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科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中国科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中国科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问答
文章来源:发展规划局 发布时间:2016-09-02
近日,中国科学院发布了《中国科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为做好规划纲要的宣贯工作,现以“问答”方式就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总体考虑和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任务、重点改革举措等大家可能关心关注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介绍,以帮助大家增进对规划纲要的了解。
1.中科院“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经过哪些环节?有哪些主要特点?
中科院“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历时两年,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启动,至2016年8月完成。经过前期研究、专题研究、组织起草、征求意见、咨询论证、反复修改、审议发布等主要环节。编制工作力求体现以下特点:
一是突出国家科研机构的战略定位。紧扣“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新时期办院方针,按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根本要求,深入研究分析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趋势,研究分析国家创新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需求,以“围绕实现跨越发展的科技布局”为核心,统筹创新人才高地建设、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和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建设等内容。
二是贯彻民主办院、开放兴院的理念。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广泛征求院内外意见建议,充分发挥中科院学术委员会及分领域专门委员会的咨询论证作用,并多次征求院属各单位和院机关各部门意见;还通过中科院发展咨询委员会,征求了国家相关部委的意见。对收集到的近千条意见和建议逐一研究,充分采纳。
三是体现发展规划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把总体战略与分项目标任务,科技布局与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配置,创新目标的实现与体制机制改革、党建和创新文化建设、基础设施条件保障,规划纲要的制订与对组织实施的要求等,有机结合起来;同时,统筹院规划纲要与各重点和专门规划、院属单位规划的衔接与协调,形成完整规划体系,实现“全院规划一盘棋”。
其间,中科院党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研究有关重大问题;2015年夏季党组扩大会、冬季党组扩大会和2016年度工作会议,都就规划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讨论,院机关各部门协同工作,保障规划编制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2.中科院于2014年8月发布了“率先行动”计划,规划了到2030年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十三五”发展规划与“率先行动”计划有着怎样的关系?
2013年7月17日,总书记视察中科院,高度评价中科院建院60多年来的创新成就和历史贡献,充分肯定中科院是党、国家、人民可以依靠、可以信赖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并对中科院未来发展提出了“四个率先”(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要求。为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要求,中科院党组研究制定了《“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简称“率先行动”计划)。2014年7月7日,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率先行动”计划。习近平、李克强、张高丽、刘延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出重要批示,对“率先行动”计划给予充分肯定,对组织实施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率先行动”计划着眼于国家“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提出了“两步走”发展战略和5个方面25项重大改革发展举措。第一步到2020年,基本实现“四个率先”目标,为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做出重要贡献;第二步是到2030年左右,全面实现“四个率先”目标,在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进程中发挥核心骨干和引领带动作用。“率先行动”计划开启了中科院率先跨越、引领创新的新征程,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十三五”发展规划是中科院实现“率先行动”计划第一步战略目标的发展蓝图,是“率先行动”计划在“十三五”时期阶段性目标任务的全面部署,是基本实现“四个率先”的行动纲领。规划纲要六个部分中,除第一部分“总体战略”和第六部分“组织实施”外,主体部分围绕基本实现“四个率先”来展开,细化目标任务要求,部署改革发展举措。制定和实施好“十三五”发展规划,落实和完成好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对中科院顺利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如期实现“四个率先”目标,具有基础性、根本性和保障性作用。
3.除了“率先行动”计划,中科院在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时还有哪些总体考虑?
一是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国家创新发展新任务,着力体现根本要求。“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依靠创新驱动、塑造引领型发展成为必然要求。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今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今年5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两院院士大会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对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务和新要求。这些集中体现了新时期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大和紧迫需求,也为中科院指明了前进方向,是中科院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根本依据。
二是顺应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着力体现时代特征。当前,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将成为重塑世界格局的主导力量。科技发达国家纷纷提出新的创新战略,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创新活动进入新的密集期,呈现多点突破、交叉汇聚趋势,孕育重大突破,催生产业变革和新兴产业发展。新的创新组织模式和科研范式不断涌现。中科院必须与时俱进,牢牢把握科技创新发展大方向,积极顺应国际竞争合作大趋势,主动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大挑战。
三是立足国家科研机构和战略科技力量的定位,着力体现使命担当。作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我国在一些重要领域方向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前沿方向进入并行、领跑阶段,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但与科技发达国家相比,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科技基础仍然薄弱,创新能力还有很大差距,正处于跨越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中科院充分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要敢于担当,乘势而上,按照“四个率先”要求,在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进程中,发挥应有的核心骨干和引领带动作用。
基于上述基本考虑,中科院“十三五”规划认真贯彻落实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精神和要求,注重与“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等重点专项规划相衔接,体现中科院战略定位和使命与国家创新发展要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的有机结合。
4.“十三五”时期,中科院将基本实现“四个率先”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哪些基础和条件?
在“十三五”时期基本实现“四个率先”目标,对中科院来说,既是重大科技任务,也是重大政治任务,必须不折不扣全面完成,高质量如期实现这一目标。
从外部看,中科院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科技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显著改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快,整体创新能力迅速提升;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确立,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目标的提出,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强大动力;随着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影响和制约科技创新的瓶颈问题正在加速打破,创新激励政策更加科学高效,创新环境和氛围日趋完善优化。
从内部看,中科院具有前所未有的良好基础和态势。“十二五”时期,中科院按照“三个面向”“四个率先”要求,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例如:在铁基高温超导、量子通信、中微子物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纳米科技、干细胞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批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重大科学突破;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载人深潜、高速列车等重大工程和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中,发挥了关键和骨干作用,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创新贡献。去年,中科院对“十二五”期间重大成果产出进行了全面梳理,遴选出36项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一批成果获得国家和国际重要奖项,部分被列为相关领域年度世界重大科技突破。高水平科技论文发表情况也在世界科研机构中名列前茅。这些标志着中科院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一些重要领域方向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十二五”时期,中科院还多措并举,全面深化改革。顺利实施院士制度改革,成为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中首批落地的改革举措;深入推进研究所分类改革,探索建立分类定位、分类评价、分类管理的新型科研机构治理体系;在科研管理、人才人事制度、科技评价、资源配置等方面持续深化改革,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效。这些都为“十三五”时期基本实现“四个率先”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中科院也深入分析了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差距,清醒认识到实现发展目标面临的诸多困难与挑战,研究提出了相应对策和措施。综合判断,机遇大于挑战,中科院有基础和条件,有决心和信心,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在全社会共同支持下,通过“十三五”时期的努力,基本实现“四个率先”目标,为2030年左右全面实现“四个率先”奠定坚实基础。
5.中科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一指导思想?
中科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按照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要求,坚持“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新时期办院方针,坚持民主办院、人才强院、开放兴院,以提升创新能力、引领创新发展为主线,以出创新成果、出创新人才、出创新思想为导向,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研究所分类改革和国家实验室建设为着力点和突破口,调整优化科技布局,加强人才队伍、科技智库和一流科研机构建设,确保如期基本实现“四个率先”目标,为建成创新型国家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有的重大创新贡献。
这一指导思想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恪守战略定位,按照国家科研机构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定位与使命,贯彻“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新时期办院方针,致力于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引领国家创新发展,体现党和国家对中科院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二是坚持目标导向,以基本实现“四个率先”为目标,统筹规划和部署科学技术跨越发展和创新人才高地、高水平科技智库、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建设,致力于不断出创新成果、出创新人才、出创新思想,为建成创新型国家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做出重大创新贡献。
三是突出深化改革,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系统调整优化科研布局,深入推进研究所分类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落实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促进国内外开放合作和资源共享,建立健全分类科技评价机制和资源配置体系,提高创新治理能力,充分释放和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6.围绕“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中科院“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哪些主要目标?
在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方面,中科院将坚持“三个面向”,聚焦战略必争领域、基础科学和交叉前沿、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口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国防科技创新等五大板块,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在补齐短板上花力气,在一些战略必争领域抢占制高点,在若干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领跑者和开拓者,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发挥骨干引领和关键作用,突破一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有效解决一批事关现代化全局的战略性科技问题,力争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成果、重大战略性技术与产品、重大示范转化工程,提供更多有效和中高端科技供给,引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相关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对科技进步、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例如,到2020年,物理、化学、材料科学、数学、环境与生态学、地球科学等学科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产业技术标准,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知识产权收益比2015年翻一番,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使企业新增销售收入累计超过4.8万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5万个;孵化“双创”企业5000家,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
7.在调整优化科技布局方面,中科院将有哪些重点举措?围绕科技布局的重大产出目标主要是什么?
中科院围绕基础前沿交叉、先进材料、能源、生命与健康、海洋、资源生态环境、信息、光电空间等8个重大创新领域,凝练提出了60项有望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突破和80项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的重点培育方向。同时,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据与计算平台等两类公共支撑平台,通过深入推进研究所分类改革和争取承担国家实验室建设任务,加强重大科技任务组织实施和协同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举措,增强科技创新的原创性、战略性、引领性,整体提升科技创新和科技供给能力。
近年来,中科院一直坚持以重大成果产出为导向,在“十三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实现“三重大”产出目标。一是力争产出一批在建成创新型国家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原创成果,引领学科和技术发展方向,创造性地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二是力争产出一批具有显示度的重大战略性技术与产品,形成支撑我国创新发展的先发优势,抢占事关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三是力争产出一批具有显著效益和引领带动作用的重大示范转化工程,引领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或直接产生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8.基础研究一直是中科院的优势,“十三五”时期将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一优势、建设我国基础研究高地?
“十二五”期间,中科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巩固和发展了基础研究优势。作为第一完成人或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68项,占全国的35.6%;其中铁基高温超导、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分别获2013年和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首次实现多自由度量子体系隐形传态,名列英国物理学会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榜首。首次发现外尔费米子,同时入选英国和美国年度物理学重大突破。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第三种中微子振荡模式,获2015年度国际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3项基础研究代表性成果(量子通信、中微子振荡、高温铁基超导),均由中科院所属机构原创。
“十三五”时期,中科院从重大科学问题出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布局了25项重大突破和51项重点培育方向,将通过建设卓越创新中心、部署实施B类先导专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开展重大国际科技合作、加强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支持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措施,力争实现一批重大科学突破,产出更多重大原创成果,在相关重要科学领域实现国际并行和领跑。
比如,去年年底发射的暗物质卫星,是人类在探索宇宙核心秘密的进程中迈出的又一重要步伐,目前在轨运行正常,有望取得重大科学发现。今年8月16日,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我国成为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量子通信的国家,并将结合地面已有的光纤量子通信网络,初步构建一个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实验体系,在世界上率先实现全球化的量子保密通信。
9.中科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十三五”期间在满足国家重大需求方面有哪些部署和考虑?
“十二五”期间,中科院致力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发挥骨干引领作用,突破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做出了重大创新贡献。例如,在嫦娥、神舟系列、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交会对接等重大专项中,高质量完成了相关任务。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研制工作中,研发了三大关键技术中的控制系统和声学信息传输系统。集成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研制的首颗新一代北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启了由区域运行向全球范围的拓展。在国防科技创新、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也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在“十三五”规划中,中科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围绕若干重要战略必争领域,布局了21项重大突破和20项重点培育方向,将通过建设创新研究院、部署实施A类先导专项、承担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加强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组织开展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支持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措施,集成院内外优势,力争在相关科技领域突破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产出更多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拓展新应用,抢占国际科技和产业竞争制高点,发挥不可替代的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
例如,2016年6月至8月,我国“探索一号”科考船在马里亚纳海域开展了我国海洋科技发展史上第一次综合性万米深渊科考活动。其中,我国自主研制的“海斗”号无人潜水器成功进行了一次八千米级、两次九千米级和两次万米级下潜应用,最大潜深达10767米并悬停52分钟,创造了我国无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及作业深度纪录,这也使我国成为继日、美两国之后第三个拥有研制万米级无人潜水器能力的国家。
10.在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方面,中科院“十二五”时期有哪些成就?“十三五”时期又有哪些重点部署和措施?
支撑和服务国民经济发展,一直是中科院作为国家科研机构的重要使命。“十二五”期间,中科院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现代农业、生态环境、城镇化等重大需求,启动实施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组织实施了一批国家产业化和科技支撑项目,与省市区和相关行业部门签署实施了一批战略合作协议。例如,渤海粮仓、海洋生态牧场、东北现代农业等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取得积极进展,得到国务院领导和地方政府充分肯定;承担了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评估、西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科技扶贫及第三方评估、地震灾后重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等重大任务,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在甲醇制取低碳烯烃、煤清洁高效利用、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纳米绿色打印、新药创制、干细胞脊髓损伤修复、纳米集成电路先导工艺、激光电视、医用重离子加速器、低成本健康医疗设备等众多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上,都实现了重大突破,取得重大社会和经济效益。
“十二五”期间,中科院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达150.7亿元,年均增长23%;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使社会企业新增销售收入1.5万亿元、利税累计超过2200亿元;院所投资企业营业收入1.48万亿元,年均增长13%;上缴税金438亿元,年均增长35%;提供就业岗位14万个。
“十三五”期间,中科院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科技需求,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为抓手,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依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载体,形成以支撑和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为目标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网络,重点推动一批基础好、见效快、带动性强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力科技支撑,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型发展做出有显示度的贡献。主要举措包括: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布局了14项重大突破和9项重点培育方向;积极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三链联动”,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产出并落地转化;完善全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体系,建设覆盖创新全链条的知识产权服务网络;设立“产业人才扶持项目”,培养培训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创新载体,形成覆盖全国的科技孵化网络体系。
2016年8月,中科院与科技部联合印发了《中国科学院关于新时期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指导意见》,在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方面赋予院属单位更大自主权,作为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政策的配套制度,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环境和氛围。
11.研究所分类改革是中科院实施“率先行动”计划的突破口,也是“十三五”科技布局的重要举措。“十三五”时期将如何深入推进这项改革举措?
研究所分类改革是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提出的重大改革发展举措。从2014年7月启动试点以来,已启动13个创新研究院、14个卓越创新中心、5个大科学研究中心、14个特色研究所的筹建工作,试点机构达46个,参与单位约80个。最近,中科院对试点工作进行了系统调研和专题研讨,总体上看进展顺利、推进有力,取得了良好的初步成效,在体制机制改革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强化了面向若干重大创新领域的重点布局,在引导研究所聚焦重点领域、争取重大任务、促进重大产出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中科院未来创新发展将产生重大和深远影响。
“十三五”时期,中科院将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以坚持标准、注重质量、优化结构、提升能力为原则,持续深入推进研究所分类改革,基本完成四类机构建设的整体布局和分类定位、分类管理的体制机制设计。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围绕基础前沿交叉、先进材料、能源、生命与健康、海洋、资源生态环境、信息、光电空间等8个重大创新领域,系统布局四类机构建设,统筹考虑不同类型机构间的有机联系和转换。二是坚持四类机构的定位、目标和标准,统筹研究所“一三五”规划、国家实验室建设和重大科技任务,促进“三重大”产出目标实现,提升整体竞争力,建设相关领域引领科技发展的创新高地。三是对已启动筹建的四类机构,严格按照试点方案和建设标准进行验收,根据验收情况强化择优支持,落实动态调整和退出机制。四是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从科技活动组织、人才和经济资源配置、科技评价等方面,健全优化分类管理的政策调控和制度设计。五是加强院所协同,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进一步扩大四类机构科研和管理自主权,指导和推动四类机构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上下功夫、促突破、求实效。六是支持和引导未参加试点的研究所,按照分类定位的方向和要求,实施“一三五”规划,进一步练好内功,增强核心竞争力。
12.国家实验室建设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科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承担国家实验室建设任务?
在若干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国家“十三五”规划部署的重大任务。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就此做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中科院深入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认真调研基础上,先后向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和国家有关部门报送了多份研究报告,从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对国家实验室领域布局和体制机制等重大问题,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意见建议。
自建院以来,中科院的基本定位就与国家实验室的使命高度契合,在“两弹一星”研制任务中,中科院实际上有效发挥了国家实验室的作用。在国家60多年长期支持下,中科院聚集了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建有一大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形成了一批我国最具优势的创新单元。2013年7月17日,总书记视察中科院时,充分肯定中科院是“党、国家、人民可以依靠、可以信赖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近年来,中科院深入实施“率先行动”计划,扎实推进研究所分类改革,努力清除各种有形无形的栅栏,打破各种院内院外的围墙,整合集成院内外优势力量,特别是创新研究院和大科学研究中心,为进一步集成优势、建设国家实验室奠定了基础。
作为国家科研机构,中科院充分认识到建设国家实验室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大战略意义,充分认识到国家实验室建设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促进和引领带动作用,充分认识到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国家实验室建设中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中科院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和要求,积极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建制化优势,争取承担国家实验室建设任务,依托最有优势的创新单元,整合全国创新资源,按照国家实验室的战略定位,按照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建设要求,按照新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高质量完成国家实验室建设任务。
同时,中科院将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牵引,加快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全面推进深层次改革,系统整合和重组科研力量,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吸纳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13.围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中科院“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哪些主要目标和举措?
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要素。中科院将持续深化院士制度改革,优化院士队伍结构,有效发挥院士作用,建成大师云集的人才高地。深入实施人才系统工程,坚持立足创新实践、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建设一支素质优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适应需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队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和人事制度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升人才队伍国际化水平,建立完善人才智力共享机制。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科教融合教育体系,形成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例如,规划纲要中提出“十百千万”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即“数十位有世界影响的科技大家,百余位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千余名拔尖科技人才,万余名骨干人才”。人员年均流动率保持在10%左右。外籍聘用人员占科研人员的比例超过3%,其中基础前沿领域超过6%。“十三五”共向社会输送7.7万研究生和一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十三五”时期,中科院人才工作将突出提升人才质量、优化队伍结构这一重点,打造一支符合创新发展要求、保障“四个率先”目标实现的人才队伍。在高端人才吸引方面,将统筹国家人才工程和院重点人才工程,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形成梯次结构的人才工作体系,提升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人才培养方面,立足“三重大”战略布局和重点部署,结合重大科技任务的组织实施,为人才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创新平台。在用人制度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结合中科院特点,加大制度创新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充分释放和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14.围绕“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中科院“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哪些主要目标和举措?
在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方面,中科院将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开展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对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提出科学前瞻的建设性建议,在国家科技规划、科学政策、科技决策等方面发挥权威性影响,成为国家倚重、社会信任、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科技智库。
例如,规划纲要中提出建设以学部为主导、学部与院部相结合、院所协同的战略研究与咨询评议体系,加强对学科领域发展方向的研判和战略研究,完成国家交办的第三方评估任务,自主部署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重大科技问题的咨询任务。加快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建设。
15.围绕“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中科院“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哪些主要目标和举措?
在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方面,中科院将进一步发挥集科研院所、学部、教育机构于一体的优势,着力建设适应国家发展要求、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现代科研院所治理体系,着力建设高效率开放共享、高水平支撑服务的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着力建设面向全球的开放合作和协同创新网络,着力建设追求卓越、包容兼蓄、风清气正、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在部分优势学科领域建成若干具有鲜明学术特色和世界影响力的科学研究中心和创新高地,成为我国科学技术跨越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例如,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中科院将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国际一流科研机构。院属研究机构整体处于国内领跑地位,大部分研究所与科技发达国家研究机构并跑,三分之一左右研究所在优势领域处于国际领跑地位。瞄准国际科技前沿,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积极组织力量承担国家实验室建设任务。全院人均科研装备拥有量基本达到发达国家中等水平,初步建成高质量运行、高效率服务、高水平支撑的科研装备开放共享体系。发起3-5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建成10个左右境外科教机构和5-10个中科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CAS-TWAS)卓越中心。
16.全面深化改革是“率先行动”计划的亮点,也是中科院“十三五”规划的主旋律。这方面有哪些重点举措?
“十二五”期间,中科院党组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实现“四个率先”目标,以有效激发和充分释放创新活力、促进重大成果产出为目标,以解决影响和制约科技创新的关键问题为着力点,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取得重要进展和成效。一是顺利推进院士制度改革,成为国家全面深化改革首批落地的举措之一。二是启动实施研究所分类改革试点,探索分类定位、分类管理的现代院所治理体系建设。三是建立健全以重大成果产出为导向的科技评价制度,结合资源配置改革强化择优支持。四是以强化协同、理顺关系、提高效能为目标,进行院机关科研管理改革,打破条块分割,强化了战略决策和统筹协调职能。五是改革人才人事制度,整合各类人才计划,实施率先行动“百人计划”和“特聘研究员”计划。六是改革经济资源配置机制,逐步建立重大产出导向的资源配置体系。
“十三五”时期,中科院将按照“率先行动”计划统一部署,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以持续全面深化改革为主线,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释放激发创新活力,保障“四个率先”目标的基本实现。同时,积极探索和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改革新经验,继续在全国科技体制改革中发挥骨干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将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改革举措。一是持续深入推进研究所分类改革,基本完成四类机构建设的整体布局和分类定位、分类管理的体制机制设计。二是以提升人才质量、优化队伍结构为重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三是认真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细化深化政策要求,加强制度创新,积极落实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四是以重大科技成果产出为导向,深化资源配置体系改革,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五是尊重科技创新规律,建立健全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科技评价机制。六是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结合国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深入实施国际化推进战略,促进国内外开放合作和资源共享。
17.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之后,全国各地掀起新一轮创新热潮。“十三五”期间,中科院在支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中科院是全国人民的科学院,支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是中科院的重要任务。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推进,特别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更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全社会不断掀起创新热潮。从去年9月开始,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系统部署、有序推进,京津冀和上海、广东、安徽、四川、武汉、西安、沈阳等8个区域开展先行先试。同时,北京、上海正在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
中科院一直高度重视支持和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一方面充分利用科研机构、人才、设施、成果等相对集中的优势,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实施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研机构、联合承担科技任务、共同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等方式,积极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做出重要创新贡献,取得了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十三五”时期,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将深刻改变我国区域创新格局,也为中科院加快自身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中科院将在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科技布局中,进一步突出重点,加强院地合作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一是依托京沪两地相对集中的科研资源,积极参与北京、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挥核心支撑和骨干引领作用。二是积极组织力量,参与国家在8区域率先开展的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共建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三是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资源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释放创新效能。四是支持中西部地区创新能力提升,加大对重点产业创新支持力度,强化科技创新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支撑作用。
当然,对于“十二五”期间在服务区域创新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如实施科技服务网络计划、建设技术创新联盟、转移转化平台、促进成果转移转化等,将继续坚持并不断推广。
18.在保障规划的组织实施方面,中科院有哪些举措和安排?
道远自迩,不行不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发展规划,贵在执行,重在落实,既要从大处着眼,加强战略谋划,注重决策部署,更要从实施着力,强化统筹协调,抓好落地落实。为此,中科院从三个方面对“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做出安排。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保障资源和政策支持,确保规划顺利有效实施。二是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实施合力,院所协同、部门联动,共同推动规划顺利实施。三是加强过程管理,严格评估验收,建立健全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期末总结评估制度,强化择优支持。
为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中科院同步印发了《“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组织实施方案》,同时协调推进院重点和专门规划、院属单位“一三五”规划工作,形成统筹编制、统筹实施、统筹管理的完整规划体系,细化分解工作任务,明确实施工作要求,层层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全院“十三五”规划顺利有效实施,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重大改革发展任务,确保如期基本实现“四个率先”目标。
第二篇: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规划纲要》决定十年教育改革方向
据悉,此次公开征求意见将是继去年1月后,《规划纲要》的第二轮征求民意工作,这标志着中国教育将开始全方位的改革,并决定到2020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走向。
此次征求意见稿文本共22章、70条。提出一系列具体目标,如: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达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如果说教育公平主要解决的是‘有学上’,那么教育质量主要解决的是‘上好学’,这两件工作应当是下一个时期,今后十年我们工作的两大重点。”教育部提出,要制定和发布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民办教育 7个分领域规划和9个省(区、市)“分地区规划”,并统筹推进各省(区、市)编制本地区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工作。
专家解读纲要亮点
叶之红,教育部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程方平,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后工作站导师
王烽,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副主任
王晋堂,北京市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特邀委员、北京一中原校长 朱清时,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 1.高考篇
部分科目一年不止考一次
《规划纲要》对人们最关注的高考改革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向,并且力度很大。改变“一考定终身”和“多元录取机制”是改革的重点。虽然这些目标不能一步达成,但它们的提出已经明确了高考改革的方向。对于纲要中提出的“一年多次考试”,专家们认为,条件最成熟、最可能率先实施的是英语科目。“可能会像现在考托福和雅思 一样,一年有多次考试机会,考生参加招生时可以使用最好的成绩。”
上大学可能有五个途径
早在《规划纲要》调研期间,专家们就提出要对不同类型的学校进行分类考试。除了国家统一规定的高考之外,像一流的大学可以增加联考,对拔尖创新人才可以有特殊政策,对高职院校可以逐步在高等教育普及的地方放开,实行免高考的“登记入学”。《规划纲要》列出了五种上大学的方式:高校普通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高校自主确定录取原则
《规划纲要》提出“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方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专家们认为,“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实际目的是落实高考招生自主权,为学生多次选择,学校自主招生,多元评价,多元录取提供条件。2.高校篇
大学校长将摘“官帽子”
高校的行政化管理,近几年一直被认为是影响高校发展、制约文化生产力的因素之一。就逐步取消高校校长的行政化级别的问题,教育部部长袁贵仁 进一步介绍,在这次《规划纲要》中,想建立起一套新的,适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然后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的倾向。
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表示,这是中国高教界渴望已久的政策,希望可以吹响中国改革号角,使高校重新回到尊重学术自由的轨道上去。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就是按照教学规律办学,引导学校依法办学。
就好比当年的农村改革将务农自主权还给农民,高校获得自主权必将释放出巨大活力,培养出一代代创新人才。3.上学难篇
给民办教育“名分”
《规划纲要》中明确“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 的各类歧视政策”,“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并且对民办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包括“对
具备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条件的民办学校,按规定程序予以审批,建立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制度。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政府委托民办学校承担有关教育和培训任务,拨付相应教育经费”等。
破解城乡“入园难”
投入不足、资源短缺、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长期制约我国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十分突出。2009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仅为50.9%,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为74%。征求意见稿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征求意见稿还明确,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
4.上好学篇
下猛药让“择校”变成历史
近年来,择校风盛行对教育质量和社会公平提出了严峻挑战,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太少、教育资源不均衡。
《规划纲要》针对这一痼疾下了几剂猛药。首先是实施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第二是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将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发挥导向作用;第三是义务教育阶段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第四是保证适龄儿童进入公办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工资改革推动教师流动
对于教育均衡,全国各地都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教师流动就是其中的一种。所以在《规划纲要》里就特别提到了,“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这些规定为教师流动提供了制度保障。
出招数促进优质生源流动
在提出教师、校长区域内“交流”的同时,《规划纲要》还提出要均衡优质生源。专家们认为,这是一剂真正的“猛药”。
优质生源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间的差距。一所学校,好教师再多,如果没有优质生源,也不一定能取得高升学率。这次《规划纲要》提出把高中的名额“合理分配”到初中学校去,将会是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而且会“一抓就灵”。5.减负篇
改革考试评价制度给学生发展空间
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中国教育学会 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 表示:造成学生负担的原因的确与目前的考试制度有关,但与教学方式和学习内容也有很大关系。
如果考试和学习的知识需要死记硬背,学生负担就会很重。如果考试着重考察能力,学习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也不会感到负担很重。
义务教育不设重点校重点班
征求意见稿中明确,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各级政府要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
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培养适应社会能力克服“应试教育”
征求意见稿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
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
第三篇:商贸流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建设中等城市为目标,大力实施三产带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战略,建设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不断深化商贸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物流业等新兴产业,努力转变商务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换代;更加注重服务民生,强化商务规范合法经营,促进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规范有序流通新格局的形成。
二、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全市商贸流通发展要提档升级,提高效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生产生活需要,商贸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继续保持前列,消费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城乡商业网点布局不断健全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逐步形成。到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13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限上企业达到270家以上,每年增加20家以上;限上企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以上,占比年均递增2%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以上,占GDP总量的45%以上,年均递增3%。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网点布局。以中等城市主城区骨架为核心,以城西新区和仙女新区商贸流通发展为重点,以七个乡镇商贸节点为补充,利用各种产业经济发展的不同特色,发展与**实际相吻合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以商务部研究院量身定做**商贸物流规划为契机,在原有中长期商贸物流规划“一主两翼七节点”规划基础上,在市域范围内区分层次、按市场资源配置大型商业网点。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商贸连锁企业、餐饮酒店入驻**,促进商贸流通“大小个体”成长壮大为支柱企业。
2、调整产业结构。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稳定提高生活型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用现代营销方式改造传统商贸业,加快建设专业市场,提升市场聚集度,增强辐射能力。完善和提升商贸服务整体功能和形象,提高商业文化内涵,形成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全、环境美的核心商业圈。加快服务业品牌建设,提升特色街同业度,培育一批经营有特色、服务有品位、个性化突出的商业网点。利用我市国道、高速公路、铁路、高速铁路、长江黄金水道和三峡国际机场等立体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新兴产业物流业,力争打造国家级物流示范城市。
3、开拓农村市场。以实现农村市场网络化全覆盖为目标,以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和配送中心建设力度,建立健全工程建设与管理长效机制,提高配送率。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全市农家店达到400个,乡镇和村级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5%以上。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结合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引导建立多渠道投资体系,进一步加强农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农村商贸物流信息网、商品流通物流链和商品市场网络,实现商品集约采购、配送、分销一体化的农村商品流通方式,逐步建立运用现代流通方式,覆盖广大农村的新型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努力实现“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互动的流通格局。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原则,改造新建一批农贸市场,大力推进农改超,使现有农贸市场达到标准化规范要求,中心城区“马路市场”退路进场。到2020年农贸市场达到23家:其中主城区改造马半路、五柳树、城南市场、华龙农贸市场、滕家河农贸市场5处,提升城西市场1处,新建仙女、拽车、关堰、沿江、江北路、水府庙、余家溪、火车站农贸市场8处,每个镇改造提升农贸市场1个。
4、推进产业升级。通过“局部试点,重点示范”,尽快将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到全市流通领域,在市场运行监测、生活必需品储备和肉食品安全追溯等方面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和视频化。鼓励流通企业提升信息化水平,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加强基础信息技术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建设涵盖购、销、调、存等业务环节的信息系统和营销网络,优化业务流通和交易方式,提高电子商务运作能力。积极培育一批以本土行业为重点的商业门户网站和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增加生产企业产品的网上交易量,促进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相结合,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加快农村流通产业信息化进程,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抓手,支撑流通企业加强连锁农家店信息化建设。利用“**家政服务信息中心平台”,继续扩大行业服务范围、进一步促进服务消费。扶持我市业加入 “**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推广新的信息化结算工具,大力发展刷卡消费。协调金融部门进一步完善消费信贷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信用消费。
第四篇:专家解读《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关键词】党管人才
【支撑句】李源潮:要加快组织实施人才规划立项的重大人才工程,精心设计工程方案,加强对工程实施的统筹协调,以工程实施带动各领域各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李源潮: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 组织实施国家人才发展规划
来源: 2010年05月28日 人民网
【关键词】人才评价(干部选拔考评方式)
【支撑句】一是突出科学发展导向,不断完善经营业绩考核制度。二是突出“四好”班子导向,建立健全综合考核评价制度。同时,通过将业绩考核与薪酬分配挂钩、综合考评与培养使用挂钩,形成了一套激励企业领导人员崇尚科学发展、专注干事创业的制度,促进了人才队伍建设上台阶、企业发展质量上水平。
国资委:强化考评揽英才,为做强做大央企提供人才保证
来源:
【关键词】以用为本
【支撑句】彭剑锋:“以用为本”有助于解决发展的本原性问题。中国的人才不能当花瓶,要在“用”上花功夫。“以用为本”有助于破除人才发展观念的体制和障碍,是“以人为本”的深化和落实
【解读】邮政的人才储量在国企中是巨大的,【关键词】开放的人才政策
第五篇:安徽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
安徽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规划纲要】牢牢把握世界科技进步方向、全球产业变革趋势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工程》,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以合芜蚌为依托,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改革试验,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创建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
【权威解读】“十三五”期间,我省将下好创新“先手棋”,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围绕纲要,我省将持续抓好创新型省份建设“1+6+2”政策落实,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狠抓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人才、平台深度融合;实施好新型显示、智能语音、量子通信、智能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农业等一批科技重大专项,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实施100项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00项重点研发项目;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政策先行先试;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扶持力度,重点实施好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努力取得基础前沿和关键共性技术成果、高新技术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和增加值等产业成果、发明专利的应用和保护等创新成果。
——省科技厅计划处处长 周晓辉
【专家评述】规划纲要提出,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大讯飞作为省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在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方向上取得了突出成果。目前,“讯飞开放平台”与超过13万家开发伙伴分享科大讯飞技术;借助“讯飞开放平台”,中小企业和创业者可以获得良好的资源和技术支撑,从而助力小企业和创业者腾飞。中国人工智能可以由语音、语言为切入点,注重机器人理解、交互和预测能力,走出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智能语音和机器人等是科大讯飞主要攻关项目,名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的科技重大专项,通过科大讯飞多年积累的源头基础,在未来必然会有一个爆发式的前景。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庆峰
【记者点评】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新常态下推进新发展,必须改革创新,增加创新含量,激发创新活力。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既要抢占科技前沿,催生变革性技术;又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突出企业主体地位,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只有时刻将创新放在第一位,方能在未来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构建发展新体制
【规划纲要】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体现五大发展理念、推动“调转促”的体制机制。
【权威解读】一场场改革“重头戏”接连推出,在新常态下,有利于持续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不断激发社会发展新活力。未来五年,构建发展新体制包括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综合推进各类改革试点等方面。我省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一方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入实施民营经济提升工程。支持民营企业依法进入金融、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保障性住房建设和铁路、电力等领域,推出更多符合产业政策、有利于转型升级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另一方面,抓好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省、司法体制改革、电力体制改革等国家级改革试点及部委单项改革试点,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改革成果。
——省发改委规划处副处长 李全军
【专家评述】构建发展新体制,都是围绕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一主线来展开的,从逻辑上按照明确政府职责、规范国企行为、放活民间资本、激活各类要素这四大层面梯次推进。
值得关注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既强调了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又强调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和鼓励是全方位的,要打破各种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制约;对国有经济要求其不断增强活力和抗风险能力,在控制力和影响力上有所作为。国企的控制力主要体现在关系国计民生、自然垄断的领域,影响力是要求国有资本在结构调整、创新发展上发挥好导向作用,更好体现政府宏观战略。二是强调了金融、土地这两大要素配置机制的改革,金融改革强调了对普惠金融、股权投资发展的支持,这对于当前的去杠杆、激活民营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而土地改革则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农业规模化经营上发挥重要作用。
——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副处长 阮华彪
【记者点评】新常态下,新老问题叠加,新旧矛盾交织,迫切需要凭借改革这柄利器,劈开利益壁垒,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因此,必须围绕市场需求和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十三五”期间,坚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构建发展新体制,安徽定能以崭新姿态迎来新发展。
建立现代产业新体系
【规划纲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基本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到2020年,制造强省基本确立,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
【权威解读】建立现代产业新体系,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关键。重点应突破高端制造领域,培育新型制造业。深入贯彻《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重点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装备、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农机装备和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电力装备等产业。推动技术改造,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技术、装备、产品带动企业升级和产业升级,积极开展工业基础能力提升、重大技术装备保障、智能化改造、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等重点工程,重点推动对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纺织、煤炭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强化信息技术支撑作用,大力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工程总承包和供应链管理等服务模式,促进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省经信委规划处处长 王鹏飞
【专家评述】在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过程中,应注重发展品牌经济。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行动,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建设,培育一批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美誉度好的知名品牌。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加大对质量违法和假冒品牌行为的打击和惩处力度。大力推进商标品牌建设,支持企业争创驰名商标和国内国际名牌,实现“安徽品牌”向“中国品牌”升级,促进安徽企业在更多领域拥有质量标准的制定权、话语权。
——安徽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 龚仁和
【记者点评】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都必须围绕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目的是逐步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让供给结构更好地适应引领需求。各行各业的供给能力能更好满足百姓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需要,经济才能不断实现良性循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规划纲要】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以农业生产关系调整带动农业生产力提升,以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为抓手,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动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生态农业强省跨越。
【权威解读】建设现代生态农业强省,必须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切实处理好农业结构调整和粮食安全的关系,努力实现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发展和经济实力增强有机统一、农民生产粮食和增加收入齐头并进。重点调整优化品种品质结构、种养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农业循环经济结构等,着力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要着力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生态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要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不断拓展农业多功能性。要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为主线,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改革,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提供动力。
——省农委副巡视员 胡桂芳
【百姓心声】农业要大发展,必须改变现在这种粗放的经营模式。靠大量施化肥、打农药、高投入换来的高产很难持续。一方面地力下降厉害,农产品质量安全也难以保障。另一方面,成本高效益低,不挣钱农业就没人搞。“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我理解就是转变生产方式,绿色发展,把投入降低,把效益提高。现在我们这里在试点节水、节肥、节药新技术,种粮大户都很欢迎。希望政府和企业加大支持力度,研发推广更多适用性强的技术;同时给种粮大户更多信贷支持,有了钱才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多投入。
——舒城县义学家庭农场负责人 葛义学
【记者点评】发展现代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十二五”以来,我省粮食连年高位增产,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业农村经济跃上新台阶。但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也日趋尖锐,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结构单
一、生产方式粗放、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等。这些问题都表明,传统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必须着眼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力推动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设。
拓展信息经济新空间
【规划纲要】全面实施“互联网+”安徽行动计划,加快“宽带安徽”建设,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拓展网络民生服务新模式,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权威解读】纲要提出的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互联网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大数据开发应用等三个方面,分别涉及信息经济的基础系统、应用系统、支撑系统。其中,加强应用是核心。只有应用,才能发现基础和支撑不足;只有应用,才能倒逼加强基础和支撑。因此,“十三五”要在创业创新、制造、人工智能、现代农业、智慧能源、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进一步加快实施“互联网+”行动,特别应注重以信息惠民和信息消费为突破口,推动基于互联网的商务、就业、医疗、养老、教育、交通、旅游、气象、体育和金融等民生服务创新,全面提升经济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如此,则能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产业转型升级和“两化融合”中的平台作用,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能让百姓感受信息经济带来的便捷和美好。
——省经信委信息化推进处处长 潘峰
【百姓心声】现在,农村也有了网络,在家里就能通过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扩大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十三五”规划提出,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到2020年光纤宽带和4G网络全面覆盖城乡。只有农村网速尽快提起来、费用降下去,才能让更多的农民用上互联网。建议政府加大对农民的有关培训,教农民使用电脑以及加强农村电商培训等,帮助农民发现和寻找商机,让农民有更多的增收渠道更快富起来。
——铜陵市义安区天门镇五峰村村民 方修武
【记者点评】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在发展信息经济中,应特别注重加快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有关部门应按照规划要求,努力建设国内领先的安全测评、容灾备份、电子认证等城市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健全以等级保护、网络信任体系和应急处理机制为重点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完善信息安全监测评估、监督管理、标准认证和创新能力体系,不断促进信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规划纲要】坚持城乡统筹理念,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按照“一尊重、五统筹”的思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加快培育一批新生中小城市和新型城市,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35%。
【权威解读】抓规划引领,优化城镇化发展格局。引导人口向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就业充分、适宜人居的地区集聚。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加快县城发展,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抓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的宜居性。加强“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鼓励绿色低碳出行,加强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实施城市功能修补和生态修复,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公共安全设施配套,推进老旧小区整治改造,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抓城市管理,保障城市安全有序高效运行。适应新市民住房需求,推进房地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均等化。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规划处 姚本伦
【专家评述】为适应“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求,城乡规划在新时期需进行相应的变革,方向可以用“一个理念、三个转向、两个实现”来概括。“一个理念”是指“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三个转向”是从关注物质空间形象转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从围绕“生产”提供“场地”转向围绕“生活”塑造“场所”,从重城市轻农村转向城乡共荣发展。“两个实现”由传统的城乡分割规划向城乡一体化规划转变,实现城乡空间规划全覆盖;各类规划建立在一个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实现“多规合一”。
——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刘复友
【记者点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城市日新月异,人口集聚能力不断增强。但是,重政绩轻规划、重“面子”轻“里子”、重建设轻管理等不可持续的建设理念也不同程度存在。“尊重规律,五大统筹”的思路,为“城市病”开出了“药方”。期待一个更加美好、健康、活力的城市,让我们每一个人诗意栖居。
提升基础设施承载力
【规划纲要】按照适度超前、提质增效、集约节约、安全高效的原则,努力构建综合交通体系、现代能源体系和水安全保障体系,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保障。
【权威解读】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十三五”期间,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我省大力推进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迫切需要我省在更大范围实现更高层次的互联互通,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高效的交通运输保障。围绕联通、贯通、畅通、互通、融通的要求,我省将加快构建畅通安全、布局合理、衔接高效、绿色智能、文明和谐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通过推进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以合肥为中心的“米”字型快速客运铁路网,完善由高速公路、国省干线构成的高等级公路网,建成“四纵八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实现全省所有县城联通高速公路,着力构建内畅外联的铁路网、公路网。在水运交通网建设上,将构建“一纵两横”高等级航道主骨架,加快构筑干支相连、江淮贯通的高等级航道网和现代港口群。民航发展方面,将建立覆盖全省、通达全国及部分国家的民用航空网络。同时,将大力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构建通行便捷的县乡农村公路网,全面改善农村地区交通条件。
——省交通运输厅综合规划处处长 张国栋
【百姓心声】我们村海拔高,过去外出只能走一条又弯又窄的小水泥路。去年村里的道路拓宽后,我家开的农家乐马上红火了,最近每天都有五六桌客人。过去是盼客人来,现在是盼着能休息一下。如今,交通条件改善了,但村里人还盼着在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也能更加方便,那样才能开更多的农家乐,也才能吸引更多游客到我们这里游玩、住宿,让村民们快点富起来。
——金寨县花石乡千坪村村民 杜鹃
【记者点评】“十三五”期间,我省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的着力点就在于“补短板”。面对日益拥堵的高速公路网,迫切需要加快实施高速公路主骨架道路的扩容改造,加密路网体系,优化路网结构。农村地区的水、电、气、路和信息网络发展水平也是最为薄弱的环节,规划纲要中部署的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农村水利建设、县乡配电网改造等,都是“补短板”的硬仗和“歼灭战”。通过创新机制,不仅让基础设施建得好,还要用起来更方便。
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规划纲要】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彰显特色,推动条件较好的地区保持率先、持续发展,基础较弱的地区补上短板、增强后劲,在继续推进已有区域发展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打造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平台,形成协同发展、多极支撑的区域发展格局。
【权威解读】推动省内区域间资源整合、促进形成协同联动、多极支撑的区域发展格局,一是全面提升皖江示范区建设水平,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把皖江城市带打造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二是大力实施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切实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三是加快皖北崛起进程,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打造安徽发展新增长极。四是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建成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创建大黄山国家公园。五是推动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创建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加快建设合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形成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增长极。
——省发改委地区处 陈波
【专家评述】我省区域协同发展的最大矛盾在皖北,突出问题在城乡。无论是四大板块之间的差异,还是城乡统筹发展存在的问题,都可以在皖北找到注脚。因此,必须把加快皖北“四化”协调发展作为推动我省区域协同发展的重头戏来抓。要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要壮大“面”,即不断做大皖北经济体量,凝心聚力加快皖北经济发展,努力实现弯道超车;二要提升“点”,即着力做好淮南、淮北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文章,建设一批工业强县、农业强县和旅游文化名县,探索皖北新型城镇化之路,打造皖北新的增长极、增长带和增长点;三要做好“联”,即健全完善上下联动、区域联动、城乡联动的体制机制,集全省之力,聚各类要素,创新皖北发展模式,促进全省区域协同发展。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宏观与产业处处长 王尚改
【记者点评】区域协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抓住主要矛盾。区域发展水平的落差,往往可以增大发展的回旋空间,形成梯度推进和持续增长的动力。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产业有序向皖北转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同时也要更好发挥政府的独特作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建设绿色江淮新家园
【规划纲要】坚持标本兼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环境管理由管控污染物总量为主向改善环境质量为主转变,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权威解读】绿色成为纲要通篇主基调,体现绿色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性。在主要目标设置上,纲要提出“1+7”的发展目标,新增“生态环境改善”作为“7”个分目标之一。在量化指标设定上,提出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资源环境四大类33个具体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13个,资源环境类则占了10个,充分体现我省对资源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
纲要专设“建设绿色江淮新家园”篇,提出七个方面重点任务,可概括为“一个战略、四个格局、一条红线、三大体系、八项行动和四类制度”,即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绿色产业体系、现代能源体系、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实施污染防治、全民节能、国土绿化等八项行动,建立健全四类生态文明制度。
——省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副处长 任晓凡
【专家评述】从纲要全文看,绿色已成为核心词汇。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我省通过顶层设计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纲要围绕政府管理制度与市场制度创新,从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为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的目标,就要把“建设绿色江淮新家园”的一系列部署落到实处,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公众切实感受到环境质量的改善。
——安徽大学法学院资源环境法研究专家 张辉
【记者点评】从经济社会发展看,资源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突出的短板,是躲不开、绕不过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从公众期盼而言,由求温饱到要环保,如今人们期盼过上绿色生活:喝更干净的水,呼吸更清洁的空气,享受更良好的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按照纲要指引,我省走绿色崛起之路,就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更长时期、更高质量的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托起山清水秀、天朗气清的美丽江淮。
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规划纲要】积极对接国家新一轮开放总体布局,加快形成东西双向互动、对内对外联动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推动外贸、外资、外经齐头并进,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分工合作。
【权威解读】加快形成东西双向互动、对内对外联动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不可或缺。口岸部门将进一步畅通对外开放大通道,大力推动合肥依托航空、港口、铁路等建设全省综合枢纽口岸,促进芜湖港、马鞍山港、合肥港等一体化发展;加快皖北、皖西、皖东南等地区内陆“无水港”建设;积极发展国际客货运,形成覆盖全省、辐射全国、通达国际的航空运输口岸群。深化大通关协作,巩固长江经济带区域海关通关一体化改革成果,强化跨关区通关协作,合力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加大“出口直放”和“进口直通”的实施力度,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
——省口岸办主任 徐滋跃
【专家评述】外贸是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重要内容。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要把促进我省产业转型升级、拓展发展空间与国外需求结合起来,有序推动建材、汽车及零部件、钢铁、有色、能源等领域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推动外经外贸联动发展。要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合肥、芜湖等地跨境电商平台的示范引领作用,引进和培育一批跨境电子商务国际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打造一批跨境电子商务基地和集聚区。
企业是外贸转型升级的主体,“十三五”期间,应围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突出建链、延链和补链,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精准招商,注重引进一批有利于转型升级的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的中小型企业,增强外贸发展后劲。同时,推动出口向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新优势转化,着力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国际经济研究处处长 黄舜
【记者点评】安徽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在国家对内对外开放中处于重要位置。“十三五”期间,只有把规划的总体部署落实到具体的项目和举措上去,积极对接国家新一轮开放总体布局,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引进来和走出去水平,把安徽的区位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开放优势,才能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分工合作,加快形成内外联动的开放新格局。
打赢脱贫攻坚战
【规划纲要】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大别山区和皖北地区为主战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18年,全省总体上达到脱贫标准。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确保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权威解读】“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脱贫攻坚冲刺阶段。但目前我省贫困人口在全国靠前,贫困发生率高于全国水平,贫困人口密集,确保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省直各部门协同配合,制定了20个配套政策,形成了“1+20”脱贫攻坚政策体系。为保障政策措施落地生效,必须创新推进机制,层层强化责任落实,特别是县级党委、政府的脱贫攻坚主体责任。要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完善资金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杜绝“数字脱贫”。对贫困户实行动态管理,健全退出机制。广泛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全力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确保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处处长 张延明
【百姓心声】“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了脱贫攻坚的任务和时间表。作为基层扶贫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脱贫攻坚政策。村里只要一户不脱贫,驻村干部就不能离村。对于大湾村来说,目前村里还有贫困户174户。根据精准扶贫的要求,驻村工作队为每一户都设计了不同的脱贫策略,因户施策。扶贫先扶志,扶贫不扶懒,驻村干部要根据前期摸底情况,在可选的扶贫项目中为贫困户规划最好的扶贫计划,要让每个贫困户都有脱贫实效,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脱贫任务。
——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第一书记 余静
【记者点评】打赢脱贫攻坚战,创新和完善管理机制尤其关键。过去,一些贫困地区捂着“帽子”舍不得放手,是因为贫困帽子可以为地方带来实惠。如今,脱贫攻坚的“时间表”都已明确,“捂帽”行为已经没有滋生的土壤。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扶贫管理机制,特别是建立健全退出机制,防止弄虚作假、冒领战功,实现精准脱贫。
实现人民福祉新提升
【规划纲要】深入实施《民生工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不断提高社会发展水平,努力增进人民福祉。
【权威解读】“十三五”期间,将从促进就业创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提高城乡劳动者工资性收入三个方面着手,积极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为实现更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将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实施更加积极就业政策。大力促进大学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积极帮扶困难群体就业,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推进技工大省建设,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把城乡全体劳动者全部纳入职业技能培训范围。同时,实施“创业江淮”行动计划,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逐步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等。
在提高城乡劳动者工资性收入方面,不仅要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指导线制度,形成合理的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还要保证劳动者获取报酬的权利,健全工资支付监控、工资保证金和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探索建立欠薪保障金制度等。
——省人社厅规划财务处处长 周滨峡
【专家评述】“增进群众福祉”的理念,贯穿整个“十三五”规划纲要始终。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创新扶贫开发新机制、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完善社保制度等等,都旨在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就居民收入而言,得益于农村外出务工者工资性收入的快速增长,我省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十三五”期间,在保证进城务工者就业稳定的前提下,相信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会有更多亮点。
目前,政府扶持资金在创业初期投入比较多,希望“十三五”时期能加强对创业者的后继跟踪服务。社保是社会的稳压器,“十三五”期间,我省应着力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稳步提高待遇水平,推动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基金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待遇正常调整机制。
——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副处长 李红梅
【记者点评】民生改善与经济增长相协调、相促进,将极大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居民收入直接影响着群众消费需求和生活水平,而就业创业则是增加收入的重要路径。当前,各地应当不断优化就业创业环境,进一步完善社保制度,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加快推动城乡居民财富增长,增进人民福祉。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规划纲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加快建设创新型文化强省。
【权威解读】“十三五”期间,我省将继续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核心价值观贯穿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加强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注重通过法律和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导向,推动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推进核心价值观学习实践具体化系统化。加强对核心价值观的研究阐释和宣传普及,充分运用各类媒体、文艺作品、公益广告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开展主题宣传,建设一批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广场)、主题社区。强化实践养成,精心组织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主题季”等实践活动。把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弘扬红色文化、革命文化。强化公共政策的价值导向和法律法规的刚性约束,推动社会治理体现核心价值观要求。探索建立重大公共政策道德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健全公共政策纠偏机制。推动公正文明执法司法,通过法律实施和具体案件彰显社会主流价值。持续深入推进“基层工作加强年”活动,充分发挥农民文化乐园、道德讲堂等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在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深化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组织道德论坛、道德讲堂、道德修身等活动。拓展“践行核心价值·打造好人安徽”主题实践活动,在城乡基层广泛设立“身边好人榜”,深化道德模范、劳动模范、安徽好人和美德少年评选活动,组织先进典型事迹赴基层巡展、巡讲、巡演,建好用好各级各类好人馆,发挥道德信贷、道德基金褒德扶善的导向效应。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开展孝敬教育、勤俭教育、礼仪教育,创新发展新乡贤文化、君子文化,培育优良家风家教,传承优良校风校训,弘扬良好企业精神。在党员干部中开展敬业担当宣传教育。加强社会诚信建设,规范文明旅游行为。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观念,培育创新创业精神。
——省文明办副主任 王运慧
【专家评述】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民心工程,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建设创新型文化强省的重要制度设计。
在规划纲要中,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占据重要位置。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要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建立精品创作生产机制,鼓励原创文艺作品开发,推动优秀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广播影视等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要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红色文物保护、地方戏的传承保护,打造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安徽省艺术节等艺术品牌。
加快文化产业“提档升级”,要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将文化产业做强、做优、做精。具体来说,要推动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复制等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鼓励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化旅游、展览展示等传统业态延伸产业链。同时,培育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网络视听等新型文化业态,加快发展创意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如何“走出去”是一个重要课题。扩大对外文化贸易与交流,建设文化“走出去”战略基地和外宣窗口,实施皖版图书、皖产影视、地方戏曲海外推广计划。此外,要合理布局重大文化项目,加快建设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数字出版基地、动漫产业基地、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基地。
——省精神文明建设协会副秘书长 崔跃松
【记者点评】在建设美好安徽的实践中,精神文明建设占有重要战略地位,群众性、普惠性、公益性是精神文明建设显著的特征。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让群众生活得更美好,让百姓拥有更多的获得感。我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必将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加快建设创新型文化强省的步伐。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规划纲要】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构建全民共建的社会治理格局和公共安全体系。
【权威解读】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省社区治理工作在探索中发展,取得很大成效。规划纲要对社区治理的部署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落实规划纲要的要求,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一是继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有效服务社区居民的管理体制,增强社区自治功能,不断完善社区民主监督机制。二是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积极推行“点面结合”的两级试点模式,开展全省农村社区示范单位创建。三是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和网格化管理,争取在2016年各市全面建成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健全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四是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长效机制,健全和落实监督检查制度,组织有关部门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督查,并把督查情况纳入各地各部门年终考评内容。五是探索开展社区协商工作,重点推广社区党员议事会、村(居)民议事会、村(居)民理事会、网格协商、社区茶馆会议等协商活动。
社会组织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规划纲要对大力培育社会组织作出明确部署。“十三五”期间,我们要积极落实纲要提出的任务,深入推进社会组织改革发展,为打造创新型“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作出应有贡献。进一步简政放权,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和城乡社区服务类等社会组织,完善登记与备案并行的“双轨制”准入办法,积极稳妥地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从机构、职能、人员、资产财务、党建、外事等方面与行政机关脱钩。落实“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逐步健全法律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社会组织监管体系,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协调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扎实推进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孵化基地、联合会、服务中心等服务平台建设,引导社会组织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完善自律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
——省民政厅党组书记 叶露中
【专家评述】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随着我省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并向10000美元跨越,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逐步向“橄榄型”转变,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日益增多并趋于复杂。我省在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尤其是社会治理领域面临着更加繁重的任务。《纲要》不仅强调要坚持共享发展、实现人民福祉新提升,而且针对我省城乡社会治理和安全发展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落实《纲要》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必须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要适应新形势,增强风险意识,着力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切实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形成社会治理合力。在社会组织培育、基层组织建设、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采取更多有效举措,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二是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完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健全隐患排查、监控、整改等制度,加强源头监管和治理。进一步理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领域部门职责关系,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部门协同、企业负责、公众参与、媒体监督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格局。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方面,要推进专群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三是继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着力构建全民共建的社会治理格局和公共安全体系。
——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沈跃春
【记者点评】良好的社会治理,必须在秩序与活力间找准结合点,使社会既和谐有序,又奔涌无限活力。规划纲要对“十三五”时期我省社会治理工作的部署,鲜明地体现了这一内在逻辑。落实纲要的要求,一方面,应在基层社会治理、社会矛盾预防化解、安全监管、治安防控等方面,大力完善相关体制机制,进一步明确部门责任。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作用,通过多方合力,实现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规划纲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推进法治安徽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提高社会凝聚力。
【权威解读】规划纲要提出今后五年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四大目标任务,下一步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狠抓各项任务落实,进一步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推进公正司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为打造创新型“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提供法治保障。
在提高地方立法质量方面,着力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要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核心,实行立改废释并举,切实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使立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方面,着力推进依法行政。要持续简政放权,协同推进“放管服”改革向纵深发展,实行合法性审查全覆盖,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增强政府公信力。在推进公正司法方面,着力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要努力通过改革破解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为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还要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突出司法为民,规范司法行为。在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方面,着力推进全民守法。要全面贯彻实施《安徽省法治宣传教育条例》,深入持久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社会氛围。
为确保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目标任务顺利实现,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法治建设领导机构和责任机制;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建立科学的法治安徽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积极组织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等多层次多领域的法治创建活动。
——省委政法委副书记 张冬云
【专家评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可以被理解为以人民为治理基础、以法律为治理方式的社会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植根于人民,推行以法律,最终治理目的回归于人民,表现为整体的法治,而非个体的人治。审视规划纲要,民主法治建设是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推进法治安徽建设、大力推行反腐倡廉三个方面为主线,这是兼具全局性与重点性特征的我省民主法治建设新的规划布局。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法治建设的社会基础,全面推进法治安徽是民主法治建设的具体实践,大力推行反腐倡廉是保障民主法治建设队伍的前提。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并完善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中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为代表的各项民主制度,形成完整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体系,保障民主制度的有效运行。法治的全面落实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具体要求。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是新时期新阶段对政府的不变要求,是践行依法治国的基本理念。反腐倡廉在未来的规划中,仍然是必须坚持不懈的重要工作任务。通过反腐倡廉打造清正廉洁担当的干部队伍,树立良好的政治风气,既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前提,也是保障。
——安徽大学教授、博导 陈宏光
【记者点评】规划纲要对我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作出详尽部署,可以预见,纲要内容全面落实将会最大范围汇民意、集民智、聚民力,推动经济社会沿法治轨道健康发展。民主法治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久久为功,尤其是要坚持以民主、法治理念引领行为规范,不断规范权力运行。各地各单位要以“滴水穿石”的韧性一招不让狠抓纲要落实,不断健全民主制度,着力开创法治安徽建设新局面,全力营造积极向上、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创新型“三个强省”建设和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