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2010有线网络发展回顾与展望
2009-2010有线网络发展回顾与展望 格兰研究
目前,我国有线电视产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期:传统有线网络通过收购、参股等资本手段,网络链条正在被缩短并展宽;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网络价值快速提升;随着大型、跨区域有线电视运营集团的逐步产生,中国有线网络条块分割、竞争力弱的历史正在被改变;在新业务领域进行更多的尝试,以为其在三网融合时代的发展奠定基础。
2010 年对于有现网络来说,将是里程碑式的一年,如果能够抓住三网融合的有利机遇,在突破现有体制瓶颈的基础上,实现业务及规模的跨越性发展,有线才有可能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否则被边缘化或被整合兼并的结局将不可避免。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有线数字电视、IPTV、地面数字电视、卫星数字电视等将共同推动我国广播电视和视听娱乐行业进入一个多元化及快速发展的时期。有线产业在面对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面对更加复杂和严峻的挑战。2009 年,国家对有线网络发展的基本政策导向总体围绕加快有线网络产业化步伐的角度进行,2009 年中,一系列重大行业指导政策的连续发布,奠定了未来几年数字电视发展的宏观环境基础:2009 年4 月发布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推进视听产业数字化转型”作为未来三年三大任务的主要内容,表明了国家对数字化的支持态度;2009 年7 月底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有线电视的跨区域网络整合列为重点工作之一,则将有线网络推向规模升级的快车道。此后,国家广电总局相继发布的加快有线电视网络发展、促进高清电视发展等政策措施,均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有线电视网络产业的发展。如在《关于加快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发展的若干意见》通知中,广电总局非常明确地提出了有线网络要实现由“小网向大网、由模拟向数字、由单向向双向、由用户看电视向用电视转变”的4 项总体要求及工作目标。在上述重大行业政策的指导下,2009 年,我国有线数字电视发展迅猛,在网络数字化、网络整合及高清互动业务等多方面都取得了较佳的成绩,但后整转时代遭遇的业务、体制、模式等一系列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存量与增量:40% 的数字化率
有线电视网络的数字化工作在2009 年继续向纵深发展,截至2009 年底,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 个直辖市的数字电视用户总量达到622 万户,用户数字化率达39.46%,相比2008 年提高了
2.36% ;在全国333 个地市级中,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整体转换的城市数量达到272 个,占地级市城市总量的81.68%,相比2008 年底提高了23.42%。除了地级市外,2009 年,众多县级市也开始启动整体转换工作,使整体转换的覆盖范围更加广泛。截至2009 年12 月底,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总量达到6497.3 万户,用户数字化率达到39.76%,其中,新增量为2114.8 万户,略高于2008 年水平。
2009 年,有线电视的数字化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与2008 年相比,有线的数字化速度小幅上升;其次,在业务拓展方面,各地有线网络呈现出多种商业发展模式并存的状况;第三,在用户覆盖方面,有线数字化开始从城市向郊区、县蔓延。目前,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超过500 万的省份为江苏省和广东省,有线数字化程度超出50% 的省级行政区域为宁夏、青海、天津、吉林、海南、湖南、新疆、内蒙、北京、广西、贵州、山西等12 个地区。
截至2009 年12 月底,各省级行政区数字电视用户规模及有线数字化程度如图2 所示。网络整合:应以资本为纽带
截至2009 年12 月,全国大部分省份已经开始进行网络整合工作,其中,2 个直辖市及14 个省份的有线电视网络已基本完成整合工作,北京、天津、河北、吉林、安徽、广西、海南、贵州、陕西、江苏等省份已基本完成省市县三级网络整合。
2009 年有线网络整合围绕两个方向进行:一方面是进行省内网络整合,形成以省级网络为运营主体的运营单位,省级网络整合较为彻底的省份为江苏省,在网络整合完成后,江苏省以省为单位规划及开展互动业务,对双向业务的拉动非常明显;另一方面是启动省外网络整合,以推进集团化建设步伐,典型案例如湖南电广传媒于 2009 年中投资组建华丰达有线网络控股有限公司,并与国开行签署197 亿框架贷款额,主要用于跨地域有线电视网络的收购。此外,江苏有线2009 年中与昆明广电的合作,陕西广电网络与广西、江西的“三西”合作,均是广电探索跨区域网络合作商务模式的一些尝试。
从各地的整合结果来看,在网络整合过程中,强化资本连结纽带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网络整合的形式主要包括行政性整合和资本性整合,在已完成网络整合的省份中,采用两种模式的比例基本相当。格兰研究认为,进行行政性整合后的有线电视网络并没有彻底改变网络分散的属性,由于集团成员间在利益上存在诸多冲突,这种状况造成整合后的企业集团缺乏应有的凝聚力,因此难以发挥出整合的规模效益。
鉴于此,格兰研究建议有线的网络整合应从现代企业制度出发,无论是进行省内整合还是跨省集团的建立,在整合形式上均应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扩大企业资本金,在增强企业经济实力的基础上,解决数字化发展过程的资金需求问题,如进行网络改造及双向机顶盒的发放等。新希望:双向业务有所突破
网络承载能力是业务发展的基础。格兰研究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 年有线电视双向网络改造进程有所加快,截至2009 年12 月底,超过30% 的有线网络运营商已将双向网络改造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并将其作为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从宏观市场来看,我国有线双向网络的覆盖用户已超过3000 万户,双向机顶盒用户超过1000 万户(即运营商发放的双向机顶盒用户数)。
发展双向互动业务对有线网络运营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摆脱有线网络收入结构单一的局面,还可以对抗电信网络的有力竞争,最终实现向综合网络服务商的转型,因此各地有线网络公司发展双向、互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迫切。
与前几年相比,2009 年有线电视的双向互动业务开始进入大规模开拓阶段,越来越多的有线网络运营商通过搭建互动业务平台,开始尝试性地开展双向互动业务。但从最终的结果看,有线互动业务整体进展缓慢,受制于用户规模及用户消费行为以及营销力度的影响,互动业务的商业模式尚未建立。
在各项增值业务中,宽带互联网业务及视频点播业务最受有线运营商青睐,但宽带业务受制于出口限制发展非常缓慢。格兰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9 年12 月底,在国内有线宽带业务发展较好的76 个城市中,宽带用户总数约为300 万户左右,仅占国内有线电视用户总数的2%,且突破10 万户以上的城市很少。视频点播作为提高用户黏着度的重要业务形态,是有线网络运营商开展最多、下力度最大的业务之一,已成为有线电视增值业务中应用最为普遍的业务形态,但由于替代性产品增多及用户消费习惯等问题,目前广电VOD 业务尚未完全获得用户认可。
新亮点:高清发展突飞猛进
高清作为广电网络最大的优势业务,得到了广电总局的高度重视,被列入2009 年重点工作。2009 年9 月28 日后,新增的9 套高标清同播的卫视频道,加上之前已经开播的4 个高清频道,使我国高清节目数量迅速跃上一个新台阶。
高清节目数量突破10 套后对终端产业拉动作用明显,2009 年全国高清机顶盒市场开始启动,部分高清业务推进较好的地区更呈现出高清机顶盒市场快速增长的态势,截至2009 年12 月底,全国高清机顶盒总量突破50 万台,与2008 年相比实现了倍数级增长。
从目前的情况看,高清机顶盒的市场拓展模式(用户获得机顶盒的方式)可以分为以北京为代表的“行政模式”和以深圳为代表的“市场模式”,且前者推动力明显大于后者。截至2009 年底,歌华有线已经完成30 万户高清交互机顶盒的发放工作,为其后期拓展双向互动业务、建立可盈利的商业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从业务拓展模式看,无论是北京的行政模式还是深圳的市场模式,大多数运营商都将高清和双向互动业务捆绑在一起发展,但从目前的市场反馈情况来看,高清对互动业务的拉动作用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
尴尬:收入模式仍然单一
有线网络的ARPU 值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有线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及新业务(增值业务)收入。从整体情况来看,2009 年有线网络的收入来源仍过度依赖于基本收视维护费,新业务收入对ARRU 值的贡献尚待进一步挖掘。
截至2009 年底,超过70 个城市或地区已经召开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价格听证会,从全国情况看,与模拟时期相比,数字电视基本包第一端子收视维护费平均上涨了71.94%。比较一些地域数字化前后有线网络的收入情况可发现,收视费的提高仍是推动有线网络收入增长的主要力量,如不考虑收视费上涨的因素,绝大多数有线网络运营商的户均收入则呈现无增长或增长缓慢的状况。老问题:体制是制约发展最大瓶颈
在传统体制下,“喉舌”功能是有线运营商最重要的职能,电视作为党和政府最重要的舆论工具及宣传通道,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原有体制的影响下,有线电视的产业化改造面对的是分散、低效和粗放的系统。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现有管理经营体制成为制约有线发展的重大瓶颈。
展望:2010 四点趋势
2010 年1 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三网融合”的时间表,使我国广播电视及视听娱乐行业走向一个多元化和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有线产业在面对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面对更加复杂和严峻的挑战。“三网融合”时间表为广电留出了2010 ~ 2012 年的3 年缓冲期,这个窗口期对广电行业而言事关生死,能够实现跨越性发展,有线将在未来的市场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而如果错过了这个最佳发展时期,有线网络将面临完全被边缘化的窘境。
格兰研究预测,2010 年我国有线电视网络的产业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趋势一:用户快速发展。格兰研究预计,2010 年至2014 年中国有线电视用户规模更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年均增长速度达到5% 左右,至2014 年有线电视用户总规模将达到2.3 亿户,新增用户主要来自于: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中挖掘出来的黑户、新建小区的用户等;2010 年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总量将达到9000 万户左右,2011 年中期突破1 亿户。
趋势二:网络规模化扩张。一些省内有线网络整合较好的省级网络公司将通过收购省外有线电视网络或业务合作等模式,形成一些跨区域的集团,表现比较突出的省级网络公司包括江苏、湖南等省。趋势三:双向网改快速推进。目前国内大多数有线运营商的网络技术平台要全面支撑双向互动增值业务尚存在不小难度,因此,有线网络运营商须顺应“三网融合”的要求,加快下一代网络建设,在提供可靠服务质量的同时,使有线网络具备完善的语音、视频及数据多媒体业务承载能力,及支持快速灵活的新业务生成能力。
趋势四::业务发展将呈现多元化特色。有线网络的产业属性会逐渐凸显,大型网络运营商会更多考虑产业发展以及调整运营思路,研究用户消费行为,以用户为核心拓展业务。
《中国数字电视》独家授权新浪科技频道,请勿转载
第二篇:回顾与展望
回顾与展望
----2004-2005第二期学年总结
随着2004-2005第二学期的结束,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年头也顺利的划上句号。在这一学年里,我们系经过不断的摸索,从一棵树苗长为参天大树。回顾本学年,我就自身的问题和工作中的成绩和不足一一汇报。
【2004-2005第二学期工作中的成绩】
1、毕业生教学档案的管理和修正:
在2004-2005第一学期的教学管理中,我们系一切从零开始,不断的揣摩和探索,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经验。因此,在本学年中我系虽然毕业生达到808人之多,位居全校第三,且对于我系而言,毕业生的教学档案修正和处理又是第一次。但是,在本学年的毕业生教学档案的管理和修正中,我们秉承“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沿用以往的教学管理模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将毕业生教学档案一一落实到实处。
2、期末考试的安排和监考:
期末考试是大学生整个学期学习的大检阅。期末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下一学年的学习和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做好期末考试安排,是促进我系稳定发展的关键。我系教务办公室根据教师教学计划和学生课程安排,合理利用教师、教室的不同时间段,将我系教师所任班级的考试细致认真的安排下去。
监考是期末考试的另一大事,为了确保学生能在公平、公开和公正的场合下顺利的完成本学年学习的检阅。我们采取严格、严厉和严禁的态度,对每个学生都严厉要求遵守考场制度。因为本学期的期末考试安排中,我系教务工作繁忙,加之学校事务较多,因此在监考中,监考人员严重不足,我系老师皆以大局为重,不顾身体疲乏,一周之内监考了十多堂考试,确保了期末考试的顺利完成。
3、毕业生资格审查和毕业证学位证的办理:
在XX老师的带领下,我系根据学校的规定,对每个毕业生的资格都进行了严谨和慎重的审查,确保没有学生因为资格审查的问题而导致其证件的发放。
7月1日,我跟随教务处到校本部办理毕业生毕业证和学位证。在其中,为了准确的办理其证件,我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严谨对待工作,使我系毕业生的证件办理正确率达到100%,顺利的完成了学生毕业证件的办理。
【2004-2005第二学期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本学年工作中,我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也透过工作表现出来。
1、同事间沟通不够,工作进展不顺利:
正确处理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但是在工作中常常和XX老师发生争执,不懂得利用委婉的语气和委婉的方式进行沟通,从而导致在工作中进展不够顺利。
2、缺乏稳重、性格毛躁:
本学年,因为毕业生的事情较为繁多,工作进展较为缓慢。因而在工作中,当事情紧迫时,不能抑止自己的脾气,表现出性格毛躁的一面,不能保持应该有的持重。
3、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本学期,我出任XX级计维班主任,因而在工作中,有些时候不能正确处理好工作中的各种关系,从而导致某些工作延滞,效率不高。因此在下一学年中,应该积极主动寻求提高工作效率的方式方法,达到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目的。
当然,我还有许多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敬请XX老师和各位同事指出批评。
【对2005-2006第一学期工作的几点建议】
1、泾渭分明、各司其职:
在本学年中我们教务这一块,虽然分工比较上学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做得不好。从而导致在教学工作中出现重复、吃回锅肉的问题,也容易导致因分工不明而出现失误时推卸责任。新的学年中,我们应该分工更加明确,避免吃回锅肉现象和相互推卸情况的发生。
2、次重分清、缓急分明:
2005-2006第一学期的工作中,我觉得应该把持住缓急分明、次重分清这条思路。这样,在开展工作中就能够避免避重就轻、主谓不明的问题,我们也能够及时、准确的干好我们的工作。
3、奖惩明确、责任连带:
在本学年中,我们工作中的失误就没有规定有明确的责任关系。我以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将各项工作所带来的责任与工作挂钩,严格要求。这样我们应该严厉指出和批评工作中的错误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能在开展某项工作同时就不用担心另一项工作的进展或者失误。
4、合理搭配、协调发展:
合理的搭配能够使工作中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而协调发展则是正确处理各项工作的保障。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合理的方式、充分发挥协调的精神,大家互补,做到协调发展、合理搭配,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当然,以上建议谨为自己一时之想法,还不够成熟,还望XX主任指正。
这就是我2004-2005第二学期的工作总结,虽然不如人意,但我想终是我肺腑之言。我真诚的希望,在2005-2006第一学年中,我们的各项工作能蓬勃的开展下去,我们系在XX主任的领导下茁长成长。
第三篇:我国物流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我国物流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2017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国民经济稳中有进、持续向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82.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9%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15个月保持在51%以上的较高水平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过去的一年,我国物流业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和质量提升,主要指标稳中向好、提质增效,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
一、2017年我国物流业发展回顾
(一)总体运行平稳健康。物流需求持续增长。全年社会物流总额252万亿元,同比增长6.7%社会物流总费用12.1万亿元,同比增长9.2%全国货运量471亿吨,同比增长9.3%。中国沿海散货运价指数呈逐月上涨态势,全年均值1148点,较上年上涨22%。
物流运行质量稳步提升。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从2015年的16%,2016年的14.9%,进一步下降到2017年的14.6%全年物流业总收入8.8万亿元,同比增长11.5%12月份中国物流景气指数达56.6%,全年均值为55.3%,始终保持在50%以上的景气区间。
(二)结构调整趋于优化。消费成为物流需求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29.9%。消费物流中的电商物流增势明显,中国电商物流指数中的总业务量指数全年均值为143.4。电商物流带动快递业务加速扩张,12月中国快递物流指数为106.3%全年快递业务量达401亿件,同比增长28%。冷链物流成为吸引社会投资的热点,全国冷库总容量可达4775万吨。与消费相关的快速消费品、医药、汽车、服装等细分市场增势良好。
工业制造业物流仍然是物流需求的主要来源。全年工业品物流总额235万亿元,同比增长6.6%,占社会物流总额的92.7%。工业品物流中的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物流需求增长较快,高耗能产品、大宗商品物流需求延续回落走势。
运输结构调整见效。多式联运上升为国家战略,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先后确定了两批、共46个示范项目。首批16家示范工程企业累计开行示范线路140余条,完成集装箱多式联运量60万TEU。2014年以来,重点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6.8%。《“十三五”铁路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规划》发布,铁路集装箱日均装车量占比超过10%。国家铁路全年货物发送量达29.18亿吨,较上年增长10.1%。全年重型卡车销量首次突破100万辆,车辆大型化、标准化、现代化步伐加快。全国四批共209个甩挂运输试点项目深入推进,试点企业货运车辆平均里程利用率超过80%。挂车租赁、卡车航班、大车队等新模式试水,中物联公路货运分会组织“星级车队”评选。星级车队所有入网车辆平均月均行驶里程8956公里,重型牵引车月均行驶里程达1.1万公里,运输效率稳步提升。
(三)资本和科技助推物流升级。多只物流产业基金上市,物流企业“扎堆”进入证券市场。全年有8家物流企业跻身国内主板,5家在境外上市,45家登陆“新三板”。上市企业加大网络建设、设备购置和基础设施投资,增强自身实力。企业兼并重组渐趋活跃。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收购东方海外,中国外运长航集团和招商局集团完成战略重组,铁路总公司18个铁路局完成公司制改革,东航物流“混改”启动,普洛斯完成私有化,海航收购扩充物流板块,顺丰控股与UPS成立合资公司等。
科技引领未来。我国已有超过500万辆载重货车安装了北斗定位装置,智能快件箱超过19万组,还有大量托盘、智能柜、货物接入互联网。交通运输部组织的首批283家无车承运人试点企业平均整合运力近2000辆,平均等货时间缩短,车月均行驶里程提高,司机收入增加,传统货运交易成本有效降低。国家发改委开展骨干物流信息平台试点,规范和引领互联网+高效物流发展。易流科技打造易流云平台,推动线下物流在线化。全行业以设施互联、人员互联、信息互联带动物流互联,互联网+高效物流成效显著。
科技和资本助推企业提质增效,做大做强。“中国物流企业50强”主营业务收入达8300亿元,进入“门槛”提至28.5亿元,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按照国家标准评审认定的A级物流企业近5000家,一批综合实力强、引领行业发展的标杆型物流企业不断涌现。
(四)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理念创新引领发展。海尔集团提出“人单合一”概念,推动内部“自组织、自驱动”小微创业。菜鸟网络推动“新物流”,提出大数据、智能和协同,服务新零售战略。京东物流提出“下一代物流”,将主要呈现短链、智慧和共生三大特征。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委托中物联评选认定首批10家智能化仓储物流示范基地。
人工智能为物流赋能。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要求大力发展“智能物流”。无人仓、无人港、无人机、无人驾驶、物流机器人等一批国际领先技术试验应用。全球最大自动化码头上海洋山港四期开港试运营,京东首个全流程无人仓投入使用,顺丰建设大型物流无人机总部基地,菜鸟网络将在雄安新区建设“智慧物流未来中心”,圆通牵头设立物流领域首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84号),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进入新阶段。海尔、华为、怡亚通等代表性企业强化供应链服务宝供、南方、远成、德利得、佳怡等物流企业向供应链转型物流领域互联网与供应链深度融合,服务模式正在由“链主主导型”,向平台服务型、智慧供应链“生态圈”转型发展。
共享众包服务升级。继苏宁物流、菜鸟网络之后,京东物流实现独立运营,平台开放。神华货车驮背运输探索多式联运新路径,狮桥物流“超级大车队”集中优质运力资源,东方驿站、中集挂车帮等助推甩挂运输发展,地上铁、熊猫新能源等推广绿色新能源车,日日顺物流搭建“车小微”开放的创业平台,中铁快运联手顺丰速运推出“高铁极速达”、“高铁顺手寄”服务产品。运满满、货车帮、天地汇、福佑卡车、中储智运、正广通等平台型企业线上线下增值服务延伸。美团外卖、饿了吗、点对点直达的闪送物流等即时生活物流服务进入千家万户。
(五)综合运输体系加速成网。“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到2017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7万公里,其中高铁2.5万公里,占世界总量的66.3%公路总里程477.1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6万公里,覆盖全国97%的20万以上人口城市及地级行政中心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达2317个,通江达海、干支衔接的航道网络进一步完善民航运输机场发展到229个,覆盖全国88.5%的地市。全球第四、亚洲第一,以顺丰航空为主的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开工建设。
物流网络“节点”加快布局。我国各类物流园区超过1200家,园区平台化、网络化、智慧化初步显现。传化物流打造覆盖全国的“传化网”,卡行天下枢纽达到200家。由中物联牵头,林安物流等17家网络化经营的物流园区发起互联互通服务平台“百驿网”。万科地产、普洛斯、深赤湾、平安银行等加大物流地产投入。德邦物流、安能物流、“三通一达”等服务网点不断下沉,编织城乡一体化服务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写入政府报告,有望协同共建世界级港口群。中欧班列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累计开行6235列,其中当年开行3271列。
(六)政策环境持续改善。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73号),提出27条具体政策措施。大件运输联网审批、年检和年审“两检合并”、规范公路执法、减费清税等政策正在落实。交通运输部牵头促进道路货运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提出降本减负10件实事。车辆异地年审、驾驶员异地考核、车辆异地年审提上日程。国家发改委等20个部门签署对严重违法失信主体联合惩戒备忘录,首批270家“黑名单”公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服务型制造试点,提升工业物流发展水平。国家税务总局、交通运输部连续发文,破解道路运输企业“营改增”后遇到的问题。国家质检总局联合11部门出台《关于推动物流服务质量提升工作的指导意见》,扩大高质量物流服务供给等。随着“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制约行业发展的制度环境逐步好转。
总体来看,我国物流业许多指标已排在世界前列,论规模已成为全球“物流大国”。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物流运行质量和效率不高、服务供给能力不强、基础设施联通不够、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比较突出,体制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传统的以数量规模、要素驱动的粗放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对物流服务的需求,以及“物流强国”的建设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物流业发展展望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确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物流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备条件。我们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对物流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把建设“物流强国”作为战略目标,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实现途径。要着力解决物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带动和引领关联产业转型升级,更好满足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流服务需求,从整体上促进我国由“物流大国”向“物流强国”迈进。今后一个时期,有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一要从规模数量向效率提升转变,推动效率变革。当前,我国物流效率相对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降本增效仍然是工作重点。未来一段时期,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物流运作水平,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将是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径。物流企业应把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提升物流运作效率作为主攻方向。争取经过3—5年的努力,使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再降低1—2个百分点。
二要大力发展智慧物流,推动动力变革。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成势头,互联网与物流业深度融合,智慧物流蓬勃发展。未来一个时期,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进入成熟期,全面连接的物流互联网将加快形成,“万物互联”呈指数级增长。物流数字化、在线化、可视化成为常态,人工智能快速迭代,“智能革命”将重塑物流行业新生态。
三要创新应用现代供应链,推动质量变革。随着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产业升级、消费升级,服务经济、体验经济对物流服务方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物流业与上下游制造、商贸企业深度融合,需要延伸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互联网与供应链融合的智慧供应链将成为下一轮竞争的焦点,有望形成一批上下游协同、智能化连接、面向全球的现代供应链示范企业和服务平台。
四要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发挥协同效应。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要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合理分工,“线路”与“节点”衔接配套,实现全程物流“一单到底”,无缝对接。要推动物流园区、配送中心、末端网点等多级物流网络与综合运输体系互联互通。实施重点通道联通工程和延伸工程,打造国际、国内物流大通道,形成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物流枢纽,统筹推进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交通运输物流网络建设。
五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理念,发展绿色低碳物流。随着环境负荷日益加重,物流业面临严峻挑战。重型柴油货车开始执行国五排放标准,多地对柴油货车实行环保新政。《巴黎协定》正式生效,多个国家将制定燃油车退出时间表。未来3-5年,自然环境与政策措施“倒逼”绿色物流加快发展。节能降耗、新能源替代、可再生能源利用、减量化包装等绿色物流技术,带板运输、共同配送、多式联运、逆向物流等绿色物流模式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物流需要。推动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安得智联在内的物流企业要积极配合制造强国、乡村振兴、区域协调、美丽中国等重大国家发展战略,主动服务于精准脱贫、消费升级、民生改善、污染防治等物流需求。要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开发新的物流产品,增强客户满意度。同时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要关爱卡车司机、快递小哥等基层从业人员,使他们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更加体面地工作,幸福地生活,增加“获得感”,吸引更多市场主体自觉投身“物流强国”建设。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新的一年,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我们要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建设“物流强国”作为新时代物流发展的新目标,务实创新,砥砺前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作为行业社团组织,将始终与行业企业和广大从业人员站在一起,更好地服务行业、服务企业、服务员工、服务社会,携手共创我国物流业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四篇:广州城市规划发展回顾与展望
日新月异南大门
——广州城市规划发展回顾与展望
广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文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也 是华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中国对外开放的南大门,是一座具有历史魅力和现代色彩的中心城市。
50年风风雨雨不停步
广州市自1949年10月14日解放以来,在不同的经济社会 背景下,先后14次编制过城市总体规划。这些总体规划在不 同的历史时期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发挥过巨大作用。特别是 1984年经国务院审批的广州城市总体规划,对促进广州市改 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与城市建设的持续高速发展起到十分重 要的作用。通过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广州市作为广东省的政 治、经济、文化中心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城市经济社会得 到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城市面貌得到 较大改观。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广州市沿珠江组团式发展,重点 向东向南发展的总体空间布局的格局已基本形成。1986年至 1998年,广州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70平方公里发展到276.4平方公里,现代化大城市已初具规模。
首先,按照总体规划,大力发展新区,使第二组团(天 河)、第三组团(黄埔)已基本形成。按照规划将大型建设 项目主要安排在新区,在天河区建设体育中心、火车第二客 运站,并对天河机场一带5.2平方公里用地按规划统一进行 综合开发,按规划控制了珠江新城的用地。目前,6.6平方 公里的珠江新城已按规划逐步实施。天河地区已初步形成广 州市文化体育、商业办公、居住服务中心。在黄埔区按规划 安排了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沙港、云埔工业区,这些项 目的建设,使黄埔区已基本成为广州市工业、港口业基地。
其次,在旧城改造中,坚持“加强维护,合理利用,调 整布局,逐步改善”的原则,旧城区的城市功能有了进一步 加强,旧城区的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水平有了 一定的提高。
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取得长足 进步。近十年来,广州市新建改建了一大批城市道路、立交、桥梁,完成了北环高速公路,地铁1号线已建成。自1988年至 1998年,道路长度由545公里增长到1887公里,道路面积由6 51万平方米增长到2234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6.82平方 米。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由156条增长到292条,全市拥有营运 的公共汽(电)车4632辆,万人拥有公共汽车16标台,居全 国十大城市前列。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也取得很大成绩,1980年至1998年建 成区人均公共绿地由3.51平方米提高到6.3平方米,绿化覆 盖率由23%提高到28.06%。
城市市政基础建设也得到大力发展。自来水普及率达98 .66%,日供水能力达到382万立方米,燃气普及率达93%,按规划建成大坦沙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污水处理厂(日处 理污水33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16.7%;日处理66万 吨的猎德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进展顺利。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也取得巨大成就。城市文化、教育、体育、卫生设施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大力改善和提高了城市 的生活工作条件。
长期以来,广州市坚持以房地产住宅建设为中心,带动 城市建设,先后兴建了300多个住宅小区,建设了一批经济适 用的住房,1998年底,经抽样调查,广州市人均居住面积已 接近13平方米,是1978年3.82平方米的3.4倍。
广州城市规划启示录
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必须基于规划的科学性和超前指导 性。由于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符合广州市城市发展的客观实 际,从而保证从宏观上引导城市的有序发展,促进了城市经 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天河新区的建设和黄埔、芳村新区的建 设实践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尤其是珠江新城6.6平方公里 用地的长期规划控制,更充分说明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 超前指导性。
有效实施城市总体规划,还必须进一步深化总体规划。近十几年,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在这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 作。在旧城改建、新区开发建设、道路交通、环境保护与园 林绿化等方面,都科学地编制了更详细、更具体的专项规划 和实施性规划。
要保障城市的各项建设按照《城市规划法》实施,除了 要有权威的规划外,还必须有维护规划的法规。早在1984年,广州市便开始制定《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 则,广州市是全国最早编制城市规划管理法规的城市之一。经过3年的努力,《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经市人大审议 并于1987年1月1日起实施。《实施细则》经市政府批准从19 88年1月1日起执行。《城市规划法》颁布实施后,广州市结 合实际,历时6年草拟了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的第一部地方性 法规———《广州市城市规划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 于1997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近年来,广州市还先后制定和 实施与《城市规划法》相配套的系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有《 广州市分区规划编制办法》等共约88项,为依法编制规划、依法建设、依法管理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近十几年来,广州市不断探索强化规划管理的方法,取 得了突出的成效,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连续3次被国家建设部评 为“城市规划管理先进单位”。广州市早在1987年就率先实 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通过土地有偿使用和综合开发,不但 提高合理利用土地,而且能为城市基础设施筹集资金。如芳 村花地湾、天河体育中心、恒福路等一些建设项目,均采用 此法筹集建设资金。
广州市自1989年开始,改革建筑管理方式,实行建筑报 建特许人制度、专业管理审批制度、建筑管理竣工验收制度,加强建筑规划管理工作。
为了提高规划管理水平,保证规划管理适应新形势的要 求,广州市把依靠科技管理作为提高规划管理水平的必备条 件。一是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吸收和培养人才。1987年,广 州市便从美国引进国内第一套城市规划地图信息系统,后又 聘请美国有证规划师协会前副主席卡罗尔·托马斯夫人和日 本世界知名建筑专家丹下健三为城市规划局的高级技术顾问。近十年来,广州市规划局和规划院从全国10多所院校吸收了 大学生近200名,共20多个专业,其中有60多名硕士研究生、2名博士生;二是健全科技管理机构。为了适应科技管理的需 要,先后批准市规划局成立了交通规划研究所、规划自动化 中心、广州航空遥感指挥中心等科技管理机构,并配备了专 业的技术人员;三是利用科研成果管理。目前,市规划局建 立的“广州市城市地图和总体规划信息库”、“广州市地下 管线信息系统”、“广州市城市规划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 和“居住区详细规划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已在规划管理 工作中广泛应用,这些系统经国内外专家评审认为具有“国 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水平”。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 灵魂,是城市管理的依据。实施城市规划的实践证明,各级 领导除了要认真按城市规划的要求布局各项建设外,还必须 带头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支持规划部门开展工作; 只有树立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才能使规划得以实施 和落实;只有充分发挥城市规划部门依法行政的职能作用,才能保证一切用地和建设活动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
新形象步入新世纪
党的十五大期间,江泽民总书记在广东代表团讲话时指
出,广东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1998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明确把广州建设成为现代化中心城市,充分发 挥广州作为全省经济发展重心和龙头的作用。围绕建设现代 化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广州市进一步明确了城市建设和发 展新的指导思想,调整了广州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思路,确立 了在高起点上发展的思路,着眼于50年不落后,强调城市规 划的科学性和超前性,进一步调整了城市发展布局,明确城 市的功能分区,合理规划布局城市新轴线,从瘦狗岭到火车 东站到河南赤岗一直延伸到洛溪大桥的新客运站,将规划一 条12公里的城市新轴线,通过国际招标选择最佳方案。进一 步明确划分城市功能分区,对城市各大组团和中心商务区、中心商业区、旅游休闲区、科学体育区、工业开发区、居民 住宅区等各种功能分区进一步调整完善,确定下来后就作为 长远的发展战略分步实施。确立了“新区先行,拉开建设,突出重点,以新城区建设带动旧城区改造”的思路,坚决把 城市结构拉开并有序地配套建设,重点向东向南发展。沿珠 江轴线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逐步完善向南联系番禺、向东 联系东莞、向西联系佛山的经济发展轴线规划,从而强化中 心城市的功能,加强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辐射力。确立 了构建交通道路主体骨架,完善城市交通路网的思路,以内 环路、环城高速公路及7个方向联络道和若干条快速路构成道 路主骨架,完善高速路网、快速路网和主干道路网三大交通 路网系统;确立了城市建设的精品意识,积极规划建设广州 新国际机场、广州大剧院、广州艺术博物馆、新广州体育馆 等一批跨世纪的标志性形象工程。在此基础上,广州市按照 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提出了城市建设实现“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2010年一大变”的奋斗目标。“一年一小变” 重点在管理,以整治脏乱、拆除违章建筑为突破口,整治市 容环境,迎接建国50周年;“三年一中变”重点在建设、完 善城市交通道路网络,完成“迎九运”工程、“城市形象工 程”和标志性工程,整治白云山和珠江“一山一水”,建设 新的旅游观光带,迎接“九运会”;“2010年一大变”重点 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协调发展,完善城市布局,形成合 理的功能分区和城市空间结构,增强城市布局,形成合理的 功能分区和城市空间结构,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完善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市政、环卫等公共配套设施,基本实现 城市现代化。按照这些新的思路,广州市进一步完善了城市 规划,经过历时4年的努力,全面编制完成了79个地块的分区 规划,去年又完成了20个文明示范村镇、16个中心村镇、50 条自然村的规划,城市立体交通路网进行了全面规划。配合 “城市形象工程”建设,对珠江两岸景观、城市主干道路、绿化广场、主要“窗口”地区和商业街区等进行了城市设计。规划部门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园林绿化、环境整 治、道路交通、“迎九运”工程等方面的109项“城市形象工 程”,经过努力,1998年已完成了32项。
为了实现广州市城市环境面貌“一年一小变”的目标,广州市委、市政府切实加强了这方面的领导工作。首先全市 上下统一认识。要求全市各级党政领导的思想认识和行动要 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现场办公会议精神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心上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力以 赴,千方百计确保实现“一年一小变”的目标。二是学习先 进。广州市委、市政府先后两次组织学习考察团,分别赴上 海、中山市,认真学习他们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先进 经验。成立了广州城市建设协调小组及办公室,建立了市创 建文明城市联席会议制度,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协 调、指挥。各区也迅速成立推进“一年一小变”工作领导小 组及办公室,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挂帅,迅速推进这项 工作。广州市市长林树森同志和各区、市各有关部门的主要 负责同志签订《广州市城区整治脏乱,实现城市环境“一年 一小变”目标责任书》,将“一年一小变”目标分解为10大 专项整治工作(整治市容卫生、整治占道经营和乱摆乱卖、清拆违法建筑和违章搭建、整治机动车辆乱停乱放、整顿违 章户外广告、整顿建筑工地、整治市区道路进出口、治理市 内河涌、清理收容遣送“三无”人员、落实除“四害”工作),限期到今年国庆节前完成。市创建文明城市联席会议办公 室每月都对全市整治情况进行抽查,市人大、政协代表也不 定期参与检查。由于市委、市政府决心大、抓得紧,目前,全市党员、干部和市民群众已经全面发动起来,全市性整治 脏乱大行动已经展开,并初见成效。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望新世纪,广州,这座中 国的南大门,经过广州市人民的齐心协力,一定会营造一个 高效、舒适和美丽的城市环境,将以崭新的形象雄步21世纪。
第五篇:湖北农村改革发展回顾与展望
湖北农村改革发展回顾与展望
中共湖北省委财经办(省委农办)
2008年第12期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报告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从农村发端。30年来,围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性文件,尤其是改革初期的5个和近5年的5个共10个中央“一号文件”,一直引领着农村的改革发展。30年来,湖北历届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改革创新,扎实工作,推动了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30年的巨大变化,展望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光明前景,对于做好新时期的“三农”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30年来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一)农产品产量及综合生产能力取得历史性突破。改革以来,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产量得到极大的提高。种植业:1978年到2007年,粮食总产由1725.7万吨提高到2185.4万吨,增长了26.6%;棉花由36.7万吨提高到55.7万吨,增长51.8%;油料由23.7万吨提高到256.3万吨,增长9.8倍;茶叶由1.7万吨提高到10.5万吨,增长6.2倍;水果从10.3万吨提高到334.7万吨,增长32.5倍。养殖业:淡水产品总产量从11万吨提高到370万吨,增长33.6倍;生猪出栏由919.3万头增加到3126.2万头,增长2.4倍;牛出栏由6万头增加到139.4万头,增长23.0倍;羊出栏由39.1万只增加到431.4万只,增长11倍。目前,全省已稳定形成年产2500万吨粮食、50万吨棉花、275万吨油料、250万吨猪肉和350万吨淡水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
(二)农民就业、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历史性提高。农民就业:改革以前,“左”的思想、计划经济体制把农民紧紧拴在有限的土地上,在“土里刨食”,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30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党和政府采取多项措施引导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农民就业水平大大提高。目前,全省1000多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超过农村劳动力总数的一半。农民收入:从1978年到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1元提高到3997元,增长36倍;反映农民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由70.8%下降到47.9%。食品供应:改革以前,湖北城乡市场肉蛋奶供给短缺,长期实行凭票定量供应。30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肉蛋奶有效供给迅速增加。按总人口计算,2007年全省人均占有猪牛羊肉是1979年的2.8倍,人均占有禽蛋是1982年的3.3倍,人均奶类占有量是1978年的5.5倍,人均淡水产品占有量是1978的3.2倍。住房条件:从1978年到2007年,全省农村砖瓦房比例由11%提高到89.5%,农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6平方米增加到38平方米。耐用消费品:改革前农户家庭除了木床、木桌和少量的木衣柜外,几乎没有什么家具,2007年全省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58.4部、电脑2台、移动电话104.6部、彩电98.8台、冰箱26.2台、洗衣机34.6台、摩托车35.8辆。
(三)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改革前,农村主要产业是农业,农业又主要是种植业,种植业又以粮食生产为主,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接近80%。单一的结构使农业的效益低下,农村经济长期徘徊。改革以来,经济作物发展较快、养殖业逐步放开搞活、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推广、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巨大变化。2007年全省种植业中粮棉油种植面积之比变为 45: 44:11,整个种植业呈现多样化发展,产值达到种植业总产值的5%及以上的作物有7个,达到10%及以上的有2个。蔬菜、油菜、茶叶、水果、食用菌和药材等产业规模比1978年扩大3-15倍。畜牧业逐步由家庭副业向农村支柱产业转变。2007年全省畜牧业产值由1978年10.8亿元增加到747.9亿元,增长69.3倍;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2.8%提高到32.7%。改革以前,我省农村非农产业极不发达。1978年,全省社队企业(乡镇企业的前身)总产值为19.3亿元,约为全省农业产值的1/5,2007年乡镇企业增加值为 2343.1亿元,是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的1.7倍。
(四)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生产效率获得历史性提升。改革30年来,湖北农业装备水平和科技水平大幅度提升,带来农业综合效益不断提高。2007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255.1亿瓦特,比1978年增长3.1倍;大中小型拖拉机83.4万台,增长8倍;机耕面积3354.9万亩,增长86.3%;农村用电量87.8亿度,增长12.3倍;化肥施用量299.9万吨,增长5倍。农业科技推广运用步伐加快,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2000年46.1%提高到2007年的52%。随着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生产效率和效益也大幅度提高。2007年每亩耕地的种植业总产值(现价)达到2387元,比1978年增加2253元,增长15.8倍。
(五)农村体制机制发生历史性变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先后改革、完善了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彻底打破了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营体制,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取消了农产品统一派购制度,改革了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方式,放活了农村商品市场,赋予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收益支配权和农产品处置权;建立了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所有制格局;开展了税费改革试点和以乡镇机构改革为重点的综合配套改革,建立了“以钱养事”新机制;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国有农场改革,比全国提前一年彻底取消了农业税,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皇粮国税”的历史;全面实施了以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
(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历史性改观。30年来,长江干堤防洪能力由10-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由62.5%提高到64.9%,提高2.4个百分点;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由46.8%提高到55.3%,提高8.5个百分点。2004年以来,全省共新建高产农田30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45万亩,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改革前,农村交通、通信、饮水等基础设施薄弱。全省农村基本没有像样的公路,除极少数村(大队)在大队部有一部电话外,农民家庭没有电话,饮水主要是直接从河湖塘堰挑水吃。到2007年,全省村的沥青(水泥)路通达率73%以上;多数村用上了自来水,并已解决400多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户用沼气池总数达到186万口;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2.7部;乡镇宽带覆盖率99.8%,村宽带覆盖率31%。
(七)农村社会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目前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超过80万人。对农村中小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从2004年开始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2007年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已达91个,占总数的89%。同时,开展了大病救助。农民的保障过去由家庭承担,近年来已开始实行社会保障,全省110万农村特困救助对象纳入农村低保范围。
以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十七届三中全会在总结30年农村改革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继续推进农村体制机制改革。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稳定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严格农民宅基地管理,依法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征地制度,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工作,进一步完善国有农场体制改革,积极有序推进国有农牧渔原种场改革。强化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大部分用于农业。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农村开发,整合涉农资金,加强投资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大农村金融改革力度,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扩大邮政储蓄银行涉农业务范围,发挥农村信用社为农民服务主力军作用,规范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积极发展各种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微型金融服务,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信用模式。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健全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完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充分发挥县(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加强产粮大县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粮食调出能力强的核心产区,着手开发一批有增产潜力的后备产区。认真贯彻落实对产粮大县财政奖励政策、粮食风险基金政策、国家最低收购价等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推进品牌整合,加快培育农产品品牌。加快科技进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提高农业产业水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整合资源,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引导科技资源向农业产业一线聚集。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逐步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机构建设,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使用过程,以及农产品的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抓好大江大河堤防综合整治工程、堤防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抓好各类泵站更新改造、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蓄水保水工程建设,建设高标准的农田灌排体系。加快推进农村塘堰、沟渠的清淤整治,鼓励支持农民广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大力改造中低产田,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和复垦,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强化农业综合开发,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搞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广先进农机具,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发展新型农用工业,开发和推广高效、安全、环保的新型肥料、农药、农膜、农业机械等。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业信息收集、发布制度,继续实行绿色通道政策,搞活农产品流通。整顿和规范农村市场秩序,保障农用生产资料供应,完善良种繁育和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体系。推广农业节能减排技术,发展循环、生态、节约型农业。推进生态家园建设,推广使用可循环清洁能源。积极培育以非粮油作物为原料的生物质产业,推进农林副产品和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加大农村工业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防止城市工业“三废”向农村转移。继续实施长江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搞好水土保持。
(三)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农民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积极扶持具有荆楚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深化文明乡镇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倡崇尚科学、诚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风易俗,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实行农村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继续教育。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农民健康促进活动,大力普及卫生防病知识,加强人畜共患疾病、传染疾病和血吸虫病等的防治。加强农村妇幼保健,积极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服务,坚持实施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逐步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办法,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稳步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农村福利院配套设施建设,改善“五保”对象生活环境,完善受灾群众援助制度,加强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继续实施“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加快通村公路建设,支持农村客运发展。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确保5年内全部解决我省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继续加强农村高压电网建设,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开展农村信息服务,提升服务质量。
(四)努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一是发展种养业增收。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广新型增产增收种养模式,鼓励和扶持种养大户发展规模经营。着力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发展壮大特色农产品基地。以现代化规模养殖为主导,以专业养殖为主体,以分散饲养为补充,实现畜牧业的稳定发展。积极创建水产大县,加快推进标准化鱼池改造升级,发展生态养殖,普及健康养殖,推进高效特色渔业发展。积极推进低丘岗地和低产林改造,重点发展高效经济林,提高林业效益。二是加快发展劳务经济增收。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稳定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加强信息引导和动员组织,完善劳务网络,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务协作,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培育和宣传湖北劳务品牌。鼓励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支持回归创业。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三是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增收。切实做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助、农机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资金的管理发放工作。完善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加强农民负担监测和涉农收费监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严格控制村级举债,积极开展化解村级债务试点,探索化解村级债务的措施和办法。
(五)推进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扩大村民自治范围,保障农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完善乡镇治理机制,增强乡镇干部依法行政能力,依法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他们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改进党员教育管理,不断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素质。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切实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加强农村政法工作,推进农村警务工作,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执笔:杨明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