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读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时间:2019-05-14 22:36: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权威解读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权威解读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第一篇:权威解读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权威解读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30年前,中央给予广东‚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就是当时的八个字,广东‚闯出一条新路‛,成就珠三角的奇迹崛起。30年后,《纲要》赋予珠三角发展更大的自主权,支持率先探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科学发展,先行先试‛八个字,珠三角再次踏上科学发展新征程。

《纲要》三大意义:

一是明确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纲要》提出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全国经济布局的五个战略定位,从而提升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上的地位,有利于推动广东继续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进一步向世界展示我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强化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继续推进科学发展的动力。《纲要》对实现科学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必将有力地促进珠江三角洲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整体经济素质。

三是开辟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的广阔空间。《纲要》的出台,使广东与泛珠三角其他省(区)、港澳台及东盟地区的合作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为珠江三角洲未来的改革发展拓展了空间,必将有力地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力地促进粤港澳三地经济社会文化融合,确保‚一国两制‛的成功实施。

■缘起

温总理六个‚新‛字寄望珠三角闯新路

《纲要》编制的缘起,与温家宝总理7月份的广东之行密切相关。

今年7月23日,一条见诸各大报纸头版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最新召开的省委常委会上透露出一个令人振奋的信息,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视察期间,‚同意了我省制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请求,为我们将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成果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创造了条件。‛

据当时在场人士回忆,7月19日,在温家宝总理莅临广东视察指导工作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向总理汇报工作中特别提出建议,请求国家编制《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汪洋的建议得到了总理的赞同。

温家宝总理在听取广东省工作汇报后指出:‚汪洋同志提到制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问题,这是个好建议。珠三角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处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内外环境,需要有新规划、新目标,引导这一地区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温总理一连用了六个‚新‛寄望珠三角改革开放再闯新路。

温总理还指示: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请国家发改委牵头,国务院有关部门参加,会同广东省研究提出意见。

温总理的重要指示,开启了《纲要》编制的序幕。

■破题 珠三角迫切期盼国家战略

改革开放30年之际,珠三角的发展处在新的关键节点上。

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的广东,改革开放30年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全国经济布局特别是在东部地区经济布局中,广东仍缺乏一个国家认可的、富于时代特征的战略定位。尤其是在天津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国家都出台了相应的规划和指导意见,广西和福建也分别有北部湾规划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情况下,广东迫切需要在全国改革发展全局中进行战略性规划。

与此同时,经历30年的高速发展,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珠三角的成长和成功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同样珠三角的面临的发展问题也是中国的问题。广东一直在寻求新的突破口。

9月18日,汪洋在与国家调研组见面会时坦言,‚广东迫切期盼国家对广东和珠三角的发展有新战略、新思路。‛

会上,汪洋对《纲要》的编制提出明确的思路: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红线贯穿调研的全过程,注重研究解决影响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问题;以广东争当改革开放、科学发展排头兵为标杆,研究提出既有高度、有指导性,又能为未来更大的发展留有空间的政策建议;以开放的视野、世界的眼光,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谋划广东和珠三角的改革发展。

广东的科学发展、中国的科学发展率先从珠三角破题。

■会战

部省联手国家阵容编制《纲要》

准备、调研、起草、修改征求意见……环环相扣,一个高效联动的部省联手作战机制开始启动。

就在温总理到广东调研3天之后,7月22日,省委召开常委会学习贯彻落实总理重要讲话精神,对我省配合国家编制《纲要》的工作进行部署。汪洋书记在会上指出:编制《纲要》,是涉及广东今后和长远的一个大事情,要倒排工期,争取11月中旬前报国务院。

省政府专门研究部署,并成立了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起草组,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黄龙云任组长,以省发改委为主,组成工作班子,配合国家发改委,全面启动纲要编制。

8月份,起草组完成《纲要》编制的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

9月份,广东迎来了庞大的国家调研团队。9月17-24日,国家发改委杜鹰副主任率领调研组来粤调研,成员来自国务院39个部委、13个国务院及各部委直属单位和行业协会,共180多人。

有关人士形容:‚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接待的规模最大的国家调研团队。‛

国家调研组分成17个调研小组,调研领域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体制改革的各个方面,调研地点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9市及粤东、粤西、粤北等地共15个地级以上市。

调研组所到之处,听汇报,走企业,看现场,共组织召开了各种座谈会122场,实地考察企业、项目地点260多个,各地各部门提交的汇报参阅材料超百套。国家调研组完成了15份专题调研报告, 2 总字数超过10万字。

广东各部门、各地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迎接调研组的到来。调研组所到之处,受到了所在地党委、政府的热烈欢迎、热情接待和积极配合。分析人士指出,这反映了珠三角各市对珠三角转型升级开创新路的强烈内在需求。

深入的调研,全面摸清珠三角的家底,为《纲要》的编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成果 新纲领将引领广东发展迈上新征程

作为广东谋划新一轮科学发展的重大突破口,省委、省政府对《纲要》编制高度重视,在《纲要》编制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汪洋、黄华华等省领导都亲自督战。多次召集省起草组开会,提出指导意见和要求,并亲自对《纲要》大纲和草稿进行反复修改。《纲要》编制过程中,汪洋对《纲要》编制工作的指示和批示就达23次。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副主任朱之鑫多次作出指示,对《纲要》起草予以指导。

据了解,《纲要》的编制过程中,吸收了解放思想讨论学习活动形成的一大批重要的成果,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等重大决策精髓都吸纳其中。

主题、框架、初稿;调研、讨论、修改……在5个多月的时间里,起草组对《纲要》反复讨论、认真推敲、精心修改。

10月底,部省40多人的起草组成员聚首北京广东大厦,国家发改委组织对《纲要》进行最后一次集中修改,起草组驻地灯火常常是彻夜长明。

数易其稿,终于形成了《纲要》征求意见稿,随后,起草组于11月初正式发文广泛征求国务院各部委和广东的意见。

一次次讨论、一次次推敲、一次次修改……《纲要》在反复研讨中不断完善。形成一份含金量高,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纲领性文件。

珠三角新纲领将引领广东发展迈上新征程。

再造珠三角的发展春天

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这意味着,珠三角的改革事业再次纳入了国家整体战略的范畴,广东将迎来改革发展的新纪元!

携30年改革先行经验的广东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但果敢的选择已然做出,那就是继续解放思想,告别传统的发展模式,在科学发展的大道上奋勇争先。奋勇争先是中央赋予广东的特殊使命,也是30年广东改革的宝贵经验。以特区设立为标志所开启的一系列改革,无一不是当时激荡风云的创举。但在改革几乎用同一种姿态行进30年的时候,改革推进的条件、社会基础等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改革的航船驶入了深水区,一些关键领域的改革却仍未实现突破。中央把珠三角区域 3 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不是对其改革地位的重复叙说,而是对珠三角这一关键经济增长极实现科学发展、引领新改革航向的重要期许和重大举措。

在走过改革30年的艰辛历程之后,我们收获了几乎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成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困惑:是继续在过往改革的深水区摸着石头过河,还是冲破重重阻挠、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的改革新路上勇敢迈步?答案是明晰的。但答案的明晰和现实并不尽是一回事。新的改革和旧的改革定有着诸多分野,但仍有着诸多交集。我们始终是站在30年改革的基础上展开下一阶段改革的行程,这注定了新的改革必将遭遇阵痛,尤其是两种发展模式的选择发生冲突的时候。珠三角区域是前30年改革的先行者,也是阵痛最早的经历者。作为一个区域经济概念,‚珠三角‛在中国独领一时风骚,缘于其创造的财富神话,为中国贡献了‚顺德模式‛、‚南海模式‛、‚中山模式‛、‚东莞模式‛,创造了‚深圳速度‛、‚珠海现象‛。但近年来,传统发展观的弊病在珠三角逐渐显现: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资源环境约束凸显等等。珠三角所遭遇的很多问题是先发性问题,先发性问题需要先发性政策、先发性战略来化解。

对于改革者而言,化解问题本身就是一场大机遇,关键是以什么眼光来看待问题,以什么路径来疏导问题。在改革初期,化解当时的问题主要是把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所以要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到了今天,发展仍然是硬道理,但发展观却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个发展是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诸领域的综合性发展。率先解决珠三角所面临的发展难题、体制难题、社会难题,就是为解决我国的一系列改革难题做试验,以此破冰‚搅动‛全局。这就是说,珠三角区域的改革将不再仅仅围绕经济层面展开,而要涉及更多范围,是具有全局意义的改革。这种改革只有上升到国家层面,给予一些先行先试的灵活政策和权限,才能够有效推进。从这个意义上说,赋予先发政策、利用先发优势、在科学层面展开综合改革的大试验,就是国家战略付诸珠三角的关键缘由,更是珠三角肩负的新的历史使命。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正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秩序,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门户区域,珠三角及时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不仅是广东加快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抓住世界经济调整契机,从而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需要。这将有利于我国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将对外开放的水平提高到崭新的层面,告别世界经济秩序规则的被动接受者角色,跃升为规则制订的重要参与者。如果把珠三角战略规划以‚战争‛术语来形容的话,在前一波从‚小米加步枪‛的计划经济时代进入到具有市场经济色彩的‚机械战‛时代后,新的规划将是从机械战进入到海陆空现代化电子协同作战、乃至于参与国际联合军演的重要部署。换言之,实施珠三角战略规划就是一场赶超发达经济体、实现更高级别现代化的改革攻坚战。

珠三角毗邻港澳,在长期的发展格局中对周边地区具有较强的辐射力,这种辐射力不仅仅是经济资源的辐射,还是改革思想、改革体制和改革经验的辐射。把珠三角的事情办好了,对全国改革大局而言,将提供一个动力强劲的火车头和推动器。因此,珠三角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不只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还是中国改革的列车驶向何处去的问题。中央把新阶段改革火车头的重任又一次地交付给广东,这既是对广东30年改革成绩的肯定,也是对广东未来改革的充分信赖。我们唯 4 有兢兢业业、扎实肯干、锐意创新,才能够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也才能够让珠三角实现科学发展的再度崛起,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复兴贡献南方的力量。

使命是光荣的,任务是艰巨的,责任是重大的。只要我们牢牢抓住新的发展契机,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改革中来;只要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给予改革者宽松的改革环境;只要我们坚定科学发展的信心,明晰科学发展的道路,我们就一定能够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开创新的改革局面,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史篇中书写新的传奇。再过30年,又将是一曲激昂人心的‚春天故事‛。

解放思想是广东全部经验的精髓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昨天,广东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隆重召开。30年前,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这次会议的标志性意义还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以这次全会为开端的,我们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们今天纪念它,更在于表达一个庄严的承诺:坚持弘扬改革开放精神,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事业。

30年弹指一挥间。但是,广东在这历史长河的一瞬却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30年来,广东经济以年均13.8%的速度增长,GDP占全国1/8,税收占1/7,外贸出口占1/3,累计吸收外资占1/4,经济总量超过3万亿元。自1985年起,经济总量连续23年蝉联全国第一,相继超越了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香港和台湾,成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

饮水思源。广东的辉煌是全国改革开放成就的缩影。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广东的今天。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其中的重要前提在于中央给予了‚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而广东之所以能够‚杀出一条血路‛,凭借的正是历届广东省委带领全省干部群众大胆解放思想、不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对原有体制、对原有条条框框的束缚敢于突破创新。广东改革开放全部经验的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始终是广东扫除发展障碍进而引领发展的一大‚法宝‛。一部广东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厚重的思想解放史。解放思想曾经成为并且今后仍将继续成为推动广东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30年来,从宏观方面来看,广东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经历了冲破‚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以及‚所有制崇拜‛的束缚,在发展观上,相继树立了‚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以及‚以人为本‛标准。从微观方面来看,依靠解放思想催生出的强大智慧,广东为全国示范了多个卓有成效的新鲜经验。以深圳为代表,率先突破了传统的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方式、敲响了新中国土 5 地使用权公开拍卖‚第一锤‛;率先突破了‚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引进外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率先突破了计划经济的限量定价配售制度,大胆推进价格改革,逐步形成了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率先突破了‚股票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的旧观念、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率先突破了传统的基建管理模式,引入市场竞争,实行建筑工程招标、择优承包;率先突破了计划经济的用工和分配模式,推行招聘录用、竞争上岗、合同用工等,开启了劳动力商品化的先河……毋庸讳言,许多在全国流行的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做法,都是广东创造的;许多中央出台的政策、制度,都是总结了广东的经验和做法而在全国推广的。

但是也必须看到,30年来,我们还只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框架。市场经济固然走了很远,市场化程度也很高,但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还未完成,社会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同样如此。广东因为先行一步,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和困难,都会最先遇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而日益凸显的人口资源环境约束问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同时而日益凸显的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社会发展明显进步的同时而日益凸显的改善民生、发展民主问题,市场经济较为成熟的同时而日益凸显的体制机制建设问题,等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我国其他地区现在面临或今后可能面临的问题,是全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一个缩影。广东要继续发挥好排头兵作用,就必须解决好这些矛盾,突破这些难题,率先探索出科学发展模式。这既是广东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广东的历史责任。通过今年上半年的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全省上下取得的一个共识是:广东要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必须走在思想解放的前列,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我们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深刻审视所处环境变化,深刻分析优势与不足,深刻反思思想精神状态,把思想从不适应、不利于科学发展的认识中解放出来。

当前,广东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后五到十年,是推进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把广东建设成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示范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然而,与改革开放初期发展基础极其薄弱、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相比,现在的广东完全有条件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我们一定要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克服传统发展模式之危,赢得科学发展模式之机,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光明前景!

珠三角发展纲要以制度升级重铸辉煌

社论

日前,赋予广东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化改革、先行先试使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这意味着在国内经济结构矛盾逐渐显露、世界经济危机持续蔓延的不利形势下,广东再获全国改革‚试验田‛的重任。

如果说改革是被危机所驱赶的旅程,那么披荆斩棘,厉行创新,则是先行者的使命,30年之前,当整个国家仍处于‚姓资还是姓社‛的歧路迷惘之时,广东即以先进者的姿态勇闯禁区,为改革开放摸索出真正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30年之后,在过去的‚资源投入型‛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之际,‚向危机要机遇‛并不是一句口号、一种姿态,而是在现实困境再三进逼,改革面临不进则退威胁的背景下,当政者与全社会凝聚共识,破局突围的真实意志。

广东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资源密集型的制造业为主,在旧的经济增长模式中起飞最早,得益最多。改革开放前30年,广东在制度创新上的优势,更多地集中在解除人力资本、资源资本转化为生产力的禁锢之上,而对制度改进则并无太多涉及。制度经济学认为,促使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自然实物资本、人力资本和制度资本。即使一个经济体的制度资本欠缺,依靠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持续投入,可在一定范围内弥补制度因素的不足,资源要素的投入与制度优化有一定的相互替代性。而当前,珠三角面临土地、资源、人口、环境‚四个难以为继‛,意味着资源投入所带来的经济动力已接近枯竭。改革的方向与下一阶段的经济动力,必定在制度改进之上。

改革开放从广东出发,这里是中国市场经济的起点,也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地区。珠江三角洲不仅坐拥深圳、珠海两大经济特区,更连接香港、澳门两大特别行政区,集诸多‚特‛字于一身,自然在破旧立新、制度突围上占有天然的优势。作为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和深化改革先行区,我们应当在建设经济制度环境、提升城市群行政管理能力、优化国民权利分配结构三方面率先突破。

如前所述,制造业的发展和服务业的发展对制度环境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当前,广东在这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行政垄断人为设限,诸多领域存在过高门槛;对产权界定、产权保护、契约缔结与违约惩戒等方面存在诸多法律漏洞。为此,我们必须着力提高法治水平,建设符合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产权与合约权益保护制度,突破权贵垄断、越权谋利的经济既得利益,从而实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从构建开放融合、布局合理、支撑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出发,广东必须提升城市群行政管理能力。现代经济的发展以城市群为载体,呈现‚中心—腹地‛资源优化配臵的态势,广东必须以建构强有力的区域协调机制为先导,突破画地为牢,设限谋权的地方既得利益,着力促进城市之间的良性制度竞争。对此,《纲要》明确了广深两个中心城市的各自定位,并提出要以广州佛山同城化为示范,提高广州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携领珠江三角洲地区打破行政体制障碍,遵循政府推动、市场主导,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创新合作机制,优化资源配臵。

从改善民生,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角度出发,广东必须以优化权利分配结构为重点,通过打破城乡二元藩篱,赋予公民确定的社会权利,提升其面对各种强势力量时的议价能力。当前,中央与地方财政责权利关系进一步理顺,将为重建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分配关系提供条件。以权利结构为先导,重新梳理分配结构,必定能为改革获得更广泛的民意支持。我们应突破多取少予、人浮于事的行政既得利益,通过赋予公民以合法的政治权利,建立以公平与正义为准绳的权利保障体系,通过鼓励公民参与地区行政管理,形成对行政人员的绩效评价的压力。

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节点,广东没有退路,在改革的新起点上,我们再次出发。历史已经并必将继续证明,改革的趋势取决于人民伸张利益的需要,改革的动力来自群众的自发创新。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看到‚以人为本‛绝非停留在口号上,广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再活跃于为民请命的一线,网络与媒体再三成为民间与当局沟通的渠道。只要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获得深厚的群众基础,改革就没有禁区,也不存在不可撼动的既得利益。

珠三角发展列为国家战略及时而又必要

国家发改委经过长时间调研,会同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编制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在昨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获得原则通过,这标志着珠三角改革发展正式成为国家战略。一个地区性规划为中央如此重视,显示其地位和意义非同寻常。广东的经济发展与香港、澳门密不可分,因此该纲要上升成为国家战略是及时而必要的,不但是广东经济发展与转型的指导性文件,也将对香港和澳门地区的长远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酝酿多年,研讨多时,最终以国家发改委牵头完成,足以显示从中央到广东对纲要的重视,这毕竟要影响到中国一成以上的GDP以及广东十几年的长远发展,不可能不审慎。正因为此,以至于在国家的十一五规划中,不但珠三角没有列入中央级规划,就连广东省也没有单独提出,一度引发某种担忧和猜测。

事实证明,这种担忧是多余的,十一五规划中没有对珠三角改革发展作明确交代,不是忽视,而是太重视。十一五规划给珠三角留下了悬念,却给了广东更大的想象空间———从中国社会急遽转型并作为世界大国迅速崛起的背景来看,珠三角的发展不再是广东省内部的区域发展,而是需要配合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综合考虑。因此,无论是广东省的发展规划,还是广东与香港、澳门之间的协调,都需要一个全局性战略加以指导与支持,这也就是该纲要作为国家战略的意义所在。而现在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完成的纲要,不但积极响应了中国在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也充分体现了珠三角的战略地位和意义。在这个纲要中,不但要支持珠三角地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更多地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而且要使珠三角地区由过去的外向型经济更好地转变为内外需并重、全面融合发展的开放型经济;不但要考虑促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而且要更好地促进粤港澳的紧密合作,提升合作水平,维护港澳地区长期稳定繁荣。

纲要也提到,珠三角要做‚深化改革先行区‛,‚继续承担全国改革试验田的历史使命‛,‚为全国科学发展提供示范‛,这与前不久召开的广东省特区经济工作会议正相呼应,在另一个层面为广东提供了‚点面结合‛的创新发展模式———‚点‛就是以深圳等经济特区为典型的突破性、创造性发展,‚面‛就是以发展纲要为基础的珠三角地区全面协调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纲要中虽然没有突出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却把整个珠三角地区作为‚改革开放试验 8 区‛加以论述,在发展定位中把珠三角地区作为‚探索科学发展的试验区‛,‚赋予珠三角地区发展更大的自主权‛,显而易见整个珠三角地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又一个‚新特区‛。

目前全国已经确立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成都-重庆、武汉-长沙几个‚新特区‛(综合改革试验区),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中几个地理区位。这种布点卡位,使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性布局呼之欲出,但值得关注的是,这个‚新特区‛的战略布局独缺南方一角,而这里是中国先行改革开放、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事实上,深圳是在全国最先提出申请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城市,而广州也一直在积极申请。尽管南方的‚新特区‛一直没有明确,但从中央领导人到各部门都不能不重视。2005年9月温家宝总理视察深圳时就指出:‚经济特区本来就具有改革‘试验田’的功能和使命,理所当然地承担着国家改革创新综合试点工作。‛言外之意,作为特区,深圳在改革创新的空间上其实应该比综合改革试验区更有条件,也应更有作为。而这次发展纲要把整个珠三角地区作为‚改革试验区‛提出,不但凸显珠三角在整个国家战略中不可或缺,而且更加特殊,特殊得要另外制定发展纲要加以明确。

诚然,作为一个指导性文件,纲要还需要更具体的政策去实施推动,尤其是在与港澳地区的协调合作上,也许考虑到港澳地区的特殊性,纲要的相关论述留有余地。例如,香港正在进行的规划是到2030年,而珠三角发展纲要的规划是到2020年,规划期上的差别会导致一些具体目标上的差异,这就需要广东与香港方面加强合作。今年6月深圳与香港的规划部门就河套地区开发共同研讨、沟通举行公开听证,就取得良好效果,足以为粤港澳的规划与发展提供借鉴。从这个意义来看,纲要对粤港澳合作等问题的‚留白‛,也是对该地区发展特殊性的一种反映,同时也为具体的发展规划预留了弹性空间。

对于正处在转型升级时期的珠三角来说,纲要不但为珠三角的经济发展绘制了明确的路线图,同时也给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珠三角以信心和支持,对珠三角发展来说弥足重要。

第二篇: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规划纲要》决定十年教育改革方向

据悉,此次公开征求意见将是继去年1月后,《规划纲要》的第二轮征求民意工作,这标志着中国教育将开始全方位的改革,并决定到2020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走向。

此次征求意见稿文本共22章、70条。提出一系列具体目标,如: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达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如果说教育公平主要解决的是‘有学上’,那么教育质量主要解决的是‘上好学’,这两件工作应当是下一个时期,今后十年我们工作的两大重点。”教育部提出,要制定和发布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民办教育 7个分领域规划和9个省(区、市)“分地区规划”,并统筹推进各省(区、市)编制本地区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工作。

专家解读纲要亮点

叶之红,教育部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程方平,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后工作站导师

王烽,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副主任

王晋堂,北京市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特邀委员、北京一中原校长 朱清时,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 1.高考篇

部分科目一年不止考一次

《规划纲要》对人们最关注的高考改革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向,并且力度很大。改变“一考定终身”和“多元录取机制”是改革的重点。虽然这些目标不能一步达成,但它们的提出已经明确了高考改革的方向。对于纲要中提出的“一年多次考试”,专家们认为,条件最成熟、最可能率先实施的是英语科目。“可能会像现在考托福和雅思 一样,一年有多次考试机会,考生参加招生时可以使用最好的成绩。”

上大学可能有五个途径

早在《规划纲要》调研期间,专家们就提出要对不同类型的学校进行分类考试。除了国家统一规定的高考之外,像一流的大学可以增加联考,对拔尖创新人才可以有特殊政策,对高职院校可以逐步在高等教育普及的地方放开,实行免高考的“登记入学”。《规划纲要》列出了五种上大学的方式:高校普通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高校自主确定录取原则

《规划纲要》提出“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方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专家们认为,“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实际目的是落实高考招生自主权,为学生多次选择,学校自主招生,多元评价,多元录取提供条件。2.高校篇

大学校长将摘“官帽子”

高校的行政化管理,近几年一直被认为是影响高校发展、制约文化生产力的因素之一。就逐步取消高校校长的行政化级别的问题,教育部部长袁贵仁 进一步介绍,在这次《规划纲要》中,想建立起一套新的,适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然后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的倾向。

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表示,这是中国高教界渴望已久的政策,希望可以吹响中国改革号角,使高校重新回到尊重学术自由的轨道上去。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就是按照教学规律办学,引导学校依法办学。

就好比当年的农村改革将务农自主权还给农民,高校获得自主权必将释放出巨大活力,培养出一代代创新人才。3.上学难篇

给民办教育“名分”

《规划纲要》中明确“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 的各类歧视政策”,“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并且对民办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包括“对

具备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条件的民办学校,按规定程序予以审批,建立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制度。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政府委托民办学校承担有关教育和培训任务,拨付相应教育经费”等。

破解城乡“入园难”

投入不足、资源短缺、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长期制约我国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十分突出。2009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仅为50.9%,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为74%。征求意见稿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征求意见稿还明确,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

4.上好学篇

下猛药让“择校”变成历史

近年来,择校风盛行对教育质量和社会公平提出了严峻挑战,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太少、教育资源不均衡。

《规划纲要》针对这一痼疾下了几剂猛药。首先是实施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第二是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将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发挥导向作用;第三是义务教育阶段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第四是保证适龄儿童进入公办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工资改革推动教师流动

对于教育均衡,全国各地都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教师流动就是其中的一种。所以在《规划纲要》里就特别提到了,“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这些规定为教师流动提供了制度保障。

出招数促进优质生源流动

在提出教师、校长区域内“交流”的同时,《规划纲要》还提出要均衡优质生源。专家们认为,这是一剂真正的“猛药”。

优质生源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间的差距。一所学校,好教师再多,如果没有优质生源,也不一定能取得高升学率。这次《规划纲要》提出把高中的名额“合理分配”到初中学校去,将会是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而且会“一抓就灵”。5.减负篇

改革考试评价制度给学生发展空间

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中国教育学会 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 表示:造成学生负担的原因的确与目前的考试制度有关,但与教学方式和学习内容也有很大关系。

如果考试和学习的知识需要死记硬背,学生负担就会很重。如果考试着重考察能力,学习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也不会感到负担很重。

义务教育不设重点校重点班

征求意见稿中明确,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各级政府要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

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培养适应社会能力克服“应试教育”

征求意见稿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

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

第三篇:专家解读《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关键词】党管人才

【支撑句】李源潮:要加快组织实施人才规划立项的重大人才工程,精心设计工程方案,加强对工程实施的统筹协调,以工程实施带动各领域各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李源潮: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 组织实施国家人才发展规划

来源: 2010年05月28日 人民网

【关键词】人才评价(干部选拔考评方式)

【支撑句】一是突出科学发展导向,不断完善经营业绩考核制度。二是突出“四好”班子导向,建立健全综合考核评价制度。同时,通过将业绩考核与薪酬分配挂钩、综合考评与培养使用挂钩,形成了一套激励企业领导人员崇尚科学发展、专注干事创业的制度,促进了人才队伍建设上台阶、企业发展质量上水平。

国资委:强化考评揽英才,为做强做大央企提供人才保证

来源:

【关键词】以用为本

【支撑句】彭剑锋:“以用为本”有助于解决发展的本原性问题。中国的人才不能当花瓶,要在“用”上花功夫。“以用为本”有助于破除人才发展观念的体制和障碍,是“以人为本”的深化和落实

【解读】邮政的人才储量在国企中是巨大的,【关键词】开放的人才政策

第四篇:高校后勤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高校后勤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要求,着眼于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现代大学制度要求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着眼于提升高校后勤管理水平、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促进高校后勤科学发展,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特制订本规划。

高校后勤是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必要支撑;高校后勤具有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功能,关系到校园的和谐与稳定。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现代化、国际化,必须继续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建成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后勤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转变了传统观念,创新了管理体制,引入了竞争机制,降低了办学成本,提高了服务质量,改善了校园环境,破除了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障碍,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初步得到发挥,为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提供了宝贵经验。当前,我国高校后勤的社会化程度、专业化水平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未来改革趋势还不相适应。政策法规不够完善,体制障碍尚未消除,后勤市场不够规范,行业组织不够健全,专业人才十分匮乏,整体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与现代大学的发展要求仍有差距,不能完全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未来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社会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大学制度的逐步完善和广大师生服务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必然对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提出许多新的要求。为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加速构建新型后勤保障体系。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化方向,坚持服务育人宗旨,遵循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处理好公益性与市场化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与和谐稳定的关系。

(二)工作方针。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要坚持“巩固、推进、创新、规范、优化、提高”的工作方针。即:切实巩固改革成果,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加快规范市场体系,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二、总体目标和战略部署

(一)总体目标。到2020年,形成以“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规范自律、部门依法监管”为主要特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基本实现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

(二)战略部署。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政府主导,高校主责,积极推进,稳步实施。

到2015年,重点在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市场主体、发挥协会作用、健全行业标准、完善政策法规等方面有较大突破,逐步实现高校后勤服务“主体多元”的格局。到2020年,基本实现职能上“事企分开”、“管办分离”,高校后勤整体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市场开放。稳步开放服务性市场,积极开放经营性市场。引进社会优质资源,强化竞争机制,逐步减少高校自办后勤的市场份额,实现从以“自办后勤”为主向“选后勤、管后勤”为主的转变。

(二)加快主体培育。

1.推进高校后勤实体转制创新。后勤实体建立“企业化”运行机制,实行独立核算与全成本核算,理顺与学校之间的权益关系。支持条件成熟的后勤实体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事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2.鼓励社会优质服务企业进入高校后勤市场。社会企业是促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专业化水平提高的重要力量。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社会优秀企业进校服务,形成公平竞争、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格局。

3.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高校后勤市场体系。高校要对校内后勤市场实行统一管理,提高后勤资源配置水平。鼓励后勤行业组织搭建多层次市场平台,推广校际联合招标,扩大资源共享范围,促进分散的校内市场相互融合。

(三)加强体系建设。

1.建立健全市场监管体系。推行高校后勤市场准入制度,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合同约束、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高校后勤市场监管体系。按照“权力与责任挂钩,权力与利益脱钩”的原则,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监管机制。重视监管队伍建设,细化监督环节,增强监管能力,提高监管质量,降低监管成本。

2.建立健全技术标准体系。支持高校后勤行业协会统一部署,制订高校后勤职业道德标准、管理服务规范、安全操作规程、质量技术标准;制订高校后勤标准化服务的硬件配备标准、制度建设标准、服务质量标准,逐步提高后勤服务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

3.建立健全效益评价体系。支持高校后勤行业协会制订高校后勤成本核算、价格形成、效益评价办法;界定公益性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制定公益性评价指标;规范经营性服务管理,加强质量与价格监管。支持省(直辖市、自治区)高校后勤协会定期发布后勤服务指导价格。支持“农校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采购成本。

4.建立健全风险防范体系。要加强后勤服务市场调研,进行风险评估,明确责任界限,制定防范措施、责任追究制度和常规警戒制度。积极探索高校后勤意外事故社会化处理途径,完善合同协议内容,分散和降低后勤服务风险,保证高校后勤服务的安全性及学校的稳定与发展。

要设立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确保高校后勤安全。建立、完善高校后勤意外事故处理办法和快速反应机制,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提供应急服务,保证高校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四)完善体制机制。

1.完善后勤管理体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实现行政主导向政策引导转变。改进高校后勤管理方式,淡化后勤机关行政色彩,提高专业化监管水平,强化服务保障功能,提高运行效率效益。

2.促进行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全国性及地区性高校后勤行业协会,搭建市场平台,维护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促进资源整合,反映行业诉求,规范行业管理,协调利益关系,促进和谐稳定。

3.建立成本分担机制。厘清政府、学校、服务实体在承担公益性服务中的责任,建立健全公益性服务的成本补偿机制和经营性服务的价格形成机制,发挥政府在公益性服务项目中的主体作用。对公益性服务项目,由政府明确税收优惠和经济补偿政策。

4.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健全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完善后勤政策法规体系;健全政府与行业组织、高校之间的协调机制,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健全高校后勤与校内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创造有利改革的校内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法规。政策法规是推进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保证。高校后勤行业协会对现行政策法规进行系统研究,提出补充建议和制度草案,推动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营造有利于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的制度环境。

(二)加大后勤投入。充足稳定的经费投入是增强高校后勤保障能力、提高服务质量的必要条件。政府与高校承担学生食堂、学生宿舍以及大型设施设备的建设维修,高校按照办学经费的一定比例拨付后勤运行经费。

(三)加强队伍建设。高校要建设一只精干、高效的后勤队伍。配备必要的专业人才,保持关键岗位相对稳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潜能。积极探索高校后勤专业人才培养新途径,充分利用市场资源,逐步实现后勤队伍专业化、职业化。

五、重大工程

(一)实施“主体培育”工程。要有计划地选择优秀的高校后勤实体或社会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促进其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作为后勤服务的主体力量,解决高校后勤市场优质资源短缺的问题。到2015年,在全国形成100多家主要从事高校学生餐饮、学生公寓、校园物业服务的后勤规模企业;到2020年,在全国形成数十家有知名品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校后勤龙头企业。

(二)实施“质量后勤”工程。未来十年,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教育行政部门和后勤协会要制定高校后勤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积极开展后勤服务质量评价,为高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提供高质量服务,以适应国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需要。各高校要制定内部后勤质量监控体系,保证和提高后勤服务质量。

(三)实施“文化后勤”工程。文化建设是高校后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结合所在地和本校后勤社会化实际,顺应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时代潮流,构建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后勤先进组织文化,不断丰富后勤文化的内涵,提升后勤文化的品位,促进社会企业与校园文化衔接与融合,强化后勤服务育人功能。

(四)实施“节约后勤”工程。加强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重视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节约使用;从制度层面、技术层面、执行层面实施节约后勤工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后勤运行成本。认真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战略,广泛采用先进节能设备和节能技术,积极推进绿色大学、低碳校园建设。

(五)实施“科技后勤”工程。在后勤管理与服务中,深入研究并大力推进先进管理、先进设备与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有组织、有计划地积极推进高校后勤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使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为高校总体发展战略提供高水平的后勤保障技术平台。

(六)实施“平安后勤”工程。必须提高认识、加强教育、完善制度、注重细节,构建齐抓共管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要全面排查安全隐患,从制度层面、技术层面、执行层面深入分析,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发生意外事故。要依法用工,加强思想工作,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及时化解矛盾纠纷。要重视行风建设,强化制度约束,加强监管环节,杜绝经济违法案件。

六、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高校后勤社会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多、难度大、责任大,必须坚定信心,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务求实效。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是责任主体,应当分工协作,紧密配合,共同抓好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

(二)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各地和各高校要建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信息公开机制,定期与服务对象及媒体进行沟通互动,实事求是地及时反映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困难,正确应对和及时引导舆论,为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营造有利环境。

(三)加强调研和督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后勤行业协会要加强检查督导,确保国家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对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矛盾障碍,切实推进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

“高校后勤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编制说明

“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规划建设研究”课题组

一、编制“后勤纲要”的背景和依据1、2005年以后,高校后勤改革进入自由探索时期,政府连续多年没有出台指导高校后勤改革的政策文件,也没有召开高规格的高校后勤会议;推进后勤改革的原始动力日益衰减,高校后勤被许多理论问题、现实问题困扰,热切盼望政府出台指导改革的权威性文件,尤其是近年来呼声很高。

2、2009年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完善现代大学制度部分”明确“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预示如何构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提上日程,后勤作为高校改革发展的必要支撑,必须主动适应现代大学服务需求,应当编制“高校后勤中长期规划纲要”。

3、2009年11月30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高校后勤社会化经验总结暨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规划建设”论证会。2010年4月8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下达教发司[2010]36号文件,决定设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规划建设研究”课题组,共设立12个主要分课题,其中“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中长期规划建设研究”属于核心课题。

二、编制“后勤纲要”的主要过程1、2009年4月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第一次课题组会议,朱宝铜处长参加会议,要求课题组集中力量起草“高校后勤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讨论稿),决定由黎玖高、皮光纯执笔起草,后来被称之为“后勤版”。

2、2009年5月1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专门会议,教育部宋德明副司长、朱宝铜处长、张柳华理事长、陈一兵常务副理事长、黎玖高秘书长和秘书处人员参加会议;黎玖高秘书长受命为发展规划司代拟“高校后勤改革发展中长期规划建设纲要”,2010年12月中旬报送教育部发展规划司。

3、2010年4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后勤集团召开会议,邀请北京高校部分后勤处长、总经理参加,对“后勤纲要”(讨论稿)征求意见,大家把讨论稿当作“靶子”,提出一些修改意见。4月29日,在扬州召开第二次课题组会议,把“后勤纲要”(讨论稿)作为会议材料,提交课题组讨论。

4、2010年7月,黎玖高秘书长邀请中央教科所张男星、卢彩晨两位专家参与制订“后勤纲要”。8月××日—××日,经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安排,卢彩晨老师一行三位专家,到上海、苏州、合肥、重庆的高校、教委、后勤协会、社会企业等进行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在“后勤纲要”基础上,提出新版本“后勤纲要”,后来被称之为“教科版”。

5、2010年10月29日,后勤管理分会在苏州大学召开《高校后勤改革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专家咨询会。出席会议的专家有:张柳华、陈一兵、黎玖高、高祖林、杨一心、盛裕良、董峰、黄世安、朱卫国、张虎城、龚守相、王立慷、刘晓平、姜翰照、韦曙和、刘庆祥、郑雅萍、吴悦成、徐世昌、张伟超、费伟民、成冠润、曹继建、张男星、卢彩晨、张东升、皮光纯、李英华。各位专家先前已经阅读了“后勤纲要”两个版本,这次有备而来,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意见,总体认为应将两个版本合二为一。后经朱宝铜、黎玖高、卢彩晨、皮光纯、李英华、王志丹对两个版本进行整合,形成“合并版”。6、2010年11月26日,全国高校后勤秘书长会议在成都召开,“后勤纲要”(征求意见稿)提交会议分组讨论,获得总体认可;建议更多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业发展、高教改革对高校后勤行业的影响与要求,建议进一步强调政府的责任和高校的作用,建议对六项“重大工程”进行调整、增加“平安后勤”。

7、2010年12月8日,朱宝铜、黎玖高、皮光纯、李英华共同对“后勤纲要”(征求意见稿)进行逐段、逐句讨论研究。2010年12月23日,朱宝铜处长单独审阅“后勤纲要”,进行了局部修改。2010年12月27日,黎玖高秘书长对“后勤纲要”进行最后修改、定稿,形成“后勤纲要”(送审稿),报送教育部发展规划司。

8、“后勤纲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2009年11月30日讨论酝酿开始,到2010年12月底报送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前后历时13个月,来之不易;全国100多人参与,多次征求意见、讨论、修改,从“后勤版”到“教科版”、“合并版”,从“讨论稿”到“征求意见稿”、“送审稿”,耗费了大量心力,凝聚了全国高校后勤、中央教科所、教育部门领导多方面专家的集体智慧。

三、“后勤纲要”的地位、作用与特点、亮点

1、“后勤纲要”的立场、定位与视野。第一,是站在教育部立场,而不是高校、或后勤立场编制“后勤纲要”(是“政府的事情”)。第二,“后勤纲要”是

“教育纲要”的配套保障措施之一,根本目的是更好地为高校发展服务,落脚点是保障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顺利进行。第三,既要着眼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需要,又要着眼于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还要着眼于社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第四,“后勤纲要”重在前瞻性(面向未来)、纲领性(有别于政策文件),兼顾操作性(防止空洞)。

2、“后勤纲要”将成为决策依据、行动指南。“后勤纲要”(送审稿)描绘了今后十年高校后勤改革发展的蓝图,将成为教育部门重要的决策依据,其主要精神将反映在教育部和相关部委的政策文件中,成为指导全国高校后勤行业今后十年的行动纲领;为高校领导进行后勤规划、大事决策、指导后勤工作提供重要参考;对于高校后勤实体、注册后勤企业、社会企业了解行情、确定方向、制订战略,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后勤纲要”标志“构建新型后勤保障体系”进入操作阶段。2005年以来,对于“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描述,就是“五句话,三十个字”。“后勤纲要”对其进行了全面解读、深度设计,具体细化为六个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技术标准体系、效益评价体系、风险防范体系、政策法规体系),明确了政府、高校、后勤的责任,提出了配套措施、时间表、线路图,具有指导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将推动高校后勤行业进入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向“完善政策法规”迈出一大步。

4、“后勤纲要”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强调高校主体作用。在“战略部署”部分明确“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政府主导,高校主责,积极推进,稳步实施”。在“实施”部分明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是责任主体,应当分工协作,紧密配合,共同抓好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也就是说,构建“新型保障体系”目的是保障高等教育改革顺利推进,是“政府的事情”、“高校的事情”;要避免错误理解、简单理解,认为“只是后勤的事情”或者认为“是后勤校长的事情”。

5、实施六项“重大工程”,重在提升高校后勤内涵品位。“后勤纲要”针对当前后勤弱项与不足之处,归纳总结、系统提出实施“主体培育”、“质量后勤”、“文化后勤”、“节约后勤”、“科技后勤”、“平安后勤”六大工程,对于促进后勤提升档次,提高后勤产业化、专业化、现代化水平,逐步实现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具有可操作性。

6、“后勤纲要”揭示后勤突出矛盾,将引起政府高校重视。“后勤纲要”“序言”部分揭示后勤“政策法规不够完善”、“后勤市场不够规范”、“行业组织不够健全”、“专业人才十分匮乏”的矛盾。“保障措施”要求“完善政策法规: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后勤行业协会对现行政策法规进行系统研究,提出补充建议和制度草案,推动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强队伍建设:高校要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后勤队伍。配备必要的专业人才,保持关键岗位相对稳定(针对干部频繁轮岗)”„„

7、“后勤纲要”提出开展“后勤评价”,将促使高校重视后勤。“后勤纲要”“主要任务”部分明确“支持后勤协会制订后勤成本核算、价格形成、效益评价办法”,“制订公益性评价指标”。“重大工程”部分提出“积极开展后勤服务质量评价”。将促进后勤行业协会制订评价标准,有助于暴露差距、揭示矛盾、鼓励先进、鞭策落后,促使高校领导重视后勤工作。

8、“后勤纲要”提出一些新观点、新概念。“后勤纲要”“主要任务”部分“建立健全风险防范体系:要加强后勤服务市场调研,进行风险评估,明确责任界限,„„积极探索高校后勤意外事故社会化处理途径,完善合同协议内容,分散和降低后勤服务风险„„”。“建立成本分担机制:厘清政府、学校、服务实体在承担公益性服务中的责任,建立公益性服务成本分担和经营性服务价格形成机制”。“保障措施”部分提出“积极探索后勤专业人才培养新途径,充分利用市场资源,逐步实现后勤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促进理论体系建设,学科建设提上日程,高校后勤可望成为“一门学问”。

9、“后勤纲要”没有多提“因校制宜”。承认校情差异,不搞“一刀切”,本来是正确的。鉴于有一些文件,过分强调“因校制宜”,造成弹性太大,怎么理解都行,毫无约束力,有的成为可办、可不办的空头文件,有的成为拒绝改革、掩盖矛盾、保护落后的理由„„。因此,接受一些同行建议,“后勤纲要”作为指导性文件,不提“因校制宜”。

第五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

1.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进步性。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课程由内容繁难偏旧。这次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基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具体如下:(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教育类型结构,以综合性分科型两种方式呈现,如综合课程有艺术,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完善优化课程内容,首先删除艰深,晦涩,陈旧的东西,其次增加学生和生活相关的成分,再次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的层次化。总之,课程结构的调整与变革是项极其重要艰巨的任务。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

〈纲要〉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它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具有如下的特性:(1)整体性。立足与人的个性的整体,立足与每个学生的健全发展;(2)实践性。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开放性。面向每个学生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4)生成性。每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随着活动开展,新的目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经验不段加深,创造性火花不断迸发;(5)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目的,内容,方式,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的结果呈现形式。3.课程目标陈述技术:

(1)课程目标是分层次陈述的,以语文为例:

教育(或目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 1—2年级学段目标 阅读目标教学目标

(2)行为目标陈述的两类基本方式:采用结果性目标方式(“知识与技能”);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动词,条件和表现程度。

(4)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5)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

(6)必要的,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

(7)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决不能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4.教学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教学是集体化,高密度,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教学是多重的网状关系,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体的,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语言教学。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5.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指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知道为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才是真正的教学。

有效教学理念的内容:(1)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确定“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有“全人”的概念;(2)关注教学效益,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3)更多关注可测性或量化;(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教师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有效?”“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5)有效教学也是套策略。(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6.有效教学的策略:

(1)教学准备策略:教师制定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教学目标的确定叙写,教材的处理准备,主要教学行为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教学方案的形成;(2)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设计自己个性化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3)教学评价策略。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分为学生成就的评价和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评价=/考试、测验。7.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意义:

为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创造了条件。(1)了解学生:收集学生如何学习的资料,学校建立学生有效的信息交流库(“档案袋”),有共同的学习方式或有互补学习方式的学生合作学习;(2)从事项目学习或研究:智力展示、专题作业。(学生智力特征,作品质量、交流、师生一同反思),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全心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学方式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思路。8.理解“教育与生活”

(1)教育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生活中蕴含有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3)生活是现实的,具体人的生活,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关照学生的生活,致力于完整人的发展;(4)教育不同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也不能还原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9.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念:

(1)整合教学与课程。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关系,是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结构与过程的统一、认识与情谊的统一;(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创新探究的学习方式)

10.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有两个基本观点:

(1)价值引导:教育具有方向和目标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教育是投射,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

(2)自主建构: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通过活动与自主建构,个体的创造力、潜能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果上。通过活动又丰富、发展个体的潜能、素质、素养。

总之,这样的教育,学生得到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教师学生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灵魂的感召。11.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从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来看,教育要关注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见10题);(2)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有探究的,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与欣赏,承担责任的需要。这些需要为教育中提倡探究学习提供了依据;(3)还在于:收获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还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有效教学,这必定是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2.如何在课堂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帮助学生检测反思自我,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等;

(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3)确定新的教学观。A.帮助学生确定能够达成的目标 B.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C.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D.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E.及时反馈,建构沟通的桥梁 F.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G.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 H.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I.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J.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K.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13.列举“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

(1)当学生有兴趣时;(2)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3)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时;(4)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5)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6)当学生能自有参与探究与创新时;(7)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8)当学生有更多的自我期待时;(9)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10)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14.教师的关注:

(1)考试科目成绩与考试外的学习(2)知识与技能(3)知识技能与态度情感(4)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5)学生的需要(6)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7)学生学习的自主性(8)学生的尊严 15.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1)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2)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道,旨在促进发展;(3)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具体的理念为:评价主体互动化(自评互评)、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关注成绩,而且关注创新实践能力等)、评价过程动态化(关注结果,尤其是过程,成长记录袋)16.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

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评价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复习题

(一)新课程与教师

1.确定课程意识,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课程设计,目标,开发,创新,评价意识)2.具有反思意识,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3.树立资源意识,由“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有效开发利用资源.4.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5.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6.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7.从师生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8.从教研关系看,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9.从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10.从学教与社区关系看,教师是社区教育的合作者,共建者.1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12.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1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1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同事及家长等)15.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发展的伴随者,教育的探究者.16.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掌握新技能,学习新技术;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二)新课程与学生

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身心发展有规律);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的人,有独特性,与成人有巨大差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的人,学习的主体,责权的主体).(三)新课程下的课程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

2.强调课程综合,设置许多综合学科。如艺术,综合实践等。主要是强调学科整合,三维目标整合。

3.强调课程特别是农村中学课程要服务地方经济。

4.强调思想道德教育。

5.均衡科目结构。

6.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棵。

7.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8.开放活动课程:观念开放(体验课程观,平等师生观,三维目标观,生成教学观,发现的学习观)教材开放,主体开放,教学过程开放,评价开放。

9.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民主科学的教管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经验课程。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特点:整体性,实际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四)新课程与评价

1.重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

2.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促使课程不段改进提高,面向多元。(对话,开放,反思)

3.(1)对学生评价:强调全面发展,质性评价,考试与其他评价相结合;

(2)对教师评价: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状况评价教师,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强调”自评“促反思,建立的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评价模式;

(3)对课程实施评价:建立促进课程不段发展的评价体系;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实施发展;

(4)考试改革:考试内容重视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方式灵活多样,结合分析指导,科学上考虑综合素质。4.新评价观的主要内容:

(1)对学生评价: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承认学生间有差异,消除“差生”定位,进行个性化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反对否定性评价。

(2)对教师评价:是否有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观,学生观,是否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调控能力,创造能力,科研能力,教科研集一身,是否积极主动参加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建设,具有良好的合作,参与,创新意识,实现从“教师匠”向“教育家”的跨越。

(3)对课堂者学的评价:必须考虑学生的所获是什么,怎样得来的,是否充分调动学习热情,积极性等,是否解放了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耳朵,时间,空间,师生,生生的交流合作,各学科的联系,研究综合性学习等。

(五)新课程与课堂教学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2)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3)改革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

六大特征: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

(1)提前进入情境的“ 预演”机制;(2)呈现材料,融入经验的“体验”机制;

(3)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4)见机而作的临场应变机制;

(5)“场外交流”的信息沟通机制;(6)课后反思的“回授”机制。

3.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法。

(1)用心琢磨和恰当运用教学语言;(2)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

(3)用心促成教学高潮;(4)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5)注意课堂批评艺术。

4.创新型课堂教学:

(1)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2)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张扬学生的个性;(3)给予人人参与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六)新课程与学习方式

1.现代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1)主动学习(2)独立学习(3)无认知监控学习

发展性学习: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

2。新课程指导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

(2)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主题,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等从而获得发展。

3.探究教学观念:(1)潜能开发观(2)问题探究观(3)学习主体观

(4)行为实践观(5)个性差异观(6)师生合作观,(7)生命发展观

4.转变学习方式的原因:

(1)传统学习方式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销蚀,要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就必须倡导自主学习。

(2)接受学习,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发现学习,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忽视发现,探究,要让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就必须强调发现,探究,研究学习.(3)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转变学习方式。

(七)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

1.校本教研:

(1)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全新的教育理念;(2)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学专业人员的作用;(3)要有专业人员的参与,支持,指导;(4)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学校教研的身体力行者;(5)要有宽松的学术研究氛围,要尊重保护教师教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职业自信心。2.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

(1)转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的培训观。转变校长的观念,学校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场所,校长是培训的设计着和负责人。转变教师观念,教师要主动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要批判地反思;

(2)在训培过程中,要注重“查,实,活,新”;

(3)开展教师行动研究。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让教师沿着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这一互联互动的螺旋式的渐进过程,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专业化水平。

(八)新课程本身

1.核心理念: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开发型的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牢固基石;(4)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5)树立终身学习观;(6)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2.新课程的“新”:

(1)新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课程标准取代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4)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研究学习;(5)改革课堂教学;(6)倡导面向未来,以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观;(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8)重视教师的理解与参与;(9)提出“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

新课程理念选择题(附参考答案)

3、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C)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8、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观点是(D)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自由的人 ④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C)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12。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C)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1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1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2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2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C)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29、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B)、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A、学习态度 B、学习方式 C、学习目的

(1)培养创造性人才与真善美的人(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与创造性人才

32、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条件中(③)是最利于创造力发挥的首要条件。(1)因材施教;(2)实践与思考;(3)民主化;(4)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33、(②)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点,也是我们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1)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4)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34、苏霍姆林斯基主要的教育思想是(②)

(1)建构主义理论(2)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论(3)多元智能理论;

36、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是(①)(1)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

37、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创造了(①)等教学方法。

(1)记忆法、思维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2)观察法、思维法和探险性学习方法;(3)复习法、检测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

38、(①)是多元智能理论确立的直接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学以致用;(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39、建构主义理论中阐述学习的四大要素是(②)

(1)理解、记忆、协作、交流;(2)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3)自主、合作、探究、记忆; 40、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A)

①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②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 ③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④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41、课程改革要改变原有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ABC)A. 均衡性B. 综合性C. 选择性

42、新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倡导(ABC)A.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 B.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C.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AB)

A. 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B.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C. 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

46、新课程体系下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ABC)A. 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基础上的教师自评为主 B. 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C. 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

48.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改革的目标是建立(ABC)考试、选拔方式。A.学生自由选择

B.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 C.综合评价的

49..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逐步实现(ABC)A.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变革

B.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C.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50、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的(A)选择。A必然 B必要 C必需

51、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B)。A改革B创新 C变革

52、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A)。A发挥 B发展 C发扬

53、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C)。A变革 B改变 C变化

54、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B)条件。A重要 B基本 C必要

55、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建构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C)环节。A重要 B必要 C首要

56、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B)。A、先进的教学观念

B、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 C、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D、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学观念

57、教育的根本功能是(C)。

A、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B、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C、促进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 D、为了一切学生

58、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课程”含义的理解应该是(D)。A、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件 B、课程标准规定的各学科课程 C、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课程

D、包括学科课程、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潜隐形课程四大类课程

59、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A)。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B、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 D、是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 60、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B)。A、师生对话 B、师生交往 C、共同讨论 D、课堂活动 61、学科教学要以(C)为本。

A、教科书 B、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C、人的全面发展 D、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66、新课程主张课堂让学生至少有(B)时间的活动。A、1/3 B、2/3 C、1/2 D、1/4 68、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B)A、自主、合作、探究 B、阅读、合作、行动研究 C、学习、讨论、创新 D、兴趣、发现、研讨

70、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A)

A时代的要求 B教学要求 C家长的要求 D学校的要求 7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C)

A教材改革 B课堂教学改革 C课程改革 D教师素质提高 72、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C)A教学大纲 B学生发展特点 C国家课程标准 D课程改革纲要

73、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7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C)

A保持距离,建立威严 B加强了解,打成一片 C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D相互尊重,共同提高)76、下列对教材理解正确的是(B)

A教材就是教科书 B教材是指与教科书有关的教学资源 C教材就是课程 D教学参考书不属于教材 77、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A)A自主、合作、创新 B自主、合作、探究 C主动、合作、改革 D提高、发展、创新 78、下列关于多元智能理论论述正确的是(B)

A人类至少有7种以上的智能,每一种智能作用不同,有的重要,有的是次要的。B教育评价应该是多渠道的,采用多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评价的。

C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每一种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所以存在统一的评价标准 D各种智能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他们有共同的发展规律。79、关于教学策略的认识正确的是(D)A教学策略即教学方法

B制定教学策略就是做好教学计划。

C能够找到统一的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的教学策略 D教学策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典型的灵活性 80、下列关于教学设计的论述错误的是(B)A教学设计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B教学设计的方案一般不能修改

C在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中包括学习目标、内容、学生特征、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D教学设计需要用系统的方法进行设计

8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正确的是(A)

A.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B.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推广者。C.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模仿者。D.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者型的独立的教师。82、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中正确的是(A)A.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B.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权威、批评 C.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导、答疑

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独立自主精神 83、面对新教材,教师首先要做的是(A)①研究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 ②研究教材。

③教师要从课程整体设计高度、从学科知识技能整合视角、从教材知识技能的体系编排审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④研究学生特点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84、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新的要求是(B)A教师对教科书的忠实取向

B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选用教材、灵活地增删教材 C不需要教师重新学习,并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引入教学 D只需掌握具体性的专业知识,不需要掌握方向性的专业知 85、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是(D)

A 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B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课堂统一 C让学生学会知识 D师生的交往互动 86、体现今后考试改革方向的是(C)

①突出考试的诊断、选拔和发展功能 ②考试的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③改进考试的方式,倡导灵活多样、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的原则 ④考试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87、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不包括(D)A问题性 B开放性 C过程性 D综合性 88、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遵循的主导理念是(C)

A.科学、人文融合的理念 B.终身学习、教育的理念 C.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D.创新教育理念 90、新课改中教育观念的转变主要是指(D)

①教育功能观的转变 ②教师观的转变 ③学生观的转变 ④教学观的转变 ⑤评价观的转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91、新课程改革从价值取向上看: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其价值取向出现了哪些变化(C)①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② 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 ③ 由侧重知识层面走向关注整体素质 ④ 由统一、硬性规定走向开放、灵活的管理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92、现行的教学大纲明显存在的弊端是(A)①教学目标上只规定知识方面的内容

②内容偏难、深、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 ③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 ④“刚性”太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 ①② 93、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是(D)

①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师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标的基本思想和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②课标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课标的主要载体。③课标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基本的要求。④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⑤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标的合理性。

A.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94.下列关于课程改革的背景的论述中正确的是(D)

①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②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 ④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⑤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⑥世界各教育发达国给我国教改的启示 A.③④⑤⑥ B.①②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95、新课程结构区别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及调整原则是(A)①均衡性 ②综合性 ③选择性 ④系统性 ⑤实用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③④⑤

96、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等三个层面上展开。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98.综合实践课主要包括(A)几部分。

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B、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技术 C、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实践,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D、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99.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从一开始只定位于语文教学,现在已经开展到各个学科,提出一种新的“四结合”,即(D)。A、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创新精神、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B、课程内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C、课程资源、课程内容、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D、学科教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104、新课程结构明确小学阶段的主要内容是(A)A、以综合课程为主 B、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C、以分科课程为主 D、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相结合 105、新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性是(B)

A、均衡性 发展性 互补性

B、均衡性 综合性 选择性 C、针对性 发展性 综合性

D、针对性 整合性 自主性 106.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党的(D)A 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107.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C)

A改革开放

B“三个有利于”标准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和平与发展

108.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C)

A小康社会

B信息化社会

C学习型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109、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B)

A、课程性质

B、基本素养

C、教学原则 D、评价建议

110、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B)A、课程内容 B、课程目标 C、课程结构

D、课程理念

111、“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的课程理念是(B)A、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收获

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C、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D、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112、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生观是(D)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 ④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3、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的努力方向是(C)

①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②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③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 ④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D)。

A、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B、进行双基教学 C、以学科为主教育 D、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15、(A)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A、国家课程标准 B、地方教材 C、校本教材 D、教学大纲 117、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D)次。A、7 B、4 C、5 D、8 119、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A)意义更大。A.班主任 B.科任教师 C.校长 D.教研组长 120、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根据具体的(C),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构建广阔的活动空间。A.教学目标 B.情感态度价值观 C.教学要求 D.教学过程 121、(B)是树立正确学生观的基础。

A.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 B.关注每一位学生 C.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D.信任学生

122、课堂不仅是传递知识的殿堂,更是(D)的圣殿。

A.情感体验 B.师生交流 C.学生成才 D.人性养育

124、“教师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体现出(A)的发展观。

A、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B、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C、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125、(B)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基础。

A、建立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B、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C、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128、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A)。A、促进发展 B、甄别与选拔 C、展示激励 129、课程评价按评价的主体可分为(C)。

A、定量评价法与定性评价法 B、目标评价法和目标游离法 C、自评与他评 130.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 131.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A.档案袋评定 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C.表现展示评定

D.成就测验 132.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A.情境 B.协作 C.会话 D.意义建构

133、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 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134、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A.民主的B.平等的C.对话的D.互动的 135.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 136.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ABC)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 137.“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ABCD)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 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 D.保障措施

138.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BCD)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

140.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 141.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 142.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

143.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BCD)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 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C.多方位研究时期 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 144.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BCD)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 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 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 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C)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1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

4、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 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ABCD)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 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 D.保障措施

9.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BCD)

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 1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12.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

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 13.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

14.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BCD)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 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 C.多方位研究时期 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2.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3.课程标准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和最高要求。(√)4.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7.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学校课程管理亦需要建立三级管理网络。(√)8.实现课程管理的统与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管理的总的趋势。(×)9.校本教研即师本研究。

(√)10.教育测验是一种以追求考察教育效果客观性为目标的活动。

1.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P8

答:有六项具体目标,它包括:改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

2.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P15

答:(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2)建立一支新型教师队伍。(3)探索一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4)完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体系。(5)建设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6)培养一批先进典型。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P34-35

答案: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4.本次课改中,课程体系走向综合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P43

答案:(1)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新课程还设置了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3)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

5.新课程在教材观上的转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P60-62

答:首先就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实践的创造性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

其次,就教材与教师的关系而言,教材的权威消解了。教材设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

6.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P94—95

答: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具有初步技术能力。

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125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自权利和责任的划分,①摆脱了过去僵化单一的管理体制`,妥善地处理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②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③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8. 为什么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141

①首先,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通过自身修养对学生“言传身教”,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种潜移默化有时比课堂上的传授效果要好;②其次,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再完美的课程也必须经过教师的实施,理想中的课程与教师实施的课程肯定存在一个“落差”,教师能否合理选择课程资源,对于缩小这个“落差”非常重要。

9.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P150

答:校本教研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调教师即研究者,要求教师形成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鼓励教师从课程改革的问题和需要出发选择课题,强调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10. 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有哪些特点.P170

答:

一、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P26 答: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是“目中有人”、“以学为本”的现代课程理念。

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目标要素”的学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程标准中“学生”和“学生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建议。为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品质,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支撑。

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P50

答案要点:

首先,辩证地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既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预设”、完全封闭、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的现象,又要避免不适当地、漫无边际地“生成”,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减损国家要求及教育“引导”、“塑造”的责任。

其次,教师在备课及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详略得当”。所谓“详”一是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地将“三维目标”和有关内容加以整合,而不能仅有“知识点”;二是尽量考虑周到,预先设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多样化的对策。所谓“略”是指教案不要太详尽,宁可“粗一点”,给现实的、活生生的教学留下一定的时空,最终在教学中完成,在教学后完善,决不能像过去那样把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的每一句话及学生的可能回答都写出来,使得原本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成了完全预定的、僵死的“走教案”、“演教案剧”。

再次,在课堂中,教师要“与时俱进”、“与境俱进”,及时抓住并灵活处理具有“生成价值”的问题、回答、细节、情境等,让教学充满灵动、智慧与活力;但是,这种“生成”必须与预设的学习目标、学习主题有某种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一定局限于本节课或本单元的目标和内容),或是拓展,或是深化,这样才能既保证课堂教学的“开放”与“灵活”,促进学生自主和富于个性化、创造性地学习,又达到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基本要求。

3.谈谈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P67—74)

(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

4.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P180

(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3.态度学习不同于认知学习,因为从学习结果来看,它是。C A非认知学习;B品德学习;C情感领域的学习;D行为习惯的学习。

综合考虑加涅和布卢姆的学习分类,态度学习不同于认知学习,它相当于布卢姆的情感领域学习。

5.研究表明,学习成功的儿童往往对学习抱积极态度,学习屡受挫折的儿童对学习抱消极态度。这种现象的最合理的解释是。C A认知失调;B经典条件反射;C效果律;D社会学习论。

学习成功儿童进行了学习,获得了成功(强化),于是便有助于增强学习行为;学习受挫的儿童也进行了学习,但得到了不满意的结果,便倾向于削弱学习行为。显然,这是桑代克效果律的体现。

6.儿童容易模仿影视片中反面人物的行为,结果导致不良品德。为了避免影视片的消极影响,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适当的做法是。D A避免学生观看这类影视片;B对有模仿行为的儿童进行说理教育;

C影片中尽量少描写反面人物;D影视片应使观众体验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根据观察学习的抑制效应和去抑制效应,观察到榜样行为受到惩罚,会间接地在观察者身上产生惩罚作用,从而抑制观察者的不良行为。为使榜样发挥教育作用,不仅要让观察者看到榜样的行为,还要看到榜样行为的后果,即看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7.为了打击社会不良现象,政府常用“杀一儆百”的做法,其理论依据可能是D A经典条件反射;B操作条件反应;C人的悟性;D替代惩罚。

“杀一”是指少数人做出了坏行为并受到了惩罚,“儆百”是让观察者看到其行为及其行为的不良后果,而替代性地在自己身上也产生惩罚作用,从而抑制不良行为,这里观察学习的替代效应也叫替代惩罚。9.价值观辨析技术的理论依据是。B A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 B人本主义心理学; C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D认知心理学。

11.“强、平衡、不灵活”的神经类型与下列哪种气质类型对应(C)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2.心理状态是从心理过程向个性心理特征转化的哪个环节?(B)

A.开端 B.中间 C.终端 D.外部

13.识记过的内容,因消退原因,完全不能再认或回忆是(B)

A.暂时遗忘 B.永久遗忘 C.干扰遗忘 D.逆向遗忘 15.下列哪个选项是影响深度知觉的双眼线索?(D)

A.线条透视 B.空气透视 C.运动视差 D.视轴辐合 16.注意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是(B)

A.指向性与选择性 B.指向性与集中性 C.紧张性与集中性 D.紧张性与选择性 1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下列哪种情感?(D)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热爱感

21.“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记忆属于下列哪种记忆类型(C)

A.形象记忆

B.逻辑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22.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思维的起点和动力是下列哪一项(A)

A.发现问题

B.明确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24.人们对英雄行为、文化古迹等做出的赞美和感叹是下列哪项情感(A)

A.美感

B.道德感

C.理智感

D.正义感

26.一个人为人正直,富于同情心,待人诚实,乐于奉献。表现出他性格的(A)

A.态度特征

B.情绪特征

C.理智特征

D.意志特征 27.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之间存在(A)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相互影响关系

D.不相关关系 30.对活动的目的和结果的一种倾向是(D)

A.主导动机

B.社会需要

C.直接兴趣

D.间接兴趣 31.再认能力的最佳年龄研究表明,青少年抽象图形再认的高峰期是(B)

A.小学高年级

B.少年期

C.高中阶段

D.大学时期 32.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呈下列哪种关系(B)

A.V型曲线

B.倒转的U型曲线

C.W型曲线

D.呈正比例关系 33.在个体发展中,思维发展的顺序为(B)

A.人形象思维、动作思维、抽象思维

B.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C.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动作思维

D.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动作思维 34.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是青少年人际关系(C)

A.亲子关系

B.朋友关系

C.合同关系

D.师生关系 35.特殊能力指下列哪一选项(C)

A.记忆力

B.想像力

C.音乐节奏感

D.观察力 36.下列选项中哪项是情绪的外部表现(D)

A.皮肤电变化

B.呼吸变化

C.脑电变化

D.言语表情 37.对客观事物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是(D)

A.感觉

B.知觉

C.运动知觉

D.时间知觉 38.“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典型地表现了(B)

A.注意的指向性

B.注意的集中性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分配

40.依靠视觉、触觉和动觉、平衡觉及听觉协同获得的对物体在空间所处位置和方向的知觉是(A)

A.空间知觉

B.运动知觉

C.时间知觉

D.社会知觉

41.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题多解”的现象,这种思维的类型属于(A)

A.发散思维

B.集中思维

C.形象思维

D.形式逻辑思维 42.再认能力的最佳年龄研究表明,青少年对词的再认高峰期是(B)

A.小学高年级

B.初中时期

C.高中时期

D.大学时期 43.下列哪一项属于个性倾向性的内容(A)

A.需要、动机、兴趣 B.需要、能力、性格 C.动机、能力、性格 D.能力、气质、性格 46.性格是个性心理的核心,它是人对客观现实的(C)

A.稳定态度B.习惯化行为方式C.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行为方式

D.能动反映 48.一切较高级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是(D)

A.思维

B.记忆

C.回忆

D.感觉

50.动机是指(B)

A.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

B.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驱动力

C.通过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

D.个人对认识和探究活动的一种倾向 52.在下列哪一项活动中,运用了再造想像(D)

A.作家塑造新的人物形象

B.科技人员研制出了一台新机器

C.舞蹈演员编排新动作

D.建筑工人根据图纸想像新建筑物的形状

53.意志行动以下列哪一项为其行动的基础(C)

A.自觉地行动目的B.受意识能动地调节支配

C.随意运动

D.克服内外困难

54.理性情绪理论认为,引起情绪障碍的是(B)

A.诱发事件本身

B.对事件的评价

C.当事人的情绪与行为结果

D.A、B、C都是

55.“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表现了(B)

A.情绪的两极性作用 B.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C.情绪与认识的关系 D.A、B、C都不是

56.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C)

A.遗传素质

B.环境

C.教育

D.主体活动

57.下列选项中哪项是情绪产生的基础(A)

A.生理需要

B.社会需要

C.态度

D.需要

58.通过外部分析器的活动,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是(A)

A.外部感觉

B.感觉

C.内部感觉

D.视听觉

60.按需要的性质,它可以分成(B)

A.生理与社会需要

B.物质与精神需要

C.外部和内部需要

D.低级和高级需要61.在相当程度上体现着人类心理活动的共性规律的是(C)

A.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倾向性

B.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个性心理

C.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

62.一个人在思维中或者自以为是,或者人云亦云,都是缺乏(D)

A.思维的逻辑性

B.思维独立性

C.思维的灵活性

D.思维批判性 64.下列哪项是原始情绪分类(C)

A.心境激情应激 B.心境愤怒悲哀快乐

C.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D.快乐悲哀愤怒绝望

68.注意是一种(B)

A.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

B.心理活动

C.个性

D.气质

69.一个学生以语词的声音表象、动觉表象为支柱而进行心智活动,这主要属于智力技能形成的(C)

A.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B.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C.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D.内部言语阶段

73.在思维过程中,从看似相似或相似的事物中寻找其不同点的比较,属于下列哪种比较形式?(A)

A.同中求异

B.异中求同

C.同时对比

D.前后对照 74.下列选项哪一项是正确的气质类型差异(A)

A.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黏液质

B.胆汁质、黄胆汁、黑胆汁、黏液质

C.活泼型、安静型、弱型、不可遏制型

75.“己所不砍,勿施于人”反映了下列哪项内容(C)

A.第一印象

B.积极主动

C.移情理解

D.相互接纳 76.下列选项中哪项是情感产生的基础(D)

A.生理需要

B.需要

C.态度

D.社会需要 77.首次使用智商概念来表示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的人是(C)

A.比奈

B.西蒙

C.雅孟

D.韦克斯勒 79.有目的、有计划、较长久的知觉是(D)

A.思维

B.注意

C.识记

D.观察

80.练习到了后期,出现了成绩的暂时停顿现象,也叫(A)

A.高原现象

B.顶点原理

C.绝对停滞现象

D.效果率 81.心理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B)

A.实验心理学

B.普通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83.记忆表象的基本特征是(D)

A.形象性和系统性 B.抽象性和逻辑性 C.具体形象性和直观性 D.直观形象性和概括性

84.当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时,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若仍保持不变,这会影响对问题的顺利解决。这个现象是下列哪个因素造成的(D)

A.问题情境

B.知识的迁移

C.原型启发

D.定势 85.—种爆发性的、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是(B)

A.愤怒

B.激情

C.应激

D.心境 86.下列哪种选项是一般能力(A)

A.思维力

B.自制力

C.绘画能力

D.数学能力

87.通过医院或咨询中心的心理门诊进行的心理咨询是(B)

A.现场咨询

B.面谈咨询

C.小组咨询

D.间接咨询 90.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做(A)

A.绝对感受性

B.差别感受性

C.绝对感觉阈限 D.差别感觉阈限 91.心理学独立的时间标志是下列哪一项(C)

A.1789 B.1689 C.1879 D.1897 92.下列哪—项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成分,并且是思维的基本形式(B)

A.语词

B.概念

C.分析

D.抽象

93.在巴甫洛夫所讲的两种信号系统中,第二信号系统属于(C)

A.人类与动物共同具有的B.动物独有的C.人类特有的D.无条件反射 94.下列哪种记忆类型,符合俗语所说的“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恨不休”(C)

A.形象记忆

B.逻辑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96.爱国主义情感居于下列哪项情感(B)

A.美感

B.道德感

C.理智感

D.责任感 97.下列选项哪项不是心理咨询的原则(C)

A.理解

B.保密

C.自然适度

D.促进成长

99.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稳固的动作系统是(D

A.知识

B.能力

C.智力

D.技能 101.下列哪一项更准确地表达了人的心理过程的内容(C)

A.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B.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C.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过程

D.个性、情绪、情感和认知过程 103.根据思维过程中凭借物或形态的不同,可以将思维分为(A)

A.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B.动作思维、形式逻辑思维和非形式逻辑思维

C.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求同思维

D.形象思维、动作思维和形式逻辑思维)

下载权威解读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权威解读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科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解读(5篇)

    《中国科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中国科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问答 文章来源:发展规划局 发布时间:2016-09-02近日,中国科学院发布了《中国科学院“十三五......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报告人:刘长友老师一、规划纲要起草历程回顾(一)回顾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目录 图书信息内容简介图书目录 编辑本段图书信息 书 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作 者:顾明远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

    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年) 语言文字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促进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学校未来五年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初稿)

    成都市大弯至佳实验学校五年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2014.9—2019.9) 一、背景分析 (一)外部背景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

    高校学生公寓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高校学生公寓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高校后勤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主要精神和总体要求,着眼于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高校后勤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大全五篇)

    高校后勤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要求,着眼于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现代大学制度要求的新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要点归纳 第一部分 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一、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2、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