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类学电影的道德底线
少儿不宜夭折 电影分级难产
张艺谋年度巨制《金陵十三钗》登陆贺岁档,很多父母又开始考虑是否要带孩子一同走进影院,在这个没有分级制度的电影市场,父母们永远得不到提示,只能通过四处打听来“审片”,也有父母干脆援引了该片的美国分级——美国电影协会将《金陵十三钗》定为R级,即限制级,这意味着父母担心片中有不适合孩子观看的戏份,从而不会带孩子进影院。这部贺岁片的热映,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电影分级制度的关注。
场景
金陵十三钗吓哭孩子
响响的妈妈和丈夫一起走出影院时,一边平复着自己的情绪,一边庆幸没带女儿同来的决定,尽管事先清楚《金陵十三钗》是大屠杀题材,但影片的暴力展现还是超出了她的预期,以至于在影院中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被这部贺岁档影片压抑得缓不过劲儿来。
这部片子不适合孩子看,是响响妈从同事那里得到的忠告,她特意找到看过影片的同事询问,同事的态度很坚决:“影片里有血腥的暴力,有强奸镜头,有床戏,还有关于妓女的话题。孩子接受起来肯定有问题。”
对于身处中国内地的父母来说,每次有国产大片上映时,他们都会遇到同样的困惑。也有粗心的父母,是带孩子进了影院后才感到后悔。据河南郑州媒体报道,《金陵十三钗》的血腥画面加上影院音效,让不少小观众当场吓哭,只能中途退场。家长们担忧,逼真的视听效果会使恐怖情节更加真实,在孩子心里留下较深的印象。
而在大洋彼岸,电影的尺度问题早已因分级制度而得到解决。据报道,《金陵十三钗》于去年12月23日在美国上演,美国电影协会(MPAA)将此片定为R级,即限制级,要求17岁以下必须由父母或者监护人陪伴才能观看。MPAA给出的评级理由是:强烈的暴力,性侵犯,令人不安的画面和语言。相信看完这部影片的人都会对这样的评价表示认同。
美国
家长组成分级委员会
《金陵十三钗》在美国被定为R级并不算意外,毕竟影片拍摄的是南京大屠杀,如果真实表现当时的场景,必然会有血腥、暴力场面。我国观众熟悉的《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都是限制级影片。张艺谋此前的一部作品《满城尽带黄金甲》,也因“波涛汹涌”和暴力镜头在国外被划分为限制级。
电影分级制度的核心是为了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审查电影内容中的暴力、情色等因素,划分电影等级,以年龄限定影片的观众范围。国际通行的审查标准透明化、确定化、技术化、可预测、可计量。
在美国的分级制度下,放映限制级电影的影院只能允许限定年龄的观众入场,票房收入自然要受到影响,通常票房卖得最好的,都是老少咸宜的大众影片,能吸引一家人集体前往影院,所以有的影院为保证上座率会拒绝一定级别的影片,或者删掉影片中影响定性的粗口或情节。
在美国,由分级委员会评定分级,美国电影协会主席决定分级委员会的主席人选,但无权干预委员会的决定。分级委员会由8至13位来自于不同社会背景的全职雇员组成,他们必须为人父母,而且都是年龄在5至17岁孩子的家长。分级委员会集体观片,独立评估等级,最后的级别经小组讨论后投票决定。除主席外,委员会成员的身份保密。
但近来分级委员会也被曝光存在种种问题,比如包括主席在内的很多委员会成员的孩子都已成年,他们还可能与制片商方面有接触。虽然存在质疑之声,但作为一套可行的制度,美国的电影分级依然得到了70%的家长认可。
中国
新法未涉及电影分级
2011年12月15日,为了大力推动电影产业,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电影产业促进法(征求意见稿)》,对电影市场秩序的各个环节作出了规定。但是,各界瞩目的电影分级制却未见踪影,这意味着目前的电影审查制还是被沿用。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电影审查制,也就是限制电影的一些表现手法,使得影片在所有影院都可以放映,这种成人、儿童“一勺烩”的做法,结果却往往是“两头儿够不着”:
一方面,影片制作者要在创作中同时考虑少年儿童观众的承受力而在影片表现力上处处掣肘;另一方面,不少真正走进院线的影片仍因超出孩子的承受力屡遭质疑。从去年的贺岁片《让子弹飞》到今年的贺岁片《金陵十三钗》,在内地影院,令成年人都瞠目的镜头毫无阻碍地展现在孩子面前。
成人不满足,孩子受不了,是当前成年人与少年儿童共享同样的影视作品的尴尬状况。
电影《南京!南京!》的导演陆川近日在谈及《金陵十三钗》时表示,制作“大屠杀”题材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影片会出现残酷的镜头,因为这就是历史,无法逃避,直面才能展现真实的历史,所以这也带出了另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电影应该分级,分了级才能让观众有选择地去看。
对于实行电影分级制,中国在过去几年一直在探讨,呼声不断。此前曾有消息称,正在制定的《电影产业促进法》含有相关的电影分级内容,但是此次出台的征求意见稿让人们的预期又一次落空。
尝试
“少儿不宜”匆匆夭折
中国电影分级最早的制度尝试是在1989年,广播电影电视部发布了《关于对部分影片实行审查、放映分级制度的通知》,这是中国电影史上首次实行所谓分级,其中规定:对部分影片实行分级制度。明确划定凡有强奸、盗窃、吸毒、贩毒、卖淫等情节的影片;凡有容易引起少年儿童恐怖感的暴力、凶杀、打斗情节的影片;凡表现性爱及性行为情节的影片;凡表现社会畸形现象的影片,属于少年儿童不宜观看。
《通知》要求,凡审定为“少儿不宜”的进口及国产影片,均应在片头加印“少儿不宜”的字样,以示区别,各级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和一切放映单位,均不许组织少儿专场放映,不许租供中小学校少儿观看,对少儿一律不售门票,不许少儿入场(售票、入场时需检验学生证或户口本等有关证件),并不得提供电视台播放。
当年的故事片《寡妇村》是第一部使用“儿童不宜”字样宣传的影片。但此后,“儿童不宜”逐渐成为影片的宣传噱头。时至今日,这个旧规定已无人承认,而新规定一再难产。
官方
还不适宜推进分级制
其实,官方近年来已明确表示中国还不适宜推进电影分级制。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就曾表示,中国进行了大量的国内外市场调查研究,在调研中感觉到,从理论上说,电影的分级可以保证不同年龄、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但在实践中目前还没有看到非常成功的经验,包括国外一些发达的电影国家,在管理的过程中,市场还存在很多难以有效控制青少年观众等进入市场、进入影院、进入网络、进入网吧看电影的情况,在中国市场上目前还不适宜推进电影分级制。
这番话也迎合了分级制不符合我国国情的观点。很多人担心,如果允许电影分级,就意味着官方允许色情与暴力电影的制作与发行,那么渲染色情、凶杀、暴力的三级片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在内地上映。因为分级本身也是一种导向,很容易引导人们去看低级别的电影,所以“少儿不宜”四个字非但不能起到保护少年儿童的作用,反而会成为商家谋取利益的金字招牌。
据悉,此次《电影产业促进法(征求意见稿)》没有涉及分级的问题,也是因为在讨论中,很多家长担心如果中国生产出大量成人电影,但法制不够健全,影院为了追求票房,很可能不顾相关规定,最终伤害到青少年。
声音
电影分级不能因噎废食
作为一名孩子家长,律师王松义认为,分级制度虽然存在一定弊端,但是我国的分级制度可以与国外不同,电影管理部门至少应该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出发,对现有的电影产品进行分类、指导,让家长在选择带孩子看电影的时候,可以得到参考性意见。在目前分级制度缺失的情况下,家长则要尽到“审片”的职责,避免孩子过早接触到对身心有影响的内容。
事实上,恰恰是因为没有分级,内地青少年在影院接受的暴力尺度远大于其他地区的同龄人。因为担心分级制度的弊端,而无视不分级对青少年身心带来的影响,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
1999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规定:“广播、电影、电视戏剧节目,不得有渲染暴力、色情、赌博、恐怖活动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这是第一次见诸法律的涉及未成年人在看电影方面的法条,从这一规定看,应以相应配套法规保证法律实施的完整性。可直到现在,相关法规并未跟进,法律上的空白依然让人困惑。
此次《电影产业促进法(征求意见稿)》提出电影不得含有“宣扬淫秽、赌博、吸毒,渲染暴力、恐怖”以及“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或者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似乎是针对分级制缺失所作出的规定,但是,因为没有细密的分级制度的制约,如此原则性的条款难以界定情色和暴力的尺度,几乎没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涌认为,分级制是电影审查法治化的基础,细密的分级制将使电影分级制中审查标准透明化、确定化、技术化、可预测、可计量,将大大压缩监管部门的自由裁量权,改为依法裁量。王松义律师认为,中国电影分级制度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和现行法律相结合,建立一整套健全的法律机制和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这套法律机制系统中应该包括制作、发行、放映管理的各个环节的管理细则,这也许是一个漫长的立法过程,但我们不能再在原则性的规范上原地踏步。
第二篇:坚守道德底线
坚守道德底线
道德是党性的基础,党性是道德的升华,也就是说:道德的核心是党性,党性是升华了的道德。因此,党员干部加强道德修养,是党性修养的必然要求;党员干部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党性坚强的基本内容。
一、做一个有道德的好干部
值得我们沉思的是,做一个好干部、做一个合格的党员干部的根本是什么,答案可以说是两个字:道德。
1.才是德之资,德是才之帅
德才兼备,要求既不能只重德而轻视才,也不能只重才而轻视德。因为有德无才成不了大事,有才无德必定坏了大事。而在德和才当中,德是第一位的。
2.严格按“20字”标准选人用人
总书记还提出来了好干部的“20字”标准,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勇于担当、清正廉洁。
二、党员干部的道德结构
1.政治品质——处于道德结构的核心地位的
看一个党员干部的政治品质,主要看其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纪律、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方面的表现。
其一,政治方向是党员干部政治品质中第一位的要求,是干部政治品质的核心。
其二,政治立场是政治品质的根本。其三,政治态度是政治品质的基础。其四,政治纪律是政治品质的保证。
其五,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这是共产党人党性觉悟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党员党性觉悟高低的一个标准。
2.社会公德——社交和公共生活中的行为准则
一是文明礼貌;二是助人为乐;三是爱护公物;四是保护环境;五是遵纪守法。
3.职业道德——党员干部的官德
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 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一是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二是热爱祖国、勤政为民。三是公道正派、廉洁奉公。四是谦虚谨慎、勤奋学习。五是求真务实、注重效率。六是科学决策、作风民主。七是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八是顾全大局、团结协作。
4.个人品德——培良良好的道德基因
一是明是非,二是知荣辱,三是培育阳光心态。
看一个党员干部的个人品德,主要是看其是否品行端正、诚实守信、情趣健康。在这里情趣健康又显得十分重要。因为不少党员干部违纪违法,走上犯罪的道路都是从情趣不健康开始的。
5.家庭美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细胞
一是尊老爱幼,二是男女平等,三是夫妻和谐,四是勤俭持家,五是邻里团结。
看一个党员干部的家庭美德,主要是看其是否清正廉洁、不谋私利、严格要求配偶和子女以及其他亲属。
三、砥砺品质,提高本领
总书记强调,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三靠群众支持。
1.明确方向,不偏不邪
一是以德修身,二是以德服众,三是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
2.对党忠诚,服务人民 一是对党忠诚,二是服务人民。3.加强自律,清正廉洁
一、坚持理想信念,夯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廉洁从政的思想基础。
二、不断完善制度,提供廉洁自律、廉洁从政的制度保证。
三、时时防微杜渐,打造廉洁自律、廉洁从政的现实条件。
四、营造廉政文化,创造廉洁自律、廉洁从政的社会环境。
五、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第三篇:道德底线作文
道德底线作文
(一)在几千年“文明古国、礼义之邦”的中国搞市场经济,才搞了十几年整个经济秩序就陷于混乱。毒大米、黑心棉、劣质奶粉„„假货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其坑害百姓之烈,可谓触目惊心。经营者没有道德底线,没有守法意识,唯利是图,见钱眼开。时代呼唤我们遗失已久的“坚守”,呼唤我们坚守住已被物欲之流冲击得残破的道德之堤!
坚守道德底线,首先要做到坚守高尚的品格,司马光在《交趾献奇兽赋》中有言“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可见自古以来,修炼正直的高尚的品格就被视为安身立命的基石。周恩来同志,一生严于自律,为世人所景仰,这是他平生注重道德修养的结果。他年轻时代,贴手书警句于大立镜旁,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旬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纵观周恩来一生,不论局势如何动荡、严峻,他都照镜自勉、坚守高尚的品格,赢得了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尊敬。周总理的事迹,为我们树立了坚守高尚品格的榜样。
坚守道德底线,更要做到坚守道义。正义是道德的核心,是一切社会准则的灵魂。作为真正的人,在面对强暴、威逼、利诱之时,必须毫不动摇地为正义而战!南宋末年,宋都临安被元军攻破,文天祥面对元军高官厚禄的诱惑,毫不动心。元军没办法,只得把他囚禁起来,折磨他,但为了民族大义,他始终没有屈服,反而写下了令人感佩的《正气歌》,最后英勇就义。文天祥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扞卫民族大义。
坚守道德底线,最关键的是坚守个人和民族的尊严。尊严是上帝赋予每个人的最崇高的信物,也是一个国家得以高昂头颅,不被侮辱的脊梁。天津有两个计算机系的高材生,刚毕业就被日本某软件开发公司邀为程序员,开发一个以日本二战为题材的大型游戏,公司答应给予他们丰富报酬。但在得知此游戏的宗旨含有美化侵略的成份,他们毅然辞职。公司加酬谢,他们严辞拒绝:“我们是程序员,但首先是中国人!”就这样,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坚守住了自己的尊严和中华民族的尊严,不论多么优厚的物质回报,都无法腐蚀他们自己坚守的那一方心灵的净土。
坚守道德的底线,应该作为我们对社会的承诺!不论我们面临怎样的社会环境,都应坚守住高尚品格,不使之同流合污;坚守住公理和正义,不使之泯灭于利益和强权;坚守住尊严之碑,不使之有丝毫撼动!在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时,如果说法律是铁壁铜墙,森严不可撼动,那么道德就是青青小草,绿物无声。和谐呼唤坚守道德底线,时代呼唤我们坚守道德底线,先哲们的光辉指引着我们—让我们呵护好心灵的“青草”,使之绿遍十三亿同胞!
道德底线作文
(二)有一种信念叫坚持、是带你走向永远的唯一途径。——题记
在几千年“文明古国、礼义之邦”的中国搞市场经济,才搞了十几年整个经济秩序就陷于混乱。毒大米、黑心棉、劣质奶粉„„假货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其坑害百姓之烈,可谓触目惊心。经营者没有道德底线,没有守法意识,唯利是图,见钱眼开。时代呼唤我们遗失已久的“坚守”,呼唤我们坚守住已被物欲之流冲击得残破的道德之堤!
坚守道德底线,最关键的是坚守个人和民族的尊严。尊严是上帝赋予每个人的最崇高的信物,也是一个国家得以高昂头颅,不被侮辱的脊梁。天津有两个计算机系的高材生,刚毕业就被日本某软件开发公司邀为程序员,开发一个以日本二战为题材的大型游戏,公司答应给予他们丰富报酬。但在得知此游戏的宗旨含有美化侵略的成份,他们毅然辞职。公司加酬谢,他们严辞拒绝:“我们是程序员,但首先是中国人!”就这样,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坚守住了自己的尊严和中华民族的尊严,不论多么优厚的物质回报,都无法腐蚀他们自己坚守的那一方心灵的净土。
坚守道德底线,首先要做到坚守高尚的品格,司马光在《交趾献奇兽赋》中有言“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可见自古以来,修炼正直的高尚的品格就被视为安身立命的基石。周恩来同志,一生严于自律,为世人所景仰,这是他平生注重道德修养的结果。他年轻时代,贴手书警句于大立镜旁,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旬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纵观周恩来一生,不论局势如何动荡、严峻,他都照镜自勉、坚守高尚的品格,赢得了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尊敬。周总理的事迹,为我们树立了坚守高尚品格的榜样。
坚守道德底线,更要做到坚守道义。正义是道德的核心,是一切社会准则的灵魂。作为真正的人,在面对强暴、威逼、利诱之时,必须毫不动摇地为正义而战!南宋末年,宋都临安被元军攻破,文天祥面对元军高官厚禄的诱惑,毫不动心。
第四篇:道德底线和极端个人主义
道德底线和极端个人主义
中华民族的道德标准是不是有一个底线,这我不清楚,但是,几千年来的道德观一直都在受到挑战,是不是道德标准已经到达了它的底线,它已经快要坚持不住了,会有崩溃的可能。
在我们评论别人的道德观时候,都会把自己对传统道德的遵守程度说的天衣无缝,好像只有他才是传统道德的卫道士,稍微对这种传统道德提出疑问的男人或者是女人都是没有道
德的人,凡是向这种传统道德提出挑战的人都是极端的个人主义者,这种逻辑是否能说人?
我们所说的道德,不应该是个人的道德,而应该是整个社会的道德,个人的道德是不应该受到谴责的,只要他的所作所为没有对他人或者社会造成危害,我们就不应该把社会的道德标准强加在个人身上,如果你把自己的道德观强加在了别人生,那你才是没有道德的人。
人类的本性在法律的约束下已经萎缩,但是,在危害降临的时候,人类的本性并不会死亡,如果一个人的本性萎缩到没有任何反应的程度,那么,这个人的本性已经不存在了,一个没有了反应的死人还说什么道德?
我们可以堂而惶之地去讨论别人的道德底线,可以咒骂别人的极端个人主义,可以评击别人的本能爆发,但是,我们更需要真实的本能体现,没有了真实,那就缺乏了一种科学的态度,理想不能代替现实,高尚往往产生在无意当中,英雄产生在偶然,执意地去表现自己的高尚,那是作秀,一味地想当英雄,那是愚蠢,没有特定的条件,就没有高尚的表现和英雄的出现。
一篇文章的出现,说明了作者的观点,如果作者的观点能够引起社会的注意,或者说能够“煽动”到人心,那是作者的成功,文章的水平,我们可以持反对的意见,但不能消除一种真实的声音。
有时候,人们往往在一种社会的偏见面前失去讲真话的责任,但是,在他自己的行动中这种本性和本能都会暴露出来,为什么很多事情我们去做了,还要否认它?为什么很多事情掩盖着它就是高尚的,说出来那就是卑鄙的?这就是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和压制,在法律和道德观念的压制下,人们都在装饰自己,把自己的卑鄙戴上高尚的外衣,招摇过市,迎合那些跟自己一样虚伪的同类,在“社会公德”的大旗帜下去谴责他人敢于暴露真相。
极端的个人主义的标准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但是,社会的现象都存在着个人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我所说的一切是对个人的要求而言,我没有见到过要求老板减低工资的员工,更没有见到过要求自动下台的领导,当然有例外,那是迫不得已,有他自己的难言之隐,要是他的本性还没有彻底萎缩,我想没有这种所谓高尚的人。人们普遍的对社会的分配不公有意见,难道也是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人们哀叹的物价上涨难道也是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人们的要求都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的,这种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的要求也是极端的个人主义?
在我们去讨论道德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时候,最好不要忘记自己也是一个存在着自我的人,也是一个本能没有萎缩的人,不要把社会的公德跟道德混为一体,只要个人的道德没有违反公德,没有对他人和社会造成危害,我们为什么不能坦言,而要戴着虚伪的外衣去骗人
呢?
已投稿到: 排行榜 极端个人主义的重要特征,是个人本位、自我中心、利己主义,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极端个人主义反映在权力运用上,突出表现为用权不公、以权谋私;感情高于原则,关系代替政策,甚至出现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现象。极端个人主义反映在职务提升上,突出表现为在个人名利问题上“盯着干、等着干、比着干”。“盯着干”就是盯着位置干,有的是职务有盼头工作有劲头,反之职务到了头,就觉得再干没奔头;有的是一看到有个“位置”,就觉得该是自己的,如果没有得到这个“位置”,就埋怨领导不公。“等着干”就是消极等调职,熬年头、混日子,安心不尽心,在职不尽责。“比着干”就是在职务上盲目攀比,比高不比低,比快不比慢。极端个人主义反映在利益关系上,突出表现为过分计较个人得失,有利的事就干,无利的事不干;得到表扬沾沾自喜,听到批评乱喊乱叫,甚至争功诿过,追名逐利。
极端个人主义是一种错误的人生观。其危害,一是导致精神滑坡。受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影响,一些同志想职务多,想责任少;想待遇多,想贡献少;想个人后路多,想集体事业少。最终是淡化了理想信念,滋长了落后思想;淡化了服务意识,滋长了名利思想;淡化了进取意识,滋长了享乐思想;淡化了责任意识,滋长了懒惰思想。二是导致权力滥用。权力是一柄双刃剑,用好了,对集体和个人都有益;用不好,既损害集体,也有害个人。少数干部迷恋权力,滥用权力,自以为得意,但最终走向党和人民的反面,也葬送了自己的前程。三是导致纪律松弛。极端个人主义把个人利益与小团体利益凌驾于党和人民的利益之上,对有利于自己的就执行,对不利于自己的就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而导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总之,极端个人主义害党、害人、害己,如果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2006-06-22 10:54:57-检举
现代性问题的根源及其现实意义
在线阅读 整本下载 分章下载 分页下载
【作者中文名】 王华岗;
【导师】 郑永扣;
【学位授予单位】 郑州大学;
【学科专业名称】 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位】 200
3【论文级别】 硕士
【网络出版投稿人】 郑州大学
【网络出版投稿时间】 2003-09-1
2【关键词】 后现代;现代性;先验主体;中国现代性;
【英文关键词】 Post-modernity;Modernity;Transcendental subject;Modernity in China;
【中文摘要】 西方后现代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他们认为现代性带来了困扰人们的许多问题,只有超越现代性,人们才能获得真实的生活意义。于是,现代性问题就呈现在人们面前。后现代认为,现代性问题的核心是主体问题,要超越现代性,必须从批判先验主体这一现代性问题的根源开始。现代性是一种现代精神气质,是指支配现代社会各个领域变迁的规范和理想,它的核心是人的解放和自由、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以及由主体所支配的世
界的发展。理性和主体性是现代性的基本原则。从这一意义上说,现代性追求的是一种启蒙精神,一种能够真正确立主体地位的存在方式,使人类从巫术的、奇魅的或传统的束缚中觉醒出来。迈向理性启蒙的进步过程,就是人类征服自然、获得幸福自由的过程。现代性确立了以个体为中心的主体思想,它深刻地反映在人们的主客二分思维方式之中,它表现为人们对自由和知识进步的向往。后现代是针对现代性的基本原则展开批判的。后现代认为,现代性所开启的以理性为基础的认识论哲学,先验地虚构了主体的存在,把人先验地摆在优先突出的地位,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破裂。现代性问题主要归结为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和人的个体性的丧失。后现代超越现代性是通过否定和...【英文摘要】 The rise of post-modernity has its profound realistic background, post-modernity takes modernity as the origin of the problems that obsess people.And only by means of transcending modernity can people obtain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As a result, the problem of modernity shows itself before mankind.Post-modernity considers the question of subject as the core of modernity, in order to transcend modernity we have to begin with criticizing transcendental subject.Modernity is a kind of modern spirit which...【DOI】 CNKI:CDMD:2.2003.100546
第五篇:坚守道德的底线演讲稿
1在开始演讲之前,先请大家看下面一组图片
看完图片有什么感想
2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内涵
汉语词典,道德指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和一定阶级的舆论约束对社会生活起作用
3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思想基础
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
4道德观下的荣誉感和羞耻感
荣誉感是个体对自己履行社会义务的行为所表达的欣慰感、尊严感和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建立在对理想、完满和善的目标的基础上。
羞耻感既是指社会或他人对背离社会义务的行为的贬斥、谴责等否定性评价,又是指对自己违背社会道义遭到社会否定性评价时产生的自责、悔恨、恐惧或“内向的愤怒” 等心理体验。5在人们的道德观念中,或荣或辱的感觉实际上是个体心理反映,是个体荣誉感和羞耻感的体现。
荣辱的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具有两重性,也有相互协调问题,当两者不一致时,可能会出现道德判断的非常态。
荣耻的评价影响个体或群体行为
6道德观受一定社会风尚、习俗和传统的影响。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道德观,评价道德的标准也各不相同。但
同一时代、同一民族对荣辱的判断标准理当一致。否则,是非颠倒,黑白混淆,荣辱不分,人们的道德底线难以坚守,正常的社会秩序难以维持,社会生活就会出现混乱。
7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对大学生来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就是要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观
道德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间
明荣知辱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
正确对待荣誉和耻辱
在为荣拒耻中不断提高道德修养!!!
8中国一向自认是世界上最文明,最讲道德的国家,所以中国人的道德底线也高的惊人。孟子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杨氏仅仅主张“为我”,墨子仅仅主张“兼爱”,就被孟子斥为“禽兽”。可见我们的道德底线几乎是人性的最高点——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鞠躬尽粹死而后已,舍身取义杀身成仁,这些都是中国人的道德准则。所以我们必须人人尽力,用我们所能发出来的最大声音呼唤新社会下的道德舆论,呼唤不唱高调,切实可行的道德标准,只要从今天开始,从自己开始,新社会下的人们都在心地建筑一条牢不可破的道德防线,那么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复兴将是大有希望的!加油支持吧!!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