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李吉林

时间:2019-05-14 21:57: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名师李吉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名师李吉林》。

第一篇:名师李吉林

创新,是人的生命迸发出的最鲜活的最富灵性的智慧的火花。即使是瞬间的,也是灿烂的;即使是粗浅的,也是可贵的。

——李吉林

每个大脑发育正常的孩子都孕育着创造力,如同一粒沉睡在土壤中的等待萌发、急切盼望破土而出的种子。

——李吉林

孩子是具有创造性的,孩子是喜欢创造的,他们生来求异,不愿像鹦鹉学舌那样,没有自己的思想。当然,孩子在儿时创造并不意味着发明什么,而是着力培养创造的欲望、活力、创造的精神。

——李吉林

每个大脑功能健全的孩子,都蕴藏着潜在的智慧,蕴藏着创造的活力,这是沉睡着的巨大力量。——李吉林

情境教学所提出的“发展”的内涵,并不局限于智力的发展,它是以全面提高儿童素质为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智力以及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的整体和谐发展,其核心为发展思维,尤其是思维的创造性。

——李吉林

高尚的审美情趣、道德观念与创新精神的一体化,是人才的最高层次。

——李吉林

小学课堂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培养一种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愿望、求异的思维品质,让其初步体验到创新的快乐。

——李吉林

随着现代意识注入教育,教师已不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播种者,唤醒者,鼓舞者——去播洒创新的种子,去唤醒创新的潜能,去鼓舞创新的志向。

——李吉林

培养儿童的创造精神,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是21世纪赋予“育苗人”的崇高使命。

——李吉林

想象,往往孕育着创造的嫩芽。要开发儿童创造的潜能,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便是一把金钥匙。

——李吉林

美,是创新的出发点,美让孩子走向创新。

——李吉林

师生之间建立起亲和、融洽的关系,会给孩子带来敢于创造的勇气,乐于创造的热情,“我能创造”的自信,以及创造成功的快乐

——李吉林

情和境的相互作用为儿童创造活力的发展,提供了无拘无束的最佳的创造情境。

——李吉林

情境教育的运用,必然有效地培养儿童的直觉,提高儿童的悟性,儿童潜在的创造性就易于突发而显现出来。

——李吉林

当代的儿童,是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中坚。社会的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需要学校有效地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李吉林

想象,便是会飞的思维,我们就是要让儿童的思维飞起来,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乐趣的一代新人,教育才能成为培育未来创新人才的摇篮。

——李吉林

想象性作文是拓宽儿童思路的有效形式,这是因为想象是发展儿童创造性的重要因素,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因此,想象性作文为孩子开拓了更广阔地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天地。

_____ 李吉林

情境教育从儿童发展的明天考虑今天的教学,在理论构建上,提出以“思”为核心,促进儿童素质的发展,主张教师的教学应始终以儿童的思维发展为核心,设计组织教学过程,努力把儿童教聪明,并且以发展儿童的创新精神作为不懈追求的境界。

_____ 李吉林

情境教育追求的不仅是在审美的乐趣中,有情有境地感知教材,而且还要在此过程中,努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

_____ 李吉林

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儿童右脑的开发有着密切的联系。

——李吉林 关 键 词】语文名师;核心理念;经典课例;情境语文。

一、专业成长经验 李吉林,女,1938 年5 月生,1956 年8 月从江苏省南通女子师范毕业后即从事小学教育工作至今。她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情境教育创立者、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现任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实验研究会副理事长、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全国教育规划专家组成员、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

李吉林早在1978 年就开始了“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她吸纳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意境说”精髓,创造性地运用于语文教育之中,历经30 年之久,探索建构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情境教育理论体系及操作体系,成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全国教育规划专家组专家在鉴定意见中这样高度评价:“情境教育为促进儿童素质的和谐、生动活泼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途径,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巨大影响。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一笔宝贵财富。”

她先后出版《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等专著9 部,编写出版了1-12 册小学语文补充教材。2006 年,她撰写的多达360 万字的《李吉林文集》八卷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并在北京举行了“李吉林教育思想研讨会”。2008 年11 月,“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举行,美、英、日等国专家及国内许多著名学者称“情境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教育思想体系,是“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由于对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作出了突出贡献,她被当选为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为主席团成员),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

“三八”红旗手(三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 府特殊津贴。1998 年8 月,作为优秀教师代表受到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下的亲切接见。

用李吉林的话说,她是一个“实际工作者”,在50 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她没有离开过学校,没有离开过她所钟爱的南通师范二附小和语文教学岗位,永远保持着一个普通小学教师的本色。但同时她又是一位为学界所认可、欣赏乃至推崇的“理论工作者”,这么多年来,她无心旁鹜、上下求索,努力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体系,形成了“李吉林主张”;笔耕不辍,用文字详尽地记录了自己的“屐履行痕”,著述之丰、层次之高在国内中小学教师中首屈一指。她敢于走创新之路,敢于补研究之“白”,敢于领风气之先,为理论和实践工作树立了一面教育创新的旗帜,为教育界树立了一个杰出的教师、教育家的榜样。那么,李吉林的境界人生、专业成长经验有哪些值得我们总结和借鉴呢?

(一)爱心━━李吉林专业成长的源动力

爱心,可以说是李吉林专业迅速成长、事业辉煌腾达的动力源泉,是贯穿其境界人生的一条红线。

李吉林的爱心,不仅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祖国的深切感情,更表现为对孩子的慈母般的爱心,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

可以说,对孩子深沉的情与爱,是她从事教育研究、进行理论探索,在理论与实践上不断自我超越的根本动力。李吉林曾经说过:“一个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应该对事业执著、对学生热爱,进行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健康地成长,充分发展。这样,研究的方向才不失偏颇,研究的内容才有价值。”她还说过:“情境教学之所以能发展到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根本原因是情感的驱动,是自己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当情境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得心应手地应用起来,并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效果后,我没有沾沾自喜,我想到的仍然是孩子。我认真进行了总结,自己向自己提出‘情境教学为什么能促进孩子的发展,其要素是什么?’”可见,这种起驱动作用的情感就是她对学生深沉的爱,也是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

(二)童心━━李吉林专业成长的内驱力 童心,可以说是李吉林专业迅速成长、事业辉煌腾达的最主要的内在因素,是促使其达到人生境界的不竭力量。

童心,在李吉林的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可以说是她的人格特质之一。李吉林有一段至真至切的名言:“在儿童的心田上,写着明天的诗句;儿童的眼睛,儿童的情感,儿童的心里,构筑了我的内心世界,儿童是我的心灵的寄托。”凡是亲身体验过李吉林教学场景的人,亲耳聆听过李吉林教育演讲的人,或者认真阅读过李吉林教育论著的人,都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李吉林仿佛就是为儿童而生、为儿童而话。

正因为李吉林有强烈的童心,坚持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用儿童的心灵观照世界,才使她不断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体察儿童的心灵;才使她不断引领儿童发现自然之美、表现自然之美—她带领孩子们欣赏中秋的明月,观察夏日的丝瓜,探寻春天的花朵,观赏绚烂的日出日落,让孩子们流连于大自然的怀抱,让自然之美陶冶孩子的情操。同时她还指导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表现花草树木的千姿百态、鸟兽虫鱼的光怪陆离、江河湖海的壮观美丽,以发展其写作能力。

(三)诗心━━李吉林专业成长的特殊力 诗心,可以说是李吉林专业迅速成长、事业辉煌腾达的一种特殊动力,是推动其达到人生境界的特别因素。

我们说李吉林具有特别的诗心,是因为她对教师生活具有诗意般的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有人将教师比喻为“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的蜡烛;也有人将教师比喻成“到死丝方尽”的春蚕。李吉林认为,这样的比喻未免太过伤感凄凉,她感到“当教师的乐趣是难以言喻的”,她深感“当教师远比蜡烛永恒,照亮了别人,升华了自我;即便是比作春蚕,也绝不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而是丝虽尽,却身不死。蚕化作蛹,蛹变成蛾,蛾又孕育、孵化出蚕宝宝,无穷无尽�6�7�6�7 那真是如诗如画!”由此可见,在李吉林的心目中,教师生活多么愉快,多么浪漫,多么激动人心,多么富有诗意,真是人间妙不可言的、令人憧憬的境界!

我们说李吉林具有特别的诗心,还因为她特别热爱大自然,善于用富于诗意的心灵发现大自然的美。请欣赏她描绘的诗意盎然的画面:“列车在江南原野上飞驰,春风吹醒了麦苗,也吹开了油菜花儿。啊!油菜花儿又黄了!这金子似的花,一簇簇,一丛丛,一垄垄,一方方,仿佛要把整个大地占有。在这春的田野上,她是最富有的。有谁能数得清,千里沃野,有多少丛、多少株油菜花儿?她是春的田野上的花魁,那浓郁的香味、轻盈的花姿,引来多少彩蝶、蜜蜂和贪玩的孩子�6�7�6�7”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吉林非常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和自然之美,正是因为她自己能够充分地领略这些美。她的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都十分强调美的熏陶,如果对美没有独到的理解和深刻的感受,她就不可能创造性地提出特别强调审美感受的情境教育理论。

(四)慧心━━李吉林专业成长的关键力 慧心,可以说是李吉林专业迅速成长、事业辉煌腾达的关键力量,是促使其达到人生境界的智慧因素。

李吉林的慧心,最主要的表现为她有教育科研的智慧,能够集实际的工作者、理论研究者和理论创造者于一身,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提出理论、探索理论和发展理论。著名教育理论家王策三先生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长期以来,教学实践、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验之间界限分明,不可逾越,李吉林通过多年奋斗,把三者融于一体,具体体现了现代教师的新追求和新特色,集教育实践改革者、教育理论家、教育实验专家于一身。”李吉林本人更是明确地说明了这一点:“我有个特点,学什么都想和我的教学联系起来,和儿童联系起来,联系了以后我就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有想法我就会去做。多少年来我一直是这样。”由此可见,李吉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此种慧心━━将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智慧之心。

李吉林用研究的智慧、研究的行动确证了“教师即研究者”的命题;在慧心的驱动下,她敢于走创新之路,敢于补研究之“白”,敢于领风气之先,为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工作树立了一面创新的旗帜。因此,她的研究同样说明并昭示我们:怎样开展研究——向李吉林学研究是广大教师走上研究之路、成为“研究型教师”的一条可行之径:一是要像她那样做“早行的拓荒者”,将强烈的问题意识、解决冲动与超凡的领悟触角、理解能力高度地结合起来;二是要像她那样做 “攀援的凌霄花”,将汲取理论滋养与扎根实践土壤高度起结合起来;三是要像她那样做“科技型农民”,将教育实践和教育实验、教育实践与教育研究高度地结合起来;四是要像她那样做“灵巧的织锦人”,将经验的抽象概括和理论的整合建构高度地结合起来;五是要像她那样做“诗人工程师”,将热情的、富有诗意的“实际工作”和严谨的、具有个性学术规范的实验研究、理论研究高度地结合起来;六是要像她那样做“执着的掘土机”,将研究视域的拓宽与研究深度的掘起高度地结合起来。

(五)恒心━━李吉林专业成长的持续力 恒心,可以说是李吉林专业迅速成长、事业辉煌腾达的持续力量,是其达到人生境界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自古成大事业者,莫不具有远大的志向、超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李吉林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1978 年,她成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也是从这一年起,她开始了至今长达30年的“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的探索。如今已年逾古稀的她依然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耕耘在小学一线,耕耘在她为此付出无数心血、也从此收获了无限快乐的情境园圃里。我们很难说这30年的时间里,哪一段是她生命最辉煌的时期。事实上,几乎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日子,都是她的“黄金期”,她是一棵公认的“杏坛不老松。”

李吉林在《行者的温暖与快乐》中这样写道:“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我已奋然前行30 年,围绕儿童的发展进行探索、研究,心无旁骛,从不敢懈怠。30年来,在我的记忆中几乎没有休息日,无论是寒冬还是盛夏,我也都习惯坐在学校的办公室里工作者,心里觉得特别恬静而清新。因为想的、读的、写的就是‘儿童’两个字。”事实也是这样,李吉林一直坚持着自己设定的“学、思、行、著”四字治学研究方略。她从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开始起步,首先将外语教学中的情景教学移植到语言训练中来实施情境作文;当情境作文教学大获成功之后,她又总结实践经验,概括出创设情境的六个途径(即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接着,她又试着将情境教学运用于阅读教学(包括散文、诗歌、童话、寓言等的情境教学),实施她更高的追求,那就是运用情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高级的社会情感,而不只是把情境当作理解课文的工具,这一阶段她概括情境教学的四个特点(即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和五种类型(即实体情境、模拟情境、想像情境、推理情境和语言情境),将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情境进行审美教育的实践经验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在此基础上,她继续不断实践,在思考提炼中超越自己、发展理论,在总结情境教学前三个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她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提出了“运用情境教学促进学生整体发展”这一课题,实践并概括出“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原则”(即诱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注重创造性、渗透教育性、贯穿实践性),并进一步从情境教学与儿童的语言学习,以及情境教学如何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操作运用,一一作了理论上、策略上的提炼升华,初步构建起了语文情境教学的理论框架和操作体系。到此为止,李吉林成功地发展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语文教学的情境教学体系。但她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继续思考探索将情境教学从语文教学扩展至各个学科的教学,让更多的孩子分享情境教学的果实,于是产生了更为宏观的、作用更为突出的情境教育和情境课程,使情境教学走向了大众化和普及化。一句话,心存高远之志,始终矢志不移,是李吉林专业不断成长、科研持续辉煌的持续助推力。

总而言之,是爱心、诗心、童心、慧心和恒心在李吉林身上完美地交融,构成其自成高格的心灵世界;是爱心其情、诗心其美、童心其真、慧心其思,加上矢志不移的恒心,造就了李吉林高远的境界人生,成就了她创立情境语文的大业。李吉林的专业成长经验启示我们:要做专家型教师,应该努力修炼自己的爱心、诗心、童心、慧心和恒心。

二、情境语文解读

(一)情境语文的基本特点

所谓情境语文,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典型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激发起学生浓烈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语文教学模式,更是一种先进的语文教学理论和高超的语文教学艺术。

情境语文在全国独树一帜,它的出现给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带到了勃勃的生气——语文不再是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令人乏味的问答;其内容不再囿于薄薄的一本教材;学生的视野,也不再是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那丰富有趣的内容,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动人的情意,宽阔感人的意境,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使语文教学变为具有魅力的、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其效果是一般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李吉林创立的情境语文,正是触及了儿童的情绪领域,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等独特之处,才使它大放异彩、大显神威。

1、形真━━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教材的亲切感

所谓“真”,李吉林认为就是要给儿童一个真实的世界,因为语文是生活的写照,是典型化的生活;在开放的、真实的情境当中,主人公就是儿童,他们在其中思考、观察、交流、表达、操作、游戏。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甚至我们的教育,都应创设开放的情境,给儿童一个真实的世界。所谓“形真”,并不意味着所有情境都必须是生活中真实形象的再现,李吉林认为,主要是要要求形象富有真切感,即神韵相似,能达到“可意会,可想见”的目的就行。这就如同京剧中运用的白描手法一样,演员操一把船桨,就表示船在水上行驶;挥一根竹鞭,就意味着跃马奔驰�6�7�6�7虽然如此简易,但观众在台下看来却如同真的一般。相反,如拖出一条船,牵上一匹马,虽是“形真”,但却适得其反、冲淡主题。情境语文的“形真”,也很像中国画里的白描、写意,简要的几笔,就勾勒出形象,并不要求工笔重彩,看来同样是真切、栩栩如生的。由此可见,李吉林情境语文中的“形真”,实际上包括了两种成份:一种是“现实的”成份(如葫芦的种子、丰收的果实等);另一种则是“理想的”成份(即梦想、未来的希望等),它不是现实的存在,而是对于现实的一种超越的想象。也就是说,在情境语文的“形真”(真实世界)中,除了现实之外,还有期盼、有童话、有梦想。为什么情境语文强调要用鲜明的、神韵相似的形象来感知教材的亲切感呢?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儿童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而语文课本(特别是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课文,大多都具有鲜明的形象。但由于语言本身是抽象的,教师要通过教材的语言文字,让学生仿佛看到课文描写的形象,获得深刻的感受体验,同时又通过所感受的形象去体会感悟语言,从而加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就必须首先使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因为只有感受深刻真切,才能入境。只有通过情境,教材中无论是久远年代的历史人物,近代革命战争年代的刘胡兰、黄继光、李大钊,还是异国他乡的传奇人物,托尔斯泰笔下的桑娜、渔夫;无论是山明水秀的漓江风光、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是那日出的壮观、海底世界的奇景�6�7�6�7才能一下子推到学生眼前,使他们增强形象的真实感。由于情境缩短了儿童与久远事物的时空距离,就有利于引起儿童对课文中人物事件的关注,产生细致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并由此景此情打开更远、更广阔的认识世界的通道,促使学生提高感觉课文语言的敏锐性。相反,如果不提供情境,教师只是纯客观地分析语言文字,那“海底世界”永远在深深的海底,“日出”也永远在那天边;课文中生动的形象及场景,都在遥远的地方,至于久远年代的人和事离学生就更远了。所以,没有情境就没有感受,没有感受就无法产生情感;而没有感受、没有情感,教材语言的内涵及韵味学生就不能深刻地去体会。由此可见,创设神韵相似、鲜明生动的形象,在情境语文实施中该是多么的重要。

2、情切━━以浓烈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有利于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李吉林认为,实施情境语文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儿童品质、智能及个性等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儿童的情感是必不可少的动力因素。教学实践证明,儿童情感极易被激起,一旦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情感,那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主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情境语文就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情感、语言和教学的内容以至课堂气氛等,构成一个温馨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过程中,达到主动全面发展的目的。由于情境语文注重将“情”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注重以教师的真切情意去感染学生,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抓住了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因

——情感,这就从根本上区别于“注入式”教学,走进了“发展式”教学,使语文学习过程成为他们的情感驱使下的主动发展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呢?李吉林认为,情境语文的“情”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植根于教材及生活中。因此,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首先可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因为语文教材往往是借助形象——那山川田野、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以及各种典型化的人物,向儿童逐步揭示世界的奥秘,培养儿童远大的理想,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并在其中学习掌握语言文字、增强语文素养。情境语文正是通过再现教材中的有关形象,引导学生对优美的或丑恶的、崇高的或卑劣的、愉悦的或悲惨的种种不同事物、现象,作出肯定的或否定的评价,体会到自己所表现的爱与憎、满意与讨厌的态度。此时,儿童的情感就被激发起来了,进而对课文塑造的领袖人物、英雄人物以及其他可歌可敬的人物从心底升腾起崇敬之情,受到激励和鼓舞,并决心付之行动;对课文描写的祖国山河的秀美、土地的辽阔富饶,为之赞赏、惊喜,甚至骄傲、自豪。很显然,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来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效果非常显著。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需要教师倾注更多的纯真的情感。李吉林认为,教师虽不是诗人,也需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以自己真切的情感激起儿童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李老师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实施教学的。

【案例片段】下面是李老师的一个教学案例:

我曾经游览过漓江风光,那奇特秀美的山光水色给我强烈的感受,我深深为祖国有这样秀丽的山河而自豪。所以在设计《桂林山水》一文的教学时,那桂林山水的动人情景又再现眼前。教学开始,我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到过的或听说过的祖国大地上的名山大川。因为是在谈�6�5美�6�6,孩子们显得得很兴奋。随即,我是那样热情洋溢地告诉他们:�6�5李老师曾经到过桂林,我亲眼看到许许多多的外国朋友,他们成群结队,不远万里来到我们祖国的桂林,因为‘桂林山水甲天下’6�6,丰富的美感与民族的自豪感充溢着我的心头,连我自己也感觉到语调是那样激动。孩子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们带着向往祖国秀丽山河的情绪进入课文情境,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

由此可见,情境语文注重挖掘“教材之情”、教师讲究“以情动情”,让情感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对教师亲、对语文学习亲,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意远━━以宽阔广远的想象空间有效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李吉林认为,“情境语文”取“情境”而不取“情景”,其原因就在于“情境”具有一定深度与广度。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文之思也,其神远矣。”这说明作者著文时已置身于广远的意境之中。情境语文便是顺应作者的思路,体验作者情感的脉搏,并通过创设有关情境,从而把学生带入作者创作时所处的情境之中。这时情境往往成为学生想象的契机,老师就可凭借学生的想象活动,把教材内容与所展示的、所想象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从而为学生拓展了想象空间。由于“境”的拓展,超越了作品描写的情境本身,能极大地丰富课文内容。这样,随着课文学习或观察活动,带学生一同进入广远的意境中,可以飞向蓝天、潜入大海、越过崇山峻岭、跨过历史长河,把他们带到课文所描写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如此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今昔以至未来。情境语文所提供的广远意境,能有效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而学生的想象力又能丰富课文情境,促进学生认识的深化和对语言的学习掌握。情境语文的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和创设广远的意境,不仅能促使学生更广更深地理解教材内涵,而且能有效促进他们创造性、想象力的发展。

【案例片段】请欣赏李吉林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通过假想旅行,我们到过新疆的葡萄沟、奇妙的双龙洞、美丽的小兴安岭、雄伟的长城、风景迷人的桂林。今天李老师带你们一起到祖国的北方去,到蒙古族人民居住的草原上去。[看得出,此时,好奇心使孩子开始兴奋]到了那儿,你们一定会被草原上迷人的景色吸引住;到了那儿,蒙古族人民见到我们这些汉族小朋友,一定会热情地接待我们,请我们喝妈茶,还要请我们吃奶豆腐。[孩子们一个个绽开笑脸。他们的情绪表明,已开始进入情境,热烈的情绪使他们形成了学习新课文的内驱力。] 师:我们来到了草原,仿佛看见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蓝天、白云、草原、小丘、平地、羊群。进入这样的境界,我们真想放声歌唱,真想吟诵小诗。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草原的美━━春天的公园,我们坐在绿茸茸的草地上,现在让我们的视线向四方延伸开去,向东、向南、向西、向北,让我们眯上眼睛体会一下,啊,整个南通城都是一片绿色的草,啊,不,比南通城还要大„„

生:老师,这就是课文中说的�6�5一碧千里�6�6。

师:对。�6�5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6�6,我们再回忆一下,曾经学过什么诗说草地茫茫。[学生情不自禁地背起了�6�5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6�6] 师:是的,野地茫茫,人烟稀少,荒凉得很,而现在的草原━━充满生气,仿佛听到了羊群的欢叫,蒙古族人民的高亢的歌声„„这种境界,既使人心叹,以想坐下低吟一首秀丽的小诗。这情境就是课文上写的━━ 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从这个课例不难看出,情境教学所提供的广远意境激起了儿童的想象;而儿童的想象又丰富了情境。有了形象的感染,也有了具体的感受。形、情、理交织在一起。

4、理蕴—以蕴含的抽象理念伴随着丰富形象来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 李吉林认为,情境语文所创设的鲜明生动的形象,所伴随抒发的情真意切的情感,以及所开拓的深刻广远的意境,这三个融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命脉便是蕴涵其中的理念;如果情境语文失去了理念,就如同没有支柱一样,站不起来也深不下去,只能是内容贫乏、色彩苍白的花架子。比如,《桂林山水》一课,其中蕴含的理念便是祖国山河的美丽,而漓江的山水则是壮丽山河中的明珠;《詹天佑》一课,其中蕴含的理念则是表现一个爱国者不畏千难万难,在崇山峻岭中创造的奇迹,表现了詹天佑火热的爱国心;而《刘胡兰》、《视死如归》等课文蕴含的理念则为英雄人物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赤胆忠心。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情境语文中所蕴含的理念就是课文的中心或课文所表现的主题。情境语文所体现的“理寓其中”的基本特点,正是从教材(课文)中心出发,由教材(课文)决定情境语文的具体实施形式。所以,情境语文实施中所创设的一个或一组情境,都是紧紧围绕教材(课文)中心展现的。因为,只有这样富有内涵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情境,才是有意义的。这说明,情境语文所蕴含的理念,便是课文的中心,它是通过画面、音乐、实物、表演、语言以及活动场景等表现形式的转换,一步一步地展现,引导学生去观察、琢磨、领悟;这也说明,情境语文“理蕴”的特点,决定了儿童获得的理念,是伴随着形象与 情感的,是有血有肉的,不仅是对感性的、事物现象的认识,而且是对事物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怎样根据教材(课文)所蕴含的理念(主题、中心),来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呢?这里以李吉林老师教学的《桂林山水》一课为例来加以分析。

【案例片段】李老师上《桂林山水》一课时,先后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了多种教学情境,但都是紧扣�6�5桂林山水之美,祖国山河秀丽�6�6这一中心(理念、主题)的。在课的开始部分,李老师出示一幅地图,让学生知道桂林是祖国山河的一部分。接着通过对�6�5桂林山水甲天下�6�6一句中�6�5甲�6�6字的讲解,点出了桂林山水在世界游览胜地中所具有的独特的美,激起了学生一游为快的欲望。李老师趁热打铁、抓住时机,出示放大的挂图,用假想旅行的方式把学生带进了山明水秀的美景之中,随即她以导游的身份有感情地范读全文。这样,课一开始就渲染了气氛,激起了学生的美感,为学好全文作了必要的情绪铺垫。在讲读重点�6�5水�6�6这部分时,她一方面引导学生看图,通过视觉让学生感知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一方面让学生微眯眼睛,充满幻想地、轻声哼起《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使学生陶醉于荡舟漓江的神游之中,从而深切体会到漓江特有的宁静的柔美。而在讲读重点�6�5山�6�6这部分时,李老师又根据课文的描述用简笔画勾勒出一组山形,以具体的形象突破课文中成语集中的难点,充分突出了桂林山水的奇、秀、险。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李老师分别运用了假想旅行、挂图、音乐、简笔画等多种教学手段创设连续的课文情境,但却始终围绕着�6�5桂林山水甲天下�6�6这一中心(理念、主题),以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情感。鲜明的中心、突出的理蕴,使教学的诸多环节和手段始终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总之,正是由于情境语文所独有的“有形、有情”且“意境广远”而“理寓其中”的基本特点,才使它为学生学习语文,并通过学习语文促进其诸方面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一条既生动活泼又扎实高效的途径。

(二)情境语文的设计策略

语文教学一般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是景、情、语统一的境界,通过教学,学生不但能透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思想,学到语言及读写方法,受到一定的人文价值观教育,而且能达到情感陶冶及美感享受;第二种是侧重于语言分析,语言(工具)和思想(人文)不能恰当地结合,学生只能受到语言外另加的教育或缺少教育;第三种是侧重于课文内容的分析,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但学不到语言(工具性不落实)。

李吉林的情境语文能完全达到第一种境界,主要表现为情境语文体现了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具体分析有以下三个层次:一是教材(课文)本身体现了作者的语言美和客观情境美的统一;二是教师的教学要把作者的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再现出来;三是学生语文学习要达到理解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

李吉林认为,情境语文要达到第一种境界,功夫在课前,关键在设计;情境语文的设计,要坚持形式(情境)为内容服务的原则,忠实于教材(课文),一切要从教材(课文)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确保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并尽可能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获得全面的最大限度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情境语文的具体实施策略主要有以下四种:

1、深钻教材,真正走进文本

搞戏剧的人有句行话,叫做“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当教师的也一样,那就是“课本,课本,上课之本。”李吉林认为,情境语文的设计首先必须以教材(课文)为本,做到深钻教材,真正走进文本。她曾说过:“别看中小学语文教材,都是些篇幅不长的文章,但文章蕴含的思想,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以及语言技巧,这些都不是粗读一两遍便可全面掌握的,必须反复阅读教材,必要时还要朗读教材,达到熟读成诵的境界。”

深钻教材、真正走进教材的关键,是揣摩清楚教材(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或叫中心、主题)。所谓教材蕴含的思想(或叫中心、主题),就是作者通过他的作品要向读者所要阐明的道理,或者是要抒发的情感,或者是要介绍的知识;对教师教学来说,把握教材所蕴含的思想(或叫中心、主题),就是要明确通过具体的某一篇课文,要让学生懂得和掌握哪方面的知识,要对学生进行什么教育,或者要陶冶一种什么情感。

一般来说,课文所蕴含的思想(中心、主题)是不难把握的。比如:《荷花》一课就是表现荷花的美━━那种静态中的庄重的美和动态中的轻柔的美;《黄继光》一课就是表现黄继光舍生忘死的国际主义精神;《小虫和大船》一课就是告诉人们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小洞”要及时补救。李吉林认为,也有一些教材(课文)所蕴含的思想(中心、主题)不太明显,这就需要老师深入钻研、仔细分析。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的课文值得注意:

一是表面看上去写的是自然之美,而实际上是通过自然之美赋予社会美的内容,借以抒发写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比如:《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然而对于教材所蕴含的思想来说,就不仅仅是为了再现桂林山水之美,而是通过桂林山水的美,来反映(赞颂)祖国河山的美。因此,创设的教学情境就必须忠实于教材(课文),从创设桂林山水的情境入手,最后升华到祖国的山山水水的美的广阔境界中,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是表面看上去是自然界中的某一个具体的“物”,而实际上是由此写开去,描写的是大自然的美。比如:《燕子》、《鸬鹚》就是属于这一类课文。文章题目虽然非常具体,是乎就是写某种具体动物,但作者并不就是为了让读者了解题目上标明的动物(或物体)的特性和形体,了解燕子、鸬鹚形体和生活习性,而是以此作为题材,精心构思场景,表现大自然无限生趣和美感,对学生进行热爱

大自然的教育。所以,创设的教学情境,要有利于启发引领学生从具体的“物”、小的“物”联想到抽象的“物”、大的“物”(大自然)。

三是一部分外国文学作品,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局限,作者的思想我们很难一下子找准,这就需要我们从作家入手再把握作品的中心。比如:《麻雀》一课是屠格涅夫的小说,不少教学参考资料都认为这是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母爱应该是一种社会性情感,而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是一切动物本能的表现,上升为母爱显然不恰当。通过深入钻研文本,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就会感到作者对麻雀这个弱小形象,如此热情地赞美,究竟要表现什么呢?追溯到屠格涅夫(1818-1883)是19 世纪的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儿童时代是在他母亲的庄园度过的,亲眼目睹了农奴主的专横、任性和残暴的情景,使他从小就痛恨农奴主,深感农奴制度的不合理。所以《麻雀》所选取的老麻雀为了掩护小麻雀不顾自己的安危胆敢与猎狗搏斗的题材,是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的,课文实际上表现的就是弱者只要敢于决一死战,必然能战胜庞然大物的思想观点。根据这一中心,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教学实施的侧重点应放在老麻雀为了拯救小麻雀而敢于与猎狗决一死战上。

李吉林认为,教师在深钻教材、真正走进文本、把握了教材(课文)所蕴含的思想(主题、中心)以后,还要进一步研究教材(课文)的特点、重点和难点,并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的学段目标和班上学生的实际学力基础,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教学的具体目标。在此基础上创设的教学情境,才能做到紧扣教材(课文)中心,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2、真切感受,首先进入角色

李吉林认为,情境语文的设计,教师仅停留在深钻教材、走进文本、把握中心这个层面还不够,因为情境语文的设计和实施,离不开教师对教材(课文)内容的真切感受,首先进入角色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这是由于,语文教材选材范围很广,内容丰富多彩——从时间来说,有现代的、近代的,也有远古时代的;从空间来说,有现实生活中的,也有异国他乡的;从大海到高山到浩渺的宇宙,无不涉及;从内容来说,更是天文、地理、风俗、人情,无所不包、无所不有。这就是说,教材(课文)的内容有许多篇目并不是学生阅历范围之中的,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空间有较大距离。教师要把学生带入到教材(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自己在上课之前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就需产生真切感受,首先进入角色,努力使教材(课文)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自己的主观感受。也就是说,教师也有一个缩短与教材(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问题。

教师怎样才能真切感受教材内容、首先进入教材(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之中呢?李吉林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展开心灵的翅膀,利用想象神而往之,这样可

以帮助我们一下子缩短与教材(课文)描写的那个情境的时空的距离,如同来到那个境界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案例片段】设计《海底世界》一课的教学,李老师一边反复阅读课文,一边用儿童的思维模式去想象,好像把自己带到了蓝色的大海边,似乎也真的潜入了大海,进入到那闪着点点星光的漆黑的大海深处,从而产生对人类的秘密仓库要探究一番的激情。由于自己有了真切地感受,首先进入了角色,所以就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设计出一个潜水员的剪纸,利用剪纸的向下移动,把学生带入了好比是自己穿上潜水衣潜入大海的情境之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至于以人物活动为主的课文,更是可以通过�6�5现象�6�6的呈现,让课文描写的主人公出现在自己的眼前。巴尔扎克曾说过:�6�5作家必须看见他们要描写的对象。�6�6冈察洛夫也曾说过:�6�5我表达的首先不是思想,而是我在想象中看见的人物形象,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的景物,也才有可能让读者在阅读作品时,看得见作家描写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展现的场景,也才能深深地为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所感动。�6�6同样的道理,情境语文要让学生进入情境,教师自己必须先进入情境;要学生看得见、听得到,教师自己也要先前一步仿佛身临其境、耳闻目睹过一样。

这说明,设计情境教学时,只要教师对教材(课文)内容有真切感受,自己进入了角色,无论是课文中的人物还是景物,甚至是没有生命的建筑物,都可以想见,可以与之交往。

教师要真切感受教材内容,首先进入教材(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之中,除了想象的翅膀以外,李吉林认为,还需要教师(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有一颗童真、童心和童趣。比如:教师指导学生习作,带他们去观察自然、生活和社会,也需要教师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同样,对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所展现的情境,也需要教师用孩子的眼睛去观看,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心灵去体验。

【案例片段】李吉林老师在设计《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也像作家一样,觉得这一尾尾黑乎乎的在绿水草中快活地游来游去的小蝌蚪,特别活泼可爱,它们会说也会想。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想到,当小蝌蚪经过近乎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找到青蛙妈妈时,那该多么激动呀。于是她设计引导学生这样去想、去说:�6�5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该多么高兴啊,你们想想,小蝌蚪会激动地对青蛙妈妈说些什么?谁能说一句话,后面用上感叹号,把小蝌蚪找妈妈的喜悦心情表达出来?�6�6 这一设计,由于教师自己充满了童真、童心和童趣,所以就很自然地触动了儿童的情绪领域,从而有效促使儿童语言的发展。

总之,情境语文的设计,需要教师对教材(课文)内容具有真切感受,充满童真、童心、童趣地进入角色,这样才能设计出能促使学生产生相适应的情感体验的教学情境和有效进行语言训练的途径、方法。

3、讲究策略,优化情境设计 李吉林认为,情境语文的“情境”不是教师另外添加的可有可无的东西,任何一篇教材(课文)本身都包含着“情境”。

【案例片段】《皮球浮上来了》一课,先描写了几个小朋友在大树下拍皮球的情景,接着是皮球跳到树洞里的情景,然后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用水灌满树洞让皮球浮上来的情景。这些情境都是客观存在的,作者自己正是首先进入了特定情境,才能写出表现特定情境的作品。

由此可见,情境语文设计中所预设再现的情境,是教材(课文)本身所描写的情境,而不是另外添加的。情境语文就是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将学生带到作者笔下的那个情境中去。情境语文实践证明,当学生进入了作品描写的那个情境时,就会对作品产生亲切感,从而促使情感活动进入认知活动之中,实现情知(非智力)与认知(智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目标。

情境语文实施中运用的“情境”,虽然是教材(课文)情境的再现,然而情境的再现,必须讲究方法和策略,做到低耗费、高效率。所谓低耗费是指创设情境所耗费的时间和物质材料要尽可能的节约;高效率是指所创设的情境更能有效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是语文情境要尽可能体现教材(课文)特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发挥语文教学的多重育人功能。

优化语文情境设计,首先要了解和掌握情境设计的途径和方法。根据刺激物对儿童感官或思维活动所引起的不同作用,李吉林将情境设计的途径和方法大致归纳为以下六种:

一是以生活展现情境,就是通过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通过教师辅之以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以生活展现情境,一般是为帮助学生到生活的源泉中获取丰富的写作题材,有时为结合阅读教材(课文)进行必要的室外观察。因此,在实施中要注重根据教学的需要,结合时令季节特点,确定观察的主题,努力做到选取感知目标要鲜明、带入情境要有序、观察中要启发学生思考想象。

二是以实物演示情境,就是以实物(课堂教学中所出示的实物、标本,如珊瑚、指南针、松果等)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的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包括真实的原型实物和模拟的替代实物两种情况,其适用范围也大致有两种情况: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即使学生很陌生,可通过实物演示能使学生豁然领悟;指导学生写观察说明文时,可以某一实物作为对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练习表述,效果会更明显。

三是以图画再现情境,就是将课文用语言描述的情境,通过图画具体生动地再现出来,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用图画再现情境有特意绘制的放大的挂

图、剪贴画、简易粉笔画、现成的课文插图和多媒体画面等常用形式,无论运用哪种形式,都需要教师适时适当地点拨、启发、描绘,以引导学生感知的角度及侧重点,从而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加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和对内容的感悟。

第二篇:李吉林老师

教师是终生的学习者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专题研讨实录

参与人员:

李吉林:儿童教育家,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以下简称李)李东宏:崇川区教育局(以下简称宏)严清:南通市教育局(以下简称严)宏:李老师,您好!严:您好!李:你们好。

宏:我们崇川区教育体育局一直非常关注培养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您呢,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您能不能和我们谈谈这方面的体会和经验呢?

李:好的。我在小学已经工作了50多年了,可以说,这50多年来呢,我确实是比较注意自己的学习的。我觉得自我提高应该说是我们老师人生的一个永恒的生活的法则。这里说来也话长。因为我是1956年师范毕业的。那年我才18岁。我们的同学呢绝大多数都走进了大学。我是非常羡慕他们的。我真是非常想上大学,想学习。但是因为我母亲孤身一人,我走不了。我只能陪伴着她,为了母亲,我走进了小学。我心里想,同学在大学,我在小学,我怎么读大学呢?我想,小学就应该是我的大学。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边工作边学习。这个办法是最现实的。

严: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命题。在小学里读大学。这是很有意思的。但说起来有意思,做起来是很艰难的,李老师。

李:在这里呢,我想有四句话。第一句话呢就是抓住一个早字。就是学习呢是越早越好。你的自我进修,你的学习应该在早期进行。也就是在青年时期进行。这个早期不是幼儿园的早期。

严:刚工作就进行。甚至于为工作做准备要早进行。

李:对。所以,我是工作以后我就搬进了学校。住在学校的宿舍里。我给自己定了一个作息时间表。早晨规定自己5:30必须起来。起来以后我会做一下体操,跑一下步,然后我们学校有一个荷花池,我就坐在荷花池边背我所喜欢的诗。现在想想也挺有诗情画意的。不仅是唐诗宋词,不仅有我们中国,有郭沫若,有闻一多的,艾青的,包括国外的,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的,海涅的等等。所以呢,我就是早晨呢就背诗。一方面可以读到诗记住它,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自己 1 的记忆力。但是光这个还不够。我晚上规定自己,今天晚上如果不需要备课,不需要给孩子改作文本,我一定是6:30到9:30,我也不开夜车。5:30起来保证8小时睡眠。那是天长日久的事,开夜车不是长久之计。所以,我晚上看书的时候,也是规定自己的。那时候我就把人家大学里中文系的文学概论啊,现代文学啊,古代文学我没学好。还有比方语法、修辞啊这些,我觉得在师范没读好的我自己来学习,来读书,另外呢,也读一些名著。说实在话,18、19岁的年纪,晚上实在是要睡觉,我读到8点多钟,我有时候就会趴在桌上睡着了。

宏:是啊,那怎么办呢?

李:多少次,我是醒醒,揉揉眼睛,不能,还没到9:30,一定要到9:30才睡觉,我是这样去做的。我不仅是读了,而且呢,我还有一个比较好的习惯,我就把它有的就抄,不仅是读书,我还抄书。抄了很多的诗,我挺高兴。所以,学习呢我觉得是一个快乐的事。所以我这个就抓得比较早。抓得早呢,就不等于你只有在年轻的时候学习。其实这是人一辈子的事儿。对我们老师来讲,他更应该是一个终身的学习者。

严:持之以恒。

李:50多年来,我一直是没有忘记自己的学习。总是抓紧时间学。我总觉得人最容易丢失的是时间,而偏偏最宝贵的就是时间。你必须抓紧。工作一直是很忙。你不抓紧就读不了书。不读书你就落后。你就做不了老师,就做不好老师。这个是一个规律性的东西。所以呢,我觉得教师是一个终身的学习者。他呢,首先要抓一个‚早‛字。尤其对年轻人来说,精力很充沛,现在的社会诱惑力很多,那怎么沉下心来读点书我觉得是很重要的。

严:不是说,老是把读书学习推到明天,再明天,再明天。

李:对,就是说,这个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岳飞在《满江红》里也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对不对?古人就一直告诫我们。所以,我这方面比较警惕的。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体会。就是要‚抓住一个早字。‛

第二个呢,我就是一个‚爱‛字。我现在想起来,一个教师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他贵在一个爱字,就是要‚爱‛。

严:爱什么呢?请教李老师。

李:这个爱呢,首先就是我是老师,我必须爱我的工作。宏:爱事业。

李:爱事业,爱我的学生。我觉得孩子们,我每天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孩子 2

是世界上最纯真的人,我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50多年了,我觉得这是我人生的一种幸福。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深深地知道,深深地认识到,孩子就在你老师身边,一天天长大,不是个儿长大。

严:心灵也在成熟。

李:他的知识要增多,他的道理要懂得多,他要会做人,他的脑袋要更聪明。等等。所以,孩子是在我们教师的引领之下慢慢长大的。这可是一个很神圣的任务。我觉得这是非常神圣的。也是很圣洁的。所以我对从事这项工作,我很热爱。那么,我有时候,比方上课,我走进教室,看着孩子一个个坐得好好地,一双双眼睛,那里我感觉到,是非常奇妙的。这一双双的眼睛,这个眸子里有着什么,他是充满智慧的,那我们怎么开发他?怎么把他潜在智慧能够开发出来?这你老师要有本领。要有知识。所以,我感觉到教师他不仅是一个授予知识的人,他在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当中,他是一个鼓舞者,是一个唤醒者。

宏:用爱去唤醒一切。严:‚鼓舞者‛,说得真好。

李:我真的觉得是这样。所以这里,我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我追求的一种境界也比较高。不是很简单的,我把知识经验教给你,哦,你们今天学八个字,这八个字怎么读,怎么念,什么意思,我教给你们就行了。这个八个字怎么让他高兴学,又学得记得,马上又会用字,对汉字的文化又有点兴趣,等等。这个真的那就是我们小学教育它是丰富的。当然也是复杂的。所以说,做一个小学老师也不那么容易。所以,正因为我处于对我所从事的事业的爱,我做到现在还是恋恋的。还是乐此不疲的。

严:不舍的,舍不得的。

李:所以,我就一直想着自己怎么做一个好老师,做一个孩子们喜欢的老师,做一个家长信得过的老师。这个始终是我的一个目标。于是,我就想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学习。所以,这样一来,我这样想有什么好处呢?就学习不单是社会需要我,领导需要我,校长需要我,现在是教育局领导需要我们专业化成长,这是一个外因。是一个客观的要求。关键是主观的。就是自己怎么从自己的心里产生一种内驱力,我要学习。那么,有了这个内驱力,我觉得学习就比较的自主。比较的能够(宏:有动力)。就有动力。比较的自觉。而且能够持之以恒。

严:内心是愉快的。

李:他就快乐。所以,这个爱呢,不仅是我爱事业,我爱学生,我爱学习。3

而且,我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来讲,我觉得要做好一个语文老师,他还必须是一个文学的爱好者。

严:爱文学。

李:你说,一个语文老师他不爱文学,那你怎么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现在新的《课程标准》最终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就不仅仅是一个掌握工具的问题。要受到人文的熏陶。所以我觉得‚语文素养‛其实就是把孩子所受的人文熏陶和他工具的掌握融合在一起,这是不容易的。所以,我们自己也要有一个素养,要有一个语文素养,但是这是我今天明白的,但是在当年,我年轻的时候,我只是很喜欢语文,喜欢文学。所以在我年轻的时候,我也读了比较多的文学作品。

宏:那李老师啊,您能不能给我们讲讲这方面的故事呢?

李:比方说。我在1958年的时候,我就有机会被领导派到南京,省教育厅,参加这个江苏省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的编写工作,那年我才20岁。应该说我是整个编写组最年轻的一个。我在那里就遇到中学组的,比方说,范伯群。范伯群他是搞文学评论的。他就告诉我,《郁达夫评传》是怎么怎么写出来的,郁达夫的所有作品怎么怎么的。如果,他也写萧红的评论的话,一定要把萧红所有的著作都读到,甚至在海外出版的也要找回来。哎呀,我想想,这个文艺评论工作多么的不容易。

这个马莹伯先生呢,他是一个苏联文学的研究生,那么他那里有很多的藏书。许多苏联文学名著。哎呀,我就非常主动地向他借这些书来看。比方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像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等,这些书很多的。我呢,都一本一本地借来看。借了还给他,然后再来看,再借。这里头当然我也很感谢我的老师。就是我初中遇到一个语文老师,他虽然是学法学的,但是他常常在他上课的时候给我们介绍陀思妥耶夫斯基,我现在都记得他是怎么讲的。所以这些我就读了,这本小说我读了之后非常的感动。所以这个就是老师他做的这些引子吧。我知道这些名作家的名字吧。不仅是中国的《水浒》、《红楼梦》,不仅是这些。国外的名著,法国的,莫泊桑的,都读。我就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宽阔、非常丰富的宝库啊,我懂得才是一点点啊。所以在那时贪婪地读着的。那年我才20岁,你想想看,南京是个大城市,姑娘们都要去逛街的,但是我就不去了,其实我在师范的时候也是非常活跃的一个人。我就不去了,我就在家看书的。有一次我记得范伯群先生 4

说:‚今天我们去看电影《堂吉诃德》,也是名著啊,你去不去看?‛我说:‚我今天不想去,还有书没看完。‛他说:‚哎呀,你怎么变成时间的奴隶了?‛哎呀,我现在都记得。就是说我又变得不懂生活了,又不行。还有后来在76年的时候,我又去过一次南京,编过一次教材。我记得那时候一有空还是想学习吧。虽然经过了文化大革命,快结束,文化大革命尾声的时候。那时候我们江苏已经开始自己编教材了。我在宿舍里看书,看啊看,居然吃中饭已经过了。等我想到要吃中饭已经一点了。去食堂已经没有饭吃了。那时候不会到饭店里去吃饭,没有这样奢侈的事。

严:只顾吃精神食粮,物质食粮没吃到。

李:也没有去饭店奢侈一下,也没有这个条件。就两个馒头啃啃。但是我觉得很充实啊,非常的有收获。所以我就觉得读书呢是给我带来乐趣。比方现在啊,这些年啊,已经年纪大了,尤其到了古稀之年的时候,我想我‚搬西瓜‛已经搬不动了,我在《我,长大的儿童》这篇散文里说过,我说‚我就是抓点芝麻也好,总比两手空空要好。‛所以现在,像我做‚十一五‛课题,题目是《为儿童的学习》,它就和学习科学联系起来。那么儿童究竟是怎么学习的,在我们优化的情境中,儿童的学习他的效率为什么是高的?这些问题是应该回答的。但是多少年来,虽然情境教育的实验我已经搞了三十多年,但是我还是没有很好地交出答卷。我是我向我自己提出的问题。所以我就想,脑科学会帮助我了解一点。这几年,因为小白鼠,它的大脑的结构和人的大脑是相似的。所以通过小白鼠的实验来做,现在脑科学的成果是非常的多了。过去要等人的病脑去做,很难。这些脑科学的书我也是挑着看的,看不全,但是就是看到了一部分,哎呀,我就觉得真是又打开了一扇窗户。又对这个课题,哎,又稍微明亮了一点。能够看出一点,一些秘密你能发现了。这些秘密是怎么发现的?要用知识去武装,要用现代化的手段,要用现代化的科学研究的成果来武装自己,来提高自己。所以我前面就说,提高自我是教师人生的永恒的生活法则。这是我深深地体会到的。

宏:说得太好了。真的很有体会。

李:所以,这个是第二点。贵在一个‚爱‛字。

宏:李老师,一直有一种爱的力量在支撑您。当您看孩子的时候,我们都被您的这种眼神所深深地打动。

严:我一直非常欣赏李老师的一句话,她在《我长大的儿童》这篇文章中,她说‚爱会产生智慧,爱与智慧改变人生。‛说得多么好。

宏:李老师,您刚才和我们说的,抓住一个‚早‛字,贵在一个‚爱‛字,讲得真好,让我们深受感动。我们还想听听您的第三点体会,好吗?

李:好。下面,我想谈谈我的第三点体会。就是注意一个‚宽‛字。因为小学老师啊,他不是一个专门家,孩子有很多的需求,教学里面也需要你很多的技能技巧。不仅是知识的问题。所以你学习的东西你要宽一点。就是为了孩子,为了满足孩子的需要,你要学得宽一点。比方说,在过去,就要求大家会说一口普通话,一手好字,一笔好文章。这是最基本的,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一定要做到的。南通人说普通话是有南通腔的,他这个前鼻音、后鼻音是分不清的。(战场,前后鼻音举例)所以这里头,我自己要特别注意。说起来,人家感觉,你是北方人呢。所以,这个普通话,你要给孩子示范的。要写一手好字。这个呢,我很注意自己字要写得好,要写得工整。因为你要给孩子示范的。严老师看过我的课,上课的时候,我的板书写得很工整,不仅工整,我也写得很快。

严:很洒脱。李:也写得比较好看。

严:是很好看,不是比较好看。

李:字,应该说写得还可以了。还要写一笔好文章。这个好文章的问题呢。就是我感觉在工作以后吧。在文革前,我先后发表十篇文章。一些小散文啊,或者一些经验体会啊,我都愿意写出来。这个你要有。在这里呢,我就讲一个故事。学讲这个普通话。有一次上海人艺著名的艺术家陈奇到南通来,她在南通举行了一个朗诵会。个人朗诵会。没有什么化妆,也没有什么背景。就在市一中的大操场上,给全校的师生朗诵。我那次也有幸参加了。我真正地被她的朗诵所深深吸引了,而且为之感动了,甚至掉眼泪了。我就觉得这个语言的魅力不得了。所以,我呢就是想,我们课堂虽然不是舞台,我老师不可能是表演艺术家。但是,我的语言同样应该是具有魅力的。应该对自己提出这么个要求。后来,我们崇川区也邀请她来做一次报告,叫我去请她,我就去请她。她说‚我有一个要求‛,就是你们要有两个老师要朗诵一篇课文。那么我很犹豫了。首先我去请的,肯定我跑不掉。但我想,她念得这么好,我不是相形见拙吧。我是一个陪衬。后来我想,算了为了活动成功,陪衬就陪衬一下吧。我就记得我念了一个《小英雄雨来》。《小英雄雨来》里有‚河边响起一阵枪声。‛我念下去,我整个都念了。她也给我很高的评价,说我念得怎么好,怎么好。她说,‚不过,你那个‘河边响起一阵枪声’念得太平常了。‛我觉得她讲得很有道理。因为枪声一响,落花村的人 6

们以为雨来就被敌人打死了。所以这一阵枪声是扣人心弦的,是勾人心的。所以,她说应该是‚河边响起了一阵枪声。‛(范读)哟,是的。我马上觉得我的声音啊没有传情。我的声音呢,没有使儿童看到这个形象。我马上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以,后来我要教那个《狼和小羊》的课文,我念给她听。她说‚河边走来一只狼。‛(范读)我一听,是狼,不是小白兔。‚河边走来一只狼‛(不是)所以,我觉得她的声音能够传情,是成形的。孩子就通过你这一读就看出来了。她眼前出现一种,他们行话叫做‚视像‛,看得见的形象。我觉察到了我的短处。但是此后,我念书,我范读课文我就非常注意。于是,我的朗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常常范读课文,特别是有人来看课,我做准备的时候,家人都还睡着,我早早起来,都躲到厨房里去念书的,做什么呢,中学语文老师说‚耳朵做老师,自己听自己。‛我讲‚漓江的水真静啊。‛我一听,还不静。再念。‚漓江的水真静啊。‛哎,有点儿静了。是不是,就这感觉。‚漓江的水真绿啊。‛明快的。所以,这三个排比句啊,它句式一样的,不好念。我就要体会。于是我觉得我的朗读慢慢地就能把孩子带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去了。

严:传情,成形。

李:以前‚传情‛还注意一点。成形,要呈现形象,这个是个新的启发。所以,我就觉得老师尽量要学得宽一点。光一口普通话还不行。你还有质量问题。你演员的这些表演的技术,你虽然不需要有那样的水平,但是你要多学一点。学得稍微宽一点。再比方说,我们小朋友是喜欢的唱歌的,所以你作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你最好懂一点音乐。我记得我才工作的时候,学校里有一个这么大的手风琴,玩具手风琴,和书差不多。这个玩具手风琴很奇特的,它就是拉进来是1、3、5,拉出来是2、4、6,所以虽然简单,但是它很复杂。这边贝斯照样好打。我拉1、3、5,我就记着往里拉。比那种还难。但是我也拉得其乐无穷。自己也乐在其中。万一小孩子搞活动,我也会一点。后来过了几年,学校条件好了,买了手风琴。有了这个基础,不需要再往里拉,往外拉,我就慢慢地拉起来了。当然和那个专业的人是没法比的。我只能简单的贝斯配起来,简单的伴奏配起来,能拉。我有时候带孩子出去活动,拉起手风琴,这个孩子一下子他(气氛)就起来了。对不对?它就特别有用。再比方说,你要会一点图画。乌申斯基说‚教室里图画一看,就热闹起来。‛但是我不是给孩子很多现成的图画,我非常喜欢,也非常主张在语文课上画简笔画。简笔画从无到有,一下子,孩子就被你吸引过来了。

宏:栩栩如生。

严:李老师的简笔画画得传神得不得了。

李:所以,在课堂上我就画,老师们觉得我挺能的。其实他不知道,课前我要练的。在课堂上,是不允许你慢慢画的。慢慢描画是不可能,必须几笔一来就好。我画一棵蒲公英,拟人化了的‚我是一棵蒲公英‛。于是我画一个圆,就蒲公英的花托;然后一根茎,叶子向西面展开;两只眼睛,一个嘴巴一来。人格化了。哎哟,孩子觉得‚我是一棵蒲公英‛,情绪起来了。但我要很快的,一分钟不到画起来,我课前要画多少分钟,我要练,我就学啊。教《月光曲》画大海的波浪,我画得不好。我让图画老师给我示范一下,然后我自己再练。这样呢,你的本领就多了。对戏剧这一块,我也注意学习。陈寿竹他关于戏剧的论述,我也看了一些。怎么动中要有静,我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我就想到了我们的课堂,不是一直热热闹闹的,‚我说,我说‛不是,不都是沸腾的状态,它也有时候需要沉静。孩子需要沉思冥想,他要独立思维。所以这个时候你就不能吵闹,这个就是从戏剧里学来的。像有些人说‚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这句话对我很有启发。他是写剧本要这样,我觉得我写文章的时候,虽然我做不到‚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做不到‚个个笔下无‛但是告诉你必须写自己的东西,要有独创的意识。所以,我写的文章从来没有拿别人的什么来弄弄,一句一句都是自己想出来的,这些都是一种学习。而且自己编课本剧啊,自己和孩子们在情境当中扮演角色。所以学点音乐,学点戏剧是很好的。

严:苏霍姆林斯基有段名言,他说:‚如果你会一样乐器,那么你在孩子的心中就是主裁,就是国王。因为音乐能使师生之间的心灵靠近起来。‛李老师刚才讲的这段正好应证了这段名言。

李:对。像我有时教一些课文,教艾青的《太阳的话》,挺深的。我就用艾青的词自己谱个曲子,孩子就可以唱起来,那多好啊!比方说,我还曾经学韵律,你要写点儿童诗,你还不懂押韵,怎么行呢。所以我就记得《韵书》,言前韵啊,江阳韵啊,窈窕韵啊。比方说,我上《萤火虫》的课,导入新课时,我就说:‚你们看见过萤火虫吗?‛孩子说:‚看过见过的。‛我说:‚我还捉过萤火虫,李老师还会背一首萤火虫的儿歌。‛其实就是我自己写的,写得很简单。比方说我写的是,‚萤火虫,点灯笼。飞到西,飞到东。‛我为什么不说‚飞到东,飞到西‛,因为‚萤火虫,点灯笼。‛这就是一个‚中东韵‛的问题。一二两句要押韵,所以我就有个知识在帮助我。然后我想上课的时候,能唱起来,我就给他们谱一个 8

曲子,像‚一闪一亮,一亮一闪。‛我就用了音乐里的‚顿音‛。这里我就觉得学点音乐,课堂就不一样。包括指挥,也都学一点。还有打球,也学一点,和孩子就玩得起来,孩子就喜欢你。所以,我对自己有个要求就是宽一点。当然这些技能技巧是很浅的,但是它很管用。像小河水一样,清且浅,但这个浅管用,还有效。孩子就喜欢你了。所以,我觉得呢,我们做一个小学老师,应该注意一个‚宽‛字,什么都会一点,就是这个意思。

严:说得非常好。

李:很实用,我感觉很方便啊。

严:你刚刚说到实用,我在猜啊,恐怕李老师底下要讲这个‚用‛了。学以致用啊。

李:对的。重在一个‚用‛字,被你猜着了。在理论的方面,我学了要用啊。比方说,我学了美学的东西,我就晓得他怎么感受美,怎么理解美,怎么去分析美,怎么鉴赏美,怎么去创造美,这些都有的。那我怎么和我的小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呢?我就用进去,怎么让孩子感受美,我通过什么途径让他感受美,所以我就想到它的六个途径:音乐、图画、戏剧、语言描绘,这些都是很有美感的,来创设情境,让他从形象去感受美。没有形象的感受,他就没有美感。所以他一定要有形象。在这方面我也下了功夫。我记得那时候我就写了‚运用情境教学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这篇,80年代就在《教育研究》发表了,一个小学老师,我在《教育研究》发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这个。而且我在课堂是先用的,用了有了体会这样去写的。比方说,心理学方面我也注意学习了。我的情境教学四个原理,基本原理是什么,要回答出来。比方,暗示导向原理,这是我自己的,不是把‚暗示‛搬过来,‚暗示‛在我的情境教学中起什么作用呢?它起一个导向的作用,在暗示的作用下,他情不自禁地进去了。情感驱动原理,这个好理解了。角色转换原理,学生从这个角色转换到那个角色,他变成他角色,然后我他同一,这个角色就是他本人了;心理场整合原理,在心理场,怎么去整合,怎么使儿童在心理场当中产生一种正向的诱发力。他向着你的教育目标,也成为他主动学习的力。其实这些都是借助了心理学,但是消化成为我自己的东西。

严:的确,李老师真是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典范。读书学习真的是要做到为我所用。

李:是的,还有‚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这就是我们要广泛的学习,广泛的加以借鉴。比方说,我前面提到的《文心雕龙》里‚情以物迁,辞以情发‛,9

让我改革了我们的作文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文心雕龙》我不是一学就丢了,这本书我可以说学了十来年,反反复复的,遇到问题我就翻开来看一看,读一读。后来再做完情境教学以后,我再拿出来学,我真觉得他是博大精深,我们民族文化真了不起。所以我就反反复复读了以后,思量着,琢磨着,这《文心雕龙》里刘勰他着重强调的是什么,中国的文论最注重的,最讲究的是什么呢?我这样反复琢磨以后,概括了四条。一个字就是‚真‛,第二个就是‚情‛,第三个是‚思‛,第四个就是美。那我想,这个‚真情思美‛,其实正是儿童教育所需的。于是我又想,怎么把它借鉴过来,为我所用呢。后来我把这四条用到情境教育里去,成为情境教育的特质,真正的成为我们本土的东西,使情境教育成为本土的东西。我概括了四条:

第一条:真——情境教育给儿童一个真实的世界; 第二条:情——情境教育注重以情激情,以情启智; 第三条:思——情境教育营造广远的意境,宽阔的想象空间; 第四条:美——情境教育以美为境界,以美育人。

这样把我们古代文论的精髓学习了,吸收过来了,为我所用了。我就觉得情境教育从理论层面来讲我们丰富多了;从实践层面来讲,我们的路子走得更宽了。所以我从‚真情思美‛概括出情境课堂操作的要义来讲,我也概括出五条。我这篇论文向你们报告好消息,最近传来的好消息,这是2002年在《教育研究》发表的论文,被评为30年来《教育研究》杰出论文40篇当中的一篇。我真没想到,我这个小学老师的文章也能够排到杰出论文里去。当然和大专家、大学者比起来我还是远远不如的。再比方说,在我做‚十一五‛课题期间,这就几年吧,我又反复学习脑科学。我又从脑科学的最新成果里找到了情境教育之所以取得高效的理论支撑。

第一个就是我从脑科学里知道,儿童的学习需要一个丰富的,而且是可以活动其中的一个环境。那我就对照情境教育,情境的课堂它真是通过音乐、美术、戏剧等等六个途径来创设一个丰富的环境,而且是富有美感的环境。因为它是让艺术走进课堂,在这里儿童是活动其间的。所以我们所搞的情境教育的探索东西和脑科学吻合了,我找到了理论支撑,所以我就特别高兴。就是说,脑科学所强调的在一个丰富的,儿童可以活动其间的环境里儿童的脑就会产生一种内啡太的化学物质。那么,脑的神经元上的树突会长出来,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的链接会加速。我真的读到这非常兴奋,所以我就可以继续做下去。再比方说,我们情境 10

教育是强调‚思‛为核心的,而脑科学里面告诉我们,儿童的脑是正在生长的脑,它是需要外界刺激的,它的可塑性是很大的。我们刺激他,不断地给他信号,那么它链接起来了,开始像在崎岖的小路上走,然后像在高速公路上一样。那么,他不断地接受信号,他的神经元不断地链接,而且频率加快,这样他的脑的重量就会变重。这就可以达到我常常想的:孩子要越教越聪明。这就有了可能性,所以还是要坚持往下走。

再一条,脑科学又告诉我们,脑优先接受的是情绪的信号。而且它的记忆是长久的,难以磨灭的,叫情绪记忆。所以我们为什么效果这么好呢?大脑优先接受又不会遗忘,所以,这些我学习了以后都和我探索的、研究的东西结合起来,我找到了理论支撑。我就有信心继续往前做,还想办法继续获得新的发展。

严:刚才李老师谈到她学习的四条经验,我们再复习一下。我想,第一:抓住一个早字;第二:贵在一个爱字;第三:注意一个宽字;最后是,重在一个用字。李老师,我们说得对吗?

李:对。这也是自己50多年来学习的体验。其实我学习的还不够,总觉得我懂得还太少。真是这样的。

宏:您太谦虚了。

严:我觉得,她越是这样想,越是要去学习。而学习的越多,做得越多,越觉得自己学得还不够。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从李老师刚才给我们谈到的她学习的四条经验,使我想起来了李老师在研究过程当中,在她治学过程中四个字,那就是:学、思、行、著。

李:学我讲过了。

严:那么能不能继续给我们讲讲您的另外三个字,也就是思、行、著——思考、行动和著述。

李:我觉得教师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在自己工作当中应该不断地去思考。孩子需要什么?我们给他什么?怎么让他成长得更好?发展得更好?我们必须思考这些问题。那么,你面对着教育的现实,你发现有什么是成为孩子发展的障碍,是我们现在教育教学的一个弊端。我觉得,我们的许多工作是从发现弊端,也就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其实教育科研也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比方说,情境教育是从1978年开始的,就是改革开放,我们国家国门已经打开,到处都是热气腾腾,处于一种急切的需要改革的浪潮当中。所以我也是比较勇敢地首先走进这个行列中去。

严:李老师的教改跟我国的改革开放同步。

李:对。这30多年,我也是深一脚浅一脚的,因为它不是走一条熟路。你提出了问题,要想去解决,前面路在哪儿,你必须去探索。所以就像小平同志说的,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我觉得,彼岸在哪里,我是清楚的。也就是说,我目标是清楚的,路径不大清楚,所以我就去思考。比方说,一开始1978年,我走进一年级的教室,我感觉到一年级的孩子他是非常非常想上学的。在幼儿园的时候他就想,什么时候我上小学,我上学了我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我背着书包上学去,是非常幸福,非常骄傲的事,是他长大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进了小学以后,确实孩子还是失望的。因为那时的课堂是封闭的,教学的手段是单一的,就是一支粉笔,黑板加粉笔,就是这样教学。所以当时我心里也是沉甸甸的,整个改革的那样一个大的背景,改革的春风已吹进校园,应该说也吹开了我的心扉,我真的是坐不住了。我就想,我们怎么带孩子走出这个封闭的课堂。怎么让课堂教得生动起来,让孩子喜欢学语文,这就是我们很简单的一个想法。所以,那时我就从《文心雕龙》里得到一些启发。《文心雕龙》里‚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就讲到人的情感是随着客观外物的变化而变化的。就是说,你如果在一个单一的环境里他的情感怎么变化呢?他只有生出一种消极的情感,没有积极的情感产生了。‚辞以情发‛我第一次感觉到人的语言和情感是连在一起的。所以我想,作文教学又是一个非常的,一个老师们的难题,是孩子们苦恼的事儿。但是,我又觉得我们的传统作文是从三年级开始,起步太晚。在一二年级我看到的主要是识字,识字替代了一切,这延误孩子的发展。孩子在一二年级,他发展的最佳期怎能仅仅是学识字呢?!所以我觉得,以二年级就开始作文的训练,当然不是写整篇文章。所以我是比较的斗胆,带孩子去野外观察,那时候就开始野外教育,做的真是最早的。所以1980年我们到日本去,看到他们到野外教育的中心,在枫桥,我特别亲切,我就在想,他是在太平洋岸边,我是在我们的濠河边。但都是野外活动,我非常的有信心。每次观察回来,孩子让他说话。作文做不起来,他不会写,就是口头作文——观察情境说话,那时孩子说得非常好。所以我们孩子两年下来(一年级二年级)作文已经上人民日报了。

严:对,人民日报一次就发了三篇。

李:这个是小学生上了中国最大的报纸,而且加了编者按。从大背景讲,新华社记者支持我们改革,肯定我们获得的初步成果。我从观察情境说话、观察情境写话、口头作文一直到观察日记。我不做那些练习册,没有语文笔记,那是单 12

向的。孩子运用语言、发展语言必须是整体的。所以,到二年级时,我记得江苏人民出版社给我们孩子出了一本书《小学生观察日记》。

严:班上孩子就出专著了。

李:谈不上。孩子非常的开心。严主任应该知道,我们后来学生毕业的时候,五年级和人家六年级孩子一起统考。

严:对,对,对。这方面李(东宏)主任,我可以讲给你听啊。我参加了那次小学毕业和升学考试合一的作文阅卷,我参加那次工作,并且我是阅卷组组长。我在看到很多孩子作文的时候,我就看到一些写得平淡、一般,提不起精神来。然后突然看到一本(都密封好的)试卷,我眼前一亮,哎呀,这本试卷里面的作文每一篇都那么精彩。当然我也根据他的质量,很客观地打了高分。然后等到揭分,拆封,一看,那一本作文本就是李老师实验班孩子的。

宏:太了不起了。

严:哎呀,那次我是第一次知道情境教学是那么厉害。宏:挺震撼的。

李:那次我们作文的平均分比其他要高十分,整个崇川区有统计的。严:他的那个实验班升级情况好得不得了,绝大部分孩子都升到江苏省南通中学,到一个名校去了。

李:四分之三的孩子去了。所以这个还是从事实来证明,改革是提高质量的必由之路。而且我们教学必须要改革,我们不能在传统的泥潭里踏作踏,甚至往下陷。这个我很有体会。

严:他的这么一些体会,李老师当时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弊端深入思考,在思考的过程当中然后一步步去探索。

李:所以,我这个做好以后,我就想:作文教学有了成效,我阅读教学怎么办?我就反思,孩子为什么作文写得好?

一、他喜欢作文。他为什么喜欢作文,因为我让他们观察的和写的题材都是美的。于是我想,美是教育的磁石。我也一定要想办法,让我们的阅读教学也美起来。前面我不是说,运用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就从这儿开始,然后做做做,才写了那篇论文的。所以我就搞了在阅读教学。到了阅读教学往前走,我再想,不仅是作文的问题,不仅是阅读的问题,回过头来看,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是整体发展的。

宏:对,素质全面的发展。

李:你在作文的时候,其实他的思维,他的情感都在发展。所以我就觉得,13

这里儿童的发展带有整体的。然后我就想,促进儿童整体发展的要素是什么呢?要自己提出问题,要思考。于是我就总结了五条。

第一条: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第二条: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第三条: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第四条:以培养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第五条:以训练语言为手段,着眼实践性。

我们就说后半段这个五条:主动性问题、感受性问题、创造性问题、教育性和实践性的问题。一直到现在,那时我是1982年总结了。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十年。

严:现在还是非常中肯的,非常有针对性的。

李:所以,从这个五条我又想,是不是这五条仅仅适合小学语文呢?我反问自己。数学要不要诱发主动性?科常要不要着眼创造性?一条条都问过去,都需要。除了最后一条,我是训练语言为手段,其他是训练学科能力为手段,这样就适应各科教学。有了这样的想法,我就想:情境教学不仅仅属于小学语文,它应该属于整个小学教育。而且我更加兴奋的就是什么呢,就是说,如果其他学科运用了情境教学,它也能负担比较轻,学得比较快活,而效果又很好。我们晚上八点钟孩子一定可以睡觉,一直到五年级毕业的时候,我不给他做那么多试卷。所以如果都能这样的话,那该多好啊,所以我非常兴奋。于是这这时候自己再想,拓展到各种科去,怎么拓展法?不是我一个人做了,不是单枪匹马,要全校各科教师,所以我就非常详细的做了一个方案,就是:运用情境教育促进儿童的素质全面发展。这是在1990年的时候。

严:90年代初。是啊,所以专家们都说情境教育确实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我记得前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也说过这话。

李:还在我们学校题了这个词。

严:题的词就是:情境教育是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李:所以我也是比较的欣慰,蛮高兴的,做得是对的。所以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我就想,这样好的教育能够使更多的孩子去接受。我就想到怎么样使它走向大众化,就是通过课程,所以就有了情境课程。那么情境课程已经开发出来了,四大块。

严:对对。您说说四大块。

李:四大块,一个是学科情境课程。

严:然后是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第三个是野外情境课程;第四个是幼小衔接情境课程。是这样吗?

李:对。严主任非常关心啊,他是我们研究所的顾问,比较的熟悉。我想这就是一个‚思‛的问题。这些思考就是,你发现什么问题,你怎么解决要思考。因为你做了,做得好了,你还要反思:我好在哪儿,为什么会好的?我还有什么问题,要怎么解决?所以这个‚思‛是非常重要的。然后把‚思‛和‚学‛结合起来。所以你的学习,怎么学以致用呢?就跟你提出的问题来探索,来学习这方面的资料。

严:李老师是‚学‛‚思‛结合的一个做得非常好的典范。这使我想起了孔子的一段名言。

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李:反正思维是核心吧。我们在做科研的过程当中确实是要思考。然后第三个就是‚行‛。你学了,你思考了,关键我们是小学老师,我们是一个实践者,我们不是理论工作者,你必须要重在实践,实践里边才能出真知。要践行呢,所以你必须去做。我想了以后我就去做,我有这一条,我学了我觉得有什么好,我来试试看。我都这样去做的。

严:一做就是30多年。

李:所以我们从‚七五‛的时候做的是省的课题,‚八五‛是全国课题。‚九五‛、‚十五‛一直到‚十一五‛,我连续20年拿的都是全国教育规划的课题。

严:连续四个五年计划,都是拿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宏:这个太了不起来了。

李:都是立项的。说明我们的科研机构对一线老师的教育科研非常的关爱和支持。那么这个课题的做的过程,不是开题做个形式,然后你就拿一篇论文,不是的。我们是真做的。

严:扎扎实实的行动。

李:所以吕型伟先生他曾经说:‚李吉林这儿,她是真做的。‛所以我们是真做的,一切都是真真切切的,这就是靠做。当然做还得想,做的过程中你也要思考,也要学习,那么才做下来。

宏:李老师,刚才你跟我们讲了,‚学‛‚思‛‚行‛这三点,我们听了非常受感动。那您再跟我们讲讲‚著‛,好吗?

李:第四点,也就是‚著‛的问题。应该说在我实验刚刚起步的时候,我真的没有著书、立说这样一种奢望。我只知道我是个实践者,我必须脚踏实地去做,课题认真的去做,来不得半点虚假,不能有浮躁之风,更不能弄虚作假,我老老实实去做。但在做的过程当中要有收获,因为你学了,思考了,又去做了,你就有收获。有收获呢,我就有一个习惯,就想把自己思想的轨迹写下来,所以我很注意写自己点点滴滴的收获。在这过程当中,我就有自己的体会,就觉得教师应该是思想者。可能这个说得,觉得你自己是不是拔高了,不是。教师必须有思想,思想者就是有思想的人,而且是一个丰富而开放的思想者。但是,不是思想家,我就觉得比较心安理得了。

严:不断的思想也能成家的。

李:这个绝对做不到。要有思想,就是这个意思。有了思想你就写下来,那么你就有了著作。在78年到83年,这五年里我的教学任务是很烦重的。

严:有一个实验班。

李:对,一边教学一边改革,一个实验班连续教下来的。但在这过程当中我也是写东西的。应该说我还是写得挺苦的。那时没有空调,我生活也比较简单的,暑假是不出去的。因为暑假时间是最长的,我在家看书或者写东西。那么,夏天我是拿着小凳子到院子里趴在那写的。到冬天非常冷,写得冷,我就拿一个盒子,里面放一个玻璃瓶,里面倒了水脚放进去。

严:简单的取暖办法。

李:自然的纳凉的办法和简单的取暖办法。这里头,自己有一种使命感,就是我们做的东西,究竟对不对呢?写了以后你思想就明晰了。你写的,你是对了,那么你又可以把总结出来的东西来指导今后的,你就能往前。理论和实践要结合起来。当然我还没想到去创造新的理论。那年,1998年我们全国的会议开了以后,来了10位博士生。有一位博士生讲的:李老师,你这儿是产生、创造新的教育理论的地方。我一听,先一震,再一想,他讲的有道理。给我产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想法呢,就是创新的意识。我们的许多教育理论多少年来是搬的国外的东西。在改革开放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这30多年,我们有了很多的科研实验,全国各地很多新鲜的东西我们应该把它总结出来。所以我就觉得有一种使命感。所以第一年,这么忙,我发表了一些文章。《人民教育》也有,《人民日报》因为我们孩子作文发表了,也叫我写篇文章,我题目就是《孩子的眼睛》,一篇小散文。我写了这些文章,还真的就发表了。《人民教育》发了,《光明日报》也有稿 16

子,《教育研究》后来就向我约稿了。我真的没想到,对我极大的鼓舞,小学老师也有作为,有用武之地。所以呢,我把四年多发的稿子集了一个集子,就是《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这个是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后来哲学社会科学得了二等奖。

严: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

李:然后孩子毕业了,我们学生考得这么好,市教育局的领导非常重视。因为我们整个实验一直是给予很深切的关心和支持的。就说:‚你这一年不要上课,你要做详细的总结。‛

严:把整个的实验、经验整理出来。

李:后来我就写了《情境教学的实验与研究》,这是我的第一本专著。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严: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

李:在建国四十年的时候,首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我真是没想到。后来,我并没有说,我发了文章,我出了书,我就满足了,我没有。我觉得这些都是对我自己一种肯定,一种鼓舞,前面的路还很长。继续往前走,自己实力是不足的,你要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后来又写了,严主任知道的。

严:对,她写了很多的分量很重的一些论文。比如说‚一个值得倡导的教学原则:美感性‛,另外还有《情境教育的诗篇》专著。这本专著是在2004年一个暑假,当时这本专著六个月时间就要出版,在当中花了四个月时间写出来的。

李:不止四个月,那是我二月在北京开的会,七月30号要完成,六个月。那时他(严主任)到我们这儿来,我嘴巴里都是溃疡了,那是一口气,没有写作班子,我就自己一个人去完成。写了以后呢,后来教育学会也得了一等奖。

严:对,这个(情境教育的诗篇)是教育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而且我还记得,一个教育部的图书的一等奖。

李:图书也是《情境教育的实验与研究》。严:哦,图书的一等奖也是实验与研究。宏:李老师啊,我还读过您的文集呢。李:哦是吧。

严:对对对。那是在200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李吉林文集》,一个8卷本,300多万字。那是李老师整个情境教育的心血之作。

宏:太了不起了。

严:这个《李吉林文集》出版了以后呢在2006年的5月底在北京召开了李吉林教育思想研讨会暨《李吉林文集》出版的首发式。在这个活动当中,全国有70多个专家参加这个会议,到会给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李吉林的教育思想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记得当时中国教育学会的会长顾明远先生这么说,他说:‚《李吉林文集》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原创的教育思想和流派的饿成熟。‛他称李吉林是‚小学里走出来的教育家‛。前国家教委柳斌副主任高度评价说:‚李吉林老师是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鲜艳的旗帜。‛

李:这是过奖了。

严:那个书后来在去年2009年在全国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李:这是我觉得自己很受鼓舞,也是一种鞭策。

宏:李老师啊,您的《李吉林文集》出版两年以后啊,我们真没想到您又出了一本书。

严:对,就是《为儿童的学习》,这真是一部力作。

李:力作谈不上,这主要是我结合十一五的课题写的,刚巧呢,2008年要举行‚情境教育国际论坛‛,这本书就作为向大会提供的一份资料。

严:在这个论坛上呢,给中外的专家都是发的这本书。那么这个论坛的影响非常之大,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地关注。它也标志着我们中国的一线的教师,中国的教育家走向了世界。当时《中国教师报》在头版发表文章,题目就是《为中国教育家走向世界喝彩》。

宏:太棒了。对啊,李老师啊,那您的这个写书的时间哪儿来的? 李:这里头,你顾不全,你只有要舍得放弃。严:做减法才能做加法。

李:对,要舍得放弃。比方说,我也是全国劳模啊,组织上安排疗养。几次,我一次都没去过。(严:推掉那些疗养的邀请。)比方,外面请我去讲学,应该说是很多的。我是能推就推的。这几年根本就不出去讲。(严:推了很多很多。)有的请我们严主任代劳。所以我觉得,要是外边这么多的邀请你都去了,那么你最后你的本质的东西就做不起来了。所以就要放弃。到现在也觉得有点遗憾的就是,我们市里边组织专家到俄罗斯,还有一次到欧洲十国,我手上的工作实在来不及,结果也放弃了。

宏:哎呀,太了不起了。

李:所以,也就放弃了。生活上也是很简单的。

严:李老师给我们分享的关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话题,她在不经意之间对我们教师的专业身份作了如下一些定位。她认为一个教师是播种者,是唤醒者,是鼓舞者,是实践者,是思想者。联系到她刚才说的那四个字:学、思、行、著,让我们对教师的专业身份,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中国基础教育的领域像李老师这样著作等身、硕果累累的真是十分少见。宏:是啊,太了不起了。

李:这个我体会到就是我们时代提供了这么好的机遇,当然如果自己不努力不学习也是不行,向书本学习、向同事们学习、向专家们学习。

严:是啊,其实李老师她不仅仅是自己个人的学习,不断地成长,而且她还带了一大批青年人,其中海门东洲小学校长祝禧就是优秀的代表。祝禧校长今天也来到了我们现场。

下面我们有请祝老师吧。

(特级教师:海门东洲小学校长祝禧介绍自己的专业成长过程。)严:祝禧是李老师在校外收的徒弟当中,发展得非常好的,非常优秀的一个代表。而李老师在她所工作的单位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这个校内还有一大群年青人,都是李老师的徒弟,形成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这个团队的成长可以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典型。

宏:通过这个团队的建设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这个观点非常有新意。李老师您能跟我们谈谈吗?

李:我们这个团队是1990年的时候就成立了我们学校的‚青年教师培训中心‛,当时有30几个老师给我打报告要做我的徒弟。我说我怎么带得了这么多的徒弟呢?我想,还是成立一个培训中心,我来做辅导员。这样呢,我们的学习就从那个时候开始了。老师们确实是非常好,我觉得这个培训中心以团队的形式来进行,为老师的专业化成长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氛围。大家努力向前,努力向上,就是学习真的是一种快乐。我记得那个时候,冬天我们晚上还学习。大家是没有谁请假的,自己小孩儿在家也不管。每个星期二下午四点钟学习谁都不迟到,不要我再催的。既然你感兴趣,今天他们读书班正在活动,我们等会儿去现场看一看。

严:好啊,我们说走就走啊。

(参加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老师读书小组活动。)

李:刚才我们听了四位老师的交流,我觉得还是挺不错的,确实是很有收获,19

而且他们是持之以恒。所以这样呢,大家的理论的底蕴就能日渐深厚。理论功底日渐深厚他很自然地就反映到自己的工作当中去。尤其是我们做的这个科研工作,做的课题研究。我在培训当中我有一个指导思想,就是把教师培训和教育科研结合起来,我觉得这是一条有效的路。这样呢,他的层次就高了,要去创新,就不可能安于现状,不仅仅是教学艺术、教学基本功的提高。所以这样呢,像我在做‚十五‛课题‚情境教育的开发与研究‛这个课题的时候,我们就有这样一支队伍,老师们就卷入到课程改革的热流当中去了。很快,老师们都能够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出了不少的成果。那么学生他学习的内容就丰富多了,远远地高于原来固定的教材,有校本课程。所以我觉得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直接地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影响到孩子们的发展,确实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现在我们课标颁发了,要执行得好,实施得好,有效,真的教师专业化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比方我们待会儿可以看一下,他们在课程开发方面的成果。

严:这20年中,这个团队当中涌现了大批的人才,刚才李老师已经都介绍了。我觉得这个团队还出了大批的成果。他们开发了很多情境课程的校本课程,同时这个团队当中许多优秀的教师参加省,乃至全国的教学竞赛屡获一等奖,其中还有一等奖的第一名,发表了大量的论文,也有出论著的。就单是这个五年来,这个团队成员发表的论文以及教育随笔就达1000多篇,可以说是人才辈出、硕果累累。

宏:我看到李老师带领下的这个青培中心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出了那么多的人才,这也给我们崇川区培养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我们也准备为全区的特级教师成立名师工作室,以他们的力量来辐射、带动、提升一批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形成一个一个的教育团队,李老师,好不好?

李:好啊,这个团队的作用是很大的,因为它这个氛围的作用。这样呢使我们的教育薪火相传吧。

第三篇:李吉林情境教育

在“李吉林教育思想研讨会暨《李吉林文集》首发式”上的讲话

李吉林

一个和人世间最稚气的儿童生活了50年的小学老师,能出“文集”,这实在是意想不到的事。我非常感谢我们伟大的时代,感谢我们部、省、市各级领导,感谢在座和没有能到会的许多热心专家,感谢人民教育出版社,感谢我们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还要感谢我钟爱的儿童。

一、教育为儿童研究儿童,创新易于找到规律

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以及“情境课程”,一个课题做了28年,至今始终不喻。我这股子韧劲从何而来?

我出身贫寒,父亲很早就病逝,母亲是一个有初中文化的妇女。在我的记忆中,童年并没有多少欢乐的记忆。母亲年轻守寡,她对命运的不屈给我很大的影响。母亲从不絮絮叨叨地教训我,限止我。因此,我虽然没有优裕的物质生活,但母亲给了我一个宽松的成长空间。小时候,我是个像男孩一样的调皮女孩。为了享受助学金,我考上了女子师范。在女师,我的老师都是修养很深和颇有见地的文化人。在女师的日子里,老师培养了我对文学,对艺术以及体育方面的爱好,并且受到很强的专业思想的教育,这为我教好孩子,以至后来进行情境教育的探索都作了重要的铺垫。所以,我写过一篇散文《女师,我成长的摇篮》。

1956年,在我的同学纷纷走进大学的时候,我为了照顾母亲,走进了小学。这一进竟是50年,我自己都吃惊我的毅力和对小学教育事业的执著。尤其是1966年到1976年,因为“种修正主义黑试验田”的罪名,而遭受十年的折磨。十年,惶惶不可终日的三千多个日日夜夜,我没有向命运低头。在屈辱中,我仍然舍不得离开课堂和我可爱的小学生。

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小平同志给我们带来了教育的春天。我无比珍惜这劫后余生的年代,觉得浑身有一股使不完的劲,满怀热情地投身到改革的洪流中。

走进一年级的教室,孩子的眼睛告诉我,他们对小学学习生活怀有无限美好的憧憬。一年级孩子真是带着幻想走进了小学的。但是,当时那种单调的抽象的符号的学习,从形式到内容显然是让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一年级孩子真切感受到“上学真有意思”“语文课真有趣”,我开始了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探索。在探索的实践中,我感悟到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通,我通过艺术的直观与语言描绘创设情境,激起儿童的情感,教学常常可以进入沸腾状态。我开始认识到儿童的认知活动有情感伴随必然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探索和研究,我概括了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觉得具有普遍意义,觉得情境教学不仅是属于小学语文的,它同样属于小学各个学科,于是情境教学顺乎自然地拓展到其他学科。12年后,到1990年开始情境教育的探索,在此过程中,我怀着对儿童的一种至爱,不停地思虑着,琢磨着。我强烈地感到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童年应该是快乐的、灿烂的。作为他们的老师理所当然地让他们享受教育,而不是因为教育给他们带来苦恼、压抑,甚至是灾难。在数不尽的日子里,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儿童的心去体验,我带着激情,怀着对儿童发展的美好憧憬冥想着。我觉得周围世界中美的东西都应该首先是属于儿童的,都是可以和儿童对话的。连同我自己也是可以和星星、月亮和大树公公、野花妹妹对话的。处在这样的状态时,常常会想出许多很美妙的设计,酝酿出一些有价值的思想。于是,我想到为儿童构建一个宽阔的、开放的,适宜他们成长的,促进他们发展的生活空间。这个空间对儿童的影响是不知不觉的,但是极其深远的。因此在构建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时,我从“拓宽教育空间”、“缩短心理距离”、“利于角色效应”、“注重学生的创新、实践,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去设计。情境教育的实施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学得活,学得扎实,学得快乐。这让我感悟到:为儿童研究儿童,创新容易找到规律;符合了规律,就会有成效。

二、课程改革必须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

至于“情境课程”的提出,并非我的初衷。实验一步步发展着的时候,因为儿童发展的需要,必然带来课程的改革,情境课程是实验进行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实验起步时,我感到小学语文单靠一本薄薄的教科书,是学不好的。我就着手编写补充教材,开始了早期阅读。到孩子毕业时,他们读过油印的10本补充教材,满足了孩子的需求,培养了阅读兴趣。那时候我又觉得小小的课堂太封闭,我就定期带孩子走向田野,走向小河畔,走向大江边。菜地里、瓜棚下、小林子中、星空下,留下我和孩子们许多身影和足迹,野外成了孩子们留恋的课堂,这就开发了野外教育课程。于是就有了观察情境说话、写话,观察情境作文的教学内容;到了第二轮,为了减少幼小之间的坡度,开设了幼小衔接的过渡课程。同时,我觉得小学语文教学从汉语拼音—识字—阅读—作文这一直线序列,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正是这单一的课程结构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率。于是,我强调汉语拼音在运用中巩固。改变课程结构,提出“识字—阅读—作文”三线同时步,利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单一的结构丰富起来,使直线的序列变成螺旋上升的序列。这就极大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丰富了启蒙教育。到了中高年级则采取了“四结合”的大单元教学进行强化,把语文“读与写”、“课内与课外”、“人文与工具”、“语言与思维”融合在一起,较早地构建了大语文的课程观,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让我认识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必须优化、丰富它的结构。

情境课程经过18年的开发、研究,一直到1996年我作了回顾和梳理,才提出“情境课程”主张,阐述了“情境课程”的理念。

(一)核心领域:学科情境课程

在探索与研究中,我强烈地感受到,学科情境课程在各科教学课堂上展现出来的众多的勃勃生机和欢乐的场景: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体验;在情境中思维;在情境中想象;在情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充分地活动着,获取的知识更丰富,更生动,更鲜明深刻。

五年级教学平行四边形,上课时老师用简单的几句话引导:历经漫长岁月,人类创造出长方形公式,此后较快地探索出平行四边形公式,由此证明古代数学家们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中得到了启示。老师简短的导语,暗示了人类对这两个公式探究的历程。接着让全体学生都担当角色:“现在就请你们做古代数学家,屋前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出示画面),要你们这些小小数学家想出办法计算它的面积。”于是在课堂上我们看到这些“古代数学家”,他们拿着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图形,摆弄着,切割着,思考着,在古典音乐典雅的旋律中,他们专心思考,小声议论,大胆猜想,终于发现“我们可以运用长方形计算公式来计算平行四边形”。

从这里不难看出:平行四边形计算公式的知识是镶嵌在情境中;数学知识与生活与生产沟通了,变得可以捉摸,有情,有趣;情境的探究性,体现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的学科特点;在生动的探究情境中,数学公式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与思维发现的;数学知识、数学的文化的审美的都融进来,数学变得丰富了。

在课堂上,情境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可以感受到情感产生的巨大能量。学科情境课程正是在情感的笼罩下,把知识整合起来,把学科课程与儿童活动结合起来。我越来越深地感悟到,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及其他学科的一切知识,都产生于情境中,最终又回到情境中去运用,这是一条规律。学科情境课程体现了“儿童—知识—社会”的和谐建构。

(二)综合领域: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

在情境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中,对于课程论发展中突现出来的多元的、人文的思想,以及综合的理念,我都关注,并吸纳过来;叶圣陶先生关于课程综合的精辟论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我很自然地将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四结合大单元教学”的课程思想,进一步拓宽,运用到整个小学教育的多科教学中去。于是,我提出了“以德育为主导,以语文学科为龙头,各科教学协同”的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的主张,使各科教育在一个主题统领下,将教育与儿童活动统整起来,如《小蜜蜂行动》、《我们去寻找美》、《童话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科学的大门》、《我们与时光老人赛跑》、《我爱长江,我爱濠河》等这些主题都深受儿童的欢迎。

案例 在南通举办“世界港口洽谈会”期间,世界各地商人云集南通,我们适时举行了《我爱长江,我爱濠河》的主题性大单元活动。中低年级的孩子漫步濠河,观察了解濠河边上的人文景观,感受濠河之美;高年级的孩子到长江边饱览浩荡长江的雄伟气势,孩子们在感受长江水美的同时,兴致勃勃地把长江,把家乡港口画下来,拍下来,写下来……他们还像小记者那样走进港口办公室,了解半个世纪来南通港的变迁;了解了长江北岸的南通与世界众多港口往来经商的路线,搜集了南通港口每年吞吐量的数据,运用数学进行统计,一张世界地图与可爱的家乡南通,在孩子的心中链接在一起了。活动中孩子们作为小记者写的报道,作为小诗人写的诗歌、儿歌,作为小画家、小摄影师画下的、拍下的美景,表达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他们还根据采集到的数字,自编数学应用题。孩子们在活动中大显身手,身心俱适。每次活动后,孩子的各式作品挂满了教室、走廊和操场四周。那真是一个闪烁着儿童智慧火花的,绚丽多彩的世界。孩子们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我终于看到了孩子是怎么带着热烈的情绪主动地进行着符号操作,在快乐中,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才干。这与做单项习题简直是天壤之别。

在主题性大单元的情境课程中,从教学到教育,从课堂到课外;从校园到校外及至家庭和社会,在主题的导向下,各个学科相互迁移,相互补充,加大了教育的力度,使有限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深度、密度上得以拓展,强化教育的效果,儿童的素质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我觉得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不仅为课程的综合找到了出路,而且也体现了课程综合的优越性。

至于源泉区域、衔接区域过渡性情境课程在这儿就不详谈了。在某种意义上讲,情境课程也为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道德践行提供了生动的情境。

从情境课程它独特的优势,我概括了情境课程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所起的四大作用:整合的作用,熏陶的作用,启智的作用和激励的作用。

在情境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学校老师都投入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出了很多成果。师生都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他们中潜在着极大的创造性和热情,情境课程成了施展师生才干的广阔的平台。正如专家所预言的那样:情境课程是块富矿。我内心感到特别欣慰。

在情境课程的探索中,我认为课程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走向综合,让儿童充分活动起来,同时必须摆正发展与基础的关系,不可偏颇。所以我一直强调“着眼发展,着力基础。”

三、教育创新,也需要民族文化的滋养

作为一线的教师,进行教育创新最大的短处就是理论的匮乏,而更难的是理论的概括。

(一)教育创新需要现代教育理论的支撑

为了情境教育,我比在学校做学生时还要用功。情境教育必须有理论支撑,也必须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论概括。例如:情境教育为什么在促进儿童素质全面发展,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获得高效能的优越性,经过多年的琢磨、感悟和经验,我觉得有它的原理,在哲学中找到马克思的关于人的活动与环境相一致的哲学原则。同时又借鉴现代心理学的理论。我把自己在实践中观察到的,体验到的,感悟到的结合理论进行概括,这确实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但时代总是不停地呼唤着我,我也是逼着自己往前走,终于概括出:暗示诱导原理;情感驱动原理;角色转换原理;心理场整合原理。

例如,我概括暗示诱导原理时,就思考着:当儿童进入这样的情境时,为什么很快被激起强烈的情绪。我感悟到这是因为利用了无意识心理,形成了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是暗示诱导着儿童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这种最佳的心理驱动,迅速推进教育教学活动,使儿童所学习的大大超出他们意识到的,理解到的。而这就是暗示的作用。情境教育正是帮助学生从无意识的加工中,最大限度地受益,使儿童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暗示是怎么生成的?我又吸纳脑科学的最新成果,那就是:所创设的情境虽不在儿童有意注意的中心或焦点,但是处于边缘的形象、色彩、音响、节奏、语言等信息、符号,都可被直接吸收,儿童的大脑都可对全部感觉到的情境作出反映。优化的情境实际上是将信息、教学内容,镶嵌在特定的情境中,而这些信息又是有机地相互联系着的,构成了一个和谐的运作的整体。这样的整体,作用于儿童感官,更能强化信号。

情感驱动原理 概括出儿童情绪发展的过程,在优化的情境中,儿童经历了“关注─激起─移入─加深─弥散”这一连续的情绪发展过程。

儿童随着扮演角色,担当角色,儿童的身心很自然地移入所扮演所担当的角色中。这种“有我之境”,可以产生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导引效应,使学生原本被动接纳的角色成了真正的主角。

再如,概括心理场整合原理时,我琢磨着:学科情境课程中,在课堂上学生反映的那种主动,表明一种“力”驱动着学生主动地,甚至是不知不觉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我问自己,这种“力”是怎么形成的?暗示、移情、角色转换产生的“力”,融合起来又怎么表述?我便很自然联想到“场论”。无论是从我自己学习的“场论”的有关书籍与资料,还是从自己的实践或感悟中,我都非常强烈地意识到,人为优化的情境就是一个“心理场”。根据心理场理论,儿童生活的空间,无不对他们的心理发生作用。我还想到孤岛上的鲁滨逊,想以此是不是可以来反证,最后的结论是:生活空间无一例外地对心理发生作用。儿童进入的这种人为优化的情境,其力度、其真切感和美感,都足以影响儿童的心理世界。那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潜在智慧的启迪,使儿童得到一种满足。这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的愉悦,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向着教师创设情境的目标推进的“力”。这便是正诱发力,促使儿童顿悟加速产生,从而不断改变儿童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结构,因而使不增加负担、不受强制而能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理想境界得以实现。

情境教育的暗示诱导原理;情感驱动原理;心理场整合原理都是吸纳了现代心理学,暗示、移情、场论。角色转换原理则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

(二)民族文化的滋养

情境教学能真正走出自己的路,主要是从我国古代关于“意境说”理论中汲取丰富营养的结果。

一千多年前刘勰的《文心雕龙》到近代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阐述,其精髓可概括为“情景交融”,“境界为上”。它虽然原本是文学创作的理论,而我作为小学教育的探索者,则是“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王国维谈到一切境界无不为我所设,而我觉得“意境说”的精髓可以为小学教育所用。“境界说”讲究的反复阐述的,我概括为4个字,那就是“真”、“情”、“思”、“美”,我以为这正是儿童教育所需。因此也很自然地影响了我的儿童教育观。

1.“意境说”讲究“真”

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物色”等篇中,突出了客观外物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及其意义。他把感物与咏志结合起来,“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我觉得这种近乎于朴素的唯物论的论述,实际上强调了生活的真实,提倡“写真”,反对那种“矫揉”、“雕削”。王国维则明确指出“所见者真,所知者深”、“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而儿童正是“真”人,教师应是“不失其赤子之心者”。真景物实际上便是生活的真实,因此在情境教育中,我们给儿童的应该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或走进大自然,或走进社会生活,为儿童展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可以看到,可以听到,可以触摸,可以与之对话的世界。即使是在课堂模拟的情境,也是以生活的真实情境为模本,同样给学生以真切感。教育与生活相通,便是“真”的表现。真人真景激起真情感。让儿童在感受“真”中,在领悟“真”中长大,从“真”中酿造出“实”,从“真”出发,去启迪“智”,去追求“美”,去崇尚“善”。我觉得这无论对他们儿时的认知、情感,还是习作中表达真情实感,以至对未来他们走进社会生活做真正的人,都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

2.讲究“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指出“情者文之经,主张为情造文”。认为“情以物兴,物以情观”,王国维则明确指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论述引起我极大的共鸣,所以在在情境课程中我把“情”看成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命脉,是教育的灵魂。提出了“以情为纽带”的操作要义,通过“情”让学生产生一种主动投入学习活动的需求,感受学习活动带给他们的快乐与满足,并在此期间受到熏陶感染。并从提出“缩短心理距离”,让儿童活动进入“最佳的情绪状态”,以教师的真情“期待”衍化出学生的“自信”,把认知与情感,把学习与审美,把教育与文化,综合地体现出来。“情”在情境教育中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手段,这在我的思想中是十分鲜明的。

3.讲究“思”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神思”的理念,指出“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以进入“神与物游”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我想,在一千多年前,心理学尚未问世,而刘勰却在他的诗论中如此深刻且明确地阐述思维、想象在创作中的作用,实为可敬。

情境课程操作要义中提出的“思”为核心,这当然是根据心理学提出的。但是在情境教学诞生初期我就一再强调“想象”,把“意远”概括为情境教学4特点之一,则是受到“意境说”的影响,从中汲取了营养。“意境说”的借鉴,在具体的课程中,常常把儿童带入广远的境界中,让儿童伴随着情感进行思维活动,把观察与思维结合起来,把观察、阅读、习作与想象结合起来。教学实践表明,在广远的意境中儿童的想象力显现得极其惊人和美妙,让我深感儿童的思维是长翅膀的,儿童的思维是会飞的。所以早在82年概括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要素时,就提出“以思维为重点,着眼创造性”,把儿童的创造性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上,十分注重想象。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系列的想象性复述,想象性作文有效地发展了儿童的创造性,这正是得益于“意境说”的启迪。

4.讲究“美”

刘勰在“情采”篇中就强调了“文采”。指出立文之道有三:一是形文;二是声文;三是情文。指出诗文应该是有形,有音,有色的。如“耀目的礼服”,“悦耳的音乐”。从“美物”──“美文”,讲究一个“美”字。王国维认为“词乃抒情之作,故尤重内美”。如此诗人从“真景物”的“外物美”连同诗人自己的“内修美”,沉浸在美的境界中,必然是“情以物兴,故辞必巧丽”。

“意境说”对“美”的反复的阐述与褒扬,加之“美学”理论的启迪,让我在情境教学初期就去追求语文教学的“美”。美的形式、美的内容、美的语言,用美首先去占领儿童的心灵,创造性地让艺术走进语文教学,或创设,或再现,或优选的情境都呈现美感。实践告诉我:情境的美对儿童具有极大的魅力。我选择了“美为突破口”作为情境课程操作要义的第一条,进而又以“美”作为情境课程的追求的“境界”。教学的实践,让我进一步感悟到“美”是教育的磁石。由于美,我们可以摆脱各科教学的纯工具性的传统。美感的笼罩,使各科教学及文化内涵得到顺乎自然地的体现,“美”不仅滋润了儿童的心田,而且会呼唤儿童向往崇高而圣洁的境界。儿童不仅是有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有感受音乐美的耳朵,而且他们因爱“美”而鄙“丑”,最终使心灵变得美起来,“以美激爱”,“以美育德”。由此也为德育找到一个很好的途径。因为“美”是儿童最能快乐地接受的,是不会逆反,而且易于内化。由于“美”有启智的功能,我把“美”看作是催发儿童潜在智慧的土壤。这些认识都是在教育的实践中显示出来的。

经过对“意界说”的进一步领悟与思考,深感其博大精深,确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所强调的情感的,审美的以及广远的意境,是国际上“情境认知”研究领域的空白之所在。所以后现代课程论者指出课程范式研究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并提出从东方文化中寻求课程与教学智慧,“建构具有民族文化风格的课程与教学理论”。这是颇有见地的。我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哲学、心理学、美学,将中国古代文论大胆地运用于小学教育,收获多多。“意境说”的真、情、思、美引起我极大的共鸣,影响和构建了我的儿童教育观。这意味着中华民族文化给予了我智慧的启迪与文化滋养,让我找到了“源”,寻到了“根”。总之,我觉得我们处在21世纪,我们的教育创新既要富有时代气息,又必须具有中国的印记,具有民族文化的底蕴。

情境教育是我对教育完美境界追求的产物,28年为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趟出一条小路,我深感:教育创新要下苦功夫,下细功夫,持久地下功夫。不过虽苦也乐,正是儿童和小学教育启迪了我的智慧,给了我充实的人生。不久前,百年校庆学校让我给学生题句话:美美的想,乐乐地做,每天有进步。其实,我在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中我就是美美地想,乐乐地做,每天有收获。深感教师在奉献的同时,也获得了快乐与崇高的享受。

第四篇:学习先进李吉林

沿着名师的足迹前行

––学习李吉林事迹有感

关键词:感动、学习、指导、启发

我曾学过许多名师,他们的先进事迹让我感动,给我启发,令我思索。今年,市教育局号召我们学名师,李吉林的影像再次浮现在我眼前。

李吉林,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现任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曾当选为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现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

一、纵观李吉林老师的人生历程,让我感动不已,她的事迹深深地感染着我,鼓舞着我。

1、愈挫愈勇的斗志。

李吉林老师和同时代的许多教师一样,经历过政治劫难。正值28岁,一个女性鲜花盛开的时候,一个小学教师最为宝贵的年华,“文化大革命”来了,她成了“修正主义的黑苗子”,成了“小学里的反动学术权威”,大字报、批判会、围攻、无限上纲、抄家等接踵而至。因为爱儿童,因为努力上进,因为“小荷”已露,于是灾难降临,她只得忍痛把积攒多年的备课笔记和公开课的教案一把火点着了。接着,被“下放”到农村小学。后来搞情境教学实验,按照“国情”揣测,冷眼、热讽必定不少,其中艰辛可想而知。就实验本身,要形成体系、形成特色、形成突破,对一个小学老师,谈何容易。但

李吉林一步一步地趟过来了,何等的了不起啊!李吉林自己有这样一段记载,真令我嘘唏长叹,感慨不已。

记得在那惶恐不安的日子里,在那些没有星星和月亮的晚上,她常常默默地在灯下读着鲁迅先生的杂文,并常常念着这三句话:第一句是普希金说的:“心憧憬着未来。”

第二句是高尔基讲的:“我从小就是在和周围的环境不断斗争中长大的。”

第三句就是毛泽东所说的:“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十年,漫长的十年,惶惶不可终日的三千多个日日夜夜,她没有低头,她没有抛弃自我,她警惕着女人的脆弱和碌碌无为。她不是英雄,却有藐视诸多困难和逆境的勇气,把背影留给了脆弱,日益放大着自己在事业上的成功。

2、警惕自己的白金时代。

已古稀之年的李老师,依然像中青年教师一样,每天都正常上班。现在,只要我们打开电脑,点击李吉林,马上就会有许多诸如:“情境教育”、“青教培训”、“李吉林事迹报告会”等诸如此类信息涌入眼帘。“满目青山夕照明”,对李老师来说,这“夕照”有如满天朝霞。这正是“生命不息,成长不止”。让我感动的正是她的一辈子成长和警惕自己。人到老年,“从心所欲不逾矩”,警惕之心无妨有所放松,然而李老师却不,她说:“我十分警惕老人的封闭,封闭就停滞,停滞就萎缩。”她在《我,长大的儿童》一文中说:我„„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学。“学习的革命”、“建构主义”的丛书,科学精神与人文主义结合的新论,有关课程的书,脑科学的书,我都想学。即使中国神舟号上天了,4号、5号,什么时候载人,我都关心。美国哥伦比亚号为什么会失事,俄罗斯太平号又怎能准确地在预定地点解体、降落,世界这么大,新知识像浪潮一样向我涌来,我永远只能抓一点芝麻,大西瓜是搬不动了。但能抓一点芝麻,总比两手空空要好得多。„„只要像孩子那样,憧憬着未来,敞开自己的心怀,便能不断地呼吸到新的空气,吮吸到新的营养,而这一切都是教孩子所必需的。

以李老师为一面镜鉴,我们也能唤醒和强化对自己的警惕之心。我们也许还成就不了显赫的事业,却一定能拥有完美的人生。

3、教育家的人格风范。

有专家指出:今天号称教育家的人不少;而真正称得上教育家的人又太少,但李吉林是真正无愧教育家称号的人。李老师从事情境教育探索,没有刻意追求成名成家;她做这件事的时候,没想到会形成一个学术体系,但是她创立了;开始并不是一心要做一个什么家,但是最后她成为一个了不起的教育家。让我感动的不仅如此,还在于她身上体现的教育家的人格风范。人生的意义就在于看我们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多大的范围内给人以积极的影响。李老师把教育科研和教师培训结合起来,影响了一大批教师。

李老师之所以成为大家,主要是因为长期扎根校园,扎根课堂,坚持操守,忍耐寂寞,对教育、对孩子表现出了一种特别的爱。没有上大学,对她来说不是一件坏事,她有一句话:小学就是她的大学。

她把教育当做天职和内在需求,当做一种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从《李吉林文集》能看出一种境界。境界决定了她的发展。所以,在她的人生词典中,找不到“急功近利”。

这种大家的人格风范,着实让我感动。

二、李吉林老师创立的情境教育体系,就是一座富矿。我从中找到了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引路灯,启发并指导我的工作。

1、认识情境教育模式。

情境教育模式是李吉林长期教改实验中逐步形成、发展、完善起来的一个在国内教育界有较大影响的教育模式,同时,也是一个取得较好教育效果并且颇具特色的教育模式。情境教育中的情境是多元、多构、多功能的。

情境教学从一开始就把语言训练与智力发展相结合,提“以思为核心”这个“思”包含着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后者包括直觉思维、灵感,创造性想像等“潜在智力”。配合以“思”为核心的还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以“儿童实践”为手段,这样便把人的知、情、意、行统一起来了,把客体和主体统一起来了,把美育引发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重要性突出出来了。

情境教育的原则是:(1)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2)以陶冶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3)以发展思维为重点,着眼创造性;(4)以陶冶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5)以训练语言为手

段,贯穿实践性。这五条原则虽然是从语文教学,而且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角度提的,但对其他学科教学都有指导意义。

2、情境教学渗透在美术课堂教学中。

美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美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达到真善美的统一,从而提高学生素质。这正与情境教学的途径和目标相一致。情境教学将知、情、意有机统一,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情,突出的是审美能力的培养,情感教育的发展。李老师强调的就是要给儿童一种审美的愉悦。艺术是形象的,艺术是美的,艺术是有情的。教育应该利用艺术,将艺术引进教育,使教育成为学习者主动的,乐于参与的活动。她为给孩子们提供有美感的作文题材,多少次带孩子们跨出学校大门,到小河边、田埂上、树丛中、公园里,去寻觅、去感受。于是,我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山是美的,水也是美的;动物是美的,植物也是美的;农村是美的,城市也是美的。

然而,在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中,并不回避生活中许多丑的东西,她采取的措施是引导学生揭露、批判与拒斥。这也正是美术课堂教学中漫画教学的内容之一。这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对美追求的不同途径。

在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探究过程中,无论是将课程资源的开发扩展到校外,扩展到大自然中,扩展到社会中,让生活的情境活生生地展现在孩子的面前,还是把模拟的生活情境在课堂上再现;无论是借助音乐的旋律,绘画的线条色彩,艺术地将情境再现在学生们面前,还是通过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戏剧性地将自己融进情境中;也无论是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描摹,让美的形象活跃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总之,富有美感的情境让美术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可感、可亲。课堂“活”起来,学生“活”起来,教师和学生们的心情美起来。这生动地表明:美是教育的磁石,美使课堂变得精彩,使学生和老师的生命在课堂上变得精彩。在《大家动手做条龙》一课,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合作完成一条龙的制作。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更是体现李老师关注的“情”字。美术课堂的“小组制作”环节中,组内5––6名学生之间热烈讨论,集体制作,生发着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相互帮助的浓浓氛围,学生之间的情意也就在这样的过程和氛围中逐步得到培养和发展。

学习李吉林老师的事迹,让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中国的教育发展到今天,探索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情境教育无疑在化解这道难题的图卷上绘出了浓墨重彩的一页。李老师是教育战线上的一颗明星,也是我从教道路上永不熄灭的一盏指示灯,照亮我的前行之路。我将继续沿着李老师的足迹,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不断探索崭新的教育之路。

第五篇:读李吉林有感

读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有感

东城三小 陈柳梅

美好的东西总让人感觉短暂,愉快的暑假生活似乎是一晃而过,值得留恋。回顾刚刚过去的暑假生活,感觉比较有意义的就是利用闲睱时间,断断续续地将《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拜读完了。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一书,指出“讲究学生的积极情绪,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把学生经常带到大自然中去,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实际感受中逐步去认识世界,为学好语文,发展智力打下基础”。作为一名经验不足,而又渴望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语文教师,此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课堂教学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李吉林老师认为,教学不仅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还为了学生主动的学习;教学不仅是为了学生知识的学习,还为了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教学不仅是为了学生的未来作准备,还为了今天获得最初的幸福人生。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去尝试、体验、感悟的过程。正是在此基础上,李老师开始对情境教学进行了探索,在经历了创设情境,进行片段语言训练;带入情境,提供作文题材;运用情境,进行审美教育;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四个阶段以后,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情境教学操作体系。即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练”为手段,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的情境教学操作模式。

我最感兴趣的是情境教学对作文教学方面的引导。李吉林老师倡导作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在教学描写自然现象的作文时,就先组织学生在相应的季节里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去观察,然后进行作文;在教学描写人物的作文时,就先组织学生去细心观察人物一段时间内的活动,从中选取最能反映人物的特点或品质的事来写。李老师还提出在作文教学时,要首先激发学生写作的愿望。如:在模拟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让学生扮演角色来遇到生活中要使用请假条、留言条、表扬信等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写作应用文的愿望。作文教学还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李吉林老师提出在作文教学时,要多一些启发,多一些联想,从多方面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拓展想象、诱发创新,让学生多练说,多交流,多指导,多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教学案例,更给了我大量直观感性的帮助,书中的例子均出自小学语文教材,李老师用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教学完成了我们日常教学中的重难点,其中包括识字教学、阅读教学,散文、诗歌、童话的教学,以及作文教学。那精巧的构思,新颖的设计,让人不得不佩服这位辛勤耕耘在教坛的老教育工作者的用心之深。

李吉林教师教给我的不仅是新的教学理论以及新的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她刻苦钻研,兢兢业业的人格魅力。我要学习这种精神,争取在教育事业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我从书中读到的不仅仅是李吉林老师的教育历程,更有她的人格魅力——她是怎样在教学改革的风雨中努力前行,怎样在学生中发现爱和进行爱的,从中我感受到研究的方法和态度,感受到研究的快慰与欣喜。其中书中介绍了运用情境教学的一些经验更是显得尤为的珍贵,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情境在课堂中的运用及其无可替代的作用。

情境教育以课程教材为依据,从儿童无假、儿童爱美、儿童有情、儿童好问的心理发展实际出发,把识字、读书、作文的训练融入精心创设的境界。通过形真、情切、意远、理蕴其中的操作模式,将儿童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把认知与情感、学习与审美、教育与文化,在课堂中交织、融会起来,解决了长期以来,注重认知、忽视情感带来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不能协同发展的问题。不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品德素养。

在情境教学中,李吉林将学生引入“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情境,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愿望,促进了学生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在她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那样的欣喜、兴奋,在美的活泼生动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中,他们感受、体验、表达,语言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她的学生二年级时人均识字数为2680多个,达到四年级的识字水平,课堂阅读量是一般班级的6倍!五年下来,李吉林实验班的43个学生,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有33人,作品达75篇,升学考试时,55.8%的学生作文成绩优秀。这个比例是当时整个区的优秀率的12倍。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这项实验,李吉林曾经半夜起床,孤身一人骑车,赶在黎明前到达白天选好的看日出的观察点,进行实地实景设计;人们也不知道,为了让孩子们从生活里领悟浅近的哲理,写好作文,她顶着烈日,到郊外、到田埂、沟边寻找老黄牛、大水牛……为了孩子,为了情境教学,十年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多少个夜晚,孩子醒来,她还在灯下,有时甚至通宵达旦。为了孩子,年过半百的李吉林还在寒假里苦学不辍,在炎暑中笔耕不息…… 作为一个对教育有着独到领悟和对儿童有着挚爱深情的专家,她理解儿童,尊重儿童,是儿童的知心人。她不止一次地强调,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最富创造性、最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人类实践活动,它不可能也不应该单纯以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来分析研究——因为人永远不能等同于物。真正的教育实验研究应当植根于教育的现实中,应该是“现实的研究”也即“思量着做”和“做着的思量”,将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统一在具体丰富的教育活动之中,这样,教育乃至教育改革才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李吉林大胆地运用语文情境教学实验和思索的成果去开拓新的疆域。她首先向相邻的思想品德学科拓展,一改枯燥、空洞的说教,而以生动的道德情境、具体的道德形象,唤起儿童的道德情感,达到动情而晓理的境界,使道德教育真正触及、润泽幼小的心灵。接着是向音体美学

科渗透,获得成功后,李吉林又向自己比较陌生的数学学科挺进。她与数学老师一起研究如何将“数”与生活结合起来,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数”与“量”、“数”与“形”的关系,如何把儿童带入探究的情境,在模拟情境中加以操作,强化其应用性。这样,从一班到全校,从单科到多科,情境教学全面进入了各科教学,为情境教学向情境教育的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面对新世纪基础教育的挑战,李吉林高瞻远瞩,正式提出了情境教育的构想。她认为,以“思”为核心,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儿童“活动”为根基,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相互渗透,融通课堂教育、课外教育与野外教育活动,联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整体联动,可以构成一个区域广远、目标一致的优化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自由丰富的发展空间,促使学生在其间积极主动地活动,充分发挥情境教育特有的统整性、涵摄性的教育效应,实现儿童身心素质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迄今为止,全国开展李吉林教改实验试点的班级已达1000多个,情境教育的种子已播遍华夏大地。

情境教育的产生和成熟,是李吉林老师以及她的同事们积极钻研、努力奋斗的结果。他们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向小学语文教育提出的许多重要问题,展示了高度的育人智慧和完美的育人艺术。情境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情境教育的体系仍然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仍然是一个发展的体系,它仍将从多个方面吸取营养使自己更加丰富、更加完善,更加受到广大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的欢迎。

李吉林老师在为人、处世、治学、从教等各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是值得我们大家很好地学习的。李吉林老师的人生是成功的人生,她的成功得益于她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注重践行、创新的敬业精神;她的成功得益于她对理想永不言弃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她的成功得益于她无限热爱儿童、忠诚于儿童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

走近李吉林老师,感悟情境教学

我十分喜欢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她是情境教学的开拓者,我想做一个情景教学的践行者。想沿着李老师为我们铺好的路继续前行,甚至能铺出更宽更长的路。以前并没有深入研究过李吉林老师,只是享受着自己在语文课堂上巧妙创设的情境,享受着学生投入其中学习语文的乐趣。今天我认真看完了李吉林老师关于“情景教学的视频讲座”,感受着五十多年来李老师对小学教育事业的钟情,感受她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坚持。1956年,她走进了小学。这一进竟是50多年,她自己都吃惊她的毅力和对小学教育事业的执著。尤其在那场民族浩劫中,因为“种修正主义黑试验田”的罪名,而遭受10年的折磨。10年,惶惶不可终日的三千多个日日夜夜,她没有向命运低头。在屈辱中,她仍然舍不得离开课堂和她的学生。1978年秋,改革的春风赶走了冬日的阴霾。她无比珍惜这劫后余生的年代,决心一切重新开始,主动放弃驾轻就熟的三至五年级不教,毅然走到一年级孩子中间。一年级对于孩子来说是新奇的,也是神圣的。但面对传统的、封闭的教学现实,孩子的眼睛里流露出失望和漠然。她内心十分不安。为了满足孩子发展的需求,她义无反顾,开始了新的航程。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孩子们编写“补充阅读”。一学期一本,5年10本。虽说是自己土制的小读本,粗糙的印刷还存留着油墨的香味。但是在当时,它却提早了孩子们的阅读,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可以说这套土制的“补充阅读”是现在风行的各种读本的最早的尝试,也是延续至今的苏教版“补充阅读”的雏形。就是凭着这么一份对事业的追求,对孩子的爱,李老师把心交给了小学教育事业。我被李老师在教育改革之路上艰苦跋涉、勇攀高峰的智者风范所折服。面对挫折和困难,李老师从未放弃;面对鲜花和掌声,李老师也从未自满。可以说,没有李老师对事业的热情和执著,就没有今天的情境教育。在平时工作中,我常常和我们的老师讨论这样一个话题:教育工作,究竟是一份职业,还是一种事业?如果把教育工作仅仅看成一份职业,那么我们只是停留在“为了生存”的层次上;如果我们像李老师那样,把教育工作看成崇高的事业,不为得失所困,不为名利所累,不觉工作之苦,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那么我们自己,才会拥有绚丽多彩的美妙人生!

细细聆听李老师的讲座,我更被李吉林老师“一切为了儿童”的教育理念所感染。李老师曾多次把孩子比喻成小鸟,她说:“情境教育就是给孩子添翼,用情感扇动想象的翅膀,让孩子的思维飞起来,让孩子的心儿飞起来,快乐地飞向美丽的、智慧的、无限光明的童话般的王国。这是我心中的小鸟之歌。”“多少次、多少回,小鸟之歌在我心中鸣响。歌声中,儿童的眼睛,儿童的智慧,儿童的情感,让我激动不已。此情此境,如诗如画,我仿佛也是诗人,饱含着深情,在儿童的心田里,写着明天的诗句。儿童,是我心灵的寄托。一切为了儿童,是我教育理念的核心。正是‘为了儿童’,使我成为一个执著的探索者,不倦的学习者,多情的诗人。” “为了儿童”,已经成为贯穿李吉林老师生命的一根红线,已经成为照亮情境教育,照亮她整个人生的一支火炬,正是在这里,我们才可以真正领略她的人生意义和人生境界。

李老师“一切为了儿童”的教育理念,同样给我不少启迪:我们老师对学生的爱,不是任务,不是恩赐,不是同情,不是怜悯,而应当是发自内心的纯粹的师爱。我们老师要带着对学生的满腔热爱,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捕捉他们的认知规律。只有洋溢真情的教育,才是“美、智、趣”的教育,才是德行、智慧和审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因此,在李吉林老师“一切为了儿童”的教育理念影响下,我们把“为学生的一生奠基”作为学校的校训,把“让学生快乐成长”作为我们的办学追求。为了激发学生浓厚的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打造生机无限的课堂,一步步引领学生浸润在书籍的海洋中,丰厚文化底蕴,涵养健全人格,润泽学生的童年,为学生的一生奠基。

我们知道,目前作为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幸福指数并不高。我也曾经扪心自问,我快乐吗?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会选择这个职业吗?其实,这样的假设是没有意义的,当我从别人的口中听到我的学生对我的喜欢,对我的想念,我们的学生家长,对学校的赞誉,我的心中就会溢满幸福。

李吉林老师质朴而诗意的人生,其实也充满了坎坷,布满了荆棘。可是,我们能感受到的,是她宽广的胸怀和执着的追求。激情成就了李老师的诗意人生,或许作为普通的教师,我们永远也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但我想只要我们有工作的热情,我们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记得费玉清在《这一路走来》歌中唱道:这一路走来,风风雨雨,执著的心不变,坚持最后的力量,一次一次向前闯,只为明天的希望。我想,只要我们像李老师那样,不倦地学习,不停地思考,不断地实践,我们就能扬起希望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学习李吉林情景教学法感想

宿豫中学 周志虎

近日学习了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法,让我真正地大开眼界,对自己的许多教学思路有了新的认识,否定了先前的一些偏见,好好地给自己上了一课。通过学习,我收获巨大。李老师的“情境教学”强调以“思”为核心,在创造的乐趣中,通过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巧妙地把儿童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事实上,情境教育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俗话说,不怕百招会,就怕一招精。学习的具体体会如下:

一、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继承祖国文化,值得每一位教师思索和探讨。在学习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各位老师都非常关注学生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继承。众所周知,我们的祖国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为此感到骄傲。可是现在许多孩子对祖国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有的甚至一无所知,并且也没有关心、了解的兴趣。《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形成热爱祖国的历史观,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初,我曾满怀信心地憧憬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爱上历史。然而我发现学生背人物、背年代只是在完成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非常被动,有些家长也不太理解老师为什么不多讲讲课本内的知识,让孩子再多考点分数。我为此感到非常苦恼,却总是找不到良方。在学习中我了解到,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在课堂上主要是通过创设典型场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并且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和教学手段,激起学生主动进行大量阅读的兴趣。课堂学习和课外探究相结合,从而生起对语文的热爱。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我终于明白,只有在情境中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变得鲜活,学生获得的审美体验才能让他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因此,要在学生单薄的文化构架上添砖加瓦,远非教师塞给学生事件、人物那样简单,教学不仅为了习得知识,还为了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如果能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爱上学习,爱上阅读,体验到徜徉在精神世界的快乐,他自然会自己构建一座美感和文化内涵兼具的精神殿堂。当学习变成一次次充满快乐的审美旅程后,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这个队伍,去更深入地挖掘祖国文化这座“金矿”,将自己的学习体验转化为内心的精神财富。

二、情境教育是多情的教育。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伴随着课堂教学的开展而生发。在充满情意的课堂中,教师是幸福的,因为是他们的引导使课堂充满真情,使学生付出真情;学生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从学习中体验到深情、温情、热情,感受到优美、壮美、秀美,发现真诚、善良、正义、勇敢等世间珍贵的品质,从而拥有蕴涵在美与快乐之中的情感财富。运用情境教学的老师是传播真情的使者,处在情境课堂中的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之后又能成为创造美与快乐的精灵。这样情真意切的体验,令人怎能忘怀!

三、情境教育为学习开拓了广阔的天地,李老师探索野外情境课堂的勇气令人钦佩。虽然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教育的外延就有多大”,但是在平时,学生仍被局限在教室内进行学习。这样教师省力了,学生的安全似乎也更有保证。然而方寸之地怎能让思想的缰绳随意驰骋?课本上的小小篇幅又怎能囊括社会、自然、生活的大千世界呢?只有走进生活,才能发现更多紧锁在智慧之门内的宝藏。但是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老师每一次都自己先实地考察、比较,选择最合适的场景作为户外教学的课堂,其间的种种繁琐和艰辛不难想象。我想,学生在教室外的大课堂中不单是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应该也能感受到李老师付出的辛劳吧!

四、情景教学法作为教师谁都懂,关键是我们如何的运用。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学中能否始终把学生的所思所想放在首位,把师生关系放在同一个平台。我们是否认真的想过,我们的教学模式、方法在一年级适用,到了四、五年级是否同样有效。我们没有试着去分析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有没有及时的去调整我们的教学方法。许多好的教学方法我们都学过也都尝试过,公开课的时候我们不是运用的很好吗。关键是我们能否始终如一的坚持下去,李吉林老师的成功在于她的坚持。正如我们学生的感叹,老师要是都像公开课一样给我们上课那该多好啊!但我们又会说,那该多累啊!累,是因为我们没有在教学中坚持自己好的教学特色,让自己偶尔改变自己的方式当然累,想一想,当把公开课的教学模式作为自己的教学特色,久而久之,学生、老师便会形成默契,当师生的配合形成班级特色后,就不会累了,累是因为我们懒于去思考,懒于改变自己。勤能补拙,李老师坚持走自己的路,她成功了,我们比她年轻,我们有时间,有精力,有能力去改变一切,关键在于坚持走自己的路。我想,只要我们能坚持发展自己的特色,谁都能成为李吉林老师,谁都能超越李吉林老师。

这几天的学习让我获益良多,心中的迷雾逐渐散去,有种豁然开朗得见大光明的感觉。对于李吉林老师,我只能引用一句很多人都曾引用过的话来表达我的钦佩: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对于她所创建的情境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我愿效仿许许多多的拥护者和追随者,用对教育的“挚爱”扬起创新的风帆,努力用实践为学生创设美的课堂,让学生美美地学习历史,爱上历史,最终爱上学习。

下载名师李吉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名师李吉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李吉林教学设计

    情境教学法 一、四特点(一)形真 所谓情真,即主要要求形象具有真切感,神韵相似,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教材的亲切感,就如同中国画的白描写意,简要的几笔,就勾勒出形象,并不要求重彩......

    李吉林老师简介(模版)

    李吉林,儿童教育家,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 1938年5月出生,江苏南通人。 1956年毕业于江苏省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任教于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至今。 荣誉: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

    李吉林情境教育

    李吉林情境教育:为情所动 与世界教改相呼应 进入21世纪以来,众多西方发达国家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定基于“人是如何学习的”。今天,在国际课程领域,课程设计正在向主体学习与发展......

    学习李吉林心得体会

    免费分享创新 学习李吉林心得体会 谈到李吉林,就不能不说她创立的情境教育;说到情境教育就不能不提李吉林。李吉林老师事迹动人、令人感动,值得学习和深思,她的优秀品质和精神......

    李吉林老师读后感

    学习李吉林老师事迹有感第一次听到李吉林老师的名字是在新教师培训时让我印象深刻的陈萍老师的嘴巴里说出的,李吉林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今天认真读了读了李吉林老师的先进事迹,我......

    李吉林老师事迹材料

    李吉林老师事迹材料 李吉林,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儿童教育家。她是情境教育创始人,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 李吉林老师师德高尚,热爱儿童,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

    学习李吉林心得体会

    学习李吉林心得体会龙河初中邹庆余早已听说江苏著名教育家李吉林的事迹,深深的受到感动,今天再看其事迹更加受到震撼,她的一言一行都深深的影响着我,作为一名教师能够做到向她这......

    李吉林摘抄感悟

    李吉林的情境教育观: 1、应该说,我的小学语文情境教育的探索,它的起步是从“不满”开始的。 2、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正是在对孩子,对自己终身从事的事业的爱中,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