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肥皂》中的人物关系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浅谈《肥皂》中的人物关系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摘要:小说《肥皂》中人物关系看似简单,却十分复杂,没有简单的二元对立,不是以往小说中的“封建”与“被封建”的关系。它涉及了传统封建家庭观念、现代家庭观念、人性的矛盾还有人的欲望。关键词:人物、关系、欲望
《肥皂》是鲁迅小说中极为精致的一部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有人对肥皂的研究集中在对四铭形象的探讨分析上面,得出四铭为道貌岸然的卫道士的结论。有人从西方精神分析法的角度,更深层次的挖掘《肥皂》中的作品人物的内涵。也有人从《肥皂》中探究鲁迅的反讽艺术。这些我觉得本质上没有高下之分,只是从不同方向看一座“高峰”罢了。可以说《肥皂》是一部用象征主义手法写成的作品,具有丰富的多层次的思想意蕴。以笔者才力,或许只能从作品人物关系角度才能把自身体会说清楚一些。
小说《肥皂》的故事情节十分简单,可以说成由一块肥皂引起的**。在这场**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三种关系:四铭与妻子的关系、四铭与下一代的关系、四铭与社会的关系。
四铭与妻子的关系
小说一开头写四铭回到家中,四太太明知是丈夫回来了,却并不去看他,毫无站起来迎接的表示,甚至连动的意思都没有,这一点虽说可以理解为两人在多年婚姻生活后夫妻关系的平淡,但也多少预示了两人至少在家庭内部的地位并不像人们惯常理解中的那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已经有了现代家庭夫妻关系的雏形。有意思的是,当四铭拿出那块肥皂送给四太太的时候,两人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关系的变化是立竿见影的,当四铭注视她的脖子时,她立刻感到发烫,当四铭要问话学程时,她也立刻变得积极起来,再随后四铭发脾气臭骂新文化、新学堂的时候,她也下意识附和起来,前后的变化只是由一块肥皂引起,不能不让人啼笑皆非,但也让人更深层地体会两人的关系。妻子对于四铭的肥皂的赠与有一种“感恩戴德”的意思,虽然可以看出四铭太太接受过女性权利的思想,但内心依旧似乎是惯性地认为女性在家中地位弱于男性。而后两人的关系再次变化是在四铭说出孝女的那一刻,这时,四铭太太“明白”了四铭买肥皂的原因,立刻就变得冷谈起来了。四铭太太不再帮他说话,还讽刺四铭,似乎四铭太太现代女性思想又一次体现,可惜讽刺的是四铭太太第二天就用了肥皂,似乎什么也没发生。就这样,小说《肥皂》中四铭与妻子之间的关系有三次明显的变化,从深层次讲我觉得是四铭太太现代思想与封建女性思想的一次次对话和斗争。至于最后是因为什么原因两人之间的冲突平息了,我更愿意理解为现代女性的宽容。
四铭与下一代的关系
在这个关系里,毫无疑问,四铭是有绝对话语权的。四铭给儿子取名学程,就包含了他对程朱理学的推崇,这也暗示了他封建道学家的身份。四铭以父亲的身份,对儿子挥之则来,招之则去,任意打骂。四铭在此完完全全是一个封建知识分子的形象。但我们要知道,四铭曾经也进步过,也开明过,这从文中一些细节可以看出,也能看到四铭与下一代关系的矛盾性。四铭在第一次叫学程时,很有意思,学程迟迟不来,当四铭太太叫“学程”时依旧没来,最后叫了一句小名,学程才来了。这细节很有意思,从中可以看到学程心里对四铭并不像在四铭面前时那样尊敬,有接受了西方思想的反叛性,并且学程对”学程”这个名字没有小名来的亲近,似乎他已觉得“亲情”胜过“威严”。在后面的情节中,学程对四铭问题的怠慢和撒谎,可以看出四铭与学程的关系并不像封建家庭中父子关系那样那么简单。而四铭对于学程的态度,也耐人寻味。一方面,他送学程去中西学堂,一方面,他又欢喜学程练八卦拳。这种复杂性是身处西方文明来到中国时期的知识分子所特有的。
四铭与社会的关系
四铭曾经在社会中是提倡开学堂的,也为自由努力过,但现在人老了,又重新站在守旧者的阵营上,并且还道貌岸然起来了。在这篇小说中,四铭的社会关系主要是与何道统、卜薇园、几个不知名的学生和孝女的关系。何和卜不必说,都是与四铭“志同道合”的关系。而大学生我觉得应该与孝女一起讲。四铭无疑对于孝女有着欲望的成分,但封建的传统思想在他心目中根深蒂固,使得他不得不禁锢自己的欲望。在这种压抑中,他心里已经有点扭曲,所以虽然他听不懂学生对他说的话,但还是认为是一种嘲笑,他这种认为本身带有一种羞愧感,似乎学生察觉到了他的欲望。回到家后述说对伙计的不满和对儿子的责骂,又是四铭欲望被压抑后的另一种宣泄,可以说四铭的莫名其妙发脾气都是因为自身欲望的压抑。其实四铭在对孝女产生欲望时,他已经想到解决之道,他想用肥皂把对孝女的欲望转移到妻子身上,可是妻子知道他的情况后却对四铭十分冷淡,所以后来四铭在院子来回踱步,有些悲哀。其实,在四铭对自己与妻子、孝女两人关系的处理是合理的,他转移了自己的欲望,四铭买肥皂也并没有送给孝女,我更愿意看成是四铭如现代人一样很明智地处理自己的移情,而四铭太太最后使用肥皂也是如现代女性一样很明智地理解丈夫的稍稍“出轨”。说到这,可以看出我并不觉得在这一部分上四铭是虚伪的卫道士。现代生活中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事。我觉得在四铭与孝女的另一层关系上,四铭才是令人厌恶的虚伪卫道士。即施舍者与被施舍者的关系。四铭对于自己财产的吝啬在买肥皂那可以看出,对于自身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孝道,他也一点也不想施舍,并且以卫道士的身份谴责那些不施舍孝女的人们,最后讽刺的是又是他提议为孝女写表彰。在这一关系上,四铭不仅仅表现他的吝啬,更是深深地表现了他的虚伪。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塑造的四铭我觉得是鲁迅小说中意蕴十分丰富的一个,他相对地站在话语权的一方,但他又不是简单的封建人物。鲁迅借助肥皂这一带有象征色彩的西方物品,构建了一次**,讲述了几个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塑造了复杂的四铭。
第二篇:浅谈道教所蕴含的含义
浅谈道教中蕴含的智慧及其现代意义
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部
专业:财务管理
学号:3011209119
电话:***姓名:杨娜
文摘:本文对道教的本质与其蕴含的生命智慧 进行了阐述,并将其蕴含的智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揭示了道教在现代生活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关键词:道教 智慧现代生活 和谐修身养性
正文
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拥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道教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宗教,有着其独特的内涵与信仰。很多人认为道教的辉煌只属于过去,它的存在对现在的生活影响并不深远甚至与现在的生活毫不相关。然而道教在近两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文化,其中也蕴含着深刻的生活智慧。这种生活智慧对于现代人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创建美好的人生,也是具有启迪意义的,故它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要地位,而且对现代人类的生活也有著意义。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而得名。它认为,经过一定的修炼,人可以得道成仙。以此信念为核心。道教尊老子为教祖,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它是在中国敬天祭祖的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以道家为主要思想渊源,吸收阴阳家,墨家,儒家(包括谶纬学),法家等诸家思想,沿著方仙道,黄老道的基本思想理路和修持途径,而逐渐形成的。道教不仅追求逍遥出尘的仙真世界,同时饱含“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济世情怀,更为关怀现实人生的此岸世界。“重生贵生”的道教始终充溢着积极的生命意志和幸福的生活情调。然而在今天压力巨大的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生命尊严受到无情的侵犯。面对当下时代的生存困惑,道教的生命智慧散发出独特魅力。我认为道教对当今社会的启迪可分为以下几点:
(1)济世利人的社会责任感
道教经典《度人经》有一句口号:“仙道贵生,无量度人”。要求道教信徒不仅要“度己”,而且要担负起“度人”的社会责任。度人的方式很多,如以我之德行去感化他人,以我之能力去帮助他人,以我之学识去教导他人,以我之宗教修持为大众服务等等。只有积极地为社会作贡献,功德圆满,才能名登仙籍。
(2)慈爱和同的处世方式
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制约。社会和谐有序,个人才会有美好的人生。那么,如何才能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呢?道教提出,每个人都应该具有慈爱之心,要仁慈、友善地对待他人、乐人之成,悯人之苦,济人之危。平等一心,和同切,“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不憎不娟,言无华绮,口无恶声”(《度人经》)。道教对人际关系的理想境界的描述是“齐
同慈爱,异骨成亲”(《度人经》),即所有的人,不分亲疏,都互相仁慈友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都像血亲那样亲密。如果每个人都遵循道教仙圣的教导,世界一定会和平安宁。
(3)顺应自然的行为原则
顺应自然,即审时度势,顺应事物发展的本性,不强作妄为。每一个人,从领导者到普通老百姓,只有当他的行为顺应时势,顺应民心,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就是蛮干和盲动,不管付出多少努力,都会失败。道教顺应自然的思想是从对宇宙人生和社会历史的深刻洞察中总结出来的,不管在什么时代,始终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4)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
推崇俭朴的生活,反对奢侈浪费,是道教的传统美德。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不少人踏人了消费的误区,以奢华摆阔为荣耀,以挥霍享乐为潇洒,以节俭朴素为寒酸。这种价值观念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导致一些人盲目攀比,超前消费,为此债台高筑;一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挥霍而不择手段,或盗窃抢劫,或利用职权贪污受贿。这种现象如果蔓延开来,后果不堪设想。我们认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崇俭抑奢的古训仍然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让我们继续发扬道教的崇俭抑奢思想,在消费活动中,多一些理智,少一些盲从;多一些实在,少一些虚华;多一些精神追求,少一些物欲放纵。
(5)清静恬淡的精神境界
道教所主张的人生,是一种艺术般的人生。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过着诗化般的生活,无拘无束、知足常乐的享受人生。道教引导人们放眼于广阔无垠的天地自然和历史长河之中,从一时一事的是非、得失、荣辱中超脱出来。这就需要有一种清静恬淡的心态,淡泊名利,随遇而安,流逝了的不去强求,来到了的也不躲避,不因丰厚的物质生活而欢悦,也不因贫贱简陋的处境而忧虑,不为个人的私欲而心神不安,不因为个人的不遇而情绪波动、怨天尤人,始终如一地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道教的这种思想能够引导人们冷静地面对曲折的人生,勇敢地承受无法避免的挫折和磨难,从而保持心理的平衡,确立健康的人格。无论人生的失败者还是成功者,都可凭借它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
(6)抱朴守真的价值取向
抱朴守真即固守人的纯朴自然的本性,反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抱朴守真意味着诚实不欺,敢讲真话,不媚上,不谄下,不弄虚作假;意味着坚守节操,不随波逐流,不朝秦暮楚;意味着以诚待人,不矫揉造作,不口是心非。可见,抱朴守真是人的多种美德的汇合处。只有抱朴守真,才能消除人与人之间各种人为的障碍,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才能更好地表现和发挥人的价值,促进社会的有序发展。只有抱朴守真,才能获得恬静旷达的心境,养成淡泊洒脱的胸怀。
(7)性命双修的养生思想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之道。社会上持续不衰的气功热就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期望。道教有完整系统的养生思想,有各种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值得现代人认真挖掘。道教基于形神统一的生命观,提出性命双修的养生原则。性指心性,命指身体。性命双修就是既要通过身体锻炼优化人的生理功能,又要通过心性修养净化人的灵魂。这跟西方养生学只注重饮食卫生和身体锻炼是完全不同的。道教的养生学是整个人生修养方法,借这个方法去达到“天人合一”、“道我一体”的人生最高境界。道教性命双修的养生方法对于现代人保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极大的借鉴价值。道教的命功涵盖了当今社会上流行的气功的绝大部分功法。道教的性功即心理控制方法,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心理疗法。放眼当今商品化社会,竞争激烈,令人心理紧张,情绪焦虑,心理病人数量逐渐增加。如能学习借鉴道教的心理控制方法,可以缓解个人的焦虑情绪,减轻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8)天人和谐的生态智慧 道教的生命智慧既要“忘身”又要“游心”,既要修性又要修命。通过性命双重向度的生命修持,渐次“身中形渐轻,精益明,光益精,心中大安,欣然若喜,太平气应矣”。是时,身形得以升华、心灵实现超越、生命得到和谐统一,从而脱去凡蜕,达至仙真。
总之,面向二十一世纪,道教作为一个重生贵生的宗教,更加重视现实人间,更能凸显出对现代生活的切实关怀。张继禹道长积极弘扬“生活道教”的理念,论及“健康生命”有言,“得道成真或说成仙得道作为健康生活、升华生活的最高目标,其要在于性命双修”。道教“性命双修”的生命智慧不但要追求强壮体魄,也要追求健全的心理素质,使精神生命和生理生命两个方面都得到活泼的发展,对现代人摆脱身心焦灼的困境大有裨益。在今天的生活中,发掘和发扬“性命双修”的道教智慧,既强健体质,又培养爱心和意志、调整心态、开阔心胸,进而益于现代人的身心健康。
道家常云,“尊道贵德,和谐共生”。对于“和谐”的领悟,通常而言都是对平衡、规范、秩序的人伦关系和自然社会环境的描述,其实也应该意识到“和谐”也是生命在身心关系上协调统一的玄妙状态。个人的生存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没有个人的健康生存也难以提及社会的健康发展。实现了个体生命在身体和心灵的和谐能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性命双修”的根本就在于,让人将身体和心灵倾注在当下生命的和谐建设之中。
面对眼前的滚滚红尘,性命双修、身心和谐、创造幸福人生,或许这才是当下意义上的神仙境界。
参考文献:《道教史》,作者:许地山,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7-1
《中国道教史》第四卷,作者:卿希泰,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第三篇:解析《等待戈多》中的对立人物关系及深层含义
解析《等待戈多》中的对立人物关系及深层含义
摘 要:《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品,其文本没有设置激烈的戏剧冲突和引人入胜的情节,没有塑造任何具有具有魅力的舞台角色,而是通过流浪汉之间的琐碎对话表现中心思想,这种成对人物关系设置并不是偶然现象,本文通过对《等待戈多》中的两对流浪汉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揭示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贝克特;等待戈多;对立
Analysis of Opposing Characters in Waiting for Godot and Its Deeper Meaning Abstract:Waiting for Godot is a masterpiece of Theatre of the Absurd.The text does not have fierce dramatic conflicts, fascinating scenarios and live characters, expressing the central theme by the dialogues between tramps,but it is not a coincidence.This dissertation intends to expose the deeper meaning of this work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s of two pairs of tramps.Key word:Beckett, Waiting for Godot, opposition
在《等待戈多》这部作品中,没有设置激烈的戏剧冲突和引人入胜的情节,没有塑造任何具有具有魅力的舞台角色,而是通过流浪汉之间的琐碎对话表现全局,但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剧中的人物并不是孤单出现,而是每一个角色都有一个相对的角色相伴出现,构成不可分离的一对。贝克特的多部作品中人物形象都不是单独出现而是成对出现,如《终局》中,又瞎又瘫的汉姆和只能站不能坐的克洛夫构成相互憎恶但又缺一不可的一对;《美好的日子》中的温妮和威力虽然在感情上总是得不到共鸣,但是他们的出场也是典型的形影不离。由此可以看出贝克特的作品在上并不仅仅是偶然现象,本文将对《等待戈多》中的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波卓和幸运儿这两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而解读作者设置对立人物关系背后的深层含义。
一、灵与肉的对立统一——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
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是一对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从表面上来看,这对人物形象没有显著的性格特征,没有稳定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没有明确的自我认知,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模糊不清。其实仔细的阅读文本,总结一下这对人物相对稳定的性格特征就会发现,他们不仅仅有个性而且还是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二元理论中灵魂和肉体的对立。
在作品中,弗拉季米尔基本上可以说是代表头脑、精神和灵魂,是与肉体对立的一面,而爱斯特拉冈则是与他相反,代表肉体及与肉身相关的物质层面的事物。这种代表性在剧中多次被作者暗示出来,例如在剧中,弗拉季米尔总是在试图思考,在等待的过程中基本保持着比较积极的心态,他克制自己大笑的欲望,负责记忆并且负责反省和维持道德感,就像在救助波卓的问题上他所说的“确实,当咱们交叉着双臂衡量着得失的时候,咱们真不愧是咱们同类的光荣。老虎会一下子跳过去援助它们的同类,决不会动一下脑子;要不然它就会溜进丛林深处。”[1](p101)但是同时应该注意的是,弗拉季米尔在性格上也是具有矛盾性的,他有时很有责任感但有时又拒绝和爱斯特拉冈彼此支撑,承担责任。如爱斯特拉冈从噩梦中惊醒时想要向他倾诉时,他的选择是捂紧了双耳。
爱斯特拉冈是作为弗拉季米尔的对立面出现的,他健忘、言语猥亵、态度消极,对任何事情都是不确定的。他对弗拉季米尔的思考和对等待戈多的希冀总是进行言语攻击,表现的极为蔑视,但是同时自己又不能确立任何可以驳斥弗拉季米尔的理论。爱斯特拉冈经常遭受殴打,但是当二人面对新的情况时首当其冲的往往是爱斯特拉冈,例如在第一次遇到波卓和波卓搭讪时,是爱斯特拉冈首先和波卓进行沟通的,这也暗示了人一般并不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在胆怯的灵魂面前,肉身承担着更多的罪责和痛苦,另外在作品中,当波卓的肉骨头和求救时的以金钱为酬劳的诱惑出现时,爱斯特拉冈突然就变得异常谄媚卑下,这样的行为使弗拉季米尔产生了强烈的耻辱感,这在某种程度上与苏格拉底的肉体欲望总是使灵魂陷入泥沼的说法是相似的,当然不可否然的是作品中象征着灵魂的弗拉季米尔并非十分高明的灵魂。
由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是对立的一对人物形象,但是在对立的同时,他们又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在第一幕和第二幕的结尾,爱斯特拉冈都曾经提出要和弗拉季米尔分手,但都是无疾而终,这就暗示了灵魂和肉体的不可分割,一旦肉身消亡,灵魂也就失去了载体,失去了存在的可能性,因此这两个人物只能是彼此形影不离。在作品中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的分手总是爱斯特拉冈首先提出的,这就意味着在灵与肉相统一的人中,灵魂和肉体往往是不能和谐的,灵魂要受到肉体的牵制,甚至有时要为肉体的欲望而感到羞耻;而在肉体的需求面前,灵魂的单独飞升显得荒唐无力,从而灵魂受到肉体的鄙夷,这也就是作者设置代表肉体的爱斯特拉冈总是鄙视代表灵魂的弗拉季米尔的原因之一。在贝克特看来,灵魂和肉体的不能兼容正是人类在面对外界时首先应该解决的内在矛盾,这个矛盾并不是人人都能处理好的。在现代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之中,往往在矛盾出现之前,人们就率先肢解了自己,许多人都对这种人们自身内部的矛盾感同身受并身为其所苦。贝克特在剧中将这种根植于人性中的矛盾外化为两个对立统一的个体,从而以一种极端的表现方式呈现出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施虐与受虐的对立统一——波卓和幸运儿
波卓和幸运儿的依存和对立与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的依存与对立有着相似之处。在剧中,波卓刚出场时给人的感觉是傲慢而不可一世,实际上他是外强中干。例如在剧中波卓说“我很想坐一会儿,可我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才能安然坐下。”“我能帮什么忙吗?”“要是你请求我坐下。”„„“那就试试吧。请坐,老爷,我请求您。”“不,不,我不想坐。再请求一次。”[1](p41)波卓需要爱斯特拉冈多次请求自己坐下然后才能安然坐下,这种怪癖实际上正是源于他对自身存在的视而不见,是对自我的一种可悲的放弃。“我遇见的人越多,心里也就越高兴。
[1](p31)跟最卑下的人分手之后,你也会觉得更聪明、更富足、更意识到自己的幸福”他需要用他人的卑下来彰显自己的存在,以暴露他人的弱点为乐。他毫无怜悯之心的对幸运儿施虐,正是为了凸显自己的存在。他的聒噪、狂傲和不可捉摸的情绪波动正是为了炫耀自己从而来引起他人的关注,进而来确认自己的存在。然而一旦要他独自面对自己的时候,波卓只有死路一条。在他的世界中,根本就不存在自我,他的自我是没有价值的,因此在第二幕中贝克特让波卓失明,笔者认为这正是作者对波卓的一种惩罚,只能依靠他人来确定自身的存在的人,最终的命运只能是匍匐在地,没有任何生还的机会。
幸运儿是作为波卓的对立面出现的。他是波卓的奴隶,是波卓的施虐对象,是波卓确定自身存在的对立面。在剧中可以看到,幸运儿对于波卓的施虐没有任何的反抗,相反的当爱斯特拉冈对其表示怜悯和同情时,他表现出的却是强烈的反击性。即使是在波卓失明的情况下,他依然忠心耿耿的甘愿被波卓虐待受其驱使,从这里可以看出幸运儿自身的缺陷,以往读者会直接认为幸运儿的这些作为是他身上奴性的一种体现,但是笔者认为这并不仅仅是一种奴性的表现。贝克特赋予“幸运儿”这一名字本身就具有很大的荒诞性和嘲讽性。一方面,从表面看他非但不幸运,反倒是不幸中的不幸,他每天遭受着主人的辱骂、驱使和鄙夷,没有自由,生命中没有得到过尊重,甚至还面临着被主人抛弃的危险。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他又确实是最幸运的,他是剧中唯一一个活在当下的人物,在以“等待”为主题的这一剧作中,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需要永无止境的等待戈多,波卓要等待遇见新的人来使自己获得“幸福”,就两幕剧的结尾出现的孩子也要等待戈多要他传达的口信,只有幸运儿不需要等待,他对未来没有安排没有希望,他不在别处只在此处,在模糊的时间和空间里他是唯一一个确定的人。但是在本质上来看,他和其他人仍是相同的,他证实自己存在的渠道仍然是通过他人,通过他的主人在精神和肉体上虐待他来证实自己存在的意义。
由此可以看出,幸运儿和波卓的设置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波卓是施虐者,幸运儿是受虐者,在这一组畸形的关系中双方都能自得其乐。波卓通过幸运儿的卑微和平庸来寻找人生的意义,幸运儿则通过波卓的强势和虐待来寻回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这个层面来说幸运儿和波卓是贝克特设置的另外一组对立统一的人物关系。另外在作品中还有一对人物是成对出现的就是在第一幕结尾处出现的孩子,作者也为其设置了一个伴——孩子的弟弟,虽然文中并没有过多的阐述他的弟弟,但是可以看出在小孩的生村环境下应该与弟弟相依相伴的。孩子放山羊而弟弟放绵羊,戈多喜欢孩子,却不喜欢孩子的弟弟„„从这些蛛丝马迹应该可以猜测弟弟和孩子应该也是作者设置的另一对一对对立统一的物形象。
三、作者设置对立统一人物形象的深层含义
以上所述的两对人物形象所依托的都是异于自身的其他个体,他们表现了人们在信仰危机的面前的荒诞和可笑,他们的意识中只统一着被驱使和窥视的思想,以可以带着镣铐跳舞为乐,以终于找到肯接纳自己的“归宿”为乐,以觑见比自己更平庸的平庸为乐,总之一切都建构在并不完善的他人身上。作者设置了对立的人物关系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波卓和幸运儿似乎就是要暗示人类自身的分裂,暗示着人本身的不能自我统一。作为人类的我们看起来一切都很好,都很完美,但是人自身的“我”却是缺失和分裂的,人们等待着别人而不去寻找自己,最终只能像波卓一样失明或扑倒在地,或者像弗拉季米尔那样可怜巴巴地嘟囔着“我很孤独”。但这种对立角色的成对出场,也有着另外一层含义。面对二战后传统价值崩溃,理想幻灭,人们要想在这种残酷的现实中活下去只有去寻找同伴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因为彼此的陪伴,戈戈和狄狄的等待不会太寂寞;有彼此的搀扶,波卓与幸运儿的旅程不会也太磕碰,人们相互依靠得到救赎,才能在世间勇敢的生活下去。这也是贝克特要留给世人的生存真理。
贝克特通过这种对立的人物关系的设置,使剧本构筑了一种平衡感,从而表现了他既不标榜绝对的精神,也不高扬肉欲的旗帜;既不苟同于通过对比来提升自己的虚荣的自信,也不赞成唯唯诺诺卑躬屈膝的粉饰太平。弗拉季米尔、爱斯特拉冈、波卓和幸运儿,他们以及他们各自所代表的存在在作者看来是无所谓好或者坏的,他们只是要素、零件,是组成部分,是不能独立存在的。他们自己所谓的独立的存在本身就是畸形扭曲甚至分裂的,只有将各个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切,才能达到一种和谐,这样人才能真正的正视自己,人的存在才能健康合理。这就是贝克特设置这样人物关系的用意所在。当然作者也看到了这种各个要素相互对立的畸形关系在人们心中就如同原罪一样深深的扎根,要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通过几部剧本那么简单。总之贝克特通过这种独特的成对人物关系的设置,深刻的揭示了人类的生存现状,对作品主题的揭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而使《等待戈多》这部作品成为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 贝克特.荒诞派戏剧集[M].施咸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2] 丁立群.从《等待戈多》看塞缪尔·贝克特的伦理关怀[J].外国文学研究,2006,(3):569-574.[3] 丁 芸.英美文学研究新视野[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第四篇:hp中人物名字含义
阿不思·珀西瓦尔·伍尔弗里克·布赖恩·邓布利多 Albus Percival Wulfric Brian Dumbledore
Albus(阿不思)在拉丁文字中表示白色的意思,在古代亚瑟王时期是对大不列颠的一种雅称。同时白也说明邓布利多是和黑魔法作对的白巫师。邓布利多根据罗琳自己说是英文的另一种写法。
Percival(珀西瓦尔)意思是刺穿帷幔,帷幔一词在神秘事务司的死刑室里提及过。Percival这个名字在姓名学中的释义是“刺穿帷幔”或“穿过山谷”。Percival是一名获得圣杯的圆桌骑士。而帷幕在英语里有生死之意,刺穿帷幕也暗示邓布利多超越了生死。“唯一要战胜的敌人是死亡”。他虽死犹生。Percival也是唯一一个被刺杀的英国首相(暗示邓布利多的死亡。
Dumbledore(邓布利多)在古英语中是大黄蜂的意思,J.K.罗琳想象他口中嗡嗡般念念有词地漫步在城堡的四周。
西弗勒斯·斯内普(Severus Snape)
关于Snape——罗琳证实来源于北约克郡的一个位于哈德良边墙附近的村庄,名为Snape。村中还有一座名为Snape的城堡。英国北部还有另一个名为Snape的村庄。(有爱
关于Severus——来自拉丁文,英语中severe一词即由此而来,意为“严厉的”,其他称为:Snivellus,人民文学出版社译为“鼻涕精”,与Severus读音相近,是詹姆等人给他的绰号。(难怪斯内普是斯莱特林的院长。
关于Half-blood Prince——人民文学出版社译为“混血王子”。为其自称。Prince在英文中既有王子的意思,也是姓氏普林斯。所以混血王子既指斯内普在血统上混血(一半巫师一半麻瓜),又可以特指一半普林斯血统。
*注:有关斯内普的中间名字尚未确定,但不应该是Prince。哈利波特的名字为哈利·詹姆·波特(详见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其中詹姆为哈利父亲的名字,而不是其母亲的姓氏。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斯内普的中间名字应为其教名,如果无误的话,应为其父亲托比亚·斯内普的名字,也就是托比亚。))
米勒娃·麦格 Minerva McGonagall 她的名字来源于罗马神话中的米勒娃(Minerva),其地位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雅典娜,也就是智慧女神(其实雅典娜也是战神之一,代表的是战争的智慧。)更重要的是,米勒娃在罗马神话中是手艺人和学童的保护神。不难看出她在霍格沃茨担任的角色了吧。
在古罗马3月19日是米勒娃的节日,被叫做:Quinquatrus 她的姓氏来自19世纪丹地(苏格兰东部港市)怪人威廉·托巴斯·麦。在英语历史上,他经常被认为最坏的诗人。
麦格教授也是本世纪七名注册阿尼玛格斯成员之一,变形状态为一只虎斑猫。赫敏·简·格兰杰(Hermione Jean Granger)
从发音上就可以判断是从希腊奥林匹斯山上著名的众神使者赫尔墨斯的大名中化出来的。当今哲学领域流行的“解释学”原来也脱胎于赫尔墨斯之名.难怪赫敏在小说中以机敏和智慧著称,许多难解的哑谜一经她手即可迎刃而解。
莱姆斯·约翰·卢平(Remus John Lupin)
又称:被“掠夺者”称为月亮脸(Moony)
拉丁文Lup是狼的词根,英文Lupine意为“与狼有关的,法国一些地区的方言中,Lupin就是狼人的意思。而Remus则是传说中一对被母狼养大的双胞胎之一的名字。(另一个为罗姆卢斯)
Lupin在英语中还有一个意思是“羽扇豆”,花语苦涩。
而LUPUS是“豺狼座”.据说法国诺曼底地区的居民有时就把狼人叫做“LUPIN”!莱姆斯就更有趣了,这是罗马传说中被母狼喂养过的双生子之一的名字,可爱的小狼崽子!
(话外:尽管他还很年轻,但已过早的显现皱纹,头发花白,衣着褴褛。由于是个狼人,他找不到有报酬的工作,所以连买件像样衣服的钱都没有。他破旧的袍子上满是补丁他仅有的是饱经风霜的样子。通常他看上去很憔悴、苍白、疲倦,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的变身。卢平从容干练,也有淘气的一面,但通常被人低估。)
Sirius Black(中间名据说为Orion)
Sirius Black这颗星被取名为天狼星,人们常常将它称为狗星(Dog Star),是因为这颗星所在的星座被称为巨狗。它之所以有这个别号,是因为它是天空中最亮的一颗星星。在希腊语中,Sirius的意思是正在燃烧的。同时天狼星的伴星就是一颗白矮星,从古就被人类所发现,很显然,这是就彼得的名字,两人的关系一目了然。
Sirius Black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翻译的简体版中被译为小天狼星布莱克。这个译名一度存在争议,一种说法是应该按照意译翻译为“西里斯”,因为对于外国人名的翻译一直遵循音译的原则。不过,人文社认为,它的直译应为天狼星,内地版的译名小天狼星是在意译的基础上再进行修饰。中文繁体版本(中国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也采用意译,译作“天狼星·布莱克”。
此外,小天狼星的“小”翻译的也是备受争议,因为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第一章中Sirius的前面明确有“young”出现,我们看到的译本在第一次提到小天狼星时就明确提出“小天狼星”,因为后来在第五部提及家谱的时候我们可以知道,布莱克家族中曾经有人也叫Sirius Black。但如果仅为此,“小天狼星·布莱克”一名应为在SiriusBlack后面加上“Junior”而成,并非与“young”有关。故此,第三部的译者显然是错误地引用了第一部的翻译,因为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中第二章没有任何一个Sirius前面加“young”,而译者却错误地将Sirius译做“小天狼星”,这样一来只好一错再错,造成人文社译名中一个很令人遗憾的错误。
第五篇:《子夜》中的人物及其关系
1.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资本家朱吟秋 2.地主形象冯云卿
3.知识分子--动摇。范博文,吴芝生,张素素,某记
4.a林佩瑶--吴家三少奶奶林佩瑶——《子夜》里最丰满、最具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她有着绰约的风姿,享受着“五四”的春风,品味着莎士比亚的《海风引舟曲》和司各德的《萨克逊劫后英雄略》,憧憬着美妙的未来。当然,在她看来,也出现了一位令她又惊又喜的庶近于中古骑士的青年。可是,现实让她不得不嫁给了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般的丈夫。渴望着古典贵族浪漫的她被动地接受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骨子里却默默地进行反抗。当她再一次重逢初恋情人雷鸣时,她的那一吻使她永远地背上了对丈夫的负罪感。在喧嚣的人群背后,她却拾起了灵与肉分裂的痛苦。林佩瑶的悲剧,似乎是一种不是悲剧的悲剧,一种优越生活表层下的更悲哀的悲剧。
b周旋于资本家之间的交际花徐曼丽和寡妇刘玉英。徐曼丽对于自己的卖笑生活习以为常,甚至逍遥快活:弹子房中纵情的“死的跳舞”;黄浦江上的“金鸡独立”……然而,玩到荒唐处,她也有着一丝的羞辱之心。她还有着传统名妓的那份气质,对待爱情的残存的自尊和幻想。而刘玉英则是完全被资本主义金钱所腐蚀的一个。她巧妙周旋于吴、赵两个巨头之间。她是一个女人,她知道利用身上的本钱来追逐资本与金钱。徐曼丽和刘玉英,她们虽然摆脱了封建传统女性妇德的束缚,但是以出卖肉体和灵魂为代价的幸福,与人性的终极幸福是背道而驰的。
c.与都市生活格格不入的吴家四小姐蕙芳。她是《子夜》中最能体现乡村封建文明与都市现代文明对立冲突的女性形象。乡下老父亲“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的严酷管教压抑着她的思想,阻隔着她与众人的接触。她就好似一株孤独的草,在清静的乡间突然被连根拔起而又突然被抛向光怪陆离的上海。两种文明的夹缝中的四小姐忍耐着悲哀与孤独。不过最终,四小姐在表姊张素素的“光明的指导”下,去寻找真正的自由。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结局。
5.吴荪甫为主要人物之工业资本家团体;内包:
a.买办而兼火柴厂主的周仲伟。
b.航商某甲,又在筹办长途汽车公司。
c.矿商某乙,中兴煤矿公司。
d.同为丝厂但被压迫之朱吟秋。
e.丝绸厂主某丙,后亦被吞并。
f.卷烟厂主某丁。
6.赵伯韬为主要人物之银行资本家团体;内包:
a.韩孟翔,交易所经纪人。
b.大地主某甲。
c.杜竹斋,钱业。后在工业资本团与银行资本团冲突尖锐化之时,他守了中立。
d.研究系之银行家,某信托公司总经理。
8.介于此两大团体间的资产阶级分子:
a.陆匡时,交易所经纪人,因为空户所累而致破产逃亡。
b.某甲,因内地匪多,挟资到上海来为游资的。破产。
c.某乙,某丙,在革命后做官两年,刮了十余万,现亦在上海为公债投机事业。破产 d.某丁,赋闲的某军官,与雷参谋为密友,曾一时为赵伯韬之同谋公债倒把者。e.李玉亭,经济学家,赵伯韬的军师,然实为赵之工具。
f.某庚,小钱庄老板,即做空而累及陆匡时者,然他本人并不亏本,他先逃走。
g.某辛,中等商人,在公债风潮中破产。
h.报馆老板,与李玉亭友善。
9.在此两大资产阶级团体之外独立者:
买办阶级:军火买办,外国银行之买办。
10.工业资本家方面与帝国主义的关系:
a.吴荪甫后来也要和英国银行家发生关系。
b.航商某甲自始即与日本资本有秘密关系。
c.周仲伟后来因受银行团的压迫而投降了日人资本家。
11.银行资本家方面与帝国主义的关系:
a.赵伯韬的后台老板是美国人。他是银行买办。
b.大地主某甲的地产事业亦与美国英国人合办。
12.他们的政治背景:
工业资本家倾向改组派。但亦有倾向蒋派者,例 如矿商某乙。银行资本家中,赵伯韬是蒋派;但研究系之某信 托公司则反蒋,反国民党。五月十七日 白里安发表“欧洲联邦计划”。交易所中第 六月四日 李宗仁、张发奎占领长沙。同时,彭 一次战争 德怀占领岳州三天。第二次罢工 六月中旬 桂军又退出长沙,武汉复安。贺龙 及交易所中 在沙市、孝感、大冶进出。第二次交战 六月二十七日 山西军占领了济 南。长江沿岸 交易所中第 一带,自九江以上,红旗到处 三次交战及 隐约于山间。长江各轮屡遭枪
第三次罢工 击。七月上旬 朱毛围攻吉安,南昌吃紧。七月二十七日 彭德怀军占领长沙,同时朱毛 围攻南昌,绕袭九江。
13.政客,失意军人,流氓,工贼之群:
a.改组派政客某甲,某乙,与吴荪甫亲热。
b.失意军人--改组派,北洋派。
c.流氓--破坏裕华丝厂罢工者。被朱吟秋及 刘玉英等所收买谋绑赵伯韬之流氓。被吴荪 甫收买拟刺赵伯韬之流氓。赵伯韬所豢养以 自卫的流氓。
d.工贼--属于黄色工会中之蒋系者。属于黄 色工会中之改组派者。属于改组派而不在黄 色工会中。属于资本家方面所雇用者。属于 取消派者。
e.恶霸--贩卖私烟等等者。
13.叛逆者之群:
女工:(1)立三路线之基础分子;(2)斗争剧烈时之动
摇者;(3)渐渐走上了正确路线者。
指挥者:(1)奉行立三路线者;(2)思想右倾者;(3)作
两条战线之斗争者;(4)蔡真之流。
青年学生:参加各纪念节,在学生中为反国活动者。
左翼作家:右倾与左倾的机会主义及不动主义。剧社 女演员。其他各厂工人(例如朱桂英的一家,她本人为丝厂女 工,弟为火柴厂工人,又一弟则可为其它业之工 人)。
14.小资产阶级之群:
一般市民--悲观失望。医生,陆匡时之弟。
知识分子--动摇。范博文,吴芝生,张素素,某记 者,某小书店老板。
颓废者--陆匡时之子。
跳舞场中之奇人--老人。其女为革命党而被杀,老 人至今寻觅之。
总结构之发展:
《子夜》
一、工业资本家方面之有力者谋组织一银团,一面抵抗银行资本家赵伯韬等之压迫,另一方面则谋吞并工业资本家之实力薄弱者。
二、此工业资本家之团体在吞并小工业资本家一点上是将要成功了,但劳动者的攻势却又开始了。当他们努力镇压下了劳动者的反抗以后,但本身却受银行资本家团体之劫持而陷于苦斗中。同 时他们又受劳动者之攻击。
三、夹杂着政治上的与交易所中之种种阴谋,此两大资产阶级团体之斗争尖锐化到极点,且表面化,因而发生了暗杀及假借政治力量(赵勾通政治势 力将以勾通改组派之罪通缉吴荪甫)等等丑剧。
四、在此两大资产阶级团体之间压碎了的实力较次 的资产阶级分子则各谋报仇,或投入吴派,或投入赵派。谋倒赵者以交易所为战场;谋倒吴者以 工厂为战场,谋利用劳动者。于此造成了劳动者 的第三次罢工。且此罢工虽因赵派之教唆而发,然发动后则日益左倾。而此时因济南失守,市场 动摇,在公债上做多头的赵因吴派之抛空,且将大失败。于此时赵吴皆有同归于尽之势。
五、长沙陷落,促成了此两派之团结,共谋抵抗无产革命。然两面都心情阴暗。此复归妥协一致抗赤 的资本家在牯岭御碑亭,遥望山下:夕阳反映,其 红如血,原野尽赤。韩孟翔怃然有间,忽然高吟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大家骤闻此语,冷汗直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