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课时检测(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

时间:2019-05-14 23:53: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课时检测(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课时检测(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

第一篇:-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课时检测(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

课时检测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左传》记载:“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制也”。由材料可推断这一时期()A.等级秩序取决于贡赋轻重 B.血缘亲疏维护了等级秩序 C.贡赋轻重反映了爵位高低 D.宗法制度决定了爵位高低

解析:选C 等级秩序实际上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森严等级,而材料强调的是同一级别内部爵位的高低,故A项错误;材料与血缘亲疏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表述,缴纳贡赋多者位尊,是贡赋轻重反映爵位高低的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与宗法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

2.《礼记·大传》:“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材料旨在说明()A.分封制的必要性

C.立嫡制的合法性

B.宗法制的合理性

D.世袭制的重要性

解析:选B 材料反映出人性亲近亲人,故形成严谨的宗庙制度,从而维护国家统治,是宗法制建立的合理性,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3.(2018·兴化一中期中)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皆称诸侯曰友邦君,是君臣之争亦未定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A.分封制进一步明确君臣等级 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 C.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D.分封制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

解析:选A 根据“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说明西周分封制明确了君臣等级,故A项正确;秦朝开始建立皇帝制度,B项错误;夏商周时期权力尚未形成高度集中,C项错误;D项内容与“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不符,排除D项。

4.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晋两国,为了对付共同的对手楚国,打破了“同姓不婚”的基本原则,实行联姻。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A.统治秩序崩溃 C.王室日趋衰微

B.分封制走向瓦解

D.宗法制受到冲击

解析:选D 春秋时期,周统治势力衰微,但并没有被推翻,故A项错误;题中吴晋两国只是联手对付楚国,并没有对周天子有不轨行为,故B项错误;春秋时期,王室衰微是事实,但与题中诸侯间的相互争斗不相关,故C项错误;“同姓不婚”的原则是为了避免宗法混乱而定的,故D项正确。

5.(2018·苏州调研)商人兄弟相及,凡一帝之子,无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故自开国之初,已无封建之事。周人即立嫡长,则天位素定,其余嫡子庶子,皆视其贵贱贤否,畴以国邑。故殷之诸侯皆异姓,而周则同姓异姓各半。下列观点与材料不相符合的是()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关系 B.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C.西周家国一体的伦理政治形成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解析:选D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关系符合材料“周人即立嫡长,则天位素定,其余嫡子庶子,皆视其贵贱贤否,畴以国邑”,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符合材料“周人即立嫡长,则天位素定”,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周人即立嫡长”“其余嫡子庶子,皆……畴以国邑”反映了家国一体,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本身不错,但材料中未涉及,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6.(2018·盐城中学月考)《战国策·东周策》记载:“赵取周之祭地,周君患之,告于郑朝。郑朝曰:‘君勿患也,臣请以三十金复取之。’周君予之,郑朝献之赵太卜,因告以祭地事。及王病,使卜之。太卜谴之曰:‘周之祭地为祟。’赵乃还之。”据材料,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诸侯开始挑战天子权威 C.周王室地位已严重衰落

B.宗法制度逐渐走向崩溃

D.神权取代王权管理国家

解析:选C 由题干描述可知赵国夺取了周王的祭地,周王却通过郑朝用三十金取回来,说明此时周王室的地位已经严重衰落,故本题答案选C项。

7.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A.深受宗法制影响 C.体现宗教色彩

B.突出皇权至上

D.利于邻里和睦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可知,一个家族内体现的是血缘宗法,“长幼有序”“男尊女卑”体现的是宗族内的尊卑秩序,故A项正确。

8.(2018·如皋调研)周幽王欲立妾褒姒之子为王。大臣申侯上疏谏曰:“王今宠信褒妃,废嫡立庶,既乖夫妇之义,又伤父子之情。……望吾王收**命,庶可免亡国之殃也。”申侯意在说明嫡庶关系的确立()A.扩大了周朝国君统治的区域 B.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C.促进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 D.消除了国家灭亡的根本因素

解析:选B 宗法制是依靠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等级地位的政治制度,用以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规定周王和诸侯的位置由其嫡长子继承。申侯认为周幽王废嫡立庶会破坏宗法制维护的等级秩序,影响国家的稳定。

9.(2018·扬州期中)西周初年,武王去世,周公辅佐成王,开创周朝大业。战国时,魏国率先模仿西周产生了文侯、武侯和惠成王,而后,诸侯国间此风盛行。这从本质上说明()A.魏王们非常尊崇周朝先王 B.诸侯争霸,周王地位受到挑战 C.各国想借此继承周王权威 D.周王室衰微,宗法制趋向崩溃

解析:选D 战国时期,诸侯国模仿周天子时期的封王,是对于天子礼乐制度的一种破坏,体现出分封制维系的宗法制的崩溃,故D项正确。

10.(2018·南通六校联考)“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解析:选B 由材料“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得知,材料反映的是秦朝从中央到地方行政体制,秦朝地方郡守、郡尉、郡监御史隶属于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从而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B项正确。

11.(2018·盐城月考)“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段话()①全面肯定秦朝的专制统治 ②认为秦朝实行专制统治是时势所需 ③肯定了秦统一全国的功绩 ④认为专制统治有利于巩固秦的统一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B 材料整体上肯定了秦始皇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策措施,但并没有全面肯定其专制主义统治,作者主要是从国家统一、社会进步的角度评价秦始皇的措施。

12.钱穆曾说“王家与士庶人家在政治制度上是不相悬异的”,也就是说“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这是对下列哪项制度的评价()A.分封制 C.三公九卿制

B.宗法制

D.王位世袭制

解析:选C 本题解题的关键信息“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也就是说不再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三公九卿制是封建的官僚体制,C项符合题意。

13.(2018·南京调研)《史记·秦始皇本纪》:“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据材料可推断,郡县制()A.由秦王嬴政创立 C.全面取代分封制

B.春秋战国已出现

D.加强了君主专制

解析:选B 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秦朝建立后,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全面取代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A、D两项不符合史实;C项材料并未体现。

14.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A.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 B.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 C.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 D.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

解析:选A 材料反映的是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当时最主要的是西周的分封制走向瓦解,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转型,故A项正确。

15.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A.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D.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

解析:选C 据材料“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可知郡县制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5分)16.纵观中国历史,中央和地方关系始终是关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重大命题。古代围绕着“封建”与“郡县”之优劣利弊,自秦以来就多有讨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

——《汉书》

材料四 顾炎武:“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刘绍玢:“封建郡县,均有善不善焉。”“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苟得其人,则必任以数十年之久。”

——据《清人对柳宗元〈封建论〉的批评》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封”和“郡”的字形结构来看,分封制与郡县制有何主要区别?(3分)(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秦、汉选择地方管理制度的共同因素。(4分)(3)根据材料四,概括清代学者对“封建”与“郡县制”的认识及由此折射出的时代诉求。(4分)(4)有人认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实际上就是儒、法之争,试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并以秦汉时期的郡县制为例加以说明。(4分)解析:第(1)问,“封”的金文字形,左边像土上长着丰茂的树木形,右边是一只手(后来写作“寸”),表示聚土培植,《说文》:“封,爵诸侯之土也。从之从土从寸”,可知分封制是封疆建国,割据一方。“郡”字从邑,君。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结合所学得出郡县制是为君主管理地方。第(2)问,从吸取前朝灭亡教训和维护统治两方面分析。第(3)问,据材料四中顾炎武和刘绍玢的言论分析其对“封建”和“郡县制”的认识;结合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时代诉求”。第(4)问,秦以法家思想立国,而汉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结合两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即可。

答案:(1)区别:分封制:封疆建国,割据一方。郡县制:为君主管理地方。

(2)因素:吸取历史教训;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

(3)认识:郡县制与分封制各有弊端;调和郡县制与分封制矛盾。诉求:顺应潮流改革创新;批判君主专制。

(4)说明:郡县制初为秦朝法家所倡;汉代为儒家采用,适应“大一统”。

第二篇:-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专题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检测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引文中“‘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A.宗法制

C.君主制

B.分封制

D.郡县制

解析:选B 材料中“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阐述的是西周分封制,故B项正确。

2.“乐”原指早期人们用以表达情感的文化活动,如诗歌、音乐、舞蹈等。西周时出现了严格的乐舞制度。祭祀时“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这样的变化()A.遵循血缘政治传统 C.强化了皇权的专制

B.带有鲜明等级色彩

D.顺应了儒学的发展

解析:选B 遵循血缘政治传统是指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表明森严的等级制度,故B项正确;强化了皇权的专制是在秦朝之后,故C项错误;儒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发展,故D项错误。

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某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该制度是指周的分封制 C.该制度有利于秩序稳定

B.所谓“天”就是天理

D.该制度带有神秘色彩

解析:选C 材料所述的是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任天者定),可以防止贵族权力争夺引起的纷争,维持贵族内部的团结与稳定(争乃不生),故C项正确。

4.《左传》记载:“史佚之(西周初年太史)《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地域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 B.宗法制度由此确立 C.诸侯国离心倾向渐趋强烈

D.“文化认同”是区分种族的主要标准

解析:选D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意为不是我们同族的人,他们必定不同我们一条心。这说明文化成为区别种族的主要标准,故D项正确。

5.《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秦始皇此举的主要意图是()A.建立保密制度 C.维护皇帝权威

B.震慑谋反之徒

D.削弱丞相权力

解析:选C 秦始皇“弗善”是因为丞相车骑过多损害了皇帝的权威,捕杀在旁者也是因为“中人”泄密给丞相,有损皇帝权威,C项正确。

6.“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政治制度()A.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 C.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

B.顺应了时代的趋势要求

D.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

解析:选B 材料中“亦事势推迁所必至”表明顺应了时代趋势要求,故B项正确。7.(2018·泰州期中)《汉书·宣帝纪》中说:“吏不廉平则治道衰。”顾炎武也曾说过:“今日贪取之风,所以胶固于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禄重而吏多勉而为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突出体现对君主专制的猛烈批判 B.提出解决吏治问题的根本途径 C.正确揭示了吏治问题的社会根源 D.已经认识到整顿吏治的重要性

解析:选D 从《汉书》和顾炎武的言论可以看出,当时统治者已经认识到廉政对国家统治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

8.据江苏尹湾汉墓出土的考古文物《集簿》记载,当时东海郡有“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乡百七十,□百六,里二千五百卅四,正二千五百卅二人。亭六百八十八,卒二千九百七十二人”。此记载()A.说明封国仍是朝廷的严重威胁 B.佐证了西汉时期曾在地方分封诸侯 C.表明西汉以前郡县制尚未推行 D.填补了县以下基层机构的史籍空白

解析:选B 解题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侯国是分封制的结果,说明当时仍然实行郡国并行制,故选B项。

9.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B.提升社会文化水平C.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 D.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解析:选A 曹操创设九品中正制之初,在纠正东汉末年察举征召制的弊端和选拔人才方面,确实发挥过一定的积极影响,为曹魏集团聚集了大批的人才,故A项正确。

10.王符《潜夫论·考绩》:“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材,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名家不相副,求贡不相称,富者乘其财力,贵者随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而官听所以数乱荒也。”材料反映出()A.察举制弊端日益暴露 B.孝廉的标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C.九品中正制难以持续 D.分科取士难以选拔高素质人才

解析:选A 材料所述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材料“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表明当时的察举制没有依据孝廉的标准,暴露出来的是察举制的弊端,故A项正确。

11.(2018·启东中学月考)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A.摧毁了门阀政治 C.促进了社会公平

B.扩大了政权基础

D.与人才培养脱节

解析:选D 材料反映了唐代的科举制使寒门子弟缺乏政治素养,与人才培养脱节,故D项正确。

12.(2018·南京质检)《旧唐书》载:“长庆、大和中,(狄兼谟)历郑州刺史,以治行称,入为给事中(中央官职)。开成初,度支左藏库(掌管财政的机构)妄破渍污缣帛等赃罪,文宗以事在赦前不理。兼谟封还敕书,文宗召而谕之曰:‘嘉卿举职,然朕已赦其长官,典吏亦宣在宥。然事或不可,卿勿以封敕为艰。’”由此不能看出()A.给事中隶属于门下省 C.体现了皇权独尊的地位

B.给事中可以否决皇帝旨意

D.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给事中有封驳权。结合唐代三省制,拥有审议、封驳权的是门下省,故A项符合史实。唐代门下省的五品官给事中有封驳权,一定程度上构成对滥用皇权的制约,D项正确。给事中只有封还诏书的权力,但没有否决权,给事中的意见是否被采纳,完全取决于皇帝,故仍体现了皇权的独尊,故C项正确,B项错误。

13.据《金华集》记载,元朝在“生齿繁夥,物产富穰,水浮陆行”“土赋居天下十六七”的江浙、湖广、江西地区设置了行省。据此判断,这些地区设置行省的主要意图是()A.方便军事上的控制 B.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 C.搜刮财富

D.加强对边远民族地区的管理

解析:选C 材料中没有提及军事控制的信息,故A项错误;政治上的统治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中“物产富穰”“土赋居天下十六七”的信息说明江浙等省份富裕,显然设置行省的目的是搜刮财富,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少数民族信息,故D项错误。

14.(2018·盐城中学段考)元人程矩夫《论行省》中说:“(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另据《元文类》记载,仕于(元)仁宗至文宗朝的曹元用说:“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这两段材料()A.反映了元朝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B.证明了行省容易形成地方割据 C.揭示了行省权力结构的双重性 D.相互矛盾但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解析:选C 由“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可以看出行省制下,长官拥有大权;由“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可以看出行省是地方权力机构,是中央派出机构;综合上述可以看出行省制具有双重性的权力结构,故本题答案选C项。

15.洪武十二年,明朝颁布《大明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A.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C.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解析:选C 材料中《大明律》加大了对“乱臣”惩处,强化皇权专制,C项正确;“协调了”“解决了”不符合实际,A、D两项不正确;内阁机构的运作和材料主题不符,B项不正确。

二、非选择题(15分)16.(2018·盐城期中)明代,中国传统政治发生了重要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卷一〇九《宰辅年表一》

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三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代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掺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6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3分)解析:第(1)问,从制度传承和体制创新概括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关于继承方面,根据材料可从宋代殿阁制、元代中书省制等方面进行说明;关于创新,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制等方面进行说明。第(2)问,可从拥有票拟权、地位有所提高等方面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从具有进士资格、政治素养高、处事能力强、协调能力好等方面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参政优势。从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分析其积极意义。第(3)问,关于明代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方面概括即可。

答案:(1)特点:制度传承和体制创新相结合。

说明:传承了宋代殿阁制和元代中书省制;革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制。(2)地位变化:拥有票拟权,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参政优势:大多具有进士资格,政治素养高(顾全大局,熟悉政令),处事能力强,协调能力好。

意义: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中央各部权力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第三篇:-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选修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修检测

(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1.(10分)(2018·扬州中学调研)在处理“国与民”的关系上,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各有选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梭伦改革的各项原则较其细节更为重要。梭伦通过用法律手段恢复最下层各阶级的人身自由权利以及加强他们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他把国家(注:指雅典城邦)置于党派或氏族之上……他的法律经宗教仪节而赋有神圣之意:每一个公民都宣誓遵从。……对城邦内每一个阶级他都适度地给予责任,他倡导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社会公正的理想。他诉之于理性、自由、温和与人道。雅典时常不能达到梭伦的标准,但它承认这些标准是其永恒的遗产。

——摘编自哈蒙德《希腊史》

材料二 商鞅把法作为树立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来强调……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他明令禁止父亲与成年之子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户同居。……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的基本思想在以后的帝国时代,甚至晚至民国时代,仍行之不辍。……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军队的士兵实际上征自农民。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改革中协调“国与民”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4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及其对待民众的举措。(4分)(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处理“国与民”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2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省略号分层,逐层概括其层意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概括其目的;第二小问,据材料二中“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总结其举措。第(3)问,两次改革在处理“国与民”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雅典实行民主政治,重视保护公民权利和地位;商鞅变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民众只是政府实现富国强兵的工具。

答案:(1)原则:保护公民权利和地位;维护城邦利益;实行法治;责任适度,倡导公正;注重人道主义。

(2)目的:控制民众,强化集权,实现富国强兵。举措:严刑峻法;什伍连坐;实行小家庭制;奖励耕战。

(3)取向:梭伦改革中城邦重视保护公民权利和地位,视城邦与公民为一体;商鞅变法中国家控制民众,民众只是政府实现富国强兵的工具。

2.(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孝文帝改革的思想和内容是恢复礼乐,是“迂腐的儒化”“消极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文化的糟粕,汉人的繁缛腐朽。……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尤其是大定族姓,移植门阀士族制度,这使得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拓跋贵族迅速腐化,这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不适合北魏国家的国情和族情,是北魏政治危机的开端,北方的革命性完全被南方的虚腐性所取代,其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材料二 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

——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孝文帝改革的特点是什么?你是否认同作者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观点?请说明理由。(4分)(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是如何“拿来先进才智,然后……加班加点地消化”的?并举例说明当时日本“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表现。(4分)(3)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你从孝文帝改革与明治维新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可知其特点为全盘汉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可知其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因而作者的观点不正确,结合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说明理由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其意思是明治维新的具体措施有哪些,结合相关措施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其意思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变化是什么,结合日本社会的变化分析作答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孝文帝改革和明治维新都是对先进思想文化的学习,结合学习先进文化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来分析启示即可。

答案:(1)特点:全盘汉化。观点:不同意。

理由: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大融合,加速了北魏封建化进程。(2)措施: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倡导文明开化,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建立新军队,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表现:和魂洋才。

(3)启示:要善于学习外来先进文明;但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改革对社会转型起到了积极作用。

3.(10分)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莫衷一是,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宋大儒朱熹在讲王安石变法后果时说:“群奸肆虐,流毒四海”。稍后南宋学者罗大经说:“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碎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摘编自《宋史》

材料二 一千年来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好像一个谜似的,为人们所不理解。封建学者把他看做“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异端,而资产阶级学者则把他捧到天上,好像在千年前他就是一个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1959年编写)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南宋学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5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外资产阶级学者为什么将王安石捧为“千年前他就是一个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2分)(3)综合上述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原则。(3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群奸肆虐,流毒四海”和“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碎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得出是否定王安石变法,主要原因是王安石变法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并且他打击了大地主和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另外还有王安石与保守派的冲突等。第(2)问,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方面进行分析。第(3)问,评价历史事件要运用辩证法分析,要把历史事件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分析,要依据生产力发展的唯物史观进行评价。

答案:(1)态度:否定。

原因:有些变法措施加重了百姓负担;变法触动了大商人的利益,“与民争利”造成经济萧条;打击政敌、用人不当,变法存在缺陷;与守旧派冲突激烈,造成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导致政局动荡。

(2)资产阶级反封建的需要;王安石变法的若干措施与西方近代的经济政策有相似之处。(3)原则:一分为二的辩证评价;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用生产力的标准去评价。4.(10分)(2018·江苏名校联盟)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影响重大而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俄国,“解放”农民的是地主自己,是专制沙皇的地主政府和它的官吏。……在俄国,农奴制崩溃以后,城市的发展、工厂的增加、铁路的修建愈来愈迅速了。农奴制的俄国被资本主义的俄国代替了。……农奴被新一代的农民代替了。这新一代农民常常外出做零工,他们在城市里从流浪生活和雇佣劳动的痛苦经历中学会了一些东西。在大城市中,工厂里的工人人数日益增加。工人渐渐联合起来,展开反对资本家和反对政府的共同斗争。

——列宁《农奴制崩溃五十周年》

材料二 改革决定之所以非常复杂,就是因为它是官僚机构的改革方案。地主方案很简单,一切土地归地主。农民方案很简单,无须赎买,就得到全部土地,唯独专制制度的方案带有妥协性,错综复杂。没有政府的参加,这个方案就无法实现。……无论从哪一方面去研究1861年的改革,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是一条在所有可能向新制度发展的道路中最缓慢的道路。

——波波夫《俄国一八六一年“伟大改革”的内幕》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地主“解放”农民的主要原因。据材料一,归纳列宁对农奴制改革的认识。(4分)(2)据材料二,说明“专制制度的方案”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施这一方案的具体措施。(4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61年改革为什么是“一条向新制度发展最缓慢的道路”。(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即可。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农奴制崩溃以后,城市的发展、工厂的增加、铁路的修建愈来愈迅速了。农奴制的俄国被资本主义的俄国代替了”“农奴被新一代的农民代替了”“工人渐渐联合起来,展开反对资本家和反对政府的共同斗争”等关键信息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唯独专制制度的方案带有妥协性,错综复杂。没有政府的参加,这个方案就无法实现”分析。第二小问,结合1861年改革的具体措施总结。第(3)问,从这场改革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方面进行说明,这个改革方案具有妥协性,政府自上而下推行,说明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资产阶级、残余的农奴制和沙皇专制主义融为一体,形成了以军事封建为特征的帝国主义,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带有欺骗性,因此1861年改革是“一条向新制度发展最缓慢的道路”。

答案:(1)原因:社会矛盾激化;维护统治。

认识: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推动近代化进程;改变阶级关系,推动工人运动兴起。(2)因素:方案具有妥协性;政府自上而下推行。措施: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奴赎买份地。

(3)说明:农民遭受沉重剥削;保留大量农奴制残余;保留沙皇专制统治。5.(10分)明治维新是日本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起点和基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2年1月,明治政府完成了重新划分行政区的工作,在全国设置了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命各地长官。新政府于同年9月又进行了新的官制改革,天皇亲临正院“总理万机”,各省长官直接对天皇负责。1889年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天皇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也必须依宪法各条之规定行使自己拥有的统治权。

——摘编自伊文成、马家骏主编《明治维新史》

材料二 鹿鸣馆现象引发的西化主义泛滥达到了文明开化的顶点。以伊藤博文为首的日本政要狂热地为西化造势,在鹿鸣馆西化的示范下,无论贫富皆以西洋为高尚,甚而主张人种改良。总之,是言必谈西洋,西洋人不穿和服,所以要穿西服。甚至竟然出现文盲海员在东京大学执教的奇闻。文明开化基本限于东京等大城市,而在农村,一眼望去仍然是江户时代的风景。

——摘编自赵德宇《日本近现代文化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措施。(4分)(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文明开化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明治维新的经验教训中得到的改革启示。(6分)解析:第(1)问,“政治措施”据材料一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四民平等”逐层概括即可。第(2)问,解答时需要在认真阅读材料的基础上高度概括。“启示”的回答,一要“综合材料”,二是抓住“改革”,切忌泛泛而谈。

答案:(1)政治措施:废藩置县;加强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确立代议制;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

(2)特点:自上而下推行;盲目西化;学习西方庸俗化;发展不平衡。

改革启示:提高中央政府的国家治理能力;在坚持开放的前提下,立足传统创新文化。6.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的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这百天之内,康有为及其同志推行了不少的新政。其中最要紧的有两件事。第一,以后政府的考试不用八股文,都用政治、经济的策论。换句话说,以后读书人要做官不能靠虚文,必须靠实学。第二,调整行政机构。康有为裁汰了许多无用的衙门和官职……同时他添了一个农工商总局……他们(指读书人)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之乎者也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洋奴汉奸。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

——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杨锐者,张之洞入室弟子,岁馈千金,养之京师,而一切托之者也。杨锐与刘光第之入军机,亦张之洞托陈宝箴荐之者也……张之洞本为新党,自恐不免,乃请杀谭、杨等六人,以求避党祸,其忍于杀帝党久矣。

——康有为《驳后党逆贼张之洞、于荫霖诬捏伪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百日维新的政治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的主要意图。(4分)(2)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4分)(3)有学者认为康有为由于泄私愤而忽视了张之洞在维新变法中的努力。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历史研究怎样才能做到客观公正。(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第二个省略号前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改革科举制度是为了更好地选拔人才,调整行政机构,裁汰冗员能够提高行政效率,减少财政支出,据材料“同时他添了一个农工商总局”得出能够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第(2)问,据材料一第二个省略号后信息和材料二省略号后信息分别概括归纳即可。第(3)问,有学者认为康有为由于泄私愤而忽视了张之洞在维新变法中的努力与材料二的内容不一致,说明在历史研究中,要全方位地搜集材料,因为孤证不立,要尽量用第一手资料。

答案:(1)措施:改革科举制度,以策论取代八股文;调整行政机构,裁汰冗员。意图:选拔人才;减少财政支出;促进民族工业;提高行政效率。

(2)教训:改革应该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打击面过宽,不能树敌过多;要警惕改革中的投机者,要警惕党派之争。

(3)说明:尽量用第一手材料;孤证不立,全方位搜集材料。

第四篇:-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课时检测(三十)宗教改革和专制下的启蒙

课时检测(三十)宗教改革和专制下的启蒙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如图是1535年欧洲的一幅画《路德是魔鬼的风笛》,画中路德的脑袋被描绘为由魔鬼吹奏的风笛。此画反映了当时()A.路德否定了对上帝的信仰 B.路德教摆脱了教皇的控制 C.宗教改革缺乏民众的支持 D.新、旧教派之间的冲突激烈

解析:选D 马丁·路德的说法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基督新教派,“路德是魔鬼的风笛”应该是旧教派对新教派的攻击,故D项正确。

2.《圣经·新约》中称:“心里相信,就可称义。”但又强调“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因此有宗教学者认为马丁·路德强调信仰即可得救是“故意曲解了《圣经》”。这种“曲解”()A.缓解了天主教会的危机

C.打破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D.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解析:选C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打破了教会的思想专制,创立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教,故C项正确;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破除了教皇的宗教权威,加重了天主教会的危机,使民众的传统信仰发生危机,故A、B、D三项错误。

3.中世纪教会倡导“日月说”: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但丁提出“两个太阳说”: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他们起着不同的领导作用。但丁本意在于()A.坚持教权的至高无上 C.阐述王权与教权平等

B.厘清王权与教权职责

D.弱化教权并强化王权

解析:选D “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看出当时教权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表明弱化教权并强化王权,故D项正确。

4.(2018·苏北四市期中)“(宗教改革派)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这表明宗教改革有助于()A.加强教皇的宗教权威 C.摧毁教会的思想专制

B.弱化民众的宗教信仰

D.扩大基督教会的影响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的“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可知宗教改革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思想专制,C项正确。

5.法国思想家孔多塞在《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说:“人们一旦用理性检查了宗教的偏见之后,马上就会把它伸展到政治的偏见上去;人们明白了教皇的篡权之后,终于也要弄明白国王们的篡权。”为此,欧洲的思想家们()A.借文学艺术讥讽教会腐败 B.为纯洁信仰改造天主教会 C.用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制度 D.以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

解析:选C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欧洲的思想家们主张用理性反对天主教会和专制君主,这些思想家具有启蒙思想。借文学艺术讥讽教会腐败和文艺复兴有关,故A项错误;为纯洁信仰改造天主教会和宗教改革有关,故B项错误;用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制度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以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6.(2018·海门一模)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崇尚自然神论,他认为上帝的存在可以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们在自由行动的同时又能确保社会的持续。材料表明伏尔泰()A.偏离了人文主义方向 B.借助宗教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C.认可宗教的教化功能 D.主张用宗教来约束人的自由

解析:选C 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没有偏离人文主义方向,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宗教对人的约束,并未涉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宗教对人的约束,体现了宗教的教化功能,故C项正确;“约束人的行为”不等于“约束人的自由”,故D项错误。

7.法国传记作家莫洛亚指出:“如果17世纪是路易十四的世纪,那么,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伏尔泰地位如此崇高的主要原因是他()A.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C.倡导“社会契约论”

B.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D.对启蒙运动做经典总结

解析:选B 提出三权分立学说的是孟德斯鸠,故A项错误;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故B项正确;倡导“社会契约论”的是卢梭,故C项错误;对启蒙运动做经典总结的是康德,故D项错误。

8.霍克海默在《启蒙的辩证法》中指出:“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以下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A.过分否定权威产生社会性危机 B.教会不满被抨击进行疯狂报复 C.理性要成为判断是非唯一标准 D.启蒙思想导致了社会秩序混乱

解析:选A “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表明过分否定权威产生社会性危机,A项正确。

9.启蒙运动的参与者中,孟德斯鸠列举被告的种种权利,卢梭为儿童的权利辩护,伏尔泰为司法不公的受害者平反昭雪,康德分析世界和平的前提条件。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A.捍卫人道精神 C.批判专制统治

B.倡导人性解放

D.呼吁宗教宽容

解析:选A 材料中“被告的种种权利,卢梭为儿童的权利辩护,伏尔泰为司法不公的受害者平反昭雪”说明捍卫人权,故A项正确。

10.(2018·常熟期中)“他们将自己视为大无畏的文化先锋,并且有义务引导世界走出充满着传统教义、非理性、盲目信念以及专制为目的的‘黑暗时期’,他们应用理性之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他们”发起的运动()A.复兴了古代希腊人文精神 B.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 C.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 D.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解析:选C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理性”,可知这场运动指的是启蒙运动。复兴了古代希腊人文精神是文艺复兴,故A 项错误;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是宗教改革,故B 项错误;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是启蒙运动,故C 项正确;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是文艺复兴,故D项错误。

11.苏格兰引领启蒙风气之先。17 世纪末,苏格兰居民识字率高达75%,高校入学率居欧洲之冠。1768年,《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即在爱丁堡问世,科技在其中占很大分量,表现出鲜明的“苏格兰特色”,形成了英法启蒙并驾齐驱的局面。“苏格兰特色”显示英国的启蒙运动()A.注重知识普及 C.缺乏理性思考

B.热衷政治革命

D.追求人性解放

解析:选A “苏格兰引领启蒙风气之先。17 世纪末,苏格兰居民识字率高达75%,高校入学率居欧洲之冠”表明英国的启蒙运动注重知识的普及,故A项正确。

12.(2018·南京调研)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能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维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镜子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一观点强调()A.政治革命,推翻专制 C.主权在民,人人平等

B.批判质疑,理性思考

D.信仰自由,社会契约

解析:选B 材料中康德强调的是思想自由,要有理性思考,学会批判质疑,认为政治革命不能实现思维方式的真正改革,故B项正确,A项错误;主权在民,人人平等与材料中康德强调思想自由不符,故C项错误;社会契约思想是卢梭的思想,材料中康德强调的是思想自由,故D项错误。

13.孟德斯鸠曾不止一次用渔网的比喻来解释“政治自由”:在一个治理良好的政府下,人民处于法律之下,尽管像鱼身处渔网之中,却相信自己是自由的。这反映了他()A.提倡受法律保护的自由 C.主张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B.推崇分权制衡下的民主

D.强调政治自由的重要性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人民处于法律之下……却相信自己是自由的”可知,孟德斯鸠提倡法律秩序下的自由,故A项正确;材料主题是法律与自由的关系,与分权制衡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封建专制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自由应受法律的约束,故D项错误。

14.自从卢梭发表小说《爱弥儿》之后,法国年轻人模仿小说中的情节,要做“居住在城里的野蛮人”。路易王太子也深受《爱弥儿》的影响,按照卢梭的观点教育他的儿子,学一门手工匠人的手艺。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出()A.卢梭的启蒙学说得到普遍认同 B.雇佣劳动制度已遍及法国城乡 C.理性主义是法国社会普遍共识 D.启蒙运动促进了社会观念变化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中要做“居住在城里的野蛮人”“学一门手工匠人的工艺”说明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故D项正确。

15.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据此可知,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A.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C.提出民主制度的构想

B.批判宗教神学

D.促进思想解放

解析:选C “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指思想解放,“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指新的民主制度,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5分)16.(2017·江苏高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们提出并发展了人文主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材料二 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光大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其新颖之处在于: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8分)(2)据材料二,概括“科学的人文主义”的内容。(4分)(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科学的人文主义”。(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强调了人性但并未摆脱神学观;由材料一“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可知,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和科学。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等方面分析二者产生差异的原因。第(2)问,由材料二“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概括即可。第(3)问属于开放性设问,结合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进行评析,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差异:文艺复兴:强调人性;未摆脱神学观。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强调科学。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自然科学的发展。

(2)内容: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法则(反对享乐主义和过分强调人的作用);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提倡科学的人性化。

(3)评析:消除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对立;防止滥用科学;赋予科学主义以人文精神(情愫)。

第五篇:-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课时检测(二十二)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课时检测(二十二)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下图为我国国内某文献搜索引擎对某国际合作组织搜索统计的结果,其统计数值反映了不同年份国内学术界对该组织的关注程度。该组织最有可能是()

A.世界银行

C.上海合作组织

B.世界贸易组织

D.欧洲联盟

解析:选B 首先要抓住“国内”这一信息;其次图中信息显示,1998年国内已经有了对该组织的关注,图中较高的三个“柱”是2000年、2001年、2002年,说明这三年国内学术界对该国际合作组织关注程度较高。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而引发了国内人民的关注,故选B项。

2.“两个挂钩一个固定”的积极效果是,有利于世界市场的稳定有序。但美元的核心地位使各国在国际贸易中都使用美元作为结算手段,各国货币储备也都选择美元。这势必导致流出美国的美元在海外不断增多。这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美元作为国际核心货币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国币值的稳定坚挺,这就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此材料反映了()A.二战后的金融体系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B.一国的货币很难长期承担国际货币的作用 C.通过“两个挂钩”体系世界经济得到了恢复 D.战后形成的金融体系直接导致美国贸易逆差

解析:选B 材料体现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弊端,即美国要长期保持贸易顺差,但这是难以实现的,故B项正确。

3.(2018·淮安质检)1946年,《纽约先驱论坛报》刊载了一位美国官员的讲话:“除非打开更大的世界市场,美国将使自己陷入破产之中……有一个组织最近透露,倘今后九个月内不能成功地发展大规模的海外贸易,它们必将解雇50%的就业人员。”为此,美国()A.首倡自由贸易以图开拓世界市场 B.力推国际贸易自由化以缓解生产过剩 C.借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霸权 D.以美元大幅贬值来刺激国内商品出口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倘今后九个月内不能成功地发展大规模的海外贸易,它们必将解雇50%的就业人员”所知,美国面临的问题是劳动力过剩,因此美国希望把劳动力转移到国外市场,因此力推国际贸易自由化,B项正确。

4.(2018·淮安质检)“决策不是通过谈判完成,而是通过高官会——部长级会议——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逐级协商取得一致……这些成果是集体意志的体现,但不是协议,也不是条约,不具备法律约束力。”下列属于该组织“集体意志的体现”的是()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B.《汉城宣言》

D.《罗马条约》

解析:选B 根据材料中的“不是协议,也不是条约,不具备法律约束力”,可知该组织只是官方论坛性质,不具有强制性执行力,由此可知该组织是亚太经合组织。1991年,亚太经合组织汉城会议,通过《汉城宣言》,正式确定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宗旨和目标,B项正确。

5.1960年英国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遭到拒绝,1961年、1967年英国又两次申请加入遭拒。直到1973年,英国成为欧共体第7个成员国。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一改早前支持英国加入欧共体的态度,在后来欧共体都柏林峰会上豪言:“把我的钱还给我!” 2016年6月,英国公投382个投票区计票最终结果显示,51.9%的民众选择支持脱离欧盟;48.1%的民众投票反对英国脱离欧盟。这最能表明()A.欧洲一体化不符合民意

B.英国一贯推行维持欧洲大陆均势政策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着斗争与争议

解析:选D 英国开始申请加入欧共体遭拒,后来加入欧共体成功,现在又脱欧,反映了欧洲一体化的曲折进程,在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存在争议,故D项正确。

6.20世纪50年代后期,一些成员国大量进口美国的廉价煤以及法德通过运输补贴影响煤炭价格等等,因此戴高乐称之为患了“营养不良”的慢性病。这说明()A.欧洲联合损害了国家利益 B.欧洲企图摆脱美国的控制 C.美国通过出口煤炭控制西欧 D.超国家和民族利益之间的矛盾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中提到的成员国和时间可知该组织是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是欧洲出现的第一个拥有超国家权限的机构,成员国的政府第一次放弃了各自的部分主权,并将这些主权的行使交给一个独立于成员国的高级机构。材料中的行为说明了超国家和民族利益之间的矛盾这一结论,故D项正确。

7.从欧盟发展的过程看,所谓“国族国家”的主权(国族是在近代才被广泛使用的术语,顾名思义,同国之族),并不必然是绝对的。在欧盟的框架下,许多主权项目可以让渡给区域组织,同盟诸国之间可享有更多的共同福祉与利益。据此,我们可以看出()A.欧盟成员国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B.欧盟成员国之间有共同的外交政策 C.欧盟组织权力凌驾于国家主权之上 D.欧盟成员国“国族国家”主权逐渐消失

解析:选A “同盟诸国之间可享有更多的共同福祉与利益”,说明欧盟成员国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故A项正确。

8.“GATT死了,GATT万岁!”这是WTO出版物对关贸总协定(GATT)在多边贸易体制发展史上的地位所作的定论。对这一定论理解正确的是()A.作为国际组织存在的GATT在1994年正式终止 B.GATT和WTO都有利于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C.WTO所体现的精神和传统是GATT的力量来源 D.作为国际贸易协定的GATT融入了WTO的体系

解析:选D 此题要求回答GATT和WTO之间的关系,“作为国际贸易协定的GATT融入了WTO的体系”反映了二者的关系,故D项正确。

9.(2018·常州中学质检)1992年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在联合国日致辞中说:“第一个真正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加利这样说的主要依据是()A.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使全球化发展有了组织保障 B.市场经济原则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同和确立 C.跨国公司的力量不断壮大成为全球化的中坚力量 D.欧洲共同体逐步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解析:选B 国际经济组织在1992年前已经建立,故A项错误;1992年市场经济原则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同和确立,故B项正确;跨国公司成为全球化的中坚力量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欧洲共同体只是区域集团化组织,故D项错误。

10.1992年APEC第4届部长会议决定成立秘书处,标志它开始进入实际运作阶段。澳大利亚、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张加快APEC机制化步伐,但亚洲国家则认为应稳步前进。如泰国总理明确表示,如急于成立亚太共同体,发展中国家无法同发达国家竞争。材料表明APEC()A.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组织 B.各成员之间的经济合作难以开展 C.成员的经济差异制约其发展进程 D.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容易实现一体化

解析:选C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员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的差异,对其发展有一定影响,故C项正确。

11.(2018·徐州质检)“为了提高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美国、欧洲和亚洲的大企业纷纷转向更贫穷国家,雇佣那里的廉价劳动力,并且在国内或者跨国购买其他公司,以求做得更大。”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科学技术进步促进全球化深入发展 B.全球化给贫穷国家提供发展新机遇 C.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D.全球化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资本扩张

解析:选D 题干中提到“在国内或者跨国购买其他公司,以求做得更大”说明其扩张的方式是资本扩张,故D项正确。

12.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合作构想作为携手发展、合作共赢,共同走出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新主张得到了上合及金砖成员国的积极响应,以推动相关各国基础设施建设为宗旨的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银行也得到五大洲诸多国家的实质性支持和积极参与。这一举措()A.有利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B.推动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 C.改变了发展中国家经济隶属地位 D.摆脱了全球经济危机痼疾

解析:选A 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材料中“‘一带一路’合作构想作为携手发展、合作共赢”有利于打破这种国际经济旧秩序,故A项正确。

13.当前正在兴起的一种“反全球化”浪潮,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此起彼伏的贸易保护主义,到英国脱欧,再到推翻区域自贸协定,乃至退出世贸组织,从纯粹的民间非主流呼声变成“大嘴”特朗普等政客堂而皇之的说法。这些现象表明()A.全球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 B.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C.南北方国家之间矛盾重重 D.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弱化

解析:选A 材料中体现了反全球化现象的增多,不仅是发展中国家,也包括发达国家,对于经济的贸易保护的政策充分说明全球的经济竞争加剧,故A项正确。

14.弗兰克曾说:“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他在此处强调的是()A.彻底否定欧洲中心论 B.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欧洲史 C.要以整体的观点看待历史 D.要以反殖民主义的态度看待欧洲史

解析:选C 材料中“……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说明作者并不是要彻底否定欧洲中心论,而是提醒人们另外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故A项错误;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欧洲史不是材料所强调的信息,故B项错误;“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说明作者强调用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看待历史,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强调要以反殖民主义的态度看待欧洲史,故D项错误。

15.(2018·苏州调研)1998年诺贝尔经济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指出:这些反全球化人士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反对全球化,他们是在反对某种同他们本身信念、价值观相背离的全球化。其中有对南北差距拉大、分配不均的忧虑,有对几个大国主宰世界的不平,也有对目前这个缺少意义、经济效益的日益世俗世界的不满,以及为了维护自身的狭隘的民族利益甚至是无政府主义。该学者的观点是()A.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 B.反全球化追求的是另一种全球化 C.反全球化运动反对资本主义制度 D.反全球化者不在乎全球化的影响

解析:选B 反全球化者是对全球化不尽如人意之处主张重构和再造,他们反对的是全球化的悬殊差距,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15分)16.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然而反全球化也相伴而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过去,每个国家的经济体内部都保持相当程度的独立。用一个比喻:全世界各地就像许多独立的水桶,每一桶水的水面有高有低。到20世纪末期,所有水桶的底部都用管道连接,彼此互通。于是,劳力便宜的地方成为生产基地,购买力大的地方,成为消费市场。本来只在国家之内的产销分配,转而成为全球性的产销平衡。

——摘编自许倬云《现代文明的成坏》

材料二 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必然伴生物,其影响与规模已经构成另一种全球化。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看,全球化是世界走向相互依存网络的历史潮流。反全球化事实上并不是反对全球化本身,而是反对全球化带来的各种问题。但是,靠街头抗议解决不了问题。同样,漠视反全球化现象对全球化的未来发展也不利,应该建设性地思考如何拥有一个合理的全球经济与全球社会。

——摘编自庞中英《值得深思的反“全球化”浪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20世纪末期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因素。(7分)(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全球化和反全球化”这一主题,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到20世纪末期,所有水桶的底部都用管道连接,彼此互通。于是,劳力便宜的地方成为生产基地,购买力大的地方,成为消费市场。本来只在国家之内的产销分配,转而成为全球性的产销平衡”得出全球化深入发展。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政治上,两极格局的瓦解,经济上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建立;科技上,科技革命的推动;组织上,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推动。第(2)问首先要明确观点,从材料一得出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从材料二得出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伴生物。然后结合史实进行论证,首先论证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结合资源配置方面的全球化,世界各个国家的不同分工,加强了各个国家间的相互联系,促进了世界的整体发展;反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伴生物,从全球化引发问题的角度进行论证,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差距拉大,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受到影响,恐怖主义的威胁等。但是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融入全球化经济。

答案:(1)特点:全球化逐步深入发展。

因素:科技革命推动;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促进;两极格局瓦解;市场经济体制普遍建立。

(2)论点:全球化是历史发展潮流,而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伴生物。论据:全球化是历史发展潮流。

①全球化是国际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促进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②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有效地利用和配置世界各地的资源,提高生产效率;③为各个国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伴生物。

①反全球化是全球化过程中引发的问题而产生的(如,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严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受到影响;恐怖主义的威胁等);②正视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主动融入全球化。

下载-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课时检测(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课时检测(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