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互联网 ”对我国会计教育的挑战
“互联网+”对我国会计教育的挑战
摘 要:自从“互联网+”被总理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即迅速在各行各业中得到迅猛发展。与各行各业紧密相关的会计行业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也呈现出了新兴的发展趋势。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会计教育摇篮势必要紧跟时代步伐,为培养“互联网+会计”人才提前做好各种准备。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教育;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中国大大小小各类企业都将面临一个迅速调整和剧烈变革的时期,企业的财务部门也将从原来的附属职能部门转变为企业的核心职能部门。在线财务服务、网络财务、云会计及云审计等与互联网紧密结合的新兴领域初现端倪,“互联网+”为会计行业升级、会计职能转变以及会计人才转型等方面都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会计教育摇篮也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互联网+”及“互联网+教育”的提出
国内“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14日,易观国际董事长兼CEO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他表示“移动互联网它的本质,离不开‘互联网+’。在未来,‘互联网+’公式应该是我们所在的行业目前的产品和服务,在与我们未来看到的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结合之后产生的这样一种化学公式。我们可以按照这样一个思路找到若干这样的想法。而怎么找到你所在行业的‘互联网+’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2015年4月13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指出应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战略部署,紧接着各高校不断推出在线开放课程,全面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互联网+”给我国会计行业及会计教育带来的新需求及挑战
“互联网+”对会计行业及会计教育带来的新需求及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互联网+”促使会计从业人员进行转型
“互联网+”时代,会计业务将从传统的“信息处理和提供”转向“信息分析和辅助决策”,从“事后算账”转向“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原本从事简单、重复的会计核算基础业务的会计人员将逐渐被计算机取代,会计从业人员不得不从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进行转变。
2.2 报税普遍互联网化
随着“互联网+”融入到会计行业,增值税发票系统不断更新升级,基本实现了纳税人网络化办税,满足支持了纳税人通过互联网可以实时向税务机关上传开具发票、抄税、报税、网上发票验旧、网上系统更新升级等,减少了纳税人在单位与地税、国税之间往返奔波之苦,大大节约了纳税人的时间成本,提高了纳税人的办税效率。
2.3 互联网的会计电算化平台是未来的趋势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企业势必要改变传统会计的工作空间和模式,使企业能够实时处理广阔的网络范围内的各项业务,通过互联网实现各种远程控制(如远程记账、算账、报账、查账、远程审计和监控等)和事中动态的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电子单据的处理和电子货币的结算。
2.4 专业的、借助互联网的代理记账公司开始出现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颠覆了传统的会计服务、会计信息传播与沟通方式,为代理记账公司提供了全新的业务来源和工作方式。代理记账公司将基于互联网的基础之上,远程进行会计日常业务操作,实现远程填制记账凭证、登记各类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查询账簿和凭证、工商年检、各种税的申报与缴纳等工作内容,以及预算的编制、审核,财务分析与诊断。
2.5 对传统会计教学内容的挑战
传统会计教学内容主要讲授如何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方法,以事后反映为主。“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传统会计的教学内容不再满足企业日常发展的需求,那些简单的事后核算将由计算机所取代,企业的会计人员也将从日常核算等琐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参与分析决策、创造企业价值、为企业战略提供支撑等管理工作。所以会计教学内容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会计核算内容,而是应该融入计算机知识、信息化知识、财务分析与预测、绩效管理、风险管理、战略规划、全面预算体系、资本市场运作等多元知识体系。“互联网+”下我国会计教育的应对措施
3.1 理实一体的创新课堂
3.1.1 移动终端的使用
传统的课堂点名方式往往是教师拿着点名册逐个点名或让学生自行在点名册上签到,这势必会浪费不少宝贵的上课时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少学校教师上课正在逐步尝试利用移动终端进行签到。上课时,学生用户通过点击学生机电脑桌面的程序图标进入平台登录界面,输入自己的用户名(一般为学号)和密码,与服务器建立HTTP连接,通过程序发送包将学生信息发送到教师的服务器端,教师只需在终端查询统计学生签到数据。
3.1.2 进行交互式教学
教师可以针对某一课程或某个主题建立一个讨论小组,成员们可以在小组中表达他们对目前的课程或主题的讨论意见。如果需要,成员们也可以点对点地进行深入的探讨交流。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拟定学习进程表进行自学,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知识点或测试题进行检测。课程网站会自动将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次数、参加的讨论、作业情况等记录下来,供教师或学生需要时进行查询统计。
3.1.3 课堂演示多样化
在“互联网+”下,教师上课不仅仅是靠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而是可以依赖多媒体课件、三维动画、投影仪、音响录像资料、教学模拟软件及教学网站等手段进行教学。此外,还可以依靠互动电影开展教学,让呆板的课件生成生动形象的动画,完美再现办公室、税务局、银行等地点,再设计相应的人物角色,模拟真实的情境,同时嵌入了文本、图像、表格单据及提示板等各种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功能模块。通过互动电影,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不仅解决了教师们光靠枯燥乏味的语言也解释不清的困扰,还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1.4 借助大数据平台开展教育教学
借助大数据平台开展教育教学,主要可以采用翻转课堂、开发微课与Moocs,利用大数据进行行为跟踪分析等措施。
①充分利用翻转课堂开展教学。
“互联网+”时代,教师将优质的会计课程资源、学习管理系统及在线课堂等资源充分结合起来。学生业余时间在家通过互联网去使用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行学习,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再对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探讨。而且,通过利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学生不再局限于原有的课堂空间,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听到最优秀教师的讲课。教师也不再是单纯地教授知识,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如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不断开发微课与Moocs。
在“互联网+”时代,为了使学生取得最佳的自主学习效果,教师需要不断开发微课。教师应提前对每一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并录制成教学视频上传至指定的网站,以便学生自主学习时观看。如《手工会计模拟》中《认识账簿》一节,教师可以用各种实物进行示范,引导学生认识常用的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等各种会计账簿,使其对会计账簿产生感性认识。
教师还应该不断研究开发各种会计慕课。学生可以在上课之前通过观看会计教学视频进行预习,上课时再认真听讲以便于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如《基础会计》课程中如何编制会计分录,不少同学光靠课堂上教师讲解是很难理解掌握的,经常会出现借贷方向相反或借贷科目用错,这时如果有了慕课,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再看视频复习,理解掌握就变得不再困难了。
③行为跟踪分析。
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通过学生的日常出勤、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考试情况等综合数据,分析得出学生的学习行为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如有两位学生,他们在同一次考试中的成绩都低于平均分,我们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平台对其进行原因分析,究竟是因为学习态度问题根本就没有认真学习还是已经很认真学习了但是学习方法不对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如果是学习态度问题,那教师就应该帮助其端正学习态度,逐步提升学习兴趣;而如果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对,则教师应该纠正其错误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良好有效的学习方法。
3.2 加强校企合作
加强校企合作,包括专业共建、真账实训、岗位实习和就业推荐一体化的合作模式。由企业和学校通过线上线下灵活地揉合在一起,将传统的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还应充分利用“云平台技术”创建各类产业基地为学生提供各个会计岗位实训与实习,同时采用“学习行为分析系统”将学生学习及实习的全过程进行跟踪记录分析,以便于学生与企业之间更好地进行双向选择。学校还可以根据“学习行为分析系统”采集的数据进行总结分析,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时隔21年,“互联网+”终成国家意志[EB/OL].http://,2015-04-13.[3]张燕.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3.[4]刘继昀.网络环境下的会计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435-436.作者简介:
张红琴(1978.12-),女,浙江人,副教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第二篇:我国加入WTO后会计面临的挑战
我国加入WTO后会计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向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大门越走越近,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赫然摆在我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面前:加入WTO会给我国会计带来哪些挑战?我们将如何应对?
一、会计环境的巨变
WTO的基本原则和宗旨是:通过实施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等原则,达到推动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加入WTO,必将给我国目前的会计环境带来巨大的变化,而会计环境的变化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又是全方位的、决定性的。
1、政治环境的变化。虽然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决定了不同的会计模式,但是加入WTO后,我国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将更加符合国际惯例,政府工作的重心和国家的一些重大经济方针将有所转移和变化,这将决定下一阶段我国会计工作特征的转变。另外,更加民主的政治环境和连续稳定的政策将为会计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
2、法律环境的变化。法律环境是对会计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力的因素。可以说,不同的法律制度造就了不同的会计体制,如德法等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会计”模式和英美等英美法系国家的“民间会计”模式就有很大的差异。我国总体上属于大陆法系,因而目前我国会计总体上也属“立法会计”模式。但加入WTO后,英美法系的一些惯例必将更多地渗入我国的法律体系,从而必将使我国的会计模式中探入更多的“民间会计”模式的成份。
3、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环境是直接影响会计发展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会计理论的形成、会计规范的制定及会计实务的发展,其根源在于会计环境中的经济方面,也即取决于社会经济结构、经济体制、经济的发展程度和稳定程度、政府基本经济策略和重大经济政策、经济的开放度和国际化程度、经济组织现状、企业筹资体制、企业管理水平等因素。加入WTO后,固然会给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但也必将面临更加残酷的国际竞争,我国经济环境的以上各个方面都将发生巨变,这必将对我国会计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如,企业跨国经营和引进外资的明显增加,我国会计必将朝着更加国际化的方向改革,企业中新的国际会计业务将层出不穷,努力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压力和动力将迫使财会工作为之作出更大贡献,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要求越来越高。
4、科技教育环境的变化。科学技术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强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推动着会计的发展。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必将大大丰富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内容。如,目前以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在欧美国家发展迅猛,我国加入WTO后,电子商务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使经济交易、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以知识及其载体人力资源为主要资产的网上实体(虚拟主体)也必将大量涌现;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工艺流程、成本结构、消耗水平将发生巨大变化,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我国现有的传统会计理论必将受到冲击,很多目前还闻所未闻的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将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其次,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会计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加入WTO后,随着电子商务的更快推广,我国传统的手工记帐方式将更快地全面退出历史舞台,而目前正在实施的电算化会计的网络化程度也将跃上不止一个台阶,从会计的电算化走向会计的信息化,从而对会计软件的开发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三,教育是培养会计人才的途径,也是发展会计理论的基础。社会成员尤其是企业经营者和职工文化素质的提高,还直接影响着会计工作的社会地位和会计作用的发挥。加入WTO后,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既是一名高水准的会计师,又是一名出色的计算机*作员。此外,会计人员还必须懂外语,熟悉国际会计、商务惯例,具有较广博的国际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因此改革教学方法,调整教育内容,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快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已成为 1
正规院校会计教育的当务之急;同时必须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在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客观环境的需要。
5、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我国加入WTO后,西风东渐,国外主要是西方的社会文化观念肯定将渗入我国的经济生活,从而影响我国的会计发展,导致我国的会计模式发生变化。如,在会计管理上,将更加强调行业自律;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上,将更加强调灵活性、可选择性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会计职业上,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和专业水平将不断提高,从而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在信息披露上,偏向于透明公开;在会计处理方法上,强调真实反映,保守程度降低等;在会计观念上,会计人员将逐渐树立风险观念、外向经营观念、遵从国际惯例的观念。
二、会计理论的重构
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运行体制和机制将逐步与WTO的原则接轨,从而深刻地影响我国会计理论体系,导致我国不少会计理论的重构,我国会计理论界必须对此加以认真研究。
1、会计规范体系的统一。目前我国会计的直接规范体系包括三个层次:(1)会计法;
(2)企业会计准则;(3)会计制度。根据WTO设立协定第16条第4款规定,所有会员国的法规应与WTO的国际规范一致。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制定发布了若干项具体会计准则,但大部分仅局限于上市公司应用,其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仍有一定差异,不利于国际间企业经营状况的比较分析,也不利于来华投资合作的外方了解中方合作伙伴的经营状况;我国原有的分行业会计制度的存在又使不同行业的企业可以按不同的制度来提供会计信息(新颁行的《企业会计制度》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这与WTO要求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实行国际间的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不相适应。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建立统一的以会计准则为核心内容的会计规范体系。从这个角度看,《会计法》目前规范的会计行为是否将会有所发展,目前的《企业会计准则》应否修订成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具体会计准则是否应尽可能地注重国际化,削弱国家化,这些问题都需要切实加以研究。总之,随着我国加入WTO,建立健全我国会计规范体系的这一进程不能迟疑,必须加快,原来的时间表必须提前了。尤其是一些受参加WTO影响较大的行业(如电讯、保险、汽车等)可以先行参照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作,具体实施范围及标准的解释权,由财政部把握。
2、会计计量理论的重塑。加入WTO后,随着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增加,企业间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企业的投入将更集中在人员培训、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广告策划、内部管理系统的沟通等活动中,这样,企业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的价值估价和摊销问题便成为企业会计计量的重心课题;电子商务的出现,使企业间的无纸交易日益频繁,这种无纸交易时计量和核算问题形成了企业会计计量时又一个新课题;加入WTO后,伴随着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展和外币折算标准的统一化,为了消除语言阻碍进行财务信息交流,国际会计中公认的三大难题显得更加突出;为了通过国际间产品成本水平的比较,以促进努力降低成本以求提升国际竞争力,我国企业在加速折旧、坏帐准备计提、存货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等谨慎性会计计量方面也必须迈出更大步伐。诸如此类问题的大量出现,都迫切要求重塑我国传统的会计计量理论。
3、会计组织机构的健全。加入WTO后,为了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方面的积极作用,必须按照国际惯例,仿效发达国家企业内部财会机构设置的做法,根据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健全我国企业的会计体系。第一,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和会计工作不是一码事,从而将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部门分立,促使企业既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又做好会计工作;第二,必须尽快提高企业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健全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职能机构,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在把我国行之有效的传统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方法总结出来加以推广的前提下,努力借鉴发达国家的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方面的先进技术和方法;第三,在财务会计中将税务会计分立出来,努力做好税务会计工作;第四,加强企业内审职能,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在监督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
三、会计实务的创新
加入WTO后,企业中新的经济业务不胜枚举,我国企业的会计实务在原有基础上必将面临很多创新。试举几例:
1、人力资源会计业务。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不是取决于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的多少,而是取决于企业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加入WTO后,企业必将特别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配置、利用和维护,人力投资大大增加,这就要求对人力资源的投入价值和产出价值进行必要的计量、核算和反映,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将在企业中得到实施。
2、无形资产会计业务。我国加入WTO正值知识经济浪潮席卷全球,从会计角度看,知识经济的最大特点是无形资产占企业资产的比重显著增加,对一些高科技企业来说,它的比重甚至位居企业资产的首位。据有关资料介绍,经济学中涉及的无形资产多达29项,而目前列入我国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只有六、七项,多数无形资产没有得到确认,导致企业价值计量的不充分。而这种现象在我国加入WTO后与国外企业进行联营、兼并和商务交往时将使我国企业大大吃亏。因此,无形资产的全面计量、核算、反映又成为我国加入WTO后企业会计必须开拓的一个新的业务领域。
3、社会责任会计业务。企业要想长期生存和发展,除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外,还必须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的范围很广,如环境保护、职工福利和劳动保护、职工培训、社区服务、对消费者的售后服务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必须付出一定代价,但从长远看又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基本条件,因此,企业必须进行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和反映。目前西方国家,如法国,社会责任会计搞得很好。WTO对此有明确要求,这也应当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因此,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开展社会责任会计业务就势在必行。
4、国际会计业务。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国际经营活动必将十分频繁,因此,以跨国公司会计业务为核心的国际会计业务必将提上企业会计的议事日程。如,国际会计信息披露、国际合并报表的编制、外币折算、转让价格制订、国际税务筹划、国际管理会计、国际审计等。
四、会计市场的开放
市场准入是WTO的一条重要原则。一旦我国加入WTO,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和会计软件市场作为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一个方面,必将成为外国会计公司争夺的对象。目前,如世界五大会计公司拥有雄厚的资金、优势技术、先进管理、高效服务、悠久历史,都是国内会计师事务所难以比拟的。一旦审计业务和会计软件市场全面开放,必将对国内正处于上升阶段的注册会计师事业和会计软件开发事业形成巨大冲击。因此,如何逐步解决审计和软件市场准入及如何增强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会计软件公司的竞争力是目前我国有关部门和会计界亟待考虑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国只有加强政府规划和引导,实施会计师事务所之间、会计软件公司之间的强强联合,走规模经营之路,并开辟新的更广泛的服务领域,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树立服务信誉,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努力利用熟悉我国会计实务和会计环境的优势,才能既在国内站稳脚跟,而且还可以走出国门,服务于我国的境外投资及向外国提供会计服务,与其他国际会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竞争。
第三篇:知识经济对会计的挑战及其对策
知识经济对会计的挑战及其对策
知识经济对会计的挑战及其对策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知识经济”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热门话题。知识经济不同于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以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工业经济,是一种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型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对会计理念、理论、实务的影响是全方位而又深刻的。
一、现代会计的主要缺陷
(一)资产内容偏窄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资本来发展的经济,以知识、信息等形态独立存在的知识资源,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首位经济资源。而以知识、信息等形态独立存在的知识资源,没有能够在财务会计中的无形资产中完全显示出来。现代会计侧重于反映物质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是不适应的。
(二)会计计量不实
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功能。知识经济中知识和信息成为经济发展的首位资源,若按历史成本计量,许多知识资源的真实价值就不能充分表现,甚至根本就得不到确认。对知识型企业来说,现代会计计量、资产负债和资产负债表已难以反映实际情况,企业的真正价值恰恰是隐藏在现代资产负债表背后的知识资源。
(三)产权观念陈旧
资本雇佣劳动,企业归业主(或股东)所有,这个理论正日益受知识经济的冲击。资本雇佣劳动是现代企业的产权特征,是“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其产权应由人力资本所有者与财务资本所有者共同拥有。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型企业中,最重要的不是财务资本而是知识、信息与创新能力,因此,知识拥有者便成为企业最重要的人,劳动(主要是脑力劳动)占有资本体制比资本雇佣劳动体制更具有生命力。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中的产权主体地位,现代产权观念已不适应。
二、知识经济对会计的挑战
在任何经济环境下,会计既取决于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同时又必须服务于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因此,知识经济的出现和运用,势必带来会计环境的明显变化,并对环境所决定的会计理论与实践等各方面也奖产生极大的挑战。
(一)知识经济快会计假设的挑战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四大会计假定,即会计个体的假定、持续经营的假定、会计期间的假定、货币计量单位的假定。在知识经济时代,已陆续出现了以联营、合资、合伙、股份制等形式组成的公司,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分企业随时可能在短期内解体,这给会计主体的界定带来了困难。而会计主体的多变性,使得人们对一个主体是否在持续经营的辨别上难以分清,再加上企业跨生产、销售、科技的广泛联合(有的是短暂的联合),并随市场要求不断变换联合的对象和范围“借壳经营”的现象大量出现,因而对企业持续经营的假定产生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充分及时提供成为决策者致胜的关键,会计分期的假定满足不了信息使用者随时想利用会计信息做出及时决策的需要,这将会使会计分期的假定发生变更。同时,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的加速发展,国际贸易壁垒被打破,国际金融一体化的时代的来临,讲对货币计量的假定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只是经济对资产计量理论的挑战。现行的资产计量理论与实务,侧重于对有形资产的计量,而对无形资产的计量虽有所考虑但其范围却很狭窄。据有关资料显示,经济学中确认的无形资产有29项之多,而会计学确认的却只有12项,实际工作中真正列入会计报表的也只有6项。在只是经济时代,经济资源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知识资源。知识资源是由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两部分构成,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成为了生产的重要要素,它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所创造的价值大大超过了有形资产。因此,无形资产、特别是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是企业的重要资产。像微软、英特尔这样的大公司,其价值几乎全部体现为它的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上,而房屋、设备、仪器等有形资产相比之下显得微不足道,所以,若将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排除在企业资产形态之外,讲导致会计对企业资源及其竞争能力反映的严重失实。
(二)对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提出了挑战
这是由知识经济的知识化特征导致的。知识化特征主要反映在构成知知识经济对会计的挑战及其对策,知识经济支柱的产业是高智力产业, 即产业发展的知识技术化。高技术产业的特征有五个, 即产业的高度知识性、高度增值性、高度渗透扩散性、高度风险性和极强的时效性。由此形成了三方面挑战:
1、对传统会计成本分类和分配方法提出了挑战。知识经济时代, 产品的生产由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导向型转变为市场和消费者导向型, 产品更加强调个性化。产品中所包含的知识和信息超出产品价值本身, 产品可以卖高价和获取高额利润。因此, 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以及对市场信息的掌握在企业产品增值中占有较大的部分, 而生产部分的增值占有较小。在传统成本管理中, 成本管理的中心是制造成本的管理;而在企业向知识经济企业转变的过程中, 成本管理的重心将转移到对产品研究开发成本和人力资源开发成本的管理上来。也就是说传统会计中成本分配的分批法、分步法等已不适应新
经济形态中产品生产成本分配的要求。知识经济中企业最关注的问题将成为如何运用各种资源, 使知识转化为独特的策略、构思, 进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对收益处理方法的调整。知识经济产品具有较高的增值性, 资产的高速增值必然会产生收益的非稳定性。在传统物质经济形态中, 受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可占有性以及获取交易成本的制约, 企业收益呈有限性和稳定性。在知识经济形态中, 知识产品资源限制约束消失以及可重复使用的特征, 使成本约束的限制不再起作用。在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规律的支配下, 企业收益必然会出现较大的变动, 即企
业收益与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呈正相关。产品市场份额越高,企业收益越大, 反之收益越小。加之企业收益产生基础的模糊性, 给会计处理收益的方法增加了难度。因为收益分配是在所有者、投资者、生产者之间进行的, 由于收益产生基础的模糊性和非稳定性, 使收益分配的合理程度难以界定, 而收益分配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各分配主体的利益。
3、使企业风险处理陷入困境。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收益与风险都体现出极大化特征。据统计, 20 世纪40 年代以前, 一般产品的寿命平均为30 年以上, 50 年代以后,平均在10 年左右;70 至80 年代缩短到5 年。而像电子、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业, 其产品寿命更短。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行业, 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产品寿命周期短, 换代频繁,加大了企业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一个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制的产品不久后即被竞争对手的更先进的产品所替代, 甚至对手研究得更快, 在研究半路夭折。知识经济形态中收益与风险都呈极大化特征。开发研究成功就能获得巨大的收益, 而失败则意味着巨大的投资损失。如何完善“持续经营假设”, 充分研究其存在的前提和必要的外部环境,对加强会计风险管理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 加速折旧法应成为主要、普遍的折旧方法。
(三)知识经济对历史成本原则挑战
历史成本计价方法是会计计量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以知识资产为物质源泉,以知识创新为发展动力,它属于无形资产。在对于无形资产进行计量时,目前还没有一种对知识资本进行计价,使企业财务状况无法准确的对知识资本进行计价,使企业财务状况无法真实反映其资产,这无疑会歪曲和降低知识资本的价值。
(四)对会计模式形成挑战
这是由知识经济的全球化特征所导致的。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具有自然属性的经济, 是一种不受时空和地域限制的开放型的全球经济。消费者能够在地球的任何地方, 利用因特网都能够获得任何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商品和服务。生产厂商也可以从全球获取生产要素, 进行全球化生产。由于会计模式是会计主体反映特定历史时期会计运行的结构、功能、行为等会计实践活动的形式。作为记
录经济运行状态的会计, 经济的全球化特征不仅使经济形态发生了变化, 在会计目标的制定、会计程序与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会计规范体系的颁布、会计报告的形式等方面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会计变革与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充实企业资产内容
资本代表一个企业拥有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知识经济从更宽广的范围上拓展了企业的经济资源,包括财务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将各经济资源资本化,构成知识经济时代的资产内容,扩充了现代企业资产的内容。
(二)更新会计思想和理念,拓展会计要素的范围和空间
知识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上。传统的经济思想重视实物和设备,而不重视知识以及知识的拥有者。会计的一切计量和管理都是围绕着设备、存货和资金等物流展开的。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及其拥有者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核心的资源和资本(P·F·德鲁克,1982),知识已代替实物资本和能源成为经济的主导因素。因此,会计应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思想上牢固树立 “知识第一”的经济理念,设法将知识资产和知识资本纳入到会计计量与报告系统里面,同时对传统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公式进行修正和拓展,以便其能包含知识资本的内容。修正后的公式应为:实物资产+知识资产=负债+实物资本权益+知识资本权益。
(三)重点研究知识资源的计量理论与方法
对知识资产和知识资本进行计量与反映,可以说是会计目前所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具体计量时会遇到以下难题:(1)知识资本能否进行计量?(2)知识资本是知识产品的价值,还是知识本身的价值?(3)知识资本是个人的资本还是企业整体的资本?(4)是按投人基础计量,还是按产出基础计量?对于第一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一个判断标准问题。如果仍坚持会计原来的计量原则,则知识资本就无法计量,因为它本身含有较多的不确定性。但如果采用“合理计量(reasonable measurement)”的思想则知识资本是可以计量的,我们可以用相对合理和精确的方法估计出知识资本的取值区间,应是目前会计改革的一个指导思想。对于第二个问题,从理论上讲知识资本应该包括知识产品的价值和知识本身的价值。但目前会计实务只承认知识产品的价值,如专利技术等,而没有确认知识本身的价值。因此,改革重点应放在对知识本身的价值的计量上。这种价值其实就是知识拥有者的价值即人力资源的价值。至于人力资本是个人的资本还是企业整体的资本,我们的理解是,就会计意义上说,应是企业整体的资本,这才符合会计主体假设的。如果一个人很有知识、才干但末加盟企业,虽然他有人力资本,但这种资本
不属于企业,不在企业会计的计量范围之内。会计计量和报告的只能是属于企业的和同时企业又能够控制的资源。同时应该看到,人力资本的发挥需要企业提供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如果一个人不加入企业,即使他有较多的知识和技能,也很难发挥出来,也只是一种潜在的资源。因此,人力资本只有嫁接到企业主体上,才是一种现实的资源,才能进行计量和反映。对于第四个问题,我们主张按投入基础计量。即人力资本就是在人力资源形成过程中投入的价值。按我们设想,企业的人力资本主要是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为培养人才而发生的培训费和教育费,这是为获取新知识和技能而花费的支出;二是新招聘职工的教育成本,这部分支出也是为获取知识和技能而发生的,只是由国家和个人支付。但是,个人一旦加入企业,企业事实上就间接地拥有了这种知识和技能的使用权,也相应地成为这种教育支出的收益者。因此,企业应按照教育年限和每年的教育成本水平估计这部分人力资源。而引起企业人力资本减少事项也有两项:一是职工调出而发生的摊销;二是由于知识贬值而进行的摊销。
(四)研究知识产品的成本特点,建立新的控制理论与方法
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产品主要是信息产品和知识产品如软件等。它们的成本与物质产品的成本具有明显的不同特征。信息产品的物耗成本低而人工成本高;加工成本或复制性低而研制成本高;成本与收益的关联性差,即信息产品的成本与信息的使用规模无关。这些都决定现行的成本控制理论和方法已不适用,需要建立新的理论与方法。我们认为在建立新的成本控制理论与方法时,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1)研制成本如何控制,会计上怎样处理,是作为资本支出,还是作为收益支出;(2)知识产品的加工成本如何控制,其控制点放在何处;(3)知识产品的成本与效益的关联性如何,连接点在何处,如何建立成本一效益的预测模型。
(五)人力资源会计的变革
现代经济理论研究表明,经济系统的知识水平和人力素质已经成为生产函数的内在部分,成为生产力提高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之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就越大。
综上所述,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首要资本和知识的更新、扩散与应用加速出发,结合无形资产会计与风险会计管理,粗略分析了知识经济对会计创新的影响。由于“科教兴国”是我国的战略方针,我国的经济建设正逐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因此,我国也必将融入到知识经济的大潮中去。
参考文献:
1、(美)安尼布鲁金著、赵洁平译:《第三资源:智力资本及其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陈禹等著:〈知识经济的测度理论与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谢康等著:《知识经济思想的由来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李泽临:《关于成本会计的基点问题》,《财会通讯》2000年第10期。
5、蔡富有,赵启厚.国外知识经济动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6、张卫国,姜涛.知识经济与未来发展[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7、张昭立.山东财税新思路[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8、葛家澍,刘峰.会计学导论[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9、冯桂华.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第四篇:互联网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教育”是现代教育技术所创造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它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学形式、学习方式以及教育科学研究视野的多样化和个性化。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如今,“互联网+”已渗透到课程、教学、学习、教学评价及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互联网+教育”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更多的学校利用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云课堂、云教研等多种信息化形式风起云涌,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变得更加多样化。“互联网+教育”可以把抽象、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直观、具体、形象、生动;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皆可自主学习;能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有助于教师创造更有新意、更有价值的教育方式,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效率;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体验和自主发展等,这些无疑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
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种新型教育方式虽然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一些局限性,但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育方式,“互联网+教育”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容易被动漫、游戏所吸引,而对学习的三维目标要求可能被削弱,从而弱化教育的本质;课改建立的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也可能会被削弱,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也面临被弱化的可能;大量的课件、视频等充斥课堂,往往导致一些教育资源、教育信息技术的滥用和泛化问题;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也可能被“互联网+教育”产生的一些问题所掩盖等。
在新的教育时代,我们既要抓住有利机遇,又要将可能出现的问题转化为前进的契机,让“互联网+教育”中不合理的因素变得合理,使互联网真正为教育服务,以创建一个创新的、良性的、可循环的新的教育生态
第五篇:积极回应互联网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挑战
积极回应互联网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挑战
张 强
2010年10月08日10:03 来源:中直党建网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E-mail推荐: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各种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国与国之间、政党与政党之间纷纷利用互联网,加紧进行信息争夺、意识形态领导权争夺。新形势下,我们党能否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有效驾驭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变化,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文化领域真正发挥主导作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的指导思想的信仰、对党的政治路线的认同;直接影响党的执政基础,决定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因此,我们要高度警惕,从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积极回应互联网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挑战。
在互联网兴起之前,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报刊、书籍、广播、影视作品等,采取的手段是动员集体学习、组织收听收看、辅导讲授等。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单向的,执政党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民众是信息的接受者。与这种传播模式相适应,逐渐形成了集中统一、自上而下的传播体制。执政党主导意识形态传播,控制传媒,对信息进行筛选,防止危害政治和国家安全的信息散布。而互联网产生后,信息发布和传播的方式完全改变了。在互联网上,网民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还是信息的创造者、发布者,可以自主地参与创造,自由地进行交流,传播有关信息,发表意见看法。网络的开放性、多元化和互为主体性,使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观点和“主义”数以万计、无奇不有。各种观念和“主义”都借助互联网在意识形态领域寻找自己的位置,扩大自己的影响。这就为人们获取各种信息、理论观念等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对某一事件或理论动态,人们听到看到的不仅仅是执政党方面的报道、阐释,还会听到看到许许多多、方方面面的信息和观点,造成人们信息选择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所有这些对意识形态原有的宣传功能、教育功能造成强烈冲击。面对冲击和挑战,加强和改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已经显得非常必要和十分紧迫。如何认清网络传播的特点及利弊,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不断提高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成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的重要课题。
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角度来考察互联网对党的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可以说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强烈冲击着党的意识形态安全,又为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全新的物质技术条件。对于互联网的“双刃剑”属性,我们要坚持“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积极适应新形势,尽快掌握新技术、新业务,使之成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
首先,加强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互联网时代社会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和社会文化多样化之间的矛盾。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时刻以保持党的先进性来体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形势越复杂,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坚持唱响网上理论宣传的主旋律,确保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大力加强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形成覆盖范围广、影响力大的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阵地。积极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网上宣传普及活动,引导人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问题,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同时,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要尽可能地代表、综合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要求,这样才能动员、集合起社会上最广泛的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当然,“包容”不是不讲党性、不分主流和是非的大杂烩或无原则的妥协,而是与时俱进地容纳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新观念,合理借鉴世界文明成果。
其次,创新网络传播体制和手段,增强意识形态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科学的理论也需要有效的传播。意识形态除了要具有内容上的科学性外,同时还要保证传播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否则难以为民众所知晓、所理解,自然也就谈不上信仰,无法赢得不同意识形态传播上的争夺战。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也必须不断创新。在互联网条件下增强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就要树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传播新理念,建立开放的传播新体制,实现传播方式的即时性、形象性和互动性,努力扩大和增强意识形态传播的实效。要改变过去那种集中统一的、自上而下的信息管理的体制和手段,代之以开放的、双向互动的传播体制和手段。从传播机制看,应该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新技术手段,遵循信息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建立和完善网络新闻传播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从传播手段看,要在传统的集体学习、面对面辅导讲授、个别谈心等手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电子邮件、静态网页、BBS论坛、聊天室、视频和音频,甚至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等平台来创新党的意识形态传播手段,增强意识形态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最后,充分利用网络阵地,积极推进我国的“网络民主”进程,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民主政治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焦点内容。我们应当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积极推进“网络民主”进程,努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互联网使政府和群众之间有了一条有效的沟通渠道,为政府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提供了支撑和保障。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同志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因此,我们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建立网络舆情快速反应机制,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推进网络民主进程。近几年来,网络在我国的民主政治生活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每年两会期间的“网上两会”和总理对网民提问的积极回应,以及公共事件中网络推动民生问题的解决等等,充分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阵地。
(作者单位:人民日报社/来源:《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