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7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简介[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4 21:45: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837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简介[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837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简介[范文模版]》。

第一篇:0837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简介[范文模版]

0837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简介

一级学科(中文)名称:安全科学与工程

(英文)名称:Safe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一、学科概况

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人民安康、社会进步、国家稳定的基石。“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立和完善,将为人类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安全理论基础、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我国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从劳动安全保护等学科逐渐发展起来的。1981年开始设立安全类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1986年以来实现了安全类本、硕、博三级学位教育。1992年,原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安全科学技术”被列为一级学科。1997年原国家人事部建立安全工程师职称制度,2002年建立了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2006年安全工程获批成为工程硕士培养的一个新领域。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公共安全为重点规划领域。2011年安全科学与工程获批增设为一级学科。

安全科学与工程是公共安全的骨干支撑学科,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多个领域,围绕公共安全体系三角形理论模型中的突发事件、承灾载体、应急管理三条主线及其相互作用开展研究。

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永恒的主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类对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人类社 会同在,必将得到持续而迅猛的发展。

二、学科内涵

(1)研究对象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属于综合科学学科,其研究对象可以从“安全科学”与“安全工程”的内涵得以体现。“安全科学”是研究减少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对人身安全健康等的危害、设备设施等的破坏、环境社会等的影响而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为揭示安全问题的客观规律提供安全学科理论、应用理论和专业理论。“安全工程”是研究在具体领域中运用种种技术、工程、管理等保障安全的方法、手段和措施,从而为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有效防范和应对安全问题提供直接和间接的保障。安全科学与工程的应用领域涉及到建筑、能源、材料、环境、化工、轻工、土木、矿业、交通、运输、航空航天、机电、食品、生物、农业、林业、城市、旅游、检验检疫、消防、社会文化、公共卫生、行政管理等种种行业和事业乃至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与上述学科有所交叉。

(2)理论

作为一门综合交叉性学科,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理论体系尚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总体来说,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理论体系包括安全社会科学、安全自然科学、安全系统科学、安全工程技术科学、安全健康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根据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多个领域的现有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安全问题的阶段性与复杂性,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主要理论包括:安全社会学、安全法学、安全科学原理、安全科学方法学、安全系统学、灾害学、安全人机学、安全管理学、职业安全健康学、安全工程技术科学基础等。

(3)知识基础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形成和完善支撑学科体系的知识基础,本学科在安全系统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管理、职业安全健康五大知识基础。

除了学科的知识基础之外,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总体知识基础还包括四大类: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数学、化学、物理、生物生态学与医学等)、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力学、电学、系统工程学、相关工程技术科学基础等)、通识类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外语等)、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经济学、社会学、法学与管理学等)。

(4)研究方法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构建自身理论体系和在认识与解决安全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其研究方法论也不断发展和完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学:

1)安全科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通过大量观察、系统实验及规律总结,在经验体系基础上进行演绎和归纳,并总结出安全科学规律和原理。

2)安全技术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通过危险源的辨识和评价,以及对灾害、事故、职业危害等的预测、预防、预警与应急等关键技术及其集成,达到预防和控制风险与减少事故损失。

3)安全系统工程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综合运筹学、概率与数理统计、决策论、控制论、信息论、可靠性工程等,通过系统流程分析、建模仿真、数据挖掘、系统评价等,达到保障系统安全和优化。

4)安全管理与应急的主要方法是运用管理科学方法和工程技术手段,增进系统安全与应急管理效能,通过人为干预和影响,利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机能,达到系统预防和控制事故与减少损失的目的。5)职业安全健康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通过大量观察、统计、实验、实习等,综合医学、公共卫生学、作业环境管理学、人机工程学、职业卫生管理学等,形成相应的科学理论,达到预防和控制职业病,使作业人员健康、舒适、高效。

三、学科范围

“安全科学与工程”设在工学门类中,授予工学学位。本学科重点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领域。

本学科可设“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与应急管理”、“职业安全健康”五个研究方向。

1.安全科学

安全科学的研究,为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生命和健康得到保障,身心与相关设备、财产以及事物免受危害等,揭示安全的客观规律并提供学科理论、应用理论和专业理论。安全科学的研究方向如:安全原理,安全科学方法学,公共安全理论与方法,灾害物理,灾害化学,职业病毒理,安全法学,安全经济学,安全行为科学,安全心理学,安全教育学,安全科学学,安全史学,产业风险评价理论与管理方法等。

2.安全技术

安全技术是为保证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生命和健康得到保障,身体及其设备、财产不受到损害,提供直接和间接的保障。安全技术的研究方向如:安全防护技术和装备,安全人机工程,灾害探测与控制工程,安全评价技术,安全信息技术,安全检测技术,检验检疫,火灾与爆炸,矿山安全技术,交通安全技术,化工安全技术,建筑安全工程,城市公共安全工程,职业卫生于防护工程,个体防护等。

3.安全系统工程 安全系统工程是综合运用系统论、运筹学、概率论、决策论、数理统计、控制论以及安全科学理论等知识,来研究安全系统的分析、规划、设计、组织、管理、评价与控制等问题的学科。安全系统工程的研究方向如:安全系统优化理论与方法,安全规划与设计、安全系统分析与建模仿真,安全信息工程,安全系统评价,安全人机工程,行业安全系统工程等。

4.安全与应急管理

安全管理是为实现安全而组织和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和环境等各种资源的过程。它利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机能,在法律制度、组织管理、技术和教育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来避免发生伤亡事故,保证人的安全和健康,保证财产安全和生产顺利进行。应急管理是为应急的预防与准备、监测预警、救援处置和恢复重建等提供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安全与应急管理的研究方向如:宏观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微观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风险管理与评价,安全心理学与安全行为科学,应急决策与指挥,应急处置与救援,应急监察和审计,应急心理行为,应急预案设计,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与规划,公共安全监测监控,公共安全预测预警等。

5.职业安全健康

职业安全健康学科是认识职业安全健康机制和规律,研究环境毒理与职业危害及其管理等理论和方法,为职业危害因素的辨识、科学评价、危害防控技术研究等提供理论基础和工程技术及管理的支持。职业安全健康的研究方向如:安全健康法律法规,安全健康毒理学,职业病统计学,职业卫生管理学,职业伤害和职业疾病的孕育、发展机理,职业健康危害的预防、控制、综合决策,安全卫生工程技术,个体防护等。

本学科也可按照宽口径培养方式不设研究方向。各高校可根据自 身的条件和特色,结合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与应急管理、职业安全健康等学科方向及其交融确定学科研究方向培养研究生。

四、培养目标

安全科学与工程可以涵盖多层次、多行业的安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内容和目标。

学士学位:要求毕业生掌握必需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和管理学知识;掌握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和职业卫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写和阅读专业资料的能力;掌握文献检索、信息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从事安全工程方面的设计、研究、检测、评价、监察和管理等的能力;了解安全工程学科发展的发展动态。

硕士学位:要求毕业生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具有扎实的工科基础知识与安全科学技术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安全工程设计与施工能力和国际视野。掌握坚实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基本理论和工程技术知识,危险因素控制的实验方法和测试技术,安全工程的计算机模拟和物理模拟方法与技术以及安全生产过程控制优化设计方法,某一行业危险特征与工艺的关键安全技术及其应用条件,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安全心理学、安全教育学等与安全管理配套的理论知识,事故调查报告和应急预案的撰写,国家关于安全工程生产、设计、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博士学位:要求毕业生应该拥有深厚的安全科学基础理论、宽广的安全专业知识和很强的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能力,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和开阔的国际视野。毕业生应具备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安 全系统工程、安全与应急管理和职业安全健康等方面的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能创造性从事与安全科学技术相关的科学研究与重大工程安全设计及管理工作。对本学科的学术前沿、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系统深入的了解。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良好的论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能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从事安全科学与工程的教学及研究工作,或在工矿企业及管理部门从事高层次的安全技术开发与设计、安全和应急管理等工作。

五、相关学科

系统科学(0711)、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04)、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公安技术(0838)等。

第二篇: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简介(纺织学院)

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简介(纺织学院)

纺织学院是东华大学中学科优势最强和办学历史最长的学院,也是东华大学最早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学院之一。学院具有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并有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生物材料与技术、数字化纺织工程、古代纺织材料与技术、纺织复合材料、非织造材料与工程7个二级学科。其中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并都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接受国内外博士学位获得者从事科研工作;同时为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单位和教育部“211工程”建设、国家重点建设学科之一。

学院拥有一批治学严谨、造诣深厚、科研成果卓著的著名教授和富有献身精神、学术思想活跃的中青年学科骨干人才。现有博士生导师41人,硕士生导师70余人,兼职硕士生导师40余人。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攻关、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解放军总后军需所、省部级科技攻关、国家技术创新等项目。获国家及省、部、市一、二、三等的科研和教学成果奖近6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发明奖一、二等奖10余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上海市精品课程6门。年发表论文200余篇以上。近5年共有19篇博士论文入选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8篇博士论文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目前在校博士研究生近200余名,在校硕士研究生近600余名。

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和发展,纺织学院内诸学科已形成了既各具特色,又互相渗透和依托的学科群。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简介

东华大学材料学科是我国第一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分子学科之一,创始人是钱宝钧教授和方柏容教授。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和拓展,教学和研究领域从化学纤维扩展到高分子材料及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金属材料,目前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化学、纳米纤维及杂化材料、功能与智能材料、生物与仿生材料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并建有博士后流动站。

材料学院拥有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玻璃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高性能纤维及制品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等学校纤维材料先进制造技术与科学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等研究基地。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研究生导师80余名,博士生导师35名,其中45岁以下博导15名,副教授21名。本学科拥有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973”首席科学家1名,教育部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10人,和上海市东方学者2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470多名,博士研究生320名。本学科具有很强的研究和开发能力,近5年来完成了国家、省、市、部、企业的研究课题200余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4项、部省市科技进步奖2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超过5000万元。

材料学院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材料学院始终奉行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融合国际办学经验,与美、英、法、德、日等多个国家的多所知名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如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美国阿克隆大学、美国纽约大学石溪分校、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英国牛津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意大利热那亚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日本川村理化研究所等等;与香港科技大学、台湾逢甲大学、北京大学高分子系、上海交大化学化工学院、中科院上海有机所、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中科院北京化学所等国内大学及研究所也有较深入的合作与交流。

本学科注重研究生的科研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2012年研究生发表SCI论文135篇,部分SCI论文的影响因子>5.0,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人均发表SCI论文3篇以上。研究生参加全国挑战杯、上海科创杯,连年战绩辉煌。

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简介(材料学院)

东华大学化学一级学科是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以及有机化学、材料物理、无机化学等学科建设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以应用基础研究为特色的理学学科。材料学院承担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无机化学两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的工作,其中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位点于2005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无机化学学位点于2011年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研究生的培养以理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和无机合成化学为学科特色,侧重高分子科学、无机纳米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训练,在高分子合成、高分子凝聚态结构、高分子研究方法、无机化学合成方法、无机材料微纳米结构设计和性能表征等方面均得到全面的培养和训练。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本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18名,其他教学科研人员20多名。完成和正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和上海市等省部级课题多项。近三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年均科研经费超过1000万元。

无机化学 本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8名,其他教学科研人员10多名。完成和正在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和上海市基础研究等课题多项。近三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年均科研经费超过1000万元。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学科二级学科博士点简介

(化工生物学院)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国家 “211工程”建设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学科于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本学科拥有国家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纺织面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染整分部)3个学科研发基地。拥有全国高校同类专业中最齐全的科学实验仪器设备,与国际上许多著名大学和跨国公司有着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13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名,国家“千人计划”教授1名。

学科的研究方向为染整加工与环境,纺织品功能整理、功能性聚合物材料、纺织材料的表面改性、纺织品印染工艺与控制、颜色科学及其应用等。近5年来,学科承担了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863”计划、科技部支撑计划、自然学科基金、省部级等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发明)一、二、三等奖11项。另外,受全国各企业委托的科技攻关项目有百余项,这些研究项目遍及染整工程的各个方面,学科80%的科研成果通过技术转让转化为生产力。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学科点迄今已培养博士生73名,硕士生607名。目前在校博士研究生78名,在校硕士研究生271名。

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简介(化工生物学院)

东华大学化学学科是在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和应用化学等学科建设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以应用基础研究为鲜明特色的理学学科。东华大学的化学学科在高性能纤维用高分子的合成与结构控制、纺织品功能整理剂的设计与制备、功能高分子的设计与制备和纳米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并且部分研究成果已实现工业化应用。本学科于2005年获得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学位授权点、于2011年获得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下设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等五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本学科由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建,其中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负责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等学位点的研究生招生与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负责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无机化学等学位点的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化学学科2012年入选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计划(B类),本学科研究基地有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染整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及多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2005年以来,本学科先后承担“973”课题、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教育部重点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登山计划、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中英联合、中瑞联合以及企业合作等国家、省部级项目100余项。化学学科目前已形成了一支学术研究特色鲜明,学术队伍结构合理的,在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队伍。本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23名,其中45岁以下博导11名,副教授4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名、上海市“千人计划”入选者1名和上海市东方学者2名。

生物材料学二级交叉学科博士点简介(化生学院)

生物材料学旨在研究各类生物材料的制备及其在临床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生物质材料和仿生材料的制备和工程化应用以及上述过程中涉及的材料化学和化学生物学问题,是综合现代材料科学、化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的新型交叉学科。东华大学生物材料博士学科点是在化学一级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下设立的一个交叉学科二级博士点。本学科点将围绕纤维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诊断材料与技术、生物活性物质载体材料及其控释系统、光子生物医学等研究方面,充分利用东华大学纺织、材料学科的优势,开展自主研发和实现成果产业化,最终建立起多学科交叉的、特色鲜明的生物材料学科。并围绕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对生物材料的重大需求和发展战略目标,培养具有材料科学知识、生命科学知识和医学临床知识,有较强的实验与设计能力,从事生物材料科学研究与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东华大学是一个纺织、材料学科特色非常鲜明的首批教育部批准的“211”工程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并于2004年成了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组建了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学、纳米生物功能材料、仿生大分子、纳米医学、生物医药、蛋白质工程、酶学与缓释技术、微生物工程和医学分子遗传学等研究组。该学科拥有正副教授44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新加坡籍教育部长江讲座教授1名、校特聘教授3名、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2名、博士生导师共20名。拥有3个研发基地:纤维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纺织生物医用材料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和东华研究院生物医用材料研究所。该学科学术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在近几年里,已承接了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973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重大专项(纳米专项)等资助,荣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特别是在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人工器官、手术缝纫线、仿生材料、生物力学、生物医用防治品、生物信息学等等方向上已经取得了很多非常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部分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同时也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简介(机械学院)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简介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涵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3个二级学科,2010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其中,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的前身是纺织机械学科,1981年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2年被纺织工业部评为重点学科,2007年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现建有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纺织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拥有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14人。

本学科针对机械科学的重大理论及工程需求开展研究,在先进制造工艺与装备、零件成形制造与强化、机电一体化系统与控制、现代集成制造技术与系统、纺织加工工艺与装备、复杂机械系统动力学与机构学方面形成较强实力与优势。近五年先后承担了“973”子课题、“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创新基金、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国家发改委重大专项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50余项;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上海市等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0余项;成果在企业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国内外发表数百篇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0余本。

本学科具有优良的教学传统,注重实验环节和工程能力培养,为国家培养了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近年来博士研究生就业领域宽广。

本学科注重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先后与国外多所大学建立了学术联系,开展了访问学者合作研究与交流、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在读博士生短期访学等,拓宽了研究生的国际视野。

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简介(机械学院)材料加工工程学科2000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机械工程学院)金属材料及其高性能化方向现有博士生导师1人。本学科方向围绕金属材料及其成形加工领域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研究,在绿色成型技术、纳米复合材料、金属表面强化及纺织器材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发改委产业调整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成果在企业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在国内外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本学科方向具有优良的教学传统,注重实践环节和工程能力培养,为国家培养了金属材料及其成形加工领域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本学科方向注重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先后与国外多所大学建立了学术联系,开展了访问学者合作研究与交流、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在读博士生短期访学等,拓宽了研究生的国际视野。

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简介(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管理学门类中的一级学科,侧重于研究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和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管理理论、方法与工具,应用现代科学方法与科技成就来阐明和揭示管理活动的规律,以提高管理的效率。

东华大学早在1959年设立工业管理工程本科专业,1982年设立管理工程硕士点,1995年设立管理信息系统硕士点,1997年按学科新目录调整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点,1996年与2002年分别设立“经济控制与发展”与“智能决策系统与知识管理”博士点研究方向(挂靠我校“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点)招收博士研究生。2003年获得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设有五个研究方向,分别是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智能决策与信息管理、服务工程与创意管理、工业工程与管理、金融工程。

1、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Electronic Business & Supply chain management)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方向主要培养具有坚实宽广的管理科学基础理论和深入的电子商务及现代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系统地掌握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及现代物流管理方法,能够综合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开展电子商务及供应链管理和现代物流系统相关的分析、设计与管理控制研究。

本方向的研究范围是:电子商务运作和管理模式、电子商务云计算服务、供应链协调管理理论与方法,供应链系统优化,供应链与电子商务金融系统,现代物流管理及物流服务技术和模式创新,物流系统分析、设计与优化控制等。

本研究方向与指导教师:

① 供应链协调与优化理论与方法(徐琪、姚卫新、郑斐峰)

② 电子商务理论、方法与运作管理、电子供应链管理(姚卫新、徐琪)③ 现代物流管理、低碳物流管理(孙明贵、徐琪)

2、智能决策与信息管理(Intelligent Decision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智能决策与信息管理方向主要培养具有坚实宽广的管理科学基础和系统深入的有关智能决策及知识管理的专业人才,能够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技术,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研究方法,从事智能管理决策和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应用研究,解决组织(企业)、经济社会中管理决策的实际问题,并具有一定的拓展性和创新能力。

本方向研究范围是:智能决策、管理优化决策、现代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研发及其实施原理研究、数据库管理与数据挖掘原理与应用研究、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计算智能、数据挖掘与大数据、知识管理与知识发现等。本研究方向与指导教师:

① 知识发现与智能计算(郑建国、丁永生)② 信息处理与数据挖掘(郑建国、王英林)③ 智能决策与知识管理(宋福根、王英林、丁晓东)

3、服务工程与创意管理(Service engineering and creative management)本方向培养的人才具有坚实和广泛的管理学理论、现代服务科学与服务工程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创意管理和创意产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规律,能够综合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开展服务科学与服务工程、创意管理相关的研究与应用。

本方向的研究范围有:服务运营管理,服务科学建模及数据支持设计,服务流程再造,服务影响评估;创意管理、创意产业管理、创意时尚管理。

本研究方向与指导教师:

① 服务科学与现代服务运营管理(郑斐峰、丁晓东)② 创意管理、创意产业管理(高长春、厉无畏)

4、工业工程与管理(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工业工程研究方向主要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地掌握工业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现代经济管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掌握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先进技术和手段,并能综合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开展科学研究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方向研究范围有:品牌工程与产品工程,企业生产系统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质量控制管理,制造业与非制造业先进管理模式以及现代工业工程等。

本研究方向与指导教师:

① 企业生产系统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徐琪、郑建国)② 先进制造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丁晓东)

5、金融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本方向主要培养扎实掌握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系统的金融工程和金融管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熟悉本领域的研究前沿,并熟练掌握金融学和数学科学研究方法论及研究工具的高级科研、教学人才以及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金融工程创新人才。

本学科的研究范围是:金融工程和数学金融(以数学工具来建立金融市场模型,解决金融问题);资金运作决策与分析技术等。

本研究方向与指导教师:

① 金融工程与数学金融(闫理坦、王勤)② 公司金融(朱淑珍)

企业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简介(管理学院)

企业管理属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以工商企业为研究对象,涉及企业理论、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战略管理、企业伦理等方面。本学科主要应用现代管理的思想、方法对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规律和趋势进行理论总结和创新,进而提炼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东华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具有较长的历史和深厚的学术淀积。早在1953年,学校就设立了管理专业教研室,1983年正式批准设立企业管理硕士点,2006年批准设立企业管理博士点。下设五个研究方向:营销管理、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与资产经营、企业战略与创新管理、质量管理。

企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规律的发现和理论总结需要以企业的实践为其土壤,在这一方面,东华大学与国内外工商企业的密切关系(特别是纺织、服装企业)及其相应的社会网络为本学科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因而本博士点必能为有志于从事企业管理研究的人才提供优越的研究条件。

1、营销管理(Marketing)

本方向培养的人才要求具备扎实的经济、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营销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前沿文献和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各种方法和工具,并具备营销的本土化理论和实践的提炼和创新能力。本方向重点研究内容包括:纺织产业营销及服装市场营销、流通理论与方法、零售业态管理、顾客管理等。具体的研究方向及指导教师如下:

① 产业营销理论 ② 流通理论与方法 ③ 零售管理

指导教师:孙明贵、沈蕾

2、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Organization &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本方向培养的人才要求具备扎实的经济、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本方向以及相关领域的前沿文献和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各种方法和工具。并能对我国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丰富实践有深刻的把握和理解,具备理论提炼和创新的能力。本方向重点研究内容包括:组织变革和团队建设、人力资源的国际比较、知识工作者管理及其生产率研究等。具体的研究方向如下:

① 组织变革与组织创新 ② 人力资源管理 ③ 组织知识管理

指导教师:沈蕾、赵晓康、刘春红

3、财务管理与资产经营(Finance Management & Asset Operation)

本方向培养的人才要求具备扎实的经济、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本方向以及相关领域的前沿文献和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各种方法和工具。并具备针对我国国情的理论提炼和理论创新能力。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企业并购和控制权管理、企业财务和资产经营、创业投资与产权管理等。具体研究方向如下:

① 资产经营 ② 投融资管理 ③ 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

指导教师:徐明稚、顾晓敏、朱淑珍、田增瑞

4、企业战略与创新管理(Strategy & Innovation Management)

本方向培养的人才要求具备扎实的经济、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本方向以及相关领域的前沿文献和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各种方法和工具。并具备针对我国企业实践的理论提炼和理论创新能力。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企业战略与价值创造,企业战略与企业变革,企业战略与其相关因素(如技术、企业文化、领导、企业伦理等)的关系,以及企业创新管理等。

研究方向如下: ① 企业战略理论 ② 绩效评价与价值创造 ③ 变革与创新管理

指导教师:高长春、赵晓康、赵红岩、厉无畏

5、服务与质量管理(Service and Quality Management)

本方向培养的人才要求具备扎实的经济、管理科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本方向以及相关领域的前沿文献和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各种方法和工具,并具备针对我国企业质量管理实践的理论提炼和理论创新能力。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产品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理论与方法、服务质量管理等。具体研究方向如下:

① 服务质量管理 ② 产品质量与运作管理 指导教师:徐明、孙明贵

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二级学科博士点简介(服装学院)

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二级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本博士点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完成了包括国家“921”、“863”项目“航天服暖体假人研制”等在内的重大重点科研项目,以及中欧、中日、中加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等重点项目,多项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贡献,为服装领域培养了高层次专业人才,为服装产业科技进步提供了技术支撑。

本学科拥有现代服装设计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功能防护服装研究中心、航天服暖体假人人工模拟气候舱、服装快速反应(QRS)实验中心、服装人体工学研究所、服装设计与信息数字化研究基地、服装研究中心、职业装研究所、上海纺织服装博物馆、时尚产业与时尚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为研究生培养创造必要的研究基地。本学科设有服装先进制造工程研究、功能与防护服装研究、服装人体工程研究、服装产业经济、服饰史论研究、服装设计方法论研究、时尚产业与时尚文化研究等研究方向。

本学科已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纽约时装学院、英国伦敦时装学院、香港理工学院和澳大利亚悉尼时装学院及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等世界知名院校建立了密切联系。80%教师经过了不同途径留学美国、加拿大、日本、香港等国家或地区,为本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简介(信息学院)

东华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源于1956年,首批成为工业自动化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0年获“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设立“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12年“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被列入上海市一流学科(B类)建设计划;完成自主设置“信息与通信智能系统”交叉学科,自主设置“检测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导航与制导”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的论证。1992年被纺织工业部评为重点学科,“十五”到“十二五”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建有数字化纺织服装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基地。

本学科点主要围绕:1)复杂系统控制理论与应用,2)智能系统与网络智能,3)图形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4)智能检测与纺织测控系统集成,5)复杂网络分析、综合与优化,6)生物信息处理与系统建模,7)信息与通信智能系统,8)智能信息处理与数据挖掘,9)控制科学中数学理论与方法,10)数字化纺织集成技术等研究方向,努力开展学科前沿领域的探索研究,已形成若干个有特色并处于国内领先或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领域,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学科点的特色研究是:1)自1978年起在国内较早开始智能控制和新型智能算法的学科前沿研究,如模糊控制、模糊神经网络控制、遗传算法、浑沌系统模糊控制、DNA计算、人工免疫控制、细胞生长机理的算法、突现计算、生态网络、生物网络、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社会网络、经济网络等新型智能系统的前沿研究;2)面向国民经济重大需求,紧密结合纺织等行业开展应用研究,从本学科点建立起一直为纺织等行业信息化服务;3)与数学物理中新方法相结合,并应用于社会经济、生命科学与金融等领域。

近年来,本学科点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部“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大项目培育资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100余项重要项目和欧盟第6框架等1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以及100余项企业委托横向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10余项。近5年,在“IEEE Trans.Automatic Control”、“Automatica”等国际权威杂志和国内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0余篇,其中SCI检索200余篇,出版著作20余部。申请发明专利80余项,其中授权30余项。结合东华大学的纺织服装学科的特色优势,依托数字化纺织服装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大力发展自动控制和计算机技术在纺织服装中的应用,以信息化改造纺织、服装等传统行业,并通过改革机制的公司操作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本学科点先后主办了“2003年中法感官评估与智能技术国际学术会议”,“2006年智能系统与知识工程国际学术会议”、“2009遗传与进化计算国际峰会”、“2011年第7届自然计算国际学术会议”、“2011年第8届模糊系统和知识发现国际学术会议”、“2011年第4届图像和信号处理国际学术会议”和“2011年第4届生物医学工程和信息学国际学术会议”等,进一步扩大了本学科在国际、国内的影响。

本学科点建立了“智能系统与网络智能研究所”、“复杂网络分析与控制研究所”、“机器视觉与模式识别研究所”、“智能测控研究所”、“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所”、“无线通信与远程监控研究所”,“系统工程研究所”、“系统集成与网络工程研究所”、“图像处理与传输研究所”、“信息处理与保密通信研究所”等,具有满足培养博士生所必要的研究基地。目前本学科点已经形成了一支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研究方向稳定、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现有教学科研人员70余名,其中50余名具有高级职称,教授20名。研究经费充足,实验设备先进,图书资料充足,可充分满足规模培养博士生的需要。

信息与通信智能系统二级交叉学科博士点简介(信息学院)

信息与通信智能系统是应用导向的前沿交叉学科,其目标是研究新的、先进的通信理论和技术。信息与通信智能系统学科紧密跟踪学科发展前沿,满足国家及上海市的重大需求,成为上海市信息产业、通信产业及信息智能城市建设的“智库”。本学科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以信息获取、处理、传输、控制等为主体的各类通信与信息系统。信息与通信智能系统研究涵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等多个层次。在通信系统与网络优化,智能信息处理,信息获取与传输,网络智能与系统集成等方向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有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

东华大学信息与通信智能系统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通信系统与网络优化、智能信息处理、信息获取与传输、网络智能与系统集成。本交叉学科依托于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通过与纺织科学与工程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相交叉,近年来积极探索前沿研究方向,紧密结合国家和上海中长期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提炼科学问题,在本学科的四个研究方向上积极寻求学科交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60余项,在包括IEEE Trans.Automatic Control、Automatica等国际权威杂志和国内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0 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本学科先后主办了“2011年第7届自然计算国际学术会议和第8届模糊系统和知识发现国际学术会议”、“2011年第4届图像和信号处理国际学术会议和第4届生物医学工程和信息学国际学术会议”、“2009遗传与进化计算国际峰会”等国际会议。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简介(环境学院)

东华大学是国内最早设立环境学科的高校之一。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在纺织化工学科设立环境污染治理方向,并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2000年获得环境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设立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环境工程二级学科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11年环境工程专业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2012年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列入上海市一流学科(B类)建设计划。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具有国家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资质。依托本学科建有国家环境保护纺织工业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业教师32名,其中双聘院士2名,教授9名,其中博士生导师6名,副教授13名。本学科创建以来,共培养研究生900余名。其中已授予硕士学位600余名,已授予博士学位100余名。

近五年来,本学科已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1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获部和市优秀教学成果奖8项。

目前本学科与日本宇都宫大学、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密歇根大学、密西西比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和查尔摩斯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有人才培养交流或学术交流。

环境生物技术二级学科博士点简介(环境学院)

环境生物技术博士点是依托于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而设置的。环境生物技术是环境学与生物技术的交叉学科。本学科的研究目标是充分利用生物技术,综合解决资源环境所面临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中的主要环境问题。本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6名,教授、副教授12名。本学科在环境生物资源利用、环境微生物生态、微生物模式菌功能基因、环境生物检测技术等领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获得了多项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多项科研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完成了大量研究论文和著作。本学科承担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上海市科委、中科院、企业等项目。

本博士点设有资源环境微生物、环境微生物生态及生物修复、环境微生物基因组学及蛋白质工程、环境生物检测技术等研究方向。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简介

东华大学是我国较早设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的高校之一。本学科的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华东纺织工学院热工教研室。1960、1961年本学科曾招收两届纺织暖通空调方向本科生,1982年正式设置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并招生。1984年开始招收暖通空调方向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本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暖通空调)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本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在国内较早通过本科专业评估和专业评估复评,是国内本专业具有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工程硕士学位人才培养体系的高校之一。

在本校以工业背景为特色建立的学科体系中,本学科形成了以建筑环境空气质量控制、工业通风与污染控制、建筑节能与能源利用、纺织服装热舒适性、建设工程用纺织材料为特色的研究方向。本学科目前有专职教师1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在专职教师中,形成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留学或进修经历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在与本校其它学科进行的交叉合作研究中,也进一步充实和拓展了从事本专业相关研究的师资力量。

作为东华大学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得到了教育部、住建部、校、院的大力支持,学科建设取得明显效果,目前本学科承担有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项目,承担有上海市科委、教委、环保局各类基金项目和人才项目,承担纺织、电力、建筑等有关部委科技攻关项目和地方项目,主持全国本学科本科专业规范的制定工作等。

目前本学科与英国诺丁汉大学、美国普渡大学、密歇根大学、密西西比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和查尔摩斯大学、清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大学等高校有人才培养交流或学术交流。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二级交叉学科博士点简介(理学院)

东华大学材料学科是我国第一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目前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化学、纳米纤维及杂化材料、物质智能系统工程、仿生材料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并建有博士后流动站。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是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磁约束核聚变教育部中心(东华大学)和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的二级交叉博士点,是由物理、材料、化学、电子等多学科交叉的战略性新兴专业。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二级交叉博士点的导师组由来自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磁约束核聚变教育部中心(东华大学)和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共13位教授(博导)组成,将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能源材料计算和光电子器件模拟、等离子体能源材料新技术以及等离子体新能源物理与过程控制等方向开展研究,逐步建设成为一个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与应用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研发平台及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为上海市以及国内兄弟院校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教学和科研人才。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交叉博士点研究方向和导师: 1.等离子体能源材料新技术 张菁教授、石建军教授、邱高教授 2.等离子体新能源物理与过程控制 罗家融 研究员钟方川 教授 3.光电子能源材料与器件

王春瑞教授、胡俊青教授、张青红教授、卢文科教授、乔锦丽教授、薛绍林教授 4.光电能源材料计算与光电子器件模拟 邢怀中教授、伍滨和研究员

纺织科技史二级交叉学科博士点简介(人文学院)

纺织科技史是探讨古代、近代和现代纺织科学技术在世界不同文化区域生长、发展和融合创新整体历程的学科,同时也研究纺织科技与文化、纺织科技与社会的历史互动进程及其深层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为我国纺织科技政策的制定、纺织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基础和必要的学术支撑。纺织科技史有着极为广阔的研究界域,其中,国别史研究探讨纺织科技在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产生、发展和融合创新的过程,断代史研究探究纺织科技在不同历史时段、不同文化区域产生、发展和交流创新的过程。本学科旨在通过文、理、工等的交叉,以纺织科技发展内外史的融合,生长出新兴、前沿的学科方向,拓展、深化和完善纺织科技史研究的范围和内涵。

本学科点有着长期的积累,实力雄厚,声誉卓著。早在1973年,本学科就为主参与了马王堆汉墓出土织物的鉴定研究。1987年,周启澄先生在纺织科技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中国古代纺织工程博士研究方向,即开国内纺织科技史博士研究生培养之先河。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建设,本学位点现有教授12名,副教授8名,著、译、编有《纺织科技史导论》、《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中国近代纺织史》、《中国丝绸通史》、《敦煌丝绸艺术全集》、《锦绣华服——中国丝绸染织术》、《丝绸之路美术考古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史·纺纱卷》、《上海科学技术发展简史》、《中国科技十二讲》、《当代中国科技十五讲》、《山西省志·科学技术志》等著作20多部;在《纺织学报》、《自然科学史研究》、《中国科技史杂志》、《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丝绸》、《纺织科技进展》、《上海纺织科技》以及SCI、EI等源刊上发表纺织科技史论文100余篇;主持完成或正在承担国际合作、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如“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建设”、“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纺纱卷》翻译与校对”以及国家“十五”重点出版纺织类项目等10项;本学科先后荣获纺织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纺织系统优秀图书一等奖、全国文博考古十佳图书奖一等奖以及其他省部级奖项10余项。

1、纺织科技与社会发展

研究纺织科技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影响纺织科技发展的社会原因,分析纺织科技革新对社会发展的内在影响。

2、纺织科技与文化传承

研究纺织科技在文化传承中的角色和作用,特别注重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纺织工业遗产的田野调研及其相关的理论研究。

3、纺织科技中外交流史

研究纺织科技在世界不同文化区域交流、融合和创新的恢弘历程,特别是以丝绸之路为线索,发掘历史上中外纺织科技以及纺织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企业信息化系统与工程二级交叉学科博士点简介(计算

机学院)

企业信息化系统与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是一个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同管理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学科相融合的交叉学科。东华大学计算机学科于1978年就开始招收本科专业学生,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 年获得企业信息化系统与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逐步形成数据工程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学科特色,致力于信息化智能化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本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2人,教授8人,硕士生导师48人,80%的专业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本学科积极与我校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纺织服装等进行学科交叉,开展博士生联合培养。近年来完成了包括国家863、核高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科委重点攻关项目等30多项。许多成果在企业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本学科点主要围绕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关键信息技术及管理问题开展学科前沿领域的探索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为:

1)企业信息系统的模型与实现技术 2)业务流程与工艺流程管理 3)智能信息处理

本学科点与国内外研究院校和IT企业保持紧密合作关系,目前与美国普渡大学、瑞典中瑞典大学、德国劳特林根大学、澳大利亚斯威本大学以及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等院校签订有人才培养交流项目。建立了“东华-万达教育部(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上海软件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王嘉廉新媒体技术东华大学实验室”、“东华大学—达梦数据库联合实验室”、“东华-合胜联合实验室”、“东华-宝信电子政务信息研究室”、“东华大学—英特尔多核技术实验室”、“东华-龙芯-云通云计算联合实验室”、“东华-Express Logic Inc.嵌入式系统联合实验室”、数据处理与分析实验室、普适计算及应用实验室、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纺织图像处理实验室、高性能网络与信息利用实验室等,发挥政府、高校、研究所、企业等各方优势,为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丰富资源。

第三篇: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简介

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简介

一级学科(中文)名称:管理科学与工程

(英文)名称:Management Science andEngineering

一、学科概况

管理是人类社会组织中一类重要的活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的对象正是这类活动的规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以人类社会组织管理活动客观规律及其应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具有中国管理学科发展的特色。上世纪50年代中期,由钱学森、许国志等学者大力提倡运筹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致力于发展优选法与统筹法,在中国科学院建立了运筹学研究室,开展质量控制、统筹法、线性规划、投入产出等研究。1978年钱学森、许国志、王寿云联名在《文汇报》上发表了题为“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一文,推动了最优化方法、图论、排队论、对策论、可靠性分析、预测技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价值工程等方法和技术的普及应用并取得显著效果。1990年后,钱学森等提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概念,提出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的方法论,进一步引导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快速发展。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是面向经济与商业社会中更加复杂的系统科学与管理决策问题,研究其基本理论和规律、求解方法以及管理技术。理论方面主要从哲学与数学的再认知角度,研究管理科学的普适性、内在关联性和演化动力性等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方面主要综合信息技术与优化方法,研究组织运作与资源配置及其效率和效益的评价与决策、适应内外环境的体制与模式的选择与优化;研究途径方面主要运用现代的科学研究方法、技术手段和实验环境,针对更加错综复杂和快速发展的决策行为和管理世界问题,解释和发现社会与经济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

二、学科内涵

1、研究对象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了实现管理目标,应用工程技术学科、数理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对各种管理问题进行设计、评价、决策、改进、实施和控制。涉及的研究领域主要有管理运筹与优化、信息技术与管理、对策理论及技术、知识管理、供应链管理、决策理论与技术、工业工程、金融工程、管理系统工程、管理复杂性、预测理论与技术、管理科学思想与管理理论、风险管理、评估理论与方法、数量经济理论与方法、服务管理技术、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技术与创新管理、电子商务技术等。

2、基础理论知识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学科相互渗透、交叉融合而形成的综合学科。数学、统计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技术科学、认知科学是该学科的理论知识基础。数学主要涉及概率论、运筹学和计算数学等;统计学主要涉及应用统计、随机过程、贝叶斯推断、预测等;行为科学主要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领导学等;系统科学主要涉及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调论等;技术科学主要涉及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工业技术等;认知科学主要涉及脑神经科学、决策行为学等。

3、研究方法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理性思维与数量思维结合,主要运用数学建模、数理统计分析、实验、计算仿真、实际调研等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管理活动和各种现象的规律,给出管理问题的量化分析结果。

三、学科范围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覆盖面比较广,主要包括的研究方向有:管理科学、管理系统工程、工业工程、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工程管理、服务科学与工程、社会管理工程、管理心理与行为科学,电子商务、科技与创新管理等。

1.管理科学

管理科学是应用逻辑推理、定量分析、实证研究等科学方法,为研究和解决各类管理问题提供基础理论、方法与技术支撑的学科。包括管理科学和管理思想史,一般管理理论与研究方法论,优化理论与方法,决策理论与方法,对策理论与方法,评价理论与方法,预测理论与方法,数量经济理论与方法,管理系统分析与仿真,风险管理技术与方法等研究领域。

2.管理系统工程

管理系统工程是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经济学、数学,以及信息技术及方法,揭示各类复杂社会经济系统和工程系统的规律,设计、运行和管理各类复杂社会经济系统和工程系统的基本理论、管理技术及方法的学科。它是以复杂系统科学和管理科学为基础,以多学科知识为支撑,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技术,进行各类社会经济系统和工程系统中的科学决策,以及管理实践中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主要领域是系统分析与建模、综合集成、仿真、复杂管理系统维护等。

3.工业工程

工业工程是研究生产和服务系统有效、经济、安全和协调运作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从系统、集成和创新的视角,对制造业、服务业等企业或组织中的实际管理和工程问题进行定量的分析、优化与设计,以达到系统在效率、效益和质量方面的目标,并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主要包括:(1)现代工业工程理论与应用:工业工程基础理论方法、先进制造技术等;

(2)运筹学与系统工程:数学规划、排队理论、库存理论、系统仿真、系统评价、马尔科夫决策、应急管理等;(3)生产运作与服务管理:各种生产与服务系统的分析、设计与运行、服务管理、项目管理;(4)人因工程:生理工效学、心理工效学和组织工效学等;(5)质量管理与可靠性;(6)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4.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

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是研究企业和组织中的现代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维护管理和评价、先进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数据资源的开发应用、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科,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工程技术和行为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手段,研究并解决各类组织中的信息系统与技术开发应用、数据资源的开发应用、信息管理等问题。主要内容包括(1)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2)信息系统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知识管理系统;(3)数据资源的开发应用:数据挖掘、商务智能等;(4)组织中的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价值评价、信息系统安全与维护、信息系统外包等。研究领域可以分为:信息系统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与知识管理系统、数据挖掘与商务智能等。

5.工程管理

工程管理是对大型工程项目进行统筹系统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撑的学科。通过对工程系统进行数学建模和求解,解决工程建设领域的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问题,并为决策者选择方案提供定量依据。具体内容:(1)工程投融资决策与评价方法,(2)工程统筹规划理论与方法,(3)工程项目治理及分包管理,(4)工程招标控制理论与方法,(5)工程的风险 与安全管理,(6)工程集成控制技术,(7)工程环境与生态技术,(8)工程信息管理技术。研究领域:工程资源统筹规划管理、项目管理、工程投融资和工程技术管理等。

6.服务科学与工程

服务科学与工程是研究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律、服务系统设计理论、管理技术及方法的一门学科。侧重研究现代服务管理系统理论、服务创新设计、服务需求管理、响应能力管理、运作管理的支持技术与应用等。具体研究内容:信息不对称服务优化技术、服务关系、服务质量、服务创新、服务外包、服务信息共享、服务绩效、服务预测与评估、服务效果及风险等。研究领域:金融工程、交通运输服务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服务信息工程等。

7.社会管理工程

社会管理工程是协调各行为主体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的实践性学科。主要围绕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利用风险分析与预测、决策和评估、复杂科学等理论和方法进行数学建模与仿真,为不同行为主体决策提供依据。研究领域:事故管理、劳动保护管理、环境及卫生管理、减灾防灾预案、危机管理等。

8.管理心理与行为科学

管理心理与行为科学是通过借鉴自然科学的实验或观察等定量研究方法以及社会科学的深度访谈或文献追踪等质性研究方法来研究生产和工作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组织生产和工作效率的一门学科。(1)按研究层级来分,可以研究组织个体层面(如人体动机),群体层面(如群体动力学),组织层面(如组织文化与变 革);(2)按研究对象来分,主要是根据组织管理研究的对象特征来区分,如组织中领导者的心理与行为,组织中被领导者的心理与行为,组织外部客户(如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等;(3)按研究领域来分,主要是看其研究主要侧重的领域,如组织生产管理中的劳动者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组织营销过程中营销对象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组织领导过程中领导与被领导者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等。

9、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现代信息技术与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电子商务是指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利用开放的互联网和其他信息技术实现买卖双方进行的各种商贸、交易、信息服务和金融等活动的新型商业模式。综合运用计算机科学、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利用设计科学、理论建模和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基于网络环境下各种商务活动及其相关综合服务活动实现的支撑平台技术和商务模式规律。研究领域可以分为:电子商务战略与模式创新、数字经济、电子市场、网络信誉机制、协作商务、移动商务、电子商务平台系统开发与管理等。

10、科技与创新管理

科技与创新管理涉及技术实施过程的管理和整个创新过程链的管理。它涉及从创意产生、研究、开发到技术/发明的商业化整个创新过程。创新活动不仅包括技术活动,研发活动,而且也包括与这些活动相关的组织管理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创新,以及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商业模式创新。它综合运用创新经济学、创新系统学、技术战略、集成创新项目管理等管理理论与管理技术,从国家技术系统宏观管理、产业政策与技术政策、产业技术战略到企业技术与创新项目管理、集成管理、创新战略和创新模式等需求出发,研究领域:国家创新体 系、区域创新体系、企业创新网络等创新体系建设;开放式创新系统、产学研合作联盟、技术产业政策、新产品开发管理、创新联盟、创新战略、专利与知识产权管理、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等。

四、培养目标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该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且具有较高管理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1、学士学位

具有扎实的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能胜任基本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具体包括:

1)掌握管理学、统计学、经济学、运筹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系统科学等基本知识;2)熟悉常用的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软件和运筹学软件等计算工具;3)具备用系统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技术实现对运营管理、工程管理、组织管理和技术管理等问题的量化分析能力;4)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查阅本专业外文资料。

2、硕士学位

具有全面、扎实的管理专业知识和较好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学术研究的基本素养和独立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具体包括: 1)对于管理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技术有系统掌握和透彻理解,并能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很好地解决管理实际问题;2)对于本专业的经典著作和国际权威期刊、本领域的研究成果,有全面和深入的掌握,能够独立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3)对于学术研究和学术规范有深刻理解,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及发展动态,具有继续学习和提高的潜力;4)掌握一门外国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3、博士学位

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有很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在某一领域或者方向具备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的创新型人才。具体包括:

1)具有敏锐的思维和分析能力,能够判断研究问题的价值,跟踪学术前沿,进行理论和知识创新;

2)具有学术研究的感悟力,理解学术研究的真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规范,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并做出自己的创造性贡献;

3)对社会经济中的管理现实问题有敏锐的洞察力,并能提炼成管理的科学问题,进行理论升华与创新;

4)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好的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五、相关学科

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数学、统计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运筹学与控制论、系统科学、供应链与物流管理、交通运输工程、工商管理、公共与行政管理、农林经济管理、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

第四篇: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隶属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其“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1991年6月经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工作管理委员会批准的独立设站单位。建站17年来,以良好的科研环境、严谨务实的学术氛围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高科技人才,输送到航天科研领域。至今共有19位博士后在站从事研究工作,已出站19人(13人留所工作),2人在站工作。留所工作的13名同志都已经成为我所科研骨干,他们主持或参与国防科技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研究,发表论文及国防科技报告,为航天控制理论及应用研究做出重要贡献,在载人航天工程、返回式系列卫星、新一代通信卫星和航天控制预先研究等领域取得突出成绩。

一、学术队伍: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主要从事空间飞行器姿态及轨道控制系统及其部件的研制。作为国内较早从事卫星研制的单位之一,具有雄厚的科研力量,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已成功掌握和解决了科学实验卫星和返回式对地观测卫星及同步通讯卫星以及载人航天控制技术等技术难题,在空间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方面取得许多具有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在国际国内刊物发表了一批学术论文和国防科技报告,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

本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博士导师19人,其中院士3人,研究员19人,平均年龄56.7岁,最年轻的39岁。本专业拥有以屠善澄院士、吴宏鑫院士为代表的一支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专门知识的高素质的学术队伍,有一批在智能控制、自适应控制、计算机控制以及航天控制等多个研究方向均有学术造诣深、在国内同行中有一定影响、且治学严谨、作风正派的学术带头人。本专业学术队伍中共有研究员28人(60岁以下18人),高级工程师52人(45岁以下有27人),工程师6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1人,硕士学位49人;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均较为合理。本专业学术队伍学术思想端正、活跃,坚持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不断创新,不断实践,不懈努力,专业的整体学术水平在国内同类学科特别是航天领域中处于前列。

二、科学研究:

本学科主要从事空间飞行器姿态与轨道控制系统、推进系统、载人飞船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及工业控制系统研究应用的科研机构。自1991年“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站以来,形成了较为宽广的学科研究领域和较好的科研基础,形成了智能控制、自适应控制、计算机控制以及航天控制等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学术研究、博士后科研工作选题均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和重要的学术意义,课题研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面向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特别是航天型号任务研制的急需以及本学科发展的需要。学术论文以及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技术水平,为促进控制科学的发展,完成航天科研任务做出了较大贡献。其成果不仅在国内同一学科中居于先进行列,在国际同行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五年来科研成果显著,发表了高水平的学术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158篇,在学术刊物发表文章98篇,学术会议文章60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的有35篇。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年平均发表论文0.4篇(值得说明的是作为航天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其科研成果的论文撰写与发表,受保密要求的限制,对论文质量与发表数量产生了一定影响)。与此同时,我所还取得了许多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级奖3项,省部级奖30项,其他科研奖2项。我所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目前承担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防科研项目11项。目前科研项目经费充足,达到4100万元。

三、人才培养:

本学科、专业点借鉴多年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成功经验,严把博士后进站选拔关、努力完善进站、中期、出站考核制度和奖励约束机制,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并在经费管理、科研和生活条件等后勤保障方面设专职岗位负责落实。

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上级部门领导下,每两年严格按照相关条件要求遴选博士导师一次,现本学科共有19名博导,其中11名具有博士学位。为提高导师队伍整体水平,更充分发挥导师教书育人作用,所定期举办导师培训班,宣讲有关规定并进行经验交流。

四、工作生活条件:

本学科具有一定数量的先进的教学、实验仪器设备。万元以上的达400余台,可供研究生使用的实验室面积约2000平方米,本学科中外文藏书1.4万册及中外期刊50余种,工作条件完全可以满足博士后研究人员学习及课题研究工作的需要。与此同时,博士后在站期间可享受国家规定的相关待遇,包括享受本单位固定职工相应工资福利待遇、附带基本生活设施的博士后公寓等等。

五、管理工作:

本学科整体实力较强,有院士、专家和一批中青年科研骨干,人才济济,他们的言传身教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各级领导、学科带头人及技术骨干均十分重视本学科建设以及博士后研究课题指导和管理工作,博士后指导小组和协作导师对博士后人员课题研究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能够及时给予指导,保证课题的顺利进展。

综上所述,本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一支年龄、知识结构合理,学风严谨的学术队伍,能持续不断地进行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较为宽广的学科研究领域和较好的科研基础条件,有出成果、出人才的良好氛围和基础;教学和培养工作有章可循、经验丰富、管理到位,在学研究生具有一定规模;有良好的科研环境、大量的图书资料以及充足的科研经费;学科整体实力较强,管理制度完善,还具备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有利条件。

21世纪,人类空间探索的实践将解开更多的太空之谜,并以其辉煌的成就造福于人类。我们欢迎有志献身于祖国空间事业的青年,来我所学习、工作,让我们携起手再次开创中国空间事业新纪元,共创人类更美好的明天。

第五篇:太原理工大学冶金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简介

太原理工大学冶金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简介

冶金工程学科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30名教师队伍中有教授9名,副教授11名,其中博导5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名,占教师总数的39%;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山西省高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1名,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2名。近五年来,本学科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5项,省级科研项目19项,横向课题20项,科研经费达1000余万元;编著专业书籍10余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5项,其中授权10项;发表研究论文4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65篇。

冶金工程学科实验室主要有微波冶金实验室、合金冶金实验室、表面冶金与改性实验室。主要设备有:微波冶金炉、真空电阻炉、超高真空加热炉、、真空中频感应熔炼炉、高温钼炉等实验设备。

冶金工程学科包括有色金属冶金、钢铁冶金和冶金物理化学三个二级学科,2000年开始挂靠材料加工工程学科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2003年获得有色金属冶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钢铁冶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得冶金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已培养各类硕士研究生近100人,招收博士研究生16名。冶金物理化学(080601):本学科现有教师8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2名。围绕冶金热力学及动力学,对冶金过程进行基础研究,探索冶金新方法、新理论。主要研究方向有:

(1)微波冶金热力学与动力学;(2)熔盐冶金物理化学;(3)冶金电化学。

钢铁冶金(080602):本学科现有12名教师,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5名。围绕钢铁冶金新工艺新技术、冶金新能源及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形成了非焦煤冶金与资源循环利用、不锈钢冶炼与连铸工艺、金属材料洁净化与强韧化等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有:(1)非焦冶金与资源综合利用;(2)纯净钢及二次精炼技术;(3)冶金过程模拟与控制;(4)冶金熔体基础理论研究;(5)不锈钢冶炼新工艺技术研究。

有色金属冶金(080603):本学科现有10名教师,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4名。近年来围绕冶金新材料的制备及生产节能减排等领域,研究轻金属、重金属的生产工艺改进、新型材料的生产及能源的再利用。主要研究方向有:(1)有色金属冶金过程强化与节能;(2)镁冶金与镁合金净化技术;(3)有色金属冶金新工艺;(4)表面冶金工程;(5)冶金废弃物回收及利用。

下载0837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简介[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0837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简介[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0801力学一级学科简介范文大全

    0807力学一级学科简介 一级学科(中文)名称: 力学 (英文)名称: Mechanics 一、学科概况 力学是关于力、运动及其关系的科学。其发展历史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阿基米德曾对杠杆平衡、......

    民族学(一级学科)专业简介

    民族学(一级学科)专业简介: 民族学是广东省属高校唯一的民族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016年评为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前身是广东民族学院,已有60年的发展历史......

    0815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简介

    0815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简介一级学科(中文)名称: 水利工程(英文)名称: Hydraulic Engineering一.学科概况水利工程是国家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支柱性学科,在深入研究自然界中水的时......

    渤海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简介简介(小编整理)

    渤海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简介 渤海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52年,2004 年被确定为渤海大学重点特色学科。目前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辽宁省高校重......

    测绘工程学科简介

    测绘工程学科简介: ——测量空间、大地的各种信息并绘制各种信息的地形图 以地球及其他行星的形状、大小、重力场为研究对象,研究和测绘的对象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地表的各种地物......

    制药工程学科简介

    四川理工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制药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简介 一、人才培养情况 1、本科教育:有制药工程和生物制药本科专业。 制药工程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

    0817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简介(5篇)

    0817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简介 一级学科(中文)名称: 化学工程与技术 (英文)名称: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一、学科概况 化学加工过程可追溯到古代的炼丹、冶炼......

    0503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简介范文

    0503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简介一级学科(中文)名称:新闻传播学(英文)名称: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一、学科概况 新闻传播学是研究新闻学、传播学及其它新闻传播现象的学科。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