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xx农业委员会总结)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xx农业委员
会总结)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的一种经济模式。循环农业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三大原则,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达到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
xx在区委、区府和市农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年的努力在推进循环农业上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推进xx循环农业的简要情况。
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目标,xx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在加强引导和相关政策支持下,积极推进循环农业发展。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全区粮食和油菜机械化还田面积达到了23.2万亩,占全区耕种面积的90%。通过秸秆还田,有效地改善了土壤、提高了肥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对秸秆的利用。
全区完成了74家畜禽场畜粪治理工作的目标,对27个鸡场进行网络管理和自行还田处置,对35个猪场和12个牛场建立雨污分流,干湿分离。04年生产有机肥2.5万吨,综合利用畜禽粪便10万吨,有效地促进了粪便的循环利用。
二、推进xx循环农业的几点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领会循环农业内涵。
第一、发展循环农业是农业发展观念、发展模式上的一场革命,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紧迫需要。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市场农业转变进程中,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正面临着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从不可持续到可持续的转变,发展循环农业是一个有效途径。农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很重要的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循环农业的兴起将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能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也为资金、技术在耕地上的集约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第二、发展循环农业是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六大在提出未来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明确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要求“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发展循环农业,能够有效地保持耕地,节约资源,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提高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
(二)三种模式并进,积极实施循环农业。
一是实施秸秆还田工程,促进综合利用。
根据xx市《三年环保行动计划》的要求,近年来,xx区积极推进秸秆还田工作,效果比较明显。以2004年为例,全区粮食和油菜作物实现机械化还田面积23.2万亩。涉及到8个镇、124个村,禁烧区域达到85%。以浦东国际机场为重点的禁烧区域内,禁烧率达到100%。
二是实施畜禽粪便综合治理工程,促进资源再利用。
实行由政府牵头、监理公司把关、各养殖单位自行操作的市场运行机制,提倡和鼓励畜粪还田和优化养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20043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年,全区完成了74家畜禽场畜粪治理工作,对27个鸡场进行网络管理和自行还田处置,对35个猪场和12个牛场建立雨污分流,干湿分离。通过生产网络将畜粪治理与有机肥料厂进行联结,生产优质高效的有机肥占全区畜禽粪便总量的60%,有效促进资源的再利用。
三是探索发展有机农业,推行清洁农业生产。
xx有机农业发展比其他区县起步晚,但是xx已经认识到了发展有机农业在推进循环农业中的积极作用。有机农业是建立作物、土壤微生物、家禽和人的和谐系统,是一种跨越式的循环经济模式。xx将以4大支柱产业为主导,建立有机水稻、西甜瓜、桃子、蔬菜基地,创导农业生产新的模式。
(三)各项措施齐下,积极推进循环农业。
1、以先进的理念,指导农业生产。
随着xx两港建设不断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以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指导农业生产是十分紧迫的。由于xx大部分中小型养殖场饲养水平不高、环保意识不强,对生态环境和公共卫生造成了较大的污染和危害。农委会同环保局多次召开农办、服务中心主任、规模猪场负责人和其他养殖场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在畜禽养4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殖业规范管理上努力达成共识,确保畜禽粪便综合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我们通过电视、有线广播、墙报、黑板报、标语、宣传资料等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xx市畜禽养殖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和法规,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方式。2004年,累计发放给养户《告知书》2500余份、《xx市禽畜养殖管理办法》宣传册2800余本,并自制通俗易懂的宣传版画到全区14个镇作巡回宣传。
在秸秆禁烧工作中,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7050份;召开各类现场演示会13次、动员部署会议42次;出动宣传车55次;建立组织巡回检查队、团、组128个。良好的宣传氛围为推进循环农业发展打好基础。
2、以实效的方法,落实工作措施。
一是畜禽粪便综合处理工作。将各类养殖场与工厂进行联结,签订好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的协议,形成管理和综合利用网络。如:农委与xx大地有机肥厂签订畜粪治理责任书,对畜禽粪便实行统一处置,在环保部门的监证下,在全区范围内建立起4个干粪处置基地,解决了26个鸡场、11个猪场、4个牛场的粪便处置问题,有效地减少了5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循环发展。
二是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充分发挥机械的优势,利用现有秸秆禁烧综合利用机械,为农民做好夏收、秋收服务工作,真正让农民感受到秸秆禁烧综合利用机械化还田的好处。开辟秸秆综合利用渠道,落实奶牛场、食用菌养殖场使用秸秆,联系xx野生动物园输送稻秸秆,形成了长期稳定的供应渠道。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看到推进循环农业建设中碰到的困难和不足。一是农民的环保意识比较欠缺,对循环农业的认识还非常不够;二是发展循环农业已成为政府十分重视的工作,但在实际运作中,我们感到调控手段、具体措施的力度还不够;三是发展循环农业是一项造福人民、造福社会的工作,财政部门已投入了部分财力、物力,但投入的力度和范围还不够。
三、下一步推进xx循环农业的工作重点。
通过前一阶段的工作,xx在推进循环农业方面做出了一定尝试,总结出了一些经验。目前,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今后的工作:
(一)重塑农业经济发展理念。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发展理念决定发展模式。现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直接危及生存空间,必然导致经济停滞、下降。目前,国家正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改变现行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首先,区、镇两级政府必须转变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宗旨,研究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数,在政策措施上采取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
其次,农村经济主体要加快生产经营理念转变,要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早转变早受益。
第三,使农民树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消费观念,通过大力宣传和政策推动,形成农村绿色消费氛围,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
(二)打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框架。
以“四个方面”为主线,形成循环经济框架。一是打造以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的加工企业循环经济链条。二是打造以畜牧、水产生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畜牧、水产加工循环经济链条。7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原料,加工企业要采取先进节能、无污染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提高企业的比较效益。三是打造以林果及其加工业为依托的林业循环经济链条。四是打造以秸秆的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循环经济链条。推进秸秆粉未加工工程,为食用菌、养殖业提供生产源料,防止秸秆焚烧,净化空气。与同济大学合作开发以秸秆等植物纤维为主的复合材料温室大棚架杆,进一步拓展秸秆综合利用渠道。
(三)加强农业循环经济载体培育。
各类农业园区建设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一是搞好循环型工业园区建设。制订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以生产要素为基本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内,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的闭路循环。二是搞好生态园区建立。三是搞好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使农副产品达到质量、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四)搞好试点并发挥示范作用。
选择部分镇进行试点,提出重点行业、领域、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xx初步考虑在大团镇、书院8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镇实行试点,为全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示范和借鉴。
四、对推进xx循环农业的二点建议。
(一)以法律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建(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请登陆网络.m查看)议市委、市政府要完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把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制定发展循环农业的政策措施,使发展循环农业有法可依。要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从源头上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无害化。
(二)强化行政和政策的推动。
建议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纳入“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确定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分阶段推进计划和重点环节,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统计制度。进一步增强企业关联度,提高资源效率,减少废弃物,研究制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政策。综合运用财政、投资、信贷、价格等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行为,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第二篇: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xx农业委员会总结)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的一种经济模式。循环农业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三大原则,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达到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
xx在区委、区府和市农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年的努力在推进循环农业上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推进xx循环农业的简要情况。
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目标,xx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在加强引导和相关政策支持下,积极推进循环农业发展。
全区粮食和油菜机械化还田面积达到了23.2万亩,占全区耕种面积的90%。通过秸秆还田,有效地改善了土壤、提高了肥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对秸秆的利用。
全区完成了74家畜禽场畜粪治理工作的目标,对27个鸡场进行网络管理和自行还田处置,对35个猪场和12个牛场建立雨污分流,干湿分离。04年生产有机肥2.5万吨,综合利用畜禽粪便10万吨,有效地促进了粪便的循环利用。
二、推进xx循环农业的几点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领会循环农业内涵。
第一、发展循环农业是农业发展观念、发展模式上的一场革命,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紧迫需要。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市场农业转变进程中,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正面临着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从不可持续到可持续的转变,发展循环农业是一个有效途径。农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很重要的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循环农业的兴起将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能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也为资金、技术在耕地上的集约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发展循环农业是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六大在提出未来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明确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要求“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发展循环农业,能够有效地保持耕地,节约资源,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提高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
(二)三种模式并进,积极实施循环农业。
一是实施秸秆还田工程,促进综合利用。
根据xx市《三年环保行动计划》的要求,近年来,xx区积极推进秸秆还田工作,效果比较明显。以2004年为例,全区粮食和油菜作物实现机械化还田面积23.2万亩。涉及到8个镇、124个村,禁烧区域达到85%。以浦东国际机场为重点的禁烧区域内,禁烧率达到100%。
二是实施畜禽粪便综合治理工程,促进资源再利用。
实行由政府牵头、监理公司把关、各养殖单位自行操作的市场运行机制,提倡和鼓励畜粪还田和优化养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2004年,全区完成了74家畜禽场畜粪治理工作,对27个鸡场进行网络管理和自行还田处置,对35个猪场和12个牛场建立雨污分流,干湿分离。通过生产网络将畜粪治理与有机肥料厂进行联结,生产优质高效的有机肥占全区畜禽粪便总量的60%,有效促进资源的再利用。
三是探索发展有机农业,推行清洁农业生产。
xx有机农业发展比其他区县起步晚,但是xx已经认识到了发展有机农业在推进循环农业中的积极作用。有机农业是建立作物、土壤微生物、家禽和人的和谐系统,是一种跨越式的循环经济模式。xx将以4大支柱产业为主导,建立有机水稻、西甜瓜、桃子、蔬菜基地,创导农业生产新的模式。
(三)各项措施齐下,积极推进循环农业。
1、以先进的理念,指导农业生产。
随着xx两港建设不断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以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指导农业生产是十分紧迫的。由于xx大部分中小型养殖场饲养水平不高、环保意识不强,对生态环境和公共卫生造成了较大的污染和危害。农委会同环保局多次召开农办、服务中心主任、规模猪场负责人和其他养殖场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在畜禽养殖业规范管理上努力达成共识,确保畜禽粪便综合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我们通过电视、有线广播、墙报、黑板报、标语、宣传资料等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xx市畜禽养殖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和法规,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方式。2004年,累计发放给养户《告知书》2500余份、《xx市禽畜养殖管理办法》宣传册2800余本,并自制通俗易懂的宣传版画到全区14个镇作巡回宣传。
在秸秆禁烧工作中,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7050份;召开各类现场演示会13次、动员部署会议42次;出动宣传车55次;建立组织巡回检查队、团、组128个。良好的宣传氛围为推进循环农业发展打好基础。
2、以实效的方法,落实工作措施。
一是畜禽粪便综合处理工作。将各类养殖场与工厂进行联结,签订好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的协议,形成管理和综合利用网络。如:农委与xx大地有机肥厂签订畜粪治理责任书,对畜禽粪便实行统一处置,在环保部门的监证下,在全区范围内建立起4个干粪处置基地,解决了26个鸡场、11个猪场、4个牛场的粪便处置问题,有效地减少了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循环发展。
二是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充分发挥机械的优势,利用现有秸秆禁烧综合利用机械,为农民做好夏收、秋收服务工作,真正让农民感受到秸秆禁烧综合利用机械化还田的好处。开辟秸秆综合利用渠道,落实奶牛场、食用菌养殖场使用秸秆,联系xx野生动物园输送稻秸秆,形成了长期稳定的供应渠道。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看到推进循环农业建设中碰到的困难和不足。一是农民的环保意识比较欠缺,对循环农业的认识还非常不够;二是发展循环农业已成为政府十分重视的工作,但在实际运作中,我们感到调控手段、具体措施的力度还不够;三是发展循环农业是一项造福人民、造福社会的工作,财政部门已投入了部分财力、物力,但投入的力度和范围还不够。
三、下一步推进xx循环农业的工作重点。
通过前一阶段的工作,xx在推进循环农业方面做出了一定尝试,总结出了一些经验。目前,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今后的工作:
(一)重塑农业经济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决定发展模式。现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直接危及生存空间,必然导致经济停滞、下降。目前,国家正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改变现行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首先,区、镇两级政府必须转变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宗旨,研究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数,在政策措施上采取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
其次,农村经济主体要加快生产经营理念转变,要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早转变早受益。
第三,使农民树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消费观念,通过大力宣传和政策推动,形成农村绿色消费氛围,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
(二)打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框架。
以“四个方面”为主线,形成循环经济框架。一是打造以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的加工企业循环经济链条。二是打造以畜牧、水产生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畜牧、水产加工循环经济链条。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原料,加工企业要采取先进节能、无污染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提高企业的比较效益。三是打造以林果及其加工业为依托的林业循环经济链条。四是打造以秸秆的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循环经济链条。推进秸秆粉未加工工程,为食用菌、养殖业提供生产源料,防止秸秆焚烧,净化空气。与同济大学合作开发以秸秆等植物纤维为主的复合材料温室大棚架杆,进一步拓展秸秆综合利用渠道。
(三)加强农业循环经济载体培育。
各类农业园区建设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一是搞好循环型工业园区建设。制订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以生产要素为基本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内,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的闭路循环。二是搞好生态园区建立。三是搞好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使农副产品达到质量、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四)搞好试点并发挥示范作用。
选择部分镇进行试点,提出重点行业、领域、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xx初步考虑在大团镇、书院镇实行试点,为全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示范和借鉴。
四、对推进xx循环农业的二点建议。
(一)以法律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建(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议市委、市政府要完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把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制定发展循环农业的政策措施,使发展循环农业有法可依。要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从源头上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无害化。
(二)强化行政和政策的推动。
建议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纳入“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确定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分阶段推进计划和重点环节,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统计制度。进一步增强企业关联度,提高资源效率,减少废弃物,研究制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政策。综合运用财政、投资、信贷、价格等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行为,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第三篇:循环农业促进行动实施方案
循环农业促进行动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提高我省农村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缓解农村能源紧缺和环境压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建设节约型农业,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2006年起实施农村沼气推广与生态家园富民行动。
一、指导思想
实施农村沼气推广与生态家园富民行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和清洁生产为切入点,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核心,以集中连片、整村推进沼气示范村、示范农户建设和规模化种养场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为重点,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探索污染零排放的生态新村(种养场)模式,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努力实现农业节本增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行动目标
“十一五”期间,以建制村为实施单位,按照“突出重点、积极稳妥、集中连片、整村推进”的原则建设沼气示范村(场),示范村(场)要求30%以上的农户推广使用沼气。计划每年新建户用沼气池6万个,“十一五”期间新建户用沼气池30万个,力争到2010年,全省累计推广户用沼气池达到48.2万个,占全省适宜推广沼气农户(144.4万户)的比例提高到33.4%。同时,每年扶持规模化种养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60个。提高农户清洁能源普及率,推动沼气普及和功能拓展,提高农村沼气综合利用水平,在项目区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目标,创建现代生态文明新村,建设美好家园。
三、主要任务
按照“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协调发展”的思路,逐年扩展,全面推进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工作。重点扶持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地区,尤其是16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侧重加大对承担生态保护功能的贫困山区的支持。扶持的重点对象是沼气建设条件适宜的养殖专业户、专业村和规模种养场。通过整合可再生能源技术和生态农业技术,因地制宜地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农业模式,帮助建池农户取得综合效益,改善人居环境和畜禽场养殖生态条件,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形成“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新格局,充分发挥农村沼气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四、重点工作
(一)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农村沼气建设应与改圈、改厕和改厨同步设计、同步施工。通过在示范村重点推广6~8立方米户用沼气池,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民开展以沼气为纽带的 “猪—沼—果”等生态家园模式建设,把农业废弃物开发利用与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结合起来,把生态环境治理与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农民致富结合起来。
(二)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在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大中型沼气示范工程,推广养殖业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与利用技术。通过推广生态养殖模式,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促进我省养殖业走上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的发展道路,推进畜禽产品清洁化生产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技术服务网络建设。鼓励和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群众性科技组织研究、开发和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村能源技术。加大建池技工的培训力度,“十一五”期间,省、市、县每年培训有上岗证的专业技工1200名,推行职业准入制度,实行持证上岗,加快健全农村能源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沼气设施的后期运行管理和服务,做到县级有农村沼气推广部门,镇有专业施工管理队伍,村有专业技术人员,及时向建池农户提供技术服务,保障沼气的安全生产。积极探索沼气技术管理、服务的长效机制,推进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走上专业化施工、产业化发展、物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轨道。
五、行动原则
(一)科学规划,有序推动。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科学制定全省农村沼气总体发展规划。各地要根据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畜牧业发展规划等实际情况,以省级农村沼气总体发展规划为基础,科学制定当地农村沼气发展中长期规划,推广与当地自然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的能源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规划要制订到村,落实到户到场,突出“四个结合”,即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种养业发展相结合,与安居工程、扶贫开发、生态文明村建设相结合,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
(二)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根据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尤其是16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江门(恩平市纳入省扶持范围)等7个市的农村沼气建设,纳入全省农村沼气建设“一盘棋”,以自筹自建为主。各级农业部门加强技术指导和督查工作力度。
(三)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农村沼气建设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不搞包办代替,不搞强迫命令。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大公共财政扶持力度和工作力度,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扎实稳步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同时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首创精神,发挥农民和企业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及其它社会组织参与建设。
(四)典型引路,示范推动。坚持办点示范,运用典型引路。省、市、县、镇要选择有一定条件、群众积极性高的村、户(场),与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进行示范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建设沼气示范村,在一个县内集中连片,整村推进,形成规模,明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推广管理责任机制。农村沼气建设实施主体是省、市、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全省农村沼气建设实行“四个到县”,即:规划到县、任务到县、资金到县、责任到县。各级农业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工作措施到村,扎实推进农村沼气建设。要加大管理力度,管好用好国债和省级财政的专项资金,严格按照下达的建设内容、建设标准、建设规模实施,做到项目计划落实到村到户到场,专款专用,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二)建立技术支撑机制。进一步开展技术创新,积极探索与地区自然特征、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沼气综合利用模式,不断提高农村沼气建设的科技含量。加强推广管理体系建设,为发展农村沼气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基层农村能源系统的作用,加强技术指导与培训,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组织施工,保证建设质量。坚持下沉工作重心,组织技术指导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加强对沼气基本知识的普及和安全使用技术的指导,让群众用得放心。
(三)建立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把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根据财力增长的情况,逐年增加对农村沼气工程建设的投入。要拓宽渠道,充分发挥政府扶持投入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推行林业、水利、环保、卫生等有关职能部门对口帮扶、合作共建,同时积极引导银行贷款贴息、民间资本进入农村沼气工程建设领域。采取农户投资投工投劳为主、政府补一点、金融部门贷一点、社会帮一点的办法,建立健全适应农村沼气发展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机制,解决农户建池及沼气应用配套设施的投入问题。
(四)建立监督和奖励制度。强化对农村沼气推广与生态家园富民行动的全程监督和检查,确保扶持资金专款专用,建设项目取得实效。省农业厅牵头,定期开展项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在农村沼气推广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对行动缓慢,完成任务差的给予通报批评,确保全省各地农村沼气工程建设顺利开展。
(五)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各地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推广使用沼气、建设生态家园的重要意义和好处,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从“要我建”向“我要建”转变,克服“等、靠、要”思想,激发自觉参与的热情,形成政府引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
七、责任分工
按照任务落实责任到厅有关处室、事业单位,各市、县农业部门参照,明确工作分工和责任。
(一)负责人。分管农村沼气工作的厅领导总体负责组织实施农村沼气推广与生态家园富民行动。
(二)牵头单位。省环能总站总牵头。
(三)参与单位。省扶贫办业务处、发展计划处、科教处、种植业处、畜牧办、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相关工作。
(四)具体责任分工。
1.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具体工作由省环能总站负责。发展计划处、科教处、种植业处、畜牧办、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等参加。
2.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具体工作由省环能总站负责。发展计划处、科教处、种植业处、畜牧办等参加。
3.加强技术培训,建立完善服务网络。具体工作由省环能总站负责。省扶贫办业务处、发展计划处、科教处、种植业处、畜牧办等参加。
第四篇:发展节水农业 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节水农业 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农牧业发展离不开水,发展节水农业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青海省水资源状况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黄河、长江、澜沧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境内河湖众多,水系比较发达,境内水资源总量为629.3亿m3,居全国第15位,人均水资源量1.1万m3,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5.2倍,被誉为“江河之源”和“中华水塔”。青海省区域间不平衡,湟水流域是青海省经济、政治、文化、交通的中心,而水资源量仅占全省的3.3%,区域内人均水资源量只有733m3,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4。农业结构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湟水流域的浅山地区基本靠天吃饭,川水地区大部分引水灌溉。其间,部分川水地的春灌水(坐底水)主要靠冰、雪融化形成的径流来维持,苗水、拔节水完全依靠水利工程来解决,四水基本是无水可浇。黄河谷地水资源虽然丰富,但由于两岸地高水低,利用水资源必须“长引高提”,运行成本较高,成为制约农牧业生产的瓶颈。
二、存在的问题
(一)节水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长期以来形成的农业用水传统,导致人们节水意识淡薄。东部地区、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黄河谷地的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0%以上,其中有94%的面积是大水漫灌。在城郊设施农业中,采取了一些节水的措施,但大部分地区的传统浇地观念还没有根本改变,群众农业用水节约意识不强,对未来的水危机缺乏足够的认识。输水方式、灌溉方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耕作制度、栽培技术等节水措施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二)水资源利用率低。由于青海省水利工程建成时间都比较早,运行时间长,缺乏维修资金,带病运行的多,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现象严重。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足5.24%,与全国平均水平16%相比差距较大,与国际上通常认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程度30%~40%”相差悬殊。农业灌溉渠系配套率低,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为0.448,加之长期以来形成的大水漫灌,昼灌夜流,供水工程老化失修,跑、冒、滴、漏造成的流失率至少在20%~60%,从而造成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三)节水资金投入不足。由于青海省经济发展相对较慢,财政比较困难,国家和省投入农业节水工程的资金不足,农业节水灌溉建设滞后,致使节水农业发展缓慢。
三、发展节水农业的必要性
(一)节水农业是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基础。发展节水农业是解决青海省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现代农业本身的需要。发展节水农业可促进农业粗放经营向精细管理转变,是推进耕作技术和田间管理的变革、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动农业现代物质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节水农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发展节水农业,在提高农田基础地力和农田水、土壤水利用率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技术的配套和综合运用,协调配置土、肥、水、光、温等要素,把区域比较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减少或减轻旱灾的威胁,形成以提高单位用水效益和投入产出率为目标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可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同时,也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基础保障,为效益型农业结构的形成打下基础。
(三)节水农业有利于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发展节水农业,可优化水资源配置,从而使农业用水的利用率普遍提高20%以上。与漫灌相比,管道输水灌溉可节水20%~30%,喷灌可节水50%,微(滴)灌可节水70%。其中采用喷灌后,每公顷灌溉定额水由4000多m3降到2000 m3以下,仅此一项就可以实现年节水4亿m3左右,可有效地节约水资源和扩大农业灌溉面积,也为工业发展和解决人畜饮水提供了水源。
(四)节水农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前提。开垦荒地、扩大耕地的同时,导致水土流失和生态失衡问题日趋严重。发展节水农业,可有效地节约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保护湿地、遏制土壤沙化、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节水农业的思路
按照中央制定的治水方针和政策,坚持兴利除害、开源节流并重、节流优先并举的方针,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以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提高农业生产领域内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为中心,以增强农业节水抗旱综合能力为重点,力争到202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5%,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再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0.50。
(一)湟水流域:在充分利用自然降水的基础上高效利用灌溉水,从而维持整个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以渠道防渗为主,加大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力发展农业灌溉节水,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对大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对小型灌区进行维修改造,在有条件的地区试验和推广喷、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干旱浅山地区充分利用现有水窖和小型水利设施,配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行微灌、膜下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补灌农业和低耗水农业,提高单位水的产出率。
(二)黄河干流区:充分利用目前电站水库抬高的水头,将原有提灌工程改为自流引水,加快渠道衬砌,降低运行费用和农业生产用水成本。结合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灌区维修改造等工程,在有条件的地区试验和推广喷、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加快开展水权制度改革步伐,推进节约用水试点工作,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三)柴达木盆地:按照“增产少增地、增地少增水”的原则谋求发展。以柴达木盆地水资源综合保障工程为龙头,以节水型社会为重点,抓节水农业,禁止开荒增地、无序引水、大水漫灌,合理配置水资源,结合本区域引水与生态保护等工程,开展林、草灌溉定额的研究,建立以“水土林草”为中心的灌溉绿洲农业,合理调配水资源特别是地下水的开发和利用,形成现代化的绿洲生态系统,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
(四)环湖地区:该区域以保护青海湖国际重要湿地的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发展牧区水利为切入点,通过节水灌溉工程措施,结合草原配套建设和退耕还牧、还草工作,发展生态畜牧业和特色旅游业。
五、措施和建议
(一)支持灌区节水改造。着力解决灌区工程渠(沟)系建筑物老化、渗漏损失大、计量设施不全、管理手段落后和末级渠系建设等水利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切实发挥好灌区节水作用。同时,加大支持干旱山区全膜栽培技术推广,提高保墒节水效能。
(二)支持推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规模化推广。以适宜灌溉区为重点,选择农业生产急需、发展条件好、农民积极性高的地区,集工程、农艺、农机和管理等措施于一体,建设一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规模化推广工程和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建设项目,为当地农牧户开展技术咨询和培训,让实用节水技术进村入户。
(三)支持推进浅山地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以东部山旱区为重点,大力推进“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充分发挥人工增雨、集雨利用工程的抗旱减灾作用,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支持节水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晰农业节水工程产权,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和管护经费,逐步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管理规范的运行机制。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采取租赁、承包等方式,不断创新节水工程管理模式,大力推行用水户参与管理,逐步形成小型农业节水工程良性运行机制。
(五)支持推进农业水价改革试点。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渠灌区逐步实现计量到斗门,有条件的地区要计量到田头。利用经济杠杆促进农业节水,逐步推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强化农业水价制定、水费计收与使用的监管。
(六)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尽管国家加大了对青海省的支持力度,但由于青海省经济总量小,财力相对匮乏,水利历史欠账多,加之气候地理条件、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于东部地区等因素,资金供需矛盾仍很突出,需要国家财政继续加大对青海省节水农业支持力度。
责任编辑:洪峰
第五篇:发展循环农业壮大农村经济
发展循环农业 壮大农村经济
郑中华
2009年第11期 ——经济建设
近年来,沙洋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建设农业强县目标,科学规划,勇于探索,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不断壮大农村经济。今年上半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3.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2%;完成农业增加值10.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5%;实现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52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5%。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规划引动,引领循环农业科学发展。近年来,我们立足农业、水产、畜牧大县的资源优势,确定了重点发展三大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即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水生资源综合利用模式、农畜产品加工转化模式。尤其是去年以来,我们抓住荆门市被确定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市的契机,通过深入调研,及时提出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思路,制定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确定了“一心三区十园”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即以沙洋经济开发区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示范园为核心,将全县划分为秸秆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区、水生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区和楚风楚韵生态旅游区等3个不同类型的农业循环经济区,并根据各自区域优势和资源特点,着力建设沙洋经济开发区农产品加工、垢冢秸秆综合利用等10个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目前,沈集、曾集、高阳、十里铺、李市等5个园区建设进展顺利。
——板块联动,夯实循环农业物质基础。今年上半年,我们加大板块基地建设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壮大产业实力,为发展循环农业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一是抓好优质稻板块建设。按照“建立一个基地、联系一个龙头、签订一份订单、建设一个高产示范区、成立一
个协会、建立一个合作社、人均增收一百元”的“七个一”目标,抓好优质稻板块基地扩规上档,全县优质稻种植规模达到70万亩,其中高档优质稻生产面积达到5万亩。二是抓好优质棉基地建设。以凯丝仓储、彭岭棉花公司为依托,建设了11万亩优质棉花基地,大力推广彩棉种植,使全县彩棉种植面积达到了3000亩,成为全国第二大彩棉生产基地。三是抓好林业板块建设。今年,我县以建设现代林业示范市为契机,围绕“林纸一体化”项目建设,把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同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完成了全年的林业生产任务。四是抓好蔬菜原料基地建设。以纪山郭店食品工业园区为依托,大力发展藜蒿、金针菇、双孢菇、荸荠等绿色蔬菜食品原料基地。
——产业拉动,延伸循环农业产业链条。我们按照标准化生产、健康生态养殖的要求,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和水产养殖,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今年上半年,实现畜牧产值9.19亿元,同比增长28.18%;水产品产量57954吨,同比增长8.22%。一是肉牛养殖产业初具规模。以高阳镇为核心,以科牧公司、青禾公司为龙头,辐射带动李市、马良、沈集、曾集、五里铺、十里铺等6个镇,形成了以肉牛养殖为主体的秸杆综合利用的循环农业产业带。今年上半年,全县新建畜禽养殖小区15个,肉牛出栏2.95万头,同比净增1.28万头。二是生猪、家禽养殖板块建设力度加大。生猪养殖小区建设速度加快,上半年全县生猪出栏29.43万头,同比增长4.6%;家禽生产保持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上半年全县家禽出笼541.09万只、禽蛋产量15830吨,同比分别增长12.8%、34.4%。三是水产养殖板块规模不断扩大。充分利用丰富的水产资源,紧紧依托“楚玉”、“东湖”等龙头企业,推广了“鱼鸭共育”、“猪——沼——鱼”、“猪——沼——鱼——鸭”等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建设了以后港、毛李、官当、拾回桥等镇为重点,以水产品生产和加工为主要特色的循环农业产业带。
——龙头带动,提升循环农业发展层次。龙头企业是循环农业发展的骨干和支撑。近年来,我们重点建设以“汉宜线”为主的食品加工产业带,形成了粮油、水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发展态势。一是精心培育粮油加工产业群。以官当为中心,支持洪森、凤池、龙池等粮油加工企业进行强强联合,逐步整合全县粮油加工企业,淘汰弱小企业,壮大龙头企业,形成粮油产业集群,使全县年粮食加工能力突破了70万吨,油料加工能力突破了35万吨。二是精心培育水产品加工产业群。以后港和沙洋经济开发区为中心,依托“楚玉”、“东湖”等龙头企业,壮大水产品加工业。支持“楚玉”进入省级龙头企业行列,扶持“东湖”规模化生产,使全县水产品年加工能力达到了5万吨。三是精心培育优质畜禽加工产业群。积极扶持“仙羽”、“楚小鸭”、“蛟龙”等加工企业做大做强,使它们由小作坊变成了大龙头。目前,我们正抓住正邦集团投资沙洋的机遇,对肉牛、生猪、水产品进行深度开发与加工,力争实现大的突破。
——品牌促动,增强循环农业竞争能力。我们按照“打造一批优势品牌,包装一批新生品牌,整合一批老品牌,开发一批特色品牌”的思路,立足全县农产品资源优势,帮助龙头企业搞好技术改造、名牌产品申报、产品宣传推介等工作,进一步提高“洪森”、“楚玉”、“龙池桥”、“蛟龙”、“东湖”等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打造了一批精品名牌。目前,全县已拥有湖北省名牌产品2个,湖北省著名商标3个,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产品3个,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品牌10个,通过无公害食品认证的农产品10个。
——科技推动,促进循环农业持续发展。近年来,我们着眼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有力促进了循环农业持续发展。积极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充分发挥民办科技实体的作用,健全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稳定、壮大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抓好农业试验示范,加
大农业科技普及推广力度,全县共发展科技示范户3550户,建设科技示范片20万亩,充分利用国家提高农机补贴的政策机遇,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目前,全县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较去年同期提高了15个百分点,达到70%。■
(作者系中共沙洋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