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社会思潮

时间:2019-05-14 21:52: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社会思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社会思潮》。

第一篇: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社会思潮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社会思潮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政治观和价值观如何,影响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目前,高校校园中客观地存在着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抵触的社会思潮。这些思潮的传播和蔓延,侵蚀着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因此,如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的社会思潮,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充分认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社会思潮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建设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扩大,西方国家各种社会思潮也纷至沓来。高校作为思想文化的生产、传播和集散场所,首当其冲地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这些社会思潮不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严重地阻碍着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给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决定》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这一原则要求的提出,为我们加强引领高校校园的社会思潮指明了方向。在当前形势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我国高校校园的社会思潮,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的社会思潮是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文化都起着“先行军”的作用。统治阶级思想是社会文化的本质,价值则是文化的核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具有先进性质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支撑。《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一规定是科学的,为高校思想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在当前条件下,我国高校校园里存在的社会思潮,有的是违背社会主义的。如果不对这些社会思潮加以引导,势必会使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政治观和价值观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从而影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文化与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的社会思潮,有助于高校校园文化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条件下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有助于使广大学生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分清是非,有助于用马克思主义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并最终形成一个和谐的、繁荣的、先进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高校校园文化健康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抵制不良思想倾向的侵蚀,是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长期不动摇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能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就,正是因为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脚踏实地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国目前正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党审时度势,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理论指导,还是高校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理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的各种社会思潮,这是我们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思想保证。

其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的社会思潮是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实事求是地

估计,我国高校校园里存在的社会思潮现状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大学生是中国现代化的未来,他们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决定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后继有人,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文化领域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文化政策,为各种思想文化带来了宽松的发展环境。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给思想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此同时,借助于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先进的信息技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空前的思想文化渗透,企图通过“不战而胜”的文化战略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对知识有一种“如饥似渴”的需求,一些社会思潮借此机会趁虚而入,毒害学生的精神世界。其中,社会民主主义、新自由主义、公共知识分子、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若隐若现地在我国高校校园传播并发生影响作用。这些思潮在高校校园的传播和影响,扰乱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干扰了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迫切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的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抵御高校不正确社会思潮泛滥的有利武器。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在各国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同时,意识形态领域也是风云激荡,高校校园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争夺的主战场之一。在复杂多变的校园思想文化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立足国际国内现实,把握时代潮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充分借鉴一切有利于促进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充分吸收一切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和谐精神的文化成果,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借鉴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在全体师生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无疑为高校抵御各种不正确社会思潮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有力武器。

再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的社会思潮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保证。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能否在中国经久不衰,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兴旺发达,直接取决于有没有一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知识分子队伍。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这一切都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空前的影响。在这个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现期相互交织的关键阶段,难免会有部分大学生产生疑惑、误解,甚至迷失方向。大学生的这种思想状况凸显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正是党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正本清源、创建和谐文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和思想保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的社会思潮,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高校师生的头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在高校校园大力倡导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和“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念和信心,这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思想保证。

二、客观全面地分析社会思潮对我国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影响

“社会思潮是社会存在的产物,是一定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和作用的思想倾向、思想潮流。”就本质来说,社会思潮是一种意识形态,其核心体现着一定阶级、阶层的价值观念。其传播过程一般是从高层知识分子到一般青年学生,再到社会群众。这种传播特点决定了高校思想文化领域是各种社会思潮的集散地。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文化领域总的形势和主流是健康向上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已成为高校思想文化领域的主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上的开放交流,西方社会的各种思潮也纷至沓来。如何客观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分析各种社会思潮的性质及其对于我国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影响特点,这是高校制定引导对策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不断推进我国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关键。

首先,要客观分析和认识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本质和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影响特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最先流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欧社会,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东欧和前苏联国家大肆泛滥,流传到我国后,干扰了一些青年学生形成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对一些青年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念产生了迷惑效应。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极力鼓吹西方资产

阶级的自由、民主、平等,反对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认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而只能是一种新的社会模式——即“社会公正、生活美好、自由与世界和平的制度”,也就是他们通常宣扬的“第三条道路”。民主社会主义者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反对社会主义,污蔑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号称真正的社会主义应该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因此,其本质上还是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理论的“改头换面”。民主社会主义自诞生以来,用其极具虚幻性、煽动性和迷惑性的话语对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青年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引发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如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近一段时间中亚的颜色革命等。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松对我国的思想渗透,妄图通过青年学生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高校校园成为了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觊觎的一块战略重地。极少数教师和学生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不扎实、政治信仰不够坚定,从而陷入了西方政治势力挖掘的民主社会主义理论陷阱,给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带来子很大的不幸。因此,客观、严肃的分析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性质及其对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特点,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文化的必然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锐利武器揭示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所包含的政治观和价值观的本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次,要客观分析和认识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本质和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影响特点。新自由主义是在亚当•斯密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新理论体系。它实际上是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的理论思潮、价值体系和政策主张。“华盛顿共识”的形成与推广,是新自由主义从学术理论演变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范式和政治性纲领的主要标志。新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是:经济理论方面主张“自由化”、全面私有化和市场化;在政治理论方面,全面否定公有制、否定社会主义、否定国家干预;在战略和政策方面,它极力鼓吹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即资本主义全球化。从新自由主义的内涵和特征可以看出,新自由主义在本质上具有很强的阶级性,目的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建立以国际垄断资本为主导的全球新秩序和资本的世界积累制度,是为国际垄断资产阶级的扩张政策服务的。新自由主义思潮鼓吹极端个人主义,推崇个人权利而限制公共权力,贬低和否定集体主义,这与我国坚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提倡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背道而驰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思潮在拉美、前苏联、东南亚和欧洲等国家蔓延开来,给这些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失业危机,并进一步演化为政治**。近些年来,新自由主义思潮在我国高校校园也有所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警惕,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新自由主义的实质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从我国国情出发,引导教师和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其三,要客观分析和认识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本质和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和谐文化建设的影响。“公共知识分子”作为兴起于当代西方国家的一种社会思潮,近些年来在我国高校学生和教师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87年,美国哲学家雅各比在《最后的知识分子》一书中,最早提出“公共知识分子”概念,认为真正的知识分子应当立足专业,放眼天下,用自己的言行和创作参与社会运转,并呼吁富有社会责任感,勇于充当引路人的公共知识分子出现。根据西方公共知识分子理论提出的公共知识分子的主张,与西方新闻观宣扬的“新闻独立”、“社会公器”、“第四权力”的主张十分相似,就是要把知识分子视为超阶级的,是公共事务的介入者和公共利益的“守望人”。这样的知识分子观,与我们党关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重要论断,与知识分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显然是不相符的。近一段时期以来,“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在我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高校青年学生以获取和认同这种思想观点为时尚。也有的人并不满足于在理论上介绍和研究“公共知识分子”思潮,而是以这种理论介入现实,就某一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展示自己的立场和看法。这是值得引起注意的。“有的所谓‘公共知识分子’,借助在各自专业领域的成就和影响,获得了话语的权威性,又由于其名气和权威,他们的意见和观点往往获得传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20世纪90年代流入我国的“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它极力强调知识分子为超阶级的、代表社会良知的、理所当然的公共事务的介入者和公共利益的“守望人”。对这一思潮的严重危害性,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最后,要客观分析和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和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和谐文化建设的影响和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是近些年来在我国高校知识分子和学生中间兴起的一股思潮。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于近现代中国的历史采取虚无主义态度,以“重新评价”为名,肆意歪曲历史。其主要表现:一是提出贬低和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认为革命只起破坏性作用,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二是把“五四”以来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视为离开所谓的“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的主流”而误入了歧路;宣称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后搞的不过是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三是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方法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定或掩盖它的本质和主流,把它说成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因此,从本质上看,历史虚无主义“虚无”的是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不“虚无”的则是为早已有历史定论的叛徒、汉奸、反动统治者歌功颂德。他们不是从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形出发去诠释历史,而是想当然地解读历史,虚构历史,歪曲历史,否定历史,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寻找根本没有历史根据的另类“历史规律”和“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说,其目的绝不是为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开辟道路,而是为了延续处于穷途末路的反动政权;绝不是代表历史前进的方向,而是在阻挡历史进步的潮流。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历史,否定革命,美化和歌颂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丑化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归根到底就是要按照西方的那一套在中国搞资本主义。鼓吹历史虚无主义,实质上是从歪曲革命的历史、社会主义的历史和党的历史入手,达到否定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其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中的影响之坏,危害之大,不可不防。

此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近些年来也对高校校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这些社会思潮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社会思潮的基本原则和途径

我国高校校园社会思潮现状及其影响,给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命题的提出,为我们加强和改进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日常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始终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尊重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广大师生员工中最大限度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这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根本途径。

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高校各个方面工作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作用。存在于高校的各种社会思潮,从本质上来说都代表一种意识形态或价值体系。要正确引导与主导文化相适应的社会思潮,有效抵制不良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的精神污染,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作用。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生产和传播阵地,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果不去积极占领,就会给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带来可乘之机。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教师、教育学生,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牢固树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全体师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着力解决学生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良好校园风气的形成;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高校教学、管理和科研的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的各种社会思潮,使广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政治观、道德观,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其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必须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学生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环境和教育影响的结果。大学教育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和政治观定型的关键时期,而高校政治理论课程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提高其精神境界最重要的渠道。科学的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堂教学无疑对大学生正确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当前各种思潮激烈碰撞的校园环境下,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政治观,不仅取决于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能否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面灌输和教育,而且还取决于能否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要确保广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不偏离科学社会主义方向,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者就应该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建立起立体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宣传网络,这是我们引领高校社会思潮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

再次,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广大师生员工中最大限度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

想和信念。高校校园和谐文化的形成是在主导文化的引领下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结果。主导文化是校园和谐文化的主心骨,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没有纷呈各异的文化存在,就没有和谐文化建设提出的必要。形态各异的校园文化,不仅极大地丰富于广大师生的精神世界,而且也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素材。高校校园是文化的集中地,高校师生是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和接受者。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仅仅依靠一种文化只会是孤掌难鸣。在高校和谐文化的建设中,一种文化只要不是反马克思主义和反科学社会主义的,只要是对国家、人民和学生发展有利的,都应允许其存在。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如果靠压制其它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不但行不通,而且会适得其反。只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前提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有力地反击国外各种政治势力对我国文化政策的无理攻击,才能使广大师生真心实意地理解我们党建设和谐文化的深远蕴意,从而为建设和谐校园文化赢得最广大的人心支持。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度量和勇气,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各种文化发展的前提下,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在广大师生员工中最大限度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总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的社会思潮是目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尊重差异性,包容多样性的和谐文化建设方针原则的指导,积极培育先进文化、反对落后文化和反动思潮,这是当前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第二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决定》还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则进一步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和阐述,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新世纪新阶段“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的科学回答。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校园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学校办学思想、校风、学风、教风以及管理风格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学校管理的灵魂,是学校优良传统的结晶,是决定一个学校兴衰的重要因素和维系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柱。文化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荷兰哲学家C·A·冯·皮尔森在其《文化战略》一书中指出:“文化”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文化必须变得更有动态性,更注重未来取向。从功能上讲,校园文化就是“化人”、“育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先秦·荀况《荀子·劝学》)。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将培育出什么样的学生。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高校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先进校园文化的功能,引导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教师的事业发展和师德培养以及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保障,为高校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基础。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对确立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意义。价值观是受思想支配的,什么样的思想决定什么样的价值观,只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不迷失方向,才能不受各种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袭。因此,高校必须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校园文化建设,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体师生员工,使其学会分析和解答现实问题,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准确判断社会发展趋势;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紧密联系建设校园文化的实际,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工作,不断增强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通过理论教育和理论研究工作更好地把广大师生员工凝聚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坚定师生员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使理论成果成为建设先进校园文化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提供正确的目标指引

胡锦涛同志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进的向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选择并为之奋斗的目标,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共同理想使我党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化解了各种风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方面,全体师生员工要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前进目标,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同国家民族命运和学校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国家和学校和谐稳定、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要教育全体师生员工善于把远大理想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实现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注重日常细小的工作,时刻准备着担当历史重任。

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提供牢固的精神纽带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中华民族在辉煌灿烂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民族文化中最本质、最集中、最持久的精神力量,也是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面旗帜。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之成为牢固的精神纽带,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不断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使我国各族人民焕发出极大的创造激情,产生了巨大的创造活力,形成了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和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新时期的时代精神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其中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高校师生素有开风气之先的光荣传统,思维敏锐,富有创造激情,是改革创新的主力军。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必须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之成为强大的精神动力,营造鼓励人干事业、支持人干成事业的氛围,让一切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激情得以抒发、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从而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坚持改革创新,冲破一切不合时宜的观念、体制,破除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束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提供规范的道德基础

荣辱观是人们对什么是荣誉、什么是耻辱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念。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历来十分重视荣辱观念。“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两千七百年前振兴齐国,成就霸业的一代英才管仲的千古名言,说明古代的仁人志士将荣辱放到了与人格、国格一样重要的地位,这正是我们民族珍贵的思想财富,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国家的未来是青年的,未来民族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看当代青年树立的是什么样的意识,什么是对民族、国家、乃至世界未来发展有益的,都取决于当代青年人的取舍。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对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信友爱、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优良道德风尚的提倡和对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等不良思想行为的反对,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对于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先进文化、抵制落后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所坚持和提倡的东西,所反对和抵制的东西,就是我们在建设先进校园文化中应当旗帜鲜明坚持和反对的东西。因此,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必须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将其作为规范的道德基础,促进广大师生员工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修养,提高明辨荣辱、认清是非、区分美丑的能力,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努力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坚决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

历史实践已证明,高校培养的青年学生是我们党的成员、干部的重要和主要来源。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因此,高校如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教化、塑造、熏陶,引导他们努力成为胡锦涛总书记在致“纪念五四青年节80周年”的信中所要求的“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帮助他们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对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坚强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事业不断前进,既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体现,也是义不容辞的重大历史责任,必须一以贯之、长期坚持。

第三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

张高旗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

1、时代潮流对中国社会的冲击 第一,时代主题的变化

第二,国际趋势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局部战争、动荡与紧张加剧。一是“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继续维持,大国关系相对稳定、和平与发展是世界潮流;二是局部矛盾被激化,地区冲突此起彼伏,世界并不太平;三是新干涉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继续四处蔓延,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控制与反控制的较量令世界各国疲于奔命,劳民伤财,怨声载道;四是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恐怖主义袭击频率增加活动范围,袭击规模扩大,国际反恐阵线的分化倾向愈来愈明显;五是一些国家加入核心竞赛,国际局势风云突变,前景扑朔迷离。

第三,世界经济可望保持繁荣,但对战略性资源的恶性竞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

第四,国际形势对我国的影响。首先是机遇大于挑战,多极化的趋势有利于我国发展;其次是当前国际矛盾的特点,全球化进程中出现问题没有淡化国家主权的地位和意义;再次是世界经济繁荣,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加强了对世界各种资源的需求,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利益格局调整的加快,有关国家争夺资源和市场、解决生态问题,产生的摩擦增多。

2、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变化的影响

“社会转型”的含义。通常社会学从三个方面理解社会转型: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具体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变化。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变迁和发展。

社会转型引起价值观念的变化。第一、利益主体增多、利益多元化格局形成,人们的自主意识增强;第二、随着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分层化,人民内部矛盾不断涌现;第三、矛盾触及的层次加深。经济利益、社会利益、政治利益;第四、选择性强,流动性强。变化的特点:首先是多元化并存,面临着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中国与西方、旧的与新的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其次从动态变化来看,价值观念有稳定性,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3、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道德观念淡化、价值判断异化和道德失范普遍化等。变化的特点:首先是多元化并存,面临着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中国与西方、旧的与新的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其次从动态变化来看,价值观念有稳定性,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4、理论渊源

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中具有特殊地位,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墨家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影响。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价值观上两种倾向:利己与利人。首先,人的本质是劳动,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中最突出的是生产关系。

三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邓小平价值观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基础是爱国主义,核心是集体主义,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是人民利益,价值观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江泽民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的价值观思想包括科学发展的价值观、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八荣八耻的道德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主要内容

1、价值、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第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二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与一切剥削制度的根本区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三是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这三方面内容体现于社会主义的全过程,既讲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又讲清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有机统一:一是体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二是体现了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关系,三是体现了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目前,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争论:

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内涵。存在四种观点:一是认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体现了三个层次的内涵,即生产力层次、生产关系层次、根本目的层次。二是认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确实体现了三个层次的内涵,但这三个层次的内涵前两个分别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层次,而第三个层次“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不仅涉及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而且还涉及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方面,因而第三个层次,实际上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者的统一。三是认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内涵具有多层次的本质规定性。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一级本质规定性;消灭剥削和消除两级分化是二级本质规定性;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三级本质规定性,也是终极本质规定性。四是认为社会本质论断从三个层面回答了“社会主义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社会主义是实现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自我完善的社会,社会主义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点是什么。存在着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社会主义能够取代资本主义的根本原因。抓住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也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最根本的方面。二是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实现社会主义最终目标的必经阶段,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区别。

社会主义本质与特征的关系。存在着两种观点:一是“狭义本质论”,即认为社会主义本质与特征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不能混为一谈。社会主义本质论断是反映社会主义内在属性的。事物的本质是最根本的方面,特征则是质的规定性和外在表现形式;事物的本质具有深刻性、稳定性,而公有制、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是本质在经济方面的具体表现。本质与特征之间的关系是质的规定性与外在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本质决定特征,本质高于特征;特征是对本质的理论概括,是从社会基本制度层面表现社会的内在属性的。二是“广义本质论”,即认为社会主义本质可以涵盖特征,本质与特征是统一的,本质包含了特征。应该从更广的意义上来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凡是能够规定社会主义基本面貌的东西都应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因此,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等都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的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想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至于为什么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这一理论,恩格斯在1886年曾经作了说明。他说:“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时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的高些,看得远些,观察的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创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了其性质和方 4 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一是坚持用一元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在这个前提下,认识差异,包容多样,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意识形态。理解了这一点,就把握了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其次,要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了其性质和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一是坚持用一元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在这个前提下,认识差异,包容多样,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意识形态。理解了这一点,就把握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我方向。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共同理想为全国人民提供明确方向和奋斗目标、坚定信念和精神动力,提供强大精神凝聚力;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3)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精神。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从江泽民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的六十四字创业精神,后来又进一步概括为:“解放思想、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五种精神。

(4)“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三、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中国思潮

1、当代中国主要思潮 第一,新自由主义 第二,民主社会主义 第三,新儒学

第四,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理论 第五,反马克思主义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中国思潮的基本举措 第一,在经济建设中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谋划

第二,在政治领域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发展民主、健全法治 第三,在文化领域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统一意志、凝聚力量 第四,在社会建设中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来改善管理、创新服务 第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加强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领导

第四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思潮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思潮

[提要] 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在某一社会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具有某种程度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思想潮流。大学应当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思想共识,引领当代大学思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来铸造培育出的大学精神,统领着整个大学的思想文化,必然能坚定有力地引领大学思潮。

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在某一社会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具有某种程度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思想潮流。大学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探究学问、追求真理、创造思想、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具有本身及其群体的特殊性:广博的知识存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思维敏捷深邃,富有创新意识,敏感于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思潮在大学这一特定环境及大学师生这一特定群体里激荡变幻,自然而然地形成大学思潮。大学思潮是社会思潮在大学环境的延伸,是社会思潮在大学环境的具体化和特殊化。大学应当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思想共识,引领当代大学思潮。

把握体系内涵 提供思想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很明确具体,就体现在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体现在现实生活里,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一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动员、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内涵深刻,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

简要来说,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树立一弘扬”的实体内容,即树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们就能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作为引领当代大学思潮的方向保证,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作为引领当代大学思潮的目标指引,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作为引领当代大学思潮的精神支撑,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作为引领当代大学思潮的道德基础,坚持共产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从而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大学思潮中的引领地位。

培育大学精神 抓住关键环节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它是大学经过长期实践而积淀、选择、凝练、发展而成的,相对稳定的,高度成熟并为大学成员一致认同的深层次主体文化,是大学组织及成员的价值观、理想追求、思维方式、道德情感的集中体现。大学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学生生不息的文化根源,也是一所大学给予学生人格影响的本质所在,它存在于“大学人”精神世界中,成为师生文化血脉中安身立命、终身受用的文化遗传基因,对学校的发展和育人目标的实现具有导向和保证的作用。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经过大学的文化熏陶,离开学校时带走的最珍贵的财富就是大学精神。各种各样的大学思潮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精神的形成。反之,大学精神也能够对大学思潮起引导作用。大学精神是需要塑造的。不同大学的发展历史不同,所形成的文化特点也会不同,大学精神难免各有所异。因此,一所大学应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以办学理念、校训精神等为载体,努力构建各具特色的大学精神。高等院校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精神,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来铸造社会主义大学精神。这样的大学精神,必然在形形色色的大学思潮中起到坚定的引领作用。

马克思主义既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铸造社会主义大学精神,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守住大学精神之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铸造社会主义大学精神,必须突出这个主题,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使这一大学精神熏陶出来的人才,怀有共同的理想并为之奋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同样是社会主义大学精神的精髓。大学精神中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相互交融,有利于确立正确的、科学的大学发展尺度、价值尺度和道德规范,有利于激发社会主义大学广大师生的劳动热情和创造精神,从而形成推动大学学术创新、思想创新、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铸造社会主义大学精神,必须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一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大学风气。二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大学师生的基本道德,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大学师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之中,渗透到大学规章、学术规范、学生守则、师风学风等具体行为规范里。三要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相结合,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规范融入现代大学制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来铸造培育出的大学精神,统领着整个大学的思想文化,必然能坚定有力地引领大学思潮。

渗透校园文化 多种措施并举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思潮,我们应更多地借用校园文化的力量――导向功能、育人功能、规范功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传播,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把握当代大学思潮多变特点及其与校园文化的密切关系,多管齐下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校园文化的渗透,让广大师生在校园文化熏陶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启迪,并形成规范与习惯。

针对当代大学思潮复杂多样、正确与错误并存的特点,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校园文化的主动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艺术地融入大学文化、环境及校园各种活动之中,使广大师生在自觉和不自觉中都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滋养滋润,从而坚持正确思潮,抵制错误倾向。针对当代大学思潮利益多元、来源混杂的特点,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校园文化的针对性,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吸引力,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大学文化发展紧密结合,形成孕育正确大学思潮的优良校园文化土壤,使大学思潮多以积极面引领社会思潮。针对当代大学思想传播迅速、互动便捷的特点,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校园文化的实效性,更加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文关怀维度,通过运用各种形式使校园文化对大学思潮产生正面影响,并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代要求,渗透校园文化,引领大学思潮。针对当代大学思潮开放交流、易受国外影响的特点,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校园文化的艺术性,加强对当代大学思潮的研究和辨析,建立健全经常有效的、畅通的、制度化的对话机制,培育善于“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大学思潮之间相互沟通的良性互动关系,从而实现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中坚持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认知认同践行 助推全面发展

我省高校是国民教育的重要阵地,担负起培养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由于知识和人才密集等特点,我省高校同样是我省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也是我省思想最活跃的地方。长期以来,由于省委高度重视,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和各高校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师生思想政治工作,我省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呈现出健康向上的态势,他们关注政治,积极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理想信念坚定,安心教学,努力成长成才,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正进入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加速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各种社会热点问题叠加出现,高校师生思想政治领域呈现出活跃、复杂的状况。高校作为培养和引导一代青年茁壮成长的重要阵地,要自觉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切实把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办学治校的根本,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抓手,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全面建设的各个方面、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推进高校改革、建设和发展。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紧紧围绕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这一中心任务,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目标,在宣传普及上下功夫,在引导践行上下功夫,在形成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一是要抓住灵魂、把握主题、突出精髓,打牢基础。认知是前提,认同是关键,践行是根本,转化是目的。要进一步推进理论学习,积极引导师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激发师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激情以及遵纪守法、知荣明耻的道德风尚。二是要引领、融入、贯穿和体现上着力。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教育人、引领人、鼓舞人、鞭策人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结合起来,引导师生在日常学习工作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是要坚持面对面、肩并肩、手拉手、心连心。对于师生关心的问题和困惑以及面对的实际困难,面对面、心连心,进行平等交流。同时,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方式,教育应寓教于“启”,熏陶寓教于“悟”,管理寓教于“感”,实践寓教于“行”,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取得显著实效。

第五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滨州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系 许明清

[摘要]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的作用发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代中国,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社会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也就是要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本文从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必须以基本措施来保证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和谐校园文化 社会主义荣辱观

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积淀、发展和传承的主要社会机构,承担着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社会的职能,对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的作用发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代中国,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社会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它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也就是要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环境是一个社会、一个学校借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任何学校、任何社会都依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环境的优劣制约某个群体的发展程度。优良的文化环境使人心情舒畅,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其生存质量;恶劣的环境不仅扼杀人们的创造性、积极性,而且还会降低其生存质量。一个在社会上和国际上有影响、有声望的学校,是不可能建立在恶劣的校园文化环境基础上的,恶劣的校园文化环境也就谈不上校园的和谐。因此,建设一个和谐的校园,为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教师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一个民主、公正、诚信、安定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和谐校园文化是指反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一切人员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人 1 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的价值观念、文化形态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它的表现形式是学生之间团结友爱、爱护集体、爱护公物、追求真理、破除迷信、崇尚科学的思想、观念和信仰;尊师重教、关心学生、遵纪守法、爱护校园绿化、注意环境卫生、注意形象、为人师表的道德风尚、礼仪、行为准则;追求尖端科学、研究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等的物质形态。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深化、不断积淀的过程。笔者认为,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着重注意以下两点:

一、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所在。”

和谐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就是追求人和人、人和校园、人和社会、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念。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根本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最基础最关键的工作就是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去教育学生、武装学生,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寓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还原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面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使其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让全体学生牢固树立这一共同理想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摆脱贫穷落后,争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梦想和追求。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一认识,已成为当今中国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普遍认同和接受的共同理想,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因此,在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让学校的全体学生树立和巩固这一共同理想,并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刻苦努力学习、奋斗终身,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主题和重要使命。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发展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和谐的校园文化应该是体现社会主义精神风貌的重要阵地。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是要在全体学生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让这种精神深深融入每一个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通过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使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成为全体学生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体现,在本质上是与社会主义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密切相关的。明确这一荣辱观,不仅从思想上、行为规范上划清了荣 3 耻界限,而且还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有利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因此,在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现在某些青年学生,缺乏诚信,考试作弊,成绩弄虚作假;缺乏爱国主义热情;同学之间关系冷漠,缺乏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爱心,缺乏集体主义荣誉感等,最根本的就是荣辱观的缺失。因此,在和谐校园文化设中,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校园氛围;要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倡导家庭亲情、人间友情和社会真情,讴歌真善美,学生努力营造新型人际关系,促进校园的和谐。

和谐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和谐校园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具体体现。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只有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就把握了和谐校园建设的正确方向。

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必须以基本措施来保证

1、落实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首先,“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观念,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要树立起人的自主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次,“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就是不断冲破一切束缚人的潜能和能力充分发挥的体制、机制,要把人塑造成权利的主体,也要把人塑造成责任的主体。第三,“以人为本”是一种工作方法,要肯定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强调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追求最广泛地调 4 动人的积极性,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者是教师和学生,享受者也是教师和学生,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以人为本”应该是既包括以学生为本,也包括以教师为本。为此,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既要充分发挥“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要时时处处为“两个主体”服务。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管理氛围,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管理者同教师和学生的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提高管理的效用,主动让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学和管理,发挥其主体作用,在学校教学和管理中给他们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监督权,甚至决策权。拓宽民主渠道,化解矛盾,理顺关系,使他们树立主人翁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要实现依法治校,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为师生员工提供一个和谐、宽松的工作和学习环境;要注重关心和解决教师和学生的合理要求和实际困难,体现人文关怀,尤其要注重完善困难救助体系,让家庭贫困师生真正体会到社会的关心和爱护,使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关心关爱别人、与别人和谐相处,学会正确看待生活和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培养其和谐思维、和谐精神。

2、倡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从单一专业型向具有综合素质的宽基础型方向转变。适应这一转变,高校要承担起为社会培养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而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本身就体现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交叉渗透和有机结合。人文精神强调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既崇尚理性,又调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精神体验来展示、表现人的本质及人的追求,要求时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行动的合理性。适应“以人为本”的这种要求,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既要以现世关怀满足师生员工的需要,又不能一味媚俗,要自觉向主导文化和高雅文靠拢,不断提升自身品位,贴近师生文化生活,满足师生 5 文化需要,尊重师生的文化权利,弘扬人文精神,反映时代要求。和谐校园文化在实质上是人文性质的,它体现的主要是人文思考和人文精神,但人文思考需要科学思考来补充和提高,人文精神需要科学精神来

整合和校正。科学精神强调崇尚理性思维,以清醒的、严谨的、合乎逻辑的方式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没有科学精神的渗透、整合与校正的人文精神,极易走向虚妄、迷信、蒙昧和反理性歧途。对校园

文化只有注入理性和科学精神,大力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新、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才能有效推动和谐校园的构建。

3、正确处理先进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目的,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作指导,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来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从本质上看,和谐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已不再是一方净土和“世外桃源”,社会上的各种思潮对高校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的和谐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大众文化的一些特征。大众文化是“一种由居于从属地位的人们为了从那些资源中获得自己的利益而创造出来的„„是从内部和底层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像大众理论家所认为的那样是从外部和上层强加的”。大众文化是以都市大众为主要消费对象、具有现代形式的文化,它是来源于并反映群众生活,表现群众生理和心理需求并通过现代工业手段大量复制出来的、以娱乐性为主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作为工业化和市场化的文化追求,以满足大众日常生活的文化需求为己任,它的功能偏重于娱乐效应,它所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正确处理先进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导作用,坚持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体现多样性的基本方针,校园文化中既要有代表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和精 6 神的先进文化,还要有大量的满足师生员工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精神需要的健康有益的大众文化。只有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引导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性、选择性地吸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校园文化才能真正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

[参考资料]:

1、葛金国:《校园文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王邦虎:《校园文化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周作翰:《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萧枫:《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读本》,辽海出版社,2007年版。

下载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社会思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社会思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范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 在学习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内容后,我们班级组织了“以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心思想的朗诵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大家积极热情的参......

    高校要引领大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高校要引领大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汪永智 (许昌学院党委宣传部,河南 许昌 461000)[摘 要]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实际状况并不十分乐观,其深层次问题急需解决;高校思想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我成长(范文)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我成长学院:会计学院 班级:B1102 姓名:孟祎然 学号:1112110217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我成长 作者姓名:孟祎然 每个人的思想都不同,因而所追求的梦想以及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社会思潮研究[五篇材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社会思潮研究 薛健飞1浦玉忠2 (1、2.常州大学 校长办公室,江苏 常州,213164)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社会思潮秉承以人为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文合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青少年读本》读后感 我国前领导人江泽民总书记曾说过:“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所以,社会主义......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010级安徽大学政治学系马基原理专业学生 王翠学号:U201002002 内容摘要:老师让我们写这个话题,感觉这个话题很大,看了一些资料,觉得专门写社会主义核......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