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文化建设与行业发展关系浅析

时间:2019-05-14 22:51: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路文化建设与行业发展关系浅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路文化建设与行业发展关系浅析》。

第一篇:公路文化建设与行业发展关系浅析

公路文化建设与行业发展关系浅析

“行业文化是深巷的酒”,一个成功的行业必定会形成一整套的属于本系统的文化,一个成熟的行业文化又必定要经历必要的摔打和锤炼才能形成。俗话说:“千锤万凿出深山”。一个好的行业文化氛围建立之后,它所带来的是群体的智慧、团队协作的精神、新鲜的活力和朝气,可为行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是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就我们公路行业而言,我个人认为不论是成熟的行业还是正在发展中的行业,其行业文化主要函盖行业发展理念、行业经营管理、行业品牌塑造和诚信合作等方面的内容,形成一个体现时代精神、具有竞争实力的文化体系,归根结底是一个行业、一个单位的软实力的体现,软实力的提升关乎行业的发展。下面我就个人观点谈谈公路文化建设与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和重要意义。

一、公路发展的理念是行业文化孕育的导向

公路行业发展取决于理念方向的正确。行业行为的正确方向取决于单位根本指导思想的引领,而形成一个行业的发展理念。形成什么样的发展理念企业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因此,它的形成是至关重要,它是行业生存、发展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因此,宣传本行业的发展理念是根本,传承具 有本行业特色的精神,在点滴的酝酿之中形成本行业的特色。大凡成功的企业或行业都是这样,像日本的丰田、美国微软公司等国际大企业对它的所有员工把熟悉和了解本公司的发展理念作为自己的必修课。得到企业员工的认同和遵循,企业与员工的命运合二为一,志同道才合,企业和员工具有了共同的价值观、目标和信念,员工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遂而形成属于自己行业的属性,企业的发展才有长足的进步。

二、行业运营管理是行业文化的途径

行业运营管理模式是行业文化形成的最佳途径,成功的行业文化肯定不外乎科学合理的决策、合乎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管理机制,它给企业带来的是强劲的发展势头,良性的发展环境,丰厚的社会效益。否则,将出现人浮于事、人心焕散、忙于应付、各自为主、一盘散沙、强于维持的艰难窘境,要挽回局面代价沉重。因此,科学合理的决策是行业走向成功的必然要求,在行业投资方向、人才引用、制度建设等重大决策方面,应该充分发扬民主,通过集体的智慧决策行业的大政方针。合乎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是行业发展的灵魂,正如公路人传承的“吃三睡五干十六”的拼搏精神和勇于奉献的时代创新精神,才有今天公路人的不凡业绩。管理追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尊重人、培育人、激发人取决于行业的制度,实施人本管理,激 发人的热情,尊重人的尊严,满足人的合理需求,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实现人的创造性,也实现了管理的最佳目的。

三、行业品牌塑造是行业文化的体现

对任何一个行业来讲,塑造自已行业的品牌是首当其充的,公路行业的品牌的塑造不简单于广告宣传,它其实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为民服务效应、工程质量效应等,它既是行业品牌塑造的核心,也是行业文化的精髓。公路行业面对的是执法为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群体,要打造属于自已行业的品牌只有遵章守规、规范、阳光、文明执法、点滴做起,打造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得起社会民众考量的服务机构和优良工程。俗话说“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打造一个精品工程、塑造一个行业标兵都是行业文化的体现,其辐射效应是持久的、正面的,其价值也无价的。

四、行业信誉是行业文化的基石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行业的诚信度可以决定其生存空间和民众支持度。它是行业发展的纽带和桥梁,脱离了信誉其它无从谈起,不任是行业与行业之间,还是行业内部上下级、领导与职员之间都离不开诚信交往,精诚合作。有人研究表明,人只有在充分信任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潜能和效益,一个行业的发展同样也不例外。否则,行业失去的是市场,丢掉的是的发展,伤害的是民心。因此,一个行业的 发展离不开诚信的行业文化氛围,缺少诚信与信任的行业文化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业文化。两者给行业带来的是活力、动力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也正是我们公路行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树具有时代特色,符合本行业蕴含的公路文化,谋求新时代新发展是公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愿意与公路战线的同行携手共创、共建、共享公路行业文化资源,打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形成具有服务公路行业发展的特色文化软实力。

第二篇:浅谈公路行业领导文化建设

本文作者:秦权 好范文原创投稿

浅谈公路行业领导文化建设

一、公路行业领导文化的涵义及特点

公路行业领导文化是公路行业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公路行业领导者文化素质、领导意识、领导艺术、领导能力的外在体现。它包括对领导文化的认识、领导价值观、领导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原则等。公路

行业领导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领导职责的单一性。公路管养行业的主要职责是对国省干线公路进行管理与养护,为社会提供安全便捷的道路交通条件。这就决定了公路管养行业领导职责的单一性。尤其是随着交通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公路管养行业的职责越来越单一,从过去建、管、养、征为一体的职责逐渐变为养护为主、建设为辅的职责。

(二)领导工作的专业性。公路管养行业虽然不是高科技行业,但它是技术性和技能性较强的行业,从小修保养到沥青路面大中修,从一个裂缝的封补到一个坑塘的填筑,都有一定的技术性和技能性,都要按照国家交通部颁布的公路养护技术标准进行规范操作。作为领导者,虽然没有必要完全掌握这些技术和技能,但必须了解和熟悉这些技术和技能,掌握养护工程施工的环节,才能更好地做好领导工作。

(三)领导成果的社会性。公路管养是一项公益性的社会事业,公路管养的成果体现在路况质量上,这一成果是全社会受益,而不是公路行业的职工受益。这就要求领导者必须从社会这个角度去考虑管养工作。领导者如果不从社会需要这个角度去考虑管养工作,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就很难领导好公路管养工作。

(四)领导活动的服务性。公路管养行业是服务行业,服务的标准是通、平、美、绿、安,公路管养工作就是围绕这个标准进行的,服务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行业的社会形象。作为公路管养行业的领导者,一切领导活动都必须围绕如何达到通、平、美、绿、安这个标准,如何使服务质量让社会满意。

二、公路行业领导文化建设的功能及意义

建设领导文化,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构建和谐领导班子的需要,是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发挥集体领导作用的重要保证,对于推进公路管养行业三个文明建设、实现公路管养科学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一)有利于凝聚领导力量。领导班子是由多名领导成员组成的,每个领导成员先天的、后天的条件都是不同的。就先天条件而言,家庭环境条件有差异、性格特点有差异、情商智商有差异、兴趣爱好有差异;就后天条件而言,学历层次有差异、文化素养有差异、道德修养有差异、能力水平有差异。如何把各个先天条件和后天条件差异较大的领导成员团结在一起,就需要有一种大家认同的价值观,有了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就会把各种不同条件的领导成员凝聚在一起,就能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是领导文化最重要的功能。如果没有共同的价值观,没有共同的理想追求,没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各吹各的调,各走各的道,形不成合力,就会消耗领导班子的力量,从而阻碍公路管养事业的发展。

(二)有利于激励领导意志。坚忍不拔、锲而不舍、顽强拼搏的意志,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公路行业文化要求领导者“博学善思、高远健行”,是从领导者素质方面提出要求的。领导者具备了坚忍不拔、锲而不舍、顽强拼搏的意志力,就会去勤奋学习和工作,就会像鲁迅先生说的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学习和事业上,就会刻苦钻研、奋力拼搏,克服学习和工作上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就能乘风破浪,在公路管养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公路行业领导文化对领导者提出的素质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会激励领导者的意志力,使领导者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有利于约束领导行为。领导行为包括领导作风、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的行为。规范的领导行为是领导者基本素质的体现,也是“三重一大”正确决策的重要保证。一般来讲,基本素质比较好的领导者,在对“三重一大”进行决策时,都能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作出决策,这样的决策往往都是科学的、正确的。而对一些基本素质不高的领导者来讲,在对“三重一大”进行决策时,喜欢“家长制、一言堂”,缺乏民主意识,即使是集体研究,也是走走形式、走走程序而已,根本听不见别人的意见建议。这样作出的决策,往往都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由于决策不科学、不符合客观实际,贻误了发展机遇,有的甚至会给单位造成重大损失。这方面的例子可以说是举不胜举的。公路行业领导文化对领导者行为规范的要求,无疑对领导行为具有重要的约束和规范作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领导作风、工作作风。

(四)有利于树立领导形象。领导形象是领导者人格魅力的体现,而领导者人格魅力又是领导者的思想品德、文化素养、领导水平、领导作风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集中体现。领导者的人格魅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长期学习和修炼的结果

。那些学习上勤奋努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敬业精神强、一心为职工利益着想的领导干部,自然会有很强的人格魅力,也会有崇高的领导形象。相反,那些不注意学习修养、作风不务实、生活情趣不健康、进取精神不强、一心只为自己的利益打小算盘的领导干部,是没有人格魅力可言的,在群众中的形象自然也不会好。领导文化中对领导者行为规

范的要求,有利于规范领导者的行为,对于培养领导者良好的学习兴趣、健康的生活情趣、务实的工作作风和高尚的人格形象,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公路行业领导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一)强化领导意识。强烈的领导意识是做好领导工作的基础。具有强烈的领导意识并不是说要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领导职位,而是要求在领导岗位上的同志要有“在其位谋其政”意识,不是说在一定领导岗位上就可以搞特殊化,做一般人不能做的事,而是要求领导者做好职责范围内的事,而对于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不允许做的事则坚决不做。作为一名领导者来讲,学习上要比普通职工勤奋,要比普通职工具备更加宽广的知识面,工作上要比普通职工努力,要比普通职工更具敬业精神,作风上要比普通职工更加扎实,要比普通职工更具艰苦奋斗精神,纪律上要比普通职工要求更严,要比普通职更具自律意识。有了这样的领导意识,才能做好领导工作。而现实的情况是,一些领导者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后,就自我感觉良好,自觉不自觉地放松了学习,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谦虚谨慎的态度没有了,踏实的工作作风没有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了,严密的组织纪律性没有了。有的甚至整天沉迷于打麻将、玩扑克、搞刺激,把心思都用在麻将扑克牌上,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甚至连普通群众都不如。领导者只有具备了强烈的领导意识,才会自觉加强学习和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才会保持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才会把心思用在公路管养事业上。

(二)提高领导素质。领导者的素质是指在先天禀赋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而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基础条件和内在要素的总和。它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及领导和管理能力等。提高领导素质,加强自身学习和修养是基础。既要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更要注重向实践学习,使理论得到进一步升华。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毛泽东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只有勇于实践,大胆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领导素质和能力。提高领导素质,组织培养是关键。领导素质的提高,光靠自身努力还不够,还需要组织提供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的机会,如果组织不提供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的机会,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不能在实践中应用,领导素质也是不可能提高的。提高领导素质,还要靠干部选拔任用的机制作保证。如果不建立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竞争择优,以及监督、考核、奖惩机制,就不可能激发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就会得过且过,领导素质就不可能提高。领导素质是领导文化的基础。只有具备了厚实的文化素养和理论功底、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大胆创新的勇气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才谈得上具有领导文化。如果连基本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和理论素养都没有,就谈不上什么文化。

(三)改进领导方法。领导方法是领导者素质的体现。领导方法的正确与否决定了领导活动的成效。实践证明,方法正确,事业兴旺;方法失当,事业受损。要使公路管养事业长盛不衰,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的领导方法为指导。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依据不同历史时期党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地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领导活动,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领导方法。如实事求是方法、群众路线方法、系统分析方法等。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科学方法论的精髓。实事求是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必须把上级要求与本单位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贯彻落实,还必须健全领导体制,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杜绝“一言堂”,从源头上营造实事求是的良好环境。群众路线是唯物史观在领导方法上的生动体现,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领导者的正确决策和举措只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否则,无论多么高明的领导者,一旦脱离人民群众的实践,他的智慧就会枯竭,工作必然失误。要坚持群众路线,就必须处理好主人与仆人的关系、权力与义务的关系、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领导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要求各级领导者必须具有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能够驾驭事物整体,熟练掌握系统分析方法。

(四)提高领导艺术。领导艺术是指建立在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之上,富有创造性,产生高效率的方法技能。它是领导者的知识、智慧、胆略、经验、能力和方法等诸多要素的综合体现。领导艺术是领导方法的创造,是领导经验的升华。领导艺术是广博知识的运用,是各种经验的综合体现,要求领导者刻苦学习,认真实践,从多方面努力,全方位提高素质,铸造复合型人才。领导艺术的非程序性,要求领导者在解决问题时,不按已有的模式,超出常规、独辟蹊径,随机应变,这就有赖于胆识谋略、意志勇气的艰辛磨练,有赖于领导审时度势的果断处置。创造性是领导艺术的灵魂和生命。实践在变化,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只有随着实践的变化不断创新,做出的决策才能符合客观实际。比如公路养护站所的设置,随着通县油路、通乡油路建设速度的加快,传统的“十里一个班,一班十个人”的生产组织形式已无法适应沥青路面养护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大站所、机化站的生产组织形式。如果看不到这个变化趋势,不及时从适应路面养护机械化要求这个角度去合理设置大站所、机化站、石料场,就很难满足沥青路面机械化养护的需要。有的单位在大站所、机化站、石料场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就是由于领导者有了超前意识,看到了公路管理与养护事业发展的方向。而有的单位则由于领导者没有及时看清这个方向,致使大站所、机化站、石料场建设工作滞后,从而丧失了发展的机遇。

四、公路行业领导文化建设的原则和要求

(一)“领导就是服务”原则。马克思说,无产阶级领导者应是“社会负责的公仆”和“社会本身的负责的勤务员”。毛泽东把共产党领导的本质和宗旨精辟地概括为“为人民服务”,张闻天、邓小平明确提出“领导就是服务”的观点。新的历史时期,党员领导干部就是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公路行业作为公益性服务行业,服务性是行业的本质特征,领导者不但要服务好行业、服务好职工,更重要的是服务好社会,用良好的路况来检验服务工作的效果。

(二)“三个满意”原则。公路管养行业领导者工作实绩最直接的体现是为社会提供良好的通行条件,领导活动的成效最终要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行。所以,公路行业领导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满意原则。领导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职工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只有达到了单位强、职工富、环境优,职工才能认可。所以,公路行业领导文化建设必须坚持职工满意原则。领导活动不仅要让社会认可、对职工负责,还要对上级负责才行。如果所做的工作得不到上级认可,领导活动就很难进行下去。所以,公路行业领导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上级满意原则。只有做到“三个满意”,领导活动才算取得成效。

(三)“发展是政绩”原则。加强领导文化建设,其根本目的是提高领导素质,激发领导者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做到工作热情一团火,以极端的工作热情领导公路管养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实现公路管养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如果一个领导干部在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为官一任甚至几任,单位三个文明建设没有新的起色、职工群众没有得到更多的实惠,不要说政绩,就连称职都算不上。有的领导干部在一个单位为官多年,离任时既没有留下什么债务,也没有留下什么财产,美其名曰“平稳发展”,实质是止步不前甚至退步,这是庸官的表现。相反,有的领导干部离任时虽然留下一笔债务,但也留下了大量的实物财产和基础设施,职工也得到了实惠,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政绩。领导干部为官一任就是要多做“打基础、利长远、顺民意、得民心”的事,多为职工着想,让职工得到更多的实惠。只有发展问题解决好了,才有政绩可言。

(四)“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能不能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体现出一个领导干部的境界、胸襟、气度及素质。领导就是决策,就是出主意、想办法、用干部。要作出科学的、正确的决策,要拿出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办法和思路,要选好用好干部,不按照民主集中制的方法是做不到的。领导干部民主意识不强、个人专断的原因,除了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工作不力外,根本的还是领导干部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高,党性修养不够,没有很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没有宽广的胸怀、崇高的境界。加强领导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文化的熏陶,使领导干部树立民主集中制意识,掌握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领导文化对一个单位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强领导文化建设,提高领导素质、增强领导意识、提高领导能力,把各级领导干部塑造成为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高素质领导人才。(作者单位:云南省玉溪公路管理总段)

第三篇:浅谈公路行业安全文化建设

本文作者:秦 权 好范文原创投稿

浅谈公路行业安全文化建设

秦 权

一、公路行业安全文化的涵义及特点

公路行业安全文化是公路行业在安全生产与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公路行业职工生产作业过程中安全意识的外在体现。它包括对安全文化的认识、安全文化体系的建立、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原则等。公路行业安全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易发性。公路行业虽然不是安全事故高危行业,但却是安全事故易发行业。公路管理与养护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施工作业现场都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比如,大中修工程、小修保养作业过程中易发生安全事故,水毁抢修作业过程中易发生安全事故,机械设备的操作使用过程中易发生安全事故,沙石材料的采备过程及材料的铺装过程中易发生安全事故。尤其是边施工边通车的养护施工作业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更大,如果职工没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安全警示标志标牌不齐全,安全防护措施不完善,就会给施工人员和过往车辆带来不安全因素。可以说,安全隐患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二)突发性。公路行业存在安全事故的突发性。比如因水毁坍方、泥石流而发生的安全事故就是一种突发性安全事故。这种突发性安全事故往往存在不可预见性,尤其是大面积山体滑坡,按照常规知识和经验是无法判断的。在一些边坡不太稳定的路段,突如其来的飞石常常威胁着过往车辆和行人安全,养路职工常年在路上施工作业,被飞石砸伤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排他性。公路管养行业是公益性服务行业,涉及的不仅仅是职工安全和生产安全,更重要的是驾乘人员及车辆安全,一旦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将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公路管养行业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无论发生任何特殊情况,只要与安全发生矛盾,都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安全,绝对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比如对于一些危桥的限载,是根据危桥的承载能力确定的,超过限定的载重量,就有可能发生桥跨车毁事故,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车辆都只能服从限载规定。

(四)实践性。这是公路管养行业生产安全的本质特性。公路管养行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公路管养工作的每项安全保障措施都要落实到具体的施工环节和作业现场,每项安全保障措施有没有效都要在实践中去验证。比如对一些不稳定边坡的处治,采取哪种处治措施,要根据地质情况而定,而究竟哪种防护措施更有效,是经过长期实践的结果。

二、公路行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作用及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全员安全意识。能不能做到职工安全、生产安全,安全意识是基础。如果职工没有安全意识,即使安全设施再好,也难免会发生安全事故。“越是危险的地方越安全”,说的是危险的地方人们的安全意识比较强,则不容易发生安全事故,而在安全设施比较完善的地方,往往人们的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则比较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从近些年发生的安全事故案例来看,在一些安全隐患比较多的生产环节发案率并不高,而在一些安全隐患比较少的生产环节反而发案率比较高。究其原因,就是由于职工在安全隐患多的生产环节安全意识比较强,而在安全隐患少的生产环节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安全文化建设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反反复复地进行安全意识强化教育,使管理者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使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比如这几年在全员开展“安康杯”知识竞赛活动、安全文化专题探讨及各种形式的安全文化教育,对于提高管理者和生产者的安全意识就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有利于避免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建设安全文化,对安全设施的完善,可以增强防范措施,有利于避免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比如近几年在一些安全隐患比较大的重点路段实施的安全保障工程,从驾驶员的心理来讲,有了防撞设施,就觉得有了安全保障,就增加了几分安全感,精神就会处于高度放松状态,而精神越是放松,对车辆的操作就越是自如,就越不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从实际效果来讲,即使车辆控制不住,也会起到防撞作用,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车辆的损坏程度,最大限度地养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一些危险路段设置的安全警示标志以及在一些施工环节、作业现场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都能增强驾驶人员及施工作业人员的敏感度,有利于减少和避免可能避免的安全事故。

(三)有利于增强管理者的人本理念。人本理念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把被管理者的利益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把“关爱生命、关爱健康”作为最基本的要求。尽管人本理念体现在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生命和健康,而生命和健康是要通过安全来保证的。如果一个行业连职工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就谈不上以人为本。安全文化建设中管理者对员工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对员工采取安全保护措施,一方面,使员工的生命和健康有了安全保障,另一

方面,管理者也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感化,自觉不自觉地把员工的生命和健康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比如对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各个层级的管理者都要对安全生产管理各个环节的要求进行熟悉和了解,同时还要思考和研究各个环节的防范措施。而所有这些,无不是为确保员工的安全而为的。

(四)有利于提升行业形象。

一个行业的形象是从多个方面体现出来的,豪华的办公楼体现出行业形象,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体现出行业的形象,优质的产品体现出行业形象。对于公路管养行业来讲,哪个方面更能体现行业的形象呢?应当说,良好的路况、安全便捷的通行条件更能体现公路管养行业的形象。就道路交通安全而言,完善、规范的安全设施、齐全的安全警示标志,既是负责任行业的体现,又是交通安全的重要保障。就施工安全而言,齐全的施工安全警示标志、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井然有序的作业现场,既是施工安全的重要保障,又体现出专业队伍的形象。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讲,也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如果一个行业职工的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谈行业形象就是一句空话。而从现实的情况来看,由于施工作业现场安全警示标志不齐全、不规范以及安全保障措施不完善而引发的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是累见不鲜的,从很大程度上都影响了行业的社会形象。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最大限度地保证职工安全,对于提升公路管养行业社会形象意义十分重大。

三、公路行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一)强化全员安全意识。有无安全意识,安全意识强不强,是确保安全与否的重要因素。管理者有强烈的安全意识,一方面会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另一方面会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各类安全保障设施,从很大程度上为一个行业、一个单位的安全提供了保障。如果管理者连自己都没有安全意识,就不可能加强员工的安全教育,更不可能在安全设施上进行投入,单位的安全就很难得到保证。员工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就会自觉加强安全防范,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单位虽然配备了安全防护用品,但由于职工安全意识不强,根本不把安全防护用品当一回事,有的甚至长期堆放在仓库而不使用。为此,必须经常性地加强全员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

(二)完善安全保障措施。强烈的安全意识是职工安全、生产安全的基础,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则是职工安全、生产安全的重要保证。尤其是一些人力不可抗拒的不安全因素,如果没有完善的安全防护设施,就算职工的安全意识再强,也是无法战胜的。安全保障措施分为两类:一类是软措施,即科学、合理的安全操作规程,这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另一类是硬措施,即各种安全防护设施。就软措施而言,需要管理者在集思广益、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施工作业的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安全操作规程;就硬措施而言,需要管理者从安全隐患的大小出发,配备相应的安全防护设施。比如在一些危险路段,是设置防护墩还是防撞墙,要根据安全隐患的大小而定。再如,生产作业现场配置安全警示标牌的数量,也要根据安全隐患的大小而定。一般而言,高速公路养护施工作业现场安全警示标志标牌的数量应多于低等级公路养护施工作业现场,经常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作业人员要比一般生产作业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要严密,一线生产作业人员要比二三线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要严密。只有根据安全隐患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确保职工安全和生产安全。

(三)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安全问题不单是哪级组织、哪个领导、哪个职工的事,而是全员的事,也不单是人员的安全,还包括生产的安全、物资设备的安全,涉及的是全员及生产的全过程、生产的各个环节,任何一个岗位、任何一个环节留有安全隐患,都会影响到全局。为此,必须建立健全一系列的安全管理体系,才能有效确保人员和生产安全。主要包括人员安全管理体系、生产安全管理体系、设备物资安全管理体系等。与此同时,还必须建立健全与之配套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只有每道生产工序、每个生产环节、每个施工作业现场、每个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都有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安全。要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形成全员、全方位的安全管理网络。

(四)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工作,关键在落实。对职工的安全教育,需要去落实;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需要去落实;安全防护设施的设置,需要去落实。如果责任不落实,相互推诿,出现漏洞,就会出大事。现实情况是,有的单位在安全工作上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谈安全工作重要性时头头是道,谈安全设施投入时成本重要,取得成绩表彰先进时领导重要,出现问题追究责任具体责任人重要。这就是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的表现。由于责任不明确、不落实,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规章制度的情况时有发生,尤其是在一些安全防护设施的投入上,客观上由于资金紧张不可能得到相应的投入,主观上也有心存侥幸的情况。为此,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必须体现在责任追究上,一旦发生安全责任事故,必须一查到底,无论是经济的,还是行政的,该追究什么责任就追究什么责任。只有责任得到落实,安全才会有保障。

四、公路行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原则和要求

(一)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保证公路管养行业全员的生命安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更是安全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保证职工安全是第一位的。当职工安全与其他安全发生矛盾时,首先要保证职工安全,当职工安全与生产效益发生矛盾时,首先要保证职工安全。

(二)以车为本原则。公路管养的目的就是保证车辆安全通行,公路的日常维护和保养要从方便车辆安全通行的角度考虑,安保工程的实施要从保证车辆安全的角度考虑,危险路段、施工作业现场安全警示标志标牌的设置要从保证车辆安全的角度考虑。坚持以车为本,就是一切从有利于保证车辆安全的角度去做好管养工作。当车辆安全与施工作业安全发生矛盾的时候,首先要保证车辆安全,当施工作业进度和效益与车辆安全发生矛盾的时候,首先要保证车辆通行安全。

(三)安全第一原则。就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当安全与进度发生矛盾时,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当安全与效益发生矛盾时,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公路管养行业是公益性服务行业,建设平安和谐行业是全体养路职工的共同愿景,只有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地确保职工安全、生产安全,为车辆通行提供安全保障,才谈得上平安和谐。

(四)预防为主原则。预防为主是安全工作的基本原则。加强安全工作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采取各种安全防范措施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必须把预防放在重要的位置,只有防患于未然,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

安全是一个负责任行业的重要体现,是平安和谐的重要前提。提高全员安全文化素质,对于增强全员安全意识,促进和谐平安,提升行业形象,意义十分重大,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努力提升行业安全文化水平,为平安创建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作者:云南省玉溪公路管理总段)

第四篇:关于加强交通公路行业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加强交通公路行业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摘 要 随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我国在交通公路行业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举世瞩目的成就。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对于交通公路行业文化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相关部门必须要尽快的提高对于交通公路行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交通公路行业文化作为我国整体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整体文化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目前加强交通公路行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措施做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加强 交通公路行业 文化建设 思考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6)03-000-02

一、加强交通公路行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交通公路文化建设顺应了交通公路行业发展的大趋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对于公路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公路文化建设很好的顺应了交通公路行业发展的趋势。交通公路文化建设可以更好的提高交通公路行业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道德素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增强他们的工作素养和责任意识,从而使得他们可以更好的为人们服务。近几年来,我国各个交通公路管理部门不断的增强了交通公路行业的软实力建设,并且将交通公路文化建设增加到了重要的议事内容中,不断的加强交通公路文化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许多交通公路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公路文化建设是提升行业“软实力”的有效手段

加强交通公路行业文化建设对于增强行业的软实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近几年来,我国开始大力的开展交通公路文化建设这一工作,并且许多交通公路管理也已经取得了令人举世瞩目的成就。例如,许多交通公路管理部门已经完成了大量的公路建设,公路的里程和公路的等级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公路的路貌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这些举措,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交通公路建设的智能、内容以及性质,帮助人们树立了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也大大的提升了交通公路行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公路文化建设能为公路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交通公路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公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文化支撑。例如,首先,交通公路文化建设使得交通公路管理部门的职能发生了大大的转变。公路管理部门的职能由原来的建设管理转变成了行业管理,又从原来的管制型部门也渐渐的转变为了现在的责任型部门,从而更好的明确了所有工作人员的职责所在。另外,交通公路行业文化建设使得公路发展的模式也发生了比较显著的转变。随着人们对于公路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公路发展模式也渐渐的由原来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转变为了集约型增长模式,公路建设越来越注重公路的安全环保以及舒适等,而不再是仅仅追求公路里程的增加。最后,交通公路文化建设也使得管理方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公路管理部门开始加强了对于公路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重视程度。

二、加强交通公路行业文化建设的有效对策

(一)尽快制定一个合理的行业核心价值体系

为了更好的加强我国交通公路文化建设,相关部门必须要尽快的制定一个比较合理的行业核心价值体系。例如,交通公路管理部门已经不断的强化自己的服务意识,提高公路服务能力,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核心利益。另外,公路管理部门应该根据目前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尽快的建立一个合理的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并且要求所有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要严格的遵守这一体系,在工作过程中始终牢记这一体系。同时,公路管理部门也应该及时的制定一个交通公路体系,使得人民群众可以更加了解公路管理部门的职责,增强他们对于公路管理部门的信任度。另外,公路管理部门还应该创设一个积极活跃的工作氛围,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为人民服务奉献的意识,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理想目标以及自我价值目标。

(二)建立健全行业的规章制度

众所周知的是,一个健全的规章制度是所有工作人员以及人民群众的行为准则,因此,尽快的建立健全行业的规章制度是一种必然趋势。例如,公路管理部门可以制定一个公路工作人员职业行为规范,并且在这些行为规范中增加公路养护、公路收费以及公路管理等,根据他们日常工作中的表现来对各个工作人员进行对应的奖罚,对于一些表现突出的工作人员必须要给予一定的惩罚,而对于一些责任意识和工作意识比较差的人员必须要给予严厉的惩罚。或者,公路管理部门也可以建立团队文明规范制度,让团队内部的成员进行相互监督和相互学习,并且根据整个团队的业绩来对他们进行奖罚。

(三)精心打造一系列物质文化体系

一个完善的物质文化体系在交通公路行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各个管理部门必须要尽快的打造一系列物质文化体系。例如,我们在进行公路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在公路的路面或者桥梁的两侧增加一些文化要素,或者也可以设置一些路牌,然后在这些路牌上写上公路文化要素,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可以更好的了解交通公路文化建设,突出公路建设中的文化内涵。另外,相关管理部门也可以开展工作人员交流活动,让他们提出一些关于规章制度、文明标语或者工作服装的观点,然后根据所有的观点,选择出最适合的,并且应用到实际管理过程中。并且,公路管理部门也可以对公路的工作环境、工作人员的服装或者文明标语等进行统一,从而更好的提高公路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四)积极的开展一些特色文化活动

在交通公路管理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各个公路管理部门应该积极的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并且鼓励所有交通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积极参加这些文化活动。例如,公路部门可以定期的开展一些公路文化建设的创新竞赛。首先将所有工作人员分成几个小组,然后要求各个小组的成员在规定时间内提出公路文化建设的创新标准,然后选择一些公路文化建设的专家作为评委,要求他们对各个小组的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并且选择出最优秀的小组,然后公路管理部门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或者,公路管理部门也可以定期的开展一些创先争优的活动,鼓励所有工作人员积极的提出自己关于公路文化建设的想法,并且在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将文化建设作为工作的另一个重要内容,管理部门应该根据他们日常的工作表现以及工作业绩对他们的薪资进行一定的调整。

(五)加强对于干部职工队伍的培训力度

我们知道,在交通公路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公路管理部门的干部职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各个交通公路行业必须要不断的加强对于部门内部干部职工队伍的培训力度。例如,公路管理部门应该定期的对部门内部的干部职工进行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部门可以聘请一些专业的公路文化建设人员对他们进行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将公路文化建设作为培训的重中之重,在培训结束之后,部门还应该对他们的培训成果进行考核,对于考核成绩优秀的职工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而对于一些考核成绩不合格的干部职工应该给予一定的奖罚,并且要求他们继续参加下一次的培训活动。另外,公路管理部门还应该不断的提高干部和职工的招聘条件,为从而不断的为交通公路管理管理部门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最后,交通公路管理部门还应该定期的组织一些干部职工交流学习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鼓励所有干部和职工畅所欲言,提出自己关于公路文化建设的观点。最后,交通公路管理部门还应该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考核机制和人才发展的机制,从而不断的提高交通公路管理部门干部和职工的思想政治道德素养。

三、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对于交通公路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公路建设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各个交通公路管理部门必须要尽快的提高对于交通公路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并且付诸于实际行动。例如,各个交通公路管理部门可以定期的举办一些公路文化活动或者公路文化建设创新竞赛,进而不断的提高人们对于公路文化建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促进整个交通公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 李雁,方盛举.云南省公路系统行业文化构建研究[J].云南大学,2014.09.[2] 王国丽.王东林,企业文化建设的困惑与出路[J].江西师范大学,2013.156.

第五篇:关于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文化建设关系探析

关于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文化建设关系探析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高谋洲关键词:乡村旅游 乡村文化 关系 良性互动摘要:乡村特有的文化传统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吸引物,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开发特别是游客进入无疑又会对乡村文化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只有大力宣传乡村特色文化的价值,充分利用利益机制,积极寻找旅游地农民和游客兴趣的结合点,强力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充分发挥乡村社区和乡村旅游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加强政府对乡村旅游经营的调控和监管,才能促成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

乡村旅游是随着城镇化推进而兴起的一种旅游类型,源于欧洲。根据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是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Rurality)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从市场来看,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是大城市的居民。通过对游客的研究,国外学者发现游客参与乡村旅游的主要心理动机是喜欢乡村慢节奏和简单的生活方式、怀恋传统文化和田园风光,他们希望了解当地过去和现在的生活,不喜欢与其他游客伴行,急切地希望成为当地的临时一员。由此可见,乡村特有的文化传统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吸引物,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当然,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开发特别是游客进入无疑会对乡村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理清这种影响的方面和性质,扬其利,弃其弊,对保障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

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激励农民加强对乡村文化和历史遗产的保护。国外的很多案例研究表明,乡村旅游有助于增强乡村社区的自豪感,保护乡村文化和历史遗产。这些研究显示,在乡村旅游开发之前,乡村社区的一些独特文化和历史传承鲜为人所知,处于逐渐衰微的状态,乡村旅游发展通过发掘、包装和宣传当地的历史传承和独特文化,提高了乡村的知名度,增强了乡村社区的自豪感。在这一过程中,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当地政府总是会逐渐认识到乡村文化在旅游业中的核心作用而加以保护、开发。而对于某些乡村文化和历史遗产,其最好的保护方法是让它成为乡村旅游项目的组成部分。四川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就证明了这一点。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四川农民的文化意识逐渐增强,并意识到继承和保护本地文化特色的重要性。藏族、羌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更加注重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并且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注重突出民族文化特色。

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良好的生态环境、宜人的生态景观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依托。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生态价值会逐渐显现,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会随之逐渐增强。以云南省丽江玉龙县拉市海为例,该乡距离丽江市区8公里,同时又是丽江至香格里拉旅游路线的必经之地,有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正是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当地纳西族人民懂得了山水是资源、应共同使用保护的道理,进而增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实际上,不独拉市海如此,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云南的束河镇等地方,人们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也在日益增强。在一些旅游村镇,涓涓清流环绕乡村,路边、庭院的花草树木都受到精心呵护,人与自然显得非常和谐。

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助于农民形成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客观地讲,原生态的乡村文化

固然具有无穷魅力,但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中也有不少不利于社会进步和人类自身健康的东西。而这些落后的东西可望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被取代。游客对乡村旅游地餐饮、住宿的卫生状况、接待服务水平和居民态度等方面十分关注,对卫生与安全的要求更高。这必然促使乡村旅游地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搞好给排水建设、美化保洁、道路整治、住房改造、厕所建设、生活垃圾处理,从而使当地农民形成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四川郫县农科村就是其中一例。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该村的交通、通信条件大大改善;村里还建设了专门的垃圾场和停车场;村民自觉修整庭院,更新、添置家庭设施。整个村庄环境优美,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农民公园”。应游客的要求,成都市青城镇“农家乐”接待户则大都订阅了报刊杂志,使业主们也开始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村民的卫生习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随意乱倒垃圾的现象大为减少。

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乡村旅游的客源为大中城市中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他们参与乡村旅游主要是为了寻找宁静的乡村空间,感受淳朴的乡村文化,亲近自然,放松身心。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农民耳濡目染,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游客高品位精神追求的影响。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在给农民带来物质利益的同时,也对他们从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文化、学技术成了一些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少数民族村民学起了普通话、外语和电脑。云南和顺古镇的百年图书馆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成为农民学习的场所;互联网也已进入一些农民家庭,成为他们收集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和规则意识。良好的治安环境和诚信的消费环境是乡村旅游地良好声誉的基石,而良好的声誉是乡村旅游地的生命所系。一方面,乡村旅游地农民学法守法的主动性会不断增强。在云南丽江拉市海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当地农民懂得了一些法律知识,明白了不索要小费、旅游投诉少、旅游形象才好的道理。另一方面,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不少地方建立了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一种新型的生产形式把村民联系起来,既有公平竞争又有相互合作,传统道德的约束和行政、行业组织的管理交互作用,农民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家庭和睦、邻里互助的观念和习惯得到强化。云南丽江、束河镇等地方,每天游人如织,且多年没有发生重大刑事案件。

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

尽管乡村旅游的发展依托于乡村文化,也可能对乡村文化的发展产生一系列积极影响,但理论研究和实证材料均显示,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可能冲击甚至破坏乡村文化,进而给乡村旅游带来伤害。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速文化趋同化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地农民对城市文明的向往可能得到强化,文化趋同进程可能因此加速。现代城市文明是工业文化甚至后工业文化的代表,而乡村旅游地多数是传统文化的保留区,基本还以农耕文化为特征。在两种文化间,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存在着极大的差距。作为现代城市文明载体的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对于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环境中的人们是不可抗拒的诱惑。而有过这种享受的人又无权阻止、限制这些刚刚打开眼界的农民对外界事物的追求。很多传统文化就是在这种自觉自愿的向往美好的心态下,由于无人继承而消亡的。旅游是文化交汇的窗口,乡村旅游又是现代城市文明与传统文化交汇的最前沿。所以旅游地文化向外来文化趋同的问题在乡村旅游地尤其突出。城市游客大量进入使乡村的弱势文化向城市的强势文化靠拢,乡村旅游赖以依托的文化资源必将逐渐消失,这样,乡村对都市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就丧失了。俄克斯(Oakes)指出,游客对原始民风民

俗的渴望与当地村民对现代生活的期盼是一对复杂的矛盾。

(二)不利于特色文化的保存和传承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的扶持目标可能发生偏离,从而不利于乡村特色文化的保存和传承。反向性是乡村旅游的根本驱动力,它要求乡村与城市保持一定的差异。因此,保持与城市旅游供给的互补性和差异性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而现实中存在的城乡差距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尽快缩小城乡差距、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目标。不少地方政府支持乡村旅游发展也是着眼于此。如何在政府追求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保持城乡的反向性从而使乡村具有足够的旅游吸引力,是乡村旅游发展中面临的又一个难题。

(三)标准化削弱特色旅游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标准化建设可能削弱乡村文化特色,进而削弱旅游地的“乡村性”。要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就必须加强乡村旅游管理,而要加强乡村旅游管理就必须科学评价旅游设施配置情况和服务质量,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就必须进行标准化建设。但标准化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乡村文化特色。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保存乡村性,但在现实中,乡村旅游的标准化建设可能导致乡村旅游地城镇化、商业化与飞地化,恰恰摧毁了乡村旅游的这个基础。因此,如何在开展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保持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性,是对乡村旅游发展提出的一个挑战。

(四)过度开发造成文化流失

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利益冲动可能引发过度开发行为,造成乡村文化资源的“公地悲剧”。在开放型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公权”与“私权”混杂,房产及家庭生活是私有产权,而乡村文化、当地整体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乡村旅游品牌都是相关主体共同使用的公共产权,他们中的每个成员都可以用这些资源为自己服务,同时都无权排斥其他成员行使同样权利,具有产生“公地悲剧”的客观条件。因此,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设计,乡村文化资源开发中的“公地悲剧”的发生是难以避免的。一方面,在商业利益的诱惑下,许多居民家庭可能完全放弃农业生产,专心从事旅游接待活动,村民尤其是年轻人不会主动传承当地文化,导致当地传统文化逐渐流失,乡村性大大削弱;另一方面,村民很可能无节制地使用公共资源,并向公共空间排放污水、废弃物与废气等,破墙开店、乱搭乱建以扩大自己的经营面积,从而使当地人文资源受到损害。作为较小消费容量和较大消费规模的冲突,拥挤现象也在意料之中,它不仅是乡村旅游者施予乡村旅游者的外部不经济,也是旅游者施予乡村居民的外部不经济,这种过度开发也会造成对乡村文化遗产等公共资源的破坏。

(五)利益纷争破坏社区和谐

乡村旅游的发展可能导致激烈的利益纷争,从而在心理上撕裂乡村社区。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利益分配可能引发了一些矛盾和冲突:一是一部分因经营乡村旅游得法而致富的农户与当地其他农户之间产生矛盾,二是旅游经营户之间因相互竞争而产生矛盾,三是外地旅游经营者与当地“农家乐”的矛盾,四是旅游经营者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所有这些矛盾都有可能上升为冲突,从心理上撕裂乡村社区,损害乡村社区的和谐,不利于旅游地的持续发展。

建立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

乡村旅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乡村性(Rurality),客源地的城市性(Urbanity)与目的地的乡村性级差或梯度是乡村旅游的动力源泉。而乡村文化是乡村性的核心内容。保护和发展乡村文化不仅是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要求,也是促进乡村社区全面发展的要求。可从

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

(一)在乡村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大力宣传乡村特色文化的价值

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所以在城乡文化对峙中,乡村文化处于明显劣势。不言而喻的事实是: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处于人类文化不同的发展阶段;一种普遍的看法是:现代城市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共同归宿。

在我国,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生活水平的落差更使乡土文化主体形成了自惭形秽的基本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通过农民对城市文化的模仿加快了城乡文化趋同的进程。在此过程中,乡土文化无声凋谢。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乡土文化的独特价值,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保护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意义,但“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趋势似乎难以阻挡。正是在这个心理基础上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起来。因此,保护乡村文化就是促进乡村旅游。可以通过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定来推动乡村传统文化资源的调查、分类、研究和保护工作,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评定和鼓励来促进乡土特色文化的学习和继承,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提高特色乡土文化的知名度。外来人的重视、崇拜与追求可增强乡土文化主体乡下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种心理的变化是乡村文化得以保护的心理基础。

(二)充分利用利益机制调动保护乡村特色文化的积极性

使农民通过保护乡村特色文化受益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乡村文化、进而保持旅游地乡村性的有效途径。乡村旅游的本地化是旅游地农民受益的必备条件。实践证明,产业规模大并不一定等于农民收益高,所以发展乡村旅游既要满足产业化的需要,积极吸引外来资金、技术和人才,又要对外来要素进行科学引导和规范,在规划制定、项目设计、利益分配等方面充分照顾当地农民的福利,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只有将乡村文化的传承、乡村性的保持与旅游地农民自身的利益结合起来,使他们认识到保护乡村文化、保持旅游地乡村性与他们自身利益的密切关系,才能调动他们传承乡村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乡村特色文化得以保护,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才有可靠的基础。

(三)积极寻找旅游地农民和游客兴趣的结合点以实现“双赢”

实践证明,一般游客对乡村旅游景观及其原生态文化的要求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游客希望体验真实的乡村文化和景观,另一方面,游客无法忍受基础设施、卫生状态、舒适程度等方面的落后。也就是说,游客追求的反向性是有限度的、相对的、甚至是表面的,是在居住环境、生活习俗、文明传承等方面的反向性,而不是维持落后面貌的反向性。这就为在满足城市游客反向性需要的同时顺应农民的现代化需要提供了契机。可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在尽可能使乡村整体景观和氛围保持浓郁乡村性的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同时适应旅游业现代化的趋势。

(四)强力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文化的背景和依托,离开了特定的生态环境,乡村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失去生命力。目前,传统文化的保护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将民族聚居地建成民族文化村;一种是异地集中保护,即在旅游地集中重建。从目前两种保护方式的发展趋势来看,前者的生命力要强于后者。其主要原因是人类文化从本质上看就是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方式,和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程度的依存关系。乡村文化往往会和当地的生态环境交相辉映,形成比较稳定的人文生态系统。只有保护好乡村文化所依托的生态环境,才能保存鲜活的乡村文化。

(五)充分发挥乡村社区和乡村旅游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以遏制外部不经济

为了防止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公地悲剧”,遏制外部不经济,防止乡村文化资源的破坏,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将外部成本内部化。具体来讲,就是充分发挥乡村社区和乡村旅

游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社区和乡村旅游合作经济组织不仅有可能克服乡村旅游的分散性弱点,开展品牌建设和营销,而且能从旅游地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在控制开发规模、保护旅游资源、协调利益关系、改变旅游地农民在外来企业面前的弱势地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进而有助于保护乡村文化,促成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

(六)加强政府的调控和监管保证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政府在保护乡村文化和保障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方面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首先,政府可以通过立法保护乡村文化资源和历史遗产;其次,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规划确定乡村旅游开发的范围、规模、形式、容量等,做到适度开发,尽量避免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造成破坏;第三,政府可以通过财税和金融手段激励旅游经营者保护乡村传统文化面貌和“乡村性”。如意大利要求乡村旅游是在农业基础上开发其旅游功能,规定旅游收入不得超过农业总收入的1/3,否则将提高税收比率。

参考文献:

1.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3,(1)

2.金茨萍,金一萍,黄郁成.国外乡村旅游市场与经营研究综述[J].企业经济,2006,(6)

3.王宏星.崔凤军.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及其影响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2005,(1)

4.陈志学,金启宁.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谱写新篇章—访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省长张中伟[N].中国旅游报,2006-3-15

5.侯蕊玲.丽江拉市海乡村旅游脱贫调查案例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6.中央党校省部B班赴云南调研组.云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调查与思考[N].中国旅游报,2006-6-28

下载公路文化建设与行业发展关系浅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路文化建设与行业发展关系浅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路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和行业文化建设研究

    公路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和行业文化建设 研究 摘要 国家的整体建设是以各行业的发展为构成,离不开各个系统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围绕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公路行业也应当建......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行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是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化、知识化、网络化、信息化步......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公路行业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公路行业近年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省直工委关于开展廉政文化建设进机关活动的有关精神,从“四个三”入手,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抓机关促行业,在全省公......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行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是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化、知识化、网络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文化因素对经济活动的渗透日益......

    浅谈公路行业法制文化建设(优秀范文五篇)

    本文作者:秦 权 好范文原创投稿 浅谈公路行业法制文化建设 秦 权 一、公路行业法制文化的涵义及特点 法制文化是文化在法制领域的表现形式。公路行业法制文化是公路行业在法......

    经济与文化建设关系

    “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的目标,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缺一不可,不能偏废。首先,......

    加强公路文化建设

    浅谈公路文化建设对促进公路事业发展的影响公路文化是劳动者在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加强公路文化建设,对于推动公路行业的......

    转变发展方式 加强行业文化建设

    转变发展方式 加强行业文化建设 行业的发展来自于转变发展方式以及对于行业文化建设的加强。本文从以上两方面来探讨如何发展行业。一.转变发展方式的必要性探讨当前影响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