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汉大学关于遴选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的暂行规定(精选)
武汉大学关于遴选硕士
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的暂行规定
为了加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以下简称硕士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确保硕士生培养质量,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现就我校硕士指导教师遴选工作作出如下规定:
一、遴选硕士生指导教师基本原则
1.硕士生指导教师是指导、培养硕士生的重要工作岗位。2.遴选硕士生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坚持学术标准,严格遴选程序,公正合理,按需设岗.3.遴选硕士生指导教师的工作,要有利于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有利于调整学科研究方向,发展交叉学科、新兴学科。
二、硕士生指导教师基本条件
1.热爱研究生教育事业,熟悉国家和学校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具有高尚的科学道德、严谨的治学态度。能认真履行导师职责,身体健康,每年保证能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国内指导硕士生。
2.申请者应是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员或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在岗教学科研人员,新增硕士生指导教师年龄不超过57周岁,其中1955年1月1日以后出生者应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
3.申请者应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较丰富的科研工作经验,有稳定的研究方向。目前主持或承担科研项目,有一定的科研经费(1、人文社科类不少于3千元;
2、理科不少于8千元;
3、工科不少于1万元;
4、医科不少于5千元)和科研条件。
4.近三年内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篇及以上(其中至少一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一级学术刊物上或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如果有学术专著(第一作者)和发明专利,其学术论文篇数的要求可适当放宽。
5.有较丰富教学经验,已担任研究生一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或协助指导过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外语专业导师应掌握第二外语)。
6.有协助培养研究生的学术队伍。
以上为担任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基本条件,各学部、学院学位分委员会可根据具体情况,在不低于上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制定本学部、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条件。
申请担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基本条件可根据培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特殊性,另行作出相应规定。
三、遴选硕士生指导教师的工作程序
1.本人申请,填写《武汉大学硕士生指导教师资格申请表》。提交有关学术成果和科研项目等证明材料,供所在学院审核。
2.学评分委员会(学位工作小组)讨论审核。参加讨论表决的人数应不少于委员数的三分之二,表决有效;其中赞成票应不少于参加表决人数的三分之二,且不少于该委员会全体委员数二分之一以上,方为通过。
3.提交学部评定委员会审定。
4.各学院将遴选通过者名单和申报材料一并报校学位办公室审核备案。
四、其他
1.硕士生指导教师遴选工作一般每年进行一次。
2.申请人及其亲属应回避涉及本人和亲属遴选硕士生指教师的工作。
3.任何个人或集体对硕士生导师遴选工作的过程和结果有异议,可提出异议和申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学部学位评定委员会均应受理并进行复议,校学位办公室核实汇总后,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进行审定。
4.本规定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
第二篇:武汉大学遴选博士生指导教师工作暂行规定
武汉大学遴选博士生指导教师工作暂行规定
为了加强博士生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确保博士生培养质量,同时淡化博导层次,简化遴选程序,使学院在遴选博士生指导教师工作中有自主权,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现就博士生指导教师的遴选工作规定如下:
一、博士生指导教师岗位资格的基本条件:
(一)热爱研究生教育事业,熟悉国家和学校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能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具有高尚的科学道德,严谨的治学态度。能认真履行导师职责,身体健康,每年保证能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国内指导博士生。
(二)申请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者应具有教授(研究员或相当职称)专业技术职务;申请者年龄不超过57周岁;1953年1月1日以后出生者,应具有博士学位。
(三)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科研工作经验,有较稳定的研究方向,学术水平应居国内本学科的前列,能及时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及发展趋势。有重要的科研成果。
(四)所从事的研究方向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承担有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或其他有重要价值的项目,有较充足的科研经费可供培养博士生。
(五)能胜任研究生教学和指导工作,已完整培养过一届硕士生,或作为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完整地协助培养过一届博士生,培养质量较好。
(六)有协助其指导博士生的学术队伍。
(七)学术水平、科研成果与经费要求根据不同的学科规定如下(以下的学术论文为第一作者或其指导的学生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发表的论文;或是联系通讯作者):
1、理科、基础医学的博士生指导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1)科研成果方面必须具备以下四项条件之一:
①近五年内在本专业领域核心及以上级别刊物发表论文8篇以上,其中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至少2篇。
②近五年内出版高水平学术著作1部以上(含教材,如属合著的学术著作,应为第一作者或第一主编),并在本专业领域核心及以上级别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至少2篇。
③近五年内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5篇以上,其中被SCI收录的论文至少3篇。
④近五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以上或省部级一等奖(国家级一等奖个人排名前五名、二等奖个人排名前三名,省部级一等奖个人排名第一名)。
获一项国家发明专利相当于一篇SCI/EI/ISTP收录的论文。(2)目前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含重大项目的子项目负责人),或承担纵向科研课题总经费15万元以上,或主持承担横向科研项目总经费达40万元以上。
2、工科的博士生指导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1)科研成果方面必须具备以下四项条件之一:
①近五年内在本专业领域核心及以上级别刊物发表论文6篇以上,其中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至少2篇。
②近五年内出版高水平学术著作1部及以上(含教材,如属合著的学术著作,应为第一作者或第一主编),并在本专业领域核心及以 上级别刊物上发表论文4篇以上,其中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至少2篇。
③近五年内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4篇以上。
④近五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以上或省部级一等奖(国家级一等奖个人排名前五名、二等奖个人排名前三名,省部级一等奖个人排名第一名)。
获一项国家发明专利相当于一篇SCI/EI/ISTP收录的论文。(2)目前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或承担纵向科研课题总经费达30万元以上;或主持承担横向科研项目总经费60万元以上。
若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总经费达150万元以上者,其他条件可适当放宽。
3、临床医学的博士生指导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1)科研成果方面必须具备以下四项条件之一:
①近五年内在本专业领域核心及以上级别刊物发表论文6篇以上,其中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至少1篇或在“中华牌”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至少2篇。
②近五年内出版高水平学术著作1部及以上,并在本专业核心及以上级别刊物上发表论文4篇以上,其中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至少1篇或在“中华牌”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至少2篇。
③近五年内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3篇以上。
④近五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以上或省部级一等奖(国家级一等奖个人排名前五名、二等奖个人排名前三名,省部级一等奖个人排名第一名)。
(2)目前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或承担纵向科研项目总经费达50万元以上;或主持承担纵向科研项目经费10万元以上。或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总经费达100万元以上者,其他条件可适当放宽。
4、人文、社会科学的博士生指导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1)科研成果方面必须具备以下四项条件之一:
①近五年内在国内核心及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篇以上,其中在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至少2篇。
②近五年内出版高水平学术著作1部及以上(含教材,如属合著的学术著作,应为第一作者或第一主编),并在国内核心及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篇以上,其中在国内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至少1篇。
③近五年内在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5篇及以上或在SSCI刊物、AHCI刊物、《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论文2篇以上。
④近五年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至少一项(一等奖个人排名前二名,二等奖个人排名第一);
(2)目前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或承担纵向科研项目总经费2万元以上;或主持承担横向研究项目经费在10万元以上。
若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经费达30万元以上者,其他条件可适当放宽。
二、遴选新增博士生指导教师的程序
(一)个人提出申请
拟申请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者,填写《武汉大学新增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申报表》,并提供相应的科研成果和科研经费的有关证明材料,其科研成果证明材料由社科部、科技部审核并签署意见,科研经费证明材料(包括项目申报表、项目合同或协议、经费本等)交由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或学位工作小组)审核。
(二)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评定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授权各分委员会进行博士生指导教师的遴选工作。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学位工作小组)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博士生指导教师岗位资格的条件(各单位也可参照学校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根据本学科对培养博士生的要求,制定本单位博士生指导教师岗位资格的条件,其标准不得低于学校有关规定)对申请人进行审核,并听取申请者的汇报,必要时可向申报者提问。经过审核评议,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参加表决的人数应不少于委员数的三分之二,表决有效;其中赞成票应不少于参加表决人数的三分之二,且不少于该委员会全体委员人数二分之一以上,方可通过),作出是否符合条件、是否同意申请者具有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的决议,并将评审通过的博士生导师名单及申报者的申报材料报校学位办公室备案。
(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检查与裁决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各分会评审工作进行检查、评估、监督;受理博士生导师遴选工作中有关单位或个人的申诉;处理博士生导师遴选中的特殊问题。必要时可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正、副主席研究决定。
三、其他规定
(一)凡申请我校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者(含外单位或跨学科专业申请者),其申请首先需经该博士学位授权点二分之一以上的博士生指导教师的同意,并由该学科点的负责人签署意见。
(二)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学科,其所属的二级学科点博士生指导教师遴选,要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和学术梯队建设等情况进行,同时要考虑到将来对该一级学科授权点的评估和检查。在该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点的博士生指导教师如转向该一级学科另一个二级学科点,需本人提出申请,并填写有关表格,经分委员会讨论通过,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三)已具有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欲转向另一个一级学科担任博士生指导教师者,其遴选同新增博士生指导教师遴选程序相同。
(四)目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者,须取得博士学位或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方能参加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的遴选。
(五)外单位在我校的兼职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提出申请担任博士生指导教师,应提供充分证据表明其在学术研究和培养研究生方面与所申请的博士学位授权点有较长期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其遴选办法与我校教师相同。
(六)遴选工作实行回避和监督制度。凡申请拟担任博士生指导教师者及可能影响公正评审的人员,不得参与有关评议及遴选的组织领导工作,不得以任何方式对评议和遴选工作施加影响。遴选工作接受纪检、监督部门和广大教师干部的监督。
(七)对已获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者,如继续招收博士研究生,需填写《武汉大学博士生指导教师简况表》,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并签署意见后报学部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凡近期无在研项目、无经费、无科研成果(尤其是无科研项目、无经费)者,或一次出国时间达一年及以上者,暂不招收博士研究生。此项工作与新增博士生指导教师的遴选工作同时进行。
(八)关于共同承担科研项目的经费分割问题,如无事先明确的经费分割协议,可按下列分配比例划分(指已到帐经费):(1)两人合作项目:主持人60%;参与项目者40%;(2)三人合作项目:主持人50%,第一参与者30%,第二参与者20%;(3)四人合作项目:主持人40%,第一参与者25%,第二参与者20%;第三参与者15%;(4)五人合作项目:主持人40%,第一参与者20%,第二参与者 15%,第三参与者15%,第四参与者10%;(5)六人及以上合作项目:主持人40%,其余参与者平均分配。
(九)博士生指导教师遴选工作每年四月至五月进行,如遇特殊情况,可以适当提前或延期进行。
(十)本规定中所称“以上”“以下”“不超过”“至少”均含本数。
(十一)在以往的文件中,如有与本规定不相符的,以本规定为准。
四、本规定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篇:遴选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实施办法
遴选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实施办法(修订)
第一条 为了适应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加强我校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规范研究生指导教师审核和遴选工作,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关文件精神,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以下简称硕士生导师)是指负责确定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生)的研究方向,制定培养计划,指导其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关心其思想品德教育,对其培养质量承担责任的教师。
第三条硕士生导师申请者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风正派。
二、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近年来,一直承担本学科、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任务,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与训练;能正确地、科学地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工作。
三、担任副教授以上职务(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2年以上(博士学位获得者不限)的教师或相关机构的科研工作者,男性 1
不超过57岁,女性不超过52岁,能正常工作并承担起实际指导硕士生的责任。
四、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具有实践经历和指导能力,主持或参与在研科研项目1项,本人可支配科研经费不低于2万。
五、申请人除需具备以上4项条件以外,还需具备以下至少2项条件。
1、近3年来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篇及以上(博士研究生发表SCI或EI一篇以上)
2、近5年出版专著或教材1部及以上;
3、近5年以主要完成人获得校级或省(部)级三等奖以上的教学、科研成果奖励。校级三等奖的主要完成人指前三名;校级一、二等奖主要完成人指前五名;省(部)级三等奖(含三等奖)以上的主要完成人指获得奖励证书者。
4、作为第一负责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或外观设计专利1项。
六、校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评定,原则上以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实习实践基地)为基础和依托,申请者在相应行业领域内具有5年以上实践、管理或研究工作经验,年龄在57周岁以下(女53),且应具备以下至少2项条件:
1、具有相关行业领域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相应专业资质,能够给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习实践期间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研究条件。
2、在相关行业领域内具有较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与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好的影响力和良好的社会声誉,经相关行业协会或相关单位推荐。
3、与我校相应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有稳定的科研或教学合作关系,可以讲授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或开展学术报告和讲座。在公开出版的期刊或著作中发表过专业论文,或主持过产生良好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实践项目。
第四条 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的申请程序及审核办法
一、由本人提出申请,填写《#########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申请表》,并提交审批表中相应的成果、项目、获奖证书等材料的复印件,科研项目由我校科技处审核签章。
二、学术评定分委员会根据以上条件进行严格审核。学术评定分委员会在对申请人的各项材料进行审核后,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到会委员至少为全体委员的三分之二以上时,会议方为有效),获得到会委员三分之二以上赞成票者,审议通过的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名单,在学院内公示7天,公示无异议后报研究生处。
三、校学术评定委员会召开会议,对研究生处提交的名单进
行资格审核、确认。
第五条 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岗前培训
一、培训对象
凡新聘任的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必须进行岗前培训。
二、培训内容
(一)硕士研究生导师职责和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我校对研究生导师的基本要求。
(二)我校关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有关文件和规定;
(三)优秀导师指导研究生的经验。
(四)我校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培养环节、对研究生培养的各项要求;
(四)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相关内容及教学改革实施策略;
第六条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的认定
每年8月份进行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审核。
1、招收硕士研究生必须具备的条件
(1)已被#########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2)研究生导师必须做到为人师表,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近3年来指导的毕业研究生论文在评阅、抽查及复查中未出现质量问题。
(3)能认真履行教学及实验、论文写作指导任务,任职时间能够满足完整指导一届研究生。
(4)招生的研究方向必须是当年招生简章已设臵的研究方向,科研成果(业绩)应与所指导的研究方向一致。
(5)本人愿意承担研究生课程,能参加学位点(学科)活动并可以满足研究生助研经费的要求。
(6)近3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相关学科刊物(核心期刊)发表3篇以上学术论文或四大检索论文1篇以上或正式出版了专著(排名前两位)或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
(7)主持或在研科研课题,且可支配到位经费自然科学5万元以上,人文社科类2万元以上。
3、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的审核程序:
(1)拟在下招生的导师向所在学科提交申请并报相关证明材料。拟招生的硕士生导师填写《#########硕士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审查表》和科研项目经费证明、科研成果等材料。由学科审核其科研成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学科组预审,初步汇总名单。各学位点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召集学科成员会议,对导师招生资格、研究方向和招生条件进行审议,并将审议意见报学院。
(3)学院学术分委员会审核。学院组织学术分委员会成员对拟招生导师的招生资格进行审议,审核结束由学院汇总后交研究生处备案。
第七条本办法由研究生处负责解释,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研究生处
第四篇:武汉大学关于做好2006年博士生指导教师遴选工作的通知
武汉大学关于做好2006年博士生指导教师遴选工作的通知
全校各培养单位:
为了加强博士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博士生培养质量,现将2006年博士生指导教师遴选工作布置如下:
一、新增列博士生指导教师的基本条件
根据《武汉大学遴选博士生指导教师工作暂行规定》(武大研字[2002]20号文件)有关规定,凡符合条件者均可申报。具有博士学位、科研成果突出、科研经费充足的副教授,根据“按需设岗,从严把关”的原则进行申报。
外单位在我校的兼职教授申请担任博士生指导教师者还应提供所在单位的推荐意见(包括申请人的职称、学术水平、承担的科研项目等)。
二、遴选工作安排
1、个人提出申请,拟新增列的博士生指导教师应填写《武汉大学新增博士生导师资格申报表》(可从研究生院网学位工作导师信息栏目下载)并提供相应的科研成果和科研经费有关证明材料。科研成果证明材料由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并签署意见;科研经费情况理工医类和人文社科类分别由科技部和社科部审核并签署意见。时间为4月28日前。
2、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申请人的材料进行审核,听取申请者的汇报和答辩,经过审核评议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作出是否同意担任博士生指导教师的决议。并将评审通过的博士生指导教师名单、申报材料和分委员会意见报学部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评议。时间为5月13日前。
3、学部学位评定委员会对院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初评通过的名单进行审核评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并将通过人员名单及相关材料于为5月20日前报校学位办公室。
4、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对新遴选的博士生指导教师进行最后审定并受理博士生导师遴选工作中有关单位和个人的申诉和举报,处理博士生指导教师遴选工作中的特殊问题。
新遴选的博士生指导教师由校学位办公室在研究生院网上公示一周无异议后,学校发文公布,并颁发武汉大学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证书。
三、其他补充说明
为推动学科渗透、促进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发展,学校倡导博士生指导教师开辟新的学科研究领域,鼓励跨学科担任博士生指导教师。申请跨一级学科担任博士生指导教师应符合以下条件:申请者在原担任博士生指导教师的学科领域和申请跨学科担任博士生指导教师的领域均已形成有特色的研究方向;近五年在原学科和所跨学科领域均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发表了高水平的学术论著;承担有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有充足的科研经费。申请程序为本人提出申请,填写《武汉大学新增博士生导师资格申报表》,经所跨学科学位授权点同意,所跨学科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通过,报学部学位委员会讨论决定。
对已获得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者,按研究生院招生就业处的有关规定办理2006年招生事宜,不参加此次遴选工作。
武汉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
2005年4月21日
第五篇: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暂行规定
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暂行规定
[ 来源: ] 2011/5/6 9:09:00
为了做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确保培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以及教育部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规定。
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
(一)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服从国家需要,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用一门外国语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专刊,并具有一定的听、说、写、译的能力。
(三)身心健康。
二、学制及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3年,其中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少于1年。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学习、实践环节(包括社会实践、教学实践和公益劳动等)和学位论文工作。提前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学习任务、成绩优良,学位论文通过学校组织的匿名评阅并通过答辩者,可以提前毕业。个别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期完成培养计划者,须按规定提出延长学习年限的书面报告,经研究生处批准,可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两年。延长学习期间的一切费用自理。
三、培养方式
(一)采取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导师指导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注意加强实践环节,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工作能力。
(二)要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和研究生双方的积极性,师生合作,教学相长。在保证基本
要求的前提下,具体培养方法可以灵活多样,鼓励培养方法的创新。
(三)加强对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既教书又育人。研究生应当积极参加形势与政策教育、公益劳动和文艺体育等活动。
四、培养方案和学习计划
(一)培养方案是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和进行培养工作的主要依据,是培养研究生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培养方案要体现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其研究方向应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出发,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同时要根据社会经济、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发展的情况,及时调整研究方向。
(二)培养方案应对本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时间安排、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实践环节、科学研究、学位论文、培养方式与学习方法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并对实验设备等物质条件做出说明。培养方案由学科组集体讨论制订,各培养单位分管研究生工作的负责人批准,并报研究生处备案。培养方案一般每3年修订一次。
(三)研究生入学后,指导教师应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因材施教,指导研究生制订培养计划,对课程修读、学习内容与方法、学习重点、每学期的学分分配、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学术活动、文献阅读、学位论文选题范围、科研工作和学位论文写作等做出具体安排。学习计划应于研究生入学后两个月之内提交学科组审查,经所在培养单位分管研究生工作的负责人同意后报研究生处备案。
(四)学习计划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动。如因特殊情况确需变动时,须于每学期研究生处下达教学任务前,向研究生处提交书面报告,经同意后方可修改。对学习计划未安排而自行修读的课程,只计成绩,不计学分。学习计划已安排而擅自未修读的课程,按零分处理。
(五)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研究生,须补修所录取专业的相应本科专业的不少于3门主干课程。补修成绩记入成绩档案,并注明“本科”字样。补修课程需在中期考核前完成。补修课程列入培养计划,但不计入总学分。
五、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
(一)研究生修读课程实行学分制。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参照各专业培养方案。
1、学位课
(1)公共基础课:英语、政治等课程。
(2)基础理论课:按一级学科设置,课程设置门数各学科自定。
(3)专业基础课:按二级学科设置,课程设置门数各学科自定。
2、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包括学科、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按照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设定(有一级学科授予权的学科按一级学科设置)。公共选修课一般包含数学类、生物类、计算机类、外语类、人文类、经济类、心理类等,供全校研究生选修。公共选修课按需设置,并进行动态管理。各培养单位均可申报开设公共选修课。
(3)必修环节
各学科要对必修环节提出具体要求。学术活动、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必修,计1学分;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必须完成,记1学分。
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参加教学或社会实践活动,时间累计不少于两周,结束时要写出总结报告,实践活动考核不合格者,不予毕业。入学前已具备教学经验的研究生,经本人申请,指导教师、培养单位分管负责人审核,报研究生处批准,可以免除教学实践环节。
六、课程修读与考核
研究生必须参加专业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学习。凡在研究生培养计划中规定的学位课程、必修课和一般选修课及各种教学环节,在授课完毕后都要进行考核。考核通过方能取得规定的学分。
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考试按百分制计分,考查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评定。学位课程考核原则上采取考试方式,限选课和任选课程可以考试或考查。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专题讨论、实验、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及学术活动等培养环节的考核采用考查方式进行。考查主要根据平时完成作业(包括习题、实验报告、课堂讨论、文献阅读的数量与质量等)的情况进行,并由导师或有关教师写出评语和确定考查结果,记入学习档案。
学位课程考试成绩70分为及格,其它课程考试成绩60分为及格。考试不及格的,研究生本人提出重考申请,允许重考一次,第一外国语可重考两次。
七、中期考核
参照《海南大学关于研究生中期考核试行办法》(海大办〔2008〕92号)进行。
八、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的目的是要使研究生在科学研究方面受到比较全面的训练,培养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论文内容应以自己获得的第一手实验数据或调查材料为基础。
1、学位论文的选题及开题报告
学位论文的选题,研究生应从第三学期开始,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在本学科专业范围内,选择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实用价值或理论意义的课题。选题应尽可能结合导师或学科组所承担的科研任务,研究工作要充分考虑实验室现有的条件(包括中外文资料),充分估计现有的物质条件、研究经费和工作周期。
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及开题报告内容应包括:文献阅读、论文选题、科研或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实验手段、理论分析、具体撰写等工作的进度计划。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及开题报告经导师和学科组审核后,送所在培养单位主管领导审批,于第四学期结束时送交研究生处备案。(具体参照《海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暂行规定》海大办〔2008〕92号)执行。
2、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期间,应定期向导师报告研究的阶段性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以取得导师的指导和帮助,顺利完成学位论文。
研究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按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形式规范的要求,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超过规定时间按有关规定处理。
硕士研究生通过学位课程考试,完成毕业论文后,经导师审查通过,由学校学位办公室和学院按规定组织专家对学位论文进行评阅,评阅通过后,方能申请进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九、论文答辩
(一)论文评阅及论文答辩委员会
1、属抽查范围的学位论文,评阅人组成和学位论文的评阅参照《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查暂行办法》(海大办〔2010〕14号)执行。学位论文的寄送及聘书由学校学位办公室组织。
2、不属抽查范围的学位论文,评阅人由2名以上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组成,如2位评阅人认定未达到答辩水平,则不能参加答辩;若有1位专家认定未达到答辩水平,可增聘1名专家评阅,如增聘专家仍持否定意见则不能参加答辩。学位论文及聘书的寄送由学院自行组织。
3、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7人组成。答辩委员会主席由具有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由相关专业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要求有一定数量的校外专家)。答辩委员会设秘书1 人,由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或科研人员担任。申请人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
(二)论文答辩
1、论文答辩一般要求以公开方式进行(保密课题除外)。
2、论文答辩的组织接待工作由培养单位负责,学位申请人不得参与。
3、答辩程序
(1)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会议,宣布答辩开始。
(2)申请人报告论文(时间20分钟)。
(3)答辩委员就申请人的论文及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提问,申请人对每个委员的提问现场答复。
(4)申请人和列席会议者暂时退出会场,指导教师向答辩委员会介绍申请人情况(思想表现、学习成绩、论文工作情况等)。
(5)答辩委员会进行讨论,评议论文,宣读评阅人意见,并就是否通过论文答辩和建议授予学位进行表决。表决采取不记名投票方式进行,经全体成员的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方为通过。
答辩委员会讨论时,学位申请人及其指导教师回避。
(6)答辩委员会主席当众宣布论文答辩和授予学位的表决结果(答辩决议书须经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
(三)论文未通过者可在一年内重新申请答辩一次,答辩通过后,颁发毕业证和学位证。
十、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执行,由研究生处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