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师继续教育-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后测验(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4 21:48: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工作师继续教育-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后测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工作师继续教育-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后测验》。

第一篇:社会工作师继续教育-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后测验

课程名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测试时间60分钟)1.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5道题,共30分)(1)正在上高中的小明,最近迷恋上了网络游戏,整日泡在网吧里,上课也无精打采,老师、家长劝说无果。班主任向学校社会工作者小林求助,小林对小明网瘾问题进行干预,较适合的做法是()。

依法处罚网吧老板

对小明进行批评教育

对小明进行必要的看管

运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理论及优势视角的理论有效帮助(2)失范理论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是()。

霍华德﹒贝克

罗伯特﹒默顿

涂尔干

弗洛伊德(3)()主要是指,对于那些身患无法治愈的重病,而本人又自愿终止生命的人,通过采取一定的手段,使他们无痛苦的死去。

临终关怀

接受死亡

成功的死亡

.安乐死(4)一个儿童在看到别人有一顶和他相同的帽子时说:“这帽子是我的。”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该儿童处于认知发展的()。

具体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

感知运算阶段

前运算阶段(5)()提出了“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的概念。

霍华德﹒贝克

罗伯特﹒默顿

涂尔干 弗洛伊德(6)()是指一个家庭成员对另一个家庭成员所施予的暴力伤害。

犯罪

家庭暴力

家庭问题

越轨(7)按照联合国1997年的定义,()是一种战略,将妇女和男子的关注事项和经验作为一个整体,纳入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所有领域的政策和方针的设计、落实、监测和评估,使男女都能平等受益,中止不平等现象,最终实现男女两性平等的目标。

平权行动

女性主流化

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

女权主义(8)()是儿童或青少年由于相近的年龄和相同的社会地位而结成的一个小团体。

次级群体

弱势群体 同龄群体

初级群体(9)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根基是发现了()。

心理情欲发展阶段

自我

无意识

心理结构(10)性别歧视者常犯的错误是以偏概全,过分强调()。

社会性差别

环境差别

生理性差别

心理性差别(11)择偶的()理论的基本假说是:在配偶选择中,每个人都在他或他的合适人选的范围内寻找伴侣,后者给他或他的最大限度的需要满足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证。

角色 价值

互补需要

交换(12)7.在家庭关系中,()是核心。

婆媳关系

祖孙关系

父母子女关系

夫妻关系(13)小强2岁时由于父母忙于工作被送到乡下外婆家抚养,外公外婆对其十分疼爱,百般呵护。6岁时,小强回到父母身边并进入小学。这时他性格十分内向,爱哭,害怕与陌生人交往。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小强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是没有完成()的矛盾冲突。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主动对内疚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自主对羞怯、疑虑(14).精神分析学派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有精神障碍的病人,行为主义的研究对象是狗等动物,所以他们得出的结论都不正确。()

错误

正确(15)调查显示,现代人一生的情绪低潮在()。

中年

老年

童年

青年

2.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20道题,共60分)(1)比较普遍的社区划分方法是,将社区划分为()。

城镇社区

农村社区

城市社区

集镇社区(2)4岁的小明患有自闭症,智力迟于同龄小朋友,不爱说话,与周围的人交流有困难,其父母在对小明的教育中感到很吃力,找到了社会工作者老李,老李针对这种情况采取的比较适合的干预措施是()。

鼓励小明主动与他人交流

对小明的不友善行为适当予以批评,以激励他改变现状

为自闭症患者争取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

开展自闭症幼儿成长小组

对家长提供情绪疏导和心理支持服务(3)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达到老龄化的指标主要有()。

中位年龄

老少之比

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少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4)莱恩·多亚尔和伊恩·高夫认为人类存在共同的、客观的需要,他们把人类的需要分为()。

发展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 生存性需要

基本需要

中介需要(5)皮亚杰根据认知心理的发展阶段,相应地区分出不同的游戏类型

规则游戏

情感游戏

练习游戏

象征游戏(6)社会政策的基本特征有()。

差异性

普适性

政治性

价值性(7)性别角色社会化是在社会环境中发生和进行的,影响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有()。

学校 大众传媒

家庭

职业(8)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的特点主要包括()。

成长的需要通过发展个人的潜力和才能,使个人得到满足

当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可能没有这种上升趋势

只有基本满足了低级需要后才会产生高级需要

他并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

当较高级需要受到挫折时,可能会降而求其次(9)在学龄前阶段,儿童在各方面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儿童在学龄前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自闭症

意外伤害

电视依赖

挑食偏食

攻击行为(10).家庭中的基本三角决定了家庭的基本结构,这个基本三角包括()。

婆媳

子女

父亲

母亲(11)社区作为社会环境的构成要素之一,根据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类型,包括以下()类型。

边缘社区和偏远社区

新社区和农村社区

传统社区和现代社区

地域性社区和功能(精神)性社区

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12)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把依恋发展划分为()阶段。

纠正目标的依恋关系阶段

安全的依恋关系阶段

鲜明清晰的依恋关系阶段 前依恋关系阶段

形成中的依恋关系阶段(13)中年期的家庭调适同时表现在()。

对成年子女的调适

夫妇双方自身的调适

对兄弟姐妹的调适

对老年父母的调适(14)面对日益增长的青少年性行为,社会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地开展性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性和性行为是非常必要的,以下社会工作者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要正确处理少男少女之间的情感问题,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

告诫他们不要看有关性知识的书籍,以净化其心灵

告诫他们尽量不要有男女之间的任何交往

鼓励正确的男女观念,建立正确的性态度

教育他们学会男女之间的正确交往,认识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内容(15)文化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社会环境。以下对此表述正确的是()。兵马俑、长城等经过人类加工、创造的物品属于物质文化

个体的行为深受其认同文化中的行为模式的影响

每个民族的文化中既有传统的成分,又有现代的成分

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精神体系

亚文化是被一部分社会成员或某一社会群体接受的文化,与主文化相冲突(16)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有()。

生理环境

心理环境

物质环境

社会环境(17)幼儿游戏的意义主要表现为()。

社会性的发展

性别的社会分化

快乐经验的获得

认知能力的提高(18)社会环境的特征主要包括():

多样性

差异性

历史性

人造性

社会性(19)标签理论对犯罪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其中以(涂尔干

霍华德﹒贝克

爱德文﹒勒门特

罗伯特﹒默顿(20)科尔伯格理论将其按习俗水平分为()等阶段。

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普遍性伦理准则阶段

“好孩子”定向阶段)为主要代表。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3.判断题(每题1分,共10道题,共10分)(1)6岁的小丽对妈妈说:“妈妈,你今天接送我上下学,还给我买好多好吃的,我奖励你一个小粘贴。”说完,她把一个星状的小粘贴贴在了妈妈的衣服上。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丽正处于感知运算阶段。

正确

错误(2)社会环境中有的因素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有的则比较间接;有的因素对人的生存状态影响巨大,有的则影响微弱。由此体现了社会环境的层次性。

正确

错误(3)社会工作倡导“人在环境中”,可见环境能影响人类行为,但人类行为不能影响环境。

正确

错误(4)家庭成员间互相尊重、平等交流,对子女既有约束,又有鼓励,构成娇纵型家庭教养方式。正确

错误(5)人的个体发展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期不同的特征,婴幼儿阶段是人个体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其生理发展的特征是动作发展最为迟缓。

正确

错误(6)中年期对于夫妇来说,既是一个危机,也是一种机遇。

正确

错误(7)人的生命是从呱呱坠地开始,因此没有必要关注胎儿。

正确

错误(8)谁的寿命越长,谁掌握的知识就越多,谁就是知识的传播者。

正确

错误(9)进入青春期,每个女孩都早熟,每个男孩都晚熟。

正确

错误(10)马斯洛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需要层次论”,他认为只有满足了低级需要后才会产生高级需要。

正确

错误

您已经成功完成测试,测试成绩

96分

相关测试信息:

1.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5道题,共30分):26分。2.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20道题,共60分):60分。3.判断题(每题1分,共10道题,共10分):10分。

第二篇: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这是一种系统论的观点,它将个体遇到的问题与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反对将问题单独归因于个体特质或某一外在因素的简单化观点,而从整个生态系统(包括生理系统、心理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系统)着眼,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资源。

2.“人在环境中”这一理念启发社会工作者关注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①关注个人并寻

求提高其解决问题、应对环境和发展自身的能力;②关注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把人和他们所需要的资源、服务和机会连接起来;③关注环境并在必要的时候改革环境,使之更有效地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

3.生态系统理论:又称为社会生态系统论,它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群体、社区等)看作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即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这种相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4.生态系统具有层次性,它可以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

5.时间是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环境变量。

6.生命历程是指在人的一生中随着时间变化而出现的受到文化和社会变迁影响的年龄层级

角色和生命时间序列。

7.多元年龄观包含生物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三个基本维度。

8.9.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①遗传的影响;②母亲对胎儿的影响;③父亲对胎儿的影响;④环

境对胎儿的影响。

10.11.环境对胎儿的影响:①孕妇体内环境和物理环境对胎儿的影响;②职业环境与不良嗜好对

胎儿的影响;③家庭与社会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12.在帮助意外怀孕的女性上,社会工作者可以承担许多角色和倡导者的角色。

13.国际上一般以某一

个国家或地区某一时刻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对应存在的男性人口的数值来表示。

14.国际公认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在102-107之间。

15.我国出生性别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①家庭内部对男性的偏好;②社会保障体系的滞后;

③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④医疗技术手段发展带来的副作用。

16.中国被视为世界上生育

17.婴幼儿期是动作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18.婴儿的基本情绪包括愉快、兴趣、愤怒和恐惧

19.情绪与情感对婴幼儿成长的意义:①情绪情感是婴儿适应生存的重要心理工具;②情绪情

感是婴儿心理活动的激发者和驱动器,支配、制约着婴儿的心理活动,婴儿的活动情绪色彩很浓;③情绪情感可促进、推动或抑制、延缓婴儿的认知加工过程;④情绪情感是婴儿人际交往的有力手段。

20.狭义上的依恋:特指婴儿与其看护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表现为婴儿和看护人之间相互影响

和渴望彼此接近,主要体现在母亲和婴儿之间。

21.依恋形成的标志: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即认生,6-8个月时

22.:①A型:焦虑——回避型依恋;②B型:安全性依恋;③C型:焦虑——反

抗型依恋;④D型:紊乱型依恋

23.依恋的影响因素:①抚养方式;②婴儿气质;③亲子早期互动;④母爱剥夺

24.:①身体虐待;②性虐待;③精神虐待;④忽视

25.育及医疗照顾),以至危害或损害了儿童的健康或发展;或在本来可以避免的情况下使儿

童面对极大的威胁(包括饥寒、长期缺乏照料、强迫儿童从事与其体力活年龄不相符的工

作等)。

26.忽视应包括身体的、情感的、医疗的、教育的、安全的和社会的六个方面。

27.3-7周岁可以说是一生中词汇增加最快的时期。

28.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专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

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29.学前期情绪与情感发展的特点:①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②情绪情感以外显性为主,内

隐性逐渐增强;③情绪情感以易变性为主,稳定性逐渐发展;④情绪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情感不断丰富深刻。

30.:①游戏满足儿童生理发展的需要;②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认知发展的需要;③

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31.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因素:①先天遗传素质;②家庭教养方式;③幼儿园老师的教育

态度;④社会文化;⑤大众传媒。

32.任何单一的家庭模式都不一定可以为成长中的儿

童们提供一个十足完美的发展环境。母亲—孩子的家庭模式和其他各种家庭模式一样,它

们都可以提供社会话的支持体系和方法,使他们在感情、智力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完整家庭的冲突消极影响:

1、孩子在充满矛盾、父母要求不一致的环境和家庭

气氛中缺少宁静、和平、幸福、安定,简言之,缺少儿童精神与心理健康全发展所必须的一切条件;

2、发生神经、心理病态的危险急剧增长;

3、行为的放纵和缺乏自制力日趋发

展;

4、孩子的适应能力逐渐降低;

5、道德习惯上瑕疵日益增多;

6、孩子越来越不习惯

于人们共同的道德规范;

7、孩子往往会产生对自己双亲的反感。有的甚至对一方的怀恨在心。单亲家庭的可能优势:

1、增强孩子的自立愿望;

2、有利于父或母与子女的情感交

流,子女体谅单亲家庭父(母)。心理成熟较早;

3、生活技能更多,培养起较强的生活自

理能力;对某些离婚式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由于摆脱了离婚前的纷扰状态,得到了平和的成长环境,有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

33.人的一生出现两个身高和体重的增长高峰,即婴幼儿期和青春期。

34.学龄期儿童的认知发展:①已经有了可逆性和传递性;②已经能解决守恒问题;③开始脱

离自我中心性;④开始逻辑思维。

35.学龄期的行为与生理问题:①多动症;②学习困难;③肥胖。

36.在应对多动症时,三方面的干预措施。首先,对学校环境的干预:①调整教室;②对老师的要求;③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其次,对家庭管理的干预:①家庭生活要尽量做到有条

不紊;②自我控制能力训练。再次,加强孩子的社交技巧训练。

37.青春期在生理上是指性器官发育成熟、出现第二性征的阶段。

38.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

39.:①青少年处在精力旺盛时期,学习能力和接收新事物的能力极强,好奇心和表现欲是青少年这一群体共有的特性;②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常识了解

非常有限,对自己行为的正当性、合法性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和控制;③一些道德败坏的人

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性,大肆散布色情、暴力、反动言论等信息,严重影响了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40.41.①开展助学工作,为辍学、失学和经济困难的学生联系资源、提供物质帮助,创造重新入学

或完成学业的机会;

②帮助后进学生,针对个别学生在情绪、心理、行为和学业上遇到的问题,以及学校中普遍

存在的不良倾向,通过有目的的辅导、帮助以及批评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和不良行

为,培养起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③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加服务社区活动,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

④帮助和保护处于困难中的学生,帮助他们处理由于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不良同伴群体所造

成的影响以及不健康的闲暇活动所引发的问题;

⑤在社区内开办一些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文化娱乐设施和项目,全面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42.成年早期的个体在生理方面正处于最佳状态。

43.:①个人品质是重要的选择标准;②物质利益和经济因素起关键作用;

③教育程度和综合素质成为重要因素;④外表形象是择偶的重要影响因素;⑤地域、年龄

和种族差异的影响力呈减弱趋势。

44.指男性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社会地位相当或者比自己地位稍差的女性为伴侣;女

性往往更多地要求配偶在受教育程度、薪金收入和职业阶层等方面高于自己,也就是常说的“A男配B女,B男配C女”的现象。

45.其实质应理解为夫妻有生育能力而不愿意生育的家庭。

46.47.成年早期的相关问题:①角色转变;②工作歧视;③性骚扰;④艾滋病及其干预。

48.包括:离开生身家庭独自居住,开始工作或继续深造,结婚或建立重

要的亲密关系,养育子女并照顾长辈,开创事业并为生身家庭和自己的新家庭投入大部分

闲暇时间。

49.与重要伴侣建立持久稳定的亲密关系是成年早期的核心任务之一。

50.对其所做得具有性内涵的言辞或举动,包括言语调戏与侮

辱、身体接触以及性器官暴露等。

51.:①交往范围的扩大是中年期人际关系的特点之一;②中

年期人际关系常常出现紧张的状况;③中年期人际关系呈现出稳定性和深厚性的特点。

52.⑤中年失业问题。

53.中年期夫妻的压力由以下四个主要因素引发:①社会变化的影响;②个体发展的影响;③

早年婚姻关系的耗损和僵化;④家庭生活圈的改变。

54.①加强夫妇

之间的沟通;②帮助夫妇双方重新认识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在情感上缩小双方的距离;

③促使案主把婚姻、家庭看作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

55.离婚后可能面临的压力:①自卑;②孤僻;③仇恨;④痛苦;⑤再婚的随意和畏惧;⑥悔

悟。

56.角色的承担者去履行的时候,可能就会出现顾此失彼、在时间和精力上感到紧张的情况。

57.①失业的集中影响是家庭收入的减少;②失业会导致失业者在家庭中地

位的下降;③失业会影响心理健康和社会稳定。

58.老人的社会参与活动:①休闲娱乐;②继续教育;③宗教活动;④再就业和志愿活动。

59.老年期的相关理论:①撤退理论;②活动理论;③其他理论:撤离理论。

60.老年人再婚的三种模式:①结婚式再婚模式;②同居式再婚模式,即未经履行任何法律手

续,丧偶或离异的异性老人便过上了事实上的夫妻生活;③老年协议式再婚模式,也可称

为老年协议婚姻。

1.2.①

3.当今社会工作实务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人在情境中”。将个体育道德问题与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反对将来问题单“人在情境中”启发社会工作者关注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 关注个人并寻求提高其解决问题、应对环境和发展自身的能力。关注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把任何他们所需要的资源、服务和机会连接起来。关注环境并在必要的时候改革环境,使之更有效地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生态系统理论:又称为社会生态系统,他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群体、社区等)看作一种独归因于个体特质或某一处外在因素的简单化观点,而从整个生态系统着眼,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资源。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即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这种相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4.5.6.7.8.9.① 生态系统具有层次性,可以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时间: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环境变量。生命历程:指在人的一生中随着时间变化而出现的受到文化和社会变迁影响的年龄层级角色和生命时间序列。多元年龄观的时间概念包含了生物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三个基本维度。性别是一个多元的概念,包括生物性别、社会性别、性行为性别三个基本层面。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p71: 遗传的因素。

② 母亲对胎儿的影响(母亲的自身条件对胎儿的影响----年龄{最佳生育年龄24—29岁}、体重、身高、孕史;母亲的营养对胎儿的影响;母亲的情绪对胎儿的影响)

10.父亲的胎儿的影响。环境对胎儿的影响(孕妇体内环境和屋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职业环境与不良嗜好对胎儿的影响;家庭与社会环境对胎在帮助意外怀孕的女性上,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使能者、教育者、中介者、倡导者。儿的影响)

11.人口性别比:指以某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时刻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对应存在的男性人口的数值来表示。-----出生婴儿性别比在102—107之间。

12.①

13.14.15.①

② 我国出生性别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 家庭内部对男性的偏好②社会保障体系的滞后。中国被视为世界上生育“男孩偏好”最为强烈的国家之一。婴儿的基本情绪:愉快、兴趣、愤怒和恐惧。情绪与情感对婴幼儿成长的意义: 情绪情感是婴儿适应生存的重要心理工具。通过情感的外部表现,婴儿可以向母亲表达自己的体验,母亲可根据婴儿的情绪情感是婴儿心理活动的激发者和驱动器,支配、制约着婴儿的心理活动,婴儿的活动情绪色彩很浓。情绪直接指导③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④医疗技术手段发展带来的副作用。反应调整婴儿所处的环境,使婴儿更易于适应环境。着婴儿的行为或不做某个行为。

③ 情绪情感可促进、推动或抑制、延缓婴儿的认知加工过程。通过与客观世界的交往,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婴儿可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

16.情绪情感是婴儿人际交往的有力手段。通过婴儿的情绪反应,父母可以了解婴儿的需求、好恶、感觉体验,从而调整自依恋:即特指婴儿与其看护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表现为婴儿和看护人之间相互影响和渴望彼此接近,主要表现在母亲和己与婴儿的交往方式和方法。婴儿之间。形成的标志: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

17.依恋的类型P133:①A型:焦虑-回避型依恋 ②B型:安全依恋型。③C型:焦虑—反抗性依恋④D型,即紊乱型依恋

18.①

19.20.依恋的影响因素P135: 抚养方式。看护者尤其是母亲对婴儿喂养方式及与婴儿的互动方式是婴儿依恋关系形成的一个关键因素。婴儿气质。婴儿最终形成哪种依恋,不仅取决于父母的抚养方式和家庭环境,也与婴儿本身的特点和气质有关。亲子早期互动。增加婴儿早期与母亲的皮肤接触,能促进和增强母婴依恋。母爱剥夺。母婴分离,进而与家庭分离对儿童心理的负面作用往往是不可恢复的。家庭成员虐待的类型: ①身体虐待。②性虐待。③精神虐待。④忽视。忽视:各类性虐待中被举报最多的形式,但它对婴儿及年幼儿童的身心发育具有毁灭性的打击。包括:①身体忽视。②

情感忽视。③医疗忽视。④教育忽视。⑤安全忽视。⑥社会忽视。

21.22.23.自我延迟: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3—7周岁(学前期)是一生词汇增加最快的时期。学前期情绪与情感发展的特点:

① 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成熟以及言语、认知、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儿童对情绪的控制力逐渐增强。

现。

④ 情绪情感以易变性为主,稳定性逐渐发展。随着年龄增长,情绪的稳定性会明显提高。情绪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情感不断丰富深刻。随着年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增强,个体的情感体验层次不断增加,对身情绪情感以外显性为主,内隐性逐渐增强。随着语言能力和认知随意性的初步发展,儿童逐渐能调节自己情感的外部表边人会有不同的爱的情感。

24.游戏对学前儿童的发展的作用:

制。

心。

25.26.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因素P206: 单亲家庭必然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P225 ①先天遗传素质。②家庭教养方式。③幼儿园老师的教育态度。④社会文化。⑤大众传媒

① 单亲家庭的孩子与对照组和一般家庭中孩子相比,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他们胆怯、孤僻、自卑、自尊度偏低;情绪极不稳定,恐惧、郁闷、失望、不安等不良情绪明显;行为畏缩,敏感、多疑、社会适应不良。

③ 但是在社会文化趋向多元化,宽容及理性的今天,随着离异或丧偶等原因导致的单亲家庭不断增多,有关单亲家庭的传比起其他具有同等社会经济地位的孩子们,单身女性家长家庭的儿童更具有感情调适的能力;除非本人因家庭情况而遭统观念正趋于改变,单亲家庭为破碎问题家庭,是病态取向观念,因此,单亲家庭的形成对孩子的影响并非都是消极的。欺辱,在一般情况下他们都有高度的自尊心,智力也比较发达,但在青少年时期,犯罪率也较高。

④ 单亲家庭,单身女性家长都有哺育儿童和向儿童提供感情支持的功能。另外,相对于充满冲突、争吵的家庭来说,单亲家庭对子女往往更具有更为积极的作用。对于完整家庭,在形式上完整而稳定,实际上父母唇枪舌剑、冲突不断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们反而更易受到不良刺激和加重心理压力。

⑤ 单亲家庭的优势:1)增强孩子的自立愿望。2)有利与父或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子女体谅单亲家庭父(母),心理成熟较高。3)生活技能更多,培养起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4)对某些离婚式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由于摆脱了离婚前的纷扰状态,得到了平和的成长环境,有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

27.28.①

29.30.人生中两个身高和体重的增长高峰-------婴幼儿期和青春期。学龄期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特征P234: 已经有了可逆性和传递性。②已经能解决守恒问题。学龄期行为与生理问题:①多动症。②学习困难。③肥胖。应对多动症采用的干预措施: 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认知发展的需要。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操作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想象来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需要。游戏是儿童人际交往需要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可以建立起对自己的信模仿和表现周围的人与事物。游戏满足儿童生理发展的需要。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自由地变换动作、姿势,可以多次重复他们所感兴趣的动作而不受限③开始脱离自我中心性。④开始逻辑思维。

① 对学校环境的干预,包括:调整教室,集中孩子注意力;对老师的要求,以鼓励和表扬等肯定方式为主;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降低期望值,减轻学习负担,加强学习技能培训。

31.32.对家庭管理的干预,包括:家庭生活要尽量做到有条不紊,使孩子在家里的活动规范化;自我控制能力训练,鼓励家长要加强孩子的社交技巧训练。鼓励孩子与同龄儿童交往,教会孩子与孩子交往中的基本礼貌和技巧,控制和减少孩子的对于病情较重的儿童,在行为治疗的同时,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一些药物。青春期在生理上是指性器官发育成熟、出现第二性征的阶段。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培养孩子独立学习和生活的自我管理能力。攻击行为。

33.34.①

③ 青少年处在精力旺盛时期,学习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极强,好奇心和表现欲是青少年这一群体共有的特征。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常识了解非常有限,对自己行为的正当性、合法性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和控制。互联网这条信息高速公路以“无主管、无国界、无警察”而著称,一些道德败坏的人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性,大肆散布色青春期适应不良的主要表现有:①学习障碍。②人际关系障碍。③情绪障碍。④行为障碍 对有适应问题的青少年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开展助学工作,为辍学、失学和经济困难的学生联系资源、提供物质帮助,创造重新入学或完成学业的机会。帮助后进学生,针对个别学生在情绪、心理、行为和学业上遇到的问题,以及学校中普遍寻在的不良倾向,通过有目的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加服务社区活动,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情、暴力、反动言论等信息,严重影响了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辅导、帮助以及批评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培养其良好的行为规范。

④ 帮助和保护处于困难中的学生,帮助他们处理由于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不良同伴群体所造成的影响以及不健康的线下活动所引发的问题。

35.36.在社区内开办一些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文化娱乐设施和项目,全面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成年早期的个体在生理方面处于最佳状态,黄金时期。P338 择偶标准:

①个人品质是重要的选择标准。②物质利益和经济因素其关键作用。③教育程度和综合素质成为重要因素。④外表形象是择偶的重要影响因素。⑤地域、年龄和种族差异的影响力呈减弱趋势。

37.择偶梯度:指男性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社会地位相当或者比自己地位稍差的女性为伴侣;与此相反,女性往往更过的要求配偶在受教育程度、薪金收入和职业阶层等方面高于自己,也就是常说的“A男配B女、B男配C女”的现象。

38.39.40.丁克:夫妻都有收入却不要孩子的家庭,其实只应理解为夫妻有生育能力而不愿意生育的家庭。单身家庭P361:家庭的一种特殊形态,他只由一个人组成。------复合家庭、直系家庭、核心家庭、不完全家庭。与重要伴侣建立持久稳定的亲密关系是成年早期的核心任务之一

41.性骚扰:指违反当事人的意愿,对其所作的具有性内涵的盲辞或举动,包括言语调戏与侮辱。身体接触以及性器官暴露等。

42.43.①

② 成年早期的相关问题和争议:①角色转变。②工作歧视。③性骚扰。④艾滋病及其干预 影响中年期人际关系的因素主要包括: 交往范围的扩大是中年期人际关系的特点之一。多方面交往、多重社会角色决定了中年期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中年期人际关系常常出现紧张的状况。现实要求中年人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克服孤僻、多疑、嫉妒和敌意的不良心态,一边不断将自己的人际关系调整到良好状态。

③ 中年期人际关系呈现出稳定性和深厚性的特点。由于经历了多次的成功与失败,人际关系经受了考验,更加趋向深厚化。44.45.46.①

47.48.49.①

失。

50.51.52.老人的社会参与活动主要:①休闲娱乐 ②继续教育 ③宗教活动 ④再就业和志愿活动 老年期的相关理论:①撤退理论。②活动理论。③持续理论。老年人再婚的三种模式:①结婚式再婚模式②同居式再婚模式 ③老年协议式再婚模式 中年期的相关问题和争议:①中年期的婚姻危机。②离婚。③再婚。④中年期的社会角色问题。⑤中年失业问题。中年期夫妻的压力的主要因素P417: 针对中年期婚姻危机的状况,社会工作者应P418: 加强夫妇之间的沟通。包括语言沟通、感情沟通和行为沟通。帮助夫妇双方重新认识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在情感上缩小双方的距离。促使案主把婚姻、家庭看做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离婚后可能面临的压力P421:①自卑 ②孤僻 ③仇恨 ④痛哭 ⑤再婚的随意和畏惧 ⑥悔悟 角色紧张:指当人们需要扮演多重角色,并且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为规范,都要求角色的承担者去履行的时候,失业问题的影响: 失业的集中影响是家庭收入的减少。失业使失业者失去经济来源。失业会导致失业者在家庭中地位的下降。失业者丧失了家庭中的主导地位,还容易导致夫妻原有的平衡被打破 视野会影响心理健康和社会稳定。不满和怨恨情绪滋生,自责和内疚感强烈。退缩与绝望,不正确的归因和自信心的缺①社会变化的影响。②个体发展的影响。③早年婚姻关系的耗损和僵化。④家庭生活圈的改变。可能就会出现顾此失彼、在时间和精力上感到紧张的情况。

第三篇: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一节人类行为 大纲要求:

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 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 重点及难点:

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 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

一、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

(一)人类需要的含义 需要何以产生?

缺乏和不足——需要——动机——行为

1、对象性

2、动力性(不会暂时满足而终止,循环性)

3、独特性

4、社会性——社会在变,需要也在变

(二)人类需要的层次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生理需求——饥、渴、衣、住、性(2)安全需求——自身、失业、财产(3)爱与归属需求——归属、友爱、爱情

(4)尊重的需求——内部(自尊)、外部(尊重、肯定)(5)自我实现的需求——理想、抱负、潜能 第一层和第二层是低级需要,三四五层是高级需要。只有低级需要满足了才会产生高级需要,最占优势的需要支配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

高级需要出现之后,低级需要仍然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减弱了。【2010年真题】(多选)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下列需要中,属于“归属与爱的需要”的有()。a、自信心(尊重的需要——内部尊重)

b、成就感(自我实现的需要)

c、对家人的关心

d、宗教信仰

e、知心的朋友

2、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1)生存需要——e(existence)(2)关系需要——r(relatedness)(3)成长需要——g(growth)(1)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而当这种需要的得到满足后,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可能没有这种上升趋势。(2)当较高级需要受到挫折时,可能会降而求其次。

(3)erg理论还认为,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仅不会减弱,还可能会增强,这就与马斯洛的观点不一致了.【2009年真题】(单选)

某学生在某次期中考试中.估计自己的英语考试成绩为80分,但其实际成绩为85分.于是,他将期末考试中英语考试的理想成绩定为90分。根据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这反映了该学生的()。a.成长需要 b.关系需要 c.求知需要 d.认知需要

erg理论中成长需要,这是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这种需要通过发展个人的潜力和才能,才能得到满足

【2009年真题】(多选)

在生存一关系一成长理论中,阿尔德弗尔提出了人的三种基本需要: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其中,成长需要对应的是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 c.归属需要d.尊重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3、莫瑞【美】的理论

(1)需要之间相互关联,多种需要可能融合在一起,引起同一种行为后果;各种需要之间也可能发生冲突。

(2)需要作为力,影响并组织个人的知觉、统觉、思维、意向,以及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

(3)需要永远作为力推动着活动,个性结构不可缺(4)需要有不同发展阶段 需要的分类

第一需要:生理性需要 第二需要:心因性需要

3、莫瑞的理论——心因性需要

与学习任务有关的需要(条理、构造、守恒、获得)影响学生操作水平的需要(成就、优于他人、避免失败)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需要(使人结合的、分裂的)我们要把一个人的内部需要和外部世界的推动力这两个方面,并考察引起不同行为的个人头脑中的原因。2012年真题(单选)

关于莫瑞(murray)需要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a.需要影响知觉但不影响思维(都影响)b.需要之间相互独立(关联)

c.生理性需要源自童年经验(心因性需要)d.需要有不同的阶段

(三)人类需要的类型

1、(起源与性质)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生物性需要,人类生命的维续和种族的繁衍。社会性需要,工作、交往、成就、权力等需要。

2、(指向的对象)物质的(如吃喝)和精神的(如娱乐)

3、间接需要和直接需要(人们对需要的迫切程度)

间接需要:比较概括的、抽象的需要,常常以理想、志向等形式表现出来。直接需要:随着间接需要产生的一系列具体需要。

二、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

(一)人类行为的含义

行为是由客观刺激通过人的心理活动而引起的内部与外部的反应。两个学派,两个公式 1.行为主义学派 b=s—r

2.新行为主义学派 b=f(p.e)【德】勒温在1951年提出著名的人类行为公式: b=f(p·e)。表达了人类行为的基本原理。其中,b——行为(behavior),p——个性或人格(personality),e——环境(environment),f——函数关系

(二)人类行为的类型

1、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根据行为的起源)本能行为起源于遗传,不需学习就能获得。

习得行为相反,它是在后天与环境的互动中学习而形成。人类行为大多数是先天本能加上后天学习的结果

2、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作用的积极消极)亲社会行为:助人、遵规、公共参与

反社会行为:攻击他人、暴力、侵犯、破坏社会秩序

3、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

如果某人行为与大多数人相似,在统计上就可以视为常态,其行为就属于正常行为;反之,则被认为是异常行为。

人类行为的正常与异常之分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类型划分,不应该成为一种价值判断。

划分正常与偏差行为的常用标准:(1)统计学

(2)社会规范与价值(3)行为适应性标准

(4)内省经验标准(主观性强)但是这些标准是相对的,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认识的深入而发生变化。

(三)人类行为的特点

1、适应性

2、多样性

3、动态性

4、指向性

5、可控性

6、发展性

(四)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 生物因素 心理因素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家庭、群体、社区、文化、社会制度)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二节社会环境 大纲要求:

社会环境的构成要素 人类行为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 社会环境的构成要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一、社会环境的含义和特点

(一)社会环境的含义

社会环境是指与人类生物遗传、心理状态及社会过程相互作用的社会系统 主要构成要素包括:家庭、群体、学校、社区、政府、社会、文化等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子系统)。

(二)社会环境的特点

1、多样性(涵盖不同方面和层次)

2、复杂性(各子系统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相互交织)

3、定性(相对稳定性)

4、变化性(动态平衡性)

二、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

(一)家庭

家庭是人最原始、最基本的环境,是人接触社会生活的基础。家庭对个体的影响主要通过家庭教养模式 纵向——家庭背景和家庭中过去的事件(宏观)横向——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微观层面)【2010年真题】(单选)

家庭教养模式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影响个体。下列家庭教养模式影响因素中,对个体具有纵向影响的是()a家庭的关系结构 b家庭的成员互动 c家庭的既往事件 d家庭的亲属关系

(一)家庭——家庭教养模式(6种)

1、娇纵型:盲目溺爱、疏于管束 自我中心,小霸王,反社会人格

2、支配型:过分溺爱+严加管束 怯懦、意志薄弱,清高孤傲

3、专制型:粗暴管理、缺少爱心和耐心 自卑、消极、暴躁、依赖

4、放任型:无爱心耐心、缺乏责任感 缺乏自信、自制力差、无责任感

5、冲突型:成员紧张、不和谐、导向不一 缺乏安全感、意志薄弱、冷酷、反社会

6、民主型:互相尊重、平等交流、约束+鼓励 自尊自信、自律、创造性、社交能力 【2012年真题】(单选)

一年级学生小林生性活泼,调皮好动,他的父母希望小林“乖乖”地听话,不能闯祸。一天,小林吃饭时不小心把碗打碎了.小林的父亲不由分说,就把他痛打了一顿,从上述内容看,小林的家庭教育模式属于()。a.娇纵型b.民主型 c.专制型d.放任型

(二)朋辈群体

朋辈群体是一群规模较小、年龄相近的个体聚集在一起组成的非正式的群体。(1)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行为塑造、情绪表达、精神追求及支持系统均有直接影响;

(2)伴随个体的成长,朋辈群体在不同社会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朋辈群体的价值标准与社会主流价值标准一致时,会有利于群体成员形成积极的行为;相反则有消极影响。

社会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朋辈群体的正向功能开展服务工作。

(三)学校——儿童青少年

学校既是传授知识、培训技能的地方,也是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系统、教师、管理者与社区之间有密切的交互作用,并共同影响学生的发展。社会价值规范、遵守规章制度、学习社会角色

(四)工作单位

工作单位和其他组织对个体影响较大。目标、人和人际互动是组织的三要素。目标: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成就感 压力、人际关系紧张、失业

人际互动出现问题是许多成年人发生心理疾病的诱因。

(五)社区

社区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生活强化了人类的群体意识和共同体意识。

社区与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密切相关,并成为人们生活的外部条件。

(六)文化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文化是凝聚社会的黏合剂,通过语言、文字、艺术等形式对生活其中的人们产生影响。社会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对个性心理影响巨大,性格、能力、兴趣、认知、态度都受文化影响

(七)大众传播媒介

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对人的行为和实践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如提供迅捷丰富的信息、为有效社会化提供更丰富的渠道。也有消极负面的,媒体有可能传递不良信息,误导受众。【2012年真题】

初二学生小军脾气暴躁,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和同学打架。学校社会工作者小陈先和小军进行了两次面谈,然后与小军的父亲取得联系,期望登门家访,上述工作过程中,小陈主要关注的社会环境构成要素是()。a.家庭 b.社区 c.朋辈群体 d.文化

【2010年真题】(单选)

小庆家庭经济困难,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很少与家里联系。小庆的母亲和奶奶有矛盾,关系很僵。小庆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年事已高,无力管教小庆的学习。小庆最近迷上网络游戏,常常彻夜不归。造成小庆上述行为的主要家庭原因是()a家长疏于管教b婆媳关系不佳 c经济状况不好d隔代关系疏离

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1)个体必须适应环境;(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3)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能脱离生物遗传禀赋的制约;(4)作为能动个体,人类行为也能够改变社会环境;(5)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更大一些。2012年真题(多选)

孙某刑满释放后被父母拒之门外,邻居也躲着他。社会工作者小黄说服孙某的父母重新接纳儿子回家,并邀请孙某参加社区青年社交小组。在社区宣传活动中小黄还特别向居民讲述关于刑满释放人员改过自新的案例。在小黄的帮助下,很多邻居开始逐渐接纳了孙某,孙某也逐渐树立起生活信心。在上述工作中,小黄的工作改变了孙某与()之间的互动。a.文化b.朋辈群体 c.家庭d.工作单位 e.社区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三节人生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 大纲要求:

1、人生发展各阶段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发展特征

2、人生发展各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重点及难点:

1、人生发展各阶段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发展特征

2、人生发展各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婴幼儿阶段(从出生到3岁左右)

(一)婴幼儿阶段的主要发展特征

(1)生理发展

大脑发育迅速,动作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此期间逐步掌握了独立行走以及用手操作物体的能力。(2)认知与心理发展(3)社会性发展(2)认知与心理发展

从随意性的天生反射活动过渡到目标取向行为;在2岁左右形成符号思维的能力。

情绪发展:母婴依恋是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标志(考点)

语言发展:重要时期,孩子学习、记忆、语言理解能力快速发展。到2岁左右口语词汇迅猛发展。(3)社会性发展

婴幼儿自我意识发生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游戏伙伴阶段; 第二阶段:退缩阶段 第三阶段:自我意识出现阶段

“安全型依恋”的培养有利于更多探索行为,促进更好形成自我认识。

(二)婴幼儿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生理发育问题 分离焦虑,恐惧

外界环境影响的作用逐渐显现,一些个体开始表现出行为及心理偏差。(拒食、吮吸手指、自闭)

二、学龄前阶段(3-6岁)

(一)学龄前阶段的主要特征

1、生理发展

智力发展迅速(6岁儿童脑重量已经接近成年人)

大肌肉发育逐渐成熟(肌肉与手、眼协调,使之获得胜任感和独立感)(2)心理发展

语言(开始形成内部语言、开始掌握书面语言)思维

(3)社会性发展:

自我与人格——从以自我为中心到区分自我与他人。性别认同形成。

社会交往扩大——在与他人交往与分享的过程中自尊感、利他与帮助行为开始出现。家庭承担主要教化任务,影响儿童各项能力的正常发展。(同伴、老师)

(二)学龄前期面临的主要问题 语言障碍——口吃 攻击性 沉迷电视

三、学龄期阶段

(一)学龄期的主要特征

1、生理发展

生理机能进一步发展,加上外界环境变化、学校教育,促进了儿童各方面技能的发展。

动作方面,掌握了完整的动作,并且动作的熟练程度和协调程度日益提高。

2、心理发展

语言发展:口头、书面、内部语言(不出声思考问题)注意力的稳定性增强

儿童的认知发展处于皮亚杰的具体运算思维阶段

3、社会性发展

发展了更符合实际的自我观念、自我评价、自我体验 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以他人立场考虑问题; 实事求是地评价他人;

学校和朋友开始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领域和交往对象

(二)学龄期的主要问题

心理障碍:环境变化引发的心理紧张 交往障碍(父母、老师、同学)学习困难

儿童多动症、焦虑症、强迫症、学习障碍

四、青少年阶段(12-18岁)成长期、混沌期、危险期

(一)青少年阶段的主要特征

1、生理发展 体型迅速变化

身体内部机能迅速健全 大脑和神经系统高度发达 性成熟

2、认知和心理发展 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成熟

情绪发展丰富而强烈——反抗情绪、青春期叛逆 性心理发展——性意识出现 自我意识和自我关注

3、社会性发展 同伴关系 亲子关系:正常的家庭应该尊重青少年的独立性,加强沟通,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宏观环境影响逐渐扩大

(二)青少年阶段的主要问题

环境影响导致的行为偏差:早恋、犯罪、适应不良 学业失败的负面影响

强调家庭、学校、社区多方合作 【2012年真题】(单选)

青少年时期(12~18岁)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下列人生发展阶段特征中属于青少年时期社会性发展特征的是()。a.心智活动效率达到最高水平(青年阶段)b.自我意识逐渐增强

c.个体生理发展成熟稳定(青年阶段)d.形成稳定的人生观(青年阶段)

五、青年阶段(18-35岁)

(一)青年阶段的主要特征

1、生理发展

生理发展已经成熟并呈现出稳定的状态。生理发展上的“黄金时期”

2、心理发展

感知、记忆、想象能力均达到成熟水平,进入最佳期; 相对稳定的高水平

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发展(职业、人际、管理、适应)

3、社会性发展 人生观 友谊和爱情——亲密关系 心理适应——婚姻、职业、子女

(二)青年阶段的主要问题

1、角色转换与冲突

2、工作中遭遇的歧视问题

3、婚姻家庭的调适问题

六、中年阶段(35-60岁)

(一)中年阶段的主要特征

1、生理发展

40岁之后,生理状况从高峰衰退。进入更年期(女性50岁左右,男性稍晚)与此同时,身体疾病也日益增多。

3、社会性发展

情感趋于深沉稳定。婚姻更加务实,婚姻中责任已超越情感,成为维系夫妻和家庭稳定的关键因素。

本阶段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期—事业、地位、财富的巅峰期

如果在生活与工作中的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则可能会陷入“中年危机”。

(二)中年阶段的主要问题 更年期

婚姻关系变化适应:离婚、丧偶 赡养父母和养育子女 个人事业:成就感和停滞感

作为应对,社会要发展各种服务给中年人以多种支持。关于中年阶段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有()。a.女性的更年期早于男性 b.固定智力下降,流动智力上升 c.教育子女成为重要责任 d.情感趋于深沉,性格稳定成熟 e.处于事业成败的关键时期

七、老年阶段(60岁—死亡)人生的衰退期

(一)老年阶段的主要特征

1、生理发展 “退化”:

进入老年期后,各项生理功能和认知能力发射功能较大退化。毛发脱落、脊椎弯曲、骨质疏松、记忆力下降,各类老年疾病开始出现,身体逐渐依赖他人。

2、心理发展

认知——成熟、稳定+衰退

思维的速度、灵活度衰退得较快,知识文化相关思维衰退得较慢,但仍有创造性思维。七八十之后明显衰退。回忆往昔

3、社会性发展——角色转换 老人会经历退休、儿女离家、丧偶、丧亲等重大人生事件,虽然退休使得闲暇时间增加,但是,多数人对此有失落感,心理上抗拒退休,他们的社会参与减少并越来越封闭,从而导致社会地位下降。

(二)老年阶段的主要问题 退休——无用感、心理失衡 经济收入减少——生活困难 退出社会生活的主要领域——孤独感 生理上——疾病增加,身心受挫 面对死亡——恐惧感和无奈感、绝望感 应对:

1.维护老人权益、恢复老人功能 2.完善老人社会保障政策

【2012年真题】(单选)

老杨自从前年退休后一直很不习惯,社会活动减少,后来发展成经常为小事与妻子争吵,两人关系越来越紧张。社会工作者小王家访时,老杨吐露了自己的苦闷。针对老杨的情况,小王制订了服务方案。根据老年发展阶段特征,小王最宜提供的服务是:

a.引导老杨参与社区活动 b.引导老杨改变个人性格 c.协助老杨处理负面情绪 d.协助老杨增强独立意识

第四篇: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知识重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社会工作为什么要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社会工作的目的:

(1)帮助案主解决具体问题,提高他们应对环境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2)与各类组织、机构打交道,并改革这些系统使之更有效地满足案主的需要;(3)把人和环境联系起来,帮助案主获得资源、服务和机会。

2、人类行为:人类行为简单地说是泛指人的一切行动。从社会工作角度来看,人类行为是指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它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3、人类行为的分类:

1、根据行为的功能分:生理行为、精神行为、情绪行为和社会行为。

2、根据是否符合社会文化标准分: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

(1)正常行为:指符合社会文化的要求,同时符合在该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的要求。它是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平衡发展以及适应良好的标志。

(2)偏差行为:不符合或者违反社会文化标准的行为是偏差行为。

第二节 研究人类行为的模式

1、研究人类行为的模式有哪些?

一、单元决定论到多元决定论: 1、19世纪下半叶,社会工作信奉单元决定论(单原因说)。①理论依据:认为任何一种结果都可以追溯到一个单一的原因。②思想:一旦揭示了问题的原因,问题将得到解决。如:友好访问者——道德提升将解决“道德不足”的穷人问题;睦邻运动者——致力于改变贫穷的“环境决定因素”来解决经济萧条、酗酒、文盲和事业问题都失败了。

2、复合因果说:复合因果说假定社会问题。如贫困问题既是个人原因也是社会原因。

3、多元决定论:①多元意味着,在问题发生的临界点,多重因素同时发生作用。②决定论即案主难以回避作为结果的症状或问题。

二、心理—社会方法:

1、含义:它包括一个有关问题成因的理论并提供一种临床模式(clinical model),在这种模式中包含多维的诊断和治疗。

2、理论:19世纪末诞生,心理-社会方法一直强调同时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案主。即社会工作者一方面辨明并评估影响案主的心理因素(如:人格应对、智力和自我运作能力),同时还要辨明并评估影响案主的社会因素(如:家庭历史、同伴关系、社会制度等)。

三、人类行为的医学模式:

1、理论来源:20世纪初西方一些国家的大学里开始传授社会工作课程,到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大多数社会工作者开始使用医学模式来研究人类行为。创始人是弗洛伊德

2、医学模式:把案主看做是病人,首先诊断病因,然后提供治疗。病人的问题被认为存在于病人的身体之内。医学模式把人类性感和行为问题概念化为两大类,即精神病和神经病。因此有情感问题和行为问题的人被贴上了医学标签,如:精神分裂症、精神病、神经病、精神错乱等。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时期的创伤经历是精神失常特别是神经官能症的主要原因。

3、心理-医学模式:医学模式把病人当作需要帮助的人,研究病人情感问题的性质和原因,病探索治疗的方法;强调内在的心理过程,着重于使病人调整自己已适应社会环境。因此这种方法也称为心理-医学模式。

四、环境中的人:

1、理论来源:20世纪60年代,一些社会工作者对医学模式的作用提出质疑,认为在引起案主的问题上,环境因素至少和内部因素一样重要。所以,这时社会工作者开始把部分注意力转移到环境上来,试图以改变环境的形式来服务案主。

2、理论框架:案主的问题既源自案主的个人因素(例如人格、个性、所处的人生发展阶段等),也源自环境因素(如不良的环境或者阻碍案主接近资源的环境障碍等)。框架把把人类问题两方面的原因结合起来即早期的个人因素(弗洛伊德观点)和后来的环境因素。认为与系统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的(如:家庭、教育、就业、政治、宗教等)。

3、社会工作者关注的三个领域:①关注个人并提高其解决问题、应对环境和发展自身的能力②关注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把人和他们所需要的资源、服务和机会连接起来③关注环境并在必要的时候改革环境,使之更有效地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

第三节 人类行为的生态系统模式

一、生态系统模式的主要概念:

1、系统:是同类事物按一定关系组成的整体。它由一组元素组成,这些元素以一定的方式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功能性的整体。(如:一个家庭、一所学校、一个社区等)

2、边界:是系统与系统之间的界线。它是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它反映了系统内部关系的特点,使系统表现出独特性。(Chess and Norlin说到边界界定了子系统。在界定子系统的同时,边界也界定了组成系统各元素将要扮演的适当的角色。如:学生、教授、秘书,就像我们的皮肤一样,边界的目的之一是保护系统,使系统的功能免受外界因素的负面影响。)

3、子系统:是二级的或者附属的系统,也可以认为子系统是大系统中的小系统。(如:一个家庭系统,父母形成一个子系统,而孩子也是一个子系统;大学里教师是一个子系统,而行政工作人员又是一个子系统。)

4、自动平衡:它是系统的一种性质,是系统维持一种相对稳定不变的平衡状态的倾向。大多数活性系统都具有这种寻求系统内部的平衡以维持系统继续存在的性质(如:一个家庭系统中一个孩子被虐待,虐待将是该家庭的一项功能,一旦那个受虐待的孩子离开家庭,那另一个孩子将被选择出来受虐;或者就是家庭成员改变行为,但是这种改变会打破平衡,那其他成员也必须改变来适应那个改变行为的成员,以达到家庭的平衡。)

5、整体性:指由各元素组成的系统所产生的效应大于由各元素简单相加所产生的效应。(系统理论认为,系统不能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简单相加,或者说,系统一旦被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系统也就不复存在了。如:一个家庭不等于孩子和父母,如果父母离婚,其家庭也就解体)

6、角色:是根据个人地位确定的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以及特定团体和社会的期望。系统中每一个人都在系统中扮演着一个角色。

7、关系:是两个或多个个人活系统之间在情感、认知及行为等方面的实际联系,它常常意味着相互交换和动态的相互作用。

8、输入:它包含从其他系统中获得的能量、信息或者通信流。(父母可能从孩子的老师那里接收输入,孩子的体育成绩不及格。)

9、输出:是某一系统对所接收的输入进行了处理之后所产生的结果。(如:一位虐待妻子的案主在结案之前不再虐待妻子了,这种积极的行为改变是一种输出。)

10、反馈:反馈是输入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包括接收有关自身工作绩效的信息系统。反馈有正性反馈和负性反馈两种形式。正性反馈是接收他关于他正在正确的做什么的信息,以维持现状并持续发展(一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考试“个案社会工作”这门专业课时,得了98分,那么这位学生给的反馈是他已经掌握了这门课的大部分信息)。负性反馈告诉系统他做错了什么,作为负性反馈的结果,系统可以选择纠正任何偏差或者错误并恢复一种自动平衡的状态(如:一位社会工作督导告诉被督导人他正在用错误的方式填写一份机构表格,这使被督导人有机会改正其行为并以正确的方式填写)。

11、界面:指不同系统、组织或者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环境之间相互接触、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确切点。要准确找到案主的问题,关键要找准界面。(如:一对夫妻前来咨询所,说他们在教育孩子上存在严重的分歧。通过交谈发现他们真正的问题是他们不是教育孩子有分歧,而是夫妻之间缺乏交流。)

12、演变:是系统从简单状态向复杂状态运动的倾向。(如:家庭,两个人——三个——四个——

五、六个并且在生活中每天都在增加新的信息和经历,使开始的简单变到复杂)

13、熵:在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或者某些物质系统状态可以能出现的程度。在生态系统模式中,熵的具体一样是指系统趋于解体、损耗和消亡的倾向。(如: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衰老并最终死亡。)

14、负熵:他是熵的对立面,是系统趋于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大,在生理、智力、情感等方面会发展成熟。)

15、同等结果:即“条条大道通罗马”,达到同一个目标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一个社会工作者,为贫困家庭寻找资源,可以是现金、代金券、食品券、免费服务等等)

16、社会环境:指包括与案主相关的各种社会条件、情形和包围着案主的各种相互作用。

17、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A、人;B、社会环境;C、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

18、相互依赖: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系统之间的相互依赖。

19、事件:是人与人、人与系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事件分为肯定事件和否定事件。

20、能量:是人与环境之间能动作用的力量,有输入、输出两种形式。能量输入即能量进入个人的生活并提高个人社会功能运作的能力;而输出即能量从个人的生活中外流或者从个人的生活中拿走一些东西。

21、适应:即根据周围的环境作出调整的能力,意味着变化。

22、压力:是一种制服人的力量,通常让人感到紧张、焦虑不安或者感到危害、威胁等。(1)挑战:这是一种由挑战引起的对胜利的期望可以引起一种积极的情感,这样的压力可以促进案主进一步的成长和发展;(2)危害或者威胁所带来的消极情感,这样的压力常常带有痛苦或者破坏的性质。

23、应对:它是适应的一种形式。适应强调对新环境的肯定性或否定性的反应,应对而强调努力克服困难、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24、结果:人与环境之间的每一次有效事件都会对相互作用的双方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具体表现就是事件的结果。分为积极结果和消极结果。

25、问题:结果的形式之一就是问题。如果在与环境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中出现了不良、无法适应或者无法应对的情形,那么,问题就产生了。

26、变化: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在案主自身的努力下,案主不断改善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的严重性逐渐得到减缓,案主逐渐向着积极的方向转化这就是变化,它是社会工作介入的目标。变化是双方的,一方面包括案主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包括社会环境系统的变化。变化所表达的是人与华宁双方面而不是单方面的关系、作用或者性质。

二、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工作者:

1、经纪人:即把案主及其所需要的资源联系起来。

2、促进者:为案主提供支持、鼓励和建议,使案主更有效的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3、调停者:帮助冲突双方解决争端、达成和解。调停者在冲突双方之间保持中立的立场,不偏向任何一方。

4、教育者:社会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就是像案主传递有关信息。

5、评估者:所有的社会工作人员都需要扮演评估者的角色,以评估自己的工作绩效。

6、个案管理者(协调者)主要是挖掘资源,有计划地为案主提供资源、服务和监督的过程。

7、呼吁者:为案主的权力和利益而呼吁。

第三章 胎儿期

第一节 生物系统及其对胎儿期的影响

1、胎儿期:是指从受精卵开始到胎儿出生这段时间,约40周,即我们通常说的怀胎十月。(研究发现,人类行为是从胎儿期开始有,并且胎儿期是人的一生中发展最快、变化最快的时期,个体在母体子宫内的成长对人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胎儿的发育阶段:

当精子透过卵细胞避时,受精卵就诞生了,这时母体就怀孕了,一个受精卵从针尖大小到完全形成新生儿通常要经过280天左右的时间。我们可以把胎儿发育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胚前期、胚胎期和胎儿期。

1、胚前期:

从受精到受精卵牢固地植入子宫大约二周的时期为胚前期;大约36小时后,受精卵开始分裂,以倍数分裂(2、4、8…)最后,受精卵分裂成一个充满着液体的囊胚(在分裂的同时,受精卵由输卵管进入子宫,到第4—5天形成一个胚泡;到第7天左右,受精卵开始着床,即接触并附着于子宫内壁,为其发育成胎儿吸收各种洋房,整个过程在14天左右完成。)

2、胚胎期:

从第三周到第八周成为胎儿期,也称为细胞和组织分化期(当受精卵和子宫壁无完全结合在一起来后,胚胎期就开始了)。这一阶段,胚胎生长速度快,主要器官开始发展,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心脏以及性器官开始形成,手、脚、胃、食道、血管和神经系统也开始形成并发挥作用。胚胎期是胚胎快速生长和发展的阶段,很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和伤害,所以此期间母亲摄入的某些维生素、烟酒、药物、病毒等有害物质一旦进入胚胎,将会对胚胎期产生永久性的且不可逆转的伤害,特别是胎儿敏感的神经系统极易因机械或化学(母亲意外跌倒、滥用药物等)受到永久性损伤。

3、胎儿期:

(1)广义的胎儿期:指新生儿出生前在母体内度过的一段时期,即前述的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出生共约40周的时间。(2)侠义的胎儿期:指从第9周至出生的这段时期,是广义胎儿期的第三阶段。

3、影响胎儿发育的生物因素:

(一)遗传因素的影响:

遗传:指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相似,所以遗传与胎儿健康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是胎儿健康成长的基础。

(二)母亲身体状况的影响:

发育中的胎儿深受母亲身体状况的影响,如母亲的年龄、身高、体重、营养、药物服用、烟酒嗜好、疾病等。

1、年龄。科学研究发现,生育子女的理想年龄为25—35岁。怀孕时年龄过大或过小都易对胎儿产生不利影响。

2、身高体重。孕妇体重过高或过低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胎儿在宫内发育迟缓,增加妊娠的高危程度。(体重大于80公斤、低于45公斤;身高低于150cm)

3、营养。胎儿在子宫内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都由母体供给,当母体营养不良时出影响本身健康外,同时还影响胎儿的发育,造成胎儿先天不足、抵抗力弱、易患病、智力发育迟缓或者容易引起流产、早产甚至死胎。(1)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2)要养成良好的生活起居习惯,避免劳累和熬夜(3)避免各种食物污染。

4、药物。大多数药物都可以通过胎盘,经母血进入胎儿体内。妊娠早期用药不当会导致胎儿畸形和死亡。

5、烟酒。孕妇如果吸烟或者久处重度烟雾环境(被动吸烟)中,有毒物质可使子宫及胎盘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出现早产或死胎,烟草中的有害物质除导致新生儿体重轻、体质弱、智力差、多病、死亡率高外,还能引起遗传物质突变,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及多种畸形的可能。喝酒也会影响胎儿的发育,酒精能引起胎儿多种畸形。

6、疾病。慢性疾病和病毒性感染都会威胁到胎儿的发育,并且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孕妇感染病毒的途径有:A、呼吸道感染;B、消化道传染疾病;C、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传染病;D、吸毒(注射)传染的病毒;E、昆虫或动物感染的病毒。

第三节 社会系统及其对胎儿期的影响

1、家庭因素对胎儿期的影响:

家庭规模和结构、家庭经济条件、母亲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气氛等就爱听内部因素对胎儿发育能产生重要影响。

1、家庭规模和结构:

(1)如果即将成为父母的夫妻本身是独身子女,很可能在心理上还不是十分成熟,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夫妻感情尚需磨合,事业和经济上的压力偏大这一切讲会影响他们的家庭生活,特别是孕妇的情绪状态,甚至影响他们对胎儿的态度。A、理想父母,他们盼望得到孩子;B、矛盾父母,这类父母表明看起很高兴,但胎儿能感觉注意到潜意识里的矛盾情绪和母亲内心深处的排斥心理,这类胎儿出生后大多有行为和肠胃问题。C、冷漠母亲,这里母亲不想要孩子,但他们的潜意识希望这种信息在某种程度上能被胎儿接受。这些胎儿上下来,情绪低落,感情冷漠,昏昏欲睡。D、为不理想母亲。这里母亲不愿意得到孩子。其早产率最好,胎儿也常常会出现体重过轻或情绪反常等。(2)单亲家庭的问题对胎儿的发育也造成极大的影响。单亲家庭问题主要是遗腹子和私生子的问题。遗腹子:指还有出生时父亲就已经去世了的孩子。私生子:就是指出生时没有正式合法的父亲的孩子。

这两者都存在母亲由于父亲的死亡或者缺位,在心理情绪上很难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必然影响胎儿的发育。

2、家庭经济条件:

家庭经济条件既与单个家庭的收入水平密切相关,还与地区经济水平有关。地区经济条件好坏与医疗保健水平呈正相关;家庭经济与孕期保健和营养关系密切,对胎儿的影响也很重要。

3、父母受教育程度:

关于家庭条件对儿童智力的影响,有学者提出了“智力环境”,就是家庭中每个成员智力水平的平均数。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家庭智力环境可能越好。A、他们可能更加重视胎教;B、他们较高的文化素质也更有利于胎教进行。C、父母受教育越高,其职业收入也就可能越高,其家庭经济条件也越好,更有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

4、家庭气氛:

从优生的角度看,融洽的夫妻关系、和睦的婆媳关系、民族的家庭气氛,都有利于夫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利于适当怀孕时间的选择,有利于良好情绪的保持最终有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

5、其他,如社会政策、政治环境、生育观念等。

第四章 婴儿期

第二节 心理系统及其对婴儿期的影响

语言发展:语言能力的发展开始于婴儿期,婴儿期语言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生命的第一年,这是婴儿的口头语言开始发生和发展的时期,称之为言语的准备期或前语言阶段;第二阶段指1—3岁,在该阶段中,婴儿语言发展主要表现在词汇发展和表达能力的发展两个方面。

(一)婴儿语言发展的第一阶段:语言准备期。

婴儿从出生时的哭声开始,发展到能发出可以辨识的音节和类似于成人语调模式的复杂牙牙语。婴儿发音的发展阶段如下:

1、第一阶段:反射的发音阶段。其时间是从出生到两个月,该阶段的特征主要为发射性的发音,如哭声、发燥时是的发音类似于打嗝、咳嗽、打喷嚏等。另外也可能出现一些类似元音的声音。

2、第二阶段:叽叽咕咕的声音和笑声。其时间为2-4个月。婴儿开始发出一些舒适状态的声音。

3、第三阶段:发音游戏阶段。其时间为4-6个月。婴儿似乎在检查他们的发音器官,一决定他们能产生的发音范围。该阶段的特征在于出现了很响和很轻的声音,以及很高和很低的声音。

4、第四阶段:典型的牙牙学语阶段。其时间是6个月以上。该阶段的特征是出现了系列的辅音-元音音节,并且在时间的控制上类似于成人。

5、第五阶段:含混阶段。其时间为10个月以上牙牙语的最后阶段通常与有意义语言的早期阶段是重叠的。

(二)婴儿语言发展的第二阶段: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当婴儿说出第一批能被理解的词时,标志着婴儿进入了语言产生和发展时期。此阶段一般在(1—3岁),婴儿语言发展的主要表现在词汇的发展和表达能力的发展两个方面。

1、词汇的发展:(1)词汇数量的增加。(2)词汇范围的扩大:

出了名词和动词之外,其他各类词,如形容词、副词、代词、连词等,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提高百分比。(3)词语的获得与运用:

婴儿词语的获得过程有以下三个方面:A、在第一批词的基础上,畸形掌握在某些场合限定性很强的词;B、已经掌握的词语开始摆脱场合限制,获得了初步概括的意义;C、开始直接掌握一些具有概括性和指代性的功能的名词和概念过程的独特画面。

2、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0—3岁的婴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大致经历过两个阶段:一是理解语言阶段(1—1.5岁);二是掌握合乎语法规则的语句,开始积极语言活动阶段(1.5—3岁)。(1)理解语言阶段:

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正式学习语言的阶段。该阶段婴儿的语言发展主要有两个特点:A、能说出词,这是婴儿语言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质变。如爸爸、妈妈、阿姨、再见等。B、对成人语言的“理解”发展较快,理解“词”比说出“词”发展要早。如婴儿对成人的话点头或摇头。(2)积极语言活动阶段:

此阶段是1.5—3岁,婴儿开始积极的语言活动发展,是婴儿语言发展上的一个飞跃的阶段。这个阶段,随着婴儿理解语言能力的发展,婴儿的积极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快发展起来,语言结构也变得复杂。对说、听等语言活动有高度的积极性,喜欢交际,听故事,诗歌等。

(三)影响语言发展的环境因素(4—6个月牙牙学语,10个月以后,不同社会语言背景的牙牙语开始出现不同的变化。)

第三节

社会系统及其对婴儿期的影响

依恋:依恋是婴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特殊的亲密关系,是婴儿出生后所面对的第一个人际关系。由于婴儿的主要照顾者通常是母亲,婴儿的依恋对象通常也是其母亲,所以婴儿的依恋又称为母婴依恋。

(一)依恋的发展: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期。这个时期的婴儿对人的反应是不加区别的,无差别的反应。

2、选择性的社会反应期。这个时期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母亲很偏爱,对他所熟悉的人和陌生人的反应是不同的。

3、特定的依恋期。从六七个月开始,婴儿对母亲的存在极为关注,特别喜欢和母亲在一起。同时对陌生的反应发生很大的变化。

(二)依恋的类型:

1、安全型依恋。约70%的婴儿属于这一类。

2、回避型依恋。约20%的婴儿属于这一类。

3、矛盾型依恋。约10%的婴儿属于这一类。

三种类型中,安全型依恋是良好的,积极地依恋,而回避和矛盾型又被称为不安全依恋,是消极的不良的依恋。

(三)依恋对婴儿发展的影响:

依恋是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情感交流中逐渐形成的,婴儿的依恋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与婴儿的交往方式。抚养者与婴儿正常依恋关系的缺乏可能会导致婴儿严重的心理障碍。婴儿如果缺乏关心和爱扶,就很难建立对任何人的依恋,从而给其今后的生活带来重要的影响。依恋性质对儿童今后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性适应有一定的影响。

第五章

幼儿期

第一节 生物系统及其对幼儿的影响 幼儿期:3—6岁,这一阶段的儿童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家庭步入了更广阔的天地——幼儿园,因此这一时期被成为幼儿期。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幼儿主要以游戏的方式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与此同时,他们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动作技能、知觉、语言、记忆、思维等生物、心理各方面都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在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作用下,幼儿间的差异和独特性越来越明显,生物和环境因素对幼儿发展的支配力日趋减弱,心理因素的作用日益突出,这些发展变化不仅奠定了幼儿的个性形成,是其社会化的重要表现,而且为幼儿进入小学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这段时间又被称为学龄期。

第三节 社会系统及其对幼儿期的影响 社会交往对幼儿的影响:

(一)家庭:家庭是由家庭成员及成员间的互动关系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家庭系统中诸多因素对儿童的发展或多或少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例如:父母的教养观念和家庭结构。和谐的婚姻关系和配偶支持对儿童的成长是有利的,一个经常争吵、挑剔、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对父母和儿童都会产生不良影响。离婚对于儿童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

(二)同伴: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帮助儿童获得熟练地社交技巧,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儿童的接纳程度分为:受欢迎的儿童、被拒斥的儿童、矛盾儿童、被忽视儿童和一般儿童。

(三)教师:入园后,教师就成为幼儿交往的重要对象,教师对幼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教师的期望效应;

2、教师的榜样作用;

3、教师的强化;

4、与父母相比,更具有权威性。

第六章 儿童期

第一节 生物系统及其对儿童期的影响

1、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特点:

①由浅人深;②由简单到复杂;③由刻板到灵活;④从以自我为中心;⑤从具体到抽象;⑥从零乱的、弥散的甚至是矛盾的观念到系统的、有组织的、完整的思想。

2、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原则:(1)区分人和物;(2)理解他人的观点。

3、关于人的概念:(1)自我概念的发展。(2)关于他人的概念(5——7岁;8——11岁;11岁以后)。(3)朋友和友谊。

第三节 社会系统及其对儿童期的影响

1、儿童社会交往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儿童与同伴的交往:

①开始建立友谊; ②获得社会技能; ③树立健康人格; ④提高学习。

2、儿童与父母的交往:

A、教导;

B、强化;

C、榜样;

D、慰藉。

3、儿童与教师的交往:

A、教师的教学水平;B、教师的人格;C、教师对学生的期望;D、教师的言行、衣着 儿童教育过程中“三要三不要”。

2、“三要”指的是:①多听孩子的意见,经常与孩子做一些象征“平等”的活动,让孩子感觉到受重视、受尊重、受信任;②学会欣赏孩子的优点,对孩子的优点给与恰如其分的肯定;③宽容孩子的过失。

3、“三不要”指的是:①对孩子的一些错误和缺点不要随便作出惩罚,这样很容易使儿童养成悲观等性格;②不要凭借父母或者老师的权威,强迫孩子按成人的意图行事,这样会使儿童感觉自己在老师和父母心中没有地位,受不到重视,从而产生压抑;③生活中,不要轻易说孩子笨、蠢等带有强烈贬义的词语,这样会使孩子产生心理压力。

4、儿童厌学: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儿童情绪上的失调状态,它主要是因社会病理现象引起的,儿童本身无生物、心理缺陷。

1、儿童厌学的现状:主要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

2、造成厌学的原因:

(1)学校教育中的失误;(2)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3)社会不良风气。

3、解决儿童厌学的对策:(1)努力营造儿童喜欢的学习生活:

A、营造快乐的学习气氛;B、教师的关系和爱护是儿童热爱学习的心理力量。(2)家庭教育方式要科学:

A、不要过分注重考试成绩;B、要教育孩子崇尚科学、尊重知识的观点。(3)抵制不良的社会现象。

第七章

青春期与青年期

青春期:本意为“发育、成长,向成熟发育”,被称为“第二次发育期”。

青年期:青春期的延续被称为青年期。青年是青春期后依然在成长的一部分人,他们仍然被成年社会认为处于过渡阶段,因为他们仍在大学求学、职业不稳定、经济部独立、社会或生活方式尚未“固定下来”。因此,可以认为,青年期是介于青春期与成人期之间的一个生命阶段。

第三节 社会系统及其对青春期与青少年期的影响 青少年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一)青少年性行为问题:

1、青少年性行为的现状:青少年性观念改变,青少年性行为呈增长趋势。

2、青少年性行为带来的问题:(1)怀孕;(2)流产;(3)未婚妈妈。

(二)青少年药物滥用问题:

药物滥用是一种规律性或过量的使用药物的行为,这里所说的药物是一个能让人养成习惯去使用它的物质,并且这种物质会影响人们的大脑及神经系统。

1、青少年药物滥用的危害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2)人格因素;(3)认知和态度因素;(4)行为和发展因素;(5)家庭和同伴因素;(6)社区及环境因素。

2、对青少年药物滥用的预防与矫治:

(1)预防。A、加强宣传教育工作;B、相关法律规定;C、发动群众创造健康环境。(2)矫治:

对于已经上瘾的青少年,可以做心理治疗,或者送进医院进行戒断。一般采取多维度家庭治疗法:青少年、家庭和家庭关系、父母、与青少年及父母有关的家庭外系统。

(三)青少年自杀问题:

1、影响青少年自杀的原因:

(1)负性生活事件。自杀的发生与负性生活事件关系非常密切。在一般情况下,青少年遭受到排斥、羞辱或嫉妒等危机之后,会出现一个短暂的应激——自杀间隔,即先产生强烈的自杀意念,随后会发生自杀行为。

(2)不良的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不良的家庭环境会以某种方式影响孩子的心理,使其产生自杀行为。

(3)个体因素。个体因素中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个体的性格特征。自杀者的情绪常常过于敏感,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心理承受力差,往往遇到问题视为不可避免,具有冲动性。其次,精神健康因素。导致自杀意念差生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是精神健康方面的问题,大致包括抑郁症、焦虑症、行为障碍、人格障碍、品行障碍、惊恐发作、进食障碍、完美主义者等。

(四)青少年犯罪:

1、青少年犯罪的特征:

(1)低龄化;(2)团伙性;(3)贪财性;(4)暴力化和智能化;(5)盲目性和突发性。

2、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自身原因。从生物的角度看,青少年身体迅速发育,脑神经活动兴奋,精力充沛。(2)消极的家庭环境;(3)失当的学校教育;(4)不良的社会环境。

3、青少年犯罪的防治:(1)预防方法。A、首先要提供良好的教育,这是最根本的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渠道。B、加强娱乐场所和传播媒介的管理。

(2)矫治手段。A、工读教育。对已满12岁不满17岁的中小学生,有违法行为或较为严重的不良行为,家长管教不了,原来的学校也管教不了的,为了帮其悔过,接受正常教育,并预防其犯罪,经教育部门批准,可送工读学校学习。B、少年法庭。这是对不满18周岁的少年刑事案件的审理机构。C、社区辅导。D、监禁。这是一种最为广泛运用的矫治方式,针对有完全行为能力的青少年。

第八章

成年早期

第一节

成年早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 成年早期的心理发展:

1、认知与道德:

(1)认知方面,进入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开始把抽象原则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中;(2)思维上,出现一种整合及多唯倾向,同时具有使用注意策略,减少了对逻辑的依赖;(3)道德方面,表现出道德决策更具自主性、更能深入思考伦理原则内化的“道德良知”;

2、自我认同:

(1)自我认同的四种状态:

A、模糊(即无自我探索也没有投身于自我价值、目标的实现); B、封闭(即没有对自我进行探索,致力于实现所持有的目标); C、延迟(即探索自我的同时尚未投身于价值、信念等的现实中); D、成就(探索自我的同时致力于实现自身所持的价值、目标和信念)。(2)影响和制约自我认同发展的因素:

A、性别和年龄;B、个体的婚姻、家庭状况和职业地位。

3、精神信仰。

第二节

恋爱、婚姻与家庭 恋爱的类型:

1、罗曼蒂克型。该类型的特征是:将爱情理想化,强调体形美或者肉体与心灵的融合。

2、游戏性。该类型的人精于计算,视恋爱如下棋游戏,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个人需求的满足,总想以最低的成本从对方获得最大的利益。

3、奉献型。为爱牺牲一切。

4、占有型。往往为其爱投入一切并希望对方以同样的方式回报。

5、现实型。以市场价值计算爱情。

6、伴侣型。他们的关系在长期的有意基础上发展而来。

7、综合型。婚姻:

1、婚姻的形态:群婚制、对偶制、一夫一妻制。(1)婚姻的原因:

①相爱双方,通过婚姻获得合法的性关系; ②通过婚姻可以满足友谊(伴侣)和交流的需要;

③可以保证儿童安全和合法的权利;满足社会期望和遵从需要;受同辈群体(已婚)的影响。(2)婚姻的道德:

A、从理想层面:只有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才具有根本的道德性。

B、婚姻中要强调以爱情为基础:一是双方的幸福;一是只有双方相爱,由婚姻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才具有现实性。

2、成年早期对婚姻的适应:

(1)情感方面的调适:A、学会给予和接受爱与被爱;B、培养敏感、同感和亲密感;C、给予配偶情感的支持,培养性情,实现自我需要。(2)性方面的调适:A、学会在性方面相互满足对方;B、寻找出性爱表达的适当方式、方法和时间;C、学会适当的节育方法。

(3)个人习惯的调适:A、调整自己以适应配偶的说话、吃饭和睡觉等生活习惯;B、调整自己在吸烟、喝酒等方面的不良习惯;C、抛弃或调整自己容易让配偶恼火的习惯;D、调整双方在生物节律方面的差异;E、学会与配偶共同分享时间、空间、财产和工作。

(4)性别角色方面的调适:A、区分丈夫和妻子在家庭内外的角色;B、区分丈夫和妻子在挣钱、持家、做家务等方面的分工;C、遵守夫妻劳动分工的协议。

(5)物质和经济方面的调适:A、考虑社会环境、社区、邻居的因素,购买自己的住房;B、挣足够的钱;C、合理安排钱的开支。

(6)工作方面的调适:A、找到并努力保证有一份工作;B、适应工作的地点、时间、条件和环境;C、制定出合适的时间表以适应夫妻双方的生活需要;D、当夫妇双方都要工作时安排好孩子的照看。

(7)其他社会活动的调适:A、学会安排并举行社交活动;B、学会夫妇一方外出参观或拜会朋友;C、去顶夫妇个人或夫妇双方要参与的社会活动类型或次数;D、选择朋友并与朋友保持联系;E、选择夫妇双方单独共处的时间。(8)家庭和亲戚方面的调适:A、同父母和亲戚保持联系;B、学会如何同家庭打交道。

(9)沟通方面的调适:A、学会向配偶表露并交流自己的想法、焦虑和需要;B、学会以建设性的方法来倾听配偶,学会以富有成效的方式与配偶交谈。

(10)权力和决定方面的调适:A、取得权力和地位之间的平衡;B、学会做出决定并执行决定;C、学会合作、妥协和调协;D、学会承担起行动相关的责任。

(11)解决冲突和问题方面的调适:A、学会找出冲突的原因和细节;B、学会建设性解决冲突和问题;C、学会适时地向人求助。

(12)道德、价值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调适:A、理解个人在生活中的道德、价值、信仰和生活目标;B、接受配偶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实践;C、决定要加入的宗教,参与相关活动。

第九章 成年期、老年期

1、早衰综合症:指中年人,尤其是中年知识分子常见的身心疾病。早衰综合症简称“早衰”,是指由于诸多客观因素所造成的中年人过早出现生物上衰老、体质上衰退和心理上衰弱的现象。其中生物上的变化时其他两个方面变化的前提。

2、早衰综合症表现:

(1)生物上衰老。如视力过早衰退,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很快等。(2)体质上的衰老。如头发秃落,白发苍苍等。(3)心理上的衰老。如经常感到精力不足,心理疲劳。

3、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内部的暴力行为为,它既指肉体上的伤害,也指精神上折磨,通常表现问威胁、恐吓、咒骂、讥讽、凌辱人格等等。

4、婚外恋的原因:

1、生物方面。主要是性生活不满足。

2、心理方面的原因:(1)夫妻间感情基础薄弱;(2)夫妻间喜新厌旧;(3)夫妻间追求公平的心理;(4)贪财、图貌心理。

3、社会方面的原因:(1)受外来思潮的影响和传统文化中糟粕的影响;(2)大众传媒对婚外恋不置可否的大肆渲染;(3)理论界从性发展的角度对婚外恋合理性的论述;(4)社会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苍白无力;(5)整个社会对婚外恋的日益宽容。

5、酗酒的危害:

1、酒精对消化系统的损害最为直接。一方面可以造成胃肠道溃疡,另一方面可以导致肝中毒、肝硬化、甚至肝癌。

2、由于肠胃吸收功能下将,导致营养不良。

3、诱发高血压、高血脂、认知障碍、判断力下降、痴呆等。

4、酗酒还对社会有种种危害。

6、空巢家庭:是家庭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空巢家庭大致包括:一方面指单身家庭中的老人,这种老人从未结过婚,或丧偶、离婚,也可以是夫妻分居;其二是指老夫妇二人家庭中的老人,这两类老人或无子女,或与子女分居。

7、空巢家庭对老年人的影响:(1)老年人特别是高龄的老人的生活照料存在问题。(2)空巢造成老人心里的孤独,寂寞,常常会引发一些心理和精神上的疾病。

“空巢综合症”:a、精神空虚,无所事事。b、孤独、悲观、社会交往少。C、躯体化症状。

第五篇: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名词解释

1、人类行为: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为适应环境所展开和表现出来的活动。

2、社会环境: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系统,包括家庭,组织,社区,文化等。

3、家庭:在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基本单位。

4、社区: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生活上相关联的人群。

5、文化:广义的文化指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6、人在环境中:用来描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重要概念,说明人类行为离不开社会环境。

7、遗传:亲代通过生孕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使子代和亲代表现出相似性状。

8、堕胎:中断怀孕或人工流产,指故意结束妊娠,取出胚胎或导致胎儿死亡行为。

9、胎教:为促进胎儿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育成长,同时确保孕妇能顺利通过孕产期所采取的精神,饮食,环境,老姨等各方保护措施。

10、遗传咨询:为服务对象提供遗传疾病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服务。

11、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物所作的有规律的反应。

12、运动能力:自我发动的运动中的能力。

13、感觉:个体感觉到刺激并将其进行信息编码传递到大脑的过程,是一种依赖于感觉活动的心理过程

14、知觉:个体对感觉信息进行分类和理解的过程。

15、社会参照:使用其他人的反应作为标准或者参照点,来指导某人的个人行为。

16、智力:有解决问题、适应和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组成,是个体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

17、依恋:两个人形成的亲密的情感联系,以相互关爱和希望保持亲近为特征。

18、从属行为:想要与某人一起交流或者做事情的行为,例如微笑、观看、哈哈大笑或者把某些东西给那个人。

19、具体形象思维:运用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所进行的思维

20、游戏:幼儿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并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21、自我评价: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人格特点的判断和评价。

22、性别认同:个体内心对自己是男还是女的感觉,即人对自我性别的认知。

23、攻击行为:个体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采取的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

24、自闭症:发生于幼儿早期的一种涉及感知觉、情感、语言、思维和动作与行为等多方面的发育障碍。

25、自我概念:个体对自己各方面觉知的总和,包括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志趣的了解,个体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以及对生活的评价等

26、自尊: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认知和评价作为客体的自我对社会主体(包括群体和他人)以及作为主题的自我的正向的自我情感体验。

27、同伴关系:年龄相近或相同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28、友谊:2个个体之间以忠诚和相互的情感为特征的亲密而又持久的关系

29、儿童虐待: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有操纵权的人做出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的或潜在的伤害性行为。

30、学习障碍:智力正常儿童在阅读、书写、拼字、表达、计算等方面的基本心理过程中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特殊性障碍,是一种异质性综合症。

31、校园欺负:又称校园欺凌,是在学校内发生的儿童间的暴力、攻击行为,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故意伤害他人的身体、心理、物品和权益等,引起他人痛苦、厌恶等反应的行为。

32、儿童性伤害:又称为儿童性侵犯、儿童性侵害,是指以性刺激、性满足为目的,对不满18周岁的儿童进行性接触的违法犯罪行为和以任何目的的引诱、强迫儿童从事性活动的违法犯罪行为。

33、自我的同一性: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个体尝试着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我决定,协调一致,不同于他人的独具“同一风格”的自我。

34、逆反心理: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于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35、物质滥用:反复,大量地使用改变自己的精神状态,而与医疗目的无关且具有依赖性的异类有害物质。

36、网络成瘾综合征(简称IAD):由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生理性受损的现象。

37、生命教育: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

38、职业能力: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影响职业活动效率的个人心理特征。

39、社会角色: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40、未婚同居:男女双方不受法律约束,带有一定试验性质的同居行为。

41、性别歧视:一种性别成员对另一种性别成员的不平等对待。

42、更年期:人到中年后,生理从鼎盛开始走向衰退的转折时期,一般女性45-55,男性50-60.43、猝死: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6-12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这是一种急骤的,出人意料的的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

44、早衰综合症:由于各种原因,中壮年过早出现生理上的衰老,体制上的衰退,心理上的衰弱的现象。

45、流体智力: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智力,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相对地不受教育与文化影响。

46、晶体智力: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获得的智力,如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一直保持相对稳定。

47、工作满意度:对工作本身及其相关方面有良性感受的心理状态。

48、职业倦怠:又称职业枯竭,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个体在工作重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

49、家庭暴力:共同生活中,家庭成员对另一成员直接或间接的暴力行为,它所造成的伤害包括身体上的,精神上的,以及对当事人各类权利的限制或侵犯。

50、失业:有劳动negligence的处于法定劳动年龄阶段的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或没有得到有报酬的工作岗位的社会现象。

51、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并且老龄系数超过一定比例的人口结构状态。

52、抑郁症:主要以抑郁、孤僻、悲观等负面情绪为主,表现为对自身的极低的自我评价和对环境的极度悲观。

53、老年歧视:社会对老年群体毫无理由的偏见、刻板印象和差别待遇。

54、哀伤辅导:协助人们在面临悲伤事件时,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内抒发正常的情绪,并健康的完成悲伤任务,以增进重新开始正常生活的能力。

55、老年痴呆:老年人长剑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精神性疾病,是一种持续性高级神经功能活动障碍,即在没有意识障碍的情况下,记忆、思维、分析判断、时空辨认 情绪等方面的障碍。

56、临终关怀:又称安宁照、善终服务等,主要指对生命临终病人及其家属进行的生活护理 心理安慰及社会服务等全方位的缓解性、支持性关怀照顾。

57、安乐死: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严重濒死状态时,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或其亲友的要求下,经过医生的许可,用人为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下度过死亡阶段而终结生命。

下载社会工作师继续教育-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后测验(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工作师继续教育-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后测验(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6章名词解释 第一章 绪论 1. 社会行为:指二人或更多人藉彼此沟通、互动,在社会环境中调适良好,所展现之活动。 2.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人以及人类如......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 Human Behavior and Social Environment 第一章 绪论 内容提要:本章讲述了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学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意义;人的成长阶段及......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课程总结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个人课程总结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这门课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应当重点掌握的基础课程之一。它主要研究社会环境中的人......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答案总结(合集)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 P1.社会工作最重要的视角之一就是“人在环境中”,这个环境就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的生活环境。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时最需要把握的原则之一,就是将社会问题......

    《潜入北韩》观后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幸福的国度?看完《透视内幕:前进北韩》,觉得心情很复杂却又不知该说什么好。 朝鲜,毫无疑问是当今世界上最神秘的国家之一。它像隐士一样游离在人们的视线之外,它拥有不容小觑的......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平时作业4

    4.《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平时作业4 说明:平时作业4是“第十五章老年期的行为发展”教学结束后的形成性考核。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B.交换)理论认为择偶实质上是一......

    天津市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网答案 社会工作实务 课后测验

    课程名称:社会工作实务 社会工作实务 (测试时间60分钟) 1. 单项选择题 (每题1分,共30道题,共30分) (1) 以下对一夫一妻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不违反一夫......

    人类行为与环境重点

    HBSE复习重点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主要思想 1、潜意识论 意识(conscious) 前意识(preconscious) 潜意识 (unconscious) 意识只是前意识的一部分;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扮演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