进行鉴别和确定,定性分析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定量是通过一种数字符号显示人的功能特性或人的效率特性。办公室工作量化管理需进行测量与评定工作效率,对于办公室工作时间及业绩和贡献的都需要全面确定行为价值。再其次,就是掌握好动静结合的原则,具体可通过制定工作标准、制订工作定额的要求、办公室工作分类等。
五、权责相称,适当授权
授权就是把工作委托给胜任工作职责的那些人。必须授予足够的权力才能保证工作的完成,工作要出成果就必须互相了解。从上到下,权责关系必须清楚,这样才能贯彻全部职能有效进行管理,尽可能减少任务的重复和交错。办公室要想管理好,必须有适当的授权,至少给予足够的权力,使工作完成,让骨干工作人员发挥主动性,保证工作正常进行。当然,这得看被授权力和职责的人必须愿意承担义务,必须胜任所负责的工作。但不幸的是,许多管理者不会授权,因为他们不能充分理解自己的作用,或者说他们不相信下属的工作才能,以为工作非他们自己是不能做好的。管理员也有由于心理上的动机而不肯授权于人的,他们怕竟争,怕失去信誉和赏识,怕自己的短处会暴露出来。这种惧怕心理往往会导致工作不好、生产率低下,并使部门中工作人员的士气低落。
六、有效的办公室人际沟通
沟通是一种高度个人的、感情的过程。单位的办公室,如同在其中工作的个人一样,都有自己的个性。在改进沟通上,行之有效的办法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沟通者不但应关心选择合适的沟通手段,而且,要关心接受信息者的情感反应、态度和感觉。但是,除非发出信息者得到某种确认信息已被收到和内容已被准确理解,否则就不能肯定沟通已经完成。人际沟通有助于激励工作人员以尽可能有效的方式完成工作,建立办公室管理者与下属之间的有效沟通是单位面临的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沟通不是一种由管理者到下属到管理者的单向通道。沟通要能有效,必须是双向的――上下于管理者与下属之间,而且在管理者和下属之间还有“便道”。在有效的双向沟通中起助手作用的是办公室管理者,他起着“连接拴”的作用,是上下沟通的主要渠道。管理者作为“连接拴”,在他的下属面前是上级,而在另一个群体,管理员要对其中层管理者负责,他是下属。作为一个“夹在中间”的人,办公室管理者必须小心地选择用于双向沟通的合适媒介,这种媒介能清楚地向接收者传输信息,而后者通过反馈,表明他们对信息内容有明确的理解并将采取预定的行动。
(编辑 凤池)
第五篇:教育见解
年少时我曾跟着母亲去捡麦穗,结果母亲却被看守人打了一耳光,多年后,我与母亲再次与看守人在集市上相遇,看守人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我想过去报仇,却被母亲劝住,母亲只说了这样一句话:“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这就是我的家风。
每个人从生下来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受到影响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这种教育有言传有身教,甚至我觉得身教重于言传。你生活在这个家庭里面,你的长辈,你的亲人,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工作、对待他人,我想会对孩子产生非常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觉得有好的家风,确实是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的。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我接触过这么多的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取得教子成功的。一位优秀的母亲甚至说,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不用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好母亲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教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她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全国首届杰出母亲沈丽萍同志是个画家。她为了学画,不仅上了大学,而且还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不仅买了书籍,而且还参观了数不尽的画展,听了数不尽的学术报告。可是却从来没有意识到培养孩子也应该花时间,直到孩子因为空难导致身体严重残疾之后,她才开始真正学做母亲,并且由于自己的努力,最终帮助孩子战胜残疾。
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象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
准备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优秀的父母要用心
我接触过数百位优秀的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
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的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焦点访谈》节目曾介绍过世界中学生奥数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事迹。他家里极穷,考取了重点中学,却没有钱上,父亲说让孩子去打工,人家上了大学还没有工作呢,更何况你能不能考上大学还不知道。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将家里唯一的一头驴卖了。孩子在中学里是唯一一位连素菜都吃不起的人,是唯一一位连肥皂都用不起的人。照这样来说孩子全靠自己了吧?当面一问才知道,虽然这位母亲连小学都没有毕业,但她却让自己的孩子在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仅此一点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的父母能够做到呢?
孩子的问题是父母问题的折射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的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教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自己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我们父母在地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就像上海人说上海话吃上海菜,四川人说四川话吃四川菜一样,仿佛生来就会不需要培养,而事实并非如此,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本质教育。
优秀的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因此在骂孩子的之前骂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这样
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
好成绩不止靠老师,也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全社会都要有正确认识。应试教育是学校和家长都回避不了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适应。应试能力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没有应试能力的素质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据统计,我国有近1000万“闲散”的未成年人。所谓闲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应在学校读书而不愿读书,选择辍学的孩子,这其中94%是学业失败的结果,学业落后、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成为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
因此,帮助孩子适应应试教育也就成了我们父母的一份应尽的义务,而帮助孩子减负的最好办法是我们父母增负,就是我们父母能够成为孩子的导师。
好成绩当然是学校老师带出来的,但在应试教育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些好成绩正
越来越多地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对于孩子进入初中、高中的家长来说,普遍存在一种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难以沟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与进入更年期的母亲的冲突更多,不仅是因为处于内在的心理动荡期,更重要的是两者的外部压力都很大,孩子面临的是升学的压力,母亲面临的是事业的压力,这就更需要加强沟通。
优秀的父母在这方面大都做得很好,他们良好的沟通来源于自觉地遵循了以下这三条
原则:
第一个步骤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
第二个步骤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结果往往是有道理的。
第三个步骤是建议,就是有道理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父母这里应
该给予建议。
在这三个步骤中,倾听是父母们做最差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每一个父母也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不碰到的问题的孩子是找不到的,不碰到问题的父母也是找不到的,关键是要像那些优秀的父母们
那样能够静下心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父母的“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胸怀,比胸怀重要的是一
个人的品德。
遗憾的是,现在对品德重视的人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了,以父母们谈品德教育等于不合时宜。至于说到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更是我们父母们不愿听的海外奇谈,因
为与当下的考试分数无关!
而其实这些正是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我们在看人物传记时常常都会对传讯主幼年时的不同凡响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这种成就动机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
意志、胸怀、品德等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的。
让孩子养成大襟怀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让孩子多读名著,多读伟人的传记,让孩子从小学会用伟人的眼光来看社会和自己。(中国教育报全媒体中心实习
编辑 张心怡 综合整理网络消息)
未来世界属于他们:这六种关键能力你有吗?
文章来源:新浪教育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01日 点击数: 1 次 字号:小 大
世界将属于具有高感性能力的另一族群——有创造力、具同理心、能观察趋势,以及为事物赋予意义的人。
今日社会最需要的不是分析而是综合——综观大趋势、跨越藩篱、结合独立元素成为新好产品的能力。
在一个富裕和自动化因素掌控的世界里,左向思考仍属必要但已不足够,因此我们必须熟习右向思考,学会高感性和高体会技能。
这个世界原本属于一群高喊知识就是力量、重视理性分析的特定族群——会写程序的计算机工程师、专搞诉状的律师和玩弄数字的MBA。但现在,世界将属于具有高感性能力的另一族群——有创造力、具同理心、能观察趋势,以及为事物赋予意义的人。我们正从一个讲求逻辑与计算器效能的信息时代,转化为一个重视创新、同理心,与整合力的感性时代。
发挥一下想像力,把过去150年以一出三幕剧来展示:第一幕是19世纪的工业时代,主角是工厂工人;第二幕是20世纪的资讯时代,主角是知识工作者,特征为擅长左向思考;第三幕的帘幔已经拉起,就是当今的21世纪,可称为感性时代,主角是创作者与咨商员,特征是精通右向思考。
如果你是对现有工作和生活不满足的职场人士,或是急于想了解下一波潮流的创业家与企业领导人,乃至于关心自己下一代未来的父母,或是兼具敏锐情感和灵活创意,却在信息时代备受忽略与贬抑的族群,那么,我要告诉你,有六种攸关最近的未来有无前途的关键能力,它们分别是:
一、不只有功能,还重设计。
二、不只有论点,还说故事。
三、不只谈专业,还须整合。
四、不只讲逻辑,还给关怀。
五、不只能正经,还会玩乐。
六、不只顾赚钱,还重意义。
这六种关键能力又来自两种感知:高感性与高体会。
高感性——指的是观察趋势和机会,以创造优美或感动人心的作品,编织引人入胜的故事,以及结合看似不相干的概念,转化为新事物的能力。
高体会——则是体察他人情感,熟悉人与人之间微妙互动,懂得为自己与他人寻找喜乐,以及在繁琐俗务间发掘意义与目的的能力。
你拥有六种关键能力吗
一、不只有功能,还重设计。
光是提供堪用的产品、服务、体验或生活形态,已经不够了。如今无论为赚钱或为成就感,都必须创作出好看、独特或令人感动的东西。
二、不只有论点,还说故事。
现代人面对过量信息,一味据理力争是不够的。总有人会找到相反例证来反驳你的说法。想要说服别人、灌输信息,甚至说服自己,都必须具备编织故事的能力。
三、不只谈专业,还须整合。
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需要专业和专才,但随着白领工作或被外包出去,或被软件取代,与专业相反的才能也开始受到重视:也就是化零为整的整合能力。今日社会最需要的不是分析而是综合──综观大趋势、跨越藩篱、结合独立元素成为新好产品的能力。
四、不只讲逻辑,还给关怀。
逻辑思考是人类专属能力之一。不过在一个信息爆炸、分析工具日新月异的世界里,光靠逻辑是不行的。想在未来继续生存,必须了解他人的喜好需求、建立关系,并展现同理心。
五、不只能正经,还会玩乐。
太多证据显示多笑、保持愉悦心情、玩游戏和幽默感,对健康与工作都有极大好处。当然该严肃的时候要严肃,不过太过正经对事业不见得有益,对健康更有害。在感性时代,无论工作还是居家,都需要玩乐。
六、不只顾赚钱,还重意义。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为充裕的世界。无数人因此挣脱了营生桎梏,得以追求更深层的渴望:生命目的、处世意义,以及性灵满足。
想在现今时代生存,个人与组织都必须重新检讨自己的生计,问自己三个问题:
1.海外劳工是否比我更便宜?
2.计算机是否比我更快?
3.我的工作在当下富裕时代是否还有需求?
如果第一和第二题你回答“是”,第三题你回答“否”,那么你麻烦大了。今天光是糊口,都须具备海外知识工作者无法以低薪提供、计算机无法更快完成和能满足富裕时代非物质需求的工作能力。
这就是为何高科技已经不敷所需。我们必须在优秀的高科技能力之外,培养符合高感性和高体会的工作能力。
今天我们全都属于艺术产业
高感性和高体会在全球各地的影响力都不断升高。为了加强说服力,我们不妨从一般认为最不可能受影响的地方说起。
以医学院来说,长期以来都是成绩最好、分数最高、分析能力最强者汇聚的大本营。但如今美国的医学院课程,却正经历二三十年来的最大变革。哥伦比亚大学和其他学校的医学院学生需要上所谓的“叙事医学”,因为研究显示虽然计算机也具诊断能力,但正确诊断很重要的一部分,却是聆听病患对病情的描述。在耶鲁大学医学院,学生必须到耶鲁英国艺术中心培养观察能力,因为懂画画的学生通常也擅于辨认病情的微妙细节。在此同时,全美有超过五十所医学院在课程内加入了性灵科目。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安排了一套住院体验课程,让二年级学生模拟生病,在医院里过夜。为何要让学生演戏?“是为了让医学院学生体会病人的感受”,校方表示。费城的杰佛逊医学院甚至增设了一项医生评比指标──同理指数。
看过美国教学医院现状,再来观摩日本的例子。日本从二次大战废墟中重新站起,靠的是大力鼓吹左向思考,但如今连日本人也开始重新检讨他们的国力根本。虽然日本学生数理成绩领先全球,但许多日本人怀疑过度强调教科书的教育方式可能已经不合时宜。因此日本当局正在重新改造过去自豪的教育体系,以培养学生发挥创意、艺术品味和趣味性。也难怪,因为近些年来日本最赚钱的出口项目不是汽车,也非电子产品,而是流行文化。另一方面,有鉴于年轻学子面对巨大的课业压力,日本文部省也鼓励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目标,推行所谓的“心灵教育”。
再来看看第三个例子——大型跨国企业通用汽车。几年前,通用找了一位叫罗勃·鲁兹的人来担任高层主管。鲁兹不是那种跟着感觉走、满口艺术品位的人。他满头白发、满脸风霜,年纪七十好几,美国三大车厂的主管他都做过。他看起来像个陆战队军人,事实上也真的是陆战队出身。他喜欢抽雪茄,自己开飞机,更深信全球暖化是环保人士编的鬼话。可是当鲁兹接下通用的职位,《纽约时报》请教他将采取何种新的经营方针时,他竟这么回答:“我强调右脑…我认为我们属于艺术产业。我们的产品是艺术、娱乐、行动雕塑。只是凑巧也是交通工具罢了”。
好好想想这句话。通用汽车代表的还不只是信息时代,而是更古早的工业时代,这样一家企业的主管,竟然自称是艺术产业。而且这位带领通用进军右脑世界的人,不是头戴扁帽手拿画笔的艺术家,而是年逾七旬、浑身阳刚味的前任陆战队员。套句水牛春田合唱团唱过的歌词:“这里变得不太一样了”——而这改变将会越来越明显:高感性和高体会已经从边陲,进占我们生活的重心了。
今天我们全都属于艺术产业。在美国,平面设计从业人数在10年内成长10倍,美术人员是化学工程师人数的4倍。1970年以来,全美以写作为业的人增加了三成,作曲家和演奏家则增加了五成。大约有240所美国大专院校成立了创意写作MFA学位。相较之下,20年前只有区区22所。今日从事艺术、娱乐和设计工作的美国人,要比律师、会计师和稽核人员还要多。
2002年,卡内基美隆大学都市计划学者佛洛里德将3800名美国人列入他所谓的“创意阶层”,并宣称这些人是经济成长关键。英国分析师约翰·霍金斯以较合理的“创意”定义——包含设计、艺术表演、研发和游乐器产业等──算出英国的创意产业年产值接近两千亿美元。在此同时,伦敦商学院和约克郡水公司等单位都设立了常驻艺术家等职位。英国联合利华聘请画家、诗人和漫画创作者来启发员工创意。北伦敦一个足球球会甚至请了一位常驻诗人。
不过,传统上所谓的艺术才华,并非全脑思维中唯一的能力,也不是最重要的能力。回头看信息时代的职场明星——计算机程序设计师。随着公式化的软件编写工作外移,具备高感性的软件工程师将变得分外抢手。低阶工程师接手程序写作、维护、测试和改版作业同时,感性时代的软件人员将着重在创新和产品差异性。这些产品也需要被推销和包装给客户,经历市场竞争,凡此均非一纸规格单所能解决,而必须仰赖创意、个人魅力和直觉。
高体会能力——亦即关怀、照护、鼓舞他人的能力——在感性时代许多职业中至为关键。所谓的“关怀职种”——包括咨商、看护、第一线医疗服务——目前正是急需人才。
金钱与意义
就在工作转变为高感性和高体会的同时,感性时代带来的最大改变,却是发生在职场以外——在我们的内心和灵魂里。譬如对人生意义和性灵层面的追求,就几乎已经像双份大杯拿铁一样普遍。在美国有一千万成年人固定练习冥想,人数是10年前的2倍。另外有1500万人做瑜珈,是1999年的2倍。
美国婴儿潮世代老化——以及日本、欧盟更为明显的人口老化──也加速了此一变化。“随着年龄增长”,心理学家戴维·伍尔夫写道:“人的认知模式也变得较不抽象(左脑倾向),更为具体(右脑倾向),因而对现实感受更敏锐,情感更丰富,更重视天人合一”。换句话说,当人年老,看待生命的重点就转为生命目的、内在圆融,以及人生意义等年轻时汲汲营营而忽略的东西。
事实上已经有两位学者表示,这些关怀人群、努力寻找意义的婴儿潮世代已经成群浮现了。保罗·雷伊和雪莉·鲁斯在2000年一份研究报告中将5000万美国人归类为所谓“文化开创分子”。报告中说,这些文化开创分子占了全美成人四分之一,此一族群有很多特征都与右向价值相符。例如“文化开创分子强调综观全局”,报告写道:“他们擅长综合线索”,而且这些人“认同女性看待事物的方式,包括:关心他人的感受与想法;用对方的角度看事情;相信个人经验和聆听他人倾诉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正视关怀的价值。”
迈进感性时代的婴儿潮世代很清楚自己的年纪。他们知道自己活过的日子,已经超过能活的日子,简单的算术事实,自然有沉淀人心的作用。追求名利数十载,财富的吸引力日渐消退。对他们以及许多同时代的人来说,人生意义已经取代了金钱。
这一切对我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我们要如何应对感性时代?就某个层面来说,答案其实很简单。在一个富裕和自动化因素掌控的世界里,左向思考仍属必要但已不足够,因此我们必须熟习右向思考,学会高感性和高体会技能。我们必须选择海外代工无法以低薪完成,计算机无法快速执行,而且可以满足优渥阶层美感、情感和心灵需求的工作。
作者| 丹尼尔·平克,趋势专家
文章来源:新浪教育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01日 点击数: 2 次 字号:小 大
第一,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
几乎每个中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向往。他们幻想做一个有学问、受人尊重的作家、工程师、医生、企业家、领导干部等等,而实际上他 们当中有一些学习不是很努力的,他们过一天算一天,虽然他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他们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与享受,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却想得不多,做得不够,形成了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教育学生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使他 们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艰苦奋斗才能实现。
第二,浓厚的享受意识与劳动观念淡薄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中学生越来越讲究“实际”,加上一些家长(微博)对子女娇生惯养,在孩子身上花钱大手大脚,使得中学生的消费欲望与日俱增。据我们的抽样调查,绝大部分学生每天都买零食吃,同学过生日,除礼尚往来外,还要摆酒宴。男生中“烟君子”、“小酒民”大 有人在:女生中讲究穿着打扮的比比皆是,有的女生还随身带着高档化妆品,不断更换时髦的服饰。但这些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劳动观念淡薄,他们轻视劳动,甚至 认为劳动是多余的,就连平时学校组织的大扫除也讨厌,可以说对劳动采取消极态度、厌恶劳动的思想在一些中学生中是相当普遍的。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懂得爱 劳动是人类的美德,通过劳动得来的享受是正当的、光荣的,不劳而获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第三,心理闭锁与渴求理解的矛盾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上,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其他许多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同时也由于其社会生 活经验的逐渐丰富,他们开始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心心相印和心理不相容的差别。他们愿意对“知心朋友”倾吐自己内心的秘密,瞧不起那些用导师式口吻对他 们说话的人,不愿意同这种人进行感情交流,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也不愿同长辈透露内心,实行自我封闭。调查中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中学生把心里话“对自 己说”或“对日记本说”,向同学和师长隐匿秘密。由于他们把内心的感受隐藏起来,以致常常产生孤独感。这类学生往往通过记日记、画画、写字等来表现内心的 苦闷和孤独感。他们很需要求得别人的理解,而调查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中学生认为老师“不理解自己”和“不太理解自己”。解决这一矛盾要求教师和学生交朋友,对他们的行为表示理解,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他们从苦闷与孤独中解脱出来。
第四,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的矛盾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心理日趋成熟,他们越来越感到自己是“大人”了,并开始从“听话道德”向“平等道德”过渡,要求从大人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对婆婆妈妈式的说教及过分关心会产生反感,个别学生会发生顶撞老师现象,甚至对学校、社会产生反抗情绪,可以说他们的独立意向、主体意识是十分强烈的,但 同时他们又缺乏必要的知识与能力。这一是因为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方面重视不够,二是因为传统的家庭关系中的父母一般也不鼓励子女过早独立。调查 表明,有相当部分的家长要求子女“只要能上大学,什么事都可以不管”,所以造成了中学生的实际上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不仅反映在经济上,还反映在生活上,出现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管学习,不管其他”的不正常现象。因此,教师要和家长一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办,逐步 消除其依赖心理。
第五,情感与理智的矛盾
中学生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一方面,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调查表明,对国家的前途,绝大部分的中学生“充满信心”和“较有信心”。另一方面,他们 的情感又极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容易发生冲动、波动,有时会因一件小事的成功而欣喜若狂,也会因一次小小的失败而心灰意冷,有时也会为一点小事争得面红耳 赤。他们的情绪、情感总在两极摆动,不能冷静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激动时,如同一只打足了氢气的气球乘风飞舞;泄气时,则如同一只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他们 对自己喜爱之事,积极性很高,对自己不感兴趣之事,则避而远之。这一切都说明了中学生的情绪、情感经常处于大起大落、彼消此涨的两极状态,而难以及时地用 理智加以控制。解决这一矛盾,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用理智控制感情,遇事能不急不躁,冷静处理。
第六,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
中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这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是分不开的。但由于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带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去看待周围的 人和事,因而有时片面地坚持己见,对教师或集体的要求,合乎己意的就去办,不合己意的就盲目地拒绝或顶牛,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事过之后又非常后 悔。这一切都说明了他们意志品质的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控制力还不强,形成了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化解这一矛盾,老师一方面要肯定学生的进取心,另一方面要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使他们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第七,信息视野的扩大与鉴别能力不足的矛盾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广播、电影、电视、录像等视听工具被广泛应用。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耳闻目 睹,见多识广,视野开阔,认识空间得到极大拓展,从天文地理、空中来客、世界风云、计算机、市场动态到服装、发型、流行歌曲等,他们都十分热心好奇,并积 极探究,但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力、鉴别力还不强,加之客观现实的错综复杂,因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显得偏 狭,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现认识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就很容易进入他们的心灵,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 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学生选择信息、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八,乐于助人与道德水准不高的矛盾
现在许多中学生能积极地为社会、学校、班级做好事,也能积极为同学做好事:当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能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当同学家有了不幸,他 们能自觉地捐款、捐物。但有一些同学的道德水准不够高,他们靠偷窃来捐款,通过打架斗殴来为弱小同学鸣不平,利用考试作弊来帮助成绩差的同学提高分数。这 很自然形成了助人行为与道德水准不高的矛盾。对这一矛盾,老师要巧于引导,先肯定其好的方面,再指出其不足之处,使其明白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助人。
第九,兴趣广泛与兴趣中心缺乏的矛盾
现代中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很多:他们不仅关心课内学习,而且关心课外学习;不但喜欢文艺读物,而且喜爱科技读物;不仅关心生活,而且对国内外大事津津 乐道。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不少学生对事物外在形式的兴趣大大超过了对事物内容本身的兴趣,在广泛的兴趣中缺乏中心的兴趣。而且,他们的兴趣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情景性很强。化解这一矛盾,要求教师善于启发诱导,使学生从众多的兴趣中逐步形成一个稳定的中心兴趣。
第十,成才欲望与厌学心理的矛盾
从长远目标看,中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希望将来能成名成家,能干一番大事业;从近期目标看,大部分中学生都希望自己学习成绩优秀,不辜负老 师、家长、亲朋好友的期望。但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又感到学习负担过重,学习太苦太累而难以持之以恒,厌学心理陡增,形成了想学与厌学的心理矛盾。解决这一 矛盾,教师要告诉学生,要成才就得有知识、有本领,否则将一事无成。学习是件苦差事,但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一定会苦尽甜来。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矛盾是复杂的,其产生的原因有生理的、心理的,有社会的、家庭的、自身的,还有教育工作上的疏忽等,正确认识这些矛盾,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