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社会思潮研究[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22:35: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社会思潮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社会思潮研究》。

第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社会思潮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社会思潮研究

薛健飞1浦玉忠2

(1、2.常州大学 校长办公室,江苏 常州,213164)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社会思潮秉承以人为本、交往实践的理论原则,力图构建集内容、对象、阵地、方式、保障为一体的“跟进式”引领模式,即跟内容、进高势,作和而不同式引领;跟对象、进内心,作润物无声式引领;跟阵地、进高点,作分门别类式引领;跟方式、进耳目,作春风化雨式引领;跟保障、进制度,作有效有益式引领。其主要目的是确保“跟进式”引领的内容源于大众,对象围绕大众,阵地接近大众,方式亲近大众,本质服务大众,努力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开辟一条新路。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某一阶段、阶层、社会群体或个人以某种思想理论为支撑,以人们的社会心理为基础,以达到其理想追求、政治愿望、利益要求、情绪兴趣为目的,经过广泛传播并具较大范围规模和重大影响的思想潮流。[1]社会思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和显示器,一经某一阶层社会心理的认同,就会产生强大的思想引领、心理调适、价值导向、共识凝聚等效应,对社会群体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最终对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形成强大的能动作用。我国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中,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开展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重要思想,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也产生了深刻的调整和变化,再加上国际环境的风云变幻,新自由主义、新儒学、实用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观等各种社会思想潮来潮往、居心叵测,1.薛健飞(1981—),男,江苏常州人,讲师,常州大学党委办公室秘书科副科长,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浦玉忠(1962—),男,江苏大丰人,教授,常州大学校长,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传统伦理文化与道德研究。

企图或消解、或曲解、或肢解马克思主义,他们凭借其群体性、阶级性、现实性等鲜明个性,干预改革开放、左右社会大众的思想走向,尤其对青少年的精神、思想、意识层面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切不可等闲视之。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以应对全球思想文化交融交锋的新态势和国内思想意识多元多变的新特点。因此,如何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针对性、及时性、有效性,如何对各种社会思想通过多样化凝聚,达成普泛化共识,最终实现战略性引领。这些都已成为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面前无法回避的难题。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跟进式”引领理念,并力图构建集内容、对象、阵地、方式、保障为一体的“跟进式”引领模式,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开辟一条新路。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社会思潮的科学内涵

“跟进式”引领是一种参照经济领域商业活动理论和组织行为学“跟进”的方式和相关原理,为社会大众的科学获知、精神成长、信仰培育、三观养成提供人本服务的引领教育模式。所谓“跟进式”引领,就是紧紧围绕引领目标,以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引导社会公众“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为主线,遵循个人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规律,跟内容、进高势,作和而不同式引领;跟对象、进内心,作润物无声式引领;跟阵地、进高点,作分门别类式引领;跟方式、进耳目,作春风化雨式引领;跟保障、进制度,作有效有益式引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观点、方法揭示各种社会思潮的来源与发展、特点与性质、观点与实质、危害与趋势,做到正本清源、批判整合、凝聚共识;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个人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及价值准则,真正使社会公众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步伐,顺应社会新形势,不断引导和满足他们不断变化发展的思想、需要和兴趣,不断创新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各主体间互动共进,为个人的健康成长、成才提供主体际平等交往和人文关怀教育,使社会公众成为自我渴望、家庭期望、社会需要和国家希望的“有用之才”,从而使引领过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社会思潮的特征表现为时效性、前瞻性、主动性、针对性、全面性、互动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其主要目的是确保“跟进式”引领的内容源于大众,对象围绕大众,阵地接近大众,方式亲近大众,本质服务大众。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社会思潮的指导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各种社会思潮交往、交锋、交融过程中,首先必须要解决的是正确的对话策略问题。张岱年先生指出,“一个独立的民族文化,与另一个不同类型的文化相遇,其前途有三种可能:一是孤芳自赏,拒绝交流,其结果是自我封闭,必将陷入衰亡。二是接受同化,放弃自己原有的,专以模仿外邦文化为事,其结果是丧失民族的独立性,将沦为强国的附庸。三是主动吸取外来文化的成果,取精用宏,使民族文化更加壮大。中国文化与近代西方文化相遇,应取第三种态度。”[3]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社会思潮的指导原则具有极大地启示意义。

(一)以人为本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4]马克思在继承和发展前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人的感性生存活动本身”确立为人之为人的存在论基础,推动了人本思想从空想走向了科学。以人为本是一个价值论命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社会思潮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普遍的方法论意义。第一,依靠人是“跟进式”引领的根本前提。要凸显社会公众的实践主体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跟进式”引领要打破传统的“灌输模式”,要突出社会公众在引领过程中的实践主体地位,要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众的价值认同,不断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个阶层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要凸显社会公众的价值主体地位。马克思认为,人的个性本质是人的需要。需要的不同,每个人的理想、目标和任务也会不同,从而导致人的个性本质的独特性和丰富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跟进式”引领就是针对新形势下社会公众思想、需求、个性发展等方面的不同,不断完善引领的方针政策,改进方式方法,不断满足社会公众的合理需要。第二,提高人是“跟进式”引领的根本途径。人是目的和工具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跟进式”引领离开人的工具性而片面强调其目的性,引领社会思潮就失去了实现的路径和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跟进式”引领离开人的目的性而片面强调其工具性,引领社会

思潮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跟进式”引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社会公众的独立人格、需求、能力和创造性,不断促进社会公众和谐、自由与全面发展。不断优化“跟进式”引领的内容、对象、阵地、方式及保障,帮助社会公众认清社会思潮的实质及危害性,不断推进社会公众的思想、心理、道德、信仰、法纪等各方面素质的和谐有序发展。第三,尊重人是“跟进式”引领的根本要求。马克思认为,“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于众人之上的东西。”[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跟进式”引领要尊重社会公众的主体性,要将他们置于“跟进式”引领全程的主体地位,构建交互式、对话式模式。同时,尊重社会公众的权益主体地位,树立“服务人”的管理理念,形成“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育人体制,全面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困难。第四,为了人是“跟进式”引领的根本目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未来教育”的原则,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跟进式”引领以人的合理需求的满足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促进社会公众个性的充分发展。但这种发展不是随心所欲、恣意妄为的发展,不是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发展,也不是脱离集体、背离社会的抽象发展,在“跟进式”引领过程中要引导社会公众将个性发展与国家、社会、集体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投身国家和集体事业的过程中,实现个性本质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交往实践

何为交往实践,马克思指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相互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6]马克思认为,交往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它包括物质交往、精神交往和语言交往三个层面,物质交往是后两种交往的基础。交往实践使国家之间的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频繁,从而使得科学技术和文化传统得以一代一代的保存和发展,人类历史步入了世界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社会思潮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在多元化、复杂化的国际国内形式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各种社会思潮的交融交锋必将呈现出长期性、艰巨性的发展态势。在此过程中,我们对各种思潮不能“仰视”、不能“忽视”,而应采取“平视”的态度,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角度来看,善于包容、兼容并蓄,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成、发展和壮大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直接体现。”[7]第一,注重交往实践的 4

主体多极性。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中的主体包括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民族与国家等方面内容。主体通过中介对另一主体发生作用,同时又通过中介接受另一主体的反作用,从而造成多元化和差异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跟进式”引领始终坚守“符合交往理性的话语平等和民主”,主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重各种社会思潮在文化交流中的主体地位,不打压、不歧视,善于批判、借鉴和整合各种有益的内核,既秉承交往实践过程中的唯物特性,又契合了后现代主义交往实践观中主张的多元主体际交往实践的特征。第二,注重交往实践的主导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社会思潮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一元主导、多元并存,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包容性、辐射性,充分发挥其“高势位”的主导优势,任继愈先生指出,“不同的文化相接触以后,先进的一方必然影响落后的一方,落后的一方必然受先进的一方的影响。先进的一方是施者,落后的一方是受者,这种现象好像水之趋下,不可逆转,故称之为‘文化势差’。”[8]这是引领社会思潮的前提和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永恒不变的生命线。同时,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世界、引领思潮、改造世界的科学性。“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重新加以探讨,加以批判,从而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9]正是这种敢于实践、勇于实践及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性使得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在历经革命战争、文革**、改革开放等重大事件的洗礼、锤炼、检验后,仍能迸发出时代性、进步性和指导性意义。第三,注重交往实践的生成性。马克思认为,“同类而不同品种的动物的特性的天生差别比人的秉赋和活动的差别显著得多。但是因为动物不能从事交换,所以同类而不同品种的动物所具有的不同特性,不能给任何动物个体带来任何好处。动物不能把同类的不同特性汇集起来;它们不能为同类利益和活动方式作出任何贡献。人则不同,各种各样的才能和活动方式可以互相利用。”[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各种社会思潮通过交流、交融,双向建构了具有独特个性的多极主体形态。同时又通过批判、吸收,双重整合了各种有益的思想,推动了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社会思潮的实践体系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进行“跟进式”引领。首先必须明确一个指导原则,即“要正确处理思想理论领域的问题。注意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不要把学术探讨中出现的问题当作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倾向性问题当作一般学术问题。学术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没有禁区,理论宣传和教学要有纪律。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问题上,要旗帜鲜明。”[11]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必须分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区别,而关键就是看

是否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否站在工人阶级、社会公众和党性的立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想问题、办事情。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社会思潮只有在明确上述理论基础上,才能全面开展平等对话、吸收借鉴,最终实现“在多样化思潮中确立主导地位,在多样化观念中寻求最大共识;以主导扩大共识,以共识巩固主导。”[12]

(一)跟内容、进高势,作和而不同式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社会思潮必须与时俱进地丰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及社会制度的内涵,不断增强其理论吸引力及向心力,形成牢固的“文化高势位”,并针对不同特质的社会思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孕育出和而不同的文化态势。第一,增强包容性,整合有益性。恩格斯认为现代社会“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不断增强其理论的包容性,批判性地吸收各种社会思潮的合理因子。实用主义思潮蕴含有反对形式主义、讲求务实进取的实干精神;新儒学思潮包含有传承经典、发扬民族文化的文化自信;新自由主义思潮反映了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规律;新保守主义思潮主张精简机构、提高效率;民主社会主义主张对话、合作的态度,注重生态、追求和平;后现代主义思潮注重自我反省、尊重文化差异、关注自我意识及自身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主动吸收借鉴这些有益的因素,充实自身的理论内涵。第二,增强批判性,认清腐蚀性。批判借鉴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内在秉性。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断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还是这样。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14]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发展历史就是不断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批判、斗争、吸收、整合、引领的过程。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帮助社会公众厘清各种思潮的本质及危害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不断迸发出蓬勃的凝聚力及聚合力。实用主义思潮具有滋长功利主义、动摇信仰追求等危害;新儒学思潮包含过度追求宋明心性之学的唯心主义及历史倒退主义思想;新自由主义思潮强调经济的非调控化,主张市场万能;主张私有化,反对公有制;主张经济完全自由化,反对发展中国家改变现有的不合理国际经济规则和秩序的要求;主张福利个人化,反对福利国家、福利政策等。[15]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歪曲历史、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给予坚决抵制与批判的。第三,增强实践性,摒弃虚假性。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时刻注重实践性,要关注社会公众的民生需求,解答他们思想中存在的各种疑惑,化解社会矛盾。因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1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的实践过程中要全面揭示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的虚假性、欺骗性,注重对他们的分析预测、疏通引导、回应反馈及化解整合,(二)跟对象、进内心,作润物无声式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人群要创新引领的理念及方式,使他们能自觉辨别、自愿认同、自发接受。第一,针对党员干部。要不断加强他们的党性修养及政治辨别力,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及奢靡之风,不断提高其抵御诱惑、抗击压力的能力。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引导他们能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看待、处理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的学习实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城镇化建设与民生保障、内涵发展与特色发展等一系列重大事项,努力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能坚定立场,永葆党性。第二,针对青年。如今,少数西方国家依然掌握着互联网的核心技术,英文信息占据着主要地位。境外敌对势力将互联网当作向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互联网正成为各种政治主张的“策源地”、参政议政的“新场所”、组织活动的“大本营”、推动“颜色革命”的“训练营”。[17]大量的封建迷信、赌博游戏、凶杀暴力等腐朽思想通过网络乘机涌入,而青少年尚处于成长发育期,思想单纯、情绪不稳、缺乏阅历,只能凭借各种传媒、舆论及身边现象作出简单的判断,容易为表面现象迷惑。因此针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创新方式方法,通过网络、视频、微博等新媒体,帮助广大青年树立牢固的信仰追求,坚守道德标准。同时要加大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民基本道德纲要的宣传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合法的网络观念和道德,文明使用网络语言,理性看待问题,不盲从,不媚俗。第三,针对民众。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1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过程中始终要将民众最关心、最迫切的急事、大事放在首位,不回避、不遮掩,主动帮助解决。始终将民众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的最终目标。“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来说首先反映的是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政治主张,是反映劳动人民和全国各族人的根本利益和政治主张,是反映社会进步的政治主张。”[19]

(三)跟阵地、进高点,作分门别类式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要注重在各种宣传教育阵地上占据主动、发出心声,使得“跟进式”引领在社会发展中形成立体式格局。第一,家庭教育阵地。要加大传统美德的教育力度,努力营造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家庭氛围。此外,家长要主动学习绿色网络知识,积极引导孩子上网,帮助他们树立科学、文明的网络素养,培养孩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重视孩子道德价值观的形成、鉴别能力的提高以及道德判断力与自制力的培养,以增强他们的网络道德的选择力和免疫力。[20]加强子女的网络诚信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诚实、守信的品格。第二,学校教育阵地。要积极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作用,科学利用网络资源,在宣传内容和宣传方式上下工夫。学校要加大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定期开展主题教育,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其中,以期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引领网络文化。同时,可以深挖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开辟红色导学的校本路径,不断丰富学校主流网络版块的内容。第三,舆论教育阵地。要注重在网络等新媒体中占据主动,政府必须正视网络出现的各类事件,不隐瞒、不回避,“速报事实,慎报原因”,合理利用“黄金四小时”和“首应效应”,提升政府的权威性,挤压非理性情感的传播空间。同时,政府要组建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熟练、网络技术娴熟的网络安全队伍。定期对网络出现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进行跟踪、分析,发掘其共性、摸清其规律,并及时会同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给予有力打击,全面保障网络虚拟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四)跟方式、进耳目,作春风化雨式引领

人际传播是社会思潮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要创新传播方式,真正做到喜闻乐见、鲜活生动。第一,意见领袖讲真事。要充分发挥网络、民间及权威部门中“意见领袖”在分析引领社会思潮过程中的作用,科学辨别本质内涵,正确疏导负面影响。“意见领袖”尤其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能够呼风唤雨,很容易产生群体效应。[21]通过他们深入挖掘网络事件,可以帮助网民理性思考,使事态朝向可控的方向发展。第二,通俗易懂讲乐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过程中要语言通俗、紧接地气,用百姓话讲百姓事,用百姓语谈百姓情,避免用传统的“高、大、全” 宣传方式,“过高的道德标准,使绝大多数人都沦为他的‘不道德’,所有追求道德的人,得到的只是耻笑;他们的真正符合道德的高尚努力,只被用来证明他的‘不道德’。在这种‘道德高压’下,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永远只说道德的话,但永远不做道德的事情。好话说尽,坏事做绝,并且心安理得。过高的‘道德’不仅没有推广道德,反而推广了不道德。”[22]第三,紧贴热点讲实事。要针对热点事件,开展全员大讨论,可以通过学术讲座、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对各种热点思潮、事件进行理论剖析,最终形成全方位的宣传引领模式。针对当 8

前的网络孤独症、上网综合症等时代病症,可以邀请心理专家开设专题讲座及建立心理健康网站,及时解决公众在网络中产生的迷茫与困惑。

(五)跟保障、进制度,作有效有益式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社会思潮过程中要注重将理性权威与政治权威紧密结合,真正使“跟进式”引领的理论、原则、方式及实践路径上升为具有可操作性及推广价值的具体方案,全力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及引领实效。政策、社会舆论及思想教育对社会思潮的约束是“软性”的,它很难保障社会公众协调一致地摒弃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法律约束则是“硬性”的,法律可以使一些最基本的社会价值取向明晰化、规范化、权威化,为人们提供具体的行为模式,而且着眼于对每个人的行为及后果的约束。目前,社会思潮中的不良影响未能得到有效的遏制,公平正义的主流价值观未能完全实现,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转型时期法规不全,执法不力。为了充分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的顺利实现,我们首先应当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加强立法工作,保证有法可依。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注重自主、竞争、平等、公正、诚信等观念,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这些要求应在法律中得到体现,从而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的主导权。譬如,为了弘扬正气,鼓励和保护见义勇为的行为,可考虑从法律上明确对这种行为的认定和奖励;为了防止国家公职人员侵吞国家财产,应制定相应的财产申报制度;对各种违法的行为要坚决依法惩处等等。总之,我们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社会思潮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制定和颁布一些新的法律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从而全面增强“跟进式”引领机制的有效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四、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社会思潮秉承以人为本、交往实践的理论原则,讲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理论内涵;讲求因材施教,不断贴近引领对象;讲求全面渗透,不断占据舆论主动;讲求方式多样,不断做到耳目一新;讲求有法可依,不断保障引领实效。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模式必将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产生积极有效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建华.马克思主义视域下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总体性研究 [J].河南社会科学,2010(3).[2] 薛健飞、浦玉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跟进式”培育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4(1).[3] 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7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3页.[4] [德]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页.[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一105.[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7页. [7] 湖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N].光明日报.2008-03-04.[8] 任继愈.任继愈谈文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82页.[9]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至285页.[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47页.

[11]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93页.[12] 张国祚.论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J].求是,2007(14).[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9页.[14]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0页.[15] 程恩富.明辨各种社会思潮 综合创新马克思主义[J].思想教育研究,2012(8).[16]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5页.[17](美)盖瑞·斯莫尔,吉吉·沃根.大脑革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19] 李 理.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8).[20] 张远山.反道德的道德高标:子贡赎人.东方,2001(10).[21] 辜胜祖.虚拟社会管理与网络舆论危机应对.电子政务,2011(9).[22] 段兴利.网络社会问题的特点及其控制.甘肃社会科学,2010(5).

第二篇: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社会思潮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社会思潮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政治观和价值观如何,影响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目前,高校校园中客观地存在着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抵触的社会思潮。这些思潮的传播和蔓延,侵蚀着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因此,如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的社会思潮,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充分认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社会思潮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建设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扩大,西方国家各种社会思潮也纷至沓来。高校作为思想文化的生产、传播和集散场所,首当其冲地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这些社会思潮不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严重地阻碍着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给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决定》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这一原则要求的提出,为我们加强引领高校校园的社会思潮指明了方向。在当前形势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我国高校校园的社会思潮,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的社会思潮是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文化都起着“先行军”的作用。统治阶级思想是社会文化的本质,价值则是文化的核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具有先进性质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支撑。《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一规定是科学的,为高校思想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在当前条件下,我国高校校园里存在的社会思潮,有的是违背社会主义的。如果不对这些社会思潮加以引导,势必会使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政治观和价值观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从而影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文化与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的社会思潮,有助于高校校园文化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条件下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有助于使广大学生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分清是非,有助于用马克思主义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并最终形成一个和谐的、繁荣的、先进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高校校园文化健康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抵制不良思想倾向的侵蚀,是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长期不动摇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能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就,正是因为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脚踏实地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国目前正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党审时度势,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理论指导,还是高校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理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的各种社会思潮,这是我们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思想保证。

其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的社会思潮是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实事求是地

估计,我国高校校园里存在的社会思潮现状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大学生是中国现代化的未来,他们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决定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后继有人,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文化领域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文化政策,为各种思想文化带来了宽松的发展环境。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给思想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此同时,借助于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先进的信息技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空前的思想文化渗透,企图通过“不战而胜”的文化战略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对知识有一种“如饥似渴”的需求,一些社会思潮借此机会趁虚而入,毒害学生的精神世界。其中,社会民主主义、新自由主义、公共知识分子、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若隐若现地在我国高校校园传播并发生影响作用。这些思潮在高校校园的传播和影响,扰乱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干扰了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迫切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的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抵御高校不正确社会思潮泛滥的有利武器。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在各国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同时,意识形态领域也是风云激荡,高校校园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争夺的主战场之一。在复杂多变的校园思想文化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立足国际国内现实,把握时代潮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充分借鉴一切有利于促进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充分吸收一切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和谐精神的文化成果,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借鉴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在全体师生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无疑为高校抵御各种不正确社会思潮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有力武器。

再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的社会思潮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保证。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能否在中国经久不衰,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兴旺发达,直接取决于有没有一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知识分子队伍。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这一切都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空前的影响。在这个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现期相互交织的关键阶段,难免会有部分大学生产生疑惑、误解,甚至迷失方向。大学生的这种思想状况凸显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正是党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正本清源、创建和谐文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和思想保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的社会思潮,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高校师生的头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在高校校园大力倡导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和“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念和信心,这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思想保证。

二、客观全面地分析社会思潮对我国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影响

“社会思潮是社会存在的产物,是一定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和作用的思想倾向、思想潮流。”就本质来说,社会思潮是一种意识形态,其核心体现着一定阶级、阶层的价值观念。其传播过程一般是从高层知识分子到一般青年学生,再到社会群众。这种传播特点决定了高校思想文化领域是各种社会思潮的集散地。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文化领域总的形势和主流是健康向上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已成为高校思想文化领域的主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上的开放交流,西方社会的各种思潮也纷至沓来。如何客观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分析各种社会思潮的性质及其对于我国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影响特点,这是高校制定引导对策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不断推进我国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关键。

首先,要客观分析和认识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本质和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影响特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最先流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欧社会,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东欧和前苏联国家大肆泛滥,流传到我国后,干扰了一些青年学生形成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对一些青年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念产生了迷惑效应。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极力鼓吹西方资产

阶级的自由、民主、平等,反对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认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而只能是一种新的社会模式——即“社会公正、生活美好、自由与世界和平的制度”,也就是他们通常宣扬的“第三条道路”。民主社会主义者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反对社会主义,污蔑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号称真正的社会主义应该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因此,其本质上还是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理论的“改头换面”。民主社会主义自诞生以来,用其极具虚幻性、煽动性和迷惑性的话语对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青年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引发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如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近一段时间中亚的颜色革命等。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松对我国的思想渗透,妄图通过青年学生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高校校园成为了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觊觎的一块战略重地。极少数教师和学生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不扎实、政治信仰不够坚定,从而陷入了西方政治势力挖掘的民主社会主义理论陷阱,给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带来子很大的不幸。因此,客观、严肃的分析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性质及其对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特点,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文化的必然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锐利武器揭示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所包含的政治观和价值观的本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次,要客观分析和认识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本质和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影响特点。新自由主义是在亚当•斯密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新理论体系。它实际上是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的理论思潮、价值体系和政策主张。“华盛顿共识”的形成与推广,是新自由主义从学术理论演变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范式和政治性纲领的主要标志。新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是:经济理论方面主张“自由化”、全面私有化和市场化;在政治理论方面,全面否定公有制、否定社会主义、否定国家干预;在战略和政策方面,它极力鼓吹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即资本主义全球化。从新自由主义的内涵和特征可以看出,新自由主义在本质上具有很强的阶级性,目的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建立以国际垄断资本为主导的全球新秩序和资本的世界积累制度,是为国际垄断资产阶级的扩张政策服务的。新自由主义思潮鼓吹极端个人主义,推崇个人权利而限制公共权力,贬低和否定集体主义,这与我国坚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提倡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背道而驰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思潮在拉美、前苏联、东南亚和欧洲等国家蔓延开来,给这些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失业危机,并进一步演化为政治**。近些年来,新自由主义思潮在我国高校校园也有所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警惕,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新自由主义的实质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从我国国情出发,引导教师和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其三,要客观分析和认识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本质和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和谐文化建设的影响。“公共知识分子”作为兴起于当代西方国家的一种社会思潮,近些年来在我国高校学生和教师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87年,美国哲学家雅各比在《最后的知识分子》一书中,最早提出“公共知识分子”概念,认为真正的知识分子应当立足专业,放眼天下,用自己的言行和创作参与社会运转,并呼吁富有社会责任感,勇于充当引路人的公共知识分子出现。根据西方公共知识分子理论提出的公共知识分子的主张,与西方新闻观宣扬的“新闻独立”、“社会公器”、“第四权力”的主张十分相似,就是要把知识分子视为超阶级的,是公共事务的介入者和公共利益的“守望人”。这样的知识分子观,与我们党关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重要论断,与知识分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显然是不相符的。近一段时期以来,“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在我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高校青年学生以获取和认同这种思想观点为时尚。也有的人并不满足于在理论上介绍和研究“公共知识分子”思潮,而是以这种理论介入现实,就某一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展示自己的立场和看法。这是值得引起注意的。“有的所谓‘公共知识分子’,借助在各自专业领域的成就和影响,获得了话语的权威性,又由于其名气和权威,他们的意见和观点往往获得传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20世纪90年代流入我国的“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它极力强调知识分子为超阶级的、代表社会良知的、理所当然的公共事务的介入者和公共利益的“守望人”。对这一思潮的严重危害性,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最后,要客观分析和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和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和谐文化建设的影响和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是近些年来在我国高校知识分子和学生中间兴起的一股思潮。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于近现代中国的历史采取虚无主义态度,以“重新评价”为名,肆意歪曲历史。其主要表现:一是提出贬低和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认为革命只起破坏性作用,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二是把“五四”以来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视为离开所谓的“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的主流”而误入了歧路;宣称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后搞的不过是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三是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方法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定或掩盖它的本质和主流,把它说成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因此,从本质上看,历史虚无主义“虚无”的是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不“虚无”的则是为早已有历史定论的叛徒、汉奸、反动统治者歌功颂德。他们不是从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形出发去诠释历史,而是想当然地解读历史,虚构历史,歪曲历史,否定历史,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寻找根本没有历史根据的另类“历史规律”和“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说,其目的绝不是为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开辟道路,而是为了延续处于穷途末路的反动政权;绝不是代表历史前进的方向,而是在阻挡历史进步的潮流。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历史,否定革命,美化和歌颂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丑化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归根到底就是要按照西方的那一套在中国搞资本主义。鼓吹历史虚无主义,实质上是从歪曲革命的历史、社会主义的历史和党的历史入手,达到否定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其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中的影响之坏,危害之大,不可不防。

此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近些年来也对高校校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这些社会思潮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社会思潮的基本原则和途径

我国高校校园社会思潮现状及其影响,给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命题的提出,为我们加强和改进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日常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始终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尊重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广大师生员工中最大限度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这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根本途径。

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高校各个方面工作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作用。存在于高校的各种社会思潮,从本质上来说都代表一种意识形态或价值体系。要正确引导与主导文化相适应的社会思潮,有效抵制不良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的精神污染,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作用。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生产和传播阵地,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果不去积极占领,就会给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带来可乘之机。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教师、教育学生,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牢固树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全体师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着力解决学生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良好校园风气的形成;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高校教学、管理和科研的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的各种社会思潮,使广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政治观、道德观,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其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必须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学生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环境和教育影响的结果。大学教育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和政治观定型的关键时期,而高校政治理论课程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提高其精神境界最重要的渠道。科学的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堂教学无疑对大学生正确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当前各种思潮激烈碰撞的校园环境下,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政治观,不仅取决于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能否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面灌输和教育,而且还取决于能否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要确保广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不偏离科学社会主义方向,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者就应该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建立起立体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宣传网络,这是我们引领高校社会思潮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

再次,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广大师生员工中最大限度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

想和信念。高校校园和谐文化的形成是在主导文化的引领下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结果。主导文化是校园和谐文化的主心骨,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没有纷呈各异的文化存在,就没有和谐文化建设提出的必要。形态各异的校园文化,不仅极大地丰富于广大师生的精神世界,而且也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素材。高校校园是文化的集中地,高校师生是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和接受者。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仅仅依靠一种文化只会是孤掌难鸣。在高校和谐文化的建设中,一种文化只要不是反马克思主义和反科学社会主义的,只要是对国家、人民和学生发展有利的,都应允许其存在。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如果靠压制其它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不但行不通,而且会适得其反。只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前提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有力地反击国外各种政治势力对我国文化政策的无理攻击,才能使广大师生真心实意地理解我们党建设和谐文化的深远蕴意,从而为建设和谐校园文化赢得最广大的人心支持。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度量和勇气,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各种文化发展的前提下,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在广大师生员工中最大限度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总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的社会思潮是目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尊重差异性,包容多样性的和谐文化建设方针原则的指导,积极培育先进文化、反对落后文化和反动思潮,这是当前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第三篇:用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潮凝聚共识

用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潮凝聚共识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各界广泛认同、普遍接受、一致认可、共同追求的主流价值观,是各种社会认知的最大公约数。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有利于冲破思想迷雾、廓清模糊认识,有利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有利于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夯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新闻媒体责无旁贷。新闻媒体要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采编全流程、贯穿到每一条稿件、每一块版面、每一个节目之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要强化传播媒介管理和行业自律,做到一切报刊图书、广播影视、舞台剧场都不为错误思想观点提供空间,切实增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意识和职业能力。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网络传播阵地建设。当前我国网民达

6.18亿,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空间的特征使之成为错误思想观点的集散地和散布谣言的高发区,一些严重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丑恶现象通过网络广泛传播。为此,需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对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推进网络法制建设,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打击网络谣言和违法犯罪,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要把精神文化产品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文艺工作者要站在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高度,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用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传递时代强音、推动社会进步。

宣传教育的作用与目标就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的意识,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通过广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必将推动中国这艘巨轮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奋力前行。

第四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 分页下载分章下载整本下载在线阅读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

【作者】 田海舰;

【导师】 戴木才;

【作者基本信息】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2008,博士

【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社会主义推向前进的根本着力点和切入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对于推进我国价值哲学的发展,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既是一种思想体系、一种实践运动、一种社会制度,更是一种价值。社会主义价值观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诉求的基本看法和总体要求,是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内核、社会主义运动的核心、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在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规范、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流变过程,表现为从抽象到具体、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革命到建设和改革的转换,存在着革命的逻辑、建设的逻辑与改革的逻辑之间的差异。对平等、博爱、和谐、幸福、劳动、人的全面发展的热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构成了空想社会主义价值思想的基本点;而公平正义、尊重人权、友爱互助、富裕和谐、自由则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前苏联“现实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既有理论贡献又有历史局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艰辛地探索,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个多内容多层次的理论体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其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最高价值、共同富裕是经济的核心价值、人民民主是政治的核心价值、文化“文明”是文化的核心价值、社会和谐是“社会”的核心价值、人与自然和谐是生态的核心价值。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价值选择和价值理想。当前,从国内、国际形势、历史经验和党的建设来看,加快确立和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从学理依据来看,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可行的;从现实基础来看,我国已经步入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时期,具备各种有利条件。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核心地位与兼收并蓄、广泛性与先进性、价值现实与价值理想相统一等方法论原则,处理好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非科学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最高价值观、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人类文明普适价值观的关系。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历程既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对人类的价值,又标示出社会主义价值的美好前景。21世纪的社会主义必将把马克思主义与新的实际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使社会主义向更加健康方向发展的新经验、新范例和新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彰显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同时,全球化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现和复兴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景辉煌。更多还原

【Abstract】 Construct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s the indispensable aspect of develop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m,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the basic point of application and the breakthrough point of pushing the socialism to the advance.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the essence and the highest abstract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establish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building the...更多还原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观;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Key words】 the Socialis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Core Value System; the Core Values; Prosperity; Democracy; Civilization; Harmony; Human’s Fre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第五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

张高旗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

1、时代潮流对中国社会的冲击 第一,时代主题的变化

第二,国际趋势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局部战争、动荡与紧张加剧。一是“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继续维持,大国关系相对稳定、和平与发展是世界潮流;二是局部矛盾被激化,地区冲突此起彼伏,世界并不太平;三是新干涉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继续四处蔓延,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控制与反控制的较量令世界各国疲于奔命,劳民伤财,怨声载道;四是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恐怖主义袭击频率增加活动范围,袭击规模扩大,国际反恐阵线的分化倾向愈来愈明显;五是一些国家加入核心竞赛,国际局势风云突变,前景扑朔迷离。

第三,世界经济可望保持繁荣,但对战略性资源的恶性竞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

第四,国际形势对我国的影响。首先是机遇大于挑战,多极化的趋势有利于我国发展;其次是当前国际矛盾的特点,全球化进程中出现问题没有淡化国家主权的地位和意义;再次是世界经济繁荣,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加强了对世界各种资源的需求,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利益格局调整的加快,有关国家争夺资源和市场、解决生态问题,产生的摩擦增多。

2、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变化的影响

“社会转型”的含义。通常社会学从三个方面理解社会转型: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具体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变化。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变迁和发展。

社会转型引起价值观念的变化。第一、利益主体增多、利益多元化格局形成,人们的自主意识增强;第二、随着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分层化,人民内部矛盾不断涌现;第三、矛盾触及的层次加深。经济利益、社会利益、政治利益;第四、选择性强,流动性强。变化的特点:首先是多元化并存,面临着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中国与西方、旧的与新的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其次从动态变化来看,价值观念有稳定性,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3、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道德观念淡化、价值判断异化和道德失范普遍化等。变化的特点:首先是多元化并存,面临着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中国与西方、旧的与新的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其次从动态变化来看,价值观念有稳定性,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4、理论渊源

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中具有特殊地位,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墨家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影响。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价值观上两种倾向:利己与利人。首先,人的本质是劳动,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中最突出的是生产关系。

三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邓小平价值观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基础是爱国主义,核心是集体主义,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是人民利益,价值观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江泽民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的价值观思想包括科学发展的价值观、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八荣八耻的道德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主要内容

1、价值、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第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二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与一切剥削制度的根本区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三是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这三方面内容体现于社会主义的全过程,既讲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又讲清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有机统一:一是体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二是体现了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关系,三是体现了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目前,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争论:

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内涵。存在四种观点:一是认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体现了三个层次的内涵,即生产力层次、生产关系层次、根本目的层次。二是认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确实体现了三个层次的内涵,但这三个层次的内涵前两个分别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层次,而第三个层次“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不仅涉及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而且还涉及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方面,因而第三个层次,实际上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者的统一。三是认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内涵具有多层次的本质规定性。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一级本质规定性;消灭剥削和消除两级分化是二级本质规定性;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三级本质规定性,也是终极本质规定性。四是认为社会本质论断从三个层面回答了“社会主义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社会主义是实现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自我完善的社会,社会主义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点是什么。存在着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社会主义能够取代资本主义的根本原因。抓住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也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最根本的方面。二是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实现社会主义最终目标的必经阶段,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区别。

社会主义本质与特征的关系。存在着两种观点:一是“狭义本质论”,即认为社会主义本质与特征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不能混为一谈。社会主义本质论断是反映社会主义内在属性的。事物的本质是最根本的方面,特征则是质的规定性和外在表现形式;事物的本质具有深刻性、稳定性,而公有制、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是本质在经济方面的具体表现。本质与特征之间的关系是质的规定性与外在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本质决定特征,本质高于特征;特征是对本质的理论概括,是从社会基本制度层面表现社会的内在属性的。二是“广义本质论”,即认为社会主义本质可以涵盖特征,本质与特征是统一的,本质包含了特征。应该从更广的意义上来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凡是能够规定社会主义基本面貌的东西都应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因此,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等都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的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想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至于为什么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这一理论,恩格斯在1886年曾经作了说明。他说:“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时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的高些,看得远些,观察的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创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了其性质和方 4 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一是坚持用一元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在这个前提下,认识差异,包容多样,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意识形态。理解了这一点,就把握了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其次,要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了其性质和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一是坚持用一元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在这个前提下,认识差异,包容多样,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意识形态。理解了这一点,就把握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我方向。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共同理想为全国人民提供明确方向和奋斗目标、坚定信念和精神动力,提供强大精神凝聚力;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3)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精神。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从江泽民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的六十四字创业精神,后来又进一步概括为:“解放思想、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五种精神。

(4)“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三、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中国思潮

1、当代中国主要思潮 第一,新自由主义 第二,民主社会主义 第三,新儒学

第四,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理论 第五,反马克思主义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中国思潮的基本举措 第一,在经济建设中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谋划

第二,在政治领域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发展民主、健全法治 第三,在文化领域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统一意志、凝聚力量 第四,在社会建设中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来改善管理、创新服务 第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加强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领导

下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社会思潮研究[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社会思潮研究[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思潮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思潮 [提要] 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在某一社会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具有某种程度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思想潮流。大学应当形成以社会主义核......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工作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工作 摘 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既为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加明确、更加具体......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跑单客户姓名 李晓 或者令狐晓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新风尚 哲学上认为,社会意识是人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它不是凭空就有的,也不是固定存在的,而是源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我成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我成长”主题演讲比赛 演讲内容 结合学习生活经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内容(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我成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我成长 在这样一个急剧变化,竞争剧烈的时代,总要有一些不变的东西存在,很多时候最重要的往往是精神上的航标,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这个时代人的航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综述

    程仕波,《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综述》,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 第 4 期近年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课题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5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 (************************) 摘要:研究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观引领水利思想研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水利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1.1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