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道德教育高校德育工作的新任务

时间:2019-05-14 21:48: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网络道德教育高校德育工作的新任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网络道德教育高校德育工作的新任务》。

第一篇:浅析网络道德教育高校德育工作的新任务

浅析网络道德教育高校德育工作的新任务

摘要: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主力群体的一部分,道德素质堪喜堪忧,网络行为不道德现象比较严重,要引起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视。高校要提高对网络道德教育的认识,确立网络道德规范,加强网络纪律和制度建设,建立校园站吸引学生,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关链词:网络道德 高校德育 网络道德规范 网络纪律 校园网站 师资建设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手段已初具现代化。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校园网络建设,早在2001年我国高校几乎都已经建立了校园网,远程教育接人点有2 700个左右,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工具,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互联网用户一支庞大的主力军。但是学生在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丰富生活的同时,忽略了基本的网络道德。网络道德是对信息时代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调节的伦理准则。相对于传统道德教育而言,网络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新的重要内容,它有着自身独特的原则、内容和方法。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面对新情况,探索新方法,考察和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这不仅是高校德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互联网提供给广大师生的不仅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库和图书馆,而且是一种结合了广泛的人际交往、社会关系、实践操作的“交互性”的教育空间。在互联网上,人们只须轻按鼠标,即可查找资料,收集信息,周游世界,相互“面对面”交流。网络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图文声像各种手段并举,由此创造的全新的网络环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教育手段现代化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思想教育工作更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网络使师生之间可以互动交流,改变了传统的“一人讲、众人听”的单向灌输的德育工作模式,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也会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

传统社会的道德主要是一种依赖型道德,是一条由社会舆论和熟人感情构筑成的道德防线,他律的因素无处不在,使学生处于一种外在力量的控制之下。相较传统社会而言,网络社会更多的是非熟人社会,在这个以因特网技术为基础的缺少监督、管理、控制的网络道德环境下,维护传统道德秩序的道德他律手段,则很难实行。网络行为的交互性、开放性和隐蔽性等特征使网络道德处于放任状态。网络是一个虚拟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是匿名性的,是以“符号”为主体的,人们的性别意识、年龄意识、身份意识已被淡化,而不像现实社会中具有.特定角色和身份的人。网民自主意识加强,个性特征更加明显,每个网民都处于一个相对个人化的空间,一切行为都由个体自主独立选择,情感行为不易被察觉,现实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学校纪律对虚拟的网络社会缺少约束、监督和控制,使网络中的非道德行为有可乘之机,在网上自律状态下的“慎独”境界自然难以存在。有少数大学生心存侥幸,在网上浏览荆专播反动、色情或迷信内容;在BBS上发表过激言论;在聊天室散布人身攻击.性语言甚至相互谩骂、诬蔑,诽谤等等。还有部分学生在好奇、自我炫耀等多种心理的支配下,把网络当成了施展各种“绝技”的天地,并以此来证明自己驾驭电脑和网络的能力,如采用各种“黑客”手段攻击服务器、发送匿名或垃圾电子邮件;使用各种“木马”程序,盗用他人的账号密码,窃取他人的秘密;在网页中内嵌病毒性代码,散布或传播病毒等;任意侵犯别人隐私和知识产权,对个人隐私直接侵害、对个人隐私进行多手传播、对个人信息进行歪曲等,这些行为严重地干扰了网络正常的运行秩序,同时很大程度地栽害了大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工具的健康心理。所以在网络环境下,要求人们道德行为具有更高的自律性,即自作主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真正体现出人格尊严和道德觉悟。同时,网络是最大的信息库,也是最大的信息垃圾场,网络消除了时空界限,超越了国家民族界线,各种不同文化、思想观点、宗教信仰、价值判断、意识形态等铺天盖地迎面而来,它们的冲突复杂多变,没有一个单一正确的标准去判断。青年学生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快,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成熟,对外来信息流缺乏鉴别力判断力和免疫力,国外意衫珊态的宣扬使学生产生信仰危机,伪科学和邪教教义动摇学生的人生观,纷繁芜杂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观念使学生的道德取向发生了偏差。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学生道德选择判断和舆论导向的控制能力方面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二、加强高校德育工作中网络道德的对策

青年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是网络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我们既不能视之为“洪水猛兽”而惊慌失措,也不能姑息养奸,听之任之,而是要研究网络道德的形成规律和大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1.提高对网络道德教育的认识,把网络道德教育纳人高校德育工作的范畴。道德是人类理性的表现,是灌输、教育和培养的结果。我国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网络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网络道德教育,因此有必要开设网络道德课程,把它纳人高校德育教学体系中,行之有效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如在《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中增加“遵守社会公德,创建网络文明”的内容;在《法律基础》课中增加“依法使用网络,做文明守法网民”的专题。实践证明,把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对建立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运行机制和运行体系是至关重要的。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一些西方国家高等学校的教育课程,如美国杜克大学就对学生开设了“伦理学和国际互联网络”的课程。

2.强化网络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对不良道德网络行为的监控。我国网络立法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19%年国务院颁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是目前有关计算机网络管理方面效力最高的法规。进人21世纪以来,在国家有关法规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础上,各地各高校制订了《校园网络管理办法》、《大学生网络文明公约》、《学生宿舍网络管理办法》、《学生网络违纪处理规定》等规定,要求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按照网络道德规范的普遍要求来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但因为网络的虚拟特点,实施起来难度很大,有时不能有效地阻止网络犯罪及网络不良现象的发生。因此必须同时加强网络监控和管理,比如组织专人加强对电子公告牌、聊天室和“论坛”的管理与监督。利用技术手段建立“信息安全防火墙”,从源头上净化网络环境,保证大学生成长有一个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3.在加强网络管理的同时,转变德育观念,变他律德育为自律德育。网络的特点是数字化、虚拟化。在虚拟的网络中,人的身份符号化。针对这一特点,要求变他律德育为自律德育,着力培养能自己做主、自己负责、自己管理的道德主体。在自律道德体系中,高校德育应充分发挥其“感召”功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主构建正确的网络道德理念,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使他们在虚拟世界中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和愿望的同时,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同时培养学生“辨别真伪,追求真理,慎于判断”的是非判断能力和批判意识,帮助他们掌握辨别真假信息的标准和方法,使他们的道德标准与道德实践统一起来,在网络信息大潮中分清良芬、去伪存真,自觉抵制那些庸俗、低劣、反动、色情信息的侵袭和诱惑。

4.建立网上德育阵地,设置学校德育专题主页,进行生动活泼的网络道德教育,实现高校德育网络规范化。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纳人校园文化的总体格局进行规划和部署。要重点建设大学生网络生活的主阵地—校园网,实现教学、科研、宣传、管理、艺术等信息的共享,让校园远离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通过正面引导和榜样示范作用,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帮助大学生自我培养文明使用互联网资源的习惯和养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我教育的水平。此外还在网上开设丰富多采的栏目吸引大学生到网上交流讨论。网上环境相对自由,气氛比较轻松,大部分学生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为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能以普通网民的身份参与讨论,掌握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网络在形式内容上要不断开拓进取,不断推陈出新,办出思想政治教育主页和网站的个性特点,用优秀的文化熏陶学生,用美好的作品吸引学生,用高尚的道德感染学生,用科学的知识武装学生,用有益的信息充实学生,倡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浏览者访问,增加点击率,只有点击率高的思想政治网站和主页,才能影响更多的受教育者并发挥良好的启发、培养正确网络道德的作用。

5.培训一支既有专业知识又能掌握网络技术的教师队伍。过去教育者处于一种优势地位,一般教育者比受教育者掌握更多的技能和更高的学识,具有较高的威信,易受到教育对象的尊重,从而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而在网络时代,学生理解信息多维化,他们很难简单地按教育者事先设计的思想和目标去理解和领悟信息。他们的自主意识更强,理解接受信息更主动,常常自己独立自主去判断选择,教育者的权威地位被打破。因此。网络需要一支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又能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

这支队伍除了具备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一般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以外,还要有新的观念,要对网络、对大学生的成长、网络法规、网络理论,网络文化等作深人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新时代的网络德育教育形式,完成网络背景下的角色转换,并且富有亲和力,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效能。这支队伍还要初步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熟练运用BBS,OICQ和学生进行交互式讨论,接触学生喜爱的网站。对网络道德进行切实的体验,形成理性的认识,充分发挥网络吸引力,渗透力,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中产生的问题。有了这样一支队伍,网络道德教育就有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在加强理论和技术学习的同时,行政上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德育队伍,把高素质的人才优先选拔到德育岗位上来,采取切实措施,对有敬业精神和素质较高尤其懂得网络技术的德育工作者重点加以培养,并通过各种渠道使他们尽快脱颖而出,最后形成一支有实力的教师队伍胜任网络道德教育。

第二篇:网络道德教育工作计划

福安市溪尾中心小学

网络教育工作计划

福安市溪尾中心小学网络教育工作计划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一、教育目标

计算机互联网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往往起着资源共享、增长知识、发展智力的作用。网络已成为青少年与时俱进、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开发潜能、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缺乏足够的鉴别和自控能力,往往容易在网络世界中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在这个世界多极化、思潮多元化、人的发展多向化的时代,学校围墙已无法阻隔网络的渗透,也没有必要去阻隔。与网络共处一个时空的学校德育应主动迎接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及时更新德育观念,调整德育内容,优化德育环境,创新德育模式,构筑适应网络时代特点的学校德育框架,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用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熏陶学生,用文明、健康、向上的环境引导学生,用新鲜、趣味、生动的方式吸引学生,最终达到网络德育入脑、入心、入情、入理的绩效。

二、网络道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阮书铃

副组长:陈胜荣(常务)池蚌珠

成员:王永旺李春陈元忠陈奶亮

张锦团姚奶灼

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德育处负责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家庭

网络道德教育以及网络时代的学校德育策略研究;教学处负责学校内部网络建设,网络管理和校园网络设施安全管理;主控信息中心负责全校师生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其他相关科室负责做好配合和落实工作。

三、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工作内容

(一)制作“宣传册”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宣传册负责部门:德育处、教学处)

网络信息中心宣传册内容:

⑴《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⑵校长致辞;

⑶溪尾中心小学学生网络文明倡议书;

⑷溪尾中心小学小学网络道德教育工作计划;

⑸刊载正面宣传案例。

(二)在校园内开展一些网络知识图片展览,充分利用板报、墙报、标语、广播、校园网等形式,进行宣传活动,形成健康的网络知识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网络德育引导。通过校报、黑板报、组织学生学习讨论《互联网管理条例》和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广泛开展网络文明教育宣传活动。

(三)由少先队组织实施,老师加强指导,开展一次网络学习互动活动,以网页制作比赛等形式,教师给予讲评指导,向学生提供一些应用技巧,以及校园网资源的分类、使用、获取。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容易获取到所需的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四)举办网络文明教育系列活动。举办一场“学生上网的利与弊”为题的辩论赛;开展“小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和研究”的探究活动,德育处写出调查报告,通过辩论、调查、研究,达成共识,让学生对上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五)由网络信息中心组织一次以“做文明网民,上健康网络”

为专题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辨别是非,正确应用网络进行学习,对组织好的班级进行拍摄留念,将其剪影在文化长廊展示,并进行表彰。

(六)以专题演讲、专家讲座、“远离网吧”宣誓等网络文明教育列入11月份“11·9”安全教育周活动中,对学生文明上网,远离网吧等提出明确要求,组织学生签订《文明上网承诺书》,强化他们的安全意识、网络文明意识和诚信自律意识,每个班进行网络文明宣誓。

(七)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把学校网络资源利用起来,提供学生在校园开展文明上网的场地,校园网在课外活动时间和节假日时间,积极向学生开放,吸引学生参加为学生创造在学校上网的合理机会,把学生从社会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文明、健康上网,更好地为学业服务。

(八)利用校园网开设学生心理咨询热线,关注学生的心灵,让孩子们能够把自己的心思与同龄人沟通,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这有利于教育者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把握问题的关键,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帮助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品行目的。

(九)优化网络时代的德育环境

1、优化德育环境是渲染德育教育气氛,感化学生的一个重要手段。而网络文化的开放性所带来的有害信息的泛滥,是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的环境因素,为此,社会、家庭、学校应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三位一体”的网络文明系统,2、提高家长的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意识,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监护和指导的作用。优化德育环境。我们建议家长:

(1)父母应该与孩子一起学习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在与我们

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成人不仅便于与我们沟通交流,甚至还会保持青春和童心,这种千载难逢的良机不可错过。

(2)让我们多多体验成功。研究表明,人接触不良信息的反应是不同的,对网络和游戏的迷恋也不相同。在生活中成功的人,受的影响较小,而在生活中失败的人,容易沉溺于虚拟时空。因此,让孩子在生活中获得成功,是抵御不良媒体的关键。

(3)孩子上网前必先立下规矩。可以根据《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执行,还可以具体一些,如:每天使用计算机一般不超过一个半小时,在与别人交流时,不泄露个人与家庭的秘密,学会选择并欣赏健康网站等等。

(4)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网络之所以容易使孩子过度痴迷,往往与他们的课外生活贫乏有关。因此,培养学生养成广泛的兴趣,尤其是热爱户外运动,是至关重要的。

(5)引导孩子学会交往。孩子长大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而社会却离不开同龄群体的密切交往,离不开深刻的体验。所以,让孩子从小生活在伙伴的友谊之中,是避免虚拟时空诱惑最重要的保障。

第三篇:如何加强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如何加强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小学教师特别是小学德育工作者在提高自身网络知识的同时也要教育引导小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时代,学会利用网络,因势利导,积极规范青少年的上网活动。我们学校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教师首先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同时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小学生的表率。教育者应当受教育。这种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网络知识的学习问题;另一个是教师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问题。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教师才能与学生共用同一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小学生上网的指导。自从去年以来,我校已对全部教师进行了数次网络知识的培训,同时为每个办公室配备了电脑,学校还花费20多万元组建了的学校电脑室,并和江山广电网连接。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目前,我校教师100%都会上网,其中不少人会利用网络制作课件或主页。在了解网络的同时,教师为人师表,也必须率先垂范,做好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模范。所谓“先莫先于修德”,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必须首先具备高尚的网络道德,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规范教师的上网行为,学校还制订了教师上网的若干规定,保证了教师对学生上网的正面导向作用。

2、信息技术课教师在小学生电脑课中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规范小学生的上网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良好习惯。组织学生学习网上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不破坏网络秩序;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鉴于网络世界的特点,我们一方面在三至五年级选拔出三名网络管理员,为他们普及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另一方面则需要用道德这种无形的约束力去引导规定学生的网上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自觉地遵守网络法规或有关规定,文明上网、依法上网,做一个合格的网络人。

3、向家长和学生推荐好的优秀的儿童网站。学生上网最初带有盲目性,所以要向家长和学生推荐优秀少年儿童网站如雏鹰网、童网、中青网等十几家儿童网站,在了解网络安全知识后,我们还积极组织他们参加有意义的网上活动,参加《少年电脑报》、《中国少年报》组织的竞赛活动。这些活动得到了学生家长及学生本人的欢迎。正如一位家长指出的:“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优秀的少年儿童网站,孩子们就没有闲暇时间浏览成人网站!他看自己喜欢的内容还看不过来呢”!

第四篇:网络道德教育总结

网络道德教育总结

一年来,政教处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坚决贯彻“文明上网”的教育理念,扎实开展网上工作,德育活动有效推进,现总结如下:

一、形式多样,注重学生体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在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充分注重学生的体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班会课、信息课等一系列的网络活动,形式多样,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更强、充分表达着大家对于网络的认识和看法,享受着网络给人们带来的乐趣,也对部分青少年沉迷网络、浏览不良信息等现象加以抨击。比如近期在高年级信息技术课上,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网站中的“大发现”直击行动,在老师的鼓励下,同学们兴致勃勃、争先恐后陆续是上传自己的“发现”成果,踊越畅淡自己对安全的认识和想法,个个感受颇深。

为坚决抵制网络中的不健康信息,做个文明的“网民”,学生通过“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抵制网络不良信息”活动、网络问卷,网络征文等活动,使学生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自我体验网络给人们带来的喜怒哀乐,利弊得失,增强文明上网的自觉性。

二、加强引导,实现“文明上网”,加强网络德育工作。

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必须落实在具体的网络行为中。在网络条件下,学生面对海量的信息必须学会“选择”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提高辨析判断能力,从而能够正确上网“道德知识并不必然导致相应的道德行为,在实施网络道德教育时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内心情感”。学生通过丰富的校园网内容来充实学生的生活,不断满足 学生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知识需求。教师通过强有力的网络环境的感染力来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随着上网人数的增多,网上聊天交友的学生越来越多。由于网络交友是一种新鲜事物,初中生迷恋网络交友是自然的。但有些学生迷恋上网影响正常的学习,学习成绩下降;有的学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交往,影响于现实生活中与父母、老师、同学的交流。所以,通过一系列的网络道德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的“网上行为”日趋规范。

三、协同社会各方力量,加强实施网络监督。

学校虽然是德育的主渠道,但仅靠学校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家庭、社会各方面都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以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我们应与家长多沟通、多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取长补短,相互配合,让家长采取适当措施监督学生上网。家长要尽量帮助孩子选择上网内容,提醒孩子时刻注意保护自己,对孩子上网时间也应有所控制。另外还应安装对不良网络资源进行过滤的工作软件。我们还要协同社会各方共同实施网络德育教育,呼吁全社会,给予学生一片成长的净土,让学生们能够享受到整洁安全的上网环境。

总而言之,我们要鼓励学生上网,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教育学生不能一味地视网络为洪水猛兽,动员家长赞同学生上网,不能因为网络的负面影响而不让学生上网。我们应该在日常的道德教育的基础下审时度势,做到深入了解、研究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重视学生思想的变化,注重学生发展的过程,通过对初中生的网络道德教 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认同、实践网络道德规范,能够以道德理性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从而正确地利用、研究、开发网络这把“双刃剑”,建立起一种自我保护、自我约束的内在自觉,做一个网络文明人,从而达到培养信息化社会需要一代新人的目标。

第五篇: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

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探微

[摘 要]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与无约束性导致未成年人道德失范,引发未成年人的人格问题。分析了未成年人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原因,并就少年儿童图书馆在网络服务中如何加强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进行了探讨。[关键词]未成年人 网络 道德 图书馆 [分类号]G258.7

网络道德是对信息时代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调节的伦理准则,是网络建设的一个新课题。未成年人是网络社会的主体,未成年人网络道德建设对构建整个网络伦理有着重要意义。2004年3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意见》颁布后,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对于青少年,如果引导得当,无疑将会调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反之,则可能给社会造成不安定,甚至带来**。我们不能无视已经在未成年人身上发生的一系列网络社会问题,更不能容忍由于这些网络社会问题而日渐引发的未成年人道德失范问题。因为网上的道德失范会影响现实人格的健康发展,今天的失范最终会铸成他们终身的遗憾。1 未成年人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据一项“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调查显示,目前未成年人网络道德失范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1 网络言行随意放纵

调查发现,有18.8%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 的语气或符号缩写,有61.8%的学生表示在聊天室或论坛中曾遇到过其他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对使用不文明语言的动机调查显示,6.6%的学生出于“好玩、表现个性”,21.3%的学生是因为“不痛快的时候发泄一下”,22.3%的学生是“别人对我用时我才用”,5.2%的学生是“大家都用我也用”。此外,有6.3%的学生偷看过别人的电子邮件,6.9%的学生私自用过别人的账号上网。

1.2 网络价值观念模糊

在对“你认为在网上最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道德品质”进行调查时,有66.1%的学生没有选择“诚实可信”,有55.1%的学生认为在网上聊天“可以欺骗对方,但只能以保护自己的隐私为限,而不能伤害别人”,甚至有13.2%的学生认为“网上聊天谁也看不见,互相欺骗是很正常的”。对于不文明语言,有22.4%的学生认为“网上可以使用,但是现实中不可以使用”,有10.6%的学生认为“网上和现实中都可以使用”。有35.1%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复制、抄袭文章是不道德的行为,有16.1%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私自使用别人的账号”是不道德的。1.3 人格冲突突出

调查显示,45.6%的中学生希望自己在网上成为“和现实中不一样的人”,其理由从高到低分别是“放松自己,新鲜、自由、轻松、刺激,有意思,不受限制”、“表现自己另一面,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网络是虚拟的,神秘的,不信任,怕受骗,保护自己”、“尝试新的感受”、“体验不同于现实的生活,寻求另一种感觉”、“逃避现实,对现实不满”、“无聊”等等。

相当一部分生活在网络中的未成年人存在双重人格的倾向。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当前未成年人还没有完全协调好网上与网下的关系,他们对自己在现实社会与网

络社会的道德要求不一样,实行的是双重道德标准。2 未成年人网络道德失范的原由

2.1 网络文化的特殊性对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构成挑战

网络的开放性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未成年人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开放性所带来的有害信息的泛滥,是未成年人网络失范的环境因素;其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则可能导致未成年人道德失范,引发人格问题。可见,传统道德规范已不能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2.2 未成年人身心特点是引发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根源

未成年时期既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时期,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现代城市青少年的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滞后、生理心理需求和现实生理心理发展与社会环境教育往往产生矛盾,从而使青少年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而网络则是一片没有国界、没有传统樊篱、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自由空间。由于青少年独特的心理特征,更促使他们远离现实社会,寻求压力的摆脱而逃进虚拟的网络社会。2.3 道德文化植入者的“不在场”

个体道德的形成要经历一个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发展过程,未成年人正处于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发展阶段,他律的道德规范与自律的道德原则,都是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学校、家长、社会德育)传输给未成年人的核心的道德内容,这对于促进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发展也同样适用。

然而,作为“道德文化植入者”的家庭、学校与社会面对网络文化的冲击,却显得过于无力。特别是由于多数父母对网络知之甚少,大部分家庭没有承担起对未成年人指导与监督的责任;在未成年人品德形成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的学校,其传

统的德育显得滞后与低效;而对网络,社会价值取向过于单一。

总之,我们的道德教育缺乏对个体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对个体缺乏足够的重视,使未成年人在德育过程中没有形成最基本的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道德品质,更未将这种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的内在道德要求。传统社会中以服从为主的道德范式在网络社会中已部分失效,只有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高层次上的自律性道德,才能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3 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方略

目前,大部分学校对网络知识的教育仍旧停留在资格考试的层面上,甚至不少学校根本就不涉及--对学生不仅没有网络知识教育,网络道德教育更是一片空白。而少儿图书馆作为未成年人课外最为集中并接受教育的场所,要充分发挥其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网络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网络特点和网上信息传播规律,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爱好,循序渐进地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上网,使其从小就学会在一个信息化的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应有的是非观念和自制力。

3.1 更新德育教育观念,德育目标应以培养道德主体为核心

今天的德育教育与网络共处一个时空,时刻面临着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家庭、学校的围墙再也无法阻隔网络的渗透。当青少年坐在电脑屏幕前,轻点鼠标,往来于网络空间时,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就是他们的道德选择。

未成年人由于在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面对多元价值观往往难以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我们也不能就此剥夺青少年选择的权利。我们必须尊重未成年人的自我意识,帮助他们形成辨析的能力,指导他们选择正确的路线。因而,建立一种“教会选择”的教育观念是教育适应网络社会的首要举措。道德教育 的目的再也不能仅仅要求未成年人接受几条道德规范,而必须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锻炼未成年人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培养他们的道德主体性。3.2 强化信息道德观念,规范网络伦理行为

网络属于大众媒体,网络秩序的维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民的素质。目前,我国网络立法方面尚未完善,信息素质教育尤显重要。因此,要注意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信息道德素质,规范未成年人的网上行为。要教育未成年人自觉维护网络文明,树立自律意识,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对网络信息中的不道德现象进行抵制,在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面前,要自律、自控、自辨、自我约束,提高免疫力。

少儿图书馆对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的开展,既要有网络规范和网络行为准则的灌输,也要有网德情感和意志的培养,既要有理论的传授与讨论,也要有具体的网德失范行为的剖析与评价,同时还要有对网上不道德行为或违法行为进行制裁的宣传与曝光。要让青少年在网德的学习教育中,自觉地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观,从而达到自我约束网络行为,切实履行维护空间秩序的社会(包括现实和虚拟的)责任和义务的目的。

3.3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未成年人心理教育

网络道德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交流的自由、开放和民主。在少儿图书馆网站可开设“德育快讯”、“德育论坛”、“法制天地”、“知心姐姐”、“心理热线”等栏目,鼓励青少年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及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同时配备具有心理学专业素质的馆员,直接在网上与青少年对话,对他们关心的热点、难点作出解答,使青少年因上网出现的问题都能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和排解。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我们了解未成年人的真实思想,把握问题的关键,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使网络道德教育贴近青少年,贴近实际,贴近现实,最终达到入脑、入心、入情、入理的德育绩效,从而引导未成年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学会自主发展、自我教育,努力做网上文明人,体验做一个道德人的快乐。3.4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目前,我国上海、深圳、北京、南宁、福州、大连等地少儿图书馆都相继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网站,并吸引了不少小读者上网访问。“中国少年儿童信息大世界--网上图书馆”就是由全国十四个省市少儿图书馆共同建设的我国第一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数字图书馆项目。该项目通过互联网络向广大青少年、教师、家长及各类型少年儿童工作者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全国各地区少年儿童图书馆的作用,让健康的文化信息资源通过网络进入校园、社区、乡村、家庭,丰富广大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该项目自2002年6月在互联网开通以来,建立了拥有书目数据120万条,电子图书80000余种,各类型资源库20多个,总容量达525G的少年儿童数字图书馆。经过两年多时间,共有517000多人次的读者登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3.5 动员全社会力量,营造齐抓共管局面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着祖国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社会、家庭、学校应当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三位一体”的网络文明系统。少儿图书馆要加强与信息产业部门、教育部门的联系,共同制定出本地区为未成年人网络服务的方案、计划,向上级领导反映情况,引起重视,争取支持;要与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加强对校园网络或其他青少年网络的协作协调及联合开展活动;要帮助家长提高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意识,发挥家长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指导作

用,让家长成为管理指导的主力军。我们要加强与各类型图书馆,主要是少儿图书馆的协作协调,在信息资源建设上,综合各馆实际,协调分工,不搞重复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信息资源和全国范围内的一个互为补充、有机结合的少年儿童信息资源网络。

参考文献: 马和民,吴瑞君.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 李霜梅.试析青少年网上信息保护[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3(12)3 任瑞■.充分发挥电子阅览室对青少年教育的职能[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4(9)李建途.中学生上网成瘾分析及对策[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5(1)李新娥 女,1965年生。馆员,副馆长,已发表论文数篇。(收稿日期:2005-04-17;责编:李德戈。)

下载浅析网络道德教育高校德育工作的新任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网络道德教育高校德育工作的新任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改进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的思考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 网络道德 道德教育现状论文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网络道德教育逐渐凸显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特别是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具有明晰学生网络道德认识、引导学生......

    网络道德教育主题班会

    网络道德教育主题班会 ——构筑心灵的防火墙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对网络资源正确地加以取舍应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增强上网的文明意识和安全意识,自觉构......

    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案(范文模版)

    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案2009-2010学年 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通知,将集中开展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鼓励中......

    (2018)加强和创新网络道德教育试题

    加强和创新网络道德教育试题 1、(D)是指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拳脚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 而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讨伐与攻击。 A、网络低俗 B、暴力 C、暴戾 D......

    网络道德教育主题班会

    怎样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教育主题班会 一、 背景分析: 进入八年级下学期,学生中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学生在学习上和心理上存有很多的困惑,班上有一部分同学自暴自弃整天......

    网络道德教育活动总结

    网络道德教育活动总结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青少年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给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结合网络时代的新特点,探索加强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

    网络道德教育活动总结

    网络道德教育活动总结 ——与时俱进 因势利导 努力开创网络道德教育工作新天地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青少年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给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

    网络道德教育主题班会(参考稿)

    网络道德教育主题班会(参考稿) 班会形式:讲故事,自由讨论,自由发言相结合的综合活动方式。前言:近年,随着互联网的延伸,家中拥有电脑已不是罕事,网吧亦如雨后春笋奇迹般地出现在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