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月花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的途径探索
怎样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浅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而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至少可以体现出以下四个特性,(1)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3)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数字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4)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课程整合,必将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应有两个层面的含意。其一是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增加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常识。如《我的新朋友--电脑》、《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和《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等课文都是新教材编入的有关信息技术的篇目。另一层次则是指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这也是我们讨论的重点,即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课程整合。下面仅从小学语文的角度来谈谈利用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整合的几条有效途径:
一、信息技术作为媒体的呈现工具。
这是信息技术用于语文教学的最简单的方式。因为多媒体提供的是多样化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的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记忆是非常有心理学价值的。因为多媒体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而且便于重复和编辑。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传统的呈现方式要多。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的内容的20%,自己看到的内容的30%,自己同时看到和听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表述的内容的70%。可见,信息技术作为媒体的呈现工具,其优势是明显的。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信息技术对课文进行背景资料的介绍。因为小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不丰富,对于有些课文所涉及的相关背景如果缺乏基本的储备,对课文的理解则可能出现障碍,而教师适时的背景介绍就是有效的解决途径。如《狱中联欢》的理解就必须建立在对于《红岩》的内容的大致了解的基础上,我们则可剪辑影视片段并配以的解说作为课前的导入。另一方面,课文情景的再现。如《开国大典》、《飞夺泸定桥》以及《索溪峪的“野”》这样的课文,教师在让学生反复阅读体会的基础上能再现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的热烈氛围,开国仪式的空前盛况;大渡河的水流湍急,22勇士冒着枪林弹雨,攀着铁链过江的惊险场面;童话般的张家界自然风光,索溪峪天然纯朴的野性美。这样学生不仅得到欣赏的机会,有利于对课文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揣摩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加以描写的,借以促使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的学科,传统的语文教学对材料的容量问题一直比较棘手。因为无论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需要广泛涉猎,长期积累。因此涉及内容的宽泛性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就成了一对比较突出的矛盾,计算机的使用便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电脑的储存能力是惊人的,如果在校园网或互联网的环境中,信息资源就可说是浩如烟海。这种整合策略的现实就是在网络教室的硬件条件下,教师事前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收集好,放在内部服务器上的一个指定的目录之下,告诉学生查询的地点、方法或搜索的关键字,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方便的查阅到一些突破书本的知识。
三、学生运用和处理文字信息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有条件使用计算机的情况下,结合小学信息课的要求,训练学生对文字的阅读和输入。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读写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随着信息时代全新的阅读与检索方式的出现,这种能力不单指听、说、读、写,还就包括对语言信息的查找、归纳、删改和编辑等能力,即对文字信息进行处理和运用的能力。
从印刷材料的阅读到电子出版物的阅读,从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这种阅读内容载体的改变,其实质是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途径。随着信息时代全新的阅读与检索方式的出现,培养新的阅读能力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小学信息课应教会学生使用现代化信息工具进行阅读,语文教学则应该结合学科特点,提高学生高效率地阅读和检索大量信息资料的能力。汉字的输入对于识字教学能起到辅助作用,由于汉字音、形、意有时关联不大,结构复杂,音近及形近的字偏多,这给学生的记忆带来极大的困难,我们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将这些汉字输入计算机,不仅能强化学生的记忆,而且能及时纠正学生的许多错误。如用“全拼输入法”就要求学生必须准确地掌握汉字的音;用“五笔输入”就要求学生必须准确记忆汉字的字形。许多同学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练习后,欣喜地说:计算机帮他们纠正了许多习惯性的错误。有的同学输入的速度已经超过了他的手写速度。
四、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师生交流的工具
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在教学中统一,其中“交流”便是最好的途径。而通过网络这种形式的沟通是其他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它可以实现师生之间心灵的零距离交流,可以使我们掌握到第一手的最真实的学生心理活动的状况,它必然能促进师生感情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效防止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
以上四个途径的探索,是我个人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同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进行的整合尝试。我认为,作为教师对信息技术运用的高级境界应是组建教师个人的教学服务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全面融合,着力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文化;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课程整合”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怎样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浅议
姓名:马月花
单位:门源县青石嘴中心学校 所任学科:小学语文 联系电话:***
第二篇:探索幼儿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
探索幼儿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北京市丰台区芳庄第二幼儿园经验介绍
[来 源] 中小学专业委员会 [发表时间] 2009-03-27 15:01:3
4我园建园于1993年,坐落在北京南城方庄小区,2003年分园在西罗园小区成立。作为北京市一级一类幼儿园、丰台区示范园,建园伊始我们根据园所所处小区周边环境、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我园确立了自从“八五”以来跟随国家级、市区级课题研究所积淀的经验和优势以及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明确了把信息技术作为探索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一条途径和幼儿园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多年来相继开展了“信息技术与美劳游戏的整合”、“信息技术与科学活动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区域游戏的整合”的实践研究。在实践中我们通过创设信息技术化的互动环境,让幼儿最大限度地使用信息技术设备,使信息技术逐步成为儿童得力的认知工具;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促进我园发展有效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研究,探讨信息技术如何服务于幼儿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领域课程。利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幼儿保持卓有成效的高效率的学习和体验,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素质,养成探索、求新、独立、求实的个性品质,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更新观念,加强硬件和教师现代信息素养建设,使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走入更为广阔的天地。
设备和观念更新一起抓,硬件和软件建设同时上,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之两翼。因地制宜建设低成本高效益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环境是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
从最早的幻灯机、投影仪到386电脑,一直到现在的网络化信息技术的建设,我园始终坚持将资金重点投入到信息化建设上,到目前我园每班拥有2—4台电脑,每班配备有数码相机摄像头,移动硬盘等外接设备,并为教师的教学工作配备了大量的软件设备,班内教师和幼儿使用的计算机实现了联网和上网,我园建设了自己的内网,其功能定位是服务于教师和幼儿,教育教学资源库通过内网实现了教案论文交流,教育教学课件、软件资料共享,教学管理网络化。教师可以利用内网下载课件,进行教学,同时实现资源的共享,教学设施的网络化,使得学习资源可相互检索,共同利用,使学习资源的使用超越地域的限制。针对孩子的特点和需求设计了可以供他们使用的内网,在教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可以上网找自己喜欢的动画片、图片等资料,让孩子拥有自己的绿色网络空间。同时我们进行了外部网站的建设,其功能定位于一是幼儿园的窗口门户,同时也是家园互动的交流平台,幼儿园定期发布幼儿园的热点新闻,家长可以上网察看有关信息,网站实现了幼儿园活动的延时的视频呈现,家长论坛和班级博克的建立,给家长、教师、幼儿园搭建了一个互动的教育平台,我园在2003年建立的分园后还建立了分园与主园间的远程监控和网络对话。例如在“新年”主题活动中,主园和分园的孩子们通过网络视频对话,讨论怎样设计、制作新年贺卡,并通过网络第一时间内欣赏到对方的作品,两园的幼儿共渡新年。
我们注重教师观念的先导作用,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大胆探索和改革教学模式,让大家了解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为此,我们努力培养一支掌握现代化技术,具备现代化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使教师认识到学会驾驭信息技术,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是自我成长的需要,从1994年进行DOS的培训到目前全园教师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相关软件进行教学活动,这些都来自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我们着重考查教师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要求教师能充分利用网络收集有关提高教育质量的资源。要求全园的教师能熟练使用、操作计算机,能掌握Word、PowerPoint、Excel、Flash等一系列操作方法。我园每学期开展一次课件制作比赛,使教师课件制作能力逐年提高,要求教师每学年至少撰写一篇与信息技术教育有关的论文、每月撰写一篇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的案例、教学笔记等,并通过教师之间相互观摩、互相介绍各自经验、互相切磋等形式,提高了教师的操作水平和信息理论素养。
二、贯彻《纲要》精神,探索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形成园本课程。
从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入手,创新教学结构,实现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根本变革,正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创新教育的理想切入点。
(一)教育观念的创新。
通过几年的研究,我们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在教学中树立了四个方面的观念。
即:以孩子为主体,倡导开放式的教学观念;
尊重孩子个体差异,树立教育民主化的观念;
充分相信孩子创造潜能,培养孩子创新思维的观念;
全面理解素质教育内涵,确立现代人才观和科学教育质量观。
教师观念的更新,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育理念,为创新教育的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教育方法的创新。
1、创设了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信息技术化环境。
我们本着有利于幼儿欣赏、有利于幼儿获得更多的信息、有利于幼儿与家长的互动和参与、有利于游戏的原则,例如在公共环境创设中以美劳作品为载体培养幼儿的审美,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丰富幼儿的信息量,幼儿在欣赏我国传统的藤艺、纸艺、雕刻等传统手工艺的美的同时,通过信息技术设备让家长、幼儿了解了很多手工艺品的制作工艺与发展和有趣故事。例如,液晶电视滚动播放录像资料和幼儿生活片断资料,摄像头记录幼儿活动的影像,MP3播放器和CD机为家长和幼儿提供更为丰富的视听资料,使幼儿和家长获得了大量的相关信息,与环境产生更为有效的互动。
由于幼儿年龄不同,为孩子们创设的计算机环境也是不同的,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讲,引发幼儿参与兴趣是第一位的,所以我们创设了富有童趣的计算机环境,让孩子不但乐于操作计算机,更加乐于来到这里游戏,同时从多角度提高了幼儿参与游戏的水平。比如在墙饰环境中设计生动、有趣的卡通或动物形象,吸引幼儿自己取放光盘,并把取放光盘的方法规则通过图片物化在墙饰环境中,促进幼儿与环境产生有效的互动。对于中大班的孩子来讲他们的认知水平不断加强,单独的进行计算机活动,很多时候不能够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把计算机活动与其它活动相整合,已达到通过计算机活动辅助幼儿学习进程的目的。
2、设置软件目录
为了培养幼儿做事有条理性,结合计算机活动涉及光盘软件数量、种类很多的问题,老师和孩子们共同商讨了要设置计算机区的软件目录,孩子们结合自己的需要设计软件目录的形式,并按软件的不同形式进行分类,比如分为:益智类、影像类、音乐类、游戏类等,各班的孩子都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以更加方便自己的计算机游戏活动,同时在软件分类后,孩子们结合自己不同的喜好,向大家推荐自己喜欢的软件内容,在这个活动中,也吸引了家长的参与,孩子们和家长一起选择、推荐软件,大大丰富了软件资源。为了保证软件目录的有序,孩子们定期检查光盘是否方对了地点,在游戏时也关注着软件的完好性。
3、建立计算机游戏规则
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计算机操作习惯保护幼儿健康,老师和孩子们还共同总结了一些计算机活动区的规则,例如计算机游戏要轮流,孩子们制作计数器,利用计数器帮助自己排队,这样既不影响孩子进行其他活动,又在计算机旁站上了位置。为了保护孩子的视力,在计算机活动区教师和孩子们共同设立了此方面的提示。每隔30分钟要让孩子离开计算机以保证不要让孩子的眼睛过度疲劳,利用定时器规定上机操作时间。另外还有其它计算机游戏的规则,比如:上机前洗手、不要离电脑太近、使用鼠标的方法、安全提示等。教师和孩子们共同讨论,理解每条规则的意义,把规则用图画表示并贴在计算机旁边比较显眼的地方。将教育目标物化在环境中。
4、计算机外部设备的使用
在与计算机进行互动时也少不了外部设备的参与,比如数码相机和摄像头,孩子可以利用数码相机记录下自己的作品并保存到班级资料库中,这一系列的工序都是有孩子自行完成,另外孩子们可以利用摄像头记录自己的作品、记录自己的舞姿,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设备将过去的表演进行再现,启发幼儿的原有经验。计算机、数码网络产品的投入为幼儿主动学习提供了互动的平台,幼儿在学习中可以上网查信息;可以在幼儿园的资料库中找资料;可以把自己的作品用数码相机、摄像头记录下来;可以通过远程监控与分园的小朋友对话交流,信息技术产品成为幼儿、教师和家长学习、交流、互动的好朋友。使计算机区域与幼儿各个游戏区域很好的整合。这些都是传统的教育手段不可比拟的。孩子们还可以利用打印机把虚拟的作品变为现实,当孩子们拿到自己的计算机作品时,他们的快乐是不可言表的。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
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要求对教师的角色(讲授者——指导者)、幼儿的地位(接受者——主体)、媒体的作用(演示工具——认识工具)以及教学过程(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过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变革,从而构建一种适应现代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如何把信息技术从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等方面的优势,建构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方式,是我园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对于2-6岁的学龄前的幼儿来说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而幼儿园中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与环境产生互动又是孩子们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园从2000年开始,开放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从“黑板演示”到计算机(网络)、(CAI课件),教学手段质的飞跃给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力图通过信息技术,为幼儿全面素质的发展、潜能开发和健全个性的发展提供宽广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渠道;让幼儿学会获得、利用、综合和创造信息,形成信息化社会环境下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为创设自主的学习条件,便于幼儿个别化学习,使每个幼儿获得相应的发展,从而使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单向式和填鸭式的教学,走向多向互动式和主动探究式的教学。就拿大班的主题活动--《我的成长》来说,了解自己是如何来的,是一个非常抽象的问题,教师让幼儿拿来照片和家长拍摄孩子成长的DV,让孩子看看自己身体成长的过程,同时利用班级中有一位教师怀孕的契机,开展了“我在妈妈肚子里什麽样”的主题调查工作,并将孩子们从网上收集的相关资料展示在环境,在教师带领下孩子们用数码相机和DV录下怀孕教师一天的生活,幼儿了解了怀孕的妈妈不容易,从中引发了孩子们纷纷表示要帮助妈妈、老师做什么,教师抓住这个契机,让孩子们体验怀孕的辛苦,孩子们将气球、枕头、鸡蛋、放在自己的衣服中,要带着自己的气球宝宝、枕头宝宝和鸡蛋宝宝进行一日的活动,让孩子真实地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让孩子们把爱升华到爱家人到爱并尊重周围的人。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及教师的成长。
教师职业的内在魅力,首先在于它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这应该是一项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教师充分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研究,去思考,去创造;也应该是一种能体验成长欢乐——孩子的成长和自己的成长——的工作。但是,传统教育的功能定位,使教师的工作降低了它的挑战性和创造性,失去了它原本应该具有的魅力,也使得教师的生命价值难以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实现。信息技术与整个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加强,教师所扮演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指导者,这就更需要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的目的是让教师具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通过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性,发展创新精神。如通过网络帮助学习、掌握某种软件的应用方法,或者通过E-mail电子邮件对其进行跨越时空的学习指导,或者通过分组交流等以达到教育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计算机为教师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
信息技术环境为教师的反思型研究提供了更为有效地支持。例如,教师很好的利用信息技术设备和数码设备,观察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适时地播放再现使游戏讲评时不再是枯燥的而
是生动形象的,教师利用数码相机记录孩子的成长,并利用多种软件制作成孩子的电子成长档案,并呈现给家长,使家长看到了孩子们有趣的成长故事。老师们都说,数码相机已经成为我们观察记录幼儿的另一支笔,而且是一只魔法笔。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持使教师学会观察,学会思考逐步从经验型教师转化成为反思型教师。
第三篇: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途径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途径西昌阳光学校帅林君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作为一线的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本文介绍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途径学的整合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正在日渐深入地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阶段。在进入这个阶段以后,信息技术就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实现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这正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可以说,大力倡导与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总趋势与不可逆转的潮流。
当我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意义)、内涵有了清楚的认识后,作为一线的教师,最重要的是实质途径要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下面就以信息技术参与语文教学来谈谈。
一、不妨“拿来主义”,实现资源重组
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也就无从说起。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既然落不到实处,创新人才的培养自然也就落空。
但是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应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只要是网站上有的,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可以采取“拿来主义”。教育网上的国之源就是一个很好的资料库。当然,我们在搜集资源的同时要注意重组。因为一种课件的设计方案,体现一种教学理念或教学方法,并不一定放之四海而皆准,同样,一种课件在不同时期的效用也是有差别的。如何保留一个课件的有效部分再进行简单的修改而后使用是每个教师必修的一项新技能。模块型课件、基于资源库的课件逐渐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它就像小孩的积木玩具,可任意拼装组合,我们可根据需要自行加入或减少相应内容,有所取舍地为教学服务。
二、结合学科特点,推进模式建构
(一)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通过全新的教学模式来实现。
教学模式属于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范畴,但又不等同于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一般是指单一界面上不单有诸如“向前”、“向后”等按钮,而且还增加了某一动画片的卡通人物。且不说教学内容如何,仅仅这些点缀,就让学生眼花缭乱,提升教学效果。比如用激趣法来导入,用激趣的导语,先抛“砖”,以引“玉”,便于学生进入新学情境。特级教师于漪要求授课开头要“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心抓住。由此可见,引人的导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重要作用。如在上《猫》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聆听一种声音,学生一下子都十分感兴趣地竖起耳朵来听,听完后提问听到什么声音,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猫叫。”“对,是猫叫声。”我加以肯定之后,又让学生学猫叫,顿时教室传出“咪咪”、“喵喵”、“嗷嗷”„„小猫、老猫、许多猫叫声,“猫,热闹非凡,同学们都积极、主动地参与,于是我趁机引入新课,板下课题——猫,为学生创设新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某种预期的效果或要求,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与策略,当这些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联合运用总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要求时,就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二)要关注学生的的思维动态。
在课堂教学中,一位好的老师善于驾驭学生的思维,随时调控自己的教学进程,以照顾学生的思维进程。课堂中电脑无法感知学生的思维进程,有些处理虽然精妙,但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且存在差异,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合理控制节奏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进行默读和朗读,即全身心参与阅读过程。如当老师讲解完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后,除了让学生默读和朗读课文以外,还可让学生从计算机中选择若干辅助阅读课件来进行学习。这些课件不仅能提供适合学生理解水平的、既有趣味性又符合科学性的阅读材料,还可通过改变显示时间的长短和适当的提问与测验来检查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等。
(三)教师要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精灵有着丰富的情感,教师需要使用丰富多变的身体语言去感染他们,引导他们。如教师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常常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随着老师一起去体验情感,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使用依赖于电脑,但人的情感是无法输入的,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适时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及时分析学生的情感反馈信息,弥补计算机的不足。
三、认识多媒体弊端,更好为教学服务
(一)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效率低且不能通用。
许多人制作课件,出发点不是为整体的教学服务,只是为了偶然上公开课的需要。课要好看,要充分显示出“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工具”为此花费很多的时间、精力或金钱来制作课件。因为这个课件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某一节特定的课例而设计的,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它不可能用在别的课上或者不能用在别的老师的课上。这样搞出来的课,大部分都是很好看的。信息量也是大的,这是事实;这个课是花了几个乃至十几个小时的艰辛劳动弄出来的,效果当然会显得好一点。难道这就等于效率和效益高了吗?平时用一两个个小时备的课,现在因为要用多媒体,花了十几个小时去准备,也就是说多投入了几倍的时间和精力,而那节课能好几倍吗?当然计算一节课的效益,不等同于这么简单的数学运算。但运用了昂贵的先进的工具,效率反而降低了,这一事实却是确凿无疑的。何况,一个人能有多大的精力?为一节课就这样翻肠倒胃,挖空心思。试想其它的课还能这样作吗?这对学生、对学校又有什么好处呢?
(二)多媒体教学缺少灵活性。
表面上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事实上,多媒体教学的格式化、定义化、程序化的特点,使整个课堂只能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程序按部就班的进行:每篇课文也是由教师分割成若干支离破碎的板块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教师成了多媒体课件的操纵者,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师生缺少正常的语言、心理、情感方面的交流活动。如果课堂讨论中,学生的思维有新的亮点,电脑就无法发挥作用,一旦发现问题有偏离也无法及时纠正,这就是多媒体的弊端之二。
(三)多媒体教学忽视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听觉能力。
在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中,课文已由教师分解成图片、文字等形式。这些图片、文字在演示中往往一幕幕闪过,教师只要求学生阅读并思考,缺少必要的操练过程,造成学生对学习内容印象不深、理解不透、敷衍了事。原本“听、说、读、写”是语文不可缺一的能力,如今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特别强调“想”和“说”的能力培养,而忽视了听的能力训练,多媒体的课堂更是如此。俗话说:“眼观四路,耳听八方”,难道我们的培养目标只需“观四路”而弃“听八方”吗?这样的课堂严重的扼杀了学生“听、记”的能力只求片面而弃全面。
(四)多媒体课件也影响了教师的个性发展。
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言语,神情、姿态等在教学中都有可能跟学生形成情感交融,而产生心灵感应。使用多媒体后,教学的双边活动成了教师展示课件动作,学生观看屏幕,难以起到让师生进行正常交流的作用。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应该把信息技术的功能定位在“辅助”上。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合理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努力优化教学过程,寻找多媒体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最佳结合点,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我们的英语教学从有效走向高效,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创新的探索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创新的探索
重庆观音桥中学
陈
南
摘要:本文重点从运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学语文 整合
信息化是21世纪的标志,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思维的创造性工具。日本学者增田米二指出: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唯有实施信息素养的教育。因此,以信息技术,特别是以计算机为手段而实现的全新的教育必将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今天,我国的基础教育已跨入了一个全新的课程改革时代。崭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组织形式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现代教育技术全面渗入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使语文课堂正大步迈向现代化,现代教育媒体多媒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特点,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共享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广阔而自由的学习环境,拓展了教学时空,使我们的语文教学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如何善用现代教育媒体,使之有机融入语文课堂,实现整合性发展,从而优化现代语文教学是摆在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从根本上讲,语文教学改革就是为了探索出既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效能,又能适应未来教育发展需要的一条语文教学的新路。改革是过程,创新是目的。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迅猛,为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营造了最好的外部环境。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认知主体进行主动性学习。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应注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机交互的特性是计算机独有的,多媒体计算机的人机交互方式更是丰富多彩,给计算机下指令可以说话,可以按键,可以在手写板上书写,可以用红外线遥控,甚至可以让计算机感知温度、湿度、照度。根据不同的指令,多媒体计算机可以进行不同的工作,可以线性地前进、后退,也可以联想性跳转、链接。展示的内容图文并茂,影音同步,多姿多彩。这样的人机交互方式使学习的过程不再枯燥呆板,而是妙趣横生,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很好地激发起来,并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进而形成学习动机。另一方面,教师精心编制或采集的课件水平越高,越能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交互性,学生在利用这些课件学习的时候,就越能充分发挥认知主体的作用。他们可以根据个人的基础或经计算机测试后提出的建议,自主地决定学习的进程,甚至可以自由地选择学习的策略。学习的过程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高涨的学习兴趣和充分的主动参与,形成了优化的内部心理过程,与优化的外部刺激相互作用,就能使学生在创造性学习中获得有效的认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一堂单元预习课上,学生正在各自的电脑上用老师编制的测试课件自己测试课前预习的情况。测试的形式有根据语境选出正确的读音、根据语境判断加点词理解的正误、选词填空、判别对课文理解的正误等。教师在讲台的监控机上浏览每一个学生的自测过程。几分钟后,检测结果出来了,有的同学得到了计算机奖的大红花并伴有一首优美的乐曲。有的同学得到了“还不错,要更加努力”的评语,有三个同学计算机给提出了“前面的内容没学好,请复习”的要求。如是,这三个同学回到课程主界面,从“复习”窗口选择检测时有困难的题目内容开始自觉复习,复习好了就学习新的内容。其他同学则从“往下学”窗口选择新学的内容开始了学习。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以按一下桌面上的“HELP”钮(电子举手)得到老师的指导,大部分时间都是头戴耳机、嘴对话筒、手操鼠标全心投入学习,以往枯燥乏味的预习课在这里竟是那样的津津有味,学习过程中他们还能不断地得到计算机的鼓励和表扬。一堂课下来,每个同学都是那样心满意足,而老师的课也上得十分轻松愉快。大大提高了学习质量。
二、运用多媒体及网络丰富的信息,优化学生语文知识的建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知识建构的完成,既依赖于主体自身的语文学养,也离不开学习信息的完备和充分。现代教育媒体技术能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将各种超大容量的教学信息智能化地整合在一起,利用其视听、时空、动态优势,通过创设情景,展示现象,虚拟现实等手段,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它将静止、抽象、干涩的书面文字变为活泼、具体、有血有肉的直观形象,学生认知体验,产生情感,诱发探究动机,构建了多元、多维、多角度的教学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对同一个学习目标,学生既可读文,又可赏图,也可看电影,还可以听演唱,甚至可以动手把学习内容进行艺术加工,如根据诗文的意境电脑绘图、电脑作曲等。心理学家赤瑞特纳的实验证明,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信息刺激越能调动学生眼、口、手、肤等多种感官协同作用,获取的知识保持得越好。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介入语文课堂,拓宽了教育教学的时空,为学生多渠道、多层次获取知识提供了可能。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优势,跳出教材、跳出学科,注重生活中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使语文教学富于时代气息,构建起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同时,网络技术的相关联想搜索,加上网络资源信息量的无与伦比,与多媒体计算机相结合,给学生提供的语文学习的丰富信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主动地完成学习,最好地优化了学生语文知识的意义建构。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运用校园网络设施,尝试以PowerPoint为载体、网络为资源,利用多媒体,将一幅幅春光明媚的图画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视觉角度去体会作者笔下春天的美丽,再适当配以舒缓优美的施特劳斯圆舞曲音乐,学生完全被这绘声绘色的美妙境界所陶醉了。随后分别定格成“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几幅静态的画面(有利于学生的注意力由画面转到文字上来),耳机里伴随着悦耳的朗读,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跟着读起来。之后学生操作鼠标分段学习,师生互议理解感知课文。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在欣赏和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调动多种感官,领略作者在文中创造意境,最后引导学生学会诠释自己心目中的“春景”,甚至是“夏景”、“秋景”,乃至“冬景”。学习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两堂课下来,学生学得有情有趣,理解到位,全都能按要求背诵课文,而且受到了美的熏陶和自然而深入的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又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一课时,搜集了各种天气情况下的不同的云图,结合课文,向学生介绍了不同的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使得抽象的天气变化情况变得具体、形象而且生动,为学生设立了一个活泼、生动的学习情境。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由于有视觉感知带动想象,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不仅能很快地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技巧,而且还掌握了一些看云识天气方法,拓宽了知识面和创造性思维空间。
三、利用计算机网络一体化、交互性,实现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计算机网络得天独厚的信息传递优势使得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也是一种交流中介。它把多个终端连在一起,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甚至每一台机器都可以完全使用另一台或多台机的磁盘、操作系统及全部应用软件。这种一体化的特性使语文教学既可以实施个别化教学的策略,也可以实施协作式教学策略,实现了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在这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上,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实现相同的目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例如,教学(苏教版)《名著推荐》专题,要求学生课外阅读《西游记》,用不同的形式汇报自己阅读的情况。一周以后,有的学生写出了阅读的心得,有的学生编写出了《孙悟空外传·悟空当官》、有的学生编出了文学知识积累题。学生通过E-mail发给老师,老师收到后,对学生的作文、作业进行评改,再发给学生,最后才打印出来展示交流。这样的学习过程,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提高了教与学的针对性和教学质量。此外,教师还可以将搜集大的资料和与语文学习相关的网站,通过网络推荐给学生,甚至可以指定学生到某个网站去阅读
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内容,这样就可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同样,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环境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协作式教学策略要求为每位同学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可采用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的形式。利用网络进行协作式教学多采用竞争、协同、伙伴等形式。经过协作学习,最后互相补充,集思广益,对同一个问题得出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这样的协作式语文教学,使得每一位同学都要积极参与学习小组,都要有自己的观点、建议并与其他同学能随时进行交流,同时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吸纳或认同其他人的可取之处,对有疑义的地方坦率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例如,在教学《敬畏生命》时,关于作者的情况,我让学生先分组自己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初步了解作者。再让学生在留言板上输入自己所掌握的作者的关键信息,用大屏幕把留言全部展示后,学生讨论谁输入的信息最重要;然后,教师点评。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快速阅读,体会标题的含义,并抓住主要信息点,体会文中的重点句的含义。学生带着问题再次上网查资料,有的学生通过查看生物资料,从生物学的角度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有的学生查看到一些有关自杀的新闻材料,结合学习课文的感受,用简洁的语言发表自己关于生命的看法,谈到了自己应该如何对待生命等问题。教师进行联网让学生开展讨论。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去思考,并得出了应该珍爱生命,热爱生命的结论。这种讨论正是协作式的学习。它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共享学习资源、学习过程和学习思考的结晶,可以相互出谋划策,可以相互借鉴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修正。这样的协作学习不但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关键的内容,而且能深入理解了课文,掌握更多的思想和知识。这样的协作学习,多媒体交互性的特点为这一学习环节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直观、形象的画面为学生唇枪舌剑的辩论提供了保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勇于质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媒体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结合,使语文课堂展现出全新的面貌,有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运用网络工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成为了学生“自学、自悟、自立”的工具,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学习内容、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价的实质性变革,社会的需求,网络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库,获取资源、推广资源、交流信息,可以增强学生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有益于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驾驭互联网这个工具熟练地使用网上的语文教学资源,能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环境中,更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最有效地培养学生搜索信息、选择信息、管理信息、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同时,有了互联网这个工具,学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交流自己的作文,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如人物、名胜、作品等),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这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信息能力的提高,其好处是不可估量的。
例如:暑期指导学生学习《荷》这一专题。学生利用互联网办了专题小报和专题杂志,他们在互联网上采集图片、数据、文章,也输进自己的日记、小诗、作文,在电脑上排版制作,还下载了一些有趣的动画点缀其间,办出了生动漂亮的电子小报和杂志。他们有的用邮箱把自己办的小报或杂志发送给自己的好友、老师,有的打印出来展览,和同学交流,还有的同学发给了自己远在国外的亲戚。
通过这样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可见网络是环境,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是手段,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结果是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有利于他们创新品质的培养。
综合这四个方面的论述,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既势在必行,也切实可行。当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进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整合的教学,对于提高语文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素质教育的成败,是关系到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大事。语文教学是实施素质
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大力推进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正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和相关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语文学科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充分发挥现代教育媒体优势,恰当运用,优化语文教学,才能使语文教改之路越走越宽。我愿与同行们共同探讨、实践。参考文献:
1、陈科润 夏祖瑞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媒体整合的思考》,2、《语文课程标准》
3、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等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索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索
[摘要]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数学是一门有关数、数量关系及其计算的学科。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应让学生通过对各种资料、信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加深对数量、图形、函数及其相关定理的理解,由此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判断、整理、处理的能力。通过大胆探索、创设情境、自主探究、交流互动、归纳点评达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探索
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势在必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下面着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谈谈自己不成熟的见解:
一、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理解和做法
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一般是指对课程设置、课程的教育教学目的,教学设计,课程评价诸要素作系统的考虑和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在研究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把信息技术融人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是一门有关数、数量关系及其计算的学科。在整合时,应让学生通过对各种资料、信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加深对数量、图形、函数及其相关定理的理解,由此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判断、整理、处理的能力。将课程整合的重点放在CAI中,即计算机辅助教学。换言之,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它突出以计算机作为工具,去辅助和改革小学数学教学,并协调数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这一环节来培训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让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不仅是一个辅助教学的手段,也不仅仅起展示作用。更重要是把它作为一种认知工具,整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并应用这种工具自主地学习,进行知识的重构和创造。例如:在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前提下,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借助多媒体的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等等。总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会使数学教学模式产生一定的变革,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学习方式也发生转变,教育的内涵和功能、培养目标以及接受教育的途径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并产生新的飞跃。
二、有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一)大胆探索,理清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之路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可以分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阶段,首先要用于优化课程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为此,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开展网络教学模式、方法的研究,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试验,促进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改革,努力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基于网络多媒体、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模式。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和实验。例如,教学课件的制作、研究、应用;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和试验等等。
(二)创设情境,优化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之路
课堂上学生的心理状态如何直接影响着师生的教学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使学生心理愉快、积极探求知识的课堂氛围非常重要。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能力等因素,明确创设情境的目的,引起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教师先播放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的开场音乐,然后让学生猜这是我们经常看的什么节目,当学生猜到这个节目后,就问学生你知道这个节目什么时候开始播放的吗?(生:下午六点半),最后,教师打开网络视频,让学生看到此时屏幕当中正出现的时刻,从而激起思维的火花,接着再显示银行的营业时间表,火车站的营运时间表,广播电视上播报的时刻等,使学生了解到“24时计时法”的广泛运用,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三)自主探究,探究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之路
教师所提供的供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材料应尊重教材,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利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学习、探究。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用flash制作几个课件,然后又做了几个有关圆的知识的超文本链接,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体如下:
教学中先用屏幕展示,将一个圆平均分成16等份(近似的小三角形),然后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图形,随后将圆分成32、64等等份,还拼成长方形,寻找圆和长方形的相互转换关系,并用动态演示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一半,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然后让学生应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自然而然地推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直观的动画学习新知、探究新知,并在自主探究中根据个人需要自主选择要了解的部分,将学习的形式更加自主化。
(四)交流互动,拓宽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之路 “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在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更象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的学习,更需要数学实验、猜想.在数学实验中,观察、分析、对比、归纳、建立关系,处理数据、发现规律,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数学实验提供了可能。譬如,对《轴对称》概念的教学,教师可以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一只会飞的蝴蝶,这只蝴蝶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让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轴对称的其他实例。在这种通过实验的方法中学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并逐一找出对称点与对称轴之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学生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将各自学习的结果进入网络交流。数学课堂教学枯燥而又无味,要改变这一教学模式,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有效的润滑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用幽默的语言开导学生,把情趣和理趣很好结合起来,让笑的细流在教学中及师生情感间潜动,从而润滑枯燥而又无味的数学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数学的质量,并增进师生间融洽的情感。又如:讲解古老的“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共有12个头,32条腿,笼中有鸡、兔各几只?时,如果常规教学:先假设12个头全部是鸡的,那么就有(12×2=24)只脚。这样比实际减少了(32-24=8)只脚,这是因为每一只兔的4只脚算成2只脚,每只兔少算了(4-2)只脚,结果就少了8只脚,所以可以求出兔的只数4只。这样的讲解比较枯燥,而且学生又不易记忆,影响了学习效果。在教学中适时插入动画,如:命令兔子全部立正,那么剩下24条腿,“手”有8只,兔子就有4只。这样表达清晰且幽默,以谐寓理,不但调节出情趣与气氛,而且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事实表明,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效整合,对学生最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进行的网上交流精心组织,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尽可能让学生自由发现见解,得出
正确的结论,并作适当的点评和鼓励。学生们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学生的思维和智慧也会被整个群体所共享,不受任何拘束。从而拓宽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之路
(五)归纳点评,完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之路
在归纳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技能和信息素养两方面进行总结。
①知识技能方面,教师可将学生的学习结果转换到大屏幕上,并进行归纳小结,同时利用多媒体设计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内化。如在教学《数字与编码》时,教师利用教师机的网络影院功能向同学们播放一则电视新闻:“一位司机在肇事后逃逸,但汽车车牌号码已被屏幕记录——”此时屏幕被暂停在这个车牌号上,通过共同交流,得知该车是某市某地区车辆,接着屏幕继续播放“通过交通部门的进一步核实,已得知该驾驶员的身份证号码是——”屏幕继续被暂停,此时学生一下子被这一连串的身份证号码所困,面对这样的困难学生解决起来难度很大,后来通过师生之间共同协商,想出决定先从搜索软件(如百度)中找到该软件,然后再输入此身份证号进行查询。这样通过大家的努力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为了对大家的答案进行认证,教师将新闻继续播放完毕。学生在此活动中既对今天新课内容进行总结,又真实经历了解决问题的全部过程。
②学生信息素养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运用信息技术这样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策略进行点评,如:如何进行信息检索、加工、利用;师生、生生之间如何利用网络交流。为了避免在网络课堂中出现问题,教师在教学之前和计算机教师联系,了解学生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再作进一步的计划,也可以配合计算机教师先把上网的相关知识教给学生。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是要改变传统的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构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为了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必修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结构。其核心则是要改变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使教师由课堂的主宰,改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则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改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除此之外,媒体也要由只是作为辅助教师教的直观演示教具,改变为既要能辅助教师教更要能促进学生自主地学,还要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这样才不至于使学生迷信教材和迷信教师,达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有机整合。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本书编号 : 421267著
作者 : 张文杰主编
出 版 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I S B N 号: 9787508466576
出版日期 :2009-7-
12、《课堂教学中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
作者:李学花
文章来源:云南省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3、《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
图书作者:茅育青
所属类别: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出 版 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 版 年:2006
索 取 号:G434/M378
ISBN号:7-308-046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