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知识经济与未来财务管理的创新及发展
内 容 提 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影响下,形成并发展于工业经济时代的公司财务在许多方面显示了其不适应性,文章从财务观念、财务目标、财务内容、财务治理结构等方面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知识经济 ; 财务管理 ;创新; 观念 知识经济与未来财务管理的创新及发展
从财务管理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出,财务管理发展与创新的动力来自于财务管理环境的变迁。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6年提出的定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替代工业经济是一次划时代的革命,对社会的影响比工业经济替代农业经济更深远、意义更重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形成并发展于工业经济时代的公司财务在许多方面显示其不适应性,因而必须考虑其创新与发展的问题。
一、财务观念的创新
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财务管理的环境发生变迁,可以从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从宏观环境看,主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知识经济方兴末艾,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与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等等;从微观环境看,公司内部的机构重组,虚拟公司的兴起等方面。而每一个方面的特点及其对财务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挑战。
(一)确立“泛财务资源”观念
传统财务学中的资源概念通常指的是资本,基本上属于硬资源的范畴。知识经济对企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是改变了企业的资源结构,并丰富了资源的内容。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企业必须确立新的“泛资源”财务观念,并以此拓宽理财的范围。泛财务资源概念是对传统财务资源概念的延拓。在这里,它被定义为:“对企业有用或有价值的所有部分的集合”。从形态上划分,泛财务资源可以分为硬财务资源和软财务资源两大类。其中,硬财务资源是指客观存在的、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企业利用的有形资源,其构成主体是自然资源和传统的财务资源;软财务资源是以智力为基础的或无形的资源,包括知识资源和时间资源等。根据现有的研究文献,知识资源通常被划分为四类:(1)市场资源,即企业通过其所拥有的与市场相关联的无形资产而获得的潜在利益的总和,包括企业品牌、商誉、顾客信赖度、营销网络与渠道等;(2)知识产权,包括生产技术原理、专利权、商标和服务标识、版权、土地使用权、技术诀窍和商业秘密等;(3)人力资源,即企业中每个人优秀品德和能力的总和,包括领导和职员的技术专长、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开拓能力、管理技巧及团队精神等;(4)组织管理资源,指企业采用的技术、工艺、生产流程和管理方法等,用以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基本的知识因素,如企业文化、管理哲学和管理方法、信息技术系统和网络体系、财务结构和融资关系等。
(二)建立融智比融资更重要的观念
融智比融资更重要的观念,从一般意义上说,软资源对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这个作用的结果又反馈于整个泛资源系统。硬资源是被动的,软资源是主动的,人往往利用软资源来开发和利用硬资源。软硬资源的这个关系在知识经济时代表现得更加明显。工业经济时代,对企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 战略性资源为硬资源即传统的自然资源和财务资源,而知识经济则将战略性资源转移到知识、信息及其创新能力上来,软资源或知识资源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位资源。据西方学者测算,本世纪初知识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为5一20%,如今已达60一80%。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预计将达90%。知识经济的主体是知识型企业,而对知识型企业来说,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已不再是硬资源而是知识资源。有鉴于此,企业在理财时应确立“软资源第一”的观念,并通过合理的资金运作,培育和扩张软资源,以此优化企业资源结构,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建立“人本财务观念”
“人本管理”是与“以物为中心”管理相对应的概念,它要求把人作为“社会人”或“文化人”而不是“经济人”来看待,要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人的价值为工作重心的财务管理工作并不是将每个人的价值都能量化以后才可以进行,重要意义也不在于为财务管理工作加了什么新内容,而在于强调各财务管理内容应围绕什么来招徕外来人才,并为之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以激发其创造力和工作热情。企业的每一项财务活动均由人发起、操作和控制的,其成效如何也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和智慧以及人的努力程度,因此,随着管理理念和技术的进步,当人力资料可以从价值角度量化以后,人的价值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在财务上贯彻以人为本的观念是必然的也是可行的。贯彻“人本财务观念”要求做到:第一,增加人力资源投资,提高企业领导和员工素质;第二,推行财务分层管理和全员财务管理,实行民主式和参与式财务管理,提高员工对财务的参与意识;第三,加大软资源投资力度,为培育企业文化和良好人际关系创造优良环境。
二、财务目标的创新与发展
普遍的观点认为,公司财务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从“产值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到“股东财富最大化”,无疑是认识上的一大进步,但仍存在缺失。首先,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仅考虑了硬资源而忽视了软资源问题;其次,在资源分配问题上存在“狭隘主义”观点,在资源配置上仅考虑了股东而忽视了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正常需要以及非人类的资源分享主体的需要,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再次,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所追求的是单纯的“经济效率”,当企业资源配置有利于股东财富增长时,就被认为是优化的,否则就认为是非优化,照此目标运行,难免不会导致资源环境的破坏。
面对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财务管理目标将从“股东财富最大化”发展为“企业价值最大化”。从一般意义上说,企业资源配置的目标就是通过合理地分配资源使其利用达到最优化。这里涉及三个问题:一是配置什么资源,二是将资源配置给谁,三是如何判断配置优化的实现?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财务目标体系结构的这三个组成部分的基本框架如下:
(一)“泛财务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企业财务的对象是微观资源配置。财务所配置的资源应是“泛资源”,如上所述,它在结构上是由硬财务资源和软财务资源组成。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硬财务资源在企业发 展中的作用和相对价值下降,而软财务资源的作用和相对价值在上升。因此,企业的理财应在尊重硬财务资源在整个泛资源系统中的作用的同时,重视软财务资源的战略作用及其对硬资源的调控作用。
(二)利益相关者——“泛财务资源”配置主体
与工业时代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时代的资本范围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泛财务资源”配置的主体是企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而不仅仅是股东;这里的利益相关者,是指与企业存在利益关系的个体和群体,而不管这种利益关系是直接还是间接的。在如今多元化的社会里,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企业的管理层通常把利益相关者分为第一级和第二级。其中,第一级利益相关者被认为是同企业之间拥有正式的、官方的或契约的关系,包括出资人(股东与债权人)、员工和顾客,其他利益相关者如所在社区、特殊利益团体和社会公众等,都被列入第二级。在产权理论的研究中,近年来兴起的“共同所有权论”和“利益相关者合作产权论”,将企业视为“一种治理和管理着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和“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组合约”。这里的“利益相关者”概念特指向企业投入“专用性资本”(包括“特型实物资本”和“特型人力资本U”的个人和群体,这些专用性资本构成“企业剩余”生产的物质基础,而任何控制着这些联合专用性资本中任何一种的一方,必然会要求获得由整个企业所创造财富中的剩余,从而成为企业的产权主体。新的产权理论实现了从“股东至上逻辑”向“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的转变,既扩大了产权研究的视野,又给我们从更宽广的产权和利益基础上反思传统的财务目标观念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当人们看到美国IBM公司把其目标定为“为员工利益、为顾客利益、为股东利益”共同服务时,多少会对流行的单一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发生动摇。而新的产权理论的基百就是对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重视,这正是符合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和要求的。不过,新的产权理论中的“利益相关者”概念在结构上还是偏窄的,局限在“第一级利益相关者”上。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要求来看,“第二级利益相关者”也应当纳入泛财务资源配置的范围。换句话说,企业在配置财务资源时,必须考虑其全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有不同的财务利益要求,投资者期望其资本有效增值最大化,员工期望其薪金收入最大化,政府期望企业的社会贡献最大化,公众期望企业的社会经济责任与绩效最大化等等。企业的理财,兼顾和均衡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利益要求。这样定位财务目标,既考虑了出资人的利益,又兼顾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既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又体现可持续发展财务的特征。
(三)“泛财务资源”配置规则
在“泛财务资源”的配置、开发利用与分配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这种规则最基本的思想应体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然而在现实中这两个方面又难以兼顾,要么忽视公平去获取效率,要么牺牲效率去实现公平。“泛财务资源”的配置规则可以作为一个体系来设计,包括社会规则、人的规则、经济规则、资源规则和环境规则等方面,后两者又可统称为生态规则。这里我们不妨举一些基本的规则,如公平与公正属于基本的社会规则;帕累托最优属于基本的经济规则;“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属于基本的生态规则。为了便于操作,每一类规则还可以细分为若干细则。资源配置规则的缺失必然会发生利益相关者过度“拥挤”和“摩擦”的 问题,最终将危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三、财务内容的创新
资本通常被理解为财务的起点和对象,财务学的核心是“研究资本的生产力问题”。工业经济时代的战略性资本是财务资本,因此形成于这个时代的财务学也是研究财务资本的财务学,其核心问题是解决财务资本的合理筹集与配置。很显然,这种以财务资本为核心的财务学是不能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财务学的内容必须进行调整与拓展。
(一)将知识资本纳入财务学范围
主要研究知识资本的构成、知识资本的培育、筹措、分配、运营及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等问题。企业要把知识资本作为对未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战略资本来培育,需要财务的有效配合。一方面,企业应把培育知识资本作为理财工作的内生性要素来看待;另一方面,财务在运作资金时要有利于知识资本的培育,并将其作为最重要的理财战略。财务所筹措的资本,应当既有财务资本,又有知识资本,应尽可能多地吸收外部知识资本。
(二)将资本经营纳入财务学体系
知识经济加剧企业的技术竞争与商品竞争,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应善于寻找和开拓新的盈利空间和机会,资本经营就属此类。资本经营是对资本的筹划和管理活动,其类型有三种:一是资产重组,即通过调整资产存量和增量结构、资产功能来提高资产运作效率的经营活动,具体方式有多元化经营、兼并与收购、剥离与分立、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等;二是负债经营与债务重组,债务重组的具体方式有以非现金资产偿还债务、修改负债条件及债权转股权等;三是产权重组,即通过产权主体的换位、产权主体的多元化、产权功能的分割等提高资产运作效率的经营活动,具体方式有股份制改造、股份合作制改造、产权转让、合资与联营、承包制、租赁制、授权经营、托管、破产等。资本经营活动中,收益、成本与风险并存,因此应研究对资本经营进行科学决策和有效控制的程序和方法,并将其纳人财务学的体系,同时还应研究制定一套资本经营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三)建立利益相关者财务学体系
主要研究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财务要求、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财务权利及行使方式、企业对利益相关者财务要求的回应等问题。以此来拓宽财务学的视野,将现有的“股东财务学”和“股东一经营者一财务经理”三位一体式财务学,拓展为为所有利益相关者服务的“社会财务学”和“可持续发展财务学”。
(四)改革成本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知识经济对企业传统的生产工艺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信息及时反馈系统”、“作业流程电脑化”、“特别作业班组制度”、“灵活制造”、“零仓储(JIT)管理”及“网络经营”等一系列新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制度和技术的出现,都要求研究和建立相适应的新型成本管理制度如作业成本管理等。同时,产品寿命周期的缩短以及知识产品的大量出现,也要求对传统的成本管理控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重大改革和发展。
四、财务治理结构的创新
企业治理的核心是财务治理,公司法所规定的公司治理权配置的核心是财务治理权的配置。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企业财务治理结构也应当进行相应的变革与创新。其要点是:(一)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财务治理
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不仅有财务利益要求,而且也都应有参与企业财务治理的资格和权利。这个原则在实践中的贯彻方法,就是利益相关者共同组成企业财务治理结构,尤其是让员工、债权人等第一级利益相关者进入财务治理结构,财务是分层管理的。早在1994年,汤谷良博士就从现代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性质和地位出发,提出企业财务应当划分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三个层次的观点,并认为经营者财务处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同时,财务还是分权治理的,财务决策权、财务监督权与财务执行权分而治之,分属于三个彼此相独立的财务治理机构,即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监事会及以总经理为首的行政指挥系统。让员工、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迸人财务治理结构,实际上主要是进入财务决策机构和财务监督机构。这个做法,80年代以来实际上已经成为西方企业财务治理制度演进的一个趋势。如1988年德国I叨家大公司的496名监事中,员工代表平均占48.9%,英美法国家虽不要求员工直接进人董事会,但通过劳资纠纷的谈判参与多层次的财务决策已是普遍现象。此外,银企人事结合也已成为西方企业财务治理的重要机制之一。1983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25名董事中,金融界占5名。鉴于银行是我国国有企业资金的最大供给者和企业风险的最大承担者,建议在设计我国企业的财务治理机制时也不要忽视银行的参与作用。
(二)人力资本最大者拥有最重要的财务控制权
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企业财务治理,并不等于控制权要平均分配,主要的财务控制权总是由经营者掌握。这与汤谷良博士提出的“经营者财务处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的观点是一致的。历史地看,企业经营者经历了一个从“财务资本最大者”向“人力资本最大者”的演进过程,并且这一过程与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过程是相吻合的。据美国学者统计,1950年时企业界最高领导层中有30%是富豪家族的后裔,而到1976年就只有10%了。另外,在200家大工业公司中,个人所有或家族所有的在1929年占到55%,而到1963年只占15.5%。现在,除极少数大的家族仍握有一些企业的多数股票外,其他家族的股票大部分都已分散出售,家族的成员也几乎全部退出大企业的领导,只有极少数的家族后裔仍在一些公司的董事会中挂个名,并不担任实际职务。
(三)工财务相机治理
人力资本主导企业财务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经营者治理财务无效时,财务控制权就会向非人力资本或财务资本所有者转移。财务资本所有者主导控制的选择依据,是对企业贡献和风险的大小,这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是有差别的。在股权分散的公司或银行资金占主导的公司里,贡献和风险承担最大者通常是银行,因此财务相机治理的含义通常也被解释为一种在有银行举债条件下的控制权配置。意思是:经营者主导财务控制得以保持的条件是企业财务生存能力,当经营者偿债困难时,银行就会出面干预企业财务与经营。银行在企业财务出现困难时主导财务控制,也是80年代以来新型银企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美国学者明茨和施瓦茨对1977一1981年间美国主要金融机构通过贷款干预和控制工商企业的42个案例的研究,证明了财务相机治理机制的现实性。
(四)知识和信息专家参与财务治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治理结构尤其是作为财务决策机构的董事会,应当是知识型的。做到这一点,董事会成员中除各类利益相关者代表外,还应吸纳外部的知识和信息专家参加,这些专家的职能是参谋型而不是控制型的。近一、二十年来,许多西方大公司的董事会构成中外部董事有日益增多的趋势,如IBM公司有74%,英特尔公司有62%。他们中的大部分不是产权所有者代表,而是有知识和经验的相关公司的领导人、大学教授、律师、咨询专家和社会知名人士等。另一种让知识和信息专家参与财务治理的方法。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规模扩大,以及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在未来可预见期内,经济全球化将呈现出新特征:一是网络经济将带动电信、银行、保险和运输等全球服务业市场扩张;二是跨国公司已突破反垄断法约束,全球购并将涉及更多领域,规模不断扩大;三是WTO等多边组织,通过全球范围或区域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安排,将推动全球化进程。为了应适全球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活动也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与发展才能生存,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①周德群:资源概念拓展和面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当代经济科学,1999,1 ②申明:知识资本运营论,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 ③玛格丽特·M·布莱尔:共同的所有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3 ④李心合:知识经济时代资本与产权理论的新发展,江苏杜会科学,1999,1 ⑤吴尚蔚:未来财务管理环境的变迁及发展趋势,现代审计与会计,2004,11
第二篇:知识经济与创新
一.解释下列概念与关系
1人才与创新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
人才与创新在当今社会已经被重视以及联系起来创新成为对人才的一个评判要求当今社会需求的是创新型人才.创新人才必须具有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2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
人力资源开发,是指一个企业或组织团体在组织团体现有的人力资源基础上,依据企业战略目标、组织结构变化,对人力资源进行调查、分析、规划、调整,提高组织或团体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使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更好,为团体(组织)创造更大的价值。
人力资源是存在于人的体能、知识、技能、能力、个性行为特征与倾向等载体中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也具有物质性、可用性、有限性。人力资源的物质性是指,有一定的人口,才有一定的人力;一定的人力资源必然表现为一定的人口数量。人力资源的可用性是指,通过对体能、知识、能力、个性行为特征与倾向(如人格、价值观)的使用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人力资源的有限性是指,人力资源有质和量的限制,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只能以一定的规模加以利用。这就是培训的意义
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是一体的 缺一不可的。。。这里自己发挥
3人力资源管理与工作分析
人力职员管理即 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的总和。它贯穿于人力资源的整个运动过程,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工作分析与设计,人力资源的维护与成本核算,人员的甄选录用、合理配置和使用,还包括对人员的智力开发、教育培训、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所谓工作分析,是指确定完成各项工作所需技能、责任和知识的系统过程,是一种重要而普遍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工作分析是对某特定的工作作出明确规定,并确定完成这一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资格条件的过程。工作分析是具体通过系统全面的情报收集手段,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其分析质量对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工作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位置及其重要。工作分析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提供依据
对自身的人力资源与管理,就是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和今后的理想与目标,并且要不断填充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与修养。结合自身情况,从而作出合理的规划。
二.1制定一份职业发展规划
同下所述
2制定一份求职行动计划
这个没查到
3.制定企业计算机人员培训计划
确定培训人员
培养目标 目的培养周期 地点
培训内容
最后应该有个考核模式 就是验收
这个是我自己写的三.思考分析
1.简述人才及其人才在知识经济发展中地位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在知识经济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知识经济就是以人才为依托进行发展的经济模式 以其无形化 高回报化 高风险高资金投入 低资源依赖 为主要特征知识经济是人类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及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加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知识经济的发展依托于知识的累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需要的是人才来完成这一系列的累积
2.结合本人谈谈良好人际关系意义及其发展
这个我认为主要从 生存环境 心理方面来胡扯哈呵呵
3.如何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及自我管理
先把人才资源的开发扯一部分过来 再把自我管理扯一部分过来
自我管理 即对自己的规划 加强主要以自我素养为主
4.简述职业培训及其管理
职业培训是直接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要求就业和在职劳动者以培养和提高素质及职业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和训练活动。其含义:①是一种以劳动者为特定对象的劳动力资源开发活动;②是一种以直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某种特定需要为目的的定向性培训;③它通常是按照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进行的规范性培训。
管理就是对人力资源进行充分的了解 并对其培训进行合理规划使其产生最大的效果及利益 5.谈谈对自我激励认识(从概念什么是自我激励,为什么要,怎样做去写)
首先对自己有自我认识 然后自我激励 这个题直接写下面的自我激励自己组织语言哈
自我认识的方法
通过自我现实分析认识自我通过总结过去的经验认识自我通过他人的评价或者与他人比较认识自我通过专家咨询认识自我 通过运用测评手段认识自我)自我认识的内容
道德品质
学识水平
气质和性格
能力和特长
兴趣和爱好生理特征
(一)激励与自我激励的概念
激励: 激励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
自我激励
自我激励就时掌握此时此刻,去做人生中应该做的事,而且是你所喜欢的事。
自我激励是最成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操练。两个层面:
1、态度的自我激励
2、动机的自我激励 培养一个良好的态度你可以采用:
自我暗示,如:在内心、潜意识里不断地注入一些积极的词语。
让我们将清晰地制定目标,将目标具体化。像在水中渴望空气一样渴望成功。
6.如何处理劳动争议(从原则,方式)
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是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人民法院在处理劳动争议案件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处理劳动争议应当遵循的原则有:
(1)着重调解,及时处理。
这一原则要求劳动争议发生之后,应着重采取调解方式使双方在自愿的基础上化解矛盾。
及时处理原则一方面要求当事人在劳动争议发生之后,应当积极主动的向相关部门申请调解或仲裁,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在受理劳动争议案件后,应当尽快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并在此基础上对劳动争议做出迅速、及时的调解、裁决和判决。
(2)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依法处理。
这项原则要求处理劳动争议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3)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是指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任何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首先双方何以进行和解。
其次,可以选择进行调解,这是一个选择性的程序。
再次,可以申请进行劳动仲裁,这是进行诉讼的必经程序,即对劳动争议实行仲裁前置。对于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都必须先由当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先进行仲裁,只有对仲裁的裁决不服的,才可以向法院起诉。
最后,对劳动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仲裁地的基层人民法院起诉。四.保持和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从定义,怎么样做,为什么要这样论述)
这个内容主要我觉得从以人为本的关系去解答 我没你会答 下面的是参考内容本来劳资关系就是一个很矛盾的问题 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对立 双赢应该是一个成面
劳资关系反映出社会的生产关系性质、劳动者的利益和社会地位以及劳动的质量和效率。只有劳动者的利益和相应的社会地位得到保障,劳资关系和谐稳定时,劳动的质量和效率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才能创造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物质基础。一是要转变经营观念,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通过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劳动者培训等人性化的管理留住劳动者。与此同时企业还要全面承担起社会责任。即不允许强制加班;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不许采用惩罚性措施;确保最低工资标准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二是营造企业文化,通过自觉或自律的方式,使员工对企业认同归属,从而使劳资关系超越简单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为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创造条件。三是建立企业内部申诉机制。即通过民主沟通对话机制,厂务公开等充当减压阀,企业主通报企业最近情况,员工提意见,双方坦诚交流,消除误解,确保企业内部问题不堆积,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上面大部分是我组织的语言不通顺的地方宝宝自己看着改改哈
第三篇: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的创新
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的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战略资源是知识资源,企业的竞争优势将来自对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管理。一般来说,知识管理不同于资讯管理,它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来实现的。然而,知识资源不像传统的资源如土地、机器设备、资本等有形资源易管理,创造知识、分享知识的过程则更是一种无形的活动,它不易被监控,也无法以外力强迫,因而知识管理开始作为企业管理的新模式便悄然兴起。
一、企业管理受知识经济影响的体现在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冲击下,企业的工作环境与工作内容得到了彻底的改变。由于人们对新科技的接纳程度不同,社会上可能会出现前所未有的不一致。同时,由于现有法律无法规范日新月异的新科技,人们的权力分配、工作品质、生活品质都会面临新问题,更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难度。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自然面临极大挑战。
未来的企业管理受知识经济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传统的企业管理职能发生了变化。在传统企业的管理中,企业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后来又增加了“激励”职能。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管理的职能不断增加和更迭新的内容,但无论如何,传统企业管理仍然是只注重有形资本,而未将作为无形资本的知识资本的创造和培育放在重要位置。
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企业管理职能发生了新的变 化,无形资本特别是知识资本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企业管理的职能主要是为企业内外的新知识资本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大力加以培育。创造、培育知识资本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职能。
2以知识和人才管理为主的学习型
组织的建立。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被看成是“学习型组织”。企业管理不仅仅是以物质资源和资本的管理为中心,而是更强调对知识和人才的管理,对发挥组织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的智囊作用给予高度重视。新型的组织机构管理重视知识、尊重人才,并要求员工不断地获取新知识、自学成才,发挥知识和团体的整合效应,突出竞争化的“人才激励管理”。
3人本管理的实施。在企业诸多管理中,最终都通向对人的管理。现代企业根据知识经济竞争化的要求,突出“人才激励管理”,把开发人才放到企业至关重要的位置;运用行为科学,重新塑造人际关系;增加人力资本,提高劳动力质量;改善劳动管理,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推行民主管理,提高劳动者的参与意识;建设企业文化,培育企业精神,等等。集体领导与民主决策。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要求传统企业管理转型的同时,领导也要随之改变:要把各行其是的众多部门整合为一体,既保持员工个人和团体的高效率,又重整对外关系和创造新机遇。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有新的领导方式,让每个成员都有参与领导的机会;需要领导者组织进行学习,扩展其成员的能力。未来的领导应当是集体领导,集中公众智慧的领导。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勇于接受、改变和发挥示范作用,充分施展其“感应”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管理决策必须知识化、民主化。首先是企业管理层的文化程度空前提高,因而知识决策素质大大提高;其次是重视专家集团和智囊机构提供的决策意见和建议;第三是高素质员工对知识决策的民主参与等。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在追求企业自身经济目标的同时,非常重视企业整体目标的长远性以及与社会整体发展目标的一致性,注重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企业管理把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资源再生等看得十分重要,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是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等。企业战略是站在一个很高的高度来规划自己,主动承担它对社会进步所负的责任,而传统企业管理比较强调通过对现有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来实现经济利润的快速增长,追求企业经济目标被放在压到一切的位置。这一过分强调经济利润增长的主张,一个严重的消极后果就是对现有资源的掠夺性开采,造成生态失衡、污染严重、环境破坏,进而导致社会、经济难以持续协调发展。
总之,未来的企业管理中人才和科技要素的作用不断提高。企业管理在效益模式上,将根据市场的变化,寻找新的突破口;在文化模式上,向满足人的社会需求和自我需求的方向发展;在制度模式上,探索平等和效率高度结合的新的权力结构;在组织模式上,向更为灵活的、体现新价值观的组织形式过度。
资产管理和投入无形化。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体的经 济。传统企业管理需要大量的资金、设备,有形资产起决定作用,而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则是知识、智力、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性作用。当今,在企业资产中,无形资产的比例正在大大增加。无形资产的升值将带来企业价值观的变化,科学的公共关系日益受到企业管理层的重视。
二、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的创新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之上的经济,与以往的经济形态相比,它最大的不同在于,经济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和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
1知识经济对管理理论的创新。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必将对传统管理理论提出严峻的挑战。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企业组织结构向分散化、虚拟化、智能化发展,而这种结构的管理将更加困难;知识与知识主体的不可分离以及主体行为的不可察及、不可度量使得人力资本管理也越来越困难,并可能造成新的分配不公; 组织分散化要求管理加强协调与合作,管理的概念与对象也发生了变化;领导的责任重在远景的设计、目标的确定和对员工行为的影响力,领导不再是依靠权力而是要靠经济和能力赢得员工的信任与支持,因而他们的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一体化、信息化、市场化的形成,企业的界限逐渐模糊。凡此种种,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都会促进企业管理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不断创新,比如:将企 业建立成虚拟化、网络化的学习组织;建立新的推动知识创新的激励监督机制;建立柔性的企业发展战略,以适应市场环境与科技环境的变化; 突破传统的发展模式而实现跃进式和突发式增长,在资本积累的同时更注重知识的积累。
知识经济一般表现出以下特征:1知识经济是面向市场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产的主要方式已由传统的标准化大批量的集中方式变为市场驱动的即时的、精益求精的多品种、小批量的灵活生产方式。“ 知识经济是面向全球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高速公路将千百万市场主体连接起来,经济活动超越了地域的限制,经济系统越来越成为全球系统,全球统一的大市场开始形成。2知识经济又是一种强劲的扩张型经济。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作为“放大器”的效应远大于一般制造业。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高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产品本身的不断完善,它将持续不断地创造出更大的需求,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3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型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不是靠体力而是靠智力,应用知识添加创意成了经济活动的核心。这些变化,要求我们的管理观念必须随着变化,否则,没有管理观念的创新,就跟不上知识经济发展的变化。4知识经济对管理内容的创新。企业管理涉及到对人、财、物,产、供、销以及对科技、信息、时机和企业制度的管理等等。随着知识经济的渗透,对各类管理都将赋予新的内涵,形成新的突变。比如,在工业社会里,企业强调以生产、营销等各项管理为主要内容,人仅仅被看作庞大机器的一部分、一个零部件,而在信息社会里,人不再被物役,人的作用将越来越大,过去强调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知识经济时代将得以充分体现。人力资本是企业最 重要的资源,是技术知识的活载体,同时又是技术知识的“识别体”和“创新体”,因而只有通过对人力资本的有效开发和管理,才能使知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充分高效的发挥。与此同时,随着知识管理环境和内容的变化,还要十分重视“以顾客为中心”的管理。在发达国家,以企业为中心的 战略”管理已转向以顾客为中心的战略”管理 意为 “顾客满意微软等公司已提出了“顾客关系管理”理论,以顾客需要为核心,争取更多的顾客,扩大市场份额。以顾客为中心将成为21 世纪企业管理的主要课题。知识对管理方式的创新。传统的管理科学认为,管理就是控制,企业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控制员工的行为,确保圆满地完成公司经理为员工指定的工作任务。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科学网络覆盖企业生产与流通全过程,生产周期缩短,专业分工从金字塔组织逐步转向扁平团队组织,中层管理者的存在逐渐失去了意义。每个职工在本职岗位上即可了解全局、关心全局,人们的知识、思维更新更具活跃性。因此,管理者应从“控制”转为 “指导与激励”,注重提供服务,确定战略和创造员工必要的工作条件与环境。
当今,在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有力推动下,各种管理方式方兴未艾,诸如企业再造、企业战略联盟、虚拟联合体等。虽然这些管理方式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但由于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原因,步入市场经济较晚,在我国明显地慢了半拍,但它们将在21世纪中得到广泛推广。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使用成为知识经济 的关键因素,出现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大趋势,尤其是电子信息、计算机网络化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这些都为管理手段现代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今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将普遍采用电子计算机来加强企业管理。如采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数字通讯技术后,除了信息远程高速传递外,还可做信息处理,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在国际贸易中将普遍推广无纸贸易,通过贸易伙伴的电子计算机系统进行标准化的“电子文件”交换和国际贸易;计算机不仅使企业可及时掌握和分析国际经贸动态、进行市场调研,而且还可以帮助企业规划安全生产、财务以及人事管理等一系列管理活动。,-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电子计算机在国际国内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组织生产与经营。
三、企业管理的未来
从科学管理时代到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适应环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从集权到分权,从生产导向到消费者导向,从机器管理到人本管理,从细密分工到流程再造,企业管理逐步走向人性化、知识化、网络化。知识经济的浪潮正以巨大的力量改变着人类社会,同时也改变着企业管理。1管理者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时代,应用知识加创意是经济活动的新核心。管理者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才能胜任管理工作。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了土地、厂房,成为管理者最重要的资产。”管理的工作范围得到了扩展。2管理对象更加分散。3产业间相互结合增多,管理更加复杂多样。
第四篇:浅析财务管理_价值观_的创新与发展
浅析财务管理的“价值观”
张晓军
摘要:财务管理“价值观”的转换促进了我国企业实践的发展,也给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 发展契机。当前,企业组织机构扁平化、管理行为敏捷化、管理活动层次化等客观现实冲击着财务管理 的传统价值观念,大大促进了财务管理价值思维及理论体系的更新。如何将财务管理的这些价值概念及 发展规律应用于我国企业,将成为今后财务管理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价值观 顾客价值 价值链 核心能力 价值资源规划
中图分类号:F715。5文献标识码:A
一、财务管理“价值观”的创新
财务管理“价值观”的创新源于企业环境变化和企业生命周期影响。从环境角度看,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以及科学技术的推动和不断创新企业管理方法的内在要求促使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发生深刻的变化。从生命周期角度看,企业要素生命周期、企业发展以及企业竞争的周期等,促使财务管理产生新的价值思想与方法。概言之,财务管理“价值观”的创新由以下概念组合而成:
1.顾客价值。顾客价值是顾客所得(顾客实现)和顾客所弃(顾客牺牲)之间的差额。着眼于顾客价值意味着财务管理系统要同时提供顾客实现和顾客牺牲的有关信息。收集有关顾客牺牲的信息意味着收集公司外部的信息。概括地说,财务管理目的就是要从为顾客提供产品转向为顾客创造价值,这是现代财务管理区别于传统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为顾客创造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企业商誉等无形资产中的价值。如企业在顾客心目中的信誉和可靠性等。二是有形的价值。即通过降低顾客成本,提高顾客收益,使顾客获得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因此,企业家应该把眼光从关注市场份额转向促进公司价值增长,即努力增加顾客价值。
2.价值链。价值链是开发、生产、营销和向顾客交付产品与劳务所必须的一系列作业的价值。强调顾客价值,要求企业经营者以顾客为中心分析价值链中不同作业的性质。现代财务管理系统必须跟踪分布于价值链中的各种作业的有关信息。开发能反映顾客满意程度的各类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传统的价值链分析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展开的。近年来,一种基于定量分析视角的利润库分析法逐步形成。它让企业管理者从整个行业价值链的视点看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和在利润库中的份额、从利润的分布看其他行业价值链申有利可图的价值活动、从发展的视点看行业利润库的未来趋势,从而重新了解自己、重新审视市场,在市场中看准方向、站准位置,根据自身实力来确定企业发展战略。财务管理中的利润库价值观,有助于企业了解本行业利润的分布现状;分析和预测行业利润库的变迁;分析其他行业,寻找发展机会。
3.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将技能、资产的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我组织能力。财务管理中核心能力的“价值观”要求企业摆脱以往仅将有效经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误解,而谋求竞争性的企业核心能力(即竞争战略)。竞争战略的主要精华是深思熟虑地选择一整套独特的竞争活动。战略的竞争优势来自它的活动的合适性,且互相加强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创造出一条坚固的“链条”,把效仿者拒之门外,这就是核心能力在财务管理中的体现。正确确定公司竞争战略的关键是反复比较客户需求、资源等各方面的情况,然后慎重作出系统的选择,系统地策划公司的经营活动。因此,选择战略的能力,也是财务管理中的一种价值观。
4.价值资源规划。网络经济发展推动着企业资源规划的发展,财务管理中的“价值资源规划”具体包括四项内容,即重振企业活力(revitalization),重建组织结构(restructuring),重新进行战略规划(reframing)和重启新生(renewal)。我们认为,我国企业价值资源规划要能够体现以下儿个方面的要求,即优化企业管理体制,改善财务职能,强化财会工作的造血机制,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
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从内容上看,财务管理的价值资源规划主要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会计组织结构与制度的再生。具体包括企业流程的再造、会计地位的重新定位、财会人员的价值认定,以及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制度安排;二是财会机制再生。具体包括融资机制再生,投资机制再生和收益分配机制的再生等内容。为此,企业管理发展要适应上述会计管理新机制的需要,以资金管理为中心设计一套有助于资本迅速流动、资本结构优化组合、资本不断增值的财务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以促进现代企业管理的科学化。目前,财务管理中涉及价值资源规划的时尚概念是企业资源规划(ERP)。ERP系统最大的功能在于,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提供产品或劳务,以满足顾客的需要,其基本思路是:先估计销售量,再拟定生产计划,通过有效率地运用资源,使最低的成本发挥最高的效率。ERP系统不仅用于预算的编制,还需要将每天的营运资料及时归类整理,使管理者随时掌握企业的营运状况,并通过拟定相应的策略来提高企业竞争力。对于全球经营的跨国公司来说,经营者要想即时掌握企业信息,ERP系统可以说是最佳的全方位解决方案。
二、财务管理“价值观”的发展
近年来,全球性的竞争压力迫使众多企业对其经营方式作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为财务管理创造了一种新的环境。随着环境的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系统显得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能提供更精确、更详细的成本分配信息的现代财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价值观”的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的统一。随着人们进入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顾客的消费需求正日趋个性化。为此,企业必须自觉地以满足顾客需求为指导,必须改变过去以销售和盈利为主导的战略和文化定位,花大力气在某种业务中争取最大的价值份额。必须注重企业能力的培养,从产品、服务转向企业规划。从提供会计信息这个角度看,最明显的一个标志是:外部财务报告与内部财务报告谋求融合。199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特别委员会的詹金斯报告要求揭示上级经营者实施经营之际所用的信息。接受这种建议的FASB着手分部信息揭示的改革,并具体地体现在作为FAS131号(97年6月)的准则上,其中要求经营者在资源投人的决策和业绩评价方面与所利用的单位保持一致。这些转变预示着传统财务管理的价值观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2.财务评价与非财务评价的统一。财务管理价值观的创新促进了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统一。会计信息的披露不能局限于财务信息,还需要揭示与企业经营环境和竞争状况相适应,且反映行业发展动向的非财务信息。过去注重对财务定量信息的揭示,然而仅靠这样的信息,未必能够分析得出主业(核心业务)该怎样营运下去,也分析不出给企业长期价值创造带来影响的具体因素。目前增加对非财务指标的披露已成为会计界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并成为改进财务报告和制定企业长期发展规划的一个显著发展趋势。在英国IACEW和ICAS于1991年发表的研究报告一一《财务报告的未来模式》中,将企业内部管理使用的信息,有关衡云企业目标执行情况的信息,有关企业未来发展计划以及未来发展计划中可动用资源方面的信息等非财务指标也列人应披露的财务信息之中。英国的CIMA前任会长布罗姆威奇和比希曼尼两教授在1989年以CIMA队组织名义共同发表一份题为《财务管理:发展而不是革命》的调研报告,特别强调了产品质量、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市场需求情况、市场占有率、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交送货率、机器完好率、设备利用率等非财务指标的重要性。
3.网络经济手段与财务管理方法的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外部,企业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从事各种商业活动以及进行经济信息的交流;在内部,网络技术的运用,也正在改变人们对生产经营概念的理解。网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财务管理价值观的转换,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未来信息和预测信息的结合。传统条件下要实现这两者的结合无论在主观还是客观上都是不现实的,且也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而网络、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价值观。不言而喻,现行的公开揭示体系是以过去的信息为主体的。但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的环境将越来越复杂化,对此企业的将来并不是过去事物发展的延伸。现行的公开信息揭示面向顾客将变得大范围和长远性。可以说,这种认识是网络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特征。
财务管理“价值观”的转换促进了我国企业实践的发展,也给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当前,企业组织机构扁平化、管理行为敏捷化、管理活动层次化等客观现实冲击着财务管理的传统价值观念,大大促进了财务管理价值思维及理论体系的更新。如何将财务管理的这些价值概念及发展规律应用于我国企业,将成为今后财务管理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作者: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第五篇:发展知识经济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知识经济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目前,我国仍属于农业国家,要解决21世纪我国人口的吃饭问题,提高8亿农民的素质和生活水平,改变我国农业“弱智”的面貌,必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也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必要准备和战略举措。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化有了长足发展,但从总体情况来看,还处于初级阶段,水平不高,大部分龙头企业实力较弱,产业化组织松散,产品结构层次低下,有影响的主导产业少,产业化的区域布局比较零乱,而且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知不足而奋起,瞻未来而直追。面对知识经济的时代的逼近,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将面临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从发展的角度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农业产业化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性和极端重要性,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发展知识经济相结合的道路,采取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举措。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和知识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应着重强化以下6个方面的结合。
一、强化龙头企业与科技的结合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第一生产力。龙头企业应依靠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技产业,并着力使之融为一体。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作为创造和传播知识的殿堂,与产业相结合,可以为企业提供知识资源和人才资源。与企业联合、从事研究开发工作也是世界一流科研教育机构的重要业务内容之一。
经过10多年的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研究院所、高等学校走过从80年代的为企业提供服务、提供技术而适当得到回报开始,继而从事产品经营,到最后开发自己的产品、直接创办科技产业的历程。这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大创举,尤其是目前的一些知识密集、高技术产业已引导行业进步的潮流。农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虽无方正、联想这样的大企业、高技术企业,但依然也有众多的科技产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产业之所以得以存在和发展,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技术上有优势,•掩盖了市场能力的不足;二是产品具有高知识含量,竞争对象相对较少;三是长期的知识积累和人才积累,实际也是国家科研投资的后续效应。但长期下去,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一是资金投入不足,难以形成规模生产;二是不能真正形成产业化。于是就会出现既不象企业,又不象研究机构的局面。因此,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技产业应面向龙头企业,并着力使之融为一体。
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要以农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作为技术依托,努力建成集农业科技生产经营于一体、资金雄厚、技术先进、营销灵活的现代农业科技企业;依靠科技进步,高起点、高水平地发
展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依靠科技力量,内延外引开发新产品,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实力;依靠科学管理和科技素质的提高,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二、强化产业化生产与市场的结合产业化生产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生产商品率高、附加值高的农产品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就是生产必须面向市场,进入市场,因此一方面要深改革,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建立平等竞争的多元流通主体,加强对农民和农民联合体(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培育和扶植。另一方面要建立与生产布局相适应的初级农产品市场网络,并通过初级网络的开拓连接国内外市场。再一方面就是要加强市场预测,逐步建立市场信息网络,指导农民有序生产。
三、强化社会化服务与信息的结合全方位系列化、综合化服务体系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保证。农业产业化使农业由原来传统的单纯的生产扩展到加工、销售、贸易等领域,交叉增加,综合性强,要求社会化服务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以保证农业产业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实践来看,比较有效的社会化服务方式是强化市场信息服务和信息咨询服务,为农民提供市场变化信息,帮助农民掌握市场、了解市场,提高农民驾驭市场的能力,减小市场波动对农户的影响,保护农业生产和农民利益。其次,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信息纽带作用,总结农村专业协会等成功经验,调整充实、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把信息社会化服务纳入农业产业化体系。
四、强化产业结构与创新的结合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成为产业结构的主体。农业产业化也应适应这一变化。从农业经济整体看,要优化乡镇企业与农业的结合。要改变目前乡镇企业与农业脱节的状况,加大农业关联产业群的培育和建设,加强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连续,为提高农业产品竞争力及附加值而服务。这也是改变乡镇企业低水平重复、产品积压、效益低下的有效出路之一。农业内部在保证完成粮食生产任务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多样、优质的非粮食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生产,从中选择和培育有资源优势、规模基础和市场前景的主导产业,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五、强化产业化经营与人才的结合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供销社和基地作为龙头,通过“公司+农户”、“基
地+农户”的联合,形成贸工一体化,进而发展为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的产业链,逐步形成农业企业群。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化的农业综合经营,使农业技术经济合作的经营部门、产品、生产环节互补,使产业间、主体间互促互利,形成新的农业产业链。然而,在农业产业化中,龙头企业最缺乏的是技术和专业人才,科技企业中最缺乏的是市场开拓和管理人才,二者的结合使得农业产业化在人才的培训上必须要有大的突破。通过在职教育和岗位培训,培养一批有深厚知识基础和掌握农业先进技术的科学家、跨世纪农业科技研究人员以及一大批精通业务的科研推广、开发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还要培养善于宏观决策的政府科技领导干部及有远见、善管理、懂经营的专业管理人员;此外,要着重抓好农村普及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技术培训体系,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为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六、强化产业化建设与开放的结合实施外向牵动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一体化的要求。通过扩大对外开放,一方面可以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人才,为龙头企业的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注入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还能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广农副产品的交换空间,参与国内国际大循环,增加出口创汇。
农业产业化建设在对外开放上要有新的突破,必须大力发展中
外合资、独资的农业企业、农业科技企业和农产品精加工企业,引进国际上适销对路的优良农产品品种和先进设施及加工设备,把更多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从而为我国的农业产化的发展注入活力。人类即将迈向充满挑战、机遇和希望的21世纪。瞻望我国农业新纪元,前景广阔而任重道远。在这世纪之交,我国农业将以什么姿态进入新纪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农业的战略发展方向的选择和战略重点的定位。如果说,农业产业化是建设我国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那么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才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可行之路。因此,在当前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和知识经济的特点联系起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发展知识经济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