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标题-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政治江苏专版:课时达标检测(三十九) 寻觅社会的真谛
课时达标检测(三十九)
寻觅社会的真谛
一、单项选择题
1.精准扶贫是针对粗放式扶贫提出来的。我国领导人指出:要实现到2020年我国5 5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标,越往后成本越高,难度越大,见效越慢,倘若不深入贫困地区,不了解贫困群众所思所想所需,没有针对性,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材料中蕴含的哲理有()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②社会意识的产生有其物质原因
③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
④统一物的分解、平衡的破坏不利于事物的发展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选A 没有针对性,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正确;精准扶贫是针对我国贫困人口实际提出来的,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正确;③④错误。
2.近年来,每到岁末,人们总会对一年中出现的热词进行盘点,进而推出年度网络流行语。流行语,是社会发展的显示屏、生活时尚的风向标、民众心态的晴雨表。从唯物史观角度看,对流行语的上述界定说明()①社会意识总先于社会存在而存在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③社会意识推动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④网络流行语折射出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选C 流行语是社会发展的显示屏、生活时尚的风向标、民众心态的晴雨表,旨在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折射出了社会生活的变迁,②④正确。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①错误。正确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的变化和发展,③表述不科学。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取向。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因为其属于()①思想意识,将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上层建筑,服务于先进的经济基础,推动社会进步 ④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促进作用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选D 本题考查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本题使用排除法比较容易,正确的思想意识才能起到推动作用,①错误;核心价值观属于上层建筑不是生产关系,②错误;核心价值观属于先进的社会意识,是上层建筑,推动社会进步,对社会存在起推动作用,③④表述正确。
4.截至2017年1月6日,除新疆外,全国其余各省市均已出台高考改革方案。其中,今年北京、湖南、海南、江西、山东、天津等6省市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启动高考综合改革,不再分文理科。我国各省坚定推进高考改革()①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 ②体现了辩证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③因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 ④表明社会基本矛盾都可以通过改革来解决
A.①② C.③④
B.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 我国坚定推进改革体现了辩证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③不是我国坚定推进改革的原因,应排除;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是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通过改革来解决,④说法错误。
5.专家指出,我国法律的制定或修改必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要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规定。材料表明()A.社会制度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 B.社会变革都是通过改革实现的 C.生产力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状况 D.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解析:选D 社会制度是主观的,立法实践是客观的,主观并不能决定客观,A项不选;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变革最终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并不是通过改革实现的,B项错误;法律的制定或修改并不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状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选;法律的制定或修改属于上层建筑的变革,它表明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D项正确。
6.人社部把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确定为2017年的三大工作重点。其依据在于()①广大劳动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③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④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说明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
7.2017年8月23日,国务院发布《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办法》共十九条,主要调整了无证无照经营的查处范围,明确了部门监管职责,是转变监管理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保障“先照后证”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监管效率,促进创业创新。可见,《办法》的出台和实施表明()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选C 《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有利于提高监管效率,促进创业创新,表明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②③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①不选;对部门监管职责的明确是调整上层建筑而不是改革生产关系,④不选。
8.2017年7月26日至27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在京举行。之所以要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因为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①作为社会意识,能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变化而变化 ②作为正确的社会意识,能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作为生产关系,适应我国生产力状况因而能推动生产力发展
④作为上层建筑,能促进我国经济基础的巩固和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④ C.②③
B.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 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属于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的范畴,②④正确;①没有指出讲话精神的积极作用,不选;③将讲话精神说成是生产关系是错误的。
9.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剩下的多是过去动不了、啃不下、绕过去的难点和雷区,每一项变革都可能触及深层次的矛盾和重大利益的调整。有学者指出,改革进程越向纵深推进,群众首创精神越显重要。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③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④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能够突破社会存在的制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 发挥群众首创精神,体现的是精神财富而非物质财富,①与材料不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④表述错误。②③表述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原因,符合题意。
10.“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春秋《管子·九守》)下列诗词中蕴含的哲理与上述古语相一致的是()A.“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B.“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C.“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D.“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其二》
解析:选B 题目中,“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B项与题意相符。A项体现了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的哲理。C项体现了运动是事物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D项体现了世界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哲理。
11.为抑制房价,促使房子回归居住属性,近期,国家频繁出台租房政策,其中引起大家广泛讨论的就是“租购同权”。有分析人士认为:“对于一个对自有住房有着长期偏好的国家而言,租购同权正在调整的不仅仅是住房制度、居住权利,更有全社会的理念。”下列最符合这一论述的唯物史观道理是()A.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B.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和人类思维的发展 C.社会意识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解析:选C “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说法绝对,A项不选;“租购同权正在调整的不仅仅是住房制度、居住权利,更有全社会的理念”重点强调调整全社会的理念,即调整人的思维,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不是材料着重强调的,B项不选;租购同权调整“全社会的理念”说明人的理念(社会意识)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C项正确;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不选。
12.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中央强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从唯物史观看,重视民心是()①衡量社会发展道路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 ②可以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③贯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保证 ④把宣传人民是历史创造者作为根本目的
A.①④ C.③④
B.①②
D.②③
解析:选D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因此从唯物史观看,重视民心是贯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保证,可以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②③符合题意;衡量社会发展道路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是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①不科学;④表述错误。
二、简析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源于发挥了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进入发展新阶段,我国在国际上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与低成本优势相比,技术创新具有不易模仿、附加值高等突出特点,由此建立的创新优势持续时间长、竞争力强。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凝魂强体为根基,提升我国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的发展,改革创新是核心。请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予以说明。解析:本题考查“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设问指向中国的发展,改革创新是核心。解答时首先明确“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主要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及改革、社会历史的主体;然后调动运用上述有关知识,结合改革创新进行分析,实现知识与材料的有机统一。
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中国发展需要改革创新。②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的新推动。③改革创新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与发展,是不断解决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遵循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需要,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三、探究题
14.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三权分置”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是适应生产力发展、顺应农民意愿、符合农村实际、继往开来的制度变革,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与时俱进,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
有人担心,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会导致土地私有化。请从“寻觅社会的真谛”的角度为其化解担忧。
解析:本题知识限定是“寻觅社会的真谛”,即社会历史观知识,首先应该知道社会历史观所包含的原理,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等;再结合材料,筛选出与材料内容相吻合的原理;最后原理加材料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实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顺应农民意愿,自觉站在了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必然会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因此,不会改变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②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三权分置”改革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不会导致私有化的出现。③在我国,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只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三权分置”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一次制度创新,必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第二篇:标题-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政治江苏专版:课时达标检测(二十五) 文化创新
课时达标检测(二十五)
文化创新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医药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体质特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照搬中医药典籍已不能完全解决现代问题。在“健康中国2030”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吸收传统中医药典籍中的有益成分,不断创新发展中医药文化,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这体现了()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外来文化是中华文化创新的根基 ④传统文化要不断注入时代精神
A.①④
C.②④
B.①③
D.②③
解析:选A ②与题意无关,题目中没有表明文化创新的作用。③错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题目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体质特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照搬中医药典籍已不能完全解决现代问题,我们应吸收传统中医药典籍中的有益成分,不断创新发展中医药文化,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这体现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同时要为传统文化不断注入时代精神,①④入选。
2.时值牡丹花期,园林版昆曲《牡丹亭》在北京圆明园含经堂遗址牡丹丛中上演,并通过网络同步直播。此番世界级皇家园林与昆曲相结合,一场“园林+戏曲+现代科技”的跨界组合《牡丹亭·游园惊梦》,为现场观众带来鲜活的文化体验。这场跨界组合()①推动了休闲生活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 ②表明体制机制创新是传承文化的必由之路 ③说明在当代文化的形式比文化的内容更重要 ④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A.①④ C.②③
B.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 世界级皇家园林与昆曲相结合,一场“园林+戏曲+现代科技”的跨界组合《牡丹亭·游园惊梦》,为现场观众带来鲜活的文化体验。这场跨界组合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动了休闲生活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①④符合题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传承文化的必由之路,②错误;创新文化的内容、形式、体制、机制等,不能说谁更重要,③错误。
3.作为游戏,《王者荣耀》是成功的,而对于社会,它架空和虚构历史,扭曲价值观,让沉溺于此的孩子在精神与身体上被过度消耗。因此,游戏开发商要()①立足实践,要文化创新更要方向正确 ②立足政府,要市场监管更要公共服务
③依托平台,要提高眼力更要拒绝污染 ④着眼大众,要经济效益更要社会责任
A.①④ C.①②
B.③④
D.②③
解析:选A 根据题目的表述,《王者荣耀》是一款比较成功的游戏,但是它架空和虚构历史,扭曲价值观,让沉溺于此的孩子在精神与身体上被过度消耗。因此,游戏开发商要立足实践,要文化创新更要方向正确,着眼大众,要经济效益更要社会责任,①④入选;②中“立足政府”的表述错误;③是对消费者而言的。
4.2018年春晚既表达了中华民族喜迎新年的共同心愿,又体现了各民族欢度节日的不同特点;既体现传统文化的厚重,又展示了现代元素的精彩。这是一场源于生活、创新无限且深受观众喜爱的晚会。材料表明()①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文化,文化也通过特定的活动深刻影响着人 ②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是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有利于展现文化的多样性 ③春晚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传统文化,有利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④大众传媒通过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选A 本题题眼是“中华民族、各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元素、源于生活、创新无限、观众喜爱”。春晚源于生活,为观众喜爱,说明实践创造文化,文化影响人,因此①入选。春晚展示传统文化的同时创新无限,说明春晚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观众的喜爱有利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因此③入选。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因此②错误。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因此④错误。
5.《梁祝》根植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用西方乐器和音乐形式诠释了中华文化鲜明的风格和特点,是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这说明()①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民族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在于以为我主,为我所用
④中华文化只有广泛汲取世界文化中的精华,才能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 A.①② C.③④
B.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 根据题干《梁祝》实现了文化创新,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说明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故①符合题意;《梁祝》根植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体现了继承传统,西方乐器和音乐形式诠释了中华文化鲜明的风格和特点,这体现了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进行了文化创新,故②符合题意;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故③说法错误,应排除;运用排除法,正确答案为A项。
6.针对当前传统剧种面临的困境,有人提议既要保持传统剧种的本色,又要大胆改革
传统剧种形式,加大创新力度,使传统剧种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①改革传统剧种形式对传统剧种的继承起积极作用 ②保持传统剧种的本色是对传统剧种形式创新的束缚 ③传统剧种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的过程中发展 ④只有保持传统剧种的本色,传统剧种的创新才不会失去根基 A.②③ C.②④
B.①③
D.①④
解析:选D 改革传统剧种形式属于文化形式的创新,有利于传统剧种的继承和发展,①符合题意。没有文化的继承,文化创新就会失去根基,④符合题意,②错误。③颠倒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7.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主题研讨会中,某同学以“深圳30多年的奋斗历程创造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将激励深圳人再创辉煌”的事例来说明主题。以下判断正确的是()①事例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特有文化的部分,切合主题 ②事例反映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部分,切合主题
③事例反映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资源和条件的部分,切合主题
④事例没有体现社会实践的变化推动文化创新,不切合主题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选B 研讨会的主题强调的是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奋斗历程创造出……‘深圳精神’”,体现了①③;②强调的是文化创新的作用,而非社会实践的作用,与研讨会主题不符,应排除;④是对事例内容的否定,应排除。
8.一个民族,疏离了历史,自然就无希望;舍弃了文化,也就失去了灵魂。这说明,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我们必须()A.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B.批判“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 C.把实用主义和形式主义结合起来 D.全面继承传统文化和历史习俗
解析:选A 一个民族,疏离了历史,自然就无希望;舍弃了文化,也就失去了灵魂,这要求我们要正确对待历史和传统文化,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A项正确;B、C两项与题意不符;D项错误,对传统文化和历史习俗要批判继承。
9.“创造新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当代知名主题文化园区论坛。该论坛倡导人们应站在 文化继承和创新的高度上审视历史和未来,力争在实践中“多留遗产,少留遗憾”,为后人创造更多“新”的文化遗产。这里突出强调“新”是因为()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②文化创新可以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④离开了创新,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A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①符合题意。②③正确指出了文化创新的意义和作用,符合题意。④观点错误,应把“创新”改为“社会实践”。
10.在文化交流中我们所崇尚的“见贤思齐”与有些人所主张的“外来文化是先进的文化,应该照搬过来”是有本质区别的。二者的对立主要表现在()①是否保留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②如何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 ③是否承认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④是否承认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A.①③ C.①②
B.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对于文化创新而言,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那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被称为“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被称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材料中的对立主要表现在是否保留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如何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①②符合题意;③④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11.国家主席习近平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以及中央电视台调研,并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指出,只有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才能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表明()①文化工作者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主体 ②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根本途径 ③文化创作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④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选C 题目中,习近平强调“只有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才能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表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根本途径,文化创作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故②③入选。①错误,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主体。④错误,其表述与题意无关。
12.《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随意取洋名,真叫人犯晕》指出,国内许多城市都散布着“洋地名”,“曼哈顿”“泰晤士”扎堆出现,“维也纳”“地中海”层出不穷。对洋地名的追逐,不仅容易迷失自我,还反映了一种懒惰思维,更折射出一种文化的不自信。这启示我们在文化交流、借鉴的过程中必须()①坚持科学分析的态度,坚持正确的方向 ②反对民族虚无主义,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
③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④做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选B 一些地方崇洋媚外,热衷于追逐“洋地名”,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启示我们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坚持科学分析的态度,坚持正确的方向,并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反对民族虚无主义,故①③入选;②中“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说法错误;④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与题意不符。
二、简析题
13.2017年11月27日,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举行开播仪式。《国家宝藏》是中央电视台2017年重点项目,节目整合全国顶级文博资源,与九大国家级博物馆精诚合作,选择了包括故宫博物院的石鼓、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在内的27件入围国宝,融合了演播室综艺、纪录片、戏剧等多种艺术形态,开创了“纪录式综艺语态”,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让“文物活起来”。
《国家宝藏》总导演于蕾说,这个节目初衷,就是讲述一个个博物馆里、一件件国家宝藏的前世传奇、今生故事。所有的信息与感受,都将通过丰富多元的视听手段、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传达给每一位电视观众。《国家宝藏》将是弘扬民族文化自信浓墨重彩的一笔,将成为正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大国电视台的扛鼎之作。
《国家宝藏》对我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有哪些启示。
解析:本题属于“启示类”主观题,要结合对材料的分析得出正确答案,可以从文化创新的途径,并结合材料进行组织答案。
答案: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要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创新传统文化,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②立足于社会实践,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通过丰富多元的视听手段、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传达给每一位电视观众。
③在新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融合了多种艺术形态,开创了“纪录式综艺语态”,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让“文物活起来”。
④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融合、创新,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14.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的需要。由某传媒公司主办的“3D美丽中国”体验日活动登陆日本。活动把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旅游文化的传播领域,通过新技术、新手段分享美丽中国,突破地域语言的限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3D美丽中国”活动依托全球移动互联网平台,实现多媒体全平台覆盖,充分挖掘和展示我国传统文化和旅游文化资源精华,并结合时代精神,以全球民众易于、乐于接受的表达方式对中国优秀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阐述。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3D美丽中国”活动是如何通过文化创新促进我国旅游文化对外传播的。
解析:解答本题要紧扣材料有效信息,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创新文化传播的手段;依托全球移动互联网平台,实现多媒体全平台覆盖——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在旅游文化传播领域,充分挖掘和展示我国传统文化和旅游文化资源精华,并结合时代精神——立足于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据此,联系材料即可组织答案。
答案: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活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充分挖掘我国旅游文化资源精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和旅游文化注入时代精神,通过丰富我国旅游文化的内容促进其对外传播。
②借助科技进步,运用新技术、新手段,通过创新我国旅游文化的承载方式和表现形式,使其易于、乐于为全球民众接受,从而推动其对外传播。
③创新文化传播的手段和方式,依托网络新媒体,充分发挥大众传媒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促进我国旅游文化的对外传播。
第三篇:标题-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政治江苏专版:课时达标检测(二十七) 我们的民族精神
课时达标检测(二十七)
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单项选择题
1.民族精神不是虚无缥缈的。它在我国古代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及浩瀚史书中,在鲁迅的《狂人日记》、矛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致小读者》中……只要认真读它们,都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材料说明()①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②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③我国优秀文化作品中凝聚着民族精神
④只有大力创作优秀的文化作品,才能弘扬民族精神 A.①②
C.①③
B.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题中事例说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我国优秀文化作品中凝聚着民族精神,①③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而不是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②观点错误;弘扬民族精神要大力创作优秀的文化作品,但并不是只有大力创作优秀的文化作品,才能弘扬民族精神,④观点错误,排除。
2.勤劳节俭、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数以千万计的海外侨胞凭借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为世界各地的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赞扬。正因为有了异域生活的经历,他们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切的认知,对中华民族也就有了更浓烈的情感。这表明()①中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凝聚力之中 ②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③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A.①③
C.②④
B.②③
D.①④
解析:选D 海外侨胞对中华文化有更深切的认知,对中华民族也就有更浓烈的情感,表明中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凝聚力之中,①符合题意;“勤劳节俭、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数以千万计的海外侨胞凭借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为世界各地的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表明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化是如何被创造的,②不符合题意;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③错误。
3.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形成和发展进行集
体学习时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这是因为()①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培育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条件 ②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世代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形成、发展的 ③只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才能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④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培育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和民族观的源泉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选A 只有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才能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培育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和民族观,③④说法不正确;①②与题干构成因果关系。故选A。
4.抗战英雄赵一曼诗云: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这首诗反映出()A.爱国主义始终具有共同的具体内涵 B.维护国家利益是人们共同的价值追求 C.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强的精神支柱 D.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解析:选C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反映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C项符合题意;爱国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具体内涵,A项错误;B项与现实不符;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D项错误。
5.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我们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优良品格;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广阔胸襟;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勇者担当;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坚毅韧性;有“论必做,做必成”的务实品行;还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伟大志向。文学者认为,我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因为()①崇尚“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 ②“以和为贵”的和谐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秉性 ③中华文化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民族注重吸收其他国家的外来文化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选C 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①错误,不选。我国注重吸收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④错误,不选。②③符合题意,故选C项。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滋养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成 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营养和强大动力。这告诉我们()①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②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 ③民族精神是民族传统文化在实践基础上的结晶 ④民族精神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作用 A.②④ C.③④
B.①②
D.①③
解析:选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滋养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营养和强大动力”说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民族精神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作用,②④符合题意,应选;①说法错误,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排除;③说法错误,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排除。
7.2018年10月22日是长征胜利82周年纪念日。82年前,那些翻山越岭的人,其实一直跋涉于人们的心灵:如果说长征是“播种机”,这种子已经播撒在了时间之中,让一代代人都从中思考信仰的意义、人生的方向,最终收获精神的力量。由此可见,长征精神()①开启人的智慧,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②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催人奋进
③突破历史条件制约,超越时空,主导社会进步
④体现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构筑民族精神航标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选D 材料中,长征精神就像是“播种机”,这种子已经播撒在了时间之中,让一代代人都从中思考信仰的意义、人生的方向,体现了长征精神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催人奋进,体现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构筑民族精神航标,②④符合题意;长征精神是一种精神动力,材料未体现智力支持,故排除①;③中“主导社会进步”表述错误,故排除。
8.千百年来,民族精神薪火相传,越燃越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是革命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在当代和平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又有了崭新的表现。这说明,民族精神()A.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 B.是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 C.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先进性
D.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解析:选A “千百年来,民族精神薪火相传,越燃越旺”,说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A项符合题意。
9.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精神风貌的鲜明展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包括()①民族精神能够丰富时代精神的内容 ②民族精神能够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 ③时代精神能够为民族精神提供物质基础 ④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A.①③ C.①④
B.②④
D.②③
解析:选B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只有不断注入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培育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②④正确,①错误;③中“物质基础”说法错误。
10.我国广大的航天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取得了“嫦娥三号”的发射成功。“嫦娥三号”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登月梦想成真,中国再一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材料说明()A.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动员民族力量的重要功能,是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决定性力量 B.中华民族的发展取决于民族的综合素质,民族综合素质是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 C.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基础,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 D.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解析:选D A项错在“决定性”上。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民族的综合素质,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B项错误。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国力的基础是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等物质力量,C项错误。D项符合题意。
1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表明()①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基础力量 ②先进文化对国家的经济、政治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③先进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及智力支持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国人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选D ①错误,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基础力量;②错误,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重大影响,但不是决定作用;“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强调了文化对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性,因为先进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及智力支持,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国人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③④符合题意。
12.有分析人士指出,“颜色革命”给相关国家、国际地缘战略格局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颜色革命”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西方文化入侵在“颜色革命”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抵御西方“颜色革命”需要我们()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 ②坚持“以我为主”,抵制西方文化在我国境内传播 ③加强中华文化对外输出,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④发挥“主心骨”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A.①③ C.①④
B.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 ②说法错误,我们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应该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我们要抵制西方腐朽、落后文化,而不是全部西方文化,故排除;③说法与材料无关,故排除。①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项。
二、简析题
13.英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是一个社会的价值引领。
英雄在词典中解释为本领高强、英勇过人的人;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敬的人。作为中华民族英雄文化史的一部分,他们在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展现不同的英雄特质:忠于诚信、舍生取义、公而忘私、艰苦奋斗……
不管是岳飞、文天祥还是黄继光、董存瑞,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国家情怀和民族气节一脉相承,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不管时代怎样变迁,英雄精神都是一种价值观的传承,它构成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核,凝聚正义、力量和无畏的勇气;他还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给我们以引领和激励。一个没有英雄精神的人,是心灵患有软骨病的人;一个不能崇尚英雄精神的民族,是前程暗淡的民族。
在目前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日益多元化,对英雄也有了不同的认知甚至质疑。有人觉得,英雄只属于他们自己的时代;也有人对英雄的事迹和壮举提出质疑甚至抹杀。面对社会上出现的对英雄质疑甚至抹杀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我们必须弘扬英雄精神,充分发挥英雄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作用。
(1)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在当代我们应如何发挥英雄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作用。
(2)假如你所在班级举行以“弘扬英雄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班会,请你为班会现场写两条标语。(要求:每条限20个字以内,朗朗上口,主题鲜明,必须体现英雄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解析:第(1)问,要注意这里的英雄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所以回答民族精神的作用,即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其次,“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说明该精神具有激励作用,即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英雄精神的激励引导作用;最后,把弘扬英雄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赋予英雄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使英雄精神在引领民族前行中永葆生机与活力。第(2)问为开放性试题,考生只要紧扣主题,言之有理即可,如“英雄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新时代英雄”等等,要注意该标语能够反映英雄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答案:(1)①必须充分认识到英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②学习英雄精神的实质,用英雄精神引领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践行英雄精神,发挥英雄精神的激励引导作用。
③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把弘扬英雄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赋予英雄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使英雄精神在引领民族前行中永葆生机与活力。
(2)示例:①英雄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新时代英雄。
14.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家民族的危亡将当时中国作家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战争上来,以文为战,以笔为旗,抗战燃起了中国作家和青年文艺者从未有过的热情和火焰。民族面临的生死存亡的挑战,使他们不能不放声呐喊与歌唱,他们运用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展示这场波澜壮阔的反侵略战争,《松花江上》《长城谣》《义勇军进行曲》《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一大批优秀作品问世。这些作品激励着中华儿女积极投身这场捍卫民族尊严和保卫民族独立的战争。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爱国主义的有关知识。设问的知识切入口较小,只要抓住爱国主义的作用、特点等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即可。
答案:(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抗战中中国作家和青年文艺者的自强不息、不畏强暴、英勇顽强,无不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
(2)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抗战中,正是爱国主义把包括中国作家和青年文艺者在内的中华儿女团
结起来,使他们奋勇抗争,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3)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具体内涵。中国作家和青年文艺者通过创作优秀作品,反映抗战精神,激励人们与敌军英勇斗争,这正是抗战中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
第四篇:标题-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政治江苏专版:课时达标检测(三) 多彩的消费
课时达标检测
(三)多彩的消费
一、单项选择题
1.据2017年6月28日统计数据显示,伴随着国民经济的“稳中求进”,我国快递行业完成快件量330亿件,业务量占了全球40%,全行业业务收入突破4 000亿元,快递企业加快布局“一带一路”。由此可推断出()①收入差距缩小使得居民的消费结构明显改善 ②我国经济稳定增长,人们收入不断增加 ③人们消费方式的变化助推快递业持续发展 ④消费观念的变化使人们的消费行为更加理性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选C 材料并没有体现收入差距缩小使得居民的消费结构改善,①不选;伴随着国民经济的“稳中求进”,我国快递行业全行业收入突破4 000亿元,这说明我国经济稳定增长,人们收入不断增加,②正确;材料中我国快递行业的迅速发展表明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变化,它会助推快递行业的持续发展,③正确;材料并没有表明消费观念的变化使人们的消费行为更加理性,④不选。
2.中国商务部前部长在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上表示,中国要促进消费升级,需要完善社会保障。这一观点是基于()①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能增强人们当前的支付能力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③完善的社会保障能增强居民消费的信心 ④未来收入预期影响居民消费水平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选D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能提高人们的未来消费预期,但不会增强人们当前的支付能力,①不选;促进消费升级是基于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不是基于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②不选;完善的社会保障能增强居民消费信心,③正确;完善的社会保障能提高人们的未来收入预期,④正确。
3.亚洲开发银行于2017年4月28日发布的《2017亚洲发展展望》报告指出,中国正在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消费将继续成为2017年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下列措施有利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是()①保持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合理增长 ②积极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
③增发国债,大力兴建公共文化设施 ④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 A.①④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解析:选A 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应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表现为降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保持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合理增长,减少税收,增加财政支出,适度增发国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①④符合题意;积极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无直接关系,排除②;大力兴建公共文化设施是扩大投资需求,不是消费需求,③不符合题意,排除。
4.中国旅游学者刘思敏受到恩格尔系数的启发,提出“旅游恩格尔系数”理论。旅游恩格尔系数是旅游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对“恩格尔系数”和“旅游恩格尔系数”的理解正确的是()①随着经济增长,旅游恩格尔系数会逐渐下降 ②伴随经济发展,旅游恩格尔系数与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呈反相关关系 ③旅游恩格尔系数越高,表明人们生活水平越高,消费结构改善 ④随着经济发展,恩格尔系数逐步降低,人们的食品支出逐步减少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 本题结合旅游恩格尔系数考查恩格尔系数和旅游恩格尔系数的关系、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的关系,对恩格尔系数的理解等知识。恩格尔系数表示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经济越发展,恩格尔系数越低。①错误,应为随着经济增长,旅游恩格尔系数会逐渐提高;④错误,恩格尔系数降低意味着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降低,并不意味着人们的食品支出逐步减少。②③符合题意。
5.分享经济是指资源所有者将自己闲置的资源拿出来,供那些需要的人有偿使用。从消费类型看,分享经济下的消费模式属于()A.钱货两清的消费 C.享受资料消费
B.租赁消费
D.贷款消费
解析:选B 材料中,将自己闲置的资源拿出来,供那些需要的人有偿使用属于租赁消费,故B项符合题意,应选;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6.如图是某地近5年来居民人均购物次数增长率变化图。从图中可以推论出该地居民()
①消费方式发生很大变化 ②攀比消费心理越来越强 ③网络购物次数提高 ④人均消费支出显著增加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选B 根据某地近5年来居民人均购物次数增长率变化图可以看出,该地居民消费方式发生很大变化,网络购物次数提高,①③符合题意;②④图中反映不出来,排除。
7.经济学的“土豆效应”指的是在大萧条时期,土豆需求量会激增,比喻消费者舍弃高端奢侈品而转向中低端产品,并导致对后者的需求上升,进而推高低成本产品的价格。由此可见()①经济越萧条,低端商品利润越高 ②供求关系决定着土豆的价格 ③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④求实心理主导这一消费效应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选D 解题时抓住题干“大萧条时期”,由于受收入影响,人们对土豆等低端产品需求量会增加,体现消费者讲究实惠,理智消费,③④正确;题干中没有涉及“低端商品利润越高”,①不选;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②错误。
8.对于奢侈品,中国游客的购买力惊人。国人大多注重的是奢侈品的品牌价值和表面效应。许多消费者虽不具备消费奢侈品的富裕条件,却在消费奢侈品,这是一种“小富即奢”心理。“小富即奢”心理主要属于()A.求实心理 C.求异心理
B.攀比心理
D.从众心理
解析:选B “国人大多注重的是奢侈品的品牌价值和表面效应”,注重表面效应,即满足向人们炫富的心理需求,这说明这些消费者没有从自身收入实际出发合理消费,属于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9.目前不少推销各种保健仪器的公司都盯紧了老年人,以免费体验、免费试用的方法,博取老年人的信任和欢心,进而向老年人推销各类“天价”保健仪器。而一些渴望长命百岁的老人因此盲目买“保健”。商家利用的是老年人的()A.从众心理 C.攀比心理
B.求异心理
D.求实心理
解析:选A 材料表明商家利用的是老年人从众的消费心理,A项当选。B、C、D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10.出门在网络平台上约辆车,有了闲置房可以网上短租,这些都是分享经济的现实例子。此外,技能也可以分享,厨师、医生、美容师、健身教练等为顾客提供技能服务,收取费用。这反映的经济信息有()①网上租房属于租赁消费,使房屋的价值不断增大 ②为顾客提供服务而收取费用符合等价交换的原则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享受资料消费可以替代生存资料消费 ④分享经济使社会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体现绿色消费观念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D ①错误,网上租房不能使房屋的价值增大,房屋的价值由建造房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③错误,享受资料消费不能替代生存资料消费;材料中的服务消费符合等价交换原则,②正确;分享经济体现绿色消费观念,能促进资源优化配置,④正确。
11.只需提供学生证、身份证,即可零首付分期付款快速拥有高端手机或笔记本电脑。门槛虽低,但违约后果却很严重——每逾期一天要额外支付欠款总额1%的滞纳金。30天后,不但要支付欠款总额30%的滞纳金,还要每天支付欠款总额2%的违约金。这一被忽视的校园网贷陷阱让很多大学生不堪重负。这警示我们()A.要量入为出,做理性的消费者 B.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应相协调 C.必须避免预支未来收入的消费 D.反对跟风、随大流的消费行为
解析:选A “校园网贷”属于贷款消费,贷款消费主要针对那些收入稳定,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度的人群,对收入不稳定,未来收入不看好的人群则是不可取的。大学生收入不稳定,容易引发债务悲剧,所以要量入为出,做理性的消费者,故A项符合题意;校园网贷与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相协调无关,故排除B项;C项中“必须避免”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跟风、随大流,故排除D项。
12.国家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广绿色居住,合理控制室内空调温度,减少无效照明;鼓励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等低碳出行,有序发展网络预约拼车、自行车租赁、民宿出租、旧物交换利用等;创新监管方式,完善信用体系;在中小学校试点校服、课本循环利用。以上举措旨在()①绿色消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②量入为出,做到消费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 ③保护环境,缓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 ④推广绿色消费产品,扩大绿色消费市场
A.①② C.③④
B.②④
D.①③
解析:选D 题干中国家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以及在各方面都提出了相应的措施。这样做的目的是绿色消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缓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①③正确。题干强调的是绿色消费,②④与题意不符。
二、简析题
13.2017年7月30日,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意见》提出,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上的平等权利。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扩大向居住证持有人提供公共服务的范畴。
材料二 有专家指出,这轮户籍制度改革和人口流动方向会给城市产业发展带来机会,可能成为下一轮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动力。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需求释放所带来的服务业发展,特别是大型城市消费型服务业的发展有明显增加,对提高国内消费具有重要作用;巨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需求,特别是道路、地铁、学校、医院等方面投资机会增加,也会给中国下一阶段经济增长带来动力。
结合上述材料,从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的角度,谈谈户籍制度改革对提高国内消费的重要意义。
解析:回答本题,可从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居民当前可支配收入影响消费,收入预期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收入差距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等角度并结合材料阐释户籍制度改革对提高国内消费的重要意义。
答案: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有利于加快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消费。
②收入预期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公共服务上的平等权利,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消费预期,提高消费水平。
③收入差距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三、探究题
14.某校高三(1)班组织了一次“消费与生活”社会调查活动,下面是他们调查的结果与问题,请你一同参与。
调查结果:大学生月平均消费在1 000~1 500元的占42.9%,2 500元以上的占11.7%。他们的生活费主要靠父母给的占55.1%,靠自己勤工俭学和奖学金获得的占30.5%。他们的消费结构:生活费占37.8%,服装和日常生活占23.8%,娱乐、上网占15.9%,学习占12.3%,恋爱占4.3%,其他占5.9%。在日常购物方面,更加注重品牌和质量。
存在疑问: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定型阶段,极易受家长、教师、同学及社会其他成员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而,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消费观念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难题。
(1)结合材料,指出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2)联系实际,指出应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消费观念。
解析:第(1)问,消费行为可能受到物价、收入、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第(2)问,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消费观念,必须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答案:(1)①生活费和物价水平是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②经济发展水平、商品的质量、消费心理、消费观念等也是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因素。
(2)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更新。为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消费观念,要提倡他们做理智的消费者,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具体做到: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五篇:标题-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政治江苏专版:课时达标检测(十六)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课时达标检测(十六)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2017年9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该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国歌法对应当奏唱国歌的场合、礼仪规范等作出规定,同时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唱国歌、爱国歌。法律还对侮辱国歌等行为作出处罚规定。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的评论,正确的有()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法律规定,体现了对公民民主权利的尊重 ②《国歌法》的诞生,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国家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 ③有助于公民人身和财产权利得到更多保障,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 ④《国歌法》的制定和出台,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具体举措
A.①③
C.②④
B.①④
D.②③
解析:选C 通过国家立法,对国歌的奏唱场合、礼仪规范等作出规范,有助于公民履行法定义务,不属于公民的权利,①③排除。②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项。
2.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7年6月17日作出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决定,并于7月17日在广西进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执法检查。这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①根据立法权修改法律 ②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 ③监督宪法法律的实施 ④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解析:选C 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决定,并于7月17日在广西进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执法检查。这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立法权修改法律,监督宪法法律的实施,①③符合题意;②④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3.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人大协商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人大协商()A.有利于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政治制度
B.有利于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C.有利于各级人大更好地聚民意、汇民智,依法行政 D.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
解析:选B 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人大协商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人大协商有利于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B项符合题意;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A项不选;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不是行政机关,C项错误;人大与政协性质和职能不同,D项错误。
4.2017年7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正式施行,测绘法修改要经历的下列程序中排序正确的是()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测绘法修正案草案进行初审 ②草案通过全国人大网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③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测绘法修正案草案 ④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修改测绘法的决定 A.③→①→②→④ C.④→①→②→③
B.③→④→①→②
D.④→②→①→③
解析:选A 测绘法修改,国务院常务会议首先讨论通过测绘法修正案草案,然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测绘法修正案草案进行初审,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最后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修改测绘法的决定,其传导顺序为③→①→②→④,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传导错误,排除。
5.僜人也称“僜巴”,是我国西藏自治区人口较少的民族,其服饰和银饰独具特色。僜人坦妮娅是西藏自治区人大代表,她认为,僜人服饰和银饰可以申请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她可以()①向自治区人大提交保护僜巴服饰和银饰的议案 ②积极听取和反映僜巴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③行使自治区人大代表的立法权 ④对自治区政府的工作进行质询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选A 坦妮娅作为人大代表有提案权,可以向自治区人大提交保护僜巴服饰和银饰的议案,①正确;作为人大代表,坦妮娅有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义务,她可以积极听取和反映僜巴群众的意见和要求,②正确;人大代表没有立法权,③错误;坦妮娅认为僜人服饰和银饰可以申请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并不代表自治区政府的工作出现了问题,她对自治区政府的工作进行质询的观点错误,④不选。
6.浙江近年尝试推广“代表票决制”,由人大代表投票决定老百姓最期盼的民生工程,并参与监督落实,在党委领导下,合力推动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此举()①密切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②使基层人大行使表决权有了新载体 ③畅通了人民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 ④使人大代表代替人民直接行使权力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选B “代表票决制”密切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畅通了人民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故①③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代表票决制”并不是基层人大行使表决权的新载体,排除;④说法错误,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不是代替,排除。
7.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2017年广东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有代表提案建议,通过学校推行法制教育、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等措施,积极防范校园欺凌事件发生。这说明()①人大代表依法行使监督权,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②人大代表作为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依法行使提案权 ③人大代表反映人民的呼声,做到对人民负责 ④人大代表积极履职,直接解决校园欺凌事件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选C 人大代表提案建议,通过学校推行法制教育、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等措施,积极防范校园欺凌事件发生。这说明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反映人民的呼声,做到对人民负责,依法行使提案权,②③符合题意;监督权是人大的权力,①错误;人大代表积极履职,但不直接解决校园欺凌事件,④错误。
8.在我国,人民与人民代表大会之间,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都存在着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这种关系()①突出反映了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决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③体现了民主集中制 ④有效印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A.①②④ C.②③④
B.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选B 在我国,人民与人民代表大会之间,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都存在着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这种关系突出反映了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体现了民主集中制,有效印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故①③④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人民与人民代表大会之间、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都存在着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而不是两种关系决定国家性质,排除。
9.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下列选项中,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是()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选民选举产生 ③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人大代表负责
④“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选C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不都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①错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选民选举产生这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②正确;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人大负责不是由人大代表负责,③错误;“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这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④正确。
10.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了2017年监督工作计划,包括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环境保护目标完成、药品管理、脱贫攻坚等工作报告。国务院之所以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汇报工作,是因为()①国务院由全国人大产生,要在全国人大领导下开展工作 ②国务院是全国人大的执行机关,行使职权要对全国人大负责
③国务院受全国人大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行全国人大部分职权
④国务院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与全国人大分工协作、相互制衡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 国务院之所以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汇报工作,是因为国务院是全国人大的执行机关,行使职权要对全国人大负责;国务院受全国人大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行全国人大部分职权,②③符合题意。国务院由全国人大产生,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①说法错误。④中“相互制衡”的说法错误。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于2017年10月1日起实施。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的开篇之作,下一步将编纂民法典各分编,拟于2018年整体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分阶段审议后,争取于2020年将各分编提请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从而形成统一的民法典。编纂民法典()①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 ②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③表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拥有决定权 ④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基石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选A 编纂民法典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①正确;编纂民法典各分编,要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再提请全国人大审议通过,这说明编纂民法典要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②正确;民法典各分编要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表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拥有立法权,不是决定权,③不选;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石,④错误。
12.2017年,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走过了63年的历程,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这一制度()
①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②决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③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④保障了人民在国家机关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选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①③符合题意;②错误,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国体决定政体;④错误,人民不能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二、简析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民日报》 2017年8月22日载文指出,截至2017年6月底,十二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新制定法律20件,通过修改法律的决定37件,涉及修改法律101件。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立法的体制机制更加成熟定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立法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立法机关与社会公众的沟通机制更加顺畅,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更加健全。不仅使每一次立法都反映民智民意,而且每一部法律法规都经得起实践检验。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恪守立法为民理念的原因,并说明让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意义。
解析:本题前一小问可从国家性质、全国人大的性质等角度说明;后一小问可从对国家权力机关和对公民两个角度说明。
答案:(1)原因: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做到立法为民。②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
(2)意义:①有利于使社会主义法律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调动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积极性。②有利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拓宽民意反映渠道,实现民主立法和科学立法。③有利于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推进依法治国进程。(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14.近年来,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多次提出关于制定国歌法的议案、建议、提案。2017年年初,总书记对国歌立法做出重要批示。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将国歌法列入2017年立法工作计划。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着手开展调研起草工作,广泛征求意见,召开座谈会听取中央有关部门、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以及权威音乐家的意见,经反复研究、修改,最终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草案)》。2017年9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对应当奏唱国歌的场合,国歌标准曲谱的审定、发布和使用,奏唱礼仪规范以及不得奏唱、播放国歌的场合等做出规范。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制定实施国歌法的重要意义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如何立法的。
解析:第一小问,属于“意义类”主观题,考生要从“国歌”和“法”两个方面分析,实施国歌法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促使公民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有利于促进依法治国。第二小问,属于“如何类”主观题,材料中涉及到了“听取中央有关部门、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以及权威音乐家的意见”,所以考生从坚持党的领导、发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及广大人民的作用、民主集中制等方面分析。
答案:重要意义:①促使公民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提升公民的国家观念。②激发人们的爱国报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③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如何立法: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立法工作,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②发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立法中的作用,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过程,拓宽民意反映渠道,坚持科学民主立法。③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使法律体现人民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