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怎样当老师学学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蒋月红
前段时间读了《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了这本书之后,使人不由得会产生这样的愿望,我们的教育都是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育,我们的教师都是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应该做到:
一、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凡是热爱劳动,双手灵巧的孩子,往往聪明好钻研,学习上很少遇到困难。劳动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教育中没有劳动的参与,其他方法、手段、智慧在很大程度上丧失其意义,劳动不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一种精神培育。现在很多学校都开辟了种植园,对于种植园的果实,是否可以鼓励把第一批果实送给家长或老师,学生会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一个孩子(学生)对家长(老师)应有的责任感。
二、关注学生身体健康。从教十几年,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不在少数,老师使出浑身解数,只能维持几分钟,有的学生天真活泼,有的天生性格内向。未能找到问题真正症结时,所有努力效果都将大打折扣。学生学习吃力、性格忧郁等,绝大部分是身体健康出了问题,孩子精神、智力、世界观、自信心都取决于身体是否健康,作为老师应把关心学生健康看作自己的首要工作,这是一切教育工作最核心的所在。
三、教师应该是读书人。读书的教师群体共同把学生带入阅读的世界,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完善人的内心世界--道德素养。教师应不间断地读书,就是因为我们需要更多的空闲时间,我们才应大量阅读,才能最终减轻自己的负担,才能花费最小的力气取得最大的效果,才能帮助学生减轻脑力劳动的负担,才能感受到教育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四、让学生喜欢自己所教学科。数学大师苏步青在求学时,本来十分喜欢文史,正是教他数学的一位中学杨老师把他引上了数学研究之路。杨老师的数学课十分吸引人,给学生看了不少他从日本带回的数学杂志,讲解那些杂志里的数学知识和习题,把年轻的苏步青吸引住了,他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几乎把所有能够抽出来的时间都用来钻研数学了,直至成为一位著名的数学大师。考上车中的学生门门功课成绩优异,在这群学生中,有哪一个学生对某一科特别喜爱?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当发现学生在某一个领域内产生兴趣,哪怕是一丝兴趣的萌芽,我们也要像对待珍宝一样对待这一丝萌芽,因为这是学生发展智慧的希望。
五、对于学困生,真的就找不到一条发展自身潜能和途径吗?只有分数这一个评价标准吗?分数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领域,不能因为这个领域失败了,就否定其他更多的那些领域,让孩子不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他可以除学习领域之外的其他领域成为一个出色的人。对于学生学习困难的,我们观注了什么,是不是把他当人来看待,老师应该反思能不能帮助孩子树立生活的信念。
六、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喘息。现在的教学还是应试教育下的教学,很多学校都把教学搞成学校教育唯一的工作。学校拼命抓老师上课,老师就把45分钟每一分、每一秒都充分利用,把学生框在老师预设的思路内学生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一节课、一天、一月、一学期、一年、几年学生能吃得消吗?我们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们想一想的时间了吗?认为自己把规定的内容讲完就万事大吉了。学生思维有喘息的机会吗?老师的课堂行为应让学生多一些思考。老师上课教同样内容,学生不同,却是同样的的方法,我们面对的是人,而不是机器,充分重视学生的反应。我想通过这本书引发对于教育现实的更多思考。
第二篇:学学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当老师
《学学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当老师》读书心得
这个学期暑假,我有幸拜读了《学学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当老师》这一本书。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教师的典范,做人的榜样,世界教育大师。他经历35年的教育生涯,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记录、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形成了丰厚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经验。而这本书就是编者在全面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基础上,精心地从他那些独具风格的理论和教诲中选择优中之优、重中之重,并对此生发一些感言后所编写而成的。读了这本书让我更直接地、更快捷地了解了苏霍姆林斯基那些脍炙人口的妙言箴言、教育家篇、系列教诲,也让我对今后的教育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现就今后如何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简单谈谈我的感悟和想法。
一、坚定信念,教书育人
做“四有”好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大爱之心。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观。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知法守法的楷模。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教书育人的理念,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引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党和人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为人师表,热爱学生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肩负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神圣使命,而我们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面对的是一群群祖国的花朵,我们更应该为人师表,平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除此之外,教师应该要有仁爱之心,牢牢树立“大爱”理念,热爱岗位、热爱学生,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好学生;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才能搭建起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使学生乐意接近教师,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严慈相济,诲人不倦。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胸怀真善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钻研学科,提升自我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教育素养首先是指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而其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同时,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应具备以下几种教师专业素养:
1.良好的文化素质,包括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教学理论基础。
2.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乐观、坚忍不拔的人格特征。3.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忠诚于人民教育事。
4.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较强的教育科研素质及教学研究能力。
四、创建好课堂,争做好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上好每一节课,课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做好充足的准备。备课就是第一步,它是上好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在这一环节中要求我们认真钻研教材,详细查阅有关教学参考书和资料;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选取适当的教学媒体;编写教案。其次就是上课,它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包括: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而我目前作为一名新教师,尤其需要严格把控好这两个重要的环节,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虚心请教学习,认真对待每一次的听课和教研活动,探讨教学过程中的疑点和难点问题,做好教学反思,在争鸣中进步、提高,努力创建好课堂,争做好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那独具风格的理论和教诲还有很多,“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有人说老师是种植孩子美好感觉的土壤,是照亮孩子的心灵的明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向大 师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第三篇:《学学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当老师》读后感(本站推荐)
读《学孔子做老师》有感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看完了《学孔子做教师》一书,感受颇深,世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读《论语》可从中窥见千古孔子的音容笑貌,如一位忠厚长者向我们娓娓述说着教育真谛,做教师好好向孔子学习,受益匪浅。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他不但是我国两千多年前的“至圣先师”,今天也同样受到世人尊敬和推崇。我想之所以如此,这与他的个性化的教育方法是分不开的。注重差异,因材施教,一直为世人所倡导,但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而且孔子对“因材施教”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对后世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从孔子兴办私学二千多年以来,其间几乎每一位重要的教育家或思想家在教学过程中都有意无意地运用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并加以发展。现代教育心理学进一步研究表明,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主要有:认知方面的个别差异,包括智力和认识结构差异;性格类型的差异;气质类型的差异;能力方面的差异,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才能差异等。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必须实施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如果老师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而采用“一刀切”评价模式,这一定会导致其中一部分的学生心理状况受到影响,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类型和心理素质而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力争做到“因人而异”.教师可能面对的命运有许多,但从孔子的经历来看,教师的终极命运乃是:倘若我们有幸能成为孔子式的教师,便可以体会到包含人间至情的教学之恋。除了我们的心灵需要坚定明晰的信仰,我们的教育以及我们的国家又何尝不是不能没有孔子或柏拉图式的理想来维系着,否则只有分数和琳琅满目的商品的话,也绝非真正文明、真正值得爱的教育和国家。这种文明、可爱的教育和国家正需要每一位以传授文化为职业的教师一点一滴的努力。倘若不曾有过孔子或柏拉图式的怀抱理想的教师,则中西方的教育与文明史会是怎样的一幅图景?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说,君子普遍团结人而不只是和少数几个人亲近,小人只和少数几个人亲近而不普遍团结人。一滴晶莹的水珠虽然美丽,但经不起太阳的暴晒,个人的力量再大,也不能单枪屁马杀出天下,只有团结才会让人生之路更平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团结需要奉献精神,需要团队的整体意识。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发挥它的力量,托起航船,杨帆破浪;一个人只有加入团队,才能体现他的价值,的语言蕴涵着人们对团结的理解与认识。试想,一个人如果没有他人的合作,能成就事业吗?一个活动,如果没有团队精神,能够目标一致地到达成功的彼岸吗?一个学校,没有团结的氛围,那么这个学校能很好的发展吗?“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惟有将团结的力量形成有理想、有目标的团队精神,才能在波澜壮阔的事业中成就未来。一个人认识渺小的,然而团结是伟大的。我想在学校这个团体中工作,我们只有团结起来才能让自己获得更大的成功,才能让学校获得更大的成功。
第四篇:《学学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当老师》心得体会
前段时间学校组织了班主任读书活动,有幸拜读了有关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理念的书,开始时我是偶尔拜读几页,后来书里的内容促使我不得不认认真真读完了这本书,因为在此书之中,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也更加看到了我自己身上差距所在,以期望能通过学习能进一步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
通过阅读我可以感受到这位老人从17岁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至逝世,已将自己的全部心血都用来培育人类的下一代的精神。带着极强的爱和历史责任感,这位老人从大处着眼,对学生培养、教师培养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某些“理论教育家”的凭空捏造,他切实地深入到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与其他的教师和学生们一起学习、研究、实践、反思、再实践。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从每一个主题下面看到下面的内容:
1、苏氏语录
2、苏氏思想
3、苏氏措施
4、案例点击。从中我们可以聆听到许多烩炙人口的有益教诲;也可以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使我受益颇深,同时也感受到了领导们的良苦用心,也期望有幸拜读这本书的同事们也能从中取得更多的收益。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受到:教育者的高度决定了教育的高度。当我们不停地抱怨家长的不配合、不理解,学生的不听话、不上进时,有没有反思过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行为和方法是否符合学生和家长的要求和希望?我们应该振作精神从怨天尤人中解脱出来,对照《学学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当老师》,问问自己:
一、我们是否让我们的学生看见和体验到了他在学习上的成就?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做到使学生愿意好好学习,使他竭力以此给母亲和父亲带来快乐,那你就要爱护、培植和发展他身上的劳动和自豪感。”这就是说。要让学生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
二、我们是否做到了不仅欣赏学生的分数,更欣赏学生高尚的道德?我们常常这样形容学生说: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所以,我们对孩子的欣赏绝不能仅仅地停留在简单的分数上,对学生道德水平的欣赏更加重要。我们要保证学生先成人,然后才成才。
三、我们是否和学生一起体验过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这对每位教师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又是每位教师都应该努力去做的。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四、我们是否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是否能够欣赏他们“独一无二”的个性?当老师能够发现学生的这个独一无二的特质,并能给予欣赏时,那将是学生莫大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往往能激发他不断地向前进步,追求高尚。
五、我们的欣赏是否让学生的尊严感得到满足?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爱护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学生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它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药摧残致死的。”
我想,当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真正领悟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些精彩的论述的时候,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的时候,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的时候。
打开书本,与苏霍姆林斯基对话,感受他的热忱、执著和严谨,一个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智者形象跃然于纸上;合上书本,默默沉思,苏霍姆林斯基再次浮现于脑海之中:这位早已远离我们多年的老人,正用他那双依旧明亮、睿智的眼睛望着我们,似乎在说:龙泉中学的老师们,你们应该能做的更好
第五篇:《学学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当老师》读后感
《学学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当老师》读后感
毫不夸张地说,我觉得《学学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当老师》真是一本好书,我以前也听说过,但从来没有真正去阅读过,从来没有像看这本书那样地看一本教育书籍。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振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不得不让人钦佩,觉得自己几十年的书教得是那么失败。
拿到书翻开后最先吸引我的是《帮助学生减负》、《挽救差生》、《写教师日记》,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我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忙;我也想教育日记,但总是不能坚持;对后进生我更是一直认为这是智力问题和一个人的质地问题,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很多道理只能从理论上行得通,而实践中要想让一个质地有问题的人有进步有发展是不可能的,要让一个品质不好的人真正弃恶从善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谓的“秉性难移”,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嗤之以鼻。但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后,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很困难很困难。那个“高里亚”是苏霍姆林斯基难忘的,也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描述的,他“是一个懒惰成性、常会骗人的学生。在短短的一段时间内,他就表现出了“难教育”的特点。和我常认定的坏的学生非常相似,那我们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他“懂了、会背”为止。或者批评说教的方法。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因势利导,及时的发现和鼓励高里亚,他默默地花时间观察,并进行了家访,高里亚在这样长期的关心和激励下整个变了一个人,真的是不可思议啊,高里亚碰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老师真是他的幸运,这样的教育为他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想,我们虽然不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地去对侍一个后进生,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不要让像高里亚这样的孩子默默“死”去。另外,在那么多章节中我注意到苏霍姆林斯基对阅读特别看重,指学生的课外阅读,现实中,我觉得应该激发他们去阅读,阅读是正是达到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而且字写得好坏,既取决于儿童阅读得怎样,也取决于 1
他们阅读的数量我对班里的同学分析了一下,一般拿到一篇文章后马上能流利读下来的同学就是成绩比较好的,而等课文学好后也不能流利读下来的就是学习成绩不行的几位同学,其中几个,我想可能到现在为止,除了背很熟的课文和段落之外,几乎是没有一篇文章能通顺读下来的,包括课外的,不过这些同学一般也不喜欢看课外书,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看来阅读真的很重要,以后要多布置一些阅读的作业,给同学们讲讲故事,去报刊杂志多投投稿等,以此来引导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对我自己也有启发,我自己同样要加强阅读,否则会越来越落后,记忆力越来越差。其实,这里每一个我觉得可行的做法,我都想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一下。苏霍姆林斯基鼓舞着我,是我心中真正的教育领域中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