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课时检测(二十)“自由放任”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及
课时检测(二十)“自由放任”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及当代资本主
义的新变化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8·扬州调研)有人认为,如果说1929年美国的金融风暴是场“高烧”的话,接下来的大萧条则是严重的“慢性病”。这形象地说明了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A.波及范围广
C.持续时间长
B.破坏性特别大
D.引发政治危机
解析:选C “慢性病”说明持续周期长,故C项正确;范围、破坏性和影响均与材料中信息不符,故A、B、D三项错误。
2.(2018·海门一模)在1932年的渥太华帝国会议上,英国与各自治领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双方给各自的产品进入对方的市场提供优惠,减免关税;对外则高筑关税壁垒。据此可知,英帝国特惠制的出台()A.使得英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困扰 B.为“日不落”帝国的建立奠定基础 C.表明英国固守“自由放任”政策 D.加深了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
解析:选D 经济危机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提高关税,英国的对外关税壁垒政策加剧了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故D项正确。
3.阿瑟·小施莱辛格指出:以前毫无限制的企业权力最终得到有效的遏制,由此产生的是一个改造了的资本主义体系,其中工人、农民、消费者等比以往受到了更多的保护。这一做法旨在()A.遏制私有企业发展 C.维护弱势群体利益
B.缓和社会矛盾
D.扩大政府权力
解析:选B 材料所述行为是对企业的一些不合理的行为进行限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与自我完善,这有利于维护工人、农民、消费者的利益,可以缓和社会矛盾,故B项正确。
4.1932年胡佛要求国会通过降低所得税的法令希望能减轻农民的负担;他设立专门救灾机构,四年间花在公共工程项目上的钱比此前三十年的总和还要多……他相信面对灾难,联邦政府要有所作为,但应该是有限的。材料说明当时()A.胡佛坚持国家有限干预经济 B.直接救济和以工代赈相结合 C.凯恩斯主义学说已得到实践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逐步发展
解析:选A 材料“他相信面对灾难,联邦政府要有所作为,但应该是有限的”表明胡佛坚持国家有限干预经济,故A项正确。
5.参议员诺里斯曾这样问罗斯福:“如果人家问你,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是根据什么政治思想建立的,那你怎么说呢?”罗斯福乐呵呵地回答:“我要告诉他们,这既不是鱼,也不是鸡,但是,不管它是什么,对于田纳西河流域的人民却是极佳的美味。”由此可见新政()A.遵循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B.彻底消除了美国经济危机 C.未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切实体现了务实有效特征
解析:选D 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改变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仅是缓解了经济危机,“彻底消除”说法太绝对,故B项错误;新政挽救了危机,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故C项错误;从“不管它是什么,对于田纳西河流域的人民却是极佳的美味”,可知新政务实有效,故D项正确。
6.1933年12月31日,凯恩斯在信中敦促罗斯福将NRA(全国工业复兴署)束之高阁,称NRA为一个“戴着复兴假面具而实质上也许会阻碍复兴”的机构,而应该致力于促进公众消费和开放市场操作。对此,凯恩斯解释说:“只有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情况下,人们才会指望政府支出会不断起到主导作用。”凯恩斯旨在()A.反对政府行政职能过大 C.强调国家加强干预经济
B.避免国家出现财政赤字
D.防止盲目竞争引发过剩
解析:选A 材料中凯恩斯反对设置NRA(全国工业复兴署),因为它会阻碍美国经济的复兴,他认为“只有……人们才会指望政府支出会不断起到主导作用”,说明凯恩斯的目的在于反对政府行政职能过大,政府的任务应该是引导公众消费和开放市场操作,故A项正确。
7.(2018·扬州期中)富兰克林·罗斯福在首次总统就职演说中说:“我们只要明智而勇敢地承担起来,这项任务并不是不能解决的。部分地可以由政府直接招雇,像战时紧急状况那样,同时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程,从而促进和改组我们自然资源的利用。”致力于实现“这项任务”的新政措施是()A.保护劳工权利,缓和阶级矛盾 B.防止盲目竞争,恢复工业生产 C.实行以工代赈,解决就业问题 D.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 解析:选C “政府直接招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程,从而促进和改组我们自然资源的利用”属于典型的“以工代赈”的特点,这有利于缓解失业压力,故C项正确;A项属于缓和社会矛盾,B项属于工业救济措施,D项属于现象,不是材料主旨,均排除。
8.(2018·扬州中学质检)1933年,美国国会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授权政府招募失业者从事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随后国会又于1935年颁布《社会保障法》,明确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据此可知()A.新政期间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B.新政注重直接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C.美国通过国家干预经济实现社会稳定 D.社会福利开支过大导致财政不堪重负
解析:选B 据材料可知罗斯福新政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但不能推断是否完善,故A项错误;《紧急救济拨款法》反映出新政以工代赈,注重间接救济,《社会保障法》体现出新政注重直接救济,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美国通过国家干预经济,但没有体现出实现了社会稳定,也没有体现出财政不堪重负,故C、D两项错误。
9.(2017·南京摸底)1982年英国保守党政府取消了与收入关联的疾病与失业救济,对失业者的救济改为应纳税津贴;同年通过的《社会保障与住房补贴法》要求雇主为其雇员承担疾病津贴,作为补偿,雇主可以减少国民保险的缴纳数额。该政策的制定()A.挫伤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B.推卸了政府的社会责任 C.调整了福利国家运行方式 D.增加了雇主的税收负担
解析:选C 该政策的制定改变了福利支出完全由政府承担的运行方式,改由政府、雇主、雇员共同承担,故C项正确。
10.有人这样描述如今希腊公务员的工作状态:上午九点上班,下午两点半下班,每天工作不超过五小时,每年休假不少于一个月,拿14个月薪酬,比私企高一倍,三天两头还能拿些奖金。所以有俗语说:“宁为希腊公务员,不做华尔街银行家。”这一现象意在说明希腊()A.扩大了社会消费 C.挫伤了工作积极性
B.缩小了贫富差距
D.缓和了社会矛盾
解析:选C 通过工作状态可以发现希腊公务员工作时间短,薪酬优越,工作压力小,待遇优厚,不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故C项正确。
11.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1944年出版)中指出:“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所以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如果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它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对于哈耶克的主张,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B.在20世纪70年代后受到重视 C.反对私有制,推崇公有制 D.提倡民主政治,反对极权政治
解析:选B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是凯恩斯提出的,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哈耶克反对生产资料的集中,要求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失灵后开始受到重视,故B项正确;材料表明哈耶克是反对公有制,崇尚私有制,要减少国家的干预,没有涉及提倡民主政治,反对极权政治,故C、D两项错误。
12.下图是1993~1999年美国经济增长及IT产业的贡献率(%)数据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IT产业的增长率平稳而美国经济发展有升有降 B.IT产业的贡献率与美国经济的阶段特征不相符 C.IT产业的贡献的增长并未体现美国经济的特征 D.IT产业的贡献与美国经济的增长趋势保持一致
解析:选D 美国经济的发展虽然有升有降,但从整体上是上升的,与IT产业的增长趋势保持一致,故A项错误,D项正确;IT产业的贡献率与美国经济的阶段特征相符,是知识经济的体现,故B项错误;IT产业的贡献的增长体现了美国经济的特征,即知识经济,故C项错误。
13.(2018·宿迁质检)右侧截图出自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政治讽刺喜剧《是,大臣》,尖锐地揭露了当时英国政坛上的种种弊端。图中的台词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英国()A.调整福利政策面临着巨大的阻碍 B.开始推行福利政策减少社会问题 C.奉行凯恩斯主义以发展“福利国家” D.达成缩小“福利国家”规模的共识
解析:选A 从图片中的话“这是种牺牲”,可以体会出调整社会福利制度在英国的发展阻力重重,A项正确。
14.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一定时间内,某经济体中的物价水平持续增长,货币持续贬值。下表是1960~1987年的美、英、法三国年平均通货膨胀率。对该表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A.“混合经济”的实施使得60年代三国通货膨胀率较低 B.福利支出大幅减少造成70年代三国通货膨胀率较高 C.“新经济”的出现带来80年代初三国通货膨胀率下降 D.减少政府干预导致80年代中期三国通货膨胀率下降
解析:选D 70年代初出现“滞胀”现象,通货膨胀严重。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美英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与“60年代”不符,故A项错误;大幅减少福利支出造成通货膨胀率下降而非较高,故B项错误;90年代“新经济”出现,而非80年代,故C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英、法等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通货膨胀率会有所下降,符合史实,故D项正确。
15.有学者认为:“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下列不符合第一个“修补”方向的是()A.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缩小贫富差距,建立“福利国家” C.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 D.大力推行指令性计划管理模式
解析:选D 材料中修补资本主义说明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缩小贫富差距,建立“福利国家”也是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局部调整的表现,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同样也是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调整生产关系),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计划的手段)而不是实行计划经济(指令性计划管理模式),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15分)16.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最早出现于西欧国家,迄今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俾斯麦在1881年时就看到,光用“鞭子政策”对付工人是很难奏效的,需要辅以“糖果政策”改善工人处境。80年代初,德国规定6天工作制,按时给工人支付货币工资。1889年颁布残疾和老年保险法,保险费由国家、雇主和工人缴纳。到1900年,领社会保险费的人数达500万人。俾斯麦的社会立法开资本主义国家之先河,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材料二 大危机促使美国政府致力于社会保障事业。1933年,在罗斯福的倡议下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案,拨款5亿美元补助各州进行劳动救济和失业救济。1935年通过的社会保障法是第一个由联邦政府承担义务的、以解决老年和失业问题为主体的社会保障立法。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举办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很快,从1950年至1980年,联邦政府用于社会保障项目的开支每年平均递增11.8%。
——摘编自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英国撒切尔政府福利改革的主要措施有:把与社会福利有关的部分资产,如医院等出售给私人或私营部门;将某些社会福利项目的出资与管理责任交给私人组织;削减国家提供的福利。但是,这些并不意味着国家责任的减弱,如通过对地方政府履行职责情况和财务状况的审计、检查和评估等措施强化对它们的约束与控制。——摘编自闵凡祥《国家与社会:英国福利观念的变迁与撒切尔政府社会福利改革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德国推出社会保障制度的时代背景。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政府为解决失业问题而采取的做法。(4分)(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撒切尔政府改革社会福利的原因是什么?(3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西方社会福利建设中的政府责任”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要注意抓住材料一中的时间、“对付工人”、“改善工人处境”等信息来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的“紧急救济法案”“拨款5亿美元”“社会保障法”等关键信息归纳。第(2)问,主要依据材料三中的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3)问,首先要综合材料,从三则材料的共同之处提炼观点“西方社会福利建设中政府应承担责任”,然后分别从三则材料寻找角度论证,材料一、二体现政府社会立法和财政支持的责任,材料三体现政策调整的责任。
答案:(1)时代背景:社会主义运动日益兴起。做法:紧急救济;为失业者提供社会保障。
(2)原因:“福利国家”制度存在弊端;国家财政不堪重负。(3)论点:西方社会福利建设中政府应承担责任。
论据:①社会立法:德国劳动立法和社会保险立法、美国联邦紧急救济等法案。②财政支持:美国政府推出社会保障项目、德国国家承担部分保险费用。③政策调整:撒切尔政府改革社会福利。
第二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23课时自由放任的美国及罗斯福新政(含解析)
专题五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3课时 自由放任的美国及罗斯福新政
一、选择题
1.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迄今为止仍然是破坏性最大的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出现的原因主要是()A.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无规律竞争
B.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基本矛盾激化
C.政府没有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D.股票市场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解析 这场经济危机的发生是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的结果。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是直接原因,股票投机是导火线。
答案 B 2.为摆脱危机,美国胡佛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是()A.自由放任
B.市场调节
C.政府干预
D.转嫁危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胡佛政府采用的是当时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盛行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致使美国的经济危机雪上加霜。
答案 A 3.某个时期的美国幽默小品写道,“在旅馆你必须排队才能挤到窗口跳出去。旅店的招待员总要先问旅客:‘您是要一个房间睡觉,还是跳楼?’”下列对这则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出现了1825年经济危机
B.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上述现象
C.该小品所反映的事件引起了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D.该小品所反映的事件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滞胀现象
解析 材料反映了股市危机发生后美国社会的反应,为此罗斯福实施新政,改变自由主义政策,采取国家加强干预的方式来应对经济危机。
答案 C 4.“人无信不立,事无心不成,业无信不兴。” 现代社会无论是个人、公司、政党乃至国家,诚信对于经济行为和运行极其重要。在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A.整顿金融
B.以工代赈
C.调整农业政策
D.实行计划经济
9.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一次成功的调整,也是一次体制创新。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主义,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事业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其借鉴意义有()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②正确处理好生产与消费、投资与需求的关系 ③利用国家政权,进行宏观调控 ④倡导企业建立诚信机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借鉴。社会保障体系的探索、整顿银行的措施、处理生产和销售的关系、以及加大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都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借鉴意义。
答案 D 10.1939年6月,美国一次盖洛普民意调查,请公众指出罗斯福新政以来的“最大成就”以及“最差表现”,28%的人认为新政的“最大成就”是救济项目和工作改进组织,23%的人认为新政的“最差表现”也是救济项目和工作改进组织。下列对新政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救济项目和工作改进组织”主要指实施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②新政在推行的过程中存在争议
③争议源于不同阶层自身的利益和认知水平④新政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使美国彻底摆脱了危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罗斯福新政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不能使美国彻底摆脱了危机。④表述不正确,排除④,故选A。
答案 A 11.2010年美国历史学家伯顿·福尔索姆出版了《罗斯福新政的谎言》一书,从是否符合历史事实的角度来看,最不可能成为支持作者观点的是:罗斯福新政()A.“对企业界精英充满仇恨”
B.“对劳资关系置若罔闻”
C.“浪费性支出严重”
D.“为获取政治利益而投机”
解析 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中工业方面、社会保障方面的内容均关注了劳资关系。
答案 B 12.我国提出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的十项措施,其中有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罗斯福新政中也提出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的措施。两者的共同之处是()A.克服生产的盲目性
B.放弃市场机制,实行国家干预政策
C.扩大内需
D.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解析 二者的共同之处,应该都是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的增长,同时中国还以此来改善民生。A、D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中国;B项并没有放弃市场机制。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美国农业部门口的标牌上写到:“农业:加工、制造业的基础”,全美仅有2.8%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但农业却是美国在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确切地说在大萧条爆发前,农业就处于慢性危机之中。1929年,农业人口收入
雇佣条件,雇主必须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苗枫林《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933年,美国成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首批招募青年25万人,主要工作是植树造林、防止土地侵蚀、建立国家公园、建立野生动物保护区等。到1942年解散时,共有275万青年在队里劳动过。美国历史上全部造林成果,一半以上出自他们之手。——选编自《世界通史》
材料三 一些史学家指出,罗斯福在国内努力实行“新政”的同时,在国外,他积极与苏联建交以牵制德日,并执行“睦邻政策”以巩固后院,并且,他还“背着公众策划各种计谋对侵略者施加战争以外的各种压力,并武装潜在的受害者”。——选编自《世界通史》
材料四 《美国总统制起源与发展》一书写道:富兰克林·罗斯福已经永久地改变了美国政治,并且在他指导下,现在美国人希望联邦政府在国内和全球事务中采取积极的态度,而在政府的宪法框架内,总统应该起主导作用。
(1)材料一中所说的“反危机法案”具体指什么?根据材料一归纳该法案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三、四,概括罗斯福新政涉及到哪些方面的调整?
(3)结合美国的相关史实,请你谈谈大危机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答案(1)《全国工业复兴法》。内容:一是由国家调节各企业之间的关系;二是国家出面调整劳资关系;三是国家举办公共工程。
(2)以工代赈(增加就业、环境保护)方面、外交方面、政治体制方面。
(3)一方面造成了生产力的倒退、大量工人失业、社会动荡等;另一方面促使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三篇:-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课时检测(三十)宗教改革和专制下的启蒙
课时检测(三十)宗教改革和专制下的启蒙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如图是1535年欧洲的一幅画《路德是魔鬼的风笛》,画中路德的脑袋被描绘为由魔鬼吹奏的风笛。此画反映了当时()A.路德否定了对上帝的信仰 B.路德教摆脱了教皇的控制 C.宗教改革缺乏民众的支持 D.新、旧教派之间的冲突激烈
解析:选D 马丁·路德的说法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基督新教派,“路德是魔鬼的风笛”应该是旧教派对新教派的攻击,故D项正确。
2.《圣经·新约》中称:“心里相信,就可称义。”但又强调“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因此有宗教学者认为马丁·路德强调信仰即可得救是“故意曲解了《圣经》”。这种“曲解”()A.缓解了天主教会的危机
C.打破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D.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解析:选C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打破了教会的思想专制,创立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教,故C项正确;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破除了教皇的宗教权威,加重了天主教会的危机,使民众的传统信仰发生危机,故A、B、D三项错误。
3.中世纪教会倡导“日月说”: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但丁提出“两个太阳说”: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他们起着不同的领导作用。但丁本意在于()A.坚持教权的至高无上 C.阐述王权与教权平等
B.厘清王权与教权职责
D.弱化教权并强化王权
解析:选D “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看出当时教权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表明弱化教权并强化王权,故D项正确。
4.(2018·苏北四市期中)“(宗教改革派)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这表明宗教改革有助于()A.加强教皇的宗教权威 C.摧毁教会的思想专制
B.弱化民众的宗教信仰
D.扩大基督教会的影响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的“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可知宗教改革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思想专制,C项正确。
5.法国思想家孔多塞在《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说:“人们一旦用理性检查了宗教的偏见之后,马上就会把它伸展到政治的偏见上去;人们明白了教皇的篡权之后,终于也要弄明白国王们的篡权。”为此,欧洲的思想家们()A.借文学艺术讥讽教会腐败 B.为纯洁信仰改造天主教会 C.用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制度 D.以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
解析:选C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欧洲的思想家们主张用理性反对天主教会和专制君主,这些思想家具有启蒙思想。借文学艺术讥讽教会腐败和文艺复兴有关,故A项错误;为纯洁信仰改造天主教会和宗教改革有关,故B项错误;用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制度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以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6.(2018·海门一模)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崇尚自然神论,他认为上帝的存在可以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们在自由行动的同时又能确保社会的持续。材料表明伏尔泰()A.偏离了人文主义方向 B.借助宗教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C.认可宗教的教化功能 D.主张用宗教来约束人的自由
解析:选C 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没有偏离人文主义方向,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宗教对人的约束,并未涉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宗教对人的约束,体现了宗教的教化功能,故C项正确;“约束人的行为”不等于“约束人的自由”,故D项错误。
7.法国传记作家莫洛亚指出:“如果17世纪是路易十四的世纪,那么,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伏尔泰地位如此崇高的主要原因是他()A.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C.倡导“社会契约论”
B.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D.对启蒙运动做经典总结
解析:选B 提出三权分立学说的是孟德斯鸠,故A项错误;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故B项正确;倡导“社会契约论”的是卢梭,故C项错误;对启蒙运动做经典总结的是康德,故D项错误。
8.霍克海默在《启蒙的辩证法》中指出:“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以下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A.过分否定权威产生社会性危机 B.教会不满被抨击进行疯狂报复 C.理性要成为判断是非唯一标准 D.启蒙思想导致了社会秩序混乱
解析:选A “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表明过分否定权威产生社会性危机,A项正确。
9.启蒙运动的参与者中,孟德斯鸠列举被告的种种权利,卢梭为儿童的权利辩护,伏尔泰为司法不公的受害者平反昭雪,康德分析世界和平的前提条件。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A.捍卫人道精神 C.批判专制统治
B.倡导人性解放
D.呼吁宗教宽容
解析:选A 材料中“被告的种种权利,卢梭为儿童的权利辩护,伏尔泰为司法不公的受害者平反昭雪”说明捍卫人权,故A项正确。
10.(2018·常熟期中)“他们将自己视为大无畏的文化先锋,并且有义务引导世界走出充满着传统教义、非理性、盲目信念以及专制为目的的‘黑暗时期’,他们应用理性之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他们”发起的运动()A.复兴了古代希腊人文精神 B.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 C.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 D.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解析:选C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理性”,可知这场运动指的是启蒙运动。复兴了古代希腊人文精神是文艺复兴,故A 项错误;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是宗教改革,故B 项错误;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是启蒙运动,故C 项正确;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是文艺复兴,故D项错误。
11.苏格兰引领启蒙风气之先。17 世纪末,苏格兰居民识字率高达75%,高校入学率居欧洲之冠。1768年,《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即在爱丁堡问世,科技在其中占很大分量,表现出鲜明的“苏格兰特色”,形成了英法启蒙并驾齐驱的局面。“苏格兰特色”显示英国的启蒙运动()A.注重知识普及 C.缺乏理性思考
B.热衷政治革命
D.追求人性解放
解析:选A “苏格兰引领启蒙风气之先。17 世纪末,苏格兰居民识字率高达75%,高校入学率居欧洲之冠”表明英国的启蒙运动注重知识的普及,故A项正确。
12.(2018·南京调研)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能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维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镜子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一观点强调()A.政治革命,推翻专制 C.主权在民,人人平等
B.批判质疑,理性思考
D.信仰自由,社会契约
解析:选B 材料中康德强调的是思想自由,要有理性思考,学会批判质疑,认为政治革命不能实现思维方式的真正改革,故B项正确,A项错误;主权在民,人人平等与材料中康德强调思想自由不符,故C项错误;社会契约思想是卢梭的思想,材料中康德强调的是思想自由,故D项错误。
13.孟德斯鸠曾不止一次用渔网的比喻来解释“政治自由”:在一个治理良好的政府下,人民处于法律之下,尽管像鱼身处渔网之中,却相信自己是自由的。这反映了他()A.提倡受法律保护的自由 C.主张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B.推崇分权制衡下的民主
D.强调政治自由的重要性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人民处于法律之下……却相信自己是自由的”可知,孟德斯鸠提倡法律秩序下的自由,故A项正确;材料主题是法律与自由的关系,与分权制衡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封建专制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自由应受法律的约束,故D项错误。
14.自从卢梭发表小说《爱弥儿》之后,法国年轻人模仿小说中的情节,要做“居住在城里的野蛮人”。路易王太子也深受《爱弥儿》的影响,按照卢梭的观点教育他的儿子,学一门手工匠人的手艺。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出()A.卢梭的启蒙学说得到普遍认同 B.雇佣劳动制度已遍及法国城乡 C.理性主义是法国社会普遍共识 D.启蒙运动促进了社会观念变化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中要做“居住在城里的野蛮人”“学一门手工匠人的工艺”说明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故D项正确。
15.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据此可知,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A.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C.提出民主制度的构想
B.批判宗教神学
D.促进思想解放
解析:选C “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指思想解放,“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指新的民主制度,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5分)16.(2017·江苏高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们提出并发展了人文主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材料二 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光大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其新颖之处在于: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8分)(2)据材料二,概括“科学的人文主义”的内容。(4分)(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科学的人文主义”。(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强调了人性但并未摆脱神学观;由材料一“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可知,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和科学。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等方面分析二者产生差异的原因。第(2)问,由材料二“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概括即可。第(3)问属于开放性设问,结合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进行评析,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差异:文艺复兴:强调人性;未摆脱神学观。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强调科学。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自然科学的发展。
(2)内容: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法则(反对享乐主义和过分强调人的作用);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提倡科学的人性化。
(3)评析:消除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对立;防止滥用科学;赋予科学主义以人文精神(情愫)。
第四篇:-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课时检测(二十二)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课时检测(二十二)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下图为我国国内某文献搜索引擎对某国际合作组织搜索统计的结果,其统计数值反映了不同年份国内学术界对该组织的关注程度。该组织最有可能是()
A.世界银行
C.上海合作组织
B.世界贸易组织
D.欧洲联盟
解析:选B 首先要抓住“国内”这一信息;其次图中信息显示,1998年国内已经有了对该组织的关注,图中较高的三个“柱”是2000年、2001年、2002年,说明这三年国内学术界对该国际合作组织关注程度较高。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而引发了国内人民的关注,故选B项。
2.“两个挂钩一个固定”的积极效果是,有利于世界市场的稳定有序。但美元的核心地位使各国在国际贸易中都使用美元作为结算手段,各国货币储备也都选择美元。这势必导致流出美国的美元在海外不断增多。这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美元作为国际核心货币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国币值的稳定坚挺,这就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此材料反映了()A.二战后的金融体系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B.一国的货币很难长期承担国际货币的作用 C.通过“两个挂钩”体系世界经济得到了恢复 D.战后形成的金融体系直接导致美国贸易逆差
解析:选B 材料体现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弊端,即美国要长期保持贸易顺差,但这是难以实现的,故B项正确。
3.(2018·淮安质检)1946年,《纽约先驱论坛报》刊载了一位美国官员的讲话:“除非打开更大的世界市场,美国将使自己陷入破产之中……有一个组织最近透露,倘今后九个月内不能成功地发展大规模的海外贸易,它们必将解雇50%的就业人员。”为此,美国()A.首倡自由贸易以图开拓世界市场 B.力推国际贸易自由化以缓解生产过剩 C.借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霸权 D.以美元大幅贬值来刺激国内商品出口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倘今后九个月内不能成功地发展大规模的海外贸易,它们必将解雇50%的就业人员”所知,美国面临的问题是劳动力过剩,因此美国希望把劳动力转移到国外市场,因此力推国际贸易自由化,B项正确。
4.(2018·淮安质检)“决策不是通过谈判完成,而是通过高官会——部长级会议——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逐级协商取得一致……这些成果是集体意志的体现,但不是协议,也不是条约,不具备法律约束力。”下列属于该组织“集体意志的体现”的是()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B.《汉城宣言》
D.《罗马条约》
解析:选B 根据材料中的“不是协议,也不是条约,不具备法律约束力”,可知该组织只是官方论坛性质,不具有强制性执行力,由此可知该组织是亚太经合组织。1991年,亚太经合组织汉城会议,通过《汉城宣言》,正式确定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宗旨和目标,B项正确。
5.1960年英国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遭到拒绝,1961年、1967年英国又两次申请加入遭拒。直到1973年,英国成为欧共体第7个成员国。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一改早前支持英国加入欧共体的态度,在后来欧共体都柏林峰会上豪言:“把我的钱还给我!” 2016年6月,英国公投382个投票区计票最终结果显示,51.9%的民众选择支持脱离欧盟;48.1%的民众投票反对英国脱离欧盟。这最能表明()A.欧洲一体化不符合民意
B.英国一贯推行维持欧洲大陆均势政策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着斗争与争议
解析:选D 英国开始申请加入欧共体遭拒,后来加入欧共体成功,现在又脱欧,反映了欧洲一体化的曲折进程,在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存在争议,故D项正确。
6.20世纪50年代后期,一些成员国大量进口美国的廉价煤以及法德通过运输补贴影响煤炭价格等等,因此戴高乐称之为患了“营养不良”的慢性病。这说明()A.欧洲联合损害了国家利益 B.欧洲企图摆脱美国的控制 C.美国通过出口煤炭控制西欧 D.超国家和民族利益之间的矛盾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中提到的成员国和时间可知该组织是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是欧洲出现的第一个拥有超国家权限的机构,成员国的政府第一次放弃了各自的部分主权,并将这些主权的行使交给一个独立于成员国的高级机构。材料中的行为说明了超国家和民族利益之间的矛盾这一结论,故D项正确。
7.从欧盟发展的过程看,所谓“国族国家”的主权(国族是在近代才被广泛使用的术语,顾名思义,同国之族),并不必然是绝对的。在欧盟的框架下,许多主权项目可以让渡给区域组织,同盟诸国之间可享有更多的共同福祉与利益。据此,我们可以看出()A.欧盟成员国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B.欧盟成员国之间有共同的外交政策 C.欧盟组织权力凌驾于国家主权之上 D.欧盟成员国“国族国家”主权逐渐消失
解析:选A “同盟诸国之间可享有更多的共同福祉与利益”,说明欧盟成员国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故A项正确。
8.“GATT死了,GATT万岁!”这是WTO出版物对关贸总协定(GATT)在多边贸易体制发展史上的地位所作的定论。对这一定论理解正确的是()A.作为国际组织存在的GATT在1994年正式终止 B.GATT和WTO都有利于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C.WTO所体现的精神和传统是GATT的力量来源 D.作为国际贸易协定的GATT融入了WTO的体系
解析:选D 此题要求回答GATT和WTO之间的关系,“作为国际贸易协定的GATT融入了WTO的体系”反映了二者的关系,故D项正确。
9.(2018·常州中学质检)1992年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在联合国日致辞中说:“第一个真正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加利这样说的主要依据是()A.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使全球化发展有了组织保障 B.市场经济原则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同和确立 C.跨国公司的力量不断壮大成为全球化的中坚力量 D.欧洲共同体逐步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解析:选B 国际经济组织在1992年前已经建立,故A项错误;1992年市场经济原则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同和确立,故B项正确;跨国公司成为全球化的中坚力量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欧洲共同体只是区域集团化组织,故D项错误。
10.1992年APEC第4届部长会议决定成立秘书处,标志它开始进入实际运作阶段。澳大利亚、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张加快APEC机制化步伐,但亚洲国家则认为应稳步前进。如泰国总理明确表示,如急于成立亚太共同体,发展中国家无法同发达国家竞争。材料表明APEC()A.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组织 B.各成员之间的经济合作难以开展 C.成员的经济差异制约其发展进程 D.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容易实现一体化
解析:选C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员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的差异,对其发展有一定影响,故C项正确。
11.(2018·徐州质检)“为了提高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美国、欧洲和亚洲的大企业纷纷转向更贫穷国家,雇佣那里的廉价劳动力,并且在国内或者跨国购买其他公司,以求做得更大。”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科学技术进步促进全球化深入发展 B.全球化给贫穷国家提供发展新机遇 C.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D.全球化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资本扩张
解析:选D 题干中提到“在国内或者跨国购买其他公司,以求做得更大”说明其扩张的方式是资本扩张,故D项正确。
12.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合作构想作为携手发展、合作共赢,共同走出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新主张得到了上合及金砖成员国的积极响应,以推动相关各国基础设施建设为宗旨的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银行也得到五大洲诸多国家的实质性支持和积极参与。这一举措()A.有利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B.推动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 C.改变了发展中国家经济隶属地位 D.摆脱了全球经济危机痼疾
解析:选A 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材料中“‘一带一路’合作构想作为携手发展、合作共赢”有利于打破这种国际经济旧秩序,故A项正确。
13.当前正在兴起的一种“反全球化”浪潮,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此起彼伏的贸易保护主义,到英国脱欧,再到推翻区域自贸协定,乃至退出世贸组织,从纯粹的民间非主流呼声变成“大嘴”特朗普等政客堂而皇之的说法。这些现象表明()A.全球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 B.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C.南北方国家之间矛盾重重 D.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弱化
解析:选A 材料中体现了反全球化现象的增多,不仅是发展中国家,也包括发达国家,对于经济的贸易保护的政策充分说明全球的经济竞争加剧,故A项正确。
14.弗兰克曾说:“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他在此处强调的是()A.彻底否定欧洲中心论 B.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欧洲史 C.要以整体的观点看待历史 D.要以反殖民主义的态度看待欧洲史
解析:选C 材料中“……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说明作者并不是要彻底否定欧洲中心论,而是提醒人们另外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故A项错误;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欧洲史不是材料所强调的信息,故B项错误;“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说明作者强调用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看待历史,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强调要以反殖民主义的态度看待欧洲史,故D项错误。
15.(2018·苏州调研)1998年诺贝尔经济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指出:这些反全球化人士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反对全球化,他们是在反对某种同他们本身信念、价值观相背离的全球化。其中有对南北差距拉大、分配不均的忧虑,有对几个大国主宰世界的不平,也有对目前这个缺少意义、经济效益的日益世俗世界的不满,以及为了维护自身的狭隘的民族利益甚至是无政府主义。该学者的观点是()A.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 B.反全球化追求的是另一种全球化 C.反全球化运动反对资本主义制度 D.反全球化者不在乎全球化的影响
解析:选B 反全球化者是对全球化不尽如人意之处主张重构和再造,他们反对的是全球化的悬殊差距,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15分)16.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然而反全球化也相伴而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过去,每个国家的经济体内部都保持相当程度的独立。用一个比喻:全世界各地就像许多独立的水桶,每一桶水的水面有高有低。到20世纪末期,所有水桶的底部都用管道连接,彼此互通。于是,劳力便宜的地方成为生产基地,购买力大的地方,成为消费市场。本来只在国家之内的产销分配,转而成为全球性的产销平衡。
——摘编自许倬云《现代文明的成坏》
材料二 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必然伴生物,其影响与规模已经构成另一种全球化。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看,全球化是世界走向相互依存网络的历史潮流。反全球化事实上并不是反对全球化本身,而是反对全球化带来的各种问题。但是,靠街头抗议解决不了问题。同样,漠视反全球化现象对全球化的未来发展也不利,应该建设性地思考如何拥有一个合理的全球经济与全球社会。
——摘编自庞中英《值得深思的反“全球化”浪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20世纪末期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因素。(7分)(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全球化和反全球化”这一主题,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到20世纪末期,所有水桶的底部都用管道连接,彼此互通。于是,劳力便宜的地方成为生产基地,购买力大的地方,成为消费市场。本来只在国家之内的产销分配,转而成为全球性的产销平衡”得出全球化深入发展。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政治上,两极格局的瓦解,经济上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建立;科技上,科技革命的推动;组织上,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推动。第(2)问首先要明确观点,从材料一得出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从材料二得出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伴生物。然后结合史实进行论证,首先论证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结合资源配置方面的全球化,世界各个国家的不同分工,加强了各个国家间的相互联系,促进了世界的整体发展;反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伴生物,从全球化引发问题的角度进行论证,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差距拉大,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受到影响,恐怖主义的威胁等。但是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融入全球化经济。
答案:(1)特点:全球化逐步深入发展。
因素:科技革命推动;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促进;两极格局瓦解;市场经济体制普遍建立。
(2)论点:全球化是历史发展潮流,而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伴生物。论据:全球化是历史发展潮流。
①全球化是国际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促进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②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有效地利用和配置世界各地的资源,提高生产效率;③为各个国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伴生物。
①反全球化是全球化过程中引发的问题而产生的(如,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严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受到影响;恐怖主义的威胁等);②正视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主动融入全球化。
第五篇:-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专题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检测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引文中“‘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A.宗法制
C.君主制
B.分封制
D.郡县制
解析:选B 材料中“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阐述的是西周分封制,故B项正确。
2.“乐”原指早期人们用以表达情感的文化活动,如诗歌、音乐、舞蹈等。西周时出现了严格的乐舞制度。祭祀时“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这样的变化()A.遵循血缘政治传统 C.强化了皇权的专制
B.带有鲜明等级色彩
D.顺应了儒学的发展
解析:选B 遵循血缘政治传统是指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表明森严的等级制度,故B项正确;强化了皇权的专制是在秦朝之后,故C项错误;儒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发展,故D项错误。
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某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该制度是指周的分封制 C.该制度有利于秩序稳定
B.所谓“天”就是天理
D.该制度带有神秘色彩
解析:选C 材料所述的是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任天者定),可以防止贵族权力争夺引起的纷争,维持贵族内部的团结与稳定(争乃不生),故C项正确。
4.《左传》记载:“史佚之(西周初年太史)《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地域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 B.宗法制度由此确立 C.诸侯国离心倾向渐趋强烈
D.“文化认同”是区分种族的主要标准
解析:选D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意为不是我们同族的人,他们必定不同我们一条心。这说明文化成为区别种族的主要标准,故D项正确。
5.《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秦始皇此举的主要意图是()A.建立保密制度 C.维护皇帝权威
B.震慑谋反之徒
D.削弱丞相权力
解析:选C 秦始皇“弗善”是因为丞相车骑过多损害了皇帝的权威,捕杀在旁者也是因为“中人”泄密给丞相,有损皇帝权威,C项正确。
6.“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政治制度()A.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 C.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
B.顺应了时代的趋势要求
D.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
解析:选B 材料中“亦事势推迁所必至”表明顺应了时代趋势要求,故B项正确。7.(2018·泰州期中)《汉书·宣帝纪》中说:“吏不廉平则治道衰。”顾炎武也曾说过:“今日贪取之风,所以胶固于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禄重而吏多勉而为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突出体现对君主专制的猛烈批判 B.提出解决吏治问题的根本途径 C.正确揭示了吏治问题的社会根源 D.已经认识到整顿吏治的重要性
解析:选D 从《汉书》和顾炎武的言论可以看出,当时统治者已经认识到廉政对国家统治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
8.据江苏尹湾汉墓出土的考古文物《集簿》记载,当时东海郡有“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乡百七十,□百六,里二千五百卅四,正二千五百卅二人。亭六百八十八,卒二千九百七十二人”。此记载()A.说明封国仍是朝廷的严重威胁 B.佐证了西汉时期曾在地方分封诸侯 C.表明西汉以前郡县制尚未推行 D.填补了县以下基层机构的史籍空白
解析:选B 解题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侯国是分封制的结果,说明当时仍然实行郡国并行制,故选B项。
9.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B.提升社会文化水平C.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 D.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解析:选A 曹操创设九品中正制之初,在纠正东汉末年察举征召制的弊端和选拔人才方面,确实发挥过一定的积极影响,为曹魏集团聚集了大批的人才,故A项正确。
10.王符《潜夫论·考绩》:“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材,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名家不相副,求贡不相称,富者乘其财力,贵者随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而官听所以数乱荒也。”材料反映出()A.察举制弊端日益暴露 B.孝廉的标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C.九品中正制难以持续 D.分科取士难以选拔高素质人才
解析:选A 材料所述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材料“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表明当时的察举制没有依据孝廉的标准,暴露出来的是察举制的弊端,故A项正确。
11.(2018·启东中学月考)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A.摧毁了门阀政治 C.促进了社会公平
B.扩大了政权基础
D.与人才培养脱节
解析:选D 材料反映了唐代的科举制使寒门子弟缺乏政治素养,与人才培养脱节,故D项正确。
12.(2018·南京质检)《旧唐书》载:“长庆、大和中,(狄兼谟)历郑州刺史,以治行称,入为给事中(中央官职)。开成初,度支左藏库(掌管财政的机构)妄破渍污缣帛等赃罪,文宗以事在赦前不理。兼谟封还敕书,文宗召而谕之曰:‘嘉卿举职,然朕已赦其长官,典吏亦宣在宥。然事或不可,卿勿以封敕为艰。’”由此不能看出()A.给事中隶属于门下省 C.体现了皇权独尊的地位
B.给事中可以否决皇帝旨意
D.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给事中有封驳权。结合唐代三省制,拥有审议、封驳权的是门下省,故A项符合史实。唐代门下省的五品官给事中有封驳权,一定程度上构成对滥用皇权的制约,D项正确。给事中只有封还诏书的权力,但没有否决权,给事中的意见是否被采纳,完全取决于皇帝,故仍体现了皇权的独尊,故C项正确,B项错误。
13.据《金华集》记载,元朝在“生齿繁夥,物产富穰,水浮陆行”“土赋居天下十六七”的江浙、湖广、江西地区设置了行省。据此判断,这些地区设置行省的主要意图是()A.方便军事上的控制 B.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 C.搜刮财富
D.加强对边远民族地区的管理
解析:选C 材料中没有提及军事控制的信息,故A项错误;政治上的统治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中“物产富穰”“土赋居天下十六七”的信息说明江浙等省份富裕,显然设置行省的目的是搜刮财富,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少数民族信息,故D项错误。
14.(2018·盐城中学段考)元人程矩夫《论行省》中说:“(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另据《元文类》记载,仕于(元)仁宗至文宗朝的曹元用说:“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这两段材料()A.反映了元朝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B.证明了行省容易形成地方割据 C.揭示了行省权力结构的双重性 D.相互矛盾但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解析:选C 由“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可以看出行省制下,长官拥有大权;由“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可以看出行省是地方权力机构,是中央派出机构;综合上述可以看出行省制具有双重性的权力结构,故本题答案选C项。
15.洪武十二年,明朝颁布《大明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A.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C.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解析:选C 材料中《大明律》加大了对“乱臣”惩处,强化皇权专制,C项正确;“协调了”“解决了”不符合实际,A、D两项不正确;内阁机构的运作和材料主题不符,B项不正确。
二、非选择题(15分)16.(2018·盐城期中)明代,中国传统政治发生了重要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卷一〇九《宰辅年表一》
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三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代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掺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6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3分)解析:第(1)问,从制度传承和体制创新概括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关于继承方面,根据材料可从宋代殿阁制、元代中书省制等方面进行说明;关于创新,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制等方面进行说明。第(2)问,可从拥有票拟权、地位有所提高等方面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从具有进士资格、政治素养高、处事能力强、协调能力好等方面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参政优势。从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分析其积极意义。第(3)问,关于明代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方面概括即可。
答案:(1)特点:制度传承和体制创新相结合。
说明:传承了宋代殿阁制和元代中书省制;革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制。(2)地位变化:拥有票拟权,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参政优势:大多具有进士资格,政治素养高(顾全大局,熟悉政令),处事能力强,协调能力好。
意义: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中央各部权力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