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方法的地位与作用探析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方法的地位与作用探析
北京市委组织部研究室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是8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证而进行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改革。研究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方法的地位和作用,对更好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是干部选拔任用方法的一种重要补充不论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践,还是公开选拔工作的自身发展;不论是党的干部选拔任用法规性文件,还是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发展趋势,都表明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是干部选拔任用的方法之一,不会成为选拔任用的主渠道,更不可能完全取代现行的干部选拔任用方法。
1.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践来看,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是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一项成果。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包括干部管理体制和干部管理的具体制度在内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深化,大大增强了干部管理工作的活力,开创了新的局面,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在干部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全面贯彻执行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使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了很大提高,领导班子的结构有了很大改善。在干部管理体制上,本着“管少、管好、管活”和分类管理的原则,先后出台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法官法》、《检察官法》、《教师法》等法规,建立了公务员制度,党群机关参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管理,逐步建立了分级分类管理的新体制。在领导干部队伍的“入口”上,打破了单一的委任制,实行了选任、委任、考任、聘任等多种任用形式并举,并对选举产生的领导干部实行任期制,推进了干部工作的民主化,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在干部选拔过程中广泛使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方法作为考任制的一种形式,进行了十多年的探索,正在不断走向完善。在领导干部队伍管理上,加大了干部交流力度,建立健全了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实行了后备干部制度,干部奖惩、升降工作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在领导干部队伍的“出口”上,建立健全了干部离退休制度,废除了实际上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顺利实现了新老干部的合作和交替,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因此,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方法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一种形式,是考任制的重要方法。它既不是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全部,也不是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唯一成果,而只是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主要成果之一。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指出:“对近年来一些地方在一定范围试行委任干部任期制、聘任制、试用制以及公开推荐与考试考核相结合选拔领导干部等要认真研究和总结,使其不断完善”。
2.从自身发展的实践看,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是适应选拔一定层次领导干部需要的一种方式。从1985年宁波、武汉、广州第一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起,到1997年北京市公开选拔56名副局级领导干部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止,全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都通过这种方式选拔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1992年6月,中组部转发吉林省委组织部《关于采取“一推双考”的方式公开选拔副地厅级领导干部情况的报告》的通知指出,委任制领导干部和选任制领导干部人选的选拔,原则上都可以采用本办法。这说明,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方法能够适应选拔—定层次领导干部的需要。但从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自身发展的实践看,它只能较好地适应于选拔副厅局级以下层次领导干部的需要。一是从各地实践情况看,绝大多数地方是在选拔县以上党政工作部门中专业性较强、实行委任制一时难以配上适当人选的副职领导干部时采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人选和群众团体实行选任制的领导干部,以及党政工作部门正职领导干部的公开选拔,只有少数地方进行过实验,缺乏足够的探索和实践。二是总体上看,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仍处于各自为政、不断探索和总结完善的阶段。公开选拔的范围不统一,公开选拔的程序大体相同,考试内容、难易程度、题型设计、评分办法等缺乏统一科学规范的体系和标准,笔试面试比重的确定没有科学合理的依据,考试与考核掌握的标准亦各不相同。这些都直接影响着选拔结果的公正合理和公平程度。三是成本过高,直接限制了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推广价值。四是一些需要特殊资历、经验和能力的领导职位,很难公开选拔出真正合适的人选来。
3.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看,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是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扩大民主的一种渠道。1995年2月中共中央制定下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充分吸收了改革开放以来在改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创造、积累的新鲜经验,同时与宪法、党章和国家公务员制度紧密地衔接起来。《条例》所规定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程序和方法,是今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必须遵循的依据。按照《条例》规定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至少是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主要渠道和主要方法,即使使用别的选拔任用方式,也必须贯彻和遵循条例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思想。
在吸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成果时,与以往的文件、规定相比,《条例》从干部工作必须走群众路线的角度,以法规的形式,充分肯定了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方法在民主推荐这一重要环节中的地位。在《条例》的第三章“民主推荐”第十五条中明确规定:“推荐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某些领导成员人选,还可以采取组织推荐、群众推荐、个人自荐与考试、考核相结合的方法。”不难看出,《条例》把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方法作为扩大领导干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坚持干部工作走群众路线的重要渠道。
4.从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实践看,公开选拔方式方法是选拔初、中级公务员的主要途径。实践表明,公开竞争考试比较适应于需要中等知识、技术和能力的职位,对于需要高级专门知识、技术和能力的职位以及简单劳动的职位则不适宜(《西方文官制度》,劳动人事出版社出版)。因此,公开竞争考试较多地用于招考中下级公务员,高级公务员与专业技术公务员一般采用非公开竞争考试任用(又称局部选拔考试或限制竞争考试任用),考试面向政府内部,对低等级职位的在职文官开放,是低等级职位公务员向高等级职位晋升的主要途径,考试内容侧重于实际的行政知识与经验。如英国、日本高级公务员一般采取局部选拔考试。日本对一些工作能力较强工作成绩优秀但因学历、资历条件等无机会参加高级公务员考试者,可以由机关三位直属领导推荐报批晋升,这种制度称为“登用制度”。美国十六到十八职等的高级公务员不经考试由行政长官委任。(《中外人事制度比较》,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香港高级公务员一般不通过面向社会公开选拔,而是通过升级和调任来补充,从外部选聘的人员绝大多数只能担任最低级别的公务员(《香港现行公务员制度》,仝志敏等主编)。
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作为新的选拔任用形式具有积极意义
1.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是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促进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的重要途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把市场经济的一些基本规律引入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中来,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实现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统一,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这种选拔方法一是符合市场经济关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促进了人才合理流动,有利于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二是实现了由过去封闭式选人向开放式选人的转变,由单向选择向双向选择的转变,由“伯乐相马式”选人向“赛场赛马式”选人的转变。三是在选拔程序上增强了科学性、规范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推进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并不断总结、完善和发展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方法,有利于建立一套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
2.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改善党管干部方法,与坚持干部工作走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有益探索。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现在就是要选拔那些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坚持党管干部的同时,坚持干部工作走群众路线。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全过程都是在党委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和统一组织下进行的,直接体现了党管干部的原则。同时,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各个主要环节又都是公开的,具有较强的公开性和民主性,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和参与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更直接,更具体,更广泛。公开选拔的任职资格条件、标准程序和选拔结果全部公开,报名者通过参加一系列的考试,组织上通过考察,最后好中选优,使干部选拔工作的透明度进一步提高,并始终处于干部群众的监督之下,可以有效地防止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消除跑官、要官的弊端。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将党管干部原则与干部工作走群众路线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改进机关作风,使干部工作能够更好地体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3.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是改善领导班子结构,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有效办法。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当前各级党组织面临的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如何把好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这个“入口”关,是建设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的关键所在。首先,通过公开选拔的方式选拔领导干部能够有效地克服传统的领导干部选拔方式在某些方面存在的诸如选人方向上的单一性、选人范围上的封闭性等局限,提高“入口”质量,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打下良好基础。其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通过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能够有效地促进领导班子年轻化进程,改善领导班子结构,提高领导班子的“四化”水平。其三,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对干部交流和干部能上能下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是面对全社会的,选拔范围广泛,选拔结果客观上促进了干部地区之间、上下级部门之间和行业之间的交流。公开选拔上来的领导干部都有一定期限的试用期,试用期满不合格就要下来,从制度上保证了干部能上能下,这就会对干部日常管理产生积极影响。
4.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是拓宽选人渠道,扩大识人视野,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好形式。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不仅能够大大拓宽组织部门的选人渠道,扩大识人视野,而且能打破地域、行业、部门界限,让更多的人才有登台亮相的机会,保证好中选优;不仅能够为干部提供一个公平竞争、施展自己聪明才智的舞台,而且能经过组织、群众和实践的检验,寻求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仅能够选出急需的人才,而且能够从中发现大批潜在人才,增加人才储备。这些都有利于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三、公开选拔领导干部需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要处理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方法与现行的领导干部选拔方法的关系,防止认识上的片面性。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凡是岗位需要、具备条件的都可以通过公开选拔方法选拔领导干部,不断总结公开选拔的经验教训,规范公开选拔的范围和标准,使公开选拔方法进一步走向成熟;另一方面还要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的要求选拔各级各类领导干部,以确保领导班子的稳定性和工作的连续性。
二要处理好考试与考察的关系,防止以考试代考察。考试是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方法的主要特征,通过考试体现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是公开选拔的关键环节,其优点是以考试成绩定高低。但不论笔试还是面试,都只能对应试者的综合素质水平及应变能力进行考核。而考察则是对应试者已往的和现实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进行考核,最终以考察鉴定优劣。考察在传统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是识别干部的主要方法,但只能对应试者作一个定性的分析结论。要提高公开选拔的效率和工作水平,就需要正确处理二者关系,通过考试考出应试者的“才”来,又重视考察应试者的“德”的表现以及“德”与“才”的综合反映——工作实绩的状况,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要处理好公开选拔与培养教育的关系,防止重选拔,轻培养。公开选拔出来的干部的突出特点是有朝气,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但往往与岗位所需要的经验及阅历有一定差距,阅历不深,与本单位、本系统成长起来的干部相比,对本职工作缺乏了解,或了解得不深入、不系统,不利于自己工作的开展,他们更需要组织上的培养教育和关心支持。要本着“扶上马送一程”的原则,注意加强对公开选拔上来的领导干部进行培养教育。
四要处理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与注意发挥各年龄段干部作用的关系,防止干部选拔上的“一刀切”。公开选拔上来的干部大都是文化素质较高的年轻干部,这对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增强干部队伍的活力具有重要作用,但年轻干部的不足和缺陷也是明显的。从领导班子的年龄梯次要求看,需要配备不同年龄段的干部,尤其是从政经验丰富,思想政治水平和领导能力比较高的年富力强的干部,而这些干部由于各种原因,不太可能通过公开选拔进入领导班子。这就需要在坚持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同时,注意选拔任用那些50岁左右的优秀干部进入领导班子,完善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
五要处理好坚持公开、平等、科学原则与操作方法简便易行的关系,防止选拔成本过高。要使公开选拔工作公开、公正、科学合理,每个环节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大到任职资格条件的认定,考试内容的选择,小到面试的方法技巧等,都有很多值得研究探讨的地方,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现在有的地方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成本太高,已成为公开选拔方法的制约因素。因此公开选拔要在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的前提下,尽量简便手续,减少不必要的投入,使公开选拔方法和程序既科学合理,又简便易行。
第二篇:教材地位与作用
高中数学说课稿:《正弦定理》优势说课稿范文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知识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与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密切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时常有解三角形的问题,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联系在高考当中也时常考一些解答题。因此,正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学生,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三角函数,特别是在一些特殊三角形中,而学生们在解决任意三角形的边与角问题,就比较困难。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根据我的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以及教学重难点,我制定了如下几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能力目标:探索正弦定理的证明过程,用归纳法得出结论。
情感目标:通过推导得出正弦定理,让学生感受数学公式的整洁对称美和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
学法: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采取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观察,类比,思考,探究,动手尝试相结合,增强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布疑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本节课由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工人师傅的一个三角形的模型坏了,只剩下如右图所示的部分,∠A=47°,∠B=53°,AB长为1m,想修好这个零件,但他不知道AC和BC的长度是多少好去截料,你能帮师傅这个忙吗?”激发学生帮助别人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从而进入今天的学习课题。
(二)探寻特例,提出猜想
1.激发学生思维,从自身熟悉的特例(直角三角形)入手进行研究,发现正弦定理。
2.那结论对任意三角形都适用吗?指导学生分小组用刻度尺、量角器、计算器等工具对一般三角形进行验证。
3.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猜想:
在三角形中,角与所对的边满足关系
这为下一步证明树立信心,不断的使学生对结论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三)逻辑推理,证明猜想
1.强调将猜想转化为定理,需要严格的理论证明。
2.鼓励学生通过作高转化为熟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
3.提示学生思考哪些知识能把长度和三角函数联系起来,继而思考向量分析层面,用数量积作为工具证明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4.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证明正弦定理,布置课后练习,提示,做三角形的外接圆构造直角三角形,或用坐标法来证明
(四)归纳总结,简单应用
1.让学生用文字叙述正弦定理,引导学生发现定理具有对称和谐美,提升对数学美的享受。
2.正弦定理的内容,讨论可以解决哪几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3.运用正弦定理求解本节课引入的三角形零件边长的问题。自己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激发学生知识后用于实际的价值观。
(五)讲解例题,巩固定理
1.例1。在△ABC中,已知A=32°,B=81.8°,a=42.9cm.解三角形.例1简单,结果为唯一解,如果已知三角形两角两角所夹的边,以及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都可利用正弦定理来解三角形。
2.例2.在△ABC中,已知a=20cm,b=28cm,A=40°,解三角形.例2较难,使学生明确,利用正弦定理求角有两种可能。要求学生熟悉掌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时解三角形的各种情形。完了把时间交给学生。
(六)课堂练习,提高巩固
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1)A=45°,C=30°,c=10cm(2)A=60°,B=45°,c=20cm
2.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1)a=20cm,b=11cm,B=30°(2)c=54cm,b=39cm,C=115°学生板演,老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答。
(七)小结反思,提高认识
通过以上的研究过程,同学们主要学到了那些知识和方法?你对此有何体会?
1.用向量证明了正弦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它表述了三角形的边与对角的正弦值的关系。
3.定理证明分别从直角、锐角、钝角出发,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猜想、实验、归纳等思维方法,最后得到了推导出正弦定理。我们研究问题的突出特点是从特殊到一般,我们不仅收获着结论,而且整个探索过程我们也掌握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在强调研究性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八)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要求第三边,怎么办?发现正弦定理不适用了,那么自然过渡到下一节内容,余弦定理。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
(九)作业布置
P10习题1.1A组习题1。
第三篇: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论文题目: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内容提要】
二〇一一年四月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两句话曾让许多师范生为之自豪。但是当教师面对调皮的学生茫然失措,当教师的教学受到指责的时候,当教师在工资待遇方面不如他人的时候,人们对此就产生了怀疑与动摇。曾几何时,教师工作被比喻为蜡烛、春蚕,教师的形象被描绘为羸弱的身体,早生的华发,让我们的师范生躲闪不及。教师职业到底是什么?能否给教师职业以合理的定位?
教师这一社会职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果说国家是教育的基石,那么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由此可见,教师一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的,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关键词】教师 学生 学校
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两句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关于教师的评价了,这两句话也曾让许多师范生为之自豪。教师职业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说说教师的概念,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个词;从狭义看,教师指学校的专职工作人员,是一种专门的职业。从这一意义上看,教师是受社会委托在教育机构中对学生身心施加特定影响的专门人员。
教师的地位与作用等最终都是通过教师的职业角色和具体劳动反映出来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教师的具体劳动特点与教师的角色。教师所从事的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它既不同于物质生产劳动,也不同于一般的精神生产劳动。因为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劳动的手段是自己的知识、才能、品德和智慧,并且是在教师和劳动对象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完成的。因此,教师则扮演着学习指导者、行为的榜样、心灵培育者、学生的朋友以及教育研究者这多方面的角色。
教师的角色和具体劳动体现了其地位与作用。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指教师职业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它是教师社会地位的客观基础。一般说来,某一职业社会影响的大小与其社会地位高低成正相关。首先,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着,在传递人类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着文化知识的再生产,丰富着文化知识;其次,教师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通过理论建构、活化和创新知识、品德示范咨询宣传等工作直接参与精神文明的建设;再次,教师是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担负着培养年轻一代的重任,在学生发展中起着引导作用。教师的社会地位则体现为教师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专业地位和职业声望四个方面。
(1)经济地位 教师的经济地位指教师工作所获得的物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医疗、保险退休金福利待遇,它是教师社会地位最直接最基础的指标。包括两方面:①按时足额获取工资报酬。教师享有按时足额获取工资报酬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建立正常晋级增薪制度。②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教师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具体表现为:寒暑假期带薪休假。享受教龄津贴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津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到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予以补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城市教师住房的建设、租赁、出售实行优先、优惠。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解决住房提供方便。教师的医疗同当地国家公务员享受同等的待遇。定期对教师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并因地制宜安排教师进行休养。医疗机构应当对当地教师的医疗提供方针。教师退休或者退职后,享受国家规定的退休或者退职待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适当提高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小学退休教师的退休金比例。
自古以来,我国普通教师的经济待遇一直低下,俗话说“家有一斗粮,不当孩子王。”现代社会虽然重视教育,但是不同的国家,仍然存在着三种不同类型的教师经济地位,即相对于其他职业的工资报酬有高于型、持平型和低于型。我国属于低于型,在国民经济12个主要行业一直排倒数第几位,目前略有提高。
(2)政治地位 教师的政治地位指教师行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表现为教师的政治身份获得、自治组织的建立、政治参与度、政治影响力等。《教师法》第三条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一规定,实质上是确立了教师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使教师既不同于传统的自由职业者,也有别于国家公务员。同时,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决定9月10日为教师节,这一规定写进了《教师法》第六条。教师节的建立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政治地位,使教师职业成为全社会最受人尊敬的职业之一,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政治地位的提高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前提。
古代社会,教师由官吏或神职人员兼职,政治地位较高。在公共教育制度完善后,西方的教师与政治集团和教会逐渐分离,职业特征明显,政治色彩减弱。但是一些国家又开始致力于提高教师的正孩子地位,如德国公立学校教师是国家公务员;日本国立学校教师是国家公务员,公立学校教师是地方公务员;英、法两国学校教师都是国家公职人员。在这些国家,教授享有较高的政治待遇。
建国后,尽管我国教师一直被定为公家干部,但是政治地位长期比较低下。“文化大革命”中,教师被诬蔑为“臭老九”,将教师推到了人民的对立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知识分子政策得以落实,教师政治地位才开始恢复。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以法律形式明确了教师的节日。特别是199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颁布和实施,为维护和提高教师政治地位奠定了法律基础。
(3)专业地位
专业地位指教师职业的专门性问题。职业是根据人们参与社会劳动的性质、内容、形式等标准划分的社会劳动者群体。社会学者根据职业的本质、特征将其划分为专门职业和普通职业。所谓“专业”是“专门职业”的简称,即区别于一般职业并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专门职业。专门职业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影响能力,需要专门技术和特殊智力,任职前必须接受过专门的教育;二是奉献精神,提供专门的社会服务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三是专业权利,拥有专业自主权或控制权,如对从业人员的聘任、解职等方面的权限属于专业内部,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权利,不受专业外因素的控制,专业内部设有资格评价标准(资格证书、职称级别)、专业行规和工作体系等。
教师的专业地位表现于教师享有的教育教学权、科研发展权、考核评价权、民主参与权等基本权利之中。
①教育教学权。教师有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这是教师专业地位的基础。教师有权进行教学内容安排、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教师的教育教学权既是教师的权利,也是教师必须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义务,该项权利不可放弃,它是教师之所以为教师的基础。
②科研发展权。教师可以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专业发展权是教师专业地位的核心,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法律保证。教师离开专业发展就只能充当“教书匠”,而不能发展成为“教研家”。这样,教师自身既不能得到提高,也不能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科研发展权包括两项权能,一是教师有自主科研的权利,二是教师有寻求进修、培训的权利。
③考核评价权。教师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这项权利体现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具体包括:教师有权对学生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特长、就业升学等方面的发展给予指导;教师有权对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给予及时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师有权运用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④民主参与权。教师有权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在教育民主化的推动下,校本管理发展迅速,教师民主参与权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教师的民主参与不仅有利于学校决策的科学民主,而且对教师专业发展也是极大的推动,也有利于学校民主文化的生成。
中国古代,教师职业没有确定的从业标准,是教师社会地位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见过后由于教育发展快,教师短缺,大量补充民办教师、代课教师,曾经一度达到5800000人,严重影响了我国教师职业专门化的发展。近些年来,我国师范教育发展很快,为中小学输送了大量具有合格学历的教师,并且对学历未达标的教师进行了补偿教育。但是,从教师专业化角度衡量,我国中小学教师总体的专业素质仍有待于提高,所以,我国教师专业化是一个需要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
(4)职业声望
教师的职业声望是指社会对教师的职业评价及认可程度。教师职业声望反映了交换四行业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相应的价值判断。1985年,我国就“国民的职业评价与职业选择”问题,对76000多人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中小学教师被公认经济收入处于低层(仅位于待业青年之前,在真正意义的职业中属最后一位),但在职业选择时却位居第五,高于工人、商业服务人员、个体户、民办企业人员与农民。1989年6月20日《报刊文摘》报道:1989年,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市民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结果发现中国21种全民所有制职业中,教师形象最佳,排位第一。从总体上看,我国教师的职业声望一直是比较高的。当然,职业声望与真实的社会地位仍有一定的差距,并且有时职业声望可能只是反映人们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向往和怀念,并不能预测职业发展前景。
在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和保障的同时,教师的作用发挥程度不仅能够反映教师工作的内在价值,而且对教师地位也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地位最终取决于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表现程度,只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作用,教师的地位才能够得到保障。我们分别从校长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学校的关系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三个角度分析教师的作用。(1)从校长与教师的关系看教师的作用
传统的学校管理理念认为,校长与教师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具有上下级的关系。这种主张的前提预设是校长是教师公益的代言人,为履行这样的职责校长应当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权力,这是科层领导权威的典型表现。这样的领导理念需要改进。它要求校长不能简单地套用科层制理论管理学校,要看到学校具有的特殊性。要避免科层权威的驾驭,因为教师作为专业人士,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学习型组织环境,而这样一种环境在科层权威领导下的学校是无法实现的,更多的需要专业权威、道德权威和心理权威型领导来驾驭。要防止校长绝对权力的滋生。社会常识告诉我们,校长并不总是能够完全代表教师的利益,甚至是学校的利益。由于学校管理监督机制的薄弱,校长的权力有时还表现于“绝对的权力”,而已有原理表述“绝对会产生腐败”。
因此,我们需要更新学校管理者的教育管理理念,重新审视校长与教师的关系,重新认识教师的作用。尽快转变校长的角色需要,为教师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不断改善和提高为教师服务的水平。
教师是校长的智慧源泉。组织是基于对公共事务管理而产生的。学校作为学习型的组织,校长要通过一定的措施,领导组织成员实现组织目标,并不断修正组织目标、确立新的发展目标。组织并不是仅仅由管理者组成,组织目标的实现需要组织全体成员的积极参与。参与式管理20世纪60年代确立于美国,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满足员工的社会需要和工作技术要求,以期提高员工对组织的认同并积极参与组织的建设。有学者认为,参与式管理是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是学校成功的关键。参与式管理之所以对学校发展作用重大,主要的是基于教师智慧的价值以及组织文化对教师发展的促进作用。可以说,教师具有智慧这是无疑的,但是只有组织文化具有凝聚力、创造精神、公正平等等特征,教师才能够乐于在组织中发展,组织才能够更好地发掘教师的潜力。
①
学校建立参与式管理需要有相应的资源支持:第一,权力下移。特别是涉及教师专业发展的事项,校长权力的介入应当谨慎。但应当清楚的是权力与责任是同在的,权力下移同时意味着对权力的行使要充分负责。第二,教师要有必要的知识与信息。这是教师进行参与的关键,教师要有必要的参与组织管理的能力。第三,奖惩要公平公正。无论是物质奖惩还是精神奖惩,只有组织在利益关系分配方面做到公平公正,组织才能保持良好的发展氛围。
教师是校长工作的监督者。《教师法》规定,教师可以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校长工作是教师参与民主监督的重要方面。在校长负责制的实施尚存在问题的情况下,校长作为专业人员应当在工作中推动依法治校的进程,同时也要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因此,校长应当乐于接受教师的监督,对教师的民主监督应从制度层面予以保障。(2)从教师与学校的关系看教师的作用
教师对学校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然而教师对学校的重要作用从未向今天这样重要。世界范围内都在致力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国家对教育的改革可谓深入,教育与市场的结合表现出教育放权、学生择校、校本管理等等改革模式。但是,这些改革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依旧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学校发展赋予了教师新的时代作用。
教师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历史上自从学校产生以来,无论是我国的“庠、序、校”,还是古希腊的智者学园,都是因为有师才有校,教师先于学校出现。学校是知识社会化传承、生产的需要。教师与学生是相伴而生的概念,“教师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存在的应有之意。
教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作为开放的社会系统,影响学校发展的因素是多元的,反映在学校竞争力方面也是多元的,学校的社会评价可以反映学校的竞争力。SWOT分析技术就是分析学校自身实力常用的技术,它通过对学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再将这四项指标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综合评定学校的状况,为学校进一步的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影响学校发展的因素既有学校内部的因素也有来自外部的因素。外部因素如政治法律背景因素、学校所处的社会文化因素、学校的经济支援因素以及时代的科技因素等等。学校的内部因素包括学校成员的素质、学校组织系统运作能力、学校文化、学校战略等。其中最终对学校发展起到核心作用的仍是人的因素,在学校教职工当中无疑又是教师,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名校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尽管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能成为名校,但是毕竟没有名师理想就不会有学校教育质量的持续改善,更不会使学校的竞争力得到提升。正如霍姆林斯所说:“他精通他所教的科目据以建立的那门科学,热爱那门科学,并了解他的发展情况——最新的发现,正在进行的研究以及最近取得的成果。除此之外,本人若能热心于本门科学正在探讨的问题,并具备进行独立研究的能力,这样的教师则可称为学校的骄傲。”②
教师是学校文化的缩影。学校文化日渐得到重视与认同。学校文化是广义的,它有物质的因素、有精神的因素,有制度的因素。学校文化主要通过学校中人的精神、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理想信念等表现出来,其中学校的制度因素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浓缩。人是文化的承载者,教师就是学校文化的主要承载者。学校教师群体是学校文化最好的代言人,教师是学校树立品牌最好的也是最为真实的媒介。教师的文化代言作用之所以重要,乃是因为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巨大作用。教师和学生理想信念、行为模式、思维、习惯都再现了一个社会细胞的特点。
教师是学校办学理念的践行者。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表现。它是学校文化经过长期积淀提炼生成的,它是学校的办学目标,凝聚了学校发展史上许多人的努力,是学校巨大 的精神财富。办学理念不应当是空穴来风的口号标语,它是学校的宣言、誓言,办学理念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在精神层面用道德的力量去约束组织内的成员,并不在于对外公示。一些著名学校的校训都反映了学校的深刻文化内涵以及特色。如哈佛大学的校训“我爱吾师,我更爱真理”,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大学的校训“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等等。人大附中的校训也较有特色,其校训是:“尊重个性 挖掘潜力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这则校训突出反映了学校以人为本、以人的个性为本的办学思想。“尊重个性 挖掘潜力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针对学校的每一个人,所有的教职工和学生,其中学生是主角。“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反映的是社会本位的思想。学校对人的价值给予了最高的重视,表达了教育的终极价值。学校对社会的关注也表明了学校坚定的办学方向。在这一基础上学校确立了“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道德”的培养目标。
这些名校的办学理念之所以得到世人的认可,重要的乃是他们践行了自己的办学理念,他们培养的人才得到认可,教育的价值得以实现。其中蕴涵着教师践行学校办学理念的贡献。
(3)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的作用
教师是学生的施教者。一个教师不管其本人是否意识到,他都在自觉地不自觉地给学生进行着师范。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
③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教师作为施教者,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表达。教师的教育职责与教学职责相得益彰,传授知识只是教师教育职责的一部分,教师的育人职责亦不应忽视。正如著名教育家凯洛夫所言:“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一样,教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道德情操、健康人格形成方面的作用不应当忽视。
教师是学生的平等交流者。教师作为交流者是以教师能够平等对待学生为前提的,这需要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认识到学生的平等人格价值。在此基础上,师生交往才会有良好的氛围。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
第一,人格平等。教师与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无论学生是否具备完全行为能力,从人本身的意义而言,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这也是《宪法》确立的人人平等地位的体现。作为个体的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尊严,无论其年龄、智力、认识判断能力发展水平如何,人格尊严都是独立存在的。教师只有真正认识到与学生的平等关系,才可能从根本上杜绝时有发生的教师体罚、变相体罚学生事件的发生。认识这一点教师也需要重新审视我国传统的“家文化”思想。我国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传统思想,它反映了社会对教师的尊重,对教师地位的认可,但是这一思想在法治背景下也有其负面影响。因为,我们的文化有将子女视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附属物的倾向,认为子女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任由其如何处置,滥用家庭教育权。在这样的家庭文化背景下,将教师视为父母,也意味着他们自然习得了父母的教育权。教师作为这种“家文化”氛围中的一分子,则可能无视学生的独立性尊严,对其随意施教。因此,在“都是为学生好”掩盖下的种种无视学生尊严,扼杀学生个性的做法,应当引起教师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充分重视。例如,安徽宿州二中教师张颖,因班级纪律差,于是就让全班同学投票评选上课捣乱的学生,结果张颖把排在后五名学生的名字写在了黑板上,甚至要求家长将孩子领走。此后,这五名同学经常被停课、罚站。她还辱骂一名女学生,险些导致学生自杀。教师的这种行为是对师生关系的践踏。在这种情况下,师生之间不仅不可能进行正常的交流,就连教师最基本的教书育人职责也没有履行。
第二,知识面前平等。《师说》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亚理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都在强调师生在知识面前是人人平等的。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在多方面都表现出了闻道在先的特点,教
师对这样的时代变革应当欣然接受。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者。赋予学生以平等的地位,我们也应当充分注意到学生成长中不成熟的一面,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帮助。师生关系平等并不意味着学生有无限自由,教师处于无为的地位。恰恰相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群体特点和个别特点展开教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
教师是关爱学生的保护者。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应当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要给予学生关心爱护,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安全技术,而且还要教育学生具有安全意识。在培养学生心灵方面,教师是第一线的“指战员”,是“最有利于培养真诚、善良、美好心灵的职业”。
教师是评价学生的“执法”者。教师有对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价的权利,如教师在学生成绩操行评定、评奖评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执法权”,同时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也是教师的义务。近年来,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也出现了一些教师不能公平、公正评价学生的不良行为。为此,有的学校甚至打出了教师要“廉洁从教”的标语。教师公平、公正地考核评价学生不仅是教师教育教学权利和义务的要求,也是不断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有效行动。
“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所以教师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了。
教师的价值决定了教师的地位,而只有将教师的作用充分发挥,才能将其价值充分体现,从而决定教师的地位。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
⑤
④
注释:
① 董泽芳.教育社会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313 ② [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44 ③ [德]第斯多惠.教育文选.莫斯科.1956.203 ④ 魏书生文选(第一卷):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前瞻(代序).漓江出版社,1996.5 ⑤ [苏]加里宁著.陈昌浩,沈颖译.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157
参考文献:
1、《学校教育学》 张中华、张典兵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2、《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叶澜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当代教育学》 袁振国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现代教育学》 扈中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
5、《现代教育原理》
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指导教师评语:
评阅教师评语:
答辩小组意见:
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
评阅教师(签字):
组长(签字):
教学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第四篇: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总结经验材料
**区始终把公开选拔作为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的重要补充,用以弥补本区干部队伍当中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不足,1996年以来,已开展了4次公开选拔和公开招聘工作,收到了预期效果,积累了工作经验。特别是中央5+1文件颁布实施以后,**区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于XX年一季度面向全市公开选拔了8名副处级领导干部和高级管理人员。本次公开选拔工作力就进一步推进职责管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对公开选拔实际操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一、坚持三个原则、做到四个创新 公开选拔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程序性很强的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这要求在工作中必须要加强领导,严密组织,把各个环节都做实、做细、做好。回顾**区XX年的公开选拔工作,突出的特点是坚持三个原则、做到四个创新。
1、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高标准选人的原则。结合公开选拔 工作 开展次数有限和党政机关领导职位有限的特点,**区在历次公开选拔工作中一直坚持高标准选人的原则。XX年的公开选拔,明确要求报名人员必须具备全日制教育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5个党政领导职位的报名人员年龄要求在40岁以下,并具备担任正科级职务满一年的经历;3个高级管理人员职位的报名人员年龄要求在45岁以下,并具备相应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执业资格,为选准用优、优中选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本次公开选拔工作努力做到选拔政策公开、条件和资格公开、步骤和程序公开、选拔结果公开。所有应试人员的笔试、面试成绩均通过**党建网、**新闻网进行网上公布,同时还聘请区纪委、监察局的有关领导对公开选拔工作进行全程监督。有力地保证了公开选拔工作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进行。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时间安排上,将报名、笔试、面试安排在双休日;在笔试阶段,专门准备了考试用具、饮用水和放置衣物的提袋,并设置专职医生;在面试阶段,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室;在体检阶段,组织集体乘车往返医院,并提供早餐。通过以上细致入微的工作,充分体现了**区委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得到了公开选拔参与者的一致好评。
2、做到四个创新。一是考试内容上的创新。本次公开选拔的笔试、面试题目统一委托北京双高人才发展服务中心命制,在笔试中首次引入心理测试内容,通过对应试者选择答案的量表分析,投射出应试者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的习惯行为,从而全面了解其性格特点。在面试中采用结构化方式,针对每个职位的工作性质和行业特点,分别命制相应的面试试题,为选拔任用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二是组织管理上的创新。为切实加强对公开选拔工作的组织领导,**区委专门成立了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干部工作的区委副书记任组长,区委组织部长任副组长,区委组织部、区纪委、区监察局、区人事局主要领导任组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区委组织部工作人员为主体,并从区属党政机关抽调5名后备干部参与日常工作,为本次公开选拔工作的稳步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三是宣传方式上的创新。为扩大公开选拔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区委对本次公开选拔工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人才市场报》、《**周刊》、263网络通信、**党建网、**政府网、**新闻网、**人才招聘网等市区主流传媒全文登载公开选拔公告及简章,在驻昌各大院校及回龙观、天通苑等大型居住区张贴公开选拔海报,在报名现场精心制作了8个选拔单位的宣传展板,并利用**电台、电视台对公开选拔工作进行全程跟踪报导。全方位的宣传手段,为本次公开选拔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区近年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显著成果。四是人才储备上的创新。在本次公开选拔工作中,将选拔干部与储备后备领导人才有机结合,建立了公开选拔人才档案,将落选人员中的优秀人才纳入视野,将其中的区属干部作为后备领导人才进行培养,对一些区外的高层次人才进行重点引进。同时,针对落选人员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研究制定后备领导人才的培训计划,提高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关于有效降低工作成本的问题。实践中,我们发现,公开选拔工作从开始到结束一般需要2至3个月的时间,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较多,工作成本较高,因此,还需提高公开选拔的产投比,综合开发公开选拔的效能,以实现公开选拔效益的最大化。除发挥选拔人才的效能外,公开选拔还应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与延伸选用相结合。在双向选择的前提下,从落选的优秀者中选拔一些素质好、有潜力的人才,安排到适当岗位任职。二是与储备人才相结合。对所有进入面试的干部建立人才档案,纳入到后备干部队伍进行管理和培养。三是与培训干部相结合。要求所有符合条件的后备干部必须报名参加考试,既锻炼了干部,又使他们经历了一次较为全面的专业知识培训。四是与激励干部相结合。通过公开选拔,进一步树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导向,并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手段,对公开选拔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报道,以激励广大干部奋发向上,形成奋发、竞争、进取的良好氛围,实现建立务实高效、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的目标。
第五篇: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总结经验材料(推荐)
××区始终把公开选拔作为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的重要补充,用以弥补本区干部队伍当中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不足,年以来,已开展了次公开选拔和公开招聘工作,收到了预期效果,积累了工作经验。特别是中央“+”文件颁布实施以后,××区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于××年一季度面向全市公开选拔了名副处级领导干部和高级管理人员。本次公开选拔工作力就进一步推进职责管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对公开选拔实际操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一、坚持“三个原则”、做到“四个创新”
公开选拔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程序性很强的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这要求在工作中必须要加强领导,严密组织,把各个环节都做实、做细、做好。回顾××区××年的公开选拔工作,突出的特点是坚持“三个原则”、做到“四个创新”。
⒈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坚持高标准选人的原则。结合公开选拔工作开展次数有限和党政机关领导职位有限的特点,××区在历次公开选拔工作中一直坚持高标准选人的原则。××年的公开选拔,明确要求报名人员必须具备全日制教育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个党政领导职位的报名人员年龄要求在岁以下,并具备担任正科级职务满一年的经历;个高级管理人员职位的报名人员年龄要求在岁以下,并具。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区近年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显著成果。
四是人才储备上的创新。在本次公开选拔工作中,将选拔干部与储备后备领导人才有机结合,建立了公开选拔人才档案,将落选人员中的优秀人才纳入视野,将其中的区属干部作为后备领导人才进行培养,对一些区外的高层次人才进行重点引进。同时,针对落选人员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研究制定后备领导人才的培训计划,提高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以公开选拔工作为切入点,在干部的选任和管理上引入职责管理的理念
市委关于积极推进干部管理方式由职务管理为主向职责管理为中心转变的工作部署,××区委以××年公开选拔工作为切入点,在公开选拔工作的全过程以及公开选拔干部的管理上引入职责管理的理念,以《职位说明书》为主线,将职责管理贯穿于干部选拔、培训、监督、管理的全过程。
⒈资格条件符合职位需要。
《职位说明书》是职责管理的主要依据,在公开选拔工作的准备阶段,区委要求各选拔单位制定科学规范的《处级领导干部职位说明书》,分为岗位信息、职位概述、主要职责、职位权限、工作关系和任职资格大项,并重点在主要职责项当中明确职责程度和绩效重点,在任职资格项当中明确规定本职位所需的年龄、文化程度、专业水平、职业素养、工作经历以及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由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办公室根据各选拔职位的《职位说明书》,制定报名资格条件,并对外公布,确保资格条件符合选拔职位的需要。
⒉考试内容突出职位特点。
本次公开选拔的笔试、面试题目均委托北京双高人才发展服务中心统一命制,命题的基本原则是充分体现职位特点,笔试试题分为行政类和高级管理人员类,面试试题按照个选拔职位的特点分别命制,根据《职位说明书》的要求,考“实”的、“活”的东西,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东西,不考纯书本、纯理论,注重对能力的测试,有效的避免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另外,为了测试参选人员在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方面对选拔职位的适应程度,在本次公开选拔的笔试当中,还特别加考了心理测试试卷,把科学、客观的测试结果与笔试、面试成绩一起进行综合分析,以保证选准用优。
⒊严格考察力求人岗相宜。
在组织考察阶段,由区委组织部主要领导、选拔单位主要领导和公开选拔办公室工作人员共同组成个考察组,在与考察对象所在单位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深入考察对象所在单位,充分发扬民主,把参与范围扩大到考察对象的上级领导、所在工作部门的全体同志、相关业务部门以及下属单位的主要领导,向大家公布相关职位的《职位说明书》,认真开展民主测评和个别谈话,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的了解考察对象的现实表现,特别是对选拔职位的适应程度,为领导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⒋岗前培训强化职责意识。
区委出台了《新任职领导干部岗前培训制度》,对新任职处级领导干部实施岗前培训。在岗前培训中,按照《职位说明书》中不同职位在履职规范、履职环境、党风廉政建设和预防职务犯罪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聘请有关领导和专家进行专门讲解,同时引入导师制,重点安排选拔单位的党政正职与新任职干部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在介绍单位基本情况的同时,以《职位说明书》为载体,对职位的职责权限划分、内外部工作关系等进行详细阐述,使新任职干部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情况、熟悉角色、树立并强化职责意识。
⒌跟踪管理关注绩效重点。
按照职责管理的要求,区委组织部采取多种形式对公开选拔任职干部进行多角度的跟踪管理,充分利用到选拔单位考察和联系工作的机会,认真听取单位主要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的评价,随时了解公开选拔任职干部的履职情况、心理变化和岗位适应程度,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于月中旬专门召开了公开选拔任职领导干部座谈会,由新任职干部对照《职位说明书》,汇报任职以来的工作进展情况和体会,会上,区委组织部主要领导在肯定新任职干部工作成绩的同时,以督促完成绩效重点为中心,从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和职位权限、量化考核、妥善处理工作关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得到了选拔单位和新任职干部的一致好评。
三、对公开选拔工作有关问题的思考
⒈关于非公经济组织工作人员职级认定的问题。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当中明确了职级晋升的原则,尤其对破格提拔和越级提拔做出了严格的规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非公经济组织在经济成分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非公经济组织中的优秀人才参与公开选拔的人数也呈现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