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申报金湾区2017年度《金湾区加快推进科技创新驱动若干政策措施》项目奖补资金的通知
关于申报金湾区2017年度《金湾区加快推进科技创新驱动若干政策措施》项目奖补资
金的通知
区各相关企业、单位及个人:
根据《金湾区加快推进科技创新驱动若干政策措施》(珠金府办〔2016〕8号)精神,为激励我区企业(单位、个人)持续加大力度进行科技创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组织2017年度科技创新驱动项目奖补资金申报工作,并将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依据
《金湾区加快推进科技创新驱动若干政策措施》(附件1,珠金府办〔2016〕8号)
二、申报主体
(一)企业(单位)要求:商事登记在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和红旗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在金湾区国家税务局登记注册、有健全财务管理机构和财务制度;
(二)申报知识产权奖励的个人:需为金湾区户籍或在金湾区企业(单位)工作。
三、申报项目类型
(一)高企培育奖补项目(名单见附件4)1.高企认定
(1)申报补贴:区5万元,市10万元,共15万元;(2)通过奖励:区20万元(复审和重新认定10万元),市10万元,共30万元(复审和重新认定20万元);
2.培育入库
(1)申报补贴:区3万元(已申报高企认定申报补贴的企业不享受);
(2)入库奖励:区10万元; 3.高新技术产品
区1000元/件,奖励资金不超过2万元;市1000元/件,奖励资金不超过1万元。市区两级奖励资金总计不超过3万元。
(二)知识产权奖励项目 1.发明专利
(1)国内发明专利(自主申报):区1万元/件;市0.8万元/件(企业),0.5万元/件(个人);每个专利共可获1.8万元(个人1.5万元);
国内发明专利(受让、受赠、购买):区1万元/件;(2)美日欧专利:区3万元/件,市3万元/件;每个专利共可获6万元; 其他国家专利:区2万元/件,市2万元/件;每个专利共可获4万元;
(3)2017年度高企入库、认定通过且拥有2017年授权发明专利的企业,追加奖励2万元;
2.实用新型(软件著作权等):2万元/3件以上。3.名牌名标
中国驰名商标30万元/件;广东省著名商标10万元/件;广东省名牌产品10万元/件(已申报同级政府奖励的不享受)。
4.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市5万元/家。
5.获得《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GB/T 29490-2013)贯标认证的企业:市5万元/家。
6.中国专利奖市级奖金:金奖60万/项;优秀奖30万/项。
(三)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配套资金
1.2017年获得国家、省、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基金扶持:1:1配套奖励(依照企业正式签订的项目合同金额);
2.2017年经省级以上有关部门认定为“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补贴资金:1:1配套奖励。
(四)孵化器育成体系配套奖励
1.对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孵化器的企业分别给予200万元、150万元、100万元的一次性配套奖励;科技企业孵化器,根据市级以上年度考核评价结果,对营运情况良好的,按照就高原则给予1:1配套奖励。
2.对经认定的市级以上孵化器,为科技创业人员和在孵企业投资购置用于公益性的专业性仪器设备(含软件)及提供专业服务的公共平台,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上的,获得市级以上财政资助的,就高原则依照该市级以上财政资助金额给予1:1配套奖励;
3.企业在孵期间或毕业后1年内,在2017年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每认定一家,给予企业所在孵化器配套补贴5万元。
(五)各类研发机构扶持奖励 1.新型研发机构
2017年首次列入珠海市培育计划的新型研发机构奖励200万元。新型研发机构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经市年度考核评价后,对获得市扶持资金的进行1:1配套补助;
2.技术中心
国家级60万元,省级40万元,市级20万元(已申报同级政府奖励的不享受); 3.工程中心
国家级40万元,省级20万元,市级10万元(已申报同级政府奖励的不享受);
(六)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奖励
成功入选广东省创新创业团队的,按照市级补贴给予1:1配套奖励。
四、申报材料
(一)金湾区2017年度科技创新驱动项目奖补资金申报表(见附件2);
(二)证明文件:
1.项目1(高企培育奖补)不需要提供证明文件; 2.项目2(知识产权奖励)提供专利授权证明;3.项目3(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配套资金)提供政府项目认定公示文件和上级财政拨款证明;
4.项目4(孵化器育成体系配套奖励)中1、2提供政府项目认定公示文件和上级财政付款证明;项目4中3提供企业入园证明;
5.项目5(各类研发机构扶持奖励)提供政府项目认定公示文件和上级财政拨款证明;
6.项目6(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奖励)提供政府项目认定公示文件和上级财政拨款证明;
(三)企业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 证(或三证合一)复印件。个人请提供身份证和工作证明;
(四)企业开户许可证。个人需提供银行卡户名、账号、开户行。
五、申报程序
网上申报—网上审查—纸质材料报送-纸质材料复核。
(一)企业网上申报:
符合申请条件的企业(单位)及个人请登录“金湾区创新驱动发展项目资金申报系统”(网址 http://xmsb.jwgyy.net)选择“科技类项目”进行申报。未在该系统进行注册的企业企业需按系统要求进行注册,获取用户名和密码,然后填报2017年度创新驱动项目相关申请资料,并网络提交(系统操作指引请查阅附件3)。已注册的企业继续使用原有帐号密码进行申报,账号为注册系统所用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如忘记密码,需持本人身份证、公司营业执照、本人工作证明前往区政府办公中心 3 号楼 111 室重置密码,联系人王梦姣。
(二)主管部门网上审查:
申报主体网上提交审核后,主管部门按照“先报先审”的原则审核企业在线填报的信息,申报主体可登录系统查看状态。网上初审通过的申报主体将收到区科工信局统一发送的网上审核通过信息,未通过的申报主体将收到“审核不通过”及具体原因的信息,请各申报主体按照信息提示修正申 6 报内容并重新提交。
(三)纸质材料报送:
审核通过后企业及机构将申请表及相关附件材料装订成册(按照“申报表-证明材料-营业执照或个人身份证明-开户许可证”顺序装订,附件2第一页为封皮),在对应位置签字盖章,材料一式一份,统一使用 A4 纸张装订,请勿用塑料夹或文件夹等塑料外包装。
书面申报材料请于6月27日下午5:00前报送至金湾区科工信局王梦姣处,如邮寄只接收EMS。(电话:7263009,***。区政府办公中心 3 号楼 111 室)。
六、时间安排
(一)网上申报
6月11日-25日下午17:00(逾期系统将自动关闭,无法进行申报);
(二)网上审核
6月11日-29日下午17:00;
(三)纸质材料报送(逾期未做纸质材料报送的将视为自动放弃)
6月11日-29日下午17:00。
七、其他
(一)本次项目为后补助,奖补时间范围仅限于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
(二)企业及单位对所获得的扶持资金应应用于技术创新和相关事项,并在企业年度财务报告中说明使用用途。
(三)区政府对弄虚作假申报资金或将扶持资金挪为他用的企业及单位将依规追究责任,并追缴扶持资金。
附件:
1、《金湾区加快推进科技创新驱动若干政策措施》金府办〔
2、金湾区
3、金湾区创新驱动扶持资金申报系统操作手册
4、金湾区
2018
(珠2016〕8号)
2017年度创新驱动扶持资金申报表
2017年高企培育奖补名单(内附五套表)7263009,***)年6月5日
(联系人:王梦姣,
第二篇:珠海市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
珠海市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粤发„2014‟12号)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粤府„2015‟1号),优化全市创新创业环境,特制定以下若干政策措施。
一、探索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 突出港澳特色,发挥高新区创新驱动龙头作用和横琴新区的政策优势,整合创新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构建更加开放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创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鼓励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外籍高层次人才永久居留权、外资人才中介设立、科技金融创新等方面争取先行先试的政策。
二、实施普惠性企业研发补助
认真执行《珠海市企业研究开发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珠科工贸信„2013‟230号),在落实企业研发费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基础上,市区财政通过预算安排,对已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的企业,按税法规定税前可扣除的研发经费税前加计扣除额为参考额度,对企业实行普惠性财政补助,引导企业有计划、持续地增加研发投入。
三、开展科技创新券试点工作
— 1 — 市政府发行创新券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创新券分为一般券和专项券。一般券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向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购买科技成果或技术创新服务,促进产学研合作和技术转移转化。专项券用于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包括市级以上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根据试点工作情况,对创新券适用范围进行调整。具体实施细则由市科工信局会同市财政局制定。
四、探索创新产品与服务远期约定政府购买制度
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和政府购买实际需求,推动落实创新产品与服务远期约定政府购买政策。发挥政府购买和公共财政的引导功能,通过远期约定政府购买,为当前的创新主体和未来的创新需求搭建桥梁,降低创新风险,激发创新活力。参照省具体实施方案,由市财政局会同市科工信局牵头制定我市落实方案。
五、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用地政策
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城乡规划的前提下,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全市计划用地作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用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用地基准地价执行我市基准地价政策修订后新型产业用地的地价标准,在基准地价修订前执行工业用地的地价标准。允许科技企业孵化器项目用于研发总建筑面积的50%,在不改变孵化器用地功能的前提下,其载体房屋可按幢、层等有固定界限的部分为基本单元进行分割销售和转让。已出让且建成— 2 — 运营的孵化器项目,在通过认定并经市政府批准后,可依法办理土地用途的变更手续,办理土地变更登记。鼓励通过“三旧”改造建设孵化器。具体实施办法由市国土资源局及市城市更新管理办公室分别牵头落实。
六、构建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
出台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认定和扶持办法,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孵化器分别给予100万元一次性财政奖励。对新建或改扩建新增孵化面积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符合条件的给予财政补助。科技企业孵化器,根据考核评价结果,对营运情况良好的,可给予30-50万元孵化奖励。对各区(功能区)认定的孵化器,市财政按区财政补助额的50%给予联动支持。进一步完善促进创业政策,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在珠高校建设众创空间和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并给予一定的创业培训补贴、租金补贴和优秀项目资助。支持举办或参与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大赛,鼓励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由市科工信局和市人社局分别牵头落实。
七、建立对科技企业的投融资补偿和引导制度
建立面向科技企业孵化器的风险补偿金,对天使投资失败项目给予一定补偿;对在孵企业首贷出现坏账项目,给予一定比例本金补偿。支持我市创业投资机构向国家、省申请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子基金”,支持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起设立主要投向科技企业的子基金。由市金融局会同市科工信局和市
— 3 — 财政局落实。
八、落实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自主处置权 除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外,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可自主决定科技成果的实施、转让、对外投资和实施许可等科技成果转化事项,不需报请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批。由市教育局协调落实。
九、落实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所得收益管理政策
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在珠海转移转化。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全部留归单位自主分配,纳入单位预算,实行统一管理,处置收入不上缴国库。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用于人员激励的支出部分,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暂不纳入绩效工资管理。由市教育局协调落实。
十、落实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转化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个人奖励约定政策
财政、国有资产管理、知识产权、工商、监察等部门对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个人奖励的约定和确认应当予以承认,并就确认方式和程序制定配套规定,落实国有资产确权、变更,知识产权、注册登记等相关事项。税务部门落实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个人奖励时,获奖人可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
十一、落实科技人员职称评审政策
将专利创造、标准制定及成果转化作为职称评价的重要依据。科技人员参与职称评审与岗位考核时,发明专利转化应用情况与论文指标要求同等对待,技术转让成交额与纵向课题指标要求同等对待。由市人社局牵头落实。
十二、加大新型研发机构扶持力度
落实《关于推进珠海市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智能环保家居、软件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智能机器人等产业,通过财政资助、空间支持、人事待遇等政策杠杆,引导和支持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对首次列入培育计划的新型研发机构给予一次性200万元补助,用于补贴其科研仪器、设备和软件购置等。对新型研发机构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经考核评价后,最高可获得100万元经费补助。重点新型研发机构可按“一事一议”方式经市政府同意给予支持,不受上述额度限制,并可在一定时期内给予持续支持。
税务部门按规定落实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税收优惠。依法落实省政府重点扶持且纳税确有困难的新型研发机构,可酌情给予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税收优惠。
十三、完善高层次人才安居保障政策体系
高层次人才住房以货币补贴和实物配租相结合,可通过租房补贴、购房补助和租住人才周转住房或公共租赁住房的方式分类
— 5 — 保障。市、区政府可以通过集中建设或购买商品住房等多渠道、多形式筹集高层次人才周转住房。市引进高校可以利用政府划拨的教职工住房用地,建设本校教职工住房,统筹解决教职工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住房问题。支持市引进高校、科研机构和大型骨干企业可以利用自有资金购买或租用商品住房出租给高层次人才居住。高层次人才周转住房的建设、使用和管理按照我市的相关规定执行。
十四、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落实市政府与省科技厅签订的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联合推进工作协议,对获得省重大专项支持的项目给予不低于50%的财政资金配套支持,由市区财政1:1分担。围绕我市智能环保家居、软件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智能机器人等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需求,遴选4到5个重点技术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市级的重大科技项目,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一批重大战略产品,壮大一批骨干企业,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十五、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
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市、区财政对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复审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助。各级税务机关确保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辅导服务机构建设,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材料组织、研发费用辅助账设置、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等方面辅导服务。组织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项目,并择优向科技部和省科— 6 — 技厅推荐,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十六、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市级以上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给予支持,经认定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分别给予最高500万、100万和30万元的财政补贴,用于支持企业购置研发、检测设备。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给予最高70万元的补助。支持方式按照创新券制度实施。企业利用自有土地建设研发机构的,简化审批流程,减免相关规费。企业在工业用地范围内建研发大楼,工业用地性质不变。土地配套政策由市国土资源局牵头实施;扶持政策由市科工信局牵头制定。
十七、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围绕我市现有优势产业和布局发展的未来产业,对创新创业团队,给予包括项目启动补贴、项目投资和担保贷款等最高2000万元的项目经费扶持。鼓励创新创业团队申报广东省创新创业团队引进计划,成功入选的,按照1︰0.5的比例给予配套资助。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创业人才和青年优秀人才(创业类),以创业项目经费资助(最高200万元)、场地租金补贴和研发费用补贴的形式给予扶持;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青年优秀人才(创新类),以工作津贴的形式给予扶持。对经我市推荐,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和省“领军人才”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以及入选国家、省创新创业资助计划的留学人员,按所获得国家和省的扶持额度,市财政按照1:1的比例给予配套扶持。
十八、加强企业知识产权运营和保护
建设全国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横琴特色试点平台,探索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和跨境交易等特色业务,为科技型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融资提供新机制和新平台。加强知识产权法制和执法能力建设,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体系。由市知识产权局负责推进。
第三篇:2015年四川省创新驱动及新兴产业发展资金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1
创新驱动及新兴产业发展资金
(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申报指南
一、重点方向
以促进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线,围绕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优势产业和“7+3”产业发展为重点,突出重点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攻关示范和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进一步促进产业技术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向中高端迈进。
二、申报条件
(一)在川工商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和央属企业集团在川纳税分公司;
(二)开展实质性生产经营活动1年以上;
(三)符合《四川省企业技术创新条例》、《四川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的项目;
(四)项目具备相应的技术和产业化条件,生产经营中无违法行为。
三、专项设置
(一)重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攻关示范项目(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
(三)资料要求:1.上报文件及《2015年四川省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项目汇总表》;2.重大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攻关示范项目、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创新能力提升项目的《2015年四川省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项目申报书》、可行性报告及附件(装订成一册);3.企业技术创新专项的《2015年四川省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项目申报书》及附件。所有申报资料一式2份分别报送省经信委技术创新处、财政厅经建处。
附件2
创新驱动及新兴产业发展资金(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项目申报指南
一、申报条件
(一)项目内容须符合本支持项目方向。
(二)在四川省行政区划范围内登记注册并纳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单位。
(三)企业管理规范,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会计信用和纳税信用良好。
(四)具备实施项目所需的技术、资金、人力资源等条件,开展实质性生产经营活动一年以上。
(五)申报单位近两年未发生较大安全生产事故和环境污染事故。
(六)项目实施周期原则上不超过2年。
二、申报范围
主要是针对制造业企业个体信息化建设需要和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优先选择具有推动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在行业中具有典型意义和示范作用的建设项目,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转型升级发展。
(一)支持原则。
6供支持。
5.推动物联网技术应用,促进社会发展。
(1)支持物联网技术在生产制造业中的物化应用。(2)对采用物联网技术在农业、医疗、环保、旅游、食品安全、智能家居方面已部署的实际应用,在全省各优选1-2个项目作为典型示范提供支持。
(3)支持物联网产业服务共性支撑平台建设。
三、申报程序
(一)各市(州)经济和信息化委、扩权试点县(市)工业经济主管部门会同财政局按属地原则,组织项目单位完成申报程序。
(二)原已经入库的项目单位要在原入库材料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申报表格和上载编制完整的《2015四川省创新驱动及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专项)申请报告》电子版本。
(三)项目申报单位完成网上申报后,要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向所在地经济和信息化委(工业经济主管部门)、财政局报送申请报告纸质版本。
《2015四川省创新驱动及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专项)申请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1.2015四川省创新驱动及新兴产业发展项目(两化融合专项)申报表;
2.项目实施的主要内容;
3.企业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4.经审计的2014年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
5.项目已支付凭证、施工照片等证明形象进度的材料,证明项目建设资金到位的企业银行存款、银行贷款和其它融资证明文件;
6.与项目申报有关的证明(如专利证书、研产用合作合同、科技成果鉴定证书、获奖证书等);
7.其它与项目相关的材料;
8.对所提供材料、文件真实性负责的声明。各证明类复印件需加盖企业鲜章。
(三)各市(州)经济和信息化委、扩权试点县(市)工业经济主管部门牵头,会同当地财政局对申报单位的申报资格条件及相关材料进行严格审核后,分别向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财政厅报送“2015省创新驱动及新兴产业发展项目(两化融合专项)推荐表”、所推荐项目申报单位的《2015四川省创新驱动及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专项)申请报告》各1份。
扩权试点县(市)需抄送市级经济和信息化委、财政局备案。
(四)央属和省属企业单位直接将《2015四川省创新驱动及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专项)申请报告》分别报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信息化处、财政厅经建处各1
(四)优先支持国家及省级工业强基工程的项目。
(五)优先支持银行贷款、设备融资租赁等多种融资方式进行建设的项目。
三、申报程序
(一)各地工业经济主管部门根据通知要求审查申报企业和项目资格条件及相关资料,完成网络审核。
(二)网络审核通过后,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和财政厅将确定的项目及时通知各市州,各市(州)、扩权县(市)组织本地企业准备相关材料、参加专家评审。企业应委托国内具有相应资质的咨询机构编制资金申请报告,有条件的单位可自行编制资金申请报告。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应按以下顺序装订成册:
1.各地工业经济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联合申报文件; 2.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正文;
3.《四川省企业技术改造资金申请表》; 4.企业营业执照和组织机构代码复印件;
5.项目投资核准(备案)及其他审批文件复印件; 6.企业主要的建设资金到位凭证; 7.经审计的上会计报表或审计报告;
8.关于项目投资数据已纳入统计范围的证明材料; 9.项目支付凭证、施工照片等证明形象进度的材料; 10.企业关于项目及所附材料真实完整性的承诺。
四、有关要求
(一)各地工业经济主管部门和财政局对申报项目资格条件及相关资料进行初审,负责项目及申报资料的现场审核,确保项目真实性和申报材料真实完整性,并在联合上报文中共同承诺对项目真实性和材料真实完整性负审核责任。
(二)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一式9份,其中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技术改造处8份,财政厅经济建设处1份,同时报送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及主要附件电子版。
项目评审为一次性审查,申报材料需在规定时间内一次性报送齐全。项目资料报送后,原则上不再接受项目补充资料。
314
六、申报要求
同一同一企业(单位)不重复支持。项目申报采取网上填报和纸质文件上报两种方式,纸质文件与网上填报内容必须一致。
(一)资料要求。
1.各地纸质申报资料一式两份报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由市(州)经济和信息化委汇总相关项目简表形成汇总表。纸质申报材料要按要求装订成册,项目材料不全或不规范及未在指定时间完成相关资料网上申报的不予受理。
2.网上申报资料所有提供的图象电子文档必须采用有关资料原件彩色扫描或拍照,必须与纸质文件一致。图象电子文档均采用JPG格式,图片大小建议1200×800,多页图象文件采用word文档插图,文件大小不能超过1M,图象清晰,不允许旋转90°或倒臵。
(二)有关要求。
相关资料由市州统一报送相关资料,项目单位不单独报送。网上申报资料必须与纸质资料一致。
项目汇总表请各市州统一汇总后,报送至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产业园区处)。
注:相关附件格式及要求详见川经信办园区„2014‟147号文。
第四篇:关于做好XXXX县人才政策奖补资金申报的通知
关于做好XXXX县人才政策奖补
资金申报工作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我县人才新政,及时兑现相关人才奖补资金,现就做好XXXX县人才政策奖补资金申报工作通知如下:
一、申报时间
20xx年x月x日——x月x日。
二、申报企业
XX县内所有正常纳税、足额缴纳社会保险的实体经济企业。
三、申报对象及补贴依据
1、XX企业全职引进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及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才
:依据《XX县引进高端人才暂行办法》(x发〔xxxx〕xx号)第五章“引进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及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高级技师,给予每人10万元安家补助,每月2000元人才津贴;安家补贴5年内发放完毕。安家补贴和人才津贴由县财政和用人单位各承担50%”。
2、XX企业全职引进的全日制本硕生:依据《XX县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x发〔xxxx〕x号)第十九条“对进入我县企业就业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全日制本科毕业生,享受1年人才津贴,硕士研究生每月300元,本科毕业生每月200元。”。
3、XX新建的省、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XX县引进高端人才暂行办法》(x发〔xxxx〕x号)第四章“新建省级、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给予30万元、20万元的建站资助”。
4、XX新建的国家级、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XX县引进高端人才暂行办法》(x发〔xxxx〕x号)第四章“新建国家级、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给予20万元、10万元的建站资助”。
四、申报材料
1、符合XX企业全职引进的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全日制本硕生及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才提供:1、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专业技术职称证)复印件;
2、与企业签订的5年以上聘用合同;3、企业上下半年各一个月的工资或缴纳保险证明(加盖公章)。
2、符合XX新建的省、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及国家级、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提供:建站申请、批复文件、工作站情况报告。
五、工作流程
1、申报。申请人所在用人单位按照申报范围和条件,对申请人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一式两份)的真实性进行审核把关,符合申报要求的,由用人单位报送县委组织部人才工作股(县委xxx室)初审,逾期不予受理。
2、审核。报送资料初审后,由县人才办组织相关部门联合复审后形成复审意见,报县人才工作领导组主要领导。
3、会议决议。县人才办将复审意见汇总后报县人才工作领导组会议进行决议。
4、集中公示。根据决议结果对资金申报项目进行集中公示,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
5、资金拨付。经公示无异议后,按照规定程序和渠道拨付资金。
XX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xxxx年x月x日
第五篇: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意见
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意见
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人民政府(2011年5月18日)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最新要求,切实加强科技进步与创新,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内生发展动力,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根据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的决策部署,现就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大意义
(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关系江苏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明显加大,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正在加快转变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已成为世界发展的大势。“十二五”时期是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胡锦涛总书记殷切希望江苏继往开来,坚持“两个率先”,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并明确提出“六个注重”的新要求,强调要注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加强自主创新。江苏人多地少、资源环境约束矛盾突出,能否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依靠科技的力量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经济强省建设的成效,直接影响到“两个率先”的进程。针对“十二五”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省委、省政府在明确提出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基础战略的同时,把创新驱动提升到战略层面,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进一步强化了创新发展的鲜明导向。各级党委、政府务必从全球的视野、核心的地位、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大意义,举全省之力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使创新真正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先机、掌握主动。
(二)把推进科技创新工程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全省上下坚持把科技创新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加快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全社会科技创新意识和全民科学素养明显提高,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科技支撑和引领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科技进步与创新正处于活跃期。在新的发展阶段,全省上下要进一步明确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目标和内涵,按照系统化安排、项目化落实的要求,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工程,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瓶颈,构建有利于解放科技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创新国际化,大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确保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部署落到实处,实现重点突破,取得预期成效。
二、明确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三)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建设创新型省份,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主攻方向,以科教和人才为重要支撑,着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和社会发展创新,着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着力完善有利于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富有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大幅度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四)奋斗目标。到2015年,力争在“十一五”基础上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三个“翻一番”,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创业投资规模、科技企业总数三个“翻两番”,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5%,人力资本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5%以上,百亿元GDP专利授权数达400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以上,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五)重点任务。围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组织实施“六大计划”,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实现重点突破。
——高新技术攀登计划。针对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问题,实施一批重大自主创新项目,突破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获取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原创性成果,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端产品,努力抢占产业科技制高点。到2015年,国际PCT专利超过1000件,主要产业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高新技术产业“双提升”计划。实施一批科技创新专项,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培育一批千亿元级、百亿元级特色产业集群和基地,显著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层次,显著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以上。
——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深入实施自主创新“双百工程”,集成国家、地方及社会创新资源,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到2015年,在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培育100家以上产值超百亿元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创新型园区建设计划。明确高新园区新的发展定位,建立科学的考核导向,引导和推动高新园区加快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努力成为自主创新核心区、转变发展方式先行区、新兴产业先导区、科学发展示范区。到2015年,全省高新园区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授权发明专利达100件以上。统筹推进各类科技创业园和科技产业园建设,使之成为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
——民生科技促进计划。适应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科技需求,积极推进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实施科技社区创建行动、民生科技促进行动、节能减排科技支撑行动、民生科普进社区行动,开展科技应用示范,显著提升科技对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支撑作用,让人民群众真正从科技进步与创新中得益受惠。到2015年,建成10大民生科技示范工程,突破100项重大公益性关键技术,推广应用200项先进适用技术和产品。
——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围绕重点产业和科技优先发展领域,大力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以及具有战略眼光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和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并强化人才服务体系建设,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出成果。到2015年,引进100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团队、2000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重点培养1000名科技企业家、4000名中青年创新型科技人才,选派10000名教授、博士到企业和基层服务。
三、着力推进重大技术研发和突破
(六)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研发。围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组织实施高新技术攀登计划,在新型光伏电池及系统、大功率海上风电机组、高性能战略材料、大品种创新药物、新型节能装备、物联网核心器件及应用系统等重点领域,推进重大产业技术研发,攻克一批重要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先进技术储备,努力满足当前和长远发展的科技需求。下转A2版
上接A1版 紧扣产业链重要节点,遴选若干关联性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共性技术,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争取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进展。积极引进高端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争取在掌握优势产业核心技术、前沿先导技术、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
(七)培育未来创新发展的技术优势。面向国际科技前沿、江苏战略需求与未来产业发展,在干细胞、微纳制造、系统生物、云计算、高温超导、数字农业等高技术领域超前部署,统筹各类科技计划,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前瞻性技术研发项目,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主动融入国家创新战略,积极争取国家创新资源,促进应用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与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的紧密衔接,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泛应用前景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
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提升”计划,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加快向产业转移和转化。集成各类产业技术发展资金,组织实施产业科技重大专项,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及
高端装备制造、光电、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产业带动性强的战略整机或产品系统,加快重大创新产品的应用示范,建设一批支撑产业持续创新的重大科技平台及研发与产业化基地。超前部署膜材料、清洁能源、纳米科技、超导材料、机器人等先导性新兴产业,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带动性强的战略产品,形成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的创新源。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紧紧抓住研发、创意设计、商业模式创新、销售服务等重点环节,推动高技术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向研发和服务两端延伸。
(九)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向高端环节攀升。全面推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着力培育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工程机械、数控机床、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等市场占有率高的优势产业集群,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研制一批重大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形成一批重要专利群,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重点突破核心装备、关键材料和核心器件等高附加值环节,提升产业层次和国际竞争力。运用数字化设计、绿色制造等新技术,大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节能减排和信息化水平。
五、不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十)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瞄准世界一流水平,遴选一批具有较大规模优势、较强创新实力、具备发展潜质的骨干企业,采取“一企一策”方式,加快培养具有国际眼光、战略思维的创新型企业家,支持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企业实验室或科学家工作室,集聚国际顶尖人才和团队,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技术条件和研发水平的重大创新平台,掌握一批产业级重大原创性技术成果,造就在国际上影响行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推动创新型领军企业主动介入国际研发分工、设立海外研发中心、更多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发展。
(十一)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努力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企业真正成为创新需求、研发投入、技术开发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加强企业研发平台建设,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技术研究院,支持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鼓励支持企业按照市场需要开展技术创新,努力实现从一般产品应用开发走向自主创新、从面向自身发展转向引领行业发展。引导企业将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紧密结合,开展产品形态创新、商务模式创新、组织模式创新。实施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示范推广工程,进一步调动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六、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园区
(十二)推动高新园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实施创新型园区建设计划,引导高新园区着眼自主创新,着力集聚创新资源和高层次人才,加快研发和转化先进科技成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内生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根据各地实际和发展基础,按照专业化、特色化、集约化的要求,明确各园区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有针对性地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园区做强做大主导产业,抢占产业技术创新和发展制高点,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产业布局。进一步推动海内外创新资源进入高新园区,重点建设好10个集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为一体的创新核心区,使之成为园区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建设省级高新区,推动符合条件的省级高新区申报国家级高新区。引导高新园区与沿海和苏北地区加强合作,通过挂钩支持、共建分园等方式,实现空间拓展、协作共赢。
(十三)统筹推进科技创业园和科技产业园建设。充分发挥我省科教优势,引导相关高校集成创新资源,扎实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加强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园区的合作,充分发挥连接上游科学研究与下游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纽带作用。围绕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突出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特色鲜明的要求,加快规划建设科技产业园,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园,使之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重要基地。加快提升留学生创新园、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创业园等建设水平,大力吸引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创办高科技企业,催生一批高科技新业态,重点建设一批规模大、功能完备、海外人才高度集聚的国际创业园。
七、切实加强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
(十四)发挥科技对改善民生的促进作用。实施民生科技促进计划,积极打造民生科技,围绕感知健康、绿色建筑、公共安全、智能交通、防灾减灾、水环境综合治理、科技强警等重点领域,着力开展先进技术攻关,显著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和集成创新能力。大力创建科技社区,围绕智慧生活、平安生活、低碳生活,建设以“新知识普及、新技术示范、新产品应用”为主要内容的“三新”科技社区,并成为民生科技成果的展示区、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区和科技惠民的先行区。坚持科技引导、改革创新和实验示范,建设一批主题突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十五)强化农业技术集成与创新示范。推动科技资源和成果向“三农”倾斜,以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实施粮食丰产、设施农业、科技富民强县、新农村建设、农村科技服务行动,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生物农业,加强品种创新,开展优质高产多抗农业新品种联合攻关,重点育成一批主要农作物、蔬菜园艺及畜禽水产等新品种,建立稻麦生产良种化、机械化、精确化、可持续技术体系。加强农产品生产、食品全程质量安全控制、食品安全质量检测等技术集成示范,形成从“田头”到“餐桌”双向全程质量安全技术体系。开展秸秆等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污水及垃圾处理、化肥农药减量使用等技术集成示范,建立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新模式。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活动,加快全省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网络建设,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完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十六)提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科技水平。按照建设绿色江苏和生态省的要求,在污水深度处理、大气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防治、土壤污染修复、固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药化肥污染防治、环保新材料研发、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等方面实施一批科技计划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建设一批应用示范工程,切实提高环境质量,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积极开展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加快建立符合省情特点、产业发展方向和污染防治需要的地方环境标准体系。着力构建设备和技术先进的生态环境监控平台,及时准确反映生态环境质量和变化趋势。开展节能减排科技支撑行动,重点开发一批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推广应用一批共性技术,保证节能减排工作顺利推进。
八、全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十七)面向创新创业实践育才引才。大力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引进计划,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组织实施十大人才工程,依托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培养造就一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进一步组织实施“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支持高校联合企业布局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重点学科和研发机构,加快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深入开展招才引智工作,培育国际化引才活动品牌,着力引进海外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紧缺人才;整合人才、项目经费,大力引进创新团队,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组团创新创业;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市县区、开发区和企业)联合引进和使用海外人才。
(十八)加大高层次人才政策创新力度。建立健全省市县乡四级人才发展统计体系,进一步强化对人力资源投资占GDP比重、人才贡献率等指标的考核,逐步完善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元化的人才投入机制。完善有利于发现、选拔、使用人才的体制机制,完善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考评体系,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政策,提高科研项目经费中人才培养引进的支出比例。打破制约创新与创业的政策壁垒,促进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的人才互动交流,从高校院所选派教授、博士到企业、基层服务,吸引“千人计划”人才到企业建立工作站;选聘优秀科技企业家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建设“人才特区”和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基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供优质服务,使之成为高端人才密集区、创新创业人才首选区,构筑具有持久竞争力的区域发展优势。加快建设人才公寓,积极改善高层次人才生活条件。
九、积极构建科技创新工作新格局
(十九)优化区域创新体系空间布局。立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创新基础,深化创新工作部署,加快实现苏南创新提升、苏中创新跨越、苏北创新突破,整体加强科技进步与创新。深化南京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支持南京建设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中心。大力推进国家
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开展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氛围浓厚、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创新区域。加快建设沿海科技走廊,广泛集聚创新资源,推动苏中和沿海地区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物流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苏北地区建设一批特色创新基地,支持苏北与苏南共建科技园区,进一步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规模,努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二十)规划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按照“深化改革的先行区、创新驱动的引领区、新兴产业的集聚区”的目标定位,解放思想,大胆实践,以体制机制突破为动力,以集聚创新资源为重点,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显著提升内生发展能力,努力把苏南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经济集聚区,带动全省创新型经济加快发展。省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指导编制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组织推进示范区建设工作;苏南各市负责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目标和政策措施,加快启动建设,争取早日纳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布局。到2015年,苏南地区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十、不断加大知识产权工作力度
(二十一)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强化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导向,激励自主知识产权大量涌现。全面推行我省地方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大力提升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争取大中型企业均拥有发明专利。加大对创新成果获取知识产权的扶持力度,促进创新成果及时形成相应的知识产权。强化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核心技术转化的支持,积极扶持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专利的转化。鼓励企业之间组建技术联盟和知识产权联盟,共同转化知识产权成果,形成合理的产业链和成果转化的群体优势。加强知识产权创业园、软件园、植物新品种试点示范基地、特色版权产业区等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大力吸引海内外科技人才利用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创业。实施技术标准专项,加强重要技术标准研制科技攻关,推动有条件的企业、高校院所和行业协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二十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完善跨地区执法协作机制,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深入开展知识产权预警工作,以新兴产业为重点,定期发布相关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发展态势报告,对知识产权侵权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知识产权争端的事件提出预警,及时控制和组织应对,并指导企业有效规避知识产权风险。健全维权援助机制,帮助市场主体依法应对知识产权侵权纠纷;鼓励引导企业、行业和地区之间建立知识产权维权联盟,推动市场主体特别是外贸企业和中小企业依法联合维权。
十一、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二十三)加大重点领域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在总结南京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科技体制改革试点省份建设,着力破除影响科技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推进高校院所科研体制改革,创新组织形式,加强以应用和产业化为导向的评价考核,引导科研活动更好地面向实际需求。完善知识产权、技术等作为资本参股的制度,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进一步创新科技投入机制、成果评价机制,促进科技创新成果持续大量涌现。健全技术转移机制,加快建设面向国内外的高水平技术转移平台,鼓励支持我省高校普遍建立技术转移机构和专职服务队伍,畅通转移渠道,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十四)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载体建设,重点发展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产学研各方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需求,整合创新资源,联合开展攻关,实现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在产业层面的有机衔接;引导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共建高水平的重大研发载体;建设跨国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区域性技术合作平台,为企业参与国际研发分工、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提供支撑;鼓励企业设立由高层次人才领衔的各类新型产学研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引导企业介入高校院所早期研发,构建利益共同体,形成合作长效机制。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在全省集中力量建设20个以上产学研合作创新密集区。促进产学研资源向苏北地区集聚,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式建设一批新型产学研共建的研发机构。依托高校院所、创新型骨干企业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
盟,加强各类科技公共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科技服务专业化、社会化和网络化水平。
(二十五)提升开放创新能力和水平。发挥开放大省优势,深化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展获取和利用海外创新资源的渠道。支持外资研发机构发展,吸引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落户江苏,加强与外资研发机构的合作,促进外资企业技术溢出。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鼓励支持企业到海外建立或兼并研发机构,就地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着力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国际合作联盟,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共同开展技术创新,参与制定国际技术标准,努力提高我省开放创新能力以及在相关技术标准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二十六)推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积极争取开展国家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省建设,创新体制机制,突破瓶颈障碍,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实现政府引导性投入稳步增长、企业主体性投入持续增长、社会多渠道投入大幅增长。不断增加各级财政对科技进步与创新工作的投入,确保科技经费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充分发挥省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通过阶段参股、跟进投资、投资保障和风险补助等方式,推进地方设立引导资金,吸引境内外股权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保险公司等投资机构在我省开展创业投资业务,尽快扩大创业投资规模,到2015年达2000亿元。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稳步推进知识产权质押、高新技术企业挂牌交易、科技企业债券、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等工作。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全面推进国家高新区开展国家股份代办转让系统(新三板)试点;启动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以创业板、中小板为重点,为高成长性科技企业上市开辟绿色通道。加快发展新型科技金融组织,探索建立一批科技担保公司、科技保险公司,推进有条件地区设立科技支行,扩大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范围。
十二、努力为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二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建设创新型省份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认真研究重大问题,制定落实政策措施,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和科技创新工程有力有序有效实施。坚持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科技创新工作,完善市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加快健全以科技进步与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明确目标要求,谋划思路举措,密切协调配合,形成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十八)抓好协同整合。制订完善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和举措,加大执行力度,简化手续,规范操作,加强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套,形成全省推进科技创新工程的政策合力和叠加效应。加强科技管理创新,整合并优化配置全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全社会创新资源,促进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创新载体的大型仪器设备和技术服务实现开放共享。大力推动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重大自主装备首购首用等政策的落实。管好用好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财政科技投入经费,并实行集成联动,引导金融资本、创投基金、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实施科技创新工程计划和项目,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率。
(二十九)发展创新文化。进一步树立创新理念,弘扬“三创”精神,积极倡导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大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勇于创新、敢于竞争、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创新文化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建设创新型省份中的引领作用。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强科学普及工作,全面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动员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伟大实践中来,夯实推动创新发展的社会基础。加强对重大科技成果、典型创新人物、创新型企业的宣传,加大对创新创造者的表彰奖励力度,在省科学技术奖中增设省企业技术创新奖和国际科技合作奖,充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使江苏真正成为创新创业创优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