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勘察设计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

时间:2019-05-14 03:40: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岛勘察设计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岛勘察设计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

第一篇:青岛勘察设计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

青岛市勘察设计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

工程勘察设计是工程建设领域的先导和灵魂,是贯彻落实国家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促进先进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建设项目投资效益、社会效益和保障工程质量安全的重要保证。作为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既是国民经济发展传统基础产业之一,也是现代高端服务业、高新科技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二五”期间,青岛市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积极贯彻实施蓝色引领、全域统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精心开展勘察设计,扎实服务城乡建设,对保障工程质量安全和提高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发挥了基础性、关键性作用,对促进城乡协调科学发展、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青岛全域统筹的发展格局全面拉开、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推进青岛市勘察设计行业在“十三五”期间健康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特编制本规划,在剖析全市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背景、环境和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未来五年行业发展总体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并提出相应保障措施。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1.行业经济指标增幅明显,总体实力显著增强。全市现有工程勘察设计企业226家,企业数量比2010年增加48.7%。2011年至2015年,勘察设计行业完成合同产值分别为70.51亿元、110.39亿元、134.14亿元、147.89亿元、140.47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9.8%;行业完成利税分别为3.44亿元、5.29亿元、5.55亿元、6.86亿元、7.97亿元。

2.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企业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我市勘察设计企业中,甲级(或一级)勘察设计企业78家,乙级(或二级)勘察设计企业126家,丙级(或三级)勘察设计企业22家。人员队伍结构不断优化,至2015年末,全市勘察设计单位从业人员总数达到18203人,比2010年增长56.8%;各类执业注册人员合计1763人,比2010年增长54.3%,占全省注册人员总数的11.7%,总数仅低于济南市。全市99%的勘察设计单位顺利完成改企,并逐步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组织模式和产权结构呈现多元化格局,部分企业率先进入资本市场。

3.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升,勘察设计市场秩序更加规范。积极落实国家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要求,先后将资质审批、抗震审查、初步设计审查和合同备案等业务纳入行政审批大厅集中办理,优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认真贯彻执 2

行《山东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出台了相应的地方规范性文件,行业管理制度体系日趋完善。进一步开放勘察设计市场,率先开展行业诚信建设,强化动态监管,不断加强市场管理力度。积极推行行业自律,充分调动和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积极营造良性竞争的市场大环境。

4.勘察设计质量水平稳步提高,质量体系日益完善。全市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质量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监管措施不断创新,坚持开展专项质量检查,充分发挥施工图审查、初步设计审查等勘察设计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作用。深入贯彻开展建设工程质量专项治理两年行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建筑质量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勘察设计质量要求。勘察设计企业质量意识不断强化,质量保证体系日益完善,全市半数以上企业进行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认证或通过了ISO系列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5.健康科学的设计理念牢固树立,创新创优能力不断提升。通过积极搭建学术平台、强化学术引导,在全行业牢固树立“坚固安全、舒适便利、美观大方、节能环保”设计原则及“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2011年至2015年间,持续组织开展年度勘察设计评优,共评选一等奖192项,二等奖310项;积极鼓励企业及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优,“十二五”期间全市勘察设计行业共获得省部以上专业技术奖项一等奖24项,二等奖32项。

6.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加强,信息化技术普遍应用。积极探索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资相结合的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扶持企业自主科技研发投入,在化工石化医药、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环境工程设计、消防设施工程设计领域具备较为领先的技术水平,绿色建筑、建筑产业化等先进技术逐步得到深入应用。信息技术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计算机辅助设计普遍应用,多数企业建立了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协同设计、三维辅助设计、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

(二)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行业总体实力较弱。行业发展过程中“规模弱小、资质单薄、业务单

一、后劲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缺少把握核心技术、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实力的大院、强院,尚无企业进入全国勘察设计营业收入百强。全市平均每家企业从业人员80人,虽高于全省平均的69人,但明显低于先进省市每家企业的120人左右的规模水平。

2.高端人才较为缺乏。我市目前仅有5位省级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尚无国家级勘察设计大师,与城市总体发展水平不相匹配。优秀人才流动频繁,设计原创力较弱,创新创优水平不足,在高端建设项目的竞争中缺乏优势。

3.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亟需进一步提高。部分企业对“让市场配置资源”内涵领会不深,“等、靠、要”的消极心态和小富 4

即安的落后观念还一定程度的存在,对新技术、新趋势、新业态缺乏主动深入研究,危机意识还没有真正形成,大多数企业在经营战略、人才、技术等方面缺乏系统科学的发展规划。

4.行业管理科学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面对行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局面,政府的帮扶引导政策还不够精准,尤其在争优创先激励、吸引留驻人才、提升行业地位、信息化应用指导、科技研发扶持、产业集群建设、融资投资引导和“走出去”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制定,缺乏更富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执行细则。

二、“十三五”面临形势分析

“十三五”是国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开放市场、创新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是国民经济增长模式重大变革期。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的转折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趋缓,大规模工程项目建设量也将随之持续减少。国家经济发展模式逐步从过去依靠规模扩张、低价劳动成本、低价土地政策、低价环保成本发展向依靠质量提高效益型转变。

“十二五”末期以来,包括放开设计取费、资质管理改革、招投标改革、统一市场建设等与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政策密集出台,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行业内生产要素、竞争特点和基本生态,充分体现国家在推进市场化进程中“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改革力度,随之而来的客户需求多元化和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将推动和加剧勘察设计行业的震荡、分化、整合、跨界、重组,甚至转岗、分立、裂变和剥离。未来五 5

年,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将进入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阶段,勘察设计行业企业将进入结构调整和增长转型的阵痛期,面临着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的倒逼,需要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真正把“转方式、调结构、防风险、促升级”贯彻落实到行业管理中,保持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当前还处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绿色建筑、新型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经济自贸区、“互联网+ ”和“中国工业 2025”的时代进程中,我省以及我市也将继续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和新型城镇化工作,国家和地方加大投资力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也为勘察设计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呈现出市场化、产业化、资本化、国际化、信息化等方面的趋势,具体体现在:行业监管体制改革朝着市场化方向进一步深化,行业企业更加关注建筑产业化、产业链后端延伸、技术产品化等方面的探索,更加关注对上市、登陆新三板以及PPP模式等对接资本的探索,更加关注国内市场的精耕细作、国际市场的深度拓展,更加关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信息技术的融合。

未来五年,我市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机遇和危机并存,行业创新改革、转型发展迫在眉睫。特别是随着国家基础建设投资政策调整,市场深度开放和竞争加剧,行业诚信体系进一步健全,“诚信激励、失信惩戒”的优胜劣汰机制加快形成,要求企业必须 6

紧跟形势,以提升市场竞争力为核心,规范自身行为,做好战略规划,重新架构经营管理模式,加快实现企业管理水平升级。同时应密切结合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对勘察设计质量、绿色环保、资源集约等方面提出的技术要求,以及建筑产业化、BIM技术及“互联网+”技术在工程领域推广应用,积极推进新兴技术的研究实践,加快行业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健康科学发展。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省、全市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质量为核心、管理为基础、人才为根本、效益为目的,加快实现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稳健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城乡建设事业,助推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质量第一原则。牢固树立质量红线意识,始终把质量安全放在首位,全面落实勘察设计多方主体责任,精心勘察、精心设计,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2.市场导向原则。深刻掌握“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深刻内涵和现代服务业的本质,根据市场需求科学探索行业、企业在专业领域拓展、精细化设计、产业链延伸、产业融合等方面的战略发展规划,提升服务水平。

3.创新驱动原则。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行业技术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推动行业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业态创新,加快实现行业转型发展。

4.绿色生态原则。坚持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的勘察设计原则,加强“四节”(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四新”(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技术广泛应用,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5.文化传承原则。坚持世界眼光,瞄准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深入挖掘齐鲁文化内涵,突出青岛建筑特色,打造独具特色的建筑形态,彰显文化自信与自觉。

6.人才兴业原则。积极培养、引进优秀勘察设计人才,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深入开展“青岛勘察”和“青岛设计”两个品牌建设,创新打造行业的运行管理体系、组织结构体系、经营服务体系,全面提升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努力把我市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建设成为区域领先、辐射全国的现代化高端服务业。

1.行业发展目标。保持行业和城乡建设、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全行业产值保持年均递增 6%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达到188亿元。积极鼓励、引导行业内资源优化重组,推动企业做大最强、做专做精,优化企业队伍结构,到“十三五”期末,甲级资质设 8

计院的比例比2015年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45%,力争突破半数。

2.人才建设目标。不断完善人才扶持政策,构建行业高端人才聚集地,培育和引进一批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专业技术高级人才,特别是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十三五”期末,全行业执业注册技术人员达到3000人,力争吸收、培养5名以上国家级或省级设计大师,引进和培育1-2个院士(大师)工作室,着力打造一支由高端人才领衔、人才结构梯次分布合理的知识密集型人才队伍。

3.质量安全目标。建立工程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全面落实新建项目负责人的勘察设计全过程成果质量负责制,实现 100%的勘察设计企业构建“责任到人”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力争“十三五”期间不出现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勘察设计成果合格率达到100%,有效提高客户满意度,减少勘察设计质量投诉。

4.技术创新目标。力争每年获得省部级专业技术奖项达到15项;加快绿色建筑、建筑产业化技术、BIM技术等的推广应用进程,建立新技术研发或示范基地1个。推动企业规模发展和差异化竞争,培养特色化和专业化企业,实施“青岛设计”品牌建设,力争“十三五”末取得较大突破。

5.经营创新目标。鼓励创新理念观念,发展多维业态模式,积极扶持企业探索延伸产业链,引导推行 EPC(工程总承包)、项目策划+工程咨询+项目管理、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 9

→智能家居(智能建筑、智慧城市)等业务模式创新;积极探索尝试“勘察设计+资本运作”、“互联网+勘察设计”等跨界融合的行业发展模式。

6.信息化建设目标。完善行业诚信评价管理信息化考核办法,实现行业诚信评价及管理信息系统与省、市建设领域一体化平台的深度对接,加强信息资源共享;进一步探索、试行数字化出图、审图;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应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探索开展行业云计算、大数据应用。

四、主要任务

(一)营造健康市场环境

1.严格勘察设计市场监管。坚持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勘察设计市场;加强企业准入后的监管;严厉查处围标串标、转包挂靠、出卖图章、违法分包等违法违规行为;强化质量安全管理,杜绝质量安全事故。

2.完善行政管理制度建设。按照国家、部省及全市关于简政放权的有关要求,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改进审批方式,提高行政效能。深入贯彻“两个条例”,不断完善行政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强化市场行为和质量行为的动态监管。

3.深入施行诚信评价体系。完善诚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构建全覆盖的企业、人员及项目基础数据库;实现行业诚信系统与社会诚信管理系统的对接,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发挥信息效用,逐步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信用环境。

4.提高行业自我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我市勘察设计市场中“以政府监管与行业协会协调、企业自律与行业自律结合,资质管理、注册管理、质量管理、市场管理、诚信管理有机联动”的工程勘察设计市场综合监管模式,积极探索开展行业自律,提高行业自我管理水平,推动市场秩序不断规范。

(二)强化质量安全管理

1.强化质量监管,优化常态机制。强化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完善施工图审查的质量信息上报制度,不断加强对施工图审查机构的检查力度和审查结果的抽查力度,确保施工图审查质量;继续发挥初步设计审查、抗震专项审查等技术审查环节的质量保障作用;加强勘察作业现场管理,建立勘察、设计项目负责人对勘察、设计全过程成果质量负责制度;进一步研究和完善重大设计变更管理制度。

2.强化企业质量安全意识,发挥质量主体作用。引导强化企业质量安全意识,推动企业完善自身质量管理体系,强化质量管控能力;建立以项目负责人为最重要责任主体的产品质量负责制,严格落实校审制度,确保勘察设计成果质量;加强质量安全培训教育工作,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全员安全培训,培养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综合素质,建立保障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强化设计企业现场服务质量。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的设计后期服务机制;坚持开展年度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评选工作,促进提高勘察设计质量。

3.建立健全保险、担保配套制度,落实质量责任制。积极稳妥地构建完善勘察设计责任保险工作和工程担保制度,努力建立“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应对”机制,增强勘察设计企业和从业人员抗风险能力,保证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安全及质量安全。

(三)推进企业转型创新发展

1.强化政策引导扶持作用,构建高效的产业支撑平台。不断优化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完善政策服务体系,为行业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撑平台。研究制定促进勘察设计行业总部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探索开展勘察设计产业园区建设,鼓励勘察设计企业积极参与,打造集聚效应明显的产业聚集区。

2.引导和鼓励资源优化重组,促进大型企业做大做强,多元化发展。支持重点勘察设计企业不断提高研发生产和市场拓展 能力,打造一批拥有先进技术、自主知名品牌和较强发展实力的领军企业;二是加强相关课题研究,引导企业转变经营发展模式,向产业链“两头延伸”,鼓励采用全过程、全周期的工程服务模式;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国门”战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和国际化市场竞争。

3.鼓励中小勘察设计企业向专业化、特色化和精细化发展。在勘察设计细分行业里树立标杆,推出拳头产品和特色服务品种,逐步强化细分领域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积极培育及 开拓新兴细分产业,把握先进适用技术,不断促进自身发展和行业进步。

4.引导企业开展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积极搭建勘察设计企业管理交流平台,引导企业学习及掌握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宏观决策能力和管理运营水平,促进理念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指导开展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推动行业由单纯的“人才+技术”模式,向“人才+技术+管理”、“人才+技术+管理+资本”等复合发展模式转变。

(四)大力实施人才兴业战略

1.营造行业人才集聚的良好氛围。研究制定行业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以及大师、院士工作室的相关制度,吸引高端设计人才在我市设立工作室,开展学术交流和技术攻关;探索开展优秀设计师的评优工作,设立优秀设计师奖项,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进一步激发企业和设计人员科技创新、精品创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行业评优在勘察设计工作中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2.强化企业在人才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在人才队伍建设上,采取外部引进与自我培养并举的策略,通过完善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人才引进、培养的工作力度和积极性,鼓励企业通过培训进修、项目合作和人才交流等方式,强化“自我造血”功能,加快人才培育及成长速度;探索建立股权激励机制,将人才资源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合理分配,实现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化;加大骨干型、复合型、创新型和特色型人才的培养及激励力度。

3.发挥行业协会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补充作用。鼓励行业自发开展优秀人才激励的工作机制,积极开展专业培训、学术交流活动,支持开展跨境学术交流活动;引导行业协会探索开展行业人才规划编制以及人才评价、人才代理服务等工作;探索建立人才信息互联共享平台,建立全市行业人才技术档案库,大幅降低人才交流成本,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五)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专业技术水平

1.大力引导企业提升自我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的扶持激励机制,研究出台勘察设计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对于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勘察设计企业,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鼓励勘察设计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工作考核力度,把科技进步情况列入到经营业绩考核中,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积极开展勘察设计优秀论文和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评选等,促进 建设科技提升和创新发展。

2.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应用。建立技术研究应用与标准制定有效衔接的机制,完善以工法和专有技术成果、试点示范工程等为抓手的技术转移与推广机制;探索建立建筑创意创作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和有偿转让制度,维护创新企业的合法权益;完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体系,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加大推广应用的宣传力度和政策激励力度,促进行业技术创新。

3.探索建立创新技术中心和交流平台。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要承载体的技术研发设计、14

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打造技术研发中心和科研实践基地。

4.强化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标准制定参与程度。制定激励机制,鼓励青岛勘察设计单位独立或联合承担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鼓励重点领域参数化设计研究投入,形成一批标准设计软件及产品包并产业化,推动形成新的发展增长点。

(六)大力推进行业信息化应用水平

1.完善电子政务建设。健全、完善行业管理信息系统,修改完善勘察设计诚信考核管理办法,发挥好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一体化平台的在企业信用建设中的作用,实现行业管理全面化、智能化和动态化。

2.引导企业信息化建设。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协同勘察设计和企业管理,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和云平台,建立数字化的图档管理、知识管理、技术质量管理、科研管理、市场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项目管理和协同设计等集成应用系统,提升企业管理运作水平。

3.推进 BIM 技术应用推广。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探索建立 BIM 应用技术标准体系和管理流程操作指南,吸纳和培养一批 BIM 应用高级人才,培育一批具有 BIM 应用创新能力的勘察设计技术服务型企业,打造一批 BIM 应用示范工程项目。

(七)强化行业宣传,扩大品牌影响

1.积极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探索建立与先进地市的勘察设计交流合作制度,推动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间沟通交流和信息共 15

享;鼓励勘察设计企业之间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协作与互动,在方案创作、创意碰撞、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合作。

2.加强国际间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继续举办好“走近大师”、“为青岛而设计”等系列活动,充分借鉴国外先进勘察、设计理念,提升本市本行业国际化水平。

3.充分运用行业宣传媒介。运用网站、会刊、年鉴、报纸和电视等传统媒介,以及微信、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通过举办各种展览、论坛、讲座、交流会、推介会等,总结及展示勘察设计行业在城乡建设事业中所起作用和所获成果,大力宣传和推介“青岛勘察”、“青岛设计”品牌以及本市知名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分工协作

进一步完善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之间的沟通渠道和协调工作机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任务分工,细化主要任务及具体指标;加大行业宣传推动力度,形成行业舆论氛围,共同推进行业创新改革发展工作。

(二)突出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勘察设计企业作为本规划实施的重要主体和具体承担者,应当根据本规划总体部署,结合企业各自实际情况,秉持“合法经营,守规履约、诚信从业、优质服务”的基本理念,注重企业科 16

学管理和科技创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自身变革及创新驱动发展,勇于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促进规划落地实施。

(三)不断强化行业协会功能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实现“政、社、企” 三方互联互动,扎实规范开展课题研究、学术交流、评比评优、培训宣贯等行业服务工作,积极收集及反映行业诉求,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第二篇:热处理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热处理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目录

一、热处理行业发展现状、存在差距及原因分析

(一)发展现状及“十二五”完成情况

1、热处理企业规范化发展,产业能力显著提升

2、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成就明显

3、创新能力有所增强,热处理生产技术进步

4、我国热处理装备制造形成体系

5、初步建成热处理行业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二)存在差距及原因分析

1、热处理加工产业整体上还是多而弱、小而散、管理粗放,不利于产品质量的迅速提高

2、热处理技术创新能力仍较弱,两化融合进程缓慢

3、热处理企业能源管理制度不完善,环保措施薄弱,节能环保型热处理装备普及率偏低

4、热处理共性技术研发不足,技术储备匮乏,影响高端设备和技术创新

5、高校取消热处理专业,职业院校招生困难,造成高级科研、研发人员断档,企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工人短缺

二、发展环境和需求形势

(一)发展环境

1、制造强国战略给热处理注入新动力

2、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热处理发展的新引擎

3、绿色制造对热处理提出更高要求

4、智能制造对热处理产业结构转型提出新的挑战(二)需求形势分析

1、装备制造业各行各业对热处理需求旺盛

2、对先进适用的热处理装备的需求

3、其他方面需求

三、指导思想

四、“十三五”目标和2025 年设想

五、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重点发展方向

1、热处理智能制造与信息化

2、热处理节能与清洁生产

3、热处理循环经济

4、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5、开拓国际市场(二)重点任务

1、认真贯彻落实《热处理行业规范条件》,推进热处理行业“公告准入”,培育专精特企业群体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树立清洁生产先进技术示范工程,深入推进热处理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

3、加快技术创新和工艺创新,推广节能降耗的先进技术和装备

4、研究开发国际领先水平的绿色热处理技术装备及工艺

5、完善热处理企业的专业检验手段,实现热处理零件内在金相组织和质量水平的检测和评价

6、加强热处理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打造高效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体系

7、建设和完善热处理标准体系,加强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

8、注重热处理人才培养

六、政策措施建议

热处理是装备制造业中对产品质量具有关键作用的重要基础工艺之一,也是提升机械制造整体水平的核心技术之一,对实现制造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十二五”期间,我国热处理行业在国家各项改革和具体政策指引下,在全行业共同努力下,瞄准国际热处理先进水平,不断发展先进工艺技术,淘汰落后装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形成了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专、精、特企业,行业经济实力快速发展,技术改造初见成效,技术水平明显提高,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产业转型升级逐步推进,产品质量明显提升,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汽车、石化、航天航空、港机、船舶、电力、电子、纺织机械、轻工机械、矿山机械、工程机械、冶金机械、轨道交通、机床、家用电器、工模具、轴承、紧固件、军工等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热处理行业企业类型包括: 专门从事热处理加工的热处理专业厂、机械制造企业的热处理分厂、车间或班组,专门从事热处理装备的设备制造厂,专门生产和销售热处理工辅材料的工厂和公司。企业性质可分为: 国有制、民营股份制、个体民营、个体租赁承包制、外商独资、中外合资等方式经营。目前热处理行业中民营企业已成为主体,其中不乏资金雄厚、设备和技术先进、产品质量上乘者,但大部分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长远发展计划,仅仅随市场变化趋势自由发展,不可避免造成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难以实现节能减排高指标,难以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且市场价格竞争及无序竞争严重,阻碍“十二五”计划目标的超额全面完成。

面对这种现状,为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战略任务,实现提高机电产品质量、支撑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实现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结合《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设想,凝聚行业共识,制定《热处理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发展方向和目标、明确实施方针和措施,以期热处理行业“十三五”期间在新常态下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第三篇:山东省工艺美术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山东省工艺美术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字数:2597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 2016年14期 字体:大中小 打印当页正文

工艺美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繁荣工艺美术行业对丰富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增加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对外交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技艺具有重要意义。

为加快推进我省工艺美术行业转型升级,引导工艺美术产业健康发展,推进我省经济文化强省的建设,实现我省工艺美术行业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1.规模效益居全国前列。

目前,我省工艺美术行业主要包括:琉璃、陶瓷、风筝、地毯、雕塑、草柳编、抽纱刺绣(工艺家纺)、金属工艺品、嵌银制品等12大类116个品种。按新统计口径,全省工艺美术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由2012年的929家增加到2015年的1149家,年均增长7.34%;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由2012年的1201.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099.63亿元,年均增长20.44%;利润总额由2012年的74.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26.37亿元,年均增长19.15%;利税总额由2012年的129.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19.66亿元,年均增长19.38%。2015年底,全省工艺美术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广东;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出口同比分别增长10.80%、5.59%、5.22%和5.10%。

2.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得到加强。

《山东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是指导我省工艺美术行业做好传承与发展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围绕《办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在深入行业调研的基础上,拟定了“保护资金的申请报告和使用办法”、“工艺美术珍品的认定办法”等方案。制定了“工艺美术行业振兴计划”,撰写了《工艺美术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编辑出刊了《山东省工艺美术精品集》、《山东省工艺美术名人作品集》和《第四届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作品集》,申报了《社会组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山东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正确引导和指导行业企业顺利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3.品牌战略效果显著。

一是结合“十二五”规划,每年编制名牌产品推荐计划,为省质监局编制行业名牌立项建议目录,为工艺美术行业制定质量发展报告,帮助企业申报、复评国家级驰名商标和省级著名商标及名牌产品。二是按照省经信委和省联社关于市场营销年、品牌建设年和品牌提升年的主题活动,紧密结合行业实际,从宏观上打造全行业“大品牌”。省协会、各市协会、各专业委员会积极组织会员单位参加全国及有关省市举办的大型专业展览展会,整体推介行业产品和作品。“十二五”末,全省工艺美术行业共有中国名牌10个、山东名牌39个,中国驰名商标14个、省著名商标45个(“十一五”末分别为6个、16个、5个、15个)。

4.行业人才队伍日益壮大。

一是组织会员参加多期国家级技术培训,涉及专业有植物纤维编织、漆艺、古典红木家具、编织纤维艺术、图案设计、黑陶(陶艺)艺术等高级研修和培训班,共培训专业技术人员70余人次。二是组织会员参加中国木雕现场创作大赛、中国美术陶瓷技艺大赛和砚雕大赛。承办了四届省级工艺雕刻(制砚)和陶瓷工艺技能大赛,四届大赛的参赛人数达500多人次。三是行业目前省协会已拥有团体和个人会员520个;设有琉璃、风筝等7个专业委员会。帮助泰安、菏泽、济南、日照、博兴等建立了协会和学会。“十二五”末,全省工艺美术行业拥有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3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名、省工艺美术大师286名、省工艺美术名人140名;获百花杯和金凤凰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513个,其中金奖93个、银奖110个、铜奖142个、优秀奖168个;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省级技术中心13个、省工业设计中心2个、省级技师工作站1个。

5.展览展会成绩显著。

积极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和全国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暨家居用品交易会,两会五年参展企业500余家,大师300余名,累计成交额达上亿元。积极配合北京、上海、潍坊等地市协会和省残联等有关部门组织山东省传统民间工艺品展销会、琉光异彩·山东琉璃料器精品交流展和齐鲁陶柳工艺品展、风筝万里行和山东省首届聋人工艺美术作品展等多种形式的会展和专题推广活动,为拓展市场覆盖面和扩大特色区域影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连续举办七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参展商、采购商总计近8000人次、观众达6万人次,参展省份遍及全国20余个省市,现场成交额达1.2亿元、意向成交额达3.6亿元,有2943件作品分别获得精品奖和设计创新奖。

6.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影响力得到扩大。

围绕“转调创”并与地方政府部门配合,努力推进整合各种资源,以整体优势打造行业的良好形象,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在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基地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并协助提高声誉和影响力。“十二五”末,全行业共有国家级工艺美术特色产业集群11个、省级13个,特色区域23个。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工艺美术的传统市场是欧美市场,美洲正在恢复,欧洲市场在政府债务的影响下萎靡不振;新兴市场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培育期。国内低端消费市场正在发展,高端市场较低迷,需一个较长时间的市场过渡调整期。二是企业生产成本近几年因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而持续不断上涨,国内国际市场的成品销售价格却提高缓慢而汇率多年来也在持续升值;加之各种贸易壁垒,企业间竞争越发激烈,不良竞争现象突出等等,严重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企业利润率不断下降。三是大部分重点品种的生产企业招工难,部分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四是全行业总体设计创新能力薄弱,大部分品种缺乏深层次的开发,低端同质化现象普遍。五是绝大部分企业、个人对商标品牌作用认识不到位,尤其在出口产品方面尤为薄弱。六是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性政策措施与弘扬先进文化和继承优秀技艺的要求不相适应,在规划、宣传、投入、引导、保护等方面力度不够。

二、“十三五”发展形势分析

(一)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优势

1.新常态下新的战略机遇期。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人们的消费能力日益增强,消费结构不断改变并持续升级;以及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和推进“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四大板块都为工艺美术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2.丰富的资源优势。

蜚声海内外的齐鲁文化、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儒家思想、丰厚的龙山文化等是工艺美术创新和发展不竭的文化源泉。丰富的黄金、宝石等矿产资源及农副产品,为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原材料基础;一批国家及省级工美大师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保障了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发展;已有上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地毯、抽纱刺绣、草柳编、琉璃、陶瓷、制砚、风筝等技艺,是发展工艺美术广泛的群众基础。

3.巨大的市场需求。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精神文化产品需求越来越大。工艺美术品特别是旅游纪念品、环境装饰用品、家庭装饰和陈设品、礼品和收藏品将成为新的消费热点。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交流的扩大,世界对我国优秀民族文化认同程度也将随之提高,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内涵的工艺美术品的国际需求将持续上升。

4.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工艺美术品的生产、设计已经正在发生历史性变革。传统技艺与现代生产方式的有机结合,信息、激光、微电子、新材料、表面处理等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将极大地提高工艺美术产品的劳动效率,提升设计水平和缩短研发时间,增加产品功能和花色品种,提高产品档次,进一步增强拉长产业链条的能力,促进工艺美术品的规模化发展。

工艺美术产业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的生力军,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推动力量,其发展已经得到广泛重视。随着国家和我省相关保护、促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将为工艺美术行业的振兴开启完善的政策通道,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科技创新水平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不相适应。

总体上看,工艺美术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不够,原创能力比较薄弱,集成创新尚未形成体系,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步伐不快,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滞后,行业增长方式转变缓慢,产品结构档次较低,现代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礼品收藏品、玩具、首饰等发展滞后,部分传统产品的竞争优势正在丧失。

2.市场体系建设与产业化经营发展不相适应。

工艺美术品展示、精品收购和产品交易的设施和场所严重不足,专业市场没有形成体系,一般市场缺乏规范。集市贸易和地摊式的经营方式,导致传统高级技艺的产品价值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产品市场定价机制尚未形成,无序竞争不同程度的存在;产品标准覆盖率低,市场监督机制不健全;评估、拍卖、定价、经纪、推介等市场中介机构发展滞后。

3.高技能人才与支撑行业发展和实施精品战略不相适应。

大师级人才的数量偏少,年龄普遍老化,待遇普遍偏低;全行业的师承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许多技艺后继无人;高级技师比例偏小,创意人才严重不足,设计人员中能够综合文化、艺术、科技、经济因素进行创作的人员稀缺。

4.行业服务体系建设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相适应。

新的行业管理体制尚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协会组织缺乏政策、资金、组织手段和与政府沟通、协调的机制,引领整个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同时,信息统计、人才培训和技术交流、法律支援和政策研究、市场预测、传统技艺记载等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5.保护性政策与优秀技艺传承和弘扬先进文化的要求不相适应。

一些传统的工艺美术产品和技艺,在高科技支持下倍率级增长的社会劳动生产率面前,处于弱势。由于缺乏保护性政策、法规和资金,传统品种和技艺出现大面积萎缩,一半以上的传统品种和技艺已经处在生存困难和濒临灭绝的境地,已有9个产品失传或停产。省内保护性政策没有出台,国家的行业保护政策不能真正落实到位。

三、“十三五”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一个定位、三个提升”的要求,落实《山东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在保护传统工艺美术的基础上,以人才培养为切入点提高行业创新驱动力,以发展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为载体提高特色产业的发展后劲,以市场培育为导向引导工艺美术产品的消费方向,以服务为宗旨扩大协会的服务面、提升协会的服务效能、增强协会的凝聚力,通过协会的服务促进全省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产业振兴和文化繁荣并重。把产业发展建立在加强文化研究、丰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夯实创作底蕴,增强艺术感染力,提高工艺美术产品文化品位和附加值。

2.开发与保护并重。在开发中加强对传统技艺的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拓展和开发。

3.专业教育与师承制度并重。完善师承制度,培养大师,奠定传承技艺、开拓创新、打造品牌的基石;专业教育面向生产发展和技艺传承,加强创意人才、高级技师和综合性人才的培养。

4.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并重。促进传统工艺美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同时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5.扩大出口和拓展内需并重。国内消费需求仍是繁荣工艺美术的重要立足点和着力点;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和先进设计理念和技艺,开发具有国际高端水平的产品,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

6.强化政府引导扶持和增强行业协会服务功能并重。强化政府引导、扶持、保护,加强市场监管,搞好工艺美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行业协会组织,发挥行业协会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省工艺美术全行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600亿元,年均增长不低于8%。出口交货值

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不低于5%。

到2020年全行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由“十二五”末的14个增加到18个;山东著名商标由45个增

加到60个;山东省名牌由39个增加到50个。

到2020年全行业争创国家级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由“十二五”末的11个增加到16个;省级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由10个增加到18个;年产值5—10亿元的产业集群基地达到8个。

到2020年全行业拥有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由“十二五”末的3名增加到5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由19名增加到23名;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由286名增加到366名;山东省工艺美术名人由140名增加到

240名。

新培育2 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行业技术中心和2个网络信息服务平台。

打造1个中国工艺美术设计创意基地,建设3个山东省创意设计园(中心),5个市级创意设计园(中

心),建立5个传统工艺美术保护示范基地。

建设和完善国家、省、市级及个人特色传统工艺美术精品馆10个,市县企业和个人专业展馆20个。

强化产品质量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制订或修订质量和行业技能标准5个。

四、“十三五”发展重点

“十三五”工艺美术行业重点抓好七大工程建设。

(一)优势产业稳步发展工程

1.地毯。以威海、德州、滨州为中心,以海马、山花、彩霞、莱州工艺品公司、日照东升地毯公司、德州神龙毯业等企业为龙头,加强设计创新,提高档次,扩大规模。

2.抽纱刺绣与工艺家纺。以烟台、威海、青岛、潍坊为中心,以即发、云龙、云祥、艺达、鲁艺、千榕、银洁、青岛工艺品集团等企业为龙头,强化抽纱刺绣与家纺、服饰和装饰的结合,手工与机编、机绣的结合,着力提高机制比重,鼓励和支持传统手工抽纱刺绣精品作为艺术品出口和进入陈设艺术的新领域。

3.天然植物纤维编制工艺品。以烟台、滨州、临沂为中心,以莱州工艺品公司和贝思、博兴工艺美术公司、临沭和郯城工艺品公司、曹县鲁艺、菏泽美家、无棣和阳信工艺品厂等企业为龙头,在巩固扩大现有市场规模的同时,探索新植物资源的利用,探索草柳装饰材料的新方向,探索草柳与皮革、布绒、金属、木塑等多种材料的结合,提高产品表现力和附加值,进一步拓展产品应用领域。

4.工艺美术陶瓷和琉璃制品。以淄博为中心,以陈设艺术品和收藏艺术品为方向,注重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的结合,注重与环境美术、建筑美术等艺术门类的结合,拓展美术陶瓷和琉璃艺术应用领

域。

5.雕塑产品。以莱州、嘉祥、临朐等产地为中心,以环境艺术、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为方向,加强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的结合,改进生产工艺、改善技术装备。

6.民间、民俗工艺品。以鲁西南、青岛、潍坊、烟台、威海为中心,将民族文化与工艺美术产业相结合,依托当地充沛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促进民族服装、鲁锦、染织、刺绣、乐器、剪纸、面塑、风筝、传统布玩具、工艺绘画(巨野)、发制品、刻葫芦等特色工艺美术品制造业和旅游业的共同发展、繁荣,提高创作的文化艺术含量,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

7.花画工艺品。以平原、夏津、禹城为中心,增加仿真植物的品种,采用新原料和新的加工工艺研发,以适应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需求,大力发展仿盆栽艺术。

8.古典红木家具工艺品。以潍坊、淄博等为中心,大力发展古典红木家具艺术品生产,继承和发展传统的嵌银工艺,打造“鲁作”古典红木艺术。

(二)新兴产业拓展工程

玩具、首饰和礼品等品类,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对提升全省工艺美术产业结构层次和竞争力有重大意义。要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加强新设备、新工艺的引进和消化,强化原始创新,强化品牌培育,强化集聚意识,重点解决设计、模具和涂饰三大“瓶颈”制约,加快形成具有规模经济的产业集群。玩具,以青岛、威海、潍坊为中心,强化产学研结合,加快建立玩具设计、模具和新材料研发中心,大力发展益智、电动、遥控(光控、声控)、智能新产品。首饰、礼品,重点突破创意设计,加大引进设

计、工艺、装备的力度。

(三)传统技艺保护工程

围绕落实《山东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对具有百年以上历史、艺术特点和地方特色明显,已经灭绝和濒临灭绝和产量急速下降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要实施抢救措施,全面加以保护。一是强调和资助大师带徒。二是采取一定的资金扶持和许可手段,如资助、收购产品、划定保护区、认证传统品种、特色区域、特色标志、原产地标识、大师工作室等措施进行保护。三是搜集、整理传统工艺美术技术、实物、历史资料,用各种手段记录、存档、传播。四是加快建设传统工艺美术产品和技艺的收藏、陈列、展示设施,推进 “山东省工艺美术馆”建设。抓紧抢救“胶东八大边(即墨镶边、蓬莱梭子花边、威海满工扣锁、荣成手拿花边、乳山扣眼、文登扣锁、青州府花边以及荣成生丝台布、招远网扣、昌邑百代丽等)、鸡油黄、鸡肝石炉料、发丝绣、雨点和茶叶末釉、仿汉印、高密泥塑、扑灰年画等20多个重点技艺品种;抢救保护手工地毯、民间布艺、剪纸、刻葫芦等技艺品种。

(四)科技创新推进工程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工艺美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提升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使行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带动转变。对工艺美术发展的模具、表面处理、新材料应用等共性和关键技术难题,要组织各方面、各领域的人才和力量,加强科技攻关,实行集成创新,力争有所突破,取得一批高水平成果。鼓励工艺美术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支持企业广泛应用信息、激光、微电子、新材料、表面处理等新技术和新设备,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效率,提升设计水平和缩短研发时间,增加产品功能和花色品种,提高产品档次,拉长产业链条,促进

工艺美术品的规模化发展。

加快发展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是衡量一个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要充分发挥齐鲁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促进大众文化与精品文化的结合,促进工艺美术与制造业、服务业的结合。在我省玩具、绒绣、贝雕、陶艺、琉璃、风筝、铜雕、嵌银、绢花、锡雕、制砚等独特领域和优势领域,建立一批原创大师工作室,为创意人才营造创业乐土,吸引国内外创意大师和有发展潜力的创意人才来山东创业发展,促进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时尚艺术完美融合;不断提升创意产业投资软环境,积极探索创意产业市场化运作的新机制和新模式,打造创意格局,加大创意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快形成集聚、集群、互动、辐

射的创意产业链,促进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

(五)知名品牌培育工程

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培育“鲁美名优新特”产品,扩大名牌效应。一是立足地毯、抽纱刺绣、美术陶瓷、琉璃料器、风筝年画、嵌银漆器、锡雕锡镶、绒绣、贝雕、仿古铜制品、制砚制笔、微雕、锲金画、剪纸、民间玩具等优势领域,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工艺美术行业的“名坊”。二是整合大师、技艺、材料等优势资源,建立生产设计联盟,着力开发高端产品,大力推进高端产品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三是瞄准玩具、首饰、礼品等发展潜力大的领域,支持一批工艺美术品研发和设计创新项目。四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激发企业开发工艺美术“鲁美名优新特”产品的积极性。五是加强对“鲁美名优新特”产品的评定、宣传和推介,健全价值发现机制。

(六)市场体系建设工程

加快推进“山东省工艺美术馆”和地方工艺美术馆建设,向国内外展示山东工艺美术行业的“专、精、特、优”产品,构筑展示大平台。鼓励企业打造“名店”,建立有自己特点的“精品店”、“电商店”。完善渠道体系,变革实体店,加大电商力度,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同步发展。依托生产基地打造特色市场,形成一批国内知名的交易集散中心。加快建立健全产品认定识别体系,配备识别设备,完善鉴定、仲裁、公证等服务体系,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和粗制滥造行为,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适应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内涵的工艺美术品国际需求正在持续上升的趋势,深度开发国际市场。加强重点市场国家或地区文化和消费趋势研究,吸收其优秀文化和先进设计理念、技术和技艺,加快开发具有国际高端水平的产品,提高重点国际市场占有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到境外办厂,特别是到重点市场国家或地区投资办厂,探索运用国外的资源,发展新型门类和产品,实现本地化生产,就地销售。加强与国际工艺美术企业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完善营销网络,进一

步拓展国际市场。

(七)精准扶贫脱贫工程

农村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实施精准扶贫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依托贫困县乡村资源优势,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发展工艺美术项目,吸纳贫困人口就近就业,增加农村地区贫困人员务工收入水平。在乡镇一级大力倡导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及产业集群,并做好规划引导、政策资金扶持、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优化发展政策环境

要高度重视工艺美术产业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经济社会功能。借鉴国内外扶持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加快研究制定促进我省工艺美术发展的优惠政策。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优惠政策,都要延伸到工艺美术领域。研究支持以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工艺美术生产企业有关政策。支持工艺美术企业和大师创业创新,大力推进民间工艺美术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提高工艺美术大师和工作者待遇,鼓励大师以技艺入股创业,吸引更多优

秀人才来山东从事工艺美术事业。

(二)加强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

围绕《山东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一是加强对保护传统工艺美术重要性的宣传,树立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保护传统工艺美术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快出台传统工艺美术保护配套政策,使传统工艺美术在法律法规的保护下传承光大;三是依靠政府和有关部门,深入调查和全面摸清传统工艺美术的现状,建立人才、技艺、特有资源档案库,作为政府实施保护措施的依据;四是推动建立政府保护性资金,完善使用办法,用于人才保护和培养,技艺抢救、保护和创新,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基地和大师工作室建设,组织大师开展创作、科研和产品开发,征集、收藏、展示优秀工艺美术代表作等;五是继续做好《中国工艺美术全集·山东卷》的编撰工作;六是强化传统工艺美术原材料资源保护,对可再生资源划定专门保护区域确保材料品质,对不可再生的重要专用资源建立必要的储备制度,明确开采

保护调配权,严禁盲目开采。

(三)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

实行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和企业投资主体作用相结合,开辟多元化投入渠道。加快建立常设性工艺美术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社会投资,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加大银企联合力度,建立工艺美术行业融资与信用担保体系,多层次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各类金融机构要根据工艺美术中小企业需求特点,提供可循环使用贷款、封闭贷款、专利权质押贷款等。特别是通过专业评估确认有较大市场潜力的工艺美术品,要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支持。鼓励和支持工艺美术企业上市融资,探索利用风险投资加快发展创意产业。鼓励外资以收购、兼并、联合等方式,参与工艺美术企业的改组、改造,不断扩大利用

外资规模。

(四)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

一是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新产业化运作方式和集团化管理体制,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控股、参股”等方式加快扩大规模,形成集“开发、生产、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工艺美术产业龙头企业。二是支持工艺美术民营企业发展,着力营造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法制、政策和市场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三是加快提高工艺美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实行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增加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支持工艺美术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和产品设计中心。四是发挥名师、名坊效应,打造一批名牌企业。正确区分工艺美术不同种类,采取不同的生产方式,把大师精品创作和普及型产品生产有机结合,走大中小企业并重,各种所有制形式并重的发展道路。中小企业要突出“专、精、特、优”的优势,加强与龙头企业的配套协作,促进行业整体快速发展。

(五)全力打造品牌展会

一是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展会。坚持“专业化、市场化、精品化、规范化”的办展方向,突出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创意度和“文化+科技”特色,强化高端引领,增加科技和文化含量,进一步提升博览会的国内外知名度。完善办展机制,创新招商招展模式,发挥“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的积极作用,着力引进代表我省工艺美术行业发展水平和方向的龙头企业和品牌项目,聚集文化创意人才和创意成果,吸引有实力、有影响力的采购商,促进工艺品和服务交易与出口,使博览会成为展示我省文化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我省工艺品“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办好博览会重大配套活动,提升博览会的权威性、影响力和产业带动力。学习借鉴国际会展先进管理经验,积极探索商业化运作模式,增强博览会的市场开发与运营能力。推动博览会项目和文化产业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

二是组织行业企业参加国内外展览展会,展示精品、名品和珍品以及精湛的技艺。以“鲁美名优新特产品推广中心”为平台,根据省内外市场的需求,组织行业企业北上、西进、南下,分品种有重点的不断进行巡回展示展销和新品推介等活动。支持和培育各市县、各专业委员会办好各种形式的市场开拓活动。

(六)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

加强“山东省工艺美术网站”建设,对其全面改版、更新、充实、完善,建成全省工艺美术行业的“信息、交流、交易、服务、展示”的综合性网上平台,为全省工艺美术行业提供优质服务。借助“好品山东”网络营销管理服务平台,整合名企、名牌及名师产品、作品,从线上线下,以网络带会展,以会展促网络,促进整个行业长短线营销服务平台的有机结合。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产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健康发展,引导企业利用互联网拓展国际市场,建立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新型业态体系。

(七)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突出体现“大师兴业”原则,加强大师队伍建设,奠定传承技艺、开拓创新、打造品牌和振兴行业的基石。二是加强创意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创意水平和层次,促进创意产业快速发展。三是发挥相关院校专业优势,聘请大师进院校,鼓励在校学生拜师学艺,使其成为培养工艺美术专业人才重要基地;完善师承制度,健全培训体系,加强技师队伍建设,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四是培养和引进专业管理人才,加强经纪人队伍建设。五是加快建立“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营造凝聚人才的良好环境。

(八)加强工艺美术基础建设

一是解决涉及到行业整体工艺水平提高的“瓶颈”设施,如旅游纪念品、金属工艺品、现代工艺品、玩具、首饰等行业所急需的模具中心。二是整合和提高小企业总体水平急需的分大类产品,如工艺家纺、花画工艺、玩具、金属工艺等信息和研发中心。研究和追踪国内外行业发展趋势、流行色、款式、造型等,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缩小与先进设计理念的距离。三是推动重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装备更新。四是沟通企业、大师、名人与市场的展览、展示、交易设施,如“山东省工艺美术馆”等。五是沟通行业联系的信息平台。

(九)健全行业组织协调服务体系

健全行业协会内部管理机制和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性法规(条例),制定保护性资金管理和使用细则。组织好各级工艺美术大师及名人推荐和评审工作。强化服务意识,健全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信息统计与交流、人才与技术培训、法律与政策研究、展览展示与市场预测、传统技艺记录等系统,提高行业协会组织协调能力和服务水平。搞好工艺美术研究机构建设,建立人才和项目库,加强理论研究,加大文化、科技开发力度,开展人员研修、学术交流,指导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设计,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使之成为行业发展的智力支持平台和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好行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服务作用,搞好行业自律,为推动工艺美术行业的全面发展做出新的努力。

第四篇:纤维复合材料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纤维复合材料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进入“十二五”以来,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工业,在发展规划的引导下,克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和国内经济转型的种种实际困难,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玻璃纤维行业,在池窑技术不断完善提升和实现新突破的同时,制品深加工发展成为所有企业的关注焦点,全行业发展战略结构大调整的“十二五”规划目标初步实现。复合材料行业,复合材料产品制造工艺技术与装备水平稳步提升,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和扩大。随着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和延伸,“十三五”期间,作为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链的主体,将全面实现整合和提升,并由此带动整个纤维复合材料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一、玻璃纤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根据国内外市场形势的变化,《玻璃纤维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全行业进行发展战略结构大调整,从以发展池窑为中心,转移到完善提升池窑技术、重点发展玻纤制品加工业为主的方向上来”的行业发展战略大调整。在此战略规划的引导下,一方面大型池窑企业积极实施精细化管理,进行工艺技术改造和产能结构调整;另一方面球窑、坩埚等中小企业积极实施转产制品深加工业,全行业积极培育和打造大型制品深加工生产基地。

1、玻纤纱:

经过努力,全行业成功扭转了玻纤纱产能过快增长的势头,产量增速已连续多年保持在个位数。同时,玻纤纱产能结构明显优化,池窑拉丝比例进一步提升至90%以上,玻纤纱品种由普通中碱和无碱纱为主,转变为以无氟无硼高性能玻纤纱为主,并能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实现差异化生产,满足风电、化工、电绝缘、建筑、热塑等不同领域。

代铂坩埚纱产能持续减少。球窑及坩埚生产企业环保、能耗及招工压力不断加大,同时在产品结构方面又逐步受到池窑生产企业的挤压,因此近年来球窑产能规模持续萎缩。截止到2014年底,球窑产能规模约为35万吨,其中无碱球窑产年产量仅为10万吨左右,大批坩埚拉丝生产企业已经或正在实施转产转型。

池窑企业数量和规模相对稳定。截止到2014年底,国内池窑企业21家,池窑产能总规模达到331万吨,其中三大玻纤——巨石、泰山、重庆的合计产能约210万吨,产能集中度达到63%。此外,“十二五”期间新增海外池窑产能约16万吨。

2、玻纤制品:

大力发展玻纤制品深加工已经成为全行业发展共识。巨石、泰山、重庆三大池窑企业纷纷加大对制品深加工生产线的建设投入,江苏九鼎、江苏长海等专业制品生产企业已成功上市,四川玻纤、陕西华特、常州宏发、兖州创佳等企业也都在积极打造玻纤制品深加工生产基地。玻纤用高速剑杆织机、喷气织机、多轴向织机等先进制品生产设备纷纷实现国产化,并在行业内获得迅速推广,织物涂覆处理技术成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研发新产品、拓展新应用、实现差异经营的核心。此外高硅氧玻纤、耐碱玻纤、低介电玻纤、高强玻纤等高性能玻纤制品研发与应用也成为行业热点。

伴随着行业发展战略大调整,在玻纤纱产量增速持续回落的同时,借助制品深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全行业各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

3、市场结构:

随着外贸出口的持续低迷和国内需求的稳定增长,“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将出口比例降至30%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玻纤企业的内销比例明显提升。而在国际市场方面,一方面国内玻纤及制品出口的产品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玻纤织物等深加工制品出口比例明显提高,另一方面近年来重庆国际通过收购或控股,先后在巴西和巴林拥有了玻纤纱池窑生产线,巨石集团则在埃及和美国加紧建设自己的海外玻纤生产基地,行业逐步用海外投资来代替贸易出口,实现对全球市场的占领。

4、技术进步

在池窑技术方面:在“十一五”大漏板、纯氧燃烧、电助融、物流自动化等已有技术基础上,以三大池窑企业为代表的研发团队,在高熔化率大型池窑生产线设计、玻璃原料检测分析及配方开发、浸润剂改性与回收、大漏板开发与减少铂金损耗、物流自动化与智能化、余热利用等方面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与集成,推动国内池窑技术不断完善和提升。以泰山玻纤8万吨级池窑拉丝生产线为例,借助最新池窑技术,单位产品能耗平均降低35%,生产人员由1000人降低到413人,铂金损耗率及浸润剂耗量均有大幅下降。

在制品生产技术与装备方面:以浙江万利、广东丰凯、常州宏发、常州润源等为首的国产装备,在运转速度、价格、产品品种适应性等方面占有一定优势,但在生产稳定性方面仍有待提高。

5、节能减排

节能降耗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手段。纯氧燃烧、余热回收等节能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和普及,窑炉设计和运转更加注重节能效果。行业各主要工艺环节平均能耗为:池窑拉丝单位综合能耗粗纱低于0.55吨标煤,细纱综合能耗低于0.75吨标煤,坩埚拉丝吨纱综合能耗低于0.37吨标煤;此外无碱球和中碱球综合能耗分别低于0.4吨标煤和0.3吨标煤。

企业环保意识逐步加强。球窑及拉丝生产企业全部实现废水零排放或有组织达标排放,池窑废丝全部实现回炉再利用,窑炉烟气在实现除尘、脱硫、脱氟的基础上,部分实现脱硝处理。

6、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全行业应用研究和市场开发意识不足,差异化经营意识差。

转产制品深加工业,已经成为玻纤行业发展共识。然而在企业转产制品深加工过程中,很多企业由于科研能力较弱,应用研究积累不足,企业一味追求规模化、追求短期效益,造成的结果是:有的企业盲目的向电子布、短切毡、网格布等成熟制品领域转产,导致这些制品产量过快增长,形成产能过剩和低价恶性竞争;有的企业则是盲目的不知道往哪里转,已有的规模化市场要么已经形成寡头竞争格局,要么正在处于产能过剩和过度竞争中。在转产制品深加工过程中,企业不论大小,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制品深加工转型之道。

(2)以次充好,产品质量良莠不齐,陶土坩埚拉丝工艺禁而不止,影响行业发展。

多年前,国家已经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陶土坩埚玻璃纤维。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部分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对国家的产业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陶土坩埚拉丝工艺产品多年来禁而不止,不仅影响了玻璃纤维行业的公平竞争环境,而且部分企业用陶土玻纤纱作原料,生产劣质的玻璃钢制品,造成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频发,对纤维复合材料产品市场拓展和稳定发展,造成很大影响。多年来,企业和行业协会一直采取各种措施来淘汰陶土坩埚拉丝工艺,但因不具备执法能力,仅靠引导规劝、书面检举、媒体曝光等方法来处理陶土坩埚拉丝生产个案,成效甚微。全国范围内的陶土坩埚拉丝生产规模,仍然较大。

(3)企业生产和物流的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企业面临的能源、环保压力以及人工成本正在快速提升,不断地考验着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水平。同时西方国家纷纷回归实体经济,低端制造业向南亚、东南亚、拉美、东欧及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高端制造业正在向欧盟、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回流,中国实体工业正在遭遇夹层效应。为此,中国已经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战略。行业要紧跟国家发展步伐,加快推进两化融合并探索实施工业智能化,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和物流网络,助力企业实现颠覆性创新和发展。

二、复合材料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复合材料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围绕相关产业发展对复合材料产品的需求,全面提升复合材料产品制造工艺技术与装备水平,加强基础技术研究,加大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力度,不断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复合材料产业由大变强奠定坚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受国民经济转型调整、应用市场需求升级,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复合材料行业产量增速逐步由两位数降低到个位数,与此同时,行业转型发展积极推进。

在工艺装备方面,拉挤、缠绕、模压类生产工艺相对成熟,产量稳中有增,连续压制、液体模塑及热塑类生产工艺有较大突破和发展,产量快速增长。在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机械化成型工艺不断创新和完善,以及产品质量稳定性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行业机械化成型比例已经由“十一五”末的69%提高到2014年末的78.6%。

在产品结构方面,仍以热固性复合材料为主,但随着复合材料的回收及循环利用问题逐步成为业界关注焦点,热塑性复合材料因其重量轻,抗冲击性和疲劳韧性好,成型周期短,特别是易回收利用的特性,逐渐受到大家的青睐,近年来发展速度明显快于热固性复合材料,已经占到纤维复合材料总产量的37.2%。

在产业结构方面,目前复合材料行业企业大约有3000-4000家,但规模以上企业仅180余家,年销售额在20亿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仅中复集团、中材科技等几家。产业集成度不高,小企业比例过大,从业人员素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面向产业的集成技术创新薄弱,产品研发力度不够,中低档制品居多。

在市场结构方面,产值在几十亿以上的规模化应用市场主要包括风电、化工储罐、输水管道、电器绝缘、船艇、冷却塔、卫浴等领域,汽车、轻质住房、城市基建、畜牧养殖、环保、体育休闲等更多应用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

1、拉挤工艺及其制品

拉挤类复合材料制品的年产量,由“十一五”末的20万吨,增长到“十二五”末的39.1万吨。产品主要包括复合材料塔杆、复合材料桥架、复合材料电缆支架、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等电力绝缘类产品,以及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型材产品等。近年来,聚氨酯拉挤型材成为研发热点——聚氨酯树脂体系应用于拉挤成型工艺,具有更短成型周期,生产率高,生产现场无苯乙烯挥发等优点,产品包括聚氨酯拉挤窗框、聚氨酯轨道枕木、聚氨酯梯子等。此外,连续拉挤板材类产品,尤其是采光板类产品在工业厂房、农牧业等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缠绕工艺及其制品

当前,缠绕类复合材料制品的年产量为71.5万吨。产品主要包括输(排)水管类产品、石化及食品用贮罐、高压管道、脱硫塔、车载气瓶等。近年来该类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拓展重点包括:双壁储油罐——河北可耐特、冀州中意、山东中意等单位研发的玻璃钢双壁储油罐不仅具有寿命长、防腐性能好、自重轻、免维护等优点,还可通过在双壁间夹层装设连续监测系统,来监测和防止成品油的渗漏;大型储罐——连云港中复、胜利新大等单位在大型玻璃钢储罐的生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整体缠绕成型了一批容积在5000立方以上的特大型储罐,用于化工、食品酿造等领域。

3、压制工艺及其制品

当前,压制类复合材料制品的年产量为41.6万吨。产品主要包括SMC/BMC模压汽车部件、电力开关柜、电表箱和绝缘零部件、建筑人造石等。近年来,压制板材类产品异军突起,尤其是夹层板类产品在轨道交通、商用车、船舶、体育器材等领域应用快速增长,成为兼具结构与功能性的轻质高强材料。

4、液体模塑工艺及其制品

复合材料液体模塑成型技术,是指将液态聚合物注入铺有纤维预成型体的闭合模腔中,或加热熔化预先放入模腔内的树脂膜,液态聚合物在流动充模的同时完成树脂与纤维的浸润并固化成型为制品的一类制备技术。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树脂浸渍模塑成型工艺、树脂膜渗透成型工艺、结构反应注射模塑成型工艺,是最常见的液体模塑成型技术。当前该类制品年产量约为20万吨,其中最主要的产品为风电叶片,尤其是用于海上风电的大型化风电叶片,成为研发热点。此外,由于液体模塑成型具有成本低、工艺灵活、可成型大型复杂制品、可加筋加芯及插入物、整体成型等优点,逐步用于生产各种大型部件,应用于船舶、汽车、轨道交通等领域。

5、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品

“十二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对碳纤维发展的支持力度,国内碳纤维生产企业超过30家,碳纤维产能已近14000吨,但产能利用率不足20%。目前具备量产能力的企业主要包括中复神鹰、江苏恒神、威海拓展等。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应用领域主要为:航空航天等市场约10%,一般工业市场约30%,体育休闲用品约60%。随着低成本商业碳纤维的开发和供应,近年来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在建筑、汽车、风电、电力、大型装备、基础设施等一般工业领域的应用快速增长。当前应用研究重点包括: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部件、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等。

6、热塑性复合材料

随着复合材料的回收及循环利用问题逐步成为业界关注焦点,热塑性复合材料因其重量轻,抗冲击性和疲劳韧性好,成型周期短,特别是易回收利用的特性,逐渐受到大家的青睐,其发展速度逐步快于热固性复合材料。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品的年产量,由“十一五”末的91万吨,增长到“十二五”末的161.5万吨,在纤维复合材料总量中的比重已经达到37.3%。其中,工程塑料仍是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品的主要类型,但近年来随着GMT、LFT、LFT-D及CFRT相关工艺与装备的逐步成熟,其产量和应用规模正在快速增长。截止到“十二五”末,非工程塑料类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品年产量已达到25万吨以上,产品主要包括汽车部件、建筑模板、畜牧养殖地漏板、风电叶片、输水管道等。

7、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确定行业发展政策导向,突破欧美技术装备封锁

复合材料行业由于生产工艺路线较多,市场应用领域范围广泛,行业整体发展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当前行业产业集成度较低,大型企业较少,小企业比例过大,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企业工艺技术、应用研发及市场拓展能力不足。尤其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热固性复合材料制品,尤其是手糊制品比例较高,热塑性复合材料发展相对滞后。热塑性复合材料是当前全球复合材料研发与创新热点。由于热塑性复合材料重量轻,抗冲击性和疲劳韧性好,成型周期短,尤其是其可回收特性,解决了复合材料的回收及循环利用问题,逐步受到航天,汽车,能源,体育用品,国防等多方面的关注和应用。目前热塑性纤维复合材料在国外已占到总量的50%到60%,而国内只占30%左右。

(2)规模化应用市场较少,汽车、轻质住房、城市基建、畜牧养殖、环保、体育休闲等更多应用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

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当前纤维复合材料行业在制造技术、生产规模、产品品种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行业产能集成度不高,小企业比例过大,中低档制品居多,下游市场分散等问题,影响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反观欧美,纤维复合材料行业的发展相对稳定。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合理稳定的市场结构。例如,美国的复合材料应用市场主要为汽车、航空和建筑业,三大市场约占美国复合材料市场总规模的55%以上。而交通运输与建筑业,支撑起欧洲纤维复合材料68%的市场份额。因此,积极扩大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尤其是重点培育一批较大规模的应用市场,对于促进纤维复合材料行业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纤维复合材料行业面临形势、市场预期及发展目标

(一)面临形势

从外部经营环境来看,由于劳动力、资金、原材料、土地和资源环境成本不断攀升,人民币总体处于升值通道,中国经济已经逐步告别低成本时代。低成本时代的结束,意味着企业单纯依靠增加设备、扩大规模、加强管理等措施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挖掘成本潜力,实施低价竞争和获取利润的经营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的发展环境。行业必须加快实施转型发展,走专业化差异化经营,精细化管理和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全球工业化进程来看,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重新回归实体经济。在此基础上,德国率先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包括“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力求通过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的高度集成,实现工业智能化,建立实体经济发展的新优势。中国实体经济正在受到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低端制造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的双重挤压,应当学习和借鉴“工业4.0”的理念,建设智能工厂,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助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二)市场预期

纤维复合材料已经在风电、化工储罐、输水管道、电器绝缘、船艇、冷却塔、卫浴等领域获得较大规模应用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逐步推向深水区,经济发展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并注重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注重提升消费需求和解决民生。而纤维复合材料行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材料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并以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的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为重点服务对象,必将随着国民经济的转型,获得快速发展。未来有望形成较大规模市场的领域包括:

车船轻量化市场:包括汽车、船舶、轨道交通、飞行器等,需求规模约150万吨;

建筑工程市场:包括轻质住房、工业厂房、景观建筑、建筑卫浴、桥道铺装等,需求约150万吨;

电气绝缘市场:包括电力设备、电网建设、仪表控制,以及家用电器等,需求约120万吨;

水处理工程市场:包括市政工程、海水淡化、海洋工程等,需求约80万吨;

化工防腐市场:包括高压油气管道、化工储罐、食品酿造等,需求规模约50万吨;

能源环保市场:包括风电、农村清洁能源、烟气处理等,需求规模约50万吨;

其它市场:包括体育休闲、现代农牧养殖、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需求约50万吨。受纤维复合材料市场需求的带动,国内玻璃纤维表观消费量也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预计到2020年,各类玻纤消费需求合计约310万吨。其中:

各类热固性复合材料,需求约115万吨;

各类热塑性复合材料,需求约110万吨;

电子覆铜板,需求约50万吨;

各类产业用纺织品,需求约35万吨。

(三)行业目标

积极进行产业链上下游两端的整合与提升,保持纤维复合材料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其中:

鼓励大型池窑企业稳健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进行全球产能布局。在此基础上,将国内玻纤产量增速控制在较低水平上,同时降低国内玻纤及制品的出口比例,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高性能热塑性玻璃纤维,以满足国内下游市场的发展需要。

积极进行复合材料产业结构调整。鼓励自动化、机械化生产工艺与装备的推广普及,将行业机械化成型比例提升至95%以上。努力提升企业的应用研发与市场拓展能力,借助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积极扩大热塑性纤维复合材料制品的应用领域和市场规模。

积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引导企业实施差异化发展,大力发展玻纤制品深加工,扩大纤维复合材料制品在中高端应用领域的市场规模,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水平。确保纤维复合材料行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高于全国GDP增速约5到6个百分点,即截止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总收入达到5000亿,比“十二五”末翻一番。

四、纤维复合材料行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思想及措施建议

(一)指导思想

随着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链上下游玻璃纤维与复合材料两个行业的相互延伸融合,未来纤维复合材料作为一个行业整体,要形成统一的发展战略,即“完善提升池窑技术,做好玻纤制品的专业化差异化发展,不断提升热固性复合材料生产技术的自动化、机械化水平,大力发展热塑性复合材料,积极拓展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和市场规模,提升纤维复合材料全产业链的综合实力”。

(二)发展重点

1、完善提升池窑技术水平,大力实施精细化管理,注重差异化市场的应用研究

“十三五”期间,池窑企业一是要合理控制产能扩张,努力提升产品品质与档次水平,做好池窑产能结构的优化调整;二是要做好应用研究与市场拓展,尤其是配合下游热塑性复合材料的研发与生产,不断提升浸润剂自主研发与生产供应的能力;三是要积极开展精细化管理,尤其是要通过智能化工厂建设,利用智能化生产、智能化物流,来实现节能降耗和提升效率,并逐步转变企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

2、以满足个性化应用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制品深加工的专业化和差异化

大型池窑企业具备原料和成本优势,适宜于规模化增强制品的生产和销售,但在积极扩大制品深加工生产规模的同时,企业要以下游复合材料转型发展和产品升级换代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增强用玻纤制品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水平,积极参与下游产品及应用研发,满足下游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资源相对有限,无法在某一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上与大企业竞争。但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且生产灵活。中小企业能够深入各个细分市场的细枝末节,贴近顾客,针对市场客户个性化需求快速反应。随着时代进步和下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客户越来越注重个性化需求的满足,这就需要中小企业来不断开拓和经营。玻璃纤维不是工业基本材料,而是先进代用材料。除了用于增强复合材料,亦可以充分发挥其机械力学性能与绝缘、隔热、耐腐蚀、耐磨、耐候等功能性俱佳的特点,借助纺织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涂覆、浸渍、覆膜等后处理加工工艺,生产玻纤深加工制品,用作各种产业用纺织制品。据统计,全球已有五千多个品种六万个规格,并以平均每年一千至一千五百个规格的速度递增。玻纤行业这种多品种小批量的产品模式,尤其适合中小企业的差异化发展。

3、大力发展热塑性复合材料,推动纤维复合材料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要引进、消化吸收热塑性复合材料的成型技术及装备,克服一切阻力,建设行业示范线,提高热塑性复合材料的产品性能、生产效率和产品适应性。在积极做好GMT、LFT、LFT-D等成型工艺及装备的完善及推广基础上,集中力量做好连续纤维增强热塑复合材料(CFT)的拉挤、缠绕、压制成型工艺及装备研发,取得热塑性复合材料发展的重大技术突破。

要加大对热塑用玻璃纤维、碳纤维的研发和生产力度,确保优质的热塑增强原料供应,改善热塑性树脂体系,配合好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发展需要。

要在完善生产技术的和提升产品性能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热塑性复合材料应用领域,包括交通运输、电子电器、航空航天、新能源、基础设施、建筑、船艇、医疗器械、体育休闲等,扩大市场规模。

4、积极扩大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和市场规模。

积极扩大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尤其是重点培育一批较大规模的应用市场。未来重点培育市场包括:

风电用复合材料

中国环境不断恶化促使对绿色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国家和区域的能源部署政策,包括下方风电项目审批权,出台补贴政策鼓励电网企业接纳风电,探索风电供热、风光互补并与火电打捆跨区域远距离外送,以及启动海上风电等,将带动风电行业稳健快速发展。

汽车用复合材料

汽车轻量化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发展的潮流。当前汽车轻量化的主要措施是采用轻质材料,包括轻质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尤其是纤维复合材料以其重量轻、抗冲击性好、成型周期短、可循环利用、设计自由度高等诸多优点,已被国外汽车工业证明为汽车轻量化的最好解决方法。

轻质建筑用复合材料 纤维复合材料由于其轻质高强的特性,其在制品轻量化、资源综合利用等人类减少碳排放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和潜力。轻质办公用房、节能厂房、活动板房、景观建筑、桥梁及建筑铺装等轻质建筑用复合材料,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电气绝缘用复合材料

随着全社会对于工业智能化的重视和发展,其对于电网建设、电气自动化控制,以及精密控制仪表的需求也将不断的升级和扩大,带动相关复合材料制品发展。

农牧养殖用复合材料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发展现代农业和畜牧业成为当前热点。由于其涉及面广,非常值得进行相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和市场拓展。如畜牧养殖地漏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三)措施建议

1、积极推进行业智能化发展

金融危机之后,全球传统产业均要面临转型升级和结构性调整问题。对此,美国推行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提出 “工业4.0”战略,中国也已经提出“中国制造2015”发展战略,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启动。作为传统行业,玻璃纤维与复合材料行业必须积极主动迎接此次工业变革,尤其是要借助工业智能化,实现行业转型发展。

要加快推进两化融合,探索建立智能工厂。一方面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控制,通过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工业机器人等技术与装备的应用,实现企业的智能化生产;另一方面是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建设,整合物流资源,使需求方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实现企业的智能化物流。

2、积极开展重大工艺技术与装备突破

热塑性复合材料是纤维复合材料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这一点毋庸置疑。当前我国在热塑性复合材料技术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在热塑性复合材料生产装备及应用拓展方面比较落后。因此,“十三五”期间要重点实施热塑性复合材料生产工艺与装备的研究和突破。

要联合上游玻璃纤维、热塑树脂,下游复合材料,以及成型装备生产企业,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积极开展热塑性复合材料生产工艺与装备研究。尤其是要通过协同配合,积极探索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拉挤、缠绕及压制生产工艺,实现相关装备的国产化,突破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发展瓶颈。

同时,在推广普及热塑性复合材料生产工艺与装备的基础上,探索复合材料企业的智能化生产与物流,不断提升复合材料机械化、自动化成型比例,进而实现行业产品结构、产能结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3、积极做好应用研究和市场拓展

要主动实现与下游应用行业的对接,跟进下游产业转型发展及其对纤维复合材料产品需求的不断升级。尤其是对于个性化需求较高的中高端客户,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其发展动向,做好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进而不断调整企业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水平,满足客户个性化新需求,从而实现企业的差异化、专业化发展之路。

要更加重视应用研究,积极引导开展应用创新研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材料应用创新是各传统产业科技创新、转型发展的重要环节。纤维复合材料作为战略性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先进代用材料,必将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应用。要主动引导,积极开展纤维复合材料在新领域内的应用创新,进而不断拓展新市场和行业新的发展空间。

4、实施精细化管理与差异化经营

做好企业生产和物流环节的精细化管理。随着能源、环境及人工成本的不断提升,企业要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一方面是要解决好节能环保问题,确保行业发展不会受到日益严峻的能源环境问题的约束,另一方面是要做好原料、生产、运输等环节的成本控制,确保产品的利润空间。为此,企业必须不断地优化生产工艺、改进装备水平、提升产品质量。

引导不同类型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和细分市场进行差异化经营。尤其是要引导中小企业走以专补缺、以小补大、专精致胜的成长之路。通过差异化经营,避开大企业的规模化竞争,避开其它企业的的同质化竞争,从而彻底甩开低成本竞争市场。同时通过专业化生产,中小企业也可赢得大企业的尊重和重视,同大型企业建立起密切的协作关系,有力地支持和促进大企业发展。

5、做好节能减排,发展纤维复合材料废物回收利用技术

复合材料废弃物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总产量的不断增加导致过程中的边角余料增多,另一方面是生命周期结束、丧失功能的复合材料制品数量不断增多。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复合材料的回收再利用问题,不仅关系到环境保护和行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到复合材料的应用拓展和市场扩大。因为人们对于不可回收材料,正在逐步敬而远之。国外企业对复合材料废弃物的处理方式或研究思路有以下几种:

1、能量回收方式——焚烧,又分为液体床技术、旋转炉技术和材料燃烧技术等。

2、化学回收方式——热解,即将复合材料废弃物在无氧情况下,利用高温(不燃烧)变成一种或多种物质。

3、粒子回收方式——粉碎,即直接将复合材料废弃物粉碎后碾磨成细粉,重新利用。

6、积极争取有利于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增强行业协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意识,积极为行业争取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具体包括:

积极开展行业发展研究,明确纤维复合材料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及发展重点。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国家级发展战略的研究与编制,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争取有利于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外部环境。

协助政府部门做好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引领行业健康发展。在做好玻璃纤维行业准入管理制度贯彻落实的同时,在复合材料行业进行准入管理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制定和实施行业准入管理制度,有效地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增强企业的自律意识和行业大局观,促进落后产能的淘汰和行业转型升级,维护行业健康有序的竞争和发展秩序。

要适应行业发展需要,争取出台鼓励政策与措施,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积极争取玻纤深加工制品的出口退税率,引导玻纤制品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积极争取纤维复合材料进出口税目税率的出台和完善,鼓励高附加值复合材料制品出口增长。

以优化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为导向,将政府单一供给的现行标准体系,转变为由政府主导制订与市场自主制订标准共同构成的新型标准体系。提高现有标准的内在和应用性能指标,规范行业和市场秩序。加快新产品标准的制定出台,保障新产品开发与应用。积极通过重视与发展企业标准,引导企业实施品牌化发展。培育发展协会标准,将部分先进企业产品指标上升为行业标杆,有利于引导行业不断发展进步。努力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增强国际话语权。

7、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

中国玻璃纤维与复合材料均已实现了产量世界第一,受到世界关注。随着国内生产成本的快速提高,国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比较优势逐渐消失,国内产能也将逐渐从外贸出口转向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因此,未来企业要继续发展壮大并实现对于海外市场的拓展,必须由外贸出口,转为通过海外投资的方式来实现。通过海外投资,企业产品可以减少遭遇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的几率,更直接便利地进入当地及其他海外市场,扩大了国际市场的份额占有率,使企业产能可以根据全球不同市场的需求得以更合理分布。同时,通过实施全球化发展,也可以有效促进企业规范管理,树立和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使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

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

二零一五年六月二日

第五篇:商贸流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建设中等城市为目标,大力实施三产带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战略,建设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不断深化商贸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物流业等新兴产业,努力转变商务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换代;更加注重服务民生,强化商务规范合法经营,促进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规范有序流通新格局的形成。

二、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全市商贸流通发展要提档升级,提高效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生产生活需要,商贸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继续保持前列,消费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城乡商业网点布局不断健全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逐步形成。到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13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限上企业达到270家以上,每年增加20家以上;限上企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以上,占比年均递增2%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以上,占GDP总量的45%以上,年均递增3%。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网点布局。以中等城市主城区骨架为核心,以城西新区和仙女新区商贸流通发展为重点,以七个乡镇商贸节点为补充,利用各种产业经济发展的不同特色,发展与**实际相吻合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以商务部研究院量身定做**商贸物流规划为契机,在原有中长期商贸物流规划“一主两翼七节点”规划基础上,在市域范围内区分层次、按市场资源配置大型商业网点。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商贸连锁企业、餐饮酒店入驻**,促进商贸流通“大小个体”成长壮大为支柱企业。

2、调整产业结构。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稳定提高生活型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用现代营销方式改造传统商贸业,加快建设专业市场,提升市场聚集度,增强辐射能力。完善和提升商贸服务整体功能和形象,提高商业文化内涵,形成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全、环境美的核心商业圈。加快服务业品牌建设,提升特色街同业度,培育一批经营有特色、服务有品位、个性化突出的商业网点。利用我市国道、高速公路、铁路、高速铁路、长江黄金水道和三峡国际机场等立体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新兴产业物流业,力争打造国家级物流示范城市。

3、开拓农村市场。以实现农村市场网络化全覆盖为目标,以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和配送中心建设力度,建立健全工程建设与管理长效机制,提高配送率。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全市农家店达到400个,乡镇和村级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5%以上。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结合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引导建立多渠道投资体系,进一步加强农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农村商贸物流信息网、商品流通物流链和商品市场网络,实现商品集约采购、配送、分销一体化的农村商品流通方式,逐步建立运用现代流通方式,覆盖广大农村的新型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努力实现“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互动的流通格局。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原则,改造新建一批农贸市场,大力推进农改超,使现有农贸市场达到标准化规范要求,中心城区“马路市场”退路进场。到2020年农贸市场达到23家:其中主城区改造马半路、五柳树、城南市场、华龙农贸市场、滕家河农贸市场5处,提升城西市场1处,新建仙女、拽车、关堰、沿江、江北路、水府庙、余家溪、火车站农贸市场8处,每个镇改造提升农贸市场1个。

4、推进产业升级。通过“局部试点,重点示范”,尽快将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到全市流通领域,在市场运行监测、生活必需品储备和肉食品安全追溯等方面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和视频化。鼓励流通企业提升信息化水平,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加强基础信息技术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建设涵盖购、销、调、存等业务环节的信息系统和营销网络,优化业务流通和交易方式,提高电子商务运作能力。积极培育一批以本土行业为重点的商业门户网站和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增加生产企业产品的网上交易量,促进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相结合,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加快农村流通产业信息化进程,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抓手,支撑流通企业加强连锁农家店信息化建设。利用“**家政服务信息中心平台”,继续扩大行业服务范围、进一步促进服务消费。扶持我市业加入 “**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推广新的信息化结算工具,大力发展刷卡消费。协调金融部门进一步完善消费信贷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信用消费。

下载青岛勘察设计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岛勘察设计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科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解读(5篇)

    《中国科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中国科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问答 文章来源:发展规划局 发布时间:2016-09-02近日,中国科学院发布了《中国科学院“十三五......

    轨道交通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分析

    轨道交通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分析 2015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编制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重要一年。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三大国家......

    十三五发展规划

    山城镇中心校“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为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战略任务,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突出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5篇范文

    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目录 序言 第一篇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 第一章发展基础 第二章机遇挑......

    广东省建筑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精选五篇)

    广东省建筑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 “十三五”时期,是推进我省建筑产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

    水文地质勘察纲要

    水文地质勘察纲要一、 分析研究水文地质设计任务书、充分了解设计和业主意图;二、搜集和研究资料:1、区域性地质资料如地质图、剖面图、柱状图及其他文字说明,应着重研究地貌、......

    全国生猪屠宰行业发展规划纲要

    商务部关于印发《全国生猪屠宰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商务主管部门: 为全面总结我国生猪屠宰行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整理汇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录 第一篇 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二章 指导思想 第三章 主要目标 第四章 发展理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