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意见
关于加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
实 施 意 见
各乡镇党委、政府,开发区、工业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区各有关部、委、办、局,区各有关直属单位:
为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力技能水平,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撑,根据中央、省一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的意见》(苏发[2011]13号)精神以及省农委《关于加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意见》(苏农科[2011]35号)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加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是我区较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没有现代农民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步伐。目前,我区农村农业劳动力的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农民兼业化现象十分普遍。这种现状不利于我区广大农民对新知识、新技术的认知应用,不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利于“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和农业园区建设步伐,更不利于我区农业现代化较快实现。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民培训工作,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广大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和科技文化综合素质,造就一批有 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二)加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是我区“持证农民”占比达标的需要
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明确到2020年全省持证农业劳动力占比要达到35%。截止2011年底,全区持证农业劳动力(持有农业职业资格证书或农业中等以上学历教育毕业证书的农民)的比重仅为9.46%。对照任务,全区农业劳动力持证率与省里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如果按照前两年的培训进度,很难如期实现“35%”这个指标。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全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加大持证职业农民培训力度,使我区从事农业人员及愿意从事农业的初高中毕业“两后生”能够掌握农业生产一技之长,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三)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一号文件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以我区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民科技需求为导向,坚持“政府主导、上下联动、多元参与、广泛培训”的工作机制,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实施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工程,为我区培育一支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的现代职业农民队伍,为我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四)目标任务。
以提高我区农业从业人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业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加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大力开展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全区每年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不少于5000人,到2020年培养持证职业农民超过45000人,确保持证农业劳动力比例达到35%。
三、基本要求和工作重点。
(五)摸清底数,筛选培养对象。
按照《江苏省农业基本现代化进程监测统计报表制度》及有关文件要求,农业职业技能培养对象主要面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的人员。重点针对种养专业户、农业科技示范户、农业企业(园区、基地)工人、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一村一品”带头人、动物防疫员、植保员、农资员、农机手、沼气工和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16周岁以上的初高中毕业的“两后生”等开展培训。区统计局要根据统计制度要求,科学设计,统一口径,每年初做好一次调查摸底工作,以便筛选培养对象数量,有效开展针对性培训。其中现有的农业从业人员由各乡镇负责填报;“两后生”由区教育局负责填报,区统计局扎口管理,并建立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人员数据库。
(六)分类实施,深入开展农业职业技能短期培训。根据农业不同岗位和不同产业,按照专业化、技能化、标准 化的要求,确定培训内容。围绕现有农业从业人员,结合国家阳光工程,省职业农民、农民创业和农业信息技能等项目,集成利用各种资源,分类实施,深入开展包括岗位专业知识、相关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能力要求,政策法规、经营管理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农业职业技能短期培训。区委、区政府各有关部委办局所实施的涉农培训项目均要列入全区农民培训工作计划,由区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备案发文,与区农委开展联合培训,统一管理;未纳入计划的或没有区农民培训领导小组备案文件的,财政部门将不安排培训项目资金。区农委要依托区农广校(农干校),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工作方案,确保每年农业职业技能短期培训、发证人数达到3000人以上,区委组织部、农工部、区妇联、团区委、农机局等部门每年每部门培训、发证人数不少于100人。确保全区每年农业职业技能短期培训、发证人数达到3500人,截止2020年全区培训、发证人数不少于32000人。
(七)用好政策,着力培养一批有学历、高素质的现代职业农民。
根据国家中专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免学费政策,面向全区招收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广大农民,在外打工返乡农村青年和初高中“两后生”,通过三年全日制或半农半读学制的系统学习,培养一批适应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需求,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农业专业中等人才。区农委要发挥区农广校具有职业中专办学资质的优势,扩大半农半读中专学历教育 办学规模,紧贴我区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围绕主导产业设置专业,到乡镇、村,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举办涉农中专教学班,把教学班办到农业特色区域乡(镇)、村,办到农业产业园区,办到农产品加工企业,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现代农业经营知识送到家门口,使他们不离岗、不离土,结合农时季节边生产边学习,年招生人数不少于500人。区教育局要调动区职教中心积极性,利用好其师资力量雄厚等优势,面向初高中“两后生”,广泛宣传,正确引导,合理设置专业,开办全日制涉农专业教学班,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全区输送农村后备劳动力,年招生人数要达到1000人以上。截止2020年,全区招收培养人数力争完成13000人。
(八)注重实效,保证农业职业技能证书和学历证书按时发放。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在人员组织到位的同时,严格按照农业职业教育技能培训项目的要求,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规定时间不缩水,注重实效,确保培训质量。通过集中授课培训和生产实践后,教育培训单位要对学员进行考试考核。合格者颁发由省农委统一印制的“现代农业职业技能证书”或由教育行政部门验印的“中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学员将发给“双证”。其两项证书是农业从业人员从事某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岗位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证明,纳入农业基本现代化考核指标体系中的农业劳动力持证率统计范畴。相关部门和 单位要确保按时完成培训人数,按时发放证书,做到应培尽培,应发尽发,深入推进,力争我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位居全省前列。
四、保障措施
(九)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区委、区政府成立由区农业农村工作指挥部领导为组长,区农委牵头,区委组织部、农工部,区财政、区教育局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也要相应成立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切实做好农业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发证和报送工作。区、乡(镇)两级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负责方案制定、综合协调、人员组织、政策落实和总结宣传等工作,研究和解决教育培训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各项目实施单位要结合本部门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细化任务,量化目标,加强考核,确保农业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十)加大经费争取和投入。
农业、教育等有关部门要积极争取部、省级加大对淮阴区农民教育培训资金投入,用足用好现有的优惠政策,确保参训农民的比例逐年提高。区财政局要整合农民教育培训项目资金,严格管理,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表彰和奖励项目争取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支持全区农业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区农广校和职教中心等各类成人学校要加大涉农类中专学历教育 力度,充分利用国家对农业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大力开展农业从业人员和初高中“两后生”的涉农中专学历教育,培养有学历的知识型的现代职业农民。
(十一)加强教育培训能力建设。
一是要以提升教育培训能力为前提,不断加强条件建设。农业、教育等部门在加强农广校、职教中心教学设施、设备等条件建设的同时,重点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把实习基地建成学员的练习场、教师的试验田;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试验示范展示区。通过多种方式,强化教育培训条件,提高教育培训实力。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农业部门要组织有关农村政策、农业技术、农村管理、农民创业等有关人员成立讲师团,教育部门也要选拔一批理论水平较高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加入到讲师团队伍中,全区形成既有理论教学能力较强,又有农业专业知识过硬的百名讲师团。通过开展优秀讲师、教学能手评比活动,培养一支既具有教育教学能力,又具有实践技能和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育队伍。三是以满足农民教育培训需求为导向,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加强面向多种对象层次、多种学习领域的教学资源建设;并组织专家、技术人员编写和制作有关教材和课件。
(十二)加强政策引导和宣传。
区委、区政府将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动员和鼓励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业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对参加农业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且获得现代农业职业技能证书或涉农专业中专职业教育毕业 证书的农民,将在参与土地承包、取得贷款、接受技术指导、承担农业项目等方面予以倾斜。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技术人员的录用,要优先从获得证书的青年农民中选拔。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宣传,及时总结教育培训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对教育培训涌现出的科技带头人、创业标兵进行宣传推广,展示培训成果,营造社会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持证职业农民在科教兴农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十三)强化考核管理和统计上报。
区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严格按照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要求,严格执行证书发放程序,严格把关。在培训人数、培训质量和证书发放方面要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实行动态监管,并对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按照上级要求区农广校具体负责“证书”发放管理工作。各有关项目承担单位要按有关要求及时报送材料,以便统一上报。
以上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O一二年四月十日
第二篇:农村农业工作意见
农业农村工作意见
2009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二年,全乡农业农村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省、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把解决“三农”问题始终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和科技兴农为动力,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重点,继续深化农业产业化体系、农民人才培训体系、社会服务体系以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名牌产品认证、生态循环农业、农业示范园区、扶贫开发、农村基础设施等项目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和组织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努力增强我乡红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要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作为核心,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和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的思路;把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作为基本目标,发挥比较优势,按区域化、标准化、专业化原则突出发展具有本
地特色的农产品产业群。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布局优化,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1、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思路,做大做强做优农业主导产业。一是做强种植业。发挥我乡红枣、瓜果比较优势,把种植业放在结构调整更加突出的位置,摆在产业发展的首位。突出抓好百万亩红枣生产工程,继续抓好红枣栽培、修剪技术,积极发展特色红枣种植,提高红枣种植效益。二是做优特色种植业。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优化种植业结构,重点发展和培育优质红枣产品。
2、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招商引资,利用旅游项目建设吸引外商企业投资农产品加工业,努力扩大现有加工企业的生产规模,改进工艺,提高产品档次,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增强竞争力。
3、积极发展旅游业,在现有基础上经一部挖掘优势,做强做大我乡旅游业。
4、加速农业科技创新、科技进步和科技普及。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强农业标准化技术的研究和推广,重点突破农产品高产、优质、绿色安全的关键技术,推进生产标准化、技术规范化、产品优质化。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教育,以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组织开展新型农民创业活动,培育发展一批新农村创业人才;加大农科教结合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
5、加强项目开发与示范。重点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农房改造、农业产业化扶贫、老区建设、农村沼气推广建设项目等,发挥项目的示范效益;突出抓好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像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一样,千方百计引进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在我乡设立生产加工基地或采购加工销售中心,以龙头企业带动,建设具有土岗特色的农业产业群,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二)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1、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各级要继续安排对龙头企业的扶持资金,着重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发展精深加工,开拓国内外市场,重点扶持一批以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流通为主的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牵动型、服务组织联动型、专业市场拉动型、经营能人带动型”等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全力推进我乡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
2、创新农业经营组织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要把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突出措施来抓,逐步建立起“农户+产业组织”、“农户+专业协会”等多种经营新机制,大力扶持鼓励发展产业化组织、中介组织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专业协会、行业协会等新型组织方式。
3、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创品牌、树名牌,启动名牌战略,进一步把名牌产品做强做大;积极扶持引导企业申报无公害、有机和绿色农产品;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的建设。
4、持续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生态循环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
成部分,认真落实我县农村生态建设规划,不断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山地生态、综合型畜牧业,大力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加快发展无污染、环保型和无公害养殖业。
(三)着力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建设。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通过特色产业带动,企业、组织推动,社会联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努力把全乡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加快基本农田标准化改造。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一规划、突出重点、连片治理、讲求实效”的原则,逐步把基本农田建成“涝能排、旱能灌、渠相连、路相通、田成方、地力高”的高产稳产农田;设立县、乡基本农田示范区,加快改造中低产田的步伐。
2、认真抓好农房改造安居工程。加强领导,搞好规划,落实措施,加强检查,精心组织实施农房改造工程,切实把农房改造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五改”、扶贫开发、发展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2009年,抓好1000户以上农村泥砖房的农房改造任务。
3、强化农业信息服务。一是农业信息网,建立健全覆盖市、县并延伸到绝大多数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为广大农村农民提供农产品供求、价格、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和农业适用技术等信息;二是建
立健全农业信息采集系统、处理系统、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和农村经济监测与管理系统,切实提高农业服务水平。
(四)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1、坚持“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丝毫不放松,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丝毫不减弱,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丝毫不能松,强化调研、协调、督促工作职能。
2、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和发展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积极推进文明村镇、和谐村镇和“平安乡村”创建活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3、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起,多谋发展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努力在农村营造促进民和、改善民生、维护民安的和谐社会环境。
4、加强宏观调控,强化大局意识,树立服务意识;要加强自身修养和学习,明确职责,落实责任,不断提高办事效率;要切实加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要全面落实农业农村各项政策、措施,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第三篇:2020年秋季农业工作意见
秋季农业工作是全年农业工作的重要环节,关系今年农业生产任务完成和明年农业发展布局,切实抓好秋季农业工作,对促进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今年,我区将继续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总体要求和现代农业“十三五”规划具体任务,以实现都市现代绿色农业为目标,保持“稳产能、调结构、转方式”的发展方向,加快“提质增效、绿色生态”发展步伐,确保全年农业生产开局良好。现就今年的秋季农业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面临的形势
(一)政策持续聚焦,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今年2月份,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是21世纪以来第16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在扶贫攻坚、现代农业发展、供给侧改革、绿色发展等等方面做了详细部署。同时,国家机构改革也进一步充实了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的职能,理顺了“三农”工作体制机制,为实施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发展,持续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了保障。今年以来,市,区也积极开展了农业综合补贴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明确了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综合扶持政策,为“三农”工作顺利开展和取得实效奠定了基础。
(二)设施不断加强,装备水平逐年提升
近年来,通过加快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专项建设,已建设高标准农田近8万亩,为提升我区农业发展水平,确保粮食、蔬菜等地产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发挥了积极作用。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不断提升蔬菜生产“机器换人”进程,全区现有大中型拖拉机394台、联合收割机253台、粮食烘干设备139台套,烘干能力达2852吨/批次,同时,区级农机维修服务点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显著提高了我区农业生产效率和抗灾能力。
(三)准备工作充分,保障措施及时到位
农机购置、维修保养,驾驶培训有序开展,安全生产警钟长鸣为农机服务组织开展水稻收割,绿肥播种及田间管理提供了有效保障。绿肥种源落实到位,配套栽培技术因地制宜,保证了近6万亩绿肥“种得下、长得好”。“三秋”联络员队伍、技术推广队伍、安全执法队伍已准备就绪,为“三秋”工作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但是,今年秋季农业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一是“三秋”期间正值“进博会”召开,秸秆禁烧,、农机安全生产等压力较大;二是稻谷收购指导价格降低后,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卖稻谷到卖大米”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亟待提速;三是“杂草稻”发生较多、“非洲猪瘟”疫情防控严峻,猪肉产品保供应压力增加。四是水稻倒伏和穗颈瘟病害面积较大,对水稻收割和经济效益带来了一定影响。
二、目标任务
围绕乡村振兴考核目标要求,结合我区农业生产实际,今年,我区将重点围绕以下目标任务开展工作:
(一)持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坚持“控麦扩绿”主基调,通过种植绿肥和实施深耕晒垡实现土壤轮作休耕,藏粮于地。二是持续优化“绿肥-优质稻、休耕-优质稻”茬口布局,推广中早熟优质水稻品种和绿色栽培技术,推进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实现水稻从“卖稻谷到卖大米”转变;三是合理布局规划,鼓励相同品种或茬口模式集中连片种植,为明年水稻“早耕早种、优法优质”以及规模化经营打好基础。四是稳定蔬菜种植面积,确保绿叶菜上市量,特别在冬淡期间分批次做好播种、采收,确保市场均衡供应。
(二)做好秋季“收、种管”工作
一是牢固树立抗灾意识,关注“三秋”期间天气形势,做好工作预案,组织落实好种子调运、农机维修保养、烘干仓储配备及稻谷销售对接服务等工作。ニ是紧扣季节要求,根据绿肥生长共生期要求,科学安排播种时间,确保适期早播,同时严把播种质量关,杜绝烂耕烂种。三是合理制定水稻收割计划,确保颗粒归仓,争取11月底前完成水稻收割任务。四是高度重视绿肥前期管理,按时开展深耕晒垡作业,提升轮休养地效果。同时,抓好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的田间生产。五是配合“进博会”召开,积极做好水稻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严控秸秆焚烧,与环保部门做好联合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并做好信息报送工作。六是做好协调工作,提早与粮食收储企业、农业保险部门做好对接,确保稻谷及时收购,保障农民受益。
(三)提高农业机械化和安全生产水平
一是调优种植方式,对“杂草稻”发生严重的地块,提前布局,降低“杂草稻”基数,并且后茬水稻采用机插秧方式种植,提高防控效果。二是立足减肥减药,加大新型植保、施肥机械的购置推广力度,进一步提高病虫害防治、肥料施用等农事环节的机械化操作水平。三是指导农机服务组织加强农机安全检查,提高农机性能,减少污染排放。四是加速大功率拖拉机、收割机等主要机械的更新换代,实现机械收割、运输、烘干、仓储、销售一条龙服务。五是充分考虑“三秋”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天气影响,督导粮食烘干设备的有效运转,做好作业机械的应急调度。六是加强农机安全宣传培训和重点区域重点环节的安全检查,严查无牌无证驾驶、非法载人等行为,确保“三秋”农业生产安全。
(四)推进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
按照“稳定面积,提高质量,完善管理,提升水平”的原则和全年联创的创建形势及任务要求,继续推进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工作,抓好生态环境和耕地质量保护,推进粮食绿色认证和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为促进本区粮食生产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样板和支撑。
(五)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根据嘉定区农业布局总体规划、设施农用地布局规划,结合农业“三区”划定成果,挖掘基础设施建设潜力,加快建设粮田、菜田、果园的农田水利设施配套,进一步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ニ是加快推进已批项目的建设进程,争取出亮点、出典型,不断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三是强化对已建农田设施项目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落实有关政策,提高管护水平。
(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一是强化绿色认证引领,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做好农产品安全用药检查和技术指导,提高农业执法能力。二是加强食用农产品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建设,实现食用农产品安全可追溯。三是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试点(园、场)建设。四是加快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强化证后监管,实现全面质量控制。
(七)做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10月底前完成秋季畜禽集中免疫任务,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档”,及时开展免疫效果的检测,对抗体水平不合格的畜禽及时进行补免。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非洲猪瘟疫情传入的防控工作: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市农业农村委会议有关精神,全面抓好各项防控。二是全面部署,严格落实疫情报告制度,全面加强疫情监测排查。三是落实生猪调运监管和餐厨剩余物监管要求。四是切实做好生猪生产供应保障。
(八)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
按照“稳定规模、提升质量”的总体要求,稳定粮食生产家庭农场队伍和面积规模,强化准入和退出机制,强化环节过程考核管理,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积极推进家庭农场主持证上岗和竞争上岗,不断提升我区家庭农场发展水平。
三、工作措施
(一)高度重视,强化政策引领
各级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把秋季农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贯彻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引导农民转变观念,主动调整种植茬口布局,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各街镇要围绕秋李农业工作,及时召开会议,因地制宜地落实好秋播规划、农资准备、机械安排和收割播种等关键环节措施。
(二)协作配合,强化服务指导
秋季农业工作是全年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需要农业,粮食,气象、环保、保险等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级农业部门要发挥工作主动性,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联络,争取支持配合,共同提升为农服务水平。围绕“收、种、管”三大主线,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培育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农业技术示范应用,通过开展分类指导,确保各项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三)明确职责,加强督导检查
各相关部门要明确工作职责,做到各司其职,通过多级联动、条线配合,对今年秋季农业工作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充分发挥各级“三秋”联络员、科技人员、执法人员、秸秆禁烧巡查员的作用,深入基层,在关键环节开展及时有效的工作督导和技术指导,确保“三秋”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第四篇:2012年农业普法工作意见
2012年农业普法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三农”工作大局和“三增三保”的总要求,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中心工作相结合、与农业法治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贯彻实施《浙江省农业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突出重点,创新载体,强化服务,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稳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工作重点
1.深入推进农业系统干部学法用法守法工作。全省农业系统干部职工要充分利用各种学习的平台、整合资源,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深入学习宣传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法律法规,深入学习宣传加强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法规,切实增强学法、用法、守法意识。一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党委(组)中心组每年至少学习法律知识1次。二是加强执法人员法律培训。通过执法培训班、专题讨论、现场教学、案例研读等形式,加强执法人员法律知识与办案技能的学习培训,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和执法能力。组织开展
执法人员法律知识上岗培训、更新培训,严把执法人员资格准入关。加强作风建设和政纪法纪教育,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不断增强执法人员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的观念。三是机关公务员要及时完成浙江省公务员网络学堂在线学习课程,积极参加各种论坛学习;农业系统干部职工要系统学习和熟练掌握与履行职责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充实、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水平。
2.深入推进农业新型主体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一是进一步做好“农业法律进千企入千社”活动。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内的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结合当地实际,开展有特色、有针对性的“农业法律进千企入千社”活动,进一步提高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法律意识。二是结合专项活动加强农业法制宣传教育。以今年农业立法和有关配套文件出台为契机,组织开展以种畜禽管理等为主要内容,以培训、咨询、座谈等为形式的专题活动。同时,要结合种子执法年活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农资打假专项治理,学习与宣传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以及种子、蚕种、种畜禽、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方面的法律法规;结合重大动植物疫病防
控,加强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植物检疫条例、浙江省动物防疫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学习与宣传。
3.进一步创新农业普法工作机制。一是建立法制联络员队伍。建立一支厅各单位全面参与、农业系统其他单位积极参与的法制联络员队伍,逐步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普法工作体系,提高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进一步利用多种渠道创新普法载体。围绕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把法制宣传教育与法律服务、技术指导相结合,把法制宣传教育与规范农资市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相结合,创新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宣传载体,通过报纸、电视、手机、网络等多种渠道,强化生产经营管理人员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其依法生产、诚信经营的意识。
4.进一步加强新法新规的宣传教育。要抓住社会各界对新法新规出台比较关注的有利契机,积极做好相关的普法宣传与学习培训工作,提高和扩大社会影响力。重点做好新修订的浙江省种畜禽管理办法的宣传贯彻,切实加强饲料管理条例、浙江省农作物病虫害管理条例、浙江省动物防疫条例、浙江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等近年新颁布农业法律法规的宣传与贯彻,切实推进新法新规的贯彻实施。
三、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普法工作是一项全局性、先导
性、基础性工作,各地要充分认识农业普法工作的重要意义,及时调整完善农业法制宣传教育领导机构,明确工作机构,落实工作职责,健全工作机制,并保障普法工作经费,努力为农业普法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2.讲究方法,注重实效。普法工作要与农业中心工作以及开展教育培训、技术指导、信息传播等工作相结合,把农业普法宣传贯穿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要针对农民的特点,运用以案说法、法制故事、法制漫画等方式,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传媒渠道,寓法制于典型案例,寓法制于百姓生活,寓法制于文化娱乐,变单调枯燥的宣传教育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宣传教育,使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3.善于总结,积极推广。各地要极早谋划,把农业普法工作列入各级农业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沟通协调,增强工作主动性。各地要挖掘总结农民群众喜欢、社会影响面大的典型,及时上报信息,树立工作典型,加大宣传力度,以更好地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农业法制环境。
第五篇: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意见
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意见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主题,以实施新农村建设百件实事工程为载体,坚持发展现代农业,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富民优先战略,着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建设更快发展更高水平更加和谐的小康岩口铺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1、农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830元,增长13%以上。
2、农业经济。农业增加值达1.76亿元,增长5%;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万亩,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1.2万亩。
3、高效农业。新增高效规模农(渔)业园区面积5000亩,农业招商引资实现到账民资5000万元、到账外资140万美元。
4、农村合作组织。新增农村“三大合作”组织11个,新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2000亩;新创扬州市级以上“五好”示范合作社2个。
5、农业基础设施。完成农田水利各类土方18万方,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00亩,新、改建圩口涵闸4座,新、改建机电泵站3座,改善灌排面积2000亩,改造农村危桥9座,建设小农桥5座,完成区域供水工程建设。
6、农民就业创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600人,创业培训200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率达83%。
7、农村环境整治。完善“五位一体”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实现居民生活垃圾市集中处理和集镇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秸秆禁烧实现100%,秸秆机械化还田率和其他综合利用率各50%;新建无害化卫生户厕500座,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10座;新增造林面积1400亩,其中成片林面积900亩。
8、农村社会事业。新农保扩面800人,覆盖率达100%;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100%;农村五保、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分类施保,五保集中供养率稳定在85%以上。
三、重点工作
(一)突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1、加快高效农业建设。放大亮点工程效应。重点围绕“三水两有机”特色产业,加快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化和外向化发展。新建1个千亩以上的高效农业园区。大力发展特水养殖,建成有机瓜果蔬菜基地,建成有机稻米转换基地。
2、加快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坚持以土地流转为基础,创新土地流转方式,积极实施土地预流转制度,为项目随时快速落户奠定基础,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000亩,规划建设澳林达生态农业原料生产基地。
3、做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着力包装一批项目,加快在手信息向储备项目转变,力求储备项目早签约,签约项目早开工。发挥资源优势和特色优势,积极做好宣传和推介活动,主攻外资到账。
4、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政策扶持、资本嫁接、品牌整合,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化服务、聚焦力量,重点扶持瑞泰食品、晗友农业、万源牧业、澳林达农业等重点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培植含税农业。
(二)突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完成各类农田水利土方18万方,其中县乡 河道疏浚与村庄河塘整治土方15万方,圩堤除险加固土方3万。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完成实施省级土地整理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范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乡村道路工程向农民集中居住区、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延伸,全面启动农村危桥改造三年行动计划,提升农村公路管养水平。强化农业机械装备新增各类高效农业设施30台套以上,巩固提高水稻种植机械化示范市创建成果,推广插秧机22台。加强农村电气信息化建设。加强新农村电气化改造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动村村通宽带、户户能上网工程。
2、着力构建农村环境长效管护机制。以建设农民幸福美好家园为宗旨,以创建江苏省生态镇为契机,切实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五位一体”长效管护机制,按季度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督查考评。强势推进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加强农村生活垃圾与污水处理,全面推行“户保洁、组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市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模式。继续大力推进农村改厕工作,全年新增无害化卫生户厕500座。继续实行秸秆禁烧、还田和综合利用。扎实推进绿化造林工作,创新林业投入机制,重点实施集绿化、路道河堤绿化、农田林网绿化、村庄绿化工程。
(三)突出推进农民增收致富
1、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严格控减农民负担。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巩固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落实到位的良好局面,切实拉动农民增收。进一步规范“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加大项目实施力度。规范土地承包管理,坚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不动摇,认真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
2、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强化劳动力培训。围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推进农民自主创业。鼓励村级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鼓励有开拓精神、有市场意识、有一定资本积累的农村能人、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兴办企业;鼓励农民利用当地资源发挥一技之长,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家庭工业、庭院经济,最大限度地利用农村经济资源;鼓励党员干部“双带”,积极兴办工业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参与资源开发,领办合作经济组织。
3、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因村制宜,采取资源开发、发展三产服务业、实施“三大合作”等多种途径,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规范乡村举债行为,严格控制新债,积极稳妥化解乡村债务。拓展经营理念,搞活经营方式,加大股份合作力度,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全面提升村级发展集体经济能力、组织农民合作能力、带领农民致富能力、实施民主管理能力和公共事业服务能力。
4、推进脱贫攻坚工程。以每个行政村到2012年村级集体经营收入达到20万元为目标,承接新一轮扶贫工程。把发展“物业、产业”作为增强经济薄弱村造血功能的关键措施,大力推进新一轮农村帮扶工作,重点挂钩帮扶村级集体经营收入5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
(四)突出推进社会民生事业
1、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建设。扎实做好“三送”和“三下乡”活动,继续深入开展特色文化镇、团队、家庭、标兵系列创建活动。逐步建立文化设施全覆盖工程和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注重农村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进一步完善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广泛开展农民健身活动。加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着力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完善农村学前教育体制,不断改善学前教育条件。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快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硬件改造和布局调整,为农民提供优质、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
2、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建设。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按自然增长机制应保尽保,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率达100%;农村五保户供养水平达到当地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集中供养率稳定在85%以上。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100%,不断提高筹资标准,提高补偿比例,确保参合农民充分收益。全面落实农村低保优抚政策。农村五保、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分类施保,保障对象的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加快农村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完善农村受灾群众救助制度,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3、抓紧推进区域供水工程建设。抓紧实施区域供水工程建设,同步推进内部到户管网改造,并确保小水厂回购到位。积极谋划供水经营模式,在运行体制上进一步保障饮水优质安全。
四、保障措施
1、提高组织水平。农业农村工作既要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采取抓示范,培亮点,树典型,带全面的方法,不断推出新农村建设、小康村建设、“三大合作”组织、高效规模农业、设施农业等新典型,以示范带动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全面发展。
2、强化工作责任。各村要将农业农村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主要负责同志要牵头抓好农业农村工作,明确村委会主任具体主管、专司其职,农口及涉农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改变作风,优化服务,强化指导,全力支持,形成合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配强村级班子,推进党员干部“双带双创”工程,注重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创新开展大学生村官工作。
3、加大考核力度。在村干部工资报酬中列出农业农村工作专项考核工资,对照全年指标,对农业农村工作重点工作进行考核,设定权重分(具体考核项目见附表),由职能部门制定详细的考核细则,年底视各村完成任务情况,由农业经济工作专线小组进行综合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