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考研政治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新高度

时间:2019-05-14 23:30: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5考研政治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新高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5考研政治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新高度》。

第一篇:2015考研政治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新高度

http://www.xiexiebang.com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围绕经济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指明了方向。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总书记有关经济工作的论述,记者专访了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顾海良,他从六方面作了深入阐述。

亮点一:从“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倒逼思维

马克思在1843年开始政治经济学研究时,就强调“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的重要性。在当代中国,“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根本上就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实出发。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之后的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是思考和探究中国经济改革问题的总依据,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足点,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现实根基。

“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就是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之“事”求其所“是”,就是从实际的和现实中发现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问题所在,如总书记所强调的:“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直面现实,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以问题倒逼,能进一步增强经济改革外部压力和内在动力、切实推进经济改革进程。总书记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从“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到“问题意识”、再从“问题意识”到“问题倒逼”,既是解决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科学方法,是中国经济改革的路径,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特色的彰显。

亮点二:“历史、现实与未来相通”的理论和实践探究视域

总书记多次提到,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要把党的十八大确立的改革开放重大部署落实好,就要认真回顾和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总书记就十分重视对党的十四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历史经验的探索。他指出,从党的十四大以来的20多年间,对政府和市场关系,我们一直在根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寻找新的科学定位。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中公考研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可以看出,我们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由此得出的重要结论就是从理论上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进一步作出定位,这对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对历史经验的探索,不仅明示了前人探索的印迹,而且还留下了前人探索中的智慧和勇气;不仅揭示了理解现实的基础,而且还留下了继续探索的台阶;不仅显现了未来发展的路径,而且还留下了接续前行的经验。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结合是经济学方法的内在要求,也是总书记有关经济工作的论述给我们的重要方法论和立场、观点上的深刻启迪,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创新。

亮点三: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经济机制作用的总体观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依然有着重要的牵引和带头作用。总书记强调,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为政、分散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在根本上就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创新的问题;而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又要在经济机制的具体作用过程中实现和完善。

总书记指出,如何更好体现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进一步探索基本经济制度有效实现形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重要性。总书记拓展理论视野,在对基本经济制度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对如何实现“两个毫不动摇”体制机制问题作了新的探索:一是在功能定位上,要明确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二是在产权保护上,明确提出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三是在政策待遇上,强调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总书记从制度、体制和机制结合上的这一新的探索,更为深刻地揭示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理论意义和实现路径。

亮点四:抓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问题

中公考研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根本目的。在对生态文明建设等的布局中,总书记就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等理念,成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重要思想基础和实践指向。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理论,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则。总书记提出的“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的思想,拓展了生产理论的认识视域。总书记还从“三个进一步解放”的结合上,强调进一步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要从“三个进一步解放”的整体上,更好地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深刻地理解要靠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总书记对“三个进一步解放”的阐释,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则,展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思想解放、社会活力增强之间的合力作用和综合功能。

亮点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探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具创新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党的十四大就提出了计划和市场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确立以来的20多年,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深化和加强,宏观调控体系也不断完善,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实际,总书记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言,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我们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和驾驭能力不断提高,宏观调控体系更为健全,主客观条件具备,我们应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迈出新的步伐。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看,当前,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少集中在经济领域,经济体制改革任务远远没有完成,经济中公考研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体制改革的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这就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发展和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社会关系的背景。

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来看,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总书记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但必然会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要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同时也使各方面自身相关环节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高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出新的阐释。

亮点六:谋划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探索,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各界一直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对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认识,要正确处理好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和稳妥审慎、稳中求进的辩证关系。在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既有过去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也有现在和未来面对的“硬骨头”和“险滩”,需要一种既坚守已有成就和经验的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又不断开拓进取的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全面把握和准确判断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变化,是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前提。中国经济运行轨道,正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的关键时段。这就要求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应对各种新挑战的准备的科学判断;要破除“唯GDP论”、走出高速增长的“纠结”,但又要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让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要坚守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目标,要以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根本手段,缜密谋划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经济发展态势,真正形成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常态”。“新常态”是为了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方式和方法的战略思维和顶层设计。

中公考研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经济工作重要讲话: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新高度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经济工作重要讲话:习近平

经济思想的新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围绕经济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围绕经济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指明了方向。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总书记有关经济工作的论述,记者专访了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顾海良,他从六方面作了深入阐述。

亮点一:从“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倒逼思维

马克思在1843年开始政治经济学研究时,就强调“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的重要性。在当代中国,“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根本上就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实出发。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之后的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是思考和探究中国经济改革问题的总依据,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足点,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现实根基。

“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就是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之“事”求其所“是”,就是从实际的和现实中发现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问题所在,如总书记所强调的:“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直面现实,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以问题倒逼,能进一步增强经济改革外部压力和内在动力、切实推进经济改革进程。总书记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从“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到“问题意识”、再从“问题意识”到“问题倒逼”,既是解决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科学方法,是中国经济改革的路径,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特色的彰显。

亮点二:“历史、现实与未来相通”的理论和实践探究视域

总书记多次提到,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要把党的十八大确立的改革开放重大部署落实好,就要认真回顾和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总书记就十分重视对党的十四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历史经验的探索。他指出,从党的十四大以来的20多年间,对政府和市场关系,我们一直在根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寻找新的科学定位。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可以看出,我们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由此得出的重要结论就是从理论上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进一步作出定位,这对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对历史经验的探索,不仅明示了前人探索的印迹,而且还留下了前人探索中的智慧和勇气;不仅揭示了理解现实的基础,而且还留下了继续探索的台阶;不仅显现了未来发展的路径,而且还留下了接续前行的经验。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结合是经济学方法的内在要求,也是总书记有关经济工作的论述给我们的重要方法论和立场、观点上的深刻启迪,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创新。

亮点三: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经济机制作用的总体观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依然有着重要的牵引和带头作用。总书记强调,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为政、分散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在根本上就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创新的问题;而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又要在经济机制的具体作用过程中实现和完善。

总书记指出,如何更好体现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进一步探索基本经济制度有效实现形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重要性。总书记拓展理论视野,在对基本经济制度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对如何实现“两个毫不动摇”体制机制问题作了新的探索:一是在功能定位上,要明确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二是在产权保护上,明确提出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三是在政策待遇上,强调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总书记从制度、体制和机制结合上的这一新的探索,更为深刻地揭示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理论意义和实现路径。

亮点四:抓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根本目的。在对生态文明建设等的布局中,总书记就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等理念,成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重要思想基础和实践指向。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理论,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则。总书记提出的“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的思想,拓展了生产理论的认识视域。总书记还从“三个进一步解放”的结合上,强调进一步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要从“三个进一步解放”的整体上,更好地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深刻地理解要靠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总书记对“三个进一步解放”的阐释,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则,展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思想解放、社会活力增强之间的合力作用和综合功能。

亮点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探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具创新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党的十四大就提出了计划和市场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确立以来的20多年,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深化和加强,宏观调控体系也不断完善,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实际,总书记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言,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我们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和驾驭能力不断提高,宏观调控体系更为健全,主客观条件具备,我们应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迈出新的步伐。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看,当前,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少集中在经济领域,经济体制改革任务远远没有完成,经济体制改革的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这就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发展和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社会关系的背景。

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来看,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总书记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但必然会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要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同时也使各方面自身相关环节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高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出新的阐释。

亮点六:谋划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探索,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各界一直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对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认识,要正确处理好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和稳妥审慎、稳中求进的辩证关系。在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既有过去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也有现在和未来面对的“硬骨头”和“险滩”,需要一种既坚守已有成就和经验的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又不断开拓进取的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全面把握和准确判断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变化,是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前提。中国经济运行轨道,正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的关键时段。这就要求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应对各种新挑战的准备的科学判断;要破除“唯GDP论”、走出高速增长的“纠结”,但又要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让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要坚守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目标,要以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根本手段,缜密谋划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经济发展态势,真正形成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常态”。“新常态”是为了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方式和方法的战略思维和顶层设计。

第三篇:2014年考研政治当代经济政治

专题一:十八大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第三次工业革命步伐。指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对应政治考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新局面。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问题关键词1——原因模板:(1)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2)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3)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风险挑战。

问题关键词2——措施模板:(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以邓三为指导,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改善民生,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3)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把建设两型社会作为着力点;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

问题关键词3——意义模板:(1)体现了党对党的执政律,社会主义建设律,人类社会发展律认识的深化。(2)指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3)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2、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具体量化目标更明确。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这是继十七大上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后,对我国经济发展内涵重大变化阐述的又一新举措。报告明确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中共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对应政治考点:改善民生,合理分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合理分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黄金模块

问题关键词1——原因模板: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物质基础也比较薄弱,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需要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问题关键词2——举措模板:(1)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3)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特别要健全廉租住房制度。

问题关键词3——意义模板:(1)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注重和保障民生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它能够调节收入差距,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的基本功能,是经济发展的安全网,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2)能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可靠保障;同时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保障改善民生,顺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

3、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可以逐步打破“二元结构、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体制,积极引导,加强管理,实现人员自由流动,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对应考点: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问题关键词1——现状模板:(1)区域发展不平衡,都市与乡村同在(2)东部沿海率先发展与西部地区的相对滞后并存(3)城乡发展不平衡。

问题关键词2——原因模板:(1)我国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由于自然、社会、历史等诸方面的原因,我国地区之间差距较大;合作机制不健全;功能布局不合理。(2)根据邓小平的“两

个大局”思想。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问题关键词3——举措模板:(1)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

(2)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是我国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途径。

问题关键词4——意义模板:(1)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2)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3)能否解决区域协调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对我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大挑战。

4、推进医疗服务体制改革,注重农村和民族医药事业。此次报告提出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并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并加强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对应政治考点:强农惠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黄金模块(此模板与教材第八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考点相关。)

问题关键词1——现状模板:(1)农业基础薄弱,最需要加强(2)农村发展滞后,最需要扶持(3)农民增收困难,最需要加快。

问题关键词2——原因模板:(1)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2)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同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密不可分的。(3)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4)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问题关键词3——举措模板:总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农业:增强粮食安全保障;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收入。农村: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公共服务;推进环境综合整治。

问题关键词4——意义模板:我党提出的一系列农村改革发展的新政策,在总结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基础上,农村改革和发展对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丰富和发展了改革开放的理论成果,标志着党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和作用达到了新的高度。

5、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将纳入考核体系。报告指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并进一步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对应政治考点: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问题关键词1——原因模板:(1)在中国目前的资源问题中,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人均拥有的资源和经济增长目标之间的差距很大,对外依存度增大,自主回旋余地受到一定限制。

(2)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农村环境形势严峻。

(3)地方环境问题引发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关键问题,环境标准引发的贸易争端日益上升,温室气体减排面临国际压力。

问题关键词2——举措模板:(1)必须处理好经济、人口与资源、生态的关系,必须转变关

于发展的传统观念,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3)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问题关键词3——意义模板:(1)有利于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3)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

公告中心主旨:改革发展

(1)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

(3)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的举措和意义?

(4)如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完善和改革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5)建设生态文明的举措和影响?

(6)重点:邓小平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计划和市场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出题角度: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的关系。

(7)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的优越性)

(8)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原因、举措和意义?

2014毛中特分析题基本走向仍有可能是经济和政治的结合考点命题,因十八届三中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体制的战略性调整与民生和民主的关系这类的考点综合是考生必须复习到的。

历时4天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于11月12日在京闭幕,大家翘首期待的会议公报(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随之面世,这份公报将成为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对于广大的2014考研学子来说,这将成为2014考研政治的时政热点和重点。纵观近几年的考研政治试题,越来越侧重于采取时政与具体科目相结合的方式来考查考生。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把握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内容,为大家整理出了公报重点以及这些重点可能会在考研政治中与具体科目相结合进行考查的知识点。

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重点——易以选择题形式进行考查

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3.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4.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5.六个仅仅围绕:

(1)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2)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3)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4)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5)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6)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6.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

7.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8.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9.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

10.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11.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12.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

1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14.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15.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16.建设生态文明,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17.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

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

二、公报与具体考研政治科目相结合的考点预测

最有可能与公报内容相结合进行考查的是毛中特,毛中特是考研政治的分数大户,占到100分中的30分;其次还会多少涉及到一些纲要和思修法基的考点。

1.与毛中特科目相结合公报中出现次数(高达59次)最多的一个词是改革,而改革也是这次会议的重点。毛中特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恰恰是对改革的具体描述,当前改革进入深水期,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基于上述考虑,大家要特别重视第七章的学习,2014年命制分析题的可能性极大。对此我们要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1)改革开放的实质、目标;

(2)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也即毛泽东、邓小平的矛盾理论);

(3)如何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可以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相关内容回答,即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六个紧紧围绕以及改革的重点)。

(4)如何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可以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对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相关论述进行回答)

公报中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14项任务,涉及到与毛中特科目其他章节相关的考点如下:

(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毛中特第八章);

(2)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毛中特第八章);

(3)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毛中特第八章);

(4)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毛中特第九章);

(5)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毛中特第九章);

(6)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生(毛中特第九章);

(6)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毛中特

第十章);

(7)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毛中特第十一章)。

2.与纲要科目相结合今年是改革开放35周年,因此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可能会在纲要中命制题目,对于纲要科目中的这部分内容要重点进行理解和识记。此外,毛泽东1957年2月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也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3.与思修法基科目的相结合与思修法基科目相结合的点较少,主要涉及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也即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第四篇:2013考研政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推荐)

考研俱乐部

(www.xiexiebang.com)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笔记连载二

第三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本章主要有两处修订:一是在原大纲第一部分“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中,增加了一段重要的知识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坚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二是将本章的第二、第三部分合并为一节,即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看作是一个整体。

新大纲的这一调整,更加强调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正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我们党随着时代、实践的发展变化,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而在不断地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中做到实事求是;又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我们才能始终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具有无穷的创造力,永葆勃勃生机。

一、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与全面改革的进行 ★★★(多选)“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①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领导了②批评“两个凡是”宣传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思想解放运动,③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④并且把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概括为“实事求是”。

★★★(多选)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被称作新时期解放思想的第一个宣言书。

★★★(多选)邓小平对思想路线的完整表述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每当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头,邓小平都通过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前进。

1992年邓小平发表的南方谈话,是在国际国内政治面临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多选)所谓“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所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掌握关于事物大量真实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研究,找出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即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2004年文科第10题,单选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说到底,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并通过实践达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理论与实际相符合。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特区的设置、股票证券市场的出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的确立等等,无一不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没有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的今天。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始终,其中每一个基本原理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路线。此外,邓小平理论中的其他重要原理也无一不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具体运用和集中体现,无一不是从中国当前的实际出发,并为实践所证明了的科学原理。

(三)党的思想路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1邓小平对思想路线的主要贡献是指:★★★(多选)第一,明确提出了实事求是就是党的思想路线;

第二,突出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方法;

第三,把“解放思想”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新内容;(是邓小平对思想路线最突出的贡献)

第四,对思想路线进行了完整的表述,并且用“三个有利于”等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提供了判断标准。2江泽民在世纪之交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党的思想增加了与时俱进的新内容,并且把它看成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2003年第15题,单选题)强调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从而深化了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认识。

第一,与时俱进进一步明确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时代内涵,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必须始终站在考研俱乐部

(www.xiexiebang.com)

时代前列,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

第二,与时俱进强化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创新要求,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始终把着重点放在开拓创新上,与时俱进的实质是创新。

第三,与时俱进突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社会动力作用。解放思想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第四,与时俱进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目的,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都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都要通过与时俱进体现出来,与时俱进的内容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第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我们党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才能使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从而保持党的先进性。

第二,创新是一个党的事业生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就没有止境。共产党长期执政、更要防止僵化,保守和落后,更要努力坚持创新,也就要努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多选)

第一,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才能破除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达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一致。

第二,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解放思想就是要破除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束缚,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实事求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二者是完全一致的。

第三,实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辩证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使主观与客观、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但主观是否符合客观,思想是否符合实际,只能通过社会实践来加以检验。

(二)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单选)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尊重生产力标准,尊重群众的愿望和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

第一,实事求是必须尊重生产力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统一内在包含了生产力标准、实践标准的内容,要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尊重生产力标准、尊重实践。第二,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尊重实践就必须尊重群众。

第三,尊重群众,首先要尊重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其次要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

(三)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本身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理论表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特征,赋予了它根据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使其具有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根本动力和生命源泉。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所以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最后归于失败。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它始终都要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以当前的实践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用,着眼于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像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四)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阅读知识点)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对什么是“与时俱进”作了精辟的概括:“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体现时代性”,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把握规律性”,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更加符合实践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要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来研究发展规律,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富于创造性”,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更加开拓创新。打开新视野,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探索新考研俱乐部

(www.xiexiebang.com)

办法,概括新理论,不断开拓创新,不断有所创造、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五)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单选)“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判断改革开放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及根本任务决定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根本的还是生产力标准。生产力的发展是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与基础,离开了生产力标准,其他两个方面也就无从谈起。但其他两个方面也十分重要,因为这两个方面明确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标。所以,“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生产力标准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实质,就是要求在社会主义时期,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和国家所进行的一切工作,以及所制定的一切路线、方针、政策,都必须以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

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反对人们在概念中抽象地谈论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反对从一些抽象的原则出发去进行无谓的争论。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我们既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本来姓“社”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的东西而加以排斥;也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既可为“资”所用又可为“社”所用的东西,贴上姓“资”的标签,错误地加以排斥。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排除各种干扰,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念,大胆地去闯,大胆地去试,勇于和善于吸取国外一切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东西,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

(一)核心概念

1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完整表述: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辩证关系——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

3邓小平同志提出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5与时俱进的内涵——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二)基本原理

本章重点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这一思想路线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看作是一个整体;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于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尊重实践就必须尊重群众,尊重实践和尊重群众二者是高度统一的。;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本章内容多年来多以思想路线部分考测选择题为主,今年应该仍是如此。同时注意选择题重心移到“与时俱进”的知识点,并且注意“与时俱进”的分析题特别是哲学认识论方面的分析题。

本章2003年独立出来后,主要增加了“党的思想路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和“与时俱进”的内容。本章过去以考选择题为主,并且集中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重要性上,2005年就与时俱进的概念考测多选题,2006年适当注意与时俱进这个知识点。

本章2006年继续注意思想路线方面的选择题,同时注意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考测与时俱进和创新方面的材料分析题。

第四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2006年考试大纲没有变动。

本章涉及一个三星级的分析题:怎样理解发展是我国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实际工作中怎么贯彻,执行。考研俱乐部

(www.xiexiebang.com)

★★★(分析)

答:理论依据是:一方面这个命题是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直接提炼出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归根到底是以发展作为思想主题的。另一方面,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落实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客观依据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发展,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最根本的物质基础。(2)发展是坚持党的先进性,完成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历史任务的关键。(3)发展是开创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局面。

(4)发展是应对世界形势新变化的需要。进入新世纪,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不发展就没有出路。

(5)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发展是实现民富国强的必然要求。政策措施:

关键是发展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科学发展观。坚持和深化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矛盾。发展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促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搞清楚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1996年文科第16题,单选题;1999年理科第10题,单选题;2005年第11题单选题。)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涉及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问题,1980年邓小平就提出:“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要充分研究如何搞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后,邓小平更加鲜明地、频繁地、突出地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邓小平多次指出,我们过去对“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并没有完全搞清楚”,“还在摸索之中”。他说: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邓小平之所以再三强调一定要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搞清楚,是因为:

首先,这是世界社会主义都要遇到的普遍问题。搞清楚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怎样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且关系到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其次,这是20世纪社会主义最根本的经验教训。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即有些清楚,有些不清楚,甚至存在着某些片面的、歪曲的理解,结果导致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挫折,走了不少弯路。搞清楚这一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第三,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以来的分歧和困惑,主要是围绕这一问题进行的。第四,邓小平理论就是在初步系统地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二)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各方面的本质要求进行了阐述,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多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对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作了深刻的论述,作出了科学的回答。1992年春,他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概括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94年理科第10题,单选题)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基本特征”的阶段推进到了本质认识的新阶段、新水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这一科学概括的主要内容是:(2004年第19题,多选题)第一,突出了生产力首要的基础地位,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打破了离开生产力空谈社会主义的教条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偏向。

第二,坚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和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统一,既讲解放、发展生产力,又讲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为我们坚持和完善公有制指明了方向。邓小平在经济改革中始终强调两条根本原则:一是公有制为主体;二是共同富裕,二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一个都不能动摇。(1998年文科第4题,单选题)第三,突出了“共同富裕”的最终目的,(2002年文理科第35题:“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扩大。请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理论和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体现了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根本原则和本质内容,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把人民的生活幸福上升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2000年文科第22题,多选题)第四,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邓小考研俱乐部

(www.xiexiebang.com)

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的思想束缚,为我们明确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

★★★(多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重要意义在于:(1)理论上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2)实践上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推进社会主义改革,指导改革沿着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方向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1.对社会主义认识从基本特征上升到体制高度,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2.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主体和重要的组成部分 3.是20世纪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 4.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指南 5.是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集中体现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及其确立这一任务的依据(2002年理科第25题,多选题)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单选)

首先,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

其次,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能否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只有充分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

再次,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关系着社会主义的命运。能否大力发展生产力,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着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能否取胜。因此,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关系着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

第四,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更具有迫切性。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为在当代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压倒一切的根本任务。

第五篇: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心得体会

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心得体会

观察上半年我国经济发展,既有量的合理增长,也有质的稳步提升。上半年夏粮生产喜获丰收,比上年增产28.7亿斤;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经济转型升级,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中国经济展现出巨大潜力与回旋余地,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中国经济航船的实践伟力。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广阔时代背景、深厚理论渊源和坚实实践基础,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鲜明特点,擘画了新时代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新蓝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有生命力,就必须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指导推动经济工作的同时,我们党注重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科学理论,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集中体现了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深刻洞见。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坚持实践导向,着眼客观实际,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聚焦国际国内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和经济运行面临的风险挑战,深刻回答了事关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擘画推动了关乎基础和全局的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为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只能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又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进而指导实践。”习近平经济思想要回答的时代之问,是如何在

“站起来”“富起来”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而实现历史性新跨越,真正做到“强起来”。针对依靠要素成本优势所驱动、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的问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针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提出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把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为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立足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实践提供强大的思想指引,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克服一个个困难挑战、取得一项项巨大成就,这正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伟力在中华大地的充分彰显。

习近平经济思想来自实践、指导实践,在不断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过程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当前,国民经济企稳回升,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但同时也要看到,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国内疫情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需求收缩与供给冲击交织,结构性矛盾和周期性问题叠加。在风云变幻、充满极大不确定性的世界经济大潮中,能不能驾驭好我国经济这艘大船,是对我们党的重大考验。加强对经济工作的系统思考、整体谋划和全面推进,切实把习近平经济思想贯彻落实到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全过程各领域,就一定能把这一伟大思想的真理力量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充沛动能,推动中国经济航船驶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新征程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运用科学理论不断解决当今中国的实际问题,我们必能扎实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下载2015考研政治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新高度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5考研政治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新高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考研政治专用——习近平讲话经典文言文

    习近平讲话经典文言文 疯狂的石头石磊 发布于2014年12月8日 00:55 2014年1月1日 来源:人民日报 汉代王符说:“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就是说,大鹏冲天飞翔......

    党组研讨材料:《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

    党组研讨材料:《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严整、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经济发展怎么看、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

    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心得体会一

    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心得体会近日出版的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写的《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面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心得体会四

    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心得体会近日,《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全面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经济领域的原创性贡献,系统阐释了......

    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心得体会三

    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心得体会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写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

    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心得体会二

    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心得体会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写《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新境域[5篇范文]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新境域 2014-09-16 09:49 来源: 《前线》杂志 作者: 顾海良 字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阐发的经济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

    2013政治必读,考研材料习近平关于中国梦讲话[定稿]

    习近平“中国梦”习近平是继毛泽东、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位国家主席。 4个月来,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以稳健扎实、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