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税源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税源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一、加强税源管理的实践
近年来,湖南省国税系统对税源管理方法和途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对经济税源进行全面的监控和分析。一是建立健全重点税源监控体系。省、市、县三级国税局分别将年纳“增消”两税300万元、50万元和10万元以上的纳税人纳入监控范围,实行重点监控。全省重点监控的税源覆盖面不断扩大,省局直接监控户数由2000年的64户增加到2004年的692户,监控收入面由原来的52%扩大到72%。二是建立了两套重点税源监控数据管理体系。在按照总局要求建立重点税源监控管理系统的同时,结合湖南税收管理实际建立了湖南省国税系统重点税源监控管理数据库。制定了《重点税源监控管理暂行办法》及其考核办法,明确规定重点税源监控的级次、规模、范围、信息采集、数据质量、考核计分等内容。三是全面开展税收与经济对比分析。全面分析了分税制以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税收与经济的关系,从经济税收指标的实证对比分析中,找出了湖南存在的差距及其原因。对2000年-2003年湖南省国内增值税纳税能力总规模和征收率的变动趋势进行了估算,形成了《湖南省国内增值税纳税能力估算报告》。2004年省国税税收弹性达到2.91,国税收入占湖南GDP的比重达到6.02%,创历史最好水平。四是对重点税源行业的调研分析不断加强。2002年以来,省局对全省卷烟、钢材、商业超市等11个重点行业的经济税源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湖南两税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湖南县域经济与两税协调发展的思考》等10多篇调研报告,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为财税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五是加强个体零散税源的监控管理。积极推行《定位定税管理信息系统》,强化个体税收监控管理。规范核定征收的小规模纳税企业和固定个体工商户的定额定率的标准和程序,积极推广使用税控装置,加强源泉控管。
(二)建立税收管理员制度,积极开展纳税评估。在全省所有基层县(市、区)局全面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明确了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职责,通过税收管理员的管户与管事有机结合,达到对税源的适时、准确和动态监控,有效地提高了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以强化税收征收管理、提高申报准确率为目标,以行业评估为抓手,以提高纳税评估质量为主线,立足规范性,注重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以评促管,以评促收,纳税评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03年来,全省共评估18000余户(次),补税2536万元,零税负未申报率由24.2%降至11.5%。非正常原因形成的异常申报率也控制在10%以内。
(三)强化税源管理基础工作。与湖南省地税局合作,规范统一了纳税人登记号。完善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审批、管理制度,规范了小规模纳税人的建帐和个体户的评税、定税。建立健全了征收、管理、稽查各环节的管理制度和岗责体系。积极推广应用税控装置,全省所有加油站安装了税控加油机。以全面推广运用综合征管软件为契机,对全部纳税户的所有纳税信息都进行了一次重新审核,将全省22万多户纳税人2000多万笔基础数据录入了该系统,实现征管数据省局大集中,提高了税源信息的共享程度。
(四)强化欠税管理。从2004年初开始,就将欠税管理工作作为市州局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要求各市、州局必须把新欠控制在当年应征税金的2%以内,陈欠每年清缴20%。实行欠税约谈、欠税公告、欠税报告等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对欠税的管理。2004年全省共清理陈欠23.6亿元,占陈欠余额的82%,发生新欠仅2.8亿元,新欠发生率为0.9%。
加强税源管理的各项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税收收入的增长和征管质量的提高。2004年全省国税系统共完成税收收入335.3亿元(不含海关代征),增长34.9%,增收86.7亿元,收入规模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二、当前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税源管理地位与现行征管模式不相适应。目前税务部门已经构建了“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税收征管模式。但是当前有些税务机关片面理解或过分强调集中征收和重点稽查,忽视了管理监控职能,一些地方弱化和疏于对纳税人税源的日常管理、检查和监督,特别是对重点纳税户了解不深不透,税源管理存在缺位、断档现象。
(二)税源监管机制不够完善。一是税务部门还未与工商等部门实现登记户信息的及时传送和全面共享,纳税人户籍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二是税务机关不能及时、全面地将纳税人应税收入的产生、分布及增减变化情况纳入监控范围之内,特别是对企业改制中的分立、兼并、破产等信息,以及纳税人在银行等金融机构收支往来情况缺乏必要的监控手段。三是对纳税人发生纳税义务没有切实有效的监控体系和办法,仍然依靠人工催报催缴办法,容易造成漏报漏缴和迟报迟缴等问题。全社会参与协税护税的税源管理外部环境还没能真正形成,相关部门对税务机关依法执行公务支持配合还不够。
(三)税源管理力量和手段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湖南省共有纳税户48万多户,包括企业6.4万多户,个体纳税户42万多户。全省国税系统共有税收管理员6000多人,人均管户达80户以上(税源集中的城区人均管户在100户以上)。基层税源管理任务较重,从事税源管理的人员力量相对偏少,税源监控手段还相对滞后,往往只能依靠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税务稽查等措施来监控税源,缺乏配套措施。
(四)税收管理员素质还不适应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2004年,湖南省国税系统实现了综合征管软件全省同步上线,系统运行安全稳定。但由于部分税收管理员对税收信息化管理缺少必要的认识,规范管理意识差,习惯于传统的粗放式管理,采集的信息质量不高、税源监控基础薄弱以及责任意识不强等,可能对系统运行带来重大影响。另外,综合征管软件对税源管理等基础性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还必须防止为逃避考核监督而把一些问题户、难管户放到综合征管软件系统之外进行机外管理,出现新的漏征漏管现象。
三、加强税源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税源监管机制。全面完善税源管理机制。强化税务登记管理,建立健全纳税人户籍管理和纳税人终身识别码制度,将所有纳税人纳入综合征管软件系统进行规范化管理。完善税务登记验证制度,定期清理空挂户、漏管户,使税源户资料更加真实。加强国税与工商、地税、公安等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和配合,建立和完善部门之间信息传递、联席会议等制度,建立已办工商登记而未进行税务登记户的提示和预警机制,随时掌握税源变化情况。建立税源管理办法和考核评价标准。把纳税人应税收入的产生、分布及增减变化情况最大限度地纳入监控范围,对纳税人应税收入是否依法纳税进行适时监控。
(二)完善税源调查和税收分析制度。定期对纳税人的户籍信息、税源构成和相关纳税信息等开展调查,及时了解纳税人生产经营、产品销售、资金流动、利润等方面情况。依靠科技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税源管理,实行户籍管理、分类监控,提高管理效能。健全税源管理统计分析制度,定期采集和分析税源管理数据,建立税源管理数据指标体系和税源分析的数学模型,按照地区、行业、企业、税种、时限等对所辖税源实施结构分析监控。上级国税部门主要侧重税源总量和税负变化的宏观分析与监控,定期发布税负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税负预警指标。基层国税部门侧重对影响本地区主要行业和重点企业税负的相关指标及其增减变化进行分析、监控,及时为纳税评估提供信息反馈。
(三)建立并完善经济税源数据管理制度。充分利用综合征管软件中现有的税源数据资源,建立与税源相关的信息数据库。按照综合征管软件的要求,加强税源数据采集、比对、录入等工作,严把数据质量关,确保数据真实准确,提高管理效率。采取各种措施规避系统运行中的数据、网络等风险,完善应急预案和管理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的运行维护体系和安全监控体系。同时,加快信息化建设,全面实现税源管理的电子化,以信息化推进管理的精细化。
(四)全面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进一步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注重选拔一批懂企业生产经营、具备一定财会知识、熟悉税收业务和法律、责任心强的干部担任税收管理员,充实基层税源管理力量,适当提高税收管理员占一线人员的比重。明确税收管理员的岗位职责,将税源管理职责落实到具体税收管理员和相关纳税户。强化税收管理员对所管辖税源户的日常管理职能,包括税源管理、日常检查、信息采集、资料核实、纳税服务、发票管理、政策宣传、催报催缴等,及时核实企业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等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如实采集企业工艺流程、工资计算方法、主要耗材、投入产出比等信息,充分发挥其联系征纳双方的纽带作用。加强税收管理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
(五)完善纳税评估体系。明确纳税评估人员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分税种、分行业、分规模级次的纳税评估体系和行业平均增值率、平均利润率、平均税负率、平均物耗能耗等评估指标体系,提高纳税评估的科学性。认真对比分析行业总体指标与纳税人个体指标之间,企业申报纳税情况与统计的增加值、实现利润等相关信息之间的差异,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对涉嫌偷骗税的要按规定移交稽查部门查处。
(六)强化税务检查。特别要区分好征管部门日常检查和稽查部门税务稽查的职责范围,协调相互关系,避免职责交叉。按照税收管理的客观要求,稽查部门职责可以界定为以下四项:即所有纳税人偷逃骗抗税案件查处、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四小票的协查、牵头实施专项检查和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日常检查要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及时对纳税人进行辅导,将管理和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要建立起征管与稽查的互动机制,日常检查中发现的偷逃抗骗税案件,要移送稽查局查处;稽查发现的税收管理漏洞,要及时反馈到征管部门,形成税源监控的合力。
(七)理顺机构,明确职责,发挥税源管理整体效能。随着信息化、专业化税收管理体制的改革,税源管理的职能主要由县(市、区)国税局承担。在省以下市(州)、县(市、区)税务机关设立税源管理科、股,负责所辖区域纳税户税务登记、纳税申报信息资料的调查核实,进行税源数据的采集分析,开展行业及企业纳税评估、经济税源宏观分析等具体税源管理工作。完善办税服务厅设职能。加强申报资料的审核,加强发票的比对,建立前台窗口采集数据与后台管理数据共享等制度。
(八)加强部门配合,形成税源管理的社会监控网络。发挥社会力量协助税务机关实施税源监控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社会治税氛围,提高税源监控效率,降低税源监控成本。
第二篇: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应对新的经济税源态势、提高征管质效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近年来,临沂市国税局按照省局有关部署,以搭建专业化的征管框架为依托,着眼本地税源结构和征管现状,以“完善税收岗责体系,优化征管资源配置,构建专业管理团队”为重点,积极探索和推进具有本地特色的税源专业化管理。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税源分级管理机制。在税源基础事务属地管理的前提下,探索明确层级管理定位,强化专业团队评估,取得一定成效。
1、确立分级监控对象。将全市税源划分为“市局、区县局、基层分局”三级税源监控对象。市局层面成立预警评估工作办公室,对全市纳税评估工作统筹管理,具体负责预警评估工作的专项考核和复审复核,全市行业税源、重点税源管理情况的集中分析。其他业务科室立足自身职能,开展征管数据分析,确定疑点企业清单,经评估办统筹后下发。区县局层面由税源管理二科统筹承接上级局下发的各类纳税评估任务,对下部署分配任务并负责指导和管理,同时直接实施对重点税源企业和高风险纳税人的评估。基层分局层面具体承担上级发布疑点企业的评估,并根据自身需要开展日常评估工作。
2、组建专业评估团队。成立市、县两级税源监控评估团队,推动市、县两级税源管理职能实体化。制订完善税源监控管理的相关制度办法,明确税源评估监控横向联动制度、工作例会制度、信息发布制度、风险应对反馈制度。市级机关负责全市税源监控、税收分析、遵从风险管理,市局整合各业务部门相关预警指标,完善税源监控指标体系,开发税源监控平台,由税源评估监控团队在充分采集数据的基础上,定期开展税源评估监控,对异常情况统一下达税源风险应对任务,监督考核任务完成情况。
3、健全完善岗责体系。一是优化税源管理岗位设置,重新设立企业基础管理岗、个体基础管理岗、调查核实岗、评估管理岗和评估实施岗。其中,企业(个体)基础管理岗为基础性工作岗位,调查核实岗、评估实施岗为专业工作岗位,评估管理岗为管理性岗位,同时规定企业(个体)基础管理岗与调查核实岗不得兼岗,评估管理岗与评估实施岗不得兼岗。二是细化明确岗位职责,其中企业(个体)基础管理岗全面承担管户责任,主要负责户籍管理、日常巡查和信息采集;调查核实岗主要承担重点执法事项和评估取证查证工作,负责资格认定、优惠政策兑现核实、出口退税核实、增值税专用发票增量增额等专项调查;评估管理岗主要负责评估事项的管理工作;评估实施岗负责具体评估工作的实施。三是健全岗责体系。重新梳理和归集具体业务事项436个(其中基层286个),并对市局、区县局和基层分局三级岗责进行统筹规划,明确征、管、查、评和法律救济五大类业务序列之间的衔接关系,细化岗位操作标准、时限要求、应用模块、流转方向及相关手续,搭建新的岗责体系,并配有业务流程图129个、涉税文书339个,形成职能岗责的全覆盖。
(二)建立税源分类管理机制
以“规模+行业”为基础,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建立“重点税源精细化,中小税源标准化、个体税源简约化”的税源分类管理机制。
1、科学划分税源。根据纳税人规模,将纳税人分为大企业、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特殊类企业等类别。根据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行业分布、可以将纳税人细分为若干行业,进行专业化管理。遵循“管大、控中、规范小”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探索和把握管理规律,增强管理的实效性。一是大企业管理,侧重事前风险防范,促进自愿遵从。实施税务风险管理引导,帮助其在战略管理层建立健全税收风险内控机制。二是中小企业管理,实行按户管理与按行业类别管理相结合的办法,积极探索行业管理办法,加大小规模企业核定征收和督导力度,降低小规模企业零负低税额申报率。三是个体工商户管理,做好信息采集、典型调查、定额测算工作,实现税负核定公平、公开、公正,对零散税收,推行委托代征,实现社会化管理。四是特殊类型企业的监管,研究总分机构、网上交易、关联交易、恶意税收筹划等特定纳税人群体的风险发生规律,推出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五是加强所得税管理,按照企业所得税分类分层管理办法,以分类管理突出重点、分行业管理突出规律、分项管理化解风险、分层次管理提高效能为目的,根据纳税人不同类别实施相应管理,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2、合理调整征管查职责。一是做实纳税服务。在税源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按基础性管理和专业化管理要求进行职能调整,合理界定好征收服务、税源管理、税务稽查职责。将申报征收、发票管理、税种日常管理、定额管理、欠税管理、档案管理以及其他日常管理,划为依申请的日常管理和依职权的日常管理,两类管理事项前移到办税服务厅。二是做专税源管理,以市局纳税评估办公室和县区局的税源管理二科为主体,深化以纳税评估为主的税源监控和风险应对工作。三是做强税务稽查。科学界定税务稽查与纳税评估的职责,规范评估案源移送和稽查结果反馈制度,建立评估与稽查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建立以税源管理为核心的征管资源配置机制
目前,基层管理力量偏弱,事务性工作繁杂,是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瓶颈之一。为此,临沂市局提出围绕税源抓管理、以税源管理为核心配置征管资源的解决思路,采取 “职能下移或征管力量下沉”的方式,解决机关与基层的力量配置上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一是对征管力量进行重新布局,通过将机关人员下沉到基层分局,充实一线税源管理力量,实现机关“瘦身”。二是通过建立工作机制的办法,将机关职能转向税源管理,实行区县局与基层分局在税源管理上的一体化分工,做到工作重心下移。如,区县局业务科室直接参与税收分析,并将部分评估职能上收到机关科室,基层分局只负责常规性的调查核实、催报催缴等工作,使区县局与基层分局在同一层面上开展税源管理。三是着力减轻基层额外负担,使基层能够将主要精力集中到税源管理上。要求除确需基层实地调查采集的数据外,不得向基层索
要系统内已有数据信息,并尽可能地简并基层报送的各类资料,减轻基层负担,减少对基层工作的干扰。
二、对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构建专业化组织,应以县区局下设的一线管理机构为重点。应逐步考虑将按区域设置的派出机构调整为主要按纳税人规模和行业设置、少量按税源管理功能设置的“专业化”直属机构。但从操作层面看,仍将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工作面广量大。既涉及观念更新、职能重置、流程再造、人力物力资源整合等诸多内部事项,又要争取所在区域各级财政主体、各类纳税主体的理解和支持,还要做好纳税服务网点和委托代征等配套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敏感性。二是实施要求较高。必须兼顾税源管理与纳税服务的不同要求,兼顾同向、同步提升征纳双方办税效能,兼顾发挥管事、管户制的优势,同时还不能因机构整合使纳税人办税不便、增加办税费用,或是形成管理漏洞和服务盲区。
(二)推行专业化应以税源科学分类为基础,并注重税源分类的科学性和适应性。从目前的税源管理实践看,按规模和行业对税源分类,适合于将基层现有的、区域化的派出机构转型为专业化的直属机构。因为按规模或行业对纳税人进行分类和归集,并以此为基础分别构建专业化的一线税源管理机构,不仅能够体现专业化理念和实践要求,而且能够保持机构功能和职责体系的相对完整,可以支持“一个头对外”执行任务。以税源管理主流程节点,或税收风险管理流程主环节等为依据对税源进行分类,并据以改造既有的、区域化的派出机构,似有一定局限性,主要是有可能造成机构功能零碎和职责界定不清。即使构成了专业化作业模式,也可能难以保证理想的效能,更重要的是可能难以避免“多头”直接面对同一纳税人处理涉税业务的问题。
(三)注重加快税收管理职能调整。应结合实际工作,认真梳理各类基础管理事项,尽量减少前置的无差别的形式要件审核要求,把确有必要的事前调查、核查、审批等控管措施转化为事后的风险控管事项,有选择地开展风险防控,把一些基础管理事项从管理员的基础管理职能中剥离出来。
(四)注意强化部门及各环节间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实施专业化管理,前提是分工、分责,核心是合作、协作。因此,税源专业化管理,对科室部门间、管理层级间及工作流程各环节的协作配合要求非常高,这就要求无论是“纵”还是“横”,都必须围绕核心目标,牢固树立并强化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找准、摆正部门和个人的工作定位,互相配合、互相协作,有效整合各环节、各层级的力量,形成专业化分工下的工作合力。
(五)稳步扎实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会对现有机构人事造成冲击,而且工作的统筹度高、对体系化的要求高,不仅需要转变思维方式,突破管理思维定势,而且各层级、各环节之间需要更长的时间,相互磨合,相互适应,因此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做好长期坚持的思想和准备,并本着“先难后易”的原则,结合实际,稳步推进,不能犯急躁情绪,更不能期望“毕其功于一役”。鉴于此,临沂市局目前采用了相
对稳妥的方法,即将专业化划分为“机构专业化、岗位专业化、人员专业化”三个层次,并在推行初期,要求各县区局结合实际,确定专业化实施的目标。条件不具备的县区局,可先通过实施人员专业化、岗位专业化,在条件成熟时再最终达成机构专业化的目标。
第三篇: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科学划分管理对象,优化配置管理资源,准确把握管理规律,施以专业方法进行税源管理的一种新的征管模式。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管好税源、管好税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笔者拟结合我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开展情况,就如何进一步加强专业化管理工作谈几点认识。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基本情况
(一)对以往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
1.原有征管模式有碍于税收征管和优化纳税服务。农村税务分局主要负责辖区内所有纳税人的登记、发票等日常管理工作,而全县纳税人的征收、认证和报税等工作则集中在办税服务大厅完成,造成纳税人办理涉税事宜“多头跑、多次找”和税务机关重复找纳税人的现象,增加了纳税人负担。
2.信息数据的应用水平较低。对综合征管信息系统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应用的分析程度不高,对企业的资金流、货物流、发票流分析不够,不能及时掌握税源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向,信息化技术手段对管理的支撑作用不明显。
3.税源监控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征管资源配置不合理,征管力量分配不均,税源管理科及城关分局的人员配置与工作量的矛盾尤为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征管质量的提高。
4.税源管理停留在浅层次。在具体管理过程中,税收管理员难以同时全面掌握了解多个行业、多个企业的动态情况和税收政策,谈不上对税源的分析,管户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或发挥。税收管理员疲于应付税收法律宣传、调查核实各类信息和催报催缴等繁杂的日常工作,更谈不上管深、管细、管透。
5.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状况制约税源管理水平。管理人员年龄普遍偏大,能力素质参差不齐,信息管税水平不均衡,复合型人才不多,制约了税源管理质量。
(二)因地制宜,科学划分管理对象,合理配置管理资源
结合我县税源分布情况、经营特点及当前税源管理机构的设置情况,创新税收管理和服务理念,我们重新划分了税源管理部门的管辖范围。
1.税源管理科:负责全县范围内除涉农企业(农业、林业、畜牧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含供销社)、非增值税纳税人以外企业的税收管理和服务工作。
2.税务分局:负责所辖涉农企业(同上)、非增值税纳税人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税收管理和服务工作。
(三)打破常规管理方式,施以专业化方法
按工作事项将税源管理分为专业化日常税收管理、专业化纳税评估、专业化纳税服务三大类,把税收管理员从繁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分工负责,专门从事某项或某类工作。
1.专业化日常税收管理。以各税源管理部门为单位,针对自身的税源结构特征和人力资源现状,整合税收管理力量,实施内部制衡,确保行业管理力量的有效匹配。推进税源管理方式从单兵作战向团队专业管理转变,发挥团队作战优势,集中力量从事行业专业化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税收管理风险。将辖区内各行业划分为重点税源(煤及煤化工、磷及磷化工行业)和一般税源(水泥、电力、烟草、房地产等行业)两大块实施团队管理,科学合理设岗,负责所辖纳税户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管理、税款缓缴的调查核实、日常检查、处理一般性违规违章行为及信息采集、分析、处理等工作。
2.专业化纳税评估。调整补充专业化纳税评估力量,集中精力专门从事重点税源行业的纳税评估。以纳税评估和行业管理为抓手,形成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互动机制,强化税政、征管部门在纳税评估中的作用。通过纳税评估将纳税人可能存在的非主观性偷逃税款的错误和问题及时处理在萌芽状态,为纳税人提供自我纠错机会,达到防范税收风险,提高税法遵从度,寓管理于服务、寓服务于管理,评估一个行业、整改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的目的。
3.专业化纳税服务。将纳税人个性化与共性化需求进行分类。搭建纳税服务QQ群、互联网税收咨询服务工作平台,建立税收管理员与管理对象之间“点对点”的税收政策信息服务平台、开展班子成员对重点行业挂、帮活动等。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纳税人关注重点的差异,为纳税人“量身定做”不同的服务方案,强化个性化管理服务。
(四)建立健全税源专业化管理内控保障机制,确保税源专业化管理办法顺利实施
1.建立行业税收信息采集机制,强化信息管税。充分运用电子申报软件(通采)采集纳税人基本信息和第三方信息,加强信息平台再造,让丰富的信息成为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支撑。
2.完善行业纳税人需求收集机制,提升服务水平。围绕“始于纳税人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主线,从“尊重纳税人、支持纳税人”角度,完善并大力推行支持和鼓励地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制度,实实在在做好纳税服务工作。
3.建立完善风险分析评估机制,最大限度降低税收风险。积极建立并完善风险分析评估机制和行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通过税收预警分析,及时提醒纳税人依法纳税,避免各类涉税风险。按照“高风险、高防范、高标准”的原则,对税源实行分类管理,对存在不同风险的纳税人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增强管理的针对性。
4.规范管理员岗责体系,实行绩效考核。税收管理方面,明晰工作流程、岗位职责、工作程序、工作标准、工作时限等;税收检查方面,按照统一的行业指南,明确检查项目、提示检查方法、统一处理标准、考核工作时限,一一对应各项指标进行严格考核,规范税源行业专业化管理。
(五)建立专业化管理外部信息共享机制,强化信息管税与综合治税
1.与政府有关部门搭建电子信息管税平台。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通过矿产品综合管理系统(远程电子监控系统)加强煤炭行业及其它矿产品行业的源头控管,强化对重点行业的信息监控管理。
2.建立国、地税联合征管工作机制。针对建安行业税收流失现状,密切部门合作,充分利用地税部门相对优势,对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单位和个人购进建筑耗材不按规定取得增值税发票的,由地税局将采集的信息反馈国税局审核,强化以票控税,堵塞税收漏洞。
二、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取得的成效
一是切实解决了纳税人办理涉税事宜在农村分局与县城办税大厅“两头跑”的问题。由于科学划分了管理对象和管辖范围,将全县除涉农企业、非增值税纳税人以外的企业的税收管理和征收工作划归税源管理科和办税服务大厅负责,让纳税人就近办理税收事宜,而将涉农企业、非增值税纳税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税收管理划归税务分局属地管理,使得人力资源的利用更趋合理,实现了管理机构的专业化,为实施专业化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突出了税源行业分类管理工作重点。税源管理部门的管理力量得到整合,相对平衡了基层税务分局与税源管理科的工作量和业务量,过去城区分局只管个体不管企业的问题得到了解决,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是增强了核心业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了过去税收管理员面对多个行业纳税人“眉毛胡子一把抓”,无法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问题。
四是强化了税源管理,堵塞了征管漏洞。通过对难以控管的税源行业实施信息化管理和强化纳税评估,信息共享度增强,行业管理得到了规范,最大限度减少了税收流失。开展专业化管理工作一年来,通过纳税评估,增加税收400余万元,税收总量同比增收4579万元,增长39.44%。
三、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是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应因地制宜,要有侧重点和选择性。应结合本地税源数量、纳税人规模、行业特点而定,不能搞一刀切。如不顾实际,对所有行业的纳税人(包括个体工商户)全面铺开,不仅工作量大,还可能顾此失彼,劳而无功。
二是税源管理与信息技术要协同并进。信息技术是税源管理的重要手段,税源管理也应与技术发展相协调,两者应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要根据税源管理工作的变化不断完善信息系统功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税源管理业务整合和优化,实现管理和技术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
三是应加大第三方数据收集交换力度。税源专业化管理以数据分析为龙头,而数据分析成效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能否获取足够的第三方信息。获取第三方信息乃至建立经济财源信息平台需靠地方政府推动,实现税务机关与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数据交换,目前各单位、部门之间协作机制层次不够,特别是在数据质量和及时性方面,需要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
四是要解决管理与人才之间的矛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税源管理专业团队,是做好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不可回避的课题。当前各基层局的专业化管理人才较为短缺,为此,一方面要加大对税收管理员的培训和培养,将培训与评价使用紧密结合,大力推进干部分类管理,完善对执法人员的等级管理,切实调动干部积极性;另一方面要适当上收部分重要、复杂的涉税事项,切实解决机构设置、人才分布与专业化管理业务需求之间的矛盾。
五是实施专业化管理要与减轻基层负担相结合。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对征税对象、纳税主体进行的系统化、层次化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分工更加精细严密,如处理不好管理工作与基层负担之间的关系,有可能会加重纳税人或税收
第四篇:税源管理实践与创新
前言
税源管理是税收管理的基础和核心,离开了税源管理,税务部门就会丧失依法征税的主动权;提高税收政策的落实,税收收入的实现,税收计划的制定也就无从谈起。然而,一段时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一些地方在推进征管改革的过程中,片面强调征管查职能分离,把税收管理职能人为地分割到各个环节,导致了“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问题。这种情况的出现,使税务机关对加强税源管理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认识。
2004年全国税收征管工作会议以来,经过不断探索,税务系统不断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大力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34字税收征管模式,税收征管工作重心向税源管理实现了战略性调整,以税源管理为核心内容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工作全面推进,各项管理措施相继出台并得到积极落实。为税收征管质量与效率的不断提高和税收收入的快速稳步增长奠定了坚实的管理基础。
在强化税源管理的过程中,各地税务机关积极吸收一切先进的管理思想,广泛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和作法,在税源管理上进行卓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税源管理的各项制度不断完善,税源管理的运行机制不断优化,税源管理的措施手段不断强化,税源管理的内外环境不断改善,税源管理的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在此基础上,对税源管理的实践和研究成果进行理性认识,历史回顾,辩证分析,系统梳理,对于进一步推进税源管理的探索和实践,是很有必要的。
《税源管理实践与创新》一书,在充分借鉴汲取近年来税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贴近税收征管实际,对税源管理的基本认识、相关因素、制度体系、调查分析、分类管理、互动机制、动态监控、信息化建设、社会化协作、管理绩效考核等10个问题进行了实事求是的探讨和研究。总体来讲,既有对我国税源管理历程的历史回顾和经验的系统总结,又有对税源管理现状的客观分析和趋势的前瞻预测,更有对税源管理目标的准确定位和方法的科学界定。既贯穿了一般意义管理的基本内容,又体现了税源管理的要求。力求做到理论性、创新性、前瞻性、指导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该书结合工作实际对税源管理进行研究,是一个新的尝试。但由于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纰漏。希望广大读者,特别是财税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广大税务工作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2008年12月
第五篇:重点税源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做好重点税源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重点税源管理是组织收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层税收征管的重中之重。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征管手段的改进,给税收工作既带来机遇也提出挑战,提高重点税源管理水平,防止和避免税款流失,已成为基层税收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特别是在当前税务干部总数基本不变,纳税人数量和征管业务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建立规范严密、科学有效的重点税源管理体系有其更深远的现实意义。
当前,基层重点税源管理工作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重点税源管理机制不够健全。虽然基层普遍形成了一套重点税源管理办法,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内容诸如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均应做进一步的调整和细化,以适应经济形势和税源的快速发展和变化。许多基层单位在重点税源管理工作中的职责、权限、标准、目标、考核等诸多方面,还缺少较为明确具体和操作性强的规定;重点税源企业税收管理服务的岗位设置、人员配置及岗责划分都还不够明晰,工作效率和质量还不够高。
二是监控手段和方法有待提高。从目前重点税源监控管理的现状来看,税源监控方式与过去比虽然有了很大改进,但整个监控环节的定位较为滞后,国税、地税、工商、金融等部门尚未实现企业涉税信息的真正联网和实时传输,也未形成企业、金融、税务等部门信息的实时共享及约束机制。基层税源管理部门难以全面、准确、广泛、及时地获取纳税人的全部(特别是外部)征管信息,缺乏对纳税人涉税信息的实时掌握和事前、事中动态监督分析,而不得不侧重于对事后静态信息的分析与评价,这就给重点税源的实时监控和有效管理造成了难度。
近年来,海阳市国税局开发区分局不断强化管理措施、改进管理手段,细化管控指标,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升,重点税源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一、提前介入,加强前期辅导服务
为更好地为重点税源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该局将辖区内纳税额超过100万元的企业和新引进的重点项目列入重点监控调研对象,全面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生产计划、市场变化、价格动态、税源增减等情况,采取有针对性地落实收入工作措施。对于大项目企业需要办理的各项审批手续,派出专人开展全程服务,在办理税务登记、首次纳税申报、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发票限额限量审批、首次领购发票、首次开具发票等环节,进行重点辅导,对办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沟通和协调,通过提前介入,提高了服务效率,促进了经济税源充分转化为税收收入,今年以来共开展前期辅导服务70余户次。具体在企业办理税务登记、首次纳税申报、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发票限额限量审批、首次领购发票、首次开具发票等环节,都安排专人进行全程服务,对办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沟通和协调,提高服务效率。如今年五月份,某核电设备公司申请领购百万元版专用发票,由于此项业务很少办理,且需要市局审批,分局便主动协助企业向上级汇报,在第一时间为企业办好了审批手续,不耽误企业使用。
二、健全机制,强化对重点税源的监控
该局根据本地税源管理和税收管理员工作的实际需要,制定了一系列的重点税源监控办法,专门制定了《重点项目管理服务工作办法》。对重点税源实行月度监控,实时关注税源动态。每月15日前,重点税源企业要上报经济税收数据,由税收管理员进行初审,将企业上报的数据与征管资料中纳税申报信息进行比对,审核指标间的勾稽关系,确保企业上报的数据真实、正确;根据重点税源企业生产经营及税收收入情况,对企业生产经营、政策执行及税收收入进行监控。
三、加强沟通,搭建综合治税平台
加强与地税、工商、国土、财政、海关、银行等部门以及行业协会、商会的信息交流,实现网络连接和信息共享,定期开展联席会议,采集行业生产关键参数、涉税信息等,通过信息交换和分析比对,全面掌握重点税源企业新增项目、重点项目及资金变化流向、成本变化、销售进度等各种信息。沟通重点项目开工情况、建设进度等信息,税收管理员定期上门采集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及时掌握第一手的涉税资料和信息,提高了管理的针对性。比如在对某(山东)有限公司进行信息采集时,该分局发现企业生产的产品全部销售给其上海母公司,且该企业与母公司生产的产品完全相同,而海阳市劳动力价格优势非常明显,产品成本低于上海母公司,因此,该局积极与企业协调,争取母公司支持,将产品订单由母公司向子公司转移,扩大本地企业产能。通过个性化的管理,今年以来该企业已增加收入15215.61万元,增加税收 2134.14 万元。
四、强化服务,搭建税企交流平台
把优化服务作为重点税源监控的切入点,坚持抓管理强服务,以服务促管理。一是了解服务需求,规范服务行为。他们坚持从满足大企业需求出发,健全纳税服务规范,畅通税企沟通渠道,及时受理和解决企业的涉税诉求。通过建立大企业税收联系制度、召开税企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开展服务性税收调研,了解大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办税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时间向大企业宣传最新的税收法律法规,加强对税收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调查分析,积极研究、分析税收体制和政策变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向大企业提出税收方面的合理化建议,引导企业更好地执行国家税收政策。对投资额在1000万以上的重点项目企业,该局规定税收管理员必须每月至少走访一次;对于新办的重点项目企业,由分局长参与该企业的实地调查和核实情况。同时,在上门走访的同时积极向企业发放宣传材料,开展有针对性的政策辅导,年内共发放材料400余份,确保税收新政策、特别是优惠政策的及时跟踪落实。
五、依托“两个系统”,积极开展纳税评估
该局借助税收预警分析软件,设定分行业的利润率预警指标体系和税负率综合指标体系,强化综合信息的分析和重点指标的税源监控,从重点指标的异常变动情况查找征管的薄弱环节。此外,还借助纳税评估软件,设计和完善重点行业评估模板,并根据评估模板进行专业评估。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税务检查联动的税源监控机制,及时发现企业在纳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约谈评估等措施规范大企业的纳税行为,确保税收政策的正确贯彻落实。
今年以来,某市开发分局加强重点税源管理的工作取得初步成效,13户重点项目企业共实现税收3175.53万元,同比增收2316.0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