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崇仁教育概况
崇仁教育概况
一、基本情况
崇仁,位于江西中部、抚州以西,历史上为“理学之乡”。元代“草庐学派”和明代“崇仁学派”均发源于此。全县总面积1520平方公里,辖7镇8乡,总人口35万。崇仁县教育局前身系崇仁县教育委员会,于2003年3月因机构改革而定现名。1949年7月,崇仁县人民政府成立后,设教育科,主管文化教育工作,1956年改为文化教育局,1984年将文化管理职能划出,教育与文化分开设局,单独设置教育局,1997年2月更名为崇仁县教育委员会。目前县教育局内设机构有:办公室、监察股、校建办、校安办、教育股、人事股、财务股、审计股等8个行政股室,辖教研室、高招办、中招办、电教仪器站、教育电视台、电大管理站、勤俭办等7个事业单位(股室),同时教育督导和教育工会等组织也一应俱全。现有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干部职工88人。经过五十年的苍桑巨变,全县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得到了协调发展,形成了门类齐全的教育体系。
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执政为民的基础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坚持“育人为本、整体推进;项目引领、强化保障;整合资源、促进公平;人才强教、提升质量。”的基本思路,紧扣三条主线,突出八个重点,实现一个满意,促进了全县教育工作呈现发展态势向上、内涵提升的良好局面。目前全县教育系统共有学校170所,其中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16所,职业中学、教师进修学校、实验小学、公办幼儿园、特教学校各1所,乡镇小学147所;2010年,中小学在校学生共64991人。全县在校学生6万余人,中小学教师3000余人。
二、主要做法
我县教育工作主要做法是突出“两个”重点、彰显“三大”特色、强化“四个”力度。
(一)突出“两个”重点
一是抓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始终坚持育人为本,把素质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推手。认真贯彻执行《江西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以减轻学生负担为抓手,全面落实国家教学计划,以开齐、开足、开好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多让学生接触社会,感悟生活。将“减负”的规定和要求纳入教师考核范围,作为评职、评优、评先、晋级等方面的重要依据,重点学校还建立了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切实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创新能力,形成发散思维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抓好学校安全,实现安全零事故。我县学校安全工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做到“三个全面覆盖”,实行全程责任监管,确保不发生事故。“三个全面覆盖”即:责任人全面覆盖、制度体系全面覆盖、安全硬件网络全面覆盖。建立了学校安全工作长效机制。县乡两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各中小学都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机构,落实了安全工作责任制,健全了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完善了各类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县政府与乡镇政府、县教育局和学校、学校和班主任教师每年都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将安全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各学校、班级和责任人,使学校安全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狠抓了安全工作措施的落实,将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纳入学校办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县各中小学、幼儿园将安全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开设了安全教育课,做到安全教育教材、计划、课时、师资“四落实”,并通过校园广播、板报、讲座、安全小报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开展了各种突发安全事故紧急疏散演练活动,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学生自救自护能力;每学期定期组织学校开展安全大检查,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进一步规范了学校安全工作台帐,全面启用了学校安全隐患台帐管理系统,对学校安全隐患整改工作实行全过程监管;县政府投入近100万元,在各中小学、幼儿园安装了电子监控系统,所有中小学设立专(兼)职保卫人员,配备警用钢叉、警棍、强光手电、辣椒水、防割手套等必要的安保器械,有效预防了犯罪分子伤害师生行为的发生;组织开展了“和谐平安学校”创建活动,全县所有学校都被评为“和谐平安学校”。开展了学校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每年由县综治委牵头,组织教育、公安、工商、文化、卫生、城管等部门,对城区学校及周边的小摊小贩、文化娱乐场所、住宿餐饮、违章搭建等进行集中整治,优化校园周边环境;开展 “安全进家庭、进社区”活动,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齐抓共管的安全工作网络;建立健全了教育信访工作机制,认真受理、及时回复群众来信来访,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维护了教育大局的稳定,为学校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2010年,我县实现了教育安全零事故的目标。
(二)彰显“三大”特色
一是搭建“心育”平台,开展“校家同创”活动。我县“校家同创”工作连续多年位居全市第一。我们抓住领导是“校家同创”的核心要素,进一步完善了工作机制,形成“层层有领导分管,处处有教师主抓”的工作格局,加强了县二中、实验小学、巴山四小、郭圩中学、马鞍中学、三山中心小学等9个样本学校的指导,丰富工作内涵,创新工作特色。如县实验小学建立了“红领巾咨询室”、“ 红领巾监督岗”、“ 红领巾表扬室”等,邀请家长代表及校外辅导员进行监督,夯实“人生之基”,塑造健康人格;县二中建立了法律教育基地,开设了青少年模拟法庭,组织法律知识图片展,引导未成年人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预防青少年犯罪。郭圩中学,开展了以“树木、树人”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勤工俭学,上山挖树苗,播种草皮,绿化、美化校园,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劳动者的艰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 品质。同时,我们还在全县组织开展了关爱报告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家访活动和教科研活动“四项活动”,实行资源共享。并且通过教科研活动,有效推动了全县“校家同创”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是以育人为先,强化学生养成教育。我县德育工作十分注重养成教育,形成了 “六个一”和“5+1”的德育工作特色。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明辨是非、美丑、善恶,为其立志立德引领人生航向。“六个一”,即一禁一倡,一贬一褒,一抑一扬。“一禁一倡”,就是注重贴近青少年生活,禁止歪风陋习,倡导美的行为。“一贬一褒”,就是贴近青少年思想,针贬丑恶现象,褒奖新风正气。“一抑一扬”。就是贴近青少年实践,抑制恶劣行径,弘扬真善之举。“5+1”模式即:要求学生每天做一件身边好事、每天对照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自查一次、每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活动、每月给亲人写一封信、每月参加一次义务教育,外加征集一套社会主义道德观新童谣、新诗歌。通过“六个一”和“5+1”实践活动,加强了对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培养了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助人为乐精神,让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奉献精神,让他们从小懂得“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如:县一中成立的“爱心社”、县二中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县实验小学的红领巾岗等,形成了我县德育工作新特色,全县养成教育呈现出“一校一工程,一校一特色”良好格局。
搭建德育工作平台,注重在实践中厉炼学生品行。全县各学校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如:在全县中小学生中开展的“涵养德行,培育爱心,做文明小市民”、“素质教育月”、“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全国第八个公民道德宣传日宣传教育活动”以及创“文明学校”、“文明班级”、做“三好”学生活动等。结合县情、市情、省情进行国情教育,立足本地乡情、结合家乡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先后在全县中小学组织开展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知识答题竞赛、“弘扬革命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打造活力崇仁”社会实践、“市情知识答题竞赛”等系列活动;组织力量挖掘乡土教育资源,如县一中建立了乡土教育馆,县烈士陵园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今年,结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等主题教育,在学生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精神,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从“说教德育”向“育心育情”的转变。我县的德育工作多次受到省教育厅的表彰。
三是拓宽“关爱”渠道,呵护留守儿童成长。我县进一步完善了“三项管理”;即留守儿童学籍管理、“代管家长”队伍管理和留守儿童成长管理。各学校还建立了“留守学生”心理咨询室,成立了意外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开通了“亲情热线”,建立了“留守学生”护送制度,坚持老师护送学生回家,把关爱送到学生家中,让“留守学生”感受到亲情。注重发挥好“留守儿童俱乐部”的作用,落实了“一对一”帮扶制度,帮扶了一批“留守儿童”,使之真正成为“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行为自力,健康自强”的社会有用之才。同时,我们还通过县教育局牵头协调,与各乡镇、共青团、妇联、工会、关工委建立了关爱通道,实现了从“一家演戏”到“多方搭台”的转变。我县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经验多次在省、市德育工作会上进行了交流,受到社会广泛称赞。
(三)强化“四个”力度
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实现教育民生工程全覆盖。教育要持续发展,投入是保障。我县完善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育经费不断增长。同时,加大了基础设施配备力度。为全县中小学配备计算机及多媒体设备。多方筹措资金,为全县中小学更新补充实验仪器、药品等,提高学校实验装备标准,改善了全县中小学实验教学条件。在严格规范各项资助资金发放的同时,切实做好免除学杂费、学生教科书费、寄宿生补助费及资助普通高中学生、职中学生和考入大学的贫困家庭学生工作,实现了教育民生工程全覆盖。另外,我们对全县孤儿按高中生400元每月、初中生300元每月、小学生200元每月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
二是加大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提升办学质量。
1、内培外学,引爆校长求变创新动力。校长队伍是基础教育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有好校长才会有好学校。只有校长首先具有创新理念和实践动力,才能使基础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落到实处。我们在抓校长队伍建设中,注重校长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主题举办校长培训班,聘请专家教授、知名学者,从德育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安全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对全县中小学校长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以校长的创新能力、教研能力、管理能力的综合考评,替代传统方式的试卷考试,并通过考评,实行校长持证上岗。同时,组织校长到国家课改先进省市参观学习,让校长在自主中、选择中、交流中学习他人先进的学校管理经验。通过内培外学,引爆校长求变创新动力使校长学会了发现,学会了思考,敢于质疑求异,不囿于成见,勇于否定和批判。做到用脑去思考教育,用心去品味教师,用情去感化学生。
2、厚德增能,点燃教师的专业发展欲望。我县制定下发了《崇仁县教育局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了中小学教师培训与交流工作。在全市率先开展了为期5年的“顶岗实习、置换培训”国培计划试点,分步实施了 “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远程培训”,搭建起专业人才“三格层次”——新教师“入格”培养,青年教师“升格”培养,骨干教师“风格”培养的平台,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素质。狠抓了师德师风建设,深入开展以“廉洁从教,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和“如何做好一名班主任”为主题的“师德师风”学习教育活动,鼓励教师“爱学生、讲师德;爱学校,讲质量;爱岗位,讲职责;爱事业,讲奉献。”,构建校园的精神磁场。开展了教师允诺承诺活动,各级学校与教职工签订了师德师风承诺书,坚持师德评价以学生道德成长为标准,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起“以人为本,依法治教,以德治教”的新理念和以身立教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推动新教师从“入格”走向“升级”,我们组织实施了“名师工程”,组织名师、骨干教师送课下乡;开展城乡学校教师结对帮扶活动,帮助薄弱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教学指导力度,组织教研员深入中小学听课、评课;邀请省、市教育教研专家,省、市名校名师来我县作讲座和现场送教,架起名师成长桥梁。
三是加大学校管理创新力度,促进学校和谐发展。根据农村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要求,全县教育系统实现了“队伍统管、经费统筹、工资统发”。在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的基础上,对全县中小学教师实行全员竞争上岗,未位培训待岗。坚持逢进必考制补充新教师。同时,以推行绩效工资为契机,创新和完善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各中小学制定了符合本校实际科学合理的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实行优教优酬,坚决消除平均分配的现象,有效调动了教师积极性,推进学校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1、创优教学管理。县教育局制定下发了《关于全面落实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意见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狠抓《课程计划》的落实。坚持以校本教研为载体,着力提高教师科研意识,积极引导教师将教学中的真实问题提炼为研究课题,总结新经验,提升科研成果。
2、创新学生管理。坚持以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中心,全面实施柔性化管理。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在全县中小学生中推行“自我”管理,把学校办成学生成长的乐园。并在每学期,分类对中、小学新生实行“特别教育计划”,即在各级学校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月”活动,帮助和引导一年级学生尽快实现学习和生活的关键性转换。同时,不断完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一日规范》,切实加强寄宿生的管理。用严格的制度管人,以优良的品质引领人。
3、规范收费管理。为规范财务管理,加强财务监督,我县进一步规范学校资金的运转,提高学校资金的使用效率。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规定抓好中小学收费工作的落实,实行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公示制度;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校长为学校收费第一责任人,每年与各学校签订《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责任追究制,有效规范了教育收费,杜绝了各类乱收费的现象发生。
四是加大机关作风建设力度,树立教育良好形象。以完善制度规范行为。制定完善了机关工作制度体系,规范了学习点评制,首问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和一次性告知办结制等服务措施。开展了民主测评,量化评估,并纳入股室和干部年度考核内容,强化了制度的执行力,增强了服务意识,提高了服务水平,提升了办事效率。以改进作风树立形象。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开展“学理论、促提高”大调研活动,打造“研讨讲堂”。局班子成员率先示范,带着问题学习,围绕课题思考,深入基层掌握第一手材料,针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专题研讨,下发督办单,落实督办责任制,对基层学校和人民群众提出的问题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能解决的及时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做好解释工作,想方设法帮助解决,以督办到位和解决问题,检验作风建设成效。全局形成了 “人人想工作、个个争进位”的良好局面。以勤政廉政赢得好评。按照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制订了一系列廉政建设制度,做到警钟长鸣,防范于未然。出台了《崇仁县教育局政务公开制度》,确定了公开内容,并以点带面,着重抓了职称评定、评先评优、收费项目标准、各项经费收支、教师招聘、大宗物品采购、各种助学补助等热点问题的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第二篇:教育概况
七眼桥镇教育现在基本概况
(2015年数据)
镇内含中学两所,分别是二铺中学和云峰中学,二铺中学座落在七眼桥镇二铺村东面,云峰中学座落在七眼桥镇云山村,现有在校生1582人,教师160人。
小学5所,分别是郑家小学(座落在郑家村,属产业园区范围),七眼桥小学(座落在七眼桥街上),夏官小学(座落在七眼桥镇九龙屯村),云峰小学(座落在七眼桥镇云山村),二铺小学(座落在七眼桥镇大坡脚村),现有在学生3916人,教师248人,有镇中心幼儿园一所,在校儿童420人,教职工33人,镇内有民办幼儿园15所,在园儿童2310人,分布在镇内各个行政村,是西秀区乡镇中民办幼儿园最多的乡镇。
目前,七眼桥镇教育在上级的关心和扶持下,“新两基”如火如荼开展。
各学校概况
(来源于西秀区教育网)
云峰小学概况
云峰小学坐落在著名的云峰屯堡旅游区(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竹林村),隶属于七眼桥镇,位于镇东南4.5公里,素有“对门八寨”之美誉的云峰屯堡文化旅游区中心,这里景色秀丽,气候宜人,秉承屯堡文化的养育,培育了屯堡人勤劳、仆实、热忱的性格;以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云峰小学服务于方圆五公里范围内的2865户村民。云峰小学是云峰片区的一所中心完小,下辖雷屯小学、新猴小学、幼儿园,共有在校学生800人,学校校现有教职工48人,学历合格率达100%。
郑家小学概况
郑家小学原名郑家屯小学,史建于1942年,二十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曾更名为郑家乡中心完小,现名西秀区七眼镇郑家小学,属全日制小学。服务半径为4.5公里范围内的十个行政村,下设有一个村级完全小学(两所小学)两个村小(联农小学、仁岗小学)和一个教学点(硐口教学点)。
学校位于安顺城东十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七眼桥镇中心4公里。滇黔公路、贵黄公路、清黄高速公路、贵昆铁路横跨全境,交通便利,人杰地灵,文化底蕴厚实。是一所教学设施完备、教学环境优雅的农村片区完小。
全片在校学生769人,共22个班级;校园占地面积为17.48亩,校舍建筑面积3296平方米,生均面积4.5平方米;图书室藏书12207册,生均图书16.6册;完小实验室按二类标准配备实验仪器,村级小学按三类标准配备实验仪器;模式二的远程教育教室5间,行政办公室1间,其它各室4间,普通教室28间,教师办公室5间,课桌凳、体育器材等教学基础设施基本达到省颁必备的办学条件。全校共有教师专任45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29人,小学初级教师18人,未评1人;本科2人,专科33人,中师(高中以上及初中学历取得专业合格证)13人,达任职要求的人数占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100%,学率合格率达100%;正副校长2名,已通过培训且合格,合格率为100%。尽管教师年龄有些偏大,但都很敬业尽职。就因为有敬业奉献的广大教师、优雅的校园环境、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切实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为实施基础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夏官小学简介
夏官小学隶属于七眼桥镇,位于镇政府所在地西南面8公里处。下辖虾巴、凉水、沙锅三所村级小学和大地、大坝、雨利三个教学点。服务夏官片区七个行政村,共二十个自然村。现有教学班26个,专任教师50人。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热心教育人士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师资水平得到很大改善。
七眼桥小学概况
七眼桥小学是一所全日制镇中心小学,地处七眼桥镇中心地带,距市区约15公里,前有滇黔公路、株六复线,后有贵黄公路、清黄公路,这里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文化底蕴厚重。校园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是理想的育苗之地。
近年来,七眼桥小学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占地面积14136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399平方米,教学用房面积2199平方米,绿化总面积6241平方米。现七眼桥完小、村小及校点共有学生共1168人。教学设施日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健全。
我校不仅拥有优美的育人环境,还拥有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68人,专任教师66人,大专以上学历58人,高级教师52人。在新课程改革中,全体教师勇于探索,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全校教职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有信心、有决心把七眼桥小学办成校园文化气氛浓,教学科研水平高,教师合作意识强,教学设备现代化,教学质量区一流,学生乐学,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平安、和谐的农村示范学校„„
二铺小学简介
一、基本情况
西秀区七眼桥镇二铺小学是七眼桥镇一所镇属片区中心完小,下辖一所村级完小(二铺场小学),一所村级小学(齐鹞小学),两个教学点(大寺庙小学、时屯小学),学校占地面积18440平方米,校舍面积3828平方米,绿化面积为253平方米,拥有一栋教学楼和一栋综合楼,服务于二铺村、兴隆村等12个行政村、12518人。目前,全片区共有23个教学班,学生929人,教学设施完备,拥有远程教育教室、微机室、图书室、仪器室、实验室、器材室各一个,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二、发展历程
西秀区七眼桥镇二铺小学始建于1936年,原名为永靖小学,地址在现在的西秀区七眼桥镇大桥边村的大寺庙内,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安顺县二铺小学,是原安顺县二铺区的中心完小。1992年撤乡并镇后,二铺小学从原来的二铺中心完小分离出来,成为一所片区完小,服务半径只是原来的二铺公社所辖范围。为更好落实集中办学的精神,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1998年8月从大寺庙迁至七眼桥镇大坡脚村。
云峰中学概况
云峰中学始建于1953年,系七眼桥镇镇属初级中学。学校地处黔中名山云鹫山下,座落人口密集“云峰八寨”中心,主要教学服务区为镇境内贵昆铁路左边23个行政村,服务区常住人口3万余人。本学年初,学校共计开设2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16人。目前,学校占地面积35578m2,生均20.07m2。校园建筑面积11381m2,生均7.42m2,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3365m2,行政办公用房640m2,本校学生宿舍有3862m2,食堂960m2,厕所220m2。校园规划按教学区、体育运动场地区、生活区分列、规划科学合理。学校现配音、体、美器材达国家二类标准,理科教学仪器达到《中小学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要求的95%。学校现藏图书33926册,生均22.14册。全校在编教职工107人,其中专任教师98人。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59人,专科学历37人,中学高级职称20人,中级职称39人,初级职称26人,市级骨干教师3人,区级骨干教师12人。
二铺中学概况
二铺中学是一所区直属农村中学,距安顺城区16公里。位于中国屯堡文化之乡——七眼桥镇二铺村,坐落在人杰地灵、风景秀丽的大灵山脚下。交通便利,前有贵安大道,贵昆公路,贵昆铁路,后有清黄高速公路。
二铺中学历史悠久,创建于1963年,原名安顺县小虹山职业中学,1972年搬至现址,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为高完中,为北大、清华等重点院校及各级各类学校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国家栋梁之才和建设人才。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办学条件不断的改善,学校办学目标明确,管理措施到位,学校迅速发展,办学规模日趋扩大。
学校占地面积53亩,校园布局合理,错落有致,教学区、办公区、训练区、生活区、活动区等各功能区布局合理,现有教学班15个,在校学生700多人,现有教职工68人,其中:①专任教师52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1人,中学一级教师24人,中学初级17人,大学本科学历40人,大学专科学历11人,学历合格率为98%。②专职人员8人,其中工勤人员1人,保安1人,军事教官2人,均为大学专科毕业;门卫2人,宿管人员2人。③食堂工作人员8人。已经形成一支业务能力强、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第三篇:新西兰教育概况
新西兰教育概况
新西兰的教育体制被视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体制之一。新西兰人很小就开始接受教育并且可以在一生中不停地学习。政府规定,六岁至十六岁的孩子必需上学(包括小学和中学),公立学校不收费。全国拥有两千八百多个国立中小学校。其中8%的中小学生来自非英语背景。新西兰有七所大学、二十五所技术学院和五所教育学院。新西兰社会治安相对良好,是世界上最适宜于教育的环境之一。教育体系的国际化程度很高,与许多亚洲国家相比,教学科目的选择余地也更为广泛。到新西兰求学与其他英语国家相比,学费较低,生活费用也相对较低。
新西兰教育的高质量是世界公认的。政府每年用于中小学教育的投入超过二十亿新西兰元。一学年大都由二月份开始十二月中旬结束。一学年分三个学期。第一学期从二月份开始至五月份的第一个星期,然后是两周的假期。第二个学期从五月底开始至八月底(小学和一些中学在七月份还有一周的假期),第二个学期后是二至三周的假期。第三学期从九月上旬开始一直到学年结束,然后是较长的暑假。
新西兰政府把教育的国际化看作是新西兰未来竞争力的根本所在。新西兰欢迎世界各国的留学生,可以来新西兰读中学、大学、研究生或者英文学校。法律允许留学生每周打工十五个小时。
来新西兰留学的好处主要在于:新西兰人以友善好客而闻名于世。高水准的教育质量和生活水平。学校对英语非母语学生提供特别帮助。良好的教育设施和教育环境。学费和生活费具有国际竞争力。另外,根据新西兰移民法,留学生毕业后可申请至少两年工作签证。新的移民政策鼓励留学生申请移民,获得高等教育学位的留学生可以直接申请移民,免除了至少两年工作经验的要求,而且其新西兰学历还可获得加分。原先新西兰对中国的留学生政策为配额制,即由新西兰政府指定对中国留学生的数额,额满为止。新移民局于九九年十月取消中国留学生配额限制,新政策下所有申请按照新西兰标准留学生政策审理,只要申请人符合入学申请要求和移民局对于学生签证申请人的要求,申请都可以被批准,没有额满限制。对大学生、中学生没用英语水平要求,对大学生无基础学历要求(允许短期英语学习),无需特别担保无年龄限制。新西兰的教育分为三类:初级和中级教育,大学,语言学校:
1.英语培训学校
2.初等和中等教育
3.高等教育
选择在新西兰读书有以下几个优势:
1.在新西兰留学生可以受到高水平的教育
2.在新西兰留学生可以享有高水平的生活条件
3.新西兰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发达国家之一
4.新西兰学历资格受国际教育学术机构及社会承认
5.在新西兰获得了大学学位后更有利于今后移民新西兰
零距离感受 新西兰教育全面观 北京青年报
日前,记者随首个新西兰政府邀请的中国教育记者代表团对新西兰进行了访问。9天中,记者团先后访问了奥克兰、但尼丁、基督城、北帕莫斯顿和惠灵顿等重点城市,参观了大学、私立培训机构、中学、理工学院等机构。并与新西兰教育部、新西兰移民局、新西兰学历权威委员会(NZQA)以及中国驻新西兰使馆的官员就新西兰对国际留学生的政策和中国留学生的情况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新西兰教育部部长马勒德还专门接见了记者团一行。此行使记者对新西兰的教育有了全面的、感性的认识,也带回了一些中国留学生对“后来者”的一些建议。据了解,在北京留学市场上对新西兰留学的宣传集中在入学门槛低,费用相对便宜,学制灵活等方面。这也是记者去之前对新西兰留学的印象,但是经过采访后记者对此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
中国留学生在新西兰的数量减少了吗?
据新西兰教育部提供的数据,目前有79334名国际学生在新西兰学习,其中38200多名来自中国。但是从2002年开始,由于中国学生留学目的国的增多,加之2003年发生了现代语言学院等学校的倒闭事件,来自中国新增的学生签证申请数量开始减少。新西兰移民局提供的数据表明,从1998开始的各财政新西兰移民局签发给中国学生的签证数量分别为2312个、5027个、10133个、20018个、14478个和5772个。可见自1998年10月新西兰移民局取消对中国学生签证的配额制后,赴新西兰留学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先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然后急剧减少。
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数量减少在语言学校和高中里表现得更为明显。此行记者参观了一所语言学校,该学校最多能容纳650名学生,目前只有300名学生,而去年同期的数字是620人。凯考瑞谷学院的助理校长咖瑞克罗尼坎先生告诉记者:“现在学校里有6名中国学生,最多的时候有18名。”
新西兰移民局的运营经理史帝夫琼斯先生认为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中国学生留学可选的国家越来越多,尤其是英国、澳大利亚等在中国做的推广工作很充分。并且由于新西兰元的升值,新西兰留学不像以前那样便宜了。此外还有一些关于新西兰留学的谣言,如重新恢复配额制、设立雅思门槛、移民政策调整等影响了新西兰的吸引力。”但是新西兰教育部部长马勒德先生对此并没表现出过分担忧,他说:“很高兴看到中国学生在新西兰长期发展的趋势,他们正按部就班地从高中或者语言的学习过渡到大学课程的学习,我们注重的不是单纯的学生数量的增长,更看重的是质量的提高。”
新西兰留学门槛低吗?
在中国人的印象中,新西兰是英联邦国家中留学门槛最低的,主要是因为新西兰移民局规定在申请读语言课程的学生签证时无须提供相关的语言考试成绩证明。此政策被国内某些中介加以渲染和误导就演变成了到新西兰留学无论就读何种课程都不需要语言成绩。其实只有到新西兰读语言课程或者进入高中学习不需要雅思成绩。
来新西兰留学的中国学生一般分为三种情况。
一种是打算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通常是16岁到18岁的小留学生。由于新西兰中学教育是7年制,国内的高三相当于新西兰的12年级,而大学只接受13年级的毕业生。因此打算上大学的学生,要在13年级读一年,通过类似于中国高考性质的“大学入学考试”才能进入大学学习。
另外一种是高中毕业后,想直接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此种求学历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语言培训阶段、预科学习阶段、大学学习阶段。其中语言学习是为了达到新西兰大学对国际留学生雅思英语成绩的要求,当然语言学习过程并不是一定要在新西兰完成,在国内学习达到雅思考试标准同样有效。大学预科,是指新西兰大学为国际留学生提供准备升入大学一年级的预备课程。中国高中毕业生如果不进入本地高中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就必须通过预科学习,再升入大学一年级进行学位学习。大学预科要求的语言成绩因校而异,比如ACG提供的奥克兰大学预科班的入学要求是雅思5分或者托福500分;奥克兰理工大学的预科班要求雅思5.5分或者托福525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国内已经进行了部分或全部大专或者本科学习的人,如申请进入新西兰大学本科或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也必须达到一定的雅思成绩要求,比如维多利亚大学入学要求雅思6.0分。
由此可见,来新西兰学习的门槛并不低。除了进语言学校和一些私立机构主办的培训课程不需雅思成绩,进入其他任何正规的高等教育机构学习都必须首先迈过语言这道门槛。
新西兰留学的“性能价格比”如何?
送孩子留学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一项重大的投资,自然要好好算算所选的留学产品“性能价格比”够不够高。记者根据此行采访的一些学校分门别类把新西兰留学的“性能”和“价格”做一介绍,读者可以做个参考。
高中印象篇:新西兰的中学教育涵盖9至13年级,中学也分很多种类,比如男女校,男校或女校和教会学校。此行记者参观了位于基督城的俄芳塞德女子高中和但尼丁市的凯克瑞谷学院、奥塔哥男子高中。这三所学校都属于历史比较悠久的学校,作为招收国际学生的中学都设有服务国际学生的国际学生部,并为国际学生开设了特别的英语课程。但是如果学生的英文程度太低,还是需要到语言学校就读的。另
外,因为读中
学的学生年龄低于18岁,他们必须寄住在当地人的家里(即所谓的HOMESTAY),学校都负责帮助联系寄住家庭。
新西兰高中与国内中学最大的不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比较强。每个年级除了统一规定的必修课以外,学生还可以从学校提供的其他课程中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进行学习。比如凯克瑞谷学院规定11年级的学生要学英语、数学、科学三门必修科,除此之外学生自选3科;12年级必修课只有英语一门,其他5门均可自选;到了13年级可以根据自己是否准备参加高考,选择应考科目或者面向工作的科目。另外,高中和大学的课程也是衔接的,在俄芳塞德女子高中我们就碰到一位来自中国的女生,她已经通过了数学科目的“高考”,虽然还在中学读13年级就已经在同处一个城市的坎特伯雷大学接着念数学系的课程了。
高中费用篇:据了解,新西兰的高中分公立和私立两种,公立学校对当地学生不收费,私立学校对任何学生都收费,一般来讲私立学校的质量要高于公立学校。对国际学生来讲费用主要包括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等。记者调查了几位在新西兰不同城市读中学的学生,平均一年的花费在10万至15万元之间。
语言学校印象篇:在新西兰进行语言培训的机构除了大学和理工学院主办的语言中心,主要集中在私立培训机构中。据NZQA提供的数据,目前新西兰有大约900家私立培训机构,这些学校在NZQA注册后,才有合法办学地位。其中有300家可以招收国际学生,这300家中有140家是专门从事语言培训的。但是据中国留学生反映,也有一些语言学校没有通过NZQA的认证却在进行教学活动。NZQA的官员提醒学生选择语言学校最好登录NZQA的网站(www.kiwiquals.govt.nz)核实该机构是否通过认证。据Dynaspeak语言学校的校长马克先生介绍,新西兰的语言学校有80%参加了类似行业协会的组织———APPEL,这些学校经常进行业务交流,也能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其中有24家通过了FLETS的认证,这是一种来自瑞士的国际认证,这样学校的教学质量就更加有保证了,此行采访的两所语言学校都参加了这个认证。
语言学校费用篇:语言学校的学费是按周计算的,根据学校质量和所处地区的不同有所差别,通常每周的费用是在300新元到395新元之间。根据语言基础的不同,中国留学生一般要进行4个月到一年不等的语言学习。新西兰移民局的官员告诉记者,申请到正规语言学校读书,新西兰移民局签发的是学生签证,因此如果发现某些机构做出超低学费的承诺,并给学生办理旅游签证入境一定要警惕,这样的机构一定不是在NZQA注册的,质量也难以保证。中国留学生告诉记者,他们大都有更换语言学校的经历,由于没来之前全凭中介介绍,在这边上了一段时间就有比较了,一旦学校里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语言环境不好了,他们就会换学校。
高等教育印象篇:据了解,新西兰高等教育的含义是指完成中学教育后随后进行的各种教育和培训。目前,新西兰有36所公立高等院校,其中包括8所大学、21所理工学院、4所教育学院、3所毛利高等教育机构。另外还有46所行业培训机构,以及大约900家私立培训机构。记者此行采访了新西兰八所大学中的六所和新西兰教育学会、曼努考理工学院(MIT)、ACG、AspectILA、UCOL等。新西兰高等教育提供7种级别的证书和学位。从低到高分别是无证书课程、证书班、文凭班、学位、学士后文凭和证书、荣誉学士、研究生文凭和证书、硕士和博士学位。
其实国内很看重的大学排名在选择大学时并不具有太大的参考价值,因为各所学校都有不同的侧重,比如此行采访的奥克兰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类似于中国的北大;奥塔哥大学的医学和药学某些专业的排名位居世界前列;坎特伯雷大学的工程、物理等专业比较强、维多利亚大学则注重人文学科的建设;梅西大学是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大学;奥克兰理工大学则是最年轻的大学。理工学院和经过NZQA认证的私立培训机构提供的主要是技术和职业教育,但某些学校也提供学位层次的教育,中国学生一般都会在能取得学历证书的学校就读。
NZQA负责对中学和高等院校的学历进行审查,该机构对所有办学机构进行监督,包括财务状况、课程质量、教师、学习环境、评价体系和向外界提供的宣传等方面。NZQA有300名全职员工和2000至3000名兼职员工负责上述工作。对于问题多发的语言学校有120名员工对140家语言学校进行监管。在NZQA的网站上都能查找到通过认证的机构的详细信息,NZQA的官员建议中国留学生在申请的过程中最好能亲自核对自己要去的学校的信息。针对能接受留学生的机构,新西兰教育部还专门制定了《关于对留学生的指导与照顾之行业规则》。可见对教育质量的控制新西兰政府管理部门是高度重视的。但是,由于新西兰实行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制度,对于监管不到的地方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高等教育费用篇:新西兰高等教育的学费标准全部由学校自主制定。因此学校之间、专业之间的差别很大。以商科专业为例,奥克兰大学一年的费用是18585新元;坎特伯雷大学一年的费用是15700新元;维多利亚大学一年的费用是15800新元;通常情况下最省的学生在本科课程读一年全部费用也要10万元人民币,平均水平是12万元到15万元。各大学基本上都开设了预科课程,预科的学费也因校而异,一般一年的花费和本科相仿。不过目前从一些学校反映出了下一将调高国际学生学费的消息,预计学费将有所增长。
第四篇:东莞教育概况
东莞教育概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发展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东莞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意义,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战略发展重点,确定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采取重大举措,创造良好条件,确保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东莞市教育事业取得较大发展,成功创建为广东省教育强市,全市32个镇(街)全部创建为广东省教育强镇,教育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教育综合实力稳居全省前列。
一、各级各类教育情况
(一)学前教育。2010年,全市共有幼儿园727所,在园(班)幼儿208373人。在现有幼儿园中,公立集体办园175所,民办园552所。共有省、市一级幼儿园101所。本市户籍3-6周岁幼儿入园(班)率达95.35%,基本普及3年学前教育,实行6周岁入小学。
(二)义务教育。2010年,全市共有小学331所,在校生552377人,本市户籍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全市共有初中151所,在校生187878人,本市户籍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毕业生升学率97.9%。全市“三残”儿童少年在校生501人,本市户籍“三残”儿童小学入学率98.8%,初中入学率98.17%。
新莞人子女教育方面,全市中小学非本市户籍学生有549553人。非本市户籍小学生432597人,其中在公办小学就读的有105011人;非本市户籍初中生96034人,其中在公办初中就读的有20976人;非本市户籍普通高中学生8792人,中职学生12130人。
(三)高中阶段教育。2010年,全市高中阶段学校共有68所,其中普通高中(含完中)40所,在校生70398人;中职学校28所(含技工学校3所),在校生50531人。本市户籍初中毕业生35744人,升入各类高中阶段学校就读的学生34985人,其中普通高中21155人,中职学校13830人。本市户籍学生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4.9%。
(四)成人教育。2010年,全市有5所成人高等教育机构、32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231所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年培训量达52万多人次,各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规模达29756人(不含本市高校内的成人学历教育在校生数)。全市共有20220人报名参加成人高考,共有51459人报名参加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五)民办教育。全市经批准开办的民办幼儿园有552所,民办中小学252所,其中办学层次为小学的有118所、初中1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04所、完全中学1所、普通高中1所、多层次学校9所、中职学校9所(含2所民办技工学校)。民办学校接收了大量新莞人学生,其中民办小学327586人,民办初中75058人,民办普通高中7456人,民办中职学校10228人。义务教育阶段新莞人学生在民办学校就读的有402644人,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新莞人学生的71.4%。
二、发展教育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东莞市始终坚持教育发展“六个优先”政策(即优先安排教育投入、优先规划教育发展、优先保障学校用地、优先引进教育人才、优先落实教师待遇、优先解决教育问题),不断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围绕“优质、均衡、提高”的目标,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主要工作措施有:
(一)实行“三转二”办学管理体制改革。2007年1月起,我市中小学办学管理体制由三级办学管理转为市镇统筹办学、二级管理,将全市高中阶段学校收归市政府统筹办学管理,市财政承担全部办学经费;初中由市、镇街共管,以镇街为主,市财政承担90%经常性办学经费,其余经费由镇街解决;小学由镇街统一管理,并承担其办学经费,村(社区)不再负责学校办学和管理。实行办学管理体制改革后,理顺了教育管理体制,提高了各级学校经费保障水平。
(二)实施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为进一步整合和扩充全市高中阶段教育资源,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我市在2007年7月颁布了《东莞市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方案》,计划投入近30亿元,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新建、扩建一批高中阶段学校,撤并小规模学校,争取在2011年前后,把全部公办高中阶段学校都建成优质学校,打造全省高中教育高地。今年,我市将加快高中布局调整校舍建设列为市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新建扩建16所高中阶段学校(9所普通高中,7所中职学校),年内建成6所,进一步加快布局调整进程。
(三)统发全市公办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我市从2006年9月起,由市财政委托银行统一按市属学校标准发放全市公办学校在编在职教职工及离退休人员的工资、津贴和奖金,2007年我们又将教师住房津贴纳入市财政统发。这两项改革,从根本上保障了镇街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实现了全市在职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调动了全市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稳定了教师队伍。
(四)实施完全免费义务教育。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决定》,切实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我市从2006年9月起,免除本市户籍(包括城镇户籍和农村户籍)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杂费;2007年,实行免收本市户籍学生义务教育阶段书本费;2008年,免收义务教育阶段本市户籍借读生杂费差额,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本市户籍学生完全免费教育。在此基础上,2009年又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非本市户籍学生借读生书杂费,让其享受本市户籍学生同等待遇。
(五)采用积分制解决新莞人读书问题。我们把新莞人子女义务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着力实施新莞人子女就学工程,采取公办中小学挖潜扩容和鼓励兴办民办学校“两条腿走路”的办法,有效解决新莞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2009年,我们出台了《东莞市新莞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暂行办法》,通过积分制办法,接收符合条件的新莞人子女入读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我市成为全省第一个采用积分制办法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地级以上市。今年1月,我市再次对《暂行办法》进行修订,强化操作,降低门槛,形成长效机制,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新莞人。2010年,共有1.48万名新莞人子女通过积分制入读公办学校起始年级。2010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接收52.86万名新莞人子女入读,其中,12.6万人在公办学校就读。
(六)扶持和规范民办教育。我们积极鼓励和扶持社会团体及公民个人举办民办学校,并加大管理力度,清理整顿无牌无证办学和跨层次招生等无序竞争行为,对民办教育开展年检,实行民办学校星级管理(即将民办学校督导评估划分为“三星级、四星级、市一级”三个等级),引导民办学校规范办学、创强评优,提高办学水平。2009年,出台《关于进一步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落实优惠政策,保障民办教育权益。2010年,出台《东莞市民办学校扶持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市政府从2010年起至2014年连续五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设立东莞市民办学校扶持专项资金,用于鼓励和扶持民办学校发展。近年来,我市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实现了新莞人子女从“有书读”向“读好书”的跨越。2010年,全市经批准开办的民办中小学252所。
(七)妥善解决代课教师问题。认真落实汪洋书记关于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指示精神,制定《东莞市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工作方案》,采取“通过考试、考核在代课教师中选招聘用合同制教师,辞退不符合招录资格或未通过考试、考核的代课教师,根据学校空编情况逐步理顺合同制教师的入编问题” 三步走的办法,分类妥善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并切实提高聘用合同制教师待遇。通过招录考试,共录用聘用合同制教师2140人,人均年收入达5万多元,比2008年代课教师增加1万多元;逐步为符合调入条件的教师办理入编手续;对不符合选招条件和选招落选的代课教师,认真做好经济补偿、理顺社保关系和推荐就业等工作,妥善解决其分流问题,确保我市解决代课教师问题有关工作平稳、顺利推进。为防止代课教师现象反弹,我们采取了“先规划,后招人,逢进必考”、“临时代课最长不超过一年”等措施,严把教师进口关。
(八)深入推进“三名”工程。我们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高进修,大力开展各级各类业务技能培训,着力培养“名教师、名校长”,创设激励性专业职位,构建教师专业成长阶梯。2009年,我们完成了为期三年的第一批全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评选工作,共评出学科带头人120名;选拔出首批290名骨干教师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申报了10个省级名师工作室和3个名校长工作室。今年,我们继续评选出第二批学科带头人146名,选拔出骨干教师685名,并设立10个名校长工作室、30个名师工作室,为名校长、名教师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工作与展示平台。
(九)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们牢牢把握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及未来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管理平台;不断调整招生政策实施均衡招生;加大违规办学行为专项督查力度,切实为学生减负;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宽松和谐的学生成长环境;大力开展体育、艺术教育和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身体素质和创新能力。2010年,我市学生在国家和省组织的各类学科竞赛、艺体竞赛中,共有449人次获奖。此外,我们进一步强化学校德育工作,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公民意识培养、法制、安全、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教育,加快学校专职专业心理教师配备,不断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发展。
(十)高标准创建教育强市。1996年,东莞市提出创建教育强市的目标。2000年,东莞市召开了创建省教育强市动员大会,2001年又将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第十个五年计划。2005年,东莞把优先发展教育、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列入十项民心工程,并于该年5月召开了冲刺动员大会。从提出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目标以来,东莞市始终做到“五个坚持”:坚持教育发展优先,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均衡协调发展,努力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坚持推进教育改革,努力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坚持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坚持实施人才强教工程,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创建省教育强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2005年底,东莞的省教育强镇总数达23个,顺利通过省督导验收,成功创建为省教育强市,成为继深圳、佛山、中山之后的第四个省教育强市。成功创建省教育强市后,根据东莞市委、市政府《关于创建教育强市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决定》,东莞重点扶持经济欠发达镇创建省教育强镇,在财政、政策、经验上给予支持,2004年至2007年,市财政共投入4.5亿元,重点对9个未创建省教育强镇的镇进行补助。2006年沙田、茶山、中堂、洪梅等4镇顺利建成省教育强镇,2007年石排、麻涌、企石、谢岗、望牛墩等5镇也通过了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实现省教育强镇全覆盖。
(十一)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过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初步建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互结合、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主要做法有:一是调整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制定《东莞
市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建设方案》,新建5所、扩建4所中职学校,在东部生态园划出1100多亩地兴建职教城。积极发展高职教育,建成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二是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从2008年开始,对中职学校按照扣除教职工的工资待遇后每生每年4600元的标准进行拨款;积极扶持贫困家庭学生就读中职学校,对低保和困难家庭子女就读中职学校财政每年每人给予3000元补助;对本市户籍及符合条件的非本市户籍的中职学生全部发放国家助学金。三是探索联合办学新模式。支持、鼓励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与东西两翼和山区市县职业学校开展“2+1”等形式的联合办学,鼓励中职学校与企业联合办班,以半工半读的形式对企业员工进行培养和培训。四是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着力强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东莞所有独立设置的中职学校都与相关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将企业生产车间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增强了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初步实现学校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的良好衔接。五是全面统筹规划学校专业设置。2008年,出台了《东莞市中职学校骨干专业设置方案》,根据目前全市主要支柱产业构成分布状况,以及产业调整规划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情况,统筹规划了28个专业为我市中职骨干专业,力争培养一批适应地方支柱产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在近三年我市举行的多项国际、国家级时装设计大赛中,我市中职学生屡获大奖。2007年—2010年,我市中职毕业生就业升学率均达95%以上。
三、下一阶段主要工作任务
(一)积极扩充优质教育资源。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导向,以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为原则,大力推进等级学校建设、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建设、特色学校建设以及薄弱学校改造等工程。通过进一步探索建设优质学校的有效途径,强化优质学校建设的保障措施,加强民办学校办学管理,加强对优质学校建设成效的评估和对薄弱学校的整体改造,推进学前教育优质化,提高省、市一级中小学比例,促进民办学校规范化。
(二)大力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根据《东莞市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方案》的要求,加快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校舍建设进度。落实镇街代建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校舍建设工程办法,用好工程建设“绿色通道”,加强跟踪督办和统筹协调,确保2011年前完成布局调整。同时,借助新校建设的契机,提升学校管理水平,选好、配好学校行政和教师队伍,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三)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不断健全和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与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坚持公益性,加大财政投入,各级财政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建立市、镇、村共同承担公办幼儿园办园经费投入机制。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积极鼓励村(社区)举办幼儿园,加强城市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积极发展民办幼儿园。提高学前教育水平,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四)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落实广东省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各项措施,着力打造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加快职教城建设进度,不断推进国家和省级重点中职学校建设,加强重点专业建设,深化职校招生、学籍、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加强产教合作和校企合作,加强职业教育办学创新,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规模化、特色化、多元化发展,切实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能力。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实行新进教师公开招聘,实行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落实绩效工资,严格按照教师编制标准配足、配齐、配好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学历和业务水平,积极
培养“名师”、“名校长”,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确保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研究意识和能力较强、适应现代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巩固解决代课教师问题成果,严把教师入口关,防止代课教师问题反弹。
(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现代教育理念,建立健全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体系,不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转变教学与学习方式,继续改革考试与招生制度,完善教育评价,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重视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创新学校体卫艺工作方法,提高教育装备使用效益,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水平。
(七)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适应全球化趋势,加强泛珠三角地区乃至国际性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市教育和人才的国际对话能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适应国际竞争的开放性人才。不断促进教育的地区交流与合作,扩大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范围。
第五篇:赣县教育概况
赣县教育概况
赣县地处江西省南部,赣江上游,是“千里赣江第一县”和“中国板鸭之乡”,系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辖19个乡(镇),276个行政村,国土面积2993平方公里,总人口61万。全县现有幼儿园150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149所),在园幼儿26382人;普通中小学314所(其中小学284所、初级中学25所、完全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职业学校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十二年一贯制民办学校1所;各级各类学校现有在校生90294人(其中普通高中7241人,职业高中1852人,初中19890人,小学61279人,特教学校32人);现有小学教职工2543人,初中教职工1242人,普通高中教职工560人,职业高中教职工72人,特殊教育专任教师10人,公办幼儿园教职工41人,教师进修学校教职工28人。
教育局机关内设人秘股、财务审计股、教育股3个行政股,下属教研室、招考办、电教室、电大工作站、校建办、幼教办、勤工俭学办7个事业单位,主要负责全县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的管理、指导、规划、建设等工作,具体履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调配交流、职务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奖惩等职能。
近年来,赣县教育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服务‘三化’,奠基未来”这个目标,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抓手,抢抓机遇,科学谋划,协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全县“三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城乡学前幼儿一年入园率分别达100%和75%,赣县城关幼儿园被评定为省级示范幼儿园;全县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均达100%;普通高中教育持续发展,赣县中学已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环境最美、质量上乘的完全中学之一;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学校招生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前列,新建的赣县职业技术学校将于2010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并在义源片区规划建设年培养学生5000人的赣县“职业教育园区”;民办教育蓬勃发展,全县现有各类民办教育机构163所,在校(园)学生5000余人。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2007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校建资金2个多亿,新、改、扩建校舍18万平方米,开挖饮用水井99口,截止2009年12月,全县新增校园面积396亩,达2692多亩,新增校舍11万平方米,达64万平方米,18所农村学校建设了标准的学生生活园区,农村中小学围墙、校门、厕所、食堂等设施基本配套到位,有14所学校通过了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市级达标验收;全县累计投入教育技术装备资金1000多元,学校图书资料、教学仪器、音体美器材得到有效补充,并
为50所农村教学点添置了教学光盘播放设备,140所村完小(含中心小学)装备了卫星教学接收站,26所农村初中(含九年一贯制学校)装备了计算机教室,全县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网络化初见雏形。
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加强。近年来,我县始终把提升教育服务“三化”人才保障水平作为“奠基工程”来实施,一方面切实加大了教师的补充和培训力度。2003年以来,每年从师范院校应届毕业生中选招教师200名;同时,通过举办各类新课标培训班,以及开展跟班学习、定岗实习、支教送教、教学开放日、青年教师基本功考核、骨干教师外出观摩学习等活动,促进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迅速成长。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教师演讲赛、师德标兵评选等师德教育活动,树立了张功标、李庆河、明立新、罗序福等一批优秀教师典型,激励和引导广大教师向先进看齐。
素质教育扎实推进。近年来,全县中小学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开好各类课程,积极推进“中小学生课外活动一小时”、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建立学生健康体质档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大胆推行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高考、中考质量稳步提升,全市排名逐年靠前,2009年,我县被市教育局评为“初中教学质量先进单位”;学科竞赛成绩斐
然,近三年来,有200余人(次)学科竞赛获全国等级奖,在2009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县选送的《威灵仙药野生转家种试验研究》和《新型弹子锁芯》分获获金奖和银奖,创造了江西历史上该项赛事的学校最好成绩。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我县建立健全了学校德育工作机构和德育工作制度,构建科学有效的德育课程体系、活动体系和评价体系,由我县首创的“新三好”学生评价机制在全市推广;广泛开展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感恩教育、养成教育、“民族精神代代传”等道德实践活动;积极实施了“留守孩”关爱工程;充分发挥了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和服务育人等作用,努力将其打造成全县未成年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和谐文明校园创建全面推进。近年来,全县投资近千万元用于校园道路、活动场地、绿化带、文化长廊等设施建设,中小学校园迅速向“四有四化”迈进,成为农村文明示范窗口;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科学设置人文景观、格言警句,悬挂张贴名人名言挂图、展示学生书画作品等,使学校的每个墙壁、每块绿地、每个角落都会“说话”,使校园“处处皆教育、时时在育人”;建立健全了学校安全月报制、学校安全隐患台帐管理等制度,在全县中小学推广了学校食堂“1+2” 管理模式,关闭了中小学小卖部,积极实施学校卫生“达标创星”工程,有效地预防
了校园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我县赣县中学、赣县二中、湖江中学等学校被评为“省安全文明校园”,大埠中心小学、茅店中学等10所学校先后被评为市“文明校园、德育示范校”。
回望过去,赣县教育在数量规模、层次结构、质量水平、办学效益等方面不断稳步发展,成绩显著;展望未来,赣县教育将抓住全县主动融入中心城区、提升“三化”水平,实现更高层次上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机遇,解放思想,创新创业,向高标准、高质量的目标不断迈进。赣县教育的明天更加美好、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