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贤江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学校核心素养的探究实践

时间:2019-05-14 22:21: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杨贤江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学校核心素养的探究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杨贤江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学校核心素养的探究实践》。

第一篇:杨贤江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学校核心素养的探究实践

杨贤江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学校核心素养的探究实践

-------------榜样教育在学校的实践和探究

慈溪市杨贤江中学

蔡雪峰

严伯冲

沈吉军

2014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是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3]。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在于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有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而学生时代是人生价值取向的形成的关键时期.杨贤江同志因而早就提出:"学生时代谓为一生最切要时代".这是因为学生时代尤其是中学时代是一个人的转型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一方面,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另一方面也容易为社会的不良习气所影响.一个人学生时代所形成的价值观和他的处世观、理想信念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反过来说,一个人的一生总会留下他的学生时代的深深烙印。在这新的信息时代,学生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社会上的追星现象也影响着我们新时期的学生,有不少学生本身就是"fans",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在学生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如何为学生提供可让学生参照和借鉴的榜样,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而促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是我们学校现在面临的问题。

活动案例:校十佳学生评选――――慈溪市杨贤江中学

一、评选宗旨

“杨贤江中学十佳学生”评选活动旨在深入实施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激励机制,树立先进典型,鼓励和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向上,自立自强,奋发成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二、评选条件

1、“杨贤江中学十佳学生”的评选标准为: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在思想道德、学术研究、科技创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会工作等方面表现出色,并取得突出成绩。在上述基础上,对具备下列条件的候选人予以优先考虑:

(1)、校级或校级以上“优秀学生”、“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获得者;

(2)、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学生科技创新发明竞赛等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者;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被评为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份子者;

(5)、在校级以上重大体育赛事中取得突出成绩者;

(6)、在逆境中顽强拚搏、自立自强且品学兼优者;

三、评选办法与步骤

1、各班根据评选要求,开展相关的评选活动,在此基础上向校团委推荐候选人1名,并严格按照要求准备材料,按时上报;学生社团和学生会根据情况另形上报;

2、团委办公室对各班推荐人选的材料进行审核,推荐材料不全或不符要求的将被取消评选资格;

3、团委在充分考虑候选人事迹后,将确定20名人选作为正式候选人。;

4、团委在校广播台、宣传窗等宣传阵地公布正式候选人及其事迹,进行为期1周的全校公示,广泛征集全校师生的意见;

5、团委在听取各方反馈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全校同学的无记名投票结果进行选举,并报学校校长室同意,最终确定“杨贤江中学十佳学生”获奖者。

四、评选要求

1、各班要高度重视,组织力量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和候选人推荐工作,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2、在推荐候选人的工作中,各班要严格按照评选条件坚持择优原则。所推荐的人选应是本班学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3、各班要将所有申报材料在规定日期前上报团委会办公室,逾期不交将作弃权处理。

5、申报材料应包含以下内容:

(1)推荐登记表,一式3份;

(2)被推荐人2000字的事迹材料及100字左右的事迹简介各1份,;

(3)提供事迹材料中涉及到的主要奖项的证书复印件,两寸近期彩色照片2张。

五.反响:成功开展的“杨贤江中学十佳学生”评选表彰活动有效地激发了我校广大学生争作先进、积极进取的热情。评选出的十佳青年学生品学兼优、综合素质突出,在各自的学习、生活上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在青年学生中树立了先进典型,鼓励、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奋发成才。

六.效果:通过这项活动,使学生更加明确了学习的方向和目的。使学生在身边的同学身上发现了新时期优秀青年的应有品质,让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使学校的德育教育不再游离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我校“十佳学生”评选活动旨在深入实施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激励机制,树立先进典型,鼓励和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向上,自立自强,奋发成才,进而有利于学生科学人生观、科学价值观的养成。所谓价值观,是指人们进行价值认识时所持的根本观点。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把握:从其形式来看,价值观念是由人们对那些基本价值的看法、信念、信仰、理想等所构成,思想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其内容来讲,价值观念反映了主体的根本地位、需要、利益,及主体实现自己利益和需要的能力、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主观特征,是以“信什么、要什么、坚持追求和实现什么”的方式存在的人的精神目标系统;从其功能来看,价值观起着评价标准的作用,是人们心目中用于衡量事物轻重、权衡得失的天平和尺子。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也是价值观形成的最佳时期。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之一,理应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奠定基矗教育价值导向的实质和关键,就是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实践证明,科学价值观教育对人的成长作用重大。我们不能用事实真理取代价值真理,当然也不能用对事实的认识取代价值观教育,相对于青少年来说,价值观教育似乎更重要一些。这正如爱因斯但所说:仅有智慧和技能并不能给人带来尊严和幸福,人类有理由相信、完全可以把高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传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任何一个社会,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都需要建立起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整套行为规范体系,其中的道德理论、原则、规范和评价方式对社会、国家和个人都具有重大意义,这就是道德的价值。我们进行道德价值观教育,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伦理道德的价值,认识到德育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要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武装学生,使他们学会以社会主义观点判断社会事件和人物言行道德的能力。关于审美价值观教育,就是让学生理解人类和个人对美的真正需求,认同和实践高雅文化,排拒和抵制粗俗文化,以提高全民族的精神素质。所谓人的价值,是指具体个人所形成的特有的人生理想和他在现实生活中所获得的人生意义。我们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实际上是解决个人怎样生活才算值得,怎样生活才有意义的问题。学校必须培养学生树立壮丽的人生理想,使他们确立经过深思熟虑、符合自己能力和顺应社会要求的人生追求。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是需要榜样的模范作用。现在缺少的就是榜样的模范作用。沈阳市教育局曾经对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现状进行一次调研分析,结果发现一部分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出现偏差。抽样调查的20所学校中,竟然有2.9%的学生表示景仰黑势力老大,这个结果几乎是景仰父母的两倍。那么学生为什么会崇拜“黑势力”的老大?记得我小时候,看了一些电影之后,也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有扮演英雄人物,也有时扮演反派人物,无论扮演那一种人物,孩子们心中榜样人物都是英雄们的形象,即便是在扮演反派人物,总是想通过演好这个反派人物来衬托英雄的形象。在那个年代虽然传媒没有现在发达,但英雄的形象随处可见,这给我们那一代人的成长确实起着良好的教育作用,把这种教育一概说成是说教,显然是不正确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历经半个多世纪直到今天对青年人仍然起着榜样作用。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俗话也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优秀学生与同学朝夕相处,一言一行均更为其他同学所关注.因此,优秀学生的一言一行,自然成为同学的榜样,优秀的榜样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思想上。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转折时期,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在当今社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相对较为复杂。作为"十佳学生"首先应具有正确的“三观”:从大的方面说,"十佳学生"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具有爱国主义情感。还应与时俱进,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与祖国、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周恩来同志曾在年轻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式的书呆子,已经很难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了。另一方面,爱国主义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作为一个"十佳学生",他的爱国主义具体表现首先应是爱学校,爱班级,爱宿舍,尊敬师长,友善同学;对待学业,应该是孜孜以求,进取不息;他应该是班级良好舆论氛围的创设者、维护者、引导者和实践者。唯其如此,"十佳学生"才能在思想上真正起到榜样的作用。

(二)学习上。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周恩来曾经讲过,青年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十佳学生"在学习上起到榜样作用,这并不是说每位"十佳学生"的成绩都应在班级或年级名列前茅,并不是“唯分数论”。"十佳学生"在学习上的榜样作用应主要体现在有自主的学习意识和能力,有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有崇高的学习理想,有远大的学习目标,有合理的学习计划,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锲而不舍、顽强拼搏的学习意志和品质,有承受挫折、改正错误的学习勇气。总之,在学习上能够尽心竭力,“尽吾志矣,可以无悔”,也就能起到榜样的作用。

(三)生活上。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家庭、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家庭、社会给学校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也不排除负面的影响。新时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滋长,这种不良的风气也冲击着校园里的莘莘学子,致使某些中学生在生活上贪图享乐,好逸恶劳。曾有文章用三个字“懒、馋、玩”来概括当今某些中学生的特点,虽然有些偏激,但也颇能说明问题。一日三餐不饿,课间饥肠辘辘。零食不绝于口,没钱,向老爸老妈伸手。更有同学喜欢吃洋餐,穿名牌;不在学习上争高低,而在生活上搞攀比。作为"十佳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生活理念,首先要热爱校园生活,拥抱校园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而不是埋怨生活,消极怠惰。其次,在日常生活方面要严于律己,要培养自己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我校是寄宿制学校,宿舍管理实行量化星级管理模式,作为"十佳学生"要尽可能带领同学提高内务卫生水平,做到内务不扣分或少扣分,值日时宿舍整体内务不扣分。再者,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消费观念。生活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要崇尚节俭,要“戒奢以俭”。消费尺度既要根据家庭经济条件状况,同时又要考虑年龄特征,不可超过一定的限度。俗话说“生活是一本活的教科书”,“欲人立须先己立”。"十佳学生"能在生活方面首先“立己”,那么也一定能达到“立人”的效果,最终起到“活的教科书”的作用。

(四)行为习惯上。作为"十佳学生",能模范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如《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各种校纪班规,即使偶有犯规,也要有改正的决心和勇气,“君子之过,如日月悬于中天,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

现在传媒的发达,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所接触的英雄形象已经不多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枪战片”、“警匪片”以及武侠小说中的人物。由于通俗的大众文学没有明显的榜样作用,孩子的模仿中也就可能产生盲目崇拜黑社会老大的问题。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就有黑社会之类的现实,又没有人正确引导他们去认识这些问题,那么这种盲目的崇拜就可能变得不再盲目,而是心中的目标。我们应当非常清醒的看到今天发达的现代传媒能给孩子提供的榜样作用实在太少,这是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在社会现实中孩子们又接触了一些社会不公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引导不当,孩子的成长过程就必然出现逆反心理,如不及时加以纠正后果是很危险的。青年是面向未来的一代,充满青春期的精力和美好想象,价值观是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事实上青年价值观也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关系着整个社会的明天。青年作为一个亚文化群体,其青春性是两面的,对它们要给予合理的归位和落实。青春性中开放、先锋、创新的一面决定着青年乃至整个国家的活力与冲动,意味着任何一种可能的生活前景。青年正是带着一颗骚动的青春之心进入社会的。将青春性的这一面用得其所,那么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将使整个社会得到“反哺”;而青春性中叛逆、情绪化的一面则易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如果听任这种青春性放纵,那么种种负潮、暗流会磨蚀整个社会的理性智慧。总之对青春性中可能存在的正负面要充分估计并予以疏导。

1935年11月23日,爱因斯坦在为居里夫人举行的悼念会上的讲演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象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越来越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已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知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这就是世界上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对另一位伟大科学家的评价。爱因斯坦的话,毫无疑问地表达了他本人的价值观念。结合实际来说,我们不妨举每年高考升学的例子。有幸进入高中学生,究竟是非常聪明的孩子多,还是非常努力的孩子多,我们没有办法得出准确的数字,但是我们有一点可以肯定:在智力条件相同或相近的前提下,机会将会更多地提供给那些学习努力、有毅力、善于克服困难的孩子。聪明而不努力的学生,将有更多的机会在竞争中被淘汰。

如果根据多年来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结果,人群中大约有3%的人智力是非常优秀的,这种非常优秀的智力,进入清华、北大这样的名牌大学应该毫无问题。以每年宁波市18岁的人口16万人为基数,3%即为4800人,但每年实际考入清华、北大的北京学生只有100人左右。假设这些学生的智力全部属于非常优秀者,他们也仅占同年龄智力非常优秀者的48分之一。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有机会进入清华、北大的学生,绝大多数属于那种既聪明、又努力的学生。如果说象清华、北大这样的大学要求孩子有非常优秀的智力条件,那么,很多普通大学,对智力条件的要求就不那么高,至于其他的大专、中专、职业高中,对智力的要求就更不是升学竞争的最主要问题了,对这些学校来说,只要具有中等偏上或中等智力,就足可以有条件参与其入学竞争。关键看非智力因素、即是否努力、刻苦、自信,是否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所以可以认为,非常努力的人一定会有所作为,而非常聪明的人可能会无所作为。如果一个学生的智力条件不好,他进入象清华、北大这样的大学的机会可能比较小,但是,他完全有机会在社会上的其他各种竞争中取胜,成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反之,一个智力条件非常优越的儿童,如果他的社会性发展不良,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娇生惯养,害怕困难,要么骄纵自大,要么自卑羸弱,他终归一事无成。意志坚强,严于律己,客观公正,甘作公仆,谦虚谨慎,热忱、顽强,勇于克服困难,这是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社会性”品质的概括,正因为具备了这些品质,居里夫人才从千百万具备和她同等智力的妇女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任何一个具备居里夫人那样的品质的人,他即使没有成为世界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也可能在其他的社会事业中作出成绩,成为对社会和人类有贡献的人。

回顾历史,我们知道:近代以来,中国青年在救亡与发展的主题下发生着丰富的价值观变革。无论是民族意识的觉醒、现代文明意识的形成还是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选择都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国社会当时的主流价值观。虽然这一主导价值取向在中国青年中有一个在矛盾斗争中不断扩展的过程,也有一个受各种思潮影响而出现诸种偏向的过程,但总体来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青年所追求的理想基本没有改变,青年价值观的核心与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获得了统一。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青年价值观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发生了更为显著的变化,在读书求知、职业、婚恋、消费等领域都有具体入微的表现,逐步体现出“高度分化,走向整合”的基本轨迹。这是与以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社会主义实绩对青年的感染影响作用分不开的。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当代世界,冷战格局已被打破,和平与发展仍是主题,现代化发达国家青年面临物质利益重新配置、社会关系调整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不同国家中表现出价值观方面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在社会与个体之间求共识,在主流与亚文化中求平衡,在求是务实与享受生活中求合理,在政治意识与政治行为间求认同等等。多样分化并逐步走向整合也是贯穿其中的态势。人生价值观,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反映着个体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包含着个体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兴趣、信念等多种因素(这里,我不妨称之为“完美的人格”)。而我们的教育,就应注意引导学生有个性地走进文本,走进生活,并开展丰富多彩的富有个性的教育活动。在张扬学生个性中,构建起他们完美的人格和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人的发展,其本质就是人的个性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同时,让生命自由生长,也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近年,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感到教育应当“走进生命教育的新时代”,通过课程改革,创造一种“人的整体生命投入的生态”,②促使我们的教育向生命敞开,促进我们的学校、课堂成为鲜活生命、完整生命的摇篮,让所有生命的全部价值在校得到高扬。因而,教育的理想境界就是让学生自由学习。学习是一种内在的思想交流、对话、质疑、反思,以及达成新见解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其实质而言,是自觉、自愿和自由的,任何外在的强迫都无助于启动和维持这一过程。从这一意义上说,只有让其充分地有个性地自由学习,他们身心各方面的潜在发展倾向才能表现出来。“自由乃是其他价值欲得到发展所必须的土壤”。

我们这样建设学校:学校是价值观相互认同的老师学生聚集到一起,并能为各方实现各自的价值提供一个平台。学校就是一个平台,把一些认同价值观的人聚集到一起,或在学校期间形成相同的价值观念,大家骨子里认同的是一套价值理念,所以在学校内开心的工作、学习,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个人的目标。这样的学校也一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组织,这也符合中国的传统思想:志同则道合,志不同则道不合。道不合则不与为谋。

总之,价值观是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系统中深层的、相对稳定而起主导作用的部分,对于一个人来讲,是他精神心理活动的中枢系统,是其人生和事业中最重要的精神追求、精神支柱和动力所在。在新时期,我们在学生中进行“十佳学生”的评选,就是要在学生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学生提供可让学生参照和借鉴的榜样,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而促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第二篇:杨贤江教育思想

杨贤江教育思想

杨贤江(1895-1931年),又名李浩吾,浙江余姑人。他是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是杰出的青年运动的领导人,是中国现代教育理论家。

1、教师的历史使命

关于教师的阶级属性问题,杨贤江明确地指出:“教师是工银劳动者”(即工资劳动者),“他们属于被支配阶级而不是立于支配阶级”。他通过历史的考察与对教师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的分析,指出教师不占有生产手段,靠出卖劳动力为生,教师“毕竟是和其他劳动者一样,同为受人的支配而生存的:因之他们就也和其他劳动者一样终于脱离不掉被支配者的地位”。杨贤江没有把教师及其他知识分子当作一个独立阶级来看,而是把教师归属于被雇佣的劳动者,即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属于被支配阶级。所以,他认为教师是革命的依靠力量,不是革命的对象。他特别指出小学教师出身于社会贫困阶层者较多,他们的生活条件不比民众生活条件好,他们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也必须参加革命工作。“教育者帮助受苦难的民众,谋苦难之解决,实际也就为自己谋解除苦难。” 杨贤江从教师的职业地位与阶级地位出发,指出了教师肩负的历史使命他认为,在社会 变革的现阶段中,教育者所负的使命非常重大。教师为了很好地担负起这个使命,自己对革命必须有所认识,了解教育与革命事业的关系,所以,“教育者自身也要受他们所不可不生活的事情的教育。”由于教师的职业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所以教师不仅自己要研究革命理论,还要把革命的道理告诉学生,引导学生去接触社会实际,参加革命工作,培养他们对革命的认识。他还认为,教师的工作不限于此,教师对民众也有应尽的责任,教师“应从讲坛上解放,向着社会民众走去,参加甚或领导社会民众运动。”他认为学校不仅是儿童的学校,还应当成为当地文化的中心。

教师要很好地尽到自己的责任,决非单凭个人分散的力量所能办到的,教师应“把自己这一集团的力量完全积聚起来,形成为一种社会势力。”也就是说教师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必须结社。他认为,教师的结社运动,其性质与工会组织运动的性质相类似,因为教师也是属于被支配的劳动阶级,是工银劳动者,是出卖劳动力的劳动者。杨贤江认为,教师结社运动,其积极意义是从经济斗争转为政治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一部分。

他认为教师结社运动的目标是“争取彻底的民主主义,获得批判的自由与生活的安定。”具体地说,在思想上,要取批判的态度,把封建思想、改良主义的思想彻底扫除;在政治上,要争得诸种自由,以解除权威的压迫;在经济上,要保证生活的安定。

2、对青年的指导

杨贤江一向关怀青年,他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对青年们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指导。他不仅在大革命时期,通过刊物发表文章宣传革命理想,指导青年的学习和生活,而且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的年代里,仍然通过文章和著作给青年以宝贵的启示。他对青年的指导是多方面的,综观他的指导思想是指导青年冲击帝国主义、国内反动派以及吃人的旧礼教的重重包围,要注重青年身心的全面发展,要使青年成为一个健全的完人。他认为健全的完人应“有强健的身体及精神,有工作的智识及技能,有服务人群的理想与才干,有丰富生活的好尚与习惯。”他认为中国的教育应培养出这样的人。

他指导青年应有正确的人生目的。他向青年指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青年的头等大事,他说做人“第一要做的,就是对于人生间题总该有个确定的观念。因为人的生活要有意义的,有价值,必得先定个人生观”。他指出,“人生的目的,在对于全人类有贡献,来促进人生的幸福。”他认为具有这种人生观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他向青年指出,现代中国青年就站在被压迫阶级方面,并为被压迫阶级谋解放,应献身于社会改造和民族解放斗争。他要求青年要有理想,“理想高尚者必能向导意志,不趋歧路,必能规正感情,不流偏激,发而为事业又必能改良文物,增进公利。”杨贤江对青年的学习有详细具体的指导。他指导青年要树立正确的求学目的,他指出,人生的种种活动,无非是为人生的改进,离开了人生的关系去求学问,究竟能学成些什么?学了又有何用?他认为,求学的目的在于学习做人的基本条件,青年们不应为狭隘的个人目的去求学,应为谋人类的幸福、谋人类的进步而求学。

他强调自学,强调培养青年的自学能力,他反对限于词章和经学的学习。他要青年破除“唯有升学才算求学”的观念。他列举了许多名家自学成材的事例,以此向青年们指出,有了自学能力的青年,走上了自学成材的道路。他还指出,不仅失学的青年需要自学,在校的学生也要有自学能力。有了自学能力,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会受益终生。

杨贤江对青年的指导是多方面的,他在青年的职业问题、体育卫生问题、恋爱问题等方面,也都有指导,他是青年的杰出导师。他把青年人的正常生活概括成四种特性:活动性、奋斗性、多趣性、认真性。他说,“身体发达,耳目聪明,感觉敏捷,是活动性的表征。勇敢有为,反抗强暴,扶持弱小:是奋斗性的表征。天真烂漫,”爱好艺术,富有滑稽意味:是多趣性的表征。热情恳挚,真情实感,绝无遮饰委曲,是认真性的表征。“杨贤江用以指导青年,反对当时青年中的不良习气,如身体虚弱、感情迟钝、旨趣卑鄙、精神萎靡、苟且偷生,敷衍了事等等。他特别要求青年重视体育锻炼,他说经常锻炼身体可使人”感觉灵敏,姿势优美,筋肉发达,内脏完整,动作敏捷,精神充实;是要使天然的一架人间机器,能运用得法而且充分,能常保光泽而且结实。“·他还说:”盖惟有强健之体格者,始能运用精神以成学间事业。"这些思想,至今仍不失其指导意义。

实践杨贤江教育思想的探索

方国祥

杨贤江出生在慈溪,家乡人民对他有深厚的感情,从很早起家乡就传颂着他的事迹,1981年8月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纪念杨贤江逝世50周年大会以后,他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更成了家乡人民学习的光辉榜样。我们慈溪市实验小学在教师各自研究的基础上,于1992年成立了“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在养成教育中的运用”课题组。之后,“杨贤江教育思想在小学教育中的实践研究”、“运用杨贤江倡导的自学

理论,加强学法指导的研究”相继列入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并被推荐申报省普教课题。几年来,我们围绕这些课题认真开展了杨贤江教育思想的实践活动。

一、把杨贤江教育思想运用于学校的整体改革

我校早在1962年就命名为实验小学,开展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教改实验。1986年起,在继续深化单科单项实验的同时,开展了整体综合实验,被列为省“七五”教科项目。至1991年,第一轮实验完成,实验报告获得省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三等奖。

面临世纪交替之际,如何继续深化学校的整体改革?我们认为主要是按照跨世纪的要求来培养学生的整体索质,着重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意识和初步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即振兴中华的爱国意识、自强自律的生存意识、团结协作的群体意识和追求真知的创造意识以及生活、劳动、服务和创造的能力。这是符合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更明显地体现了邓小平“三个面向”的精神,也与杨贤江教育思想高度一致。杨贤江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正确指导下,不仅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教育本质论问题,同时在教育经济论、德育论、教学论、教师论、学生论等方面,也都有许多精辟论述和创造性见解,对我们深化学校整体改革,培养跨世纪一代新人的整体素质,不但在理论上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而且在实践上有很大的可操作性。为此,我们明确提出,第二轮整体综合优化实验要以实践杨贤江教育思想为鲜明特色,并把此精神贯穿于学校每学期的工作之中。几年来,我们不间断地开展了学杨师杨活动。多次请宁波市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会专家、教科人员来校作《杨贤江的教育思想》、《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和学习经济论》、《杨贤江自学理论和学法指导》以及其它教育理论的讲座,指导课题研究。同时,组织教师学习《杨贤江教育文集》、《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杨贤江传记》和《杨贤江一生》等书籍,以及散见于报刊的研究杨贤江教育思想的论文,使老师们明确了:“造就良好之国民,促进一国之文明”,小学教师肩负着打好最初的坚实基础的责任;要使我们培养的人成为“能适应当代及最近将来社会的人,同时又不可不为具有现实能力的人”,全体老师须有理想,有改进,对学生像“家人子弟般相待”,随时随地实施“微妙的感化”、“心灵的暗示”;要用整体的观点看待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实行“全人生指导”。杨贤江教育思想和教育科研理论的普及,使“教育思想的引导”得到了真正落实。1992年开始,我们建立了每年审定校级课题的制度。1992立项19个,结题10个;1993立项21个,结题12个;1994立项10个。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共24个。我们对结题的课题论文进行评奖,在大会上交流推广,在评奖时还请专家对论文给予评点,不少课题还升格为宁波市、省级课题。

二、把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运用于养成教育

“全人生指导”是杨贤江提出的一条重要的科学的教育原则,是贯穿于杨贤江有关青年教育、青年修养论著的一个基本思想。它要求教育者不能仅对青少年的一事负责,而要对他们全面负责,进行全面指导;还要求教育者不能仅对青少年的一时负责,而要对他们的一生负责。杨贤江主张教育不应当是单纯的书本知识,而应当是“人生教育”,要使学生有圆满的人生活动。他在《学生生活改造论》中指出,一个人要过圆满的生活,“应当有强健的身体及精神,有工作的智识 及技能,有服务人群的理想与才干,有丰富生活的好尚与习惯”。我们认为,这段话概括了全人生指导的核心内容,应认真付诸实践。

我们认真指导学生养成“强健的身体及精神”。老师们努力上好“体育与保健”课,“把体育卫生的利益普遍供应全体同学”,使“学生获得关于日常个人的及公共的卫生应用知识”;早操、眼保健操每学期从不脱落一次;体育“达标”工作效果好,年年被评为省先进。在中国少年报社举行的“全国少年儿童健康知识竞赛”中获一等奖2名、二等奖20名。我们把“强健”的“精神”理解为心理健康。杨贤江曾把二十年代的青年问题归纳为11个方面予以指导,单在《学生杂志》上就答问1650条。我们为杨贤江的精神所感动,两年多来坚持心理咨询服务,征集并回答了学生的问题近300个,以启迪学生正确把握自己心理发展的趋向。如1993年12月,一位学生拾到一封宣传封建迷信的连环信,信中要她抄40份寄发。父亲说不用理睬,她就没抄没寄,可是小伙伴说她不寄“会死的”,所以心理压力很大。再加上该生平时沉默寡言,而且在最近的一次难度较高的数学综合练习中成绩不理想,心理压抑就更重了。通过前后13次的谈心、分析、疏导,她的脸上绽开了笑容,变得愿意和我们交谈了,有时谈起来还滔滔不绝,后来还把教科室的两个老师当成了知心朋友,一年多来一直过着“健全”的生活,各方面进步明显。

我们认真指导学生获得“工作的智识及技能”。杨贤江认为,真切的知识,获得知识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如观察力、创造力),以及实践认识的能力,是构成人生实力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学生应“有独立思想,能力谋进取”。对此,我们深信不疑,并常抓不懈。如我们让学生做贺年卡,做不倒翁,编手抄报,鼓励学生采访全国文艺界名星刘晓庆、毛阿敏等,采访我省教育界专家朱作仁、沈大安、汤仁祥等。五年级学生宓玮写的《采访刘晓庆》还发表在《浙江少年》等报刊上。不少学生开展了养蚕、养鸟、种花活动。三年级学生徐展雄在养蚕时,写下了28则观察日记,详细描写了蚕的蜕皮、吐丝、结茧、变蛾等成长过程,全国汉语拼音教学研究会会报《小学生拼音报》以大幅版面刊出了《徐展雄养蚕观察日记选登》。四年级学生孟艳还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际,独立为塑料厂设计了取名“绿丝丝”的冷菜盒商标,并获正式注册。

我们认真指导学生养成“服务人群的理想与才干”。我校一贯坚持德育首位,重视理想教育,大力提倡学杨贤江、学雷锋、学徐洪刚,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让学生过好“团体生活”。小队、中队、大队活动均由队员自己设计、自己主持。值周中队、值日学生轮流检查同学们热爱组织、遵守纪律、讲究卫生、文明礼貌的情况。学生们经常捐款援助各方,打扫公共场所,搀扶盲人过街,为陌生人指路,为邻居看小孩、取牛奶、浇花、晒谷,去敬老院送温暖,上街表演书画为群众献艺等。从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逐渐锻炼了才干,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在1994年3月的一次调查中,有一栏《你现在学习是为了什么》,除1名学生选择“报答父母”外,其余学生全部选择了“为人民服务”。不少学生还把已有的才干和“服务人群”的理想结合起来,展开丰富的想象。如有个学生想发明“免痛针”:它的针头就像蚊子一样细,病人打针一点也不痛。有的学生还真的发明了“遮阳防雨两用座套”等,四年级学生史建成的“新母子雨衣”还获得了省小发明二等奖。

我们认真指导学生养成“丰富生活的好尚与习惯”。杨贤江主张大力“提倡课外活动”,“以弥补学校教育之不及,以完成教育之使命”。我们对原已形成的第二课堂特色,根据新的形势不断加以完善、发展,形成了班级、年级段、校级、校外的兴趣小组网络,其中包括声乐、舞蹈、口琴、二胡、绘画、摄影、演讲、书评、卫生、编报、软硬 笔书法、田径、体操、武术、小发明、小记者、英文打宇、电脑、数学奥林匹克、珠心算等兴趣小组。各小组都能做到指导老师、时间、场地、经费四落实。不少小组的学生还积极参加公益活动,英文打字、书法、小提琴、珠心算等组的学生还实行等级(段位)考核。我校的体操、书法、绘画、数学、作文、编报等多次获得全国大奖和国际奖,1994年下半年声乐组代表宁波市参加国家教委组织的“爱祖国爱老师”合唱录像比赛又获二等奖。四年级的张一超练习小提琴一年多就通过了7级考核,为同龄儿童中所罕见。四年级学生丁丹妮几年来不但书法作品多次获奖,国画《红梅报春》在日本展出并被收藏,而且和小伙伴一起表演芭蕾舞获得省一等奖,钢琴已通过5级考核,当了《小伙伴》报小记者,发表了《存美元》等习作,还和河北省涞源县小学生郭奇锋结成“手拉手”对子,经常通信,寄学习用品、衣服、食物等。她的事迹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过报道,1994年第2期《小学生时代》还刊出了介绍她的事迹的通讯《名气挺大的小不点儿》。此外,我们还对诸如使用煤气灶、折被子、整理学习用品、过马路左右看、节约用钱、守时、有规律等习惯予以培养,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三、把杨贤江自学理论运用于学法指导

杨贤江的教学观特别重视引导学生自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他认为教师首先应明确的是让学生“自力”、“自动”地学习,“要求各科教师除在各科知识加以指导外,更应对于一般的读书方法及各科专门的学习法随时指点”。为此,我校各学科都展开了学法指导实验,如“语文学法指导科学化”实验,注重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引导学生获得有关学习方法使用价值的认识,自如地运用学习方法。为了避免报章书刊到手即看,没有次序,不分轻重,浪费光阴的毛病,语文阅读教学常常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进行指导,其他段落则略讲。如课文《猫》第一段三个小节结构相似,都是从相互矛盾的几个方面写出猫古怪的性格特点,于是教师就采用一“教”二“扶”三“放”的教 法,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用第一节的学法学习第二节,再独立运用已掌握的学法学习第三节。我们还把杨贤江关于教学中必须贯彻学、思、行相结合的原则运用于作文指导。要求学生把学到的观察方法和生活本领在课堂内、课堂外,家里、社会上进行运用,注意发现家庭的变化、家乡的美、世界的美,享受玩耍的乐趣、劳动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与此同时积极思考,写自己想写的话,展开想象的翅膀写,从而写出了大量的好文章,两三年里就在报刊上公开发表了一百多篇。杨贤江指出,没有任何两组学生 “能以同等的速率进步,能以同样的方法从事等量的课业,且获得怡巧相类的成绩”。因此,他主张应该在智力测量的基础上,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施以差别教育。特别强调对才能较高的优秀学生以特别的教育,提出“教师对于智力优等的儿童必须设法把他们从深坑中救拔出来”。在杨贤江上述精神指导下,我校提出了“面向全体、培优补差”的口号,特别要求“心中有优生”。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求各科老师在分析学生情况时不仅要列出后进生的名单,还要列出优等生的名单。不少任课老师采用了杨贤江所说的“能力分组”的方法,按班级中各组学生的程度指导学法、布置作业。学校还组织力量对优等生精心辅导,并对各班推荐的优等生实行单独命题考试,培养了一批学习上冒尖的学生,促进了优良学风的形成和大面积质量的提高。如九四届毕业生在学制短一年的情况下升入初中后,优等生比例大大高于其他学校,获得了地方政府和当地中学、群众的充分肯定。

几年来,我校在继承原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认真实践杨贤江教育思想作为深化整体改革的突破口,指导学生学习做人,指导学生掌握学法,较好地培养了学生成为跨世纪人才所需要的整体素质,同时也培养了一支具有参与、发展和研究这三大意识和能力的新型教师队伍。继1991年1名教师评为省教坛新秀后,1994年又有3名数师荣获省教坛新秀称号。继80年代3名教师评为小学中学高级教师后,近两年又有2名教师获得小学中学高级教师职称。1993年,学校评为省先进学校,并在宁波市各小学中第一个被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文明单位。

(《浙江教育科学》1995年第3期)

第三篇:美术核心素养探究教育

美术.核心素养.探究教育 ——高中美术教育对话与思考

义乌市城镇职业技术学校 蒋华剑

摘要:当前美术教育迈入核心素养时期,亟待对美术教学进行改革,重视美术基础教育改革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就需要每一位美术教师能够基于核心素养,把握正确的美术教学价值导向,彻底改变过去“以教材为本位+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格局,有机嫁接美术教材与学生素养,实施美术探究教育,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内化,实现美术课堂“乾坤大挪移”,给学生“留下”美术核心素养。

关键词:美术教育;核心素养;探究教育

引言

美术是人类为了生存所需,对现实状态进行自主改造或改变的一种独特思维方法,是人类不断更新创造思想的生命动力。然而,我国当前美术基础教育中,对美术的教育仅仅停留在低水平技能传递或低水平模仿层面,滞后的美术教育理念,导致美术教育成为“掌握美术技能的简笔画”。2015年,我国教育部召开主题会议《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试框架和命题》中,明确提出美术学科课程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观点。随后,各地展开关于“美术核心素养时期美术教学的思考”报告会议,数以万计的美术教师聚集分享自己的教学理念与经验,对美术教学改革进行对话与思考。

1.基于核心素养取向的美术教育改革

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关于“美术核心素养”教学改革浪潮,然而很多美术教师已经固步于“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当然,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掌握,未能有效转化为美术“素养与能力”。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基于美术核心素养视角,探寻美术教育新视野,找准美术课堂教学“准度”,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与运用”能力,促使其转化为美术“素养与能力”。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五大方面: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新实践、文化理解,因此基于核心素养取向的美术教育改革,应围绕这一基点,教师应主动积极参与课程教学改革,教学中深入浅出,为学生引入美术真实案例,呈现直观形象的美术素养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认识美术素养的重要性与价值,教师应促使“知识与技能”美术教学,转向“核心素养”教学,改变当下美术教育“学以待用”的现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美术学习情境,抛出美术学习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掌握美术课程知识,养成美术核心素养,向“以用带学”的美术教学靠拢。

2.美术核心素养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

余文森教授在其文章《美术教学重心的挪移》中指出,为学生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是美术“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与运用”方式,是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很多一线美术教师,存在教学观念转变困境,构建探究式教学模式对于美术教师而言,是一大困难,需要他们基于教学主题,以学生生活经验为支撑,为学生创设探究式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延续美术教育,自主探究获得美术知识,运用美术技能,解决美术问题。

基于此,笔者认为高中美术教学应回归本体,回到人身上,以“人”为中心,以教学问题、教学实践、学生主体为“三重”回归,确立高中美术教育新选择,构建“回归问题+回归实践+回归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见图1)。高中美术探究教育的关键点在于:在问题探究活动中,学生探究解答问题后,转化为自身知识,促进学生美术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美术基础知识、美术技能、美术体会与感悟的学习,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图1 高中美术探究式教学模式

从图1的高中美术探究式教学模式看,美术教育是基于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角色,而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美术时,应考虑美术学科特点、学生群体特征、教师个体优势、教学设备状况四大要素,灵活开展探究教学;美术教育“情境”与“反馈”为两大贯穿要素,链接美术探究教育的全过程,美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情意”,促使探究顺利实施;“反馈”引领美术教育“航向”,是美术“教”与“学”的调控行为,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基础上,适度修正美术教育,确保美术教育最优化运行;美术教育核心为:“探索(观察)+研究(思维)+运用(建构)”,在美术教师引导下,学生行为对应为“探索+研究+运用”,学生心理对应“观察+思维+建构”。总之,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探究教育应围绕“探索(观察)+研究(思维)+运用(建构)”这一主线,实现美术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3.美术教育跨越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探究教育是值得广大美术教师深思的,如何在美术探究式教学模式指导下,链接美术教材,实施美术核心素养教育是关键,笔者以湘教版《美术鉴赏》教材中第三单元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一课为例,探讨美术教育的跨越,从知美-制美-知美,与高中美术教学进行平等对话,对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美术探究教育进行反思。3.1教学内容

本课是湘教版《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中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主要内容是讲述了美术家自我认知及其与社会关系。绘画类别中,肖像绘画是一种较为成熟的类别,很多艺术家善于以肖像绘画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但是自画像作为艺术家自我表现的一种最佳形式,亦是类属于肖像绘画的形式。《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教学设计,集中体现了美术是人类最重要文化传承载体之一,在文化情境中,学生鉴赏美术作品,发现生活情境中的艺术美,体现美术课程中的人文气息。自画像表现形式多样,本课中包括自我定位与自我认同、浓缩的人生、场景中的自我三种画家创作意图形式。自画像作品中,或多或少表达了画家自我意识与人生经历,一扇久闭的大门缓缓向我们开启,等待我们了解,等待我们共鸣。

3.2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是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地处义乌市郊区,自身对美术作品的了解与欣赏不多,通过笔者在美术课的观察发现,学生对美术鉴赏兴趣浓厚,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与判断能力,但由于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整体文化水平较差,生活经验局限,难以理解美术理论内容,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借助美术图片进行对比鉴赏,增加学生对美术的直观理解。同时,笔者提出应注重发挥学生的探究学习意识,鼓励学生自主查找资料,自主探究与体验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特征,解读美术作品中的美术语言。基于学生对美术家生活与工作的想象,结合具体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解读教材,理解美术思想与内容,恰当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以问启思,以问促思,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探究中寻得答案,获得知识,养成核心素养。

3.3教学对话

(1)美术作品的渊源与底蕴

美术作品的渊源与底蕴是美术家创作的灵魂,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视美术作品深层次挖掘,为学生讲授美术作品的渊源与底蕴,帮助学生加深对美术作品学习层次,引领学生美术创作制高。如,笔者在讲授《埃及墓室壁画》、《拉斯科岩画》时,给学生讲解、分析作品的渊源与底蕴。这些艺术创作背景很简单,并非“真正”的“艺术家”创作,创作源于生活,表达了人们思想的追求与向往,是人们意识形态的迸发与累计,并不存在“创作意识”。通过讲授这一点,希望学生能够明白,一个人如果没有思想层面的认知,缺少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就不会有美术作品的渊源与底蕴,就不会有真正的“美术作品”,美术作品只能是“掣风浮云”、“空穴来风”。

(2)美术作品理解自主权下放

对于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具有较为完善的意识形态,笔者在教学中,适当的下放学生的自主权,激发学生思维意识创作,培养学生美术作品创作灵感。如,笔者在讲授《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时,没有直接讲述真蒂莱斯基自画像特殊的原因,为了让学生捕捉美术作品的创作灵感,笔者让学生自己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章,整理资料,寻找真蒂莱斯基艺术创作风格独特的原因。学生们经过自主探究学习后,得知真蒂莱斯基所处社会背景下,女画家将自己画成淑女,是一种文化教养,自画像中突出画家身份,打破了人们传统习惯看法,表达自己是“自食其力”,不标榜自己的画家才艺。笔者将美术作品的理解自主权下放,给学生抛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寻得答案,利于激发学生美术作品的创作灵感。

(3)教与学交互对话有效联接

在美术教育中,围绕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有效联接教与学交互对话,刺激学生主动学习热情,产生美术学习热情。如,在《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讲授中,笔者优化设计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艺术家身平介绍、美术作品创作来源,还包括艺术家的经典美术作品,美术课件真可谓图文并茂,由浅入深,为学生提供直观美术作品欣赏学习。此外,笔者还在多媒体课件中,穿插了美术家生活、美术作品创作背景及作品相关问题,如,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中,笔者提出问题“图2中,哪副画是画家?为什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学生们回答:“都是画家,三幅画中的人物相似。画家自比为是神的化身,在自画像中力图坚持画家的尊严,回归正道。”学生通过表达自己观点,融入美术作品学习,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美术作品鉴赏能力,教师也要对自画像相关知识点进行讲授,指导学生学习自画像具体操作方法,进一步感受自画像绘画方式,创作自己的自画像,从学到会,从会到用,真正领域自画像内涵、特征、创作之法,探究学习美术作品,拥有美术核心素养。

图2 猜一猜谁是画家?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透过艺术家的自画像,真正把握艺术家审美意向与人生理念,勾勒艺术家生活境况,领悟美术作品中蕴含的艺术家人生信息,将绘画艺术进行延续,即“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4.结论

通过对美术“核心素养”的一词的学习,笔者感触颇深,结合美术教学实践反思,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素养取向的美术教育改革迫在眉睫,美术教学不应驻足不前,应将美术“有声有色”的表达出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美术艺术的理解,探究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美术教育,与高中美术教育对话,思考高中美术教育价值取向,明确高中美术教育改革思路,提出高中美术教学应回归本体,回到人身上,以“人”为中心,以教学问题、教学实践、学生主体为“三重”回归,确立高中美术教育新选择,构建“回归问题+回归实践+回归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践行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探究教育,且行且珍惜,让核心素养成为美术教育向往与追求,围绕核心素养思考美术教育实践,渗透以人为本的美术教学思想,犹如“返璞归真”,让美术教育“如沐春风”,承载生命关怀使命,走得更远!参考文献:

[1]李冬梅,聚焦美术的核心素养与绿色教育[J].新课程,2015(7)

[2]梁涛,合作式探究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5(11)[3]巫晓疆,实现高中美术教育审美价值刍议[J].中国教育学刊,2012(5)

第四篇:教育实践落实核心素养的途径

教育实践落实核心素养的途径

一是通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指导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

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可以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此外,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三是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我清醒地认识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既要求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稳定的核心素养,又要求帮助学生完成创新思维品质的提升和探究方式的建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学生正是在这样的核心素养引领下,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认识与把握核心素养,不认识和把握“学会改变”这一实质要义是不行的。

第五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教育叙事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教育叙事

泰戈尔在诗中写道:“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它总是谦逊地低垂着它的绿荫。”带着对叶的事业执着地追求和向往,五年前,我无怨无悔地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情,但是我始终把“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当作我从教的最高准则,为了他们我甘愿奉献出自己无私的爱。

记得刚站在三尺讲台上时,应对无数双渴望求知的眼睛,心里充满了激动和兴奋。望着这些孩子们,我还有些许的担心和忐忑,我最后实现儿时梦想了,但是我能胜任吗?

在我教书生涯的最初一段时间,发怒成了我生活中出现得最多的动作。课堂上有人不专心,没完成作业这些都会引起我的发怒。我会在课堂上大声呵斥犯错的学生,只因为觉得这样做会在全班起到威慑作用,却没有去想这个学生会有怎样的感受,也忽略了同样坐在教室中其他的那些满怀期盼等老师讲授新知识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我虽然能控制住课堂上的纪律,可总觉得课堂上哪里不对劲。感受着每个学生看我时畏缩的目光,回想着课堂上死一般的沉寂,我开始思索。虽然我是90后,可我们的老师大多是严肃的,让人敬畏。用心回味过去的求学生涯,最让我难忘的老师是我初中的女老师。她温文尔雅,不爱发怒,爱学生,因此我很喜欢她。曾几何时,我是那样的梦想成为一名教师,一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让人潸然泪下。她不就是我奋斗的目标吗?为何我此刻要背道而驰。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务必要有爱心和耐心。有了爱心,就有了耐心,尽管工作繁忙,累得无暇休息,无暇娱乐,甚至逛街购物都挤不出时间;尽管教育孩子十分操心,而且操碎了心,有时让你哭笑不得,有时让你气得发疯,但你务必忍耐、忍耐、再忍耐。静下心来,想一想,他们才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就不必大动肝火,一切风平浪静,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一天,我在学习新课标时,感悟到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暖的怀抱,才明白是我严厉的目光切断了学生的思维,是我冰冷的面孔熄灭了学生心中的热情。如何激活我的课堂,让学生们能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呢,我陷入了沉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曾总结:“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们。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完美的世界。”只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与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使学生们更喜欢上课,期盼上课,于是我总是精心设计上好每一节课,使同学们在无意中喜欢上我。同时,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也从不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因为我明白期望得到别人的表扬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内心世界是清澈的。每个人都期望自己能得到别人的肯定。得到了肯定后,良好的情绪会给你带来下一次成功得到肯定的可能。大人如此,小孩亦如此。来自老师和家长的表扬与肯定,会令孩子们更加的自信和可爱,从而以更加用心的态度做出回应。

教育子女、教育学生还停留在忠言逆耳的观念上,就落伍了,就不受欢迎了。我们应适当地用上糖衣良药,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一句表扬乃至一个微笑就是鼓舞孩子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孩子建立了自信心,对待各种事物的态度就会变得更加用心。

教育的根本就是要呵护孩子们的梦想,给他们期望。刚接手三年级时,就听其他老师说了史晚钧的状况。他,一个不注重外形,学习一塌糊涂的孩子。当大家说他没救了,放下吧的时候,我却暗下决心,用我的爱去拯救他。明白这些状况后,我就利用课间经常与他谈心、交流,使得他慢慢地能够理解我,愿意与我交流一些事情。在每节的语文课上,我总是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每当他回答正确时,我总是对他竖起大拇指表扬他,不断地给他信心。课后我抽空辅导他,鼓励他背课文,哪怕是一段一段给我背。久而久之,他开始喜欢上语文课,而且每节语文课上总能看到他举手发言,每次的课堂作业他总是很及时地给我批改,每篇课文他总是很认真用心地背给我听。渐渐地,他的脸上现出了孩子应有的笑意。他看见我不再游移躲闪,而是大方又快乐。之后,他的学习进步很快,从以前的不及格到期中考试的及格,老师表扬他,同学们对他刮目相看,课间同学们都在议论说他进步真的很快。从那以后,他对学习语文的用心性更强了,这对于他来说是多么地不容易呀,虽然在对他的辅导过程中我也出现了不少烦恼,但当我每次看到他进步时,都感到无比欣慰。有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人才。”老师习以为常的行为,对学生终身的发展也许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教育是一门艺术,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爱是教育的原动力,教师关爱的目光就是学生心灵的阳光。对待好学生要恩威并施,要做到及时批评,适时鼓励。

班上有个女生叫王安平,是班级干部。一次,她的作业马虎不堪。我将她的作业拿给她看,责问:“你这样写作业,我难以相信,你一向是优秀的,今日为何这么潦草”这位女生无言以对,后悔却已悄悄爬上脸颊。我不忍再责问,也未作任何补充或是暗示让她重写,只是提醒她下次注意就行。第二日下午,我来到教室,刚坐下,一个崭新的练习本赫然出此刻我的面前。翻开一看,竟是王安平重新补写的作业,字字端正,笔笔认真,字的大小相等,像刀刻一般,清秀隽永,和先前的作业相比,简直判若两人。我的内心突然涌动着感动和欣悦:这个王安平,真让我刮目相看。随即,我拿起红笔,在她的本上加上批语:“我不仅仅欣赏你的作业,我更欣赏你改过的作风,你能这样要求自己,真是慧心难得。期中考试时,王安平考了95分的好成绩,得了第一名。这位小女生又一次让我刮目相看。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对她大加赞赏,班上前三名同学的名字被我搬上光荣榜,我在第一名王安平的名字周围特地画了几个五角星,好似给她戴了一顶充满光环的帽子。我发现,王安平那张小脸兴奋得通红通红,眼睛里盛满了浓浓的笑意、幸福和陶醉。及时批评、适时鼓励是一服良药,它能造就一个好孩子,只要教育者把握好尺度。

有人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教育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由此看来,“德”是赋予人类灵魂的基石,道德的培养和提高,不管是对教师自身还是对学生都是尤为重要的。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去关心他们的成长,才能去教书育人,才能尊重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成才。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教师应用自己博大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孩子都是可爱的,虽然他们有的可能学习成绩差强人意,但他是运动会上的冠军,是劳动中的能手,是他主动送生病的同学回家,谁能说他不是个好孩子呢。虽然书本知识的灌输是很重要的,但是给学生营造一个宽容的学习环境,在鼓励学生的人格力量的成长上,个性张扬的发展上,是同样不容忽视的。

我是教师,就要奉献,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时刻不忘职责,一心想着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已作为我的座右铭。为了我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也为了我心中的那份爱,不断激励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艰苦跋涉,用热血和汗水去浇灌一茬茬幼苗、一簇簇花蕾,用爱心去托起明天的太阳。有爱才有理解,有爱才有和谐,有爱才有期望!让爱永驻我们心中,呵护孩子们的梦想吧!

下载杨贤江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学校核心素养的探究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杨贤江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学校核心素养的探究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