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文博事业发展探索
新形势下文博事业发展探索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文博事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解放思想,推动文物博物馆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文章主要就文博事业新时期的发展方法与途径做出论述。
【关键词】 新形势 文博事业 探索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文物数不胜数。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包括文博事业在内的文化产业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在此情形下,文博部门要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解放思想,推动文物博物馆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认清形势,提升观念
总书记强调,”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在此指导下,文博部门要积极展示文化独特魅力,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文博部门清醒地认识到,文博产业也是一门产业,是特殊的文化产业。文博事业属于文化事业,文博产业属于文化产业。文博事业是一种公共服务;文博产业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在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趋势下,文化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以保护、收藏和展示文化遗产为主要职责的文博事业是文化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博产业是具有文化内涵产业价值链,文博产业与其他产业有机结合,将使媒体业、展览业、广告业、旅游业等协同发展。事实证明,经济与社会的新形势对文化有了直接的要求,文化渗透所有产业。
二、强化资源整合、护卫
文博管理部门要有大局观,针对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改变观念,更新理念,整合国有、民间和社会资源,找准切入点,实现联动互惠,促进文博事业社会宣传和教育的新发展地位。文博部门要把长期闲置的资源激活,达到各种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让文物走进展厅,面向大众、面向社会;文博部门要注重文物资源护卫,确立护卫地域特色、时间延续、使用性质和;把行政保护与规划保护有机结合。
要加强文物的法律保护,科学制定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和博物馆的发展规划,纳入国结合地方政府使其纳入到经济发展计划和城乡建设规划。要加强行政保护力度,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政策。要从文物保护中挖掘和传承地域文明,创造地域文化品牌。
三、加快文博信息化建设
文博事业要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文物信息资源,提升文物保护、抢救、利用和管理工作水平。文博管理部门要提高信息化建设认识,切实转变观念,认识到文博行业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意义。要完善文博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加紧制定文博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重点工程规划及文化遗产地区域性专项规划,重视信息资源的建设,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实现以规划为指导、有法可依、有标准可循、有序建设、规范管理。文博单位要结合文物调查项目的推进,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加强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和整合等基础工作,重视信息知识产权保护,维护信息安全,面向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管理需要,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博信息资源服务;文博事业要强化信息技术研发与业务工作的联系和有机结合,以行业需求指导应用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软件的开发,以信息化应用促进业务工作的发展,切实提高文博系统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真正实现以信息化推动文博事业的全面发展。
四、加强专业人才建设
众所周知,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队伍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的全力配合。发展文博事业需要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
文博管理部门要注重人才成长环境创设,为高素质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和平台,让人才明确岗位是成就事业、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平台,克服把工作当职业、当谋生手段的错误认识,树立把工作当事业干、当追求的理念;
用环境凝聚人才,为造就人才营造“敬业、勤业、精业、创业”的环境;要积极培育“精本职、通相关、懂邻近”的专业人才队伍,从事文物的收集、保护、修复、鉴定、利用和科学研究,使其成为德艺双馨、博学多才、成果丰硕的知名专家学者;
要打造“政治强、业务精、会协调、善管理”的文博管理人才队伍,负责博物馆的日常管理、规范运转、组织建设、人才培养、安全保卫和组织协调,成为博物馆和谐发展参谋,成为科学管理、组织建设、人才培养、安全保卫和组织协调的行家,为博物馆建设提供强大的理论指导、人才支撑、文化动力、舆论支持、和谐氛围;
要对人才建设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进行人类学、历史学、经济学、地理学、法学等知识的培训,让人才队伍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使其具备科学的研究方法,用渊博的专业技术技能去解决文博领域存在的新问题新情况,成为德艺双馨文博通才。
要充分认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形成尊重人才、敬服人才,以有人才为荣的导向,营造有利于才生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
五、加快文博事业改革创新
新的形势下,文博管理部门要顺应形势发展要求,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加快文博事业改革创新,打造特色品牌,开发各类文博资源,实现文博事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
5.1开发人文旅游
众所周知,人文旅游是文博产业的延伸,是相关联的枢纽。文化遗产地、古建设施、名人故居、革命圣地等,已成为旅游的热点聚居地。提升旅游品质、为旅游注入文化元素,可实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可将文化遗产思想融合到旅游思想中,使旅游与文化遗产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突破行业和体制界限,构筑旅游文化品牌系统工程,实现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强势联合,组建文化旅游系统工程,实现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组合。
5.2展览展示
文化遗产展示、博物馆展?[是文化产品,免费展出可以为文博产业吸引大量游客。出土文物不能作为商品,能够制作成仿古工艺品、玩具、仿古藏品;配合展览的出版物,与藏品关联的工艺品,从建筑、藏品中而来的一些文化艺术、文化元素、制作工艺等,通过二次创作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工艺品、纪念品和礼品等,都能够给文博产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5.3文物鉴定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投资热点集中到收藏市场。老百姓对鉴定收藏业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文博部门要进入收藏市场,搭建鉴定平台,开展专家咨询、交流、藏家互动等活动,直接服务于社会,又通过鉴定和活动收取合理的费用。
5.4场馆运营
文博管理部门以文化遗产地、博物馆为依托开展文化创意活动、企业文化活动等活动,吸引赞助,建立基金等。这些都是文物、博物馆发展文博产业、开发文博产品的空间。这样做,既可以充分利用场馆,又增加了文博部门的收入,谓是一举两点。
新的形势下,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文博事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解放思想,推动文物博物馆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王成.新形势下的文博事业发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9):55-56.[2]马嘉忆.文博事业与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的关系研究?D以吉林市城市发展为例[J].黑龙江史志,2012(22):49-50.
第二篇:适应新形势 探索民政工作新思路
适应新形势 探索民政工作新思路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的提出,使民政工作的职能和地位发生了重大转变。一方面,民政工作内容由传统的救济、优抚向社会救助、优抚安置、基层民主政权建设、专项社会事务管理迅速扩展,工作对象由单纯的传统困难群体等特定对象向城镇困难人口农村贫困人口、城乡居民等几乎所有社会人群迅速扩展。在今天的政府格局中,几乎没有哪一个部门能象民政部门这样面对如此众多的弱势群体和管理对象。另一方面,民政工作自身的特性和其建设、管理、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定位,使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军,民政工作由社会建设的边缘位置走向了社会建设与管理的中心舞台,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民政部门须进一步明确职责搞好创新,发挥好建设、管理和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
一是把健全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作为最重要的任务,发挥民政事业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二是把发展以养老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体系作为最紧迫的任务,发挥民政事业调节社会利益的作用;三是把健全完善基层群众自治体系作为最基础的工作,发挥民政事业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四是把健全完善专项事务管理体系作为最规范的工作,发挥民政事业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五是把健全完善双拥和优抚安置工作体
系作为最优化的工作,发挥民政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为此,须在以下四个方面大力创新。
一是工作理念创新。要求树立四种观念,即以民为本的观念,一切以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利益为依归,充分履行保障民生、维护民利、落实民权的基本职责;大民政的观念,把社会的广大人群纳入自己的视野,通盘考虑民政整体工作在社会构建中的地位,考虑如何调动全社会的资源为民政所用;市场经济的观念,树立市场竞争和按市场规律办事的意识,把市场经济机制引入民政服务领域和事业单位改革领域,为社会提供充分服务;法制观念,以依法行政作为民政工作最基本的准则,靠制定法规章程规范民政事务,靠有效的行政执法实行社会监管二是工作思路创新。把事业社会化作为民政事业发展总的工作取向,对社会福利坚持社会化发展方向,改变政府独家包办的做法,鼓励和支持一切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福利事业,以适应急剧扩大的社会养老等福利需求;对民政经营的殡仪馆、公墓等具竞争性的公益服务业逐步放开,探索公益事业社会化的路子;进一步开拓福彩销售市场,开展经常性社会捐赠,集聚社会资金用于社会福利。对优抚安置取深化改革的路子,采取助学安置、货币安置、职业技能培训的办法,把退伍军人导向人力资源市场,实现政府扶助、自主择业
三是工作机制和方式创新。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小
政府、大社会”的社会发展趋势,民政部门要变社会事务一部门独办为民政牵头,多方共办。为此一要大力推进城乡社区建设,构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两个平台,发挥居委会、村委会和基层干部的作用,发挥社区专业服务队伍和自愿者的作用,建立民政服务管理网络体系,把民政管理的触角延伸到社会最基层。二要大力发展民间组织,利用民间资源促进事业发展。如采取委托、授权的办法,发挥慈善组织、红十字会在组织社会捐助中的作用;发挥婚姻服务协会在调解婚姻纠纷、维护婚姻当事人合法权益中的作用;发挥殡葬行业协会在规范行业行为提高服务水平方面的作用。三要积极争取和协调相关部门,共同推进民政事业。如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民政部门要通过出台救助办法,明确教育、卫生、劳动保障、司法、建设、工商、税务等部门在社会救助工作中的责任,争取他们的大力支持,建立健全以城镇低保、农村五保、农村特困救助、流浪乞讨救助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救助体系;以廉租住房、农村危房改造为主要内容的住房救助体系;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乡特困群众大病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医疗救助体系;以“两免一补”、捐资助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救助体系;以灾民转移和生活安置、灾损房屋重建为主要内容的灾害救助体系;以税费减免、免费或优惠培训就业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救助体系;以无偿提供法律咨询、免收困难群众打官司费为主要内容的司法救助体系,共同支
撑起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的大厦。通过以上途径,逐步建立“政府主导、民政负责、部门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民政工作新机制四是工作手段和方法创新。要以建设“数字民政”为目标,从根本改变传统手工劳作方式,大力推进民政工作信息化,推行电子政务,把低保、地名、优抚安置、民间组织、灾害救济等所有民政工作对象和相关内容逐步纳入电子网络,建立民政信息网和局域网,实现网上办公、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透明度。要在坚持行之有效的传统调查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基础上,引进现代社会管理理念,采用现代社会调查方法,从微观、宏观和中观角度,及时准确了解掌握民情社情,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五是加强民政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民政干部队伍素质。通过有计划地培训和引进人才,造就既有开阔视野,又有现代社会管理知识,能熟练运用现代社会管理方法实施民政管理的专门人才,实现民政干部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
第三篇:在实践中探索推动妇女事业发展的新途径
在实践中探索推动妇女事业发展的新途径
在实践中探索推动妇女事业发展的新途径
妇女的发展水平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胡锦涛同志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国妇女九大部分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强调:“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妇女的重要作用和妇女工作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马克
思主义妇女观,坚决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通过扎实有力的工作促进妇女事业的发展。”作为县级政府,就要立足县情实际,紧密结合发展县域经济的工作实践,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着力探索促进妇女发展,提高妇女素质,实现男女平等的新途径、新措施。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探索创新。
一、平等参与经济建设,提高女妇经济地位
一是支持农村妇女致富增收。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通过稳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和扶持龙头企业,筛选培育有地方特色,见效快的发展项目,积极发展养殖业、加工业、手工制作业等以妇女为主的优势产业,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为、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强吸纳妇女劳动能力。要建立健全对口帮扶工作机制,大力培育和发展为农村妇女服务的教育培训、科技示范、信息服务、产业组织、扶贫救助、劳动力转移网络。发挥好农村妇女科技致富协会和巾帼科技示范基地作用,继续开展小额信贷扶贫工作,大力支持妇女参与农村经济建设,进而脱贫致富。二是支持妇女就业,保证就业机会。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从计划、政策等方面加强宏观调控,把保障妇女就业机会放在重要位置,扩大就业领域,增加就业岗位,要特别关心下岗失业人员中的女职工就业,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在招聘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作和岗位外,坚决禁止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的行为,坚决保障在同等条件下,男女就业机会均等;严格执行《劳动法》有关规定,加强女工劳动保护,开展劳动监察,依法查处各种侵害妇女劳动权利和违反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的行为。劳动、民政、残联、工会、妇联等部门要切切实履行职责,积极组织残疾妇女参加技能培训,关心残疾妇女的生活保障和就业。
二、支持妇女参与决策,提高妇女政治地位
一是推动观念更新,着力在女性特色教育上发挥优势,引导女干部重新认识女性的传统角色,自觉带头弘扬“四自”精神,提高心理素质,敢为人先,奋发向上,以饱满的热情努力干好本职工作;二是改革创新用人制度,保障妇女干部进入决策层,坚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女干部;探索建立有利于女性领导人才培养选拔的机制,鼓励女性领导人才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建立后备女干部人才库,使更多的女干部经选拔培养和实践锻炼尽快进入组织视野,不断壮大女干部队伍;三是充分发挥妇联、工会职工委员会等群众团体在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中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作用。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法规和规划时,要注意听取各级妇联组织的建议和要求,充分考虑妇女的特殊利益,保障她们的合法权益。在制定有关涉及妇女利益的法规政策或设立有关妇女切身利益的专门机构时,应视需要吸收她们作为正式成员参加工作,保障妇女干部参与决策。
三、保护妇女合法权益,提高妇女社会地位
一是加强普法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宣传新《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母婴保健法》、《社会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妇女树立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二是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健全执法检查制度,依法追究不严格执法,知法犯法,损害妇妇权益的违法行为。坚决打击卖淫嫖娼活动,查处娱乐服务场所的色情和变相色情服务,打击遗弃、拐卖、残害女婴以及破坏计划生育政策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对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控告、申诉权的保护,完善健全妇女信访接待制度,开展妇女维权法律援助。有效制止对妇女的各种暴力行为,依法从严处理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公安机关在收到女性遭受暴力侵害的报警后,应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受害妇女。
四、完善妇保体系,提高妇女健康水平
一是调整充实县、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络人员配备、医疗设施,提高服务标准。充分发挥县级妇幼保健院的指导功能,坚持与计生服务工作相结合,进一步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实行面向社区,走向家庭,服务群众的方针,建立城乡妇幼监测网络,提高避孕节育及时率、普及率、有效率。二是开展妇女病、地方病和性传播疾病的普查普治工作,坚持集中开展工作与进村入户普查相结合,把农村妇女卫生保健作为重点突出抓好,落实企事业单位每两年至少为妇女进行一次妇女病检查的要求,全面提高城乡妇女健康水平。三是建立能使广大妇女从青春期、恋爱期、新婚期、孕产期、生育后期、更年期、老年期都能适时受到宣传指导的服务体系。普及有关避孕
节育、优生优育、妇幼保健等生育健康知识,提高育龄人群计划生育自我保健能力。根据育龄妇女不同需求,提供实效性较强、个性化鲜明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四是加大改水改厕力度。把自来水、安全卫生饮水和卫生厕所的建设纳入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生态农业以及农村建房规划工作之中。推进农村人畜粪便无公害处理工作,为妇女健康创造良好的环境。
五、支
持妇女接受教育,提高妇女整体素质
一是保障女性升学就学权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坚决禁止学校擅自提高女生入学的标准。支持贫困女童入学,对贫困女童减免学费杂费,采取“手拉手”、“春蕾计划”等形式,帮助贫困女童入学。二是广泛组织开展为广大妇女喜闻乐见的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她们的适应能力、自主能力和竞争能力。三是贯彻国务院《扫盲工作条例》,搞好妇女扫盲和扫盲巩固工作。逐步降低青壮年文盲中的女性文盲比率。重视外来流动人口中女性的扫盲工作,将其纳入本地扫盲工作规划,使其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贡献力量。四是重视和发展好特殊教育,为残疾女童、残疾妇女提供受教育机会,增强其生存、发展的能力。
总之,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发展观,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妇女工作的领导,不断出台新举措,开创新局面,努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合力推动妇女工作的良好局面,切实把妇女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四篇:党校事业发展
特色与创新是党校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叫XXX,非常荣幸能够参与这次演讲活动,我演讲的题目是《特色与创新是党校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
俗话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处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化大环境中,党校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党员干部的文化水平与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效率。如何推动党校事业的发展,是当前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特色与创新,将是党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源。
在党校事业发展的特色方面,需要从以下方面开展:
一是体现党校事业网络化特色
党校事业发展,并不是始终将旧有的教育知识传授给学员,而应该时刻秉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现代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落到实处,就是网络化发展,在党校事业发展中要始终体现出网络化特色,让学员通过相应的培训与学习,能够树立网络化行政理念,不仅要全面地掌握网络知识,而且还能够将网络技术运用到实际的行政事务当中,如电子政务、微信平台等,以此来体现出我们党校事业的网络化特色。
二是体现党校事业高效化特色
在党校事业发展中,要时刻明确党校事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党校事业的发展目的,那就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在这一基础上,需要着重体现出党校事业高效化特色。只有具备了高效化的特色,党校事业才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党校事业的最终发展目标才能够得到实现。在高效化特色方面,除了要为学员传授相关的知识外,更应该让学员掌握并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去处理日常的工作事务,可以采取学习成果验收的方式,定期对学员知识的运用情况进行检验与考核,提高学员运用所学知识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够体现出党校事业发展的意义。
三是体现党校事业体系化特色
党校事业的发展,并不只是将相关的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员,而应该体现出党校事业体系化特色。体系化特色,所要表现出来的,不仅要为学员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应该从实践、研究的层面来将党校事业形成体系化。在教学方面,有专门的党校教育人员,负责开展日常教学工作;在实践方面,有专门的理
论指导人员,负责对接受培训的学员进行日常指导,帮助学员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开展日常的行政工作;在研究方面,吸纳一些优秀的教育人才,共同对党校理论知识进行研究,结合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际以及新时期的教育事业发展需求,制定出更具特色的理论知识与培训内容,以此来推动党校事业体系化的发展进程。
在党校事业发展的创新方面,需要从以下方面开展:
一是从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创新
党校事业的发展,往往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实施基础,党校事业发展的关键,可以从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创新。只有教学内容得到创新,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党校事业的发展水平。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创新,一要开展反面教材教学。结合我国近期在各领域工作中发现出的一些不良行为与作风,如贪污腐败、违法违纪等,将这些案例作为教学内容,为学员进行讲解,让学员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与个人使命。二要开展榜样教学。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涌现出了一些优秀的党员干部,他们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发挥出了良好的榜样带头作用,在党校事业发展中,可以将这些榜样人物的优秀事例与经验做法,列入到教学内容当中,为学员开展教育培训,以此来营造良好的榜样带头学习氛围,将这些优良传统进行传承与弘扬;三要开展对比教学。参与党校学习的人员,都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骨干力量,在制定教学内容时,可以将不同地区的不同管理方法与行政行为进行对比分析之后列入其中,作为教学内容为学员进行讲解,并将其中的优秀做法进行分享,将其中存在的不足,以教育的形式予以指正,进而实现对党校事业发展的创新。
二是从教学方式层面进行创新
教学方式的运用,直接关系到党校事业发展的实效性与影响力。对此,可以从教学方式层面来进行创新,推动党校事业的发展。一要采用双向教学的方式开展教学。在党校事业发展中,除了由专门的党校教职人员为学员开展教学之外,还可以为学员提供自我展现的平台,让学员在讲台上讲解个人的学习心得与工作技巧,以此来实现双向教学,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二要运用现代化技术开展教学。在实际党校教学工作当中,在运用课堂的形式开展教学之外,还可以运用现代化技术开展教学,如远程视频教学、微信平台教学等,将现代化技
术运用到党校事业发展当中,提高党校事业发展的创新力度。
三是从教学成果验收方面进行创新
在党校事业发展过程中,教学成果是最终的表现形式,可以从教学成果验收方面来进行创新。一要制定明确的教学成果验收标准。在发展党校事业时,针对具体的教学工作,制定明确的教学成果验收标准,包括教学内容、需要掌握的标准以及在学院在日常工作中的运用标准、教学成果验收奖惩标准等,通过制度的形式,对教学成果的验收工作予以明确规定。对于未积极按照党校培训要求开展学习的学员,经过多次教学成果验收后,仍然考核不合格的,按照奖罚标准给予处罚,确保党校教学工作能够得到实现。二要定期开展教学成果交流活动。针对学员在党校的培训和学习情况,可以定期开展相关的教学成果交流活动,由学员在交流活动现场进行讲解与交流,通过交流来让学员之间找出差距与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帮助学员将所要学习的内容完全理解和运用,进而实现对教学成果验收的创新。
特色与创新,始终是党校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在体现出特色的同时,还要实现创新,从多个角度将特色与创新表现出来,以此来推动党校事业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第五篇:发展社会保障事业
民生之依
——论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小康社会已初步建成,但是由于物价走高、收入分配失衡等原因,住房难、看病难、入学难、就业难、养老难、等诸多“民生之艰”难题依然广泛存在,影响着人民的幸福感,成为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全面小康建设中的不和谐之音。发展社会保障事业解决诸多民生难题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根本大计,是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具体体现,是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的重大举措。加快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构建“民生之依”网络,有其必要性。
构建“民生之依”网络,符合国际趋势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当前阶段我国人均收入迈过3000美元大关,这个时期往往是一个国家开始经济高速增长的机遇期,又是社会矛盾多发的敏感期。在这个阶段,诸多民生难题日益严重,澳大利亚、英国等一些国家建立了合理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缓和、解决了诸多民生问题,促进了经济文化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迈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而一些国家没有及时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矛盾逐渐演变为社会**,经济文化社会出现了大幅度倒退。国际经验凸显了我国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构建“民生之依”网络,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飞速发展,一部分人已经先富了起来,然而贫富差距也越拉越大、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事业、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先富带动后富,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内容,意义重大而深远。构建“民生之依”网络,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贫富差距的不合理扩大是社会动荡的最大根源,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的警戒线,影响了社会制度的公正和权威,甚至激化阶层矛盾、造成社会对立与冲突动荡,社会不满情绪、仇富心理滋生蔓延。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加快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逐步缩小贫富差距,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构建“民生之依”网络,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影响日益明显,投资过热带来的隐患也逐渐暴露,经济发展势头已陷入疲软,根本应对之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方式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方式转变。目前我国“存钱防老”,“存钱防病”等现象非常普遍,人民有钱不敢花、不愿花,导致内需不足、消费增长停滞。只有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事业,使人民“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才能激发人民的消费能力,让人民大胆花钱、放心花钱、花钱没有后顾之忧,从而全面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吕祖善省长说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是“功在当代、恩泽子孙、惠及千秋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长期而艰辛的努力”。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府的主导下,全社会群策群力,“民生之依”网络能够逐步构建,“民生之艰”难题能够逐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