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中小学生爱心教育核心素养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总结 何妮娜
农村中小学生爱心教育核心素养的
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总结
长青乡第二中学校
爱心是人性中最基础的东西,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学生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学校教育中进行爱心教育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也是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这学期的爱心教育工作中,我们课题组主要做了以下的工作:
一、培养学生关心别人的品质
关心别人也是一种品质和习惯,需要从小养成。据调查显示,学生一般缺少同情他人、关心他人的内在意识,他们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完全受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的制约。然而,在社会群体中,关心他人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重要前提,因此,从小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意识及习惯十分必要。
首先,关心别人从孝敬父母开始。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很简单,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很难想像他会去关心别人。培养学生关心别人就要从正面告诉学生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别人的位置、角度着想,不要只顾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其次,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有了责任感才能产生关心别人的意识。
1、让孩子学会一些家务劳动;作为家庭一分子,孩子有责任参加家务劳动。
2、让孩子学会为家庭分忧;应该让孩子知道父母支撑一个家庭是很不容易的,自己有责任为家庭出力,要有为家庭分忧的意识,不让父母操心。
3、让孩子学会关心集体。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
二、培养学生体谅别人的品质
体谅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对于从小任性惯了的孩子,这种培养显得格外重要。在独生子女中,许多学生都比较任性、为所欲为,他们不懂得为别人考虑,不懂得体谅父母长辈的心情,只想到自己要怎样。对此,我在教学中,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关心学生,在教学中考虑每个学生的情感和动机。结合具体行为给学生讲道理,告诉学生无论做什么事情,要学会体谅别人,不要只顾自己,首先要站到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事先考虑别人,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不要强加于别人做某件事,而要和别人协商做事,只有征得别人同意方可满足自己的要求。要知道我们不可能改变别人,但如果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可能结果就不一样。
三、培养学生帮助别人的品质
互助、合作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条件。一个具有爱心的人起码要有帮助他人的精神和行动,这也是做人的基础和我们的社会与人类得到完美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起乐于助人的概念。告诉学生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的道理。然而,我们的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简单幼稚地认为世界上的人都在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爱心的升华远远不是这样。所以,还应当培养学生们的思考和判断力,做为教师更应主动关心和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言传身教,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成为学生助人为乐的榜样。让他们从帮助别人中得到了更多的快乐!
四、培养学生尊重别人的品质
人类是一个群体;群体间的交往是以尊重为基础,在尊重的基础上建立平等友善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教师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从小事做起。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做:第一,尊重别人的心灵。第二,尊重所有人。第三,保护别人的自尊。第四,平等对待别人。
尊重他人是一种良好的社会品德,是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的“润滑剂”。尊重他人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和细节上,教师、父母在言行中要给孩子树立一个活生生的样板,这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五、培养学生与他人分享的品质
分享行为是学生亲近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学生是否具有分享行为,反映出他是否有关心他人的情感,是否具有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爱心。作为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分享行为的培养,提高学生“情感智商”的素质。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讲解与他人分享的意义,让学生感受与他人分享的快乐。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开展学雷锋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的美德。例如开展爱心捐款活动,培养学生奉献爱心、帮助他人的美德。例如五一劳动节,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勤劳节俭的美德。例如父亲节、母亲节,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帮父母承担家务的美德。例如清明节开展祭扫先贤活动、纪念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日、十一国庆节、纪念一二九运动等活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勿忘国耻的美德。平时各班还开展以各种各样以爱心为主题的主题班团队会。通过开展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真正受到教育。“爱心”是人类的永恒需要,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航标灯,是人类所要代代相传的文明火把。“爱心教育”便是这一文明火把传递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教师则是将火把代代相传的使者,教育的先行者。那么,就让我们以高度的责任心,崇高的使命感和一份真诚来继续研究这一神圣的课题吧!
第二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教育叙事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教育叙事
泰戈尔在诗中写道:“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它总是谦逊地低垂着它的绿荫。”带着对叶的事业执着地追求和向往,五年前,我无怨无悔地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情,但是我始终把“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当作我从教的最高准则,为了他们我甘愿奉献出自己无私的爱。
记得刚站在三尺讲台上时,应对无数双渴望求知的眼睛,心里充满了激动和兴奋。望着这些孩子们,我还有些许的担心和忐忑,我最后实现儿时梦想了,但是我能胜任吗?
在我教书生涯的最初一段时间,发怒成了我生活中出现得最多的动作。课堂上有人不专心,没完成作业这些都会引起我的发怒。我会在课堂上大声呵斥犯错的学生,只因为觉得这样做会在全班起到威慑作用,却没有去想这个学生会有怎样的感受,也忽略了同样坐在教室中其他的那些满怀期盼等老师讲授新知识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我虽然能控制住课堂上的纪律,可总觉得课堂上哪里不对劲。感受着每个学生看我时畏缩的目光,回想着课堂上死一般的沉寂,我开始思索。虽然我是90后,可我们的老师大多是严肃的,让人敬畏。用心回味过去的求学生涯,最让我难忘的老师是我初中的女老师。她温文尔雅,不爱发怒,爱学生,因此我很喜欢她。曾几何时,我是那样的梦想成为一名教师,一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让人潸然泪下。她不就是我奋斗的目标吗?为何我此刻要背道而驰。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务必要有爱心和耐心。有了爱心,就有了耐心,尽管工作繁忙,累得无暇休息,无暇娱乐,甚至逛街购物都挤不出时间;尽管教育孩子十分操心,而且操碎了心,有时让你哭笑不得,有时让你气得发疯,但你务必忍耐、忍耐、再忍耐。静下心来,想一想,他们才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就不必大动肝火,一切风平浪静,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一天,我在学习新课标时,感悟到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暖的怀抱,才明白是我严厉的目光切断了学生的思维,是我冰冷的面孔熄灭了学生心中的热情。如何激活我的课堂,让学生们能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呢,我陷入了沉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曾总结:“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们。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完美的世界。”只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与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使学生们更喜欢上课,期盼上课,于是我总是精心设计上好每一节课,使同学们在无意中喜欢上我。同时,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也从不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因为我明白期望得到别人的表扬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内心世界是清澈的。每个人都期望自己能得到别人的肯定。得到了肯定后,良好的情绪会给你带来下一次成功得到肯定的可能。大人如此,小孩亦如此。来自老师和家长的表扬与肯定,会令孩子们更加的自信和可爱,从而以更加用心的态度做出回应。
教育子女、教育学生还停留在忠言逆耳的观念上,就落伍了,就不受欢迎了。我们应适当地用上糖衣良药,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一句表扬乃至一个微笑就是鼓舞孩子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孩子建立了自信心,对待各种事物的态度就会变得更加用心。
教育的根本就是要呵护孩子们的梦想,给他们期望。刚接手三年级时,就听其他老师说了史晚钧的状况。他,一个不注重外形,学习一塌糊涂的孩子。当大家说他没救了,放下吧的时候,我却暗下决心,用我的爱去拯救他。明白这些状况后,我就利用课间经常与他谈心、交流,使得他慢慢地能够理解我,愿意与我交流一些事情。在每节的语文课上,我总是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每当他回答正确时,我总是对他竖起大拇指表扬他,不断地给他信心。课后我抽空辅导他,鼓励他背课文,哪怕是一段一段给我背。久而久之,他开始喜欢上语文课,而且每节语文课上总能看到他举手发言,每次的课堂作业他总是很及时地给我批改,每篇课文他总是很认真用心地背给我听。渐渐地,他的脸上现出了孩子应有的笑意。他看见我不再游移躲闪,而是大方又快乐。之后,他的学习进步很快,从以前的不及格到期中考试的及格,老师表扬他,同学们对他刮目相看,课间同学们都在议论说他进步真的很快。从那以后,他对学习语文的用心性更强了,这对于他来说是多么地不容易呀,虽然在对他的辅导过程中我也出现了不少烦恼,但当我每次看到他进步时,都感到无比欣慰。有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人才。”老师习以为常的行为,对学生终身的发展也许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教育是一门艺术,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爱是教育的原动力,教师关爱的目光就是学生心灵的阳光。对待好学生要恩威并施,要做到及时批评,适时鼓励。
班上有个女生叫王安平,是班级干部。一次,她的作业马虎不堪。我将她的作业拿给她看,责问:“你这样写作业,我难以相信,你一向是优秀的,今日为何这么潦草”这位女生无言以对,后悔却已悄悄爬上脸颊。我不忍再责问,也未作任何补充或是暗示让她重写,只是提醒她下次注意就行。第二日下午,我来到教室,刚坐下,一个崭新的练习本赫然出此刻我的面前。翻开一看,竟是王安平重新补写的作业,字字端正,笔笔认真,字的大小相等,像刀刻一般,清秀隽永,和先前的作业相比,简直判若两人。我的内心突然涌动着感动和欣悦:这个王安平,真让我刮目相看。随即,我拿起红笔,在她的本上加上批语:“我不仅仅欣赏你的作业,我更欣赏你改过的作风,你能这样要求自己,真是慧心难得。期中考试时,王安平考了95分的好成绩,得了第一名。这位小女生又一次让我刮目相看。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对她大加赞赏,班上前三名同学的名字被我搬上光荣榜,我在第一名王安平的名字周围特地画了几个五角星,好似给她戴了一顶充满光环的帽子。我发现,王安平那张小脸兴奋得通红通红,眼睛里盛满了浓浓的笑意、幸福和陶醉。及时批评、适时鼓励是一服良药,它能造就一个好孩子,只要教育者把握好尺度。
有人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教育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由此看来,“德”是赋予人类灵魂的基石,道德的培养和提高,不管是对教师自身还是对学生都是尤为重要的。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去关心他们的成长,才能去教书育人,才能尊重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成才。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教师应用自己博大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孩子都是可爱的,虽然他们有的可能学习成绩差强人意,但他是运动会上的冠军,是劳动中的能手,是他主动送生病的同学回家,谁能说他不是个好孩子呢。虽然书本知识的灌输是很重要的,但是给学生营造一个宽容的学习环境,在鼓励学生的人格力量的成长上,个性张扬的发展上,是同样不容忽视的。
我是教师,就要奉献,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时刻不忘职责,一心想着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已作为我的座右铭。为了我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也为了我心中的那份爱,不断激励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艰苦跋涉,用热血和汗水去浇灌一茬茬幼苗、一簇簇花蕾,用爱心去托起明天的太阳。有爱才有理解,有爱才有和谐,有爱才有期望!让爱永驻我们心中,呵护孩子们的梦想吧!
第三篇:核心素养与电子信息教育
核心素养与电子信息教育
摘要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电子信息教育从传统方式和内容逐渐向网络方式转变,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当前大数据时代下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本文围绕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对目前青少年学生的信息教育和信息素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信息教育;信息素养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发布,确立了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的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 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而在如今电子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化教育作为现代化教育重要一环,围绕着核心素养,作为其实施的载体,培养学生的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以及使用信息工具和资源的能力。
1998年全美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一书中,从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提出了学生学习的九条信息素养标准:(1)信息素养。标准 一: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标准二: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批判性地、胜任地评价信息;标准三: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准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2)独立学习。标准四:独立的学习者要有信息素养,并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标准五:独立的学习者要有信息素养,并能评价文献和其他对信息的创造性的表达;标准六:独立的学习者有信息素养,并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的产生中做得最好;(3)社会责任。标准七:对学习团体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认识信息对民主社会的重要性;标准八:对学习团体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实践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合乎道德的行为;标准九:对学习团体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来探求和产生信息。
从上述标准可以看出信息素养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信息素养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以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并将它们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是为了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信息教育应该说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如果信息教育仅仅停留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与网络的知识和技能的目标上,那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教育,其结果是,所培养的人就可能会成为电脑的奴隶,因此真正的信息素养教育应通过学习者对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利用,不断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使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信息能力作为人的一项基本技能,如同传统社会里要求人们具有“读、写、算” 的能力一样是每一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理应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加以培养。从现代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出发,根据信息科学本身发展的规律以及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对青少年信息教育的实施提出几点建议:
(1)提高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为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2001年起,我国全面开始实施“校校通”工程;普通高中以及城市初中开始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如今全国中小学全面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使中小学生能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但在一些偏远地区及经济较为落后仍然未有相关的信息技术教育。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入到基础教育中去并加以整合,这是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举措,这将会为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奠定基础。
(2)在常规的课程和教学中对信息素养教育进行新的探索 在我国,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方面仍具有主导的作用,这是由中小学教学的客观实际所决定的。应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和建议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教育可以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或以综合课的形式开设,可结合语文、数学、自然、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以游戏软件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文化娱乐活动,进行电脑操作实践,接触、熟悉计算机,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价值和基本功能,对计算机网络建立一种亲情,产生好感,进而掌握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如用电脑写文章、做表 格、进行信息查询等),同时,又可在计算机网络中学到其他文化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
在初中和高中阶段的信息教育中,除了把它继续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外,要开设专门的信息素养课程作为必修课。教学内容除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外,还应包含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要求,譬如如何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对个人信息和著作权的保护,对信息发布的责任;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等。这些主要结合问题的解决或项目的研究进行,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培养和提高。通过这些方面的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过程,优化教学信息交流方式,强化儿童的信息意识,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
(3)通过基于资源的学习实现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促进青少年信息素养的提高
基于资源的学习,简言之就是与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相互作用来开展学习。资源包括一切有助于个人有效学习的因素,包括信息、人员、教 材、设备、技术和环境。在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资源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而不仅仅是传统教学的附加物。基于资源的学习要求我们转变观念,实现传统的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是问题的设计者和解答者,教师主宰着学生的学习,学生被动地学习。而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里教师成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建设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研究者,学习资源成了学生的认知工具,学生采取负责的行为,主动地探求知识,根据个人的情况设计、安排学习的内容方式和时间,及时调整学习进程,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学习资源成为学生主动猎取的认知对象,成为学生用来获取知识、进行信息交流与传递、数据处理及思想表达的学习手段,成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通过这种基于资源的学习,学生的信息素养将会得到较大的提高,逐渐成为自主的、独立的、终身的学习者。
(4)建立评价学生信息素养的新体系,确保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发展
要改变以往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只注重学生获取了多少知识、技能的做法,将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信息能力等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的重要标准纳入学生学习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各科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确保青少年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并将信息素养迁移到各类学习活动中去。
(5)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是提高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关键所在 教师是教育变革的动力。没有教师的转变,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息教育。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应对职前和职后教师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训,在培训的内容中除了专门的信息技术运用培训,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的操作技能,学会使用一些工具性软件外,更重要的是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和强化信息意识,开发和利用网上的信息为教学服务,学会创设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组织引导学生使用媒体,全方位地感知、认识学习对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同时,鼓励教师在学科领域中实施资源性学习,给他们提供掌握实施技巧的机会和条件。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必须不断地学习再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为提高青少年一代的信息教育做出新的贡献。
(6)在全社会大力营造有利于每个公民都成为有信息素养人的良好氛围 通过向公众开放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信息资源,以引起媒体的关注,提高公众的信息意识,培育有利于提高信息素养的氛围。要让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认识到,他们不仅需要掌握技术,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从各种资源中搜集信息、综合信息、解释信息、评价信息,能有效地作出决定,提高学习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全力参与社会的变革,真正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最有价值的资源。
结论
近年来,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及信息教育的普及,使得全民信息素养明显增强,特别是青少年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全面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其目标是加强学生的现代信息化意识,培养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正确地获取、掌握、分析各类信息,完成课程学习任务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学习意识,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现代化工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随着电子化进程加快和大数据时代的快速发展,青少年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还需要理论与实践的自觉结合,我国在信息教育方面还有待相关部门和协会组织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才能让学生真正在实践中体会学习,并立足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地提高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如何理解核心素养概念的内涵?.北师大基础教育教材.2016 [2]王道俊,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第6版 [3] 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2期,(11)[4]翁菊梅,大学生信息素养[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1日第1版
第四篇:农村中小学生厌学情况分析与教育策略研究
《农村中小学生厌学情况分析与教育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作者/编辑:王磊(admin)更新时间:2009-12-1 【字号 大 中 小】【保护视力色:】
《农村中小学生厌学情况分析与教育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当今社会背景:
*来自北京部分中小学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小学厌学率达到30%,而实际情况比这个数据还要严重。
*中国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一课题组对两所中学的调查显示,59.3%的学生有厌学情绪。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完全手册》指出,厌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是特定学生所有的,而是所有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潜在的问题,一旦造成厌学的客观条件对其产生作用,便在行动中表现出来。
2、当今农村中小学教育背景:
每天,我们的办公室里总有些不完成作业的孩子,在办公室里接受老师的“小灶”;每一次下课或是测验完,总少不了老师的牢骚:“这些孩子怎么不喜欢学习呢?”学生成绩上不去,老师、家长范畴,唯独学生仍自享其乐„„
在社会不断发展,家庭生活状况不断改善,家长素质不断提高,学校硬件设施不断更新,教育大环境不断优化的今天,可是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上却未能有新的突破,然而,透过小学生成绩,我们看到频繁的教学并没有给学生带来相应的重视和兴趣。相反,随着农村小学生年级的升高,课业的加重,怕学、厌学的同学却是越来越多了。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根据我乡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农村中小学生厌学情绪的现状、反思与对策”这一课题,通过对本校一些存在厌学情绪的学生调查研究,解决以下问题:
1、中小学生厌学情绪的现状到底如何?
2、中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有哪些?
3、中小学生厌学现状给我们带来哪些反思?
4、我们该怎样找到矫正的路子?找到哪些办法、对策帮助他们重新点燃学习兴趣的火花,走出困境,树立学习的信心?
解决了这些问题,希望使这些厌学的孩子愿意学习,乐于学习,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深造铺上坚实的奠基石。
(三)课题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由厌学引起弃学,更是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中,辍学生所占的比例很大。因此,预防和矫治学生的厌学行为是一个十分急迫的任务。
我乡学生家长受教育的程度参差不齐,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千差万别。再加上近几年大多数的家长外出务工,孩子学习根本无人问津,学生的自我控制差,这就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诸多不便。我校学生中有严重厌学现象的学生不多,但或多或少存在厌学情绪的学生却并非个别。如不及时矫治,他们的厌学情绪会越来越强烈,甚至有可能影响他们一生的学习。
二、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一)课题界定
1、本课题的名称为:《农村中小学生厌学情况分析与教育策略研究》
2、关键词有:“农村中小学生”“厌学”
农村中小学生:指在农村中小学校就读的学生,年龄大约在6-15岁,心理认知、情感及个性发展都处于发展阶段,学习动机还不够稳定,意志品质还不够成熟的学生群体。
厌学:“厌学”即“厌烦学习”、“不愿意学习”。在当前的中小学学生中普遍存在这一现象。严重的就形成了厌学症。厌学症是指患儿长期以来,在读书学习上不能专心,效率低,易健忘,成绩差。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思想走神,心烦意乱,坐不住,无耐心,尤其是对书写、朗读、写作有厌烦心理,作业拖拉,难以按时完成,字迹潦草,经常出错。虽经教育难以改变,严重时出现说谎、逃学、出走。一般来说,厌学学生是有厌学行为的学生。厌学的主要特征:心智活动差、学习消极被动、动力不足、学习随意多变、学习成绩差、形成恶性循环、具有破坏性,爱寻找别的途径实现自我价值。
三、研究假设与研究目标
(一)研究假设
1、社会引起的厌学原因
2、学校引起的厌学原因
3、家庭引起的厌学原因
4、时代引起的厌学原因
5、学生自身的原因
6、其它待挖掘的原因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渠道对小学生厌学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探寻其厌学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作出不同的决策,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希望通过实践和研究,取得如下效果:
1、中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学习效率有所提高。
2、班主任工作更加细致、合理、有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3、家长的教育方法更得当,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更密切。
4、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四、研究内容
本课题以研究本校厌学学生为主,以研究家长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班主任的育人之道为辅,多渠道、全方位地去了解学生的厌学的现状、原因,然后反思,寻求更加有效的方法帮助厌学学生更好地学习,健康全面地发展。
1、设计调查问卷,调查研究本校校学生厌学现状
通过精心设计调查问卷,旨在掌握农村小学学生存在厌学情绪的现状,只有摸清了情况,才能更有利于调查农村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
2、农村中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成因的个案研究
农村中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相信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通过对于这类学生的个案研究,来分析掌握农村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成因。
3、针对各种影响源,进行反思写出调查报告
在调查了解掌握了农村中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后,我们要引导教师、学生、家长甚至社会要反思,并且针对影响源,写出有价值的调查报告,为其他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参考资料。
4、针对造成厌学的原因寻求解决的策略与方法,对症下药
面对学生厌学现象,摇头叹息无济于事,一味地强调客观原因也与事无补。老师和家长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针对造成厌学原因寻求解决的策略和方法,经常鼓励他们的进步,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尽快地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
六、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周期一年,(2008年9月—2009年12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0月)
1、构建课题目标,确立研究内容,制订实施方案。
2、深入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及有关心理素质教育的知识,通过学习,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使学生乐学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奠定基础。
4、专家引领,各方收集资料,设计问卷。
5、完成前期各种调查,(学生、教师两个方面)了解现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写好调查报告,为进行农村中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研究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8年11月——2009年9月)
1、通过调查、观察、问卷、心理测量等方法找出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2、针对由于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和教育方法不当引起学生厌学这一直接原因,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扬每一名学生的个性特长,组织有特长和有研究能力的各学科骨干教师开展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3、针对小学生出现的厌学情绪的影响源,对症下药,研究相关的对策。
4、做好各研究阶段的资料收集,及时撰写好经验和好的做法。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09年12月)
整理相关资料,撰写结题报告,成果送审。
七、研究方法
1、文献索引法
查阅关文献资料,加强理论探讨,为实践指明方向。
2、问卷调查法
通过谈话与问卷了解各班级中有哪些学生有厌学现象及厌学的原因,以收集大量的原始材料,使学生更客观地了解自己,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的教育目标和方法。
3、观察法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在日常生活、学习、劳动、游戏中的活动表现,了解存在的问题,在掌握比较详实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分析与研究。
4、个案研究法
教师通过详尽搜集厌学学生的有关资料,系统整理,综合分析,研究策略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5、进行博客交流
信息化的时代,用现代化的交流手段,掌握更新更直接的信息,为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6、经验总结法
总结研究中的有效经验,提炼概括,撰写论文。
八、预期研究成果
1、调查报告《农村小学生厌学情绪的现状》、《农村小学生厌学情绪产生的原因》
2、发表论文
3、发表教学案例
4、发表个案研究
5、发表教育叙事
第五篇:核心素养课题开题报告 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核心素养课题开题报告 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题报告”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湖南省龙山县里耶民族中学
石维亚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突出表现,作为教师的教学辅助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学生的认知工具,构筑数字化学习资源,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被动接受式学习真正转变为自主探究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尤其要构建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探究方式、教学模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课题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正因如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就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研究和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按照我国一些学者的论断,“教育技术”是教育教学过程一切方法、手段的总称;“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是指个别化教学、分层教学,探究式、创造性、最优化等教学方法体系;教学媒体用计算机、多媒体、远程信息网络等。从以上论断中可以发现,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十分重要。从我校实际情况看,我校是“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因此率先开展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的试验是十分必要。
二、课题研究目的
探索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课堂模式,即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课堂,丰富他们的学习内容,给学生更大的信息量。信息技术对数学的学习者与教学者都将产生深远而又持久的影响,这将是革命性的一场变革。学习方式(比如地点、时间、环境、资源)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发展的关联性将无比接近,教学模式将更加体现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使人人都能得到发展。由于有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平台,就可以满足多样性、个性化、区别化的需求。学生可以利用的资源更加丰富,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探索与不断思索才能实现。对教师而言,原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材、教参、黑板、粉笔等载体和手段现在可以被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所营造的教学环境所代替,如多媒体学习系统、资料库等,这样教师不仅有灵活选择一些素材的余地,而且可以大胆创设一些教学环境,设计更加开放互动的学习活动,参与式、活动式、主体性教学得到实现,师生关系得以改变,成为真正的合作者。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材料,学会处理信息,更加注重研究过程,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为今后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研究内容
在这方面,国内一些专家教授已提出一些适合信息社会人才培养的教学新模式,如“情境——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基于资源利用的主题探索型学习模式”等,但目前较缺乏关于上述模式的实证性研究。本研究意在通过开设课题实践课,展开上述模式的实证性研究,意在积极尝试、归纳、总结和丰富这些策略和模式,因此本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具体研究内容为:
(1)“情境——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证性研究:即如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展示基本事实,通过声、形、色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参与,诱发学习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自主完成数学知识的建构,并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为今后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基于资源利用的主题探索型学习模式”的实证性研究:即如何将多媒体作为学
生“学数学”的认知工具,使课堂教学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充分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个性。
(3)选择若干专题,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中,自己动手操作,展开研究性学习,解决以前困惑师生的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科研的艰辛与成功的乐趣。
四、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开设若干节公开课,并加以深入分析,通过观看课堂录相及教师评议、学生反馈情况提出改进方案,再开设公开课,继续探索,逐步完善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2)问卷调查法:预先设计好调查问卷,课后让学生完成,教师认真加以分析,对公开课教学效果作出评判,为下一轮行动提供借鉴。
访谈调查法:通过与各种类型学生交谈,了解学生对课题实践课的看法,以弥补问卷调查法的不足。
(3)观察法:通过了解公开课、听课老师的观察结果,对课题实践课的教学情况作定性判断。
五、课题研究理论指导及实施策略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教学实践应在现代学习理论、教育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等指导下进行。1)现代学习理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1)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而这种建构过程主要是通过数学活动来实现的。因此,数学活动在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提倡发现学习,即让学习者自己去发现教材的结构、结论和规律,并认为发现学习有助于开发学习者的智慧潜力,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内部动机,有利于学习者学会探索的方法。
(3)奥苏贝尔的同化学习理论认为,认知方面的学习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类,他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并提出新知识学习有三种不同的同化模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学习。教学设计中应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来确定学习的同化模式。
(4)加涅的学习理论将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连续的阶段,揭示了学习过程的内在结构模式,科学地反映了人类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能力的发展过程,对于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2)教育传播理论的基本观点
(1)课堂教学是教育传播的基本形式,它是一个由传播者(教师)对教学信息(教学内容)进行编码、加工,通过一定的信道和媒介作用于受传者(学生),再将信息反馈给传播者的一个完整过程,完全符合一般传播学模式。(2)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流动的过程。教师要充分考虑教学信息传播的信号状态,以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3)教育传播媒体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信息传播中介物。媒体的重要特性是,媒体的信息表现力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而较少能相互代替。这是多媒体组合应用的重要理论依据。3)系统科学理论
系统科学三大原理:整体原理、有序原理、反馈原理;系统方法具有三大特征:整体性、综合性、最优化。具体而言,就是应当把课堂教学看成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动态系统,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等进行综合设计。多媒体教学设计应是用较少的代价(包括时间、精力、经费等)取得最高的教学效率的质量,以实现教学过程的 最优化。
六、课题研究实施策略
根据上述理论依据,我们制订了本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1)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整合模式
根据教材内容,或是在知识的产生和形成阶段,或是在知识的拓展与应用方面,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从而确定整合模式,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制订教学设计方案
根据认知学习理论预先制订教学设计方案,从而避免盲目的实践探索。由课题组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就教学设计的方方面面进行详细论证,最后形成教学设计方案。3)设计与制作教学媒体
根据教学设计方案,整合、开发、制作专题学习网站或网络课件。
几何画板——21世纪的动态几何
《几何画板》是一个适用于几何(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函数等)教学的软件平台,它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几何图形内在关系的环境。《几何画板》操作简单,只要用鼠标点取工具栏和菜单就可以开发课件,它无需编制任何程序,一切都要借助于几何关系来表现,用《几何画板》进行开发速度非常快。《几何画板》还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进行几何”实验”的环境:学生可以任意拖动图形、观察图形、猜测并验证,在观察、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加对各种图形的感性认识,形成丰厚的几何经验背景,从而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证明。《几何画板》是一个”个性化”的面向学科的工具平台,这样的平台能帮助所有愿意使用技术的老师在教学中使用技术,也能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把握学科的内在实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并发展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