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路径探析
论文关键词:战略 人力 资源 管理 组织变革 管理体系
论文摘要: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强调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企业竞争优势和 企业战略 联系在一起,以协助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完成组织目标。近年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不但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也是许多人力资源实践者追求的理想管理状态。本文探讨了企业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路径。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strategic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shrm)已被许多企业采用,它强调的是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企业竞争优势和企业战略联系在一起,以协助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完成组织目标。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实施的平台和手段,构建这一体系就是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规划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在战略形成和实施的不同阶段所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职责以及发挥的作用。
虽然不同企业所处 环境 不同,建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具体方法和措施也各不相同, 但是以下几点共性的原则和策略, 可为借力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提供参考。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基本构成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实际运作中,以下六项基本职能模块占据了中心地位,成为实施科学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发挥了最基本、最关键的核心功能。
(一)企业竞争环境评估系统
只有在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能力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就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做出正确的选择,设计出适合企业应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一般情况下,企业环境评估步骤是:第一,尽可能详细地列出影响环境变化的因素,包括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第二,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科学分类;第三,对选择的每一因素作可能性和可行性分析,并对这些因素给企业人力资源活动带来的影响进行论证,初步展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二)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系统 根据企业 发展战略 ,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现状,确定自身的人力资源规划,使人力资源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为实现企业战略做出贡献。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的供求分析、人力资源的总量规划、人力资源结构优化规划和人力资源素质提升规划以及实现人力资源规划目标的具体措施。
(三)基于工作分析的人力资源甄选与配置系统
企业从组织战略、客户需要和竞争要求出发,在职位分析的基础上,对各类职位高绩效员工的内在素质和工作行为进行深入分析、总结 和提炼,建立各类员工的成功素质模型和任职资格标准,为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建立人才竞争优势提供决策依据。
(四)基于关键绩效指标的考核系统
从企业战略目标出发,通过分析企业的价值链,确定企业关键成果领域和关键绩效指标,并层层分解,直至形成企业、部门和岗位三级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绩效目标的设立源于企业的战略目标和职位的责任,对中高层领导的考核更强调结果指标,对中基层管理者的考核更强调行为过程,考核结果与员工的分配和晋升挂钩。
(五)基于业绩与能力的薪酬分配系统
根据国家政策、经济 环境、人才 市场 状况、行业及其他企业薪酬状况等因素,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薪酬管理战略与体系,实行业绩与能力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员工的收入直接取决于员工对企业的贡献,确保薪酬政策既能吸引优秀人才加盟,又能留住核心人才。
(六)基于战略与职业生涯管理的培训开发系统
根据企业战略需要,结合员工的个人发展计划,提供系统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开发体系,确保为企业源源不断输送所需各种类型人才的同时,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双赢。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程序
(一)环境评价
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第一步,是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做出评价,企业通过深入 调查 和研究劳动力市场中各类人才的供求状况,潜在的劳动力短缺、竞争对手的工资水平、相关 法律 法规等情况,敏锐的把握和预测这些变化对企业发展有哪些制约、挑战和机遇,并根据企业内部条件,包括组织使命、企业内部优劣势以及整体发展战略要求,从中识别、分析具有战略意义的人力资源问题,从而确定企业人力资源战略方向。通过这一程序的工作,能够为有效制定和选择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提供重要的信息和事实依据。
(二)人力资源战略的选择与确定
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第二步,是在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能力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就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类型做出正确的选择。在选择人力资源战略时,应以企业总体的发展战略为 指导 ,保持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协调一致,获得协同效益。
例如当企业总体战略所需要的外部机会与内部优势共存时,可采取进攻型战略,也就是努力发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优势,利用其坚实的资金、技术等优势,从劳动力市场吸引大量专业人才,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独占性;而当企业的外部威胁与内部弱点并存时,可采用防御型战略,采取措施以维持现有劳动者与企业的关系,以便尽可能减少损失,维持生存,等待时机。
第二篇: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
企业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整合与开发,发挥集团人力资源的协同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益,使人力资源价值最大化,从而实现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发挥的保证。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包括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的确定、管理职能的定位、组织体系的建设、运营体系的设计和监控体系的建设等。
一、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的确定
根据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形成过程,其管控模式一般有“运营管控型,战略管控型和财务管控型”。不同的管控模式对应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是不同的,对应集团管控模式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一般有“全面管理型(业务操作型)、监管型(政策指导型)和分散管理型(顾问型)”一般情况下实施运营管控型的企业集团、产业单
一、地域集中、规模较小,首次集团化的企业集团一般都实行“集中式”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而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实施战略管控型的企业集团一般实施“监管型”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多元化、财务管控型、地域分散、产业复杂、股权多样的企业集团一般实行“分散式”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人力资源的管控模式决定总部人力资源的管理职能和整个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组织建设、管理权限划分、各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幅度、管理重点以及业务模式等。因此在进行人力资源体系建设时,首先要确定企业集团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
目前大部分企业集团都实施“政策监管型”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或者随着企业集团管控模式的转变正在由“监管型”向“顾问型”转变。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的确定是由集团的发展战略、管控模式、业务模式、管理水平、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等确定。
二、集团总部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定位
确定了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后,集团总部的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职能就随之明确了。实施“集中管理型”管控模式的集团总部人力资源部门是整个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者,因此要建立强大的总部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以便于对整个集团的人力资源进行全面管理。包括整个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力资源战略确定,人力资源规划以及人力资源全部业务的作业。这种管控模式下,各子公司不设人力资源部门,所有的人力资源业务全部集中在总部。
实施“政策监管型”管控模式的集团总部人力资源总部的主要职责是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各子公司人力资源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各企业人力资源业务的具体监管,和部分核心业务的操作,集团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集团人力资源组织建设等,目前大部分企业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都是“政策监控型”。
实施“顾问型”管控模式的集团人力资源总部更多的充当咨询顾问的角色,帮助成员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协助指导成员企业开展人力资源业务,为成员企业提供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通过专业服务、资源调配发挥总部的价值。
因此实施“监管型”或“顾问型”的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总部,主要的职能是进行集团人力资源战略的研究,人力资源政策的研究与制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各成员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指导与监督。集团总部必须基于企业的战略,以制度为依托,通过为子公司、分公司提供高效的服务,创造和体现自身的价值,集团人力资源管理总部首先要从行政管理的角色中脱离出来,立足于面向竞争、面向如何提高管理效益的角度来行使集团总部的职能,其功能也应定位于如何为成员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具有价值和创造性的活动。
三、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组织体系建设
构建企业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组织建设是关键,组织是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落地的保证。人力资源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包括总部人力资源部门的组织建设和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建设。
多元化大型企业集团一般分为三级管理体制(集团总部,次集团(二级集团或事业部),子公司)集团总部是集团的指挥中心协调,主要负责整个集团战略目标与经营策略的制订,集团政策、制度的制订与实施监督,集团整体经营状况的宏观调节与控制,各下属机构经营管理策略的审核与协调等。因此总部的人力资源部门在岗位设置上主要侧重于战略研究,政策制定和监督检查,核心人才的管理等。
第二级是事业部或二级集团,是三级企业的管理总部,负责对三级企业的管理,是整个集团的专业运营中心,因此事业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组建要按照完全操作型管理模式的总部进行组建,健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根据需要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的各模块设置岗位,以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的落实。第三级子公司,是企业集团的成本中心,承担具体的生产经营,其人力资源管理是总部人力资源政策和二级集团(事业部)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执行主体。因此根据企业规模设置人力资源部或人力资源专员,负责具体人力资源操作业务的办理和实施。在三级管理架构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组织建设中要做强总部人力资源部门,做实二级集团(事业部)人力资源部,健全子公司人力资源执行机构。强有力的、专业化的总部是人力资源政策研究与制定,人力资源整合、协调、调配的中心。二级集团(事业部)人力资源部门是具体人力资源业务的操作与落实部门,因此一定要健全职能,配齐岗位,以保证总部人力资源策略的落实,子公司人力资源部门也必须按照企业规模和管理幅度配齐人员,以保证人力资源基层业务的开展和总部人力资源战略的落地。
四、人力资源运营体系的建设
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的运营体系是人力资源具体业务操作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活动的具体落实体系。完善、高效的运营体系是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具体业务活动落实的保证。根据人力资源职能的定位与管理权限的划分企业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总部重点要做好下列事项:
1、人力资源战略研究与制订
人力资源战略是根据企业总体战略的要求为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围绕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如何实现企业战略所进行的一套系统的思考和实现这一目标而开展的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的方法,其目的是如何使用人力资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企业集团的总部人力资源部门在充分理解企业总体战略和对子公司业务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企业集团的实际制定企业集团的总体人力资源战略,并推动人力资源战略在整个集团的实现。
2、人力资源规划的组织与执行
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具体行动的方案,是实现人力资源战略的具体实施规划。因此企业集团的人力资源规划要根据企业业务战略的需要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数量、质量、做出规划和预测,来保证组织的人力资源供需平衡,还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设计,人力资源平台的建设等。企业集团的总体人力资源规划由集团总部完成,同时指导和推动事业部,子公司根据集团总体人力资源规划制定所属单位的人力资源规划,并推动规划的执行与落实。
3、人力资源基本政策的研究与制订
人力资源政策是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平台。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依据,集团总部的核心任务是根据宏观环境变化进行人力资源政策的研究,制定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大纲”,规定整个集团的人力资源价值观,人才理念,基本的用人观,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等。在此基础上制定基本的招聘选拔政策、薪酬福利政策、培训开发政策、考核激励政策等。各二级集团(事业部)在集团人力资源基本政策的基础上根据行业特点、企业实际制定人力资源各业务模块的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形成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
同时总部人力资源部门要监督和检查人力资源政策在基层单位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并根据继承业务单位的反馈及时进行修改和调整,以确保政策的科学性。
4、核心人才队伍的建设
核心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核心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核心人才包括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技术研发人员、关键的市场营销人员等。基于集团的发展战略制定核心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打造核心人才队伍,培育员工的核心专长与技能,支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形成战略绩效目标,将绩效目标层层分解,向下推行实施,并设计具有指导性的核心人才引进、培育、开发、激励策略。
企业集团总部人力资源部门要做好核心人才的引进,招聘、选拔,考核评价,培训开发以及综合激励等工作,为企业集团的持续发展提供关键的人才资源。在核心人才队伍的建设上关键是要做好培训和开发工作,为人才的成长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良好环境,及时掌握核心人才的动向和需求,防住关键人才流失,做好关键人才的风险评估,避免核心人才流失对企业造成的损失。
5、后备团队的建设与培养
后备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企业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企业重要的人才战略工程,因此企业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把后备人才的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落实,建立健全后备人才选拔、培养、考核、调整、使用的机制。制定后被人才培训开发的规划,推进各基层企业开展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与开发以满足企业业务快速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
6、企业大学的建设与运作
企业大学是企业人才培养和输出的基地,现代大型企业集团都建立了企业大学,它是企业战略、企业文化传播和企业实施人才工程的重要载体。企业大学的建设必须从企业的战略和实际出发结合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实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和开发,在大型企业集团内部可以实施市场化的有偿的人才培训服务,探索多层的合作办学,市场化运作模式。
7、企业文化体系的构建
人力资源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上下同欲,团结一致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灵魂,企业文化体系的建设是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要工作,企业文化的塑造与传播是集团总部的重要职能。集团总部通过一个统一、鲜明和符合集团实际的人力资源理念、政策和战略,来培养和塑造一个和谐、统一的集团企业文化氛围,凝聚集团的人力资源。以一个鲜明、具有人文关怀和号召力的人力资源理念来凝聚集团各成员企业,统一各级员工的思想、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基于集团的发展和现状,总结提炼企业文化,并将之贯彻到全国各二级集团及子公司中,使得集团真正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8、各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协调与日常调度管理
企业集团人力资源总部在做好上述战略性人力资源工作之外,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好下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协调与日常调度工作,总部人力资源部门要提供一个共享知识和交流信息的平台。总部人力资源的战略性通过管理标准和管理模式的制定者和创新者体现出来,通过汇总各企业的成功经验,提炼形成管理标准,提高企业管理经验复制的能力。在各成员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应起到一个沟通、交流、提高的平台功能。包括:统一理念,引导和支持各成员企业设计和完善其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立集团人才库,有计划、针对性地培养复合型人才、经营人才;培养集团的人力资源工作人员;有效传递各成员企业好的经验和做法。在保持各企业自主经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集团的总体调控、平衡和引导职能,使成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得到协调发展和共同提高。同时要做好各成员企业日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部署、督导、检查考核工作,确保企业集团总体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推进与人力资源运营体系的日常高效运作。
五、人力资源运营的监控体系建设
人力资源运营监控体系是监督整个集团人力资源运营体系是否有效的检核与考核评价体系,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审计、日常人事信息(报表)调度与核查、日常工作会议调度、子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述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考核评价等工作。为了确保人力资源战略的落实,人力资源政策的执行以及人力资源运营体系的有效性,企业集团人力资源总部定期组织对各成员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审计,通过日常的人力资源信息报表收集子公司日常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资料和子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的定期述职,作为总部对下属企业人力资源工作考核评价的依据。
总之,企业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是人力资源战略落实的保证,只有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并且不断完善与优化,并保持其高效运营才能使人力资源创造竞争优势,支撑企业战略实现。
第三篇: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初探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初探
杨煜
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摘要:当前,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改革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管理观念落后、缺乏任用机制、缺乏考核标准、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培训机制。构建以岗位管理体系、绩效考核体系和薪酬体系为核心的人力资源体系才能最大程度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克服现有问题,为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1.引言
21世纪是以中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时期时期,中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认可。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事业单位,在中国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等方面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优质的人才资源和合理的人才结构是事业单位得以发挥作用的根本保障。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人力资源进行高效的开发和利用,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巨大优势,则会为事业单位今后的发展注入活力。因此,事业单位急需摆脱陈旧的人事管理制度,改为构建先进的、创新的、符合自身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才能顺应历史潮流,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挥应有的支撑作用。
2.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
2.1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组织机构的一系列人力资源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组织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员工的招募与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流动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员工安全与健康管理等。即:企业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人力资源的获取(选人)、开发(育人)、保持(留人)和利用(用人)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一系列活动,最终达到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
2.2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问世于20 世纪70 年代末。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虽然不长,但人事管理的思想却源远流长。从时间上看,从18 世纪末开始的工业革命,一直到20 世纪70 年代,这一时期被称为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从20 世纪70年代末以来,人事管理让位于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人事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它反映了组织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从以工作为导向转变为以员工为导向的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而传统的人事管理是致力于建立一种对员工进行规范与监管的机制,是对人事关系的管理,一般是指人事部门作为组织内的职能部门所从事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不单是称谓上的不同,也在对人的管理理念上有很大区别。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过渡的过程是从静态的以“事”为核心的管理转变成动态的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是历史的必然
2.3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组织,因其特有的社会职能的约束,因此在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过程中,不得不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效应。
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1、宏观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指国家对事业单位整体的人力资源进行规划、预测,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政策、管理权限和管理措施,维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流动和人才市场的秩序等;
2、微观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某一具体的单位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依法对本单位内的人力资源进行规划、招聘、考核、培训、薪酬、奖惩、维护等活动和过程的总和。
3.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管理观念落后,阻碍事业发展
目前,大多数的事业单位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方面,主要负责人事关系管理等一些事务性工作,执行的也仅仅是上传下达行政命令而已,缺乏具有创新的、科学的机制来对人进行管理,阻碍了事业单位的事业发展。陈旧的管理观念主要表现为:(1)只看重“事”,轻视“人”在事件中的主导作用。(2)用人机制老化,考虑裙带关系多于人本身的实际能力。(3)人才选拔“一刀切”,看不到员工的差异化。管理的相对落后是造成现今事业单位的吸引力相对缺乏,人才流失严重,尤其是中高层次人才的流失成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危机的重要表现形式。
3.2缺乏任用机制,人才流失严重
事业单位流失的人才都是兼具学历和能力的中高层次人才,这与事业单位陈旧的任用机制有关。一批高素质人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法获得发挥自身才干的机会而不得不另谋出路,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流失。不合理的人才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1)资历配置:以资历的深浅安排职务,忽视个人能力和贡献。(2)学历配置:招聘人才和提拔干部时,过分注重学历。(3)关系配置:按人际关系的远近进行配置,形成难以撕破的关系网。(4)专业配置:招聘人才和提拔干部时,过分注重“专业对口”,忽略个人才能。不合理人才配置方式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事业单位人力资本的大量浪费和大量人才流失。
3.3缺乏考核标准,绩效管理不科学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大多重形式,轻实质。在年终业绩考核方面存在走过场,标准不明确等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1)绩效考核不科学。员工表现好坏完全取决于上一级领导,考核标准不明确,主观性较大,容易形成下属只顾“唯上”的坏风气。(2)考核流于形式。领导对于员工每年的表现不以实际情况为标准,而以平衡定先进。评比结果是否面面俱到成为唯一标准。造成“人人当先进“、“轮流当先进”的不良现象。(3)结果与实际脱钩。绩效评价不能准确地反映员工工作的实际成绩,严重挫伤了优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4激励机制不健全,影响员工积极性
事业单位的激励机制缺乏,基本以单一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为主要手段。物质激励基本上都以象征性的奖金为主,精神激励基本上都以会议表彰、荣誉称号为主。而事业单位分配机制不健全,大多数还保留着平均分配的“光荣传统”,使得分配方式不能很好地反映工作业绩,严重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于是工作中就出现了消极怠工以及等、靠、要的局面。
3.5缺乏培训机制,导致人才短缺
事业单位缺乏有效的培训机制,忽视对员工入职后进行专业培训,只能依靠新进员工的自身努力来适应岗位,往往造成在没有合理的指导下在短时间内无法胜任职位的现象。迫于事业经费压力的考虑,大多数单位领导都十分功利地希望通过招聘直接找到合适人选,而不是通过后期有投入的培训帮助职工尽快适应岗位,这就造成了在实际操作中招聘大量人员而无法满足业务需要,又导致单位人员流动性过大的现象。再者,与企业相比,事业单位专业培训的手段过分单一,仅以讲座、内刊等缺少互动的形式是难以达到企业专业培训和业务能力培训的效果。
4.如何构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在相关政策法规的框架下,应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方法,对本单位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达到人力、物力的优化配置,同时对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引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职工主观能动性,实现单位内部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的最终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岗位分析与岗位设计、招聘与甄选、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等多个系统构成。只有各系统之间高效的整合才能成为组织发展的有力支持。因此,必须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优化。构建以岗位管理体系、绩效考核体系和薪酬体系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实践中推广应用,才能最大程度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克服现有问题,为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4.1岗位管理体系
事业单位现行的人事政策对于岗位管理的概念比较模糊,即使现行的岗位设置和岗位聘任制度,其终究脱离不了旧有的职称评聘的影响,过于重视资历和学历,忽视职工的能力和职位对于人各方面能力的需求。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岗位分析和岗位设计的过程,主观想象较多,缺少客观的评价及科学的分析工具和方法的使用。
岗位管理是组织内一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基础和源头。做好岗位管理就可以在组织内建立优质的人才结构,根据不同人才的能力,将其配置在相应的岗位上,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才能。岗位管理最核心的环节是岗位分析和晋升管理。
岗位分析是通过分析组织内各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经验、能力和重要性,确定职务的等级和相对价值,确定组织薪酬系统的过程。不仅为绩效评估提供了考核内容和方法,也界定了不同职位的薪酬差异,是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
建立科学合理的晋升制度是促进员工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的制度保证,它可以将个人的职业发展与单位的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晋升管理,可以较好地解决人才发展瓶颈的问题。
4.2绩效管理体系
事业单位拥有众多高素质人才,平均收入也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往往工作效率低,业绩不突出。其实这种员工的低效业绩,主要与绩效考核标准模糊,目标性不强有关。首先,在事业单位中相同的岗位,无论绩效好坏获得的报酬几乎一样,导致表现出色的员工内心产生不平衡,个人价值也不能获得组织的认同,积极性下降。其次,缺乏组织和员工共同认可的绩效考核标准,导致员工对考核结果不认同,考核流于形式。
绩效管理是从绩效规划、绩效执行、绩效考核、绩效结果反馈与运用的管理过程。有效的绩效管理,能引导和激发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工作潜能,不断改善工作业绩,从而提升整个组织的业绩水平。而绩效考核的意义不在于考核本身,而是通过绩效考核对员工进行目标管理,引导员工行为,使之与组织发展目标一致。
4.3薪酬管理体系
事业单位的工资体系依旧是国家事业单位的工资体系,在国家推出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之前仍然会被沿用,显然已经对高素质人才失去了吸引力。如果要真正吸引和留住人才,必须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工资结构,根据绩效评估的结果确定工资薪酬,才能真正建立合理的薪酬结构,达到激励人才的目的。
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应包括经济性薪酬和非经济薪酬两个方面。经济性薪酬包括直接经济薪酬和福利。除去直接获得经济薪酬,非经济薪酬也是薪酬管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工作本身所带来的雇佣安全感、社会地位、挑战性、职业发展空间等隐性因素。
5、小结:
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特有的组织形式,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仍然是不可忽视的。构建以岗位管理体系、绩效考核体系和薪酬管理体系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仅能从根本上解决事业单位现有人力资
源管理方面的问题,而且可以深度挖掘事业单位高素质人才聚集的优势,充分发挥事业单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社会效益,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刘 江:完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途径[J]。领导科学,2008(01)
苏文胜:应对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商场现代化,2009(11)
赵琪 范德成:完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策研究。管理创新,2010(6)
林波 张志红:创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探讨与分析。科技信息,2008(27)
第四篇: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
浅析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
姓名:闵红
单位:武汉新谷燃料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小民营企业一直活跃在社会大潮中,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的深化,中国中小民营企业一直引以为豪的灵活多变的管理体制逐渐失去生机和活力。本文试图以笔者所在的民营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为例,剖析其存在主要的问题,以其主要矛盾为突破点来影射中国中小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上的路径。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小民营企业面临的内外经济和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化,竞争也变得更为激烈,仅仅依靠以往的管理机制灵活而获取大量市场机会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相反,中小民营企业原有的管理上的问题日益暴露并成为制约其成长的瓶颈,而其中主要的矛盾突出集中体现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上。
笔者所在的新谷公司面为例。根据目前的公司经营情况和部门工作情况来看,公司主营业务固定,人员配备处于富余状态,导致公司工作节奏轻缓。总体看来,由于公司从原国有企业改制过渡过来,且大部分员工属于原国企职工,造成的整个管理氛围和工作氛围都有国企的影子。公司实行的是集团化经营模式,对外发展战略一直都在实行,企业规模扩大后人员的补充和人员素质的提升明显疲软。今年由于受经济危机影响,公司业务下降,对外投资速度放缓,公司各部门人浮于事,凝
聚力下降。分管业务和内务的高层利益分化,团队建设滞后。因此,如何让公司的整体的工作和管理氛围适应今后的长远发展,如何完善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构建一种适合公司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成了公司发展面临的一项主要课题。笔者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公司实际相结合,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此来探究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问题。
一、建立绩效管理体系
我们一般把绩效管理体系归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范畴,但是如果仅具有人力资源知识,是无法做好绩效管理工作的,在中小民营企业尤其如此。
第一,从部门考核体系的建立开始。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一次性将绩效考核推进至公司全体员工,难度极大,效果不佳。故应从部门考核体系的建立开始,待推行一段时间后再考虑向下推进。建立对部门的考核体系应该是建立绩效管理体系的第一步。
第二,考核方法以KPI(关键绩效指标)和标准考核法为主。KPI的订立较费时间,具有一定难度,但一旦确定下来以后可以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而标准考核法则可以直接套用企业现有的规章制度。所以,这两种方法较适合中小民营企业。其中,KPI较适合于对部门作考核,标准考核适用于对个人的考核。
第三,考核周期为季度加。若以月度作为考核周期,对于一个人力资源基础薄弱的民营企业来说,无疑太短了,甚至会使有关部门和参与考核的全体员工应接不暇、不胜其烦,对考核产生逆反心理。可以季度为周期进行日常考核,同时年底时结合总结开展考核。此外,对于销售、生产等业务部门,可以酌情缩短考核周期,以体现考核业绩导向的及时性。
二、优化薪酬管理体系
笔者发现,对于尚未建立起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公司来说,在薪酬管理方面常存在如下问题:纵向大锅饭被打破,但横向大锅饭依然存在,例如所有的中层管理人员的薪酬均在同一水平,几乎没有差距;没有明确的薪酬结构;薪酬的确定较随意;薪酬调整没有科学的方法,随意性大。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
第一,从岗位管理体系优化开始。岗位管理体系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基础,对于薪酬管理体系尤为重要。薪酬管理体系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并不出在薪酬管理体系本身,而是因为人岗不匹配,即任职资格要求很高的岗位却由能力素质相对较低的员工充任。所以说,企业推行薪酬改革,必须花大力气优化岗位管理体系,进行岗位清理,特别是实现人岗对应。
第二,适当压缩薪酬级别,打破横向大锅饭。横向大锅饭是很多企业都存在的现象,也是优化薪酬管理体系首先必须打破的。具体的方法是以岗位价值评估为基础,参考外部市场水平。打破横向大锅饭还应根据公司的薪酬策略,即向关键岗位倾斜,例如公司的销售部门的销售经理和普通员工。
第三,建立绩效和薪酬的关联。一方面,要将绩效考核结果运用于季度绩效工资的确定,另一方面,要将绩效考核结果运用于员工薪酬的调整,以解决过去薪酬调整过于随意、缺乏依据的现象。
三、构建培训管理体系 不同的企业之间,无论公司发展战略,还是人员规模、行业领域等都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培训体系的构建必须从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出发。在建立培训体系时,除了搞清楚培训体系所包含的内容和本企业的培训现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密切结合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现况
培训的目的是通过提升员工的素质和能力,让员工更好地完成工作,达到公司经营目标,以实现公司、股东、员工、客户乃至社会的共赢。因此,培训体系的建设必须密切结合公司的实际和发展战略的要求,并为公司培养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人才。
第二、要维持层级和职能上的均衡
从企业人才培养的角度,骨干员工和核心人力相对接受培训要多一点,但也不能忽视对其他员工的培训。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要保证每个员工在不同的岗位上都能接受到相应的训练。这就要求在设计课程体系时,需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去考虑。纵向是要考虑从新员工到高层之间各个不同的级别,针对每个级别不同的能力要求,设置相应的培训课程;横向指的是各职能部门,这些职能部门要完成工作需要哪些专业技能,以此寻找培训的需求并设计相应的课程。
第三,征询有关部门的建议和要求
培训体系的建立,不只是培训部门或培训管理员的事,首先必须要得到领导的大力支持,同时需要其他部门的积极配合。培训体系中的任何一项工作,都不能只靠培训部门孤军奋战,一定要上下达成一个共识。一定要站在公司的立场上去了解和把握不同部门的培训需求。
第四,制订培训制度,并有效落实
有的公司建立了一些培训制度,但形同虚设,没有落实到位,这和公司的文化也不无关系。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并有效地遵守和执行,就可以避免一些问题。
四、构建企业文化体系
在现实中,对于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谈到最多的是科学管理以及提高管理水平。较少人会提倡重视中小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往往就是不够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以至于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造成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的理
念的错位,这也是中小民营企业难以吸引与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构建企业文化体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确定核心价值观。
企业文化中核心层是最主要的,中小民营企业应该花大力气进行核心层的建设。一个只关心物质层和制度层的企业,其企业文化的建设必定要失败。
第二、体现在行动当中。
作为老板要身体力行,不断跟员工沟通,形式不要太多,但内容应该简单明了。最基本的核心内容是要通过行动去体现,以后有必要还可以增加一些形式上的内容,例如公司的刊物,公司的歌曲等。第三、建立完善的制度。
中小民营企业普遍不重视制度建设,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中小民营企业至少要建立“奖惩制度”和“考核制度”,精确的考核和公正的奖励是很必要的。
要经营一种长期的企业文化,还必须在平时形成一套规范:
其一,纪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纪律、制度对于各级营销人员不仅仅具有强制约束力,更在于高度的自觉性,需要各级营销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职业化修炼、提高职业化素质。
其二,速度。速度创造规模。高效率的组织执行力决定企业发展的未来。国内中小民营企业势必要在工作中进一步简化流程、加快节奏、提升激情,创造具有高效益的速度,共同推进企业巨轮在广阔的市场海洋中全速前进。
其三,创新。创新的重要武器就是要学会“用旧的元素进行新的组合”,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借鉴”。国内中小民营企业首先需要积极借鉴和吸收成功企业的经验和教训,学习就是为了超越,从而避免自己走不必要的弯路,这是发展壮大自己的法宝。
其四,执着。执着在于对企业信念、企业经营产品的坚持,不轻言放弃,不盲目多元化。对于国内中小民营企业来说,凡事都要从小做起,从专业做起,坚持到底,才能将企业做强,达到长远追求的目标。
另外还需要注意:
其一、必须树立文化资本制胜的新观念。现代管理的发展经历了由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由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的两次飞跃。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用文化来管理企业。现代企业的成功越来越依托企业文化的建设。然而,我们的许多中小民营企业只看到企业的资金、设备、技术、产品等有形资产,看不到企业的商品文化、形象文化、环境文化等无形资产,没有把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本去研究、开发。为此,当前一项迫切的任务就是要转变思想,经营好文化资本这一特殊的无形资产,牢牢树立起文化资本制胜的新观念。
其二,建构科学有效的企业制度文化也相当重要。企业文化的制度层又叫企业的制度文化,它能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中处于良好的状态,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竞争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小民营企业主意识到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并制定了一些管理制度。中小民营企业在建构科学的企业制度文化时,应努力将经验管理上升到科学管理,从家族经营制走向现代公司治理制,将家族文化变成现代公司文化。尤其要注意的是尊重制度、树立制度的权威比制定制度本身更重要,它是建立科学而有效的企业制度文化的关键。
参考文献:
孙班军等编,企业集团管理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戴昌均主编,人力资源管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郑海航主编:人力资源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姚裕群主编:人力资源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第五篇:如何有效构建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如何有效构建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人才主权时代,也是一个人才赢家通吃的时代,知识型员工与职业企业家将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具有对剩余价值的索取权。进入才智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是构建智力资本优势并保持这种优势的独特性。因此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如何有效地构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并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尤为显得重要。
本文将重点对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与体系的认识及如何有效构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希望能对广大企业的领导及专业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经理人士有所帮助。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
人力资源管理可分为传统的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经营)三个阶段。
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企业的人事管理职能主要是制度的执行,即按照国家劳动人事政策和上级主管部门发布的劳动人事管理规定、制度对职工进行管理,人事部门基本上没有对制度的制定调整权,难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管理政策和制度进行及时调整。
人事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不突出,趋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部门,更多地关注于事务性的管理,其管理的形式和目的是“控制人”,并不关注个人的绩效,人在企业不被看作可待开发的资源。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基本上都处在这个阶段。
人力资源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此后数十年间,人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受到企业的空前重视,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出现,能够将其他部门视为人力资源部门的客户,来提供诸如招聘、培训、考核等具有一定技术含量与标准作业流程的人力资源服务,并开始关注员工个人绩效的管理。
在这个阶段,企业虽然意识到人是一种重要资源,但并不认为是战略性资源,在企业战略形成过程中,往往把人力资源的因素排除在外,人力资源部门也就成了企业战略的忠实执行者。这个阶段,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授权给人力资源部门的单独使用的工具,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好坏也缺乏一套可衡量的标准。我国目前只有少数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处于这个阶段。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近一二十年来这个领域的发展令人瞩目。对这一思想的研究与讨论日趋深入,并被欧、美、日企业的管理实践证明为是获得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途径。相对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Strategic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SHRM)定位于在支持企业的战略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和职能。
目前,学术理论界一般采用Wright & McMahan(1992)的定义,即为企业能够实现目标所进行和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这个定义突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四个基本内涵和特征:
(1)人力资源的战略性。企业拥有这些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战略人力资源(Strategic Human Resources,SHR)是指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中,具有某些或某种特别知识(能力和技能),或者拥有某些核心知识或关键知识,处于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的重要或关键岗位上的那些人力资源:相对于一般性人力资源而言,这些被称为战略性的人力资源具有某种程度的专用性和不可替代性。
(2)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企业为了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而部署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实践以及方法、手段等构成一种战略系统。
(3)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也即“契合性”,包括“纵向契合”即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契合,“横向契合”既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各组成部分或要素相互之间的契合。
(4)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导向性,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通过组织构架,将人力资源管理置于组织经营系统,促进组织绩效最大化。
目前,我国只有个别企业树立了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并在努力尝试建立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
[$page$]
二、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观念
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市场竞争的焦点将从资金、产品等有形资本的竞争转为无形的智力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的竞争。一个企业中人力资源工作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战略性因素。因此,如何正确地认识人、选拔人、培育人、用好人、激励人、留住人已经是现代企竞争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劳动者(人力资源)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也已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农业经济时代,土地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劳动者被等同于没有思想的物体,是被另外一些掌握土地的人所利用的工具。工业经济时代,资本成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劳动者作为生产力的组成要素之一,受到资本拥有者的重视,但拥有资本的管理者希望劳动者象机器一样听话。
后工业经济时代,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管理者意识到人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不仅仅是被利用,而是可以通过通过合理配置、有效激励、系统培育、潜能激发等手段使人力资源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与发挥。这个阶段,更多的还是强调对人的有效管理与控制。
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管理者需要充分认识到,人作为智力资本的拥有者,与生产力的其他要素是存在明显的差别:人追求自我实现、自我发展。智力资本的拥有者逐渐发展成为管理的主体,管理者的角色应从管理控制逐渐转向引导和帮助。知识经济时代,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观念还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人力资源是一种战略性的资源。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往往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其实,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命题就是可持续发展。企业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培育和不断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而核心竞争能力的本质就是承载在企业人力资源(资本)身上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以及对这些核心知识和技能的整合、共享及不断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下图就体现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个企业拥有的内部资源主要分为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两大部分,其中组织资源包括物质资源、财务资源、信息资源、系统资源等,它是人力资源的附属部分,只有人力资源才识企业资源的主体,企业组织资源仅仅为人力资源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环境和结构。
(二)人力资源是创造利润的主要来源。商品的价值是由两个不同性质的部分组成,即转移价值和附加价值,其中附加价值是商品价值对转移价值的差额部分,这部分价值由劳动创造,它是利润的真正的来源。IBM公司总裁T.J.Waston说过:“你可以搬走我的机器,烧毁我的厂房,但只要留下我的员工,我就可以有再生的机会。”
(三)企业最好的、最优秀的人才是免费的,成本是非常低的,因为最好的、最优秀的人才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和利润完全把企业给予他的待遇掩盖了,两者之间甚至相差几个级别。相反不好、不优秀的人才的成本是非常昂贵的,他们经常给企业带来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给企业带来潜在的损失远远大于其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因此招聘这类人才的成本和代价是非常高的。
(四)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人才主权时代,也是一个人才赢家通吃的时代:所谓人才主权时代就是人才具有更多的就业选择权与工作的自主决定权,人才不是被动地适应企业或工作的要求。企业要尊重人才的选择权和工作的自主权,并站在人才内在需求的角度,去为人才提供人力资源的产品与服务,去赢得人才的满意和忠诚。人才不是简单的通过劳动获得工资性收入,而是要与资本所有者共享价值创造成果。
所谓人才赢家通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越高素质、越稀缺、越热门的人才资源将获得越来越多工作选择机会,其获得的报酬越高。二是拥有独特的人才资源优势的企业越具有市场竞争力,越容易吸引和留住人才。
知识型员工与职业企业家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具有对剩余价值的索取权。这是人才主权的基础。人才的稀缺性,巨大的增值空间和人力资本投资的高回报性,使得资本追逐人才,人才选择资本,知识雇佣资本(比尔?盖次的出现是知识资本战胜货币资本的标志)。才智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是构建智力资本优势并保持这种优势的独特性。
[$page$]
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与体系
(一)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的战略与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人力资源战略上在企业总体战略指导下制定的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包括企业人力资源的使命和价值观,人力资源发展的目标、方向、方针与政策等。
人力资源规划是在人力资源战略基础上对企业未来人才的需要、供给,培养与选拔方式进行科学、整体的预测和规划,它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其他职能的基础。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价值链管理。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中哪些要素参与了价值的创造,这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中价值分析问题。过去农业经济社会是劳动力和土地,现在社会是企业家、知识、资本和劳动。
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的基础;二是企业中这些要素创造了多少价值,这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中价值评价的问题。采用什么样的价值评价标准和怎样进行价值评价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最困难的问题;三是如何进行价值分配,包括分配的方式、分配的标准等。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基本职能(3p):岗位管理(position)、绩效管理(performance)和薪酬管理(payments)。一个企业实施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都离不开3p。3p中,各自的作用紧密相关,构成一个整体。岗位管理是所有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当然也是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的基础;绩效管理是3p中的难点;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成败的关键。
岗位管理包括岗位分析、岗位设计和岗位评估三个部分,岗位管理其实就是对企业员工成长的舞台的设计和管理。岗位分析必须建立在对公司现有的岗位和流程进行优化(岗位设计和流程设计)的基础进行,岗位分析的结果形成岗位说明书。岗位评价是评价各岗位在组织中的作用和价值。岗位评价的结果形成公司岗位层级体系和任职者职业资格体系。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令人头痛的事情。一方面,由于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式一项非常复杂、繁琐的事情;另外,即使已经有了一套科学、易用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在评价中,仍难免会犯一些错误,由于绩效考评是对人的评价,它关系到所有被评价者的切身利益,所有的人都很敏感。
所以,绩效考评中,除了要有一套科学的绩效考评指标之外,还应该实施培训,同时,要进行沟通、沟通、再沟通。绩效管理管理与传统的绩效考评有很大的差别,绩效考评仅仅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绩效管理是一个包括计划、组织实施、控制与绩效改进(绩效管理的重点)的全过程的管理。绩效管理业经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它更是企业战略管理的组成部分。
薪酬管理是企业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薪酬管理要考虑到很多因素,比如企业发展的阶段、支付能力、所处的竞争环境等,而决定员工薪酬水平的主要体现在四个因素(薪酬设计4叶模型),即市场、岗位、知识技能和绩效。企业进行薪酬体系设计还要遵循很多原则,比如战略导向、外部竞争性、内部一致性、员工贡献、经济性等。
(四)人力资源管理的两大关键职能:员工成长管理和知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基本职能只是解决企业中人力资源为企业创造价值和实现自我成长与发展的一个良好的基础环境。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必须发挥两大关键职能的作用,即员工成长管理和知识管理。
员工成长管理涉及到员工的招聘、甑选、素质测评、配置、职业生涯设计、培训与开发等,它是涉及到企业中员工从招聘近来到员工从公司离开的一个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其中尤以甑选、培训与开发、职业生涯设计显得更为重要。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它包括对企业人力资源个体、团队甚至整个企业组织的知识、技能、智商与情商的管理。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对企业进行组织智商和组织情商的管理。其中,组织智商的管理过程如下:
(五)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战略职能:流程管理、组织管理和文化管理。对于这三大战略职能这里仅做简单的介绍。流程管理也就是在企业既定战略目标和对经营环境分析的指导下对企业工作的流程进行分析、设计和管理。
组织管理是在企业流程设计的基础上为了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而设计的企业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岗位配置、人员配置(定编、定岗、定员)以及在新的企业发展阶段和新的经营环境下对现有组织结构进行创新和变革等,广义的组织管理还包括对企业基本制度的安排,即法人治理机制,其涉及到对企业所有权、控制权和经营权的合理安排。
文化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层次,其涉及到对企业现有文化的分析和创建,构建一个包括企业核心价值、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形象文化等多层次、相互影响的文化体系,为员工和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比较好的氛围。企业文化管理还包括对企业文化的创新和重塑等。
(六)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
以上分析了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大职能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它们共同形成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
[$page$]
四、有效构建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在中国的发展,基本上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而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则是其主要的推动力量,短短十几年时间内,国内整体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与管理水平已有了显著的提升。
但是,由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不同地域、不同性质的企业在管理理念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少数优秀企业已经建立起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经营的管理体系,绝大多数企业则处于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过渡的阶段,并且还有相当一批企业仍未脱离传统人事管理的观念。
帮助中国企业建立起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人力资源战略、策略、管理制度和人力资源技术等四个层次的建设上实现跨越式提升,是国内所有人力资源服务(咨询)机构面临的挑战与机会。前文分析过,对于现代企业,尤其是处于高速成长和发展中的企业,有效构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非常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在现代企业中有效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呢。这里主要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企业中高层领导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理论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同时在企业中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强化员工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识;
第二、目前,很多企业中都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人才,人才市场上精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有丰富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同时又懂得人力资源管理操作经验的人非常少,因此企业要有效构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最好请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参与。世界著名的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有翰威特(Hewitt)、合益(Hay)、美世人力资源咨询(William Mercer)、美商惠悦(Watson Wyatt)等。
国内比较著名的提供人力资源咨询服务的有北京外企太和、北大纵横、西三角、佐佑人力资源顾问等。这些咨询公司虽然提供的人力资源咨询比较专业,质量比较高,但是它们的咨询报价和项目运作成本比较高,一个普通的人力资源咨询项目至少是上百万的报价。
另外,国内各地还有一些本土的专业提供人力资源咨询服务的公司,比如北京的和君创业咨询有限公司、深圳的硕旺人力资源产业有限公司、武汉的布朗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等。
这些公司对客户也能够提供专业的人力资源咨询服务,与前者相比它们最大的优点就是项目报价和运作成本比较低,深受广大中小型企业的欢迎。国内大多数企业在考虑运作成本时最好首先选择一家当地的人力资源咨询机构进行合作,如果势力比较强大的公司也可以首先考虑一家知名度比较高的人力资源咨询机构进行合作。
这些公司一般都能够提供关于整体人力资源培训与咨询的服务,帮助企业快速便捷地建立起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实现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