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扬人民民主 建设政治文明
高扬人民民主
建设政治文明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讲话中指出:“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 他概括了党领导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的七项重大进展之后,分析了民主政治建设还存在的若干不适应、不完善和不足之处,重申了“要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为此,他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和高度凝炼的语言,指出了高扬这面旗帜、坚持这条道路、发展民主政治的基本思路。
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建设中国政治文明的关键。艰苦卓绝的九十年奋斗史,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拥有继续领导人民完成现代化宏伟事业的丰富经验和执政资格。而党既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又是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时期完成特定历史任务的工具,党的领导的实质是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古今中外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事实又表明,只有立足于民主基础上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法律,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实现对政治权力和社会资源的公正配置,才更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有序运行。党的领导为发展民主提供科学指导;人民群众既是发展民主的实践主体,又是发展民主的不竭动力;而无论是党的领导作用的发挥,还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践,又都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有序进行,宪法和法律为发展民主提供法制保障。这是坚持三者有机统一并且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治逻辑。人民民主是党的旗帜,是广大中国人民的根本政治利益所在,这是毫无疑义的。同时又应当看到,中国是一个民主传统很少、民主制度虽巳建立但还不够成熟、多元利益格局形成且又正经历着社会急剧转型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人民民主是一个需要不断克服封建专制残余、不断经受种种非理性冲动或蓄意挑衅的考验、不断积累经验创造条件从而有序推进的长期实践过程。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努力维护安定团结、社会和谐、秩序稳定,意义十分重大。这是坚持三者有机统一的现实依据。
其次,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是建设中国政治文明的目标和动力。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我们既定的政治制度,又蕴藏着民主发展的巨大潜力。只是由于一系列具体体制机制的不足或缺陷,阻碍了其制度潜力的有效发挥。因此,我们必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民主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增强各方面的活力和积极性,进一步提升人民当家作主的质量和水平,最终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再次,要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这是建设中国政治文明的重心。由于中国特殊国情铸成了共产党集领导党与执政党于一体的政治格局,因此,党如何正确处理好领导与执政的关系,既总揽全局又不搞“以党代政包揽一切”;既要领导人民组建和监督国家政权,又要尊重和支持国家政权依法行权有效运转,就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世纪难题”。科学、民主、依法,是党为破解这一难题提出的基本方向,但尚有赖于一系列具体的体制机制创新。
复次,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是建设中国政治文明的基础。人民民主当然不可能做到“人人当官”,但是,离开人民广泛参与的政治也决不是民主政治。公共权力是用来服务于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的,因此,人民不仅有权利要求政府提供尽可能周到的各方面服务,而且有权利知晓政情、表达政见、参与决策、监督公务,直至条件具备时自我管理。最后,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这是建设中国政治文明的保障。法治精神说到底就是规则意识,就是规则应当制约个人的恣意妄为,规则面前必须人人平等。社会中有多种多样的规则,例如党纪政纪、厂规行规、村规民约、乃至“族规家法”等等,但是,只有宪法和法律所确立的制度和规则,才享有至上的权威。因为她既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又对于实现长治久安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大至治国理政,小到经营贸易,都应当讲究和尊从规则。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有四个主体负有重大的政治责任,这就是执政党、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
七、一讲话再次强调:执政党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全党同志都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认真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制度当然有“民主”和“专制”之分,法律也有“良法”与“恶法”之别,即便今天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国家立法机关仍然还面临着如何进一步科学立法的新课题,即通过“立、修、改、废”,使法律法规尽可能更充分更切实地体现和维护公平正义。有了良法不予实施无疑于一纸空文,因此,国家行政机关严格执法,国家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对于促成全民守法无疑是重要的表率和有力的引导。
第二篇:人民民主建设和党内民主建设
人民民主建设
2011年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近年来,英国著名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的美国高盛公司的长篇研究报告——《北京共识》,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报告认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进步,其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中国创造了一种适合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发展模式。中国以繁荣发展的崭新面貌,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成功,也向世界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正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当今世界,各国由于历史演进和具体国情不同,政治发展道路和民主制度模式总是多种多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由中国的历史发展和具体国情决定的,是中国人民在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在长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作出的正确选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然而,1840年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深重,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救亡图存,许多仁人志士上下求索、奋力抗争,各阶级、各阶层、各种社会势力围绕在中国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提出了种种主张,展开了激烈斗争。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谱写了古老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篇章。但是,辛亥革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地,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最终在各种反动势力的扼杀下夭折。自那以后,旧中国的政治制度,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没有能根本改变其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利益的本质,中国人民仍然处于被压迫、被奴役、被剥削的地位。
中国人民从长期的艰难探索和不懈奋争中逐步认识到,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一条走不通的路。要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必须彻底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全新的人民民主制度,真正由人民当家作主。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现了向人民民主的伟大跨越,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新纪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发展,人民民主的内容不断扩大,人民的各项权益得到越来越切实的政治保障。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的重大决定;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张;党的十七大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第一次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回顾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努力实现人民民主一直是我们党孜孜不倦的执著追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具有鲜明特点与巨大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是通过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它的基本框架主要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所构成。这些民主制度,不仅是人民民主的主要实现形式,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特点与优势所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最好的组织形式。人民通过普遍的民主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国家机构高效运转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国家机构的这种合理分工,既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又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工作效率。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与参政的民主党派之间不是竞争关系,而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团结合作关系。政治协商制度的主要功能和优点是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使不同阶级阶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群体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整合,使社会整体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的重要政治制度。这项制度保证各民族不论大小都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利,使各民族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了坚实的基础,进而形成了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民族关系。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城乡居民群众以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为依据,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在居住地范围内,依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制度。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不仅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而且有利于人民群众受到民主实践的锻炼,不断提高民主意识、民主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判断一国的民主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要看它是否立足于本国国情,是否有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否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适应了中国历史与国情对政治制度提出的总体要求,保持了国家长期稳定发展,提高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出明显的制度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能够有效整合人民群众中各个阶层和群体的不同利益。我国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有着广泛的人民性,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干部的代表,也有各民主党派和各社会新阶层的代表。代表和委员们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参政议政,共商国是,从而能够最广泛地吸纳民意,使党能够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和要求把握大局,根据全民族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制定出符合科学规律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实现全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协调发展。以人民民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既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根本愿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社会民主法治意识的增强,人民群众对维护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期待越来越多,对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能够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上使党和政府正确集中各方意见,协调不同利益,集体行使权力,科学作出决策,保证人民利益的实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能够保持国家长期稳定发展,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国家政权具有高度稳定性,国家政策具有明显连续性,这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半个多世纪的实践中不断完善,能够集中全党全社会的资源、力量和智慧用于建设和发展,保持社会长期稳定,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长期实施。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广阔前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和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我们已经成功地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这条道路,奋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更为广阔的前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在现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对于完善整个政治体制具有全局性的意义。要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建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基础上,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完善同党的执政方式的完善同步推进,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要善于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主要依靠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使国家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列为今后一个时期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人民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当家作主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要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要求,通过体制创新,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不断扩大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不断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
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要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不断完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起支架作用的重要法律。要加强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确保法律正确实施。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综合运用各种监督形式,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决不能动摇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一个国家组织社会生活的根本方式,对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坚持和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但决不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要抓住制度建设这个重要环节,努力使我国政治建设适应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反映时代要求,在制度创新方面取得新进展,创造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新途径新形式,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协调发展,从制度上保障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政治参与要求。
“江水滔滔,奔流不息,百折不回,终归大海。”只要我们顺应时代潮流,遵从人民意愿,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一定能够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人类社会的民主政治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011年面对面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广西宜州,一个在中国版图上并不引人注目的边远古城,却有两件事足以使当地人备感自豪。其一,宜州是传说中“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其二,这里曾开创了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先河。1980年2月5日,宜州屏南乡合寨村里一棵五人合抱的大樟树下,85户村民代表分别在一张两指宽的纸条上,以无记名方式投下了自己神圣的一票,选举产生了新的管理组织——村民委员会。当时的村民们并没有意识到,正是他们布满老茧的手,拉开了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历史序幕!两年之后,农村村民委员会与城市居民委员会一道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正式载入我国宪法。如今,合寨村那块写有“村民委员会”字样的木牌,已经成为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见证。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基层群众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直接体现,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实现途径。我们党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升为我国政治制度的一项基本内容,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党心民心,必将对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典型特征是直接民主和自我管理。人民群众直接选举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决定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务,反映自己的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直接参与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管理。这样一种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民主制度,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而且有利于人们根据本地实际进行政治建设,用民主的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融洽人际关系,建设幸福家园,创造美好生活。
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最早发源于城市。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天津、武汉等一些城市出现了由群众自己组织起来的防护队、居委会和居民组等群众性自治组织。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成员固定从属于某一个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逐步被打破,原来由“单位”承担的教育、医疗、卫生和住房保障等职能逐步转移到社会,这些都迫切要求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进行相应变革,以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正是在这样一种改革的大背景下,城市居民自治组织应运而生,逐步发展成为城市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在我国广大农村,村民自治更是农村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直接产物,是广大农民群众的伟大创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蓬勃推进,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政社合一、集中经营”的人民公社制,并在全国迅速推开。这一伟大变革,一方面使农民群众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要求,以改变一些地方出现的基层管理缺位和村庄无序状况。此后,村民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在加强农村管理、推动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适应了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通过基层群众自治,人民群众自主管理自己的事务,这是我国基层社会组织与治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和创新。
20多年来,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发展,切实保障了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有力地扩大了社会主义民主,在社会主义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明确强调,要把发展基层民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厦的重要支柱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在我国现阶段,人民当家作主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方面,由人民选出代表组成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另一方面,实行基层群众自治,由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支撑起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宏伟大厦。可以说,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这一大厦的重要支柱。基层群众自治不仅是人民群众直接管理自己事务的有效方式,而且也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伟大征程中,发展基层民主,完善群众自治,是关乎全局的基础性工程。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这一民主政治制度,通过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以居民自治为核心的城市基层民主和以职工代表大会为核心的企事业单位的基层民主等形式,将人民民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把代表制民主与直接民主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两种民主形式各自的功能和整体合力,从而形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这是我国人民民主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拓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路径。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这就要求从整个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全局来确定基层群众自治的地位和功能,将基层群众自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着力点,探索规律,积累经验,逐步扩展民主规模,提升民主质量,循序渐进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和实效性。在城乡基层实行群众自治,让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管理,充分反映自己的利益诉求,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有利于增强广大群众对民主政治的认同,充分调动人们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性。同时,人民群众在自己生活的区域内,直接选举、民主讨论、共同决策和相互监督,有利于增强基层民主的广泛性和实效性,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易于接受。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民主素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有利于培养广大群众的公民意识,增强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认知,锻炼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可以说,基层群众自治是一所低成本、高效益的大学校,人民群众在亲身实践中学习民主、认知民主,民主意识得到不断唤醒,民主素质得到不断增强,民主能力得到不断提升。通过千万个这样的民主大学校,亿万人民将日益走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广阔天地,构筑起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厦牢不可摧的根基。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乡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发生了巨大变革,与此相适应,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人们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正在不断提升。适应新的变革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政治参与要求,大力发展基层民主,进一步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确保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完善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必须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保证各方面自治活动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进行。群众自治,关键在依法。发展基层群众自治的过程,是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法治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从具体进程看,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可以说是先尝试、探索,然后再规范、推广,因此,相关法律和规定不可能一开始就完美无缺,而是需要根据自治实践的经验不断完善。例如正在实施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还存在某些条文原则化、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如对村委会直接选举中贿选的界定、关于乡—村关系的规定还不够细化等。这些都需要紧密结合基层群众自治的实践,在法律法规层面不断加以完善。
完善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必须适应实践发展的需求,不断扩大自治范围。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目前主要集中在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领域,涵盖面还不够宽广,仍需要进一步扩大自治范围。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大量新兴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并在基层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如城市中的业主委员会、农村中的行业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等等。如何扩大这些新兴社会组织的自主权、自治权和群众参与权,鼓励人们积极参与这些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日益成为发展基层群众自治的迫切任务。
完善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进一步健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机制。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在党的领导支持下,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党的领导是基层群众自治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要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制度和领导方式,进一步理顺基层党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的关系,发挥基层党组织对群众自治的领导作用和保障作用;要根据本地实际,不断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及财务管理、村(居)务公开等制度,为广大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行使民主权利提供日益完善的制度保障。
完善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必须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府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如何处理好政府行政权力与群众自治权利的关系,是发展基层群众自治面临的一大现实问题。例如,一些街道和乡镇政府将居委会或村委会当成自己的行政下属组织,实行行政化管理,下达种类繁多的指令性任务,使居委会和村委会很难独立自主地开展自治活动,严重影响了基层群众自治。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合理划分政府“政务”与基层自治组织“村务”、“居务”的责任范围和权力边界,妥善处理乡(镇)村关系、街居关系。基层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大力支持和扶持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发展。
完善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必须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的权益,建立健全与基层群众自治相适应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发展基层群众自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保障好人民群众的权益。如果广大群众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甚至受到损害,就不可能调动起他们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基层群众自治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必须把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放在首位,从制度上确保群众权益不受侵犯。从基层群众自治实践来看,当前应着力保证自治组织在群众利益诉求、利益表达方面的独特地位,增强村委会、居委会、职代会等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利益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广大群众从利益实现和权益保障中不断增强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性。
党内民主建设
2008年
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的活力——为什么要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党内民主是党的活力之源
党内民主建设的新进展 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2008年4月12日,济南市中区七东社区举行党员大会。经过公推直选,社区全体党员投票选出了社区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及党总支委员,这是近年来各地推进党内民主实践的一个缩影。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暂行条例,强调要建立健全党代表大会代表履行职责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党代表大会代表的各项权利,充分发挥党代表大会代表的作用。从基层党组织公推直选的民主实践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建立健全党代表任期制的决策,表明了我们党对推进党内民主、加强党的领导的坚定决心和积极探索,必将进一步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和团结统一,使我们党永葆先进性。
党内民主是党的活力之源
一个政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必然要顺应潮流、与时俱进。作为有着7300余万名党员、350多万个基层组织的中国共产党,如何让每一个成员的创新活力充分迸发?怎样才能不断巩固党组织的团结统一?党内民主是根本保证。党内民主,是全体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和政治制度,是指全体党员有权平等地直接或间接决定和处理党内一切事务。发展党内民主是党的性质所决定的,是党的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党的重要特征,也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这对于建设一个充满生机的政党,对于发展人民民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主带来团结统一。民主意味着平等。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的平等权利,是防止一言堂和独断专行的最有效途径。保障党员在党内表达不同意见的权利,让党员广泛参与党内决策,讲真话、讲心里话,在平等讨论中求同存异、达成共识,这样才会有自觉的纪律,才能带来真正的团结统一,才能将发展党内民主的成果转化为统一的思想、统一的行动,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民主带来创新活力。发展党内民主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党的创新活力,为实现党的路线、纲领和目标而团结奋斗。中国共产党是被历史证明了的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政党,但是这种生命力的保持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如果党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抵御风险的能力就会大大降低,党的生命力就会受到威胁。党员是党的细胞,只有细胞活跃,党的肌体才有活力。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广。充分发展党内民主,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党内形成解放思想、畅所欲言、生动活泼、开拓创新、团结奋进的局面,保证党的事业蓬勃发展。
民主带来科学决策。民主意味着集思广益。只有发展党内民主,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和民主决策程序,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才能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决策。党内民主也是纠正党组织决策失误的有力武器。充分发展党内民主是保证党不犯错误、少犯错误最重要的预防机制。有了这种机制,如果决策出现偏差和失误也能够及时得到纠正。
民主带来优良作风。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优良的党风是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做好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保证,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形成良好的党风,必须坚持和发展党内民主。党内民主制度的健全和民主氛围的形成,能够给党员在党的各项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
党内民主建设的新进展
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党把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作为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一项根本性任务,坚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党内民主建设理论取得重要成果。根据党内民主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这一系列新观点充分反映了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新要求,体现了广大党员干部对发展党内民主的新期盼,为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指明了方向。
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有了长足进步。民主需要制度作保障。近年来,党内民主不断完善,日益规范化、制度化。制定施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适当扩大党内差额选举的比例和范围。例如,十七大代表选举,差额比例一般都超过了15%,比十六大时增加了5个百分点,扩大了选举人的选择范围,在推荐提名阶段也普遍做到了差额推荐。
党委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逐步提高。中央政治局带头执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在作出重大决策之前,广泛发扬民主,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调查研究,听取各地、各部门和民主党派等各方面的意见,集体讨论决定。凡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广泛实行听证、公示等制度,集思广益,集中民智,使决策既符合客观实际,又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对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实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使决策更加科学化。
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更加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已经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必经程序和基础环节,考察预告、任前公示、试用期和党的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无记名投票表决重要干部等制度全面推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比以前更加透明,干部考察更加全面深入。近年来,江苏、云南、四川、重庆、吉林等地在干部选拔上进行了“公推公选”、“公推直选”、“公推差选”、“差额直选”等改革试点,探索了一些积极可行的做法。
党内民主监督的有效性不断增强。中央把党内监督的重点明确为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的主要负责人,为开展党内民主监督提供了根本依据。近年来,中央和省一级党委陆续建立并实施巡视制度。各级党组织把民主生活会作为领导班子内部监督的重要形式,切实提高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充分发挥领导班子成员相互监督的作用,自觉接受上级党组织的监督。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等制度进一步健全,使领导干部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的领域更加广泛、重点更加突出、操作更加具体。
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我们党80多年的奋斗历史,同时也是不断探索和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历史。党的发展历程反复证明,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什么时候党内民主得到较好发扬,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即使出现问题,也能及时得到纠正;什么时候党内民主受到削弱和破坏,党就会走弯路,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意义重大,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广大党员积极性的发挥和党群干群关系以及人民民主建设。
切实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党员是党的主体,是党内的主人,在党内当家作主。党员基本权利涉及民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等方面。只有这些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才能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地方党员的这些权利并没有得到切实维护和保障。因此,必须建立操作性强、完备有效的制度体系和运作机制,确保党员各项权利得到真正落实,确保侵犯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为得到有力惩处。
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党的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权力机关和监督机关,有权讨论和决定党内一切重大问题。要确立党的代表大会的权威地位,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探索党的代表大会代表发挥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建立代表提案制度,完善代表大会代表的产生办法,完善党的代表大会的议事规则。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从机制上理顺和规范全委会和常委会的关系,充分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
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党内选举制度,是党内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完善选举制度,首先需要健全选举程序,逐步扩大差额选举的比例和范围,完善差额选举办法。同时,有步骤地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的范围,加强对选举的监督。改进候选人的提名方式和介绍办法,使选举人对候选人有更多更切实的了解。农村基层党组织普遍采用“两推一选”和“公推直选”等办法,效果较好,有进一步完善推广的空间。
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除涉及党和国家机密之外的党务工作、党内活动,包括党组织的重大决策、党内事务和组织活动的重要事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容易出现以权谋私、滥用权力的腐败现象的事项等等,都应对党员公开,以保障党员的知情权、选举权、参与决策权和监督权。当前,要在试点中对党务公开的内容、形式、范围、程序、制度等方面作进一步探索,逐步建立起符合实际的党务公开的运行机制和制度保障。
坚持民主和集中相统一的原则。我们党实行的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民主是正确集中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是民主的必然要求和归宿。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既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意愿得到充分表达,防止个人专断;又要加强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统一思想认识,保持步调一致,防止出现极端民主化倾向。
改革和完善党内监督制度。民主与监督紧密相连,没有有效的党内监督,就不可能有健全的党内民主。完善的监督制度,也是各种腐败的天敌和克星。要健全、完善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民主评议、民主生活会、信访处理、巡视和派驻、诫勉谈话、经济责任审计、询问、质询和问责、罢免或撤换要求及处理等制度。如何把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等结合起来,增强监督的合力和实效等问题,都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取得经验,不断完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随着党内民主旋律的唱响,党内民主春风的劲吹,党的肌体活力日益增强,必将更好地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第三篇:民主建设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化与民
主化进程——以浙江省为例
作者:赵建平
浏览次数:211 发布时间:2010-03-06 文章来源:待
查
考察民主与法治的关系,我们会发现,自近代以来,中国民主与法治的发展是不均衡的,缺乏法治是中国近代政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痼疾,也深刻地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有序发展,浙江的法治与民主化发展概末能外。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与法治这一政治文明两个最基本的向度都得到了协调同步发展。浙江省作为经济大省,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相继作出建设“平安浙江”、“法治浙江”等重大战略部署,着力于基层民主建设,积极探索扩大基层民主的新形式,注重基层民主的制度创新,走出了一条依法推进和探索创 新并重的路子,推进了浙江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化”与“民 主化”进程,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
一 浙江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法治化进程
法治是政治民主化的核心内容、基本标志和根本保障。十六大前夕,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明确地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重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位一体的政治文明内涵。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作为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确立了法治政府的理念。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政府及其
工作人员必须尊重与维护法律权威。浙江省政府深刻认识到,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农业大国,在世界上最庞大而整体素质又相对不高的农民中推进民主,缺乏法律法规的保障和规章制度的规范,法治落后,民主进程就不可能顺利推进,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就不可能真正得到落实,党的领导也无法落到实处。浙江省在1998年前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主要集中在城市社区建设和村委会选举上,而在其他方面相对滞后,尤其是与福建、吉林等省相比,其规范性、民主性和创新意识都显不足。
1998年11月《村组法》正式颁布后,浙江省全面推进和快速发展基层民主,基层民主法治化建设进入新时期。
1·立法,法制是民主的保障,没有法治的民主,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就会陷入无序状态。浙江省制度法规的不断涌现,触动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入制度化和法制化的建设轨道。2004年浙江省对《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作了修订。2005年4月,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先后下发了《浙江省村级组织工作规则(试行)》,这是全国第一个由省级正式出台规范村级组织的工作规则。同年6月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这两个法规文件的出台,受到国内一些媒体和专家的推崇,被认为“浙江省村务公开重视建制,走在了全国前列”。之后,浙江省还制定了《浙江省城市社区指导纲要(2003~2010)年》(试行)和《浙江省社区资源共享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法规政策文件,为社区自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1]
在民主法制建设的大背景下,浙江省各地及时响应,根据实际情况,以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加快完善以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为核心的民主管理制度体系, 积极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制度建设和创新。经过努力,各地在制度建设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如宁波市对现有制度进行整合,推行重大村务公决制、村级事务听证制、村级财务公示制、村干部工作报告评议制等四项制度,形成了一条“制度链”,提升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水平。
2·普法,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首先,针对农村干部群众进行拉网式法制培训。浙江省各地分期分批组织农村干部群众到法制学校、农民法制夜校进行集中系统的法律知识培训,并组织考试。“十五”期间,组织村“两委”干部培训13·4万人次,并且,建立农民法制夜校和法制学校4749所,受训者达266·3万人次,还建立了793个外来人员法制教育基地,31个市、县(市、区)制定了外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制度。[1]其次,各地不断创新法制宣传教育手段、方式。在丽水等地,各基层乡镇开设了法制讲座“百家讲坛”,定期邀请各条线的各专业干部,为群众讲法。总体而言,这些宣传教育手段、形式紧紧围绕在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农村改革发展的具体实际、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力宣传农村的基本政策,宣传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关于减轻农民负担、农业生产与流通、税费改革、计划生育等方面常用法律法规。增强了农村干部群众权利义务一致的法制观念。
3·法治,注重法规的规范指导作用,使基层民主政治实践稳步向前。为了保证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效,保证法规的连续性,避免随意性和阶段性,浙江省的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在各级党委、人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合力推进的局面。主要表现为:建立健全了组织领导体制。在这种体制保障下,浙江省通过加强宣传和督促检查等方法,切实推进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实施,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2003年,浙江省的余杭、玉环、瑞安、海宁、绍兴、余姚、江山、缙云8个县(市)被民政部授予“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市、区)”称号。[1]2005年3月,浙江省委、省政府成立了浙江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带动下,全省绝大多数市、县(市、区)都成立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方面的协调(领导)机构,明确了工作职责。各级人大、组织、纪检(监察)等部门分工协作,加大了指导、监督、检查力度。
法治机构向基层延伸。丽水等地在各乡(镇)设立“常驻”法
庭,负责日常工作和组织协调的巡回审判机构,配备了必要的办案设施并对外挂牌。它突破了以往每月固定日期向各乡(镇)派出巡回审判组存在的不足。各“常驻法庭”的工作人员巡回进村、入户收案,对出行极不方便的老年人、残疾人的案件坚持在村里开庭,并且,通过发放便民联系卡、张贴公告等方式公布巡回办案的地点、案件受理的条件、范围、联系电话,切实做到“使群众知情”,群众说这一机构帮助他们实现了与法治的“零距离”接触。严格依法办事,按照法律程序指导农村村民自治。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在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严格依法办事的原则,在制定政策、起草文件、指导基层过程中,树立严格的法律意识,尤其在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的过程中,提高选举人员依法依章办事意识和能力,严格依法规范重要环节,禁止为了落实党组织的意见而违反法律规定,为了体现组织的意图而违背群众遗愿。
二 浙江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民主化进程
现在,重要公共政策正式出台前要“公开征求意见”,已经司空见惯。诸如新医改方案、物权法草案,以及更早些时候的劳动法修订„„而浙江等一些省市,更是就此作出了制度性安排。从“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到党的十七大提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再到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强调的“政府重大决策,人民有权了解决策的过程,有权参与决策,有权监督政策的执行”,这些清晰的递进变化,标志着民主政治的进步。浙江省的基层民主制度创新更是从最初的酝酿、萌动状态,到全面开花。
1.民主恳谈会。“民主恳谈会”是城镇、乡村及市直机关开展的各种民主活动的统称,最初尝试始于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其核心和重点是乡镇的民主听证制度和村级的民主议事制度。乡镇的民主听证制度,要求镇政府将当地的重大事务提交民主听证会与群众讨论协商后再做决定和实施。村级的民主议事制度,要求村委会将村的重要事务和公益事项提交村民议事会讨论,在得到多数村民同意后方能实行。[2]在此基础上,各地又相应建立了民
主评议制度,对民主恳谈所关心的问题,进行跟踪评议和事后评议,确保了民主恳谈在恳谈后获得实效。民主恳谈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尤为重要的是,它建立了基层民主治理的新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基层政府治理结构和方式的转变。这种开放、平等和对话的机制在我省广大基层的逐步建立,不仅促进了政府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更让百姓体验到了新时代的民主之风。
2.海推直选。海推直选是指层层筛选,不设定选举范围,所有村民都有参选资格,并采用不记名投票方式,只需要在空白选票上写下自己满意的人选后再投入选票箱即可。浙江省不仅全面实行由村民直接选举村委会的“海推直选”,有的地区还根据当地实际进行创新。在2008年的村级换届选举中,有些地方进行了改进和创新性探索。在这些地方,村级换届选举实行“两票制”,两张票的内容并不一样,一张是村委主任的候选人名单,另一张则是村委副主任、村委委员、妇女委员候选人名单。原本放在一张票上的内容分成了两半。选民在候选人姓名上方画上圈时,不能在空白栏上写上其他名字,“作弊”不能得逞,就更能体现选举的民主性了,并且对选出来的村两委干部实行村干部试用期制度,他们上任期满6个月后,由乡党委、政府和村民、党员对其进行“双评,对不合格者延长6个月考察试用期,期满经测评仍不合格者依法定程序和竞选承诺书依法免职或罢免。另外,杭州市余杭区则创造了“自荐海选”模式。所谓“自荐海选”,指的是具备资格的选民均可自荐报名参加村委会成员的竞选。在选举中,选民既可推荐自荐人,也可推选非自荐人。在社区直选、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的组建和直选等方面也有突破。
3.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地方政治民主生活。在社会利益多元化的今天,平等协调、理性对话,急需建立在法制化的博弈机制上。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成为一种行政决策的必备程序时,当务之急,使各种群体如何能拥有自己的代言机制?外来民工是一支为所在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劳动力队伍,但是他们的民主政治权利由于种种原因(工作上的和户籍关系上的),既不
能在户籍所在地体现,又难以在现居住地实现。近年来,随着浙江省基层民主建设进程,外来务工更积极参与到地方政治民主生活中去了。浙江省各地义乌大陈镇党委和人大主席团在义乌市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把外来人员纳入了人大代表选举范围。经过宣传动员、选民登记、选区划分、协商和确定候选人、投票选举等工作程序,“2001年12月12日,来自外省以及本省其他市县的7名代表,当选为大陈镇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02年底在县级人大换届选举中,包括大陈镇在内义乌全市共有11名外来务工者当选为全国首批县级人大代表。”[3]这是冲破户籍等阻碍人民民主权利普遍实现的樊篱,真正实现公民在全国范围内当家作主政治权利的重要实践,而外来务工者加入当地党组织,成为村两委成员,县政协委员、妇联代表等情况已经不足为奇。
4.基层事务公开。把基层民主权力运行置于广泛的民主监督之下,将群众看不到、听不到、想不到、管不到的问题,摊到桌面上使群众看到、听到、想到、管到,做到防范在先,关口前移。“按照省委提出的‘全省90%的村建立、健全和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的目标,经过3年的努力,到2000年底,浙江99·23%的村实行村务公开。”[3]如台州市在制度化方面形成了“村务大事村民票决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近年又进一步通过村级会计委托乡镇代理制,实行统一制度、统一审核、统一记帐、统一公开、统一建档。其二是乡镇全部实行政务公开。自1998年5月浙江省启动推行政务公开制度起,仅两年时间全省乡镇政府已全部实行政务公开。政务公开紧扣人民群众十分关注,与群众切身利益相连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到定期公开。如对农民负担方案审批、招待费使用、农村“义务工”使用等,各地分别采用媒体、告知单、便民手册等形式,让人民群众对政务活动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各地还普遍建立乡镇政务公开预审制度、投诉处理制度等保障机制,确保乡镇政务公开规范运行。其三是通过多种监督形式和载体,转变基层干部作风,提高服务意识。如嵊州市雅璜乡创造并在全省推广的“民情日记”
以及各地广泛设立“市长电话”等做法,使广大基层干部“串百家门,知百家事,解百家难,连百家心,办百家事,致百家富”,有效地解决了“干部联村不连心”和“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问题。[3]这一系列举措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基层民主的发展,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应享的民主权利。
另外。椒江市的干部任免票决制,以温州商会为代表的自治性社会组织对地方政府决策的积极参与、绍兴新昌县的“村务公约”、金华武义县的村务监督委员会等都是浙江省基层民主建设民主化进程的亮点。
三 浙江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化与民主化进程的意义 1·调整、优化了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基层干部队伍向年轻型、懂法型、民主型、能人型转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化与民主化进程培养了大批这样的干部。2004年全省有1169个居委会完成了换届选举,其中实行直选的有244个,占换届总数的20·87%。社区自治队伍进一步壮大,到2005年底,全省共有社区工作者1·7万名,他们的平均年龄为40·2岁。其中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82%;党员比例占50·3%;女性比例占61·2%。这两年,全省还有数以万计的大学生村官服务基层,他们也直接推动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成为“法治浙江”创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浙江省城市社区自治、村民自治和非公有企业改革“三位一体”的基层法治民主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至2004年底,浙江省已基本完成社区体制改革,共建有2557个社区委员会;全省已有35344个村设立村务公开栏, 35262个村建立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所占比例分别为总数的99·5%、99·32%;全省95%的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和87%的事业单位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
3·成为“平安浙江”创建的有力抓手。基层民主政治的法治化与民主化进程,不断实践着法治的理念同时注重民主。基层村居委会、治保会规范化建设不断加强,调解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健全,调解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大量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切实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和城乡和谐。
4·提升了“文化浙江”的创建内涵。余姚、新昌、义乌等一些市(县)实行了“两推两选”、“三推三选”制度,进一步增强了村党支部的民意基础。县、乡两级领导干部的“公推直选”“公推竞选”选举改革试点开始启动,并获得成功„„推进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很多新的法治和民主创新出现丰富着“文化浙江”的内涵。基层涌动着法治和民主的气息,这种气息化为文化的力量推动着基层其他工作的顺利推进。
四 浙江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化与民主化进程的基本经验 浙江省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化与民主化进程中取得了不少成果,法治建设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权益,促进了社会平等、公平与民主。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民主化进程则让群众更充分地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人民群众的自主性得到调动提升,参政议政空前高涨,创造性日益增强。在探索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化与民主化进程中浙江省也取得了不少的经验。
1.机制、制度创新是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化与民主化进程的关键。畅通民意,设立“民情在线”,政府官员通过网络的形式与百姓面对面,即时解决民情。开设“民情接待日”,领导干部每个星期或者每个月有个固定的时间接受群众的来访,来电,为群众排忧解困。这些创新能被现行体制所容纳,同时又为广大农民所欢迎,在矛盾、合作、博奕中获得了政府与民众的双赢,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制度建设是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化与民主化的保证,我们始终要把建立健全规范的制度,发挥各方在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化与民主化中的作用。
2.人民群众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化与民主化进程的根本力量。以温州为例: 66%的温州人关心政治,其中91%的商人关心政治,如开全国先河的第一例的“民告官”、第一例“罢免村官”等事件均发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温州。对于人民强烈的民主呼声,我们不应轻视它、压制它,而是要积极地引导它、发展它。浙江在这方面作得卓有成效,如首发于浙江省农村基层的“民主听证会”、“民主恳谈会”等就是广大农民自己创造的社会主义基层民主的新形式。
3·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化与民主化进程要强调党的绝对领导。党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与民主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市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发扬民主、依法办事三者的关系,充分发挥地方党委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4]强调党的绝对领导还要加强党要管党、党管干部的机制、体制探索,培养出一支能干事、会干事、干好事的基层干部队伍。
参考文献:
[1] 龚云.浙江省依法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来自对浙江省基层民主建设的调研[J]学术通讯, 2006,(2):24-26
[2] 谢庆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拓展———论温岭市的“民主恳谈”[J]浙江社会科学, 2003(1): 16-20
[3] 姚建华.扩大基层民主建设政治文明————浙江的实践与启示[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3(6): 86-89
[4] 曹能新.依法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 J]党建研究,2000(1): 36-39
第四篇:党旗高扬
党旗高扬,党徽闪光
——2011浙江省创先争优主题晚会观后感
陆光杰
这是一台真实的晚会,讲述的是我们身边的好党员:这是一台平实的晚会,倾诉的是一句句朴实的话语;这是一台坚实的晚会,宣告的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永恒誓言:“创先争优,为人民服务!”
整台晚会分为情满之江、闪光人生和先锋赞歌三个篇章,由省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通过记者讲述、现场访谈、文艺表演等形式,展示全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基层党组织、党员的先进事迹。
在这方舞台上,我看到了催人奋进的优秀党员事迹,我听到了声声质朴的党员话语。这里有守护海岛36年,关爱每一个海岛居民生活细节却赶不上女儿婚礼的钟杏菊;这里有舍小家为大家,带领全村村民安全撤离的毛水标;这里有爱唱歌,与民同乐,共同致富的好书记汪衍俊„„这里还有一批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群众党员,有一群众志成城,风雨兼程的青年抢险突击队,有一代又一代风餐露宿,一心为国家寻找矿藏的浙江地质勘探队员„„他们做的并不多,或许就像《档案人生》中杜红英说的:“做好本职工作,就是进步了!”
“值钱,有什么比人命更值钱?”这句铿锵有力的话在风雨之夜被人们所熟记,这个并不伟岸的身影在那特大山洪来袭时被人们所信任。
当百年一遇的洪水来袭,当自家刚买的20多万的机器被瓢泼大雨淹没的时候,他的身影出现在了最需要他的地方。无论是垂垂危矣的百岁老人,还是心存侥幸,不肯搬离的村民,在他的再三抢救劝诫下,全村三百多位村民无一伤亡地逃出了洪水的魔掌。他就是衢州下西坑村村民主任毛水标。那并不魁梧的身子,略显瘦削的脸庞,平凡的他却成了特大山洪来袭时全村村民的依靠。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党员的力量,这种力量叫做:坚强!
“厂子没办好,那只是损失咱们一家;而村里的事情没办好,那损失的可是千万家啊!”这是把“倒挂村”带入“示范村”的“硬”书记——浙江省余姚市干溪村党总支书记周以国,同他妻子沟通时说的一番话。10年来,他克己奉公,为乡亲们谋福祉,使昔日穷得叮当响的“倒挂村”,变成富强文明的小康示范村。然而,长期超负荷的付出损害了他的身体康健,并不幸患了癌症,但他仍以坚忍的毅力坚持在工作第一线,山村“硬”书记的故事被人们广泛传颂。当家人不理解时,当外界质疑时,他只有淡淡的一句:“这是老百姓交给我的使命啊!”当节目组去采访他时,他的话仍是那么简单而真切。“只要自己多活一天,就要为村里多做一天的贡献。”现在他所在的干溪村已经有一百多户人家搬进了新家,而他还居住在自己的老房子里。他仍旧平淡地说:“还有其他人比他更需要新房。”他那黝黑略有浮肿的脸上,我看到了一种党员的品格,这种品格叫做:无私!因为爱,所以坚守;因为爱,所以付出。在创先争优的共产党员中,不是只有一个,二个,而是一批,一片,一群,他们是时代的先锋,我们的骄傲。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只有平平凡凡的付出,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最有安全感的公交车司机刘景福16年如一日地坚守在岗位上,他的身影《总在我心间》;一碗香喷喷的大陈面,融入的是对党90载风雨的真挚感情;“妈妈,我只想问你,在你的心里,除了你的病人,还装得下什么?”这是《海岛石艾草》中令人心酸的责问,可已经两鬓斑白的她仍旧心挂那小小的一方岛屿;《生命在大火中永恒》那一幕幕催人泪下的情景,那在火焰中永恒的瞬间,群众党员的身影坚定如磐石„„从他们的身上,我读懂了“党员”的意义,那就是:奉献!
红色的激情在舞台上澎湃,催人奋进的歌声打开我的记忆:那时的我,在高扬的党旗下,在冉冉升起的红日下,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那时那刻,金色的镰刀和斧头在我眼前交相辉映,“共产党”三个字深深地铭刻在我的灵魂深处,“共产党员”四个字重重地渗透到我的血脉之中。我将始终坚信,那一抹鲜红的党旗,永远高扬;那一枚闪光的党徽,永远催我奋进。
第五篇:公民政治文明
公民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必须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相互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总体上讲,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诸领域的有机结合、相互作用的统一体,不断地从不发达走向发达、从低级走向高级。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全面的努力奋斗。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以为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以后,发展的任务就是在经济方面;只要经济上去了,其他方面就都没有什么问题了。其实这是一个肤浅的认识,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也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我们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只是表现在经济上。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但发展不仅仅限于经济方面;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都需要不断发展,都需要不断进步。因而,发展应当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同样,作为发展动力的改革,也不仅仅限于经济方面,而应当是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体制,既包括体制机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是一个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自我革新和完善的过程。历史和现实一再向我们表明,发展不能一手硬、一手软,也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遵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应当是今后我们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指导方针。
党的建设始终是同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紧密相连的,始终是同党在不同阶段所从事的伟大事业紧密相连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执政后一项根本建设,对党的各方面建设起牵头管总的作用,关乎我们事业的兴衰成败。党的执政能力究竟怎样,主要是通过党的各项工作体现出来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来展开,并以党的建设来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决定》所说的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正是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宏伟目标,着眼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所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要求。
就发展民主政治而言,从客观方面来看,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公众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参与意识、对权利和利益的保护要求、对自身能力的发挥和自身价值的追求,将呈现出越来越积极的发展趋势,表现出越来越积极的发展期望。如何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所需要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从党的自身状况来看,在发展民主政治方面的能力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问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和提高的问题。主要表现是:①忽视民主政治建设对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只讲发展市场经济,不愿讲、不敢讲、不会讲发展民主政治,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②机械地、片面地理解发展民主政治,把发展民主政治同坚持党的领导、实行依法治国割裂开来或者对立起来,采取非此即彼的态度;③对民主的形式和民主的实质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和把握,既不善于运用各种民主形式(包括选举、票决、代议、公示、公告、听证、协商、对话、质询、问责等制度)集中民智,凝聚人心,调动积极因素,化解消极因素,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也没有真正做到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自己工作的根本尺度;④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还存在不少不完善的方面和环节,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所带来的新情况,适应社会生活多样化、多元化所带来的新变化,适应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新要求,还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⑤资产阶级自由化和落后僵化思想在一定范围内仍有相当影响,脱离国情、脱离实际,似乎发展民主政治就只能搞西方多党制、三权分立那一套,只能走西化的道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