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研修讲义(价值98000元)

时间:2019-05-14 23:18: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大学研修讲义(价值98000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大学研修讲义(价值98000元)》。

第一篇:北京大学研修讲义(价值98000元)

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海量管理资源免费下载!

讲义1:《北京大学》何志毅教授

讲义2:《香港城市大学》MBA、博士生导师黎建强教授 讲义3:《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姜宏女士 讲义4:《深圳市飞亚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徐东升先生

首先请到的是著名管理学家,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任、《北大商业评论》执行主编何志毅教授进行精彩演讲。

演讲题目是《雇主品牌与企业社会责任》

何志毅:

今年的主题是“企业雇主品牌”,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企业雇主品牌与企业社会责任。当爱普惠丁雪峰他们提出设想的时候,我们是支持的,因为雇主品牌是一个很新的概念。在中国也有几家机构在做这个事情,但是还是很不成熟,我们也愿意参与这个事情,来探讨一下,什么是雇主品牌?如何建立雇主品牌?有没有一套更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定量化的研究。

随着今天拿出来的东西还是不成熟,但是总是有人要去不断的做。案例中心最早主持中国最受尊敬企业,我们也在探讨问题。也许我们不是真理,但是我们在接近真理,只要有很多人来探讨,我们就会离真理更近一些。

今天想从几个方面看看雇主品牌和企业社会责任。开场的时候我还是想提一个问题,请大家跟我一起思考一下。在这个社会上有很多类型的组织,我们讲雇主品牌与企业的组织,希望吸引员工,建立雇主品牌。如果这个社会上有六种组织,当然今天企业是社会最基本的、为数最多的组织,那么这六种组织:国家政治组织、军队军事组织、宗教组织、大学教育组织、社团组织、企业。这个社会存在六种形态的组织。我们在思考,这六种形态的组织,一般而言或者平均水平而言,哪一种组织的领导力最强、哪一种组织的领导力最弱。大家不妨自己思考一下。国家、军队、宗教、学校、社团、企业。

我问过很多人,大家一般认为领导力比较强,我们不要拿一个最优秀的国家的领导和一个最差的企业的领导去比较,我首先指就平均水平而言。这六种组织形态里面,哪一种组织领导力最强?大家讨论一般会认为是宗教或者军队的领导力最强。我自己认为恐怕是军队的领导力更强一点。宗教的领导力持续性更长一点,但是在某一时期来说是军队的领导力最强。因为军队所下的命令直接就是叫你冲上去,牺牲自己,让你去死,有什么样一种力量让士兵冲上去送命,而且还是自觉自愿的。

上次我去给一个东莞企业培训班做开场课。事先我跟这个企业家沟通一下,他给我讲了一个鲜活的故事,士兵就是冲上去、牺牲自己的生命,赢取祖国的胜利,最典型的是在抗美援朝,志愿军之所以能够打败美军,我们武器落后,士兵文化素质水平那么低,我们居然能够打败装备水平非常现代化、文化水平很高的美军,主要就是靠这种力量。

我听到一个故事,这个老板原来是桂林陆军步校,现在名字改了,原来是桂林一个陆军学校的学员,在自卫反击战中间,因为就在阪西边境上,所有学员都要求上战场,领导不同意,学员不能上战场,我们是在学校学习的军人,国家需要的时候不能报效祖国,就在我们旁边,我们感到是一种耻辱,所以集体罢课,结果就惊动了中央军委,中央军委下达了命令全部开赴前线。当天晚上校长就宣读了

管理资源吧·管理人自己的下载网站 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海量管理资源免费下载!

中央军委的命令,所有人开赴前线。这个老板说他那个时候才了解什么叫做经久不息、雷鸣般的掌声,而且鼓到老校长站在台上泪流满面,然后马上全部整理形状,当天晚上把卫生做的好好的,全部上战场。军队有这样的力量,能够人人心甘情愿去送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领导力?所以我们讲最强的领导力是军队。

反过来问,哪一种组织领导力最弱?我今天在课上问,有人说是学校,我说不是,学校是一个能够常青生存的组织。美国一个教育学家研究过,在1520年以前创办的组织,能够一直活到今天的只有两种,一个是宗教,一个是学校,而且大部分是学校。表面上看起来学校管理好象比较松散,因为是学校的性质所决定的,学校管的都是思想家、教育家、学术专家,不可能像企业管员工那样管,必须创建一种宽松的氛围,让你自由自在的思想,好的学校都是很自由,很宽松的,在中国典型的就是北京大学。管理学院也是要出管理思想的地方,必须让这些管理学家很自由的思想,所以我们光华管理学院说这里有三种人,第一种是牛人,第二种是即将成为牛人的人,第三种自己以为自己很牛的人。如果你自己认为你能够成为大师,你一定不能成为大师,学校管理是这样,学校不是领导力最差的组织。

有人说是社团,社团也不是,中国很多社团是伪社团,不是真正的社团,很多社团在世界上存在的历史也非常长。我说是企业,大家想想,也对。我们再设想一下,什么叫做领导力水平高、领导力水平低,就平均水平而言,因为我们不能拿最高水平的领导力比最低领导力水平,在最困难的时候,检验领导水平的领导力的时候往往在困难的时候,困难的时候,这六种组织哪一种最高呢?企业管理,尤其是在效益好的时候、顺利的时候,国家企业管理很好管,但是在效益很差的时候、很困难的时候,这六种组织来比较,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出结论就是企业管理人领导力比较弱。接下来我们问为什么?因为企业激励人的利益比较低,国家领导人激励人,说同志们跟着我,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军队的领导力是同志们冲上去,为了我们千千万万的家庭,为了千千万万的母亲,牺牲我们自己。学校领导人告诉大家,我们为什么呢?今天北京大学老师工资跟社会上相比仍然是偏低的,管理学院、建筑学、计算机、法律这些很实用性的学科除外,我们作为管理学教授还是比较幸运的,有赖于大家给钱,来培训班,给课题,因为有直接的经济效益,相对比较低一些。校长跟我们说,教育是最重要的,同志们,我们坚持在这里,为了民族的未来,为了子孙后代,所以我们坚持下来。社团组织告诉大家,同志们跟着我干,为了大熊猫、为了金丝猴、为了华南虎,反正都不能为自己,也不是为经济利益。企业领导说同志们跟我干,为了我赚钱。民营企业都激励员工,也许你说的天花乱坠,员工不相信,我跟着你为你赚钱,发财的时候好办,遇到困难的时候树倒猴孙散。因为企业动机和利益比较低,因为是为了赚钱,尤其是为了某一个人或者某几个人赚钱。有钱赚的时候员工想着为了赚钱跟着你,一旦没钱赚就赶快跑。

这里引发出来的第二个问题,我们今天坐在这里都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领导者,我们怎么提高我们的领导力,怎么激励我们的员工?有两个方面解决这个问题:

一、我们怎么认识企业?企业是不是仅仅为了赚钱?如果企业仅仅是个赚钱的组织,那么它存在的合理性,为什么社会长期让这种赚钱组织存在?企业到底是干什么的?就回到企业本质。

二、企业管理,实际上存在的历史很短,固然我们建立企业管理科学体系,我们管理学教授是讲这个的,历史也只有一百年,企业管理是力图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课题,我们学科和理论都是很简单、很容易听明白,如果搞得很复杂就不是管理。管理就是简单化。企业管理并不难,难的是它建立在管人的基础说,所以人力资源很难,它是建立在各学科基础之上比如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甚至宗教等等。我们也可以参照人类科学的成果,以及人类其他组织长期生存的发展经验,政治组织学什么、军事组织学什么。很简单,企业提到利益,我们肯定不能仅仅是为了经济,或者不能仅仅为了老板的利益,而激励大家。能不能在企业里面找到比赚钱更高的东西激励人,这样的组织才可能领导力

管理资源吧·管理人自己的下载网站 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海量管理资源免费下载!

强、才可能长期生存,才可能是伟大的组织。首先关于企业的定义,我们都认为企业是一个盈利组织,实际上比德德鲁克很早就说,企业是什么?企业是满足社会需求的一种组织。当然主观上、微观上很多人是为了赚钱才办企业,社会上来看,因为企业组织主观上是为了赚钱,但是客观上它满足了这个社会的需求。为什么要赚钱,因为有花钱才要赚钱。企业主观想为自己赚钱,客观上为客户进行服务,把服务集合起来,因为客户集合起来就是服务。过去我们的理念是为人民服务,实际上某一个人民或者每一个群体都没有感觉到自己被服务的很好。

市场经济听起来很难听,大家都为了钱,但是有经济利益在调剂,每个人想赚钱的时候就想,我想赚谁的钱?他为什么要花钱给你赚?你要揣摩他需要什么东西,我怎么样更好为他服务,他没想到我想到的,我比别人提供更低的成本,我用更低的价格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样客户慢慢被服务好了,你还在不断的想,哪里还有人让我服务,其实你是想赚钱。已经有人被服务,我怎么提供更低的成本,我怎么提供差异化的服务。通过市场经济的机制和企业使这个社会所有消费者的需求得到了很好的满足。每一个消费者组合起来,就是我们过去讲的人民,所以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通过企业主观想为自己赚钱,把人民为服务好,中国社会就是最典型了的例子。我们处在非常好的时期,在短短时期,我们中国从整个经济历史最低点,走到了历史最高点,我们最高点是第一第二,现在我们走到第三了,很快就要走到第一。就是因为采用市场经济,就是因为中国企业在这二三十年之间取得巨大进步。所以从社会看企业,不是说让你赚钱,而是通过赚钱来满足整个社会的需求。

所以用比德德鲁克管理学语言来说,企业是满足社会需求的工具。如果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企业是最佳的配置社会资源的工具。用政治学的语言来说,企业是人民用人民币选举出来的组织。好的企业是人民用人民币选举出来的,每个人拿着钱购买东西的时候,相当于用钱在投票,我投给谁。存在的好企业是人民用人民币选举出来的。我想用这三个定义解释一下,其实企业从社会角度看企业,企业并不是一个盈利而生存的组织,它是通过满足社会需求为这个社会服务的组织。

那么我们作为企业家,我们能不能够在这里面找一找企业的价值和你为之奋斗的价值,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为这个社会服务。为什么要通过赚钱来为这个社会服务?人类做了大量实验,发现市场经济这个做法,它能够很有效的,或者政府不那么操心就使人民被服务好,不然政府多累,全国要做大计划,谁要供,谁要需,从哪里运到哪里,累死业服务不好。通过市场经济把人民就服务好了,证明市场经济是目前为止最佳的一种社会体制。我们从这一点来认识的话,我想我们做的事情不仅仅是挣钱了。

一个单个企业来讲,除了挣钱以外,有没有比挣钱更多的目标,或者在这个社会里面除了挣钱,主观为自己挣钱,客观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之上,有没有主观能够为人民服务的地方?这就引发出来所谓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这个潮流很热。才丁雪峰宣读Fred Dubee的贺信,当时安南在联合国当秘书长的时候,认为目前这个社会,企业的实力多强大?联合国已经不能够解决整个世界的问题了,如果离开企业的话。1995年美国商务部就有一个统计,世界上前一百个大的单位,居然有50个以上不是国家而是企业。在世界上有50多个企业比世界中等水平的国家还富,富可敌国。中国,我们至少有很多企业是富可敌省,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移动、中国银行、工商银行,这些大的肯定是富可敌省。民营企业绝对有富可敌市。

所以企业在这个社会上已经是单位最多、吸纳雇员最多,今天我们讲雇主跟雇员的关系,掌握社会资源最多的单位组织。所以企业跟这个社会很密切的融合成一体。联合国并不能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必须靠企业。但是又不能在有效的形态上组织一个世界联合大企业,这又不可能,所以他们倡导一种理念叫做:全球协议。四项原则、十项标准,你在理念上认可就可以加入,实际上就是在倡导一种企业主观上的社会责任。企业通过盈利来满足这个社会需求,为这个社会进行服务,这已经是一种机制在运行,你把机制设置好,企业就能做这件事情。

管理资源吧·管理人自己的下载网站 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海量管理资源免费下载!

但是现在社会已经不满足于此,社会需要企业更多的赋予社会责任。我最近做这个研究,也在做这个实践,我去年年初跟一些大企业同门,我自告奋勇当这个会长,我们马上要到苏州去召开第一届成立一周年年会,我们在理论上探讨,也在身体力行推进这个事情。我在想其实这个理念还是西方社会流进来的。刚才刘颖悟博士说到,我们怎么才能够成立中国企业管理思想?要有实践,管理都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这种理念也是西方社会搞出来的。他们走到了一定的地步,就想一些新的问题,组建一些理论,我们在后面学。企业社会理论和实践也是西方社会提出来的。他们在什么基础上提出来的?我觉得有三个基础:

第一个西方社会已经很富了。我再富一点得到的边际效益,我已经不愿意支付这个成本获得再富一点的效应,为了再富一点,我还要牺牲掉很多资源,破坏了环境,就是我工作的很紧张、很累,大家说不要这样。人的价值观不一样,你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觉得富不富对于我不重要。西方国家考核好不好,用了人民幸福指数,而不是用GDP或者绿色GDP。有幸,我去年到江阴市开会,江阴市政府讨论也用人民幸福指数。所有西方社会在很富裕程度之下考虑这个企业要更和谐、可注意节约资源、更注意保护环境,不要为了经济效益导致大家活得很不幸福。

第二他们有很多基业常青的企业。这些企业你去看,通用、福特,有时候它也亏七八十亿的美元,一年可以亏五六百亿人民币,但是过一些时间又缓过来。成了百年老店,经济基础非常扎实。

第三在西方常年市场经济之下,很多精英是在企业里面,美国社会有一句话,第一类人做企业,第二类人搞科研做教授,第三类人才从政。不管这话说的对不对,至少很多精英在企业里面,他们和社会各界精英一起达成共识,就从理性上认识到,人类社会要再往下发展,企业是社会责任。这种基础之上,西方社会责任潮流兴起,然后再发展。中国没有到这个地步:

1、我们社会还不是很富,尤其中国平均而言,有些地方很富,有些地方很穷。

2、很多企业还弱小,很脆弱,中国真正市场化的企业也不久几十年,企业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按照市场经济规则来运营的,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从能力上它还没有完全渡过创业、发展阶段。

3、中国的企业家精英人才还没有完全建立,还不像纯粹市场经济吸纳那么多社会精英人才,我们并不像西方社会那样,大力推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条件,整个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和推进这个企业社会责任。

第一个理由,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了市场经济这条道路,很多人都不看好,中国这种体制会失败,但是30年来我们非常成功。但是在这种成功之下,也带来了很多企业矛盾。中央近几年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很重要,我们经济高速发展带来整个社会的不平衡,区域跟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产业跟产业之间的不平衡,不同领域里面的不平衡,这种社会矛盾是很尖锐的,尤其是贫富悬殊很尖锐。在这个时候我们先富起来的人群,先富起来的地区,先富起来的企业,有责任来为这个社会和谐作出贡献,来保证我们所处的经济环境好,我们企业为来才能一直好下去。人民幸福指数并不是某一个阶层的幸福指数,而是全体人民的幸福指数的平均值,你一个人幸福,大多数人不幸福,这个社会就不幸福,人是群居群体。所以构建和谐社会,中国这种贫富悬殊的状态,要求企业主动的承担起社会责任,或者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间,企业是很重要的力量。

第二个理由,国际社会对我们的压力。中国现在正在不可阻挡的融入整个国际社会。国际社会甚至对中国融入中国社会感到恐慌,尤其去年到今年。当然这是因为我们GDP走到了世界第四,当我们成为GDP世界第四的时候,整个国际社会高度的关注我们,关注里当然包含羡慕、妒忌,甚至包含一些不理解和一些仇视。但事实我们高度融入了这个国际社会。今年,我们年底可能要变第三了,世界大量负面报道,西方媒体上有一个观点,自尼克松访华以后,就希望中国融入国际社会,但是我们没有想到你们这么没有规矩的融入国际社会,你们是在没有规矩之下的高速发展,你们又把这种没有规矩的高速发展搅到国际社会来了。西方是这么看。

管理资源吧·管理人自己的下载网站 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海量管理资源免费下载!

2006年一份报告,中国的玩具,美国进口的玩具86%是中国生产,厨房用品56%,还有很多东西是50-90%之间。美国有一个作家说:我体验一下,我一年拒绝买中国的产品是什么样子。一年完了以后,他马上恢复买中国的产品,他说这一年我过得很痛苦,而且自己个人成本增加了很多。中国的产品迅速走向世界,你不想融入世界,不想让世界变化,也要变化,因为你是这个社会的一部分。你们发展了两百年,你们早期都残酷,马克思当时描绘的资本主义初级阶段是什么社会,我们比那个时候好多了。第二个原因我们正在迅速融入国际社会,国际社会责任潮流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我们不能置身这个潮流制约。

第三个理由,跟我们以前的理念有关系。

那么追求社会公平,不能够仅仅靠政府,社会主义要靠整个社会。上个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泾渭分明,这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那边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肯定是不好的,我们从资本主义的早期一些文学著述描述,从马克思的分析,我们判断资本主义是不好的。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命都不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革命,一种是所谓的修正主义。现在来看,西方社会已经不是过去传统的资本主义,把它修正了。第一轮的修正是政府通过经济发展以后税收和财富里面去解决社会不公平问题,你先赚钱,所得税、增值税,各种税收起来,你先发展,残酷的阶段过去了,大部分人富起来了,用80%人的税收解决20%人的贫困问题。现在社会已经发展到不能仅仅满足于等你富起来,从你税收里面拿一部分解决公平问题,而是希望你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当中自觉解决公平问题。这是在过程中间企业自觉要在发展经济、追求利益过程中间解决问题。这是从理论到实践当中在做的,所谓企业社会责任在做的问题。

企业社会责任体现在什么方面?人群、劳工、环境、商业诚信,如果再展开一点,1、社会公益。

2、环境。不能说我为了生产、为了效益破坏环境。

3、资源节约。整个企业,消耗水、消耗电、消耗各种石油、天然气很厉害,怎么更节约一点。

4、劳动。雇主和雇员的问题。

5、利益相关者。

6、产业链。你自己做好了,能不能对下面的产业有要求。现在沃尔玛在采购的时候有一个标准,开始我们很愤怒,你们用这种壁垒来制约我们,后来接触了以后,确实人家有企业社会责任,我的供应商要跟我一样要保护环境。

7、商业诚信。尤其在中国这个问题很严重,因为我们社会市场经济的规律没有建立很好,法律滞后。

8、社会型企业。所谓社会型企业也是企业,也在赚钱,但是它的主观目的不是赚钱,是为社会服务。

主要借这个机会跟大家交流一下企业社会责任。今天主题是怎么看待员工,体现社会责任很重要一个环节是怎么对待员工。如果我们纯粹以利益为目标的话,我们就以员工当赚取利益的工具。我之所以对你好,是因为你对我服务。如果把员工当人看的话,因为你是我家里人。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所谓以人为本,如果还是把员工当工具看的话,还不是以人为本。过去政治家的理念就是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但是民在哪里,不在田里、不在村里,绝大部分民在企业里面。所以每一个企业是社会最基本组织,如果把你的雇员、民都服务的很好、安顿的很好,社会就会很好。企业是为社会把这份“民”安稳的很好,善待员工,把他当人看,尊重这些员工,给他们提供很好的条件,为社会解决问题。

再回到中国式的管理,问题就来了。过去我们都在批判中国的理念,觉得中国这些东西不行,大家都按照标准来行事。最典型是美国,美国建国的时候没有历史,没有渊源,各地人来了以后,在这个基础上怎么建立一套规章制度,而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有渊源,不同人、不同文化背景。中国过去把人看成一个家族,美国是一个企业,雇员和雇主的问题。去年我到安徽走了一趟,看到村里面的祠堂保留的很完整,族谱保留的很完整,给了我很多的联想,其实中国社会维系下来这么久,就族谱的存在,祠堂的存在。中国社会为什么能够一直发展,而且我们从古代文明一直延续到今天唯一的国

管理资源吧·管理人自己的下载网站 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海量管理资源免费下载!

家和民族,我觉得和家族体系传承有关系。现在世界潮流倒回来了,企业要把员工当人看,要尊重员工。如果到德国很痛苦,要想解雇员工很难。

我们反思中国传统组织体系里面有没有值得我们吸取的地方,尤其我们做人力资源的要想这个问题,我也在研究这个问题,怎么利用中国家族企业里面,有族长、族谱、祠堂,那个地位是很高的。我站在这个祠堂里面就是庄严肃穆的感觉,如果我家族有祠堂,有族谱,上面会写我几句话,如果上面写我的坏话,我如何面对我的子子孙孙,我就会更高的要求自己。今天主要讲雇主怎么对待雇员?首先是理念上,没有时间展开讲工具。社会责任哪个方面是最重要的?哪个方面都最重要。跟环境相关,就是环境最重要。跟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有关,劳工最重要。中国企业最最重要的是,我们企业家要有意识,我们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最重要的是普及、宣传和推广理念。浓缩到今天,雇主的理念不仅仅要把员工当做工具来看待,吸引他也好,让他为你好好赚钱,而是要真正把员工当人看,怎么善待他,这才叫社会责任。

我最后再讲蓝皮书。我自己是研究企业品牌的,就这个事情最后再跟大家交流一些观点。在企业里面什么是品牌?我的定义,品牌定义有两点非常重要:

第一、所谓的品牌跟商标有什么差别?“青啤”是个商标,是你起的名字和标识区别于别人。什么是品牌?如果“青啤”这的LOGO在客户头脑里形成固定的印象,如果好印象的话,那就是品牌,品牌不是你自己给自己起的名字,而是综合的东西,你的产品和公司在消费者头脑当中留下来良好的印象。比如何志毅是我的名字,是商标,人家一提何志毅那是好人,那是我的品牌,形成一个印象,并不是一个商标,是在客户头脑中留下的名字。

第二、品牌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客户愿意为形象付出价值或者长期消费。同样是青啤,那个是巴啤,同样的质量,我就愿意为青啤付钱,或者同样价值之下,我愿意长期消费。这是企业的品牌。要注意它是有独立价值的,它并不依附于产品的技术或者质量。同样的水,不同的矿泉水质量程度上有什么差别?差别很好,但是别人可以卖很贵。

从这样的定义,我们回过头来看,雇主品牌也有很多的定义,什么叫雇主品牌?总的来讲雇主品牌就是雇主能够吸引员工,不是对市场上的品牌,而是对员工的吸引力。如果雇主品牌对员工的吸引力仅仅是我能够给你付好工资、好福利的话,我觉得那不是雇主,就意味着你付不出好的工资和福利的时候,员工就跑掉了,那不叫品牌。如果一个企业只是依靠自己给员工提供很好的福利、很优厚的工资,来吸引员工,不叫雇主品牌。品牌是有独立存在价值的东西。对于公司的价值在哪里,其实在于,对公司而言,你可能以相对低的薪水和福利吸引住员工,这才是本事,对公司才有价值。用目前这个概念来套也一样,你用同样薪水长时间保留住人才。这才是雇主品牌对于公司的独立价值之处。对员工来讲,主要不是因为你高薪、高福利,而是因为我是青啤的员工,带来心里的满足感和未来发展的前景。我是青啤的员工和我是巴啤的员工感受不一样。带来一种心里被尊重的感觉和未来的价值,这才是你的品牌价值之处。

最后一句话,你凭什么让员工在你这里感受到,一说我是青啤的人就很光荣?更多在于你这个公司是受人尊重的,个人跟公司一起被人尊重,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太多了,而且好和不好,谁能够绝对领先一辈子?经济效益第一。被人尊重最主要的条件是你履行社会责任,你是社会的好公民。今天我的主题就是雇主品牌与企业社会责任。我希望在座所有企业领导人、企业人力资源领导,把我们雇主品牌把社会责任结合方面,进一步推动,在公司里面怎么善待员工,我们通过这个努力,为社会作出进一步贡献。谢谢大家!

主持人:

管理资源吧·管理人自己的下载网站 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海量管理资源免费下载!

非常感谢何教授高屋建瓴的精彩演讲,相信在座各位都受到很大的启发,同时也让我们对第四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年度盛典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更深的理解,希望年度盛典能够真正办成人力资源界的梦想和骄傲。也许我们不是真理,但是我们已经接近真理了。

接下来是茶歇时间,请大家休息十分钟,然后我们进行非常精彩的巅峰对话。谢谢大家!

2007人力资源管理大师尖峰对话 主题是《雇主品牌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主持人:

各位朋友,各位嘉宾,接下来是我们的第一次尖峰对话时段,主题是《雇主品牌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我介绍一下今天到场的嘉宾: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副主任、《北大商业评论》副主编刘颖悟教授。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尹庆军先生,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姜宏女士,中信华南(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余波,首都经贸大学人力资源系主任朱勇国教授。接下来请听他们非常精彩的尖峰对话。主持由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任、《北大商业评论》副主编、副主任刘印武教授。

主持人:

我们这个对话主题是《雇主品牌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谈到这个话题,我想起了我们光华的老院长,他有八个字,用这八个字来形容企业的不同经营状态。前两个字是“挣钱”,企业在发展初期、创业初期要用双手挣钱,经过这个阶段以后,第二个字叫“生钱”,趁牛市而上,这个企业就会做的更大一些。第三阶段要学会“赚钱”,这个“赚”字由贝和兼字构成,贝是货币的意思,企业发展到第三个阶段要兼并。第四阶段“来钱”。企业发展到这个阶段,能够把人才都吸引到你这儿来,你的企业会有更好的发展。套用雇主品牌,“十”字在西方是一个十字架,如果一个企业做成像宗教一样,形成一个很好的品牌,企业肯定能获得持续发展。第一个问题想问在座各位,你们对雇主品牌和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怎么理解的?

姜宏:

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嘉宾!刚才接着主持人的这个问题,雇主品牌是建立在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以及服务品牌基础之上。作为企业品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雇主品牌,它是打造人才优势,来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础。那么对于雇主品牌企业内部员工以及外部潜在员工心里。青岛啤酒是一个百年企业,今年104岁,作为青岛啤酒可持续发展这个话题,我们也非常感兴趣,我们青岛啤酒的使命是为消费者创造快乐,我们的使命是用员工的激情酿造出消费者喜好的啤酒,为生产创造快乐,而我们人力资源的使命,是用我们的机制激活人力资源,营造和谐的氛围,为员工创造快乐。也就是说在我们企业倡导的是快乐工作、快乐生活。我们提出了四位一体的快乐模型。也就是说员工满意、顾客满意、股东满意、社会满意。我们员工的激情来自于哪里?首先是我们的员工满意,才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给消费者,消费者才能用钞票买你的产品,企业才能有收入,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管理资源吧·管理人自己的下载网站 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海量管理资源免费下载!

给股东和员工分享。员工和股东分享以后,股东才能再投资,企业才能向社会缴纳税收,拉动整个产业链。我们四位一体的模型,员工的收入提高了,员工的满意度提高了,当然薪酬不仅仅是是一个方面,薪酬激励、职业发展激励、情感激励、文化激励,形成这样一个良性循环,才能持续发展。我们肩上的任务非常重,就是新百年,我们如何基业常青。

尹志军:

博时基金公司是一个很小的公司,98年才建,到现在才有一百个员工。说到雇主品牌和可持续发展,从字面上看一下,可持续发展首先第一步要生存,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有企业生存下去,要把招好人、留好人。第二步是发展壮大,要培养、培训。第三步是持续发展,这涉及到怎么用好人,给员工一个长期的预期,在你这儿能够愉快的生活。这是我的理解。谢谢大家!

余波:

中信公司是一个很大的公司,我想谈一点感受,我觉得今天这个年会的主题是雇主品牌,确确实实,一个优秀的企业离不开卓越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同样,一个成功的企业也一定离不开知名品牌的支撑。中信公司是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产生的,30年来,生逢盛世,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既有国际影响力,国内领先的企业。很重要的一点离不开卓有成效的品牌管理和品牌支撑。具体到中信地产,作为中信集团属下一个专注于房地产开发的专业化的公司,我们20多年来,能够在竞争激烈、英雄辈出的业界里面站住脚,这是靠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我们愿意为中国的管理、企业的品牌做更多的探索。谢谢!

朱勇国:

刚才各位企业老总都畅谈了关于雇主品牌跟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我们研究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在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怎么获取、怎么延迟、怎么增强我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按照资源管理学说,认为现在企业的竞争力,其实这种占有资源,并且能够充分利用资源的企业才能具有核心竞争力优势,人力资源正式符合这种要求,具有不可替代性,具有很难模仿性,具有很多独特的价值,能够给企业创造独特价值。那么怎么形成这样一支人力资源队伍呢?我觉得很多企业都在探讨,建立一个中长期的发展规划,而发展规划中很重要一点就是需要有人,因为差异化的竞争,还是规模化的竞争,低成本竞争,都需要我们有效的经营团队,富有执行力的员工队伍,而这支队伍怎么去建立?就需要靠人力资源规划,而人力资源规划来自于哪儿?企业做业务最终还是做人,所以要有一个雇主品牌,要建立、要形成良好的雇主品牌,才能使这个企业获得一个持续发展的动力,才能够形成、打造、实施它的人力资源长期的战略规划。这是我对雇主品牌跟企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理解。

主持人:

下面提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请三位企业家用五句话来概括一下,你们企业雇主品牌,或者换句话说,你们企业对核心人才持久的吸引力在哪儿?

姜宏:

青岛啤酒始终秉承着通过做大企业,把人做大,通过把人做大,把企业做大。

余波:

管理资源吧·管理人自己的下载网站 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海量管理资源免费下载!

市场导向,创新为先,以人为本,包容高效,追求卓越。

尹志军:

我们常说,博时这个公司很年轻,但是希望在这个地方工作的人,能像人一样工作。

主持人:

三位刚才都没有提到钱,都没有提到你们企业的薪酬是什么样的,朱教授对三位的回答做一个点评。

朱勇国:

让员工怎么能够有尊严的去工作,怎么能够让我们所有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所有的投资人都能够以真正把我们的员工当成人来看待,这事说起来容易,以人为本,我们说了很多年,但是有多少企业能够真正的把人成我们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去投资,而不是把他当成一个跟生产其他要素一样去使用、去掠夺,这是最难做到的。

我前几天去了两个地方,其中有一家也是上市公司,也是大型国有企业,他的人事总监跟我说,在我们公司中,员工加班没有什么1.5倍,从来不给,企业员工利益要跟企业大的利益,一定要和企业大的发展要求,而且在这个企业中给我算了一笔帐户,真正的培训经费,这一年是几十亿的营业额,但是在培训上只花了几十万,让我们无法理解。台上各位谁也不会说培训经费那么一点,因为企业要发展,要短期、快速占领市场,要获得收益,要融资,所以这时候要挤各方面的钱,但是我们的员工不是人吗?我们员工需要有尊严的去生活、去工作。在欧洲一周工作35个小时,一年有将近20个休假时间,我们中国员工差得太远了,我们怎么有尊严的活着,怎么有尊严的工作,同时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获得一种平衡,太困难了。所以我最初感触的是这句话,刚才几位老总概括很不错。谢谢!

主持人:

这场尖峰对话进行到这里,谢谢各位。

主持人:

各位朋友,各位嘉宾,接下来是我们的第一次尖峰对话时段,主题是《雇主品牌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我介绍一下今天到场的嘉宾: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副主任、《北大商业评论》副主编刘颖悟教授。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尹庆军先生,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姜宏女士,中信华南(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余波,首都经贸大学人力资源系主任朱勇国教授。接下来请听他们非常精彩的尖峰对话。主持由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任、《北大商业评论》副主编、副主任刘印武教授。

主持人:

我们这个对话主题是《雇主品牌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谈到这个话题,我想起了我们光华的老院长,他有八个字,用这八个字来形容企业的不同经营状态。前两个字是“挣钱”,企业在发展初期、创业初期要用双手挣钱,经过这个阶段以后,第二个字叫“生钱”,趁牛市而上,这个企业就会做的更大一些。第三阶段要学会“赚钱”,这个“赚”字由贝和兼字构成,贝是货币的意思,企业发展到第三个

管理资源吧·管理人自己的下载网站 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海量管理资源免费下载!

阶段要兼并。第四阶段“来钱”。企业发展到这个阶段,能够把人才都吸引到你这儿来,你的企业会有更好的发展。套用雇主品牌,“十”字在西方是一个十字架,如果一个企业做成像宗教一样,形成一个很好的品牌,企业肯定能获得持续发展。第一个问题想问在座各位,你们对雇主品牌和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怎么理解的?

姜宏:

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嘉宾!刚才接着主持人的这个问题,雇主品牌是建立在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以及服务品牌基础之上。作为企业品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雇主品牌,它是打造人才优势,来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础。那么对于雇主品牌企业内部员工以及外部潜在员工心里。青岛啤酒是一个百年企业,今年104岁,作为青岛啤酒可持续发展这个话题,我们也非常感兴趣,我们青岛啤酒的使命是为消费者创造快乐,我们的使命是用员工的激情酿造出消费者喜好的啤酒,为生产创造快乐,而我们人力资源的使命,是用我们的机制激活人力资源,营造和谐的氛围,为员工创造快乐。也就是说在我们企业倡导的是快乐工作、快乐生活。我们提出了四位一体的快乐模型。也就是说员工满意、顾客满意、股东满意、社会满意。我们员工的激情来自于哪里?首先是我们的员工满意,才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给消费者,消费者才能用钞票买你的产品,企业才能有收入,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给股东和员工分享。员工和股东分享以后,股东才能再投资,企业才能向社会缴纳税收,拉动整个产业链。我们四位一体的模型,员工的收入提高了,员工的满意度提高了,当然薪酬不仅仅是是一个方面,薪酬激励、职业发展激励、情感激励、文化激励,形成这样一个良性循环,才能持续发展。我们肩上的任务非常重,就是新百年,我们如何基业常青。

尹庆军:

博时基金公司是一个很小的公司,98年才建,到现在才有一百个员工。说到雇主品牌和可持续发展,从字面上看一下,可持续发展首先第一步要生存,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有企业生存下去,要把招好人、留好人。第二步是发展壮大,要培养、培训。第三步是持续发展,这涉及到怎么用好人,给员工一个长期的预期,在你这儿能够愉快的生活。这是我的理解。谢谢大家!

余波:

中信公司是一个很大的公司,我想谈一点感受,我觉得今天这个年会的主题是雇主品牌,确确实实,一个优秀的企业离不开卓越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同样,一个成功的企业也一定离不开知名品牌的支撑。中信公司是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产生的,30年来,生逢盛世,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既有国际影响力,国内领先的企业。很重要的一点离不开卓有成效的品牌管理和品牌支撑。具体到中信地产,作为中信集团属下一个专注于房地产开发的专业化的公司,我们20多年来,能够在竞争激烈、英雄辈出的业界里面站住脚,这是靠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我们愿意为中国的管理、企业的品牌做更多的探索。谢谢!

朱勇国:

刚才各位企业老总都畅谈了关于雇主品牌跟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我们研究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在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怎么获取、怎么延迟、怎么增强我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按照资源管理学说,认为现在企业的竞争力,其实这种占有资源,并且能够充分利用资源的企业才能具有核心竞争力优势,人力资源正式符合这种要求,具有不可替代性,具有很难模仿性,具有很多独特的价值,能够给企业创造独特价值。那么怎么形成这样一支人力资源队伍呢?我觉得很多企业都在探讨,建立一个中长期的发展规划,而发展规划中很重要一点就是需要有人,因为差异化的竞争,还是规模化的管理资源吧·管理人自己的下载网站 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海量管理资源免费下载!

竞争,低成本竞争,都需要我们有效的经营团队,富有执行力的员工队伍,而这支队伍怎么去建立?就需要靠人力资源规划,而人力资源规划来自于哪儿?企业做业务最终还是做人,所以要有一个雇主品牌,要建立、要形成良好的雇主品牌,才能使这个企业获得一个持续发展的动力,才能够形成、打造、实施它的人力资源长期的战略规划。这是我对雇主品牌跟企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理解。

主持人:

下面提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请三位企业家用五句话来概括一下,你们企业雇主品牌,或者换句话说,你们企业对核心人才持久的吸引力在哪儿?

姜宏:

青岛啤酒始终秉承着通过做大企业,把人做大,通过把人做大,把企业做大。

余波:

市场导向,创新为先,以人为本,包容高效,追求卓越。

尹庆军:

我们常说,博时这个公司很年轻,但是希望在这个地方工作的人,能像人一样工作。

主持人:

三位刚才都没有提到钱,都没有提到你们企业的薪酬是什么样的,朱教授对三位的回答做一个点评。

朱勇国:

让员工怎么能够有尊严的去工作,怎么能够让我们所有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所有的投资人都能够以真正把我们的员工当成人来看待,这事说起来容易,以人为本,我们说了很多年,但是有多少企业能够真正的把人成我们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去投资,而不是把他当成一个跟生产其他要素一样去使用、去掠夺,这是最难做到的。

我前几天去了两个地方,其中有一家也是上市公司,也是大型国有企业,他的人事总监跟我说,在我们公司中,员工加班没有什么1.5倍,从来不给,企业员工利益要跟企业大的利益,一定要和企业大的发展要求,而且在这个企业中给我算了一笔帐户,真正的培训经费,这一年是几十亿的营业额,但是在培训上只花了几十万,让我们无法理解。台上各位谁也不会说培训经费那么一点,因为企业要发展,要短期、快速占领市场,要获得收益,要融资,所以这时候要挤各方面的钱,但是我们的员工不是人吗?我们员工需要有尊严的去生活、去工作。在欧洲一周工作35个小时,一年有将近20个休假时间,我们中国员工差得太远了,我们怎么有尊严的活着,怎么有尊严的工作,同时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获得一种平衡,太困难了。所以我最初感触的是这句话,刚才几位老总概括很不错。谢谢!

主持人:

这场尖峰对话进行到这里,谢谢各位。

管理资源吧·管理人自己的下载网站 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海量管理资源免费下载!

主持人:

接下来第二次尖峰对话时段,本次主题是雇主品牌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首先介绍一下今天到场嘉宾,有请搜狐网人力资源总监张雪梅,福建正荣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经理肖风华,沿海绿色家园集团公司人力资本部总经理奚维华,意尔康鞋业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张化玲,安徽四创电子(16.92,0.10,0.59%)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蔡文骁,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张艳宝。

张雪梅:

今天所有人力资源从业人员能够一起在这儿跟大家进行实践工作中的交流,希望大家交流的轻松愉快一点。我们给大家提个问题,今天谈到对话的主题是雇主品牌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我也想请教各位在座的人力资源实践专家,在我们的企业里面,或者说我们日常实践中,到底是怎么样去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大家有什么心得和体会和我们分享。

张艳宝:

我们是民营企业,从1990年创建到现在,1997年起我们就已经成为行业龙头,02、03年所有电缆巨头保持不动的情况下,我们增长速度大概保持在40,我们也有从企业创立开始的时候,我们企业有一些探索。现在人力资源创新概念,我想雇主品牌,品牌的概念本来是营销领域里面一个概念,当企业的竞争白热化,当企业外部环境人力资源供应紧张情况下,我想企业各方面潜力,集聚资源,对人力资源就有更多的要求。人力资源创新这块,首先有几个领域,理念上,我们的技术方法的一些引用,这是创新的概念。我们现在中国民营企业很大程度上,国内外一些先进技术,领先企业一些引进,企业要根据自己特色进行一些创新。

肖风华:

正荣集团是一家大型房地产企业,我想谈谈对雇主品牌的认识。雇主品牌的出现首先应该是我们人力资源优势(4992.191,-3.39,-0.07%)资源,走向人力资本以后一个必然的结果,同时也是企业在参与人才市场竞争中的一个重要手段。为我们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开展人力资源价值体系管理提出一个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提供一个更广泛的平台和空间。

说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首先这个课题对每个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都是一个新的课题。创新从哪里来?我想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应该是从我们人力资源管理挑战,就是我们人力资源管理面临哪些挑战?这个创新我理解应该是三个方面的创新:

1、理念,2、价值,3、实践。

什么是理念创新?我们现在掌握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还是西方美式占主流,这些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在中国本土,如何适应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人力资源状况?我觉得这是一个挑战。同时在这个领域里面,我觉得我们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有一个理念创新的责任,这是一个很大的方向。

就像雇主品牌的出现,实际上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家都知道现在有的企业把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到战略层,叫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实际上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从专业管理范畴到业务的范畴进行延伸,这对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提出很高的要求,这点也是创新。

具体实践方面,我们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掌握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最终还是要用在企业具体实践

管理资源吧·管理人自己的下载网站 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海量管理资源免费下载!

过程上,我们能不能够很好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企业文化,还有企业人员综合素质条件进行很好的结合,这也是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的创新。

张雪梅:

谢谢肖总非常精彩的发言,把不同企业在不同阶段,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创新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下面有请奚总帮我们介绍一下。

奚维华:

我是来自沿海绿色家园集团公司,这个集团有18年的历史,主要是从事在国内房地产业务,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公司。18年的沿海集团经历了风风雨雨,国家房针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沿海也经历了,应该说在国家这种几次宏观调控下,沿海集团的业务这三年来是百分之百的增长,我们在今年销售额能够达到五十亿,明年我们预计能够达到一百亿。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是给企业人力资源工作者非常大的挑战,你怎么样能够用你的人力资源的创新,去支撑这样一个业务快速的增长,怎么样去建立优秀的雇主品牌,给我们带来一个很大的课题。在整个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业务过程当中,我们也是采取了很多创新的手段,比如说工具方法。这些我个人的理解,人力资源的创新,不能为创新而创新,而是要去切合我们一个公司、一个企业实际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我们去打造、创建一个员工和企业、公司共同成长的平台。比如我们引进一些工具,更创新的是我们员工个人评定技能卡,跟员工个人职业发展和企业职业发展能够有机结合起来,针对员工,我们帮忙他成长,让他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研讨,在公司我们也针对各层级一些员工,我们会有一些培养方案。比如我们针对应届毕业生,我们有一个重新启航的方案。针对公司骨干人员,我们有一个雄鹰成长的方案,针对公司高层,未来可能会升为一把手的员工,我们有一个精英成长计划。所以说针对不同的员工,我们会为他设计不同的培养和成长方案,所以说员工在这个过程当中,他觉得非常有成长空间,这样整个文化的氛围就营造出来了。

作为一个人力资源工作者,你对一个企业的价值贡献,觉得你能够为这个企业带来的,从机制上建立一个优胜劣汰的机制,能够通过两到三年,让这个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和质量有一个质的变化,这可能是在我们人力资源从业者工作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企业的人才是决定你是否能够在这个行业内有这样的竞争力。所以说高素质的人才已经决定了你可能在这个行业当中更胜一筹。

企业文化的营造和培育,通过一系列的工具、手段、机制,能够营造一个和谐、协作的团队文化,积极向上学习的氛围,对这个企业整个人才,内部不断优化,外部不断的吸引,留才、育才,是非常关键的。

这三点是我们在整个人力资源工作当中的体会。

张雪梅:

谢谢奚总精彩的发言,企业快速的发展,人力资源如何营造良好的环境,以及搭建良好的机制,对于我们人力资源管理是非常精彩的论述。下面听听张总。

张化玲:

我们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如果说劳动创新对劳动密集型行业来讲是比较实际一点。如果一个企业要发展的话,必须在于它下面的员工。从论语中记载,到诸子百家里面记载,再到当今人事制

管理资源吧·管理人自己的下载网站 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海量管理资源免费下载!

度改革,都是在人事制度上想尽办法。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社会主义新时期,工人、员工是一个赚钱的机器,为了生计奔波。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给我们的压力,如果我们再用原来的方式,何教授所讲的,再用管制的方法去管我们员工的话,在我们行业感觉到这种压力非常大,员工的绩效是创造不出来的。在我们企业,我们在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方面,首先在方法上,让员工参与到公司的某一些决策中去,采用三位一体的服务策略采集员工的意见。在方法上我们实行了“八第”原则,形成一种考核体系。我认为人力资源创新在另一个方面就是人才创新。对于我们的员工,因为他们文化层次,各方面综合素质也不是很高,我们就对他的人生给予规划,然后再进行培养。

我们在人力资源创新过程中,是追求一种和谐,将员工的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融为一体,培养员工主人翁精神,让他们为企业服务,企业更好的成就他们。

马斯洛需要理论告诉我们,企业根本先要满足员工的生存需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要把自我需要、社会需要融入到我们工作中去。谢谢!

张雪梅:

非常感谢,刚才张总也提到,在这种劳动密集型企业里面,怎么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下面听听蔡总,在电子行业是怎么样做的?

蔡文骁:

我讲一个故事,我的故事是在去年发生的。我们公司激励体系建立完成以后,大家都有提升。那天我苦苦琢磨,有一天我在办公室坐着,下面有一个事业部总经理说蔡总找你有一个事,他说我儿子要考大学了,填什么学校比较好,你天天招人,对这个市场很了解。我说小孩发展最重要是适合干什么。我先做一个人才测评,结果送到人才测评中心测完了,找了一个心理学博士,跟这个家长大概聊了三个小时,他很忙,为了自己的孩子他很投入。第二天我问他你怎么办?他说我已经想明白了,我不但把这个报告拿回来以后我自己看,给我儿子看,我全家人在一起讨论,这个数字模型是怎么回事,未来发展是怎么回事。他在这个技术上有另外一种创新,不但选择好学校,还选择好什么,等我儿子大学毕业的时候,就拿这个报告找人事经理,你看我入大学的时候,基础是什么。从那以后,我觉得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当时这个事业部的老总对这份体系花时间研究,非常顺。公司老总试了一下,觉得不错,我觉得也是一种创新的做法。谢谢!

张雪梅:

非常感谢蔡总精彩的故事,人力资源创新不仅从事业角度出发,有更好的沟通方式,让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认可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也是非常重要的挑战。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再留给每位嘉宾每人一分钟时间,做一个精彩的总结。

蔡文骁:

人力资源雇主品牌的提出,对我们人事经理,或者专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好的一个机会,这个时候我们的价值通过雇主品牌体现出来,我们为员工生产、创造价值,这个过程中体现我们的价值。谢谢!

张化玲:

管理资源吧·管理人自己的下载网站 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海量管理资源免费下载!

伦敦商学院有位教授跟我讲,以后员工不再去寻找工作,而是去寻找雇主,这样的话对我们企业也提出了一个更大的挑战,我们要建立我们自己的雇主品牌。

奚维华:

我用一句话,优秀的雇主品牌是能够让你的员工跟企业共同成长,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员工的价值和企业的价值能够共同的增值。

肖风华:

我觉得雇主品牌的出现为人力资源管理创造了新的价值,同时也为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提供一个更广泛的空间。

张艳宝:

关于雇主品牌的创建,以低的薪酬吸纳人才这一点,我想请何教授到我们企业去演讲,教教我们。薪酬应该是一个狭义的员工成本的概念,因为从某一个职位的薪酬来讲,未必要最低,这个人在这个岗位上创造生产效率最高,我们应该给他更多的回报,因为中国不像国外那样,完全基于那种职位危机,在国外工作内容、工作职责是有可比性的,企业千差万别,薪酬未必最低,但是相对的员工成本最低,这是雇主品牌创造的一个效率。

我的总结:我们希望以我们雇主品牌创立为支点,以提升企业品牌为目标,员工、整个社会客观受益为我们的效率,将人力资源创新进行到底。

张雪梅:

感谢各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从理念的创建,到机制的建设,到怎么样跟高层沟通都有一个分享。时间关系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大家还有什么需要探讨的,我们在会后进一步一起探讨。谢谢各位专家来到尖峰对话!

主持人:

接下来我们将进行第三次的尖峰对话,本次对话的主题是《雇主品牌的战略营销》。介绍一下嘉宾:《当代经理人》杂志执行杨超先生,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副社长、西藏劳动厅厅长黄卫来先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杂志执行主编王莉娟,中华培训网总裁梁冰。

杨超:

刚才各位专家,以及论坛的嘉宾进行了很精彩的演讲,大家知道,作为一个品牌的成长,不仅需要内部的修炼,而且也需要通过有效的途径进行传播其雇主品牌的价值。我们在现实中会发现一些企业,比如在产品营销方面,我们可以说是一掷千金,比如在央视上投入大量广告,但是对雇主品牌的投入少之又少。台上嘉宾可能都是企业负责人,怎么样说服自己在雇主品牌上进行一些投入。如果进行传播,有哪些有效途径进行雇主品牌的战略营销?我想就这个问题听听在座各位嘉宾的精彩观点。

梁冰:

管理资源吧·管理人自己的下载网站 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海量管理资源免费下载!

我是中华培训网的。刚才谈到雇主品牌这一块,我觉得很有意思,雇主品牌不是独立的你想要品牌生存就生存,想让它传播就传播,它实际上有生命力的。我刚刚看了一本书,叫《中国的新革命》,写中关村这条街上所有发生的事情,从1979年到2007年1月份,写的非常精彩,这里面谈到一点,中关村的企业77%以上平均寿命不到三年,99%以上的企业寿命不到十年。这个事情很令人深思。也就是说这个品牌三年就没了,原因在什么地方?后来我又发现,有个人叫CLINS,他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每家企业脑袋上都有一个叫厄运之轮,这个不加以处理的话,这个企业必将死亡。品牌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企业必须要学习。人力资源的创新在什么地方?很多创新来自于企业的学习。

王莉娟:

大家上午好。我是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杂志的执行主编王莉娟。我们这个杂志是人民大学主办,国内创刊历史最悠久的HR杂志之一。到现在已经有7个年头,看着中国HR这个行业这么多年发展,很欣慰。

最佳雇主这两年炒的很火热,面对企业的调查,也有面对大学生最佳雇主的调查,做的都非常好,雇主品牌已经深入到人力资源基础工作里面了,里面有很大的一个问题,现在中国大部分企业还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都不是有意识把雇主品牌摆在桌面上,把它深入到基础工作中去,我希望以后这一点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很多人认为雇主品牌主要建设通过企业人力资源部来推广发展,但是我们和一些企业接触来看,主要还是得靠公司的高层领导,从上而下的推动,没有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雇主品牌的工作很难真正的推广开。而且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企业差不多都变成透明的,普通员工的个人想法如果不好的话,可能给企业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所以我觉得雇主品牌必须要全员营销,不光是人力资源部,更主要是从企业高层领导到中层部门经理,到普通员工,每一个人都有意识对企业形象加以维护和推广,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雇主品牌好形象。

黄卫来:

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刚才主持人介绍的时候,大家感觉到介绍我的情况有点怪怪的,一个是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这是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还有一个是劳动厅,让我来谈这个问题跟他们角度不一样,他们都是专家,我来自企业,对话嘉宾都是总经理或者总裁,都是老总,但是我不是老总,所以我跟他们讲的可能不一样。

大家知道现在正在开十七大,十七大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可以放到我们雇主品牌营销上。我的雇主品牌营销应当是两个渠道:一个是外部的顾客,一个是内部的顾客。外部的顾客就是产品的消费者,内部顾客就是产品的生产者。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对我们雇主来讲,这两个顾客实际上是一回事,就是说我们都要把我们的品牌推荐给他们。从内部顾客销售或者服务的产品,还是内部提供最好的服务和最好的产品,说到底我们是需要内部的顾客推销我们的品牌。我们只有在以人为本的情况下,才能做好我们的雇主品牌。说到底,我们要营销我们的雇主品牌,首先要对我们内部和外部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通过我们的服务才能建立品牌。总而言之,我们建立好的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制度、环境,这样才能形成我们雇主品牌。谢谢大家!

杨超:

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刚才三位嘉宾从不同角度谈了雇主品牌的战略营销重要性,以及从内部和外部一起全面的进行雇主品牌的战略营销。最后请每位嘉宾用一分钟时间,因为我们这里谈更多的是企业的雇主品牌,给企业的雇主品牌战略营销提一些比较好的建议。

管理资源吧·管理人自己的下载网站 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海量管理资源免费下载!

黄卫来:

论点太多了,要用我们的情感,细心维护我们的内部和外部。仅仅两个字而已,这就是雇主品牌的营销。

梁冰:

我也两个字“学习”,现在企业的竞争就是学习力的竞争,品牌的竞争也是学习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学习决定一个企业的未来,能力决定一个品牌的成败。谢谢!

王莉娟:

我表达一些祝愿,祝愿中国的企业越来越能做到以人为本,尊重每个员工,让每个员工获得成就感和使命感、责任感,祝愿中国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杨超:

谢谢,情感、学习,还有一些祝福,谢谢三位嘉宾。大家知道产品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容易被外界模仿,而品牌是独一无二的,产品容易在市场上被消费者抛弃,很容易落伍,但是品牌却可以长久不衰。今天这个大会是雇主品牌的主题,对企业来讲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最后借王主编的东风,祝在位各位企业能够建立一个卓越的雇主品牌。感谢各位、感谢三位嘉宾。

主持人:

感谢各位嘉宾。今天上午的议程安排的很丰富,既有最前沿的理论,也有有效的总结,需要一段时间的消化。上午的会议到此结束。

主持人:各位嘉宾下午好!

上午我们就雇主品牌与企业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及企业战略营销进行精彩的对话,在座每一位嘉宾可谓受益匪浅,下午我们为大家准备了更加精彩的演讲。首先是著名企业家演讲时间,本次邀请到的嘉宾是深圳市飞亚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徐东升先生。

徐东升: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下午好!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就本次会议的主题,谈谈我们公司的体验和想法。我汇报的题目有三个要点,一个是谈谈基本的认识,第二就雇主和员工方面的关系做一个介绍。第三我们雇主品牌的介绍受企业和行业影响很大,简单介绍一下目前的发展。在这个行也基础上,介绍飞亚达的方针和一些实践。

我们认为企业是因人而设,为人而存在,由人来实现,人应该是最主要的目的。首先你怎么看待自己,你怎么看待自己的同事,你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回答希望我们企业成为什么样的企业。在这个意义上人和组织的关系不是单纯的法律关系,更多是情感上、心理上的关系。人在一个组织里,管理资源吧·管理人自己的下载网站 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海量管理资源免费下载!

如果组织很健康,人也很上进,人和组织是有感情的。我个人不太喜欢雇主这两个字,我觉得比较冷,也缺乏一些激情。所以打造雇主品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应该是从善。最根本的回答,我们怎么看待自己的话?我们前提要接受自己,接受自己意味着接受自己的同事。企业向上的角度,我们要从善的角度出发。

从雇主跟员工角度来说,好的雇主肯定包含着企业对员工、对顾客、对合作股东以及社会的责任,应该具有社会效应,应该有振奋积极向上、不断追求,并且在人际关系上做不断的探索和改善,目的就是让人快乐的工作、快乐的学习和生活,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也有个人的成长,同时能够形成团队,大家相互分担、分享知识和情感。这应该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也是我们这几年来孜孜以求,在不断实践的状态。不一定做得很好,但是我们一直在这个过程当中努力。

建设好雇主品牌,首先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应该先把所有的问题留给自己,如果我们要研究人和组织的关系,我们不妨先问自己,比如徐东升你喜欢在什么样的组织里,你又想多干,又想多学,还有劲头,我个人回答大概有三个,第一当然是心情舒畅,第二能不能多劳多得,第三企业有没有前景。绝大多数我觉得可能有八九不离十。从企业织,人方面,如果我们能让尽可能多的同事感受到这三点,我觉得就给企业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它包含的方面是系统性的。

从我们公司和员工关系的相互建立,既然本着这三条,大致相关的一些主要问题,我们有没有越来越清晰的愿景,这个是不是大家一起参与的,企业战略和企业愿景,我认为最好的方式是大家一起讨论。讨论这个东西最重要是这个过程,所以企业管理,特别是对人的管理,最重要的方式是参与的方式。因为每个人对自己的观念和认识都是非常顽固、固执的,改变人的观念最好的方法,特别是在一个组织,你在变革的过程当中,要引进新的管理、新的办法,最好的方式让大家一起来学,一起来参与,这样让绝大多数都认为这个新的观念是我们共同得出的,是我自己作出的,这样的理念是最根本。

所以一个企业的愿景和战略,能不能让更多人来参与制订,我认为最重要的作用是在凝聚人心。同时一个组织内部有没有相对的公平和公正,是能不能留住员工凝聚力非常重要的因素。有的时候可能不在人多少,相对公平公正,要凸显一种原则。比如按劳,比如按照业绩相关因素考核。体现相对公平是非常重要的。飞亚达目前可能在手表行业里面应该也是全球唯一的国有控股企业。作为国有控股企业,面临很多人事上的问题,这种相对的公平和公正是必须要体现的,在这个方面不能做太多的解释,否则的话会伤掉很多非常勤奋和敬业同事的心。每个员工能不能有一个良好的团队精神和情感,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织要致力于内部团队的建设,首先领导者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从雇主品牌建设来讲,从这几个方面着手非常重要。一个是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再一个为员工搭建成长的阶梯,能不能吸引人才,能不能系统化思考一些问题,这都是非常关键的问题,也是需要所有管理者共同探讨的问题。

作为企业,我们70、80%是围绕资产负债表上的工作来开展,每个人成长过程当中,我们都听领导讲过,人的积极性最重要,但是绝大多数领导者很少把如何千方百计,不断调动员工积极性作为主要工作,这样的工作在企业里面经常零散的分配在劳动部门、组织部门,就形成实践和愿望,或者说的和做得相悖。这里蕴含的问题非常多,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当然其他工作也做,对于企业建设好人力资源是非常关键的。

从雇主品牌建设来讲,和所谓行业有很大的关系。飞亚达业务主要是两块,一个是自己的手表品牌,飞亚达表,包括整个神舟系列航天表。第二我们在全国有高端的连锁网络。从目前整个中国发展来讲,这个行业在中国是处在一种刚刚蓬勃发展的状态,目前刚开始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消费国,管理资源吧·管理人自己的下载网站 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海量管理资源免费下载!

每年突破20亿美元,年消费突破70%。据预测2010年我们国内消费额会超过100亿美元。奢侈品牌消费增长和GDP增长是正比例,而中国国内奢侈品消费品牌显示出来的状态更加凶猛。一般欧洲国家会花5-10%购买奢侈品,而我们中国愿意花40%的费用购买奢侈品。一个好的品牌能打动人不在于档次,而在于名牌,百十年历史当中孕育的艺术。

中国在未来十年以内会成为世界第二大生产销售国,我个人认为这个预测偏保守,时间可能预测长了一点。当今的社会跟十几年前不一样,不是以生产资源挥霍浪费为主,当今是以情感为主。从消费者来讲,十几二十年以前,买东西,是我能买得起,现在消费者是我喜欢有,我想有,我不一定有很多钱,但是我会攒钱买我想要的东西。这就是知识传播,整个全球一体化造成的结果。所有国际品牌都有这样一个特点,这些特点会深刻影响在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和人力资源的建设,第一品质优异,非常注重细节。大品牌和小品牌的区别在品质上不一样。第二都非常注重形象,传递的美感。所有的名牌传递的美感是正大光明的,而且价值链非常长。卡德尔珠宝从几千到几十万,负责注重品位。我们中国的企业,如果说从品牌角度,比起国际有三大差距,第一在技术、产业,核心技术建设上。第二大差距,人文精神和艺术品位的积淀上,表现出来就是审美能力。第三全球化的视野。这都需要我们去追赶。这个奢侈品行业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我个人认为首推敏感,人不敏感,很难注重细节,从人的心理性格来讲,有强迫症的人适合做这个事情。要学习能力很强,要勤奋敬业,这就是我们招人的标准,能够具备审美意识,还能够提升自身的水平。经济方面,我认为中国目前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年代,但是从人文、艺术、品位,是有史以来最糟的,因为我们文化断裂达到百年历史。我在公司有时候开玩笑,我说我们是站在我们祖国百年来文化断裂的废墟上做抗争和努力。我们在培训上,讲西方美学欣赏,音乐欣赏,讲西方美术史,怎么吃西餐,怎么打扮,我们公司倡导大家怎么讲吃讲穿,不是浪费。一定要融入所有大的品牌,要去了解,要看到这些品牌怎么塑造,如何传播美,表达美,如此你才而了解,进而你才能建设好企业。这是我们最艰难的,而这些工作都是需要我们去做的。

从我们公司用人方针来讲,我们是坚持以人为本。在培训上,我觉得对于企业来说,我个人观点,钱我不会在人事上省钱,也不会在学习上省钱。对于企业来讲,不管规模大小,人们特别不容易坚持,在一些重要的但并不紧迫的事上。人力资源和技术研发都非常重要。其实越是这样的事情,越要从今天开始加把力,这样我们在今后得到更好的机会。我们鼓励大家快乐工作、快乐学习、快乐生活。我们希望在企业发展的同时,能够寻求个人成长和发展,并且能够建设分享知识和情感的团队。我希望我们公司将来人人都是手表的鉴赏家,一大批艺术的欣赏者,都是成熟的商人,并且是团结上进的团队。

作为我们飞亚达公司,我们需要建设几个能力,一是顾客导向,必须要针对我们的目标顾客不断的去研究,以此来引领工作。第二是品牌的塑造和经营,我们希望提升自己的品牌。当然近几年来,像我们自己飞亚达品牌,零售价格三年内翻了一番,我们整个终端零售比依波表还要好。飞亚达表产品质量比很多瑞士手表好很多,国家十几个标准是我们制订的。第三是合作和创新,因为我们面临巨大的差距,不创新不行。什么是真正的创新?就是要为顾客增加价值,这样的创新才叫创新,其他很多东西应该叫改进。第四是学习能力,包括员工的学习,员工个人的学习能力主要表现知识的摄取,对一个组织来讲,学习能力首先是各个部门和各个人的知识在这个组织当中自由共享和流动。信息的共享和流动是非常重要的。组织的学习首先是经验的交流,否则就会出现木桶短板效应。我们所建设的数字模型能力,一个是人工能力,就是我们员工会不会,我们会不会学习,会不会合作,会不会顾客导向,会不会创造和经营品牌,我们价值观怎么样,我们领导以身作则怎么样,我们激励政策导向怎么样,再一个我们企业治理方式允许不允许、提倡不提倡员工创新。我们飞亚达的创新方式就是要想创新成功,就要鼓励失败。在现实当中一旦失败,发现经验很难共享,上级会骂,下级会嘲笑,这都不利于创新。

管理资源吧·管理人自己的下载网站 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海量管理资源免费下载!

在企业治理结构上,在流程上都有很多东西需要梳理。我们这几年主要实践,主要在这些方面,这几个方面也是围绕所谓员工会不会,员工愿不愿意,以及企业允许不允许。重要的来说,比如像理念,我认为对组织来讲很重要,我们公司的价值观是我们上下员工共同参与一起制订的。它是一个人员开始,没有结束,永远没有结束。这是影响人员意愿的工作。要提倡和鼓励员工,通过各种方式参与企业,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在这个方面,我们组成大量的工作小组,包括在创新方面,有一系列的积极政策、制度和规定,鼓励大家在生产经营管理,提倡不断的创新。这主要是在员工意愿和思维模式上。

在招聘上,我们目前很痛苦,我们面试超过6万,录用的人只有400多,去年光在校学生面试就超过900多人,我们人力资源副总已经基本累到半昏状态。就是因为我们大陆目前这个行业,我认为文化断裂的报应在这些年来了。毕业的很多人在审美上缺乏,我们看不出很多东西来,对细节的注意很差。所有的这些细节累积起来,也反映出你的基础。我们在欧洲看,每一个商人都非常有品位,我们在国内看不到。我们在欧洲偶尔看到一些老头老太太,一举手、一投足之间,那叫绅士和淑女,做品牌就要做绅士和淑女。对于我们自己的企业来讲,做品牌从吃饭不吧叽嘴开始。大家想想,为什么优秀国际大品牌都生长在欧洲?你问全世界人民,现在什么叫国际流行大品牌,他给你描述出来的就是欧洲上百年来传播的东西。除了欧洲一千多年商业社会发展有关系以外,跟文化也有关系,说明全民对美的鉴赏、鉴别能力有关。所以我们人力资源建设就必须从这儿开始,当然招人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培训,我们公司每年,虽然公司员工不多,到现在1800人,但是我们每年培训费用都在几百万。我们每年为了在这方面缩小差距,我们会组织50位员工到欧洲去,除了看每年一度的手表展以外,我要求必须看卢浮宫等等,不去看这些东西,不去了解,你的工作就没有标准,没有方向,没有尺度,而这些东西都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在人的身上投入1美元,产出是3624美元。当然这样讲是很功利的,企业要发展,企业员工要发展,大家都要发展。所以培训是我们系统化的追求,在这方面我们花的力气很大。我们同时为向研发、设计人员、一线人员设计了单独的职业薪酬回报。同时在整个组织上,我们提倡扁平化、跨部门的组织结构,包括评分记分卡、6西格玛等等,都是不断提倡打破组织内外界限,倡导合作,倡导共享,这都是在制度结构上。一个组织生命在于折腾,人不能闲着。我们单纯从敬业角度来讲和国外企业都差。微软的副总裁带着几个专家,一年有260多天在全国各地跑。我们跟国际欧洲企业依然有很大差距,当然我们也希望在企业发展的时候,大家兼顾生活和家庭。但是必须要敬业,高度的敬业感是必须要求、必须提倡的,工作标准要提高,这是不可以降低。同时我们也注重员工的心理健康,我们倡导公司的高管和普通员工经常在一起交流。我一年有9个月时间在全国各地跑,跟一线员工在一起。

这些措施只是一个部分,包括我们倡导的广泛学习、信息共享,除了在培训上逐步系统化规范的课程,大量的课程之外,其中我们企业每年给员工各方面的书都发,包括穿着打扮,包括多喝水等等,国内企业,中国人在很多方面,如果想做到优秀企业,第一要像国际优秀品牌那样去思考,如果我们不能像优秀品牌那样管理自己的队伍,我们很难走到优秀。第二必须开放。第三中国人还有自己的特殊性,我们总会先讲合情、合理,情与理要不断的强调。在我们这样的组织也适合大家都是一样的,在人格上是尊重和平等的。要能够和每一个员工友好的相处,我认为这是在中国企业这一点还是适用的,也是应该的。如果我们在这个方面不断的坚持,可能我们学习上更快一些,我们追赶优秀国际品牌路上更快一些,我们在培养锻造能够不断适合国际化经济道路的队伍方面,可能也会更快一些。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斗胆跟大家夸一下,真正能够在手表行业里面很快追上国际品牌,并进而成为国际品牌,可能就是飞亚达。最后预祝所有的领导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

主持人:

刚才我们徐总的讲话真的非常精彩,徐总朴实无华的语言从企业管理实践出发,多角度,非常全

管理资源吧·管理人自己的下载网站 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海量管理资源免费下载!

面的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刚才我总结了一下,徐总几句经典的演讲内容,勇于创新,勇于失败,生命在于折腾。在这里祝愿飞亚达再创佳绩,更加辉煌。

下面有请著名管理学家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博导、讲座教授黎建强做演讲《哈佛人力资源管理4P》

下面有请著名管理学家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博导、讲座教授黎建强做演讲。

黎建强:

有一位哈佛大学教授,曾经提出这样一个企业的价值链的观点,他说一个企业要盈利,主要的来源,来自有一群很好篮球、很忠诚的顾客,有一群很忠诚的顾客,有一大群很满意的顾客。为什么有一群很满意的顾客呢?因为公司有一群很忠诚的员工。把公司的盈利跟员工连在一起。

现在我们的企业挑战就是怎么培养一群很忠诚的员工?我们提出雇主品牌的概念,就是让我们企业去培养一群很忠诚的员工,我们有这样的雇主品牌的战略,容易招聘到最好的、最适当的人才,容易保留最好的人才,同时也可以开发最适当的人才。特别是在开发方面,我们强调一点,我很欣赏徐总刚才讲的一句话,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有企业的远景,有了远景和方向,我们怎么开发员工,朝这个方向走,我们不是盲目的开发,我们是有一个目标,达到那个公司的远景。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一下雇主品牌的管理与挑战。

今天讲的内容主要是围绕什么叫雇主品牌?有哪些秘诀,有哪些战略跟挑战?大家都同意,二十一世纪企业的竞争就是一个创新的竞争。那么我们创新有几方面的创新,一方面是产品的创新,我们需要一个新的产品,跟顾客的口味、顾客的导向创新的产品,同时我们需要有一个企业很灵活、很有效率的一个流程的创新,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有一个很好的团队,团队的创新。我们有很好的团队,包括所谓的我们有一个很好的保留、招聘跟培养这个团队的一些创新的战略。美国西点军校毕业照可以看到,原来外面的世界也需要有创新的一些战略。

西蒙公司是外国第一家做雇主调研的,他的CEO翰威特曾经说过,在中国进行最佳雇主调研的商业目的是积累数据,找寻联系,给他们潜在的顾客更多的信心。我们的潜在顾客,我们每年花多少精力去找适当的人才,如果我们有一个很好的雇主品牌的话,有很多的潜在的一些雇员会来到我们公司,为员工提供更好的福利或者发展的机会,更好的吸引、留住优秀员工。作为我们企业发展的战略,是成长的战略?还是稳定的战略?还是雇主品牌的战略?实际上三方面都需要。刚刚提出企业价值链的观念,如果公司要做到盈利,我们就需要有一群忠诚的员工,我们有忠诚的员工就需要有一个好的雇主品牌的战略。

为什么选行业的领先企业?因为对雇主品牌管理和其他企业在雇主品牌方面的竞争已经成为行业领先企业不得不玩的游戏,也可以说雇主品牌作为一个企业竞争手段,是不可缺的一块。什么是雇主品牌?实际上雇主品牌的起源,发源于英国资深管理专家赛蒙巴洛与伦敦商学院提姆安博拉教授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雇主品牌这一重要概念。他们将营销学中的“产品品牌”概念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号召企业应用市场学的方法,找到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的定位,在目标群体中建立独特的雇主形象,从而更好地吸引、激励和挽留最优的人才,实现自己的竞争优势。

产品有产品的品牌,流程就是整个营运的机制,流程也就是表示公司的形象。最重要一块就是人,人才的团队是作为一个公司无形资产,是很重要的部分,公司的价值可以从整个团队表现出来。20世

管理资源吧·管理人自己的下载网站 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海量管理资源免费下载!

纪90年代初期,两位英国的管理学家提出用市场学的方法是可以理解的,经过西方10多年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雇主品牌管理的知识体系与营运模式在实践中得到很大发展,已被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所认同和接受。目前理论界对雇主品牌的概念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说法。

赛蒙说,雇主品牌不是关于琐事、表面的东西,而是关于工作中的每个真实、内在的东西——是关于你改进人事管理的方法以达到提高组织凝聚力、向心力以及员工归属感,满足重要顾客的期望这是很困难的,因为要突破过去的优良传统。

我提到把公司的利润,如果从这几年角度看,最终靠一个衷心的团队。雇主品牌是企业核心战略的组成部分,是市场营销理念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相结合,以企业的目标员工,包括一些潜在的,还未进来的,或者包括一些现有的目标员工,为对象推行的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始终的、持续的人力资源管理改进举措和品牌形象宣传活动,以达到提高员工满意度、吸引优秀人才、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提升企业人才竞争优势,成为企业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我们可以从三个故事来看怎么发展雇主品牌。第一、形成代表雇主品牌的公司的独特价值,并及时向预期的和当前的员工传达。第二、树立外部品牌。即在潜在的雇员中树立品牌,使他们愿意到公司来工作,为公司树立最佳工作地的形象。第三、树立内部品牌。内部品牌是在现有的员工中树立品牌。它是公司对员工作出的某种承诺,它不仅仅是公司和雇员之间所建立的关系,还体现了公司为现有员工提供的关系。

对消费者的承诺来自于外部品牌,包括商品、服务、整体的包装,一些优点是可以建的,一些无形甚至虚构的等等。那么外部品牌怎么建立呢?需要有一个忠诚的团队,而那个团队为什么能够推广,把外部品牌推广给消费者呢?由于公司对他们的承诺。整个员工实践组织的品牌,让其变得生动。

我们看看最佳雇主核心吸引力。最佳雇主核心吸引力成为最佳雇主的基本条件有公司的实力,最佳雇主要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强。管理水平。最佳雇主都有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管理工具。我们在流程里面看到,被认为是好的雇主品牌的公司,他们都有一些完善的评估、分析的工具、能力的标准、领导力的标准,等等一些技术的存在。对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最佳雇主对人力资源的贯穿与企业经营过程的方方面面,强调人力资源,将人作为一种资源来经营。一个好的、忠诚的团队,就是公司最有利、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企业文化。以人为本,身体力行,对人的尊重是所有最佳雇主文化的基本点。

从员工忠诚度的培养,很多方面可以看到它的观点。我们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团队,很核心的团队,互相关心的一个团队群,所以高层领导、经理、同事们之间的关系怎么培养,我们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薪酬福利,我们有一个很清楚的、合适的流程的规章,我们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同时有一个好的工作的激励。同时我们要考虑到员工的生活素质。就好象刚才飞亚达公司强调的是员工快乐工作、快乐生活,也就是可以体现雇主品牌的精神。

最佳雇主品牌特征:

特征

一、最佳雇主都能将自己的战略意图很好地传导到各个层面。最佳雇主的领导层在企业愿景的设定、沟通和执行方面均表现得可圈可点。

特征

二、最佳雇主都具有独特的核心价值观和鲜明的文化特色。有了这样核心的价值观,变成公司的企业文化,需要不断的提醒每一个员工都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

管理资源吧·管理人自己的下载网站 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海量管理资源免费下载!

特征

三、“对员工的尊重”是最佳雇主文化的基本点。在我们调研里面,看到一个企业,如果被认为是最佳雇主品牌的企业,他们是很重视对员工的尊重。只有对员工的尊重才能换回员工对公司的敬业。事实上,职业规划、培训、报酬、福利等等一切的人力资源操作都是建立在一个基本假设的基础上,如何看待员工,如何看待员工与企业的关系。

特征

四、最佳雇主应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建立和保持最畅通的沟通渠道。我们看到很多成功的雇主品牌企业,他们都有多元化的沟通渠道,不是单一的,都能够无时无刻在不同时间、不同范围,都能够让不同的阶层之间有沟通,包括用电子邮件,包括一些聚会,包括高层与员工之间双向的沟通等等。

特征

五、最佳雇主的核心团队具有很强的号召力与领导力。调查里面显示,最佳雇主的员工对于企业经营者领导力的满意度高达87%,而其他企业仅有58%,遥遥领先。可以看到核心领导团队对于员工的影响是莫大的。

把刚才一些特征总结,我们看到最佳雇主,一方面是股东,一方面是员工的敬业度,一方面是客户。从员工敬业度来说,我们可以保留最好的员工,从股东、客户的角度可以看到,由于这样最佳雇主的美誉,使得我们公司会持续的发展,持续保持一个强大的满意度。

接下来我们看看最佳雇主还有什么价值?美国有一个调查,雇主品牌对于公司有什么价值?譬如说:在英国、美国、欧洲大陆、亚太地区,最大的价值来自于怎么保留员工。接下来就是一些雇员会推荐给他的朋友,会给他周围的人,那个公司是值得参与、值得加入。接下来就是减低招聘的成本,同时,也是对大众的营销有一个很好的沟通的指导。当然,总的来说,也增加企业的利润。

那么最佳雇主品牌的价值,我们从哪里去体验?可以说是企业品牌经营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核心的无形资产。最佳雇主品牌在人才中确立了最重要的闻名度、美誉度,要把最佳雇主品牌真正纳入到企业品牌经营战略范围之内,需要作为一个和企业长期战略经营,而不是仅仅追求一个企业的知名度,更重要是追求一个企业在消费心中和人才心中的美誉度和闻名度。一个企业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更多通过企业文化为整个社会的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最佳雇主品牌对于提高一个企业人才的竞争能力,减少人才交易与流动的成本,拓宽人才渠道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刚才外国的调研,我们看到减低招聘的成本跟保留人才的成本,都是很重要的雇主品牌的价值。

最佳雇主品牌实际上反映了在劳动市场上面,人才对企业的高度认同和认知感,是企业市场最佳工作场所形象的标杆。为了吸引人才,为了招人才,雇主品牌给我们在人才市场上面竞争有优异化的优势。

最佳雇主品牌对于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能力的提升具有价值。因为雇主品牌里面的内涵,给我们整个人类资源管理系统有一个作用,我们怎么去开发、怎么去培养我们的团队。通过创建最佳雇主品牌可以驱动一个企业不断优化内部人才的生态环境,提高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能力,同时为企业在吸纳人才、吸引人才的时候,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通过最佳雇主品牌的形象,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能力。

最佳雇主品牌可以为人才创造一种体验的价值。

通过最佳雇主品牌的创建,除了对外吸引人才、吸纳人才,对内可以提高员工对荣誉感,这个企

管理资源吧·管理人自己的下载网站 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海量管理资源免费下载!

业一旦拿到最佳雇主品牌,员工在这个企业工作本身也有自豪感和荣誉感,可以增加员工对认同,增加他们的凝聚力。

优秀雇主品牌的好处,可以总调研里面看到,留住现有员工是最高的,增加员工满意度是第二,吸引潜在员工是第三,激励员工工作,改善运营成效等等,都是我们在这个调研里面找出来的一些雇主品牌的好处。

最后,构建最佳雇主品牌的战略和挑战。在公司经营上面的挑战,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挑战,人力资源方面的挑战,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模型,提出建议。那个模型希望是一个特色化的模型,而且这个模型是从中国优秀公司提供的数据,所以我们提出这样一个概念,经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的声誉,在职员工,最后当然是公司财政绩效。我们可以总结,有八点我们可以提供给大家参考:是利比教授在2006年提出,要作为最佳雇主品牌的八方面的考虑。

我们对顾客要有一个雇主品牌的承担。也就是说,我们如果有一个很好的雇主品牌,我们要有一个渠道,要告诉我们的顾客,使顾客认同我们是一个好的雇主。对我们的员工有一个承担。雇主品牌应该是作为一个公司发展战略的部分。我刚才提到的,雇主品牌的结果就是有一个很忠诚的团队,忠诚团队使得公司会有一个很出色的利润。这样的话,作为一个公司的发展战略,如果不把雇主品牌作为一个战略的话,就是少了一个很重要的人才。当然在公司要发展雇主品牌,要有一个很团结的领导班子,然后在这个领导班子里,我们创建雇主品牌的模型。这个模型很重要,一方面要培养这样一个团队,同时也促进这个团队与管理层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沟通是很重要的。刚才说我们的雇主品牌需要跟我们顾客沟通,更重要的就是跟我们每一个员工沟通,而且沟通是双方的,我们应该建立一些渠道,让我们的员工他对雇主品牌的参与,作出一些贡献。让一个雇主品牌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系统,来提上去。

雇主品牌战略的关键点可以看成4P:核心人才;雇主品牌的战略定位;雇主品牌“承诺”内容,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与工作体验,以满足核心人才的需求;营销推广。从这4P模型来看,从核心人才、从战略定位、从产品,提供了品牌的内容,同时我们是内部跟外部营销的对碰,可以打造雇主品牌的价值,同时可以保留适当人才。4P具体步骤:第一步发现核心人才,接下来是企业战略和雇主品牌战略环境基础上对企业的雇主品牌进行战略定位,提炼出雇主品牌的关键诉求,然后根据公司核心人才的需求及雇主品牌战略定位,提供满足核心人才需求的产品,包括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有独特的工作体验,最后对雇主品牌产品进行营销推广,达成雇主品牌战略目标。

谢谢大家!

主持人:

非常感谢黎教授非常精彩的演讲。黎教授从各个方面给我们大家进行了简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如何让企业成为优秀的雇主品牌。接下来是著名人力资源专家的演讲时间,首先我们请到的是天津天狮集团有限公司全球人力资源中心总监张晓典先生。

张晓典: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媒体精英下午好!

管理资源吧·管理人自己的下载网站 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海量管理资源免费下载!

首先,我向大家表示歉意,本来这次的演讲是我们天津天狮集团有限公司一个副总裁白萍女士,因为她在香港,航班的延误没有及时赶上,我替她介绍我们天狮雇主国际化题目。

实际上介绍这个题目难度非常之高,比如大家对天狮的了解,之前我在跟下面各位企业同仁,还有媒体精英们沟通的时候,很多朋友都问我,说天狮是做什么的?天狮在哪里?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塑造全球化雇主品牌的题目?的确,这是一个让我也感到很难介绍的一个题目,既然这样,不妨我用一点时间给大家介绍一下天狮的情况。这是天狮集团创始人李金元先生,他是现任天狮集团有限公司及天狮美国生物科技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他有一句名言:其实每个人不管高低贵贱,都有取之不尽的财富,就是爱心,当你付出的时候,你会感觉到这个世界会因此而变得更加美丽。这句话被翻译成许多国家的语言,这在后面我会跟大家做介绍。

天狮集团创立于1995年,2005年4月正式进入美国主板证券市场,目前天狮集团业务辐射190多个国家,在11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分支机构,拥有全国1200万个家庭的固定消费群体和5万个加盟连锁店,与全球二十多个国家的一流企业结成了战略联盟。今天的天狮集团是一个全球化的企业集团,它从中国走向世界,我们在全球分布有欧亚区、中国区、非洲区、拉美区、亚太区、欧美区,因为业务布局,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划分。

曾经有联合国官员参观天狮之后,发出一句感慨,天狮就是一个民间联合国,这一点都不夸张。李金元先生伪劣福布斯财富榜和中华慈善榜企业家之一。他同时也是我们天狮美景国际爱心基金会,主要作用是募集资金用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我们知道2003年的非典,我们捐赠了现金300万元和价值40200万元人民币的保健品用于抗击非典。2005年向中国红十字会捐赠1000万人民币,成立天狮爱心基金。2006-2007年之间兴学、支教、扶贫、济困,捐赠累计超过10亿人民币捐款。1998年我们成立了天狮职业学院,经过这些年不断的前进,99年正式成为教育部正式批准的天津唯一一所私立高级学府,这是教育部认可的,我们参加全国统招的一所学校。目前我们正在着手投资的,实际上是一座建筑面积90多万平方米,总投入40亿人民币的现代天狮国际化大学。我们也有领先的国内直销行业的企业大学,为我们行业培养高级人才。

由于这些贡献,李金元先生获得了多个奖项,在1999年获“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受到前国家主席江泽民的亲自接见,2005年获“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称号”,胡锦涛主席亲切接见。在国际上获得了前连总统戈尔巴乔夫颁授的“联合国生态与生命科学院荣誉博士”,国际直销协会颁授的“世界直销突出领导人奖”,所有这些显示我们天狮走向国际的历程。

这些图片都是李金元总裁在国内国家领导人接见和国际上一些领导人接见的记录。这是我们天狮集团新产业园区外景,坐落于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天狮集团国际健康产业园全景区。在企业家精神下铸就的企业信仰,一个是博大的胸怀,一个是博爱的信念。我们今天再看天狮,70%以上的收入和利润来自全球各个国家,在中国本土的收入只占到20%,而且这个趋势在逐年减少。李金元有一句话:叫做少一个国家不叫做全球化,少一个国家的外汇不叫做创外汇。

我们的愿景,刚才我们的教授也说了,每一个企业要做好自己的雇主品牌的话,没有愿景是万万不可以的。我们的愿景做世界直销行业的领跑者,我们的口号:全家分享、全球共享。我们的使命:为全世界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较好的事业机会,提升生活品质,构筑和谐国际社会。因为天狮的特性,在全球110个国家有分公司,所以我们很多时候倡导是和谐国际社会的理念。

我们的博爱原则,天狮之爱,没有边际制约与限制。天狮人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社区都将播撒爱心,哪里需要爱,哪里就有天狮人的爱心。

天狮集团价值观:至上责任、非凡创新、卓越团队。

非凡的创新,我说一个小插曲,可以体现一种创新的乐趣。天狮集团采用的直销模式,在过去在中国有一种误解,因为直销好象是传销,好象这种业务模式口碑不是很好,但直销模式在国际上,在全球其他国家都是合法的,都是非常正规的一种销售模式。1998年的时候,天狮刚刚成立大概也就是

管理资源吧·管理人自己的下载网站 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海量管理资源免费下载!

几年时间,国家有一个禁传令,所有企业不管是怎么的经营模式,一律停止,天狮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大陆停止我们所有销售业务,我们创新性的把我们业务推向海外。1998年至今,我们在全球110个国家建立了分公司,成立了涵盖全球化生产物流供应体系。非凡创新含义在天狮,不仅仅是这些,还有很多,我们在雇主,在我们每一位员工,都深深的体会到非凡创新的意义,卓越的团队不仅仅是天狮的管理团队,还有营销团队,都追求卓越,一致创新。

天狮新成果,六网互动,在这里不跟大家做详细的介绍。天狮因为有这些创新,所以很多时候它的业态也是非常广泛的,有新超市理论,新置换理论,指导我们天狮向前发展。

回归到国际化雇主品牌上,我们实际上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倡导信任和尊重,是我们追求共同事业的基础,我们坚信付出信任和尊重的回报必然是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我们很多时候尊重了当地的文化,宗教,我们再推广天狮的文化,传播中华文化。

这几张图片,大家可能很奇怪,我们实际上是全球的天狮人回来之后,我们到泰山、孔庙有一个祭礼,感受中华文化,这里不乏一半以上的洋人。在天狮我们用人本、制本、情本管理理念来提供一些舞台,我们真正打造一支国际化的团队,同时我们有一些完整的职业发展路径的设计。很多时候,全球化人才,怎么样做到专业化?怎么样真正能够成为我们和谐雇主的一种体验?这实际上是摆在我们天狮面前的一个难题。我们基本上就是立足中国的本土,因为我们企业总部在中国。我们看能否找到合适本地化的人才,并且怎样管理好这些人才,最终让这些本地化的人才认同中国的文化,这是我们这些年来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努力方向。

实际上我们大家都知道,在中国这样一个环境,我们有这样一些公司,当我们走出去的时候,当我们在全球很多规范的商业环境下运作的时候,他们对我们中国企业的观念、看法是完全不同的,前些年,我在国内一家IT企业,我们知道IT企业要跟国外很多大的企业学习,跟得非常紧,而且管理也非常到位的企业,比如惠普、摩托罗拉等企业,他们影响了我们企业,我们今天也承认向他们学习,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在开玩笑说,惠普总部打一个喷嚏,可能我们全球相关惠普的行业都要感冒。后来我们在想,有一天我们有这样一家中国企业,我们在中国,我们在这里刮一阵春风,在全球都感受到。如果我们真正能够把一些管理的规范,真正的能够把我们流程化,把我们先进的管理模式融合到我们的企业文化当中,融合到我们日常管理当中,融合到对我们这些本地化人才的管理当中,我们就开始了成功的第一步。(PPT)这张图片上应该有80%以上都是本土人,中国领导要跟这些美国专业人士沟通,跟他们交流,跟他们交流我们中华文化。

实际上我们天狮在行动,我们的雇主品牌该做的基本功,这些必修课我们一刻也没有放松,我们做好这些远远不够,很多时候,天狮在中华文化上、在企业文化上下工夫,但是这里我们的确走过很艰辛的路,在这里我真诚向在座各位专家、各位企业界同仁,能够有更好的办法、更好的招术,能够共享,让所有的中国企业在全球能够更好的发展,贡献一点力量。天狮目标是进军世界五百强。

今天的成绩已经成为过去,我们还要向同行专家们学习,取长补短,不断的前行,再接再励,争取更大的进步。回顾天狮12年的成长历程,走向全球的道路坎坷曲折,取得今天的成功包含了许多艰辛。李金元总裁特别嘱咐:天狮愿与我们中国企业分享全球化进程的点滴经验,我们走过很多的弯路,因为我们跟大家分享的时候,可以避免一些弯路。在此,对一直以来对天狮给予关注和支持的朋友表示衷心感谢,也对今天获奖的其他企业表示祝贺。再次对组委会,以及各位在座朋友表示由衷感谢。谢谢!

管理资源吧·管理人自己的下载网站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元典导读讲义

绪论

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和特征 关于概念 中国:

《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说文解字》称:“化,教行也。”

《易·贲卦·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西方:

拉丁文cultura,本意种植,15世纪后引申为对人道德能力的培养。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表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

1、文治教化。【汉】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晋】 束晳《补亡诗·由仪》:“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前蜀】杜光庭 《贺鹤鸣化枯树再生表》:“修文化而服遐荒,耀武威而平九有。” 【元】 耶律楚材《太阳十六题》诗之七:“垂衣端拱愧佳兵,文化优游致太平。”《花月痕》第四十七回:“尔诈尔虞,如鬼如蜮,梗两朝之文化,劳九伐之天威。”

2、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具有的知识。洪深《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二章:“因为现代的人所过的不只是一个自然人的生活,他也是一个有文化的人的生活。”

3、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4、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教育、科学、文艺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三:“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他不相信 汉 朝对待匈奴的诚意,看不起长安文化。”

在广义文化的理解下,定义有160多种。特指精神财富时,包括:

1、观念形态:包括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法律政治等意识形态的东西;

2、精神产品:文学艺术和一切知识成果,代表性的场所为博物馆与图书馆;

3、生活方式:衣食住行、民情风俗、生老病死以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文化的特征

1、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或产生出来的,即有意或无意的创造。自然物不是文化。

2、文化是后天习得的,即文化不具备先天遗传功能。

3、文化是共有的。群体创造,共同遵守。

4、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既是某时代的产物,又是不断积累的过程。

5、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特征和一定的时间性、特定的阶级性。比如中国文化,藏族文化,东北文化,原始文化,封建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

以汉民族为主体,从原始社会开始发生,不断发展,延续到今天的文化。

二、元典与文化元典

(一)元典

元,本意是头,首,引申为开始,第一。《说文解字》“元,始也。” 典,典籍,法则。可以作为某种标准的书籍。元典: 早期的标准典籍。

(二)中国文化元典

中国文化早期的标准典籍。

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元典导读”

(一)课程的意义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早期的成就、特征

2、了解不同文化形态的发生、发展情况

3、通过阅读文化载体——典籍——中的名篇,了解中国文化的本来面貌

4、建立科学的对待传统文化的观念:古为今用、去粗取精。

5、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必须真正了解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文化素养。

(二)学习的方法

1、课堂随读范文

2、课后阅读拓展文献

3、认真思考问题

4、查阅有关资料

5、当代问题研究

第一讲诸子文化

中国哲学是传统文化中理性层面的集中反映。而相比之后来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情况,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诸子文化更有中国特色,且影响深远。亚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约在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前二百年间,特别是公元前五百年前后,中国的孔、墨、老、庄,印度的释迦牟尼,波斯的琐罗亚斯德,犹太的以赛亚,希腊的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等贤哲几乎是同时出现,他认为这是世界文明发展过程中的精神大跃动,并最后导致了系统性的哲学史或思想史的发端,将之称为“轴心突破”。先秦诸子的影响可见一斑。当然,中国的诸子文化并不仅只有他所提到的这几家,事实上,从《汉书》的记载来看,至少有几十家,至汉代有所谓“九流十家”(《汉书·艺文志》)之说,这也是相对来说影响较为深远的十家,即儒、道、阴阳、法、墨、名、纵横、农、杂、小说等十家,其中小说家居于末等,且被认为不入流,故有九流之说。不难看出,从今天的概念来说,先秦诸子学说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各学派的学说。这些学说自提出时起,要解决的便不仅仅是修齐治平的社会问题,还包括了宇宙人生的终极命题,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中国人。

一《论语》

导读:

《论语》一书今存20篇,大约成立于战国初年,是一部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论语》成于何人之手,一直是众说纷纭,现在一般笼统地采用作者为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们的说法,但具体的成书情况,仍未可知。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县)人。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儒家虽不重思辨体系,却确确实实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流派,从某种角度来说,还蕴藏着一种宗教的力量。而这部《论语》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等诸多方面,语言平易雅正,隽永含蓄,是儒家的一部重要典籍,对后世影响极大。

颜渊问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3)。‛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

[题解] 此文选自《论语〃颜渊》。‚仁‛是孔子的重要概念,本文通过孔子与颜渊的对话,表现了孔子‚克己复礼‛以求仁的观点,并说明了‚克己复礼‛的具体要求。

“注释”

(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2)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3)目:具体的条目,和纲相对。(4)事:从事,照着去做。

参乎(1)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2)。‛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3)。‛

[题解] 此文选自《论语〃里仁》。通过孔子、曾子等人的对话,表现了孔子的核心思想,即忠恕,忠恕近于孔子思想中仁的意思。

“注释”

(1)参(shen):是曾子的名,其字为子舆。(2)贯:贯穿、统贯。

(3)恕:意思跟‚仁‛接近,说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季氏(1)

季氏将伐颛臾(2)。冉有、季路见于孔子(3)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4)。‛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5)?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6),且在邦域之中矣(7)。是社稷之臣也(8),何以伐为(9)?‛

冉有曰:‚夫子欲之(10);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11):‘陈力就列(12),不能者止。’危而不持(13),颠而不扶(14),则将焉用彼相矣(15)?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16),龟玉毁于椟中(17),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18)。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19)。丘也闻有国有家者(20),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21)。盖均无贫(22),和无寡(23),安无倾(24)。夫如是(25),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26)。既来之,则安之(27)。今由与求也相夫子(28),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29),而谋动干戈于邦内(30),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31)。‛

[题解] 本文选自《论语〃季氏》。文章通过孔子与弟子对于季氏将伐颛臾一事的议论,表现了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治国思想。

“注释”

(1)季氏,季孙氏,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这里指季康子,名肥。

(2)颛臾(zhuān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3)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见(xiàn),谒见。(4)事,指军事。

(5)恐怕要责备你吧?无乃,这里有‚恐怕要‛的意思。是,代词,复指宾语‚尔‛。过,责备。

(6)先王,指周之先王。东蒙主,主祭东蒙山神的人。东蒙,即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四十里,西南接费县界。主,主祭人。(7)指在鲁国疆土里边。

(8)是,代词,指颛臾。社稷,代表‚国家‛,这里指鲁国。(9)为,语气词。

(10)夫子,指季康子。

(11)周任,古代的良史。

(12)陈,陈列,摆出来。陈力,这里有‚量力‛的意思。列,位次,职位。(13)危,不稳,这里指站不稳。持,把着。(14)颠,倒,跌。扶,搀着。

(15)相(xiàng),扶着瞎子走路的人。

(16)兕(sì),独角犀。柙(xiá),关猛兽的笼子。

(17)龟玉都是宝物。龟,龟版,用来占卜。玉,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来表示爵位,玉器用于祭祀。椟(dú),匣子。

(18)固,指城郭坚固。近,靠近。费(bì),季氏的私邑,即今山东费(fai)县。(19)君子厌恶那种态度:想这样,却撇开不谈,而一定要为它作些别的说辞。疾,痛恨。夫,代词,那种。舍,舍弃,撇开。后来写作‚舍‛。

(20)‚国‛是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是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21)这两句话应该是:‚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这样上下文才讲得通。《春秋繁露〃制度篇》和《魏书〃张普惠传》引《论语》均作‚不患贫而患不均‛。寡,指人口少。

(22)大意是: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没有贫困。(23)大意是:上下和睦,人民都愿归附,就没有人口少的现象。(24)大意是: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25)夫,句首语气词。(26)文,文教,指礼乐。(27)安,用如动词,使……安定。(28)相(xiàng),辅佐。

(29)分崩离析,等于说四分五裂。

(30)干,盾牌。戈,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干戈,指军事。(31)萧墙,国君宫门内当门的小墙,又叫做屏。

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2),毋吾以也(3)。居则曰(4):‘不吾知也!’如或知尔(5),则何以哉(6)?‛

子路率尔而对曰(7):‚千乘之国(8),摄乎大国之间(9),加之以师旅(10),因之以饥馑(11);由也为之(12),以及三年(13),可使有勇,且知方也(14)。‛

夫子哂之(15)。‚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16),如五六十(17),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18)。如其礼乐(19),以俟君子(20)。‛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21),如会同(22),端章甫(23),愿为小相焉(24)。‛

‚点!尔何如?‛

鼓瑟希(25),铿尔(26),舍瑟而作(27)。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28)。‛ 子曰:‚何伤乎(29)?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30),春服既成(31),冠者五六人(32),童子六七人。浴乎沂(33),风乎舞雩(34),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35):‚吾与点也(36)!‛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37),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题解] 本文选自《论语〃先进》。文章通过孔子问志、学生言志、孔子评志的描写,表现了孔子师徒五人各自的志趣与愿望,反映了当时儒家的政治理想。

“注释”

(1)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曾皙(xī):姓曾,名点,字皙,曾参之父。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四人都是孔子弟子。侍坐:陪侍孔子而坐。

(2)以:因为。长乎尔:比你们年长。

(3)毋:不要。吾以:‚以吾‛的倒装,因为我。(4)居:平时。则:常常。

(5)如:如果,假使。或:有人。

(6)则:那么。何以:‚以何‛的倒装,以什么来治理。(7)率尔:轻率匆忙的样子。

(8)千乘(shèng)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指方圆一百平方里的中等的诸侯国。(9)摄:逼迫,局促。

(10)师旅:古代军队以2500人为师,500人为旅。此处指军队。(11)因:继。饥馑:饥饿,灾荒。

(12)由:子路之名。也:句中语气词,无义。为:治理。(13)比及:等到。(14)方:礼义法度。

(15)哂(shěn):略带讥讽的微笑。(16)方六七十:指六七十平方里的小国。(17)如:或。

(18)足民:使百姓衣食富足。(19)如:至于。礼乐:礼乐教化。(20)俟(sì):等待。

(21)宗庙之事:指祭祀之事。宗庙,古代君主祭祖的地方。(22)如:或。会同:指诸侯会盟。

(23)端:一种用整幅布做的礼服。章甫:一种士大夫戴的礼帽。这里是说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24)相(xiàng):古代祭祀、会盟时赞礼或司仪的职位。

(25)鼓:弹奏。瑟:一种乐器,有二十五根弦。希:即‚稀‛,指瑟声逐渐稀疏下来。(26)铿(kēng):曲终收拨的声音。(27)舍:放下。作:起立。(28)撰:述。(29)伤:妨碍。

(30)莫春:即‚暮春‛,夏历三月。(31)春服既成:春天的服装已能穿。

(32)冠(guàn)者:指成年人。古代男子二十岁要举行束发加冠的冠礼。(33)沂(yí):沂水,在今山东省曲阜市南。

(34)风:用如动词,迎风乘凉。舞雩(yú):春秋时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35)喟(kuì)然:叹气的样子。(36)与:赞同。(37)让:谦让。

思考题:

1.孔子倡导的‚仁‛具有丰富的道德内涵,你认为它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2.孔子为什么赞赏曾点的志向?

二《孟子》

孟子(公元前370?一前289?),名柯,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人。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曾仕齐为卿,游说滕、鲁,晚年退归乡里,授徒讲学,著书立说。主张‚王道‛、‚仁政‛,反对不义战争和横征暴敛;提倡‚民贵君轻‛和‚性善‛说等,重视个人后天的道德修养。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被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合著。全书共7篇,每篇各分上下。其文雄辩,刚柔相济,词彩华赡,感情充沛,气势磅礴。于论辩之中,生动地表现了孟子的形象。

齐桓晋文之事章

齐宣王问曰(1):‚齐桓、晋文之事(2),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恒、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3),则王乎(4)!‛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5)。‛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齕曰(6):‘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见之,曰:‚牛何之(7)?‛对曰:‚将以衅钟(8)。‛王曰:‚舍之!不忍其觳觫(9),若无罪而就死地(10)。‛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11)。‛’不识有诸(12)?‛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13),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14)。齐国虽褊小(15),吾何爱一牛?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16)。以小易大,彼恶知之(17)!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18),则牛羊何择焉(19)?‛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20),是乃仁术也(21)!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22):‚《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23)’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24)。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25):‘吾力足以举百钧(26),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27),而不见舆薪(28)。则王许之乎(29)?‛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30),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31),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32),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33),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34),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35),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36)。《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37)’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38),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39),然后知轻重;度(40),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41)。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42),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43)?轻暖不足于体与(44)?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45)?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46),朝秦、楚(47),莅中国(48),而抚四夷也(49)。以若所为(50),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51)。‛

王曰:‚若是其甚与(52)?‛

曰:‚殆有甚焉(53)。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54),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55);以一服八,何以一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56)!今王发政施仁(57),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58),皆欲赴愬于王(59):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60),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61),惟士为能。若民(62),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63),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64)。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65),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66),乐岁终身饱(67),凶年免于死亡(68);然后驱而之善(69),故民之从之也轻(70)。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71),奚暇治礼义哉(72)!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73)!五亩之宅(74),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75);鸡豚狗彘之畜(76),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77),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78),申之以孝悌之义(79),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0)。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题解] 此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

“注释”

(1)齐宣王:田氏,名辟疆,齐国国君,前342年至前324年在位。

(2)齐桓、晋文:指齐桓公小白和晋文公重耳,春秋时先后称霸,为当时诸侯盟主。(3)无以:不得已。以,同‚已‛,作止讲。

(4)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仁政)统一天下。(5)御:抵御,阻挡。

(6)胡齕(hé):齐王的近臣。(7)之:往。

(8)衅(xìn)钟: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叫衅钟。

(9)觳(hú)觫(sù):恐惧颤抖的样子。(10)若:如此。就:接近。(11)易:交换。

(12)识:知道。诸:‚之乎‛的合音。(13)爱:爱惜。(14)诚:的确。

(15)褊(bǐan)小:地方狭小。

(16)无异:莫怪,不要惊异。于:对。(17)恶(wū):怎,如何。(18)隐:哀怜。

(19)何择:有什么分别。(20)无伤:没有什么妨碍。(21)仁术:指仁爱之道。(22)说:同‚悦‛。

(23)‚《诗》云‛二句:见于《诗经〃小雅〃巧言》,意思是他人有心思,我能推测它。忖(cǔn)度(duó):揣测。

(24)戚戚:心动的样子,指有同感。(25)复:报告。

(26)钧:古代以30斤为一钧。

(27)明:眼力。秋毫之末:鸟兽秋天生出的绒毛的尖端,喻极细小的东西。(28)舆薪:用车装载的柴。(29)许:相信,赞同。

(30)见保:受到保护或安抚。

(31)王之不王:大王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第二个王是动词。(32)形:具体的外在区别和表现。

(33)挟(xié):夹在腋下。太山:泰山。超:跳过。北海:渤海。(34)折枝:折取树枝。

(35)老吾老:第一个‚老‛字作动词用,意动用法,可译为尊敬;第二个‚老‛作名词,是老人的意思。其下句‚幼吾幼‛句法相同。

(36)运于掌:运转在手掌上,比喻称王天下很容易办到。

(37)‚《诗》云‛句:见于《诗经〃大雅〃思齐》,意思是给妻子做好榜样,推及兄弟,以此德行来治理国家。刑:同‚型‛,这里作动词用,指以身作则,为他人示范。寡妻:国君的正妻。御:治理。家邦:国家。(38)大过:大大超过。

(39)权:秤锤,这里作动词用,指用秤称重。(40)度(duó):用尺量。(41)度(duó):衡量,揣度。

(42)抑:选择连词,还是。构怨:结仇。

(43)肥甘:肥美香甜的食物。(44)轻暖:轻柔暖和的衣裘。(45)便(pián)嬖(bì):国王宠爱的近侍。(46)辟:开辟,扩大。

(47)朝:使……称臣(或朝见)。

(48)莅(lì):居高临下,引申为统治。中国:指中原地带。(49)抚:安抚,使……归顺。四夷:四方的少数民族。(50)若:如此。

(51)缘木而求鱼:爬到树上去捉鱼,比喻不可能达到目的。(52)若是:如此。甚:厉害。

(53)殆:不定副词,恐怕,大概。有:同‚又‛。

(54)邹:与鲁相邻的小国,在今山东邹县。楚:南方的大国。(55)集:凑集。

(56)盖:同‚盍‛,‚何不‛的合音。反其本:回到根本上来,指回到王道仁政上来。(57)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推行仁政。(58)疾:憎恨。

(59)赴愬:前来申诉。

(60)惛:同‚昏‛,思想昏乱不清。

(61)恒产:用以维持生活的固定的产业。恒心:安居守分之心。(62)若:至于。

(63)放辟邪侈:‚放‛和‚侈‛同义,都是纵逸放荡的意思。‚辟‛和‚邪‛同义,都是行为不轨的意思。

(64)罔民:张开罗网陷害百姓。罔,同‚网‛,用作动词。(65)制:规定。

(66)畜:同‚蓄‛,养活,抚育。妻子;妻子儿女。(67)乐岁:丰收的年头。(68)凶年:饥荒的年头。

(69)驱:督促,驱使。之:往,到。(70)轻:容易。

(71)赡(shàn):足,及。(72)奚:何。暇:空闲时间。(73)盍:何不。

(74)五亩之宅:五亩大的住宅。传说古代一个男丁可以分到五亩土地建筑住宅。古时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

(75)衣:穿。帛:丝织品。

(76)豚(tún):小猪。彘(zhì):大猪。

(77)百亩之田:传说古代实行井田制,每个男丁可以分到土地一百亩。

(78)谨:重视,谨慎地对待。庠(xiáng)序:古代学校的名称。周代叫庠,殷代叫序。(79)申:反复教导。

(80)颁白者:头发半白半黑的老人。颁,同‚斑‛。

思考题:

1.请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请谈谈你对恒产与恒心关系的理解。

三《道德经》

《老子》,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老子五千文》等,共八十一章,五千余字,分《道经》《德经》上下两篇。相传为周史官老子所著,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东)人。曾任周守藏室史,与孔子同时,孔子适周时曾问礼于老子。今人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时期,是老子的后学根据其学说整理补充而成。书中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并支配着万事万物;一切事物都是由对立的两方面组成的,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道‛的本质是自然,人应该按道的规律办事,知足寡欲,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等等。其中包含着唯心主义的辩证法思想,同时也反映了道家学派消极无为的处世哲学。在政治上,道家反对丑恶不公的现实社会,主张‚损有余而补不足‛,希望返回到古朴原始的‚小国寡民‛社会。

道可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2)。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3)。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4)。

[题解] 本篇为《老子》第一章。文中提出了‚道‛的概念,认为道决定着世间一切事物,却又不可名、不可言,神秘莫测。其实这里的‚道‛就是今天所说的自然规律。

“注释”

(1)非常道:不是永恒的道。常,帛书《老子》作‚恒‛,今本系因避汉文帝讳改作‚常‛。非常名:不是永恒的名称。

(2)无名二句:‚无名‛是天地的原始状态,有名是万物形成的开始。母,本源,这里指开始时。

(3)常无:指在无形的状态下。观其妙:指观察‚道‛的微妙。妙,或作‚眇‛。王弼注:‚妙者,微之极也。‛常有:指在有形的状态下。其徼:指道的终极。指徼(jiào),帛书《老子》作‚噭‛。边际;终极。按:王弼以‚无欲‛、‚有欲‛连读,前人有从之者。(4)两者:指‚有形‛和‚无形‛。同出:指属于同一来源,即道。玄:深奥。众妙之门:一切事物所由出现发生的道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1);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2),长短相形,高下相倾(3),音声相和,前后相随(4)。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5),生而不有,为而不恃(6),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7)。

[题解] 本篇为《老子》第二章。文章说明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同时又是相互依存、相反相成的。根据这一道理,人应该树立‚无为‛的思想,以‚无为‛达到有为。

“注释”

(1)天下二句: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话,这就说明有了丑的存在。斯,指示代词,这。恶,丑。已:句末语气词,作用用‚矣‛。(2)有无相生:‚有‛和‚无‛由于相互依存而才出现了‚有‛和‚无‛。难易相成:‚难‛和‚易‛由于相互依存才出现了‚难‛和‚易‛。

(3)长短相形:‚长‛和‚短‛由于相互依存才体现出了‚长‛和‚短‛的。形,从形体上体现。高下相倾:‚高‛和‚下‛由于上下依靠在一起才显示出了‚高‛和‚下‛。相倾,本指指位臵高的物体倾压在位臵低的物体之上,这里义为上下相依靠。

(4)音声相和:‚音‛和‚声‛相配合时而才显示出了‚音‛和‚声‛。音,单音。或说指乐器的声音。声,和声。或说指人唱出的声音。前后相随:‚前‛‚后‛相连接在一起才显示出了‚前‛和‚后‛。随,连接;接续。

(5)处无句:以‚无为‛的态度去处事。处:对待,办理。无为,不做事,只是顺应事物的发展。作:出现;兴起。不辞:不拒绝。焉:兼词,相当‚于之‛,其中‚之‛指世界上。(6)生:指出现的事物。有:指据为已有。不恃:不恃功。(7)唯:连词,因为。不去:指离开功劳。

道生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3)。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4)。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5)。

[题解] 本文为《老子》第四十二章。文章反映了道家的宇宙观和客观唯心主义思想。道家以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万物都包含着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的两个方面相反相成。

“注释”

(1)一:道家指天地未分时的混沌状态,又称‚太一‛。二:指阴阳二气。三:指阴、阳相合后产生的第三方。或说指阴阳二气产生的‚和气‛,或说指天、地、人。

(2)万物句:这句是说,任何事物都兼有阴阳两种属性。负阴而抱阳,背阴向阳。冲气:阴阳二气相冲击会合。和:指‚和气‛,统一和谐的气。

(3)人之三句:人们所厌恶的是孤、寡和不谷,而王公大人却把这些作为自己的称呼。不谷:不善;不良。先秦时诸侯多自称‚不谷‛。(4)人之二句:别人教导我,我也去教导别人。

(5)强梁句:强悍霸道的人却不得善终。教父:施教的开始。父,义同‚甫‛,开始。以上数句意在说明,事物总是向着其相反的方向发展的。

思考题:

1.为什么说老子学说中体现了丰富的辩证思想?

2.请谈谈儒家所讲的‚道‛与道家所讲的‚道‛异同的理解。

四《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市东北)人。曾为漆园吏,家境贫穷,而又轻视功名利禄。他学问渊博,熟悉各家学说,而倾心老子思想。主张自然无为,提倡齐万物、一死生,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他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庄子》是庄子及其门人、后学所作的哲理性著作。今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杂篇出于其门人、后学之手。其文善用寓言、重言、卮言说理,构思奇特,想象丰实,夸张大胆,意境雄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激情澎湃,气势磅礴;语汇丰富,造语新奇,在先秦诸子中,艺术成就最高。

逍遥游(节选)

北冥有鱼(1),其名为鲲(2)。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3),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4),其翼若垂天之云(5)。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6);南冥者,天池也(7)。齐谐者(8),志怪者也(9);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10),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野马也(13),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14)?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15),亦若是则已矣(16)。且夫水之积也不厚(17),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18),则芥为之舟(19),臵杯焉则胶(20),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21),而后乃今培风(2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23),而后乃今将图南(24)。蜩与学鸠笑之曰(25):‚我决起而飞(26),抢榆枋(27),时则不至(28),而控于地而已矣(29);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30)!‛适莽苍者(31),三餐而反(32),腹犹果然(33);适百里者,宿舂粮(34);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35),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36),小年不及大年(37)。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38),惠蛄不知春秋(39),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40),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41),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42),众人匹之(43),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44):‚穷发之北(45),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46),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

角而上者九万里(47),绝云气(48),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49)。斥鴳笑之曰(50):‘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51),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辨也(52)。

故夫知效一官(53),行比一乡(54),德合一君(55),而征一国者(56),其自视也亦若此矣(57)。而宋荣子犹然笑之(58)。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59),举世非之而不加沮(60),定乎内外之分(61),辨乎荣辱之境(62),斯已矣(63);被其于世,未数数然也(64)。虽然,犹有未树也(65)。夫列子御风而行(66),泠然善也(67),旬有五日而后反(68);彼于致福者(69),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70)。若夫乘天地之正(71),而御六气之辩(72),以游无穷者(73),且恶乎待哉(74)!故曰:至人无己(75),神人无功(76),圣人无名(77)。

[题解] 此文选自《庄子〃内篇》,是《庄子》的首篇。篇题‚逍遥游‛概括了全篇的主旨,即人生在世应当抛却功名利禄和个人得失,泯灭一切善恶是非的界限,追求不受任何客观事物羁绊的无所待的绝对自由。

“注释”

(1)北冥:北海。冥,同‚溟‛,海。

(2)鯤:本义是鱼卵,这里借为大鱼名。(3)鹏:古‚凤‛字,此处用为大鸟名。

(4)怒而飞:鼓翅奋飞。怒,通‚努‛,振奋。

(5)垂天之云:遮在天边的云彩。垂,同‚陲‛,边际。(6)海运:海水的运动。徙:迁移。(7)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池。

(8)齐谐:志怪书名。一说,志怪者的人名。(9)志:记载。(10)水击:击水。

(11)抟(tuán):展翅搏击。扶摇:从地面盘旋而上的狂风,又名飙。(12)去:指飞去南海。以:乘,靠。息:风。

(13)野马:指春日野外林泽中的雾气,蒸腾游动似奔跑的野马。(14)其:通‚岂‛,难道。正色:本色。(15)其;代指大鹏。

(16)若是:像这样。则已:而已。

(17)且夫:承接连词,表示进一层议论。(18)覆:倒。坳(ào):低洼的地方。(19)芥:小草。

(20)焉:‚于之‛的合音。胶:粘住。(21)斯:于是,就。

(22)而后乃今:然后才。培风:凭风,乘风。培,通‚凭‛。(23)夭阏(è):拦阻,阻挡。(24)图南:图谋南飞。

(25)蜩(tiáo):蝉。学鸠:斑鸠。(26)决(xuè):急速的样子。

(27)枪:突过,掠过。榆枋:榆树和檀树。(28)时则:时或(有时可能)。(29)控:投,落。

(30)奚以:何用,何必。之:到……去。为:句末语助词,表疑问。(31)适:往,到。莽苍:指碧绿无际的近郊。(32)反:同‚返‛。(33)果然:饱的样子。

(34)宿(xiù)舂(chōng)粮:隔夜捣米准备粮食。

(35)之:此,指示代词。二虫:指蝉和学鸠。(36)知:同‚智‛,才智。(37)小年:寿命短。大年:寿命长。

(38)朝菌:一种朝生暮死的菌类。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阴历每月初一。(39)惠蛄(gū):即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40)冥灵:大树名。一说大龟名。(41)大椿: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

(42)彭祖:传说中的长寿人物,姓篯名铿,帝尧之臣,活了八百岁。久:长寿。特闻:特别闻名。

(43)匹:比。

(44)汤:商汤,商朝开国国君。棘:即夏革,商汤时大夫。(45)穷发:北方不长草木的荒远之地。发,指草木。(46)修:长。

(47)羊角:一种旋风,因上旋状如羊角而得名。(48)绝:超越。(49)且:将要。

(50)斥鴳(yàn):小泽中的小雀。斥,小泽。(51)仞:周制八尺为一仞。(52)辨;分别。

(53)知:同‚智‛。效:胜任。

(54)行:德行,品行。比:迎合,适合。(55)合:符合。

(56)而:通‚能‛,能力。征:取信。(57)此:指斥鹤。

(58)宋荣子:即宋妍,战国中期宋国人,学说近于墨家和道家。犹然:嗤笑的样子。(59)举世:全社会。誉:称赞。加劝:更加奋勉。(60)非:责难。加沮:更加沮丧。

(61)定:拿准,确定。内:自我。外:他人,外物。(62)辨:分辨得清。荣辱之境:荣誉和屈辱的界限。(63)斯已矣:如此而已。

(64)数数(shuò)然:急切的样子。

(65)未树:没有树立,指宋荣子还未树立至德,达到无功、无名的境界。

(66)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据说他曾遇风仙,习法术,能乘风而行。御风:乘风,驾风。(67)泠然:轻妙的样子。

(68)旬有五日:十五天。旬:十天。有:同‚又‛。(69)致福:求福。

(70)待:依靠,凭借。指列子仍要凭借风才能飞行。

(71)若夫:至于。乘:驾驭;顺应。天地之正:指天地万物正常的规律。(72)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辩:通‚变‛。(73)无穷:指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绝对自由境界。(74)恶乎待:等待什么。

(75)至人:庄子理想中修养最完善的人。无己:忘掉自身的一切。(76)神人:修养出神入化的人。无功:无意于建立功业。(77)圣人:道德智慧最高的人。无名:不追求名声。

思考题:

1.请谈谈你对《庄子》中辩证思想的理解。

2.如何看待庄子所倡导的绝对自由的境界?

拓展阅读书目

1、《墨子》,李小龙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

2、《韩非子》,陈秉才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

3、《荀子》,安小兰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

4、《先秦诸子系年》,钱穆著,九州出版社,2011年。

5、《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第二讲宗教文化

一、中国宗教概论

宗教是一种奇特的文化形态,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宗教又是一种历史现象,随社会形态和政权形式的更迭而呈历时态结构。它由原始宗教发展出正统宗教,由民族宗教发展到世界性的宗教。在古老的中国,原始宗教曾经十分发达。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既有本土形成的道教,也有从域外传入并逐渐中国化的佛教,还有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虽然儒释道三教的说法由来已久,但中国儒家学说是否是宗教,却仍在争论中。宗教是调整人与神的关系的,而儒家并没有造物者或类似西方宗教中的神,因而从这个角度来看,儒家不是宗教。中国儒家不提倡信仰鬼神,而提倡祭祀天地、祖先、君师,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宗教,而是接近于信仰的风俗。

同世界各国一样,宗教曾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宗教是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和民族文化最有价值的社会现象之一。不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宗教,就很难了解中国文化的全部。

(一)中国早期的宗教信仰:

由于受农业文明的影响,中国早期的宗教信仰谋求对现实的生产和生存状态的救助,因而中国人崇尚多神信仰。其中最重要的形成了对天地山川、祖先及君师圣贤的崇拜及祭祀。

(1)天地山川的崇拜和祭祀:

《礼记·祭法》说:“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国语·鲁语上》说:“九州名山川泽,所以出财用也,非是,不在祀典。”在古代先民的心目中,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上的山林川泽,无不有神。它们供“财用”于人类,又时时电闪雷鸣,兴云作雨。天地山川所体现的自然威力,令先民顶礼膜拜。这种顶礼膜拜表现在封建国家的祭祀仪式上。其中以封禅最为隆重,其他还有“五岳”、“五镇”、“四渎”、“四海”。(2)祖先崇拜和祭祀:

祖先是人类延续的根本,远古时代的“男根”崇拜就是祖先崇拜的反映,及至周代初年形成宗法制,把祖先崇拜制度化。自那时以来,不但帝王祭祖,官员百姓也祭祖。秦代以前,天子、诸侯、大夫、士都用宗庙祭祖,只是由于宗法制度的规定,各自拥有的宗庙数目和规模不同罢了。帝王祭祀自己的祖先用太庙,官员百姓祭祀祖先用宗祠。延续到现在,仍有清明、七月十五和祖先忌日上坟烧纸的习俗。

(3)君师圣贤崇拜和祭祀:

君师圣贤实际是指那些在历史发展中有杰出贡献的人物,但在古人的观念里。他们都是具有非凡神性的人,对他们的崇拜便由此而来。“君”指历代帝王。以封建统治者而论,几乎历代都要祭拜先世帝王。“师”指那些可以为万世师表的人,传统上指孔子和关公两个人。这一文一武体现了中国治国的两大机制,是国家赖以长存的两大支柱。对这两个人的崇拜和信仰,是中国文化的独特现象。对于先贤的崇拜,也是中国传统信仰之一。所谓“先贤”,就是那些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过牺牲和贡献的杰出人物。人们信仰和祭祀他们,乃是钦佩他们的才干和精神,肯定他们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影响。从西周初的周公、战国的屈原、汉代的张良、韩信,到三国的诸葛亮以及后来的岳飞、文天祥等等,都是历代人们崇拜和祭祀的对象。

(二)佛教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对中国而言,佛教是外来宗教。在外来宗教中,佛教在中国的流传时间最长、地域最广,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最为深远。

佛教相传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在古印度由释迦牟尼所创立。“佛”,意为“觉者”或“觉悟了真理的智者”。“佛”在中国古代有“佛陀”、“浮屠”、“浮图”等多种译名。佛教在什么时候传入中国,历来的佛教学者说法不一,现在的学者一般认为佛教在西汉末年或两汉之间传入中国。现在有一种新的观点认为佛教不是宗教,而是一种教育,是佛陀把宇宙人生的真理教给人们。

1、佛教的基本流派:(1)大乗和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大乘佛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佛是众佛中的一个。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修习,可以达到佛果,扩大了成佛的范围。

小乘佛教:小乘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佛,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回)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成佛。

(2)显宗和密宗:显宗是自言语文字上明显说出教法者,称为显宗。显宗修行讲求经文中学习佛教大义,敬三宝,戒、定、慧等,显宗没有什么秘密的教法,大小乘都可以称为显宗。

密宗:若秘密说,不可由表面得知者,则称为密教。密宗最早是大乘佛教的一个分支,但后来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宗派。密宗通过符咒和另外一些特殊的修炼方法,包括瑜伽、打坐或双修,来达到对身体和精神的修炼。

2、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缘起论”和“四圣谛”。

佛教讲缘起有11义,其中最重要的论点是无造物主、无我、无常和因果相续。“无造物主”是否定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佛教认为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所谓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世界上没有独立存在的永恒的造物主。

“无我”是否定世界上有物质性的实在自体的存在。就人而言,人的身体组织由“四大”即地、水、火、风等要素所构成,地为骨肉、水为血液、火为体温、风为呼吸;人的精神和心理活动由“五蕴”即色(形质)、受(感觉)、想(观念)、行(行动)、识(意识)诸要素所构成。“四大”或“五蕴”的暂时聚合便有了人。然而从本质上说,四大皆空,五蕴皆空,任何要素都是刹那间依缘而生灭的,因此,世界上没有恒常自在的主体,倘若执迷于真实存在的“我”,只能导致无尽的痛苦。

“无常”是说宇宙中没有恒常的存在,任何现象的性质都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生灭。例如佛教把人从生到死的一生叫做一期,一期由刹那相续所构成,表现为生、老、病、死。生灭在刹那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生起、变异、坏灭的过程中,迁流不停,绝无常住性。若就时刻不断的生灭上看,叫做“刹那无常”;若就它有一定期间的连续上看,叫做“相续无常”。反之,把事物看作恒常不变,则是错误的“常见”。

“因果相续”是说一切因缘而生的事物或现象既生灭无常,又相续不断,如江水长流,前逝后生。事物有起因必有结果,而且因与果相符,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

缘起论以“因缘”来解释世间事物生起和变化的现象;以“无我”、“无常”来说明如果将人自身认作真实的存在,执著为“我”,就会烦恼丛生;以“因果相续”引导人以善因求善果,获得功德的圆满,最终脱离苦海,达到“常乐我净”的境界。

“四圣谛”包括苦、集、灭、道四谛。按照佛经的解释,“谛”是“真理”的意思。佛教认为,人世间都是“苦”的,叫“苦谛”。具体地说人生有八苦:生苦(婴儿在胎出胎时苦)、老苦、痛苦、死苦、爱别离苦(与所爱的分离)、怨憎会苦(与所怨憎的人在一起),所求不得苦(物质和精神上的渴求得不到满足)、五取蕴苦(人由色、受、想、行、识等五蕴和合而成,种种欲望因此产生,而烦恼也随欲望而生)。“集谛”的“集”是“因”的意思,佛教认为贪、嗔、痴等都是招致人生苦难的原因。“灭谛”讲的是要解脱痛苦,只有熄灭烦恼,达到“寂灭为乐”的“涅槃”境界。“道谛”讲的是修行方法,如修持“戒、定、慧”三学等,主张远离种种欲望,保持身心宁静,从而进入无漏清静的禅定。

上述缘起论是佛教最基本的世界观,其总的看法是世界是变化的,此即“无常”。变化是有条件的,此即“缘起”。因缘聚则物在,因缘散则物灭,一切都是无常的,因此任何存在都是空幻不实的,真正不变的只有佛性。四圣谛是佛教的人生观,其基本观点是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人生痛苦的原因是欲望,摆脱痛苦

之道就是断绝欲望,修成正果,涅槃寂灭。除佛教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外,佛教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为,以“道”为认识对象,主张在体认道的虚无时,要排除一般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静坐澄心,最大限度地平静思想和情绪,让心体处于无智无欲的虚空状态,使个人内心的纯粹意识转化为直觉状态,如光明自发一般,产生万物一体的洞见慧识,透过当下事物的外形和表象直契事物的本体。佛教的修养论主要为“六度”、“八正道”、“三学”。“六度”指的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八正道”包括正确见解、正确思维、正确语言、正确行为、正确生活、正确努力、正确动机和正确的心神专注。八正道又可归结为“三学”,即戒、定、慧。佛教要求教徒恪守上述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规定,从而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

3、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宋明哲学影响很大。例如华严宗的“理事无碍”论认为,理在一切事物中,每一个事物都包含着理,事有分限,理则无分限,二者相互依存,交融无碍。这一学说对朱熹创立“理一分殊”论有着直接的启发。朱熹认为“理只是这一个,道理则同,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同样强调总合天地万物的“理”只是一个,尽管分而言之,每个事物都各有一个“理”,但是千差万殊的事物都是那个“理一”的体现。又如,朱熹的“一旦豁然贯通”的修养论,脱胎于禅宗的“顿悟”说;陆九渊强调本心的“自作主宰”学说,吸收了禅宗“佛性在心中”的思想;王守仁的“心外无物”说,源于禅宗的“心性生万物”等等。因而许多思想家指出,理学是“儒表佛里”,心学是“阳儒阴释”。中国传统哲学吸收了佛教思想以后,提高了理论思辨水平,佛教哲学也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表现在文学的内容形式和思维理念等方面。佛经中丰富的譬喻故事令中国文士大开眼界,而主要是佛教思想特别是唐以后兴起的禅宗思想开拓了文学家们的视野和思想境界。禅宗的语录及宋代兴起的以说唱、诗歌合体的佛经变文,实为明清白话小说的形式奠定了基础。诗歌方面,首先受印度声明的影响,导致了中国汉语言四声的发明及诗歌格律上“八病”的制定。

(3)佛教对中国艺术和绘画的影响:

魏晋的佛教建筑,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建筑形态,建筑物的布局、点缀、庄严、雄伟,都具有印度佛教的特色。佛教输入的佛塔建筑,也将中国的建筑史推进了一步。佛教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敦煌莫高窟壁画场面宏大,色彩富丽,线条飘逸自如,人物栩栩如生,面部表情多呈安祥之状,形神兼备,体现了高超的艺术造诣。佛教雕塑在中国雕塑史上留下了大量的艺术精品。

(三)道教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在中国长达2000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一直是官方提倡的带有宗教色彩的正统思想,道教则带有鲜明的民间宗教的色彩。是广泛吸纳中国古代巫术、方仙道、黄老道等,由众多民间教团组织融合而成。

1、道教的基本信仰: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所谓的“道”,也称“大道”,这是从道家借来的一个概念。因此,与老子所讲的“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道教认为“虚无之系,造化之极,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即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成的。也就是说,“道”是宇宙的本体,是天地万物的母体,它无所不在,无所不生,无所不化。还认为,“道”清虚自然,无为自化,人们只有清虚无为,恬淡寡欲,才能体“道”。

炼形养生与心性修养。炼形养生又可分为炼外丹与炼内丹两种。所谓外丹是指以铅、汞等矿物(有的还掺入草木药)为原料,用炉鼎烧炼而成的“金丹”、“仙丹”一类的丹药。唐宋前道教徒热衷于烧炼和服食外丹,企盼长生不死,但往往事与愿违。于是唐宋时内丹术开始流行,内丹术是在呼吸、导引等炼形养生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主张以人体为“炉鼎”,以人体内的精、气、神为“药物”。内丹修炼术集静功、服气、导引、辟谷、房中等诸种养生说,主张按照逆宇宙生成的方向进行修炼,所谓“归三为二,归二为一,归一于虚无”,即通过长期修炼,可以炼精化气到炼气化神,最终达到炼神还虚,此即成仙得道的境界。道教的修内丹学说,既包含了中医脏腑经络学说的某些成分,又不无宗教神秘主义的色彩。心性修养,其方法主要有守一修持法等。道教认为修持守一之法,“可以度世,可以消灾,可以事君,可以不死,可以理家,可以事神明,可以不穷困,可以理病,可以长生,可以久视。”(《太平经•附录》)“一”就是生成宇宙和万物的“大

道”,“守一”要求人们摆脱外物引诱和情欲纷扰,心性纯一,使自己的德性与自然相契,从而到达合于自然的“真人”道德境界。

2、道教的发展与宗派:

道教是在广泛吸收原始宗教、谶纬神学、阴阳五行学说,以及道家和儒家的部分思想内容的基础之上形成的。经过长期的酝酿,至东汉末年形成了以神仙信仰为核心、以长生久视为人生目的的道教,其形成的标志就是由张角、张道陵分别创立的太平道和五斗米道。

太平道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在创立后的10余年间,发展信徒数达10万,遍及青、徐、幽等8州。《太平经》中崇尚均平的思想被该道所借用,宣称“苍天(刘汉皇朝)已死,黄天(农民理想的政权)当立”,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起义军“皆着黄巾为标帜”,故称“黄巾军”。起义失败后,太平道的传播也湮没无闻。

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因入道者需交五斗米而得名,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故又名“天师道”。该道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奉老子为教主,尊称“太上老君”。张道陵的孙子张鲁,曾依靠众多道徒,攻取汉中,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区域性政权达三十多年,后被曹操攻灭。

道教发展的重要阶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因为,一方面,佛教的发展刺激了道教的发展;另一方面,封建帝王从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中领受到了道教的力量,因而利用道教麻醉人民,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这种情况下,道教出现了四个人物,他们对道教的发展贡献很大。其一是葛洪,号“抱朴子”,所著《抱朴子》,把神仙道教思想和儒家思想结合,系统论述了“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的理论和方法,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道教理论。第二个是寇谦之,北魏道士,在他的鼓动下,太武帝消灭佛教,提倡道教,让他改革天师道,建立了服务官方的“北天师道”。第三个人是陆修静,南朝宋道士,系统整理了道教经典,编制各种斋戒仪范,使道教理论和组织形式更加完备,称为“南天师道”。第四个是陶宏景,他搜罗了道教所奉神仙七百余人,构想了一个等级森严而宏大细密的神仙谱系,使道教形成一个庞大的信仰系统。

唐宋时期是道教进一步兴盛和发展的阶段,道教理论不断深化,道教制度不断完善,封建统治者大都采取崇教政策,利用道教为巩固统治服务。

道教的宗派因为渊源不同,其内容主要分为丹鼎派和符箓派。丹鼎派由方术发展而来,以炼丹取药、祈求长生成仙为特点,符箓派由巫术发展而来,以鬼神崇拜、画符念咒、驱鬼降妖为特点。远在南北朝时,道教已形成楼观派、茅山派、上清派、灵宝派等。

3、道教与中国文化:

道教对中国传统科技、文学、艺术及民俗文化等有重要影响。(1)道教对中国传统科技的影响:

道教医学以内丹术为主要内容,内丹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丰富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宝库。

理论上的贡献之一是对人体中的气、气化、气血、经络等的探索。理论上的贡献之二是养命与养性理论。理论上的贡献之三是道教医学道德观。道士中曾涌现了不少著名的医生和医药学家,其治病和著述大多以医德自律。

在医疗方法方面,道教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摸索出一整套方药、针灸、推拿、食疗等医术。在养生手段方面,道教总结出一整套调息、按摩、导引、行气等养生术。

道教的外丹术,既有助于深化对药物性质的认识,也推动了制药学的发展。炼丹术又是中国古代化学的滥觞。炼丹术在从金属矿物提取药物的过程中,观察到各种物质在特定条件下的物理和化学反应,并能按照固定的操作程序炼制出某种具有特定形式和结构的物质。李约瑟在《中国古代科技史》指出:“道家能把他们的理论付诸实行,所以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物学,都渊源于道家。”(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第43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长期的炼丹实践为中国古代化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识,然而,对于这些经验知识的描述和总结却是玄虚而神秘的,这也使炼丹术最终未能脱离神秘主义的窠臼。

(2)道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

道教的流行,直接促成六朝志怪小说的繁荣。道教的成仙思想,刺激了作家和艺术家的想象力,丰富了文学创作中的浪漫主义色彩,唐代诗人李白就是突出的代表。道教的流行促使一部分文人远离尘世,回归自然,从而促成了山水诗的繁荣。诗人们以虚静空明之心观照自然,着意创造极富韵外之致的意境和冲淡高

古的风格。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云:“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王维的《辛夷坞》云:“木末花芙蓉,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种境界,既是禅境,也是道境。诗人在无言之中,便把高人的节操、逸士的风神、幽人的意趣,投射到大自然的山水草木之中,这种境界,正是禅与道共同追求的“物我同一”的境界。(3)道教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在民间习俗方面,不少传统节日渗入了道教的内容,许多道教神仙如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文昌帝君等在民间有普遍的信仰,给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以深刻的影响。

(四)基督教、伊斯兰教

1、基督教:

(1)基督教的产生和分裂:

基督教大约在公元1世纪中叶产生于奴隶制罗马帝国,是罗马帝国时代奴隶制压迫的产物。基督教因信仰耶稣基督而得名。

早期基督教所宣扬的救世主解救人世苦难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被压迫阶层的愿望,理所当然地赢得了许多人的信仰,同时也受到统治者的残酷迫害。但是他们宣扬顺从忍耐,祈求死后从上帝那里得到报答,其主旨逐步适合了统治者的需要。公元313年,罗马帝国的军事统治者君士坦丁颁布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公元380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宣布基督教为国教。

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基督教也于1054年分裂为两派:以罗马教皇为首的罗马公教(即天主教)和以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为中心的希腊正教(即东正教)。(2)基督教的教义和组织:

基督教所依据的经典为《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前者是从犹太教继承来的,约成于公元前3世纪至1世纪,内容主要是犹太人关于世界和人类起源的神话以及犹太教的法典和教义;后者是基督教自身的经典,约成于公元1世纪至2世纪,内容是基督教早期的活动和教义。现在通行的《新旧约圣经》是4世纪的定本,是糅合犹太教和早期基督教各派主张的结果。

基督教的教义称上帝创造世界,上帝是全善、全智、全爱,人民必须对他敬畏顺从。他认为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违反上帝禁令,偷吃禁果,造成“原罪”,因

此必须忍受苦难,依靠救世主耶稣为人赎罪;如果顺从神的意志,死后升入天堂,否则,就要受到末日审判,被抛入地狱。

基督教的组织以天主教最为严密,神职人员主要有:枢机主教,即红衣大主教由教皇任命,有选举和被选举为教皇的权利;首席主教,各国天主教会的首脑;总主教,负责一个教省的主教;神父,在基层教堂工作;修士和修女终身为教会服务的传教人员。东正教在各国的组织是独立的,有一个不定期的最高会议起协调作用。神职人员有:牧首、都主教、大主教、主教、大祭司、祭司、修女等。

2、伊斯兰教:

(1)伊斯兰教的创立和教义:

伊斯兰教在中国又叫“回教”,它的教徒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初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后来流行于亚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创始人叫穆罕默德。他宣称是安拉神的使者,针对麦加当地的多神崇拜,宣扬安拉神是宇宙唯一的主宰。他具有自己的武装,经过与当地贵族的多次战争,于630年,伊斯兰教在麦加最终取得了胜利。

伊斯兰教的教义集中在《古兰经》中。《古兰经》共分30卷,114章。内容包括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和基本功课;对阿拉伯社会的各种主张和伦理规范;宗教公社的各种制度;与多神教、犹太教、基督教辩论的记述以及传教时引用的阿拉伯民间故事、传说、谚语等等。

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是“六信”:①信仰安拉是唯一的神。②信仰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③信诸天神。伊斯兰教认为天界有无数天神存在,他们是安拉创造出来的一群精灵。④信《古拉经》是安拉启示的经典。⑤信一切皆由安拉前定。⑥信“死后复活”和“末日审判”。

伊斯兰教规定教徒必须作“五功”:①念功,教徒必须经常念经祈祷。②拜功,每天礼拜五次。③斋功,凡是教徒,除了病人、孕妇、婴儿、旅行者和作战士兵以外,都必须在每年斋月(回历9月),把斋一个月,从凌晨到日落戒除一切饮食和房事。④课功,该教以安拉的名义向教徒们征收的一种课税。⑤朝功,规定身体健康和有经济能力的教徒一生中要去麦加克尔白神庙朝觐一次。(2)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

伊斯兰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①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促成了回

族的形成和各民族间的融合。他们与汉族杂居,使用汉语言文字,与汉文化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但又保持了伊斯兰教的许多习俗。②阿拉伯的天文、历法、数学、医学,都对中国的科技发生过重要影响。③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国的四大发明,通过阿拉伯传入了欧洲,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对外影响。同时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思考题:

(一)为什么说缘起论是佛教最基本的世界观?其主要观点有哪些?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此作简要说明。

(三)简述道教的基本信仰。

(四)任选一个角度,阐述道教与传统科技、文艺及民俗文化之间的联系。

二、元典导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导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心经》是佛经中经典的一本经,也是字数最少的一本经。

《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心经》这268字,包括了佛教的核心内容。它主要是教导我们怎样观照当下的精神生活境界和物质生活境界,教导我们在圣凡迷悟之间怎样处理修行者所面对的真理世界和世俗世界。《心经》突出地讲了一个“空”字,这一个“空”字,扫除了凡情圣解;也突出地讲了一个“无”字,这一个“无”字,显示了佛教的不二法门。《心经》还有两句话,一句是“真实不虚”,一句是“究竟涅槃”。这八个字,建立了人生的究竟目标。

所以说《心经》虽然字数很少,内容却很深刻,道理很透彻。可以这样说,佛学是透彻、完整、精辟地揭示宇宙生命的真相和奥秘的学问。宇宙的精华是生

命,生命的精华是人,人的精华是般若智慧。佛学的核心,就是讲人生的大智慧,《般若心经》就是讲人生的大智慧。佛法的大智慧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来处理内心的烦恼、生命深处的烦恼、生活中的烦恼;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开发每个人生命深处的潜在能量。这个潜在的能量就是大智慧,就是我们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工作中,在处世接物中,往往有许多困惑与窘迫、烦恼与痛苦;人生道路上往往会遇到种种坎坷,种种难以逾越的困难。这些都是生命的现实,生活的现实。面对这些现实,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心经》这本仅有上宝典,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大智慧。

般若[1]波罗[2]蜜[3]多[4]心经[5]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6]菩萨[7]行[8]深[9]般若波罗蜜多时[10] 照见五蕴[11]皆空度[12]一切苦厄[13]

舍利子【14】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268字的无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陲[15]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16]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17]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注释:

[1]般若:(bō rě),这是梵文,我国名为大智慧。

[2]波罗:此言彼岸;因为有个度字,所以假定一条生死河,众生在苦恼的此岸,要度过到清净的彼岸,用来比喻,不是真有此岸彼岸。

[3]蜜:是到的意思,是到了果位了。果位是究竟涅槃,涅槃就是清净。[4]多:是上面的意思。到彼岸之上,才是究竟。

[5] 心:有许多意思:如“路”,指示我们回复真心之路的;“法”,一切方法;“贯”,贯通前后的义理;“契”,契合各人的机,各事的理,有这几种解释。

[6] 自在:是无可无不可的自在,不是自由。自由是不肯受拘束的,但环境不如你的意思,便苦了。独有自在,是到处能安,自然地不受环境所困,一切好坏随缘;乐亦不喜,苦亦不恼,知道他是本来空,自己有主宰的。这个自在,是指大自在。

[7]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能自己觉悟,再能觉悟人的谓之菩萨;所以是人天的导师,为三界的善知识。

[8]行:心行,心中起种种妙观妙行的大用,作种种自利利他二事业。[9]深:不是深浅的深,是不可测量的意思,圆遍广大,究竟无上的妙行。

[10]时:到了这个境界的时候,正是果位的时候,已经断除一切烦恼,度尽苦厄,没有挂碍的了。

[11]五蕴:指色、受、想、行、识,这五事蕴结不分,叫做五蕴。[12]度:超脱的意思,就是登彼岸之上。

[13]苦厄:身上的痛苦,心上的不安,有相无相,粗细微细,都是苦厄。[14] 舍利子:佛的弟子的名字,即是舍利弗。在声闻乘中,他是智慧第一。

[15] 菩提萨埵:简称就是菩萨,此指已登佛位的明心菩萨,又名开士、大士;又萨埵译为精进勇猛,堪以荷担如来事业的人。

[16]三世诸佛:无论现在佛,过去佛,未来佛,统包括三世一切诸佛,不问已成未成,都是一体平等。

[17]阿耨多罗是无上,三藐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是言佛的意境。

(二)老子《道德经》

(三)《新旧约圣经》

三、扩展阅读书目:

1.《中国佛教史》任继愈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985,1988。2.《中国道教史》(增订本)任继愈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方立天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4.《隋唐佛教史稿》汤用彤著,中华书局,1982。5.《道教与中国文化》葛兆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6.《中国宗教通史》牟钟鉴、张践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7.《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宣化法师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8.《古兰经》马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第三讲教育科举文化元典导读

中国古代教育文化以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为主体,在2500年前就臻于成熟了。儒家的开山孔子就是一位终身从教的伟大教师。孔子的思想学说以仁(爱)为核心,以家庭为基础,构建由家的和谐到国的和谐再到天下和谐的社会理想,由此他倾注一生心血,教育培养实现这一理想的担当者,这就是由孝子到君子再到圣人的积极进取、刚健坚韧的理想人格。这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决定了当时与后世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学习途径和方法,如著名的《大学》所表述的“大学之道”及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成才“八目”,即是基于孔子学说和教育思想的一种精粹概说。与此同时,孔子又开创了中国古代教育的载体

——私塾这种学校教育的形式,与后世的书院及官办的太学三足鼎立,构成古代教育的载体,直到封建社会的终结。不仅如此,孔子所开创和影响的古代教育思想理念、途径方法及教育载体,还极大地影响了古代教育的考核方式即科举考试,并逐渐成熟为隋代以降的社会考核人才、选拔人才的文官制度,成为一种独具特色又影响深远的科举文化。本单元选取的这组元典,就是想通过窥一斑而见全豹,让学习者由此领悟中国古代教育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礼记·大学》 导读:

《礼记》又称《小戴礼记》或《小戴记》,是由西汉戴圣编纂的从战国到西汉初期关于礼的论著,共49篇,十三经之一。西汉理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都选编《礼记》。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到唐时只剩下39篇,后世影响不大。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因东汉末年郑玄《礼记注》为其做了出色注解,而后世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儒家经典。《礼记》和《周礼》、《仪礼》一起被称为三礼,共同构成了“五经”之中的《礼经》。《礼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主要记载和论述了先秦的礼制、礼意,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大率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记,内容庞杂,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其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在南宋时被朱熹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同“五经”并列。

《大学》本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南宋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礼记·大学》节选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9]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10]庶人:指平民百姓。[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思考题:

1、从《大学》节选部分能看出儒家怎样的教育理念?

2、儒家的这一教育思想在今天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二)《明史·选举志序》

(三)明商辂八股文《子曰:“管仲之器小哉”一章》

导读:

八股文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的形式,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再后为“入题”,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

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代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

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尤其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部分要求严格对仗,类似于骈文,书写难度甚高。

三级考试:府试考诸生,俗名“秀才”,只考《四书》八股文。乡试(即在本省考)考举人,首场考八股文。会试(在北京考、包括礼部贡院考及殿试)考进士,首场也考八股文。除殿试而外,府、省、京城三级由小考到中进士考试都是以八股文为主。因为首场作八股文,试官评阅取中取不中,全看首场,首场不入试官眼。二场、三场所写的论、判、案等看也不看了。所以八股文是惟一的考场文字,能否考中,全看学子写八股文的功力如何了。因此,兵部侍郎舒赫德给皇帝上奏折,建议废除八股文。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宣布停止科举考试使用八股。1904年,清政府举行了最后一次科举,翌年起废除。

商辂,字弘载,浙江淳安里商人,商辂从小聪颖好学,参加乡试中解元后,又潜心读书十年,后来参加正统十年乙丑(1445年)科会试中会元,参加殿试又中状元,整个明朝科举中,三试第一者,只有商辂一人。商辂在正统十年(1445)写了篇古质庄严的八股文《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文章的题目出自《论语》,对其有注解。商辂在文章中谨守“四书章句集注”中对其的注解,阐发题旨,写了这篇八股文名作,轰动朝野。

商辂殿试八股文《管仲之器小哉》

圣人陋霸臣之器[1],而两辟伸者之说焉[2]。

夫管仲以其君霸,天下尊之久矣。器小之论,独自圣人发之,宜或人之未喻

也[3]。

且夫子亦尝大管仲之功矣[4],今日器小者,何哉?盖功之大者,才有余于霸[5];器之小者,量不足于王也[6]。

然夫子未尝尽言。

而或者眩于名实[7],因欲救而解之[8],谓俭则必固[9],器小其似也。仲之为人得无俭乎?不知俭者,德之共也,帝王以节道示天下惟此耳[10]。三归之丽[11],家臣之冗,奢莫甚焉,曾是而可为俭哉[12]?此夫子所以致斥也[13]。

或者又谓器小而复于不俭,或几于礼矣[14]。仲之为人殆知礼乎[15]?不知礼者,国之维也[16],帝王以中道防天下惟此耳[17]。树门之塞,反爵之坫,僭莫甚焉[18],曾是而可为之礼哉?

奢而犯礼,其无修身正心之学可知[19],斯言虽若为俭与知礼者辩,而器之所以小亦自可见矣。然则器大何如?君子而已。

注:本试题出自《论语八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注释

[1]陋:形容词意动,认为„„狭小。霸臣,霸主之臣,指管仲。[2]辟,排除,驳斥。伸者,为他申辩的人。[3]宜,大概,也许。或,也许,或许。喻,明白。[4]大,意动用法,认为„„大,称赞。[5]霸,称霸大业。

[6]王,王政。

[7]或,有的人。眩,迷惑,迷乱。于,被。[8]救,挽救。解,解脱。[9]固,鄙陋。[10]节道,节俭之道。

[11]三归台,管仲在封地所筑之台。[12]是,这样。[13]致,招引,引来。[14]几,接近。[15]殆,大概,恐怕。

[16]维,对事物起重要作用的东西,常与“纲”连用,自己国家的法度。[17]中道,中庸之道。

[18]树门之塞,反爵之坫:国君在门内设立屏障,在招待别国国君时筑一个放酒爵用的小土台,可是管仲也这样做。

[19]修身正心:修养品德端正心性。

拓展阅读书目

1、王文锦译《礼记译解》(全二册),(中国古典名著译丛书),中华书局2013年。

2、[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

3、李井慧《中国古代政治史话八股文》,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

第四讲民俗文化元典导读

最能够代表一个民族文化的就是民俗。所谓民俗就是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传承的习俗,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和社会民俗。中国古人很早就发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现象,同时,也早在先秦时期就重视通过体察民俗了解百姓需求和心理,以调整统治策略。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积累传承了极为丰富的民俗事项,另一方面,也出现过很多记载、研究民俗的著作,这些民俗方面书籍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的重要资料,所以我们称之为民俗文化元典。像南朝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虽然距今1500年之久,但还是可以看出其中所记的荆楚风俗与今天湖南湖北省的某些民俗之间的传承关系。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录了北宋都城汴梁的城市生活,可以与名画《清明上河图》对看。了解民族的民俗,一方面可以从当代生活中去采集活着的资料,另一方面就是通过古籍了解历史上的民俗。而只有了解了历史上的民俗,才能够知道当代民俗的渊源,才能够对当代民俗的价值形成判断,以便继承精华,剔除糟粕,移风易俗,推动大众文化向文明、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一陆羽《茶经》

导读

《茶经》是唐朝的陆羽(733--804)创作的,成书约在公元780年左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这是当时代中国人民关于茶的经验的总结。作者详细收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使茶叶生产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积极地推动作用。《茶经》一问世,就成为人所至爱,被盛赞为茶业的开创之功。《茶经》全书共分3卷10节,共七千多字。陆羽,名疾,字鸿渐、季疵,号桑苎翁、竟陵子,唐代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733年出生,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学用功,学问渊博,诗文亦佳,且为人清高,淡泊功名。一度招拜为太子太学、太常寺太祝而不就。760年为避安史之乱,陆羽隐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其间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茶经》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茶书,除茶法外,凡与茶有关的各种内容,都有叙述。以后茶书皆本于此。

茶经·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1]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2]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注: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栟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胡桃与茶,根皆下孕,[3]兆至瓦砾,苗木上抽。)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原注: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4]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槚,[5]三曰蔎,[6]四曰茗,五曰荈。[7](原

注:周公云;槚,苦荼。”杨执戟[8]云:“蜀西南人谓荼曰蔎。郭弘农云:[9] “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曰荈耳。”)。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原注:栎字当从石为砾),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10]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11]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12]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13]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14]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15]中者生百济、新罗,[16]下者生高丽。[17]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18]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19]使六疾不瘳。[20]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注释

[1]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条。《诗经.周南》:伐其条枚。掇,拾拣。[2]栟榈:棕树。《说文》:“栟榈,棕也”。栟,读音bīng。

[3]根皆下孕,兆至瓦砾:下孕,在地下滋生发育。兆,裂开,指核桃与茶树生长时根将土地撑裂,方始出土成长。

[4]开元文字音义:字书名。唐开元二十三年(735)编辑的字书。早佚。[5]槚:读音jia,本为楸、梓类的美木,借指为茶。

[6]蔎:读音shè,《玉篇》:“蔎,香草也”。清人段玉裁认为应是草香。借指为茶。[7]荈:读音chuan。茶树老叶制成的茶。

[8]杨执戟:即杨雄,西汉人,哲学家、文学家,执戟是其官职。

[9]郭弘农:即郭璞,晋人,诗人、文字学家,注释过《尔雅》。[10]艺而不实:艺,指种植技术。

[11]叶卷上,叶舒次:叶片卷者为初生故其质量好,舒展平直者质量次。

[12]性凝滞,结瘕jia疾:凝滞,凝结不散。瘕,腹中肿块。《正字通》:“腹中肿块,坚者曰症,有物形曰瘕”。

[13]醍tí醐hú、甘露: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甘美。甘露,古人认为它是“天之津液”。[14]卉莽:野草。

[15]上党:唐时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市长子、潞城一带。

[16]百济、新罗:唐时位于朝鲜半岛上的两个小国,百济在半岛西南部,新罗在半岛东南部。[17]高丽:应为高句丽,唐时位于朝鲜半岛上的小国,即今朝鲜。

[18]泽州、易州、幽州、澶州:皆为唐时州名。治所分别在今山西晋城、河北易县、北京市区北、北京市怀柔县一带。

[19]荠苨:一种形似人参的野果。苨,读音ni。

[20]六疾不瘳chōu :六疾,指人遇阴、阳、风、雨、晦、明得的多种疾病。瘳,痊愈。

思考题:

1、从《茶经》中能看出早期茶文化有什么特点?

2、谈谈如何继承发扬茶文化。

二应劭《风俗通义》

导读

《风俗通义》,汉唐人多引作《风俗通》,东汉泰山太守应劭著。汉代汉族民俗著作。原书三十卷、附录一卷,今仅存十卷。该书考论典礼类《白虎通》,纠正流俗类《论衡》,记录了大量的神话异闻,但作者加上了自己的评议,从而成为研究古代汉民族风俗和鬼神崇拜的重要文献。后人卢文弨《群书拾补》中辑有《风俗通逸文》多条,系十一卷补之所逸,中有“女娲造人”、“李冰斗蛟”等神话,皆为首见于记录者。

《风俗通义》以考证历代名物制度、风俗、传闻为主,对两汉汉族民间的风俗迷信、奇闻怪谈多有驳正。《风俗通义》中保存了不少有关音律、乐器、神灵、山泽陂薮、姓氏源流的资料。其中已佚的姓氏篇记载了诸多姓氏的由来,有大量遗文散见于类书中,为历代学者所重。此书是研究两汉社会生活史的重要文献。《风俗通义》的文学价值也值得重视。书中一些涉及神鬼、人物的条目,初步具备了魏晋志怪、志人小说的特点。

应劭(约153年—196年),东汉学者,字仲远,汝南郡南顿县(今项城)人。父应奉,桓帝时(147年—167年)名臣,官至司隶校尉。应劭少年时专心好学,博览多闻。灵帝时(168—188年)被推举为孝廉。中平六年(189年)至兴平元年(194年)任泰山郡太守,后依袁绍,卒于邺。

应劭博学多识,平生著作11种、136卷,现存《汉官仪》、《风俗通义》等。《风俗通义》存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禅梁父》篇记述泰山封禅轶事,《五岳》篇详载了岱庙,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辑入《后汉书·祭祀志》,为应劭所引用的马第伯《封禅仪记》,是中国最早的游记文学作品之一。

风俗通义 • 三皇

《春秋运斗枢》说:[1]“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皇者天,天不言,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三皇垂拱无为,[2]设言而民不违,[3]道德玄泊,[4]有似皇天,故称曰皇。皇者,中也,光也,弘也;[5]含弘履中,[6]开阴阳,[7]布刚正,[8]含皇极,[9]其施光明,指天画地,[10]神化潜通,煌煌盛美,[11]不可胜量。《礼号谥记》说:[12]“伏羲、祝融、神农。”《含文嘉记》:[13]“虙戏,燧人,神农。伏者,别也,变也;戏者,献也,[14]法也;伏羲始别八卦,以变化天下,天下法则,咸伏贡献,[15]故曰伏羲也。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16]令人无复腹疾,有异于禽兽,遂天之意,[17]故曰遂人也。神农,神者,信也;农者,浓也;[18]始作耒耜,[19]教民耕种,美其衣食,德浓厚若神,故为神农也。”《尚书大传》说:[20]“遂人为遂皇,伏羲为戏皇,神农为农皇也。遂人以火纪,[21]火,太阳也,阳尊,故讬遂皇于天;[22]伏羲以人事纪,故讬戏皇于人:盖天非人不因,[23]人非天不成也。神农以地纪,悉地力,种谷疏,故讬农皇于地:天地人之道备,三五之运兴矣。[24] 注释

[1]《春秋运斗枢》:纬书。纬书是汉代出现的依托儒家经义宣扬符箓瑞应占验之书。相对于经书,故称。纬书内容附会人事吉凶,预言治乱兴废,颇多怪诞之谈;但对古代天文、历法、地理等知识以及神话传说之类,均有所记录和保存。纬书兴于西汉末年,盛行于东汉,南朝宋时开始禁止,及隋禁之愈切。炀帝即位,搜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皆焚之,其书遂散亡。[2]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3]设言:立言。[4]玄泊:幽远恬淡

[5]中:中心。光:光明。弘:大。[6]含:包容。履:踏。

[7]阴阳:构成万事万物的两大对立面。

[8]布:施行。刚正:刚强正直,此指法令公平。刚,一本做纲。[9]皇:大。极:最高程度。

[10]指天画地:《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不仰视天而俯画地。”集解:“张晏曰:‘视天,占三光也;画地,知分野所在也。”指天与视天义同。’[11]煌煌:光明。[12]《礼号谥记》:纬书。

[13]《含文嘉记》:纬书。一说应为《含文嘉》说。[14]虙:音fu上声。[15]贡献:贡与献同义。[16]炮:音pao上声,烧烤。[17]遂:顺从。[18]浓:深厚。

[19]耒耜:翻土的农具。耒是上部分的柄,耜是下端翻土工具,类似今天的锹。[20]《尚书大传》:纬书。[21]纪:法度,标识。[22]讬:同托。[23]因:事物的根源。

[24]三五:三辰五星,此指日月星辰。运:运行。兴:开始。

思考题:

如何理解《风俗通义》对三皇的名称由来的解释?

三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导读

孟元老,不知其人,一说原名孟钺,北宋保和殿大学士孟昌龄的族人,或孟昌龄的第四子;一说是为宋徽宗督造艮岳的宦官孟揆,现在仅能据其绍兴十七年撰成《梦华录》,了解其生平大概。孟元老在序中说,自幼随父亲宦游南北。宋徽宗崇宁癸未(一一〇三),来到京师,居住在城西的金梁桥西夹道之南。在京城中,孟元老逐渐长大成人。成年后,孟元老是否做过官,他在序中语焉不详,后人颇多猜测。北宋末年,金军大举南下,开封数次被围。靖康癸未(一一二六),徽宗、钦宗被金军虏去北方,史称“靖康之难”。第二年,孟元老离开东京开封南下,避地江左,遂终老此生。孟元老卒於宋高宗绍兴十七年(一一四七)之后,终年在六十岁以后,具体时间已不可考。

《东京梦华录》十卷三万余字,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一一〇二~一一二五)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大致包括这几方面的内容:京城的外城、内城及河道桥梁、皇宫内外官署衙门的分布及位置、城内的街巷坊市、店铺酒楼,朝廷朝会、郊祭大典,东京的民风习俗、时令节日,当时的饮食起居、歌舞百戏等等,几乎无所不包。与同时代的画家张择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图》一样,为我们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

通行的版本有1959年商务印书馆版邓之诚先生的《东京梦华录注》,以及2006年中华书局版《东京梦华录笺注》。

卷二饮食果子

凡店内卖下酒厨子,[1]谓之“茶饭量酒博士”。至店中小儿子,[2]皆通谓之“大伯”。更有街坊妇人,腰系青花布手巾,绾危髻,为酒客换汤斟酒,俗谓之“焌糟”。[3]更有百姓入酒肆,见子弟少年辈饮酒,近前小心供过,使令买物命妓,取送钱物之类,谓之“闲汉”。又有向前换汤斟酒歌唱,或献果子香药之类,[4]客散得钱,谓之“厮波”。又有下等妓女,不呼自来,筵前歌唱,临时以些小钱物赠之而去,[5]谓之“札客”,亦谓之“打酒坐”。又有卖药或果实萝卜之类,不问酒客买与不买,散与坐客,[6]然后得钱,谓之“撒暂”。如此处处有之。唯州桥炭张家、乳酪张家,不放前项人入店,亦不卖下酒,唯以好淹藏菜蔬,[7]卖一色好酒。[8]所谓茶饭者,[9]乃百味羹、[10]头羹、新法鹌子羹、[11]三脆羹、二色腰子、[12]虾蕈、[13]鸡蕈、浑炮等羹、[14]旋索粉、玉棋子、[15]群仙羹、[16]假河鲀、[17]白渫齑、[18]货鳜鱼、[19]假元鱼、[20]决明兜子、[21]决明汤齑、]肉醋托胎衬肠沙鱼、两熟紫苏鱼、假蛤蜊、白肉夹面子茸割肉、[22胡饼、[23]汤骨头、乳炊羊、羊闹厅、羊角、腰子、鹅鸭排蒸荔枝腰子、还元腰子、烧臆子、入炉细项莲花鸭、签酒炙肚胘、虚汁垂丝羊头、入炉羊羊头、签鹅鸭、签鸡、签盘兔、炒兔、葱泼兔、假野狐、金丝肚羹、石肚羹、假炙獐、煎鹌子、生炒肺、炒蛤蜊、炒蟹、渫蟹、洗手蟹之类,逐时旋行索唤,[24]不许一味有阙,或别呼索变造下酒,[25]亦即时供应。又有外来托卖炙鸡、燠鸭、羊脚子、点羊头、脆筋巴子、姜虾、酒蟹、獐巴、鹿脯、从食蒸作、海鲜时果、旋切莴苣生菜、西京笋。又有小儿子,着白虔布衫,青花手巾,挟白磁缸子卖辣菜。又有托小盘卖干果子,乃旋炒银杏、栗子、河北鹅梨、梨条、梨干、梨肉、胶枣、枣圈、梨圈、桃圈、核桃、肉牙枣、海红、嘉庆子、[26]林檎旋、[27]乌李、李子旋、樱桃、煎西京雨梨、尖梨、甘棠梨、凤栖梨、镇府浊梨、河阴石榴、河阳查子、[28]查条、沙苑榅腉、[29]回马孛萄、[30]西川乳糖、狮子糖、霜蜂儿、橄榄、温柑、绵枨金橘、龙眼、荔枝、召白藕、甘蔗、漉梨、林檎干、枝头干、芭蕉干、灰、巴览子、[31]榛子、榧子、,[32]虾具之类。诸般蜜煎香药、果子、45

罐子、党梅、柿膏儿、香药、小元儿、小鱀茶、[34]鹏沙元之类。更外卖软羊诸色包子,猪羊荷包,烧肉干脯,玉板鲊豝,鲊片酱之类。其馀小酒店,亦卖下酒,如煎鱼、鸭子、兔、煎燠肉、梅汁、血羹、粉羹之类。每分不过十五钱。诸酒店必有厅院,廊庑掩映,排列小子,吊窗花竹,各垂帘幕,命妓歌笑,各得稳便。

注释

[1]下酒:佐酒的菜肴果品。[2]小儿子:小男孩。

[3]焌(音jun去声)糟:焌:用火烧。糟:酒渣。[4]香药:香料。

[5]临:遭遇,碰到。些小:很少,一点儿。[6]散:分发。

[7]淹藏:用盐等腌渍蔬菜。淹也作腌。

[8]一色:犹言“一等”。色:品质。一说种类,一色即一种,亦通。[9]茶饭:泛指饮食。

[10]羹: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冻状食物。[11]头羹:头是第一道的意思。鹌子:鹌鹑蛋。[12]腰子:动物的肾脏。[13]蕈:菌类。

[14]浑炮(音bao,平声):一种制作羹的方法。炮:烘烤。

[15]旋索粉、玉棋子:粉是豆粉制作的食物,这两种食物应是从外形特征取名。[16]群仙羹:有人认为“旋索粉玉棋子群仙羹”应为一种东西。

[17]假河鲀:河鲀即河豚。假河鲀就是用面做的像河豚的点心。南宋袁说友《谢魏南伯馈假河鲀羹》诗:“江南风物与君论,芦笋蒌蒿荐晚樽。举酒不知身在远,隔江谁送假河鲀。”可见为两宋著名食物。看后文有“假野狐”、“假炙獐”,假又可能是一种烹饪方法。[18]渫:同煠(音zha上声),即油炸。齑:粉末,指姜、蒜、韭等做成的细粉。[19]鳜鱼:又名桂鱼、桂花鱼、鳌花鱼。[20]元鱼:甲鱼。

[21]决明兜子: 兜子是一类食品的称呼,粉皮包裹馅料,因这类食品的形状很象古代兵士的头盔(即兜鍪),故名兜子。决明:豆科植物,果实决明子是中药。[22] 白肉夹面子茸割肉:有人认为应为“白肉、夹面子茸割肉”。[23] 胡饼: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原的饼,就是今天的馕。[24]逐时:随时。旋行:绕圈跑。索唤:索要呼唤。[25] 变造:另做的意思。

[26]嘉庆子:用黄李子做的果脯。[27]林檎:今称沙果、山里红。[28]查子:山楂。榧子

[29]榅腉:有版本做“榅桲”,果木名,又名木李。[30]孛萄;葡萄。

[31]人面子:一种似桃的水果,其核似人面。[32]巴览子:杏的别种,又称巴榄。

[33]榧子:玉山果、被赤果。[34]鱀(音ji去声):江豚。

[35]孛萄:葡萄.思考题:

1、从文中所记,你认为宋代的饮食有什么特点?

2、从文化的角度看,今天的饮食与宋代的饮食是否有关联?

3、文中有些食物很难准确判定其食材和做法,说说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四李渔《闲情偶寄》

导读

康熙十年(1671),《闲情偶寄》(又叫《笠翁偶集》)问世,这是李渔一生艺术、生活经验的结晶。《闲情偶寄》共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等八个部分,论述了戏曲、歌舞、服饰、修容、园林、建筑、花卉、器玩、颐养、饮食等艺术和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阐发了自己的主张,内容极为丰富。堪称生活艺术大全、休闲百科全书,是中国第一部倡导休闲文化的专著。在中国传统雅文化中享有很高声誉,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

李渔(1611-1680),原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天徒,后改号笠翁。汉族,浙江金华兰溪夏李村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戏曲理论家、美学家。一生跨明清两代,饱受战乱之苦。中年家道中落,靠卖诗文和带领家庭剧团到处演戏维持生计。其著述颇丰,主要有《笠翁一家言》、《闲情偶寄》、《笠翁十种曲》、《十二楼》、《无声戏》等。

《闲情偶寄》中的“饮馔部”,是李渔讲求饮食之道的专著。他主张于俭约中求饮食的精美,在平淡处得生活之乐趣。其饮食原则可以概括为24字诀,即:重蔬食,崇俭约,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这正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饮食的美的追求。《闲情偶寄》文字清新隽永,叙述娓娓动人,行文幽默风趣,把枯燥的养生理论说得有滋有味。读后留香齿颊,余味无穷。因此,他的养生理论无论在当时还是以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35年,林语堂英文版《吾国与吾民》给该书以极高的评价,认为该书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对我们今天提高生活品位、营造艺术的人生氛围仍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该书可见《李渔全集》中,亦有多种单性本,江巨荣、卢寿荣校注《闲情偶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可参看。

闲情偶寄• 蔬食第一

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1]为其渐近自然。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2]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草衣木食,[3]上古之风,人能疏远肥腻,食蔬蕨而甘之,[4]腹中菜园不使羊来踏跛。[5]是犹作羲皇之民,鼓唐虞之腹,与崇尚古玩同一致也。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6]谓佛法如果,[7]是则谬矣。吾辑《饮馔》一卷,后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俭,一以复古;至重宰割而惜生命,[8]又其念兹在兹,[9]而不忍或忘者矣。[10]

注释

[1]草衣木食:以草为衣,以木为食。

[2]腹中菜园不使羊来踏跛:羊,代表肉食。全句意为:不使腹中蔬菜受肉腥践踏。

[3]羲皇:即伏羲氏,古传说中“三皇”之一。[4]唐虞:即唐尧、虞舜,皆为古传说中的“五帝”。

思考题:

1、你对“自然”一词如何理解?在饮食文化上为什么李渔崇尚自然?

2、请用现代养生学的理论分析“蔬食”的作用。

拓展阅读书目

1、《荆楚岁时记译注》,梁宗檩著,谭麟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

2、《梦梁录/武林旧事》,南宋吴自牧/周密著,傅林祥注,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

3、《都城纪胜外八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第三篇:元小校本研修培训学习总结

赤水市元厚小学

校本研修培训学习总结

2013年12月7日,在元厚小学严中华校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四人,参加了赤水市科教局组织的本次培训学习。通过本次培训学习,使我们所有参训学员都受益匪浅。

上午周玲教授为我们培训的主题是《如何观课、评课》,周教授从“努力做一个爱学生,又被学生所爱的老师”谈起,巧妙地引入了教师如何有效地观课评课的话题中。周教授教学语言丰富,多次与学员互动,深动的讲解使我们在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们都为了“听课”而听课,素不知听课还有这么多值得探究的问题,也还从未在“观课”这一课题上加以深入的研究。听课与观课,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这其中却包含着太多的差异和差距。观课:蕴含着观看、观察、观赏、观点、观念、观感等丰富内涵;与仅仅是带只耳朵的听课相比,意义更加深远、广阔。

如何有效地观课与评课是本次学习之前我最为困惑的问题,却也是我们这次学习后印象最深刻的一个问题。

我终于弄明的了观课、评课者的角色和意识:对话、欣赏、分享、授肋意识。观课评课涉及的教育观:质量观、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评价观。观课评课的内容与方法有明确的要求:观课前要精心准备,观课时要仔细观察,观后要深入评价;在业务准备方面,要研究教材,了解教师和学生,进行自我反思,理论学习等;仔细观察要求眼到、耳到、手到、心到;仔细观察教师、学生、班级;倾听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言语;记教学结构、衔接、板书、提问、学习状态、测评、点评等内容;思考教学思路、理念、效果、亮点、问题、原因、策略等,最后作出深入评价。

总而言之,我们在今后的观课评课中,确实需要注重目标多元、方法多样,学会倾听、学会欣赏。

在下午的培训学习中,西南大学罗生全教授为我们培训了《校本研修的实践策略》。罗教授的培训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校本研修实施的必要性,是新课程、学校内涵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推进和实施着校本研修。罗教授向我们阐明了校本研修的内涵与实质: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培训基地,充分发挥教师专业自主,由学校和教师自主确立学习目标、内容、方式,由学校组织实施,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全面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为目标的一种教师学习方式。其要素是自我反思、同伴互肋、专业引领。

校本研修具备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以改进实践为目的;基于学校问题和矛盾的改进;以问题探究为核心。

教师在校本研修中角色必须有所转变。即由教书匠转为研究者;管理者转为引导者;实施者转为开发者;传播者转为探究者;执行者转为智慧者。

在设计校本研修方案时,主题要鲜明,得有双边互动,研究性学习,资源利用合理有效,监控评估科学得当。组织有序,活动扎实有效,研修的目的应当是能够推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通过罗教授对我们的培训学习,使我认识到,在开展校本研修时,切忌散兵游勇、易辙改弦、形式应付、问题虚生、坐井观天、横空出世、各自为战、教师缺位。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作为研修第一责任人的校长,要重视和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建立起长效机制,将校本研修长期抓好、抓牢,为校本研修搭建齐研共修的平台;作为学校的一名教育工作者,为了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为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研修中来,不断反思与改进,继续进步和提升。

赤水市元厚小学

2013年12月9日

第四篇:北京大学赵敦华教授《西方哲学简史》讲义、笔记

北京大学赵敦华教授《西方哲学简史》

西方哲学导论

古希腊—中世纪赵敦华主讲 第一讲 前言

西方哲学史将讲授历史上的主要哲学体系,哲学思辩与论证的方法、训练思维的逻辑与规范、用语言进行较确切的逻辑与语意。课程内容大致分为: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德国哲学。第二讲 希腊哲学概论

一、希腊哲学的特点:(将希腊哲学与中国、印度哲学比较)1,相同点:①都不是最古老的进化形态,脱胎于古宗教与神话。②诞生年代相近,即轴心时代(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2,不同点:①从哲学与古代宗教、神话的关系上比较。

古印度:哲学与宗教未能彼此区分,以佛教、印度教经典为主。

古希腊:哲学与宗教有了比较明确地划分,以神为理性的化身,批判“神人同形同性论”,自觉地与宗教划清界线,有明显的非宗教性。中国哲学:介于印度与希腊之间,对宗教敬而远之。

②从表达方式上讲:

印度:以说教为主,但其中充满了思辩的论证思想,代表学说是因明学,以因明学认证教义。

古希腊:以说理为主,以论辩、讨论为主来说明哲学道路。(理性精神)

中国哲学:在说教中说明道理,介乎二者中国,名家亦有论辩成就。

二、古希腊哲学中的几个关键概念:

1,Physis = nature =自然 指的是运动变化的原因

表达了古希腊哲学的思辩性,按亚里士多德所言,哲学起源于诧异。希腊人由于航海原因,对天相变化十分敏感,由此引发了对运动变化及其原因的思考。这一派哲学爱就被称为自然哲学家,这一派进而引发了后世的物理学的诞生。早期的自然哲学家都是早期的天文学家、宇宙学家、数学家等。代表人物为泰勒斯(Thales)。2,Arche =beginning =本原 指的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原因的名称和代表

古希腊人认为事物的本原决定了其发展与归宿,即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这样就可以寻找到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于本原的关注,反映了人类的心理需要。这种对本原的探索又可分成两类:①对自然本原的探索:②对社会本原的探索(中国古代的神话,如中国的三皇五帝的传说)

但二者差异之大,令人惊诧。①则体现了理性的光芒;②则看来较为荒诞,原因何在?

3,Cosmos =cosmos=宇宙 指的是天地之间所有的事物的总体以及这引起事物之间的秩序。

4, philosophia= 哲学。指“爱智慧”。智慧指对于世界本原的思辩,“爱”即是沉思和静观之态度。是理性光芒的体现。

5,schale = spare = 闲暇 由于希腊思辩要求静观性思维,故需要一种在闲暇条件下的思考。一方面哲学家在当时都属于贵族,但为什么希腊贵族要以闲暇去思考呢?亚里士多德提出贵族的特征是高尚,而贵族的高尚生活恰恰体现于(1)战争(2)狩猎(3)哲学思考中。希腊人的文明恰恰表现在诸如几何学、天文学等方面构成了当时而言的科学体系,特别是形成了以学院、学园为中心的理论中心。第二讲 早期自然哲学家一、四派十家学说的本原学说 伊奥尼亚派:变化的一

爱利亚派:不变的一 毕达哥拉斯派:不变的多 元素派:变化的多

在古代希腊人那里,科学、知识、哲学是不分的。Espisteme(知识)= knowledge =science。早期希腊哲学就是知识的总汇,自然哲学家在当时又代表了早期科学家,如物理学和数学的角度来看待本原问题。数学:毕达哥拉斯学派 物理学:宏观宇宙学:伊奥尼亚派 微观结构学:元素派 逻辑学:爱利亚派

二、伊奥尼亚派:

伊奥尼来是一地名,是东西文明的交融点,这一地区出现了最早的哲学家。

1.泰勒斯:提出水是世界的本原。突破了神话的世界观。探讨自然的本原问题,强调观察思考,为早期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铺垫。泰勒斯对他自己的本原说进行了经验上的和理论上的论证。“水是万物的灵魂“,这里的灵魂就是万物能动的力量,他依据古动脉人的宇宙世界观的图式进行了宇宙世界观上的思辩式的论证。泰勒斯同时承认水的运动和变化转化。

泰勒斯以水为本原,主要强调万物之本来面目和运动变化的原因与力量就是水。2.阿那克西曼德:以“无定”(Indefinite)为本原。“无定”类似于中国《易经》中的“天地氤氲,万物化醇”。也类似于印度“五大”(地、水、火、风、空)中的“空”。他为了保证万物性质转化的逻辑上的可能性,故提出“无定”本原说。“无定”中包含了无尽的彼此对立的属性,经过分化才形成各自的特性,而万物之灭亡也就化归于“无定”。

3.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本原必有一定的形象和属性,认为“无定”的分化转化理论不圆满,同时也认为本原也不能像水那样具有有限性。故而他认为本原应当有一定属性同时又兼具无限性,提出了“气”本原说。

这一时期哲学传统中体现了强烈的批判精神,在探索趔问题上表现了极大的执着精神。

4,赫拉克利特: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伊奥尼来派的资料,尚有不少残篇传世。提出了“火”本原说,以火的剧烈性来论证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源。他提出“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又在一定分寸上熄灭。这种“一定分寸”即“逻各斯”(Logos)可以说开创了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源流。Logos相当于“道”,本义是话语。Logos : ①word;②reason理性③规律(客观的)。他以理性的客观规律来说明事物运动变化的始终。Logos体现了变化事物背后的规定性与不变性,还因为这种logos使事物处于变化中,使万物既是自身又不是自身,即是他物又不是他物,这样万物处在无尽的运动变化过程中。

三、爱利亚派

1,克塞诺芬尼:划清了哲学所探计的最根本的原则,与宗教崇拜的神的区别,开创了西方哲学学风传统。

2,巴门尼德:提出了本原“是者”(being)必须参照becoming。Being和becoming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巴门尼德从语言中指示的对象为Being,表征了一个最宽泛的指示一个最宽泛的对象范畴,有人把being译为“存在”,但存在只是being的一个属性方面。作为逻辑抽象的being超越了时空,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存在。Being代表了形式逻辑的成果,becoming则代表了辩证逻辑的成果。

巴门尼德还强调being是一种不变的一:①不生不来;②静止不动;③唯一性:是者的逻辑意义是不会有改变的。如A is B,C is D,尽管A不同于C,B也不同于D,但是这二句中的“is”反映的是者状态是唯一的,表述功能是一样的,表达了逻辑状态与逻辑原则的普遍性唯一性规范性。

巴门尼德是从逻辑和语言的角度推理这种“是者”,巴门尼德的观点与科学实证的思想相去甚远。逻辑与科学的关系是必然性与可能性、应然与实然的关系。特别是在科学尚未发展起来的时候,逻辑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必然性就是一切可能性的总和,是对一切可能性的穷尽)。而这种逻辑诞生就为成就一套科学的体系提供了可能性。巴门尼德就是最先将逻辑与物理相联系,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比巴门尼德和德谟克利特,在本源表达上是being和becoming的区别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区别,而西方哲学则是主要沿着being的道路前进宾。而相反地,中国哲学则比较强调“生”(becoming),同时,巴门尼德那里本原是being,是逻辑的考虑而这种“是者”是一切的可能性,特别是在现实性与可能性尚未分化明显时;being也作为一切现实性存在的。而对于nonbeing是代表了一切不可能性,是无法被思想的、无法被表达的。但是由于巴门尼德混同了物理与逻辑、现实与可能,也就在其学说的内部产生了混淆与矛盾。如:being到底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是时空内的,还是时空之外的?巴门尼德用逻辑的角度分析推理世界的本原,却不得不以物理学的观点来描述being作为本原的特征。这样就容易造成不一致的地方,总之,巴门尼德就是以逻辑的观点看待物理世界。

3,芝诺悖论: 论证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以归谬法来制造运动的悖论。多的悖论。这种归谬法即:A→非A 悖论之一:运动必须达到目的地→永远无法达到目的地 二:运动的快慢,快大于慢→快者追不上慢者 三:飞鸟之影,未尝动也

动者非静→动者实静 四:1→1/2

四、毕达哥拉斯学派: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 理由:1,数学的规定性要比物理规定性更加普遍

2,几何与数字的对应性,一切几何体都可以还原为数字。社会的现象与数学的数字相对应,可以归结为数字。

毕达哥拉斯之所以提出数本原说,也与其哲学观(哲学是追求和谐的学问)有关,而这种和谐主要是数字的和谐,这样音乐与哲学的作用是净化人的心灵。发现和谐,使毕达哥拉斯不仅作为一种哲学派别出现,同时也可以作为宗教的派别的身份的出现。

五、元素派

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多,从微观角度解释世界本原 1,“根” 四根说(恩培多克勒)爱、恨

2,“种” 种子说(阿那克萨戈拉)种子:可感性质的最小单元。

提出了心灵(nous)的概念(mind,心灵,intellect,理智)与万物相分离的纯粹的不可见的能动的东西。在他之前有灵魂(psycho-soul-灵魂)的概念,而这种灵魂并非是单纯精神世界的,而是泛指一切组成世界的能动力量。灵魂存在于万物的内部,与万物不可分割。

3,原子论 原子(atome)是充实而不可分割的,是通过推理得到的结论,更加看重常识经验。以空隙来理解运动,空隙就是虚空,他们又回归到了赫拉克利特的学问主题。遵循了科学的简单性原则,不到必要时不作过多的假设的。原子的性质取决于:①形状不同;②位置不同;③顺序不同。以原子在虚空中的无序的旋涡运动,以偶然的运动结果解释万物生成消亡的必然性。

第三讲 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

一、智者运动的兴趣与学术风气的转变

由自然转向人事。苏格拉底在研究自然之后,对自然哲学进行了批评、认为以研究自然来解决本原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时他也认为一切自然哲学家目的亦不明确。他认为智慧都是人事处理中所表现出的技能,而非为了智慧而智慧,走出了思辩哲学的范围。

智者指的是最早的一批教师,他们把智慧当作一种说话的艺术,智者表现为话语的风度优雅、举止有态,特别表现为雄辩,这也与雅典政治体制的需要有关系。故而在那个时期,修辞学、论辩术尤为风行。在这批老师中,苏格拉底传授知识时,从不像智者那样去收费。因为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所教授的并非智慧,他自己只是教青年人以同样的态度去追求智慧。而智者则以教授智慧为职业来挣钱,而学生也是以能胜讼为目的,这些人都是以智慧为炫耀的。这种态度与苏格拉底的态度大相径庭。普罗泰戈拉提出:①一切事物都有其相反的一面;②人是万物的尺度(以个人感觉为尺度)。体现了智者学术特点:①怀疑主义;②相对主义。这一时期的思想一方面针对于自然哲学家,另一方面针对于一切旧的习俗,动摇了旧思想,旧习俗,同时帮助了新思想的形成。但他们的这些思想对于哲学的发展而言却是有害的,失去了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的动力。

苏格拉底厌弃智者的诡辩和用来炫耀的智慧。在《柏拉图对话集》中的《申辩篇》中强调了哲学的精髓:①热爱智慧;②言行一致。苏格拉底坚信一个原则:“德行就是知识”,他坚信存在着确定的知识,而原则也不能怀疑。在这方面苏格拉底走出了智者的怀疑主义,这样,苏格拉底就在倡导一种知行一致的风气。一个人一旦认识到某一知识的好,就会必然地身体力行去实行的,这即是德行。苏格拉底又从另一方面提供论据,即:“无人有意做恶”。因此苏格拉底不太关心形而上学的问题而是关心道德问题,而且苏格拉底一生都没有著述留世,这与孔子十分相似。但他毕竟把知识与德行联系起来强调用理性却把握善。在方法上,苏格拉底认为有效的研究方法即交谈对话,苏格拉底把之比喻为“助产术”:①交谈:探计智慧的人恰恰是自己认为没有智慧,就如助产人自己不生产一样,只是帮助真理出现;②对话中的提问者必须有高超的判断力、帮助人进一步接近真理,就如助产人对于胎儿状况的判断一样;③对话中的回答者,不得不一再修订自己的学说,这是一件十分痛苦的,如同临产之苦痛。这样在对话中,可以使真理在人的心灵中逐渐地展现出来。因此,真理是无法传授的。苏格拉底的教学可贵之处在于:①教育人以一种方法,给人一种研究思路。②强调主体自己去认识真理,真理(aletheia)原意是“解蔽”,这与苏格拉底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真理之真理观有关。只要强调解蔽就可以了,这也是苏格科底反对自然哲学家向外部世界去寻求趔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认为真理就在于人的心灵之中,也正是由苏格拉底开始使哲学研究得以转向研究人的内心世界。第四讲 柏拉图哲学

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品格力量,以思想指导政治,以哲学反对智者的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追求真理的确定性,希望以之扭转和改变被智者带坏的国家政治,柏拉图借助神话、对话表现哲学思想,使哲学思想形象化。苏格拉底摆出“认识你自己”的原则,但却未能明确地解说:为什么真理会存在于心灵当中呢?为什么在心灵中会存在普遍的真理呢?柏拉图则为真理寻找到了一个外在的存在依据,众多的心灵对应于同一现实或事物,这是一种理念的存在,理念即Idea或Form,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伟大成果。柏拉图对于理念世界的论证,源于“同类相知”理论,即“相似的能力认识相似的对象”,如以理智(intellect)去认识理念对象(intelligible);感觉(sensation)认识感性对象(sensible)。柏拉图承认感性世界正如赫拉克利特所看到的那样,是充满了运动变化,在可感对象中充满了becoming的状态,而对这引起可感对象的见解即是意见。而在理智世界中所看到的真理与理性是确定不变、永恒存在的,这些可知对象充满了being的状态,对于这引起可知对象的见解即是知识。但柏拉图并不完全否定意见的价值,在传统的是、非的“两分法”的基础上,柏拉图则发展出了是、非各半的中间状态,即产生了“三分法”。

洞穴的比喻

苏格拉底提出讨论的“谈话”的方法,但没有说明这种方法能够生效的原因,即缺少方法论的依据,柏拉图则为这种方法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持,以灵魂的学说来支持这种方法。

苏格拉底认为“善就是知识”,而柏拉图则采用了德性三分法:智慧、勇敢、欲望,以三种德行对应于三种不同的社会阶层,智慧、勇敢后来成为西方社会中“四主德”的两个。

第五讲 亚里士多德哲学

亚的体系包括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和艺术。理论体系包括第一哲学、数学、物理学。实践体系包括政治与伦理学。艺术节,主要是语言艺术,包括修辞学和诗学。柏拉图以数学几何的方法、文学的气质去构建自己的体系,而亚则以逻辑学的方法、思辩的气质构建自己的体系。

一、物理学

“自然”万物运动的原因,结合了运动与本原的两个方面,以质料、形式、缺乏为本原构造运动,“以一种已有的形式问一种应该有但尚未实现(缺乏)的转化,涵盖了数量、形式、移动等运动方式,表达了“现实”与“潜能”的关系,因此“现实”与“潜能”是物质运动的两大本质。而在运动因素与原因上,亚又提出“四因说”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目的因是亚在前人基础上的创新,即“缺乏”是实现潜在的趋势,强调了万物内在本质上的特征,是与“必然性”联系在一起的。在讨论位移问题时,亚提出了“位置”的概念(万物的界限),这样空间要领在亚那里就没有关系了,将“空间”特征的“位置”概念溶入了万物本身是万物的一部分属性,这样“虚空”的概念在亚那里就没有意义了。位移反映了万物之间位置的侵占性,而且也就必然地走出圆周运动的概念,才可以填补万物原来的位置。同时又以“自然位置”来解释万物位置上下、轻重特征,同时以圆周运动和直线运动分别为完善的运动和完善的运动。

二、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本义是“物理学之后”。其含义包括两大方面:一是由讲课先后顺序,二是按照深浅程度。亚提出了世界本原的“是者”概念,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可以由逻辑学与物理学两种途径来理解。亚反对辩证法,提倡是者的逻辑学意义,特别是直接判断的作用。以一个实体和九种属性构成了十个范畴,而“是者”的核心属性就是“实体”,指代的是万物本身,这是万物本身最源初的状态,也可以说“实体”就是“个体”,是一种“实指概念”。是者的表达方法:①S是P(属性)②S is S。

There is S.③S是df(定义)

df是S。这不同于“S是P”,因为不可以将P与S互换位置。P(属性)是依附于主词S,因此实体又是形式。

在物理学角度,以质料与形式的角度去理解运动的实体,运动的物体即是实体,而实体亦有等级,质料成份越少,形式成份越多,实体层次越高;反之,实体层次越低。低级实体的形式是上一级实体的质料,实体大致分为:①运动的可朽的;②运动的不朽的(天界);③不运动的不朽的(第一推动者),在终点是纯形式的实体,即第一推动,它是以精神的力量(思想的思想)推动世界的运动,这也是神的概念(①纯形式;②思想的思想;③第一推动者),这也是最高的统摄原则。

形而上学是对两条路线的延续,一条是物理学,一条是逻辑学。如对“是者”的探讨,“是者”并非是一种纯粹的逻辑的概念,但以逻辑、语言的角度对“是者”的理解是较易为人所接受的,“是”(being)代表了印欧语系的语言逻辑,而赫拉克利特的逻辑反映了“becoming”式的辩证性思维,而巴门尼德则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探讨的,但他并非自学地从逻辑角度探讨的。他作了一个大前提:每个词都与一个具体的意义相对应的,或者说,词必是有意义的。而柏拉图则总结赫、巴二人学说,以分有说,使万物包含了两个对立的矛盾一对理念,调节了二人的冲突。而亚里士多德则建立了逻辑学的构架,总结了“是”be的三种含义:①判断之联词;②指称主词自身;③定义的联系与对应。由此出发,亚里士多德则总结实体的三大概念属性,特别是“是”的第②种含义是体现了“存在”的概念;而第③种含义中则体现了“本质”的概念。由此,西方哲学中的“存在”与“本质”的概念就出现了。而“是”(be)之有意义在于它与万物相对应。这样,亚之功绩在于开创了一个哲学的新时代,指明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即“是者”(存在与本质),同时也限定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哲学研究的方法――逻辑学,这样,在形而上学体系中,直到黑格尔之前,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形式逻辑为主,而至黑格尔才把辩证法引入形而上学的体系,在划分了知识体系的等级中,也造成了本质探究中的等级,至高者为“神”,与之对应的最高知识即“神学”。

三、灵魂学说

该学说包括了两大分支:①作为自然哲学(物理学)的一大分支;②作为认识论。在物理学中,亚作了等级的分类:无机物→植物→动物→人。而无机物与。。。(少一页)的德性”,也排斥“不德性的快乐”

当然亚更强调“德性”,认为快乐主要还是与外部条件的关系更密切一些,而德性所代表的是以实践的理性去达到至善的幸福,这里涉及到了人的思想与选择的层面,这样德性又与理性观联系在一起了。

而中道观,这里讲的另一种理性的标准,以“过”为主动的恶,以“不及”为被动的恶,而只有中道才代表了“至善”的标准,也可以说是实践理性的标准。

五、政治学

“人在本质上是政治的动物”。认为人追求至善必须是在一个团体当中实现,故必须有政治。对政体的评价也应用了中道思想,把政治学视为伦理学的延伸。

第六讲

伦理化的哲学向伦理化的宗教之转变 一,伊壁鸠鲁派,快乐主义

人生的三大障碍:①命运;②对神的畏惧;③对死亡的恐惧。对命运的理解:以原子论作规定性的解说,原子的偏移与碰撞。对神的理解:把神作为原子的运动

对死亡的理解:未死亡时死未来,死若至时自己岂能知

二、斯多亚派,强化了命运观,以“LOGOS”解释命定论。强调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命运及一切义务。不动心。

三、怀疑派

强调不动心而获得幸福,以怀疑的理性对待独断的理性,从思辩的角度谁了感性、理性都不能理解和掌握真理。

四、新柏拉图主义

太一 →(流溢)→ 理智 →(流溢)→ 灵魂 →(流溢)→ 肉体(灵魂的质料)

善 ←(上升)← 理智 ←(上升)← 自我 ←(上升)← 肉体(恶)

五、总结

以理性构造了伦理学的体系和框架。但以上四派混淆了人的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但以上四派对于少数人而方是清淡之资,但对于多数人而言是虚伪之说教。

六、基督教哲学:强调实践、实践哲学以及实践结果。在长期的碰撞冲突中,基督教哲学取代了古希腊哲学。尽管从外部条件与内容差别上看,两种文化之成败系于基频教之尚于伦理,恰可满足时人的道德追求和实践需要,基督之“爱”的戒律,爱人爱神之真,这种爱超脱了血缘关系。爱是爱那些弱小者,以最慈于弱者之法去理解人与人的伦理实践。第七讲 中世纪哲学

中世纪神学连结了古希腊哲学与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的两大时期,中世纪神学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哲学的理论与方法,同时开创了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的风格和先河,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所看到的古希腊哲学往往是基督化了的古希腊哲学。本讲以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为立足点。

中世纪哲学中的“中世纪”并非世界史上的概念,而是思想文化史上的概念,围绕基督教历史的产生、发展、衰落的历程,讲解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基督教哲学兴趣于公元1世纪,衰落于文艺复兴时期。当今,新托马斯主义者对“基础教哲学”的概念提出质疑,而法国的巴黎学派则坚持这一概念的合理性,争论的焦点在于基督教继承古希腊传统的问题。

中世纪的哲学传统有三:(1)信仰主义,(2)理性主义,(3)理性辩护主义。都在坚持宗教信仰时,对理性的地位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三者在历史上有过三次大规模的争论,深刻地影响了基督神学的传统。早期以教父哲学为特征,理性辩护之代表为物为奥古斯丁,信仰主义之代表为德尔图良。理性主义当时不占主流,被斥为异端。而以奥古斯丁的学说为权威,反映了古希腊逻辑证明与宗教信仰之间的融合。经院哲学的产生也是受到了以上三种立场争论较量之结果,而逻辑辩证法是否能够应用于神学体系。信仰主义坚决反对将辩证法应用于神学。而理性主义代表人物阿伯拉尔(Ablard)主张反辩证法作为判别信仰真假的标准,并开创了经院哲学的基本方法。理性辩护派仍在坚持信仰的同时使用辩证法。经院哲学的高峰是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这一时期信仰主义以Bonaventuras为代表反对亚里士多德哲学,而接受奥古斯丁的立场。理性主义代表为阿维森那派。

中世纪哲学可以用数字来表示为“1331”:1,指一个重要、首要的问题,是指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3,指围绕这一问题产生的三个派别:信仰主义、理性主义、理性辩护主义。3,指三派论争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父哲学阶段;第二阶段,12世纪经院哲学的早期,以安瑟尔谟为代表;第三阶段,托马斯?阿奎那。1,指中世纪哲学都关注的问题,对上帝的存在的证明。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笔记 第一章 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一、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 用美国哲学史家梯利的观点来讲:

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希腊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3、希腊哲学提供了人类思想从神话式的原始形式演进到复杂多样的体系的一个最好的例证。

当然它这种地位是与希腊哲学处于哲学的素朴阶段联系在一起的,应在历史中理解它的地位。

二、希腊哲学的产生问题

(一)从外部条件来讲:

1、以人类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为条件。

2、东方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

(二)但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是希腊哲学产生的内在原因起主要作用。

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有助于激发智慧和意志,开 阔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眼界,活跃批评和思索的精神。

2、政治制度的特性有助于理性的发现。

(三)古希腊神话中的哲理是古希腊哲学重要的思想渊源。

从古希腊神话的特征中可见到神话中的哲理特征。克塞诺芬尼:“凡人们幻想着神是诞生出来的,穿着衣服,并且有着凡人一样的音容相貌。”

三、希腊哲学的特点

(一)希腊哲学研究的问题由外在的自然向内在的人类本身转移的特点。

表现为自然哲学到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的发展,最后形成亚里士多德的综合哲学体系。

(二)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

1、静观:

2、辩证:

3、演绎:

4、理智:

5、实践:

四、希腊哲学的重要范畴

1、自然:

2、本原:

3、基质(始基):

4、存在(是者):

5、理性(逻各斯):

6、灵魂(心灵):

7、原子:

8、宇宙:

9、神:

对希腊哲学中的范畴的含义的理解,尤其要根据其在文中的关系来进行理解。思考题

1、解释古希腊自然哲学的范畴:自然、本原、基质(始基)。

2、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是什么?

3、分析希腊哲学的产生原因。第二章 早期自然哲学

包括:

(一)认为本原是一且变化的:伊奥尼亚派(包括米利都派和赫拉克利特)

(二)认为本原是多且不变的:毕达哥拉斯派

(三)认为本原是一且不变的:爱利亚派

(四)认为本原是多且变化的:元素派和原子论者

一、米利都派

(一)泰利斯(Thales、鼎盛年为公元前585/584年)哲学观点:

1、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本原论)

2、认为万物都充满着神灵。(物活论)

(二)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鼎盛年为公元前570年)哲学观点:

1、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无限者)。

2、认为万物的生成是的“无定”分化,万物的消亡则是万物归复于“无定”。

3、认为事物的生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事物的消亡。他把这叫做“补偿原则”,这也意味着他第一次明确的表达了运动必然性和原因的观念。

(三)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鼎盛年为公元前546/545年)哲学观点:

1、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

2、认为气有冷和热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万物就是根据这两种运动由气转化而成。

以上米利都派三个代表人物的哲学观点的联系:

从他们的各自观点看,他们都认为万物产生于一个本原,或者说万物可用一个原因来说明,而且都承认万物的运动变化。但是,在对本原进行说明和规定上,在对本原与万物之间的生成与被生成的关系的说明上,他们之间存在着差别,而且这种差别体现了对一与多的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扩大和丰富。

二、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鼎盛年为公元前504-501年)

他的哲学观点要比米利都派更丰富,尤其是在关于运动和变化问题的认识上。

(一)火本原说

包括2个方面的意思:

1、从外在形态来看,火是万物的本原,万物是火转化而成。

2、从内在本性来看,万物与火一样,有着同样永恒不变的原则。

(二)逻各斯学说

1、逻各斯的含义:

2、认为逻各斯在“火”中是直接表现的,但在其他万物中则是内在的,要靠理性才能发现它。

(三)生成辩证法

1、向对立面转化的关系。

2、对立和谐的关系。

3、对立也是同一的关系。

4、对立是相对的关系。

三、毕达哥拉斯派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鼎盛年为公元前532/531年)主要是“数本原说”。

(一)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是数的规定性。

(二)认为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位。爱利亚派 爱利亚派产生于意大利南部的“爱利亚”城,流行于公元前6世纪与公元前5世纪之间,实际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巴门尼德,其他代表人物有克塞诺芬尼、芝诺。

(一)克塞诺芬尼(Xenophanes、鼎盛年为公元前540年)他的理论表现为一种“神学”,主张“一神论”,反对多神论。

他的神学观点的哲学意义在于他讲的“神”所具有的唯一性、绝对性、普遍性和不变性,具有对世界的根本和最高存在原则的规定性质,这一点是后来爱利亚派的哲学中心思想。

另外,他讲的“神”只有靠抽象思维才能领会和把握,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哲学范畴的意义。

(二)巴门尼德(Parmenides、鼎盛年为公元前500年)

他的哲学不仅仅代表了希腊早期自然哲学里的一派观点,而且他对自己的哲学观点的论证是思辨的,即通过分析概念的逻辑关系来得出结论,证明观点,他的思想的思辨性和论辩性具有早期自然哲学的最高水平,对后来哲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他的主要哲学观点:

1、提出“是者”(存在)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它最具对世界的概括性和统一性。

2、认为对“是者”的认识有如下两点是重要的:

(1)“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不是的东西必定不是”(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它不可能存在。)。(2)“能够被说和被想的与是者是同一个东西”(能被思维者和被存在者是同一的)。因此他反对认为“是者既是又不是”这样的看法。

3、他认为“是者”有如下的性质,并进行论证:(1)不生不灭。(2)连续性。(3)完满性。

在他看来,这三个性质与用感官把握的世界的性质是相反的。

4、与他的“是者”论一致,他区分了“真理”和“意见”两种认识对象以及相对应的两种认识能力。

巴门尼德的哲学思想的意义:(1)他用“是者(存在)”这个从具体感性事物中经人们头脑反映出来的事物的共性,作为世界的本质或本原,这是人类认识的一种进步,表现了从个别向一般的进步,体现了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巴门尼德的哲学思想的意义:(1)他用“是者(存在)”这个从具体感性事物中经人们头脑反映出来的事物的共性,作为世界的本质或本原,这是人类认识的一种进步,表现了从个别向一般的进步,体现了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2)他在哲学上提出了“存在”和“非存在”、本体和现象、真理和意见、一和多、永恒和生灭、运动和静止、可分和不可分、连续与间断等对立概念和现象,蕴含着辩证法的因素,给后人提供了可探索的一系列问题。

(3)他在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提出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的观点。(4)他在哲学史上开了逻辑论证方法的先河。

(三)芝诺(Zenon、鼎盛年为公元前468年)

他以提出否定运动的论证而著名,而且使用的是反证法,亚里士多德因此推他为辩证法的创始人。

芝诺否定运动可能的4个论证:(1)“二分法”:

(2)“阿基里和乌龟赛跑”:(3)“飞矢不动”:

(4)“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 芝诺还有否认存在是多的思想。芝诺论证的意义:

(1)就他的论证本身而言,他向人们提出了连续和间断、无限和有限、整体和部分的矛盾,深化了早期自然哲学家关于一和多、不变和变之间关系的讨论。(2)他的论证揭示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矛盾方面。

五、元素派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划分,“元素派”指在希腊早期自然哲学中那些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组成事物的不可分割的物理单元的哲学家。主要包括主张“四根说”的恩培多克勒、主张“种子说”的阿那克萨戈拉以及原子论者(单独介绍)。

(一)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Empedocles、约公元前495—前435年)

1、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

2、认为万物的生成和消灭是无休止的循环运动,四根在运动中是不生不灭的。“从多中生一”和“从一中生多”。

3、认为四根的组合和分离不是其自身的能力,有另外的力量造成,它们是“爱”和“恨”两种力。四根实际上变成了六根,而且“爱”和“恨”被赋予了道德和审美的价值。

4、在他的四根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认识是“同类相知”的理论。

同类相知:由于人和外部事物都有着同样的本原,当构成人的根和构成事物的同类的根相接触时(叫“流射”),人体感官就会产生感觉。思想则是“流射”顺利的、全面的、清晰的感觉。

(二)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说”

(Anaxagoras、约公元前500—前428年)

1、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对于“种子”他认为它们在数量上无限多,在体积上非常细微,在种类上与可感性质相同。

2、他也认为种子本身没有致使种子结合和分离的力量,产生万物的能动力量在元素之外,叫做“心灵”。他并且第一个把“心灵”理解为独立的、纯粹的精神力量。

3、与恩培多克勒不同的是,他提出认识是“异类相知”的理论。异类相知:指认识是由事物的相反性质所造成的相反活动。

认为可感性质包含着性质对立的不同种类的种子,在数量上占优势的那一类种子决定了这一可感性质,但可感事物中还包含着少量由其他类种子构成的感觉不到的性质,正是这些感觉不到的性质使得那个可感事物的性质被感觉。

五、原子论

原子论也是元素论,不过它比其他元素论要简单得多,使得其在说明世界时更简单明了。创始人是留基波,典型的原子论者是留基波的学生德谟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Democritus、鼎盛年为公元前435年)

(一)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即绝对的充实,指最后不可分的物质微粒。

“虚空”:即不充实,指空的空间,它对于原子的存在而言是非存在,但它是原子的活动场所,因此它同原子一样实在。

(二)他认为原子的性质有:

1、原子本身是不生不灭的,原子的结合使万物产生,物也因原子的分离而消失。

2、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但在性质上没有差别,是相同的,仅在形状、体积和位置排列上有差异。

3、原子处在漩涡运动之中,漩涡运动就是事物生成的必然性。这时物质自动的思想,排斥了元素派用外在因素来说明运动的缺陷。

(三)认为心灵和灵魂实际上是精细的球形原子。

(四)在关于人的认识问题上提出了影像论和约定论。

1、影像论(流射说):认为感觉是可感对象中的印象流射在人的感官上所造成的印象。

2、约定论:认为对于象声音、颜色、味道等的感觉,不是依事物的本性生成,而是人为造就也就就是约定的。

德谟克利特还有根据原子论而发挥的伦理思想。思考题

1、伊奥尼亚派关于世界的本原的各种说法。

2、解释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

3、赫拉克利特的素朴辩证法观点。

4、毕达哥拉斯派的“数本原”观点。

5、巴门尼德的哲学思想的意义。

6、恩培多克勒的“四根”是什么?

7、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主要观点。

第三章 智者运动与苏格拉底

一、智者运动

(一)智者和智者运动

1、智者:

(1)“智者”原义:有智慧的人。

(2)“智者”在此所指:即“职业教师”,专门指那些以传授智慧为职业、并在公众事业中有所成就的人。而“智慧”主要指演说和辩论的技巧。

2、智者运动:由智者的思想及影响所形成的反传统潮流,既有启蒙的意义,同时也对文明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二)智者运动的原因

1、为适应人们对社会时尚的追求。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们的追求目标。

2、为适应希腊尤其雅典的民主政治的需要。高超的论辩和演说能力是在民主政治的竞争中成功的条件。

(三)智者在社会政治批判上的两种学说

1、“自然说”:

该学说在讨论人事问题时,认为应按照人自己的本性来决定自己的命运,不应受外在法律和习俗的约束。在智者看来,法律和习俗等不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至于对人的本性(即“自然”)是什么,存在不同的看法。比如有“弱肉强食说”(斯拉西马库)、“天生平等说”(希庇阿斯)等。

2、“约定说”:

“约定”指非自然的社会属性,该所强调人和动物、社会和自然物的区分,主张用社会力量约束和改善人的本性。对于人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智者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提出是民主制度的,有的提出是法制的,有的提出是德治的。

3、“自然说”和“约定说”是智者对人共同生活的性质的不同看法,但是,它们都是在对传统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世袭观念的批判中形成的。

4、智者批判精神的原则: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我想是真的,就是真的;我相信是正确的,就是正确的。”

(四)智者中的有代表性的哲学观点

1、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约公元前490—421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1)命题的本义:应把它放在智者运动的背景中来理解。它是表达一种感觉主义认识论的命题,用柏拉图对它的理解来讲,意思指“事物就是对我显现的那个样子”(叔本华:世界是我的表象)。

(2)命题被后人赋予的各种含义:成为表达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主观主义、唯我主义、个人主义等的命题。

2、高尔吉亚(Gorgias、约公元前480—370年)的三个命题.(1)无物存在。

(2)如果有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

(3)即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

这是极端夸大认识的相对性,从而否定认识的绝对性,直至否定认识、否定认识对象本身的观点。

(五)智者运动的意义

1、智者运动的消极影响:对文明的极大破坏性,对哲学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哲学自掘坟墓”。

2、智者运动的积极意义:是创新的必要环节。

它激发了人们的思想,要求哲学、宗教、习俗、道德以及建立在他们之上的制度来辨明自己的合理性。

(1)智者否认认识的可能性,那就使人有必要说明能够认识的道理,迫使哲学寻求认识的标准。

(2)智者抨击传统道德,迫使道德反对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来保卫自己,找出是非的合理原则。

(3)智者抨击传统的宗教信仰,迫使思想家认为有必要提出更圆满和更纯粹的神的观念。

(4)智者批评国家和国家的法,必然引起有关国家的哲学理论的发展,必须把这种理论建立在比较可靠的基础上,必须追溯到根本的原理。

二、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399年)

“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的观念和理想统治西方文明达两千年之久,而且继续影响今天的思想。” 苏格拉底的德性。

(一)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的命题

1、命题提出与智者运动的关系。

2、命题的含义。

3、命题的意义。

(1)重新激发对真理的追求。

(2)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

(二)苏格拉底的“德性就是知识”的命题

1、命题的含义。

认为人的德性是指过好生活或作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的技艺,而这种技艺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和做到的,所以说德性就是知识。

2、命题的意义。

具有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教育意义。

(三)苏格拉底方法

1、认为获得知识要有正当的方法。

2、苏格拉底方法的前提是“知道自己无知”。

3、苏格拉底方法———“助产术”(1)概念定义方法之一:归纳法。(2)概念定义方法之二:演绎法。(3)形式:对话和问答。

方法一实例:苏格拉底让欧提德穆斯学习到“正值”的含义。方法二实例:苏格拉底给“好公民”寻找定义。思考题

1、解释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2、解释苏格拉底的“德性就是知识”。

第四章 柏拉图哲学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347年)关于柏拉图的著作的鉴别与分类:

柏拉图综合了以前哪些哲学家的主要思想:

(1)智者派:认为不可能有(关于现象的)知识。(2)苏格拉底:认为真知永远是关于概念的知识。(3)赫拉克利特:认为(现象)世界经常变化。

(4)爱利亚派:认为(理念)世界是不变的;认为存在是一。(5)原子论者:认为存在是多。

(6)阿那克萨哥拉:认为精神统治宇宙,而精神同物质有区别。其中苏格拉底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是对苏格拉底的思想原则的发展。柏拉图哲学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基础和中心理论——“理念”论

(一)“理念”的含义:

它源于“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的含义,引申为理智的对象(英文Idea)。它在柏拉图的使用中具有两种意思:

1、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

2、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普遍真相。

(二)“理念”的特征:

1、本原性。它是万物的本原。

2、超感性。它只能为理智所把握。

3、不变性和永恒性。

4、绝对性。它是绝对的、纯粹的、完全的存在。

5、客观性。它客观地存在着,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想象。

6、真实性。它是唯一真实的。

7、完善性和目的性。最高的“理念”是“善”,而“善”是理念的追求目的。

8、单一性和多数性。它一方面是同类事物的同一理念,另一方面它对不同类型的事物是不同的。

9、等级性。众多的理念不是杂乱的,而是有等级的。

(三)关于“理念”与具体个别事物的关系的学说

柏拉图设立“理念”本来就有用它来说明可感事物的目的,“理念”对于个别事物来说,是本原、是原因、是根据,总之是先有理念,后有个别事物。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柏拉图提出了“分有”说和“摹仿”说。

1、“分有”说

(1)“分有”说的基本思想:

“分有”原义指“具有一部分”的意思,柏拉图用它说明存在的每一个事物是因为该事物有其所在的类型而得以存在。“一个东西之所以能够存在,只是由于„分有‟它所„分有‟的那个实体,别无其他办法”。个别事物与理念的关系就是„分有‟与„被分有‟的关系。“一件东西之所以美,是由于美本身出现在它上面,或者为它所分有”。

“分有”的结果是个别事物的存在有了根据,但是分有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与被分有的理念型相相似。

(2)晚年柏拉图因“分有”说在说明理念与具体事物的关系时遇到困难,对“分有”的意义进行了限制和修正。

认为分有不适用于全部的可感事物。认为分有不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认为分有不是被思想所把握的概念与概念的关系。认为分有不等于个体之间的相似关系。

认为分有不是认识者与认识对象之间的“摹仿”关系。

2、“摹仿”说

认为理念是可感事物的原型,个别事物是摹仿原型的复制品。由于柏拉图把从最高的理念到具体事物的关系划分成四个层次,即神圣的原型、神圣的摹仿物、人工的原型和人工的摹仿物,所以最后把可感世界都看成是造物主摹仿理念世界的原型而创造出来的。

二、柏拉图的知识论

(二)两个领域、两种认识的区分和对比。

1、可知领域:理智领域、知识领域。对象:是者的理念世界。主体:自由人。

比喻:太阳、洞外的东西等。

知识形式:(1)数学:低级的知识。(2)理性知识:纯粹的知识。即哲学。

2、可感领域:非知识领域、意见领域

对象:可感事物、既不是是者又不是非是者。主体:囚徒。

比喻:影像、雕像等。

知识形式:(1)幻想:个人的想象和印象。(2)信念:关于可感事物的共同知觉。

三、柏拉图的灵魂学说

柏拉图的灵魂学说是他的理念论应用于分析人的结果,也是他的理念论的延伸,包含了认识论思想等。

(一)对灵魂作三重区分。

1、认为人的灵魂包括了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

理性:灵魂的最高原则、是不朽的、与理念相通,是灵魂的本性。激情:理性的天然同盟、是合乎理性的情感。欲望:指肉体欲望、既可服从理性也可背离理性。

2、认为灵魂的各部分与各种德性相对应,而且是政治等级关系的基础。理性——智慧。激情——勇敢。欲望——节制。

(二)灵魂回忆说

1、认为学习就是回忆。

根据是灵魂是堕落的理念、不纯粹的理念。

2、认为学习是“练习死亡”。回忆是净化灵魂的过程。

四、柏拉图的政治学

柏拉图的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国家制度学说。

(一)社会分工学说

1、依据:

(1)每个人的德性:

(2)神创造每个人时的材料:

2、社会的三个阶层:

(1)生产者阶层。人数最多、德性为节制。(2)武士阶层。德性为勇敢。

(3)政治统治者阶层:人数最少、德性为智慧(哲学王)。

(二)理想国的各种主张

1、武士和统治者的教育和培养。

2、每个人只做适合他的本性的事情即正义。思 考 题

1、柏拉图的“理念”的含义和特征。

2、柏拉图 “分有”说的基本思想。

3、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的观点

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哲学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322年):柏拉图的学生和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一个对西方文明奠定了广泛基础的而同时对西方文明的继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理论障碍的人。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哲学体系):

1、理论科学:

(1)形而上学(第一哲学)(2)数学和物理学(3)逻辑学

2、实践科学:

(1)伦理学(2)政治学

3、艺术:

亚里士多德哲学主要内容

一、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

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三、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认识论)

四、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科学(伦理学和政治学)

一、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自然哲学

(一)“物理学”的含义:

物理学是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即自然哲学(所有学科都属于哲学)。“自然”:指自然物的本性,即它们运动变化的原因和依照的原则。因此“物理学”是研究运动着的事物之中的形式和状态的。

(二)论运动:

1、对运动的表述:

(1)认为一事物的运动就是在不变载体的基础上从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的变化。因此一个运动要成立也就必须有三个要素:形式、缺乏和质料,称之为“运动三本原”。(2)认为运动是“潜在的现实化”,即潜在向现实的转化。①说明事物内部就是实现自身目的的能力。②这种转化是不断进行的,因此运动有连续性。③潜在的现实化是相对的,因此运动是绝对的。④质料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变。

2、对事物运动的原因的解说——“四因”说 为什么“运动”?认为有四个原因:(1)质料因:

(2)形式因:运动的特定方式。

(3)动力因:运动的推动者或作用者。(4)目的因:运动目标的理由。

认为四个原因可归结为两个原因:质料因和形式因。认为形式因高于质料因。

认为对于运动是潜在的现实化来讲,潜在就是质料,现实就是形式。

3、论位移运动:(1)对运动的分类: ①性质的。②数量的。

③位置的,即位移运动。

(2)认为位移运动最基本最重要,所以着重分析。

①认为移动只是在一事物受到外力的推动,被迫离开自然位置,进入另一事物的位置才发生。

②推论宇宙整体的位置是球体。③推论宇宙没有虚空。④推论存在“第一推动者”。

(三)目的论

1、认为自然也是有目的的活动。

2、认为目的性也就是必然性。

(四)论时间

1、给时间定义:

时间为“依先后而定的运动的数目”。

2、认为时间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是无限的。

(五)论空间

1、认为空间(体积)是有限的,不能无限大。

2、认为地球与其他天体在构成元素、位置、运动方式上有区别,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一)“形而上学”的含义:

从学科位置上讲是“物理学之后”的学科。从内涵上讲,它是“一门研究是者自身以及出于它的本性的属性的科学。”认为“是者”范围最广、地位最高。在他看来,形而上学研究的东西是超越任何其他学科的,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只是“是者”的某个部分或性质。从他所讲的“是者”的意义来看,形而上学就是要把握最抽象、最普遍的知识。

(二)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

尽管亚里士多德认为以前的哲学没有达到形而上学,但是我们看到他仍然与以前的哲学家有着同样的追求,一样想解决世界的本原问题、本质问题,不同的只是结果而已,这也是他为什么要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的批判的目的是否定柏拉图用理念来作为事物的本原、原因,同时也表达了他关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的思想。

1、认为理念是无用的设定。

(1)在他看来,柏拉图的理念论没有达到解释个别事物具有共同本质或普遍性质的原因的目的,而且也不符合第一哲学应宁简勿繁的原则主张。

(2)在他看来,柏拉图的理念是与个别事物分离开的,在许多问题上对个别事物不能予以满意的说明:

理念自身不变不动,何以解释个别事物的运动变化;理念与可感事物相分离,何以能够解释可感的性质;理念是与个体不同的存在,何以解释个体对它们的依存。

2、认为设立分离的理念的理由是难以成立的。

他证明了认识内容和认识对象没有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

3、在他看来设定两种认识对象相分离,还会造成“第三者”的逻辑悖缪。在他看来,无止境地设定“第三者”在逻辑上是不能的。

(三)形而上学的内容——实体说

1、“是者”的实体意义的逻辑分析依据:

据亚里士多德自己认为,他的实体说的提出,依据之一是对“是”的逻辑功能的分析结果。

对揭示“是者”的实体意义具有重要作用的“是”的逻辑功能:。(1)作为判断的联结词的功能。它起到了区分实体与属性的作用。(2)指称主词自身的功能。它起到了揭示第一实体的作用。

(3)表示被定义的概念与定义的等同的功能。它起到了揭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作用

2、“是者”的实体意义:(1)“实体”的含义:

他认为:“实体在最真实、最原初和最确切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表述,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也就是说实体是独立存在的,是不依赖其他东西而存在的。或者说实体就是自己存在,自己说明自己。

他因此把不是实体的存在叫做“属性”。属性就是依附于实体的存在。他认为实体比属性“在定义上、认识顺序上、时间上都在先。”他还列出了九个属于实体的属性的范畴:数量、性质、关系、位置、时间、状态、活动、受动。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含义的确认就是对世界本原的存在的确认。

(2)认为个别事物是第一实体,种和属是第二实体,但有时也认为本质或形式也是第一实体。

这说明了他把个别事物看作是最具实在性的,承认个别事物的存在,认为种和属寓于个别事物之中。但也表现了他的思想的矛盾和混乱。

(3)认为现实意义上的实体是一个等级系列,根据形式与质料、实在与潜在所占比重,具体实体被分为由下到上的等级。(4)认为最高的实体是“神”。

三、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认识论)

(一)“灵魂”的含义:

认为“灵魂”是“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形体的形式”。他说明了灵魂只存在于有生命的事物之中,灵魂与身体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灵魂在身体内部推动生命活动,是身体生灭和运动的原因。

(二)区分灵魂的功能和类别:

认为灵魂分成三大类,每一类的功能不一样,具有由低级到高级的排列关系,高级的灵魂包含着较低级的灵魂。

(三)论灵魂的感觉活动。

1、对感觉的划分和设想通觉。

2、把感觉灵魂比作“腊块”,感觉比作在腊块上印章。

3、强调感觉接受的是可感形式,而不是可感事物。“感觉从一般和全部意义上来说,应被理解为一种撇开质料而接受可感形式的能力”。他认为可感形式既不是可感事物本身,又不是可感事物的本质,不是定义所表达的形式,而是事物的印象。

(四)论灵魂的理性认识。

1、认为理性灵魂是人类灵魂所特有的灵魂,是最高级的灵魂。

2、认为理智是一种主动的能力。

3、认为理智的对象是可知形式。

认为可知形式是从可感形式中抽象出来的。

四、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科学(伦理学和政治学)

(一)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

1、认为伦理学是研究个人的善的实践科学,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政治科学。

2、认为最高的善是幸福。

认为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是自然倾向,是一切目的的目的。认为幸福的本质是德性,幸福的外在条件是快乐。

他的观点具有修正苏格拉底的“德性就是知识”的观点的目的。

3、认为有意行为才有善恶之分,无意行为没有道德属性。

4、认为道德行为的实现依赖于“实践智慧”。

5、论“中道”:

(1)认为实践智慧选择德性的标准是“中道”。

(2)认为“中道”是相对于人的情感和行为而言的适中,适中的德性就是善,是相对于两个邪恶的极端而言的“中道”。(3)认为各种邪恶情感和行为没有“中道”。

(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1、论国家:

(1)认为国家是家庭和村落的延续,但又认为它在本性上先于其他一切社会组织形式。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2)认为个人只有在公共政治生活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德性,达到最高的幸福。

(3)论述了国家的功能。

2、论政体:

(1)对政体进行区分:

认为在理论上是好的政体:君主制、贵族制、立宪制。认为在理论上是不好的政体:暴君制、寡头制、民族制。(2)认为现实中最好的政体是立宪制,是“中道”的政体。思 考 题

1、亚里士多德的“四因”是什么?

2、解释亚里士多德的“实体”、“中道”范畴。

3、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的观点。

4、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的功能和类别的观点。

第六章 晚期希腊哲学

晚期希腊哲学:1)从时间上讲,指从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逝世到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关闭雅典所有学园这段时期,在大希腊和罗马流传的哲学,也叫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的哲学。

2)从包括的哲学学派讲,指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怀疑派、新柏拉图主义以及以柏拉图追随者组成的学园派和以亚里士多德追随者组成的逍遥派等的哲学。3)从哲学特征讲:

1、它是逐渐衰落的希腊哲学。

2、它具有明显的伦理化的倾向,即以伦理学为核心或归宿,哲学的主要目标不再是追求智慧,而是追求幸福。与此同时,哲学也变得追求实用。

一、伊壁鸠鲁派哲学

该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为伊壁鸠鲁(Epicurus、公元前342——270年),也叫“花园派”。

(一)原子论思想

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观与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观一脉相承,属于原子论。但是,伊壁鸠鲁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进行了发展:(1)在原子的性质中加入了“重量”性质。(2)认为原子的下落运动会产生偏斜。

伊壁鸠鲁对原子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1)由于原子有了重量,增强了原子自己运动的说服力。

(2)由于存在原子的偏斜运动,丰富了对原子运动形式的认识。

(3)由于原子的偏斜运动产生于原子的直线运动,增加了对运动的偶然性的认识,说明了事物生成中具有必然和偶然的关系。马克思曾对此进行了论述(“博士论文”)。

(二)快乐主义的伦理思想 主要观点:

1、以感觉主义出发,认为善或幸福就是快乐,恶就是痛苦。

2、认为快乐是有层次的,而最高的快乐是静态快乐,即身体免遭痛苦和心灵不受干扰,或者说身体健康和心灵宁静,而在二者之中尤以心灵“宁静”为紧要。

他为此反对把“享乐”当“快乐”,享乐被认为是无止境地追求满足欲望,总是与痛苦伴随。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不是享乐主义或纵欲主义,应该说他有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与精神愉悦二者进行结合的企图,以克服只强调其中一个方面的不足。但是,对于如何处理二者的矛盾,他还不能说明清楚。

(讨论:探讨欲望与精神满足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斯多亚派哲学(Stoicism)

(一)斯多亚派的历史阶段及代表:

1、早期:约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2世纪的希腊化时期,创始人为芝诺(Zero、公元前336——前264年,他讲学的地方叫“斯多亚”),其他代表有克里尼雪斯(Cleantlies、公元前331——前232年)和克吕西甫(Chrisippus、约公元前280——前206年)

2、中期:罗马人征服希腊化地区之后的罗马共和国时期,约公元前146年——前27年。代表有巴内修(Panaetius、约公元前180年——前110年)和波赛唐纽斯(Poseidonius、约公元前135——前51年)。

3、晚期:罗马帝国时期,约公元前27年——公元395年,代表有赛尼卡(Seneca、公元前4——公元65年、尼禄的教师和大臣)、爱比克泰德(Epictetus、55——135年,据说是奴隶)河马可?奥斯留(Marcus Aurelius、121——180年,是公元161——180年在位的皇帝)。

(二)斯多亚派的自然哲学

斯多亚派的自然哲学主要来源于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和“逻各斯”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在不同的层次上论述世界万物。

1、在微观层次上的观点:

(1)认为万事万物由元素构成,并消解为元素。

(2)认为火是最初的元素,是主动的本原;土、水、气三种元素由火产生,但水和土是构成万物的被动元素。

(3)认为火和气两种元素构成的精气,叫做“普纽玛”或“精神”,它最富有火的能动性。

2、在可感的宏观层次上的观点:(1)认为在被构成的万物中,被动的本原是质料,能动的本原是“逻各斯”或“理性”,是它们二者结合为运动着的形体。

(2)认为理性依自身能力的不同而被分为不同的等级,最低级的、最普遍的是“普纽玛”,最高级的是理智。

(3)认为理性所规定的形体由于理性的等级而被排列成无生命物、植物、动物、人和神的等级系列。

(4)认为神是具有完全理智的形体,“有智谋的火”;人介于神和动物之间,人与神奉献理智,与动物分享灵魂。

3、在宇宙观层次上的观点:

认为宇宙本身就是一个活着的形体,既包含着千千万万个体的普遍形体。(1)宇宙是由事物的全部和宇宙秩序结合的整体。(2)宇宙是有理性的,按照节律作循环运动。(3)宇宙整体在空间上是有限的,在时间上是有朽的,但火是永恒的、神圣的。

(三)斯多亚派的伦理学

在斯多亚派看来,伦理学是哲学的核心和目的,自然哲学是基础,逻辑学是手段。对三者的关系进行比喻。

斯多亚派的所有伦理学观点都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按照自然生活”。

1、认为自然指世界的本性,即“逻各斯”、“正确理性”等,按照自然生活也就是按照理性生活,按照自然律生活。

2、在斯多亚派看来,逻各斯是必然性,因此按自然生活也就是服从命运,因为命运是最严格的必然性。他们认为每一个人都由自己的命运,人不能改变或控制命运。

3、认为人虽然不能改变或控制命运,但却可以控制对待命运的态度,正确的态度是顺从命运,也就是理性的态度,它的特点是“不动心”,不动心是幸福目标。

4、认为不顺从命运的态度是非理性的情感,具体为忧伤、恐惧、欲求和快乐。因此他们与伊壁鸠鲁派的快乐主义是对立的。

(四)斯多亚派的政治学

1、提出“世界城邦”和“世界公民”。

2、认为世界城邦遵循“自然律”或“自然法”。

三、怀疑派(Skepticism)

晚期希腊的怀疑主义哲学一般被认为有三个时期: 1)早期: 2)中期: 3)晚期:

(一)皮罗的怀疑主义(皮罗主义)

皮罗(Pyrrhon、约公元前365——前270年)

1、认为任何认识都是不可能的。

2、认为“悬搁”不仅是一种认识态度,而且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3、认为不动心或宁静的心境就是最高的善的体现。

(二)恩披里柯的怀疑主义的五个论据:

四、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osm)新柏拉图主义的代表:

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的观点:

1、认为世界的本原有三个。

2、认为太一是无所不包的统一性。

3、认为太一生成其他本体的过程叫“流溢”。

4、“流溢”过程:

5、认为人的灵魂可上升或下降。思考题

1、伊壁鸠鲁对原子论发展的观点。

2、解释斯多亚派的“按照自然生活”

一、基督教的历史(早期):

恩格斯说:“它最初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

(一)犹太人和犹太教。

“希伯莱人”、“以色列人”、“犹大人”、“犹太人”、“耶和华”

(二)耶稣阶段。

“弥赛亚”(犹太人的救世主)、“基督”

(三)圣保罗(保罗)阶段。

(四)基督教的诞生。

(五)罗马帝国阶段。

二、早期基督教哲学——教父哲学概况

(一)教父和教父哲学

1、教父:

2、教父哲学:

(二)基督教的主要教条:

1、三位一体说。

2、创世说。

3、原罪说。

4、救赎说。

5、天国报应说。

(三)教父哲学对待哲学的两种态度:

1、信仰主义的态度:将信仰与哲学对立。德尔图良代表。

2、理性辩护主义的态度:信仰与哲学可以统一。奥古斯丁代表。

三、教父哲学的集大成:奥古斯丁的教父哲学。奥古斯丁(Augustin、354——430年)

(一)认为“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

(二)知识论——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1、上帝就是真理自身或上帝是真理的来源。

2、人获得真理是上帝的“光照”。

(三)神正论。

1、关于什么是“恶”的问题。

2、意志自由说。

3、原罪和恩典说。

(四)基督教的社会历史观:

认为真正的历史是“上帝之城”的历史。思 考 题:解释“教父哲学”。

第八章 早期经院哲学

一、什么是“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由教父哲学发展而成。

(一)“经院哲学”含义

原义:指在公教会(或天主教会)学校里传授的、以神学为背景的哲学。它的基本特征是:以“经院”(即教会或修道院办的学校)为生存环境,以“辩证法”(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论辩推理)为操作原则。

延伸含义:指那种脱离实际、排斥经验,搞形式主义和繁琐论证的哲学。如论证“神用泥土捏成的人的始祖亚当有无肚脐眼?”“吃人的野蛮人死后肉体复活的情况如何,这个复活的肉体是他们自己的肉体,还是他人的肉体?”

(二)“经院哲学”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早期):从九世纪到十二世纪末,是经院哲学的准备和形成时期,最主要的是唯名论同实在论之争。安瑟尔谟被称为“最后一个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第二阶段:从十三世纪到十五世纪中叶,是经院哲学兴盛和开始衰落时期,最主要的是托马斯 ? 阿奎那的经院哲学。

二、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

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是经院哲学内部的争论。

(一)争论的焦点

是关于一般(概念)或共相是否实在的问题,或者说究竟“一般”(共相)是实在的,还是“个别”(殊相)是实在的。

(二)问题的由来

来源于3世纪的新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提出认为是最高级的问题的三个问题:(1)共相是否独立存在,或者仅仅存在于理智之中?

(2)如果它们是独立存在,它们究竟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3)如果它们是无形的,它们究竟与感性事物相分离,还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并与之一致?

6世纪的哲学家波埃修把问题引进,并强调其研究价值。12世纪时问题成为神学家关注的焦点。

(三)唯名论的观点

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不过有极端的唯名论和温和的唯名论的区分:

极端的唯名论认为共相只是名词,如果说它们是实在的话,这种实在不过是“声音”而已。

温和的唯名论认为共相是一般概念,是心灵对个别事物的个别性质加以概括或抽象而得的,概念只存在于心灵之中。

(四)实在论的观点

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这些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实在论也有极端派和温和派的区分:

极端的实在论认为一般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更高级的存在。

温和派认为实在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的一般本质。

(五)争论的哲学意义

争论的焦点实际上是希腊哲学中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着重探讨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因此,争论就是在特殊情况下的哲学活动,是哲学基本派别斗争的特殊形式。列宁说:“当然,中世纪唯名论者同实在论者的斗争和唯物主义者同唯心主义者的斗争具有相似之处”。

(六)争论的社会意义

争论绝不是一场纯思辨的争论,是当时社会的政治斗争的反映。

二、坎特伯雷的安瑟尔谟

(一)生平活动

Anselm of Canterbury、1033——1109年。早期实在论最著名的代表。

(二)关于信仰与理性的关系的观点

1、不否定理性的作用。

2、认为“信仰,然后理解”。

(三)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1、“本体论证明”的内容; 推理形式:

2、对“本体论证明”的辩护:

(1)高尼罗对安瑟尔谟的证明的反驳:(2)安瑟尔谟对反驳的辩解:

(四)关于同罗色林的争论

他同罗色林的争论代表了实在论同唯名论的第一次交锋。

三、罗瑟林

(一)生平活动

Roscellinus、约1050——1125年。极端唯名论的代表。

(二)主要思想

1、认为真正的实体只是个别事物。

2、认为共相(一般概念)不表示个别事物之外的实在,如果是实在的话,只是表示声音而已。

3、在逻辑上对“三位一体”教义产生了异议解释。

四、阿伯拉尔

(一)生平活动

Peturs Abalard、1079——1142年。温和的唯名论的代表。

(二)关于理性与信仰的关系的观点

1、他不是一般地承认理性的作用,而是从更深刻的意义上去认识理性的作用。认为辩证法的首要任务不是证明、解释,而是探索、批判。认为辩证法可以帮助找到产生信仰的不确定性的原因。

2、认为理性与信仰不是对立的,“真理不会反对真理”。

(三)“概念论”的唯名论思想

1、对实在论和极端唯名论的批判:

对极端实在论和温和实在论关于存在共相实在的观点的分析批判。对罗色林的极端唯名论否定一般概念的意义的观点的分析批判。

2、“概念论”的主要观点:

(1)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共相不是实体,也不表述个别实体以外的实体。

(2)共相作为名词是有形的,作为名词的意义是无形的,但心灵中有关于它的印象。

(3)共相表述的事物共同状态在感性事物之中,但共相把握这一状态的方式却在理智之中,表现为心灵中的一般印象。

(4)个别事物是产生共相的原因,但共相一旦产生,便成为不依赖个别事物的心灵印象。思考题

1、解释“经院哲学”。

2、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的证明”。

3、解释“唯名论”、“实在论”。

4、唯名论和实在论的争论焦点是什么? 第九章 经院哲学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托马斯主义

一、阿维洛伊主义和拉丁的阿维洛伊主义

(一)阿维洛伊主义

13世纪经院哲学在利用希腊哲学方面,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即以柏拉图哲学为主变为以亚里士多德哲学为主。在促成这个变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是阿维洛伊主义。

阿维洛伊主义是12世纪在西班牙流行的一种“穆斯林的亚里士多德主义”(“阿拉伯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也叫“西部的亚里士多德主义”(相对于另一派叫“东部的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穆斯林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而言),因其代表人物为阿维洛伊(Averroe)而得名。

阿维洛伊主义由于是在阿拉伯人翻译和注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形成的,所以它主要的还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其中对经院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观点有:

(1)认为物质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但是在空间上是有限的,所谓从“无”中创造出世界的学说,是神学家最荒谬的臆造之一。

(2)“双重真理论”:认为哲学和宗教归根到底导致同一个真理。二者追求真理的形式不同。哲学高于神学。

(二)拉丁的阿维洛伊主义

阿维洛伊主义是西欧人重新认识亚里士多德主义的重要途径,拉丁的阿维洛伊主义就是阿维洛伊主义被译成拉丁文的形式进行传播的思想,也叫“世俗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代表人是巴黎大学的西格尔(Siger of Barbant、1240—1284年)。

拉丁的阿维洛伊主义使亚里士多德主义对经院哲学的影响具有了直接的现实性。其对经院哲学产生重要影响的观点主要是以上阿维洛伊主义所主张的观点。

二、托马斯主义

(一)托马斯(Thomas Aquinas)的生平活动

(二)托马斯论哲学和神学的关系

1、认为哲学和神学是两门不同的科学。

(1)认为区分科学的标准不在于客观对象,而在于研究方式,同样的对象可以被不同的方式认知而成为不同科学的研究对象。神学和哲学有着共同对象,但哲学以理性认识它们,神学靠天启认识它们,两者因此是两门独立的科学。

(2)认为神学虽然也使用演绎推理,但它的演绎前提与哲学的不同,而判断一门学问是否科学的标准取决于它是不是一个演绎体系,因此神学和哲学是不同的科学。(3)认为“在哲学外,建立一种凭上帝启示的学问,是有益的”。好处是人类的拯救来的更合适、更准确。

2、认为神学高于哲学,哲学是神学的奴仆。

(1)认为神学“在思辨和实践两方面都超过其他科学”,因此神学高于哲学。

(2)认为人的理性属于自然,而上帝的恩典又是成全自然的,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使神学需要哲学。认为神学可借哲学“来把自己的义理讲得更清楚些”。

(三)托马斯的“形而上学”

托马斯从维护神学的目的出发,在他的“形而上学”中阐述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思想。

1、关于“存在”的意义的观点。

(1)认为存在的意义指活动本身,是赋予一切事物现实性的活动,不是指一个事物或一类事物。因此,它的特征在于它的现实性,它也就是使潜在转变为现实的活动。

(2)认为存在高于、由于和先于本质。

2、关于“实体”的划分的观点。

托马斯根据存在与本质、形式与质料的关系不同,把实体看作由高级到低级的等级系统,体现了他的温和的实在论的态度。这个等级系统为最高实体上帝、精神实体、物质实体。

(四)托马斯对上帝存在的论证

相对于安瑟尔谟的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托马斯的证明属于后天的证明,即是从经验出发的证明。

1、从事物的运动或变化方面论证。

2、从动力因的性质来讨论上帝的存在。

3、从可能和必然性来论证上帝的存在。

4、从事物中发现的真实性的等级论证上帝的存在。

5、从世界的秩序(或目的因)来论证上帝的存在。

(五)托马斯的认识论 感觉论 理智论 意欲论

1、感觉论

托马斯的认识论与他的实体学说是一致的,因此他首先论及以有形事物为对象的认识形式——感觉。

(1)认为感觉是知识的一个来源,知识开始于感觉。

他说:“有感觉才能理解”,“只有当感觉健全、精确时,心灵才能自由驰骋”。因此他认为感觉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犯错误的。

(2)认为认识在由感觉到理智的过程中,感觉区分为外感觉和内感觉两种形式。外感觉是以有形事物为对象的感官活动,根据感官和感觉对象的结合的区分标准,分成看觉、听觉、嗅觉、尝觉、触觉五种,其中触觉是最基本、最一般的外感觉。人的外感觉并不高于动物的外感觉。

内感觉以可感形式为对象,它是对外感觉获得的关于事物的印象进行再认识,它能在各种条件下,包括在事物不出现的情况下,从各方面认识事物全部。它包括有通感、辨别、想象、记忆四种形式,其中想象是最重要的内感觉。想象意味着理智潜在地参与了感觉活动,因此想象是思想的初级阶段。人的内感觉超过动物的内感觉。

2、理智论

托马斯是把理智活动看作比感觉活动更高级的认识活动来论述的。

(1)认为理智活动以抽象形式为对象,人的灵魂的理智活动也是知识的一个来源。(2)认为人的灵魂的理智活动就是抽象活动,抽象活动是在感性活动内部自发产生的,他是把可感形式中的质料因素,即一切于具体形状、大小有关的印象完全排除,达到对无形的、普遍的形式的认识。

(3)认为人的理智从有形事物抽象出来的普遍概念也就是共相,共相一方面是存在于人的思想中的独立概念或名称,另一方面又是存在于可感个体之中的普遍实在,是普遍概念的对应物。他在此企图调和唯名论和实在论。

3、意欲论

(1)认为人除了认知活动外,还有意欲的活动方式。意欲是人从内到外的活动,它以外部事物为目的,把自己的力量施加在外物上,改变或利用外物,外物的变化是意欲在心灵之外造成的结果。意欲也就是人的行为。

(2)认为意欲分为感性意欲和理性意欲两种,它们的差别就如感觉与理智、动物与人的差别一样。

感性意欲是动物意欲,是人的自然意欲;理性意欲则是意志。很显然他认为意志要比感性意欲高级。(3)认为人的行为分为“人性行为”和“人的行为”。

人性行为是完全由理性意欲支配的行为,它出自人所特有的属性,是理智与意志相统一的行为;人的行为则是由理性意欲与动物意欲共同支配的行为,它出自人的本质。

(六)托马斯的伦理学

托马斯的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加神学的结果。

(1)认为道德活动的终极目的是上帝,直接目的是幸福,幸福和上帝的关系是共有的善和最高的善的关系。

(2)认为德性分为基本德性和神学德性。

基本德性是以理性为标准的意志的习惯,有谨慎、正义、节制和坚韧四种;神学德性是意志遵循上帝启示和使徒教导而培养出的好习惯,包括有信、望和爱。(3)认为“自然律”即关于人的本性的规律是上帝制定的永恒律,并铭刻在人的心灵中,表现为人的自然禀赋和倾向。

“自然律”内容为:趋善避恶以保全生命,通过夫妻关系来繁衍后代,在和平的环境里探索真理,服从法律以保持社会秩序。

(七)托马斯的政治学

托马斯的政治学具有明显的宗教目的。

(1)同意亚里士多德的“人是社会的动物”的观点,因此认为社会和国家是自然的,国家是为了公共的善而建立的。

(2)认为教会追求超自然的善高于国家谋求的公共的善,因此教会高于国家。(3)认为国家制定的人类的法规依据于自然律,是成文法的自然律。

成文法的来源有:一是上帝直接向人类宣布的神律,二是人的信仰与理性。

(4)认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都是好的国家形式,其中君主政体为最好。思 考 题

1、解释“阿维洛伊主义”。

2、托马斯主义关于对上帝存在的论证。

3、托马斯主义的认识论观点。

第十章 英国的经院哲学家

一、罗吉尔 ? 培根

(一)生平活动

(二)关于基督教学术的革新思想

1、论人类认识错误的根源

培根认为在下面四个方面造成了人类认识的障碍,导致错误的认识:(1)崇拜权威的教条主义。(“靠不住的、不适当的权威的榜样”)(2)因袭守旧的保守主义。(“习俗的长期性”)

(3)盲目的信仰主义。(“无知民众的意见”)

(4)夸夸其谈、不学无术。(“以虚夸的智慧掩饰无知”)

2、对新学科内容的设想

培根提出要改革哲学的学科内容,以适应现实的需要。他提出的新学科由五部分组成,即数学、语言学、透视学、实验科学和伦理学。这体现了他提倡的科学理性精神。

(三)论实验科学

培根在哲学的学科组成中提出了“实验科学”的新学科,他因此也就成为第一个使用“实验科学”的人,他极力地推崇实验科学,不仅从理论上向人们阐明实验科学的重要性,而且提出过很多有用的设想,可称之为实验科学的先驱。

1、关于实验科学的优越性的论证

(1)认为它具有实证性,能证明科学的结论。

他在此阐述了逻辑证明(推理)与实验的关系,认为如果推理证明是确定知识的必要条件的话,那么实验科学就是确定性的充分条件。他说:“一切事物都必须被经验证实”。

(2)认为它具有工具性,如果没有实验的帮助,其他科学便达不到目的。

(3)认为它具有实用性,它不仅仅是其他科学的工具,而且是达到人为目的的工具。

二、约翰 ? 邓 ? 司各脱

(一)生平活动

(二)论形而上学与神学、理性与信仰的区别

司各脱对形而上学与神学在各方面的区别进行了论述,从而严格地区分了形而上学与神学,这对淡化神学对哲学的影响,使哲学非宗教化起到了重要作用。(1)认为作为形而上学的对象的“是者”有两种样式:作为上帝的无限存在和作为被造物的有限存在,由于有限与无限是非连续的,不能相通,所以不能从有限存在去推理、证明无限存在。他在此说明了哲学并不能完全对上帝进行论证。

(2)认为神学不证明上帝的存在,上帝存在对神学来讲是先设定的存在,神学的对象是上帝的属性。

(3)认为形而上学虽然可以证明上帝的存在,但它不能提供上帝属性的知识,它只能提供有限存在的属性的知识。

(4)认为人的理智属于有限存在的样式,上帝的理智属于无限存在的样式,两者不能相通,人的理智达不到神学的高度。

(5)认为上帝的属性只能是信仰的对象,神学是信仰的学问,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门实践的学问。

(三)个性学说

司各脱在唯名论和实在论的论争中,提出“个性”来说明事物的特殊本质的实在性,具有独创性,也说明了他的“精细”风格。

(1)认为实在论在承认形式是一类实体的共同本质的情况下,不能把质料作为实体个别化的原则。

质料只是实体的量的规定性,它是在本性上后于实体的,作为实体的属性是不能决定实体自身的。

(2)认为决定实体个别性的是在实体中的“个性”要素,个性是“决定一事物是这个而不是那个的本性”。

(3)认为个性是决定实体的终极因素,是没有性质解释的,在逻辑上是不能被定义的。

(4)认为形式、质料、个性共同构成事物的实在本质。

(四)论自由意志

在司各脱的思想中,有关于意志的无限支配作用的阐述,使其思想具有意志主义的特征。

(1)认为上帝具有无限的理智和无限的意志两个方面,意志对理智具有自由决定的作用。

(2)认为人的灵魂也有理智和意志两种功能,在两者的关系上,是意志支配理智,而不是理智支配意志。

原因:只有当人们愿意知道某一对象时,他才会运用他的理智。(3)认为归根结底是上帝的无限意志支配一切,包括人的意志。

三、威廉 ? 奥康

(一)生平活动

(二)新唯名论

奥康通过在唯名论中引入13世纪的词项逻辑的有关研究结果,重新对事物的的性质和概念内容作解释,发展出新唯名论理论。

1、关于词项概念的逻辑功能的论述(1)认为观念符号有指称和指代两种不同的逻辑功能,“指称”是符号自身具有的代表功能,“指代”是符号在命题中才具有的代表功能。

(2)认为殊相是专名,具有对一个个别事物的指称功能和对其他专名的指代功能;而共相就只有对个别事物的概念或思想的指代功能。这样共相与殊相的区别变成了名称概念的逻辑功能的区别。

2、对“普遍性”的唯名论解释

由于唯名论只承认个别事物是实在的,因此实在论常在科学研究对象具有普遍性、谓词的表述对象具有普遍性和定义对象具有普遍性这三个问题上为难唯名论,奥康运用指称和指代的区别理论对以上三个问题做出了解释,回应了实在论的责难。(1)认为科学的研究对象毫无疑问地要有普遍性,是共相及其组成的普遍命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存在与共相对应的实体,因为这里的共相并不指称任何东西,而是指代殊相,实际存在只是个别事物,只不过它们不直接成为科学的研究对象而已。(2)认为在命题“所有S是P”中,谓词P并不指称主词S所指称的东西的任何一部分,它正确表述主词的功能是它的指代功能,因此,谓词可以普遍地表述个别事物,不需象实在论者那样设立一个与谓词相对应的普遍实在对象。

(3)认为在定义的命题“X是Df”中,根据语言单位只能与语言单位互换和定义与定义对象有互换性的原理,定义对象不是实体或实在的类,而是普遍词项,定义不过是对所有被定义的对象的名称(不管它们是殊相还是共相)的指代。另外,Df应是指代的指代,比一般命题的谓词P有更高的概括作用。

3、论自明知识与证据知识的区分

(1)认为知识的真假始于命题的真假,判断命题的真假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通过了解命题中词项之间的关系;二是根据词项与事物之间是否有对应关系。(2)认为对词项之间的意义联系的认识叫做抽象认识,如“苏格拉底是人”;对词项与事物之间有无联系的认识叫做直观认识,如“苏格拉底在跑”。

(3)认为由直观认识复合组成证据知识,由抽象认识复合组成自明知识。

(4)认为直观认识表达偶然命题,证据知识是偶然知识;抽象认识表达必然命题,自明知识是必然知识。

(三)“奥康的剃刀”

奥康的新唯名论是反对实在论的,直接针对的就是实在论设置的普遍实在,在他看来,它们统统是无必要的、多余的,要坚决把它们剔除掉。后人把他的这个理论设立原则叫做“奥康剃刀”。

“奥康剃刀”用奥康的话表述为:“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后人的表述为:“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质”。它也叫做一条思维经济原则。思 考 题

1、罗吉尔 ? 培根关于实验科学的优越性的观点。

2、司各脱对“普遍性”的唯名论解释

3、解释“奥康剃刀”。

第十一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思想

一、文艺复兴运动简介

(一)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背景

1、从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末叶,是欧洲封建社会瓦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时期。

2、自然科学发展的状况。

3、古希腊罗马自然科学著作与哲学著作的发现与利用状况。

(二)“文艺复兴”的含义

1、描述性的含义:

十四世纪以后,随着古代典籍陆续从阿拉伯重新传入欧洲,在反对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斗争中,先进思想家们对非基督教的古代世俗文化发生了兴趣,怀着极大的热情搜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发掘古代文化遗产,研究古代语言、历史、文艺、科学和哲学,仿照古典作品进行创作。古典文化的研究,蔚然成风。这就是说谓“文艺复兴”。

2、实质意义:

实质上是借古希腊文化,作为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欧洲一次新的文化、科学和哲学发展的开始。

(三)文艺复兴运动群英谱

1、文学家代表:

2、艺术家代表:

3、科学家代表:

4、哲学家代表:

5、宗教改革思想家代表:

6、社会政治思想家代表: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一)人文主义的含义和基本精神

1、人文主义的含义

原义:即“人文学”,指一种与神学相区别的世俗的学问,包括文法、修辞学、历史学、诗艺、道德哲学等。

哲学上的含义:指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2、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

抬高人的地位,贬抑神的地位。“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无所不有。”

(二)人文主义的核心和哲学基础——人性论

1、反对中世纪抬高神、贬抑人的地位的观点,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高贵。

2、认为感性欲望是人的本性,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要求人生的享乐和个性的解放,肯定现世生活的意义。

3、认为理性是人的天赋本性,反对神学贬低理性的观点。

4、认为人性包含着自由、平等、博爱,反对封建等级观念。

(三)人文主义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社会意义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哲学思想

文艺复兴另一个历史功绩是“自然的发现”,表现为自然哲学的思想:

对世俗生活的重视必然引起对自然的浓厚兴趣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使人们开始用科学的方法而不是神学的眼光去面对自然界,为16世纪以哥白尼的天文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繁荣打下了基础。因此称文艺复兴带来了“自然的发现”。

四、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运动

在文艺复兴即人文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在16世纪,欧洲大地上又发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正统宗教神学革新运动,它就是宗教改革运动。从表面上看,它虽然是宗教内部进行的改革,但是,它实质上是人文主义运动在宗教神学领域的延伸,是新思想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甚至是新兴的“资产阶级革命”(恩格斯语)。它的影响甚至比人文主义更大更深远,因为它具有更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

宗教改革直接的要求是消除教会的权威,便奢侈教会为廉洁教会,而从哲学上看,其内在要求则是由外在的权威返回个人的内心信仰。新的宗教哲学思想是宗教改革的核心。

1、马丁?路德的宗教哲学——“因信称义”说(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

1517年1月30日、“赎罪券”、《九十五条论纲》、驱逐僧侣、捣毁寺院、平民暴动、翻译《圣经》。(2)“因信称义”说:

马丁?路德通过引用原始基督教的教条“因信称义”来阐发自己的宗教思想,它意思指人的灵魂得救不在于教会,也不在于“事功”,只在于个人的内心信仰。只有信仰才是获救的必要条件,“事功”只是信仰的结果。

“因信称义”说消除了教会的权威,以信仰的方式返回个体性和内在性,也可以说是“人的发现”。

2、加尔文的宗教哲学——“先定”说

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也属于“因信得救”的主张,但是他用上帝“先定”说深化了这一主张,强调了“因信得救”的宿命论性质。

“先定”说指宇宙中的一切都源于上帝永不更改的安排和命令(“先定”),因此个人得救是上帝预先的拣选,早已注定,个人的功德和教会的存在都不能改变上帝的先定。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是表明实现了上帝所赋予的先定使命。思考题:

1、解释“文艺复兴”。

2、人文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第十二章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精神

一、近代自然科学与哲学的理性主义特征的关系

欧洲近代哲学从它产生的时候开始,就与欧洲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紧密相连,可以说,欧洲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状况是决定近代哲学发展的根本因素。但是,哲学受经济、政治的决定作用不一定是直线的或直接的,往往会在它们之间加入一些中间的因素,这些因素会成为哲学的直接影响因素,哲学也会通过它们对社会的经济、政治产生作用。

这样,分析这些中介因素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对于了解哲学存在和发展的原因、特征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欧洲近代哲学来讲,近代自然科学就是这样的对其特征有决定作用的重要因素,其中近代哲学的理性主义特征就与近代自然科学的状况分不开。

关于近代的自然科学与哲学的理性主义特征的关系,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近代自然科学本身就充满着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哲学精神。具体表现为:

1、近代自然科学体现了探索自然奥秘的求知精神。

近代自然科学以自然为对象,给理性创造了充分去表现的舞台。

2、近代自然科学体现了重视观察和实验的求实精神。

近代自然科学家发扬了13世纪英国唯名论者倡导的“实验科学”的精神,注重把经验尤其是科学实验当作发现和检验知识的方法。这时理性作用的表现之一。

3、近代自然科学体现了精确的量化而达到的确定性。

近代科学成功地运用了数学语言去精确地描述客观规律。这更是理性的强大作用的表现。

4、近代自然科学体现了理解世界的机械论图式。

在近代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范式中(牛顿力学体系),被想象的世界模型是机械模型,世界被想象为一架大机器,自然物被想象为有形而无灵魂的零件,没有本质的高下之分,它们按相同规律运动,没有天界和地界之分。上帝被设想为自然这架机器的设计师和第一推动者。

(二)近代哲学的主要建树是对新科学的迎合与推进,它的理性主义特征处处体现着近代自然科学精神。具体表现为:

1、哲学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发生了方向性的变化。

近代哲学与古代和中世纪哲学相比,发生了“认识论的转向”,即认识论问题成为了哲学的中心问题。哲学的这种转向不是依靠自身的逻辑和思辨推理出来的结果,而是自然科学这一外来刺激的结果。因此它能反过来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不可取代的保障和导向。

2、近代认识论中有经验论和唯理论两大阵营,两者除了唯名论和实在论这一遥远的历史根源外,还直接地、集中地反映了对自然科学方法的不同理解。

近代自然科学存在着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这两种主要的方法,近代哲学家在对它们的侧重和取舍中,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分歧。

唯理论以数学为知识模型,推崇数学的方法,把天赋观念作为知识的起点,把必然真理作为知识的目标,把观念的内在标准作为真理的标准。

3、近代哲学和自然科学一样,也有机械论的特征。

机械论是近代哲学的普遍特征,不管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不管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都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而有机械论的倾向。不过,各派对机械性的因果关系所作的解释,是各有特点的。有的表现明显,有的是间接表现。

4、近代哲学的理论是以自然科学为范式而建立起来的。

从共性来讲,近代哲学一般都采取科学论文的形式,与古代哲学的对话、诗、散文等自由文体,与中世纪以问题为中心的逻辑论证的“学问”,都截然有别。就个性而言,表现比较突出的样式有:笛卡尔的形而上学体系、斯宾诺莎的“伦理学”、霍布斯的政治哲学、休谟的“人性科学”。

二、近代经验论的开创人弗兰西斯 ? 培根

(一)弗兰西斯 ? 培根的生平活动。Francis Bacon,1561—1626年。培根的人格受到质疑的主要两件事:(1)主动指控与他有恩的埃塞克斯伯爵谋反。(2)作为大法官收受贿赂。黑格尔说他“极端忘恩负义”、“参加政治阴谋,做不正当的事”、“犯了最荒唐的贪污罪”。

马克思说:“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是培根。”

(二)培根对以经院哲学为代表的传统思想的分析批判

1、认为经院哲学以及亚里士多德的科学体系存在着种种弊端,没有实用性。

认为传统的和现实的知识只是为了满足言谈、争辩、宣传、个人名利和个人思辨的需要而存在,却偏偏没有服务于人类的实用性。

他说:经院哲学是希腊神话中的斯居拉女神,虽然“具有一个处女的头脸”,但是却没有生育的能力。

2、培根不仅仅是对经院哲学予以否定,而且深入地分析了传统科学观赖以生存的心理根源和社会根源,提出了著名的“四假相”说。

认为妨碍人们认识自然真理的幻想和偏见称之为“假相”,这些“假相”有四种:(1)“种族假相”:指人性的缺陷,即人类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感觉为尺度,而不是以宇宙本身为尺度,从而陷入主观主义,歪曲事物的真相。

(2)“洞穴假相”:指个体差别造成的缺陷,即由于个人的天性不同,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而形成的个人的偏见,它犹如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处的“洞穴”。相当于“坐井观天”。

(3)“市场假相”:指语言交往中产生出的误解,即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由于用词的错误和混乱而造成的假相。

(4)“剧场假相”:指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即人们盲目崇拜各种传统的哲学体系和错误的证明法则,并将其移入人的心中而造成的偏见。

“四假相”说虽然主要是针对经院哲学的,但是它对错误认识所作的根源性的分析,却具有普遍的意义。他看到了人类认识过程的复杂性、曲折性,指出了认识上的主观性、片面性是产生谬误的认识论根源,并且仔细分析了主观性、片面性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形成的条件。它对于人们防止和克服错误认识具有启发意义。

(三)培根的经验论

从最基本的特征看,培根无疑是经验论者,但是,他也认为认识需要理性的参与。

1、认为一切知识起源于经验。

“人们若非发狂,一切自然的知识都应当求之于感官。”

2、认为“经验”要符合以下的要求:

(1)作为一切科学知识的基础的经验必须具有“确实性”。(2)经验应当是丰富的,数量是足够的。

3、认为经验尤其科学实验是真理的保证。

“科学在人的心目中的价值也必须由它的实践来决定。”

4、认为只有将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科学知识。

(四)培根创立的归纳法

培根在经验中看中科学实验,在他看来,因为科学实验讲究科学方法的,而他认为科学实验应用的方法应是归纳法,它是不同于亚里士多德主张的演绎法的“新工具”。他的归纳法是分三步进行的:

(1)广泛搜集自然史和科学实验的材料。(2)整理材料,为归纳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这一步中,他提出了他的归纳法的核心内容——“三表法”。“本质和具有表”、“差异表”、“程度表”。(3)归纳。

该步最要紧的是用排斥和否定的方法,是进行归纳的关键性一环。

三、机械主义的经验论者霍布斯

(一)霍布斯的生平活动

(二)霍布斯的机械论的哲学

霍布斯认为哲学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由研究自然物体的“自然哲学”和研究人以及人造物体(国家)的“公民哲学”两个部分组成。在自然哲学中,他充分利用几何学、力学、物理学的材料,论述了关于自然物体的观点,系统地阐明了机械论的自然观。因此他的哲学的机械论特征主要体现在他的自然哲学里。具体表现在:

1、认为世界和人都是机器。

他认为整个世界是一部由因果链组成的大机器,世界里的每个部分则是大机器中的小机器,人也是机器,只不过它比其他自然物体精巧而已。如他把人与钟表作比拟。

2、把物体定义为“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思想,与空间的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袤。”

他讲的广袤即广延,指的是物体的大小,这样的物质概念是一个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因此他反对一切主张“无形实体”的说法。

3、把运动定义为物体“连续地离开一个位置,又获得另一个位置。”即认为运动就是机械的位置移动。

4、认为可感性质是偶性。

他认为在物体的一切性质中,只有广延或形状是物体固有的根本特性,是必然的,其余的都是偶然的,如颜色、声音、滋味、冷热、动静等这些性质。他把这些性质叫做“偶性”,偶性就是“某个物体借以在我们心里造成它自身的概念的那种能力。”

(三)霍布斯的社会政治学说

1、社会契约论。

霍布斯是西方政治学说中的社会契约论的创始人之一。

(1)认为人类在进入社会之前,生活在自然状态中,按照“利用一切手段保存自己”的自然律活动。

(2)认为人类按照“为了最大限度的维护自己的权利,在必要时放弃别人也同意放弃的权利”的自然律,必然从自然状态进入人类社会。

(3)认为社会就是人类的契约生存状态,国家是契约的产物。

2、对宗教神学的批判。

(1)认为上帝的观念不是天赋的。

(2)认为恐惧和愚昧是宗教产生的自然种子。

(3)认为神学的传播和教育是宗教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4)认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利益,保护宗教的存在和传播。思考题

1、分析近代的自然科学与哲学的理性主义特征的关系。

2、培根讲的“四假相”是什么。

3、霍布斯的机械论的哲学的观点。

第十三章 笛卡儿的唯理论

一、笛卡儿的生平活动

黑格尔说,笛卡儿是近代哲学的创立者;罗素说,笛卡儿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共同始祖。他们的说法应该说是对笛卡儿哲学的两个突出特征——唯理论和二元论的揭示。

二、笛卡儿的方法论

同培根一样,作为一个对以经院哲学为代表的旧知识的批判者,最重要的不是他给人们提供了多少新的知识,而是他给人们提出的获取知识的方法。笛卡儿的方法论代表了近代哲学对自然科学方法的一种理解——唯理论的理解的开始。

1、认为科学的统一性不在研究对象,而在于方法,哲学首先要研究科学方法。

2、认为数学方法是普遍适用的一般方法,它被运用到其他学科时称为“普遍数学”。

3、认为数学方法的两个一般特征“度量”和“顺序”在作为一般科学方法的“普遍数学”中表现为:

(1)度量方法转化为不可量化的对象之间的同与异的比较,即通过概念的比较,把握不同对象之间在性质上和程度上的相似和差异。

(2)研究顺序首先是分析,寻找确定的第一原则,然后再运用综合,从第一原则推导出确定的结论。

以上两个方法特征也就是哲学的方法特征。

4、认为科学方法的规则有四条:

(1)“第一,决不接受我没有确定为真的东西”。

(2)“第二,把每一个考察的难题分析为细小部分,直到可以适当地、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

(3)“第三,按照顺序,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地上升到对复杂对象的认识”。

(4)“第四,把一切情况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

三、笛卡儿的第一哲学——形而上学

马克思说,笛卡儿“把他的物理学和他的形而上学完全分开”。是的,笛卡儿把哲学比作一棵大树,树根是形而上学,树干是物理学(自然哲学),树枝是医学、力学、伦理学等应用学科。

在笛卡儿看来,“形而上学”是指专门研究超感性的对象,如上帝、灵魂、意志等等的学问。在“形而上学”中,他运用他提出的科学方法从普遍怀疑出发,建立起哲学的第一原理,然后确立上帝的存在和推导出关于心灵和物质的确定知识,建立了一个二元论的世界观。

(一)论哲学的出发点——普遍怀疑

笛卡儿的哲学一开始就体现了对理性的推崇,普遍怀疑论是理性的表现形式。

1、认为一切知识都必须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所谓可靠的基础就是说作为知识的基础的是符合理性的原则要求的,或者说是出自于理性的。

2、认为怀疑可作为考察现有的知识是否具有可靠的基础的有效方法,通过怀疑,发现现有的一切知识所赖以建立的基础都是不可靠的,都被排除在知识的基础之外。

3、认为被怀疑的观念包括:

(1)我们关于周围世界的观念,它们是感知到的现象,是可疑的(不可靠的),不能成为知识的基础。

(2)关于我的身体的观念,它们也是可疑的,也不能成为知识的基础。笛卡儿的这个对自己身体的存疑想法相当于中国哲学中的“庄周梦蝶”。

(3)数学的观念,它们也是可以怀疑的,因为它们说不定是根本不存在,是“邪恶的精灵”恶作剧般的安置于我们的心灵之中的。也就是说,数学的观念只要是没有经过哲学论证,我们同样可以怀疑它们,它们不能成为知识的基础。

在此有一个问题要同学们去思考:笛卡儿的普遍怀疑的思想与传统的怀疑主义(如希腊的智者派和皮罗主义)有什么不同?

(二)论哲学的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

笛卡儿的普遍怀疑手段不是为怀疑而怀疑,怀疑不仅是作为考察现有的知识是否具有可靠的基础的有效方法,而且也是寻找知识的确定基础的手段。用他的话讲,“只是要为自己寻找确信的理由,把浮土和沙子排除,以便找出岩石和粘土来”。

1、认为在以上的普遍怀疑中,理性要发问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怀疑能否怀疑自身?结果发现怀疑自身是不能怀疑的。

2、认为既然“我在怀疑”是不能怀疑的,而怀疑活动一定要有一个怀疑的主体,“我”就是怀疑活动的主体;这样,由于想到我在怀疑,可以确定地知道作为怀疑主体的“我”是存在的,即“我思故我在”。

对“我思故我在”在笛卡儿的《哲学原理》中是这样说的:“我们既然这样地排斥了稍可怀疑的一切事物,甚至想象它们是虚妄的,那么我们的确很容易假设,既没有上帝,也没有苍天,也没有物体;也很容易假设我们自己甚至没有手没有脚,最后竟没有身体。不过我们在怀疑这些事物的真实性时,我们却不能同样假设我们是不存在的,因为要想象一种有思想的东西是不存在的,那是一种矛盾。因此,我思故我在的这种知识,乃是一个有条有理进行推理的人所体会到的首先的、最确定的知识。”

3、认为“我思故我在”是哲学的第一原理和基石。

笛卡儿在《方法谈》中是这样说的:“„我思想,所以我在‟这条原理是这样确实,这样可靠,连怀疑派的任何一种最狂妄的假定都不能使它发生动摇,于是我就立刻断定,我可以毫无疑虑地接收这条真理,把它当作我所研求的哲学的第一条原理。”

4、认为在“我思故我在”中的“我思”包括一切意识活动,不管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或是情感的,都属于“我思”;而且更重要的它也是以意识活动为对象的自我意识,即反思。

5、认为在“我思故我在”中“我思”和“我在”之“我”是同一个实体,“我思”与“我在”之间不是两个实体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是本质和实体之间的必然联系。

(三)论上帝和世界的存在

笛卡儿认为找到了“我思故我在”这个知识的基础原则后,接着的工作就是通过它来进一步推导出其他的结论了。

1、认为通过对第一原理的分析,首先得到的是一个关于真观念的标准的结论,即以“思想的我”(自我实体)为标准,凡是“我们极清楚、极明白地想到的东西都是真的”。或者说一切像“自我”那样自明的观念都是真观念。

2、认为根据以上的判断标准,可以证明上帝是存在的。他把上帝存在的结论作为他的形而上学的第二原理。

笛卡儿证明上帝存在的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明白、清楚的“上帝”观念。

其次,他认为“上帝”的观念具有无限的完满性,“自我”的观念只有有限的完满性,从“自我”的有限性不可能产生关于“上帝”的无限性。

最后,他认为“无限完满性”的观念只能是“无限完满性”的现实所产生的结果,因此,必定有一个无限完满的上帝存在,是它把关于自身的观念赋予人类,产生出关于“上帝”的天赋观念。

笛卡儿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与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安瑟尔谟的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是如出一辙的。

3、认为由于有了上帝作为一切清楚、明白的观念的终极原因或保证,因此也可以推导出世界是存在的。他把世界存在的结论作为他的形而上学的第三条原理。笛卡儿是这样推论世界的存在的: 他认为我们有一个“广延”观念,造成广延的观念的原因不是我们的心灵或外部事物,而是上帝。而上帝是无限完满的,它不可能欺骗我们。因此,上帝在我们的思想中产生的观念必定是真实的,我们也就把握到一个与广延相符合的实在世界。

(四)心物二元论

笛卡儿在他的形而上学中同时肯定了作为思想的实体和作为广延的实体的存在,在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时,他通过结合在人身上的心灵与身体来阐述了他的心物二元论思想。

1、认为实体应定义为“一个不以赖其他任何东西而自身存在的东西”。上帝毫无疑问是实体,心灵和物质如果除却了要有上帝作终极原因这一点因素,它们也是实体。

2、认为心灵的本质属性思思想,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广延,思想和广延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思想没有广延,广延不能思想,因此心灵和物质是独立存在的两个实体,它们之间没有相互作用。

3、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灵不能相互作用,产生人的心理与生理活动的协调一致的原因是人脑部的“松果腺”。

四、笛卡儿的物理学

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衡量,笛卡儿的物理学即自然哲学与他的形而上学有比较大的差别,基本上是以自然科学的认识态度来面对自然界的。用马克思的话讲就是:“在他的物理学范围内,物质是唯一的实体,是存在和认识的唯一根据。”

1、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广延性。

2、认为物质和空间是同一的,没有绝对无物体的虚空。

3、认为物质在宏观方面是无限的,在微观方面也是可以无限分割的。

4、认为物质的运动只有一种机械运动的形式。

5、认为宇宙不是现存事物的总和,而是一个物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五、笛卡尔哲学在十七世纪的影响

笛卡儿哲学产生后,在十七世纪的欧洲立刻产生了广泛的、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

1、笛卡儿哲学遭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反对。

反对的声音其一是来自于罗马、法国和荷兰的教会,其二是来自于法国的唯物主义者伽桑狄(1592—1655)和英国的唯物主义者霍布斯、洛克。

2、笛卡儿获得了许多信徒,追随者从不同方面发挥了笛卡儿哲学。

具有代表性的后继者有荷兰的斯宾诺莎和法国的马勒伯朗士(1638—1715)。思考题:

1、解释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

2、笛卡儿的普遍怀疑的思想与传统的怀疑主义(如希腊的智者派和皮罗主义)有什么不同?

3、笛卡儿的心物二元论思想观点。

第十四章 唯理论的发展 2005-6-24 11:09 PM 斯宾诺莎哲学 莱布尼茨哲学

一、斯宾诺莎哲学

(一)斯宾诺莎的生平活动

巴鲁赫(本尼狄克)? 斯宾诺莎(Bauch/Benedict Spinoza)、1632—1677年。

(二)斯宾诺莎哲学的基本特征

黑格尔说:“斯宾诺莎是近代哲学的重点:要么是斯宾诺莎主义,要么不是哲学。”“要开始研究哲学,要必须首先做一个斯宾诺莎主义者。”它说明斯宾诺莎的哲学具有鲜明的个性。

1、把获得最高的幸福(“至善”)作为哲学的目的。

斯宾诺莎继承和发扬了西方哲学从苏格拉底开始提倡的关于“知识就是美德”的强调道德的理性本质的传统,把人生幸福定位于精神幸福和通过对形而上学的对象的思辨而获得的心灵的快乐。

一方面是对道德理解得到升华和更深刻的意义(因为他反对把幸福看作财富、荣誉和感官的快乐),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哲学的实践价值。因此他将他的一本主要哲学著作命名为“伦理学”。

2、极力推崇几何学方法,用几何学方法来研究和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斯宾诺莎的哲学研究方法明显受到了笛卡儿的影响。

他认为哲学的正确方法是从真观念出发,并且不断地增加真观念的推理过程。他认为这个方法的步骤是:(1)确认真观念。

(2)从一个真观念推导出其他真观念。

(3)真观念之间的推理要从原因的观念到结果的观念的顺序进行。

(三)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

1、论实体的概念

2、论实体的属性

3、论实体的样式

4、论能动的自然与被动的自然的区分

1、论实体的概念

(1)认为实体的定义是:“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或者说“形成实体的概念,可以无需借助于他物的概念”。(2)认为实体具有以下的特性: 实体是自因,他的本质包含存在。

实体是无限的,因为它不受任何东西的限制。实体是唯一的。实体是无限的。

实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实体是永恒的。

(3)认为实体也叫“神”或“自然”,或者说实体、神、自然是等同的、可以相互替换的概念。

斯宾诺莎认为他使用的“神”不同于宗教的“神”,“自然”也不能作具体的自然物来理解。实体、神、自然都作为万物的基础或本原、原因来理解。

2、论实体的属性

(1)认为实体的属性的定义是:“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它是实体固有的本质特性。

(2)认为实体的属性是无限多样的,但是能够被我们认识的只有两个,即广延和思想。

(3)认为每一个具体存在物都有广延与思想两个属性,因此广延和思想不是分别属于两个实体的两种属性,而是属于同一实体的两种属性。(4)认为实体的两个属性之间是彼此独立,相互平行的。二者各自有自己的样式,但都是同一个实体的表现,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3、论实体的样式

(1)认为实体的样式的定义是:“实体的特殊状态,亦即在别的事物内并通过别的事物而被认识的东西。”它就是个别事物。

(2)认为样式是由实体通过属性派生出来的,依赖于实体,但是样式相互之间处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之中。

(3)认为样式分为两个系列:有形事物系列和观念系列。有形事物是实体的广延属性的样式,观念是实体的思想属性的样式。样式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只在同一个系列中存在,即事物只能与事物相互作用,观念只能与观念相互作用,而事物与观念是不能相互作用的。

(4)认为事物的因果系列与观念的因果系列必然有对应关系。因此身体的活动与心灵的活动是可以协调的。实体、属性、样式的关系图:

思考问题:斯宾诺莎的身心平行论与笛卡儿的心物二元论的联系和区别。

4、论能动的自然与被动的自然的区分

斯宾诺莎在实体论中关于自然(神、实体)与个别事物(样式)的关系的论述,涉及到了无限与有限、整体与部分、一与多、普遍与特殊、原因与结果、本质与想象、抽象与具体的关系的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都集中到了他关于“能动的自然”与“被动的自然”的区分的论述上。这是他的哲学中最难以理解的内容。(1)认为作为整体的实体与作为个别事物的总和是不相同的,前者称之为产生自然的自然,即“能动的自然”,后者称之为被产生的自然,即“被动的自然”。(2)认为能动的自然与被动的自然二者具有不同的特性,前者的特性是形而上学进行研究的,后者的特性则是自然科学进行研究的。

(四)斯宾诺莎的真理论

1、认为知识根据观念的清晰程度分为四种:(1)由传闻和符号得到的知识。(2)由表面经验得到的知识。(3)推理的知识。

以上的第一种和第二种可合起来为一种,称之为“意见和想象”。

2、认为直观知识才是对一切事物本质属性的直接认识,称之为“真观念”。“真观念”是一切真理的源泉,是正确思想的出发点,是方法论的前提。

3、认为真观念是纯思想的结果,它的标准在于自身,即观念自身的清楚明白性。他把这叫做真观念的“内在标志”。

4、认为虽然真理的标准来自自身,但是“真观念必定符合它的对象”,即真观念与外部对象之间是一致的。他把这叫做真观念的“外在标志”。

(五)斯宾诺莎的人性论和自由学说

1、人性论

斯宾诺莎认为人生的最高幸福是精神幸福,也就是把握自然的生活,而这种对自然的认识不仅仅是外在的自然界的知识,而且是对人自然本性的把握。认为把握人的自然本性更是自由的前提。

(1)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个体都有保存自身的自然倾向,这是被自然本性所决定的行为和意向,是个体的“现实本质”和人类德性的“唯一的基础”。(2)认为保存自身不仅是消极的维持现状,而且是扩张自身力量和行动的倾向。他尤为强调后者,称之为自我完满。

(3)认为自我完满有自发和自觉之分:自发的叫嗜好,自觉的叫欲望。欲望又分两种:意识到完满性的增加是快乐,对完满性降低的意识是痛苦。爱是伴随着完满性增加的原因的观念而产生的快乐,恨是伴随着完满性减少的原因的观念而产生的痛苦。因此,伦理的善恶观不是先天的,而是相对于人们的感觉而言的。

(4)认为因此人的观念与是否获得幸福和快乐有直接的关系,要获得幸福和自由,就应用“理性克制感情,管辖感情。”应该说,斯宾诺莎自己就是这么做的,但是话又说回来,能象他这样的人又能有几个?

2、自由学说

斯宾诺莎的自由观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的。

(1)认为由于自然中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之中,没有任何偶然的东西,一切都是必然的,所以也没有任意的自由。(2)认为自由是“仅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也就是说,人自觉地按自然的本性而存在,就是自由和永恒。就如上所说,是幸福的。后人把他的这个自由观概括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在中国哲学中有自由是“知天命”的说法。

二、莱布尼茨哲学

(一)莱布尼茨的生平活动

莱布尼茨的主要思想:单子论 神正论

(二)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1、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是在对以往的实体论的批判的基础上建立的。(1)对原子论的批判。

(2)对笛卡儿的心灵实体论的批判。(3)对斯宾诺莎的实体论的批判。

2、莱布尼茨认为他提出的作为实体的“单子”是“组成复合物的单纯实体;„单纯‟就是没有部分的意思。”单子的特征是:

(1)单子是“没有部分”的,是“一”,是不可分割的统一。(2)单子没有广延,不是物质实体。(3)单子不能以自然的方式产生和消灭,只能以非自然的方式“突然”地产生或消灭。(4)单子不受外部影响,每个单子“没有可供外物出入的窗口”。单子之间的关系是由上帝安排的,叫“前定的和谐”。

(5)每一个单子具有固有的质的规定性,单子与单子的区别是质的程度的差别,而不是量的大小的差别。

3、莱布尼茨认为单子固有的质是它的活动,因此单子是能动的,是无形的精神实体。他还进一步把单子的精神活动说成知觉灵魂,单子的能动性在于表象活动。

4、莱布尼茨认为由于表象的清晰程度有差别,因此单子的质的程度产生了差别。差别分为三个等级:

(1)最低级的单子只有细微的知觉。(2)较高的单子具有动物灵魂。

(3)最高级的单子具有理性灵魂。它只存在于人的自我意识之中。

5、莱布尼茨认为有知觉能力的单子是决定万物的实体,世界也就是一个生生不息、常变常新的有机体。

6、莱布尼茨认为虽然单子存在因表象的清晰程度而产生的差异性,但是,由于每一个单子都以自己的方式表象整个世界,所以单子的各个等级、各个程度之间不存在截然区别的界限,自然界的各个物种之间是连续的,同一物种内的各个个体之间也是连续的。

7、莱布尼茨认为单子的连续性表现为运动的连续性,时间与空间的连续性。

8、莱布尼茨认为单子的连续性还解决了困扰二元论的身心关系问题。在此可看到心灵与身体是以特别密切的方式相互依存的。

(三)莱布尼茨的神正论

莱布尼茨认为关于自由和必然的大问题,特别是关于恶的产生和起源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他认为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是不能造成对神的不利的情况的。相反,他应是神的正确性的解释。

1、莱布尼茨根据逻辑规律包括充足理由律的主张,认为必然与自由的关系首先是一种逻辑关系,即必然等于必然理由,自由等于充足理由。必然和自由的关系发生在造物主和被造物主两个层次上。结果现实世界总是有充分的理由存在,而且是最好的的世界。

2、对于在最好的世界中会有恶的问题,莱布尼茨认为在被造物层次上发生的偶然事件都有充足理由,不论是物理的恶还是伦理的恶,都属于上帝创造的和谐的秩序,因而是善的。

3、认为“物理的恶”是“凭借自然的秩序,甚至凭借事物的机械结构而带来的惩罚”。自然的“惩罚”不是对人类的有意伤害,他的存在的充足理由是事物之间互相补偿的平衡。

4、认为“伦理的恶”是为了衬托善而存在,如果没有恶的考验和折磨,也不会有善,恶越大则善越大。

5、认为人的自由在于善恶的选择,并因选择的结果而受到上帝的报偿或惩罚。而上帝惩恶扬善的公正只有在人自由选择的情况下才能显示出来。

第十五章 英国经验论

洛克的哲学 贝克莱的哲学 休谟的哲学

一、洛克的哲学 洛克的生平活动

(一)洛克的生平活动

约翰 ? 洛克(John Locke)、1632年—1704年。

洛克一生主要活动于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和所谓1688年的“光荣革命”时期。恩格斯曾说他“是1688年阶级妥协的产儿。”

黑格尔说:“洛克的哲学无疑是一种很易了解的、平凡的哲学,正因为如此,也是一种通俗的哲学。”

(二)洛克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

1、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

作为经验论与唯理论对立的体现,否认“天赋观念”的存在,理由是:(1)认为“天赋观念”是一个没有必要的理论假设。(2)认为“天赋观念”的假设理由是错误的。

“天赋观念”的理由是存在普遍同意的观念,洛克对此的批判是: 第一、普遍同意不一定是“天赋观念”的体现。第二、根本不存在普遍同意的观念。(3)认为即使把天赋观念看成是只要一提起它大家就会同意的潜在的观念,而不一定是人类实际具有的共同观念,然而,“潜在的观念”的说法本身是自相矛盾的。(4)“天赋观念”论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2、莱布尼茨对洛克的批判的反批判

针对洛克的《人类理智论》,莱布尼茨曾写下《人类理智新论》,在书中对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进行了反批判,对“天赋观念”论进行辩护。

(1)认为洛克在承认知识来源于感觉之外,还认为有反省这一心灵固有的来源,可见洛克也不否认心灵中有某种天赋的东西。因此,“天赋观念”是存在的,只不过是双方对它的理解有分歧而已。

认为“天赋观念”不是现成的清楚明白的观念,而是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在能力而天赋在我们心中”。它的作用常常是感觉不到的,但感觉不到不等于不存在。认为洛克关于“潜在的观念”的自相矛盾性的分析是表面的,是他不懂得“天赋观念”的真正内容造成的。

(2)认为经验虽然对于知识有作用,但是它不是知识的唯一基础,因为经验无论是在实验科学领域,还是在实验科学以外的学科领域,其作用都是有限的。

(3)认为经验在知识中的作用是提供了发现天赋观念的注意力,只是知识的机缘,天赋观念才是真理的来源。

他针对洛克认为心灵是“白板”的说法,把心灵比喻为有纹理的“大理石”。(思考题:是否有天赋观念?)

(三)洛克的双重经验说

如果说洛克否定天赋观念只是对唯理论的一次摧毁性的打击,但是要解决知识的来源问题还得从正面来提出建设性的主张。为此洛克阐述了关于知识的来源的双重经验说。

1、认为人的心灵原是一块“白板”,上面没有记号,只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诸如感觉、印象、概念、情感等等观念。这是洛克的所谓“白板”说。

2、认为作为观念的来源的经验分为两类:

(1)感觉。它是观念的外在来源,它是通过外物的刺激而产生观念的过程。(2)反省。它是观念的内在来源,它是心灵这个“内部感官”通过感觉而对取得的观念进行反思,和对自身的活动进行反思而得到新观念的过程。

3、认为感觉和反省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活动,但是两者都是观念的等量齐观的来源。

4、认为从反省的存在出发,必然要设定一个主动的精神实体——心灵的存在。

(四)洛克的观念分类说

洛克根据观念自身的构造,对观念进行了分类和分析。

1、认为无论感觉的观念还是反省的观念,都可以分为简单的观念和复杂的观念两种。

(1)简单观念是“只包含一个齐一的现象或心灵中的概念”。它是构成知识的直接对象、材料和要素。

(2)复杂观念是“由若干简单观念结合而成的观念”。

2、认为简单观念构成复杂观念的方式有三种:

(1)相加。它是把多合成为一,由这样的方式得到的观念叫复合观念。如“实体”观念。

(2)并列。它是把几个简单观念或已经由简单观念组成的复杂观念放在一起,加以比较,这样产生的复杂观念是关系的观念。如“因果观念”。(3)相减。它是把同时存在的观念彼此分开,把复合观念中的特殊成分除去,保留它们共同的成分,由此形成的观念叫抽象观念或一般观念。如“人”观念。

3、认为复合观念“实体”是这样形成的:我们把很多关于性质的简单观念集合在一起,需要一个附着物,我们就被这个附着物叫做“实体”。也就是说,“实体”作为观念是存在的,但是,是否真的存在“实体”则是不知道的,它只是一个必要的假设。因此,上帝、物质、和精神这三个实体都是假设的存在。(1)物质是为了使感觉的观念得到来源的说明的假设。(2)精神是为了使反省的观念得到来源的说明的假设。

(3)上帝是为了使宗教和道德的观念得到来源的说明的假设。

4、认为抽象观念也就是“共相”作为类事物的本质只是一种“名义本质”,即唯名论所说的名称,它作为“实在本质”只是一种假设。

(五)洛克区分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学说

洛克从认识论的角度,对物体的性质进行了区分和分析。

1、认为我们关于物体的大小、形相、数目、位置、运动、静止等观念,是物体的第一性的质的观念。由于第一性的质的观念与物体的第一性的质是相似的,所以它们也就是第一性的质。因此第一性的质是物体固有的,不以人的感觉为转移。

2、认为我们关于物体的颜色、声音、气味、滋味等观念,是物体的第二性的质的观念。由于第二性的质的观念在物体中没有相似的性质,所以它们是凭借物体的第一性的质的能力,在人的心灵中引起的观念。

(六)洛克的知识论

1、认为观念只是知识的材料,还不是知识本身,知识存在于观念之间的关系之中,而观念之间的关系是观念是否相符合的比较。

2、认为知识可以进行分类:

(1)按观念的内容即比较观念与观念是否符合来分,知识有四类,不过这里的知识没有关于外物的知识: 关于观念同异的知识。关于观念关联的知识。关于观念并存的知识。

(2)按我们对观念之间是否符合的知觉的明白程度,知识有三类:

第一,直觉知识:指“心灵直接从两个观念本身,不必插入任何别的观念,就能知觉到两者的符合与不符合”。它有最大的可靠性和明确性。

第二,证明知识:指“不得不凭着插入另一些观念”,来知觉两者是否符合。它不如直觉知识那样明白,但也是确定、可靠的。

第三,感性知识:是对观念与产生它的外物是否符合的知觉,这种知觉必须通过感觉经验才能达到。它没有上述两种知识的确定性,有一定的确定性。

3、认为直觉知识和证明知识是词语的知识,感觉知识是实在知识,两者使用的方法不同。

4、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建立在观念的基础上,知识不能超出我们所具有的观念范围。超出范围的一切判断都是理论上的假设。

(七)洛克的社会契约论

洛克的社会契约论是他的民主政治理论的基础,它与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的不同特点是:

1、认为人的自然状态不是战争状态,而是和平的、自由的状态,人们在自然状态中平等德享有自然权利。

2、认为在人们享有的各项自然权利中,财产权最为重要。

3、认为由于财产权的冲突,人们的财产权得不到保证,甚至生命权也会受到威胁。订立社会契约是人们为避免冲突的严重后果的手段。

4、认为人们在订立社会契约时只放弃对财产权的判决和执行的权利,把这一权利转让给代理人,之外的一切权利是不可转让的。

5、认为接受大家转让权利的公共代理人也受契约的限制,人民有推翻暴君的权利。

6、认为国家里的立法权、行政权和联盟权应分开,属于不同的权力主体。立法权是高于一切的权利。

二、贝克莱的哲学

(一)贝克莱的生平活动

(二)贝克莱的基本哲学命题——“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的哲学是从洛克的经验论出发的,也就是说洛克的经验论是贝克莱哲学的逻辑起点,但他的理论归宿却是不同于洛克的。他抽调了洛克哲学中作为经验的依托和来源的客观存在的物的成分,变经验论为完全主观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这集中体现在他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哲学命题上。

1、他认为从洛克主张的人类的知识对象是观念的观点出发,必然得到的结论只能是:我们所知道的只是观念,而不是观念之外的事物。

2、他认为如果说可感事物可以在不被感知的情况下存在,那是不合逻辑的。

3、他认为既然一个可感事物只能存在于观念之中,那么它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感知了它。也就是说,在他看来,“存在”的意义限定于认识对象,然后用“被感知”来解释认识对象。即“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显然地把观念与观念的基础两者的关系颠倒过来了。

(二)贝克莱对“物质”实体的批判

贝克莱为服从他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基本观点,必然要否定“物质”实体的存在,即否定客观存在的物质。另外,他对“物质”实体进行批判,也是为了反对无神论,为宗教信仰辩护。他认为承认物质存在的唯物主义是无神论的基础,要排除无神论,首先得否定唯物主义,否定作为唯物主义的基础的“物质”概念。贝克莱对“物质”实体的批判的种种结论也是从洛克经验论中引发的。

1、认为“观念只能与观念相似”,因此洛克讲观念的感觉形式有与外物的相似性是不恰当的,由此而肯定外物的存在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他否定观念是对外物的摹写和反映。

2、认为洛克区分第一性的质的观念与第二性的质的观念是不合逻辑的,不仅第二性的质是主观的,而且第一性的质的观念也是主观的,第一性的质也是只存在于心灵之中。理由是:

(1)事物的性质是不可分割的。(2)第一性的质也是相对的。

3、认为洛克为了各种可感性质能有一个不可感的支撑点而假设实体存在,是传统的“抽象观念说”在作崇。

4、认为洛克在他的双重经验说中设定经验的外在的原因是不充分的,只有心灵一个来源就足够了。

总起来讲,贝克莱认为物质实体既没有自身存在的理由,也没有成为观念原因的理由,“物质就是虚无”。贝克莱对物质实体的批判向我们展示了如何从一个已有的理论中发现其自身的矛盾,如何去克服矛盾,然后将其发展,形成自己的理论的思想创新过程的形式。他的批判囿于经验的范围内是逻辑的必然。建立在经验论基础上的唯物论的弱点暴露无遗。

(三)贝克莱的视觉理论

贝克莱还通过对物体的“广延”属性的批判来反对唯物主义,其批判的基础是他建立起来的视觉理论。

1、他认为视觉与触觉的对象是不同的。视觉的对象是光和颜色。触觉的对象是广延。

2、他认为感觉是复合的,视觉和触觉又是交织在一起的,视觉的“图像”(光和颜色的混合)包含了对触觉对象的判断,触觉的“印迹”(广延的观念)存在视觉对象的提示。

3、认为由于图像的提示作用,久而久之视觉中就形成了对广延的的联想,这种关于广延的观念则依赖于心灵的的想象。

4、认为建立我们的图像与印迹的联系的“自然作者”是上帝。贝克莱显然反对绝对的空间观,是主观主义的空间观。

(四)贝克莱论精神实体的存在

贝克莱以经验论的原则把物质实体看作是没有必要的假设,但是他并没有在他的哲学中把这个原则贯穿始终,在讨论是否有精神实体存在的问题上,他突破了经验的限制,肯定了精神实体的存在。看来他只要为了符合宗教信仰的需要,可以不管自己的理论是否能自圆其说,采用不同的建立标准的。他既然可以说物质是一个假定,那么他的精神实体又何尝不是一个假定。

贝克莱把精神实体分为无限的精神实体和有限的精神实体两种,它们分别是上帝和个别的心灵(“自我”)。

1、贝克莱关于心灵实体存在的论证

(1)认为感觉要有主体,因此心灵是存在的。

(2)认为观念的产生不能以另一个观念为原因,因此要在观念之外有能动的心灵实体存在作为观念的原因。

(3)认为感觉总是个人的活动,而观念的存在是持久的、连续的,因此在我的“自我”之外还有其他人的“自我”存在。

2、贝克莱关于上帝存在的论证

(1)认为世界上事物的多样性、连续性和永恒性证明了上帝的存在。

(2)认为人的观念的真假的差别证明了它们有一个外因,产生一切真实观念的外在的精神实体就是上帝。

(3)认为我们关于秩序和规律的观念不可能是个别心灵产生的结果,它们只能出自于上帝。

三、休谟的哲学

(一)休谟的生平活动

(二)休谟的认识论

休谟的哲学与贝克莱哲学一样,也是以洛克哲学为逻辑起点的,但他的理论归宿与贝克莱的不同,他从经验出发,始终贯穿经验论原则,走向了怀疑论和不可知论。

1、论印象与观念的区分

2、论观念关系的知识与事实的知识

3、论实体存在的不可知

4、论因果关系

1、论印象与观念的区分

休谟把洛克的经验对象“观念”改称为“知觉”,通过对知觉的分析论述了经验论的原则。

(1)认为根据知觉呈现出的性质不同,被知觉的对象可分为两类:

印象:印象分两种,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其中感觉印象是原初的,来自不可知的原因。反省印象是直接从感觉印象得来的,或通过插入的观念,间接从感觉中得来的。

观念:观念是对印象的“忠实摹写”,是“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的推理中的微弱的影象”。

(2)认为印象和观念的区别是当下知觉和思维(包括想象、回忆)的差别,心灵对它们的知觉的强烈程度是不相同的。

(3)认为一切认识归根结底都来源于感觉印象,但感觉的来源是不能认识的。因此知识是被限制的。

2、论观念关系的知识与事实的知识

同洛克一样,休谟也认为知识是关于观念(知觉)之间关系的知识,并且对知识作了区分。

(1)认为观念之间的关系分为两类:一类取决于观念自身,另一类则不经过观念而变化。

(2)认为知识相应也分为两类:

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是单凭思想就可以推理出的知识。

关于事实的知识:是人们需要观念以外的经验做出判断,加以检验的知识。(3)认为关于观念关系知识的命题是分析命题,分析命题是必然真理;关于事实知识的命题是综合命题,综合命题是偶然真理,但它可以扩大我们经验的范围。

(4)认为除了以上两类知识,没有任何知识。

3、论实体存在的不可知

休谟从彻底的经验原则出发,否定了任何实体的存在,不过他是以不作判断的态度来处理的。

(1)认为物质实体不可知的。(2)认为心灵实体是不可知的。

4、论因果关系

休谟的经验主义和不可之论在他对因果关系的研究上得到最全面的体现,对因果关系的重视,与他认为“一切关于事实的推理,似乎都建立在因果关系上面”的认识有关。

(1)认为因果观念是这样建立的:我们知觉两个观念在空间相继出现,如果这两个观念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会把先发生的观念称为原因,把后出现的称为结果。(2)认为因果关系是这样形成的:因果观念久而久之会使我们形成这样的习惯:每当看到一个观念时便联想到另一个。这种在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联想而形成的恒常的联贯关系,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因果关系。(3)认为因果关系的基础无论在证明知识的范围内,还是在经验知识的范围内,都不能得到解释,即是不可知的。

(三)休谟的伦理学

休谟的伦理观是情感主义的,并带有一定的功利主义倾向。

第十六章 法国启蒙哲学(就到这里,没有德国哲学部分)

一、法国启蒙运动的特点

法国启蒙运动是18世纪在欧洲兴起的启蒙运动的组成部分,但它是最为彻底和影响最大的,最具代表性。它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而且在后来的世纪里影响深远。它的特点有:

1、它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历史进步的运动。

法国启蒙思想主要代表了新兴的法国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愿望,是先进阶级的思想和意识的集中反映,也是对本身就具有直接进步性的自然科学的概括反映。

2、它把理性作为批判的工具和武器,把理性作为至高无上的评判标准。

“理性”是启蒙运动的一面旗帜。恩格斯说:“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3、它的哲学基础主要是唯物主义的。

法国启蒙思想一开始就承认自然的独立性,具有唯物主义的倾向,发展到最后以“百科全书派”为代表,在哲学上完全是唯物主义的(至少在自然观上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也因此典型地表现了它在近代的最高形态——机械唯物主义。

4、它具有鲜明的战斗性,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法国启蒙运动始终有两个主要的明确的现实目的:

(1)反对法国专制的政治制度,主张建立充分展示理性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制度。

(2)反对和否定天主教和宗教神学,甚至否定一切宗教,主张无神论。

因此每一个启蒙思想家都是一名战士。恩格斯说,启蒙学者“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后来,“学者+斗士”形成为法国许多思想家的人格特征。

二、早期启蒙主义者的思想

一般认为法国启蒙思想家可根据他们的思想特征划分为相对集中的四类: 一是早期的以“自然神论”为特征、对宗教持较温和的批判态度的启蒙主义者。二是后期的以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为特征的、对宗教持激进的批判态度的“百科全书派”。

三是代表来自下层劳动群众的先进意识的、以空想共产主义思想为特征的、对私有财产制度持否定态度的启蒙主义者。四是作为特例的卢梭。

早期启蒙主义者主要有贝尔、孟德斯鸠、伏尔泰、孔狄亚克等。下面对他们各自主要的思想观点作介绍。

(一)皮埃尔 ? 贝尔的怀疑论

贝尔:Pierre Bayle、1647年—1706年。著《历史的和批判的辞典》。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他是“使十七世纪的形而上学和一切形而上学在理论上威信扫地的人”。

贝尔的思想特点是怀疑论的,即以怀疑论作为理性批判的武器,针对宗教神学,指出一切神学问题和争论都是混乱、无意义的。重要的是他通过怀疑论而得出的两个结论观点:

1、认为理性和信仰应分开,信仰和理性为“双重真理”。

2、认为道德与宗教也应分开。

他认为道德的基础不完全是信仰,理性对实际环境和行动后果的算计也可使人趋善避恶。认为中国就是一个由无神论者组成的社会。贝尔的观点对于当时来讲当然是惊世骇俗的。

(二)孟德斯鸠的法哲学

孟德斯鸠:Montesquieu、1689年—1755年。著《论法的精神》等。

孟德斯鸠的法哲学是为了探索法律的形成原因,他把这些原因统称为法的精神。主要观点有:

1、他受当时已有的“自然法”的观念的影响,认为法是“由万物的本性派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一切实体都有“法”,连神也不例外。

2、认为人类社会的成文法要以人类的自然法为基础,人的自然法与人的本性和生活条件是相吻合的。

3、认为成文法要符合建立政府的“本性和原则”,尤其要适应一国的自然状况,因为地理环境决定着民族性格和社会制度。

4、认为在不同的条件下,自然法派生出三种政体:共和制、君主制和独裁专制。

(三)伏尔泰的理神论

1、他受牛顿的自然观的影响,推导上帝存在是必然的。宇宙需要一个最初的推动者;

有限的物质的运动和引力需要上帝给与; 思维需要上帝置入到物质中。

2、认为上帝仅仅作为宇宙的第一推动者和自然规律的制定者而存在,他在创世后便不再干预宇宙了。上帝犹如一位建筑师。

3、认为上帝的存在对道德世界也是必要的。他说:“即便上帝不存在,也要创造一个。”

(四)孔狄亚克的感觉主义

孔狄亚克:Etienne Condillac、1715年—1780年。著《人类知识起源论》、《感觉论》、《体系论》等。

孔狄亚克的哲学也是自然神论,但是他的理论的特点是对洛克的经验论的宣传和感觉主义的解释。

1、他同意洛克认为认识起源与经验的基本观点,但是不同意洛克的“双重经验说”,认为经验只有一个来源,那就是对外物的感觉。认为反省不是独立的来源,是在感觉基础上进行的。

2、他贯彻机械唯物主义的原则,一反认识论中的视觉中心主义,提出了触觉中心主义。认为惟有触觉才能以身体来认识外部的形体。

三、卢梭的思想

(一)卢梭论自然状态

卢梭也在人类社会以前划出一个“自然状态”,他的所谓“自然状态”的特点:

1、认为自然状态指没有人际交往、语言、家庭、住所、技能的人类最初状态。自然状态的人的全部欲望是肉体需要,没有理性和观念,具有自我保存和怜悯情感等

第五篇:在北京大学县域经济发展研修班上的讲话

在北京大学县域经济发展研修班

开班仪式上的致辞

中共内乡县委书记 全新明

(2011年9月19日)

尊敬的邱校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志们,朋友们,在这美好的金秋时节,我们内乡县的57名公务员来到了充满生机、令人神往的北大校园学习,倍感振奋,倍感喜悦。首先,我代表全体学员向尊敬的邱院长,向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热情接待和周到安排,表示衷心的感谢!

为什么要重视学习?组织这么大的队伍,不远千里来到首都北京学习培训,是时代的要求、形势的需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管理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理念的竞争。作为欠发达地区当中的欠发达县份,要实现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老是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不行,必须站位高端,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速度。最是书香能致远。作为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我们在“关注脚下”的同时,也要“仰望星空”,不断“进货”,不断“充电”,在不断地学习中提升理念,提高能力,提升境界。

为什么要来北大学习?北大有大楼,更有大师。北京大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一百年来,北京大学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先锋的作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祥地;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最初基地;是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是“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呐喊者和行动者,是“小平你好”的高擎者;是“承五四青年报国志,做科教兴国栋梁材”的倡导者。北大,已成为一种精神象征,成为每个国人心中的圣地。我们选择北大作为学习地点,就是要来感知北大,感悟北大,在这种庄严优雅的氛围中陶冶性情,滋养心灵。

为什么要带着问题来北大学习?马克思有一句名言,“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富。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基础层次、基本细胞,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既有个性,更有共性。我们选择了14个问题,请教于专家教授,使思想因学习而活跃,视野因学习而宽广,方法因学习而管用。要通过这次集中学习,进一步明确方向,廓清认识,优化思路,使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少走弯路,少留遗憾;登高望远,制胜未来。

北大的学习,植下的将是珍贵的记忆;北大的收获,散发的将是灿烂的光彩。

最后,衷心祝愿本次培训班取得圆满成功!衷心祝愿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明

天更辉煌!祝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谢谢大家!

下载北京大学研修讲义(价值98000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大学研修讲义(价值98000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