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人力资本的现状分析(共5篇)

时间:2019-05-14 22:51: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企业人力资本的现状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企业人力资本的现状分析》。

第一篇:我国企业人力资本的现状分析

我国企业人力资本的现状分析

人的知识和能力是资本的一种形式――人力资本。知识可以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改变各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结合方式,产生更多新的产品和服务。知识的溢出效益使知识能在不追加投资的基础上反复利用,减轻了资本稀缺性的约束。现代企业的根本特征是“以人为本”,人的感觉、判断、创造和各种关系的建立是工作中无法用机器替代的部分。劳动者拥有的知识和企业的有形资产密不可分,人力资本被视为创新的源泉。许多公司意识到,金融资本虽然在企业发展中很重要,但它不会思想;机器干活虽然比人工精细,但它不会创造;而思想和创造正是现代知识型劳动和知识型企业最宝贵的资产。然而,我国企业人力资本的现状却令人堪忧。

一、我国就业人口文化程度低,企业人力资本的外部整合环境差

从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看,1990年我国就业人口总数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87%;中专和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1.07%;其余70.14%的就业人口只具有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另有16.92%的就业人口是文盲和半文盲。

再从我国全体职工的技术水平看,现有2亿多职工中,技术工人只有7000万,而这其中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35%,达到高级工水平的仅为3.5%左右。与发达国家(德、日、美占40%以上)比相差七、八倍,甚至低于印度、埃及、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企业科技人才占全国科技人才总数的比例与发达国家比,不及它们的1/4(英国、日本均占64%,中国只占14%)。据公认的工人队伍素质最高的上海市1995年的调查,全市技术工人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的比重分别是37.77%、18.42%、5.4%,其中高级工中的技工只占1.45%。农民中技术人员仅有4.2%。许多用人单位在拥挤不堪的劳动力市场却找不到自己合适的人。例如,天津市一家食品公司安装设备时想招2名食品设备维修工,连续招聘几次,均未成功。这充分说明,当企业内部人力资本不足时很难从外部得到补充,企业人力资本的外部整合环境差。

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人力资本的增值程度低

据日本有关资料统计,工人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等级,技术革新者的人数就增加6%,工人提出革新建议一般能降低成本10%~15%,而受过良好教育和培训的管理人员,因创造和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则有可能降低成本30%。20世纪90年代美国企业调查统计分析认为,对职工培训每投入1美元就能得到50美元的经济收益。摩托罗拉公司1992年在职工教育方面增加经费400万美元,新增培训科目100种,公司由此获利5亿美元。在我国,据苏州市一项调查,经过培训的职工同未经培训的职工相比,完成产量高出10.8%,产品合格率高出6%,工具损耗率低40%,创造净产值高90%。这足以说明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是很高的。

然而,我国许多企业却认识不到这一点。相反,他们将人力资本投资这“一本万利”的事当作“亏本买卖”,片面地认为职工教育是社会行为,把职业培训视为一种负担。即使有

还要从中关村挖走近200名人才,其中大部分是在国内企业经过长期培养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或管理人才。

1996年国家科委对188个高新技术项目承担单位调查,结果发现有人员流失的单位有147个,占78.2%,且流出人员大于流入人员的单位有96个,占65.3%;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成员共5532人,流出1135人,占20.5%;35岁至45岁的成员流出比例最小,只占流出人员的12.3%;从职称看,在流出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74.6%,在流入人员中,主要是具有中、初级职称者,分别占35.1%和34.5%;从学位看,在流出人员中,具有硕土及硕土以上学位的占54.65%,具有学土学位的占29.4%;从人员流向看,近一半流向国外,占46.6%,其次,流向三资企业,占10.9%,流向乡镇企业的最少,只有0.9%。其中博土流向国外的比例最大,占74。3%,硕士占59.8%,博士后占53.8%,高含量人力资本的大量流失,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

四、企业人力资本短缺和企业人力资本浪费的现象并重

中国企业普遍存在人力资本短缺,尤其缺乏高含量的人力资本,许多企业将出现高级人才的断层。据新近中国老龄委调查报告显示,到2000年有42%以上的高级职称人才退休。北京西城区金融人才服务中心,从1995年成立以来,有意为金融机构搜集人才信息,但从目前储备的200多名求职人员的情况看,真正搞过金融、投资的仅占30%左右,且多为初、中级职称。1995年,北京金融街建设开发总公司想招聘总工程师、总会计师、总经济师。他们曾数次到人才市场高级人才介绍所“淘金”,结果每次无功而返。无奈在等了三年后,只好聘了6个离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分别负责财务和工程方面的工作。6位“老将”,全都是65岁以上,最大的69岁。

从1999年春中国人才市场反馈的情况看,用人单位的要求越来越高:文秘、推销等专业岗位必须在本科以上,而计算机、法律、工商管理等热门专业起点是硕土。一般岗位使用高学历者举不胜举。我们曾看到女大学生当环卫工的报道,这位女大学生能抛开世俗的观点接受环卫工人的岗位,精神实在可佳。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是人力资本的浪费。许多企业宁愿让现有人员包括人才闲置,然后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网罗人才,误以为有几个能人就可以解决企业发展的所有问题。事实上,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人才,而且需要人才发挥能力的良好环境;需要营造具有高度凝聚力的企业文化,这可不是靠高薪就能解决的。相反大材小用,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氛围,杰出的人才也可能变得平庸。我们的企业只想着高薪搜罗人才,忽视激发现有员工和人才的热情,甚至有些企业聘请高学历人才不是出于企业发展的真正需要,而是为了给企业撑门面!中国有句俗话,“杀猪焉需牛刀”?企业人才的高消费造成了人力资本的极大浪费。

从人力资源管理到人力资本管理

知识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时代,服务性经济活动已经超过大部分国家整体经济的50%,工资占整体生产值的百分比不断增加,而知识性工作及员工管理占整体工资成本的百分比也日益提高。由于经营环境的转变不断加快,使优秀员工的管理对企业价值的创造显得愈发重要。全球的企业都了解到人力资源管理之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重整。不幸的是,许多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并没有为企业提供真正的价值,而更多地陷入了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之中。既然如此,不如用发展中的新技术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替换掉,或是将其简单地外包给一个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提供高质量服务的服务公司。尽管这种看法有点极端,但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即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因应时代的发展转换角色,以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履行的职能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将人力的无形资产变为有形的效益。

1.人力资源管理是否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传统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HRM)的定义,是将组织中的人力资源做最有效的管理,意指一个组织对人力资源的获取、维护、激励、运用与发展的全部管理与活动。在人力资源管理是否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而这往往成为企业不景气时人力资源部门到底有没有存在意义的焦点问题。调查表明,只要策略执行得当,人力资源部门往往可为企业降低成本,特别在普遍不景气时,HR部门也许会是企业的新利润中心。如何说明这个问题呢?最具体的做法是:找出表现最好的人,透过改善薪资等方式留住这群核心员工,同时找出最不适任的员工,基于企业考量对这些员工做出最适当的处置。即将合适的人与合适的岗位相匹配。此外,如果人力资源部门能早一步掌握员工动态,甚至了解员工有意离职的原因,将有助于企业消除任何影响员工留任意愿的因素,减少企业因重新招聘员工而必须额外支出的费用。因为,根据权威统计,重新招聘人才比留住人才所花费的成本要高出许多。现任美国PeopleSoft首席研究员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Row Henson指出,在不景气与企业尽可能缩减开支的时候,人力资源能为企业带来最即时的效益,就是“花最少的成本,留住最好的人才”。

这一点我们可从惠悦企管(Watson Wyatt)最近发表的《人力资本管理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报告中找到答案。这份报告是惠悦依据其在一九九九年的另一项研究所衍生出来的。二年前,惠悦针对北美450家企业做调查,发现有33个主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法能为企业带来30%的市值增长,也就是说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价值有着肯定的关系。为了证实这二者间的关系,惠悦扩大调查对象到欧洲16个国家的250家企业,并在2001年提出了新的研究结果。结果清楚地证明,有43个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能为企业带来平均47%的市值增长。比较二次研究结果后,惠悦证实:“拥有高人力资本指数的企业,同时会有比较高的企业价值。”

这项研究不仅使我们了解到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价值的增加息息相关,在另一方面也说明,面对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企业必须调整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狭隘观念,并将过去单纯、事务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升至人力资本管理的阶段。

2.从人力资源管理到人力资本管理的延伸

所谓人力资本管理,即是要把员工看成资本,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控制来达到企业价值的创造,以此赢得企业的竞争优势。在新的竞争环境与挑战下,有效管理人力资本将成为企业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对企业组织中最重要的资产——人力进行战略性的管理,已成为 21世纪企业组织最高领导人的重要使命,这也将是企业组织获得最大价值增值和丰厚利润回报的最大秘密,同时也是杰出组织与一般性组织区别的根本所在。

在这里,企业可透过三个层面来达成人力资本管理的目标:一是提高事务性工作的运作效率,这依重于人力资源系统(HRIS)或人力资源外包(Outsourcing)来提高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效率。这有利于推动人力资源部门向企业的战略伙伴的角色转换。二是将员工的管理和企业目标整合一致,企业可运用员工分析系统、平衡计分卡(Scorecard)、关键绩效指标(KPI)等工具去设立企业目标,并将企业目标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要素整合,推动企业的营运效率,也就是透过员工管理来支持企业目标。三是锻造雇主品牌,以此控制人力成本。资料表明,因员工流动导致对新员工的成本支出将是原支出的150%,对其管理费及新员工工作不熟练而造成劳动效率的损失更是难以估算。如果一个员工流失率低、对求职个人始终保持吸引力的企业,其雇主品牌在无形中为企业创造的,是难以估量的价值。

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全文)

詹姆斯·赫克曼教授简历

詹姆斯-J-赫克曼,1944年生于伊利诺斯州的芝加哥市。曾就读于科罗拉多学院数学系。1971年获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博士学位后,曾在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任教,从1995年起,赫克曼在芝加哥大学获任亨利-舒尔茨杰出成就经济学教授。赫克曼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内容涉及诸如社会项目评估、非连续选择和纵向数据的计量经济学模式、劳工市场经济学以及收入分配的模式选择等等。2000年以他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而荣获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林毅夫:我今天是感到特别兴奋的介绍我自己在芝加哥大学读书时候的一位老师,詹姆斯·赫克曼,詹姆斯·赫克曼教授1944年出生与芝加哥附近,1971年在普林斯顿大学拿到经济学博士学位,1973年开始在芝加哥大学当教授,我到芝加哥大学读书的时候是1982年,当时他到芝加哥大学工作也正好前后十年,那时候他虽然是芝加哥大学里面一个比较年轻的教授,可是我们同学之间都已经知道他一定会拿到诺贝尔奖,然后在芝加哥大学读书的时候,我们第一年、第二年工作真是非常努力,没有白天,没有黑夜,但是对我们最大的安慰是说,当我们很累的时候,我们知道,赫克曼教授都还在工作,所以我们应该更努力的工作。那我想这就以这样一个简单的介绍,我们请赫克曼教授来跟我们谈谈《人力资本投资和中国经济发展》,让我们邀请赫克曼教授。

赫克曼:感谢大家对我的介绍,我今天很高兴能来到北大,能有机会谈谈我对于现阶段中国人力资本投资政策的理解。我准备谈谈中国的现象,由于中国的变化很快,以及数据结构不是很清晰,我们对于中国政策的理解是很有限的。我想从我的亲身经历开始讲起。我上次来中国是2001年,那是2001年6月我接受邀请,参加在重庆举行的一次关于西部资本市场的研讨会,作为会议的参与者,我惊讶地发现与会者对于建立资本市场很感兴趣,他们很重视实物资本市场,债券市场,股权市场和金融业等等。但是我也很吃惊地发现,他们很少关注教育和培训。让我们看看数据(图)。离开重庆以后,我研究了这些数据,我很惊讶地发现,在1995年的时候,中国各级政府对学校的投资只占GDP的2.5%。同时我也很惊讶地发现,当时GDP的30%用于实物资本投资。和我更为熟悉的美国的数字做一下比较,美国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占GDP的5.4%,对物质资本的投资达到GDP的17%。把1995年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状况和世界其他国家作比较,也会发现中国2.5%是比较低的。美国是5.4%,印度达到了3.3%,泰国达到了4.1%,德国达到了4.8%,加拿大达到了7%,2.5%的

恰当的。教育费用占农村家庭收入很大一部分,考虑到农村教育的质量也比较低,我们认为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质量,和教育的价格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别。如果你假定中国各地的人们在心智上都是差不多的,这就不单单是社会不平等的问题了,这也意味着经济上的无效率。我在演讲开始的时候提出的问题是教育回报率是多少?

有人估计,中国教育投资的回报率只有约4%,而物质资本投资的回报率达20%左右,在我和在座的李雪松合作的论文中,我们估计,过去一些年教育的回报率已经达到了7%或者8%,近些年教育的回报率可能高达10%到11%。你们会发现,还有其他人估计教育回报率达到了20%。我并不是说,虽然教育投资回报率在中国比较低,中国也应该在教育上投入这么多资金。Fleisher等人利用历史数据直接估计生产率——而不是看工资数据,不看市场怎么运作,因为我们知道,即使在今天,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也不是完全竞争的。如果你能观察到额外增加一年的教育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产出,来估计教育的回报率,这个回报率可能高达30%到40%,但是这仍然低估了教育的回报率,这仅仅是教育对生产影响的直接估计,没有讲教育在其他方面的好处。就算我们把这个数字打个折,这也是非常非常高的回报率了,和现在物质资本投资的回报率相当,甚至更高一些。我觉得可以这么说,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早期,中国劳动力市场对工人的激励是错误的,直到现在经济的许多部门还是这样的,接受更高等教育的付出和回报并不匹配,这时我们必须想得更开阔些。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方面考虑教育的收益。现代技术和经济有一个特点,资本的回报率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是否容易获得熟练劳动力。Fleisher等人过去的研究显示,除了北京、天津和上海以外,所有省区教育投资的收益都高于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因为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地的教育水平实际上已经很高了;在其他省份,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教育是稀缺的。这也降低了投资的收益,因为更为熟练的劳动力有助于实现更高的物质资本投资收益率。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提出什么样的政策建议呢?我们应该意识到,教育的私人回报率低和社会回报率高并存的现象证明某些地方出现了扭曲。我认为现在的政策不利于鼓励个人自发获取适当的现代人力资本。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在制定教育政策或者人力资本政策的时候——人力资本比教育要广泛很多,包括工作过程中的培训,也包括在家庭中培养出来的技能——为了改变教育投资的来源,我们必须超越政策中一个常见的前提,不能再完全依靠政府进行教育投资。

这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很多人认为人力资本就是教育,很多人认为政府是教育经费的唯一来源。但实际上如果我们理解了市场是怎么起作用的,理解了激励是怎么起作用的,就会知道在不增加政府预算的前提下,劳动力市场的改革会极大地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但是这需要消除现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扭曲,并且需要建立使劳动力市场和人力资本市场有效运转的制度。一种促进教育和培训的措施是政府进行补贴,但往往很难再靠政府来增加教育投资,政府对教育的支持不可能无限制的增加,因为政府的预算是有限的,有人希望改变政府的支出结构,让政府把物质资本投资转变为人力资本投资,这么做既可以提高经济绩效又能提高社会流动性。我们要强调另一个办法,就是放开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劳动力市场,允许私人的激励机制发挥作用,同时大力发展为人力资本投资提供借贷的市场,这样政府只要花很少的钱,就可以极大地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除了刚才我说的这些政策以外,另一项政策是通过促进资本和劳动的流动,使城乡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均等化。

我们知道,如果开放劳动力市场,让工资更有竞争性,熟练工人为社会创造了价值,让他们得到足够的回报——短期来看,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总会导致熟练工人的

不平等,但是有些不平等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短期。我们知道,伴随着开放市场而来的不平等在增长的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能够督促人们去获得技能。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当前教育机会方面的政策,人口迁移政策,以及限制市场的举措,实际上都是在减少不平等的名义下增加着不平等。

我对现在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看法如下:有人说不平等是伴随着自由劳动力市场而产生的,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我想指出,自由劳动力市场和激励机制的正常运作,在长期来看,必然减少不平等。同时,现存的某些不平等现象也在降低着不平等,而非增加不平等。

让我用三点来作总结。首先,如果我们用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方法来计算教育回报率,真实的教育回报率会非常高,可能高达30%-40%。也许这个估计值过高了。虽然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在迅速增加,但是对于教育的需求还是非常大的。教育回报率仍然很高,从而可以维持对于教育的需求。我想强调的第二点是,证据表明,通过提高人力资本,通过增加受过更好教育的,更为熟练的劳动力队伍,从生产率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经济绩效将会得到改善。第三点是,经济效率、经济增长、生产率和社会平等之间并没有冲突。通过减少地区间教育上的差距,通过降低父母的收入对于个人受教育决策的影响,我们可以使各种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率均等化,从而提高生产率。在中国确实也存在此消彼涨的关系。但是实际上有机会进行有效率的再分配。接受教育,提高劳动力的技能,将提升社会平等水平,而且将提高经济生产率。

我想这样结束我的总结。我想强调今天我所发表的评论,毫无批评中国的政策趋势的意思。从许多方面来说,中国的政策确实如我在演讲中概括的一样。但是我想也许政策范围可以更宽松,政策步伐可以更快一些。中国是最有活力的经济之一,甚至可能就是全世界最有活力的经济。不但在经济方面,而且在人类福利,社会福利方面,增长的机会都是巨大的。所以中国以外的任何一位学者都会被中国经济的规模,中国经济和中国社会变化的广度所吸引。我今天的评论仅仅表明好东西可以变得更好。中国经济确实令人振奋,中国社会确实是伟大的社会。只有通过持续地提倡社会平等和促进经济生产率,中国才能够变得更好。谢谢在座的各位。

陈平:赫克曼教授,我有三个评论和三个问题。第一个我完全赞成他的六个观点,尤其是短期和长期的效益,这在教育不平等的问题上的体现。第二,我特别赞成他提出的金融市场改革要给教育信贷。第三个,我也很赞成某种形式上的不平等,实际上会有正面的效果,他认为在短期里面,我怀疑很可能还有长期的效果。因为我个人感觉到中国的区域不平衡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因为区域竞争非常激烈,相对于美国、欧洲的比较均衡的社会,中国更有活力。

我还有三个问题或者迷惑的地方,第一个,如果我看他这个数据,看不同国家的数据,我们会发现中国的教育程度比起东欧和印度还要差,但是增长要比它快。所以我怀疑,这正相关的关系不是在教育和增长率,而是在教育和技术发展的程度或者说教育和生活的质量,如果中国增加教育的程度,就像发达国家一样,我想可能会降低增长率,但是换来的代价是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质和接受程度,所以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赫克曼教授认为中国在教育上面的不平等现象,尤其是区域的包括城乡的或者是沿海和内地的,主要可能是由于劳工市场的限制造成的,那么我的观察好象相反,这些年我们劳动力的流动要比以前强,所以劳工市场上的竞争好象不但没有减少不平等,反而是加速增加了这种不平等。但另一方面

就是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竞争使大家都变得很出色。

我同意,在经济生活的任何领域,不管是商业领域、教育部门或者其他经济生活的领域,垄断都会增加成本,也会导致不平等现象。这就再一次说明,为什么开放教育市场,允许建立更多的私营教育机构,只会提供更多教育机会,并降低教育成本。在工作培训方面也是一样的。让公司建立培训基地,作为正规教育的竞争者,只会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并且增加可供社会选择的机会。

我再回到刚才提出的前两个问题,首先,现在中国社会上不平等的源泉到底是什么?我想我们仍然需要了解更多的事实,所以我到这里来了解情况,我不知道全部情况,我的一些感觉也被这个房间里某些更了解情况的中国学者纠正了。当前,城乡差距仍然是不平等的主要源泉。我认为,如果你把不平等作个分解,在中国社会里,劳动力市场对流动性的限制,对跨地区流动的限制——这也限制了劳动力市场上的一种流动;和对于教育机会的限制,这些限制导致的不平等远大于开放市场导致的不平等。这是重要的实证研究问题,需要有人来回答中国的这个问题。我愿意在这个题目上投些钱,因为我确实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并且对于指导现在的经济政策也是非常关键的。如果这个猜想是正确的,这将重新解释不平等的根源。我们既要看到不平等问题积极的一面,又要了解不平等问题消极的一面,并消灭它。看上去这和中国政府过去15年促进平等,增加受教育机会的政策是一致的。

对于您的第一个问题,简单的看,教育和增长之间的相关性是很弱的,您可以看看中国的情况,促进增长的主要动力是给人们提供激励,使人们变得出色。我的提议是在长期,也许短期也一样,这一进程可以通过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得以进行的更好。我怀疑100年以后,当中国已经完全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的时候,它是否还想保持现在的比较优势——非熟练劳动力;我想经济增长的过程可以改进。确实,激励是最重要的,远比教育重要。像古巴这样的国家,教育程度特别高,但是增长率非常低,问题不在教育方面,问题出在激励上面。但是提高教育水平,改变策略,同时发展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可以好上加好。

问题:下午好,赫克曼先生,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中国政府现在采取的政策是高等教育产业化,以此牟利。在您看来,这对于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有促进的作用,还是起着妨碍的作用?我的第二个问题是,中国现在缺乏熟练工人,但是很多企业为了减少支出,在减少它们对员工的培训,您对这个问题有何看法?

赫克曼:我先回答第二个问题,首先我对这一现象并不是很熟悉,所以我无法讨论细节问题,但我会作些一般性的评论。首先在公司中进行的学习跟在学校里进行的学习是不一样,这种学习是伴随着生产过程进行的,工人们在制造产品的同时,学会了怎么才能生产好产品。但是减少在培训方面的投资,听上去也不是什么好主意。不过这可能是由中国的工资政策造成的。公司花钱为员工提供一般性的培训,这些技能在哪都能用,要是工人们辞职了,公司什么补偿也得不到。不允许工资进行调整的劳动政策实际上助长了这种行为,减少了培训的数量。具体的过程是怎样的呢?就像学费一样,公司提供培训机会,工人们愿意为此付钱,他们会接受较低的初始工资。如果工资已经降下来,而培训对所有其他人都有用,但公司还不提供培训就奇怪了。

我们要多想想外部因素,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政策也能促进培训。我们需要把这两件事联合起来考虑。我们认为这是一般性的激励政策的两个侧面——应该在劳动力市场上为人们提供正确的激励。我想简单回答一下第一个问题,我还是不清楚允许高等教育机构牟

112-

第二篇:我国企业治理现状分析

文章标题:我国企业治理现状分析

我国企业治理现状分析

处于转型期资本市场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存在着如下各种问题;

(1)大批非国有股东由于所占股权比例太小,缺乏参与公司治理的动力。他们即使参加股东大会,对公司决策也难以产生任何影响力;即使产生了一定影响力,由此产生的收益又由每位股东分摊。这样,他们“搭便车

”的行为仍然十分普遍。虽然从1998年开始超常规地发展机构投资者,但由于机构投资者参与股票交易地决策依据是股票差价,其投资收益属于不确定地信托受益人,而不是机构或机构的管理者,因而机构投资者也缺乏通过股东大会参与公司治理的动力。真正参加股东大会的只有极个别的大股东,而这些股东本身又基本上都是董事会成员单位。这样股东大会就成为大股东的会议。由此,大股东就控制了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任免,而国有股权的真正所有者又存在“虚位”问题,无法形成真正有效的股东约束,造成公司治理中的组织机构形同虚设。这说明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仍然没有实现不同股东间的股权制约关系,有限的非国有股权不可能对国有股权形成有效的制约。至于所谓独立董事制度等外部约束也因董事选择、薪酬制定等取决于大股东而成为一种形式,无法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

(2)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合理。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异常复杂。一般而言,对股权结构的分类包括以下几种方法:首先是所有权结构,即股东各自所持公司的股份比例。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股权高度集中,公司由绝对控股股东控制;二是股权高度分散,任何大股东都无法控制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三是公司拥有相对较大的控股股东,同时还拥有其他大股东。其次是股权种类结构,即所谓国有股权、法人股、内部职工股、转配股、A股、B股和H股七种类型。其中,国有股权又包括国家股、国有法人股,法人股则包括发起人法人股和社会法人股。国有股权、法人股、转配股不能在交易所自由流通,只能通过协议在场外转让,内部职工股则可以有条件流通。A股、B股和H股虽然可在交易所流通,但三种股票只能分别在彼此分割的市场上流通。可见,这种划分表面上清晰了,实际上却极易引起混淆,因为A股、B股和H股是从市场分割的角度划分,而国有股权、内部法人股和转配股及社会公众股却从同一市场中股权的不同归属加以划分。

除股权种类复杂外,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征还包括: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并存,流通股占总股本比例偏小,非流通股则占总股本比例片大;国有股仍处于控股地位,虽有下降趋势,但仍处于绝对控股状态;法人股比例正逐步上升,因而形成了国有控股下的多元化股权结构。截至2001年底,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1195家,其中,只发行A股的有1023家,只发行B股的有24家,只发行H股的有38家;既发行A股又发行B股的又88家,既发行A股又发行H股的有22家。总股本5218.01亿股,流通股股本1318.13亿股,未流通股股本3404.85亿股,流通股占总股本25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26%,未流通国有股和法人股未3366.35亿股,在总股本占64.5%,而内部职工股仅占总股本的4.55%,全部上市公司中仅6%左右的公司没有国有股。这说明国有股在上市公司分布范围广,而且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上述这种股权结构存在多种缺陷,具体体现在:第一,股票的种类过多,通过区别不同的股东身份,加以区别对待,人为造成A股、B股和H股市场被分割,并使得国有股、法人股不能流通,协议转让价格低于同一公司的A股价格,导致同一公司出现不同的交易价格,而且流通股股价被严重扭曲;不同类型的股东权利也不尽相同,破坏了同股同权的基本原则。第二,国有股比例过大。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存在不确定性,导致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引起“所有者虚位”的现象国有股东约束软化,造成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难以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第三,股权集中度过高,既不利于形成小股东与大股东间的有效约束,也不利于在更大范围内对管理层形成多元主体的监督和约束。同时,股权过于集中与股东权利分割,一方面导致通过二级市场收购流通股来获得公司控制权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使得企业控制权市场难以形成,无法通过收购兼并和代理权争夺来约束管理层;另一方面,在上市融资额度管制下,上市公司的”壳资源“成为稀缺资源,助长了非国有投资者通过”借壳上市“、买壳上市”等形式的财务性资产重组进入市场的现象,既引起法人股比例上升,又导致内幕交易、操纵市场和编制虚假信息等现象。

(3)企业治理中的制衡机制失灵。由于股权被人分割且定价不一,国有股权缺乏真正明确的所有者行使股东权利,以及过度集

第三篇:我国企业预算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企业预算管理现状分析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的竞争格局在不断变化,竞争在不断加剧。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企业的良性发展。因此,本文针对企业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预算;预算管理;现状分析

一、前言

随着当前市场竞争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很多企业开始重视其内部管理工作,预算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管理控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然而,我国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作为管理工具的作用还没有达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我们就应该尽快分析出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症结所在,并对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让其更好的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我国企业预算管理发展历程

1.传统的预算管理初始应用阶段。说起预算管理的起源最初是来自于13世纪的英国政府,在此之后预算管理开始在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财政支出中得到了运用。在上世纪,美国将预算管理引入到现代企业管理之中,在企业中,预算管理主要是用来制定企业的计划、对企业进行协调和控制。

2.预算管理新理论迅速发展阶段。继1980年到现在,全球的经济状况已经越来越和以往不同,古老的、以往使用的预算管理方式的大环境已经开始变化了。相伴随公司的预算控制不可替代、不能动摇的位置也被质疑,因此,大家逐渐把目光聚集在战略管理上。一种叫做“超级预算”的新型的预算管理方式被国外教授所提出。在美国,哈佛大学卡普兰教授创造了作业成本制度,并将这种新制度和平衡计分卡有效融合在一起,这样的情况下预算管理会变得比以往更加的有效用。但是现阶段,平衡计分卡和作业预算的配合还是被大众广为选择的。

三、我国企业预算管理的现状分析

预算管理的产生源自于市场经济,它的推行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经济格局的不断改变,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而此时在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中引进全面的预算管理就变得尤为重要。但是我们也应该发现,预算管理制度在企业中的的应用过程中确实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大部分企业还在固守着传统的预算管理理念,没有从根本上去重视预算管理。目前很多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预算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但是通过数据来看只有很少的企业在编制投资收益预算和资本支出预算。这表明大多数的企业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2.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来看,由于,管理人并没有把战略在企业预算管理这个问题作为重点,导致众多企业将利润、管理费用和销售成本当做预算编制时的重要步骤,仅有极个别企业在实行预算编制时编制投资收益预算和资本支出预算。

3.过于重视预算目标,而忽略了企业的战略目标。预算管理是一种管理手段,企业实行预算的目的是为了将企业战略和经营绩效相联系,而将这两者相联系的目的是为了完成企业的最终目标即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然而,在现实中,企业中经常出现目标互换的情况,忽略了实现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这样就会使战略目标无法实现,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4.在预算的具体编制、执行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有些企业以历史数据指标和过去的经营活动为基础,结合预算期的情况,增减一定的数额,便形成了本期新的预算,他们的预算编制方法过于简单。这使得在企业面对较大经济环境变化时,若仍以过去的数据为当期预算的制定基础,它的准确性将会大大下降,同时还可能产生不符合当前经济条件的预算指标。

四、解决企业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1.提高企业领导者对预算管理的认识。企业的领导者必须要建立起正确的意识,重视预算管理,以“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使预算管理成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作为企业领导者,应从企业治理以及管理创新的高度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理念,加强对预算管理的认识。还应改变预算由专门的财务人员编制的传统观念,将企业预算管理纳入到企业全体成员的职责中,建立按各级责任层次划分的责任制度,做到权责明确。

2.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机制,优化管理制度。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为企业各个领域的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那么,这就要求企业尽快完善和优化自身的预算管理制度。因此,我国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生产和经营状况来制定出更为合适自己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与制度,并根据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机制来确定预算的具体流程,努力推动预算管理工作向着更为合理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进而让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对企业进一步扩大和增强的过程中发挥出较大的推动作用。

3.完善企业预算执行中的考核、监督、激励机制。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应该要充分意识到,良好的评价与监督机制将有利于促进企业职工具有较大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我国企业应该要让预算管理工作的效果做到落实地位,就应该尽快建立一套科学、合理且可行的预算管理工作的业绩评价与奖惩机制,要强化监督与激励制度的作用。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企业预算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五、结束语

总之,合理地解决企业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促进企业的良好运作。不过预算管理不存在唯一的正确方式,企业应在充分了解预算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找出真正能够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为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孟祥波.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研究[J].会计之友,2008,(23):37-38.[2]钟全汉.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研究[J].财经界,2010,(2):161.[3]谢国忠.浅谈对企业预算管理困境的几点认识[J].财经界(学术),2010,(16):156-158.作者简介:何杨(1980-),女,吉林省吉林市人,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2012级MPACC,现就职于俊思(北京)商业有限公司财务部,财务主任;何秋艳(1963-),女,吉林省吉林市人,现就职于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吉林分公司,生产科长科长

第四篇: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分析[定稿]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巨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以企业发展为标志的经济高速增长与快速发展的也产生了环境、资源、劳动者权益保护、产品质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究其原因是我国部分企业缺乏社会责任,因此分析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并找出解决方案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从多个方面系统的、科学的分析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同时也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方案希望能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升有所贡献。

关键词:企业 社会责任 缺失 提高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China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Abstract: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gained huge success that attract worldwide attention, but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s a sign of the high speed growth of economy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 resources, also produced the protection of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workers, quality of products and a series of social problems.The reason is that Chinese enterprises lack social responsibility, so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 find the causes and solutions is ver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aspects of system, scientific analysis of China'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asons for the missing, but also put forward the specific, feasible scheme in hope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China contribute.Key words: corporation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Defect promote

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付出了巨大的社会成本,企业单纯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导致了大量社会问题的产生。如为了利润不惜破坏和污染环境,去年的紫金矿业污染事件,今年的哈药总厂污染事件都属于此类;侵犯消费者权益,前些年的三鹿奶粉事件,最近的双汇“健美猪”瘦肉精事件等都属于此类;至于普遍缺少诚信,恶意违约、恶意欠薪、破产逃债、虚假信息披露等更是屡见不鲜。究其原因,都是因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因此分析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成因,以便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之道就显得尤为必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至少应承担三个方面的责任:即经济责任、法律责

任和社会责任。经济责任是由资本追求利润的本质所决定的,法律责任是由社会的公约性所决定的,二者是强制性义务,企业必须遵守,否则难以生存。而企业的社会责任却不同,它实质上是一种道德责任,没有明确的责任范围,也不具有强制性,这导致了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不高。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企业层面主要是社会道德的下降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曾对1500 家企业进行了一次调查,其结果显示,只有8%的企业设有社会责任部,8%的设有可持续发展部,16%设有环境管理部,37%设有公共关系部,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企业还没有设立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机制,即还没有把企业社会责任专门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加以对待,其原因如下。

(一)没有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轻视员工利益

1999 年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建议全球企业参加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全球协议》,希望企业自动遵守在人权、劳工标准和环境方面的基本原则,可是我国企业在这方面却显得落后。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出现了用工荒,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经营观念落后,轻视甚至无视员工利益,视员工为机械,这种现象集中表现在生产领域,例如生产安全、职业中毒、加班超时、福利待遇等方面。如果员工发现自己的收入是以牺牲自己的身体为代价,或者说自己的收入难以弥补工作对自己身体的伤害时,员工可能会转移自己的职业。早在1998年《工人日报》曾报道,在广东某市外资企业打工的工人,一年里就被机器切断了1000多根手指。在一些企业里,工人每天在粉尘飞扬的车间工作达16小时,在闷热如蒸笼的宿舍里睡眠不足5小时的情况极为平常。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视其员工为宝贵的资源,那么这个企业不会有太大的发展前途。

(二)企业缺乏基本的道德约束

市场经济在给我国带来极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极大地冲击了企业的道德观,使人们打破了应有的道德底线,在企业现实生活中则更多的表现为诚信的缺失。很多企业为了眼前利益,制假售假,偷工减料。非法生产不合格的假冒伪劣商品,坑害消费者。经久不息的严重危害消费者健康的地沟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三)只注重经济利益,漠视环境保护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企业改革过分偏重对效率的追求,对企业社会责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缺乏协调发展意识。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固然是人类的追求,但它们只具有工具和手段意义,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追求是公平与公正,而不是以牺牲社会和谐与环境为代价所换取的经济利益。我国许多地方缺乏环保意识,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急功近利,掠夺式地开发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了严

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2010年7月3日,位于福建上杭县的紫金山铜矿湿法厂发生污水渗漏事故,9100立方米废水外渗引发福建汀江流域污染,造成沿江上杭、永定鱼类大面积死亡和水质污染。可悲的是这类事情一直在发生,很显然其原因是企业骨子里只注重自身经济利益,漠视环境保护所致。

二、缺乏健全,完善地法律法规

虽然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但是这些社会责任条款本身无法在具体案例中作为判断合法或不法的依据,换言之,它是一条“软法”,而不是可以强制实施的“硬法”。哈药总厂一边喊着“品质至上、追求人类健康”的口号,一边却做着排污口色度为892,高出国家规定极限值60近15倍。排污口氨氮为85.075,高出国家规定极限值35两倍多,排污口COD 为1180,高出国家规定极限值120近10倍的事情,就是明显的例子。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我国能够完善与公司社会责任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与司法的力度。比如在劳动和环保方面,明确市场准入的具体条件,同时对违法用工、损害职工权益、违反环保法规的企业,依法纠正、处罚或令其退出市场,那么至少在危害劳动者权益,环境治理方面企业将会更加尽自己的责任。

三、政府的监督职能没有有效的发挥

政府担当着社会公众利益代表和公共管理者的角色,因此应该约束和监督企业的社会行为并使之履行社会责任。目前,《财富》《福布斯》等杂志将“社会责任”引入为评价企业的指标之一,而我国还没有制定关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规则,准则和指南,没有强制性的约束。于是政府监督大多流于形式,或者是往往从地方税收的角度考虑,对于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不够重视,大多等到成为新闻焦点后才采取措施,但是此时危害已经产生,难以起到预防作用。

四、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从本质上讲,企业也像人一样需要激励,否则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难以提高,这就要求通过法律和政府的引导,完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效激励措施,而不是放任不管。对企业来说,履行社会责任,国家应该采取诱导的方式。如对公益捐赠和使用新能源给予税收优惠;对注重改善员工工作和生活条件、保护环境的企业给予表彰和奖励;政府采购拒买“血汗工厂”的产品;不准有“欠薪”记录的企业进入建筑市场等等。事实上,我国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积极尝试。如有些地方通过政府推动“企业社会责任认证”来促使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帮助企业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以提升竞争力;通过这种措施,引导企业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总之,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还有政府等方面的原因。在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主要有以

下几点措施。

一、明确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大势所趋,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意识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世界各国都不断推广“社会责任”的概念,希望企业经营者所做的决策除了考虑遵守法律法规与市场经济运作因素之外,还应在道德方面承担社会义务。因为企业只有在遵守社会公德的情况下,才能得到社会的支持与创造更多的利润。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是把双刃剑,它在给企业带来风险的同时,还蕴藏着巨大的机遇。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重新认识社会责任,统筹好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二、完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外部环境

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需要从企业内部治理和外部环境建设两方面入手,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推动下,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良性发展。首先,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内部机制。企业社会责任的内部机制主要在于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现有的公司治理结构一般都确认股东及其利益代表掌握公司的决策大权。因此,要保护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基本权益,应让利益相关者的代表进入公司的决策层。公司在做出涉及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决定之前,应征得有关利益相关者代表的同意。公司应结合自身特点采取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根据需要可以引入独立董事或外部董事制度、职工参与制度等。其次,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的外部环境。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以政策去引导和规范企业的行为,同时通过逐步建立市场激励和社会监督机制来积极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强化法规和政策体系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将企业责任建设提升到法律层面。相关权威部门应尽快制定和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标准、规范,同时加强其真实性的认证,提高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积极性与真实性,让社会责任报告真正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做出贡献。再次,优化外部治理机制。从西方发达国家看,企业社会责任并不完全依靠企业家的自觉,而是靠各种社会运动的推动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达成必须借助社会的强大力量,特别是发挥新闻媒体以及消费者协会、环保组织、工会等社会群众团体的外部监督作用; 推动企业信息透明化;建立企业社会信用和道德评价体系。国外的经验表明,社会责任投资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助推器,而且社会责任投资的整体投资回报更高。因此,中国应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以政府为主导,鼓励各种媒体对优秀的企业给予宣传和表扬,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以及外部投资者,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并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近年来,中国企业员工合法权益保障的总体情况有了很大改善,但个别企业的违法违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劳动合同、工资、劳动时间和职业安全等方面,由此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居高不下,且群体性恶性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劳动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不利因素。据有关资料显

示,绝大部分劳动争议案件是由劳动者提起诉讼的,而且企业的败诉比例高达85%以上。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劳动领域的法规,要求企业认真贯彻落实现有劳动法律法规,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全面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综合提高员工的各方面福利,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普遍共识。

四、走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经过多年的发展,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低附加值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受到了能源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改善和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等的强力制约。经济结构不合理、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国务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节能减排的支持政策。在2009年末哥本哈根会议上,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各国的共识。企业自身也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奉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价值观,实现了超常规、高速度、爆发性的经济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但在这种“中国模式”下的经济发展,衍生出了许多企业社会责任缺失问题。进入21世纪之后,这些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如果解决不好,将极大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只有使企业真正承担起社会责任,才能化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

参考文献1、2010年蓝皮书: 我国百强企业社会责任指数整体偏低

2、孙继荣.中国社会责任发展的现状和机遇 WTO经济导刊2010(6):53-56 3、2010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报告【 http: / / finance.eastmoney.com /new s /1350.***52.htm.】

4、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6、田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推进机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7、杨继瑞.企业社会责任的治理及对策思考.福建论坛.2005(1)

第五篇:我国企业价值现状的一般分析

文章标题:我国企业价值现状的一般分析

我国企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价值亏蚀的状态,企业获利能力以及未来增长预期呈现下降趋势。其表现又多种,比如国有资产获利能力的降低、企业大面积亏损甚至破产、企业丧失基本的价值创造能力、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等。例如,在1995年第五次全国国有企业清产核资中,共清理出国有企业资产损

失和资金挂帐为7000多亿元,占当时国有企业全部所有则权益的29.2%。而到2000年第文章来自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底,上述不良资产达1.8万亿元,与1995年相比,每年递增27.8%,占当年国有企业全部所有者权益的31.4%,提高了2.2个百分点。

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也说明了这一问题。

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状况

年份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上市公司

家数

177

287

311

514

719

825

923

1060

平均每股

收益(元)

0.35

0.32

0.25

0.23

0.27

0.19

0.20

0.203

净资产

收益率

14.60

14.20

10.80

9.50

10.09

7.96

7.99

7.66

亏损公司

家数

0

2

17

31

41

86

85

97

亏损公司

所占比例

0

0.68

5.26

5.85

5.5

9.16

8.23

8.7

平均亏损

额(万元)

――

――

――

6898.00

12710.9

15950.76

11638.2

14259.9

从定量角度分析国企创造价值能力的研究,国内还很少见。刘芍佳和从树海(2002)的研究,应以1995到2000年的公司发行A股的中国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采用的数据来自企业公开的年终财务报告。并且,为保证数据的真实性,设置了一些条件以剔除掉具有造假嫌疑的观测值。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企业目前处于一种资本与利润并增,但创值显著下降的状况:在1997到2000年间,上市企业平均利润额从每家6800万元上升到7400万元,增长约7%;同时,资本投入增长约37%,其中股东权益资本增长约50%。相比之下,企业的平均创造价值能力却显著下降,从1700万耗值额增至2800万。同时,企业的耗值面也在扩大,从62%上升至73%,市场总耗值额从126亿升文章来自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至312亿。企业耗值增加表明企业“圈钱买利润”的资本经营粗放行为的加剧恶化,企业资本规模过渡膨胀而资本效益在不断下滑。这一现象也说明,上市公司的利润完全靠股东资本的增长来支撑着。

再以美国思腾思特管理咨询公司对我国上市公司2000年财富创造排名为例,位于排行绑中前10名的情况见表。

2000年中国上市公司EVA排名(万元)

000539粤电力A105690

600019宝钢股份83564

600018上港集箱77999

600642申能股份76914

600956中原油气66887

000858五粮液64441

600098广州控股51360

600001邯郸钢铁49588

600104上海汽车48074

600005武钢股份40754

中国1000多家公司中,2000年只有一家公司的MVA为负值,1999年有15家公司的MVA为负值,1998年有20家。这一比例比国外要低得多。在2000年,美国有13%得公司MVA为负值,东南亚地区为36%,欧洲为18%,印度为65.2000年我国这一数字没达到1‰,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得市场价值可能被普遍高估,与企业得内在价值相背离。

由于MVA的计算价值完全以公开的财务报表信息以及股份信息为基础,它不能识别某些

上市公司精心设计的恶意骗局,如银广夏,MVA达到178亿元,而其绝大部分利润来自系统的造假,因此造成股价上升。同时分析中国2001年财务信息,可以发现利润普遍有所增加,而EVA却在减少,这表明中国上市公司效率低下,利润可能存在操纵。MVA局限性还体现在投入资本额这一计算基数来自公司资产负债表,可能会受到企业选用的会计方法的歪曲,企

业的一些资产价值如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往往因难于计量而被忽视,MVA的准确性还受到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影响。

2000年中国上市公司MVA排名(亿元)

600019宝钢股份424

600642申能股份275

000539粤电力A228

000959首钢股份209

600008首创股份202

600663陆家嘴186

600121郑州煤电182

000557银广夏178

600018上港集箱171

600832东方明珠169

我们对照2000年EVA与MVA的排名,可以发现两者有着很大的不同。同时进入两项排名10位只有粤电力A,宝钢股份和申能股份3家,且顺序也存在变动。其实,EVA是从基本面分析得出的企业在特定时间内创造价值,而MVA是企业为股东创造或毁坏了多少财富在资本市场的体现,是市场对企业未来获取EVA能力预期的反映。显然,在越有效的股票市场上,企业的内在价值和市场价格就越吻合,MVA就越能反映企业现在和未来获取EVA的能力,即越是有效的资本市场,两者的正相关性就越高。在美国,2000上市公司的EVA和EMA相关性为0.81。2003日本的这一数字为0.70。

造成我国企业价值亏蚀的因素很多,而且常常交织,互相牵扯。主要有内部治理机制、投资行为、企业能力以及资本市场效率等方面的约束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

《我国企业价值现状的一般分析》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我国企业价值现状的一般分析。

下载我国企业人力资本的现状分析(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企业人力资本的现状分析(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现状分析

    我国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现状分析姓名:杨秀芬班级:08级财管(2)班学号:200823070241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我国企业通过重组、联合、并购等资本运作形式组建企业集团的行......

    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分析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极速进程中,许多企业迅速发展壮大。随着企业规模扩张,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甚至已切身感受......

    我国制鞋企业的现状分析

    我国制鞋企业的现状分析我国的制鞋企业伴随着新中国的脚步一直艰难的前进着,我国每年生产的鞋子居于世界首位,鞋子的需求量也是世界第一,然而 我国鞋业生产还是处于鞋业的初级......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经济分析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经济分析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 人力资本 2. 决策 3. 技术和知识资本 4. 人力资本的外部性 5. 人力资本投资成本 二、简答题: (每题15分,共45分) 1.......

    浅析企业人力资本

    提纲 前言:人力资本的意义 一、人力资本的相关概念及其区别 (一)人力资本及人力资源 (二)人力资本和人力资产 (三)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产权 二、人力资本的内涵与价值基础 三、企业......

    毕业论文----我国连锁企业物流现状分析

    我国连锁物流企业现状分析 目 录 摘要 ............................................... 2 关键词 ............................................. 2 一、我国物流产业发......

    关于我国企业环境审计的现状分析

    关于我国企业环境审计的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成为阻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速的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

    我国自然资源现状分析(共5篇)

    我国自然资源枯竭状况分析 自然资源的浪费与枯竭,环境的破化和恶化,使得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困惑。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资源环境问题,寻求更好的破解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