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时间:2019-05-14 22:12: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庆阳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庆阳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第一篇:庆阳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庆阳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这里曾是“黄河古象”、“环江翼龙”的故乡。我国最早出土的第一块石器,就发掘于华池县的赵家岔。市内已发现的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等遗址达1500余处之多。4000年前,流传于世的《黄帝内经》早已造福于人类。夏代,周族部落在庆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先周文化。《诗经》在《豳风·七月》、《大雅·公刘》、《小雅·采薇》、《豳风·东山》等篇中都描述了周人在此地的生活情景。

东汉安定监泾人王符著《潜夫论》36篇,在为传世名书。晋代,北地泥阳人傅玄,成为当时很有影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曾著《傅子》120卷(篇)。

唐、宋时期,由于佛教的发展,造塔建寺、刻石造像、树碑作文等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明、清之际,以民间文化艺术为主体的文化艺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故事、传说、歌谣、对联、迷语、笑话、寓言等民间文学及以及民歌为主的音乐事业发展较快。民歌、唢呐、社火遍及全市,民间剪纸、刺绣、织编、纸扎、雕塑等继续发展。戏曲班社活跃,逐渐走向专业化。同时,文化名人辈出,很有影响的有李梦阳、王纶、吕经、吕颛、张钦修、钱旭东、韩鼎、赵邦清、刘之蔼等50多名。

民国时期,秦腔戏曲艺术,进入兴盛时期。

陕甘宁边区时期,市内文化艺术工作发生了质的飞跃。在文艺的服务对象、表现形式、内容上发生了一系列变革。一批为现实革命服务,且富有民族化、大众化特色的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演唱作品涌现出来。新宁县南仓村刘志仁、环县农民孙万福、新正县农民汪庭有分别创作秧歌剧和新民歌《高楼万丈平地起》、《绣金匾》及《边区十唱》等,在陕甘宁边区到处传唱,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市文化事业经历了稳定发展、曲折发展、遭受损失和蓬勃发展4个阶段。

1949至1957年为稳定发展阶段。这个时期,各级党政部门将文化机构的建立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各县文化馆普遍建立,全市有4个电影队在城镇、农村广泛放映,8个专业文艺表演团体相继成立。市、县均采取不同形式,多次举办培训班,提高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政治、业务水平,推动文艺事业的发展。

1958至1956年为曲折发展阶段。大跃进年代,在“左”的思想干扰下,不切实际地提出了一些“战斗”措施及“大放文艺卫星”的错误口号,致使文化工作偏离了正确方向。一些县的群众文化工作出现了盲目冒进、浮夸、强迫命令的作法,造成了不良影响。1959至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文化工作陷入低潮,群众文化萧条冷落。1962年,全市撤销了100多个1958年以来成立的公社书店和文化站、室。1963年,撤销各县剧团。1965年后,各县文艺团体又有新生,文化活动日趋活跃。

1966至1976年为遭受损失阶段。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全市文化事业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全市文化机构有的瘫痪,有的撤并。不少文艺工作者受到批判斗争和错误处理。古装剧全部遭禁。许多文化革命前的优秀影片停止放映。市、县新华书店、文化馆图书室的许多图书,被视为有各种问题停止发行、借阅。文艺创作遵循“三突出”(突出正面人物,突出英雄人物,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原则和“路线斗争”、“阶级斗争”的基调,出现了大量形式主义、公式化、概念化的文艺作品,影响和降低了作品质量。

1977至1985年,为蓬勃发展阶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二为方向”,市内文化事业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此时,一大批被禁锢10多年的古装剧目及电影片目得到解放,满足了群众的渴求。全市9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休及277个放映单位在演出场次、演出收入方面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市室内影院、剧院增至34座,其中新建农村集镇影剧院8座。90%的乡镇在其所在地建起了露天剧场。电影放映设备数量增加,并不断得到更新。市、县8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相继成立。一批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错误处理的人员,经落实政策,重返文化战线工作。社火、皮影、木偶、剪纸、刺绣、民间唢呐等活动再次活跃起来。全市95%的乡镇每年至少要举办一次乡会。至1985年,全市有业余剧团32个,皮影、木偶队120多个,社火队490多个,唢呐班50多个,乡镇文化站125个。

这个时期,还成立了庆阳地区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发展会员229名,年平均创作各类文艺作品1300余件(不包括书法),其中在省级以上出版、发表、演出、展出、播放120余件,在地、市级发表、演出、展出500余件。随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落实及区内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化作为一种商品的观念逐渐被许多人所认识和利用。与此同时,地区和各县相继成立了文化市场管理机构,促进了新时期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十五”期间,庆阳市的文化工作在全省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多年来位次靠前,近五年连续获得一等奖。全市有12个乡镇被命名为市级文化先进乡镇,有7个乡镇被命名为市级民间艺术之乡,正宁、西峰、庆城三县(区)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甘肃省文化先进县,西峰区寨子乡文化站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

(一)文艺创作演出成绩斐然。近几年来,共新创作各类剧目100多部,其中,大戏29部,小戏、小品66 部,电视剧4部,电视文学剧本1部。上演新剧目38部,获市级以上奖励的30部,占上演剧目的80%。有13部剧节目在全国和全省获100多个奖项。现代陇剧《陇东娃》、通俗陇剧《黑白人生》、眉户剧《总盼月儿圆》、《高山情》、秦剧《李梦阳》等7个剧目在国家和全省各类评奖调演中共获53个奖项。小戏《抬轿》、《审狗》在全国第七届群星艺术节中分别获优秀奖,在全省群星艺术节中分别获银奖和铜奖,《黄花情》获第17届全国曹禺戏剧奖。2005年元旦前后举办了全市第五届新创剧目调演,推出了《香包情》、《教坛保尔》、《皮影缘》、《风情雨露》等优秀新创剧目。大型现代陇剧《绿叶红花》代表甘肃省参加第八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荣获金奖,并于2006年晋京汇报演出,开创了我市自建国以来文艺演出团体晋京演出的先河。

(二)群众文化丰富多彩。近几年的春节社火汇演在全省的“文化春节”活动中独树一帜,地方特色浓郁。各个层次的创作、演出、展览在全国全省举办的相应活动中多次获奖。特别是连续五届香包节的成功举办,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很大的影响。中国民俗学会正式命名我市为香包刺绣之乡、徒手秧歌之乡、民间剪纸之乡和窑洞民居之乡、周祖农耕文化之乡、荷花舞之乡,命名五蝠皮鼓为庆阳一绝,环县为皮影之乡,西峰区温泉公刘庙为华夏公刘第一庙。中国民俗学会、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确定我市为民俗文化及民间工艺美术调研基地;我市还被东西方艺术家协会列为中国民俗艺术教研基地。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还在我市命名了91名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了96名甘肃民间艺术家,市民间工艺美术协会命名了359名市级民间艺术大师。在2002年中央电视台“我最喜爱的西部名城”评选活动中,我市被评为“最有艺术气质的西部名城”。各县区也注重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积极举办特色文化节会,环县成功举办了两届皮影艺术节,庆城县的赤城苹果节、宁县的九龙金枣节、镇原的潜夫文化节等各具特色的节会,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节会的推动下,庆阳香包等民俗文化产品在国内的展出活动逐渐增多,国外市场在进一步拓展,2002年9月甘肃文化访美团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印第安纳州举办的甘肃文化周活动中,庆阳香包、剪纸等民间工艺品初露头角,颇受欢迎。庆阳的知名度在进一步提高。

全市文化系统及有关单位紧紧围绕“节节有演出、处处有亮点、年年有创新”的工作思路,利用一切条件和机会,举办各种演出活动。近几年来,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迎十六大、撤地设市、市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的召开等活动,精心组织举办了优秀青年演员大奖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专题文艺晚会、《辉煌二十年》文艺展演等一系列歌颂党、歌颂祖国专题文艺演唱活动,共演出剧节目200台(场),演职人员达万人以上,演出节目1000多 个,观众20多万人次。此外,还举办多场明星演唱会,并有甘肃省情系陇原艺术团、西安市歌舞剧院以及国外演出团体吉尔吉斯坦国歌舞团、俄罗斯乌德穆尔特国立芭蕾舞剧团也应邀来我市演出。还有省敦煌艺术剧院与省歌舞剧院的精品力作《丝路花雨》、《天马萧萧》也在我市多次演出,特别是中央“心连心”艺术团众多明星来峰慰问演出等,直接观众达30万人次以上,大大提升了我市群众文化生活的品位,促使我市文艺演出进入了新的辉煌时期。全市注重发挥文艺专业人才的传、帮、带作用,每年组织文艺人员深入农村进行文艺辅导,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参与人数和演出场次,送图书、写字、作画数量多,影响大。省上确定的知识工程也在逐步推进。全市的节日文化、社区文化、庭院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老年文化、军营文化等各类文化活动呈普及的趋势,在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三)文化产业蓬勃兴起。近几年来,全市围绕庆阳民间民俗文化,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精心培育各类文化市场,全市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已组建生产营销民俗文化产品的企业104家,从业人员54232人,生产营销总件数为447万件,生产总值或营销额达到5509万元,多次在全省介绍经验,在2005年被甘肃省文化厅确定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对外文化交流活跃,曾在澳门、北京、杭州、天津、格尔木、深圳、青海、兰洽会、西交会参展50多场次,小批量的民俗文化产品还在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意大利等国家展销。庆城县赤城乡文化站成立的民间工艺美术公司、西峰区寨子乡文化站的庆阳民俗工艺开发中心、西峰区民俗艺术研究所、华池县以民俗文化产品经销为主的巧儿公司等以民俗文化艺术品为主的文化产业实体在竞争中不断发展,逐步成为特色文化产业的支柱。在特色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市上积极筹备成立了庆阳市民间工艺美术协会和庆阳市民俗学会,为做大做强特色文化产业并保持其持续发展作了有益的探索。2006年5月全省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现场经验交流会议在我市召开。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显著。我市的“庆阳香包绣制”、“庆阳唢呐艺术”、“环县皮影戏”3个项目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环县皮影被列为全国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10个试点之一。“陇东红色民歌”、“庆阳香包刺绣工艺”、“庆阳剪纸”、“西峰唢呐文化”、“西峰荷花舞”、“环县道情皮影戏”、“华池南梁说唱”、“合水面塑风俗”、“陇东窑洞民居文化”、“道情戏”、“周祖祭奠”、“公刘祭奠”12个项目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10月,文化部在我市召开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议,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讲话中对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第二批国家级名录项目的申报我们从已公布的12个省级名录中遴选出8项,已上报到文化部。第二批省级名录项目的申报我们从已公布的市级名录中遴选出12项,已报到省文化厅。第一批市级名录已由市政府公布,共8类23项61个子项。8县区县级名录已经全部建立,第一批总计公布10大类189项。

(五)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十五”期间,全市新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11个,投入资金2200万元以上,新建集文化、娱乐、休闲、集会于一体的文化广场8个,各渠道先后投入资金1亿元以上,搬迁修复文物景点5处,投入资金600万元以上,预计各渠道投入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达1.5亿元左右,是“九五”期间投入的20倍以上。西峰、庆城、合水、宁县、华池、环县相继建起了文化广场,各县(区)注重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庆城县建成周祖森林公园;华池县建成了双塔森林公园;镇原县建成王符纪念馆、潜夫山森林公园;合水县建成古石刻艺术博物馆;西峰区小崆峒碑林画廊已经落成。环县道情皮影博物馆建筑面积5429.36平方米,投资1200万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庆阳市民俗博物馆工程计划投资2500万元,建筑面积12814.33平方米,到位资金1150万元,今年3月份开工建设,止目前,四层已经封顶(共五层)。西峰剧院维修工程,计划投资300万元,即将竣工。

(六)文化市场管理趋于规范。全市现有“网吧”180家,从业人员559人;娱乐场所52家,从业人员329人;音像出租、零售门店147家,从业人员171人;书刊零售、出租135家,从业人员239人;业余文艺演出单位12家,从业人员200人;印刷业63家,从业人员326人。全市文化市场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共组建文化市场稽查队9个,稽查人员29名,特邀监察员9名。通过制定《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程序》、《庆阳市印刷业管理制度》、《庆阳市图书报刊零售出租经营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了文化市场培训制度、上岗合格证制度、举报公示制度、督查督办制度等四项制度。并且,加大力度,整顿规范文化市场。深入开展网吧专项整治行动、音像市场“金风行动”、清查出版物市场等“扫黄”“打非”专项治理活动,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努力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加强文化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文化市场不断繁荣,健康发展。

(七)文博事业逐步发展。我市是全省的文物大市,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遗存十分丰富。现已有各类文物单位2702处,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在这些文物单位中,古遗址920处,古城址267处,古墓葬538处,古建筑175处,石窟寺67处,古石刻180处,烽火台329处,近现代纪念址73处,近现代名人墓82处,化石点66处,其它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即西峰北石窟寺、西峰南佐遗址、宁县政平塔、华池县东华池塔、正宁罗川牌坊、宁县湘乐塔,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4处。全市现有9所博物馆和l处革命纪念馆,藏品28000多件,其中一级文物199件,二级文物676件,三级文物4938件,等级文物总数达5813件。市博物馆馆藏文物6300多件,其中一级文物49件。庆城、环县、合水、镇原4个县的藏品均在3000件以上。近几年,通过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不断加强文物安全工作,重点狠抓基础性的保护工作,加大文物保护维修工作力度,不断加强博物馆建设与管理工作。使我市的文物工作做到了馆藏文物绝对安全,野外文物基本安全,初步改变了文物工作的被动局面,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也有了新的进步。

(八)积极推进试点,文化体制改革有新突破。认真贯彻党中央、省、市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在陇剧团搞了改革试点,制订了《庆阳市陇剧团改革试点方案》和《庆阳市陇剧团改革试点方案实施办法》,认真开展定编、定岗、定员,通过考试、考核、末位淘汰、竞争上岗等办法,把原有的80人编制核定为72人,一次性压缩编制8人。艺术专业人员和专业技术岗位,一律实行全员聘任制,试点中,共上报分流人员17名,其中,提前退休人员12名,退职人员5名,现审批退休干部10人。其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也进行了一些深入的调研工作。

“十一五”期间,全市文化事业将继续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庆阳市丰富的文化、文物资源,以繁荣艺术创作为中心,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文化生活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多出优秀作品,进一步搞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社会文化全面发展,加大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力度,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规范文化市场,扩大对国内外的文化交流,实现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推进全市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努力建成特色文化大市。

“十一五”期间,全市文化工作的目标是: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主要文艺门类全面领先;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文化竞争实力显著增强;文化人才结构优化,高素质文化队伍不断壮大;文化设施布局合理,现代化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建成;文化工作水平不断提高,文化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十一五”期间,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努力推动艺术繁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力争全市每年推出2-3台优秀新创剧(节)目,各艺术门类有精品问世;切实加强城乡基层文化建设,大力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保护和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大市的品位;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健全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大力开发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大建设力度,建设一批有特色的文化设施;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促进庆阳市对外开放及与各方面的合作;加大对贫困边远地区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实施“文化扶贫工程”,推动县区文化事业协调发展,共同进步;认真抓好人才培养与干部教育,建设一支适应特色文化大市建设需要的人才队伍。源远流长的庆阳民俗文化

庆阳历史悠久,民俗文化底蕴浑厚,远在20万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与中医鼻祖岐伯在此论医,有《黄帝内经》行世,形成岐黄之术的源头。周先祖不、鞠陶、公刘在此“教民稼穑”,开启了华夏农耕文化的先河。举世瞩目的“环江翼龙”和“黄河古象”化石,发掘于境内的马莲河流域。标志着中国旧石器时代古肇始的华夏第一块旧石器,出土于庆阳市华池县赵家岔。开凿于北魏时期的北石窟寺为甘肃四大石窟之一。庆阳历代名人辈出,东汉思想家王符、西晋学者傅玄和明朝“前七子”李梦阳等,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重要影响。这里又是甘肃惟一的革命老区,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于上世纪30年代创建了陕甘边区,成立了西北第一个苏维埃政府,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西北根据地的核心区域,为党中央和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和抗日的出发点,之后,庆阳又成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传唱不绝的《军民大生产》、《绣金匾》、《咱们的领袖毛泽东》3首革命歌曲,就诞生在庆阳。陇剧、荷花舞的故乡也在庆阳。闻名大江南北的《刘巧儿》原型封芝琴,是新中国妇女解放的先驱。这些悠久的历史文化、灿烂的红色文化和独特的民间民俗文化成为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宝贵财富。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再加上庆阳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当其它地方的古文化被后世文化覆盖而淹没时,庆阳却有幸保持了庆阳民俗文化别具黄土高原地域特色的风格和鲜明的艺术个性,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庆阳的民俗艺术蕴藏丰富、品类繁多。其主要的种类有香包刺绣、皮影、剪纸、陇东道情、陇东秧歌、雕塑、编织、纸扎、民歌等等。这些艺术的共同特点是:原始古朴、底蕴丰厚、民间特色浓郁、乡土气息强烈、受外来和现代文化渗透较少、个性突出,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专家学者的关注。其中香包刺绣、皮影、剪纸、陇东道情被誉为庆阳民间民俗艺术“四绝”。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1993年庆城县、镇原县就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2年中国民俗学会特命名庆阳市为“香包刺绣之乡”、“民间剪纸之乡”、“窑洞民居之乡”、“徒手秧歌之乡”,环县为“道情皮影之乡”,西峰区温泉公刘庙为“华夏公刘第一庙”。2003年又命名庆阳市为“周祖农耕文化之乡”、“荷花舞之乡”。同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中国民俗学会、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确定庆阳市为调研基地。2004年,东西方艺术家协会(纽约)、民俗艺术委员会、剪纸艺术家协会、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联合确定将庆阳市列为“中国民俗艺术教研基地”。2006年,庆阳香包绣制、唢呐艺术、环县道情皮影戏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陇东红色歌谣、剪纸、荷花舞、环县道情皮影戏、道情戏、南梁说唱、合水面塑风俗、陇东窑洞民居文化、公刘祭典、周祖祭典等12项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4年,在全国170多个候选城市中,庆阳市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具艺术气质的西部名城”,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经济名片。截止目前,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大师”125人,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的“甘肃省民间艺术家”155人,市级民间工艺大师500人,有民间工艺美术能手数千人。独具一格的庆阳香包刺绣

香包在庆阳很早就有,发现于庆阳市华池县双塔寺的一只保存完好、色艳如新的金代香包,距今近千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宝石链香包。民间收藏宋元明清的刺绣精品、极品、神品多达数百件。庆阳香包刺绣,俗称“荷包”、“耍活子”,或叫做“绌绌”,古时称为香囊,由巧妇能人在农闲时间制作,是亲友邻里间为表情达意而互赠的礼品。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香包已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品和有可观经济效益的商品。广大妇女靠 一把剪刀、一个针线包,坐在炕头上,利用农闲时,可冬可夏,可快可慢,由心制作。庆阳香包刺绣的主要特点是粗犷、原始、古朴、神秘,最具黄土高原雄浑、厚重风格。不同于苏绣、湘绣、川绣那样细腻、华丽、温柔、明快。庆阳香包刺绣的形式繁多,大体可分为佩饰、装饰、喜庆、民用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最具代表性的有香包、挂件、衣袖、披肩、桌裙、枕顶、鞋垫、绣鞋、十二生肖、五毒瑞兽等。针法有其独特的遗传,有平针、长针、短针、扎针、齐针、绷针、叠针、垫绣、补绣、针绣、打节、圆等一系列工序。庆阳香包刺绣不但有其装饰功用,而且有很广的实用价值,与人们的生活系系相关。特别是娶媳嫁女、生日满月、节日庆寿等活动,更是庆阳香包刺绣品的大展览。陇东民歌里唱道:“八岁学针线,十三进绣房。进入绣房绣鸳鸯,百样故事都绣了”。一般女孩十岁左右就开始学针织刺绣到出嫁结婚时,已准备好了自己和新郎的绣衣、绣鞋、鞋垫等嫁妆。娶亲时将这些嫁妆绣品全盘摆出来,找来宾和亲友观看,叫做“摆陪房”。更有趣的和吸引人的是每年的五月初五端阳节,十里八乡的妇女把自己绣的各种香包刺绣品拿到城里大街上展销,大街小巷都挂满了各种各样的香包刺绣品,真是异彩纷呈,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这些用彩色绸缎和棉花包上丁香、山艾、细辛、甘松、雄黄、苍术、白芷等中草药粉面,用彩色丝线刺绣而成,造型逼真、针功考究、色彩鲜艳、香气喷鼻,看上去珠光宝气,惹人喜爱,佩戴于身,美观祥和、避邪除病。庆阳香包有其深刻文化内涵和寓意。如绣的龙、蛇、青蛙、螃蟹、麒麟、金鱼、龟、大象、娃娃鱼、老虎、狮子、蜈蚣、蝎子等包括十二生肖。体现了古文化的遗存,是一种原始图腾的再现。很多绣品图案,寄托着某种特定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情趣。如绣帕上的牡丹象征着荣华富贵、和平美满;绣枕上的喜鹊登梅、鸳鸯荷花比喻婚姻美满,喜庆吉祥;绣巾上的龙凤合欢图又寄托着夫妻幸福和睦的美好愿望。一些民俗更是韵味悠长,贺寿刺绣“寿星”、“童子献桃”等;孩子满月便送刺绣虎枕、虎帽,预示虎虎有生气,虎威压邪;媳妇给丈夫绣鞋垫绣上“正”字图案,暗示要他走正道;给爹妈做耳枕、烟袋、针扎、绣上“福寿”内容的花草图案,以期祝福祝寿;端阳节给小孩肩背上挂上五毒(蝎子、蜘蛛、蜈蚣、蛇和蟾蜍),则意味着以毒攻毒,驱邪除瘴、消灾灭祸、吉祥平安;给男女情人刺绣的香包绣品,表达相互爱慕之情,白头偕老。总之人们通过香包刺绣表达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现在庆阳香包刺绣已名扬四海,远销重洋,成为叫响全国的文化品牌、龙头产业,全市从事香包刺绣的人才队伍已达5万人。巧夺天工的庆阳剪纸

在全国众多的剪纸艺术中,庆阳剪纸与众不同,独具一格。由于庆阳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的文化封闭以及农业生产经济结构,使原始文化形态在这里得以延续下来,传统的陇东剪纸,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和文化。陇东剪纸的总体风格是粗犷、夸张、简括、神秘。构象独特、寓意深遂、古朴原始、生意盎然。

庆阳剪纸基本上分为前塬和山后两大流派。山后派造型古老,剪法粗放,内涵上延袭了原始图腾的纹饰图样,保留了中国最早的文学符号和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从气质、感情、美学上曾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前塬派受汉文化影响比较深,造型讲究工整对称,线条细腻流畅,内涵以历史传统和生活装饰图案的纹饰源流,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品味较浓。

庆阳剪纸是庆阳广大劳动妇女抒发感情的重要方式,也是她们表露艺术才华的最好园地。每逢过年春节、娶媳嫁女和重大节庆活动,女人们就大显身手,用自己的智慧才能,打扫窑洞房屋、装整环境,在突出部位贴上各种剪纸,窗上的叫窗花,门扇上的叫门花,炕壁上的叫炕花、床头上的叫床花,此外还有纸缸花、灯笼花、喜花、寿花、礼花等等,把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屋舍打扮得五彩缤纷,雅俗共赏。这些剪纸的人不是专门从事剪纸的艺术家,也没有深奥的学问和渊博的知识,大都是土生土长很少识文断字的劳动妇女。白天她们在地里劳作,为生计奔忙,唯有晚上或雨雪天,才是他们创造这种艺术精品、抒发美感的最好时间。在不大的炕头窗前和灯光下,母教女,婆传媳,一年年,一代代,因袭和家传着她们的剪纸艺术。

在长期的剪纸实践中,庆阳妇女掌握了丰富的剪纸技巧和表现手法,色彩上有单色、染色、套色、剪绘和烟熏等;剪法上有阴剪、阳剪、阴阳剪、对称剪、折迭剪和随意剪。为了线条的变化多姿,她们还创造出梅花纹、云勾纹、锯齿纹、田禾纹、月牙纹等纹理剪法,她们凭着一把剪刀,一张纸,以大写意的笔调,痛快淋漓地剪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庆阳剪纸的题材极其广泛,日月星辰,山川花木,人物鸟兽,故事传说,凡是女人熟悉的、热爱的、向往的人、事、物、景都可在剪刀下复生,特别是农村家庭院落内的大人、小孩、牛驴骡马、猪羊鸡狗、鸭猫鼠兔,都是剪纸的模特和永久的主题。

庆阳剪纸的内容非常丰富,有表达吉祥喜庆、反映传说民俗的;有反映生殖繁衍和美好爱情生活的;有祈求神兽消灾降福和保佑安康的;有表现原始图腾和承传传统历史的等等,散发着浓郁的黄土高原特有的泥土气味,不仅步入了国家艺术殿堂--中国民间美术馆,而且走向世界,在法国、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展出亮相。古朴神奇的庆阳环县皮影

环县皮影透明度大,立体感强,注重图案装饰,着色对比强烈,造型轮廊以直线概括,俊俏有神。头部造型有千余种,一般采用“五分脸”,即侧面表示法:一道眉毛、一只眼、一耳垂、半面嘴鼻一个脸,其中不少部位保留明清时代脸谱造型,身段也用侧面表示法。环县皮影在制作上选材工艺十分考究,在选材上用上等的优质牛皮,皮质厚度匀称。制作工艺十分考究,经过浸泡、刮剖、平整、描图、雕刻、上色、装订等复杂工序刻制而成。造型以戏剧人物为主,同时兼以布景陈设物,不论人物的头、身、四肢及动物,皆以动感为结构体,既便于演出,又有审美价值,几乎一草一木,一人一物,在“刀法”上都显现出色彩弦晕,刻印着中国远古文化的符号,反映着古代傩面舞的造型特征。

环县皮影又叫道情皮影,他的表演唱腔是以陇东道情为主调,多为一人说唱,众人帮腔,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艺人怀抱渔鼓,手执简板,说唱环境不受场地限制,在田间地头、村舍院落、月光灯影下,均可表演说唱,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每逢节日喜庆,或冬季农闲时节,环县道情皮影戏班,就人抬驴驮,背负肩挑着戏箱乐器,走村串户,演皮影,唱道情,自娱自乐,抒发激情,排遣胸臆,道情皮影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连。

环县道情皮影有着辉煌的历史,1942年,三八五旅宣传队深入民间学唱整理道情,编创了一批新剧目,如《翻身道情》等,广为传播演唱。解放后,陇东道情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3年环县道情艺人史学杰等,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一、二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大会,应邀去中南海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演唱。1958年甘肃省剧团将陇东道情搬上舞台、改创为陇剧。陇剧从此成为甘肃的惟一地方剧种。1987年8月、环县道情皮影队应邀赴意大利参加中意建交25周年演唱会,引起外国友人的强烈反响,1989年中央电视台摄录了专题片在《望长城》栏目播放。

大有可为的庆阳民俗文化产业

近年来,庆阳建设特色文化大市,实施文化带动战略,以民俗文化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以香包刺绣为主的民俗文化产业。通过政府重视支持,新闻媒体的宣传推介和舆论引导,专家学者的关注和倡议,推动了生产销售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四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庆阳以香包刺绣、民间剪纸、道情皮影为品牌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品的知名度,在国内外大大提高,架起了庆阳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国内外几十个团体邀请庆阳香包前往展销,许多商家来电致函要求订货,市场前景看好。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央电视台、《甘肃日报》和诸多媒体以及《欧洲时报》、香港《大公报》、《澳门日报》等均对庆阳进行了深层次、多角度地宣传推介。中国民俗学会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利用香包节,在庆阳举办全国性学术研讨论坛和召开年会。2004年庆阳市代表甘肃省在澳门举办了“申岁满盈西北情”春节民俗展,2006年,庆阳市代表甘肃省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进一步扩大了庆阳文化产业的影响力。现在,“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已成为由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重点支持,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化厅和庆阳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区域时尚文化,成为有重要影响的节会。

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实践,庆阳民俗文化产业的开发已具规模,以香包刺绣为主的民俗文化产品生产已经形成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多种模式。即:“公司加农户模式”、“能人带动农户模式”、“零售运销模式”和“团体会展模式”等。目前,全市生产经营民俗文化艺术产品的正规公司已达 102 多家,小作坊、小公司遍布全市,香包生产已普及到千家万户,较固定的从业人员达 10 万人之多,年生产以香包刺绣、剪纸、皮影为主的各类民俗文化艺术产品约 20 多个大类5000多个品种,特别是香包刺绣品年产量约 500万件以上,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产品畅销国内28个省、市(区),远销美国、法国、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几十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古老的黄土地已逐渐打破封闭状态,一大批庆阳人借助香包“走”了出去,一大批投资人因为香包“走”了进来。如今,在许多地方,人们一提到香包,就会想到庆阳;一提到庆阳,就会想到香包,香包已成为代表庆阳形象的知名品牌。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强力推进,独具特色的庆阳民俗文化产品将同一批包含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品牌一起,融入世界先进文化之林。历史悠久的窑洞文化

董志塬被誉为“天下黄土第一塬”,是世界上黄土层最厚的地方,为营造窑洞提供了先决条件,早在夏商时期,周先祖公刘十多代人曾在这里挖窑洞,建村落,教民稼穑,开创了我国农耕文化的先河,《诗经》称“陶复陶穴”。

窑洞营造简单,省工省料,无须砖瓦,多在塬边、沟边及山崖下挖制,不占用地表土地,可谓是最省钱、最省地、最环保的民居建筑形式,陇东居民在80年代之前的主要居住形式也是窑洞。营造窑洞在当时也算是一种副业,干这一行的通常称之为“窑匠”。“窑匠”所干的活主要为掘崖面、挖窑、箍窑等,崖面通常为10-20米左右,将崖面掘好后可处理成水波浪、一镢倒、乱镢子等多种纹样,窑洞挖好毛筒子后,定线剔削、砌窑肩,土质不好的崖面所挖的窑洞还需要箍,窑洞开一门一窗和一高窗,门窗和高窗便于上下空气对流和采光,也可随时关闭保暖。“窑匠”在剔削时将窑顶削成内低外高状,可使窑内的烟雾能很快从高窗排出。技艺全面的“窑匠”还砌火炕、砌灶台、挖烟囱等。火炕是窑洞民居的一大特色,住人窑洞必有火炕,而不设床,技艺好的匠人砌的火炕、灶台,烧的过程中出烟利、不打倒烟,而且省柴,热量利用率也高。现在的陇东居民在修建房屋住宅时,也有将厨房都做成箍窑的,其原因就是因为窑洞具有保温隔热性能,冬暖夏凉,可使厨房内的水缸等生活用具在冬天不会被冻破。可以看出,窑洞及其营造技艺在陇东居民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窑洞营造技艺是中国农耕文化发展中轨迹性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是我国北方住宿文明的源头,也是人与自然环境争与合的历史见证。然而,受现代居住文化的冲击,独具特色的窑洞民居文化已处于濒危状态,窑洞营造技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和营造技艺已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内涵独特的庆阳唢呐文化

甘肃省庆阳市位于陕、甘、宁交界处的董志塬腹地,习称“陇东”,自古就有“八百里秦川,赛不过董志塬边”之说,粗犷雄浑的高原风貌,相对稳定的文化空间,使这片黄土地形成了丰富的艺术品种,产生了内涵独特的庆阳唢呐文化。

庆阳唢呐又叫“陇东唢呐”,是以唢呐为主奏的民间吹打乐,也称鼓吹乐,属木制(也有部分为竹制)管乐器,它的特点是音量大,音色嘹亮纯净,细腻委婉,演奏技巧丰富,声响连贯顺畅。经历代艺人们不断传承加工,以其为数众多的曲牌、庞大的演奏队伍、广泛的民俗应用、独特的演奏技艺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成为我国浩瀚的民族民间音乐中一个独特乐种。广泛流行于以西峰区为中心的庆阳市的多个县区。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早在明代已广为流传,据明代乐蟠人侍郎韩鼎编篆,清乾隆二十六年由知府赵本植再行修订的《庆阳府志》中记载,鼓吹乐已是明代婚丧习俗礼仪中的一部分。明人沈德符所著的《野获篇》曾言,嘉、隆年间所兴《寄生草》《粉红莲》《银纽丝》等曲牌,在庆阳唢呐中也有同名曲牌。

庆阳唢呐演奏中的配器有“大件的”、“小件的”两种组合形式。其中,“大件的”组合乐器中由两支筒者为f′的bB调中音唢呐领头,伴有打击乐堂鼓一面,铙钹、京镲各一付,钓锣、小锣各一面。“小件的”也叫“细乐”,组合乐器配备:由一支筒音为a2的D调高音唢呐领头,伴有板胡、二胡、杨琴、笛子、三弦,有时还加用自制的土管子(音域在一个八度之内),打击乐配干鼓、暴鼓各一面,牙子、梆子、小锣各一付等。

庆阳唢呐的曲牌,内容丰富,意味质朴,自成体系,独具风格。曲牌中上下重叠式、一部式、二部式和各种自由式(循环体、多段体、联曲体等)除符合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器乐曲结构原则外,还具有独特的程式性特征。其中俗称的“帽子”,即引子,“身子”即一首曲目的主题旋律,“罢子”即尾声(是一种多段体曲式,可根据情况任意增减),“平吹”与“挂音”两个声部的支声织体特征及“对口”旋律的频繁出现和演奏中散、慢、中、快的速度规律也都比较明显。经普查采录的就有1200余首,经筛选入编《庆阳地区民间器乐曲集成》达496首。如《地里兔》、《开门》、《担水》、《宫调》、《抱灵牌》、《雁落沙滩》、《扬燕麦》、《秋季生》、《粉红莲》等常用曲牌。就习俗应用可分为通用曲牌、红事曲牌、白事专用曲牌。

在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庆阳唢呐艺术已发展成为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庆阳“音乐方言体系”,形成了有别于其他鼓吹乐的独特特征,衍变为一个独特的较为成熟的乐种,它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存,是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瑰宝。同时,深深地熔铸在庆阳人民的文化生活中,成为庆阳人民精神的律动和节奏,伴随人的一生。

受省发改委委托,7月21日至22日上午,由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编制组组长王三北、旅游学院副院长高亚芳一行四人组成的调研组,在市旅游局负责同志的陪同下,对我市庆城县、华池县、合水县进行了专题调研。7月22日下午,在庆阳宾馆召开了调研座谈会,会议由市政府副市长刘秉宁主持,市发改委、市文化局、市旅游局及庆城县、华池县、环县旅游局、北石窟寺等单位参加了座谈会。

会上,编制组专家结合我市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对今后五年内庆阳旅游的定位、发展思路及具体实施措施,提出了八个方面的指导性意见。一要深入研究国家战略导向和产业政策,将“国扶四十七条”中关于建设红色旅游示范区、陇东黄土高原农耕文化产业园和民俗文化产业园等项目与现代旅游发展趋势结合在一起,将旅游业和文化、体育、科教、现代或传统农业、现代工业等产业有机融合,科学规划、逐步实施。二要突破行政区划的本位限制,做好区域联动开发和营销。主动向全国红色旅游核心城市延安靠拢,充分利用“陕甘宁”大区域优势,积极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圈,精心策划跨省际精品旅游线路,实现“线路对接、统一营销、资源客源共享、互动双赢”。三要主打红色核心品牌,将其他绿、黄、黑等彩色资源整合在红色概念中,发挥红色旅游的产业集聚效应,促进庆阳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四要加快旅游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解决产业发展瓶颈。认真总结,深入推广“庆城模式”(周祖陵景区资源一体化管理模式雏形),逐步理顺市内各旅游景点的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和收益权的关系,实现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五要整合地域特色资源,有机协调红色、人文、生态、黄土风情等多种旅游资源关系,构建完善产品体系。按照“点、线、面、目的地”的层次和结构设计本市旅游产品,各县资源开发应分清主次,错位发展,防止重复建设和雷同产品造成的开发资金浪费现象,有效发挥资金的放大效应。同时,密切关注交通格局的变化,动态调整产品菜单和线路设计,实现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和产业转型发展。六要将“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和“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两个节会活动进一步品牌化,融入旅游元素,办成全国知名的节会,成为营销庆阳、促进庆阳文化旅游与自然遗产保护开发的有效平台。七要充分挖掘区域文化内涵,创意开发旅游商品。打造庆阳特色旅游商品体系,开发香包、红军杂粮、民俗等系列旅游商品,注册相关商标,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综合收益水平,拓宽、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为此,要制定切合实际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扶持政策和措施,鼓励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八要抢抓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良好机遇,搞好红色旅游基地和旅游试验区建设,精心筛选支撑本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全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重点项目,完成前期规划和可行性研究,积极上报,列入全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

刘秉宁副市长表示,各位专家所提的意见和建议符合庆阳旅游的发展实际,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观点鲜明,思路新颖,听了很受启发。希望编制组在编制全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中,充分考虑庆阳丰富的旅游资源、独特的地位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给予庆阳旅游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多列项目,多给政策和资金扶持。最后,刘市长要求市旅游局要对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整理,及时报送《规划》编制前期所需的相关资料,确保编制工作顺利进行。

第二篇: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

从学校提出课堂文化建设,我一直在思考自己的班级如何做出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学校编纂的一套校本课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其中以经典古文,古诗词为主。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国人不断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粮,从中感悟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友善、包容宽厚、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感悟到诚信报恩、精忠爱国,勤俭朴实,互助友爱的传统美德。我决定探索以经典诵读活动为载体,积极构建学习型语文课堂,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

从二年级起,我开始开展经典背诵活动。首先与家长沟通,以自身体会,与家长在Q群,飞信上充分讨论背诵古文的好处,尤其是小学时期孩子的学业负担相对较轻,能大量诵读,可以有效减轻中学时期的学习压力。常常诵读,也相当于记忆锻炼体操,常常记忆可以锻炼孩子们的记忆力,取得家长们的共识,就等于成功的一半,大部分的背诵是回家完成的,家长是主要的监督者。

我分成几步走:

第一起步阶段:从最简单的五言唐诗开始,先是一周两首布置下去,让学生背诵。到时候检查,检查形式以抽查,互查为主。

第二阶段:背诵《弟子规》,这部分内容比起四行的唐诗来要难背多了,同时也更容易遗忘。我根据内容,分成若干小段,结合学生课业负担,逐步推进。同时不断的复习前面背会的内容。

第三阶段:背诵校本课程之外的比较浅显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加入了一些课外有趣的内容《三十六计》。这里面每一计都是成语,富含古代军事哲理,学生今后生活,写作都能用得上。

第四阶段:古文,例如《大学》、《醉翁亭记》等。这一部分是背诵中最难的部分。

为了展示我们多年来坚持经典背诵的成果,我于二年级下学期,三年级下学期做了两堂公开课,公开课的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1.互动性原则:新课堂文化呼唤着合作学习,新课堂文化下,合作学习的互动观与传统的互动观不同,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将教学互动进一步拓展为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未开发的宝贵人力资源。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于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与同伴的社会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背诵的形式设计多样化:齐背、小组背、大组背、男女生互背,一对一答,开火车每个人轮背。

2.目标性原则:新课堂文化下的课堂教学,都要围绕着三维目标的实现和达成,不仅强调学生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力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融知、情、意、行于一体,兼顾认知、情感和技能多种教学目标的协同达成,在背诵中,孩子们满脸笑意,朗朗背诵,每个人都熟练自如,沉浸在成功,被欣赏的喜悦之中。

3.因材施教原则:新课堂文化理念倡导人本教育。在新课堂文化的实施中,教师应该以人为本,在和谐、平等的教学互动中,既顾及了全面,又照顾到个体。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教师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全体同学。经典背诵的展示过程完全以全体学生为主体,没有举手抢答。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部分好中差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一个诗教最为发达的文明礼仪之邦。几千年来,诗歌灌溉了我们伟大的民族和辉煌的历史,热爱诗歌,诵读诗歌,使千百代炎黄子孙一直沐浴在中华文明的温馨里。然而,毋庸讳言,我们学校近几十年来,对传统的东西抛弃较多,对它的弘扬和发展不够,传统文化的断层现象显得日益严峻。难怪一些仁人志士引吭高问:为什么我们中小学语文教育如此远离诗歌和诗意?(古诗词在语文教育中严重缺失,小学一到六年级课本只收古诗34首)许多有识之士不禁扼腕叹息: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伪劣文化太多了。许多教育界泰斗大声疾呼:培养21世纪需求的人才,传统文化是非补不可的一课。为此,中国文化界耆宿赵朴初、叶至善、启功、张志公、吴冷西、曹禺、冰心、夏衍等于98年向全国政协提出了关于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一所由老舍之子舒乙任校长的“传统文化学校”、“现代私塾”——“北京圣陶实验学校”,于98年9月在北京正式开学。学生入学,除了修习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中小学课程外,还要学习《诗经》、《三字经》,背唱经典古诗150首。同年,中国青基会推出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全国数十万学生踊跃参加。99年春节期间在北京音乐厅举行的“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连演七场,场场爆满。江总书记到会,并在会见演创人员时谈到了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精辟见解,向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发出了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号召。

在这种背景下,我校将 “大量诵读古诗文”课题纳入朝读课程资源开发的探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让中华灿烂文化走进学生心灵,让他们在口诵心惟、含英咀华中受到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菁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珍惜自己民族优秀文化,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这项课题从2006年下半年市教科所批准立项、开题,至今已基本完成实施阶段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下面我们将课题实验的运作情况作一简单汇报。

一、加强实验领导

课题立项后,我们成立了以校长刘大兵为组长,以副校长范守慧、教导主任尹业胜、教科室主任邹先菊为具体操作的课题指导小组,还聘请了县教科所主任朱敬华同志任课题研究顾问。在实验过程中,多次召开课题研究会议,请市教科院兰所长、曹所长作指导,落实本课题的实施和解决实施中碰到的问题。课题组经常跟踪、督促实验工作,对各实验阶段情况及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保证了课题实验规范有序,顺利进行。

二、加强理论学习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学习理论是教育科研的起点和基点。不学习理论就谈不上教育科研,没有理论的指导,教育科研就会陷入盲目性,只能在黑暗中徘徊,劳而无获。因此,我们十分注重抓实验教师的理论学习,经常选编一些与实验课题相关的文章,组织教师学习。通过学习,大家认识到“大量诵读古诗文”这个选题有价值,不仅理论上容易理解,而且在实践上易于操作,实验意义深刻,越研究越有内容,形成了比较强烈的科研意识,增强了完成课题实验任务的信心。

三、扎实开展实验

1、调查研究,制定方案,选编教材。

调查是教育实验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各项实验的基础。在实验准备阶段,我们要求各实验班都要对学生阅读课外古诗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课题组也对部分学生作了关于农村小学生背诵课外古诗情况的问卷调查,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撰写了调查报告。

通过调查研究,在县教科所朱敬华同志、市教科院兰所长、曹所长等同志的指导下,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总体实验方案。在方案中,对课题的提出,理论依据,实验目的作了深刻地阐述,对实验步骤,各阶段工作内容,实验途径,措施等作了详尽安排。

为了使实验顺利开展,针对学生手头古诗读本少的问题,我们按“与教材相结合、与生活相联系、与学生水平相适应、典范与通俗相结合”的原则,力求有系列地选编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240首》实验教材。

2、构建诵读古诗实验模式

在实验中,全体实验员在诵读古诗的意义、方法、途径,激发读诗兴趣,古诗配读,课外古诗阅读指导等方面展开了深入探索,初步构建了“激趣——导法——引背——活用”的诵读古诗教学模式。

(1)激趣。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因此,我们首先注重激发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如在实验的起始阶段,我们给学生讲“诗的故事”、“诗坛趣话” ;先读浅显的诗,使学生感到读诗并不难,尝到读诗的甜头,以此来调动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

(2)导法。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大量诵读古诗文”的关键就是掌握一定的“法”才能完成一定的背诵“量”。因此,在实验中,实验教师都非常注重导之以“法”,具体分三个层面进行:

第一步:学诗授法。就是以课本中的古诗教学为主渠道,注重读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依“法”习得。如在实践中,教师摸索出了按“细读——精读——感悟”三程序进行的自读古诗的一般方法:①知诗人,解诗题;②抓字眼,明诗意;③多诵读,悟诗情。

第二步:配诗悟法。就是学完课本中的一首古诗后,补充另一首便于比较的课外古诗,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使学生逐步体会、巩固读诗的门径。

第三步:展读用法。即充分利用“黑板报”,开辟“每周一诗”栏目,有系列地每周刊出一首古诗,教师稍作点拨、引导,让学生欣赏诵读,自悟其意,自得其乐。

(3)引背。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读诗方法后,我们注重引导学生背诵一定量的古诗。一是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的背诵方法。如“词语组块背诵法”、熟记诗“头”背诵法、联想画面背诵法等,学会了方法,让学生有系列地背。

(4)活用。就是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体验,注意创设一定的情境,指导学生在口头表达中、作文中比较恰当地运用古诗。但我们不作过高地要求,不作硬性规定,以免学生望“诗”生畏。实践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有小部分学生能引用古诗,写出精彩生动的作文。

此外,在指导学生大量诵读古诗文时,我们注意不增加学生的背诵负担,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将古诗文诵读纳入朝读课程,保证教师有时间指导学生大量诵读古诗文;二是利用语文课前1—2分钟时间,让学生背古诗、检查背诵情况。这既保证学生有时间大量诵读,又不增加学生负担。

3、开展丰富多彩的“以赛促读”活动

为了检阅小学生诵读古诗的成果,激发、维持学生的读诗兴趣,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赛诗”活动。学生人人参与,评出班级背诗能手及学校古诗文诵读大王。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读诗成果得到交流、展示、评比,强化了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

四、实验初步成效

“大量诵读古诗文”课题实验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预期的成效,达到了实验目的。具体表现在:

1、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大量诵读古诗文”课题的深入开展,不但拓宽了语文教学时空,而且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后勤工作、校园美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带动了各项课题实验的全面展开。师生精神面貌得到较大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正在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大量诵读古诗文”实验,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兴趣,形成了诵读古诗的良好氛围。很多学生不满足于教师指定的背诵篇目,自己找来其它诗文诵读。二是开拓了学生知识视野,学生知道的“诗的故事”、“诗坛轶事”多了;学生知道、了解的诗人多了;学生背诵的古诗多了。最多的能背诵上百首,最少的能背20多首(弱智除外),在限定5分钟时间内,最快、最熟练的学生能背45首。有的甚至能把《春江花月夜》、《木兰诗》、《将进酒》这样难理解的长诗流利地背下来。三是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并能运用于课外自读古诗。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古诗运用于作文之中。个别学生对写古诗产生了兴趣,从测试、比赛的情况看,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文言感悟力都有较大地提高。

3、转变了教师观念,提高了教研水平。

通过课题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了,教学水平提高了,教研能力增强了。每位教师都撰写了多篇实验论文或实验心得。我们编辑了一本实验成果专辑,可以说,通过课题实验,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锻炼了一支骨干教师队伍。

浅谈经典诵读在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收藏本文

分享

历史的长河自盘古开天地以来,源远流长至今已奔腾浩渺了五千余年,在这段悠久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那些永恒传唱的不朽的国学经典,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这些经典,不仅浓缩着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蕴含着我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质,是我泱泱华夏智慧的结晶,更是指导我们如何做人的典范。故,我中华向来被誉为“礼仪之邦”。然而,从二十世纪开始,由于国际国内诸多因素的影响,使我们的传统文化经历了一场世纪性的浩劫,经典贤德几乎损失殆尽。到今天,我们的物质文明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随处可见人文缺失、谈吐粗俗、人心浮躁、道德搁浅的现象,有时甚至连维系社会的最基本的诚信都成了问题,如何提高国人的素质,就成了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国学大师南怀瑾说过:“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长大后会在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而然的运用出来。至于成年后再读这些书,因为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犹如脾胃不健康的人,即使面对丰盛的美食,也难以吸收其营养了。”因此,许多教育专家,学者纷纷倡导经典的诵读活动,旨在通过诵读培养中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本文共计3页)......[继续阅读本文]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

现今,社会上、校园中的问题青年、问题学生愈来愈多,原因不在智力上,甚至也不是知识够不够的问题,而是文化教养的问题!我们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经典诗文积累甚少。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已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解读它们,传承它们,也就意味着解读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把这些语言文化的精髓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也就意味着在孩子心灵的田园里播下一粒粒传统文化的种子,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了中国灵魂、拥有了民族品格、拥有了伴随终生的“精神护照”。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而物质文化建设则是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上。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思想源泉,同时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能促进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的形成。

1.以经典诵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研究

引导学生进行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终生受益,培养他们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发育努力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

(1)经典诵读有效考级活动的模式的研究

我们已编制了经典古诗文考级的校本教材,要求各年级扎扎实实地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但是我们设想在借鉴其它学校的古诗文考级活动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的减负增效的形势,能探索更有效的活动方式,既培养学生的兴趣又提升实效,从而形成我们自己的活动特色。

(2)经典诵读活动与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研究

我们设想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能根据教材与学生年龄的特点,开设专门的经典诵读的导读课,提升学生经典诵读的能力与良好的阅读习惯,实践并形成经典诵读导读课的模式。

2.以经典文化传承为主色调的校园环境的创设的研究

校园环境的建设是校园文化中的硬件部分,它看得见摸得着,我们的校园面积不大,有一幢新造的教学楼,但校园的美化还是一道空白。因此我们设想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创设以经典文化传承为内容的校园文化墙

自去年9月份以来,我们已着手在校园的部分地块进行了以国学经典为内容的布置,我们想继续收集以勤学、励志、感恩为主题内容的经典文化内容,形成一道以经典文化传承为教育内容的文化墙。(2)以经典诵读为内容的班级环境的布置。以经典诵读的内容、学生诵读的成果展示及其勉励勤学的名人名言为主体的班级环境的布置

3.经典诵读与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相结合的实践与研究

中国经典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传授知识、不是培养能力,而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因此,经典诵读与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相结合,才能真正显示经典诵读的意义。

(1)开展《三字经》、《弟子规》的诵读活动,并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 范养成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

我们将有选择地撷取《三字经》、《弟子规》中的部分内容,根据学生年段的不同,制订不同的背诵要求,并且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达到以读促行的良好效果。(2)结合《二十四孝图》,开展系列的感恩教育

将《二十四孝》图中的总分内容作为校园文化墙的一部分,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二十四孝的解读后,培养学生孝敬长辈、感恩父母的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4.经典诵读促进学生大课间活动

开展大课间活动是学校阳光体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特别是“体艺2+1”活动开展以来,各个学校更是开展得如火如荼。跳绳,作为一项简单易行的活动,被大部会学校采纳为学生必备的一项体育技能。为此我们便设想,将经典诵读与学生的跳绳相结合,朗朗上口的古诗文、民间流传的童谣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边唱边跳的内容,并在全校形成一定的规模,这样可以使跳绳进一步花样化、情趣化、特色化。主要设想:

(1)收集民间流传的童谣及其适于跳绳的古诗词,将其绘编成册,形成《龙游县马叶小学跳绳歌谣集》。

(2)边唱边跳的花样跳绳的探索。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合肥市葛大店小学于2009年5月通过区特色学校评估,被认定为包河区特色学校,当时确定的办学特色为“以少先队工作为抓手的和谐教育”,在当时特色评估的反馈会上,专家们提出该特色过于空泛,不容易出成效。在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和探索之后,我们与家长、社会多方沟通,反思到原校园特色可操作不强,且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上见效不大,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校是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乡镇小学,其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属外来人口。这部分孩子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主要以打工为生,由于生活条件有限,又整日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更谈不上科学地教育孩子,再加上学校大班额现象严重,许多孩子日常行为习惯较差),在汲取周边学校的精华之后,也为了较快地转变学生行为习惯差这一现象,我们果断地将办学特色的方向稍作变更,以“经典诵读”带动学生文化修养、构建终身和谐教育成了我们新的工作方向。

在确定了此特色之后,学校加快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速度,一方面从教师素质突破入手,给教师们进行专题的校本培训,并配备了大量的诵读教本,还在每个办公室安装上电脑,连接网络,方便教师及时查询各类信息,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素质;另一方面从学生入手,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还是大量存在的,一些学生在我们开展经典诵读之前,就通过自学等方式大量的汲取了古典文化的精髓,这部分同学能明显感觉到,个人内涵比较突出;此外,我们也争取到了学生家长及社会的支持,家长们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与文化底蕴非常配合,有条件的家长陪同孩子学习,部分缺乏必要条件的家长也通过多种方式给学生找来相关书籍,供孩子学习使用。

为了让学生们更快的融入到办学特色中,学校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并积极落实:

1、校领导是活动的组织者,语文老师是活动的主要实施者,所有任课教师都是活动的参与者。活动的具体牵头部门是学校教科室及语文教研组,教导处、大队部协助。

2、每班每周都要将诵读篇目抄录在黑板的一角,采用让学生自由诵读与指导诵读相结合。

一、二年级主要诵读童谣、儿歌、《三字经》等诵读篇目,每周背诵一篇,共背诵35篇;

三、四年级诵读成语、谚语、格言警句及部分古诗词诵读篇目,共背诵33篇;

五、六年级诵读《论语》、《大学》、《老子》及部分古诗词诵读篇目,共背诵35篇,三至六年级每周背诵两篇。每生每日做到四诵:晨诵,即每天早晨学生一到校就开始晨读;课前诵,即每堂课的课前三分钟诵读;午诵,即每天中午收听校园广播站播放经典诗文吟诵的音乐作品,学生跟读、跟背、跟唱;路诵,即每天中午、下午放学时,以班级为单位,边走边齐背古诗文。寻找机会让学生多接触经典诗文,多读、多背,从而多用,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在学校形成书声朗朗的良好氛围,并不断巩固学生诵读内容。

3、大胆创新古诗文诵读的方法,尝试开展经典诗文特色活动:教学经典诗文与练笔相结合,以诗促写,通过自创小诗、自编儿歌、改写、扩写、续写、仿写、写“学经典、背经典”的感受、诗文配画,画填诗、办与古诗文相关的板报、专栏、以及个人小诗集等形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文诵读能力。

4、创设一种富有古诗文学习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古诗文学习积累的主题系列活动,开展各类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的古诗文学习实践活动,为学生的诵读提供资源和帮助。

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们欣喜的看到了成效:学生的文化素养明显提高了,文化底蕴加厚了,校园里充满了浓浓的书香味儿,学生的道德情操被悄无声息地陶冶着,真正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包河区 “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中,我校的《读唐诗》节目获得了全区一等奖、在包河区举行的安徽省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合肥市包河区站比赛中,该节目也荣获了三等奖的好成绩。

随着“经典诵读”活动的逐步推进,下学期,我校将在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中,以《中华传统礼仪与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这个课题为抓手,将经典诗文中蕴含的传统礼仪教育融入到各科教学中,并开展以此为主题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逐步了解中华礼仪的内涵,不断调节和修正自己的日常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教会学生懂礼貌,做文明人,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来获取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存在不少困难,第一,师资力量不够,相对于城区或已长时间开展此项工作的学校来说,我校教师的文化底蕴仍然有提升空间,缺乏专家引领,在这里,我也期望我们区教育局、教研室能对我们乡镇学校的专家引领上加大扶持力度,让我们的孩子也能像城区的孩子一样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第二,缺乏必要设施,我校目前缺乏功能用室,一些活动只能限制在教室内完成,这对于学生的积极性仍然是有一定挫折感,当然随着我校新校舍的启动,这些硬件设施将逐步解决;第三,开展的活动不足,在经典诵读教学方面,我们区走在了合肥市的前列,目前为止,我校也只参加了包河区的经典诵读活动,更高层次的活动或者竞赛,我们无缘参与,希望上级主管部门也能多开展活动,这样更便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

校园文化建设,任重道远,乡镇学校的校园文化更是如此,但是我们相信只要一直不停地坚持下去,学校的办学品味、校园的文化氛围、学生的综合素质终能达到教育和谐。

第三篇:2010党员思想汇报:悠久的历史文化

敬爱的党组织:

天,淡淡的笼罩在灰蒙蒙的冷雾之中,冒着严寒和细雨,还有那一丝睡意不耐烦地上了校车,车在冷气中行驶,我也在恶补我那失去的睡眠,而当车门打开那一刹那,当我走进里面的那一刹那,我的心被震撼了,2010党员思想汇报:悠久的历史文化。那古朴而又大气、精美的文物让我们流连忘返。土陶的斑驳、青白瓷的素雅、釉瓷的灵巧、漆器的完整、竹简的细致、食器的可爱、兵器的雄壮、乐器的精美;玉的精致、透明;铜的厚重、沧桑。。。一切的一切,让我们除了惊叹,无法用任何语言表达我们内心复杂的情感。在这博大的文明面前人们都选择沉默,陷入深深的思考直到头猛地碰到玻璃,才想起自己身处何地,只能叹息两个小时太短

我深深为中华深厚的文化积淀赞叹。正是,祖先们的勤劳和聪慧才将中华文明推向世界。我们无法用笨拙的想象感受那精雕细刻下的艰辛。那巨型的棺木那用不褪色的彩漆,那我们无法理解的工具。告诉我们古人的耐心与创造力,他们用手创造了艺术,带给我们巨大的震撼,是现代文明无法带给我们的感动。古代文物是简单的,它们贴近于生活,但同时有做工精美。它们远没有现代科技下物品的

功能齐全。但是你能直接感受到它的耐用。那几千年的暗无天日的侵蚀,丝毫没有损害它们的本质。而现代的工艺品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却如同玻璃般易碎。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飞跃,但是对于人们生活品质与情趣的受益度确实有待商榷。我还深刻记得那些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目瞪口呆的样子和他们崇敬的眼神,中华古代文明无疑让世界惊叹。而我们的现代艺术为何却要为西方文明让道,我们的国货又为何被国人拒之门外,这是不是所有中国人都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呢?

博物馆的文物藏量无疑是博物馆实力的最好见证,省博物馆的文物数量算是相当可观。其中我们还可以惊喜的发现一部分文物是传世的,由个人捐赠的,但是比起那些流失在外,在挖掘过程中被损坏的,以及仍然在地下沉睡的文物,只能算是九牛一毛。不仅是文物在代代相传,朝代更替间难以保存,我们的古典文化也在历史沧桑变化中日渐被忽略,思想汇报《2010党员思想汇报:悠久的历史文化》。我们是不是该早点清醒,尽力去挽回那渐行渐远的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饿财富呢?一趟博物馆之行,不仅给了我丰富的感受,也有太多太多的启示…….我们常常认为历史、人类社会是在步步

向前的。我们习惯用今天的发达嘲笑昨天的落后。我们习以为常的用世世代代的祖先共同为我们创造的文明去生活,我们是活在无数人肩膀之上的,却以为自己有多么的高大。看到那世界上最精确的乐器——编钟。那用手镂空的木器,我们心生敬畏。但是这个世界需要我们敬畏的东西太多,我们当代大学生是不是应该用一颗谦卑的心去看待他人、看待生命呢?

我们对中、西方文明的态度常常走入极端,现在我们崇尚西方的生活方式,过洋节,穿洋装,习洋文。汉族成为最没有特色的名族。我们坚信中国要走向世界,我们的文化必须先走向世界,而我们自己都把自己的文化束之高阁。好像只有在课本、博物馆、电视里才感到它们清晰的存在。中国的企业如何发展,它不应该仅仅为别人生产,要为自己的文化生产。真正让祖先的财富变成我们的财富。这次实践课也为我们的党校培训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在我们党的领导之下,我们的文明高度发展,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要时刻铭记我们的历史,在发展中体现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的发展方针。我们的历史文化的多元也启示我们在进行各项学习的同时,要认真借鉴历史发展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在党

的领导下,使这种文化发扬流传。

汇报人:gzzongjie.cn

2010年2月19日

第四篇:我们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

学书法的苦与乐--翰墨童年

我们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书法就是其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小学三年级,我们开始接触书法。在学习的过程中,酸甜苦辣,各味俱全。还记得一开始,老师先教我们握笔,我不知道怎么握,一把抓起来,就像拿着蜡笔一样,老师一看,笑着说:“毛笔不能这么抓,要这样握着。”边说边给我们示范起来,现在想想,我仍忍不住想发出笑来呢!

学会了握笔,老师就教我们基本功了,从最简单的横竖撇捺写起,每一笔都要一遍一遍反复地练,直到老师满意为止。写着写着,一开始对书法的新鲜感荡然无存了,随着而来的是枯燥乏味,我渐渐不认真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也马虎应付了事。

一次,又上书法课了,老师指导了一番后就让我们自己写了,老师下来巡视指点。我拿起大笔一挥,用不了十分钟,就临摹好了这节课的两张作业呢!坐在那儿转着毛笔把玩,不料,一个不留神笔尖一甩,惨了,溅了一桌的墨汁,我又羞又急,急忙收拾残局。这时,老师走过来,一边帮我收拾桌子一边问我:“你写好了吗?这么快,来,给我看看!”听着老师关切的语气,我羞涩地翻开了作业本,老师一看我那“不堪入目”的大字,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语重心长地说:“杜瑾,学什么东西都要有耐心,你知道吗,大书法家王羲之练书法时,他的毛笔足足染黑了三池水呢!别忘了'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呀!”

听了老师一席话,我惭愧无比,重新拿起纸,认真练了起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也时时鼓舞自己,认真向老师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字越写越“有模有样”了!

写书法有苦也有乐,我知道“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肯努力,就会收获到沉甸甸的果实!

从小,我就对书法情有独钟。妈妈从事装裱行业,有不少字画,我也受到艺术的熏陶妈妈问我想学点什么,我毫不犹豫地说:“我想学写字”。小时侯,我看妈妈装裱字画,便用我那稚嫩的小手,在纸上涂鸦,郑重其事地交给妈妈请她装裱。谁只妈妈看了笑道:“ 你要是写的好,我就裱起来。”“ 好。”我说。

于是我与写字结下了不解之缘。写完之后我的手总是冻得麻木,但看到那端正的字时,我就无比自豪和骄傲。

小荷作文网 www.xiexiebang.com

2010-07-02 12:29:36

来源: 亚心网整理

1、提高个人修养与文化素质

学习书法使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综合文化艺术素养,形成书法特长及爱好;写字是小学生的基本技能,写的比一般同学好,容易获得老师的青睐和在班集体的威信,使少儿增加自信心。孩子

2、促进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

书法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对字帖的观察与分析,对书写过程的思考与领悟,对书法习作的评价与反思,将有助于儿童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书写毛笔字能够促进儿童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运用毛笔进行书写,可视为一种操作过程。在这种操作过程中,神经要进行不断地传导,手的操作感觉被及时传递到大脑,大脑的思维活动不断地发出指令,纠正改善着操作过程。幼儿在操作活动中逐步学会了合乎逻辑的积极思考,因此书写毛笔字能够促进儿童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培养孩子的耐力和自信心

许多家长都觉得的孩子特别调皮,静不下来,不利于文化课程的学习,学习书法能使学生提高专注力,因为学习书法需要脑、眼、手全身心的投入,使学生养成专心致志学习习惯。

4、开发智力,培养协调性

5、提高人的整体能力

我们假定有两个人,有相同的学历、经历,从事同样的工作。但是其中一位练过书法,另一位没有练过书法。很可能,前者思考和处理事物的角度、方法、视野和境界,都高于后者,他能用艺术的眼光看待和处理事物,他就很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我们已经发现,在我们周围学习书法的中小学生中间,那些书法写得好的,往往也同时是学校里成绩优秀的学生。

书法被广泛的用于装饰居室,因为书法能表现人格的风度及个性情感,能表达最高境界与情操,它是时代的生命力与文化精神。这种艺术对人的启迪作用,能充分地刺激人的感受,充斥人的视觉,再有脍炙人口的语言,会给人一种心情畅达,精神愉悦之感。一幅好的书法作品,能给人一种启迪和陶冶情操的作用。

儿童学习书法的好处

时间:2011-06-1

4作者:

来源:新东方论坛

我们中国书法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古人聪明和智慧的结晶,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是我国独有的一门艺术.书法有严格的书写法则,少年儿童,尤其是小学阶段,主要是识字,在学习文化的同时又学习书法,既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促进文字书写水平的提高,把字写得更加整洁美观,又合乎规范.

一、提高个人修养与文化素质

学习书法使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综合文化艺术素养,形成书法特长及爱好;写字是小学生的基本技能,写的比一般同学好,容易获得老师的青睐和在班集体的威信,使少儿增加自信心。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书法教育,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书法素养和艺术修养,而且对培养严谨而踏实的学习态度、自觉刻苦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一个人的文化素养,道德情操,性格的形成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促进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

书法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对字帖的观察与分析,对书写过程的思考与领悟,对书法习作的评价与反思,将有助于儿童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书写毛笔字能够促进儿童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运用毛笔进行书写,可视为一种操作过程。在这种操作过程中,神经要进行不断地传导,手的操作感觉被及时传递到大脑,大脑的思维活动不断地发出指令,纠正改善着操作过程。幼儿在操作活动中逐步学会了合乎逻辑的积极思考,因此书写毛笔字能够促进儿童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培养孩子的耐力和自信心

许多家长都觉得的孩子特别调皮,静不下来,不利于文化课程的学习,学习书法能使学生提高专注力,因为学习书法需要脑、眼、手全身心的投入,使学生养成专心致志学习习惯

四、开发智力,培养协调性

书法的练习是一种生动的动态系统,始终要求专注、写好每一个字,都需要大脑指挥手和眼睛配合完成,双手不同动作及其与全身肢体的协调配合。使大脑的左右半球的技能获得同时发展并增进互相协调能力。无数事例证实,学习过书法的孩子,在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显著高于一般孩子

五、提高人的整体能力

我们假定有两个人,有相同的学历、经历,从事同样的工作。但是其中一位练过书法,另一位没有练过书法。很可能,前者思考和处理事物的角度、方法、视野和境界,都高于后者,他能用艺术的眼光看待和处理事物,他就很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我们已经发现,在我们周围学习书法的中小学生中间,那些书法写得好的,往往也同时是学校里成绩优秀的学生。

六、学习书法还应注意

1、由于孩子较小,缺乏自制力,家长尤其要多加关照。不骂、不打,多表扬。你要孩子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这时就要做什么样的人给他看,他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你的影响。

2、孩子写字家长要一直陪在身边,因为这时,他还没有定型,要一个孩子做到非常的努力用功,是不现实的。如果不监督,他很可能会乱写,偷懒,如果动作坏了,反而适得其反。这样家长就会比较累,学生坚持不下去,实际上都是家长坚持不下来的缘故。所以家长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要有足够的耐心。

3、有些好习惯,也要在这时注意培养,比如,不让孩子动作效率过低,做事要强调连贯,有效动作之间的无用动作减少到最低程度,这样,在他上学后,就不至于做事拖沓,作业完成不了,这样,晚上睡觉太晚,家长、孩子都会非常疲惫而造成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的。

4、最后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找个好的书法老师。老师不但对孩子要有爱心,还必须是个掌握教育心理学,能灵活运用正确书法教学和心理疏导方法的老师。

练习毛笔对孩子好处多

毛笔是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与精华浓缩代表。不少家长都会给自己的小孩报一个书法班,但是还有不少家长心中还是会存有这样那样的疑问:例如那么练习书法是硬笔好,还是毛笔好呢?小孩是从几岁练习比较好呢?练习书法到底对孩子有哪些好处呢?书法是一种技巧性很高的艺术,字要写得漂亮且具有艺术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按照学习规律,一步一步的学习,练习、循序渐进,经过长期的练习,才能掌握书法的确要旨。对于小孩子还是练毛笔字好,因为可以锻炼手腕,手指的灵活性,培养孩子的耐心.大多毛笔字写的好的人硬笔字也写的好.那么学习书法的好处到底有哪些呢?

第一,能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和毅力。这个我就不用多说啦,如果没有恒心,书法是肯定练习不好的。

第二,有助于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还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加深了解,可以培养忍耐力,提高审美的能力。

第三,练毛笔字,让孩子更聪明。脑科学研究显示:精细运动有利于大脑皮层的发育。对儿童的大量调查发现,让宝宝练习毛笔书法对大脑右半球认知加工能力的发展有很强促进作用,而普通硬笔书法训练则没有这种效果。神经心理学研究也发现,在非注意状态下,儿童可对周围环境中的信息保持敏感,并逐步学到大量知识和技能。

第五篇:傣族泼水节中国傣族是一支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

傣族泼水节中国傣族是一支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人口近百万,主要居住在云南南部西双版 傣族的新年是泼水节。每年清明后第十天的清晨,人们便沐浴更衣,穿着鲜艳的服装,到佛寺浴佛听经,堆造沙塔,然后互相泼洒象征吉祥如意的水。相传,身上被泼水越多,新年里就越幸福。同时,赛龙舟、丢包、放火花、点孔明灯等活动非常热闹。入夜,人们仍纵情歌舞,笑声不绝。[2]泼水节实为傣族的新年,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为期三至四天。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15日这三天。

泼水节“祝福”:浴佛在“麦日”,一清早人们就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清水“浴佛”--为佛像洗尘。“浴佛”完毕,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水花放,傣家狂”,“泼湿一身、幸福终身”!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洒,笑声朗朗,全身湿透,兴致弥高……泼水节“力量”:赛龙舟赛龙舟是泼水节最精彩的项目之一,常常在泼水节的“麦帕雅晚玛”(第三天)举行。那日,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江上停泊着披绿挂彩的龙船,船上坐着数十名精壮的水手,号令一响,整装待发的龙船像箭一般往前飞去,顿时整条江上,鼓声、锣声、号子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声声相应,节日的气氛在这里达到了高潮…… 泼水节“舞蹈”:象脚舞和孔雀舞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泼水节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规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泼水节的第三天,如象脚舞和孔雀舞等。从七八岁的娃娃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到村中广场,参加集体舞蹈。象脚舞热情、稳健、潇洒。舞者围成圆圈,合着锰锣、象脚鼓翩翩起舞,一边跳舞一边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中姿态为基础,在趣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聚着傣族儿女们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舞者尽情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唱边跳,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狂放不拘,连续跳上几天几夜也不知疲惫。

泼水节“高升”:放高升和孔明灯放高升是泼水节的又一项保留节目。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种烟火,将竹竿底部填以火药和其它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线,常在夜晚燃放。放高升时,点燃引线使火药燃烧便会产生强劲的推力,将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竹子吐着白烟,发出嗖嗖的尖啸声,同时在空中喷放出绚丽的烟火,犹如花团锦簇,光彩夺目,甚是美妙。地上则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议论声、赞美声不绝于耳,好不热闹。高升飞得越高越远的寨子,人也觉得更光彩、更吉祥。

放孔明灯也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入夜,人们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自制的大“汽球”内,利用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一盏盏明亮的孔明灯在漆黑的夜晚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人们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

文化保护泼水节是全面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泼水节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艺术表演能给人以艺术享受,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性。同时泼水节还是加强西双版纳全州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纽带,对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合作交流,对促进全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载庆阳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庆阳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共5则范文)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在千年文明史中积淀了高尚的传统美德和优秀的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一直都是维系我们民族荣辱与共,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并且在社会主......

    中华民族有着注重团结的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精选五篇)

    中华民族有着注重团结的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人民之间相互融合,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共同进步,孕育、培养和形成了一种崇高而朴实的民族团结意识。......

    历史文化

    1.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⑴元谋人 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了两颗牙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经科学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遗物,年代为距今约170万年,考古学家称他们为元谋......

    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国家的“命根” 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乃这个国家独有的精神遗产 ,也就是说对于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特殊基因,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依据,是屹立于世界上的历史凭据。就......

    重庆悠久的历史

    重庆悠久的历史 重庆市是一座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有着悠久历史的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经历200多万年的自然环境演化,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疆域的变更,现已成为我国面积......

    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课题:1.2.1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课程名称:信息技术授课时间:2015年9月日授课教师:艾尔开西 课时安排:1课时 一、 课前三分钟 主题:网络交往要遵守道德? 内容:建设文明、健康的网络环......

    庆阳红色记忆

    《庆阳红色记忆》(纪录片脚本初稿) 【画面】庆阳市各县县城所在地,独特风景,革命遗址等概览。 一、 庆阳市委、市政府概貌等。 【解说】庆阳历史悠久,地域辽阔,物产丰富…… 【出......

    陈庆阳《好人好事》

    好人好事 自从我读了一本书上的二篇文章后,我就一直铭记在心。 5.12汶川大地震时,一位乞讨过日子的老人在早上捐了一位乞讨过日子的老人开始捐了5元,过了中午又捐了100元,捐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