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教全过程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教全过程
——一论学习贯彻第二十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2年1月13日 第1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更加嘹亮地吹响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向文化强国挺进的号角。第二十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站在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再次强调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这进一步指明了两者共同面临的重大任务。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首先要深刻把握这两者的实质关系。文化的精神价值是文化之“魂”,当代中国文化的“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等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高端和龙头,是文化实现教育功能、以文化人的重要途径,是承载文化精神价值之“体”。抓住这个“魂”,“体”才有主心骨,才有精气神;建好这个“体”,“魂”才能广泛传播,发挥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强教兴校之魂,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的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高等教育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要坚定不移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探索凝练高校教师和学生核心价值观,以高校自身建设的突出成绩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其次,要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的主要途径。要坚定不移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师生头脑,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始终如
一、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师生力量,引导广大师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坚持用以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的强大精神力量鼓舞师生斗志,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广大师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凝聚起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校园风尚,树立和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良好校园氛围,使师生成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模范。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还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既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的必要性,又兼顾广大师生接受的可能性,妥善处理好“一”与“多”的辩证关系。一是统筹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毋庸置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先进的、科学的价值体系,但要真正实现融入,还需要正视高校广大师生的内在精神、文化需求,科学统筹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形成价值共识。二是统筹方向性与规律性。坚持宣传引导与自我教育相结合,遵循人思想认识的形成发展规律开展教育,引导广大师生结合自我价值观结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逻辑推理、分析论证,最终作出主体判断和选择,唤醒师生的价值自觉。三是统筹理论范畴与实践范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理论体系,又是实践范畴。作为理论体系,将其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首先是系统开展广大师生理论学习的过程,以学立德、以学增智、以学创业;作为实践范畴,将其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还必将经历将理论知识外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经历选择、整合、内化、外化、固化和再认识的循环过程,高校广大师生自身的价值实现正统一于这彼此相连的发展过程之中。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是当前全国各高校事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党和国家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自然会把目光首先投向作为追求真理和至善之境的具有创新精神、超越精神、文化批判精神的高等教育,各高校一定要承担起中华民族文化成果广泛传播、绵延传承、扬弃旧义、创立新知的重任,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传播的坚强阵地。
高校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伟大事业中大有可为
——二论学习贯彻第二十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2年1月14日 第1版
第二十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动高校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贡献的总体要求和具体任务。高校学科优势突出,研究力量雄厚,是孕育新思想、培育新知识、产生新观念的摇篮和理论创新的重要阵地,应主动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加强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理论研究,为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切实发挥思想引领作用。
高校作为社会的文化高地,作为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应成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典范,应成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表率,应成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楷模,应成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标杆。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教学全过程,渗透人才培养各环节,贯穿改革发展各领域,体现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成果的各方面,应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思潮,为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发挥示范作用。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既是科技创新的沃土,又是人才成长的基地和舞台,应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大力推进教育与文化的融合,主动搭建教育服务文化建设的平台,拓展教育服务文化建设的渠道,逐步构建高校在文化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长效机制,促进高校智力成果在文化领域的转化运用。应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努力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输送高素质人才。应主动适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强相关专业学科建设,为提高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提供智力支撑。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高校作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应把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把中华文化精华与时代精神统一起来,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借鉴外来先进文化,创新培育时代特色文化。
应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提炼整理,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应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做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应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拓展中外文化交流平台,做提升国家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排头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不竭的动力,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源泉。高校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也是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驱动力。应积极适应文化建设重大需求,开展国家文化建设急需的战略性、前瞻性、公益性研究;应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瞄准文化建设前沿,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学科融合,培育新兴学科,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文化建设。应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创新驱动力量。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推动高教内涵式发展
——三论学习贯彻第二十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2年1月15日 第1版
喜逢第二十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圆满闭幕,高等教育又一次迎来跨越式发展的春天。大会从肯定高校党委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保障作用,促进高校发展取得成绩的角度,旗帜鲜明地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形势下,高等教育要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的使命,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再次为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从“大”向“强”迈进成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推动从“大国”向“强国”的转变进程中充满风险和挑战。要应对这些风险挑战,要求高端人才的数量、素质和结构有大的提升,要求涌现出更多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最高殿堂、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国家的人才库,只有加快提高办学质量,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才能真正承担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使命。
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核心任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把提高教育质量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高端人才是高校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质量特色是高校竞争取胜的发展主线,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高校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学科交叉融合是高校品质提升的战略选择,产学研结合是高校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把高校综合性学科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高水平科学研究、高层次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办学优势转化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优势。要坚持以增强科学研究能力为关键,努力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着力推进协同创新,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重要贡献。要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紧密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深化产学研合作,努力成为新兴产业的促进者,区域协调发展的助推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者,党和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
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实践证明,人才的文化素养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我们的大学在提升文化品位、营造文化氛围、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等方面,与社会的要求和人民的期待相比还存在差距,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突出问题。文化强,大学强;大学强,国家强。没有高水平的文化建设,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不重视文化建设,教育教学质量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我们要高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旗帜,坚持以实现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发展先进文化,引领社会风尚,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和社会辐射作用,使高校始终成为继承传播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孕育创造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内涵式发展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时代课题。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我们要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审视高校的功能定位,切实增强主动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肩负起历史使命,加快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的步伐。
全面加强高校党的建设
——四论学习贯彻第二十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2年1月19日 第1版
高校党组织是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坚强核心,要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要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师生,把高校建设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强阵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师生,把高校建设成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基地。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师生,把高校建设成为爱国奉献、改革创新的实践园地。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校园风尚,把高校建设成为全社会的道德高地,推动高校党员干部和师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建设者和模范实践者。
要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组织建设,真正把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干部选拔进高校领导班子,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善于领导科学发展、团结奋进的坚强集体。按照抓落实、全覆盖、求实效、受欢迎的要求,推动高校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政治上正确引导,专业上着力培养,生活上热情关心,真正建设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素养高、师德师风好、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制度建设,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始终确保党对高校的坚强领导。继续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使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充分发挥党组织凝聚人心、团结队伍、协调各方的作用,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团队和思想智库建设。
要加强和改进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强化对高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管,真正把学校建设成为“清正廉洁、艰苦朴素、充满正气和阳光的地方”。深入推进廉洁教育和廉政文化进校园,加强廉洁教育课程建设,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大力推动廉政文化进机关、进校园,大力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教书育人环境。
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提高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既需要在实践上不断探索,也需要在理论上深入研究。要切实加强党建研究相关学科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推进党建理论创新,及时总结实践创造的好经验,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及时指导实践发展的新进程,不断提高党建尤其是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第三年,也是“基层组织建设年”。特别是我们党将召开十八大,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已经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描绘了宏伟蓝图,第二十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为我们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党建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全面落实会议的各项部署,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改革创新、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务求实效,不断加强高校党的建设,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二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贵在“融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贵在“融入”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贵在“融入”上下功夫,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等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创新思路,改进方法,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键在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方面。这可以说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总体要求,它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客观规律,我们应按照这一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所有环节和全部过程,不断创新思路,改进方法,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局面。
第一,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国民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它们对人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价值观念都起着重要的影响。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导,社会教育为补充和延伸,努力建设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有助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转化成每个公民的内在精神信仰和现实行为追求。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细胞,是每个人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几位重要的影响。必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启蒙和熏陶作用。一方面,家庭教育不仅是人们认知能力和道德意识培育的第一个场所,还伴随着人的一生,是一种全程教育。另一方面,父母子女之间的亲和力减弱了学校、社会教育易于产生的逆反心理,父母子女之间的代际传递自然而有效地保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延续性,这无疑有利于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效果。心理学家杰拉尔德?帕特森所说:“父母常常意识不到自己正在向子女传授些什么。” 因此,家长要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引导和教育子女,用自己的行为做出好的表率,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家庭教育方式中,把父母的积极影响转化为孩子的内在品质和相应行为,为他们将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好基础。
学校的功能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它是社会成员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具有教育内容系统化、途径方法综合化、管理规范化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它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我们要善于根据不同类型学校的特点,针对各教育阶段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制订相应的教育目标、要求和方案,既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在各级学校的层次性特点,又注重不同阶段的整体性衔接。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教育者,要自觉、主动地承担起道德实践领航员的职责,要从调查研究入手,摸清受教育者的思想脉搏,自觉把育人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每一门课程、每一次讲授都有利于帮助受教育者从心灵深处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强化和补充。因为人的价值观念的形成过程,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在社会中完成的。人们的价值观念是不断变化着的,所以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加以锤炼。越是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越需要通过持续的社会教育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历史时期,更加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教育对人们的价值观念进行引导。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必须要做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实现校内、校外、家庭、社会的相互联动,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真正渗透到国民教育的各个层次和环节中。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对这项工作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少先队、共青团、工会等组织,要密切配合,增强工作合力,提高整体效果,共同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共享工作。
第二,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能够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而且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同时还能够极大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要将其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也就是说,精神文明建设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各项工作从始至终都要融入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使之成为统领和支撑。
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具有不同特点,物质文明建设是务实的工作,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而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则是务虚的,很难在短时间内见到明显成效。因此,必须虚功实做,化虚为实。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点,不断丰富理论内容,创新工作方法,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同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密结合起来,同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具体措施紧密结合起来,同广大干部群众的工作、生活、思想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入心入脑,取得实效。
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级新闻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把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宣传报道,特别要采取舆论引导、评价思想道德事件、监督不良思想道德行为等有效方式,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弘扬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建设氛围。同时,要打造一批功能不同的宣传平台,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各级党政要把这些硬件投入纳入政府的预算内,逐年增加经费投入,并尽快建立宣传文化发展基金和精神文明建设基金,以及有效的筹资机制,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广泛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资兴办先进文化阵地和设施,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
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基层是各项工作的落脚点,也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因此要立足于基层实际,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利用他们联系群众直接、方便的优势,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不断扩大覆盖面。要紧密贴近各层次群众生产生活的新变化,不断创新教育方式,精心设计组织开展富有人情味、群众乐于接受且乐于参与的活动,使他们在参与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思想受到熏陶,精神得到充实,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要不断消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盲区”,重视流动人口、外来工、个体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建设,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中,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作的吸引力。
第三,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现代化建设全过程。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建设结合起来,既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作用,又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检验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在经济建设中,要切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原则来统筹经济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地区差别、城乡差别、不同群体收入差别也有了扩大,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呈现出复杂的局面。一些消极腐败现象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坚持和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统筹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关注困难群体的生活,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保证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在政治建设中,要切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规范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政治建设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以及保持社会稳定有序为目标。否则,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而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应有之义。这就要求,我国的政治建设从观念层面来说,要树立和倡导进步的政治思想、政治道德、思维方式,如民主、平等、自由、人权以及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等,以及包括民主、高效、廉洁的行政观念;从制度层面来说,要健全和完善包括规范、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和与之相配套的政治运行机制、监督机制,以及确保这种制度和机制理性运转的规范程序;从器物层面来说,要建设和改善包括能完整体现民主、法治进步的器物表现方式,如我国的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文化建设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多元社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将之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并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为此,要积极利用文化手段,以文化人、寓教于乐,使人们在娱乐审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得到提高。要认真研究当前文化发展的特点,尊重文艺创作的规律,加强对创作思想的引导,用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传播核心价值体系。要正确引导时尚文化、休闲文化、通俗文化的发展,把握价值导向,体现社会良知,坚决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要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让群众在文化活动中领悟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在社会建设中,要切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要求来推动社会建设,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社会建设的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也是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体现。加强社会建设,必须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的安定有序。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要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体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原则,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着力在“融入”上下功夫。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理论武装、思想道德、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群众性文明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工作的实践中,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江泽民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6
[3]韩震主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7
[4]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
[5]蒋斌、周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N],光明日报,2007.2.13
第三篇: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第八题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摘自党的十八大报告
(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1、任何社会都需要一定的价值理念做支撑;精神立则人格立,精神强则国
家强。对一个国家而言,核心价值观是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纽带,是体现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价值坐标。
2、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
┏文化影响力
┃科技创新力
综合国力┫政治感召力
┃军事威慑力
┗经济竞争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心就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党的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再一次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近年来党对文化软实力的论述,标志着我党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建设放在一个关乎国家的发展和强大,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民族兴旺的地位。而提升文化的根本,除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文化对话机制之外,更需要建构一元化的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在于建设核心价值观。因此,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这种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对外可以确立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形象,构成国际文化对话、交流、互动的坚实基础,强化中国影响世界的文化力量以及导向性;对内可以实现不同社会阶层或利益群体间的相互认同,消解利益分配中可能形成的价值观的分化与对立,从而确立全社会普遍推崇和信守的文化理念,实现对中华文化精神的集体认同。
3、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重视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注入了强大的生机活力。但市场经济自身的缺点和消极因素也反映到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不仅严重影响人们价值取向,还严重影响到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成为社会的一种“毒瘤”
4、面对西方强势价值体系的冲击,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构建起具有坚固
防御力的核心价值体系。
长期以来,美国习惯于将“民主”、“自由”价值观作为与军事、经济相辅相成的称霸手段。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把向全世界推行美国政治价值观作为其施政的三大战略目标之一;美国前总统布什表示要在推行“民主”上加大投入,对中东地区进行“民主”改造。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优势,加紧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企图把他们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推销、扩张到世界各个角落,把传播其政治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作为扩大国际影响的手段。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有效应对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更好地凝魂聚气、强基固本。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内在结构
四个层次: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
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 中:
马克思主义是灵魂,解决举什么旗的问题;
共同理想是主题,解决走什么道路,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的问题;民族、时代精神是精髓,解决精神状态和精神面貌的问题;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解决行为、规范问题。
1、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具有真理性和科学性,主要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问题。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学习贯彻“四个基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不断增强“五种意识”:增强党的群众意识;增强宗旨意识;增强执政意识;增强大局意识;增强责任意识;
自觉做到“四个划清”: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划清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
3、民族精神
“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人民把爱国热情化作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以热爱祖国和贡献自己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
4、——摘自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
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四个具体表现: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民族精神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强调培育民族精神。
4.时代精神
核心:改革创新
特征:与时俱进
本质:以人为本
表现:竞争意识与效率追求、开放意识与世界理念、自主意识与民主觉悟、法制意识与和谐精神
5、社会主义荣辱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荣辱观:
《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孟子:“仁则荣,不仁则辱”;“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荀子:“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顾炎武:礼义廉耻四要之中,耻尤为要。
(三)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1、尽快凝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北京精神:“爱国 创新 包容 厚德”
当代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
政法干警的核心价值观:“忠诚、为民、公正、廉洁”
十八大报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这一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这一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这一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紧紧围绕实现中国梦这一目标,紧紧围绕“三个倡导”这一基本内容,注重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五位一体”和党的建设各领域,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实际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融为一体、相互促进。
2、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获取智慧; 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大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丰富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培育特色鲜明、气氛浓郁的节日文化。增加国民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分阶段有序推进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移风易俗,创新民俗文化样式,形成与历史文化传统相承接、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新民俗。
3、加强教育宣传,形成社会共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于以知促行,重在知行合一。无论是在国民教育过程中,还是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还是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传播,用具体事例、生动实践阐释解读,靠干部带头、典型示范引导鼓励,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能在人民群众中激起崇德向善、凝心聚力的强大正能量,实现社会风气好转,推动党和人民事业进步。
1.发挥重要节庆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独特优势。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加强对革命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阐发,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优良
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挖掘各种重要节庆日、纪念日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政治性节日,三八、五一、六一等国际性节日,党史国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纪念日等,举办庄严庄重、内涵丰富的群众性庆祝和纪念活动。利用党和国家成功举办大事、妥善应对难事的时机,因势利导地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形成实体展馆与网上展馆相结合、涵盖各个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系。推进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免费开放,积极发展红色旅游。2.运用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引领文明风尚。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益广告的选题规划和内容创意,形成公益广告传播先进文化、传扬新风正气的强大声势。加大公益广告刊播力度,广播电视、报纸期刊要拿出黄金时段、重要版面和显著位置,持续刊播公益广告。互联网和手机媒体要发挥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优势,运用多种方式扩大公益广告的影响力。社会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要在适当位置悬挂张贴公益广告。各类公益广告要注重导向鲜明、富有内涵、引人向上,注重形式多样、品位高雅、创意新颖,体现时代感厚重感,增强传播力感染力。
4、强化媒体引导,形成舆论强势。新闻媒体要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坚持团结稳定
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日常形势宣传、成就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报刊、电台电视台要拿出重要版面时段、推出专栏专题,出版社要推出专项出版,运用新闻报道、言论评论、访谈节目、专题节目和各类出版物等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市类、行业类媒体要增强传播主流价值的社会责任,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适应分众化特点,多联系群众身边事例,多运用大众化语言,在生动活泼的宣传报道中引导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传播媒介管理,不为错误观点提供传播渠道。新闻出版单位和从业人员要强化行业自律,切实增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将个人道德修养作为从业资格考评重要内容。
(增加一点)5.、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
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创新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第四篇:在德育实践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看庄中学关于在德育实践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的实施方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那么,怎样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如何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中小学德育实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真正走进校园,走进中小学课堂,走进师生心中,成为中小学德育实践工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把理想问题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内在地联系起来,有利于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强大精神动力。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是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有机整合。
二、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在当前青少年价值取向多元的背景下,也急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来积极引导。
当前,大部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健康、向上,但学生们的价值观念也正日趋多元。据一项调查反映,在回答“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什么”问题时,一小部分学生选择了“金钱的多少”、“权力的大小”、“社会名望的高低”、“生活是否舒适、潇洒”,有少部分学生不同意“奉献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少学生择业时主要考虑“有利于个人发展”或“为了实现自我设计”。这就暴露出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即核心价值的迷失。对此,德育工作者应当引起重视,并应当思考:对青少年——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学校教育应该倡导什么?应该高举什么样的精神旗帜?
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要求,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具体的实践中,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由具体事例到理论阐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青少年从小就养成基本的道德素质,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道德观、荣辱观,分清是非、善恶、美丑,明确应有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受教育者真正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思想品德基础。
三、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是对现有德育内容的“更新”,而是更加强调德育中灵魂的东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进课堂不是对现有德育途径
和方法的“否定”,而是更强调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实施教育。为此,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我们应更关注以其基本内容为标尺,校正德育工作的重点。对于中小学生,基础道德教育诚然重要,但是,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尤为重要。
第一,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进入课堂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其渗透到德育课程及各学科教育之中,形成教育内容指导序列。在校本课程建设、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等过程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内容;在思想品德、语文、历史等学科的教学中,做好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点内容的教学;在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及教师的言行中渗透基础道德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通过教师的教学内容、教育行为和教育态度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爱国、责任、诚信、创新、合作等优秀品质。
第二,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和谐校园文化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注意把和谐作为其中十分重要的价值观念,大力倡导并认真实践和谐理念,着力培养并不断弘扬和谐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新的历史时期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样是新的历史时期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事关培育什么人的必然要求。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工程,抓住了它,也就抓住了根本。以和谐校园建设为目标的学校文化建设,其核心理念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一致的。今后,在课程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的建设中,注重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如在校园内布置伟人题词、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等宣传画,走廊中安装名人画像、孝敬教育图片,办公室、教室布置教风、校训,让墙壁说话,让环境育人。还应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广播、宣传栏、板报等文化传播载体,宣传“爱国”、“责任”、“创新”、“文明”、“和谐”等基本价值导向,营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中,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本内容的宣传,重在与常规教育教学的结合,避免因过分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而导致“意义障碍”,使教育流于形式,甚至产生负面效果。
第三,开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道德实践活动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让师生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我校要不断开拓德育工作新思路,积极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德育实践活动中去,力争取得较好的成效。
一是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爱国主义始终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性格、价值取向和共同信念。所以,尽管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作为一种正义的力量始终一脉相承。近年来,我国制定的公民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都把“爱国”放在首位。
我校将一直坚持“班团会”、“国旗下讲话”制度,在校外开辟德育基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开展影评活动,围绕“爱看庄、爱邹城、爱山东、爱中华”的主题教育,开展了“七个一”活动;即
读一本好书、讲一个故事、唱一首歌曲、绘一幅图画、写一篇心得、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办一期爱国手抄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高度的文明、勤劳的本色、反侵略的精神、创业致富的壮志,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利用国旗下讲话向学生宣讲了中华民族惊天动地的伟业,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广大学生中掀起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的热潮。
二是加强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重在实践,贵在养成。在实践活动中,伴之以守则、名言、警句悬挂导向,以校内广播、橱窗、板报宣传、演讲比赛的鼓动,以值日生、共青团员监督岗、流动红旗督促。学生的良好行为规范在实践中锤炼,在活动中养成。学生中勤学习、守纪律、讲文明、求进取、爱公物、比节俭蔚然成风。
三是加强孝敬体验教育。结合邹城开展的“母亲文化节活动”,培养学生孝亲敬老的优良品德,我校将孝敬活动纳入学校的德育工作之中,认真抓好“孝敬手册”的填写与检查,每学期举行孝亲敬老主题班会、孝亲敬老故事演讲比赛、书信感恩、孝亲敬老手抄报评奖等活动,通过这些体验活动,为培养学生从小讲孝心,对人有爱心,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四是加强竞争意识教育。强烈的竞争意识是学生将来在优胜劣汰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素质。我校将一如既往地组织一些文艺、体育、科技、知识、演讲等竞技性的活动,渗透竞争意识教育。开展 “做合格小公民”演讲比赛,以年级为单位的各类小型体育竞赛,采用竞选的办法产生班团干部等等。通过以上各类文艺比赛等活动,充分释放孩子们的天性和能量,全新展示孩子的天真与童趣,增强学生的竞争和参与意识。
五是加强创新意识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组织一系列的“主体教育”活动,鼓励学生不畏权威,敢为人先,想事情有自己的新见解,处事有自己的新作为,敢于超越,敢于标新立异。让学生自己的活动自己设计,自己的领袖自己选举,自己的班会自己主持,自己的板报自己编排,自己的班务自己管理。开展了“奇思妙想”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新设计、新观点、新制作、新发明、新成果,增强 “我能行”的自信心。
六是加强法制安全意识教育。“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生命不保、何谈教育”,我们狠抓安全不放松,加强教育,强化责任,确保了全校师生的安全。继续开好法制安全教育课,定期请法制副校长作法制安全教育报告,组织学生参观法制安全教育宣传图片展,参加法制宣传仪式。开展“大手牵小手、安全才能回家”活动,举行 “远离游戏机”签名、自救逃生演练等活动,教育学生从小学法、懂法、守法,强化学生的法制安全意识,提高学生自护自救能力。
七是加强社会责任意识教育。高度的责任心是每个公民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共道德。我们开展“角色教育”活动,在交通畅通工程中,当好“小交警”,在环保净化活动中,争当“环保小卫士”;在班级服务活动中,当好“值日生”等。学生进入具体角色,有深切的体验,增强学生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服务对象负责的意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基本内容始终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今天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是要让人们全面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认识其基本内容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更科学、全面的调整学校德育工作,特别是加强目前相对比较薄弱的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我们坚信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定能以自己的智慧,寻找和创造出多种教育途径和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融入到德育实践活动中去,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2009年10月
第五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也重点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