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孩子要注意时机和场合
教育与批评孩子最好在家中。一家人可以在一周选择一个时间坐在一起,开诚布公地交流。父母可以借此机会提出对孩子的要求,孩子也可以对父母提出意见。在平等交流之后,孩子如果认识到错误,父母可以督促孩子自己订出改正错误的计划表。孩子普遍自尊心很强,他对于自己写下的计划是会认真对待的。
这几个时间点切莫批评教育孩子
教育与监护孩子虽是父母的权利,但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批评孩子。有些时间父母不应该批评教育孩子。
一是早上出门时。一日之计在于晨,父母要帮助孩子怀着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温馨地与孩子道别,而不是让孩子从早上开始就受气。
二是一起吃饭时。很多父母平时不抽时间陪孩子,只有吃饭时专心面对孩子,看到孩子有什么问题,或者突然想到孩子有什么问题,就开始教育孩子。这样会影响孩子的食欲,破坏本来宁静的家庭时光,让孩子觉得和父母吃饭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
三是父母脾气变坏时。父母脾气已经很坏,很容易一张嘴就骂人,结果伤了孩子,也损害了自己做父母的慈爱形象。此时,一定要息怒,等自己心平气和后再开口。
四是发生直接冲突时。孩子说好晚上8点回来,结果10点才回来。父母早已窝了一肚子火,这时如果开口,必然发生直接的冲突。倒不如把事情压后,等第二天再听孩子解释。而且,父母表现了宽容与大度,会让孩子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借鉴:古人批评孩子也讲时机
古人对批评教育青少年的时机也很讲究,他们认为,年幼和地位卑微的人有过错的时候,不应该责备。清人陈继儒认为“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他认为以下七种情形不宜批评孩子:
第一,“对众不责”,即不要在众人面前责备孩子。第二,“愧悔不责”,即惭愧后悔不责备孩子。第三,“暮夜不责”,即夜晚不责备孩子。
第四,“正饮食不责”,即吃饭时不责备孩子。推荐阅读:好妈妈就三个字。第五,“正欢庆不责”,即正在欢庆时不责备孩子。第六,“正悲忧不责”,即正在忧伤时不责备孩子。第七,“疾病不责”,即正在患病时不责备孩子。
父母如果能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方,采用合适的方法,教育批评孩子,孩子易接受,也会有批评的效果。
第二篇:习惯性违章发生的时机和场合
习惯性违章发生的时机和场合
所谓习惯性违章就是指那些固守旧有的不良作业传统和工作习惯而违反《安规》的行为。其实质是一种违反安全生产客观规律的盲目行为,或没有认识、或随心所欲,但都习惯成自然,因而危害性极大。下面仅就在电力生产过程中容易发生习惯性违章的时机和场合做一简单分析。1 企业安全管理松懈,制度执行不严的时候
在这个时段,由于安全管理松懈,各种规章制度在执行、考核、监督上不够认真严肃,安全教育流于形式,造成职工安全思想放松,工作随意性大,极易发生违章而导致事故。2 在节假日或夜间检修时
由于设备缺陷需及时处理而又找不到工作票签发人开工作票时,往往也是习惯性违章容易发生的时机。在此种情况下,履行检修开工手续,往往被“习惯性忽略”,仅对系统设备做安全技术措施,而在组织措施上省略遗忘,因此也就埋下事故的隐患。3 在工作结束或临近下班时
因人的生理、心理特点而使得工作人员安全思想放松溜号;人的体力、精力下降,对事故的警惕性有所放松;遇到问题时甚至会急于求成省略工序而忙中出错;或怕麻烦越项操作,或因检修工期已到而工作还差一点儿收尾结束时,不按规定办理延期手续,一边工作一边拆除安全措施、联系送电的行为屡见不鲜。4 在单独分散进行工作时
资料表明,单独工作时(尤其是在偏远的岗位单独工作时)发生习惯性违章的概率要比集中进行工作时发生的概率高得多。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单独工作时,作业者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和约束,在思想上存在大意和侥幸的心理,甚至认为:“反正领导也不会来这儿检查,即使违章也不会被发现”。因此,不戴安全帽、不执行操作票制度,不按规定执行操作监护等违章现象时有发生。5 主观经验主义思想作怪
在很多事故例子中,常常有很多是因为凭经验盲目操作而导致的。其实所谓其“经验”,不过是习惯性违 章的隐性重复,不进行危险点的分析和预控,凭老方法行事,而忽略了因为人员、作业环境、运行方式等客观条件的改变,出事后还百思不得其解,常常认为“以前一直就这么干的,这次算倒霉……”。所以好的经验固然要发扬,而这种所谓的“习惯性经验”是万万不可取的。
实际上,发生习惯性违章行为起主导作用的还是职工本身的安全预防意识,只有不断拓展反违章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安全教育宣传,提高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才能把这一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向深度和广度推进,保证电力生产长周期安全运行。
第三篇:和孩子做亲子游戏要注意什么?
和孩子一起做亲子游戏要注意什么?
与孩子一同游戏可以增强亲子之间的互动,增加亲子间的感情,增强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但是,与孩子一同游戏,父母也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积极予以必要的参与,同时给予引导,不能轻易拒绝孩子,也不能漫不经心地应付孩子……
与孩子一同进行亲子游戏,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不要挫伤孩子玩游戏积极性和信任感,不要用孩子无法接受的态度回绝孩子,让孩子失望。如果父母不想参与游戏,切不可简单粗暴的拒绝孩子,或者沉默不语,尽量用委婉或者鼓励的方法,让孩子自己游戏。
二、不可以欺骗孩子。家长们总认为大人比较孩子的知识丰富,孩子天真无邪,可以用一些比较动听的语言欺骗孩子,反正,孩子的注意力比较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因此,经常对孩子许下不能实现的承诺。但是,孩子往往没有大人们想的那么幼稚,他们会记住大人给他们的承诺,如果家长们一味欺骗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也不会信任家长,非但如此,严重的话还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阴影。
三、不要敷衍孩子,家长如果参与孩子的游戏,不要以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而随便敷衍,家长即然参与孩子的游戏,孩子因年龄小或角色需要或缺少游戏伙伴而请求时家长应参与进去,并以角色身份、游戏口吻引导孩子游戏,使游戏得以顺利开展。
四、如果孩子依赖性过强而请求父母一起游戏时,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家长不应该参与,但是应该陪在孩子身边或者呆在孩子看的见的地方,让孩子游戏时不会不安,千万不可为了培养独立性,在孩子玩的专心时偷偷走掉,这样会让孩子分心引起不安,事得其反。
家长与宝宝多做幼儿亲子游戏,不仅可以陪伴孩子快乐的成长,还会有助于宝宝建立起自信心和增强与人交流的能力。家长要给宝宝做表率作用,做到言出必行,言而有信,这样会宝宝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幼儿亲子游戏可以让宝宝在成长的过程中游戏,学习,有助于宝宝寓教于乐。
第四篇:捕捉十个最佳教育时机
捕捉十个最佳教育时机
在教育的内外部环境皆不尽如人意的前提下,很多家长常常抱怨现在的孩子难教。确实,教育子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可是,家长如果能处处留心观察,准确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适时地对子女进行引导和教育,也完全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某种不良行为刚刚露头的时候。
大量事实证明,孩子养成恶习往往与第一次发生不良行为时未能及时得到指正密不可分。很多孩子做了错事,往往主观上并未意识到。家长若能在孩子的某种不良行为刚刚露头的时候,紧紧抓住这“第一次”不放,及时地对其进行明辩是非、详陈利弊的教育,必能帮助孩子打下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
二、新时期开始的时候。
任何一个被认定的“坏”孩子,在其失足或犯错之后也都存在着悔过自新的本能。如果家长在他们立志发奋、决心从头做起的时候抓好时机,对其进行教育和鼓励,必能有效地促其变好。这种时机便是各种新时期刚刚开始的时候。如:考取新的学校、新的学期开始、期中考试结束之后、刚刚换了班主任、刚刚当选为班干等等。这种时候,孩子会有一种新鲜感、希望感,容易产生强烈的“从头开始”“好好学”以求得到教师、家长或别人承认和肯定的内在动力。此时家长若能因势利导,定能“旗开得胜”。
三、孩子受到委屈或挫折的时候。
当孩子没有做错事而被人误解,或好心办了坏事而被人责怪时,他们往往认为别人是故意和自己过不去,因而由于委屈而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此时家长若能以冷静、宽容和理解、同情的态度帮助孩子分析前因后果,帮助他挽回局面,使其得到客观公正的对待,孩子必然会产生感激之情。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总结教训甚至训诫的话孩子都能听得进去,也乐于接受。
四、学校教师来家访的时候。
教师家访是孩子最不安的时候,他们唯恐父母在教师面前将其说得一无是处。有些父母正是有教师来家访便告状,一味指责,想借教师的威严来教训孩子,结果引起孩子反感,进而以后 对父母的话不管好坏一概不听。如果家长在教师来访时,先将孩子在家的优良表现向老师汇报,则容易博得孩子的好感。在此基础上再以希望的口气委婉地指出其缺点和不足,孩子一般乐于接受,并在日后的行动中积极改正。
五、遇有困难或失败的时候。
孩子在校运会上因故没能拿到名次,在最沮丧的时候如果所听到的不是父母的鼓励,而是“也不看看自己是不是块料”、“没得本事瞎逞能”的讥讽,他必定对父母没有好感,以后对体育也很可能再无兴趣。相反,在孩子考试失利时,父母不是训斥,而是首先肯定其已经尽到了努力,然后再引导他分析失败的原因,并帮助他及时补救,使他走出困境,孩子定会因感激而自觉地加倍努力。
六、有较大过失的时候。
孩子在犯了大错或闯了大祸的时候,大多会产生畏惧感、负罪感和内疚感。此时,他们比平时更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也容易虚心地接受批评。父母若能抓好这一时机,在充分理解、同情和体谅的基础上,帮其总结经验教训,循循诱导,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相反,父母若抓住孩子“闯祸”的辫子不放,横加责骂,没完没了,却会适得其反,使其破罐子破摔,无心思改。
七、他人或自己取得成绩、做了好事的时候。
每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都有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共性。因而当朝夕相处的同伴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时,他们表面上可能装得满不在乎,其实心里却在暗下决心一定要追上和超过对方。而当他们真的取得了成绩或做了好事受到夸奖时,更会以此为动力,精益求精,好上加好。因此,父母应善于抓住时机,对其进行指导,向孩子提出适当的目标要求,促其将一时的热情转化成持久的行动。
八、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
当孩子对某一事情如绘画、弹琴、踢球等产生浓厚兴趣时,往往产生积极追求的欲望,他们会自觉地去寻求知识、去刻苦努力。父母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兴趣选择,而不应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逼其去做不愿做的事,学不愿学的东西。聪明的父母大多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并帮他们入门,发展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正确、科学的引导,教其平衡发展,夯实知识基础,厚积薄发,少走弯路。
九、有重大集体活动的时候。
大多数的孩子都不希望自己在集体活动中因为乱了大局、坏了大事而在同伴面前出尽洋相;相反,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言行能受人褒赞、受人夸奖。家长可以巧妙地利用孩子的 这种心理,抓住搞大型活动(如校运会、艺术周、参观、春游等)的大好时机,适时地对孩子进行遵纪守法、热爱集体、团结互助等教育。
十、出外做客或家中来客人的时候。
孩子都喜欢听好话、受表扬,而不希望在客人面前现眼。因而当父母带其外出做客或家中来客人时,孩子的言行会不自觉地“规矩”起来,平时的许多劣性也会自动隐匿起来。家长如能抓住这个时机,在客人面前适度表扬孩子的优点,他将会引以为豪而继续发扬。
第五篇:家长批评孩子一定要选对时机
家长批评孩子一定要选对时机
一般家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行为指导和批评教育都是随心所欲的:孩子放学不专心做作业,而是直奔电视机或电脑,家长就开始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是一种教育的误区,不能有效地解决孩子的问题。
教育与监护孩子虽是父母的权利,但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批评孩子。尤其是以下几个时间点,父母不应该批评教育孩子。
一是早上出门时。一日之计在于晨,父母要帮助孩子怀着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温馨地与孩子道别,而不是让孩子从早上开始就受气。
二是一起吃饭时。很多父母平时不抽时间陪孩子,只有吃饭时专心面对孩子,看到孩子有什么问题,或者突然想到孩子有什么问题,就开始教育孩子。这样会影响孩子的食欲,破坏本来宁静的家庭时光,让孩子觉得和父母吃饭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
三是父母脾气变坏时。父母脾气已经很坏,很容易一张嘴就骂人,结果伤了孩子,也损害了自己做父母的慈爱形象。此时,一定要息怒,等自己心平气和后再开口。
四是发生直接冲突时。孩子说好晚上8点回来,结果10点才回来。父母早已窝了一肚子火,这时如果开口,必然发生直接的冲突。倒不如把事情压后,等第二天再听孩子解释。而且,父母表现了宽容与大度,会让孩子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因此,建议家长 批评孩子最好在家中。一家人可以在一周选择一个时间坐在一起,开诚布公地交流。父母可以借此机会提出对孩子的要求,孩子也可以对父母提出意见。在平等交流之后,孩子如果认识到错误,父母可以督促孩子自己订出改正错误的计划表。孩子普遍自尊心很强,他对于自己写下的计划是会认真对待的。
借鉴:古人批评孩子也讲时机
古人对批评教育孩子的时机也很讲究,他们认为,年幼和地位卑微的人有过错的时候,不应该责备。清人陈继儒认为“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他认为以下七种情形不宜批评孩子:
第一,“对众不责”,即不要在众人面前责备孩子。第二,“愧悔不责”,即惭愧后悔不责备孩子。
第三,“暮夜不责”,即夜晚不责备孩子。
第四,“正饮食不责”,即吃饭时不责备孩子。
第五,“正欢庆不责”,即正在欢庆时不责备孩子。第六,“正悲忧不责”,即正在忧伤时不责备孩子。第七,“疾病不责”,即正在患病时不责备孩子。
父母如果能在合适的时间与合适地方采用合适的方法教育批评孩子,孩子易接受,批评的效果自然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