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石油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中国石油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20620082201081 王晗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定义
又称石油化学工业,指化学工业中以石油为原料生产化学品的领域,广义上也包括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作为一个新兴工业,是20世纪20年代随石油炼制工业的发展而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长起来的(见石油化工发展史)。战后,石油化工的高速发展,使大量化学品的生产从传统的以煤及农林产品为原料,转移到以石油及天然气为原料的基础上来。石油化工已成为化学工业中的基干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石油化工的范畴 以石油及天然气生产的化学品品种极多、范围极广。石油化工原料主要为来自石油炼制过程产生的各种石油馏分和炼厂气,以及油田气、天然气等。石油馏分(主要是轻质油)通过烃类裂解、裂解气分离可制取乙烯、丙烯、丁二烯等烯烃和苯、甲苯、二甲苯等芳烃,芳烃亦可来自石油轻馏分的催化重整。石油轻馏分和天然气经蒸汽转化、重油经部分氧化可制取合成气,进而生产合成氨、合成甲醇等。从烯烃出发,可生产各种醇、酮、醛、酸类及环氧化合物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上述烯烃、芳烃经加工可生产包括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高分子产品及一系列制品,如表面活性剂等精细化学品,因此石油化工的范畴已扩大到高分子化工和精细化工的大部分领域。石油化工生产,一般与石油炼制或天然气加工结合,相互提供原料、副产品或半成品,以提高经济效益
中国石油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现状
转变时不我待新中国成立以来,石油工业快速增长,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石油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持续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综合经济效益和科学技术水平也大为提高。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石油工业还有一定差距。
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质量,高浪费、低效益的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一直未能彻底摆脱,阻碍和制约着石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现在石油企业虽然重组划分,但是存续企业仍然人员大量富余,资产大量闲置,消耗较高,浪费严重,质量较低,效益较差。也有的核心企业因规模不够、技术滞后、管理不细,还存在产品结构单
一、质量不精、.收率不高、能耗较高、效益不佳等问题。特别是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 国内石油资源开始出现短缺,储量不够,.供给不足,大量进口,国家的石油国际依存度逐步增大,现在已经上升到30%,预计2010年后将接近50%。石油进口依存度的不断增大,加大了石油供应的风险。同时,国际石油价格如出现较大波动,不仅会影响国内石油行业效益,还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严重制约作用。
当前,比照国际石油先进水平和跨国大石油公司的现代标准,我国石油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现状和存在问题是:1.技术进步对石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较低。主要表现在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石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2.石油经济效益仍较低。3.石油资源利用率及配置效率还较低。4.石油经济运行质量也较低。
中国石油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条件及问题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方式总体上正在从数量型向质量型、从速度型向效益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外延型向内涵型、从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石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有效、可持续发展。要抓住发展机遇,吸收借鉴世界各国对石油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研究和实践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找出适 合我国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特点的,有利于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和措施。
二、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转变正当其时从目前我国石油经济发展的状况看,已经具备了实现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和条件。
1.我国正处于石油工业化中期,已经建成了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石油工业体系。2.中国石油产业国际化经营初具规模,与国际先进石油公司合作与交流日益加深。3.拥有一支数量可观,具有相当水平的科技队伍。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石油对外开放向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扩展,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和有利于加强国际石油交流与合作的相关政策,完善了一系列保护和发展石油工业的政策法规,为转变石油经济增长方式创造了体制环境基础。当然,我国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还面临一定困难,主要有以下制约因素:1.我国石油经济发展质量还处于较低水平,工艺技术、装备水平、自动化程度、设备材料对比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工艺和设备比较陈旧落后,配套整合的综合水平不够高,落后程度一般都相差几十年,资源转化率仅为百分之几,比美国的70%相差甚远,单位能耗指标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6倍。加之长期处于粗放型经济增长阶段,技术和装备不够配套、水平较低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我国石油产业长期实行高度本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管理模式,习惯思维和定式做法、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问题影响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石油产业操作层整体素质不够高,高级技能和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缺乏,驾驭科研设计、技术创新、管理现代化、集成控制、操作自动化等能力和水平较低,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等问题影响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4.石油经济发展和变革的思想观念滞后,对石油教育、科技和人才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拔尖人才缺乏,思想认识和资金投人等问题制约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此,我们要发挥优势,克服困难,抓住机遇,大上措施,迅速实现石油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炼油化工行业当不断深化科技创新,坚持内涵集约经营,形成石化规模经济,优化特色产品结构,实现做大、做强、做优。总之,中国石油工业经济要标本兼治,花大气力,从改善石油工业经济发展因素做起,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数量型向质量型、从速度型向效益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外延型向内涵型、从内向型向外向型的根本转变,以确保中国石油工业及企业的资源节约、持续有效、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篇:从钻井企业文化来看中国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文章标题:从钻井企业文化来看中国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从去年起,中国石油所属大庆、辽河、大港、吉林、华北等老油田钻井相继获得高产油气流。“老油田”伴随现代钻井技术的突飞猛进,已是柳暗花明。
毫无疑问,钻井工程这篇“大文章”能够渐入佳境,既是地质家创新思维的结果,也有赖于钻井新技术集成这一“
引擎”。同时,更有一种力量虽无形,但却力拔千钧,那就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HSE理念的支撑力。
2006年,自主研发的CGDS近钻头地质导向系统获得成功、气体钻井技术应用在四川取得重大突破,等等,昭示着中国石油在国内钻井工程技术服务行业的领先地位。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创新意识、安全意识以及敬业精神,已凝结成独特的钻井文化,保证了钻井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钻井工程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
钻井是高风险、高技术含量的施工行业。实现本质安全,是中国石油既定的安全环保长远目标,也是钻井工程行业的不懈追求。实现本质安全,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具有决定性作用。上世纪末,中国石油建立HSE管理体系,近年来又将其与石油工业积淀的传统文化融合,确立了“安全第一、环保优先、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新理念。这一理念与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珠联璧合,推动着钻井生产方式由粗放管理转向科学发展。
安全文化正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在中国石油各钻井工程企业渗透、普及。去年盛夏,记者到新疆钻井40628队施工的T85285井场采访,看到轮岗的安全监理叶尔兰正在认真填写“HSE监理指令”表格。在安全文化的熏陶下,“安全第一”理念已贯穿到井队的每个人、生产的每个环节。
提高钻井速度是钻井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2005年的磨溪速度、庆深速度,2006年的长庆速度以及龙岗1井示范工程,都是中国石油依靠先进的钻井技术提高效率和速度的典型实例。3月29日,大港油田集团第一钻井工程公司领导到50523钻井队现场办公,明确提出钻井提速工作要在认真研究设计和参考临井资料的基础上,制定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不安全的进尺一米不打,不安全的效益一分不拿。”这也是中国石油整个钻井工程行业的答案。
“创造能源与环境的和谐”是钻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标志。走进辽河石油勘探局任何一个井场,干净的地面、昂首的井架,与珍禽翻飞、绿波荡漾的世界第一大苇海交相辉映,让人领略到现代石油工业的风采。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肩负经济、政治、社会“三大责任”的中国石油加快了勘探开发步伐。“决不能再以牺牲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换取所谓增长,而要以技术创新来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这是钻井工程从业人员的共识和行为准则。恪守“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庄严承诺,企业决策层在制定钻井开发战略时,确定“多做物探少打井”,“多打少占地、少污染的水平井,少打直井”。“少井高效”,是中国石油自觉承担环保责任的突出体现。
石油企业传统文化在钻井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钻井队伍勇于吃苦、不畏艰难、敢打胜仗的精神支撑。2006年,中国石油水平井数、累计进尺数等,均取得历史性突破。“国脉”西气东输的气源井克拉2-3井、克拉2-7井,是克拉2气田首轮开发井中最先开钻的两口井。当年,塔里木三勘70156等两个钻井队以石油“铁军”的风范,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寒冷天气里,顶风冒雪长距离搬迁安装,准时开钻,按时完钻,为西气东输工程按期供气提供了保障。
如今,“杠杠服穿在外,狗皮帽子男女戴”的钻工形象,生产中“人拉肩扛”的火热场面等,都只能出现在老照片中。文化水平不断提升的新时期钻井队伍,正逐步用国内外领先的钻井技术和管理方法武装自己。作为新疆钻井公司的“当家人”,田富林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总要观看壳牌、埃克森、斯伦贝谢等国际石油公司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光盘,仔细揣摩学习。为了加快向海外市场的挺进步伐,铁人王进喜带过的大庆1205钻井队,常年组织职工学习外语、涉外工程承包知识和特殊工艺井技术,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近年来,全队职工先后完成丛式定向井、取心井、小井眼井等特殊工艺井型的施工,实现了向多功能钻井队的重大转变。
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在钻井增长方式转变中,文化的力量即我们的“软实力”,虽是无形之手,却是动力之源。
文化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钻井工程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仅仅是一种表象,其背后是文化的巨大推动作用。而文化的作用与反作用力在企业中一旦形成强势,必将持续推动企业走上科学发展之路。
每种结果都有其产生的直接原因和辅助促成这种结果的条件或力量。观念的转变、技术的进步、体制的建立等等,都是
钻井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直接原因和必备条件。但是,观念、技术、体制都是由人来制定和掌控的。也就是说,真正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力量不但有物质的,而且有非物质的,有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文化力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作用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不可或缺。文化通过改变员工的旧有价值观念,培育他们对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认同感,使员工个人
信念、情感、行为习惯与企业的科学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形成文化合力,推动着中国石油钻井生产方式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钻井工程行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于科技进步、科学管理都产生着积极影响,也进一步提高了全员素质,为实现本质安全奠定了基础。正是在员工行为习惯的培养中,企业文化不断完善和深化,从而形成相对稳固的钻井企业文化。
《从钻井企业文化来看中国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从钻井企业文化来看中国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第三篇:从钻井企业文化来看中国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从钻井企业文化来看中国石油经济增长方
式转变
从去年起,中国石油所属大庆、辽河、大港、吉林、华北等老油田钻井相继获得高产油气流。“老油田”伴随现代钻井技术的突飞猛进,已是柳暗花明。
毫无疑问,钻井工程这篇“大文章”能够渐入佳境,既是地质家创新思维的结果,也有赖于钻井新技术集成这一“引擎”。同时,更有一种力量虽无形,但却力拔千钧,那就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HSE理念的支撑力。
XX年,自主研发的CGDS近钻头地质导向系统获得成功、气体钻井技术应用在四川取得重大突破,等等,昭示着中国石油在国内钻井工程技术服务行业的领先地位。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创新意识、安全意识以及敬业精神,已凝结成独特的钻井文化,保证了钻井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钻井工程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
钻井是高风险、高技术含量的施工行业。实现本质安全,是中国石油既定的安全环保长远目标,也是钻井工程行业的不懈追求。实现本质安全,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具有决定性作用。上世纪末,中国石油建立HSE管理体系,近年来又将其与石油工业积淀的传统文化融合,确立了“安全第一、环保优先、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新理念。这一理念与现代 先进科学技术珠联璧合,推动着钻井生产方式由粗放管理转向科学发展。
安全文化正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在中国石油各钻井工程企业渗透、普及。去年盛夏,记者到新疆钻井40628队施工的T85285井场采访,看到轮岗的安全监理叶尔兰正在认真填写“HSE监理指令”表格。在安全文化的熏陶下,“安全第一”理念已贯穿到井队的每个人、生产的每个环节。
提高钻井速度是钻井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XX年的磨溪速度、庆深速度,XX年的长庆速度以及龙岗1井示范工程,都是中国石油依靠先进的钻井技术提高效率和速度的典型实例。3月29日,大港油田集团第一钻井工程公司领导到50523钻井队现场办公,明确提出钻井提速工作要在认真研究设计和参考临井资料的基础上,制定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不安全的进尺一米不打,不安全的效益一分不拿。”这也是中国石油整个钻井工程行业的答案。
“创造能源与环境的和谐”是钻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标志。走进辽河石油勘探局任何一个井场,干净的地面、昂首的井架,与珍禽翻飞、绿波荡漾的世界第一大苇海交相辉映,让人领略到现代石油工业的风采。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肩负经济、政治、社会“三大责任”的中国石油加快了勘探开发步伐。“决不能再以牺牲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换取所谓增长,而要以技术创新来促 进经济总量的增长。”这是钻井工程从业人员的共识和行为准则。恪守“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庄严承诺,企业决策层在制定钻井开发战略时,确定“多做物探少打井”,“多打少占地、少污染的水平井,少打直井”。“少井高效”,是中国石油自觉承担环保责任的突出体现。
石油企业传统文化在钻井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钻井队伍勇于吃苦、不畏艰难、敢打胜仗的精神支撑。XX年,中国石油水平井数、累计进尺数等,均取得历史性突破。“国脉”西气东输的气源井克拉2-3井、克拉2-7井,是克拉2气田首轮开发井中最先开钻的两口井。当年,塔里木三勘70156等两个钻井队以石油“铁军”的风范,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寒冷天气里,顶风冒雪长距离搬迁安装,准时开钻,按时完钻,为西气东输工程按期供气提供了保障。
如今,“杠杠服穿在外,狗皮帽子男女戴”的钻工形象,生产中“人拉肩扛”的火热场面等,都只能出现在老照片中。文化水平不断提升的新时期钻井队伍,正逐步用国内外领先的钻井技术和管理方法武装自己。作为新疆钻井公司的“当家人”,田富林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总要观看壳牌、埃克森、斯伦贝谢等国际石油公司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光盘,仔细揣摩学习。为了加快向海外市场的挺进步伐,铁人王进喜带过的大庆1205钻井队,常年组织职工学习外语、涉外工程承 包知识和特殊工艺井技术,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近年来,全队职工先后完成丛式定向井、取心井、小井眼井等特殊工艺井型的施工,实现了向多功能钻井队的重大转变。
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在钻井增长方式转变中,文化的力量即我们的“软实力”,虽是无形之手,却是动力之源。
文化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钻井工程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仅仅是一种表象,其背后是文化的巨大推动作用。而文化的作用与反作用力在企业中一旦形成强势,必将持续推动企业走上科学发展之路。
每种结果都有其产生的直接原因和辅助促成这种结果的条件或力量。观念的转变、技术的进步、体制的建立等等,都是钻井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直接原因和必备条件。但是,观念、技术、体制都是由人来制定和掌控的。也就是说,真正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力量不但有物质的,而且有非物质的,有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文化力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作用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不可或缺。文化通过改变员工的旧有价值观念,培育他们对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认同感,使员工个人信念、情感、行为习惯与企业的科学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形成文化合力,推动着中国石油钻井生产方式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钻井工程行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于科技进步、科学管理都产生着积极影响,也进一步提高了全员素质,为实 现本质安全奠定了基础。正是在员工行为习惯的培养中,企业文化不断完善和深化,从而形成相对稳固的钻井企业文化。
第四篇:形式政策论文 中国石油现状分析
中国石油现状分析与应对措施
中文摘要:石油被称为国民经济的血液,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它的供给状况不仅关系到一国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社会稳定、区域安全和世界政治、军事形势。中国的石油状况到底怎样,是否能有效满足国内需求,是否能应对复杂而又多变的国际环境。本文从近期燃油价格又一次大幅度上调说起,从国内石油分布,石油生产,国内需求以及石油进口,石油储备等方面对我国石油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对我国石油现状的分析,指出我国石油面临着的安全问题,并从发展节能技术,寻求新能源,建立稳定多方的的石油进口渠道,完善石油储备体系等方面入手,提出一系列的解决措施,以期保障我国石油安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关键词:中国 石油现状 分析 解决对策
国家发改委宣布,自2012年3月20日凌晨开始,上调成品油价格。此次成品油价格上调幅度是2009年7月以来最大的一次,并且是本年第二次上调成品油价格,调整后的汽柴油价格均创历史新高,93号汽油更是正式进入8元时代。此举引发不小的轰动,唤起人们对石油更多的关注!尽管石油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石油供需矛盾突出,进口渠道不畅,石油储备不足,油价受国际影响大等问题依然突出,中国石油现状不容乐观。
一、中国石油现状
(一)中国石油分布状况
中国石油著名的勘探专家和学者李国玉教授,曾有个著名的论断,他说“天生盆地必有油”。在中国区域内,只要有大型盆地分布的地区都会有大型油田的分布。我国的石油资源大部分位于七大沉积盆地,即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四川盆地、准葛尔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等。2011年,我国原油产量为2.03646亿吨,95%是产于七大沉积盆地。
从海陆分布看,我国石油在陆地主要集中于东北的松辽盆地,华北的渤海湾盆地,西南的川陕盆地,西北的准葛尔、柴达木盆地。石油在陆地分布较广且相对分散,陆上石油产量一直占我国石油产量的多数,陆上石油储量约占我国石油总量的约80%。我国石油在海洋上主要分布于渤海湾油气区,大海大陆架油气区,南海油气区。2008年全国石油资源评价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石油资源量约为233亿吨,其中约71.61%分布在陆上,约22.93%分布在海洋。1
可以看出,我国的石油具有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特点。同时,我国石油品质差,勘采难度大。我国44%以上的石油资源分布在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恶劣的区域,如湖沼、山地、沙漠和高原等。约1/4埋藏在3500米以下,其一半以上的石油又深埋在4500米以下。这些,都极大制约了我国石油的开采与利用。
(二)中国石油供求状况
总的来说,中国石油生产总量较大,但却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总需求。这种情况是从1993年中国从石油出口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开始的。2010年我国石油产量为2.03亿吨,而消费量为3、8亿,2011年我国石油产量为2、01亿吨,消费量为4、01亿吨,供求矛盾突出,大量原油需要进口。
1、中国石油生产情况
中国石油生产具有以下特征。首先,人均石油资源占有量相对贫乏,虽然我国石油资源总量位于世界第六位、跻身亚洲第一位,但是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我国人均石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总量较大,人均极少,是我国石油总体现状。据统计,世界人均占有石油可采资源68吨,而我2国仅为12吨,大约相当于世界的六分之一。这一状况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问题会更加突出。其次,从品质上看,我国现发现的石油品质不佳,提高了石油的开采成本。总体上看,勘探难度逐渐增大,隐蔽、复杂油气藏已成为勘探主要对象,地表及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正成为勘探的重点目标区。老油田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阶段,综合含水率高于80%,平均采出程度大于65%,原油产量呈递减趋势,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开采工艺要求越来越高。再次,老区产量递减,新区产量不足,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东北的松辽盆地和华北的渤海湾地区一直是我国石油生产的主力,但近年来,由于石油储量和开采难 12 王晓磊,乔根才,许飞《中国油气资源简析》,西部探矿工程,2010年第2期
叶笃初《中国资源品种需多样化以保安全》【j】中国石油企业,2004,9,19 度增大等原因,这些原有石油主要产区不同程度出现产量下滑。而新的石油替代区,由于其石油探明储量亦不足以有效接替老区,新增储量明显不足,使得近些年我国年均石油产量增长率只有1.67%左右,国内石油生产被动局面越来越凸显。
2、中国石油需求状况
2003年,我国石油消费首次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国家经济要发展必须需要能源,石油就是GDP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规模、发展增长水平等决定着该国对石油资源的需求强度。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GDP的不断提高,我国对石油的需求量也持续增加。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促进石油需求量的提高。建国以前,我国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但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的能源需求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进入21世纪,装备制造业和重化工业等产业成为我国产业结构的重心,石油产品的需求以更高的速度增长。石油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总体上呈现为上升的趋势,同时国内石油生产能力的不足,导致了我国石油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三)中国石油进口现状
中国石油供需缺口巨大,对外依存度攀升。我国从1993年变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消费量不断飚升,2009年净进口石油1.99亿吨,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52%,预计2020年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可能达到57.37%。
从国外进口石油是缓解石油供求矛盾的重要举措,石油的进口渠道安全与否是事关我国能源的重大问题。但是当今国际石油市场受到国际政治、军事以及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石油进口国的石油供应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石油进口的安全性受到很大挑战。
首先,中国石油进口来源渠道单一。从我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来看,我国进口主要来自中东、非洲地区。中东地区又是中国第一大原油进口地区,占中国进口原油的一半以上。3然而目前中东、非洲地区社会动荡,国际政治经济局面混乱,频频发生武装冲突和恐怖事件,一些发达国家为了控制这些石油产出地区更是尝试各种手段,加重了该地政局的混乱情况。其次,我国石油的进口渠道 3 贾文瑞,徐青,王燕灵,等《21世纪中国能源、环境与石油工业的发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单一。目前中国进口石油的主要运输渠道是东部沿海地区的海轮运输,其中绝大部分的石油运输都要通过马六甲海峡。4而这一“海上咽喉”却并不太平,近期频频发生海盗攻击运油船的事件,为我国石油安全敲响了警钟。同时,一旦国际形势有变,石油供应极有可能由于政治因素和战争作用被切断。这样我国的石油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四)中国石油储备现状
所谓石油储备,即战略石油储备,是为应对短期石油供应冲击(大规模减少或中断)而建立的储备制度,起源可追溯至在1973年中东战争期间,由于欧佩克石油生产国对西方发达国家搞石油禁运,发达国家联手成立了国际能源署,成员国纷纷储备石油,以应对石油危机。当时国际能源署要求成员国至少要储备60天的石油,主要是原油。上世纪80年代第二次石油危机后,国际能源署又规定增加到90天,主要包括政府储备和企业储备两种形式。而目前,美国、日本及欧洲等国不仅能达到90天,而且还超标完成。
我国对建立石油储备的讨论始于2000年,较西方发达国家较晚。2007年12月18日,国家发改委宣布,中国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正式成立,旨在加强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建设,健全石油储备管理体系,高层决定用15年时间,分三期完成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
虽然中国在石油储备的道路上起步较晚,但是却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取得巨大成绩。中国参考欧美和日本经验,中国石油储备体系设计为四级,分别为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地方政府石油储备、国有石油公司商业储备以及其他中小型公司石油储备。目前我国一期石油储备基地已经完成储油工作,二期石油储备基地已经开始注油。二期战略石油储备工程全部完工后,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期会达到60天左右。
二、中国石油面临问题的应对措施
中国石油资源近年来所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有:第一,生产能力有限,但需求量巨大导致供求矛盾突出。第二,石油对外依存度过大,石油进口渠道、来源单一,受制于大国。第三,我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尚不完善,石油储备与欧美等国相比还有巨大差距。
李果仁《21世纪中国石油安全战略对策》,研究与探讨,2005年第5 期
(一)立足国内,加快石油开采步伐,稳步提高石油产量
我国石油安全供应必须立足于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截至2002年底,全国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27亿吨,累计探明可采储量64亿吨,石油可采资源探明率为46%。其中,西部地区和海域勘探程度低,总体尚处于勘探早期阶段,拥有石油可采资源量分别有45亿吨和25亿吨,现已探明可采储量分别为10亿吨和3.9亿吨,可采资源探明率分别为22%和16%。西部地区和海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勘探前景,是今后加强新区勘探的重点战略区域,也是我国未来石油资源主要接替区。5
同时,开发我国未动用石油储量,即低效益、高成本的石油储量,也是我国走出现在石油产量低,不能满足国内石油需求的重要举措。对于油田开发进入中晚期后,逐渐出现残矿、尾矿,和常规工艺技术下难以投入生产的石油储量,即低产低效益储量,因为其开采成本高,并需要采用特殊的开采方式开发。国家应该制定减税、免税和差额税率等扶植政策,支持和鼓励开发特低渗透油、稠油、高凝析油和进入高含水阶段老油田,这对稳定和提高石油产量有重要意义。
(二)提高石油利用率,加快新能源开发
1、提高石油利用率,减少浪费
国内石油资源相当短缺,而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费十分严重。2003年中国GDP增长9.1%,占世界GDP增长的4%,而能源消耗占世界总消耗量的30%;中国增长1万美金GDP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倍,法国的7倍,日本的14倍,由此可以看出中国能源效率利用之低、浪费之严重。因此必须改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建立节油型经济体系,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扩大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降低能源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2、加快新能源开发,推广利用新能源
加快能源技术的研制和推广,大力开发替代性能源和清洁性能源,是缓解我国石油供求矛盾的重要举措。通过开发替代能源以缓解石油需求压力,比如煤炼油、玉米制造酒精技术、实施燃料乙醇等;这些能源中大部分具有可持续利用的特点,加快这些新能源的开发步伐是保证中国长期能源需求的有效途径。中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的结构短期内不会改变,未来应在煤炭生产、运输、加工、利 5 赵忆宁《21世纪的需要》,《瞭望》新闻周刊1997年第9期 用等一系列环节上做文章,重视煤层气的开发利用,促进煤制气和煤炭洁净及煤制油技术的开发和生产,增加煤炭用于发电、制气等二次能源生产的数量,加快清洁煤的科研和推广工作。
(三)完善进口渠道,投资海外市场,逐步完善石油供应体系
1、完善进口渠道,实现进口多元化
为了规避进口风险,世界上大多数石油进口国都采用进口多元化战略。主要表现在进口来源的多元化和运输的多元化。建立进口多元化体系须考虑到以下因素:石油供应国政治经济的稳定性;石油运输通道的安全性;石油开采成本和价格等等。
建立多元化的石油进口格局,首先应实现进口来源的多元化,其次是运输渠道多元化。针对我国石油进口来源单一的情况,我国仍应以中东、南北非地区为主要长期进口来源,但是进口比重要下调以分散风险,同时着重开发中亚和俄罗斯石油市场,加强与它们的经济合作,远东市场也应提到日程上来。同时辅之以多元化的进口方式(远期合同、期货合同和现货合同),以及对进口品种的多样化选择(原油、成品油、LNG、LGP等),克服我国进口单一的问题,最大化的分散进口风险,控制好石油的供应。我国的海上石油运输长期以来过分依赖马六甲海峡,为了摆脱这一困境,必须使进口运输渠道多元化。主要是陆路运输和海运两方面考虑,目前最大的突破口在于陆路运输,就是参与铺设通往俄罗斯以及中亚产油国的石油运输管道。
2、积极“走出去”扩大海外市场投资
为缓解与解决本国石油困境,我国应该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走出去”买油不如“走出去”采油,6开拓利用国际资源,建立规模化、多元化的海外油气供应体系。综合考虑国际石油资源、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及技术风险等因素,按照“风险最小、投资最少、效益最大”的原则,选择确定我国未来海外石油勘探开发的战略地区。
到目前为止,中国石油海外投资取得了显著成绩,我国在苏丹、中东、南美、墨西哥湾、中亚和亚太等地区取得一些控股、参股和独立勘探开发权益,截止2004年初,中石油在海外签订合同项目26个,分布在4大洲12个国家,初步 6 赵卫军,胡国松等《中国石油安全评价》,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5年第二期 形成了海外发展的三大战略区域:以苏丹项目为依托的北非战略区;以哈萨克斯坦项目为依托的中亚和俄罗斯战略区;以委内瑞拉项目为依托的南美战略区2004年超过2000万吨,达到了2262万吨,2005年达到2500万吨,占国产原油的14.7%;到2010年海外份额油达到5000万吨以上,是国产原油的28.6%。
(四)借鉴他国经验,完善石油储备体系
石油储备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稳定供求关系和应付突发事件上可以发挥及时有效的作用,是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核心。它不仅可以保障我国的经济安全,还有利于我国在国际政治较量中有后背物质资源支撑,取得主动,不必处处受制于发达国家。
我国的石油储备体系起步较晚。我国作为进口大国,目前的石油储备规模与世界其他大国相比差距很大,前文已经提到,中国目前石油储备为60天左右,甚至没有达到国际标准的及格线。现有的石油储备体系不足以应对国际油价的波动或者突发事件导致的供应中断问题,所以,完善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己经势在必行。
首先,遵循立法先行的国际惯例原则。在石油储备建设前,应加快石油立法,尽快制定出台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法规应包含以下内容:石油储备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储备主体及其储备义务、储备规模、储备模式、储备品种、储备基地管理、储备计划和预算的制定与决策程序等内容,使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建设与运营有法可依。其次,根据我国国情并借鉴国外经验,建立我国的石油储备体系应坚持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以国家储备为主的方针。具体建立我国石油储备时,既要有国家储备库,又要建立战略储备油田。因为战略储备库只能保证不时之需,如果长期遭遇石油供应中断局面,只有战略储备油田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问题。
第五篇:关于稳定工业经济增长的报告
关于稳定工业经济稳增长的报告
市政府办公室:
今年以来,我县紧紧围绕工业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总要求,深入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高工业运行质量和效益,积极应对各种不利因素和困难,狠抓运行调度、企业帮扶、政策落实、重点项目推进等重点工作,力促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一、基本情况
我县1-2月份工业经济实现平稳开局,51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3%,随着3月份部分企业恢复生产及订单量增加,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7%,进入4月份特别是5月份以来,企业受环保整改、资金短缺、市场疲软等因素影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至12.5%,且呈现下行态势。预计6月底,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2%。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5月份全县工业经济总体运行增幅同比、环比呈现下降态势,全县工业发展中存在诸多不利因素,面临的因难和问题依然较多,稳增长、促转型、增后劲压力较大。
一是稳增长的不利因素依然较多。1-5月份受部分产品需求不足、价格下滑、水泥错峰生产、天然气限气等因素影响,部分骨干企业增长势头减弱,规上51家企业仍有17户产值同比下降,累计减产5.36亿元。同时上年年报新增规上企业同期基数逐月累计的体现,成为影响工业增速的重要原因。二是运行质量不高,缺乏新增经济增长点拉动。油气化工企业由于受环境整治、价格等因素的影响,运行质量下降,已建成煤矿未取得相关批复,无法投产;中民投光伏发电项目并网指标不足,无法并网;目前无新增企业入规,经济增长后劲不足。三是融资难依然是制约发展的瓶颈。金融机构和担保公司贷款门槛依然较高,加之部分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抵押物,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依然突出。四是受经济大环境影响,招商引资难度加大。一方面土地、环保、安全政策趋紧,企业前期手续办理缓慢,影响新建项目开工建设。另一方面缺乏大项目、好项目支撑,工业转型升级、稳增长压力大。
三、下一步措施
(一)解决环保整改企业停产限产问题。由县环保局及工信和商务局负责,加快解决环保整改缓慢、验收责任不清、验收程序复杂等问题,力促企业尽快完成环保整改,实现复产扩产;对整改缓慢的安排专人驻企指导服务,督促加快进度,促进企业尽快达标复产;对环保达标但未生产的企业解决验收责任、衡量标准、审批等问题,不能因为沟通协作不到位影响企业生产。
(二)解决资金短缺停产减产问题。由县财政局和金融局负责,尽全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和融资慢的问题。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严禁在企业还贷之后随意断贷、缩贷、抽贷,切实加大对工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对有市场、有订单、有盈利空间的企业要“雪中送炭”,增加授信,扩大放贷额度。要切实加强政、银、企融资对接,用足用活各类风险补偿资金,扩大工业信贷额度,努力解决工业企业特别是石油化工、食品加工等行业企业因资金问题全部或部分停产问题。
(三)解决企业季节性停产问题。由县工信和商务局和统计局负责,帮助企业尽早掌握劳务、市场、价格、原料等方面信息,在停产期间做好资金筹措、设备检修等准备工作。督促企业在停产期间健全完善安全制度,加大环保设施投入,做到安全责任、投入、培训、管理和应急救援“五到位”,确保企业环保达标、安全到位,待生产季来临即可开足马力生产。
(四)解决统计数据报送问题。由统计局负责,开展企业统计人员培训,组织开展统计执法检查,针对部分企业不会报、不敢报、不愿报统计数据的问题,指导企业准确理解《统计法》相关要求,让企业明白少报、漏报、瞒报、拒报、多报统计数据都是违法行为。对漏报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尽快补报,对新开工项目帮助项目单位完善入库资料。对瞒报、漏报、拒报、且不整改的企业依据有关规定予以曝光。
(五)解决惠企政策落实问题。由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和工信和商务局负责,紧盯国家和自治区降低企业成本和创新驱动的各项政策,积极争取自治区电力调解、对标提升、两化融合等项目切块资金,以及贴息、担保、技术改造等项目建设扶持资金,帮助减产企业降本增效。及时采取措施帮助企业解决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需求,解决企业后顾之忧。
(六)解决企业入统纳规问题。由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和工信和商务局负责,深入企业摸底排查年内销售收入接近2000万元的已退库和规下工业企业基本情况,指导帮助成长性好、符合条件的企业完善手续,促其及时纳入规上统计,实现应统尽统,避免年末“一拥而上”纳规入库。帮助多司得滩羊和盐池晶澳光伏8月份入规,京城甘能、金家渠煤矿、宁鄂石膏和巨拓石膏年内纳入规上统计,确保有效拉动全县工业经济稳步增长。
(七)解决工业项目建设滞后问题。各相关部门定期召开工业项目建设调度会,及时会商解决项目建设中手续办理、征地拆迁、资金短缺等问题,推动项目早建成、早达产、早见效。电力、环保等部门要重点介入新能源项目电力并网和化工项目核准建设问题,开辟绿色通道,打通项目服务“最后一公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引进一批符合我县产业发展要求的好项目落地开工,争取将更多项目纳入重点工业项目计划中,做到“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补充一批”,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附件:盐池县减产工业企业存在问题汇总表
盐池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