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师爱的本质内涵感悟
师爱的本质内涵感悟
通过对《师爱的智慧》的学习,我真正被师爱的本质内涵所触动:师爱是理性的爱----透视师爱与理想、师爱与学生、师爱与师德修养的关系。师爱是无私的爱----理解师爱与母爱、师爱是责任、师爱与奉献的内涵。师爱是智慧的爱----揭示师爱与规律、师爱与艺术的内在规定性。师爱是学生发展的巨大力量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内在动力。日常中人们普遍认为“师爱”是教师教育工作的关键,认为“真爱”学生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博爱”要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关于“师爱”的话题很多,经典论述也很多,人们不厌其烦地谈论着各种各样的“爱”,而“爱”已经成为了教师工作中的永恒主题。
其实,对于教师而言,爱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教师只有以责任为支点,通过爱的杠杆将文化信息传递给学生,去撬动学生进步的车轮,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才是目的。而杠杆的撬动是需要智慧的,师爱的智慧在于如何去爱,如何把握爱。
把学生当人看,而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不是“为某一特定社会作好准备”更不是“自己晋职升迁的台阶”.学生就是他自己,有自身独特的生命内涵和成长过程,是一个值得敬畏的独特生命个体。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需要秉持教育就是“生命”的理念,教师承载“园丁”的职能。“生长” 是一种自在自发的过程,强调的是人的自然性。为此,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生长秩序,为儿童发展其固有的本性提供自由的环境;作为“园丁”的教师,则应视学生为独立的、有尊严的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差异,“因材施教”,并以爱为杠杆,把人类社会生活、交往的基本规范传递给学生,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和融入人类生活,“学会做人”!
学生是未成年人,教育不要“凌节而施”,不要“埋怨学生的无知”,更不要抱怨“学生的犯错”。因为“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是未成年人最大的特质。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需要秉持教育就是“发展”的理念,教师承载“先知先觉”的功能。“发展”注重学生主动性的激活和内在潜力的挖掘,强调未来愿景的可控性。知识的无限性和人类时间尤其是学生学习时间的有限性,要求我们教育在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建构终身教育体制,创建学习型社会,树立终生学习理念。作为“先知先觉”的教师,则应深刻理解自身承载的社会责任,视学生的“无知”为自然,正确理解“犯错也是学生成长的一种方式”,以爱为杠杆,把知识的积累及智能的开发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传递给学生,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尤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
爱生如子即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我们的工作便不再是“饭碗”,不再是“事业”,而是“良心工程”。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需要秉持教育就是“培养”的理念,教师承载“父辈”的功能。“培养”的教育是父母对孩子的细心“呵护”,辛勤“养育”,全身心的投入;作为“父辈”的教师,此时的爱既有慈祥也有严厉,有娇宠更有期待,著名作家魏巍笔下的教师就是如此。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自立和自理能力。“生存”是普天之下所有父母对孩子的第一企望,每一位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他们首先关心的决不是孩子的学习,而是健康。因此,我们决不要以“学习”为借口去伤害孩子的“健康”,因为,那不是孩子和家长所要的,更不是社会所希望的。教师要以爱为杠杆,严慈相济,精心呵护,把生活的技能和常识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生存”。
爱生如友即像爱朋友一样爱学生。把学生当朋友,就不要处处时时“师道尊严”,不要“规训”学生,更不要“命令”。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需要秉持教育就是“合作”的理念,教师承载“伙伴”的功能。“合作”要求教育奉行民主管理、公平竞争。作为“合作伙伴”的教师,要通过民主协商来管理班级,要和学生建立深厚的友谊;要让学生认识自然的多样性和相互依存性,理解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天理;要教会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他人,树立人人平等的价值观;懂得集体的生存价值,合作共赢的重要性。学生要学会肯定别人、尊重别人、欣赏别人;学会正确的自我调节,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臵和角色。教师要以爱为杠杆,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相互体谅、相互支持的合作精神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共处”。
爱生如己像爱自己一样爱学生。把他人当自己,就是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心理学上叫“换位思考”,其妙处自不待言。把学生当自己,我们就会理解学生的“自利性”,尊重成长中的个人意愿与主观能动性。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需要秉持教育就是“生成”的理念,教师则承载“重要他人”的功能。“生成”表示儿童的成长是作为主体的人与对象性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相信人成长过程中的偶然性和随机性。“生成”教育要求激发学生自身的成长需求,主动发展;要教会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学会选择,选择他们自己的生活,选择他们自己的道路,选择他们自己的事业。作为“重要他人”的教师,要爱岗敬业,以身示范,把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做事”!
师爱的内涵如此丰富,意义如此深远,唯有用智慧将这份爱编码,用精密的讯号,通过畅通的渠道,才能让学生用心去正确解读。没有智慧的爱会演化成一种苍白的爱,没有智慧的爱,在传递的过程中会被曲解,导致溺爱甚至错爱,智慧的爱则是深沉的爱,是博爱、大爱,教师惟有用智慧去撬动爱的杠杆,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大爱无言,却深沉凝重,它要用责任和精神作依托;大爱无声,却馨香远播,它需用汗水与泪水来浇灌;大爱无形,却有迹可循,它要用理论与实践作支撑。智慧的师爱永远是教育广深的根基,有了这样的根基,攀登起来才会身轻步健,才会凌绝顶而览众山。
第二篇:师爱的感悟
师爱的感悟
谢家海 双溪中学 2007-11-21
------------------
多年教育实践中发现许多教师抱怨:为学生付出那么多心血,花了那么多精力,可学生就是不领情,不仅不改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反而对着干。出现这种现象,确实令教育者伤神丧气。可定下心来,我们反思一下,是否是我们的付出方式出了问题,爱护学生的方法不当,让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呢?
教育者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有灵有肉的学生。随着社会的开放、发展和进步,学生吸收的社会信息、价值观念,呈多元化方面发展,那种老师“说一不二”的教育观念已成为历史,学生更多地呈现出“棱角分明,个性张扬”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与时俱进,及时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让自己的无限师爱,如春风化雨般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在与学生的长期相处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倾注如师如友般的情感,才能通畅地传达师爱。
一、心态平和,充分信任
教育学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问题学生”,就更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保持平和的心态,保持足够的耐心,充分信任每一位学生能克服自身的弱点,改正自己的缺点,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信任是心与心的直接交流,无需语言解释,学生能心领神会,并在学生内心产生巨大的动力。老师对学生的信任,是师爱的一种很深刻的表现,是让学生理解师爱的最有效的方法。我班有位男生,因打牌、抽烟、喝酒,斗殴等严重违纪行为屡次被学校大会点名批评。他认为学校对他丧失了信心,于是大有点破罐破摔的架势了。在对他的多次教育后,他仍时改时犯,但我没有灰心,仍以一颗平和心表达我对他的信任和期待。每次交谈中,我都充分肯定他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相信他能改正缺点,成为一个优秀学生。他喜欢体育运动,运动素质也不错,我鼓励他带领班上的同学进行体育训练。得到信任的他,领悟到老师对他的爱。于是,他制订了训练计划并持之以恒地带领同学们训练,在他的带动下,我们班成为全校一流的体育强班。在学校体运会和区中学生运动会中,他都取得了良好成绩。同时他的学习也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他的那些不良习惯也逐渐改掉了,转变成了一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他的转变也带动了班风的全面好转。如果当初我抱着“孺子不可教”的心态,一棒子打死,那么就会造成教育的遗憾。从对他的教育中我领悟到,充分信任学生,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上进心,积“小胜”为“大胜”,就能达到教育爱护学生的目的,就能顺畅地传递师爱。
二、尊重人格,正面引导
学生是一群活生生的个体。生长环境不同,性格差异,构成了每一位学生思想行为上的差异,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初中学生正是性格形成,价值观取向阶段,同时,也是心理异常脆弱阶段,他们特别重视自己的人格尊严,对自尊心方面的问题特别敏感,这就需要教师秉持教育就是“生长”的理念,重视人的自然性、差异性,因材施教,奉献师爱,把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传递给学生。
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是让学生理解师爱的最基本、也是最关健的一点。不注意这一点,无论你对他们的爱多么深,多么切,他们也无法理解。勿庸置疑,老师批评处罚学生,也是师爱的一种体现。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但如果老师动辄公开批评或训斥学生,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他们不但不能理解,不能接受这份师爱,反而会对老师产生反感情绪。有一回,我为批评一位违反学校卫生纪律的学生,在学校操场上大发雷霆,由于批评方式过火、过急,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他的自尊心,结果,这位同学当面与我顶撞了起来。相反。有一次我班的晚就寝纪律很差,严重影响本班及其他班同学的休息。这一次,我没有大声训斥,也没有集体罚站、“抽条子”,而是组织学生以就寝纪律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遵守就寝纪律的重要性,学生们讨论激烈,深刻检讨了不遵守就寝纪律的危害性。我没有批评他们一句,只是正面引导,效果却出奇地好。同学们的就寝纪律不需要我多管,他们学会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有个学生谈感受时说:“老师让我们开展讨论,进行自我批评教育,保护了我们的自尊心,我们再也不会那样了。”通过这两件事,我深刻领悟到尊重学生人格尊严,采取正面引导的方式,就能顺畅地传递师爱,达到教育目的。
三、如师如友,用心感化
学生是未成年人,具有“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的特质。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发展”的理念,不要埋怨学生的无知,更不要抱有“孺子不可教”的成见。而要以发展的目光,如师如友,倾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引导每一位学生。
三味书屋的教育模式,已成为历史,魏巍笔下蔡芸芝式的教育更能感化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我们的教育便如父母对自己孩子的那样细心呵护,辛勤培育,既有娇宠,更有期待。把学生当朋友,通过沟通让学生学会肯定别人,尊重别人,欣赏别人,学会自我教育,自我优化。我班上的李清江同学是一个留守学生,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变得性情怪癖,与同学相处不融洽,经常打驾斗殴,没心思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我没有简单地对他批评指责,而是经常和他一起交心谈心,让他换位思考,珍惜父母的汗水,珍视同学的友情。同时,假期叫他到我家小住,让我的孩子和他一起学习,一起活动。听到他们欢乐的笑声,我也融入其中,与他们一起交流学习体会,畅谈人生理想。通过如父如友般的劝导,他慢慢地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正确处理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端正了学习态度,在期末还被学校评为了三好学生。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帮助。在教学中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分享他们的快乐,分担他们的痛苦,排解他们的忧愁。学生就能真切感受到如父如友的师爱,就能“亲其师,信其道”。这样,老师的辛勤耕耘,无边师爱,就会得到丰厚的回报,就会换来一颗颗感恩的心,在健康地发育成长。
倾注师爱是师德的关健,是履行教师责任的保证,但师爱的奉献需要教师的智慧和艺术。师爱无私,师爱无限,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和信任,时时被浓浓师爱包围着,这样学生就会心情畅达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和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就会以爱心回报社会,回报老师;就会尽可能地克服自身的不足,尽力地按老师的指导不断地完善自我;就会由原来被动的老师管理教育变为自我管理教育,从而达到教学相长、教学和谐的目的。
第三篇:雷锋精神的本质内涵
雷锋是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先进人物和精神楷模。雷锋离开我们半个世纪了,但雷锋精神却成为不断传承、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财富,成为影响熏陶社会民众、标识引领道德风尚的一面旗帜。几十年来,雷锋精神在广大民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长期实践中不断丰富,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时俱进中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以科学真理为思想指南,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为基本立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生价值,以履行义务恪尽职守为行为准则——雷锋精神正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立体展现。
雷锋的生命是短暂的,但雷锋精神是永恒的。这种生命力表明,雷锋精神与社会价值的主流和方向相一致,与人民群众的美德和共识相契合,与时代发展的节律和内涵相衔接,它植根于当代中国文化主旋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土壤,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长期培育的结晶。雷锋在世时,他的言论和行为就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典型表现。雷锋像一团火,用他“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高尚情操和模范行动,为造就良好的社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尽其所能、作出贡献。
雷锋去世后,“学习雷锋好榜样”传唱不衰,雷锋精神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成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标志。雷锋热爱党、热爱新中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他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就是雷锋精神!雷锋是一个普通的战士,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和惊心动魄的故事,正是他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脚踏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在平凡的工作中追求卓越、实现卓越。伟大起于平凡,高尚出于平凡,可贵在于平凡。这就是雷锋精神!雷锋在生活中忠诚奉献、助人为乐、勤俭节约、谦虚谨慎、明辨是非、尚美弃丑、追求崇高、坚守信仰。这就是雷锋精神!
现在,雷锋仍然活在人民心中,雷锋精神仍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精神资源。这是因为雷锋精神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层面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这表明,时代呼唤雷锋精神,社会道德建设需要雷锋精神。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更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的今天,雷锋精神为当代中国确立了一个精神坐标、一种道德尺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追求。雷锋精神更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生动图腾。
学习雷锋就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雷锋精神永放光芒!让我们在雷锋精神指引下成长进步!民生是中国发展的硬道理
从1978年算起,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三年。三十多年来,中国从一个封闭、贫穷落后、人口众多的计划经济国家,发展为一个比较开放、深入参与全球化、经济总量全球第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十多亿中国人的生活和命运有了很大改变,中国在一百七十多年来第一次在世界上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
改变中国命运的发展,都有指导思想或者基本理念。过去三十多年,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采取的手段及策略则是改革开放。在贫穷是中国主要矛盾的背景下,全党、全国上下都对“发展是硬道理”极为坚信和坚持,正是如此,中国才能用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从历史的低谷中爬出来,以经济奠定了中国崛起的物质基础。
“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支撑了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未来三十年我们靠什么呢?是继续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还是要提出新的发展理念?近两年来,在中国强调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同时,国内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吁越来越强烈。一种有代表性的看法是,过去改革的制度红利已经吃完了,需要新的制度改革来拓展未来的发展空间。在我们看来,这实际上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的呼吁。
梳理中国当前的形势和未来面临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论断:“民生”应该成为未来三十年发展的硬道理!“民生是硬道理”应该包含众多的含义:
首先,这是对
“发展是硬道理”的修正。过去中国谈
发展,实际上更多地
是指增长和扩张,这
种发展的方式往往
比较粗放,强调速
度。现在我们强调
“民生是硬道理”,就是对过去单一
“发展”的内涵进
行修正,而发展的目
标也要进行调整。
其次,“民生是
硬道理”并不排斥
发展,但更强调的是“服务于民生的发
展”。这里有许多的内涵:发展的目标从首先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转向共同分享发展成就,也就是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利益分配要有变化,对既有的逐渐固化的利益格局要进行调整,社会福利与保障制度要跟上来,补上过去的亏欠和漏洞;重视民生也要环境友好,而不能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发展的方式要从规模扩张和要素投入型,转向内生增长和创新增长。
第三,“民生是硬道理”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在“发展是硬道理”下,政府是发展的主导者和推动者,也是资源的最大掌控者,只要做好了发展,党和政府就算尽职了。但在“民生是硬道理”之下,政府是服务者,必须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供给,说白了,政府要成为服务型的政府,真正体现出“为人民服务”。要从彼政府发展为此政府,政府改革将是必须的。
第四,作为硬道理的“民生”,今后不仅体现在经济和物质方面,还体现在思想、文化、政治生活及制度层面。从人的需求层次来看,“民生”绝不只是吃好、喝好、玩好,“仓禀实”是满足最基本的需求,然后就是知礼节、知荣辱,寻求自由与公正,以及对政治生活的更大参与,以及更加多样化的发展。“民生”内涵的不断丰富和升华,必然要求中国不断进行各种改革,放开管制,使国家治理真正与民生需求不断一起发展和进步。
第五,“民生是硬道理”要求新的政治文明,除了要求政府成为服务者,变管控思维为服务思维,还要求政府温和地对待人民。稳定内政,除了要有法治,政府还应该温和。
从“发展是硬道理”到“民生是硬道理”,这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选择。展望未来30年,能够获得绝大多数人支持和认同的发展理念和战略,应该是民生。
第四篇:感悟师德 倾注师爱
感悟师德
倾注师爱
张占乡教师——陈永涛
我95年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已在教育这片沃土上耕耘了10个春秋。10年来的实践让我深深感到教育是一门科学,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是爱的奉献。因此10年来,我以校为家,以教为乐,一心扑在教育教学上忘我地工作,把自己的青春无悔地奉献给这个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用人格魅力和高尚师德感染学生,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使自己真正地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打铁先须自身硬。教师要想教育好学生,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培养高尚师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都谨小慎微,并积极钻研,不断学习,以加强自身的能力和师德修养。自从走上教育工作岗位以来,我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担任班主任工作。在班级管理方面我一直坚持以德治班。
首先利用班会这个进行德育的最佳阵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们自编自演了很多有教育意义的节目。使每次主题班会都开的既高兴又能让学生从中学习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公德。有时我会给学生读一些文章,有良好心理品质的,有关于毅力的,有人和人之间如何相处的。其次,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的制度建设非常重要。但我们的班规众不同。有很多老师问我,你们班的制度怎么定的那么奇怪呀,只有要求遵守的内容,而没有处罚的条款。我在制定班级制度的时候就告诉学生说,我只希望用它来约束大家的行为,至于违犯了怎么处罚我还没有想好,你最好别难为我,学生们都会意的笑了。我们施行每日宣誓,早上 到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对自己宣誓: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完善自我/追求卓越。同时我经常找一些有鼓舞性、教育性的文章推荐给学生。考试过后,几人欢喜几人愁,为避免出现骄傲和失望的情绪,我找了这样一篇寓言来激励学生:
在遥远的非洲大草原上,夕阳西下的时候,有一头狮子在沉思着,它想:明天,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要奔跑,以捕捉到那只跑得最快的羚羊。
在遥远的非洲大草原上,夕阳西下的时候,有一只羚羊在沉思着,它想:明天,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要奔跑,以逃脱那只跑得最快的狮子。
不论你是那头狮子,还是那只羚羊,明天当太阳升起时,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奔跑。
未成年人注意力的稳定性较差,贪玩。为了教育学生不要浪费大好时光,我用这样一则寓言来警示:
夜深了,一位阿拉伯商人走在一条漆黑的山路上,突然,一个神秘之音传来:“弯下腰去,请多捡一些石子,明天会有用的。”商人茫然地执行了这一命令,便弯下腰捡了几颗石子。到了第二天,当商人从口袋里掏出那些石子时,发现那些石子原来是一块块亮晶晶的宝石,自然,也正因为这些宝石,他后悔不已:天哪!昨晚为何不多捡些呢?
这就是伟大的科学家巴甫洛夫讲的发人深省的故事,他曾说过:“教育就是这么一回事,当我们长大成人后,才会发现以前的科学知识,就是珍贵的宝石。但同样又象商人一样感到可惜——我们毕竟学的太少了。” 就这样,我用生动有趣的例子灵活的针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教育,一方面激励了学生,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水平
关心学生、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基本要求,爱心已成为教师素质的灵魂。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博爱,即对学生普遍的爱。“白天鹅”要爱,“丑小鸭”也要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调皮捣蛋的学生 不见得就不会有所成就。1998年,我担任初二一个班的班主任,当时出现了一件很棘手的事情。有两个学生打架,当我到场时,两个人仍然打的不可开交,我首先进行了制止,然后把他们叫到了我的办公室。根据当时学校的规定,打架情节严重是要劝退的,可平时这两个学生的纪律性都很好,这件事肯定有原因。我就耐心的做这两个学生的工作,了解到这样的情况:这两个学生是一个村的,两家在一块合伙做生意,一直很好,后来由于有一笔帐目问题开始反目,并闹到了法院。私下里也经常吵闹。牵扯到家庭纠纷问题,我意识到了事情的复杂性,就先对两个学生进行教育,告诉他们,谁对谁错是大人们的事,你们没有责任,也解决不了,让他们自己解决好了。为了防止他们在打架,我还找到双方家长,和他们讲道理,一开始家长还不理解,经过我多次上门家访,终于感动了他们,表示以后孩子在的时候,不提这些事。从那以后,两个学生再没打过架。现在一个在电视台做记者,一个经过努力,投资数万元开了一家理容店。每当遇到问题还要来听听我的意见。
爱心最是有情物,化做春泥更催人。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教师在对学生爱的同时必须严。爱中有严,严中有爱。前不久,学 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一律住校。第一个星期,我担心学生刚开始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差,就经常到宿舍去了解情况,和他们谈心。生活是不是适应、钱够不够用、休息的好不好等。结果在谈话的过程中了解到有一个学生在买东西时,偷拿了超市的录音机。我就找到他,给他讲拾金不昧的故事,并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这样做的后果。最后他主动到超市承认了错误,并且很受感动,把这件是告诉了他的爷爷。已经83岁的老人亲自找到学校来,感谢我挽救了他的孙子
教师对教育的贡献,不仅表现在教了多少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更在于如何以一种良好的师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爱是教育的基础,师爱是师德的核心。时至今日,感受着学生与日俱增的尊敬与喜爱,收获着学生健康成长带来的欣喜与快慰,我终于明白了——师德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师爱不是一个简单的词汇。它体现在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的职责中;它凝聚在对学生始终如
一、无微不至的关爱里;它升华在对教育事业无比忠诚、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不为名所动、不为利所有诱的坚贞操守上。这就是师德的含义,师爱的内涵,这就是我们大家共同的理想、信念、追求。
第五篇:中国梦的本质内涵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1、2、3、国家富强(强国)民族振兴(兴华)人民幸福(富民)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是什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