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非居民税源分析及管理的探讨
非居民税源分析及管理的探讨
杨灵枢
[摘要]:随着我国企业跨国经济活动的增多,以及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对非居民税源的管理已日益成为税务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当前非居民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实际就加强非居民税源管理,规范和提高非居民税源监管质量,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税源是指在既定税制条件下,一个地区全部经济活动所形成的税收储量,是指法定的可征税收收入,既包括纳税人申报的显性税源,也包括根据现行税收政策规定的减征、免征税源以及根据相关经济指标测算的隐性税源。随着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和不断加深,资本、技术、人员等诸多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配置和流动,频繁的跨国经济活动创造了大量的非居民税源。
一、非居民税源的相关概念
法人税制是企业所得税制发展的方向,也是企业所得税改革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更加规范、科学、合理地确定企业纳税义务。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按照国际惯例,一般分为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这是确定纳税人是否负有全面纳税义务的基础。把企业分为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是为了在税法中有效行使税收管辖权。根据国际通行做法,我国选择了同时实行地域管辖权和居民管辖权原则,即有权对来源于我国境内的一切所得征税,而不论取得这笔所得的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同时,还有权对本国居民的一切所得征税,而不论他们的所得来源于本国还是外国,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护我国的税收利益。
2008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首次引入“居民企业”、“非居民企业”概念对纳税人加以区分,居民企业承担全面纳税义务(或称为无限纳税义务),就其来源于本国境内、境外的全部所得纳税;非居民企业承担有限纳税义务,一般只就其来源于本国境内的所得纳税。非居民企业是指按照一国税法规定不符合居民企业标准的企业。我国企业所得税税法所称的非居民企业是指: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法规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例如,在我国设立代表处(或常驻代表机构、办事处)及其他分支机构等的外国企业就是非居民企业的一种类型,属于设有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
对于非居民企业来说,取得的所得主要有销售货物所得、提供劳务所得、转让财产所得、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接受捐赠所得及其他所得。凡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和其他组织,其征税对象为其所设机构、场所所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以及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此类所得以机构、场所所在地为纳税地点。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而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其征税对象为来源于中国境内的股息、利息、特许权使用费和其他所得,此类所得以扣缴义务人所在地为纳税地点。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机构、场所的,经税务机关批准,可以选择由其主要机构、场所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分析当前非居民税源的特点
对非居民来源于中国的所得征税是国际惯例和国际税法(税收协定)中授予所得来源国的优先征税权,即来源地税收管辖权。非居民税源可以大致分为外籍个人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和非居民外国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它有以下特点:
(一)非居民税源涉及面广,涉及事项多
非居民税源主要集中在外国公司或外籍个人在中国境内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或劳务所得,以及取得来源于我国境内的投资性所得或财产转让等收益。其中,既有单纯的投资、服务、劳务,又有混合、兼营业务;涉及的业务联系也比较多,境内外所得的管理部门多;在进销、资金、劳务、资产以及投资和利润分配等方面与国外企业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企业信息较难全面收集和掌握。
(二)非居民税源较分散、零星,纳税义务判定难度大
在全国各地存在的非居民税源都是大小不均衡,地域分布零散,我国的非居民企业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进出口贸易频繁的大中型城市,而且具体业务发生时间、空间不固定,突发性、偶然性强,税源监控管理的可预见性差。通讯、信息手段的发展使现行税收政策下的劳务发生地难以确定,容易引发税收管辖的争议;交易手段的丰富使跨国劳务和交易的真实地点难以核实,为跨国避税提供了可能;税收政策的缺失使常设机构的判定难度加大,准备性和辅助性活动的界定成为征纳双方争议的焦点;常设机构判定的时间限制使非居民利用合同进行税收筹划,逃避境内纳税义务。境内外收入划分缺乏合理标准,当非居民企业劳务提供地点同时涉及境内外时,境内收入的确定存在较大难度。
(三)非居民税源涉及具体情况复杂多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
由于政策规定往往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难以及时找到准确对应的依据和标准,现阶段的管理措施、方法、手段又不能有效适应经济发展要求。非居民税源不仅有涉税事项发生时空的不确定性和税源本身的复杂性带来的固有风险,还存在获取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税收政策规范的滞后性,征免税职业判断准确性等不确定风险。稍有不慎,很容易造成国家税收的流失和外国企业或外籍个人对我国法制环境和投资环境的负面评价。
(四)对非居民税收源头管理力度不够,造成扣缴义务人扣缴难度大
一方面,由于一些扣缴义务人忽视非居民企业税收政策的学习,对自己应该如何履行扣缴义务的相关事项也知之甚少;另一方面,国税机关在对新《企业所得税法》中关于非居民企业税收有关政策的宣传对象和内容上缺乏针对性、预见性;造成了扣缴义务人扣缴意识淡薄,双方信息不对称,形成了扣缴义务人未依法扣缴或者无法履行扣缴义务的局面。
三、当前非居民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非居民税源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日常税收管理中存在着很大的难度,结合全国各地的管理情况以及相关案例的学习,当前非居民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征收管理方式难以适应新形势要求,征收管理水平低
1.缺乏属地原则下的专业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由于岗位人员流动性大,业务生疏直接影响了相关业务的管理水平,导致对非居民企业无法实施属地原则下的专业化管理,不能提供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和服务。
2.统一管理模式下存在征管对象宽泛与信息渠道少的不对称性。非居民税源具有广泛性、不固定性和无规律性等特征,其源泉扣缴的纳税义务人既有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又有内资企业,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等广泛的社会组织、机构,国际税收管理部门只能获取境内支付人提供的合同或协议及相关信息资料,无从了解到合同双方交易的外围信息,给征收管理增加了难度。
(二)现行国际税收协调与合作机制的效用未充分发挥
1.税收情报交换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由于情报交换具有程序繁琐,时间跨度较长,不适应人员频繁流动和交易瞬间即逝等特点;且情报交换对象仅限于税收协定缔约国及税收协定适用税种,加上情报交换技术手段单一,方式有限,实践中真正应用并取得实效的主要还是专项情报交换和自动情报交换,行业范围情报交换和同期税务检查等方式尚未付诸实践。
2.税收协定缺乏外部约束力。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争端解决机制仅限于双方税务主管当局通过相互协商程序进行磋商,争端的解决取决于双方对具体问题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诚意,缺乏外部约束力。
(三)政府各职能部门间缺乏协调、交流和信息沟通的管理机制
非居民税收管理不只涉及国税一个部门,同时还涉及到地税、外汇管理局、银行、外经贸部门、发改委、经贸委、科技局、文化局、体育局等多个政府相关部门或企业。由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与税务机关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税务部门无法及时了解和掌握政府职能部门审批管理的对外融资、技术引进,进口设备、技术改造、项目审批、外国企业承包工程和境外文艺体育演出团体等信息,只能等到境内支付人办理售付汇,需要开具税务凭证时才掌握相关的信息,最终导致非居民纳税人在预提所得税的征收管理长期处于滞后局面。
四、如何加强非居民税源管理的建议
非居民税源管理作为国际税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关联交易转让定价调查、税收情报交换、企业所得税的纳税评估和涉外审计紧密相连。非居民税收管理信息为专项情报交换工作提供线索,情报交换又为非居民税收管理的深化提供手段;对外付汇项目费用支出的真实性、合理性关系到所得税税基是否受到侵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注重把握非居民税收管理与国际税收管理各环节、各专项工作的相互关系,努力抓好各环节的相互融合渗透,尽可能把各专项工作有机衔接起来,形成整体合力,增强国际税收管理能力和水平。
(一)完善非居民纳税人管理机制,把握源泉扣缴,确保非居民税收管理到位
非居民税收管理涉及的经济业务复杂,政策执行要求高,管理责任重大。要把非居民税收管理真正管实、管严、管深,必须加强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税务从业人员的政策宣传、业务培训和操作辅导,将监控管理的关口前移。一是要抓好税务人员政策业务的培训辅导,通过编印宣传手册、开短期培训班和实际案例解剖分析等形式,提高税务干部对非居民税收管理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增强非居民税收管理职业敏感性,提高非居民税收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受训人员传播政策法规和专业知识、收集涉税信息和弄清隐性税源,达到有效监管跨国税源的目的。二是要对具有跨国业务的大企业和有重大项目、追加投资、股权变化、外籍专家参与设计和管理等业务的企业提前介入,及时掌握重大项目实施单位、外国企业参与招投标及中标情况、合同、协议签订的涉税条款和价款的构成,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宣传和业务辅导,提请扣缴单位关注外方应纳税义务、了解自身扣缴法律责任,知晓不熟悉政策、不履行义务可能发生的纳税遵从风险。三是对有确定性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辅导其依法办理扣缴税款登记,分项明确扣缴义务发生时间、计算方法和申报缴纳方式、扣缴手续费结算。
(二)加强部门沟通,构建协作网络,有效利用第三方信息,准确把握非居民税源信息
掌握信息是加强非居民税收管理的关键。没有及时、真实、有效的信息作导航,非居民税收管理就找不到着力的方向。为切实有效地化解涉税风险,国税机关要注意加强与地税、外管、外贸、外汇,外事、发改委等涉外经济管理部门的联系、沟通和合作,建立了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换外汇收支排名和非贸易付汇项目信息、大型技改项目备案、技术贸易审核备案信息、外籍专家来华工作和指导等信息,努力构建完善非居民税收管理协作网络。一是要建立国地税征管信息交换制度,定期交换在中国境内从事承包工程和提供劳务的外国企业、常驻机构和外籍个人的征管情况和有关数据等,努力实现对同一跨国涉税项目管理的一致性,提高征免税判定的准确性。二是建立定期售付汇信息交换制度,要求专业银行在中国居民向非居民支付外汇时,查验由国地税部门共同开具的征、免、不征税的税务证明。三是加强与外经贸局、发改委的联系,查询技术、服务贸易合同、股权变更等备案情况以及大型建设、施工项目的立项、审批、开工、投资、融资等信息。
(三)充分发挥国际税收合作与协调的效用
希望国家税务总局相关部门要适当调整税收协定中的非居民税收管理内容,使其朝着更科学、简化、明确、有利于推动经贸往来和人才流动的方面发展。同时,开展反滥用协定调查,与部分国家换函或谈判,修订原有协定,堵塞漏洞,防止协定的滥用。应拓展国际税收信息交换与分享,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和税收协定网络,定期与缔约国互相提供及核实税收情报,不予征税的境外劳务费用的情报交换,防止非居民进行国际避税。
(四)加强对非居民避税行为的管理力度
反避税管理是税收征管的重要内容和税源监控的重要手段。虽然我国目前的反避税视角逐渐由货物购销转向劳务提供,但对非居民避税行为仍然关注不够,手段有限。而近年来非居民利用税收政策漏洞或征管手段滞后规避劳务税收的现象越来越多,税务部门应加强调研,拓展非居民税收的反避税工作思路,不断探索非居民税收反避税的手段和方法。首先,在立法上就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转让定价机制,应当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相应的策略。其次,加强和完善收集国际市场价格资料的税务信息网络建设。税务部门可积极参与外经部门、海关和驻外机构等对国际市场和价格资料的收集工作,并进行电脑互联,提高资料、信息的利用率;还可以直接向境外派驻收集价格信息的情报员,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市场行情,不断增强我国的防范避税能力。反避税工作还要与纳税申报、审核评税、税务审计等日常征管工作密切结合,做到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断提高反避税工作的质量
第二篇:中小企业税源管理分析
中小企业税源管理分析
2012-08-14 15:55黄美玲
近几年,惠农区经济税收保持了快速增长,2008年-2011年7月份仅国税累计完成税收收入35.87亿元,占全市税收比重达到40.07%。惠农区国税局税源主要集中在年纳税100万元以上重点企业,占该地区税收比重分别达到83.31%,中小企业税收比重仅为8.33%。中小企业在税收比重虽然较小,但其具有点多面广,相对重点企业管理具有较分散、难掌控、不规范的特点,从税源质量管理要求出发,中小税源管理的状况如何,往往体现了一个地区税源质量的真实情况。为了全面掌握中小企业税源状况,加强中小企业税源管理,现就我局年纳税在100万元以下的中小企业2011年1-7月份税源情况分析如下:
一、中小企业管户基本情况
截至到2011年7月底,惠农区国税局中小企业1312户,同比增长11.49%,增加135户,其中一般纳税人516户(不含个体),同比增长14.67%,增加66户,小规模纳税人796户,同比增长9.52%,增加69户。中小企业管户占我局企业管户的比重为96.26%。按经济类型情况:国有经济48 户,集体经济62户,股份制经济219户,私营经济967户,外资经济11户,其他企业4户,其中:私营经济企业类型比重达到73.70%,是中小企业主要构成。具体情况图一。
图一惠农区国税局中小税源企业管户情况比重图
二、中小企业的税源概况
2011年1-7月份,中小税源企业入库税收收入9163万元,同比增长14.59 %,增收1167万元,税收收入占全局税收的比重为13.44%,同比增长0.29个百分点,从户籍和税收增长变化情况看,新增中小企业税收拉动了税收增长。
(一)中小企业收入构成状况
1、所有制构成情况: 2011年7月底,惠农区国税局共有515户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中小企业缴纳了税款,缴纳户数占全部中小企业户数的39.25%。各种类型企业税款缴纳情况见下表: 表1
中小企业所有制类型及收入分布构成情况统计表
项目
集体经济 国有独资 股份制经济 国有经济 私营经济 外资经济
户数 6 2 68 7 428 4
户数比重 1.17 0.39 13.20 1.36 83.11 0.78
入库税收(万元)
44.4 36.5 3043.8 113.5 5846 79
收入比重 0.48 0.40 33.22 1.24 63.80 0.86
合计 515 100.00 9163.2 100.00
从上表可以看出,惠农区国税局中小企业税收以私营企业为主,占据了中小企业税收的半壁江山,其次是股份制经济。
2、中小企业行业结构清况:惠农区国税局中小企业分布在国民经济99个行业中占47个,主要行业税收分布见下表: 表二
中小企业主要行业税收分布状况统计表
单位:万元
行业名称
煤炭开采和洗选 非金属矿物制品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 炼焦
农副食品加工 金属制品 印刷业和记录 批发业 零售业 其他行业
总计
图二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局中小企业税收收入62.26%集中在制造业,2011年1-7月份制造业税收收入同比增长了48.52%,是整个中小企业税收收入的主力军。制造业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炼焦业的税收收入又占有绝对地位,入库税收收入占全部制造业收入的97.46%。
3、中小企业各税种收入分布状况情况:在中小企业中,增值税仍是主体税种,1-7月份共入库8152万元,占中小企业税收收入的88.97%,企业所得税占11%,消费税和个人储蓄利息所得税所占比例极小。(二)中小企业税收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
一是辖区经济运行总体状况良好,生产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经济效益持续提高,带动税收收入大幅增长。
本年税收 1191 1146 1937 1008 549 45 10 44 1106 811 1316 9163
去年同期 468 1162 854 999 172 35 101 134 1933 1249 892 7999
增减额 723-16 1083 9 377 10-91-90-827-438 424 1164
同比(%)154.49-1.38 126.81 0.90 219.19 28.57-90.10-67.16-42.78-35.07 47.53 14.5
51-6月份辖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保持较快增长,实现工业增加值31.67亿元,同比增长12.8%;1-6月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4亿元,同比增长19.1%,由于辖区经济稳定增长,带动中小企业税收收入大幅增长。二是加大税务稽查力度。大力加强专项检查、专案检查和群众举报案件查处工作,推行稽查人员能级管理,切实发挥了“以查促管、以查促收”的作用。2011年前7个月,共安排检查纳税人10户,共查补税款32万元,入库32万。
三是继续加大对脱水蔬菜企业的管理。从企业生产流程出发,把好企业原材料抵扣、生产耗料、产品库存主要关口,完成了对辖区17户脱水蔬菜企业的增值税纳税评估。共调增增值税应税收入265.4万元,补记增值税44.4万元,转出进项税额9.1万元。通过评估提升了行业整体税负1倍以上。
四是加强征管,提高税源管理质量。通过征管“六率”目标考核,中小企业2011年前7个月未发生新欠税金。通过以上措施,惠农区国税局中小企业税收收入快速增长,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也由上年同期的13.15%提高到今年的13.44%。在9163万元的中小企业税收收入中,增值税增长了11.21%,增收822万元,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了53.74%,增收352万元,中小税源企业收入主要来源于这两大税种。
三、目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局中小企业虽然税收收入快速增长,税收征管质量大幅提高,但是在中小企业的管理中还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零负申报率比例依然很高。截至到2011年7月底,我局中小企业平均零负申报率为31.55%,同比下降1.33个百分点,但中小税源企业零负申报率占全局平均零负申报率的比重为48.03%,同比增长0.72个百分点。造成我局零负申报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在办理税务登记证后工业企业尚处在筹建期,筹建期内持续零、负申报。二是破产、关停企业因欠税或其他的手续未办结,不能做注销办理,长期零申报。三是具有出口资格的企业,抵扣的出口应退进项税额较多,形成零、负申报。四是季节性停产如脱水蔬菜行业每年生产季节是6-11月,在其余的月份,企业零负申报率相对较高。五是享受征前减免的免税农产品等企业因素。六是经营非增值税项目、企业经营不善及其他原因形成的零负申报。
(二)税收征管力量薄弱。一是管理人员力量薄弱。目前我局共有税收管理员31名,占全局总人数的32.98 %,人均管户181户,日常事务性工作量大、临时性工作多、科技化管理手段应用水平低,加之自身素质等原因,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开展深层次的如纳税评估等税收管理活动。二是管理方式单一。中小企业增值税主要采取查账征收方式,核定征收、定率征收的方式几乎没有。三是企业所得税纳税人亏损面较大,户均纳税额低。2009年申报亏损企业共有235户,其中中小税源企业216户,2010年申报亏损企业共有263户,其中中小税源企业253户。1至7月,233户中小企业缴纳企业所得税1008万元, 占中小企业所得税管户33.05%,剔除减免税企业本年入库的应退未退所得税后,户均缴纳企业所得税3.08万元。
(三)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中小企业多是私有制企业,企业的变化和波动性较强,生产经营多不够规范,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核算不准确,依法纳税意识淡薄。企业多半没有专职会计,常常是一个会计负责三四家企业,纳税申报质量不高,给日常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四、加强中小企业税源管理的措施及建议
(一)税收征管方面。一是进一步明确税收管理员职责,强化户籍管理,把小规模纳税人作为管理重点,将分片管理和分类管理结合起来,责任到人,杜绝漏征漏管。二是贯彻落实“四位一体”的良性控互动机制,建立纳税评估互动机制,重点做好选案、制定评估模型、约谈、实地核查等工作,利用占有的大量信息,认真开展分析比对。三要加强税源管理,认真落实税源管理制度和定期巡察制度,及时掌握税源变化情况。加大对漏征漏管的清理检查工作,对连续零负申报或税负明显偏低的纳税人及时开展核查工作,切实提高税源质量。四要加强对小煤窑开采和煤炭经营户的管理,实地核查和约谈,掌握企业的开采经营情况,采取以产定销、分开采点核定征收。对煤炭经营采取定额管理,制定出该行业的管理办法。五是加强发票的日常管理。强化各种发票的协查比对和监控,堵塞税收漏洞,进一步完善普通发票检查方法,采取逆向检查并不定期到纳税人经营地点采取明查暗访等方式对其开票情况进行跟踪监督核查,特别是商贸企业、家具行业。
(二)做好税收政策的管理
1、加强企业所得税的管理
对所得税企业一要实行分类征收管理方式,对一类企业实行查帐征收,二类企业实行定率征收,三类企业采取定期定额征收管理的办法,制定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办法,以解决部分企业长期亏损、零负申报的问题。二要强化企业所得税的纳税评估,通过掌握的企业信息资料,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企业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做出判断,切实提高征管水平。
三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查账水平,随时掌握企业弥补亏损的情况,提高管理水平。四要加强所得税管理人员业务培训,提高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2、加强福利企业、综合利用企业的管理。对于福利企业一是对残疾人比例进行审核,二是企业资格认定,三是确定哪些应退,那些不能退。对于综合利用企业一要严查企业资格认定情况,二要检查企业三废搀兑比例是否符合规定。
3、严格减免税审批程序、权限、时限.对企业上报的减免税申请,税政科要积极会同分局加以核实,属于政策范围内的,尽快落实到位,上报到局减免税领导小组予以审批。(三)加强部门间的协作配合。
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工商、国税、地税等部门间的信息传递、联席会议等制度,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随时掌握区域内税源变化情况,掌握税源管理工作的主动权。
另一方面要将税源管理工作作为国税机关内部征收、管理、稽查等各部门共同责任的工作加以落实,根据实际
情况,制定和完善各部门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制度,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做好税源的事前、事中、事后监控管理。
三是税务稽查部门要与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加大对中小企业检查的范围和检查的力度,在确保对重点税源企业检查的基础上,对中小企业进行专项和普遍检查,以查促管,对纳税评估中发现存在重大疑点的,稽查部门要及时进行跟踪检查,以点带面,确保发现一个,查处一个。
(四)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素质,增强中小企业管理力量。
当前的管理工作,尤其新征管模式以“信息化加专业化”为方向,提出管理局应作为开展纳税评估的主体,落实到个人,就要求管理员不仅要懂税收、通法律,会财务、擅于统计分析,还要精通计算机的应用。而目前中小企业管理科管理人员的现状与此相差甚远,充分发挥每个管理员的优势,提高整个管理工作的质量,一是中小企业税收管理员搭配上注意新老结合,配备一部分业务素质较高的人员从事中小企业管理工作,以便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配合,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组合。二是分类施教,强化人员培训,尤其是信息化技术的培训,灌输终身学习思想,促使税务人员自我加压,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人员素质。(五)实行绩效考核工作制度,加强考核,提高税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篇:税源分析
税源监控分析是对涉税经济指标和主要征管质量指标的定期监控和比较分析,及时掌握本地区税源分布结构和变化情况,为查找征管漏洞、加强税源管理提供依据。钟祥市国税局紧紧围绕“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在充分依靠CTAIS系统和“瑞思达”分析监控系统的同时,从建立顺畅的税源信息和监控管理信息入手,打响了抓基础、强监控、提升税源监控分析质量的攻坚战,有效地促进了税源监控分析质量的提高。笔者现就我市国税系统税源监控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实践经验做一些肤浅探讨。
一、当前税源监控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不够。部分人员税源监控管理观念陈旧,部门之间各自为阵,计统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制度不够完善;在工作的延续性上,存在着收入紧时对税源分析工作重视程度高;收入松时,认为税源分析工作可有可无的现象;在工作的参与程度上,存在领导和计划统计部门及有关责任人比较重视,其他部门、人员不重视,全员参与程度低的现象。
(二)疏于管理。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存在着责任不明确、不具体,而在具体工作中又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现象,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再加上巡查力度不够,从而导致存在漏征漏管现象;有的单位为了局部利益,对税收政策或上级制定的征管办法不加以具体研究,没有进行细化和深化;在税收执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重实体,轻程序现象。
(三)淡化责任。2003年,基层国税机构撤并集中到城区办公后,部分人员存在着“车到站点船靠岸”的思想,认为是该歇歇、该享受的时候了,好的生活工作环境淡化了艰苦奋斗的思想意识,在工作中一贯倡导的责任意识、公仆意识、廉政意识、勤政意识、服务意识逐渐淡化放松了。
(四)技术匮乏。税源监控的方式、方法单一,技术手段滞后,不能认知新生事物,导致新形势、新情况下税源监控分析工作受到传统技术手段的严重制约。税源分析还局限于常规算术方法,对数理统计、现代管理理论运用不够,信息化建设和计算机应用程度不高,缺乏专门的软件支持。
基于以上问题,造成税源监控分析工作存在两方面的后果:一是预测准确性低。税源分析工作受人为因素、主观因素影响较大,预测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低,税源分析不准,导致税收计划制定、分配的不合理,组织收入工作苦乐不均,对纳税人的执法松紧程度不一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应收尽收原则的全面贯彻实施。二是超前性不够强。税源分析只有做到提前谋划,才能有效把握收入工作的主动权,及时做好计划分配及调度工作。而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单位不是未雨绸缪提前开展税源分析,而是“亡羊补牢”事后算帐,给收入工作带来了被动。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和途径
(一)提高认识,引起重视,加强税源分析队伍建设。
各级税务机关要进一步转变对税源分析工作的思想认识,客观评价税源分析工作在税收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将税源分析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人是抓好一切工作的主要因素。人员素质不高的重要原因导致了税源分析质量的不高,各级税务机关应在着力提高全员税源分析意识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专业人员的培养。
1、提高分析意识。税收管理工作是一个环环相扣、互相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税收工作整体效能的发挥离不开广大税务干部的支持。作为税务干部关注税源分析工作是对经济税收观的实际运用,不仅有助于服务收入中心工作,也有助于服务经济发展大局,培植更多的税源。因此,要重点提高全员税源分析意识,群策群力地抓好税源分析工作。
2、培养专业队伍。税源分析工作属于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工作要得到优化,质量要得到提高,离不开专业人员队伍。专业人员除掌握税收计划检查分析的一般方法、技术方法外,还必须具备政治经济学、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市、县级税务机关应象有些单位培养资产评估师、证券分析师一样着力抓好专业人员的培训,抓好税源分析人员的配置,不断提高专业分析人员素质。
(二)健全制度,强化管理,搭建税源监控分析平台。
税源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做好税源管理工作,实现应收尽收,税源分析是税源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之一,是为做好税源管理工作服务的。税源分析所研究和分析的对象离不开税源管理的对象,离开了税源管理工作税源分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做好税源分析工作需要强有力的税源管理工作做保障。因此,必须建立健全优化税源管理的相关制度,加强税源管理工作。
1、开展税源普查,建立税源底册制度。要想全面掌握所辖区内的税源底数,建立健全税源底册制度是关键。税源底册的内容应包括各税种的纳税对象的数量状况及纳税情况。每套税源底册均应反映连续税源情况〈一般应容纳3—5年的情况〉,以便进行税源变化情况的分析比较。税源底册应由各征管单位建立、使用、保管。为有效实施税源底册制度,在实施税源底册前,必须进行全面的税源普查,将普查数据和情况经过分析确认后登记填入税源底册。
2、加强税源管理,重点实施五大措施。一是实行分类管理。如按年缴税总量细分为六个档次,即:10万元以下、10— 30万元以下、30—50万元以下、50—100万元以下、100—500万元以下、500万元以上;按经济区域划分为发展地区经济税源、稳定地区经济税源、落后地区经济税源。二是创新管理方法。加强对税源的全方位管理监控,主要从税源分户、税源数额、税源是否足额入库的监控入手,对税源实行动态跟踪分类管理。三是利用CTAIS现有的税源信息资源建立按行业、税种、税目的重点税源情况统计报告表,从满足数据的提取和
分析对比历年情况的需要入手,形成分行业、分监控区域的即时统计分析查询体系。四是按经济税源各类别的确立,分户建立重点经济税源电子资料档案卡及新增项目税源监控管理卡,做到时时更新。五是积极开发、完善CTAIS系统、“瑞思达”分析系统的税源监控应用程度,真正依托计算机对征收管理和经济税源变化的全过程实行全方位的监控管理。
3、强化考核职能,实行责任追究制度。新征管模式中的管理职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弱化,应通过建立税源管理责任人制度予以弥补和加强,税源管理责任人原则上分片〈段〉设置,重点税源按户或行业设置,其职责主要有:对纳税人进行税务登记管理,调查了解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搜集有关涉税信息,对逾期未申报纳税和拖欠税款的纳税人进行催报催缴,对纳税人的发票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宣传税法和税收政策等方面。在制度上应强化目标考核,对税源分析材料上报要求、上报时间、分析步骤、分析内容、分析方法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并建立日常考核台帐;同时,将责任区、责任人管理情况纳入目标管理进行考核,对考核成绩突出的单位应给予奖励;对不达标的单位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三)拓宽渠道,改进方法,提升税源监控分析质量。
1、建立机制,实现税收执法理念由收入任务型向税源监控型的转变。实施经济税源按结构、按行业分类的管理,首先要在执法理念和收入观念上实现由收入任务型逐步向税源监控型的转变。在对各基层管理分局的目标考核中,不以税收任务完成情况论英雄,更应关注对税源管理水平和收入质量的考核,改进考核指标的实用性,采取人机结合的办法,对税源监控管理质量进行细化考核,以税源管理质量的高低作为评判征管质量的主要标准,彻底改变税收、税源的监控统计分析工作只是“计划统计部门做”的错误观念,基于此,应建立配套的考核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保证经济税源数据信息采集的实效性和准确性。
2、强化措施,实现税源由分户型监控向分行业、链条式监控的转变。一是选择行业,确定重点,实施“梯级税源”战略。为了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税收收入管理观念,我局逐步搭建了以信息化为依托,加强重点税源控管,优化收入核算管理,建立科学的税收收入预测、预警机制的收入管理体系构架;将全市税源划分为现实支柱税源、新兴崛起税源和潜在优势税源三个“梯队”,实施分类培植、承上启下的梯级税源监控管理策略,形成现实税源——新兴税源——潜在税源循环递增、动态连续的纵向税源机构体系。对现实骨干税源,我们做到了严控细管、应收尽收,在对全市进行税源普查工作的基础上,筛选那些税源相对集中、行业特点明显、征管薄弱或易出问题的行业作为经济税源分类管理的重点行业。二是探索行业规律,分析经济指标,开展各类典型调查。为了掌握我市各行业规律,我们选取每个行业中若干个典型企业开展调查;同时通过参与企业生产经营,了解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规模、工艺流程、投入产出比、能源耗用、财务核算信息以及行业标准等,在典型调查、实际测算、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找出税源变化的内在规律,并针对“税收增幅为什么与工业增加值增幅差额较大?”、“为什么一些企业税负极低?”等问题进行了专项调查。
通过调查,使我们对全市各行业税源情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掌握全局税源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是梳理剖析信息,寻找主控、辅控指标。我们在实行经济税源分类管理的同时,经过一个时期的跟踪监控分析比较,发现对某个行业来说,往往能够通过1—2项主要信息指标即可将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测算出来,我们按照确定性和真实性原则,确定了各行业的主控指标;同时,根据行业实际确定2—4个指标作为辅控指标,对主控指标进行补充和校正,实现微观监控和宏观监控的有效结合,真实地掌握一个企业乃至一个行业的经济税源变化情况。四是将行业经济税源的管理向产业链管理推进。企业与企业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必定有一个固定的产业链条,为把税源真正管深管好,适时掌握经济税源,我们十分注重国家出台的各类经济政策对行业税源的影响,在已实施的经济税源分类管理工作中,把企业放在产业链中进行全方位管理。即利用产业链条中的相关信息,来了解把握该企业信息,采取交叉比对措施,构建立体税源监控分析管理机制。
(四)因地制宜,分级管理,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1、加快税源分析工作信息化建设步伐。在占有了广泛的经济税源信息以后,如何把这些资料应用到分析工作上去,计算机的应用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应加快税源分析工作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加强硬件配置,确保专业分析人员人手一台性能好、质量高的计算机;其次要推广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税源分析的程度,利用计算机对大量的经济税源和税收信息进行处理,通过分类、综合对比,产生及时、准确、全面的税收分析报告;再次要研制税源分析软件,与高平台软件对接,与防伪税控系统相配合,实现信息共享。
2、加强横向、纵向的联系和信息沟通。加强横向联系是指税务部门要加强同其他经济管理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各级经济、计划、统计、地税、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之间建立密切的信息网络,掌握经济动态及发展趋势;加强纵向联系是指在税务系统内部职能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要加强联系,及时准确地通报税源变化情况,保持信息畅通。
(五)充分利用,科学分析,为组织税收收入服好务。
1、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注意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税源变化情况是通过数据反映的,数据是否真实,直接影响税源分析工作的成败,不真实的数据最终会造成误导;要做到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必须既要注意了解税源变化的实际情况,又要注意文字表述的真实性,既要有定性说明,又要有定量佐证,要以真实的事实资料证实税源变化发展趋势,做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2、坚持动态数据与静态数据相结合,注意数据的经济性和宏观性。经济决定税收,进行税源分析时,不能只就税收论税收,也不能只看静态数据,不看动态数据。经济在发展,纳税人的应税行为也在不断运动之中,税源分析工作要结合宏观经济信息,重点分析经济发展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税制
与征管上的原因,注意动态数据与静态数据的结合使用,坚持从经济看税源,从纳税人的发展看税源。
第四篇:地方税源管理分析报告
*市地税局自94年成立以来,地方税收始终保持高速增长,10年间累计组织县级税收入库86057万元,年平均增幅在23%以上。近年来,受加大投入、农业税降低税率和取消特产税的影响,地方财政对地税收入增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税收入能否持续高速增长,如何解决税源不足与税收持续高速增长的矛盾已经成为税务部门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我市地方税源现状及构成特点
*
首先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所提供的税收占主导地位,虽然其对GDp 的贡献率仅为33.7%,但对地方税收的贡献率却为53%。建筑业对地方税收贡献最大,其对GDp的贡献率仅为6.4%,但其对地方税收的贡献率高达16%。其次,从各经济类型提供的税收来看,内资企业中的国有、集体、股份企业是我市县级税收的主要承担者,其提供的税收比重在92%以上.三资企业提供的税收比重仅为8%,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我市地方税收增长潜力主要来自内资企业和第三产业。
(二)从纳税骨干企业来分析我市税源状况
*年我市年纳税额(地税)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33户,实现的地方税收为10890万元,占总收入的53.8%。年纳税在1000万元以上的只有龙大集团、大华房地产公司。*年一季度重点税源大户增幅下降,一季度增长仅为3.8%,低于税收增幅18.2个百分点,部分重点企业实现的税收不增反减,给我们组织收入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如:建业建筑公司减收94万元,盛隆置业减收77万元,天府集团减收63万元,方圆房地产公司减收40万元,春雪集团减收21.7万元,城建开发公司减收30.7万元,鸿达建工减收25.6万元。一季度由于车船税的征收入库,重点税源大户的低靡对组织收入的负面影响显现得还不突出。由于骨干企业可以形成辐射作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因而对地方税收增长的潜力作用非常明显。招远、龙口、蓬莱等地的税收快速增长也证明了这一点。而我市地方税收骨干企业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明显不足,直接影响到我市税收收入的增长。
(三)按照税种结构来分析我市税源状况
*
从上表可以看出,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是我市的主体税种,占整个地方税收的比重为61%。现将三个税种具体分析如下:
1、营业税 我市营业税主要来自建筑业、房地产开发业及社会服务业。从该税种增长潜力来看,由于我市城区尚有许多地方没有开发建设,社会服务业也处于待开发状态,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投入、项目引进及社会服务功能的不断配套完善,我市营业税一直保持10%左右的增长速度,但与每年22%左右的税收增幅仍有一定差距。
2、企业所得税 *年我市地税部门征收企业所得税为2793万元,占总收入的13.8%,明显低于烟台市平均水平,与其主体税种的地位极不相称。主要原因是我市合资企业较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随着市直企业脱困步伐的加快及所得税核定征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此税种有一定的增长潜力。但由于其县级收入比例仅为32%,对地方财政贡献较少。
3、个人所得税 *年我局进一步强化了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和税源监控,共计入库个税2541 万元,占总收入的12.6%,比去年同期增长22.4%。但受税制改革个税起征点提高因素影响,个人所得税增长将趋缓,而且其县级收入比例仅为40%,对地方财政影响从总体上将趋缓。
4、其他税种(小税种)*年受土地使用税税额调增、印花税核定征收等政策性因素影响,全局共征收其他税种入库799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3%,而今年没有政策性增收因素,预计不会有大的增长。
二、制约我市地方税收增长的几个因素
(一)行政事业单位税收流失比较严重。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税收征管普遍存在抵触情绪大,纳税意识淡薄,关系难协调,税款征收难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力度不够,只对工资表内工资扣交了个税,而对工资外收入,如奖金、加班补助、交通补助等项目不扣个人所得税,由于其发放渠道比较隐蔽,因而给税务检查带来很大困难,造成大量税收流失。*年我市审计部门对6家事业单位进行审计,发现普遍存在不扣、少扣个人所得税的问题,共查补税款11.5万元。二是按照税收政策规定,行政事业性收费应征收营业税、其中介机构(代理、评估)、自收自支单位应征收房产税、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行政事业单位出租房屋应缴纳房屋租赁税收,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阻力较大,许多单位不配合,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不是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因而税务部门无法采取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导致税收大量流失。三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存在欠税清理难的问题,如市政工程公司欠税200多万元。
(二)村委税收征管难度较大。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村委涉税业务逐渐增多,但在日常征管中我们发现,村委税收流失相当严重,表现在:一是对外转让土地,不缴纳营业税。按照国家土地管理办法,农村集体用地必须先由国家收回,再由用地单位缴纳土地出让金,国家以出让的方式出让给用地单位,土地才允许转让。但在实际工作中,村委转让土地时,将土地以土地补偿费名义,按每亩多少价款的方式直接转让。然后由受让单位补交土地出让金,补办出让手续。这种方式现在大量存在,按照税法规定,应按转让土地使用权行为征收营业税,但在具体落实上难度较大。二是以建村民楼名义建商品房,对外销售不动产不申报纳税。在对某村委进行税收检查时,我们共查出销售不动产营业税75万余元,经协调多次,该村委仍拒不交纳。三是取得的承包费、承租费不申报营业税、房产税。现在城区几乎每个村委会都拥有自己的企业、房产等资产,企业改制后,村委会按期收取承包费或管理费,这些都应该缴纳营业税。此外,村委和企业在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纳税问题上推诿扯皮,导致税款入库难。四是园区土地租赁税收流失严重。根据我局对园区用地情况调查,园区土地大都采取租赁形式,每亩按600-700元价格收取租赁费,但按照税法规定,村委租赁土地,每亩应征收土地使用税1300元左右,营业税、城建税、附加、企业所得税53元左右,村委出租土地价格明显低于应缴纳税收数额,导致村委抵触情绪较大,税款难以协调入库。
(三)企业破产存在税收流失。按照破产办法规定,企业破产、税务部门应参加破产清算组,并对企业财产按照工人工资、税款、其它债务的先后顺序进行偿还,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按照规定执行,许多企业在税务部门没有参与的情况下破产,造成国家税收大量流失。以*化肥厂、*塑料二厂为例,由于没有正确执行破产程序,导致两企业110多万税款无法落实。此外,部分改制企业只接受债权和负责安置工人,不接债务,导致企业欠税无处落实。
(四)企业改制后,企业法人的纳税观念明显弱化。为适应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国有、集体企业通过改组、改制、重组,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由国有、集体向股份、私营和民营经济转轨,其纳税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我们了解,改制前,企业纳税时间、税款计算,由财务人员依照法律法规自行计算缴纳,一般不需要征得厂长、经理的认可。改制后,由于经营所得分配主体发生了变化,企业什么时间纳税,缴纳多少税,通常要经过厂长(经理)同意。有的敢欠国家税款,不敢欠电费、水费。用个别厂长(经理)的话说,税金能少缴就少缴,能不缴就不缴,少缴税不丢人。
(五)“三资”企业不断增多,在短期内对地方税收的冲击很大。1995年我市实际投产开业的“三资”企业63个。到*年,我市登记的“三资”企业达224个,其中合资合作的157个,独资的67个。由于合资企业所得税归国税管理,并且享受两免三减半税收优惠,土地使用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全部免征,地税部门征收的税种只剩下房产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而且近年来合资合作的企业绝大部分是经济效益较好,产品畅销的利税大户,因而对地方税收影响非常大。以龙大企业集团为例,我们对该集团9家三资企业进行了调查,*年共实现销售收入53620万元,实现增值税1176.7万元,实现地税税收490万元,如为内资的话,这9家合资企业应缴纳企业所得税(按核定征收)1238.6万元、城建税、教育费附加117.7万元,土地使用税25.5万元。合资与不合资税负相差4倍。再如方舟生化制品厂,该企业*年缴纳地方税收40万元,2002年合资后,由于其厂房、土地都是租赁的,年缴纳税收仅为8472元,税负下降40倍。合资前后税负的巨大差异,导致许多企业在打合资的主意,这也是假合资企业大量存在的主要原因。
(六)国税、地税在具体税收政策上执行标准不一致,导致税收流失。突出表现在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政策上,我局自*年4月开始实行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取消定额管理,全部实行定率征收,商业执行2%的所得率、工业执行7%的所得率,带来企业所得税的大幅增长。而同期国税执行2%、4%的所得率,并对中小业户实行定额征收,税负较低。由于国家规定*年12月31后新办企业所得税归国税管理,许多纳税人钻政策的空子,采取注销工商营业执照、或注册新企业的办法,把主要业务转移到新办企业,想方设法在国税缴纳所得税,国地税部门之间“争户”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地方税收大量流失。以两个同等经营规模的钢材经营户为例,在国税所得税实行定额征收,每年税负在6000元左右;在地税实行定率征收,年税负在30000元左右,税负的巨大差异,导致许多老企业“逃走”。以古柳地税征收分局为例,该局*年辖区经营煤炭、钢材的业户在地税缴纳所得税的有40多家。*年这些经营户仅剩下3户,许多业户通过变换经营地点、注销了原有的工商、税务登记,重新注册成为新办企业,由国税作为新开业户进行管理,人为地造成所得税的绝对减收。
(七)饮食业税收流失较为严重。我市餐饮业较为发达,*年,共有餐饮、住宿业户1080个,2002年开始,我局在全市开始推行有奖发票和税控机,加大了宣传和处罚力度,*年实现税收收入1005万元。但由于该行业上规模的业户较少,控管面较宽,因而在税源监控上难度较大,实现税收与该行业状况相对不符,这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由于普通发票制约手段软弱、公民索取发票意识淡薄,个人消费不索取发票的现象大量存在,餐饮业户不开发票、收入不入账问题较为突出。二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部队用餐不索取正规发票,用白条和收款收据入账,对企业税务部门尚可采取禁止税前列支和按照发票管理办法进行处罚,对其他单位就缺乏必要的制约手段。
三、加强税源管理和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为推进我市地税工作更好地开展,更好地服务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我们认为,要实现从经济到税收的良性循环,必须认真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年我市缴纳地税收入1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有33家,只占企业总户数的2%,但完成的地方税收却占到53.8%,地税收入对大型骨干企业的依赖性较大,而中、小企业的税收贡献率相对较低。对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鼓励重点骨干企业抓住机遇尽快做大做强的同时,重点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民营经济、国企改革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产业升级、企业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同时要大力发展与增加地方财政密切相关的产业,如旅游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开发、建筑业、饮食业及社区服务业。
(二)加大对假“合资”企业的清理。据了解,我市现有224户“合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假的。其主要表现是:“合资”前,从境外打入一定数额的注册资金,办理工商登记后,从境外注入的资金原渠道回流。名为“合资”,实为内资,与内资企业相比,税负明显偏低。为了公平税负,平等竞争,建议着力清理假“合资”。此项工作政策性强,难度大,建议请市政府成立清查小组,财政局牵头,外经委、工商、国税、地税参加。同时,将招商引资重点放在新办项目和经营困难的老企业上,把好“三资”企业准入关,减少对县级收入的影响。
(三)政府加大对乡镇政府税收考核力度。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引进了许多重点项目。但目前普遍存在开工不足的问题,建议市政府把项目开工率、入库税收作为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实行一票否决,促进项目及早落实和开工建设,把项目变成现实税源。
(四)全面整顿行政事业单位、村委纳税秩序。建议市委、市政府向全市行政事业单位、村委呼吁,依法诚信纳税,支持地税工作,为地税部门执法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同时,建议由市政府牵头,组织财政、审计、地税人员,联合对行政事业单位、村委纳税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并将之形成工作制度。
(五)对国地税税收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协调。建议市政府牵头,由财政局负责协调国税、地税部门在新办企业资格认定,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税负方面加强交流,对国地税有争议的业户,由财政部门负责裁定,促使国税、地税在该政策执行上保持一致,堵塞税收漏洞。
(六)以综合治税为依托,建立严密的社会护税网络。在经济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同其他相关部门协作,建立严密的协税护税体系,既具有短期效益,又有深远的长期辐射作用。一是协调建设局,对建筑业新报建的项目,全面实行由建设方代扣代缴营业税制度。二是协调国土资源局,对出租、转让土地使用权实行由国土资源局代扣代缴营业税制度。三是协调公安局,对全市所有摩托车实行代扣代缴车船使用税制度。四是协调交通局,进一步加强全市营运车辆营业税的征收管理,实行由交通局统一代扣代缴制度。五是协调卫生局,对个体行医和营业性医疗机构,实行由卫生局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和营业税的制度。六是协调财政局,对财政拨款单位,实行个人所得税全面扣缴制度。
(七)整合资源,开发国地税统用的监控软件
国、地税局同为税收管理职能部门,很多情况下实施对同一纳税人的共同管理。双方可以省或市为一级开发单位,整合现有的信息和软件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共享,尽可能详尽地将各种信息进行比对分析;纳税人申报的土地和车船拥有量,与国土资源管理局和公安部门提供的信息进行比对分析等,从源头上控制税款流失,通过互相利用对方的信息资源,可以提高双方税源监控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高信息数据的应用能力,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部门软件间的“信息孤岛”。
第五篇:浅谈如何加强税源管理
浅谈如何加强税源管理
税源是税收的基础,对我们基层税务机关而言,税源的基础就是我们每天与之打交道的千千万万的纳税人。税源管理是税务机关实施税收征管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既是实实在在的“清根溯源”性工作,也是一项预测分析的前瞻性调查工作。它既是有针对性实施重点征管的基础,也是圆满完成各税征收任务,杜绝税收“跑、冒、滴、漏”的一项重要工作。
从我局所管辖的纳税户分企业类型来看,国有、集体、联营企业大幅度减少,而取而代之的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与日聚增,且年税收总量逐年上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成份的飞速变革,税源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各种变化。应如何加强地税税源的经常性调查和专题性调查,以达到切实加强税源管理的目的,在此谨谈以下粗浅看法。
一、加强税源管理要注重三个方面
1、要注意税源管理的方式
税源管理的方式应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职责到位的原则,并切实掌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税源管理方式要与税源结构、税种特点相适应,不能搞单纯的“一刀切”。纳税人经济成份性质的变化必将会影响到税源结构的变化,同时也会导致税种特点的变化。如我局所辖大型国有企业与房地产开发企业之间土地税、房产税等税源的增减变化与转移等,这就要求我们要及时掌握其变化情况和规律,起到税源管理“拾遗补缺”的作用。二是税源管理方式要与现行征管实际相结合,以税收申报、征收管理为重点,以稽查为辅助手段,对税源实施事前、事中、事后进行有效地监控,并互享有效信息和税源资料。不能征、管、查几个环节中出现“掉链现象”,而致使税源
管理工作上的“失控”。
三是税源管理要根据本局机构设置和征收情况为实施。各征收科、所应根据征管情况的不同,按地域大小、户数多寡、税源大小、征管难度等因素合理的综合分析,科学的调配征管力量,做到“既管片,又管户”,明确职责,对税源管理“合理布局、科学调配”的目的。
2、对税源的管理要注意几个结合一是“管事”与“管户”的结合。由“管户”过渡为“管事”,主要目的彰显税收法律的公正公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收“人情税、关系税”,有利于廉政建设和队伍素质的提升。但由此也产生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专管员下户调查研究、掌握分析税源增减和税源结构变化的少了,单纯依靠纳税人自行申报来掌握税源变化。而纳税人主观或客观原因少申报缴纳的税源,则一味依靠结算式筹划来发现补收。这样一来,税源管理和入库就失去了“及时性”的意义,不利于征管质量的有效提高。实质上就是“管事”和“管户”的脱节,割裂了两者之间必须的紧密结合关系。所以,我们不能单纯地否定“管户制”,应将“管户”和“管事”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日常征管,及时掌握税源变化,有效杜绝出现税源征收漏管现象。
二是专业化税源管理和综合性税源管理相结合。如个体临时发票的开具、车船使用税的征收、某行业的资源税等税种的管理都可以称之为专业化管理,是在一个近似于等同税负下的公平税负的税源管理。但它又是融于综合性税源管理之中的,发挥着各自的互补优势,使税源管理更进一步趋于合理。
3、要做好税源管理的事前控制和事后统计分析
税源管理的事前控制,就是要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纳税人的税源情况和变化以及潜在变化因素及可能性,对其边征管边综合分析。事后统计分析,就是要在征收环节后,根据收
入结构、数额增减变化及其走向进行精确统计,结合一些正常和不正常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掌握税源的增减形势、潜力剖析等情况,对税源实施跟踪和动态管理,制定有针对性的重点征管措施,为合理制订和下达税收计划奠定基础,力争杜绝税收计划任务出现“苦乐不均”和收“过头税”、瞒税不征的现象出现。
二、如何加强税源管理工作
税源管理并不是一个很简单、没有多少工作内容的工作。按照目前地税部门的征管工作内容及税种等情况来看,它有着丰富的管理内涵。
1、要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和监控。包括: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基本情况、企业的经济性质、经营地点、从业人员构成、经营范围及项目、经营的产品及其分类、销售收入情况及供销渠道、成本费用税金等支出情况、税款的实现缴纳、拖欠情况、对其财务核算和纳税情况以及税负情况的评估、新产品及新项目及主要经济指标的计划完成情况对税源的影响等等方面。
2、对个体工商户的税源管理,除与企业相同内容外,还包括其经济场所面积、来源及所处地段繁华程度,经营者从业经历及经验、经营项目及方式、方法等等。这些都是影响其税源变化的重要因素。
3、要搞好税源管理工作,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从税源管理的监控的制度入手,分别建立税源的静丰收和动态税源分户档案或资料库,及时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在切实准确掌握实有经营户数、纳税户数、应纳税款、减免欠税等情况的基础上,划分固定税源和流动税源、重点税源和一般性税源、经常性税源和一次性税源、企业税源和个体经营户税源,及税源的季节性变化(如政策性影响,施工企业受自然季节天气变化等)特点,以及时掌握税源变化情况。二是要建立税源管理责任制。在征、管、查分离模
式下,税源管理应以征、管两条线人员为主,以稽查线人员为辅,相互衔接,密切配合,信息共享,互为补充。
三是要结合地税部门征管工作特点,实行分类管理。要将纳税人区分为不同的经济性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段,分别进行税源管理。如对大中型国有企业,要实行专人(组)重点管理,对个体工商业户实行分片(地段)管理,对不同的行业有针对性的采取税负相对平衡的有效管理等。特别是对突出的重点税源要实行“龙头管理”,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控管目的。对其他税源,如流动性较大,易于流失的个人所得税、房产出租、印花税、临时开票等税源,要及时掌握其变化形势,及时征管和征收入库。
4、要为做好税源管理工作提供保障机制
一是要明确机构和责任。计会部门是做好税源管理的主要机构部门,但税源管理也与征、管、查三部门的工作密不可分。要形成一个税源管理的整体布局,分别从不同的渠道、不同的角度为税源管理决策工作提供相关信息资料。这就要求我们在明确税源管理职责的同时,分工合作,共同抓好税源管理工作。
二是要坚持纳税人属地管理原则,这是有效加强税源管理的基础。一般情况下,纳税人是以经营地为税务登记地,如工商注册地与实际经营地不一致时,应以实际经营地址为税务登记地,纳入经营地税务机关管理。这样可以避免税源管理上了出现交叉、遗漏和互相扯皮、推卸责任的现象出现,减少征管上的“空挡”、“死角”。
三是要加强国、地税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信息互通互享,促进和提高整体税收征管水平和质量。同时,要加强与工商、公安、银行、行业协会、会计及审计事务所等单位的联系沟通信息,做好护税协税工作,为提高征管质量,做好税源管理工作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