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产业发展回顾与2014年展望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2013年产业发展回顾与2014年展望
2013年产业发展回顾与2014年展望
2013年,我国GDP实现了7.7%的较高增速,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0%;第二产业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3%,第三产业取代第二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展望2014年,在外部需求好转,国内需求继续平稳增长的背景下,我国产业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一、2013年中国产业发展情况与总体特征
(一)农业保持稳定增长,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农产品贸易逆差有所减弱
农业生产克服南方高温干旱和北方洪涝灾害的等多种灾害考验,2013年实现增加值增长4.0%,比2012年下降0.5个百分点,农业增长稳定。粮食生产实现连续十年增产,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粮食总产量60193.5万吨(12038.7亿斤),比2012年增产1235.6万吨(247.1亿斤),同比增长2.1%,虽然较前三年的增速稍有回落,是自2004年来的第十年保持增产。土地生产率提高是粮食增产的重要原因。2013年,我国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达到5376.8公斤/公顷(358.5公斤/亩),比2012年增长1.4%,单产提高对粮食增产贡献率为68%。油料、糖料等农产品实现全面增产,畜牧业在经历H7N9禽流感冲击后企稳回升,渔业稳步发展,主要“菜篮子”产品市场供应稳定。与此同时,受国际农产品供应充足、国内农产品出口价格上升等因素影响,2013年农产品贸易逆差同比减少1.1%,农产品贸易逆差增速显著降低。
(二)工业保持持续较快增长,企业效益有所改善
工业生产克服各种困难,实现持续较快稳定增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虽然比2012年增速下降0.3个百分点,仍然增长9.7%。从全年具体情况看,受本轮“换届效应”启动较慢、企业“去库存”周期拉长和“去产能”进度迟缓等因素影响,工业生产并没有延续2012年三季度后国家扩大内需政策下的持续性反弹,工业增速前低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后高小幅波动。从主要行业月度同比增速看,烟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工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下半年上升势头明显,但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等上游资源类行业工业增加值仍然持续走低。与此同时,工业企业效益有所改善,但上下游行业分化明显。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7个行业主营活动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12个行业主营活动利润比上年同期减少,2个行业由上年同期主营活动亏损转为盈利。利润总额负增长的行业主要是采掘类等上游行业,其他一些下游行业如汽车制造业(增长23.7%),医药制造业(增长18.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8.2%)等,都有较快增长。总体来看,工业行业大致形成了上游亏损、下游盈利的局面。
(三)服务业实现强劲增长,服务进出口贸易较快增长
受工业较快增长、居民对服务业消费不断增长等因素影响,2013年服务业实现强劲增长,增速首次同时超过GDP和二次产业增速,同比增长8.3%,较2012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是三次产业中唯一止住连跌势头的产业。服务业内部增长存在较大差异。2013年1—3季度,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实现较快增长,但住宿餐饮业发展速度较慢,各行业的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7.2%、10.4%、10.4%、7.3%和5.1%,住宿和餐饮业垫底第三产业内增速。部分新兴服务业迅猛发展,以文化产业的电影业为例,2013年电影票房收入高达218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8%。受惠于“营改增”政策范围的扩大、《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出台,信息服务业、非传统金融业、健康服务业发展迅速,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业态也不断涌现。与此同时,服务进出口贸易增长较快。服务进出口总额比2012年增长14.7%,其中,出口总额比2012年增长10.6%,增速比上年提升6个百分点;进口总额同比增长17.5%,增幅与上年基本持平。
(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不断推进,产业转移继续有序推进
2013年是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最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第三产业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所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高达46.1%,比第二产业所占GDP比重高了2.2个百分点。工业领域,继续加大对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治理力度,结构调整优化不断推进。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继续在结构调整优化中发挥积极作用。2013年1—11月,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7个百分点,持续高于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科技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深入融合,实现互补发展。以新通信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国家积极引导产业转移有序推进,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发展日益缩小。2013年,国家发改委在前期6个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基础上,批复甘肃兰白经济区、四川广安、江西赣南等3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通过区域差别化政策引导产业转移。2013年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分别为10.7%和11%,分别比东部地区高了1.8和2.1个百分点。
二、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耕地污染等农业资源安全问题凸显,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多发
我国长期奉行数量主导型发展模式,不惜代价提高产量,过度开发农业资源、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农膜、超采地下水、侵占湿地,导致地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农产品安全成为影响农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据2013年环保部发布的《中国土壤环境保护政策》显示,我国30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区中有3.6万公顷土壤重金属超标,超标率达12.1%。另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超过5000万亩耕地为中、重度污染。在河北等小麦产区,部分农业灌溉机井已经打到几百米深,而灌溉方式依然是大水漫灌,过度开采和浪费严重。在当前农业发展方式转型滞后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不健全的背景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多发。2013年我国农产品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超标、非法加工制售肉制品等质量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加重了人们对农产品安全的担忧,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造成较大负面影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数量型增长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模式已经严重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
(二)产能过剩问题依旧存在
2013年,国家加大化解产能过剩的治理力度,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下发了《关于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通知》(发改产业([2013]892号),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造船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但产能过剩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除了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煤化工、造船等传统行业产能大量过剩外,一些近年来政府鼓励发展的新兴行业产能过剩矛盾日显突出,已经引发企业破产倒闭等严重后果。数据显示,2013年1—6月,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8.6%,是2009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最低点。其中,电石、焦炭、水泥、平板玻璃、粗钢、风电设备和造船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于70%,光伏与电解铝的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60%。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突破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藩篱,呈现出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双双过剩的新局面,不同于2000年和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周期性产能过剩”,也不同于2003—2004年和2006年前后在经济过热下产生的“非周期性产能过剩”,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既是长期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导致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落后产能和一般水平产能占较大比重的问题(“结构性过剩”);又有因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投融资体制改革不彻底遗留下来的“体制性产能过剩”;还有因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促进经济增长导致的局部产能过剩问题。
(三)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尽管服务业在2013年实现了数量上的快速发展,但传统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占据服务业主体地位,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大发展的基础仍然不稳固。长期以来,房地产业占服务业比重高居在13%左右,传统服务业中的餐饮、商业零售、交通运输等占服务业比重高达40%左右。传统服务业一方面存在过度竞争问题(可以经常看到商场打折销售等),另一方面受外部宏观环境变化影响大(今年以来受国家政策影响,餐饮业影响比较大);现代服务业如电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会展、信息技术、中介服务、文化产业、研发设计业等对服务业的贡献仍然不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快,但总体占比仍较低且服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务质量仍不高。现代服务业对服务业的贡献偏低,一方面是传统服务业的基数大,另一方面则是存在制约现代服务业大发展的许多因素(有些因素也制约了整个服务业的发展),除了我国工业发展素质有待提高,从而对部分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拉动有限外,服务业税负较重,体制机制还不健全,部分服务业行业进入管制和垄断问题较为突出等因素,制约了服务业大发展。
三、2014年产业发展形势展望
(一)影响因素
1、外贸需求相比2013年有所好转
2014年,各机构的普遍认为,全球经济将延续2013年的缓慢复苏态势。联合国报告预测201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0%;IMF预测2014年全球经济增速有望达到3.59%,比2013年的2.9%高出0.71个百分点。在此背景下,2014年我国外贸需求相对乐观。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已经有所恢复,预计2014年还会继续加速。同时应该看到,2013年以来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疲软放缓,需求偏弱。我国过去5年出口增量的43%来自新兴经济体。预期2014年对新兴经济体的出口仍将不容乐观。结合来自国内的劳动力、环境、汇率等成本的压力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抬头、新兴经济体的需求偏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我国外贸需求相比2013年有所好转,但整体上仍然难以有大的提高,部分出口拉动型产业如纺织、电子、机电等产业的增长相比2013年能够保持更快增长态势。
2、国内需求保持持续稳定增长
投资需求有望保持2013年的增长水平。2014年,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推动的背景下,我国公共投资包括在城市轨道交通、大气和水污染治理、城市排水、保障房(包括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着极为迫切的需求,多种公私合作模式的推广运用将极大地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城市交通运输、公共基础设施和其他服务业投资有望保持较快增长。但由于目前投资基数已经较高,国家正在实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措施,而新的增长点长期技术储备不足,而且国家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投资成本上升,整体上看,实体经济的投资领域的需求并不强。具体来看,新型城镇化建设(轨道交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通、绿化安防、供气供水和污水处理、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管网等)、服务业(铁路运输业、邮政和物流业、健康服务业、养老服务业等)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信息消费行业、光伏产业等)等领域投资空间较大,明年有望实现较快增长。而受制于产能过剩(《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对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领域的产能过剩问题进行了部署)、地方债务风险、房地产等三大关键问题,一些制造业、房地产等领域的投资将有所减速。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仍将保持平稳态势,但增速和2013年基本相当。
消费需求相比2013年将有所加快。2014年,我国就业形势比较稳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财政支出不断向社保、公共卫生、教育、低保等民生领域倾斜,有助于推动消费稳定增长。而且,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消费需求增长和居民消费升级将进一步加快。具体来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信息家电等已形成新的消费热点,文化、教育、医疗、养老和旅游等服务类需求增长迅猛,住房汽车等消费持续增长。网购等新兴业态的发展则有力地促进消费潜能的释放。2014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发挥,消费需求总体保持旺盛态势,相比2013年有所增长。
(二)产业发展态势
整体上看,2014年的产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相比2013年有所好转,产业发展形势将更为乐观些。
1、粮食增产难度加大,农业增速小幅回升
在连续十年增产后,我国粮食产量基数已经很高,继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当前没有全局突破性、区域带动性强的新品种和新技术,2014年全年粮食不具备大幅增产的基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果不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全年粮食产量与2013年可能基本持平。与此同时,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农村改革的全面深化,势必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如果不发生全局性极端气候事件和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全年农业经济有望继续平稳发展,增速也将有所回升,预计全年农业增加值实际增长4.2%左右。
2、工业增速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将在下移中寻找新平衡,将保持8%左右增长
2014年外部国际形势有望逐步回暖,但外部经济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出口对我国工业增长拉松作用将较为有限。国内需求增速有一定增长,但也非常有限。工业领域的产能过剩矛盾彻底化解尚需时日,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结构性问题凸显使工业转型升级成为必然选择。而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仍需等待时机和时间。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条件下,工业经济效益和增速阶段性下移的趋势逐步形成,综合判断,2014年工业增长速度和2013年相当,或将在8%左右增长。
3、服务业发展空间较大,将实现 8.5%左右增长
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为标志,国家大力促进服务业改革,逐步开始探索“负面清单”的投资管理模式,并积极培育健康服务业、养老服务业、信息消费等新的增长点,为服务业进一步大发展奠定了基础。2014年,随着国家通过逐步放开服务业的管制以及“营改增”政策覆盖行业的增多和实施范围的扩大,服务业有望进一步优化内部结构,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力量。预计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约为8.5%左右。
四、政策建议
(一)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以保护农业资源环境为重点,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研究制定农村土地质量保护和管理的专门性法律法规,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尽快全面开展耕地污染治理,建议提取土地出让收入等筹集资金,建立土壤生态补偿基金,专项用于指导农民恢复和提高土壤功能、对污染的农村土地进行补救治理等。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宣传和培训力度,增强农民土壤保护意识。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地下水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农艺措施,积极发展农村用水合作组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推进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划分和分级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对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排放限制,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快完善农产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品价格形成机制,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决定性作用。另外,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综合施策,根治产能过剩问题
治理产能过剩,需要分业施策、多管齐下,综合运用行政、市场的“组合拳”,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一是对部分新兴产业的过剩问题通过采取完善消费环境等方式来扩大需求以缓解过剩问题。二是对于大多数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治理,则主要从供给角度加快推进“去产能化”来缓解。三是进一步鼓励企业并购重组,尤其是跨区域的重组,在税收、信贷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使得相关产业在并购重组中淘汰落后产能,减少过剩产能。四是完善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借鉴发达国家做法,尽快建立落后产能退出的补偿机制及其实施细则,建立激励机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五是要加快完善政府考核机制。把反映能源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程度、社会全面发展情况的指标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淘汰落后产能目标完成情况和措施落实情况纳入政府绩效管理。六是要加强信息预警制度建设,加大产业信息发布的频率和范围。定期公布产品的市场供求信息、各产业的单位生产成本、各类资源价格差异以及相关的政策等信息,来引导和调节市场供求。披露行业的经济技术指标以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的情况,来促使产能过剩行业加快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以淘汰落后产能。
(三)加强体制创新,推动服务业结构调整优化
服务业发展要加快结构调整力度,降低对传统服务业特别是房地产业的依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要把完善体制机制作为当前促进服务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点。按照“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及研发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面向工业生产的现代服务业。一是选择试点,进一步打破邮政、电信、金融、保险、铁路运输等现代服务业的垄断,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相关领域。二是进一步深化服务业“营改增”改革试点,结合服务业不同行业具体特点的差异和改革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及时总结和完善试点政策,推动服务业的税收负担和运营成本降低,增强服务业对优质资源、优质要素和资金的吸引力。三是完善促进新兴服务业发展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的财税机制。要扩大政府采购范围,把服务业领域如公务消费、会展、会议、物业管理、培训、国际机票、公务旅行、公务员体检、企业代理记账等纳入其中,引进竞争机制,面向全社会服务行业公开招标、投标,以刺激这些行业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项目,引导服务业的发展方向。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
------------最新【精品】范文
第二篇:我国鹿产业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建国以来,在各级政府重视支持下,中国养鹿业快速稳步向前发展。而科研单位与大专院校积极参与攻关,鹿科技新课题、新成果推广应用促使鹿产业发展进程。由建国初期不足万头发展至今达80万余头,增长近80倍,并且先后培育8个花马鹿新品种。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养鹿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鹿保定制剂研究推广应用,CA增茸素的推广应用以及鹿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应用,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利用等诸多科研成果推广,都给鹿业生产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一、鹿业发展回顾
建国初期为发展阶段,至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破裂,粮食短缺,控制发展数量,淘汰一批梅花鹿,实行成量饲养。65-76年,十年在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号召下,鹿业发展得到恢复,社队养鹿热潮兴起一哄而上。而受文革错误路线干扰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市场发生变化,鹿茸滞销,社队养鹿全面下马,国营鹿场为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第二次实行减量饲养,淘汰一大批繁育母鹿及低产公鹿,鹿业发展受到极大限制。
这段低谷持续时间较长,1983年-84年第三次实行减量饲养,连续二年打死仔母鹿,出现后十年茸价、鹿价至高不下。1987年以后,对外全面改革开放,加上外贸体制改革,外商纷纷来我国订购鹿产品。
1987年-96年连续10年辉煌,鹿价逐年攀升茸价持续上涨。当然一是政策灵活带动了产业发展,同时也不排除前苏联核污染的影响。
1997年由于东南亚经济**的影响,茸价逐年回落,国际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新西兰、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以及波罗地海沿岸,各养鹿国产业发展迅速,其产品纷纷进入东南亚市场,而且以低价倾销,对我国养鹿业构成极大的冲击和威胁。而我国经销商又通过不同渠道进口驯茸、赤茸达百余吨,严重冲击国内市场。国内制药业投料及市场原茸片,薄茸片其原料全是进口的赤鹿茸、驯鹿茸,获取暴利。
国内养鹿遭受沉重打击,尽管市场变化莫测,鹿业发展历尽喜忧,几经波折。
二、第三次养鹿热潮兴起1、1995年-2004年10年间由于国内各行业转制,粮食就地转化,畜牧业迅猛发展,茸鹿饲养业再次兴起热潮,为发家致富,鹿走进千家万户,股份、私企、个体饲养量成倍增长。从长城内外至黄河两岸及沿海发达省区大量从东北引种饲养,虽然茸价平衡运行,但鹿价持续逐年上升。
2000年-2004年花仔鹿4000-5000元,花成母6000-8000元马仔母1-1.2万,马成母1.5-2.5万元花种公2-12万,马种公3-85万元花仔公0.1-0.5万,马仔公0.6-1万元生产公0.3-0.5万,马生产公0.8万-1.5万元尤其是母鹿炒得更热,价格至高不下。
2、盲目片面一哄而上
由于炒倒火爆,鹿市场一片混乱,有的省份已列为坑农事件,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以老充少,以低充高,一些老龄鹿、病态鹿、清群淘汰鹿大量流入市场。其原因投资方起步错误,图便宜,买贱不买贵,购入劣质鹿,也不排除一买、一卖,伴随*,购入劣质鹿多,优质鹿少,经营亏损,跌价卖掉,所以出现南方个别省区大批梅花鹿降价卖回北方,而北方马鹿返乡,又运回黑龙江,市场一经发生变化,导致今天鹿积压、降价,鹿价与茸价相比,极不符合客观发展规律,使个别养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三、重组鹿群,减鹿增效,净化鹿市,扼制炒倒
市场经济残酷无情,任何一种产品畅销与滞销时相对而言的,优质鹿群是发展产业进程的保证,茸鹿饲养业是高效,长效特色养殖业,具有珍贵、稀有,而且产品具有保健长寿之功效,闻名海内外。
1、国际年需求量300余吨,国内年需求量150余吨不止,面对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茸鹿饲
养业是很有发展的特色养殖业,目前的低谷意味着高潮的到来,沙漠尽头是绿洲。
低谷也不排除几十年来在种群组合繁育上,产品收取加工及营销网络上几个主要环节上存在的问题需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梅花鹿应以7个审定新品种为准,其各有主要突出形状与特点,如枝头大小,肥嫩上冲等茸重性状表现不一,有的适合出口,有的适合内销,有的适合带血加工,有的适合排血加工。总之,利用其高、优质、早熟、晚衰的遗传基因,重新组合选育,加快步伐,走出低谷。马鹿应以审定过的清原天山马鹿为主,及阿尔泰马鹿、塔河马鹿,三大优良品纯繁,或搞二元、三元杂交。坚决控制东北马鹿继续繁殖,或用东北母本改良繁育,当前鹿市场一片混乱,倒买倒卖异常频繁,如个别户,几头鹿,常年都有卖不完的大小鹿,所以应建立防伪标识,条型码及档案。
坚决控制老龄母、低产母、病态鹿继续繁殖,提高繁育质量,繁育优质高效群体,生产高档鹿产品才能占领市场,抵御市场风险的考验。
2、净化鹿市场要打持久战
净化鹿及鹿产品市场需要全社会关注,养鹿单位从我做起,不能再搞鱼目混珠,泥沙俱下的买卖交易。自身着手清群,淘汰一批低产鹿、老龄鹿、病态鹿、亏损鹿、残次鹿,决不能在市场流通,坑害投资者。投资者如果不保持清醒头脑,往往受骗上当,花高价,买低产鹿,加上异地饲养,缺乏经验,导致经营亏损或亏本,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3、地方政府及协会应阻截进口,扼制炒倒。
整顿鹿市场秩序,对那些走私进口的赤鹿鞭、赤鹿茸、驯鹿茸改头换面,冒充花鹿鞭、花茸片,严重冲击国内市场,影响鹿业发展,应予以制止。
整顿鹿市场秩序,对未经批准的名不符、其不实的良种场及种鹿繁育基地实行摘牌,取替那些以假乱真的鹿产品及鹿的营销,应真实注明产品产地,做虚假广告宣传危害之大,个别地方虚假广告琳琅满目,圈里养的却是破烂鹿,长的都是残次茸,以低价或不等的价格向外出售,几十头、几百头,一天添凑够不用愁,投资方往往愿意上当受骗。
养鹿形势是大好的,前景是很有发展的,务必清醒认识目前发展中的转折点,找出差距,求真务实,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找出市场低谷的切入点,开发国内大市场,解决好发展与营销二个环节主要突出的矛盾。
4、淘汰一批,净化鹿市场,实行减鹿增效
低谷与高潮是客观规律发展的必然结局,中国养鹿业发展必须淘汰一批,实行减量增效,去劣存优,发展优质鹿群,生产优质鹿产品。
经过淘汰净化鹿群,才能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正确对待,着眼未来,贵在坚持。
实行减量增效,淘汰一批,永保生存活力,目前市场经济大潮,是以量求发展,以质求生存。量与质的差距太大,劣质鹿太多,优质鹿太少,繁殖母鹿多,生产公鹿少,青年鹿太多,壮年鹿太少。3-4等鹿茸太多,1-2等鹿茸太少,投资太高,回报太少,必须实行减量饲养,扼制炒倒。
目前鹿产业发展面临着一场革命,出现二级分化,鹿及鹿产品出现优质优价。从近几年看,具有明显突出优良性状的花马鹿销售还是高价,并未受到影响,这是市场定位的必然结局,否则市场发生变化经受不住考验。
发展优质鹿群,生产优质鹿产品,占领市场,获取更高利润。
四、适时合理掌握取茸种类和收取标准,提高产品加工质量。
1、市场竞争的焦点是产品与质量的竞争
1998年-2004年间,鹿业发展平稳正常,鹿及鹿产品购销二旺,价格稳中有升,1998年-2004年鹿茸销售一空。仅花茸二杠降价是量与质的关系,一是盲目年产二杠茸,二是二杠细小,瘦老、超长,市场爆满,需慎重生产二杠。而马茸同二杠一样,稳中有降,也是量与质的关
系。
如东北马茸,杂交马茸,小马四杈茸,马四杈不开嘴茸,倒开车的嘴头茸,及超长马三杈,超长马四杈和马五杈均无市场,是马茸滞销的主要原因。
近十几年受高潮粗放的取茸种类和收取标准的影响,普遍被忽视,造成产品质量下降,价位偏低,应引起每位养鹿工作者的高度注意,提高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
2、花三杈也存在质量问题,除品种因素外,地老、灰份含量高,上少穿尖,扭嘴,超长等不规范的收茸标准,导致降等、降值,1-2等品率不足30%,3-4等品高达70%。而马茸,头二锯收四杈茸,只追求产量,不考虑产品质量和市场需求。
头二锯应收三杈户子,四杈应收人字角。
严禁收五杈茸,我国的取茸标准与新西兰、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收取标准相差悬殊,相互搞重量竞赛,花三杈80天,马茸90—100天收取,个别110天才收,骨头一样。外商对中国马茸反感,特别是东北马茸,超长三杈或四杈不开嘴和超长四杈及五杈茸,特别是大门桩,小嘴头、细长杆、大屁股、质地黑红没毛的铁杆茸,不受外商欢迎。正确掌握收茸标准是发展鹿业占领国际市场、或高额利润的可靠保证。
3、花茸收取标准:嫩三杈嘴头不超12公分,小三杈嘴头不超10公分,对鸭子嘴、兔子嘴、多生枝、燕子嘴、大门桩、主干长、上少穿尖、提前拉勾扭嘴击骨豆超过茸体全长50%的不易生产三杈荣或提前收取,保证顶端爆满,肥嫩上冲。
对质地松嫩、色泽鲜艳、带血充分、排血洁白为高档产品,保持我国传统的鹿茸出口标准,经久不衰,永远保持鹿业有序发展,参与市场竞争。
二杠更为突出,众所周知近几年来再生二杠畅销,而价格可观,超过头茬的主要原因是头茬二杠超长到极限,拉勾扭嘴,上少穿尖,而且瘦条、细老,特别是头二锯尤为明显,不排除品种和营养因素对鹿茸生长的关系。4.6寸为佳品,无论成鹿或青年鹿二杠茸主干全长不能超20公分,灵活掌握,因鹿制宜,因茸制宜。
近几年鹿茸市场二杠爆满积压,价格持续下滑,应压缩二杠生产量,提高二杠质量。其次是加工质量,也是价格前提的保障。
目前马茸存在问题是含血是否充足均匀。东北马茸季杂交马茸骨化程度大,含血少,加上锯口和宣皮排放流失部分血液,质量太差,外商挑剔的主要毛病,几乎是锯断看货,含血无骨化圈走货,其余按残次下段处理。再次是花马鹿必须保证茸头加工饱满,不抽头、不瘪头、含血足、排血彻底、不破皮、不糟皮,各加工场点应引起高度重视,确保产品加工质量,保持产品威望,才能起死回生。
五、加快科技养鹿步伐,促进产业发展
1、加快育种进程步伐,提高鹿群质量
鹿生产性能高低与品种密切相关,大力推广人工授精与本交相结合繁育技术手段,首先应组建优质鹿群。
组建标准、血统来源、体型外貌、背毛颜色、年龄结构、健康标准,遗传性能为基础条件,有条件的场家可采用本交,要求马种公15公斤,花种公5公斤,为种用公鹿,确保繁殖质量的提高,巩固扩大种源基地建设,马鹿以清原为主,花鹿为审定的7个品种为主,新疆除农二师外,有待加强育种繁殖工作及改善饲养管理方法。
2、加强饲养管理,是做好育种工作的保障,给予合理的营养标准,鹿在幼龄期、青年期决不能忽视的关键环节,也是成鹿保持优良性状的基础条件,防止营养型退化,巩固育种成果。其次是鹿茸生长5大因素不能低估,鹿茸生长受内在因素与外部条件制约,如品种品系因素,气候条件因素,如光照、温湿度、营养标准、管理措施、遗传显性密切相关。
而饲料种类、饲喂方法、营养水平、个体发育和健康标准直接影响生产性能的正常发挥。反之品种再优良,饲养粗放、管理不当、老少混养、饲料不变常年不变,就会导致茸体干瘦,产量低,上少穿尖无潜力,生长出小老茸,病态茸,一等鹿、二等鹿长的三等茸,卖的四等价,得不偿失。
加强鹿的饲养管理尤为重要,达到生茸公鹿膘肥体壮,鹿茸生长粗大肥胖,增加收入,占领市场,巩固发展鹿业,再创未来辉煌。
第三篇:回顾与展望
回顾与展望
----2004-2005第二期学年总结
随着2004-2005第二学期的结束,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年头也顺利的划上句号。在这一学年里,我们系经过不断的摸索,从一棵树苗长为参天大树。回顾本学年,我就自身的问题和工作中的成绩和不足一一汇报。
【2004-2005第二学期工作中的成绩】
1、毕业生教学档案的管理和修正:
在2004-2005第一学期的教学管理中,我们系一切从零开始,不断的揣摩和探索,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经验。因此,在本学年中我系虽然毕业生达到808人之多,位居全校第三,且对于我系而言,毕业生的教学档案修正和处理又是第一次。但是,在本学年的毕业生教学档案的管理和修正中,我们秉承“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沿用以往的教学管理模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将毕业生教学档案一一落实到实处。
2、期末考试的安排和监考:
期末考试是大学生整个学期学习的大检阅。期末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下一学年的学习和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做好期末考试安排,是促进我系稳定发展的关键。我系教务办公室根据教师教学计划和学生课程安排,合理利用教师、教室的不同时间段,将我系教师所任班级的考试细致认真的安排下去。
监考是期末考试的另一大事,为了确保学生能在公平、公开和公正的场合下顺利的完成本学年学习的检阅。我们采取严格、严厉和严禁的态度,对每个学生都严厉要求遵守考场制度。因为本学期的期末考试安排中,我系教务工作繁忙,加之学校事务较多,因此在监考中,监考人员严重不足,我系老师皆以大局为重,不顾身体疲乏,一周之内监考了十多堂考试,确保了期末考试的顺利完成。
3、毕业生资格审查和毕业证学位证的办理:
在XX老师的带领下,我系根据学校的规定,对每个毕业生的资格都进行了严谨和慎重的审查,确保没有学生因为资格审查的问题而导致其证件的发放。
7月1日,我跟随教务处到校本部办理毕业生毕业证和学位证。在其中,为了准确的办理其证件,我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严谨对待工作,使我系毕业生的证件办理正确率达到100%,顺利的完成了学生毕业证件的办理。
【2004-2005第二学期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本学年工作中,我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也透过工作表现出来。
1、同事间沟通不够,工作进展不顺利:
正确处理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但是在工作中常常和XX老师发生争执,不懂得利用委婉的语气和委婉的方式进行沟通,从而导致在工作中进展不够顺利。
2、缺乏稳重、性格毛躁:
本学年,因为毕业生的事情较为繁多,工作进展较为缓慢。因而在工作中,当事情紧迫时,不能抑止自己的脾气,表现出性格毛躁的一面,不能保持应该有的持重。
3、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本学期,我出任XX级计维班主任,因而在工作中,有些时候不能正确处理好工作中的各种关系,从而导致某些工作延滞,效率不高。因此在下一学年中,应该积极主动寻求提高工作效率的方式方法,达到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目的。
当然,我还有许多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敬请XX老师和各位同事指出批评。
【对2005-2006第一学期工作的几点建议】
1、泾渭分明、各司其职:
在本学年中我们教务这一块,虽然分工比较上学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做得不好。从而导致在教学工作中出现重复、吃回锅肉的问题,也容易导致因分工不明而出现失误时推卸责任。新的学年中,我们应该分工更加明确,避免吃回锅肉现象和相互推卸情况的发生。
2、次重分清、缓急分明:
2005-2006第一学期的工作中,我觉得应该把持住缓急分明、次重分清这条思路。这样,在开展工作中就能够避免避重就轻、主谓不明的问题,我们也能够及时、准确的干好我们的工作。
3、奖惩明确、责任连带:
在本学年中,我们工作中的失误就没有规定有明确的责任关系。我以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将各项工作所带来的责任与工作挂钩,严格要求。这样我们应该严厉指出和批评工作中的错误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能在开展某项工作同时就不用担心另一项工作的进展或者失误。
4、合理搭配、协调发展:
合理的搭配能够使工作中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而协调发展则是正确处理各项工作的保障。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合理的方式、充分发挥协调的精神,大家互补,做到协调发展、合理搭配,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当然,以上建议谨为自己一时之想法,还不够成熟,还望XX主任指正。
这就是我2004-2005第二学期的工作总结,虽然不如人意,但我想终是我肺腑之言。我真诚的希望,在2005-2006第一学年中,我们的各项工作能蓬勃的开展下去,我们系在XX主任的领导下茁长成长。
第四篇:我国物流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我国物流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2017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国民经济稳中有进、持续向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82.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9%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15个月保持在51%以上的较高水平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过去的一年,我国物流业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和质量提升,主要指标稳中向好、提质增效,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
一、2017年我国物流业发展回顾
(一)总体运行平稳健康。物流需求持续增长。全年社会物流总额252万亿元,同比增长6.7%社会物流总费用12.1万亿元,同比增长9.2%全国货运量471亿吨,同比增长9.3%。中国沿海散货运价指数呈逐月上涨态势,全年均值1148点,较上年上涨22%。
物流运行质量稳步提升。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从2015年的16%,2016年的14.9%,进一步下降到2017年的14.6%全年物流业总收入8.8万亿元,同比增长11.5%12月份中国物流景气指数达56.6%,全年均值为55.3%,始终保持在50%以上的景气区间。
(二)结构调整趋于优化。消费成为物流需求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29.9%。消费物流中的电商物流增势明显,中国电商物流指数中的总业务量指数全年均值为143.4。电商物流带动快递业务加速扩张,12月中国快递物流指数为106.3%全年快递业务量达401亿件,同比增长28%。冷链物流成为吸引社会投资的热点,全国冷库总容量可达4775万吨。与消费相关的快速消费品、医药、汽车、服装等细分市场增势良好。
工业制造业物流仍然是物流需求的主要来源。全年工业品物流总额235万亿元,同比增长6.6%,占社会物流总额的92.7%。工业品物流中的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物流需求增长较快,高耗能产品、大宗商品物流需求延续回落走势。
运输结构调整见效。多式联运上升为国家战略,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先后确定了两批、共46个示范项目。首批16家示范工程企业累计开行示范线路140余条,完成集装箱多式联运量60万TEU。2014年以来,重点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6.8%。《“十三五”铁路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规划》发布,铁路集装箱日均装车量占比超过10%。国家铁路全年货物发送量达29.18亿吨,较上年增长10.1%。全年重型卡车销量首次突破100万辆,车辆大型化、标准化、现代化步伐加快。全国四批共209个甩挂运输试点项目深入推进,试点企业货运车辆平均里程利用率超过80%。挂车租赁、卡车航班、大车队等新模式试水,中物联公路货运分会组织“星级车队”评选。星级车队所有入网车辆平均月均行驶里程8956公里,重型牵引车月均行驶里程达1.1万公里,运输效率稳步提升。
(三)资本和科技助推物流升级。多只物流产业基金上市,物流企业“扎堆”进入证券市场。全年有8家物流企业跻身国内主板,5家在境外上市,45家登陆“新三板”。上市企业加大网络建设、设备购置和基础设施投资,增强自身实力。企业兼并重组渐趋活跃。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收购东方海外,中国外运长航集团和招商局集团完成战略重组,铁路总公司18个铁路局完成公司制改革,东航物流“混改”启动,普洛斯完成私有化,海航收购扩充物流板块,顺丰控股与UPS成立合资公司等。
科技引领未来。我国已有超过500万辆载重货车安装了北斗定位装置,智能快件箱超过19万组,还有大量托盘、智能柜、货物接入互联网。交通运输部组织的首批283家无车承运人试点企业平均整合运力近2000辆,平均等货时间缩短,车月均行驶里程提高,司机收入增加,传统货运交易成本有效降低。国家发改委开展骨干物流信息平台试点,规范和引领互联网+高效物流发展。易流科技打造易流云平台,推动线下物流在线化。全行业以设施互联、人员互联、信息互联带动物流互联,互联网+高效物流成效显著。
科技和资本助推企业提质增效,做大做强。“中国物流企业50强”主营业务收入达8300亿元,进入“门槛”提至28.5亿元,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按照国家标准评审认定的A级物流企业近5000家,一批综合实力强、引领行业发展的标杆型物流企业不断涌现。
(四)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理念创新引领发展。海尔集团提出“人单合一”概念,推动内部“自组织、自驱动”小微创业。菜鸟网络推动“新物流”,提出大数据、智能和协同,服务新零售战略。京东物流提出“下一代物流”,将主要呈现短链、智慧和共生三大特征。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委托中物联评选认定首批10家智能化仓储物流示范基地。
人工智能为物流赋能。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要求大力发展“智能物流”。无人仓、无人港、无人机、无人驾驶、物流机器人等一批国际领先技术试验应用。全球最大自动化码头上海洋山港四期开港试运营,京东首个全流程无人仓投入使用,顺丰建设大型物流无人机总部基地,菜鸟网络将在雄安新区建设“智慧物流未来中心”,圆通牵头设立物流领域首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84号),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进入新阶段。海尔、华为、怡亚通等代表性企业强化供应链服务宝供、南方、远成、德利得、佳怡等物流企业向供应链转型物流领域互联网与供应链深度融合,服务模式正在由“链主主导型”,向平台服务型、智慧供应链“生态圈”转型发展。
共享众包服务升级。继苏宁物流、菜鸟网络之后,京东物流实现独立运营,平台开放。神华货车驮背运输探索多式联运新路径,狮桥物流“超级大车队”集中优质运力资源,东方驿站、中集挂车帮等助推甩挂运输发展,地上铁、熊猫新能源等推广绿色新能源车,日日顺物流搭建“车小微”开放的创业平台,中铁快运联手顺丰速运推出“高铁极速达”、“高铁顺手寄”服务产品。运满满、货车帮、天地汇、福佑卡车、中储智运、正广通等平台型企业线上线下增值服务延伸。美团外卖、饿了吗、点对点直达的闪送物流等即时生活物流服务进入千家万户。
(五)综合运输体系加速成网。“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到2017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7万公里,其中高铁2.5万公里,占世界总量的66.3%公路总里程477.1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6万公里,覆盖全国97%的20万以上人口城市及地级行政中心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达2317个,通江达海、干支衔接的航道网络进一步完善民航运输机场发展到229个,覆盖全国88.5%的地市。全球第四、亚洲第一,以顺丰航空为主的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开工建设。
物流网络“节点”加快布局。我国各类物流园区超过1200家,园区平台化、网络化、智慧化初步显现。传化物流打造覆盖全国的“传化网”,卡行天下枢纽达到200家。由中物联牵头,林安物流等17家网络化经营的物流园区发起互联互通服务平台“百驿网”。万科地产、普洛斯、深赤湾、平安银行等加大物流地产投入。德邦物流、安能物流、“三通一达”等服务网点不断下沉,编织城乡一体化服务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写入政府报告,有望协同共建世界级港口群。中欧班列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累计开行6235列,其中当年开行3271列。
(六)政策环境持续改善。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73号),提出27条具体政策措施。大件运输联网审批、年检和年审“两检合并”、规范公路执法、减费清税等政策正在落实。交通运输部牵头促进道路货运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提出降本减负10件实事。车辆异地年审、驾驶员异地考核、车辆异地年审提上日程。国家发改委等20个部门签署对严重违法失信主体联合惩戒备忘录,首批270家“黑名单”公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服务型制造试点,提升工业物流发展水平。国家税务总局、交通运输部连续发文,破解道路运输企业“营改增”后遇到的问题。国家质检总局联合11部门出台《关于推动物流服务质量提升工作的指导意见》,扩大高质量物流服务供给等。随着“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制约行业发展的制度环境逐步好转。
总体来看,我国物流业许多指标已排在世界前列,论规模已成为全球“物流大国”。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物流运行质量和效率不高、服务供给能力不强、基础设施联通不够、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比较突出,体制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传统的以数量规模、要素驱动的粗放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对物流服务的需求,以及“物流强国”的建设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物流业发展展望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确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物流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备条件。我们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对物流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把建设“物流强国”作为战略目标,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实现途径。要着力解决物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带动和引领关联产业转型升级,更好满足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流服务需求,从整体上促进我国由“物流大国”向“物流强国”迈进。今后一个时期,有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一要从规模数量向效率提升转变,推动效率变革。当前,我国物流效率相对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降本增效仍然是工作重点。未来一段时期,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物流运作水平,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将是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径。物流企业应把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提升物流运作效率作为主攻方向。争取经过3—5年的努力,使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再降低1—2个百分点。
二要大力发展智慧物流,推动动力变革。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成势头,互联网与物流业深度融合,智慧物流蓬勃发展。未来一个时期,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进入成熟期,全面连接的物流互联网将加快形成,“万物互联”呈指数级增长。物流数字化、在线化、可视化成为常态,人工智能快速迭代,“智能革命”将重塑物流行业新生态。
三要创新应用现代供应链,推动质量变革。随着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产业升级、消费升级,服务经济、体验经济对物流服务方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物流业与上下游制造、商贸企业深度融合,需要延伸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互联网与供应链融合的智慧供应链将成为下一轮竞争的焦点,有望形成一批上下游协同、智能化连接、面向全球的现代供应链示范企业和服务平台。
四要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发挥协同效应。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要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合理分工,“线路”与“节点”衔接配套,实现全程物流“一单到底”,无缝对接。要推动物流园区、配送中心、末端网点等多级物流网络与综合运输体系互联互通。实施重点通道联通工程和延伸工程,打造国际、国内物流大通道,形成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物流枢纽,统筹推进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交通运输物流网络建设。
五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理念,发展绿色低碳物流。随着环境负荷日益加重,物流业面临严峻挑战。重型柴油货车开始执行国五排放标准,多地对柴油货车实行环保新政。《巴黎协定》正式生效,多个国家将制定燃油车退出时间表。未来3-5年,自然环境与政策措施“倒逼”绿色物流加快发展。节能降耗、新能源替代、可再生能源利用、减量化包装等绿色物流技术,带板运输、共同配送、多式联运、逆向物流等绿色物流模式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物流需要。推动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安得智联在内的物流企业要积极配合制造强国、乡村振兴、区域协调、美丽中国等重大国家发展战略,主动服务于精准脱贫、消费升级、民生改善、污染防治等物流需求。要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开发新的物流产品,增强客户满意度。同时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要关爱卡车司机、快递小哥等基层从业人员,使他们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更加体面地工作,幸福地生活,增加“获得感”,吸引更多市场主体自觉投身“物流强国”建设。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新的一年,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我们要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建设“物流强国”作为新时代物流发展的新目标,务实创新,砥砺前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作为行业社团组织,将始终与行业企业和广大从业人员站在一起,更好地服务行业、服务企业、服务员工、服务社会,携手共创我国物流业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五篇:广州城市规划发展回顾与展望
日新月异南大门
——广州城市规划发展回顾与展望
广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文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也 是华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中国对外开放的南大门,是一座具有历史魅力和现代色彩的中心城市。
50年风风雨雨不停步
广州市自1949年10月14日解放以来,在不同的经济社会 背景下,先后14次编制过城市总体规划。这些总体规划在不 同的历史时期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发挥过巨大作用。特别是 1984年经国务院审批的广州城市总体规划,对促进广州市改 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与城市建设的持续高速发展起到十分重 要的作用。通过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广州市作为广东省的政 治、经济、文化中心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城市经济社会得 到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城市面貌得到 较大改观。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广州市沿珠江组团式发展,重点 向东向南发展的总体空间布局的格局已基本形成。1986年至 1998年,广州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70平方公里发展到276.4平方公里,现代化大城市已初具规模。
首先,按照总体规划,大力发展新区,使第二组团(天 河)、第三组团(黄埔)已基本形成。按照规划将大型建设 项目主要安排在新区,在天河区建设体育中心、火车第二客 运站,并对天河机场一带5.2平方公里用地按规划统一进行 综合开发,按规划控制了珠江新城的用地。目前,6.6平方 公里的珠江新城已按规划逐步实施。天河地区已初步形成广 州市文化体育、商业办公、居住服务中心。在黄埔区按规划 安排了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沙港、云埔工业区,这些项 目的建设,使黄埔区已基本成为广州市工业、港口业基地。
其次,在旧城改造中,坚持“加强维护,合理利用,调 整布局,逐步改善”的原则,旧城区的城市功能有了进一步 加强,旧城区的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水平有了 一定的提高。
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取得长足 进步。近十年来,广州市新建改建了一大批城市道路、立交、桥梁,完成了北环高速公路,地铁1号线已建成。自1988年至 1998年,道路长度由545公里增长到1887公里,道路面积由6 51万平方米增长到2234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6.82平方 米。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由156条增长到292条,全市拥有营运 的公共汽(电)车4632辆,万人拥有公共汽车16标台,居全 国十大城市前列。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也取得很大成绩,1980年至1998年建 成区人均公共绿地由3.51平方米提高到6.3平方米,绿化覆 盖率由23%提高到28.06%。
城市市政基础建设也得到大力发展。自来水普及率达98 .66%,日供水能力达到382万立方米,燃气普及率达93%,按规划建成大坦沙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污水处理厂(日处 理污水33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16.7%;日处理66万 吨的猎德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进展顺利。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也取得巨大成就。城市文化、教育、体育、卫生设施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大力改善和提高了城市 的生活工作条件。
长期以来,广州市坚持以房地产住宅建设为中心,带动 城市建设,先后兴建了300多个住宅小区,建设了一批经济适 用的住房,1998年底,经抽样调查,广州市人均居住面积已 接近13平方米,是1978年3.82平方米的3.4倍。
广州城市规划启示录
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必须基于规划的科学性和超前指导 性。由于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符合广州市城市发展的客观实 际,从而保证从宏观上引导城市的有序发展,促进了城市经 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天河新区的建设和黄埔、芳村新区的建 设实践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尤其是珠江新城6.6平方公里 用地的长期规划控制,更充分说明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 超前指导性。
有效实施城市总体规划,还必须进一步深化总体规划。近十几年,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在这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 作。在旧城改建、新区开发建设、道路交通、环境保护与园 林绿化等方面,都科学地编制了更详细、更具体的专项规划 和实施性规划。
要保障城市的各项建设按照《城市规划法》实施,除了 要有权威的规划外,还必须有维护规划的法规。早在1984年,广州市便开始制定《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 则,广州市是全国最早编制城市规划管理法规的城市之一。经过3年的努力,《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经市人大审议 并于1987年1月1日起实施。《实施细则》经市政府批准从19 88年1月1日起执行。《城市规划法》颁布实施后,广州市结 合实际,历时6年草拟了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的第一部地方性 法规———《广州市城市规划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 于1997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近年来,广州市还先后制定和 实施与《城市规划法》相配套的系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有《 广州市分区规划编制办法》等共约88项,为依法编制规划、依法建设、依法管理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近十几年来,广州市不断探索强化规划管理的方法,取 得了突出的成效,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连续3次被国家建设部评 为“城市规划管理先进单位”。广州市早在1987年就率先实 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通过土地有偿使用和综合开发,不但 提高合理利用土地,而且能为城市基础设施筹集资金。如芳 村花地湾、天河体育中心、恒福路等一些建设项目,均采用 此法筹集建设资金。
广州市自1989年开始,改革建筑管理方式,实行建筑报 建特许人制度、专业管理审批制度、建筑管理竣工验收制度,加强建筑规划管理工作。
为了提高规划管理水平,保证规划管理适应新形势的要 求,广州市把依靠科技管理作为提高规划管理水平的必备条 件。一是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吸收和培养人才。1987年,广 州市便从美国引进国内第一套城市规划地图信息系统,后又 聘请美国有证规划师协会前副主席卡罗尔·托马斯夫人和日 本世界知名建筑专家丹下健三为城市规划局的高级技术顾问。近十年来,广州市规划局和规划院从全国10多所院校吸收了 大学生近200名,共20多个专业,其中有60多名硕士研究生、2名博士生;二是健全科技管理机构。为了适应科技管理的需 要,先后批准市规划局成立了交通规划研究所、规划自动化 中心、广州航空遥感指挥中心等科技管理机构,并配备了专 业的技术人员;三是利用科研成果管理。目前,市规划局建 立的“广州市城市地图和总体规划信息库”、“广州市地下 管线信息系统”、“广州市城市规划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 和“居住区详细规划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已在规划管理 工作中广泛应用,这些系统经国内外专家评审认为具有“国 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水平”。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 灵魂,是城市管理的依据。实施城市规划的实践证明,各级 领导除了要认真按城市规划的要求布局各项建设外,还必须 带头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支持规划部门开展工作; 只有树立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才能使规划得以实施 和落实;只有充分发挥城市规划部门依法行政的职能作用,才能保证一切用地和建设活动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
新形象步入新世纪
党的十五大期间,江泽民总书记在广东代表团讲话时指
出,广东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1998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明确把广州建设成为现代化中心城市,充分发 挥广州作为全省经济发展重心和龙头的作用。围绕建设现代 化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广州市进一步明确了城市建设和发 展新的指导思想,调整了广州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思路,确立 了在高起点上发展的思路,着眼于50年不落后,强调城市规 划的科学性和超前性,进一步调整了城市发展布局,明确城 市的功能分区,合理规划布局城市新轴线,从瘦狗岭到火车 东站到河南赤岗一直延伸到洛溪大桥的新客运站,将规划一 条12公里的城市新轴线,通过国际招标选择最佳方案。进一 步明确划分城市功能分区,对城市各大组团和中心商务区、中心商业区、旅游休闲区、科学体育区、工业开发区、居民 住宅区等各种功能分区进一步调整完善,确定下来后就作为 长远的发展战略分步实施。确立了“新区先行,拉开建设,突出重点,以新城区建设带动旧城区改造”的思路,坚决把 城市结构拉开并有序地配套建设,重点向东向南发展。沿珠 江轴线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逐步完善向南联系番禺、向东 联系东莞、向西联系佛山的经济发展轴线规划,从而强化中 心城市的功能,加强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辐射力。确立 了构建交通道路主体骨架,完善城市交通路网的思路,以内 环路、环城高速公路及7个方向联络道和若干条快速路构成道 路主骨架,完善高速路网、快速路网和主干道路网三大交通 路网系统;确立了城市建设的精品意识,积极规划建设广州 新国际机场、广州大剧院、广州艺术博物馆、新广州体育馆 等一批跨世纪的标志性形象工程。在此基础上,广州市按照 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提出了城市建设实现“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2010年一大变”的奋斗目标。“一年一小变” 重点在管理,以整治脏乱、拆除违章建筑为突破口,整治市 容环境,迎接建国50周年;“三年一中变”重点在建设、完 善城市交通道路网络,完成“迎九运”工程、“城市形象工 程”和标志性工程,整治白云山和珠江“一山一水”,建设 新的旅游观光带,迎接“九运会”;“2010年一大变”重点 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协调发展,完善城市布局,形成合 理的功能分区和城市空间结构,增强城市布局,形成合理的 功能分区和城市空间结构,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完善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市政、环卫等公共配套设施,基本实现 城市现代化。按照这些新的思路,广州市进一步完善了城市 规划,经过历时4年的努力,全面编制完成了79个地块的分区 规划,去年又完成了20个文明示范村镇、16个中心村镇、50 条自然村的规划,城市立体交通路网进行了全面规划。配合 “城市形象工程”建设,对珠江两岸景观、城市主干道路、绿化广场、主要“窗口”地区和商业街区等进行了城市设计。规划部门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园林绿化、环境整 治、道路交通、“迎九运”工程等方面的109项“城市形象工 程”,经过努力,1998年已完成了32项。
为了实现广州市城市环境面貌“一年一小变”的目标,广州市委、市政府切实加强了这方面的领导工作。首先全市 上下统一认识。要求全市各级党政领导的思想认识和行动要 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现场办公会议精神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心上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力以 赴,千方百计确保实现“一年一小变”的目标。二是学习先 进。广州市委、市政府先后两次组织学习考察团,分别赴上 海、中山市,认真学习他们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先进 经验。成立了广州城市建设协调小组及办公室,建立了市创 建文明城市联席会议制度,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协 调、指挥。各区也迅速成立推进“一年一小变”工作领导小 组及办公室,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挂帅,迅速推进这项 工作。广州市市长林树森同志和各区、市各有关部门的主要 负责同志签订《广州市城区整治脏乱,实现城市环境“一年 一小变”目标责任书》,将“一年一小变”目标分解为10大 专项整治工作(整治市容卫生、整治占道经营和乱摆乱卖、清拆违法建筑和违章搭建、整治机动车辆乱停乱放、整顿违 章户外广告、整顿建筑工地、整治市区道路进出口、治理市 内河涌、清理收容遣送“三无”人员、落实除“四害”工作),限期到今年国庆节前完成。市创建文明城市联席会议办公 室每月都对全市整治情况进行抽查,市人大、政协代表也不 定期参与检查。由于市委、市政府决心大、抓得紧,目前,全市党员、干部和市民群众已经全面发动起来,全市性整治 脏乱大行动已经展开,并初见成效。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望新世纪,广州,这座中 国的南大门,经过广州市人民的齐心协力,一定会营造一个 高效、舒适和美丽的城市环境,将以崭新的形象雄步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