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鉴赏教学“六步曲”的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鉴赏教学“六步曲”的实践研究
瞿剑宛
摘要美术鉴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针对目前中小学美术鉴赏教学中存在的教师对美术作品的讲解趋于表面的问题,以美术课程的核心素养与鉴赏教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提出“欣赏描述→形式分析→内涵解释→反思评价→审美实践→自我评价”的“六步曲”教学,并结合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与研究。从美术鉴赏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反思评价”的内涵与价值、“像画家一样创作”学习取向以及美术鉴赏教学内容与方式的角度出发,对美术鉴赏教学“六步曲”进行再思考与再论证。1研究背景美术鉴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在中小学美术鉴赏教学中,尚存在着教师对美术作品的讲解趋于表面的现象,例如只讲解一些显性的、肤浅的视觉形式,或者只谈一些艺术家的轶事、戏言,却未能对作品的内涵进行深度挖掘,也缺乏有效引导学生鉴赏的具体教学策略。这导致了学生无法深入了解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思想与精神内涵,无法提升学生自身的“感知体验”“创造表现”“反思评价”等艺术核心素养,无法促进学生的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综合性发展,从而极大地削弱了“以美激趣、以美启智、以美育德、以美求真、以美冶性、以美储善、以美润心、以美养品”的中小学美术鉴赏教学的独特教育功能。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造型艺术。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因此,“鉴赏”是美术学科独特的阅读方式。从2015年开始,美术学科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为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用美术的知识、技能与态度解决现实生活复杂问题情境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美术学科包括五大核心素养,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在此背景下,如何借用美术学科的独特性,使用有效的鉴赏方法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在当今注重提升国民文化精神的“全民阅读”时代,“美术鉴赏”作为一种独特的阅读方式,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悟经典美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如何发挥美术鉴赏教学最大的功效?
美术鉴赏,是以鉴赏者的感官为切入点,以增强鉴赏者认识感知、理解感悟、创造表现、心灵滋养、品格培育为目标的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心灵教育。因此,在中小学美术鉴赏课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经历:眼到(视觉感知,学会整体感受作品)——脑到(按照形式美的原理,学会分析作品中的技艺与艺术风格)——心到(对作品中的技艺、创意、思想、精神,学会自我内化,心灵感悟)——手到(像画家一样创作,注重审美体验,加深对大师作品的理解,学会用大师的表现技艺去表达“自己心中最美的世界”)——口到(反思性评价,培养评述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用思辨性的语言评述他人的作品与自己的课堂习作,充分表达思想,抒发情感)。2美术鉴赏教学“六步曲”的理论架构与实施步骤
(一)理论架构眼界决定境界,品读的质量决定着品格养成的成效。提升“品读的质量”,名家经典作品的选择非常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学会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美术基础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合理选择经典作品,从而让学生从鉴赏大师经典美术作品开始,走进大师的艺术世界,感悟大师精彩的艺术人生,让中小学生在鉴赏大师经典作品中,不仅获取美术表现的技艺,而且能从中汲取真精、真气、真神,滋养自我精神生命的成长。德国美学家阿恩海姆认为:美术教育的本质在于认识功能,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学会体验生活与生命的价值,美术教育的重点是发现与探究视觉形式背后的事物本质的内涵,美术教育是训练视觉思维最佳的手段。可见,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中,开展美术鉴赏教学,培养学生向善、向真、向美、向上的品质是何等重要。我们要突破以往美术鉴赏仅仅停留在题材分析、艺术家故事的层面,指导学生透过作品读懂作品背后的文化思想与精神内涵,从“文化理解”“审美判断”“反思评价”的视角解析、去领悟美术作品。美术鉴赏教学提倡采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方法,教师的作用是提供鉴赏学习指导,而不是直接的灌输知识。这一学习方法具有这样的特征:刺激强烈,印象深刻,易于记住观看的美术作品;学习是主动的,美术鉴赏与亲身实践相结合;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调学习;所学习的内容可以超越美术课本的限制;说明或解释美术作品的过程具有挑战性。通过探究学习,学生获得有关美术作品的生成知识,提高创造性思维和高阶思维技巧(如分析、综合和评价),增强情感体验。笔者认为,中小学美术鉴赏教学的目标应该由传统的关注“知识性、实用性品读、鉴赏”转向对学生“审美创意培养、美好心灵滋养与精神生命成长培育”为教学目标。中小学美术鉴赏教学的资源、教学的策略、教学的方式、教学的评价等都应该得到进一步优化与完善,使其更加有助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与美术学科课程特性与不可替代性教育功能的发挥。由此,笔者带领教师研究团队以创新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方式,对以往美术鉴赏教学程序即“费德门美术鉴赏教学程序四步骤”(描述、分析、解释、评价)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比较式教学”的实践研究,在反思性“比较式教学”的实践研究中,逐渐提炼出了更加符合视觉艺术教学特征的,更加体现结构化和顺序化教学程序的,更加凸显发挥“以鉴赏大师经典作品为载体,以走进大师心灵世界为活动方式,以培养审美创意与滋养精神生命成长为目标”的中小学美术鉴赏教学“六步曲”的理论架构。基于这一理论架构,笔者提出美术鉴赏教学的“六步曲”,即“欣赏描述→形式分析→内涵解释→反思评价→审美实践→自我评价”。
(二)实施步骤美术鉴赏教学“六步曲”的架构与实施步骤如图所示。美术鉴赏教学“六步曲”中的每一环节是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关系。但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这“六步曲”不是平铺直叙的,而应有所侧重。譬如,针对小学生,教师应该侧重于“审美实践”与“自我评价”的教学环节。而针对高中生,教师则应该将学生对作品的“内涵解释”与“反思评价”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加以实施。同时,我们要针对不同的鉴赏内容、不同的单元教学课时与不同的教学方式(课堂内、美术场馆)来灵活确定教学重点。3美术鉴赏教学“六步曲”的实践与成效美术鉴赏教学“六步曲”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有策略地鉴赏大师经典作品,感受大师的艺术风格,感悟大师的艺术人生,像大师一样创作,发表自我评价等学习过程,培养和提升学生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方面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心灵得以滋养,精神生命得到健康成长。笔者在美术鉴赏“六步曲”教学实践中归纳与提炼出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典型案例。案例一:共“奏”都市交响乐(小学)“共“奏”都市交响乐”是笔者在2017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全面阅读”宣传活动中上的一节美术鉴赏“六步曲”教学示范课。本课的鉴赏作品是梵高的油画作品《星空》,教学对象是上海市××小学四(3)班学生。教学过程:1.欣赏梵高作品,对作品进行整体描述,这幅画描绘的是什么?2.总结特点:螺旋之形,夸张造型,强烈对比,明亮色彩,粗犷笔触。3.评述梵高独特的艺术风格形成是从生活中的哪些事物形象得到的创作灵感?梵高通过这些作品,想表达什么思想和情感?4.喜欢梵高作品的理由是什么?5.强调主观表现,学会“像大师一样创作”。用合作的创作方式,尝试用旋转的短线、夸张的造型、色彩对比强烈的色调,绘出富有律动和美感的上海,并能够将2017年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的时代精神融入画面之中,绘制出洋溢着“书香都市,文化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现代都市画卷。6.能够从绘画技法、创作构思、作品主题、创意表现、情感表达等方面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畅谈学习感受。整堂课,学生自始至终情绪饱满,挥毫作画能相互配合,作品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上海大气、开放、包容、蓬勃发展的精神风貌。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创作欲最强的时期,他们喜欢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把美术看作一种快乐的游戏。因此,小学阶段的美术鉴赏教学除了让学生看懂作品外在的美术表现语言之外,还要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快乐地创作体验,进行情感的释放与表达。案例中,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美术鉴赏教学中侧重于“审美实践”和“自我评价”两个教学环节。让学生用合作的创作方式,学习像梵高大师一样用旋转的线条,画出富有律动、美感的上海,表达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热爱。最后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解读。学生通过实践创作体验和自我评价,进一步加深了对梵高作品的理解;同时,学生的思想与情感得到了很好地表达,感受到了绘画创作的快乐,放飞了心中的梦想。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生活即教材,社会即教育。因此,一切时代资源,尤其是数字化学习时代,许多网络资源都可以为我所用,为我创意表现,为我思想情感表达。譬如,人称“2017年最牛的对联”,上联是“若不撇开终为苦”,下联是“各能捺住即成名”,横匾是:“撇捺人生”。这对联蕴含着深奥的美学原理、人生哲理、创意思维与创意表现。案例二:我用撇捺画春意(初中)为此,笔者将这副对联设计成一节初中美术鉴赏课——“我用撇捺画春意”。教学对象是上海市××中学初三(3)班学生。课堂伊始,先给学生欣赏“2017年最牛的对联”,如图3所示,同时让学生对这副对联进行欣赏并做整体描述;接着,引导学生对这副对联进行形式分析,让学生对“若”与“苦”、“各”与“名”分别在字的结构上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对句子的含义进行思考、研究;最后,让学生自主寻找出因为“撇”与“捺”基本笔画的使用不当,导致字句内涵与意境的截然相反。通过对对联的鉴赏,让学生学会透过“撇”“捺”的笔画,感受中国汉字的美妙,感悟人生的哲理:做人,应该从写好“撇、捺”开始,“撇、捺”是精彩人生的奠基。此处的“审美实践”教学环节包含着审美判断与创意实践两方面的教学指向,因此,教师先引导学生赏析对联中的文化性、思想性、教育性以及书法艺术,让学生体验对联所蕴含的寓意之美、字体之美、章法之美、创意之美。接下来教学重点是启发学生用迁移性思维方式,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借鉴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的“江南水乡”的概括、肯定、构成、简练、诗意的画法,用汉字的“撇、捺”基本笔画、态势,又基于江南房屋“人”字形独特的结构特征,尝试用特制的软笔进行主观创意表现,张扬个性,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如图4所示。因此,我们看到学生用寥寥几笔表现的现代简约、黑白对比强烈、富有意趣意境的江南水乡小品,其实是学生向大师学习之后的创作结果,是学生融入水乡情怀的结果,是学生悟出人生哲理的结果。美术教育以其形象性、审美性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师生对“2017年最牛的对联”的解读,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将美育有机渗透在美术鉴赏教学中,体现立德树人,关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写实期,往往追求画得“像”与“不像”,如何将具象的江南民居转化成概括简约、具有形式美感的意象的艺术作品是本课的一大难点。因此,教师通过对大师吴冠中“江南水乡系列”作品的“形式分析”“内涵解释”,引导学生在“看”的基础上,学习大师概括和取舍的方法,为最后的“审美实践”环节,借鉴大师的表现手法并运用于自己的作品做好了铺垫。目前,在美术教学实践中,美术教师普遍存在着重视对学生绘画技能的专业性训练,忽视对学生必备的人文精神、思想精神、创新精神、艺术精神的培养,轻视在作画过程活动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评价,习惯于用“短平快”“速成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去指导、训练、提高学生的美术造型表现,将学生视之为“速成的只会绘画造型表现的机器人”。这种极端的美术教育已经远离了“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审美品位、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的美术教育价值取向。案例三:我笔下的保洁阿姨(美术特色高中)为此,在“六步曲”思想指导下,笔者设计了“我笔下的保洁阿姨”人物头像速写课,旨在从中摸索出一条提升人物速写教学品质的教学新思路、新路径。笔者选择了美术特色高中——上海市××中学高二学生为教学对象。课程伊始,笔者向学生出示罗中立的作品《父亲》,追问学生:这幅作品画了什么?它传递出了什么信息?画面中的人物是谁?画家是怎么创作的?画家是如何收集创作此画素材的?画家为什么要用超写实的绘画方式去刻画人物?画家究竟想表现什么思想内涵?他是用怎样的绘画语言来表现的?罗中立的《父亲》对后期的中国油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提炼归纳,从而让学生学会用哲学、美学、社会学、历史学的思辨眼光去鉴赏美术作品,获得鉴赏作品中的精气神。接着,给学生欣赏笔者用写实性的绘画语言给老母亲画的像。笔者的母亲是一位地道的、淳朴善良的农民,她虽然80岁了,但是她健康、乐观、开朗,对子女很关爱。她每天下田劳作。母亲额头上宛如深壑的皱纹,一双粗糙的手,这都是一种伟大母爱的表现。接着,笔者将四位保洁阿姨请到了画室中央,让学生零距离地用心观察,提问学生:“你们觉得这几位保洁阿姨与你们的妈妈在穿着、发型、皮肤、精神面貌上有什么区别?是什么原因造成她们比同龄人显得更苍老呢?”学生沉默了片刻,保洁阿姨独特的外貌与工作特质已经深深触动了学生们的灵魂。这时,笔者请学生以速写的方式给保洁阿姨画个像,表达对保洁阿姨的感谢。有的学生反映平时几乎没有真正关注过保洁阿姨,一直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整洁干净的校园环境,有时还轻视过她们,内心很惭愧。今天这节课的收获远远超过速写技艺的掌握与应用,更可贵的是,通过人物速写的教学,让他学会了如何观察、理解、尊重、帮助身边的人。也有的学生认为,罗中立用超现实的绘画技法,精细入微地表现了一位农民父亲的形象,而笔者为自己母亲创作的肖像画作品更让他深深感动。透过画面,他感受到的是中国社会广大底层劳动人民勤劳、善良、坚强的高贵品格,最朴实无华的外表下却处处闪烁着劳动人民人性的光辉。学生的感言,写出了我们时代人性的光亮,写出了人间的温暖与尊重,写出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人间之美。同时,笔者也认为,考大学,不应该成为学生学美术的唯一目的;学美术,应该以培养学生拥有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与健全的人格为学习目标,并且等他们长大后,将自己在学校里所培养的审美力、想象力、创造力和美好的生活情怀融入他们的生活中、工作中,那么,美术鉴赏教学的目标就真正达成了。从以上三则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美术鉴赏,不仅是一种人的感知活动,不仅是一种简单解析作品中的美术知识与技艺的品读,更是透过视觉形式语言,丰盈一个人心理的调养活动与滋养一个人精神生命成长的艺术活动。4对美术鉴赏教学“六步曲”的反思
(一)对美术鉴赏教学意义与作用的反思美术鉴赏是美术课程教学中的重要课业内容。美术鉴赏教学的意义与作用主要是:第一,对经典美术作品的广泛鉴赏,有助于促进学生文化艺术素养的提升与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第二,以欣赏经典美术作品为载体,有助提升中小学美术常态化教学的品质。第三,美术鉴赏倡导由“知识性阅读”“实用性阅读”转向注重“文化性阅读”与“精神性阅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文化世界。
(二)对“反思评价”内涵与价值的反思“反思评价”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尤其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应该特别重视。反思评价,是一种促进学生自我超越的学习评价,它促使认识主体的自我提升,俯瞰并评价自己特定的思考观点。
(三)对“像大师一样创作”学习取向的反思“审美实践”是基于美术学科中“术”的特性而确立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大师的形式语言、艺术特色、艺术风格与生活的素材,尤其是其艺术精神去进行创作,表现“自己心中的世界”。用视觉语言倾诉对生活、对社会、对未来的畅想,表达思想、抒发情感。“ 因此,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形式语言,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创作作品,体悟作品中的内涵,能够让学生在创作中倾注自己的思想情感,带着激情投入创作,能够实现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学生对大师作品的进一步理解,能够直接用绘画语言倾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四)对美术鉴赏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反思鉴赏大师经典美术作品,有助于滋养学生精神生命。因此,作为美术教师,在中小学美术鉴赏教学方面,就应该做到:①以经典作品为教学载体;②以“六步曲”为实施程序;③以“审美创意”为评价指向;④以单元主题教学为教学方式;⑤以“课内外美术教育资源相结合”为教学形式;⑥以“像大师一样创作”为活动样式;⑦以“滋养学生心灵成长”为教学核心目标;⑧以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为提升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要手段。5结语美术鉴赏教学“六步曲”,是基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在费德门美术欣赏“四步骤”教学基础上加以发展的教学方法,因此,“六步曲”与“四步骤”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内涵与功能上的提升。欣赏描述,注重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直觉感受与描述;形式分析,注重用美术专业语汇分析作品构成中的视觉语言、形式美的法则,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内涵解释,注重挖掘作品背后蕴含的文化价值、思想价值、教育价值,以利于更好地发挥美术鉴赏教学“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教育功能;反思评价,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是基于学生自身的欣赏感受与学习经历以及已有的审美素养,对作品作出个性化的评价;审美实践,注重鼓励学生“像大师一样创作”,尝试运用大师的形式语言、艺术特色、艺术风格与生活的素材,创作表现“自己心中的世界”,用视觉语言倾诉对生活、对人间、对未来的畅想,表达思想、抒发情感;自我评价,注重加强对学生“审美体验”后的综合性信息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思想情感、创意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同时,注重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品质。事实表明,美术鉴赏教学“六步曲”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欣赏描述—形式分析—内涵解释—反思评价—审美实践—自我评价”六环节的结构化、顺序化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当下美术鉴赏教学的内涵与教育价值,调动了学生参与互动、探究思考、思想碰撞、情感抒发、创造实践、交流评价。为此,在倡导学科“立德树人”与注重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文化精神时代,我们应该进一步用智慧、创意去探索美术鉴赏教学的有效策略,去引领广大中小学生更好地品读传统经典作品,培养和提升学生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方面的核心素养。
第二篇:浅析美术核心素养之教学实践
浅析美术核心素养之教学实践
引言:美术知识加载型课堂与美术素养催生型课堂之间存在质的差异,只有架设起“知识”与“素养”间立交桥,美术教学实践才可能真正实现面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历史性转型。
正文:
1、纵观历史,美术古今。
美术活动是早于人类一切技术性活动、运算、逻辑活动的基于生命发展需要的思维推演。这种思维方法引发出人类在各领域当中一系列的技术、技能(技巧)、工艺的革命(革新)。由原始人类就开始的视觉感受引发的造物转换活动(创造行为),是人类赖以改善生存环境、更好的生活、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视觉造物转换”这个概念,应该是从人的生命本源去思考美术文化对于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替代功用的基本视角。
在信息化的当代,仅仅关注知识加载、知识传输,课堂很容易被知识、文化所独霸,沦为书本知识的殖民地,知识教学的终极目的——助人成长、促进发展的目的随时可能被遮蔽,人的自主发展、个性发展的机遇被阉割,人的素养培育会被悄然挤出课堂的天地。美术在未成课堂知识体系时已经被广泛运用。拉斯考克斯洞穴被称之为“史前西斯廷小教堂”,也称“史前凡赛尔”。里面包含着世界上最不同寻常的旧石器时代壁画,其历史至少可追溯至15000年前。鼎是最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是古代中国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ch mèi wng ling]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还有古代服饰、兵器、建筑等无不体现出美术在古人生活中的运用,也闪耀着古人的智慧。现代人的生活也是离不开美术的,企业商业标识、环境艺术、服装设计、汽车设计等等,美术与现代生活也息息相关。
2、真正的立德树人,是建立在核心素养教育前提下的。核心素养教育下的人才是面向未来具有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核心素养”如何落实到不同学科?各个学科需要在分析自身学科特征和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加以提炼。美术学科方面,综合考察美术特征、社会特征和教育之关系,专家们提炼出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核心素养。它们将成为少儿美术的核心概念,引领其发展和变革。
美术教学实践中,不仅是教学内容上的选择和变更,而是必须以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在课堂中,知识的载体是学科,是符号,是理论,而素养的载体是人性,是行动,是生活;书本知识是素养被抽空、被蒸馏、被提纯后的经验结晶体,素养是沉淀在人性层面的个人知识、活体知识,是与人的立体生活世界相融生中生发出来的人生智慧,是多学科知识围绕生活问题串联起来的活性知识网络。知识与素养间绝非智慧含量、认识水平等内容的量的差异,更是存在形态、结构构成方面的质的差异。如果说课堂发展史是以知识传递与素养生发为两端构成的一个谱系,那么,知识加载型课堂就是素养催生型课堂的前身阶段或原始形态。新形态下个别学校在建设创客教室,创:创新,客:人,创客指努力把创意变成现实的人,创客教室是沿着核心素养路线出发的学校实验室。陕西省教育厅信息技术空间也设置了创客平台,方便各校上传创客教室成果,但广泛落实课堂美术素养教育还需一个过程。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有效教学如何落实好呢?
(一).美术素养提出的图像识读、文化理解是以内在的建构为主,审美判断则表现出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品评美的能力,反应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让学生从外部所有问题中构建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建立起个人的学习兴趣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这种关联小到与家庭、班级,大到与社会,使学生能对学习和生活抱着主动探索的精神,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教学实践中不但学生学习与学生生活取得联系,还要让知识同学生的未来建立联系。在美术教学中,我们把学生都培养成将来美的创造者、享受者、消费者,让美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让“讲授中心”课堂转变为“学习中心”课堂。基础教育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比较普遍存在现象:我们学生的学习没有充分地展开。比如本学期在西电实验小学下校听美术课,吴雨辰老师讲授了《造型别致的椅子》,这位年轻教师美术课上讲授设计知识几乎面面俱到,却没有多少让学生思考的空间、合作的乐趣、提出问题的机会,是一堂典型的“讲授中心”课。“学习中心”课堂一定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老师们要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反思、总结,让课堂成为“学习中心”。课堂教学只是知识素养化的推手,理想课堂必须自觉摆脱“知识向学生大脑加载”的陈腐理念,让素养催生取而代之,迈上课堂教学的中央舞台。所谓“教学”,其本真内涵是“以教导学”、“教中扬学”、“教学相生”,教与学互动共生,师与生教学相长是教学活动的本意所在。
3落实以学生为主线“真实”的学习过程。任何知识都是人类生产生活经验的结晶体,都是学习者认识世界的重要凭借,知识在人走向生活世界的征途上彰显自身的力量,知识在助人素养生长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学生在课堂课程进行完以后要用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学习的美术知识体系结合人文、历史、地理解释、品评美术作品;借助媒材去表现美术,也就是用自身的实践过程去逐步体验和感悟,方可为“真实”的学习过程。
(二).美术表现”和“创意实践”则以外向的表达为主。1除了语言、文字、表情、动作,视觉形象也是人类通用的表达方式。美术表现指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进行直观的表达。比如用照相机或手机拍摄照片或视频,用电脑软件改变和创造图像,用剪刀剪出一个形象,用笔在纸上描绘一幅示意图和关系图表达和呈现自己的想法,都属于美术表现。如此说来,美术表现并不复杂,也不足畏,只要少儿通过美术学,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意识和造型意识,了解并能运用各类媒材,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就能做到。在教学实践中作业的设计要多样化,提倡富有创意的作业。
2情景教学是能力形成的关键。情景能够增加学习者主体的主动性、趣味性、直观性,情景是以素养为本的,当学习的内容跟学习的过程能够充分调动学习者学习情感的时候,这种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记忆的过程,也不仅仅是认知的过程,而是情感共鸣的过程。这个过程,就为知识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同他的经验、同他的情感,同他的生命有了连接之桥。
在这里我想提出一些对一线老师教学的建议,研究情景教学,挖掘自身潜力,创设适合美术教学的生活情景、童话情景、游戏情景、音乐情景、媒体情景、文化情景、历史情景等等,把这座链接之桥搭建好!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要通过美术课中的情景创设来激起学生兴趣,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我们真正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确立回归教育本源的思维逻辑,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引领性支撑
3创意实践指由创新意识主导的思维和行为。创新意识,是个人做任何事情都能够在正面价值的引导下,追求创造和新意的自觉。创新也是艺术的生命源泉。美术更是一个没有唯一答案、能够包容个性的学科。从人类历史中不同地域文化和个性经验中吸收不同的创造方法,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少儿就能逐步获得创意实践素养。科学幻想画是非教材设置的美术辅导教学,但在教学实践中把创意实践推动发展了。在常规美术课堂中我们也应该有意识引导学生抓住思维层面迸发出的稍纵即逝的灵感,这是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以及思维的首创性,而不是一味模仿老师或者课本作品。
黑格尔曾经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想象从何而来?是从对客观生活的观察中提炼概括得来的。齐白石,世界文化名人,在画虾上有重要的三段变法:第一阶段是如实画来,写实,宗法自然,更像写生;第二阶段最重要,不算“零碎”,虾身主体简化为九笔。所谓“零碎”一共是八样:双眼、短须、长须、大钳、前足、腹足、尾,还有一笔深墨勾出的内腔,这种结构便是齐白石的虾所独有的重要风格;第三阶段是画上的墨色不均一,笔先蘸墨,然后用另一支笔在笔肚上注水,把虾的“透明”画了出来,虾一下子就活了。齐白石画的虾下笔有神,栩栩如生。可他在开始学习画虾的时候,只会临摹,画的虾一点也不活。后来经过自己养虾、观察、写生,几十年如一日,终于把虾画得活灵活现。
3、现在的课程已经不再是学科知识的综合,而是学生的全部生活。
它是学科、学生、学习、社会的有机整合,学生要在学科课程中掌握知识间接经验,在跨学科知识中获得直接经验,以及对真实世界的真实体验,学会在不确定性的复杂情景下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碎片、断点知识转化为“结构化”知识。这个意思是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强调跨学科的、整合性的、问题化的学习让问题形成问题链,形成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我们孩子在学习中间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本学科的结构一直到跨学科的结构。美术教材有分低中高阶段美术学习侧重点,单元化教学也在进行中,我们在这里要强调的是知识单元要与生活单元并重。
问题化学习是学习的本意:我们可以设置美术问题,从问题开始,再解决问题,最后发现新问题。比如色彩课程,从颜色色相、纯度、明度问题入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服饰、生活用品、动植物、自然风景去认识它们,用工具媒材表现它们,再启发学生提出新的想探索的问题,比如使用工具媒材不同出来效果也不同,我们如何灵活使用、多种媒材结合表现颜色。接下来就沿着这个新问题继续探索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把问题学习运用好,不让知识点成为主宰,而是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为主宰!
结论:美术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美术教育特征是感知、理解、创造,需要美术课程整体设计与教学、评价更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觉经验,艺术与生活的思维方法上得到提升,这样,学生们才可以真正形成视觉审美的基本能力(方法),在当下和之后成长的路途中,以解决个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也就是面对生活、亲历经验!核心素养论推倒的不是知识在课堂中的地位,而是知识在课堂中现身的方式,是知识在教育世界中的功能定位。离开知识,课堂不复存在;追捧知识,课堂走向沉沦;利用知识、善待知识、创生知识,才是课堂建构学生发展素养的正途!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面前,当代课堂教学必须转型升级、解构重构,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知识教学向全人培育的应时而变,发展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是美术有效教学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尹少淳《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
第三篇:美术核心素养
四年级美术素养题答案
选择题
1、以下哪些颜色不是暖色?(A
C)A、蓝色
B、红色
C、绿色
D、黄色
2、以下哪些颜色是冷色?(A
C)A、蓝色
B、粉色
C、翠绿色
D、橙色
3、佛教起源于哪个国家?(B)A、中国
B、印度
C、巴基斯坦
D、越南
4、下列哪个时期的飞天形象更加轻盈飘逸?(C)A、西魏
B、清朝
C、唐朝
D、元朝
5、春天是(A)颜色的。
A、嫩绿色
B、橙色的C、白色的D、棕色的
6、秋天是(B)颜色的。
A、碧绿色
B、橙色的C、白色的D、粉红色的
7、消防车用红色的作用是(B)A、美观
B、警示
C、防虫
D、防盗
8、民间泥玩具的特点是(A)(B)(C)A、造型概括
B、形象夸张
C、色彩艳丽
D、形象写实
9、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B)A、角隅纹样
B、轴对称图形
C、中心对称图形
D、二方连续
10、如果一个图形绕着一个点旋转180度后,能够和原图形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C)A、角隅纹样
B、轴对称图形
C、中心对称图形
D、二方连续
11、(D)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极大的加速了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推动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的进步,因而被称为“文明之母”。
A、火药
B、指南针
C、造纸术
D、印刷术
12、中国雕板印刷术发明于(A),我国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A)朝代。A、唐朝
唐朝
B、唐朝
宋朝
C、宋朝
明朝
D、明朝
清朝
13、造纸术发明于(B)朝代,发明者的名字是(B)A、三国 诸葛亮
B、东汉 蔡伦
C、秦朝 秦始皇
D、唐朝 李白
14、我知道的吉祥纹样有(A)(B)(C)(D)A、连年有余
B、三阳开泰
C、五福临门
D、花开富贵
判断题
1、《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是点彩派画家乔治·修拉的作品。√
2、感恩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3、色彩的冷暖是相对的。√
4、下面两幅剪纸作品中,老牛是阴刻。√
5、这幅剪纸作品的寓意是富贵平安。√
6、降落伞的原理是利用空气的阻力,降低下降的速度。√
第四篇:关于美术鉴赏教学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
关于美术鉴赏教学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
【摘要】美术鉴赏对学生情操和审美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教育内容,也是提升人才综合素养必不可少的培养内容。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首要目标,而美术鉴赏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必不可少的教学重点,对学生自身的美育素养的养成和提升,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美术;鉴赏;核心素养;教育
所谓的美术鉴赏,就是利用积累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以及最直观的视觉感知,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甚至进一步分析、联想和判断,理解美术作品所表达的理念和情感,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审美享受。美术鉴赏改变了人们观看的方式,使人们的欣赏行为不再局限于一般性的感知范围内,而是超越了最直观的视觉感知,上升到思维联想以及情感体验和共鸣,对拓宽和发展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美术鉴赏的影响力是必不可少的。
一、美术鉴赏教学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起到三个作用
(一)奠定学生的审美素养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态度、选择和判断,都反映出人们的美术鉴赏能力以及个人的审美取向。但个人的美术鉴赏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的培养对个人美术鉴赏能力的养成和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性格习惯、生活经历、文化教育以及美术鉴赏能力培养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个人的美术鉴赏能力,其中文化教育对个人的美术鉴赏能力的养成和提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通过对学生的美术鉴赏教学活动,使学生积累了文化知识,提高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以及美术鉴赏素养,进而促进学生思维逻辑能力、联想、创新、情感共鸣等方面素养的发展和进步。
(二)塑造学生热爱祖国和了解世界的人文情怀
美术作品不仅仅是创作者对于美的一种表达,更蕴含了艺术创作者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包含了极为丰富的人文情怀。所以美术鉴赏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世界、认识世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人们的生活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民族文化更是在无形中融入人的血肉,人们的日常行为、思维逻辑模式、情感表达方式无不显示出民族文化的特点和特性,而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也正是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民族文化穿越了时空,融入了从古至今的艺术作品之中,通过美术鉴赏教学,使学生脱离个体的局限,以更高的起点欣赏艺术作品,感觉从古至今民族文化的生成过程以及强烈的民族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是塑造学生爱国情怀的重要方法。正所谓意识引导人的行为,只有培养学生具有美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才能让学生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情怀。学生作为具有个性特征的??体,生活在形形色色的空间环境中,拥有自己鉴赏美的能力。从远古时代开始,世界民族文化就处于不断碰撞交流的阶段,很多经典的艺术作品被人们鉴赏和流传,使人们能不断从民族文化鉴赏中,突破个体与自我,突破局限,在审美层面上,感受到自我生命的价值、民族历史和人类文明的精神气质。教师通过视觉审美教学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文化鉴赏能力,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
(三)提升学生的想象、交流和创造能力
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的提高,是学生精神层面综合能力逐渐提高的具体体现,包括想象能力、情感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创造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提升,对学生个人核心素养的塑造和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信息网络化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图像这种信息体现方式成为主流的信息体现方式之一,被广泛地应用于政治、文化、经济、科技、军事等各个方面。因此为了更好地识读和接收图片信息,必须加强个人对图片信息的识读能力。通过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和品味以及情感理解,进而加强学生对图形图像的想象、交流和创造能力,这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适应现代文化生活必备的技能。
二、美术鉴赏教学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目标下的基本点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美术鉴赏教学的目标之一,其教学成果的具体体现就是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态度、判断能力以及人文情怀。在美术鉴赏的教学活动中,其教学基本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整体观念
一件艺术作品必然包含许多元素,丰富的元素共同作用,构成精美的艺术品。任何艺术品的组成元素都不可能是单一的,所以无论是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还是鉴赏者鉴赏艺术作品,都不可以简单地局限于某一元素或某一部分,必然要站在整体的角度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和判断,甚至在此基础上进行联想和创新。所以整体观念是美术鉴赏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甚至可以说是美术鉴赏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学习美术鉴赏的学生来说,在见到一件全新的艺术作品时,必然要先体会到艺术作品整体带给学生的视觉震撼力以及浓厚的艺术气息,只有在充分了解艺术作品的整体艺术性之后,才能逐一地对艺术作品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单一的分析,因此让学生学会整体感受艺术作品的美。这是美术鉴赏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审美这一核心素养养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创意表达能力
在图形图像应用越来越广泛的今天,这种与声音和文字完全不同的信息表达和交流方式,对人们的美术鉴赏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声音和文字不同,图像既能表达实际的具体形象,同时也能超越具体形象,将更多的精神层面的信息包含在内,如情感、态度等等。如果个人的美术鉴赏能力不足,可能就无法解读出图像中所包含的抽象信息。如美术作品中常常出现各种风景画,山、水、树木、花草等是具体的信息,而风景画所表达出的宁静、雄伟、清幽等美感,就是抽象信息,如果个人不具备一定的美术鉴赏能力,就很难理解图像中所表达的更深层次的信息,无法对图像中所包含的信息进行准确的解读。因此,就需要美术鉴赏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例如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方面,应该注重让学生不断接受新事物,并且在面对新事物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以达到启发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的目标。例如《大卫雕像》这幅作品鉴赏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为什么它被人们视为一种文化异常?有的人认为其还原了人体自然本性,是艺术的一种塑造,而有的人则认为,大卫雕像太过于裸露„„所以,在学生鉴赏不同美术作品的时候,根据自己不同的思考,能判断学生的个性和自我的鉴赏能力,教师可以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能树立正确的美术鉴赏价值观。
(三)让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以及对艺术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能力
艺术家在创作美术作品时,会将个人的思想观念、对美的理解和审美趣味以及个人的艺术情感等等,融入进美术作品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手法,创造出风格独特的艺术形象,也表达了艺术家的个人审美观念和艺术品位。这些都是艺术语言,作为鉴赏者,想要理解这些独特的艺术语言,就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和艺术培养,如对艺术历史、美术形式和原理等知识的学习,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艺术作品中蕴含的美学理念以及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想要表达的艺术情感。
(四)理解文化层次并在此基础上鉴赏艺术
人对美术作品的印象首先来源于视觉,因此视觉层面的鉴赏也是美术鉴赏最基本的要素,但对于美术作品的鉴赏,绝对不是仅限于视觉层面的。因此?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除了对于审美的表达之外,必然要与民族文化传统、对世界的认识、自然环境、时代特色等元素结合起来,将多种元素进行艺术加工和合理创作,最终成形具有独特美感的美术作品。因此鉴赏者在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时,除了视觉上感受到的美感之外,还要对美术作品中包含的文化、自然环境、生活、世界观、民族传统等多个方面的构成元素进行鉴赏、分析、理解和判断,这就是美术鉴赏的“文化理解”,是基于视觉鉴赏得到的感受之后,超越了视觉感受获得的美术鉴赏享受,是精神层面的鉴赏,相对于直观的视觉鉴赏,文化精神层次的鉴赏要更加高级,同时也需要鉴赏者拥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才能够理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
(五)提高学生对本土美术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在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过程中,“立德树人”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要实现“立德树人”教育,就要加大对学生的美术鉴赏教育,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特别是要加大对中国美术文化的教学比例,这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审美能力,更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同时加深学生对我国本土传统美学的理解,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以免学生将美术鉴赏局限于西方美学理念,从而限制了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提高,更限制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加强对本土美术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对塑造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结束语
中国文化经过千年传承,已成为全球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对学生进行美术鉴赏教学,有利于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使中化文明在信息时代得到进步和发展。同时这也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手段,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品位,对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孔新苗.关于美术鉴赏教学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美术教育,2016(05):7-9.[2]周宏.优化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三个关键词[J].上海教育科研,2014(10):91-92.[3]沈艳丽.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与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2(05):130-133.
第五篇:美术核心素养
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 ——围绕核心素养的思考
尹少淳
摘要:人的素养不可能离开文化空间,素养、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构成了内涵不断加深,外延不断缩小的关系,知识与技能是核心素养的一个部件。如何把“双基”转变成为学科核心素养,是能否顺利完成课程观念转型的关键。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到“素养时期”,美术教师要进行观念的改变和教学方式的调整。
关键词:文化;学科;核心素养;美术教育
一、文化:讨论核心素养的前提
我为什么要把文化与美术素养放在一起来讨论?这得从文化的涵义谈起。关于文化的经典定义,一般认为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界定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才能和习性的复合体。”通俗点的有台湾作家龙应台的观点:“日子怎么过,就是文化。”大陆学者易中天则说:“文化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说得白一点,就是‘活法’。”我个人以为,文化是一定群体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生活方式。对于什么是文化这一问题,众说纷纭,有不同的认识,暂且不做深入讨论。但是我在意的是,文化是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第一空间指由阳光、空气、土壤和水分构成的自然空间。我们不能脱离自然空间生存,同样也不能脱离文化空间而生存。文化的特性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人化”和“化人”。所谓“人化”,是人将自己的意志和情感投向自然,创造出特定的文化空间。这里表达的意思是,全部文化都是人创造的。所谓“化人”,即对生活于文化空间中的人进行濡染和改造,从而塑造特定的文化人格。这里表达的意思是,文化具有塑造和改变人的作用。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文化人格,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文化空间。
所以,要谈人的素养,离开了文化空间是不可思议的。换句话说,只有好的文化空间,才能濡化出好的素养。文化空间中的不良因素,必然会对人格产生不良和消极的影响。这种文化空间中存在的强大影响,不管是良性还是非良性,反映在一个国家国民的身上,就叫作国民性。改善人的素养,换句话说,就是改造国民性。如果不从反思和改良文化开始,又如何改良国民性抑或人的素养呢?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不容回避的问题。
二、素养:基础教育课程的视点
教育部负责的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战略已经正式启动,以今年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为标志,中国的基础教育进入了核心素养时期。素养、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构成了内涵不断加深,外延不断缩小的关系。素养指个体在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而形成起来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核心素养是从素养中提炼出的关键性要素。学科素养指由学科教育生发的与核心素养密切相关的要素,是学科教育对核心素养的独特贡献。在核心素养的话语体系中,知识与技能不是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而是核心素养的一个部件。教育部正式提出了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模型,这个模型由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和文化修养三大部分组成。
针对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每个学科必须提出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对核心素养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基于这一目的,美术学科提出了五个学科核心素养,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想能力和文化理解。因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修订正在进行时,这几个核心素养的名称还不是最终的状态,但基本的内涵是相对确定的。
中国的美术教师已经对“双基”,也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刻骨铭心,并融入了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中,所以完全排除“双基”,既不可能也不现实。事实上,“双基”对一个人的成长也是不可或缺的。问题不在是否需要“双基”,而在于如何把“双基”转变成为学科核心素养,这成了我们能否顺利完成这次课程观念转型的关键。
三、转化:从“双基”到学科核心素养
因为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了思考美术课程目标的起点和评价的终点,“双基”仅仅是核心素养的部件,所以“双基”必须放在如何形成核心素养的整体中来加以思考。“双基”如何向学科核心素养转变?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第一,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方式。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虽然我们不排斥接受性方式,但研究性方式更值得重视。因为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记忆、思考、想象、辨析和批判等能力都得到了锤炼。它们本身就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学科核心素养对知识与技能是具有选择性的,因为并非所有的知识与技能都能成为素养的部件。知识与技能如果没有跟情景相结合,没有跟生活相结合,没有跟解决问题的需要相结合,就是死的,而死的知识最终也会被遗忘。我们从小学到大学,学习了那么多所谓系统的知识,最终剩下多少呢?只有跟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才有幸保留下来,参与到我们的生命进程之中,其余的如同我们常说的“全部还给了老师”。
第二,知识与技能的运用方式。这也是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这一故事生动地诠释了知识、技能与素养的关系。其中包含了几个要素:首先,问题情景,即“情急中救人”。其次,包含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如人在水中会被淹死、水往低处流、石头等硬物能够将水缸砸破,而且需要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将石头砸在水缸适当的位置上,并将其砸破,让水流出来。再次,需要良好的心理品质,如沉着、冷静和果断。这一问题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展现的心理品质、知识与技能构成了一个人的素养。综合上述两方面,我们认为知识与技能转化为核心素养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在问题情景中选择和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
因此,选择和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选择和运用知识与技能就成了我们最重要的教学策略。教师首先应该提示学生根据解决问题这一目标去选择知识与技能。所谓选择,即判断某种知识与技能对解决问题是否有用。譬如,需要完成一幅学校运动会的海报设计,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包括:1.海报的含义:2.海报设计的要素;3.海报设计的形式;4.海报设计的步骤与方法:5.运动会的分类;6.运动的动态与造型;7.造型的知识;8.色彩知识;9.电脑设计软件的运用,等等。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方式,有的可以采用教师讲授、演示和示范的方法,也可以鼓励学生采用阅读、查找、相互学习的方法。当然,什么是有用或者无用的知识与技能,并不是一个具有单一答案的问题。相对不同的学生和问题情景,有的有用,有的没用,但关于方法的知识却有极大的用处。其次,知识与技能必须运用到解决问题的情景之中,才会具有生命力,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发挥独特的作用。因此,美术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或者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想象、研究、操作、合作等方式,逐渐地形成核心素养。围绕这一思想,项目驱动法、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以及像艺术家那样工作都是不错的选项。但无论哪一种方法,情境、问题、探究、合作都是其中的关键词。
总之,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到“素养时期”,不仅文化层面的上位调整必不可少,而且对基层的美术教师而言,更重要也更现实的是观念的改变和教学方式的调整,重新爆发创造力,为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寻找更多有效而可行的方法。
基础教育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任何变动,哪怕微小的变动,都会牵动社会的神经。近期,基础教育在发生什么改变?最新的改变非“核心素养”莫属。“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九大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它们成了基础教育的“头”,“头摇”则“尾摆”,一切将随之改变,谓之基础美术教育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
“核心素养”如何落实到不同学科?各个学科需要在分析自身学科特征和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加以提炼。美术学科方面,综合考察美术特征、社会特征和教育之关系,专家们提炼出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核心素养。它们将成为少儿美术的核心概念,引领其发展和变革。图像作为人类的传播与交流工具之一,在历史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当今更随着网络与多媒体的发展,重新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在表达思想、情感和意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功能,以致有人将我们所处的时代称为“读图”时代。现代人,包括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只有具备了图像识读素养,才能从浩繁的图像中,甄别和获得有益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图像识读是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以往观看和欣赏美术作品,一般需要到美术馆和博物馆,但现在的观看环境已经极大地拓展,在街头、餐馆、宾馆到处都能看到美术作品。驻足观看之后,能够看到什么,能获得什么知识、精神和情感上的收益,不仅取决于观看的态度,也需要对图像的形式特征、艺术内涵有所了解,包括它们的样式、风格、材料,以及发展脉络,这需要丰富的相关背景知识。在这方面,如果从少儿时期便有所积累,图像识读将会极大地提升其审美素养。
如果说,“图像识读”以内在的建构为主,“美术表现”则以外向的表达为主。除了语言、文字、表情、动作,视觉形象也是人类通用的表达方式。美术表现指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进行直观的表达。比如用照相机或手机拍摄照片或视频,用电脑软件改变和创造图像,用剪刀剪出一个形象,用笔在纸上描绘一幅示意图和关系图表达和呈现自己的想法,都属于美术表现。如此说来,美术表现并不复杂,也不足畏,只要少儿通过美术学习,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意识和造型意识,了解并能运用各类媒材,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就能做到。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也是文化心理和行为。爱美的前提是审美判断,如此才会使得爱美的心理和行为指向更高的品位。审美判断是指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其前提是形成美感和建立内在的审美标准,尤其要知晓对比与协调、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和谐呼应的形式美法则。进而言之,审美素养还有助于建立起美好的家庭、社区、城市、国家乃至世界,帮助人们建构高品质的生活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创意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创意实践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意实践指由创新意识主导的思维和行为。创新意识,是个人做任何事情都能够在正面价值的引导下,追求创造和新意的自觉。创新也是艺术的生命源泉。美术更是一个没有唯一答案、能够包容个性的学科。从人类历史中不同地域文化和个性经验中吸收不同的创造方法,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少儿就能逐步获得创意实践素养。文化具有“人化”和“化人”的双重性。文化理解指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和不同的文化现象,这一素养将帮助少儿形成文化视野,用文化的眼光观察社会和人类。当代社会,不同的文化彼此交融,形成了多元、重叠的文化空间,生活在不同文化空间中的人,都需要思考自身所属的文化与其他文化构成的相同、相似、相近或相异的关系,思考如何保留自己的优秀文化,如何借鉴其他文化的长处,从而才能使自身素养得到优化、使生活品质得到提升。
需要强调的是,五个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是针对美术专业人士而设定的,而是面向全体公民的。只是美术专业人士可能在这几个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和优秀。对五个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表现的描述,是基础美术教育的高峰值。少儿时期则是获得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期,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从少儿抓起。而美术学科以核心素养为本位的少儿美术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效果评价如何规划和设计,则是留给广大少儿美术教师的必答题。
小学老师略谈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
美术课程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美、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美术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提出应“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所谓美术素养,是指学生对美术学科要领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索能力,是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做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对美术科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还要较好地理解艺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艺术的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美术素养是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和美术作品能做出积极地反应;能自觉而大胆的运用美术媒材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追求艺术化生存;能不断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又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我们的美术教育,并非是以培养美术专业工作者为目标的,然而我们能够让学生今后成为一个有见识的有品位的生活者,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更是美术教学的本源。以下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让学生的感官敏锐起来
达芬奇认为视觉是人的心灵与外界沟通的要道,是最准确的感官。而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和训练人的视觉感受能力和形象表现能力为重要内容的。无论是对客观物象的感知,还是对客观物象的再现以及对艺术形象的创造,都离不开视觉观察这一基本的方法。重视对学生视觉感受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观察事物,养成学习生活中用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对于学生学好美术或其它学科。
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将来从事各种工作和研究,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事实表明,受过美术教育的人,其视觉感受能力大大强于没有接受美术教育的人。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观察,如学习《花儿朵朵》这课之前,先利用午后散步的时间和学生一起欣赏教室前面花坛里的花朵,让学生边看边思考:对于同一种类的花,开放的花朵与半开的花朵及花苞在形状上有什么区别?颜色深浅是否一致?同一片花瓣上的色彩是怎样变化的?不同种类的花朵在形状、颜色、大小方面又有什么不同?实物花朵的观察加上课堂上花朵图片的观察,使学生认识到同一物体在姿态、色彩上差异性,不同物体在形状及色彩上的丰富多样性。这样,他们反映在作品中的花朵异彩纷呈,花瓣有圆圆的,长长的,细细的,弯弯的,花形也是多种多样,有了视觉经验,学生在色彩的处理上更自如了,他们注意用同类色表现花瓣色彩的深浅渐变,会体现花瓣与花蕊间的明暗对比。
其实,在审美过程中,触觉、嗅觉、味觉作为配合视觉的感知,具有不可言说的辅助作用,虽然触觉、嗅觉、味觉等感官相对次要,但可使审美感知印象体现独特性和生动性,使综合性的美感增添了浓重的情绪色彩,这比某个感官单一感受所得到的艺术享受更丰富,因而领会的更深刻、真切。古典诗词中“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名句,都生动地纪录了这种感觉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绘画视觉语言的丰富离不开各感官的敏锐感知。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用眼睛去发现,我还注重引导学生用他们的耳、手、鼻等去感受体验,将感受转化为视觉语言,通过训练,让学生在观察事物获得视觉信息的同时得到质感、声音、气味等信息的联想。如学习“感觉肌理”时让学生用手触摸海螺、贝壳、麻袋、树叶、陶瓷等材料充分感受不同质地材料的肌理美,当学生磨印出漂亮的树叶纹理时,他们由衷地赞叹:啊,太美了!。学习《画触觉》时,把学生的眼睛蒙起来,进行“盲人摸物”游戏,让他们用手触摸不同的物体,如热水、石块、抹布、塑料、沙子、胶水等,说出摸到物体产生的感觉,其他同学猜猜是什么物体,尝试用点、线条、颜色去表现刚才摸过的物体给自己带来的感觉,比如用直线表示坚硬、光滑;用折线表示粗糙和刺手;波浪线表示柔软和流畅。颜色中蓝、绿可以表示冰凉;红、黄、橙表示温暖和滚烫;黄灰、红、蓝表示麻、软等感觉。充分打开学生的皮肤、鼻子、舌头等其它感觉神经,积极地调动它们与视觉的配合,学生就获得了深刻的感知效果。
总之,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各类知觉感受的敏锐对学生的想象、思维、创造、操作和审美都具有推动作用。
二、让学生的作品情感起来
美术教育的任务就在于促进学生审美情感的产生,完善其人格,锻炼其审美的感受和表达能力。强调情感因素是美术教学具有活力的重要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说,情感是美术教育的核心──美术教育即是情感教育。长期以来,成人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多以画得像不像、美不美为标准,甚至在学生的心目中也是认为只有画的像现实中的物体才是好的,其实,美术作业不需要画得和真实很相像,只要学生把自己的情感倾注于画面中,就是成功的作品,学生就能创作出自己真正想画的画。
在教学中,我就有针对性地寻找一些有创意的大师作品,去引导他们理解和认识美术作品并非是分毫不差地描绘真实。比如,我让学生比较梵高的作品“向日葵”和另一幅较写实的向日葵作品,学生开始时都认为写实的作品很美,接下来我让学生想象:如果这些向日葵都在舞蹈,那么你认为哪边的向日葵跳得更欢快?为什么?这下,学生有了更多的发现:大师的向日葵线条弯曲、拉长、变化的很多,像舞蹈时候的双臂,像飘舞的裙子,而另一幅作品中的向日葵线条变化较少。我再引导学生感悟梵•高《向日葵》的色彩运用。体验红、橙、黄三色的情感。通过比较、解读作品,使学生理解:原来梵高是用舞动的线条和燃烧的色彩来表现自己心中富有生命力的向日葵,从而激励学生学习向日葵热爱生命,积极向上的精神。除此以外,我还注意选择一些有趣的学生作品,以转变学生的观念,同时获得视觉上的冲击。在我的引导下,有些学生逐渐地自信起来,作业时不再对自己的作业遮遮掩掩,变得乐意在同学面前介绍自己的作品了。每当这时,我强烈地感受到,一幅画就是一颗美丽的童心。
在教学《会变的花、树、叶》时,先让学生观察花、树、叶的实物外形,再欣赏用花、树、叶的图案装饰的各种饰物,如靠垫、杯垫、瓷砖、桌布、相框等,在学生的啧啧称赞下再引导学生观察作装饰的花、树、叶有了哪些变化。通过这些环节的学习,学生理解了夸张、变形、添加等图案设计方法,同时,花、树、叶的形象从写实性到装饰性的变化,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大家都跃跃欲试,学习热情高涨,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创作一定是带着鲜明的感情色彩的。一位学生运用点、线、面等元素将花和叶夸张、变形,设计出一条色彩鲜明,图案富有特色的围裙,我问她怎么会想到设计一条围裙?她的回答让我感动不已,妈妈工作很辛苦,下班后她还要为我们做饭,她的一条围裙已经旧得看不出什么花纹了,如果我能做一条和这个一样漂亮的围裙送给妈妈就好了!揉进了对母亲的真情,这幅作品怎会不出众!
美术是情感艺术,情感性是美术的生命所在,真的是这样啊!
学生小学教育核心素养论文
一、保护、尊重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受教育者有能力过更健康的生活。生活是动态的、变化的,教育也不是固定僵化的,不要把过于宏大、笼统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生硬地灌输给儿童,而是引导用积极的生活经验与态度认同正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想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糟糕的事情。太看重输赢、成功、成才,很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小学儿童的生命小苗刚刚破土,生命之树开始生长,生命之花远未绽放。我以为,这个阶段培养儿童,在一定意义上,保护、尊重比开发更加重要,过度开发有可能酿成日后的悲剧。教育要让儿童认识到学习活动是自己有意义的劳动,是体现自己生命价值最重要的活动形式,儿童需要在这种劳动过程和积极快乐地参与中发展自己的素养。清华附小确立了“为学生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育人使命,体现他们对小学教育的价值追求:一是聪慧,即聪明和智慧,育人目标不仅是知识传授、能力发展,而且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发展;二是高尚,是对学生人格道德素养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他们希望培养的学生有高尚的人格和道德素养;三是奠基,是对小学阶段性目标的界定,体现了注重培养的阶段性和适应性;四是人生,是对学生生命全过程的关注,关注了学生的持续发展。清华附小以聪慧与高尚为儿童奠定生命底色,并具象为“身心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五大核心素养,有利于儿童形成完整的人格。这样的理念落实在课堂上,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样态。我曾经听过窦桂梅校长两次课,第一次是她带领学生阅读绘本《我爸爸》,在书中认识了那个虽有缺点,却也不乏可爱,最重要的是永远爱我的父亲的形象。当课堂的最后,在温暖的音乐声中,学生模仿着书中的句式说出“我爸爸像长颈鹿一样高,像大猩猩一样强壮”“我爸爸的肚子像西瓜一样圆”“我爸爸像雨水一样温柔”“我爸爸笑的时候像蛋糕一样甜”„„一份感动涌上心头,让我不禁湿润了眼眶。此后我又听过她执教《大脚丫跳芭蕾》,让我们惊讶的是道德教育专家希望学生建立的价值观,从四五年级的孩子嘴里竟然十分自然地、理直气壮、生动地表达出来。应该怎样对儿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按理不到特定的年龄,儿童并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但是核心价值观认同又确确实实是一个人道德修养、人格形成、公民品质、精神饱满的必经之路。可是很多学校和教师,为什么要做得那么生硬呢?透过窦校长的课,我能够感受到清华附小在力图寻找一些途径,比如:阅读、动手操作、辩论、比较、探究等,将一些抽象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进行链接,在一步一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来调动、牵引、凝聚共识,让孩子们自己感受价值观、体认价值观、表达价值观。这个过程是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孩子是感到安全惬意的,而这,恰恰有利于儿童道德价值观与审美情趣的形成。
二、分科教学与课程整合共促学生素养发展
课程整合中有两个问题特别值得我们关注。一是如何解决分科与综合的问题。我曾与美国研究教学模式整合的有关专家进行过对话,了解到他们主要是将原有的学科变成知识领域,此外还有主题教学、主题大单元等整合方式。我们知道,每个学科有不同的性质和核心知识,也有不同的方法和相应的训练,现在进行学科整合后,到底应该怎样处理分科与综合的关系,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二是提高教师的素质非常重要。现在我们说课程整合,通常是指学校层面上进行整合,而一旦进入课堂,怎么做还得看教师。教学是高度情境化的,教师如果没有整合的知识基础,没有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呼应,那么整合在课堂上就很难完全实现。清华附小“1+X课程”打破了过于以学科为中心、以分科为基础的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学科成绩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改变了碎片化、功利化的教学倾向,凸显了促进完整人健康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回避离开学生谈学科、离开学生谈教育、离开生活谈学科、离开真实的综合性活动谈智育、德育、美育的弊病。“1+X课程”既保留了传统分科教学的精华,当然是通过整合的方式,但同时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进行整合,把教与学进行整合,把既有的资源与生成的资源进行整合,将原有国家课程分类整合,形成按领域组合的学校课程设置,整合为五大板块,即品格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解决了学生应当学什么、重点学什么,以及怎么学等一系列核心问题。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戏剧课、创新实践课等整合形式,其效果十分明显。在教师层面,清华附小也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同一领域学科组的老师能根据本学科课程规划和学校课程设置计划,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处理教材,促进课程内容间的融合。每一个老师进入课堂后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用好学校研发的课程系列成果,通过《学科质量目标指南》让课程标准可视化,通过《乐学手册》让课堂目标可视化,通过“一单、一问、一练”让学生的课堂学习自主化,这样便很好地把握了课程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清华附小的课堂上,我看到了学生活泼泼的精神面貌,这让我觉得那就是孩子们本来该有的样态,是以课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应有的样态。
三、教育改革没有唯一的价值尺度,学生的发展是其核心
小学教育与教育体系内其他教育阶段相区别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基础性、全民性、义务性和公益性等方面。而最重要的特性是基础性,其核心是奠定儿童长远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我们对基础性的理解:一是强调它是整个教育制度的基础,小学教育是为学生升入中学作准备;二是强调培养目标上的“双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即使现在课标中加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但在一些课堂上,仍然是有名无实。近些年,日益激烈的“应试教育”,已经从中学蔓延到小学。众多家长把小学作为竞争的起跑线,提前演绎升学竞争。这种状况使小学生过早地丧失其本该具有的童年的纯真与欢乐,结果是学生学习热情随年级升高而下降,甚至对学习厌倦和逃避。对小学教育功能与价值的重新定位,可以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对每个学生个性潜能在尊重、保护基础上的开发,为健康个性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需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初步形成做适切的教育工作,将逐步替代对文化基础知识的灌输,它们应成为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具体包括:一是道德品质发展的基础。进入小学的儿童,随着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道德问题,小学教育应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并养成相应的道德习惯。二是智慧品质发展的基础。小学时期的儿童,正是知识潜力逐步显现并迅速发展的时期,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应当放在启迪儿童智慧发展上,知识教学应为智慧发展服务,反过来智慧的发展也会促进其对知识的需求。三是个性品质发展的基础。小学时期是儿童的个性倾向开始显露的时期,小学教育应当尊重、发现、维护,并培养儿童的个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四是身体发展的基础。小学是儿童身体迅速成长的时期,应当使儿童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掌握锻炼的基本技能、技巧,培养健康的体育精神,以保证儿童的健康发展。要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传统分科课程与当今课程整合,都具有其特有的价值,并不是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排他性关系。虽然我们目前在进行课程整合的改革,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科教学一无是处。美、英等国,来向我国的基础教育学习,让我们冷静思考:传统学科教育的优势何在?美国长期存在的教育观钟摆现象以及美国著名学者诺丁斯的研究提示我们:有可能走折中的道路,最重要的是要培养有激情、会关爱、善思考、能行动的人。教育应该为社会培养多种多样的人,教育必须适应不同的生命、不同的孩子,教育应当承认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知识形态,不同的方法论、工具和学习方法。并非每个学生都要求学到同样高的水平,可以允许水平的差异,但必须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个性。清华附小的老师们在用自己的行动冲破束缚,不断地突破当下以分数、以升学、以所谓成才改变命运的枷锁,为培养儿童健全、完整的人格,率先身体力行。他们努力丰富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知识结构,走出了传统那种“左手教材、右手教参、学科本位、各自为战”的工作方式,由原来的课程执行者变成了课程创生者。他们的许多极具创造力的工作,比如,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种子课程”,为有特殊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水木秀场”,利用各种所谓的边边角角的时间开设的“微课程”等,总之,他们在尽一切努力,调动起全部热情为学生的成长与成功提供各种可能性。他们的教育理想、教育探索精神感染着教育界,激励着希望中国基础教育有所改变、尽快改变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