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 Human Behavior and Social Environment
第一章 绪论
内容提要:本章讲述了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学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意义;人的成长阶段及各个成长阶段的特征和任务;以及论述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米德符号互动理论。
教学目的:
1.了解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2.掌握成长的概念和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重点:
1.人是存在的系统
2.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 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难点:
1.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
2.掌握女性主义相关理论流派关于性别问题的主要观点
学时安排:4学时 思考题:
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2、人的成长及其阶段是什么?
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八大理论基础分别是什么?
第二章 性别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讲述了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的概念与区别;性别社会化的实现过程,以及对性别社会化起重要影响的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同龄群体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性别歧视的表现形式以及社会学和女性主义的理论基础。
教学目的:
1.理解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 2.掌握社会化的实现过程
3.掌握性别的相关理论基础,并学会分析性别歧视问题
重点:
1.性别社会化实现过程;
2.性别的社会学理论与女性主义理论。
难点:
1.理解性别社会化实现过程;
2.理解女性主义理论的主要流派及主要观点。
学时安排:4学时
思考题:
1.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的关系? 2.性别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3.女性主义在性别研究方面的主要流派及观点?
第三章 家庭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家庭,作为社会组织的细胞,家庭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章主要讲述了家庭的定义、家庭的结构、家庭的功能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提出了家庭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家庭发展变化的趋势。
教学目的:
1.理解家庭的定义与社会特征 2.掌握家庭生命周期发展理论 3.理解家庭基本关系
4.学会处理家庭问题的专业方法
重点:
1.理解家庭的生命周期发展理论
2.了解家庭基本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 3.处理家庭问题的方法:家庭暴力、离婚问题
难点:
1.理解家庭生命周期发展了理论; 2.理解家庭问题及处理方法。
学时安排:4学时
思考题:
1.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思想及意义? 2.如何处理亲子关系?
3.家庭暴力的表现形式及应对的专业方法?
第四章 婴幼儿期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婴儿与同伴的关系,以及婴儿的动作和婴儿的心理发展,婴儿依恋的形成及其阶段。同时,介绍了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幼儿活动的发展,以及对幼儿与同伴、幼儿与家庭关系的认识。
教学目的:
1.了解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婴儿与同伴的关系;掌握婴儿的动作和婴儿的心理发展,掌握婴儿依恋的形成及其阶段
2.了解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掌握幼儿活动的发展,提升对幼儿与同伴、幼儿与家庭关系的认识。
重点:
1.掌握婴儿依恋的形成及其阶段
2.提升对幼儿与同伴、幼儿与家庭关系的认识。
难点:
1.掌握婴儿依恋的形成及其阶段
2.提升对幼儿与同伴、幼儿与家庭关系的认识。
学时安排:4学时
思考题:
1.婴儿心理发展的特征是什么?
2.如何看待婴儿依恋的形成和发展?
3.幼儿期游戏的发展如何?根据幼儿性别化的发展,如何开展性教育? 4.如何看待幼儿与同伴的关系?
第五章 儿童期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讲述了儿童期生理的发展及相关的问题;同龄群体的形成及对于儿童社会化的意义;学校以及电视对于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影响。
教学目的:
1.了解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2.掌握童年期儿童与同伴、儿童与学校、家庭的关系。
重点:
1.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2.同龄群体的形成以及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难点:
1.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2.同龄群体的形成以及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学时安排:4学时
思考题:
1.童年期儿童与同龄群体的关系如何? 2.家庭教养方式对童年期的儿童有哪些影响? 3.如何看待儿童的言行脱节现象?
第六章 青春期
内容提要:本章介绍了青春期的基本理论;青春期生理发展中的心理问题;以及对青少年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性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青少年犯罪理论特征及原因
教学目的:
1.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发展;
2. 掌握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征;
3. 提升对青春期同龄群体、社会性发展的认识。4. 认识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重点:
1.掌握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征;
2.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难点:
1.掌握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征; 2.同龄群体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3.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学时安排:4学时 思考题:
1.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征是什么?
2.如何看待青春期的逆反心理?
3.如何看待青少年与流行文化? 4.如何看待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第七章 成年早期
内容提要:本章介绍了成年早期的意义及阶段划分上的讨论;讲述了成年早期的发展理论;分析了成年早期的婚姻生活及可能出现的婚姻危机;论述了成年早期的工作与职业对成年早期阶段的影响。
教学目的:
1.了解成年早期的发展任务; 2.掌握成年早期的发展理论;
3.学会分析成年早期的婚姻生活及可能出现的婚姻危机; 4.成年早期的职业对于人生发展的影响
重点:
1.掌握成年早期的发展理论;
2.学会分析成年早期的婚姻生活及可能出现的婚姻危机; 3.成年早期的职业对于人生发展的影响
难点:
1.掌握成年早期的有关发展理论
2.从人类行为与环境角度分析成年早期容易出现的婚姻问题
学时安排:2学时
思考题:
1.成年早期有哪些重大发展课题?
2.如何看待第一份职业对于这一阶段发展的作用?
第八章 中年期
内容提要:本章介绍了中年期人的生理发展与变化,特别是进入更年期所出现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在生理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中年期容易出现的家庭问题的调适,包括对老年父母的适应、对子女的适应,对夫妻双方的适应;同时分析了中年期容易出现的失业问题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的有关对策。
教学目的:
1.理解中年期人的生理方面的变化;
2.学会分析有关中年期的家庭问题,并从专业角度提出相关处理方法; 3.学会分析中年期失业的原因、失业的影响,并能恰当根据具体情况从人与环境的角度提出应对策略。
重点:
1.理解中年期的更年期问题;
2.学会分析有关中年期的家庭问题,并从专业角度提出相关处理方法; 3.学会分析中年期失业的原因、失业的影响,并能恰当根据具体情况从人与环境的角度提出应对策略。
难点:
1.理解女性更年期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2.学会分析有关中年期的家庭问题,并从专业角度提出相关处理方法; 3.学会分析中年期失业的原因、失业的影响,并能恰当根据具体情况从人与环境的角度提出应对策略。
学时安排:2学时
思考题:
1.如何看待女性更年期的现象? 2.如何看待成年中期的工作与失业?
第九章 老年期
内容提要:本章讲述了老年期的生理特征,分析了衰老的生物学解释;在此基础上老年期的心理老化与成功的老化现象;从社会学角度对老年期的有关现象做出理论分析:活动理论、社会疏离理论、老年亚文化理论、连续性理论、年龄分层理论;并重点分析影响老年人发展的主要问题:老龄化问题、老年歧视、退休与强制退休、死亡问题。
教学目的:
1.了解老年期的生理特征,分析衰老的生物学原因; 2.学会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老年期的有关现象 3.学会分析影响老年人发展的主要问题
重点:
1.理解老年期的心理老化与成功的老化现象; 2.学会利用社会学相关理论分析老年期的问题;
3.分析影响老年人发展的主要问题,特别是退休后的心理调适与对待死亡的问题。
难点:
1.理解老年期的心理老化与成功的老化现象; 2.学会利用社会学相关理论分析老年期的问题;
3.掌握分析影响老年人发展的主要问题的方法,理解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实施的必要性与具体工作方法
学时安排:4学时
思考题:
1.影响老年人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如何从发展的阶段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参考书目:
1.沙依仁:《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邬沧萍:《老年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时蓉华:《两性世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第二篇: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6章名词解释
第一章 绪论
1.社会行为:指二人或更多人藉彼此沟通、互动,在社会环境中调适良好,所展现之活动。
2.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人以及人类如何组织成单位的方法。单位诸如家庭、团体、社区、文化及社会阶段与阶层。
3.角
色:是指与某一特殊社会位置相关联的行为模式。依照取得该一角色或地位的方
式,可区分为归属的角色或地位与赢得的角色或地位。在人生过程中从幼年到
老年,各人在不同阶段所担当的角色不同,社会地位及赋予的工作责任均不相
同。
4.常
模:经由观察或测试一团体全体成员的行为,所订定的行为标准,称之。有了这种
标准化的评估工具,才能了解个人行为是否合于社会期望。
5.社 会 化:是个人从婴儿时期起逐渐被模塑成为社会分子的过程,亦即是社会对个人传授 其文化、生活模式与团体价值的过程。
6.镜中之自我:社会学家顾里所创立。表示本人在他人面前所表现的行为,由于他人的反应
与态度,使本人了解自我,因而产生一种满意或是羞愧的行为。
7.参考团体:指个人选择某种团体当模仿或指导的对象,作为其判断及行动的参考,也就是
说被个人用作为行为评价标准的社会团体。
8.认同作用:认同作用是一种概念,是被模仿人对模仿者有直接明示及永久性的影响,换言
之,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人对他人的人格发生持久性的模仿学习。
9.观 察 法:观察法可分成自然观察法及实验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是就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
下进行观察,而实验研究法又称为实验室研究,系属科学研究方法的一种。10.调 查 法:设计问卷对一特定对象的人做系统性的研究,是一种横断面的研究设计。11.文化比较研究:从前译为泛文化比较法,这种研究方法是利用全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为样
本,以其资料作比较研究,以便验证对人类行为的假设。
12.社会计量法:从表面上看来,此研究法是测量人际关系的技术,而实际应用上,他是用来评量某一个团体中的人际吸引与排斥的工具。第二章 婴儿及幼儿期
1.超 我:源自于佛洛依德的人格发展理论。超我类似于道德观念,是良知、是非对错观念,以及一种特定文化的价值观。
2.口欲期:佛洛依德心理与性理论中的第一阶段,口欲期是婴儿时期主要的活动,是与口腔
有关的,包括吃、玩、发声以及探索周围的环境。
3.依恋感理论:提出爱的需求及依恋感理论者,要为包尔贝。另立柏尔、郝威、哈罗、史匹
兹等人也提出相似看法或试验。他们强调:婴幼儿需要照顾者(主要为母亲)
爱抚养育,二者是互动且相互影响的。
4.感觉动作期:感觉动作期为皮亚杰的认知理论第一期,婴儿从最原始的反射性操作,改变
到运用感觉及动作来认知,所谓的感觉是指视、嗅、听、味、触五种感觉、动作指触、摸、咬等。
5.过度抑制儿童:超我功能太强,自我也调适不了,因此本我被压抑,则为海威特与金根士
所称之过度压抑儿童。
6.归属的角色、地位:婴儿刚出生,便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诸如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双亲的年龄、家庭的成员以及婴儿的性别、排行等对他已经有了一些规定的 作用,使他获得归属的角色与地位。
7.口 吃:由于喉咙及横隔膜或舌上饥肉茎峦而引起的迟疑、重复的语言。
8.自闭症:自闭症的幼儿特征是不与别人沟通以及相当退缩。这些儿童表现出社会撤退、冷 漠、强迫行为,以及语言方面的缺陷。
9.饮食挑剔:21个月到六岁未满的婴幼儿,几乎半数以上都有饮食挑剔的问题,不喜欢吃
若干种食物。
10.游戏发音期:六个月以后的婴儿开始牙牙学语,他连续不断的发音当作一种游戏,称之为
游戏发音期。
11.学来的无助感:此学说由赛利门所创立的,他认为当个人认为自己的能力无力担当时,就
会发生无助感心理状态,而孩子能力之不适应,是因为学来的无助感所导
致的结果。
12.分离与分别化理论:马哈拉的分离与个别化理论认为每个人会渐渐的从与真实世界的关系中建立一种分离感或分离意识,这过程涉及到自己与主要心爱的对象分开的认知。
第三章 儿童期
1.自卑:爱力克森生命周期里,第四阶段的不良特征。他指出儿童若未养成勤学的习惯,学习动机不强,以致于学习成效差,与同学相比较成绩落后,因此发展成为自卑。2.模塑理论:由庞杜拉提出之理论,他认为人类有许多的行为是观察一个行为模式而习得的。
3.受虐儿童:指遭受到包括身体方面的虐待、忽视、性虐待等之儿童。
4.正式运作期:皮亚杰认知理论的第四期,亦是最后一期,只要的特质在于儿童已学会用思
考来考虑任何事情,他学会运用理则、分析、回想等方式,并能做出许多假 设。
5.自我实现理论:由马士洛创立之学说。他认为自我实现是个人内在一种倾向或动机,想要
充分展现其潜能与才华,以便能达到最佳的成就。自我实现是人类动机中的最高层面,马士洛将人类动机芬等级,最低层级是满足生理需求,诸如
饥而食、渴而饮。
6.行为加强理论:史金纳认为儿童是外向或是内向,其行为是爱说话、展现才华或是镇静、含蓄,都是父母加强的结果。
7.习惯时期:柯白葛的到达发展理论,儿童与青少年时期,多数会遵守成人(家长、老师)的命令,学校所订的规矩,举凡是非对错,以及应该如何做,大致会遵照别人所
订出的一些习惯,而不是凭自己思考过程。
8.巅峰经验:马士洛认为当个蕤成一件最有意义的事,或者是人生过程中难得的欢愉兴奋的经验。自我实现的人将其潜力充分利用,比一般人有较多的巅峰经验,而巅峰
经验是短暂的。
9.符号的方式:布鲁纳的认知理论真ˇ为学龄儿童迄成年期是符号方式,这市他认知理论的最一个阶段,他认为儿童进入小学后才会应用符号,并能依照文法规则操纵符号。
10.具体运作期:据皮亚杰的理论,从七岁到十一岁是具体运作期,这期主要的发展是儿童可
不经由接触或是掌握某种事物,就能想起这种事物及其关系。
11.年轻时期理论:赛立文创设了年轻时期理论,他所谓的年轻时期主要是指六岁及十二岁。该理论描述学童自入小学之后,在同辈关系中妥协与竞争。学童们与其它同学交往中,学习到新的沟通方式,取与予,保护自己和保护他人。学校生活并不提供爱的需要和满足,而是以其它同学作为真正的参考团体,以其才能和同学竞争,这时期同辈团体是一个新的团体,他对学童提供了以下之服务:
(一)凡市成人不接受该学童,同学们会接受他。
(二)功课好的同学会被同学接受,功课差的就会遭到拒绝。
12.儿童自我实现权理论:威克逊提出儿童的自我实现全理论,他认为儿童知该项权利是非常重要的,他认为社会应重视儿童,应设法满足其需求,发挥其特长方能使将来社会发展更进步。
第四章 青少年期
1.生殖期:佛洛依德所创之心理与性的理论最后一期,是青少年及成年期行为特质。生殖期的青少年欲力已经扩展到整个生殖系统,是有能力追求异性,获得性经验而生殖。
2.规范缺失理论:梅尔顿的规范缺失理论,认为社会秩序混乱涉及一种整合,倾向于分裂或是缺乏文化目标获规范,即社会里某些个人或团体不能经由合法规范所允许的手段来达成目标。
3.机会理论:克劳瓦及奥林的机会理论指出社会中散布合法或不合法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将决定偏差的方式,低层的人民犯罪率高,他们期望能获得中产接度的生活水准,却无法获得合法的机会,乃转向不合法的机会而犯法。
4.身份对角色混淆:爱力克森生命周期理论之第五期青少年的特征。这时期良好的特征身分是个人对自己了解;不良的特征视角色混淆,亦称身分扩散或身分迷惘,意指个人的自我是不整合的。5.犯罪的自我概念:
6.犯罪次文化理论:柯汉的犯罪次文化理论指出,在犯罪率高的社区里,那些导向于罪犯的价值观点、态度及行为模式,是代代相传的,形成一种次文化,社区居民朝夕相处,时常接触到这种次文化,所以犯罪行为才会互相传播。
7.收敛性创作:意指达成结论,就是龙冠海教授所指出的「综合的观点」。
8.身份扩散:爱力克森人生周期理论之第五期青少年的特征。这时期良好的特征身分是个人对自己了解;不良的特征视角色混淆,亦称身分扩散或身分迷惘,意指个人的自我是不整合的。
9.青春偶像收集癖:青少年无论男女,将零用钱买电影及电视明星的照片及海报…,他们所喜欢的偶像多数是异性,这表示他们已经对单独的异性感到兴趣,但尚未有能力、时间、经济、机缘交易性朋友,所以建立了收集异性偶像的兴趣。
10.差别联结理论:苏萨兰所创的差别联结理论,认为犯罪行为和其它行为一样都式从学习得来的,尤其是个人所亲密归属的团体中最容易学习。
11.卷标理论:李玛特及贝克尔所创立,卷标理论认为个人有可能偶然或是经常有偏差行为,如果没被人发现,就不会被公认为偏差的病态的,若是偏差行为一但被发现,往往就被加上了坏的卷标,就会导致另外的更严重的偏差行为。
12.扩散性创作:意指将许多已知的事实创成新的,或是多种的关系。龙冠海教授所表示的「分析的观点」与扩散性创作同义,这种创作直接包括创造性的思考。第五章 成年期
1.原则期:柯白葛所创造的道德发展理论,成年期正处于第三时期的原则期,这时期的成年
人已具有内部的行为守则,这是基于个人的思考与分析而获得的。
2.再社会化:当所担任的新角色完全不同于原来的角色,个人就必须改变原来社会化的模
式,成为新角的社会化模式。
3.角色期盼:是只对某特定角色的期望,角色期盼与社会及文化所赞许的行为有关。
4.母子寮:日本为了丧偶或是离婚母亲为家长的单亲家庭,尤其是年轻母亲扶育幼年子女又没有亲属可以照顾者,而建立了「母子寮」。
5.幸福家庭五经观:五经观包括包括:生物观点、经济学观点、社会学观点、心理学观点、哲学观点。后两项,心理学观点重视婚姻感情基础彼此相爱,哲学观点指人生观,人生理想及价值观念等等,即是这里所指的精神生活。
7.亲密对孤独:爱力克森的人生周期理论第六时期,良好的特质是亲密,不良特质是孤独。据艾力克森表示成人必须将其本身的意识与他人的意识相融合,才会达到亲和的关系;反之,成人若不能将其整个自我与他人的自我相融合,就会产生孤独。
9.社会参与:指个人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或加入社会团体,社会参与是个人社会地位的表征。人生过程中,成年与中年时期的社会参与最多。
10.社会流动:指社会位置的改变,是社会分子由一团体移至另一个团体的现象,通常可分两类:
(一)横的流动:其位置虽然更换,但社会地位仍相同。
(二)纵的流动,指不同社会地位或社会阶层上的流动,又可分成上升及下降的流动。
11.夫妻之爱:奥夫纳阐释夫妻只爱应兼具精神方面的爱,手足之情及性爱。12.双薪家庭:
13.单身条款:企业明定之不聘用已婚妇女,已进用之未婚女性一但结婚立刻遭解雇之陋规。
第六章 中年期
1.更年期:更年期可分成(一)女性更年期:意指妇女经停止,也就是指生殖能力停止的意义。
(二)男性的更年期,意指重要的转泪时期,男性的更年期没有明显的标志(类似停经)所以当事人并不会发现,必须检查才能发现。
2.老花眼:中年早期视力退化,因晶状体去弹性所致。3.同性恋:指与同性别的人发生性关系。
4.流体智力:流体智力所包括的能力可能是由人类的精神结构与心理架构所构成,包括记忆力、推理能力、联想力,这种囊力中年期渐衰退。
5.怕成就感:女性为求婚姻美满,在事业上不敢超越丈夫,有所谓的怕成就感。
6.暂时休息服务:少数因角色及工作量的改变觉得无法承担,必须史照顾者到暂时的休息,鼓励其它家人分担部份照顾工作,此外也可以向社会福利机构申请,由该机构定期派员至家里服务病患,让照顾者可以获得暂时的休假。
8.趋老期:意指衰退较缓慢,仍有方法弥补其衰退。
9.痴呆症:是一种脑部退化性病变导致记忆力及新至逐渐丧失,病情既展示伴随脑细胞逐渐破坏,而由不正常物质取而代之。
10.双性恋:指这些人有同性恋情也有对异性的恋情,称之为双性恋,或是异性恋。
11.晶体智力:它主要取决于正向的学习经验(包括所有会增进个人在常识方面的区别力,动机、和个人调适能力),此种能力中年期仍有增进。12.隔代教育:祖父母扶育及管教孙儿女的方式与父母扶育及管教的方式不甚相同,学者称
之为隔代教育。
13.压力性尿失禁:打喷涕、咳嗽或是售惊时,尿道扩约饥失控,而有尿失禁现象,可以藉操作骨盆收缩运动与予改善。
14.更年期以后时期:发生脑下垂体顾舵活动,导致血管运动及新陈代谢的困扰。15.更年期以前时期:月经不规则,并且发生神经或情绪方面的困扰。
1~6章重点
第一章 绪论【摘要重点】
◎行为的分类。
1、依照行为的范围分:
(1)广义的行为:包含一切外显的行为以及内蕴的行为。(2)狭义的行为:指一切能够被观察到的外显行为。
.相关学说:勃鲁诺表示行为可以分成在内的、秘密的,以及可以观察到的行为。他将外显
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公开的,可以观察到的,另一类却是不让人看到的,秘
密的,例如间谍或是其它从事保密工作的某些行为。
2、依照先天获得或后天学习或适应环境而获得的行为分:
(1)本能或天赋的才能:个体获得这些行为不需要经过学习,多数是本能或由遗传所获得。(2)适应行为:指个体后天习得,或适应环境而获得的行为。
.相关学说:贝丽生与史坦纳解释适应行为是:「有机体动作的方法合乎环境的要求,并满足
本身的需要。」
3、以行为是否符合常模、社会标准或规范分:
(1)正常行为(特征包括):1.符合社会文化赞许标准的行为,或个人的行为与大多数行为
良好者相似或一致的。
2.行为的发展是符合个人的身理、心理的发展。
3.个人生理、心理、情绪、社会的发展及适应是良好平衡的。
(2)偏差行为(特征包括):1.违反或是不符合社会文化赞许标准的行为,或是个人的行为
与多数行为良好者不相似或不一致。
2.行为的发展是不符合个人的身理、心理的发展。
3.个人生理、心理、情绪、社会的发展及适应是不佳、不平衡
的。
4、以行为的功能分:
(1)生理行为:个人维持生理功能的行为,诸如饮食、呼吸...等。(2)精神行为:个人有思想、意念、期望、动机、信仰等行为。
(3)情绪行为:指愤怒、忧虑、忌妒、恐惧、爱、快乐等心理状态统称之为情绪。(4)社会行为:指两人或是更多的人藉由彼此间的沟通、互动在社会环境中调适良好所展现 的行为。
◎行为的发展。(p.5)
1、社会学的观点 →社会学家汤麦斯(Thomas):任何价值观念,均可引起个人的行为趋势(心理态度),态度决定之后,就有行为表现。因此,无论是何种方式的行为,均为态度与价值观念之间的联系。
2、心理学的观点 →心理学家桑戴克(Thorndike):
提出「联结主义理论」,试图说明刺激、反应的关系,人接受刺激反应到神经中枢,产生行为反应。其效果律则是用来解释行为或学习中的改变。
◎当代重视行为科学的理由。(p.7-8)1、20世纪下半期全世界人口急剧增加,速度也愈来愈快。人口快速的增加,导致资源及机会的不足。人类求生存及发展的竞争空前激烈,容易致心理及行为之失衡,所以要加以研究。
2、人类行为受环境影响而作适当的调整,另方面人类行为也会冲击到环境,使它转变。社会上有许多问题受行为或环境的影响,其影响有多大,能否予以改善,必须加以考察及研究。
3、有关人类服务之各学科,诸如社会工作、教育、护理、经济、政治、心理等学科,学生必须先了解人类行为,以及人在环境中的运作,然后才能作有效的服务。
◎行为科学必须符合以下两种条件:
1.此学科必须是研究人类行为的 2.必须应用科学方法做研究。行为科学是整合了许多学科而来,主要的科系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
◎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p.9)
1、人的遗传特质及生理、心理状态:
(1)遗传秉赋:智能的高低、体质的强弱、疾病、气质及行为趋势。(2)生理状况:个人身体的本质、仪表、动作的能力、智能及才干...等等。(3)心理状况:个人的人格类型、性向、自我概念、情绪、动机等等。
2、物质环境:指人类所居住的地球、房屋、所走的道路、所吃的食物,一切题供人类物质生
活的环境。
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人与人类如何组织成单位的方式,而单位包括了家庭、团体、社
区、文化、社会阶段与阶层等。
◎社会环境影响人类行为的知识(理论)。(p.10-11)
人类所处的环境对其成长、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尤其幼年时期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会妨碍日后的成就。
1、角色:是指与某一特殊社会位置相关联的行为模式。依照取得该一角色或地位的方式,可
区分为归属的角色或地位与赢得的角色或地位。
2、常模:经由观察或测试一团体全体成员的行为,所订定的行为标准,称之。有了这种标准 化的评估工具,才能了解个人行为是否合于社会期望。
3、社会化:是将个人模塑成为社会分子的过程,亦即是社会对个人传授其文化、生活模式与 团体价值的过程。个人经由社会化的过程,将其所属团体的常模内化成为其行为 的一部分,个人经过此过程学会了许多社会所赞许的行为,但仍保持一个独特的 自我。
4、自我概念:系指个人对自己的看法或评价。
5、参考团体:指个人选择某种团体当作模仿或指导的对象作为其判断及行动的参考,也就是
说被个人用作为其行为评价标准的社会团体。
◎环境影响行为的定则。(p.14)
人类一生中不同发展阶段由于社会环境改变影响行为转变之程度各不相同,自出生至幼儿期环境之影响最大。
1、在个人的人格模式尚未充分定型,社会发展亦未成熟,则社会环境影响人类行为较多。反之,个人的身心发展均已成熟,则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少。
2、环境之转变程度极为重大或对个人造成严重损害,影响个人行为较多。
3、在某一特定社会环境内,许多人受到长期的亲身经历,会形成某些相同或相似的行为或人格特质。
4、幼年时期由于环境不良,所导致的行为偏差,会形成人格的基础,以致终生很难纠正。即使成年后环境甚佳,其情绪及行为之偏差依然存在。
◎人类行为影响社会环境的先决条件及方法。(p.16-7)
1、先建立一套改革的理论、计画或方案。
2、该项理论、计画或方案对民生有裨益、为大众所接受,且办理切实可行。
3、应用良好的方法,如应用社会运动、社会革新等方法予以改善。
◎社会及行为研究方法。(p.16-24)
1、观察法:
(1)自然观察法:就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
(2)实验观察法或实验室研究:从事此研究法者,在理论上应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
1.对所要研究问题的性质与所需的相关知识,必须具有相当的基础。
2.对一般科学方法所需知识,必须具有相当基础。
‧完整实验需具备下列步骤:1确定实验问题 2列举实验假设 3设计实验进程
4确定实验对象 5选择实验工具 6进行实验观察
7整理分析资料 8撰写研究报告
2调查法:设计问卷对一特定对象的人做系统性的研究,是一种横断面研究。
3、溯源研究法:又称事后回溯研究,有一些人类发展方面的问题必须从其根源中详细探究,研究者常以现成既有的资料从事研究工作。
4、文化比较研究:从前译为泛文化比较法。这种研究法是利用全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为样本,以其资料做比较研究,以便验证对人类行为的假设。
5、社会计量法:他是评估某一团体中人际吸引或是排斥的工具。
6、测验量表法。
◎自然观察法的种类及优缺点。(p.16-17)‧种类
1、无结构非参与的观察aj、无结构参与的观察
3、有结构的观察 ‧优点
1、可以当时实地观察到现象或行为的发生。
2、能够得到不能直接报导或不便报导对象的数据。
3、假如在特殊的设计下,如使用单向透视玻璃,或特别情境下,如观察者亦为被观察群中之
一员,观察者不为被观察对象所注意,因此可以在最自然情况下行动,由此观察得到的 资料是最真确的。‧缺点
1、可能在现场做自然观察时,被观察者并不展现出欲观察的行为。
2、有些人或现象是不适宜或不可能做直接观察的,如家庭纠纷。
3、观察法只能看出一时间片段发生的行为,过去的事无法观察,将来的事也无法预测。
◎调查法的优缺点。(p.18)‧优点
1、这种方法可用于搜集大量资料。
2、在费用方面或时间上比较经济。
3、所搜集资料准确性较高。‧缺点
1、问卷调查仅是意见、价值观点的探讨,比较不深入。
2、大多数的调查是抽样调查,是否具有高度代表性颇有疑问,如有误差,可能严重影响调查
正确性。
3、访问员的素质、学识、技巧,以及做事负责态度等,都会影响被访问者是否诚实作答。
◎溯源研究法的优缺点。(p.18-19)‧优点
1、因为资料是现成的,研究者可以省钱省力。
2、大多数既有资料是长期累积的,研究者可以看出一件事情在时间序列上的长期发展。
3、采用这种研究法可不必求取研究对象的合作。‧缺点
1、保有资料者不肯合作,不愿提供资料,则研究者会一筹莫展,研究就无法完成。
2、既有资料可能不够详实,或缺乏可靠性。
3、运用统计资料从事研究时,还可能遭遇到当初资料收集者所用的测量工具与测量单位,不合当前研究之需要。
◎文化比较研究的优缺点。(p.19-20)‧优点
1、不但使研究者可免除单一文化狭窄范围的限制,又可以使研究者发现更多更广的人类行为
实况。
2、这种比较研究可提供一种类似实验研究方法。‧缺点或困扰
1、如何抽选民族样本。
2、如何避免样本民族的历史相关。
3、比较的单位如何确定。
4、变项如何量化或评分。
5、民族志是否可靠。
◎人际吸引的理论。(p.20)
1、相似论:指两人在种族、信仰、社经地位、能力、兴趣、需要、态度、价值等处,只要有 一项或数项感到彼此相似,便可能相互吸引。
2、互补论:人际互补的需要足以产生互相吸引的作用。
3、互动论:人际互动愈频繁,彼此喜爱愈增。
4、交换论:系根据经济学上投资与回报的原理来阐释人际吸引是由于个人间的报酬与代价关系。
◎社会计量法的用途。(p.20)
1、在教育上的应用:可用于分组、诊断、治疗及评鉴。
2、在工作方面的应用:
(1)领导才能的发现(2)工作的分配(3)士气的考察
3、学术研究方面的应用:可以分析团体的结构。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知识的应用。(p.26)
1、在学术探究方面:各相关科系的师资与学生可以用于教材或是重要的参考资料。
2、在实务工作方面:各类专业从业人员从中习得知识,形成对案主辅导之重要参考。
3、在日常生活方面:使监护者或双亲能够更了解子女,成年子女亦了解如何与老年父母调适,使家庭生活更美满。
第二章 婴儿及幼儿期(婴儿:0~2岁)【摘要重点】
(幼儿:2~6岁未满)◎佛洛伊德(Freud)的人格发展理论。(p.39-40)
1、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是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概念,如饥而食、渴而饮、性欲的满足等。
2、超我:类似于道德观念,是良知、是非对错观念,以及一种特定文化的价值观。
3、自我:是调和本我与超我的。
本我、自我、超我三方面调和及运作得宜,个人的人格及行为才会健全,否则就会发生不良或犯罪行为或心理失调。
◎婴儿对爱及依恋感的需求,哪些学者创立理论?(p.40-41)
1、鲍尔贝(爱的需求以及依恋感理论):他指出从出生到三岁是个人一生中一段重要的时期,必须要有母亲的抚育及爱护。若这段时间剥夺了母亲的照顾、爱护,其生理、智能、社
会发展均极迟缓,可能发生生理与心理方面的病态。
2、利博儿:他认为母亲抚育新生婴儿应附带有母爱的表示,例如拥抱或是抚摸,婴儿获得母
亲的爱才有安全感及愉快的情绪,会促使消化系统及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婴儿生理健康
及建立健全人格。
3、郝威:他指出母亲与婴儿的接触是传神的,不知不觉的。
4、哈罗:他的假猴妈妈的实验,假设拥抱与接触的快乐,是一种发展成爱的重要因素,抚育
最原始的功能是与母亲的身体接触。
5、史匹兹:婴儿时期最重要的是需要有温柔的、爱的照顾。
◎马哈拉的分离与个别化过程理论:每个人会渐渐的从与真实世界的关系中键力一种分离感
或分离意识。这过程会涉及对自己与心爱的对象分开的认知。‧过程:
1、正常的自闭:出生数周内,婴儿具有绝对原始的自恋特征。
2、正常的共生:2~4、5个月,将自己与母亲视为一体,不能区分自我以及非自我。
3、区
分:7~8个月,婴儿增加感官的运用,对外在世界做更多学习,获得许多相关
物体的数据。
4、练
习:当婴儿学会爬,便有能力暂时离开母亲,学会行走时,就练习动作及感觉以
便对外界的世界及物品有更多的了解,能力渐增,分离及个别化意识就更强
了。
◎爱力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p.43-44)
1、婴儿期:特征—信任&不信任。
2、幼儿期(2~3岁):特征—独立&羞耻及疑虑。
3、幼儿期(3~5岁):特征—创造力或主动&罪疚感。
4、儿童期:特征—勤奋&自卑
5、青少年期:特征—身分&角色混淆。
6、成年期:特征—亲密&孤独。
7、中年期:特征—利他&自利。
8、老年期:特征—整合&绝望。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p.45)
1、感觉动作期:0~2岁
2、准备动作期:2~7岁
3、具体运作期:7~11岁
4、正式运作期:11岁以上
◎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p.45-6)
1、扮演的方式(0~2岁)
2、形象的方式(2~6岁)
3、符号的方式(7岁以上)
◎佛洛伊德的心理与性理论。(p.46-7)
1、口欲期:年龄:出生~18个月 特征:刺激嘴部的经验获得快乐。
2、肛欲期:年龄:18个月~3岁 特征:主要的乐趣来自刺激肛门的经验。
3、性器期:年龄:3~6岁 特征:快乐来自刺激性器官的经验。
4、潜伏期:年龄:6~12岁 特征:压抑或否认性方面的需求。
5、生殖期:年龄:青春期开始 特征:性成熟有性需求及生殖的能力。
◎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要素。(p.49-50)
1、认同作用:温区表示认同作用是一种概念,市被模仿人对模仿者有直接明示及永久的影响。‧种类:
(1)类同的认同:模仿者仿效被模仿者,并有类似的行为。(2)互惠的认同:模仿者与被模仿者有互相答应的行为。
(3)消极的认同:模仿者非但不模仿被模仿者的行为,而且与其有相反的行为与反应。
2、自我概念:(顾里—镜中之自我):本人在他人面前所表现的行为,由于他人的态度与反应,使本人了解自我,因而产生一种满意或是羞惭的感觉。
3、从游戏中逐渐接受他人的意见,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他人扮演的角色:(米德—概括化他人、主我、客我):说明了幼儿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了解他人对他的判断及期盼,形成了一种印象。以及个人的行为有完全照自己意见做的(主我),亦有个人接受他人意见及态度做的(客我)。
◎幼儿的社会化必备的条件。(p.50)
1、具有充足的学习机会。
2、幼儿学习的动机很强。
◎妨碍儿童社会化的发展的家庭因素。(p.50)
1、双亲个性孤僻冷漠,对待幼儿缺乏关爱。
2、下层社经地位的双亲对子女忽视或拒绝。
3、亲子关系不佳。
4、双亲溺爱、纵容、或过分保护,使幼儿较难适应团体生活及遵守规范,对社会化发展亦有不利影响。
◎柯白葛的道德发展理论。(p.50)
1、道德以前时期(道德成规前期):婴幼儿时期。
2、习惯时期(道德循规期):儿童及青少年时期。
3、原则期(道德自律期):成年期。
◎会导致幼儿失常的不利情况。(p.52-3)
1、母爱的剥夺。
2、幼儿期亲子关系过分紧密。
3、亲子关系不足。
4、亲子分离。
5、父母离婚。
6、受虐待或忽视。
◎父母对于婴儿及幼儿应如何启发及管教。(p.51)
1、母亲应该对婴幼爱护并抚育周到。
2、从出生就要开始对婴儿激励。
3、父母对幼年子女应该适当的爱及管教。
4、在幼儿期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
5、在5岁左右父母要为孩子将入国民小学做准备。
◎无助感症候群。(p.54)
1、自主性反应减少导致心理动作发展迟缓。
2、对认知产生消极的心态。
3、进取的动机减弱,展现出被动的行为。
4、发生在多重无法控制事件后的无助感反应会持续下去。
5、食欲及社会化动机均将受到压抑,无法好好地照顾自己或接受刺激。
6、生理方面的改变。
◎婴儿及幼儿的行为问题。(p.55-59)
1、自闭症
5、惯用左手及使用一只眼视物
2、饮食挑剔
3、语言的缺陷及口吃
4、沈默孤僻的幼儿
◎自闭症幼儿的行为及治疗方针。(p.55-6)‧行为
1、不与任何人交谈,包括教师、双亲等。
2、对成人的命令或嘱咐不理睬、不遵从。
3、可能会做毫无意义、不快乐的游戏。
4、可能有自虐待的行为。‧治疗方针
系采取个别矫治的方式,引用行为修正策略,由一位治疗师对一位自闭儿谈话,要自闭儿应答。倘若自闭儿与治疗师对话,他将会获得奖励。
◎导致幼儿饮食问题之因素。(p.53)
1、心情紧张导致食欲减退。
2、婴幼儿有其特别不喜食的口味。
3、情绪高涨的影响。
4、以拒食或挑剔食物作为手段,以便获得家长的关注。
◎婴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矫正方法及预防办法。(p.53-54)‧矫正方法
1、食物应选择易于消化及吸收者,尽量不放味精或其它刺激性的调味料。
2、餐桌上应有愉快的气氛。
3、食物应顾及美观并且有吸引力
4、诱导孩子吃掉不喜食的食物,如改变食物的形状或者少量。‧预防办法
1、养成幼儿分食及单独吃饭的习惯。
2、成人要以身作则,并示范餐桌礼仪。
3、吃饭最好定时、定地点、定量。
◎促成幼儿口吃的因素。(p.55)
1、语言的熟练程度。
2、家庭情绪气氛。
3、教养愈严格愈容易导致口吃。
4、缺乏密切的社会接触。
5、幼儿的语言常在紧张的状况下被打断。
6、处在陌生的环境中。
◎沈默孤僻幼儿的矫正方法。(p.55)
1、鼓励这些幼儿对别人打招呼。
2、和熟悉的人说几句话。
3、对三、五个熟悉的人说几句话。
4、加入游伴团体练习与别人沟通及交谊。
第三章 儿童期(6~12岁)【摘要重点】
◎儿童期的行为特征。(p.67)
1、学习独立。
2、自我概念。
3、对父母的依恋感减少,对同伴的友谊及亲密感渐增。
4、增加对教师及同学的认同。
5、学业成绩及适应不佳,多数会成为非行或攻击性、或逃学等偏差行为。
◎儿童期的发展工作。(p.68)
1、儿童期最重要的发展工作是学习各学科的知识及各种技能。
2、儿童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期望,并适合其生理年龄。
3、儿童有新的及更多的社会接触
4、儿童学习发展工作必须凭借其自己的努力,不能仰赖父母的帮助。
5、学习与同辈及他人相处。
6、扮演适合其性别的角色。
◎儿童人格发展的决定因素。(p.74-75)
1、身体构造:
1.直接的影响:身体强壮肌肉发达的儿童擅长体育活动,在同伴中能建立威望,反之瘦弱、过于肥胖的儿童在运动方面常居劣势。
2.间接的影响:儿童对自己仪表的感觉,有时自己不易感觉自己的弱点,经别人提醒后才
感觉得到,所以间接的影响又称为「对儿童有影响力的人对他仪表的感觉」。
2、身体状况:身体状况的改变能影响儿童的行为及人格。
3、情
绪:轻微的情绪问题就会导致身体的不平衡,及行为问题。
4、智
力:儿童运用其智能调适生活。
5、家庭生活方式及儿童幼年时经验的影响:儿童的家庭生活方式常取决于双亲的态度及行为。
6、文化的影响:各种文化均有其特质,对价值观点亦均不同。
7、学校的影响:学校与家庭均为文化价值的传播者。学校对儿童的影响力比家庭的影响力大。‧ 老师对儿童的影响有两种(一)直接影响:老师纠正学生的行为。(二)间接的影响:老师
帮助学生使他们有良好的社会调适,以便影响他门人格的正常发展。
8、同伴的影响:儿童在团体中的声望,影响他的人格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p.76-82)
1、佛洛伊德的心理与性的理论:儿童期,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发展出对异性排斥或
厌恶,此时期即是佛洛依德所描述的对异性欲念压抑在潜意识里的时期。
2、爱力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儿童期再该项理论的第四阶段,其特征是良好的方面是勤奋,不良的特征是自卑。此理论凸显出儿童其最重要的工作是学习学校里的各项功课。
3、认知的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七岁到十一岁是具体运作期,这其主要的发展市儿童可不经由街处
或掌握某事,就能想起这种事物及关系。
‧具体运作期及正式运作期的差别:具体运作期的儿童还不会运用想象力,也不会用推理
能力形成假设,仅是学会应用符号及思考而已;而正式运作期的儿童及成人已学会了认
知的许多方法,所以能够学习更多高深艰难的知识。
(2)布鲁纳的认知理论:学龄儿童至成年期是符号的方式,这市他认知理论的最后一个阶段,他认为儿童进入小学以后才会应用符号,所谓的符号即是指字母、标点符号、文字等,并能依照文法规则操纵符号。
(3)凯莉的认知理论:凯莉发表的认知理论,认为个人认识各根据其个人架构,意指一种概
念的分类,亦是个人感觉他的世界的一种方法。这是基于个人的经验,对外在的世界在 知识层面内予以架构。
(4)阿诺德:他认为儿童必先对事物认识清楚,才会激起情绪反应。
4、自我实现
(1)马士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他认为自我实现是个人内在的一种倾向或动机,想要充分展现其前能与才华,以便能达到最佳的成就。自我实现是人类动机中最高的层面。马士洛将人类动机分等级,最低曾是满足生理需求,诸如饥而食、渴而饮……等。
(2)威克逊儿童的自我实现权理论:他认为儿童知该项权利是非常重要的。他认为社会应该重视儿童,应该设法满足其需求,发挥其特长方能使将来的社会更发展更进步。
◎影响儿童在学校社会化发展的因素。(p.83)
1、儿童的人格类型:凡具有积极的人格特质,容易和别人交友者,比较在新环境内适应良好,社会化的发展亦较良好。
2、学业成绩:成绩良好的儿童具有良好的自我概念及自尊新,有助于其社会化的发展。
3、师生及同学关系:师生及同学关系良好者,社会化发展良好;反之,会妨碍期社会化的发展。
4、居家社区环境及学校座落的地点:居家社区环境不良或是学校座落在低收入户集区的社区内,环境骯脏,犯罪率高,儿童常接触行为偏差的少年或成人,容易学到不良的习惯及行为。
◎道德发展-习惯时期(道德循规时期):柯白葛的道德发展理论,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在该理论的第二阶段—习惯时期。多数的儿童及青少年会遵守成人的命令,学校所定的规则,凡举是非对错,以及应该如何做,大致会遵照别人所定出的一些习惯,而不是自己的思考过程。
◎行为学习方法。(p.85-86)
1、行为加强理论(史金纳):他认为儿童是外向或是内向,其行为是喜欢讲话、展现才华,或是镇静、含蓄都是父母加强的结果。
2、社会学习方法(米勒及唐纳):他们认为人类行为是由于观察及模仿他人行为而学习的,社会学习的要素包括驱策力、线索、反应及加强等。
3、模塑理论(庞杜拉):他认为人类有许多行为是观察一个行为的模式而习得的。
◎儿童学业成绩不佳的原因。(p.87)
1、没有做好学习前的准备工作。
2、读书方法错误:1.分心型的学生 2.懒惰型的学生 3.迟钝型的学生。
3、父母期望过高管制过严,与期望过低管制松懈,都会形成儿童学业成绩不良的情况。
4、儿童处在不利于学习的环境中。
5、儿童智能不足、学习无能或者感觉器官有缺陷。
◎儿童受虐的种类、伤害、辅导及预防。(p.89-93)‧种类
1、身体虐待:指儿童与青少年身体因受暴力而留下一些临床上可以检验的伤害,如瘀血、伤
痕、骨折等,依受伤的部位及严重程度明显不是出于意外造成的。
2、精神虐待:对儿童、青少年施以不人道、不合理行为,造成其心智、心理与情绪上的严重
伤害,包括拒绝、贬抑、威吓、强化或教导其不符社会规范之行为等。
3、性虐待及乱伦:乱伦是性虐待的一种,指在血亲间发生性关系。其它的性侵害施虐者则可
能是陌生人。性虐待及乱伦包括性胁迫、强暴、恋童癖、以孩童从事色情交
易等身体接触与非身体接触。
4、疏忽:指照护者没有提供孩童最基本的维生必须,或正常身心发展所需的照护程度。包括
无法供给或故意不供给儿童充足的食物、衣物、住所,或免于身体伤害的监护,以及照顾不足而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良或成长受阻。‧伤害
1、生理的伤害:死亡、身心症、身体机能受损、感染性病、怀孕等。
2、心理的伤害:否定自我、孤僻、缺乏信任感、恐惧、羞耻、罪恶感、敌意、愤怒等。
3、对行为的影响:旷课、吸毒、犯罪、成为下一个施虐者、攻击性强等。
‧安置辅导
1、安置前预防服务:(1)紧急处置方案(2)家庭维护方案
2、家庭重整方案
3、永久安置方案:(1)领养。(2)合法监护。(3)长期寄养或机关教养。
‧民事保护令分成:(1)通常保护令:有效期限一年。得以申请二次。(2)紧急保护令:四小时内以书面核发。
第四章 青少年期(12~20岁)【摘要重点】 ‧(少年期12~18)‧(青少年期:18~20)
◎少年期的行为特征。(p.99-100)
1、这期刚开始,少年达到性成熟,身体快速生长,容易疲劳、不安、头痛、懒散导致情绪高涨、心理不平衡。
2、独立生活的能力比儿童期增进,与双亲及家人的关系比较从前疏远。
3、此期社会化的特征是对同辈团体的亲密度大为增加。
4、属于不大不小的尴尬年龄,地位较不明晰或含混。
5、自我评估的能力不强。
6、情绪及行为非常不稳定,时常改变。
7、少年期的问题很多包括:健康及生理方面的接受、学业问题、家庭关系及社会关系、未来计划之筹划方面等四项。
◎青年期的行为特征。(p.101-102)
1、情绪较平和。
2、多数青年都经历过短期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锻炼。
3、社会化发展更迅速。
4、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年龄渐增而日益增进。
5、双亲不适当的管教及对待,对青年子女行为的不良影响。
◎人类的认知发展程序:依照盖尔福的意见,人类的认知发展程序,包括下列各项
1、认知:意指发展并认识。
2、记忆:将所认知的内容记住。
3、扩散性创作:将许多已知的事实创成新的,或多种的关系。龙冠海教授表示的「分析的观点」与扩散性创作同义。这种创作包括创造性的思考。
4、收敛性创作:意指达成结论,就是龙冠海教授所指出的「综合性观点」。
5、评估:对已知事物的准确性或适当性作成决定。
◎青少年期有关身分及角色的困难(爱力克森):
爱力克森理论第五期青少年阶段的特征为身份对几色混淆,这时期良好的特征身份是个人对自己的了解;不良的特征是角色混淆,亦称身份扩散,或身分迷惘,意指个人的自我是不整合的。困难包括:
1、有些青少年,分不清他从前所担当的角色,哪些角色应该继续,哪些角色不应该继续,因此感到迷惘。
2、青少年们由于认同,习得多种行为,但是他们尚未准备好担当成年期的责任,因此未作抉择。
3、角色迷惘的青少年其积极的本质逐渐消灭,消极本质就会增加。具有消极本质的青少年逐渐出现偏差行为,最容易危害社会安全,许多犯罪少年的自我本质是偏差的。
◎青少年期社会行为发展的特征:(12岁~20岁未满。)
1、接受个人发展成熟的体格特质,并接受扮演其本身的性别角色。
2、不仅能独立生活,感情方面可不依赖双亲而自立。
3、这时期同辈团体的友谊比亲情更重要。青少年应结交同性朋友与异性朋友,并与他们建立亲密的关系。
4、发展担当公民资格所需要的学识、能力与概念。
5、青少年必须面对人生三大重要的发展:升学、就业、婚姻做抉择,并积极筹划与准备,此三件大事必须在下一阶段成年期陆续完成。
◎青少年期社会化发展的特征。(p.111-2)
1、青少年与同伴关系较亲密,与家庭关系较疏远。
2、社会参与增加。
3、沟通及表达的能力增加。
◎当前社会重视社会化发展的缘由。(p.112)
1、据学者们的研究,未来的世界人口愈来愈多,资源却逐渐减少,交通运输便利,使国际间沟通及合作频繁。年轻人在未来社会中出人头地,必定是社会化及人际关系良好的人。
2、在民主国家中许多职位都要人民或同事投票选择,一个不善沟通、人际关系不良的个人,很难脱颖而出。
◎青少年期的问题。(p.109-119)
1、中等学校校园伦理与暴力事件。
2、青少年犯罪。
3、青少年滥用药物。
4、婚前性行为、未婚妈妈及雏妓问题。
◎犯罪理论。(p.119-120)
1、克劳瓦及奥林-机会理论:社会中散布合法或不合法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将决定偏差的 方式,低阶层的人民犯罪率高,他门期望获得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准,却无法获得合法的 机会,乃转向不合法的机会而犯罪。
2、柯汉-犯罪次文化理论:在犯罪率高的社区理,那些导向犯罪的价值观点,态度及行为模
式是代代相传的,形成一种次文化。
3、苏萨兰-差别联结理论:犯罪行为和其它行为一样,都是从学习得来的,尤其是从个人所
亲密归属的团体中最容易学习。
4、李玛特及贝克尔-卷标理论:个人可能偶然或经常有偏差行为,如果没被发现就不会被公
认为偏差或是病态的,但是一但被发现,往往会被贴上坏的卷标,会导致更严重的偏差
行为。
5、梅尔顿-规范缺失理论:社会秩序混乱涉及一种整合,倾向于分裂或缺乏文化目标或规范,即社会里某些个人或团体不能经由合法规范所允许的手段来达成目标。
◎我国对少年犯的处遇程序、方法,以及改善建议。(p.114-117)
.处遇程序由司法机关设置少年法庭审理少年犯。少年犯案被警察发现,警察审查情节轻重、当事人犯案之动机等,决定是否训斥几句,即将少年放走,或者做一简单报告将少年送交少年法庭审理。少年法庭接案之后即刻请观护人或大专实习同学进行家庭访视,与家人及少年会谈,做成审前报告,少年法庭审理之后,对少年犯之处遇方式由轻至重。‧处遇方法
1、训诫。
2、假日生活辅导。
3、交付保护管束。
4、感化教育。
5、少年监狱。‧改善建议
1、促进学校与家长间之联系。
2、推广亲职教育。
3、举办辅导讲习。
4、应对学生的家庭提供谘商与辅导。
◎社区处遇的优点。(p.116)‧政府方面
1、可节省政府的经费、人力、物力及设备。
2、辅导成效较佳。‧对少年犯方面
1、不妨碍少年的学业或工作。
2、就业少年犯负担部分费用,使他养成责任心并获得自尊。
3、社区处遇比较少年监狱及感化教育机构管制较松,没有将他们当作犯人看待,使少年容易悔改。‧其它方面
1、实施社区处遇,专业社会工作人员系采用个案工作方法或团体工作方法(团体治疗或团体谘商),并有许多工作模式,所以辅导较有成效,在犯罪率较低。
◎安非他命中毒之特性。(p.124)
1、会危害神经细胞。
2、会产生依赖性及耐药性。
3、有再发现象。
4、突然的幻觉。
◎安非他命犯罪及滥用者增加之原因。(p.125)
1、歹徒及不法组织为牟利而大量促销。
2、已滥用的个人不容易禁绝。
3、一般人对该药之认识不足,常有疏于防患及考虑之处。
4、大部分原料如麻黄素透过走私进口,其供应来自国外,杜绝其供应管道困难。
5、心理因素:ㄧ般人对对该药的误解,如:不易上瘾、不犯法等。
◎安非他命滥用之原因、预防对策及误解。(p.125-126).滥用原因
1、来自家庭之疏离感。
2、朋友引诱。
3、好奇心。
4、逃避忧郁、消沉。
5、对现实社会之反抗。‧预防对策
1、避免孩子孤立,不可过度纵容。
2、与学校密切联系。
3、监护者应具有药物常识。
4、晚上不轻易允准子女到同学家做功课或夜宿。
5、不准子女在不正当场所打工。
6、应多注意子女的行为,如学、不服管教、暴躁、易怒、缺钱用等。‧误解
1、不易上瘾(其实有强烈精神性)。
2、不犯法(实际上已列入麻醉品管理、非法持有及吸食、施打者分处2至3年以下有期徒刑)。
3、戒断不难(实际上有禁断症,容易再犯)。
第五章 成年期(20岁~4、50岁)【摘要重点】
◎成年期的变化及成人心态与调适情况。(p.133)
1、从受抚育子女的身分,结婚后转变为夫妇身分,生育子女再变为担当父母身分,都要在短短几年之内完成,难免在心理方面尚未适应。
2、从学生的身分忽然转变为就业者的身分,亦经过很大的转变。
3、必须经过一连串的调适。
4、心理状态复杂而多变,有欢欣、鼓舞的巅峰经验,也有紧张、焦虑、烦恼的日子。
5、双薪核心家庭逐渐增多,内外兼顾,角色愈来愈多,时间紧凑压力倍增。
◎成年期的行为特征。(p.134-135)
1、这个时期之初,成人身体最强壮、体力最旺盛、仪容俊美,二十五、六岁之后就以极缓慢的速度减退。
2、是一个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的年龄。
3、是最具生产能力的年龄。
4、在成年期(大约在35岁左右)已完成人生三件大事,升学、就业、婚姻,成人就稳定下来。
5、成年期问题极多。
6、情绪高涨而多变。
7、成人在就业方面良好的表现将奠定终生事业发展的基础。
◎成年期心理发展理论。(p.138-143)
1、人生周期理论—亲密对孤独:爱力克森人生周期理论第六个时期良好的是亲密;不良的特
质是孤独。他也指出程人必须将其本身的意识与他人的意识相融合,才会达到亲密的关
系;若成人不能将整个自我与他人的自我融合,就会产生孤独感。
2、成年各阶段的发展理论: ﹙1﹚熙海:
他将成年期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30岁):特征为努力争取独立。
‧第二阶段(30岁以上):特征为对自我及其拟担当的角色重新定义。
‧第三阶段(30多岁或40多岁):特征为努力挣脱某些不利的经历,以维持社会人的身分。
﹙2﹚钮高坦:按照社会的定义,成人对于责任、权利与报酬,各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分配。了解上述的观点(社会行为的全角):
1.成人对自己作的决定必须了解并配合社会的支持与限制。
2.有些成人对于上项意见作一致的心理回响,他们遵守社会所规定的次序去作。
◎成人应担当的责任。诺叶斯与柯尔勃研究成人应担当的责任:(p.135-136)
1、性的需求。
2、生育并抚育子女。
3、就业。
4、社会参与并担当公民。
◎健全(理想成熟类型)成人的特质:史东与丘区研究成人期的人格发展,指出成人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一)理想的成熟类型
(二)发展成许多病态及问题有待克服。
‧健全
1、成人的能力及心理特质
(1)他认识自己并了解其长处及短处,并能与其过去连结起来,能成长、改变,并能适应新环境。(2)他有智能、不仅能学习知识,并且能应用习得的知识,明智的解决其生活方面的问题。(3)他能发展自决,并能操纵自己的命运。
(4)展望未来,他能珍视自己的生命及机会,随时注意自己的安全。
(5)他熟悉社会上的实际情况,发现了许多意义含混或矛盾的事,不仅能容忍,有时亦
需要某种程度的独自思考。
2、成人的社会行为
(1)很重视人际关系,能接受爱并给予爱。(2)他很关心社会问题,也有一种责任心,设法减轻或解决社会问题。(3)他有一种民主守则,不仅存在意识型态,而且在行为方面个人深深的坚守。
(4)他遵守社会规范,并企图提高其行为水准,使之不被文化所排斥,但并非不经思考就接受现成的社会价值观点。
3、◎成年期的社会行为发展。(p.143-148)
1、成年期的社会化。
2、成人的角色期盼。
3、成人的社会参与。
4、成人的社会流动。
5、道德发展—原则期
◎成人角色期盼的特征。(p.143-144)
‧ 角色期盼:指某种特定角色的期望,角色期盼与社会文化所赞许的行为有关。
1、大多数成人自己期盼的角色与社会期盼他们担当的角色相符合。
2、担当所规定角色良好,自我评估必定较优。反之,担当所规定角色成效不佳,自我评估必
定较劣。
3、成人的行为须适合其年龄,对于就业及家庭应能担负起长期的责任。
4、婚姻及就业系成人应履行的责任,应该在适当的年龄达成,如此成人就能得到内在的安定
及信心。
5、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成人,其机会分布亦不等。
◎道德发展----原则期(道德自律期)?(p.147)
柯白葛所创作的道德发展理论,成年期正处于第三时期的原则期,这时期的成人已具有内部的行为守则,这是基于其个人的思考及分析而获得的。
另,并非所有的成年人都可以发展到原则期,教育水准较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成人多数只发展到习惯期。另有致能不足、人格异常社会化发展很差的成人,终生停留在道德以前阶段。
◎单亲家庭各有哪些问题?(p.152-153)
1、母亲的单亲家庭:经济问题。
2、父亲的单亲家庭:身兼母职。
◎夫妻调适之道(简春安教授)。(p.154)
1、美满的婚姻需要不断的设计与规划。
2、夫妻两人要强调沟通内涵和技巧
3、对夫妻关系要有「人性软弱」的忧患意识。
4、夫妻间应愈来愈好的角色适应。
◎家庭经济的理论。(p.155)
1、拮据时期:从新婚到子女年幼时期,家庭经济是收入少,支出多。
2、渐宽时期:孩子们进入了小学至国中阶段,家庭经济逐渐宽裕,薪资及储蓄渐增。
3、富足时期:孩子们进入高中至完成学业、就业、婚嫁,此时父母已步入中年,事业、经济
已达个人一生之中的巅峰时期。
4、减退时期:从退休到死亡,老年医疗费用极高,可能遭遇配偶死亡,因此老年期是人、财
方面都在减退。
◎掌理家庭经济的技巧。(p.156)
1、编制家庭预算,量入为出。
2、购置用品精打细算。
3、开辟财源增加储蓄。
4、银行定存达一定金额,转入其它获利多且稳固的投资。
◎父母应如何承担亲职。(p.156-157)
1、灌输正确的价值观点。
2、教导子女应对及礼仪。
3、养成卫生习惯以维护身体健康。
4、父母应在子女性成熟时,灌输最基本的性知识。
5、教导子女勤俭,养成储蓄的习惯。
6、父母应教导子女遵守社会所赞许的行为规范,并学习履行公民的责任。
◎成年期的问题。(p.157-160)
1、成人职业调适不良的问题。
2、成人心理失调及精神病态的问题。
◎就业母亲的困扰。(p.152)
1、体力不支的困扰。
2、面临多重心理压力。
3、未善尽亲职的影响。
第六章 中年期【摘要重点】
‧学理上的界定:停止生殖开始至体力衰退即心智敏捷度减低为止。‧年龄上的界定:40~65岁称之为中年期。
◎中年期的行为特征。(p.167--168)
1、中年时期是一生成就的巅峰时期。好洛克表示发展的高峰是40~50阶段。
2、中年时期经历到更年期。
3、心理多变有时平衡,有时不平衡:不平衡期主要是在更年期,其次是空巢期。
4、初步衰退时期。
5、中年期的危机及问题: 1.中年期男性婚外情增强。2.中年人罹病率增多。3.中年是自杀的高峰期。
4.与职业有关的,诸如职业调适困难,不顺遂或失业等。5.◎中年期的发展工作。(p.173)
1、接受并适应中年期生理方面的改变。
2、关于兴趣方面的改变。
3、关于职业调适使个人能建立并维持一相当稳定的生活。
4、家庭调适。
5、参与社区事务担当良好公民。
6、额外的工作—照顾病弱家人。
◎智力的种类。(p.175)
1、流体智力:所包括的能力可能是由人类的神经结构与心理架构所构成,包括记忆力、推理 能力、联想力,这种能力中年期渐衰退。
2、晶体智力:它主要取决于正向的学习经验,包括所有会增进个人在常识方面的区分力、动 机和个人调适能力,此种能力中年期仍有增进。
◎心理发展的理论。(p.175-176)
1、容格的分析理论:他认为性格发展过程中,自我是联结个人与外界现实世界,必须到四十岁时才能发展完全。自我亦可说是个人与外界力量妥协的性格结构,自四十岁以后至老年开始发展内在的、真实的个体,这一阶段为发展个别化的目标朝向自我实现,这是四十岁以后终生努力奋斗的目标,但不一定能够完全达成。
2、爱力克森﹙Erikson﹚人生周期理论第七期利他对自利:人生周期理论中年是属于第七期,特质是利他对自利;良好的特质是利他的,这指有生产力中年人,他们人格健全在社会上已有了相当的地位,这些人仍有余力照顾他人,并能关心社会、贡献己力;不良的特质是自利,没有生产力,可能自顾不暇,不可能顾及他人,他们通常是停滞的、不活动的,或者是属于低社经地位的个人。
◎中年期的家庭及家人关系。(p.177-178)
.家庭关系方面:中年人家庭关系最大的特色是上有老年尊亲,下有青少年或成年子女。‧家人关系方面:
1、亲子关系:
是疏远而尚佳的或是疏远而不良的,当视两代间的沟通技巧、子女的年龄、媳妇及 女婿的人格类型与中年父母配合与否而定。
2、夫妻关系:
虽然有一些危机,但是多数夫妻还是安然渡过,夫妻关系从亲密至冷漠都有。
3、与老年父母的关系:
在西方社会中是较不良的,而在我国仍有极孝顺的子女,对病弱父母照顾周到,但 是也有不少弃老年父母而不顾,不愿意负担其生活费用。
◎中年发展任务理论。(p.172-173)
1、体力取向转为智能取向。
2、人际关系自性关系转为社会化的结合。
3、感情的投注由固执转为具有弹性。
4、心理活动的弹性以对抗僵化。
◎中年期的问题。(p.180-200)
1、职业调适
2、照顾老年父母。
3、更年期的烦恼、性的改变及婚姻危机。
4、准备退休。
5、担当祖父母的愉悦及问题。
◎更年期的症候、辅导策略。(p.186-195)‧症候
1、女性更年期的症候。
2、男性更年期的症候。‧辅导策略
1、心理辅导。
2、药物治疗。
◎婚姻冷淡夫妻之辅导方针。(p.191)
1、实施婚姻保温术。
2、家庭生活切勿陷于单调,夫妻应建立一些共同的兴趣。
3、家庭事务处理得当没有造成重大错失。
4、工作所遭遇到的压力或焦虑,应该不带回家中向家人发泄。
5、与同事及亲友维持良好关系。
6、保持良好的身心状况、愉悦、和谐的心情。
◎不婚人口急剧增加的原因及辅导策略。(p.192-193)‧原因
1、当代二十几岁的成年男女对婚姻的价值观及需求改变,认为婚姻是选择性的可有可无。
2、社会对就业的资格愈提愈高,年轻人为求得高学位而延误了婚姻。
3、社会上普遍缺乏良质的婚姻辅导或媒介机构,以致完成学业之后,择偶的机会愈来愈少。
4、成年人受父母婚姻不美满或当代离婚率升高的影响,对婚姻的危机意识升高,不敢冒险尝试。‧辅导策略
1、大专院校开设婚姻与家庭、亲职教育等课程,并设立交谊性社团。
2、社会福利机构应办理婚姻谘商及交谊性活动,并训练交友及沟通技巧。
3、就业机关定期举办未婚员工交谊活动或郊游,以提供更多的择偶机会。
4、唤醒成年人关于婚姻的重要性,并教导择偶的技巧,以提高结婚率。
5、未婚人口的安养问题方面,应增加为独居者所设的服务项目,或增设安养机构。
◎同性恋的导因。(p.194)
1、与基因有关,是遗传的。
2、内分泌不正常,腺体分泌和脑下垂体的异常。
3、性别认同混淆。
4、早年家庭中不利的环境。
5、母亲将感情转移到儿子身上。
6、女性化的男孩。
7、女同性恋者除上述家庭因素外,可能来自情绪受创,或是幼年时阴茎嫉妒情节。
◎中年人应如何为退休预先做准备。(p.196-197)
1、增加储蓄额。
2、为退休生活预先做安排。
3、维护身心健康。
4、家人及人际关系良好。
5、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或理想目标。
第三篇: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这是一种系统论的观点,它将个体遇到的问题与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反对将问题单独归因于个体特质或某一外在因素的简单化观点,而从整个生态系统(包括生理系统、心理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系统)着眼,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资源。
2.“人在环境中”这一理念启发社会工作者关注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①关注个人并寻
求提高其解决问题、应对环境和发展自身的能力;②关注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把人和他们所需要的资源、服务和机会连接起来;③关注环境并在必要的时候改革环境,使之更有效地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
3.生态系统理论:又称为社会生态系统论,它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群体、社区等)看作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即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这种相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4.生态系统具有层次性,它可以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
5.时间是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环境变量。
6.生命历程是指在人的一生中随着时间变化而出现的受到文化和社会变迁影响的年龄层级
角色和生命时间序列。
7.多元年龄观包含生物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三个基本维度。
8.9.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①遗传的影响;②母亲对胎儿的影响;③父亲对胎儿的影响;④环
境对胎儿的影响。
10.11.环境对胎儿的影响:①孕妇体内环境和物理环境对胎儿的影响;②职业环境与不良嗜好对
胎儿的影响;③家庭与社会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12.在帮助意外怀孕的女性上,社会工作者可以承担许多角色和倡导者的角色。
13.国际上一般以某一
个国家或地区某一时刻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对应存在的男性人口的数值来表示。
14.国际公认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在102-107之间。
15.我国出生性别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①家庭内部对男性的偏好;②社会保障体系的滞后;
③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④医疗技术手段发展带来的副作用。
16.中国被视为世界上生育
17.婴幼儿期是动作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18.婴儿的基本情绪包括愉快、兴趣、愤怒和恐惧
19.情绪与情感对婴幼儿成长的意义:①情绪情感是婴儿适应生存的重要心理工具;②情绪情
感是婴儿心理活动的激发者和驱动器,支配、制约着婴儿的心理活动,婴儿的活动情绪色彩很浓;③情绪情感可促进、推动或抑制、延缓婴儿的认知加工过程;④情绪情感是婴儿人际交往的有力手段。
20.狭义上的依恋:特指婴儿与其看护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表现为婴儿和看护人之间相互影响
和渴望彼此接近,主要体现在母亲和婴儿之间。
21.依恋形成的标志: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即认生,6-8个月时
22.:①A型:焦虑——回避型依恋;②B型:安全性依恋;③C型:焦虑——反
抗型依恋;④D型:紊乱型依恋
23.依恋的影响因素:①抚养方式;②婴儿气质;③亲子早期互动;④母爱剥夺
24.:①身体虐待;②性虐待;③精神虐待;④忽视
25.育及医疗照顾),以至危害或损害了儿童的健康或发展;或在本来可以避免的情况下使儿
童面对极大的威胁(包括饥寒、长期缺乏照料、强迫儿童从事与其体力活年龄不相符的工
作等)。
26.忽视应包括身体的、情感的、医疗的、教育的、安全的和社会的六个方面。
27.3-7周岁可以说是一生中词汇增加最快的时期。
28.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专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
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29.学前期情绪与情感发展的特点:①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②情绪情感以外显性为主,内
隐性逐渐增强;③情绪情感以易变性为主,稳定性逐渐发展;④情绪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情感不断丰富深刻。
30.:①游戏满足儿童生理发展的需要;②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认知发展的需要;③
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31.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因素:①先天遗传素质;②家庭教养方式;③幼儿园老师的教育
态度;④社会文化;⑤大众传媒。
32.任何单一的家庭模式都不一定可以为成长中的儿
童们提供一个十足完美的发展环境。母亲—孩子的家庭模式和其他各种家庭模式一样,它
们都可以提供社会话的支持体系和方法,使他们在感情、智力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完整家庭的冲突消极影响:
1、孩子在充满矛盾、父母要求不一致的环境和家庭
气氛中缺少宁静、和平、幸福、安定,简言之,缺少儿童精神与心理健康全发展所必须的一切条件;
2、发生神经、心理病态的危险急剧增长;
3、行为的放纵和缺乏自制力日趋发
展;
4、孩子的适应能力逐渐降低;
5、道德习惯上瑕疵日益增多;
6、孩子越来越不习惯
于人们共同的道德规范;
7、孩子往往会产生对自己双亲的反感。有的甚至对一方的怀恨在心。单亲家庭的可能优势:
1、增强孩子的自立愿望;
2、有利于父或母与子女的情感交
流,子女体谅单亲家庭父(母)。心理成熟较早;
3、生活技能更多,培养起较强的生活自
理能力;对某些离婚式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由于摆脱了离婚前的纷扰状态,得到了平和的成长环境,有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
33.人的一生出现两个身高和体重的增长高峰,即婴幼儿期和青春期。
34.学龄期儿童的认知发展:①已经有了可逆性和传递性;②已经能解决守恒问题;③开始脱
离自我中心性;④开始逻辑思维。
35.学龄期的行为与生理问题:①多动症;②学习困难;③肥胖。
36.在应对多动症时,三方面的干预措施。首先,对学校环境的干预:①调整教室;②对老师的要求;③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其次,对家庭管理的干预:①家庭生活要尽量做到有条
不紊;②自我控制能力训练。再次,加强孩子的社交技巧训练。
37.青春期在生理上是指性器官发育成熟、出现第二性征的阶段。
38.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
39.:①青少年处在精力旺盛时期,学习能力和接收新事物的能力极强,好奇心和表现欲是青少年这一群体共有的特性;②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常识了解
非常有限,对自己行为的正当性、合法性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和控制;③一些道德败坏的人
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性,大肆散布色情、暴力、反动言论等信息,严重影响了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40.41.①开展助学工作,为辍学、失学和经济困难的学生联系资源、提供物质帮助,创造重新入学
或完成学业的机会;
②帮助后进学生,针对个别学生在情绪、心理、行为和学业上遇到的问题,以及学校中普遍
存在的不良倾向,通过有目的的辅导、帮助以及批评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和不良行
为,培养起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③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加服务社区活动,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
④帮助和保护处于困难中的学生,帮助他们处理由于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不良同伴群体所造
成的影响以及不健康的闲暇活动所引发的问题;
⑤在社区内开办一些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文化娱乐设施和项目,全面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42.成年早期的个体在生理方面正处于最佳状态。
43.:①个人品质是重要的选择标准;②物质利益和经济因素起关键作用;
③教育程度和综合素质成为重要因素;④外表形象是择偶的重要影响因素;⑤地域、年龄
和种族差异的影响力呈减弱趋势。
44.指男性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社会地位相当或者比自己地位稍差的女性为伴侣;女
性往往更多地要求配偶在受教育程度、薪金收入和职业阶层等方面高于自己,也就是常说的“A男配B女,B男配C女”的现象。
45.其实质应理解为夫妻有生育能力而不愿意生育的家庭。
46.47.成年早期的相关问题:①角色转变;②工作歧视;③性骚扰;④艾滋病及其干预。
48.包括:离开生身家庭独自居住,开始工作或继续深造,结婚或建立重
要的亲密关系,养育子女并照顾长辈,开创事业并为生身家庭和自己的新家庭投入大部分
闲暇时间。
49.与重要伴侣建立持久稳定的亲密关系是成年早期的核心任务之一。
50.对其所做得具有性内涵的言辞或举动,包括言语调戏与侮
辱、身体接触以及性器官暴露等。
51.:①交往范围的扩大是中年期人际关系的特点之一;②中
年期人际关系常常出现紧张的状况;③中年期人际关系呈现出稳定性和深厚性的特点。
52.⑤中年失业问题。
53.中年期夫妻的压力由以下四个主要因素引发:①社会变化的影响;②个体发展的影响;③
早年婚姻关系的耗损和僵化;④家庭生活圈的改变。
54.①加强夫妇
之间的沟通;②帮助夫妇双方重新认识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在情感上缩小双方的距离;
③促使案主把婚姻、家庭看作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
55.离婚后可能面临的压力:①自卑;②孤僻;③仇恨;④痛苦;⑤再婚的随意和畏惧;⑥悔
悟。
56.角色的承担者去履行的时候,可能就会出现顾此失彼、在时间和精力上感到紧张的情况。
57.①失业的集中影响是家庭收入的减少;②失业会导致失业者在家庭中地
位的下降;③失业会影响心理健康和社会稳定。
58.老人的社会参与活动:①休闲娱乐;②继续教育;③宗教活动;④再就业和志愿活动。
59.老年期的相关理论:①撤退理论;②活动理论;③其他理论:撤离理论。
60.老年人再婚的三种模式:①结婚式再婚模式;②同居式再婚模式,即未经履行任何法律手
续,丧偶或离异的异性老人便过上了事实上的夫妻生活;③老年协议式再婚模式,也可称
为老年协议婚姻。
1.2.①
②
③
3.当今社会工作实务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人在情境中”。将个体育道德问题与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反对将来问题单“人在情境中”启发社会工作者关注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 关注个人并寻求提高其解决问题、应对环境和发展自身的能力。关注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把任何他们所需要的资源、服务和机会连接起来。关注环境并在必要的时候改革环境,使之更有效地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生态系统理论:又称为社会生态系统,他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群体、社区等)看作一种独归因于个体特质或某一处外在因素的简单化观点,而从整个生态系统着眼,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资源。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即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这种相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4.5.6.7.8.9.① 生态系统具有层次性,可以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时间: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环境变量。生命历程:指在人的一生中随着时间变化而出现的受到文化和社会变迁影响的年龄层级角色和生命时间序列。多元年龄观的时间概念包含了生物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三个基本维度。性别是一个多元的概念,包括生物性别、社会性别、性行为性别三个基本层面。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p71: 遗传的因素。
② 母亲对胎儿的影响(母亲的自身条件对胎儿的影响----年龄{最佳生育年龄24—29岁}、体重、身高、孕史;母亲的营养对胎儿的影响;母亲的情绪对胎儿的影响)
③
④
10.父亲的胎儿的影响。环境对胎儿的影响(孕妇体内环境和屋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职业环境与不良嗜好对胎儿的影响;家庭与社会环境对胎在帮助意外怀孕的女性上,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使能者、教育者、中介者、倡导者。儿的影响)
11.人口性别比:指以某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时刻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对应存在的男性人口的数值来表示。-----出生婴儿性别比在102—107之间。
12.①
13.14.15.①
② 我国出生性别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 家庭内部对男性的偏好②社会保障体系的滞后。中国被视为世界上生育“男孩偏好”最为强烈的国家之一。婴儿的基本情绪:愉快、兴趣、愤怒和恐惧。情绪与情感对婴幼儿成长的意义: 情绪情感是婴儿适应生存的重要心理工具。通过情感的外部表现,婴儿可以向母亲表达自己的体验,母亲可根据婴儿的情绪情感是婴儿心理活动的激发者和驱动器,支配、制约着婴儿的心理活动,婴儿的活动情绪色彩很浓。情绪直接指导③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④医疗技术手段发展带来的副作用。反应调整婴儿所处的环境,使婴儿更易于适应环境。着婴儿的行为或不做某个行为。
③ 情绪情感可促进、推动或抑制、延缓婴儿的认知加工过程。通过与客观世界的交往,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婴儿可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
④
16.情绪情感是婴儿人际交往的有力手段。通过婴儿的情绪反应,父母可以了解婴儿的需求、好恶、感觉体验,从而调整自依恋:即特指婴儿与其看护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表现为婴儿和看护人之间相互影响和渴望彼此接近,主要表现在母亲和己与婴儿的交往方式和方法。婴儿之间。形成的标志: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
17.依恋的类型P133:①A型:焦虑-回避型依恋 ②B型:安全依恋型。③C型:焦虑—反抗性依恋④D型,即紊乱型依恋
18.①
②
③
④
19.20.依恋的影响因素P135: 抚养方式。看护者尤其是母亲对婴儿喂养方式及与婴儿的互动方式是婴儿依恋关系形成的一个关键因素。婴儿气质。婴儿最终形成哪种依恋,不仅取决于父母的抚养方式和家庭环境,也与婴儿本身的特点和气质有关。亲子早期互动。增加婴儿早期与母亲的皮肤接触,能促进和增强母婴依恋。母爱剥夺。母婴分离,进而与家庭分离对儿童心理的负面作用往往是不可恢复的。家庭成员虐待的类型: ①身体虐待。②性虐待。③精神虐待。④忽视。忽视:各类性虐待中被举报最多的形式,但它对婴儿及年幼儿童的身心发育具有毁灭性的打击。包括:①身体忽视。②
情感忽视。③医疗忽视。④教育忽视。⑤安全忽视。⑥社会忽视。
21.22.23.自我延迟: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3—7周岁(学前期)是一生词汇增加最快的时期。学前期情绪与情感发展的特点:
① 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成熟以及言语、认知、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儿童对情绪的控制力逐渐增强。
②
现。
③
④ 情绪情感以易变性为主,稳定性逐渐发展。随着年龄增长,情绪的稳定性会明显提高。情绪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情感不断丰富深刻。随着年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增强,个体的情感体验层次不断增加,对身情绪情感以外显性为主,内隐性逐渐增强。随着语言能力和认知随意性的初步发展,儿童逐渐能调节自己情感的外部表边人会有不同的爱的情感。
24.游戏对学前儿童的发展的作用:
①
制。
②
③
④
心。
25.26.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因素P206: 单亲家庭必然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P225 ①先天遗传素质。②家庭教养方式。③幼儿园老师的教育态度。④社会文化。⑤大众传媒
① 单亲家庭的孩子与对照组和一般家庭中孩子相比,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他们胆怯、孤僻、自卑、自尊度偏低;情绪极不稳定,恐惧、郁闷、失望、不安等不良情绪明显;行为畏缩,敏感、多疑、社会适应不良。
②
③ 但是在社会文化趋向多元化,宽容及理性的今天,随着离异或丧偶等原因导致的单亲家庭不断增多,有关单亲家庭的传比起其他具有同等社会经济地位的孩子们,单身女性家长家庭的儿童更具有感情调适的能力;除非本人因家庭情况而遭统观念正趋于改变,单亲家庭为破碎问题家庭,是病态取向观念,因此,单亲家庭的形成对孩子的影响并非都是消极的。欺辱,在一般情况下他们都有高度的自尊心,智力也比较发达,但在青少年时期,犯罪率也较高。
④ 单亲家庭,单身女性家长都有哺育儿童和向儿童提供感情支持的功能。另外,相对于充满冲突、争吵的家庭来说,单亲家庭对子女往往更具有更为积极的作用。对于完整家庭,在形式上完整而稳定,实际上父母唇枪舌剑、冲突不断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们反而更易受到不良刺激和加重心理压力。
⑤ 单亲家庭的优势:1)增强孩子的自立愿望。2)有利与父或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子女体谅单亲家庭父(母),心理成熟较高。3)生活技能更多,培养起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4)对某些离婚式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由于摆脱了离婚前的纷扰状态,得到了平和的成长环境,有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
27.28.①
29.30.人生中两个身高和体重的增长高峰-------婴幼儿期和青春期。学龄期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特征P234: 已经有了可逆性和传递性。②已经能解决守恒问题。学龄期行为与生理问题:①多动症。②学习困难。③肥胖。应对多动症采用的干预措施: 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认知发展的需要。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操作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想象来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需要。游戏是儿童人际交往需要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可以建立起对自己的信模仿和表现周围的人与事物。游戏满足儿童生理发展的需要。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自由地变换动作、姿势,可以多次重复他们所感兴趣的动作而不受限③开始脱离自我中心性。④开始逻辑思维。
① 对学校环境的干预,包括:调整教室,集中孩子注意力;对老师的要求,以鼓励和表扬等肯定方式为主;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降低期望值,减轻学习负担,加强学习技能培训。
②
③
④
31.32.对家庭管理的干预,包括:家庭生活要尽量做到有条不紊,使孩子在家里的活动规范化;自我控制能力训练,鼓励家长要加强孩子的社交技巧训练。鼓励孩子与同龄儿童交往,教会孩子与孩子交往中的基本礼貌和技巧,控制和减少孩子的对于病情较重的儿童,在行为治疗的同时,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一些药物。青春期在生理上是指性器官发育成熟、出现第二性征的阶段。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培养孩子独立学习和生活的自我管理能力。攻击行为。
①
②
③
33.34.①
②
③ 青少年处在精力旺盛时期,学习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极强,好奇心和表现欲是青少年这一群体共有的特征。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常识了解非常有限,对自己行为的正当性、合法性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和控制。互联网这条信息高速公路以“无主管、无国界、无警察”而著称,一些道德败坏的人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性,大肆散布色青春期适应不良的主要表现有:①学习障碍。②人际关系障碍。③情绪障碍。④行为障碍 对有适应问题的青少年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开展助学工作,为辍学、失学和经济困难的学生联系资源、提供物质帮助,创造重新入学或完成学业的机会。帮助后进学生,针对个别学生在情绪、心理、行为和学业上遇到的问题,以及学校中普遍寻在的不良倾向,通过有目的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加服务社区活动,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情、暴力、反动言论等信息,严重影响了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辅导、帮助以及批评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培养其良好的行为规范。
④ 帮助和保护处于困难中的学生,帮助他们处理由于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不良同伴群体所造成的影响以及不健康的线下活动所引发的问题。
⑤
35.36.在社区内开办一些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文化娱乐设施和项目,全面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成年早期的个体在生理方面处于最佳状态,黄金时期。P338 择偶标准:
①个人品质是重要的选择标准。②物质利益和经济因素其关键作用。③教育程度和综合素质成为重要因素。④外表形象是择偶的重要影响因素。⑤地域、年龄和种族差异的影响力呈减弱趋势。
37.择偶梯度:指男性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社会地位相当或者比自己地位稍差的女性为伴侣;与此相反,女性往往更过的要求配偶在受教育程度、薪金收入和职业阶层等方面高于自己,也就是常说的“A男配B女、B男配C女”的现象。
38.39.40.丁克:夫妻都有收入却不要孩子的家庭,其实只应理解为夫妻有生育能力而不愿意生育的家庭。单身家庭P361:家庭的一种特殊形态,他只由一个人组成。------复合家庭、直系家庭、核心家庭、不完全家庭。与重要伴侣建立持久稳定的亲密关系是成年早期的核心任务之一
41.性骚扰:指违反当事人的意愿,对其所作的具有性内涵的盲辞或举动,包括言语调戏与侮辱。身体接触以及性器官暴露等。
42.43.①
② 成年早期的相关问题和争议:①角色转变。②工作歧视。③性骚扰。④艾滋病及其干预 影响中年期人际关系的因素主要包括: 交往范围的扩大是中年期人际关系的特点之一。多方面交往、多重社会角色决定了中年期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中年期人际关系常常出现紧张的状况。现实要求中年人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克服孤僻、多疑、嫉妒和敌意的不良心态,一边不断将自己的人际关系调整到良好状态。
③ 中年期人际关系呈现出稳定性和深厚性的特点。由于经历了多次的成功与失败,人际关系经受了考验,更加趋向深厚化。44.45.46.①
②
③
47.48.49.①
②
③
失。
50.51.52.老人的社会参与活动主要:①休闲娱乐 ②继续教育 ③宗教活动 ④再就业和志愿活动 老年期的相关理论:①撤退理论。②活动理论。③持续理论。老年人再婚的三种模式:①结婚式再婚模式②同居式再婚模式 ③老年协议式再婚模式 中年期的相关问题和争议:①中年期的婚姻危机。②离婚。③再婚。④中年期的社会角色问题。⑤中年失业问题。中年期夫妻的压力的主要因素P417: 针对中年期婚姻危机的状况,社会工作者应P418: 加强夫妇之间的沟通。包括语言沟通、感情沟通和行为沟通。帮助夫妇双方重新认识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在情感上缩小双方的距离。促使案主把婚姻、家庭看做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离婚后可能面临的压力P421:①自卑 ②孤僻 ③仇恨 ④痛哭 ⑤再婚的随意和畏惧 ⑥悔悟 角色紧张:指当人们需要扮演多重角色,并且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为规范,都要求角色的承担者去履行的时候,失业问题的影响: 失业的集中影响是家庭收入的减少。失业使失业者失去经济来源。失业会导致失业者在家庭中地位的下降。失业者丧失了家庭中的主导地位,还容易导致夫妻原有的平衡被打破 视野会影响心理健康和社会稳定。不满和怨恨情绪滋生,自责和内疚感强烈。退缩与绝望,不正确的归因和自信心的缺①社会变化的影响。②个体发展的影响。③早年婚姻关系的耗损和僵化。④家庭生活圈的改变。可能就会出现顾此失彼、在时间和精力上感到紧张的情况。
第四篇: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名词解释
1、人类行为: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为适应环境所展开和表现出来的活动。
2、社会环境: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系统,包括家庭,组织,社区,文化等。
3、家庭:在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基本单位。
4、社区: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生活上相关联的人群。
5、文化:广义的文化指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6、人在环境中:用来描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重要概念,说明人类行为离不开社会环境。
7、遗传:亲代通过生孕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使子代和亲代表现出相似性状。
8、堕胎:中断怀孕或人工流产,指故意结束妊娠,取出胚胎或导致胎儿死亡行为。
9、胎教:为促进胎儿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育成长,同时确保孕妇能顺利通过孕产期所采取的精神,饮食,环境,老姨等各方保护措施。
10、遗传咨询:为服务对象提供遗传疾病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服务。
11、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物所作的有规律的反应。
12、运动能力:自我发动的运动中的能力。
13、感觉:个体感觉到刺激并将其进行信息编码传递到大脑的过程,是一种依赖于感觉活动的心理过程
14、知觉:个体对感觉信息进行分类和理解的过程。
15、社会参照:使用其他人的反应作为标准或者参照点,来指导某人的个人行为。
16、智力:有解决问题、适应和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组成,是个体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
17、依恋:两个人形成的亲密的情感联系,以相互关爱和希望保持亲近为特征。
18、从属行为:想要与某人一起交流或者做事情的行为,例如微笑、观看、哈哈大笑或者把某些东西给那个人。
19、具体形象思维:运用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所进行的思维
20、游戏:幼儿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并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21、自我评价: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人格特点的判断和评价。
22、性别认同:个体内心对自己是男还是女的感觉,即人对自我性别的认知。
23、攻击行为:个体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采取的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
24、自闭症:发生于幼儿早期的一种涉及感知觉、情感、语言、思维和动作与行为等多方面的发育障碍。
25、自我概念:个体对自己各方面觉知的总和,包括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志趣的了解,个体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以及对生活的评价等
26、自尊: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认知和评价作为客体的自我对社会主体(包括群体和他人)以及作为主题的自我的正向的自我情感体验。
27、同伴关系:年龄相近或相同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28、友谊:2个个体之间以忠诚和相互的情感为特征的亲密而又持久的关系
29、儿童虐待: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有操纵权的人做出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的或潜在的伤害性行为。
30、学习障碍:智力正常儿童在阅读、书写、拼字、表达、计算等方面的基本心理过程中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特殊性障碍,是一种异质性综合症。
31、校园欺负:又称校园欺凌,是在学校内发生的儿童间的暴力、攻击行为,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故意伤害他人的身体、心理、物品和权益等,引起他人痛苦、厌恶等反应的行为。
32、儿童性伤害:又称为儿童性侵犯、儿童性侵害,是指以性刺激、性满足为目的,对不满18周岁的儿童进行性接触的违法犯罪行为和以任何目的的引诱、强迫儿童从事性活动的违法犯罪行为。
33、自我的同一性: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个体尝试着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我决定,协调一致,不同于他人的独具“同一风格”的自我。
34、逆反心理: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于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35、物质滥用:反复,大量地使用改变自己的精神状态,而与医疗目的无关且具有依赖性的异类有害物质。
36、网络成瘾综合征(简称IAD):由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生理性受损的现象。
37、生命教育: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
38、职业能力: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影响职业活动效率的个人心理特征。
39、社会角色: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40、未婚同居:男女双方不受法律约束,带有一定试验性质的同居行为。
41、性别歧视:一种性别成员对另一种性别成员的不平等对待。
42、更年期:人到中年后,生理从鼎盛开始走向衰退的转折时期,一般女性45-55,男性50-60.43、猝死: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6-12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这是一种急骤的,出人意料的的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
44、早衰综合症:由于各种原因,中壮年过早出现生理上的衰老,体制上的衰退,心理上的衰弱的现象。
45、流体智力: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智力,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相对地不受教育与文化影响。
46、晶体智力: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获得的智力,如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一直保持相对稳定。
47、工作满意度:对工作本身及其相关方面有良性感受的心理状态。
48、职业倦怠:又称职业枯竭,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个体在工作重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
49、家庭暴力:共同生活中,家庭成员对另一成员直接或间接的暴力行为,它所造成的伤害包括身体上的,精神上的,以及对当事人各类权利的限制或侵犯。
50、失业:有劳动negligence的处于法定劳动年龄阶段的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或没有得到有报酬的工作岗位的社会现象。
51、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并且老龄系数超过一定比例的人口结构状态。
52、抑郁症:主要以抑郁、孤僻、悲观等负面情绪为主,表现为对自身的极低的自我评价和对环境的极度悲观。
53、老年歧视:社会对老年群体毫无理由的偏见、刻板印象和差别待遇。
54、哀伤辅导:协助人们在面临悲伤事件时,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内抒发正常的情绪,并健康的完成悲伤任务,以增进重新开始正常生活的能力。
55、老年痴呆:老年人长剑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精神性疾病,是一种持续性高级神经功能活动障碍,即在没有意识障碍的情况下,记忆、思维、分析判断、时空辨认 情绪等方面的障碍。
56、临终关怀:又称安宁照、善终服务等,主要指对生命临终病人及其家属进行的生活护理 心理安慰及社会服务等全方位的缓解性、支持性关怀照顾。
57、安乐死: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严重濒死状态时,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或其亲友的要求下,经过医生的许可,用人为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下度过死亡阶段而终结生命。
第五篇: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一节人类行为 大纲要求:
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 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 重点及难点:
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 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
一、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
(一)人类需要的含义 需要何以产生?
缺乏和不足——需要——动机——行为
1、对象性
2、动力性(不会暂时满足而终止,循环性)
3、独特性
4、社会性——社会在变,需要也在变
(二)人类需要的层次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生理需求——饥、渴、衣、住、性(2)安全需求——自身、失业、财产(3)爱与归属需求——归属、友爱、爱情
(4)尊重的需求——内部(自尊)、外部(尊重、肯定)(5)自我实现的需求——理想、抱负、潜能 第一层和第二层是低级需要,三四五层是高级需要。只有低级需要满足了才会产生高级需要,最占优势的需要支配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
高级需要出现之后,低级需要仍然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减弱了。【2010年真题】(多选)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下列需要中,属于“归属与爱的需要”的有()。a、自信心(尊重的需要——内部尊重)
b、成就感(自我实现的需要)
c、对家人的关心
d、宗教信仰
e、知心的朋友
2、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1)生存需要——e(existence)(2)关系需要——r(relatedness)(3)成长需要——g(growth)(1)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而当这种需要的得到满足后,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可能没有这种上升趋势。(2)当较高级需要受到挫折时,可能会降而求其次。
(3)erg理论还认为,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仅不会减弱,还可能会增强,这就与马斯洛的观点不一致了.【2009年真题】(单选)
某学生在某次期中考试中.估计自己的英语考试成绩为80分,但其实际成绩为85分.于是,他将期末考试中英语考试的理想成绩定为90分。根据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这反映了该学生的()。a.成长需要 b.关系需要 c.求知需要 d.认知需要
erg理论中成长需要,这是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这种需要通过发展个人的潜力和才能,才能得到满足
【2009年真题】(多选)
在生存一关系一成长理论中,阿尔德弗尔提出了人的三种基本需要: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其中,成长需要对应的是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 c.归属需要d.尊重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3、莫瑞【美】的理论
(1)需要之间相互关联,多种需要可能融合在一起,引起同一种行为后果;各种需要之间也可能发生冲突。
(2)需要作为力,影响并组织个人的知觉、统觉、思维、意向,以及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
(3)需要永远作为力推动着活动,个性结构不可缺(4)需要有不同发展阶段 需要的分类
第一需要:生理性需要 第二需要:心因性需要
3、莫瑞的理论——心因性需要
与学习任务有关的需要(条理、构造、守恒、获得)影响学生操作水平的需要(成就、优于他人、避免失败)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需要(使人结合的、分裂的)我们要把一个人的内部需要和外部世界的推动力这两个方面,并考察引起不同行为的个人头脑中的原因。2012年真题(单选)
关于莫瑞(murray)需要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a.需要影响知觉但不影响思维(都影响)b.需要之间相互独立(关联)
c.生理性需要源自童年经验(心因性需要)d.需要有不同的阶段
(三)人类需要的类型
1、(起源与性质)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生物性需要,人类生命的维续和种族的繁衍。社会性需要,工作、交往、成就、权力等需要。
2、(指向的对象)物质的(如吃喝)和精神的(如娱乐)
3、间接需要和直接需要(人们对需要的迫切程度)
间接需要:比较概括的、抽象的需要,常常以理想、志向等形式表现出来。直接需要:随着间接需要产生的一系列具体需要。
二、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
(一)人类行为的含义
行为是由客观刺激通过人的心理活动而引起的内部与外部的反应。两个学派,两个公式 1.行为主义学派 b=s—r
2.新行为主义学派 b=f(p.e)【德】勒温在1951年提出著名的人类行为公式: b=f(p·e)。表达了人类行为的基本原理。其中,b——行为(behavior),p——个性或人格(personality),e——环境(environment),f——函数关系
(二)人类行为的类型
1、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根据行为的起源)本能行为起源于遗传,不需学习就能获得。
习得行为相反,它是在后天与环境的互动中学习而形成。人类行为大多数是先天本能加上后天学习的结果
2、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作用的积极消极)亲社会行为:助人、遵规、公共参与
反社会行为:攻击他人、暴力、侵犯、破坏社会秩序
3、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
如果某人行为与大多数人相似,在统计上就可以视为常态,其行为就属于正常行为;反之,则被认为是异常行为。
人类行为的正常与异常之分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类型划分,不应该成为一种价值判断。
划分正常与偏差行为的常用标准:(1)统计学
(2)社会规范与价值(3)行为适应性标准
(4)内省经验标准(主观性强)但是这些标准是相对的,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认识的深入而发生变化。
(三)人类行为的特点
1、适应性
2、多样性
3、动态性
4、指向性
5、可控性
6、发展性
(四)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 生物因素 心理因素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家庭、群体、社区、文化、社会制度)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二节社会环境 大纲要求:
社会环境的构成要素 人类行为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 社会环境的构成要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一、社会环境的含义和特点
(一)社会环境的含义
社会环境是指与人类生物遗传、心理状态及社会过程相互作用的社会系统 主要构成要素包括:家庭、群体、学校、社区、政府、社会、文化等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子系统)。
(二)社会环境的特点
1、多样性(涵盖不同方面和层次)
2、复杂性(各子系统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相互交织)
3、定性(相对稳定性)
4、变化性(动态平衡性)
二、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
(一)家庭
家庭是人最原始、最基本的环境,是人接触社会生活的基础。家庭对个体的影响主要通过家庭教养模式 纵向——家庭背景和家庭中过去的事件(宏观)横向——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微观层面)【2010年真题】(单选)
家庭教养模式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影响个体。下列家庭教养模式影响因素中,对个体具有纵向影响的是()a家庭的关系结构 b家庭的成员互动 c家庭的既往事件 d家庭的亲属关系
(一)家庭——家庭教养模式(6种)
1、娇纵型:盲目溺爱、疏于管束 自我中心,小霸王,反社会人格
2、支配型:过分溺爱+严加管束 怯懦、意志薄弱,清高孤傲
3、专制型:粗暴管理、缺少爱心和耐心 自卑、消极、暴躁、依赖
4、放任型:无爱心耐心、缺乏责任感 缺乏自信、自制力差、无责任感
5、冲突型:成员紧张、不和谐、导向不一 缺乏安全感、意志薄弱、冷酷、反社会
6、民主型:互相尊重、平等交流、约束+鼓励 自尊自信、自律、创造性、社交能力 【2012年真题】(单选)
一年级学生小林生性活泼,调皮好动,他的父母希望小林“乖乖”地听话,不能闯祸。一天,小林吃饭时不小心把碗打碎了.小林的父亲不由分说,就把他痛打了一顿,从上述内容看,小林的家庭教育模式属于()。a.娇纵型b.民主型 c.专制型d.放任型
(二)朋辈群体
朋辈群体是一群规模较小、年龄相近的个体聚集在一起组成的非正式的群体。(1)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行为塑造、情绪表达、精神追求及支持系统均有直接影响;
(2)伴随个体的成长,朋辈群体在不同社会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朋辈群体的价值标准与社会主流价值标准一致时,会有利于群体成员形成积极的行为;相反则有消极影响。
社会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朋辈群体的正向功能开展服务工作。
(三)学校——儿童青少年
学校既是传授知识、培训技能的地方,也是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系统、教师、管理者与社区之间有密切的交互作用,并共同影响学生的发展。社会价值规范、遵守规章制度、学习社会角色
(四)工作单位
工作单位和其他组织对个体影响较大。目标、人和人际互动是组织的三要素。目标: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成就感 压力、人际关系紧张、失业
人际互动出现问题是许多成年人发生心理疾病的诱因。
(五)社区
社区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生活强化了人类的群体意识和共同体意识。
社区与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密切相关,并成为人们生活的外部条件。
(六)文化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文化是凝聚社会的黏合剂,通过语言、文字、艺术等形式对生活其中的人们产生影响。社会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对个性心理影响巨大,性格、能力、兴趣、认知、态度都受文化影响
(七)大众传播媒介
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对人的行为和实践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如提供迅捷丰富的信息、为有效社会化提供更丰富的渠道。也有消极负面的,媒体有可能传递不良信息,误导受众。【2012年真题】
初二学生小军脾气暴躁,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和同学打架。学校社会工作者小陈先和小军进行了两次面谈,然后与小军的父亲取得联系,期望登门家访,上述工作过程中,小陈主要关注的社会环境构成要素是()。a.家庭 b.社区 c.朋辈群体 d.文化
【2010年真题】(单选)
小庆家庭经济困难,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很少与家里联系。小庆的母亲和奶奶有矛盾,关系很僵。小庆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年事已高,无力管教小庆的学习。小庆最近迷上网络游戏,常常彻夜不归。造成小庆上述行为的主要家庭原因是()a家长疏于管教b婆媳关系不佳 c经济状况不好d隔代关系疏离
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1)个体必须适应环境;(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3)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能脱离生物遗传禀赋的制约;(4)作为能动个体,人类行为也能够改变社会环境;(5)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更大一些。2012年真题(多选)
孙某刑满释放后被父母拒之门外,邻居也躲着他。社会工作者小黄说服孙某的父母重新接纳儿子回家,并邀请孙某参加社区青年社交小组。在社区宣传活动中小黄还特别向居民讲述关于刑满释放人员改过自新的案例。在小黄的帮助下,很多邻居开始逐渐接纳了孙某,孙某也逐渐树立起生活信心。在上述工作中,小黄的工作改变了孙某与()之间的互动。a.文化b.朋辈群体 c.家庭d.工作单位 e.社区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三节人生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 大纲要求:
1、人生发展各阶段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发展特征
2、人生发展各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重点及难点:
1、人生发展各阶段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发展特征
2、人生发展各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婴幼儿阶段(从出生到3岁左右)
(一)婴幼儿阶段的主要发展特征
(1)生理发展
大脑发育迅速,动作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此期间逐步掌握了独立行走以及用手操作物体的能力。(2)认知与心理发展(3)社会性发展(2)认知与心理发展
从随意性的天生反射活动过渡到目标取向行为;在2岁左右形成符号思维的能力。
情绪发展:母婴依恋是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标志(考点)
语言发展:重要时期,孩子学习、记忆、语言理解能力快速发展。到2岁左右口语词汇迅猛发展。(3)社会性发展
婴幼儿自我意识发生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游戏伙伴阶段; 第二阶段:退缩阶段 第三阶段:自我意识出现阶段
“安全型依恋”的培养有利于更多探索行为,促进更好形成自我认识。
(二)婴幼儿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生理发育问题 分离焦虑,恐惧
外界环境影响的作用逐渐显现,一些个体开始表现出行为及心理偏差。(拒食、吮吸手指、自闭)
二、学龄前阶段(3-6岁)
(一)学龄前阶段的主要特征
1、生理发展
智力发展迅速(6岁儿童脑重量已经接近成年人)
大肌肉发育逐渐成熟(肌肉与手、眼协调,使之获得胜任感和独立感)(2)心理发展
语言(开始形成内部语言、开始掌握书面语言)思维
(3)社会性发展:
自我与人格——从以自我为中心到区分自我与他人。性别认同形成。
社会交往扩大——在与他人交往与分享的过程中自尊感、利他与帮助行为开始出现。家庭承担主要教化任务,影响儿童各项能力的正常发展。(同伴、老师)
(二)学龄前期面临的主要问题 语言障碍——口吃 攻击性 沉迷电视
三、学龄期阶段
(一)学龄期的主要特征
1、生理发展
生理机能进一步发展,加上外界环境变化、学校教育,促进了儿童各方面技能的发展。
动作方面,掌握了完整的动作,并且动作的熟练程度和协调程度日益提高。
2、心理发展
语言发展:口头、书面、内部语言(不出声思考问题)注意力的稳定性增强
儿童的认知发展处于皮亚杰的具体运算思维阶段
图
3、社会性发展
发展了更符合实际的自我观念、自我评价、自我体验 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以他人立场考虑问题; 实事求是地评价他人;
学校和朋友开始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领域和交往对象
(二)学龄期的主要问题
心理障碍:环境变化引发的心理紧张 交往障碍(父母、老师、同学)学习困难
儿童多动症、焦虑症、强迫症、学习障碍
四、青少年阶段(12-18岁)成长期、混沌期、危险期
(一)青少年阶段的主要特征
1、生理发展 体型迅速变化
身体内部机能迅速健全 大脑和神经系统高度发达 性成熟
2、认知和心理发展 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成熟
情绪发展丰富而强烈——反抗情绪、青春期叛逆 性心理发展——性意识出现 自我意识和自我关注
3、社会性发展 同伴关系 亲子关系:正常的家庭应该尊重青少年的独立性,加强沟通,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宏观环境影响逐渐扩大
(二)青少年阶段的主要问题
环境影响导致的行为偏差:早恋、犯罪、适应不良 学业失败的负面影响
强调家庭、学校、社区多方合作 【2012年真题】(单选)
青少年时期(12~18岁)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下列人生发展阶段特征中属于青少年时期社会性发展特征的是()。a.心智活动效率达到最高水平(青年阶段)b.自我意识逐渐增强
c.个体生理发展成熟稳定(青年阶段)d.形成稳定的人生观(青年阶段)
五、青年阶段(18-35岁)
(一)青年阶段的主要特征
1、生理发展
生理发展已经成熟并呈现出稳定的状态。生理发展上的“黄金时期”
2、心理发展
感知、记忆、想象能力均达到成熟水平,进入最佳期; 相对稳定的高水平
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发展(职业、人际、管理、适应)
3、社会性发展 人生观 友谊和爱情——亲密关系 心理适应——婚姻、职业、子女
(二)青年阶段的主要问题
1、角色转换与冲突
2、工作中遭遇的歧视问题
3、婚姻家庭的调适问题
六、中年阶段(35-60岁)
(一)中年阶段的主要特征
1、生理发展
40岁之后,生理状况从高峰衰退。进入更年期(女性50岁左右,男性稍晚)与此同时,身体疾病也日益增多。
3、社会性发展
情感趋于深沉稳定。婚姻更加务实,婚姻中责任已超越情感,成为维系夫妻和家庭稳定的关键因素。
本阶段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期—事业、地位、财富的巅峰期
如果在生活与工作中的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则可能会陷入“中年危机”。
(二)中年阶段的主要问题 更年期
婚姻关系变化适应:离婚、丧偶 赡养父母和养育子女 个人事业:成就感和停滞感
作为应对,社会要发展各种服务给中年人以多种支持。关于中年阶段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有()。a.女性的更年期早于男性 b.固定智力下降,流动智力上升 c.教育子女成为重要责任 d.情感趋于深沉,性格稳定成熟 e.处于事业成败的关键时期
七、老年阶段(60岁—死亡)人生的衰退期
(一)老年阶段的主要特征
1、生理发展 “退化”:
进入老年期后,各项生理功能和认知能力发射功能较大退化。毛发脱落、脊椎弯曲、骨质疏松、记忆力下降,各类老年疾病开始出现,身体逐渐依赖他人。
2、心理发展
认知——成熟、稳定+衰退
思维的速度、灵活度衰退得较快,知识文化相关思维衰退得较慢,但仍有创造性思维。七八十之后明显衰退。回忆往昔
3、社会性发展——角色转换 老人会经历退休、儿女离家、丧偶、丧亲等重大人生事件,虽然退休使得闲暇时间增加,但是,多数人对此有失落感,心理上抗拒退休,他们的社会参与减少并越来越封闭,从而导致社会地位下降。
(二)老年阶段的主要问题 退休——无用感、心理失衡 经济收入减少——生活困难 退出社会生活的主要领域——孤独感 生理上——疾病增加,身心受挫 面对死亡——恐惧感和无奈感、绝望感 应对:
1.维护老人权益、恢复老人功能 2.完善老人社会保障政策
【2012年真题】(单选)
老杨自从前年退休后一直很不习惯,社会活动减少,后来发展成经常为小事与妻子争吵,两人关系越来越紧张。社会工作者小王家访时,老杨吐露了自己的苦闷。针对老杨的情况,小王制订了服务方案。根据老年发展阶段特征,小王最宜提供的服务是:
a.引导老杨参与社区活动 b.引导老杨改变个人性格 c.协助老杨处理负面情绪 d.协助老杨增强独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