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实践与思考最终稿
关于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实践与思考
中共*****课题组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公开选拔以其公开透明、广泛参与、平等竞争的优势,逐步成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手段和发展趋势。今年以来,***区委顺应这一趋势变化,结合自身实际,在全市率先开展了公开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工作。目前,公选过程全部结束,选拔出的*****名优秀年轻干部已走上领导岗位,为全区干部队伍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为如何进一步做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带来了很多启示。
一、公开选拔工作主要做法
1、审时度势,区委下定公选决心。近年来,受公务员“入口”过窄和历史遗留等诸多因素影响,干部队伍特别是领导干部队伍年龄梯次不尽合理,队伍老化、年龄段层问题较为突出,这已成为县区的共性问题。因此,区委着眼***未来发展的战略需要,审时度势,下定决心,面向全区高学历的年轻干部群体进行公开选拔,加快优秀年轻干部的成长步伐,从而快速有效地为干部队伍输入新生力量。
2、招兵买马,做好公选人才储备。近年来,区委全面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大各类人才的引进和储备力度。从2006年起,全面启动了“百名大学生”工程,连续5年面向全国高校公开招录*****名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学士以上学位的大学生。同时,积极调剂编制,先后召录了*****余名公务员和50余名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毕业生,从区外引进
*****余名省市级优秀教师。引进的人才个人素质好、知识层次高,不仅从根本上缓解了干部人才短缺的状况,更优化了基层一线的干部队伍结构。经过组织上几年来的精心培养和在实践中的学习锻炼,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逐渐成为乡镇街道和区直部门的业务骨干,为公选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保证。
3、反复推敲,公选方案最终出炉。实施方案是公选工作遵循的总则,也是公选成功与否的关键。区委对此高度重视,责成组织部根据《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着手制定方案,并多次例会反复研究、数易其稿,最终出台。方案对公选职位、报考条件和考试形式等相关事宜都做了全面、明确、细致的规定。一是确定公选职位。区委为了确保选拔出的年轻干部在岗位上能得到更加全面深入的培养和锻炼,快速成熟起来,在乡镇、街道领导岗位紧张的情况下,抽出*****个副乡镇长和*****个街道工委委员的岗位,面向全区机关、乡镇街道和事业单位在编在岗的干部进行公开选拔。二是确定报考标准。区委为了使领导干部队伍年轻化,基层单位领导班子年轻化,把公选群体的目标定位到历年来储备的年轻人才身上,把年龄限定到35周岁以下。在学历条件上,为使选出的干部更加优秀,在最初要求本科学历的基础上,又明确要求必须具有学士以上学位,从而保证了考生的质量。三是确定公选的形式。公选采取评分制分步遴选、差额考核、常委会差额票决的选拔方式进行。除了笔试、面试外,还纳入资
历评价环节,通过把学历、职级、职称、获得奖励、年度考核等成长资历进行量化,从而把考生的个人素质和工作业绩纳入综合评分中来,能够更全面、客观地体现每名考生的德才素质和日常表现。把考试总分值确定为100分,其中:笔试成绩占*****%,面试成绩占*****%,资历评价占*****%。从公选实施的过程看,整个方案比较严密、客观和公正,未出现任何疏漏。
4、精心组织,公选全程万无一失。在区委的关注支持下,公选考试全过程公平、公正、公开,每一个环节都顺利进行。一是多部门联合行动。区委组织部、纪检委、人事局认真落实执行公选方案,严格把关考试的每个环节,且组织部门不直接参与考试评分工作。二是创新考试环节。为使过程公平公正,笔试、面试全部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命题、制卷和阅卷,并对试卷的封装和运送严格保密。面试环节上,根据乡镇、街道每个公选职位所需的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一些具体问题,增加面试答辩考评工作的准确性。且考官全部聘请区外专业人员,考官和考生在面试前,通过当场抽签方式确定考场和面试顺序,组织部门只在场外服务,最大限度避免人为因素参与。三是实施全程监督。为保证考试的公正性,纪检委全程监督公选过程,在每个考场都放置手机信号屏蔽器,阻断考生、考官与外界的联系,并用摄像机监督整个面试的过程。四是公选过程及时公开。考试前,通过下达文件,发布公告等形式在全区公布公开选拔职位、报名条件和考试方案等。考试后,又对考试成绩和入围结果进行及时
公布。公选的笔试、资历评价、面试、考察等每个过程都及时公开,提高了工作的透明度。
二、公开选拔工作取得的成效
在这次公开选拔工作中,创新干部选任办法,进一步完善了公选方式,各个环节严谨有序,充分体现了公开、公平、竞争、择优,全区上下反映良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1、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基层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为发现和选出更优秀的人才,区委限定了报考条件,提高了准入门槛。报考的*****名考生,不仅年轻、学历较高,而且都在乡镇街道、村和社区工作和锻炼过,具有一定的工作实践经验。这次公选尽管岗位有限,但给所有考生都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很多成绩优秀、能力较为突出的年轻干部陆续进入面试、组织考察环节,不断呈现在公众眼前,更成为今后组织上重点的培养对象。尤其是通过公开选拔,选出的这*****名优秀年轻干部平均年龄只有*****岁,全部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学士以上学位,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他们走上基层领导岗位后,能够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砥砺品格,增长才干,快速成长起来,早日担当重任。同时他们的加入更为乡镇、街道基层领导班子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从年龄结构和知识水平上进一步优化了干部队伍。
2、透明公开真正体现,选拔干部公信度进一步提高。公选工作追求的灵魂就是公平、公正、公开,只有把公选的各个环节和实施过程置于广大干部和公众的监督下,才能不断提高选拔领导干部的公信度。这次年轻干部公开选拔,既
根据干部选拔任用和公开选拔的相关规定精心筹划,又借鉴了以往公开选拔的经验。具体方案虽由组织部负责制定,但区委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对公选职位、报考条件和考试形式和确定任用人选等相关事宜多次例会反复研究。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更是严格按照方案的规定和要求,全面实施。尤其是在笔试和面试环节的细节把握上,考题全部外委,强化监督机制,全部工作由组织部、纪检委和人社局共同完成,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干扰,没有出现任何“公选不公”的举报和传言,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提高了区委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3、选人方式大胆创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通过选拔,区委全面完善了公开选拔工作制度和措施。与*****年公选相比,这次公选在确定任用人选环节上,区委大胆探索实践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票决,让区委在更大的范围内选人用人,扩大了民主,达成了自由选择、平待竞争、程序公正、优中选优的目的,组织更科学、过程更透明、结果更公正、效果更明显。也为健全更加科学民主的选人用人机制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4、学习氛围日渐形成,干部前进动力不断增强。公开选拔对全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大家都拿“公选”这面镜子重新审视自己。领导干部实实在在的感觉到了年轻干部所带来的紧迫感,混日子、吃老本的思想悄然消失,学政策、学业务趋势日益明显。这次公选尤其是带给年轻人一次很大的触动。大家不断寻找自己身上的差距和不足,从各种角度和
渠道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同时,他们也感受到区委注重德才、注重基层、注重潜质的选人用人导向和重视年轻干部成长的培养向,从而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信心,积累起继续前进的动力,立足岗位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全区形成了尊重知识、倡导学习、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
三、公开选拔工作带来的启示
这次在全区年轻干部中公开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工作的圆满成功,不仅提升了区委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和全区对组织工作的满意度,还为今后进一步做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带来了几点启示:
一是公开选拔要形成鲜明的用人导向。公开选拔作为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能否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关键取决于干部群众对它的认同度。提高干部群众对公选工作的认同度,根本是要突出它的导向性,让民主、公开、竞争、择优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成为必然趋势和共识,并在全社会形成鲜明的用人导向,真正还权于民,让群众对任用干部“有权说”,而且“说了算”。为此,区委在这次公选中明确要选拔高学历、有潜质的优秀年轻干部,并在实施的诸多环节中,努力做到能公开的一定要公开,能让群众参与的一定要让群众参与,能让群众监督的一定要接受群众监督。形成重视基层一线领导班子配备的导向和注重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导向,尤其是要注重选任那些平时注意学习、政治过硬、年轻有为、有发展潜质的干部,避免任用那些高分低能、群众不认可的干部。
二是注重公开选拔各环节的科学适用。公开选拔作为一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举措,必须结合实际,针对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才能始终充满生机活力。要合理确定参选条件。充分考虑到公选岗位需求和基层干部的实际,在年龄、学历、专业等方面适当放宽要求,加大公选中干部参与的广度。要科学设定考试内容,按照考用一致的要求,注重岗位所必备的知识能力测试,增强试题的综合性和针对性。同时还要改进考察方法,增加组织考察时间,扩大谈话范围,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提高各环节的科学适用性,从而提高公开选拔任用干部的准确性。
三是公开选拔必须做好人才储备。拥有大量优秀人才是选拔的基础,所以做好公开选拔工作的关键,就是必须加大人才储备,让选拔工作有的放矢,有才可选。一方面是要加大对高知识层次人才和地区行业发展需要的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快速优化党政人才、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建立一支专业门类齐全、个人素质优良、年龄结构合理的干部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采取教育培训、挂职锻炼、参与急、难、险、重等阶段性重点工作等方法加快干部成长、成熟,促进党性意识、勤政意识、服务意识的全面提高。近年来,区委非常注重人才储备。启动的“百名大学生”工程作为谋划长远发展的一项“蓄水工程”,已凸显成效。区委尤其注重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强化实践锻炼,多岗位培养锻炼。大批高学历人才广泛分布在乡镇街道和区直重要部门,绝大多数都参与了棚改拆迁、信访维稳、招商
引资等全区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让他们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增长才干,尽快成熟起来。正是因为经过五年来的酝酿和储备,拥有了大批优秀的年轻干部,所以今年区委才会有如此大的决心和动力,进行公开选拔。
四是要逐渐扩大公开选拔职位的范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拿出更多“热门”的、吸引力强的职位进行公开选拔,既可以扩大参与面,保证公选质量,更可以消除干部群众对公选工作的一些模糊认识,扩大组织工作在干部群众中影响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可以提高公开选拔干部在选拔任用工作中所占的比重,制定相配套的制度、措施,逐渐完善和规范公开选拔干部工作,逐步成为今后选拔任用各级领导干部的主要形式。不仅在空缺岗位进行,还要拿出固定范围的岗位间隔一定年限重复进行,让更多优秀的人选能够脱颖而出,落选的领导干部可以安排到其他单位任职或改任非领导职务,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的有效机制,从而不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和健康发展。
第二篇:公开选拔后备干部的实践与思考
公开选拔后备干部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为各级领导班子储备合格的接替人选,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措施。长期以来,单位推荐、组织确定是后备干部产生的主要方式,已逐渐不符合干部工作扩大民主这一基本导向,不利于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今年6-8月,我们紧紧围绕乡镇换届和县乡机构改革两大主题,认真贯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结合仙居实际,积极探索后备干部选拔新机制,实行后备干部公开选拔,这个做法受到了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收到了明显实效。
一、传统后备干部选拔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后备干部工作是领导班子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一直来,县委十分重视这项工作,认真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大力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后备干部工作机制,使大批县管后备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为各级领导班子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工作成效是比较好的,但调查发现,后备干部工作相对滞后于其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选拔机制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人选来源上的单一性。民主推荐时,推荐人选往往局限于机关单位热点岗位上的个别正职,习惯于在领导身边选,在机关单位选,选人上重资历轻表现,重热点岗位轻普通职位,重行政干部轻一般职工。由于选人视野的局限性,搞“矮个里拔将军”,一方面,使一些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造成了一定的人才浪费。如去年我县某中学就有一名普通教师通过公开选拔被杭州一家重点中学录用为校级领导。另一方面,当个别职位出现空缺时,特别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领导职位,一时找不到合适人选。
2、操作方式上的封闭性。传统的后备干部人选产生方式比较封闭,单位推荐、组织考察和审定几个主要环节的透明度不高,如单位推荐党委定、组织考察背靠背、审定人选“暗箱”操作以及后备干部名单不公开等,直接影响着后备干部工作水平的提高。1997年至2000年,我县组织县管后备干部民主推荐4次,推荐各类优秀干部1700多人次,但从参与民主推荐的干部群众的广泛性和确定人选上的公开性上看,没有走出“暗箱”操作的怪圈。
3、培养模式上的滞后性。对不同类型的后备干部的定向培养力度不够,党务干部、经济干部、行政干部采用同一教育模式、同一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单一,以举办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和实践锻炼为主,但能参加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和实践锻炼的后备干部却屈指可数。据统计,1997年以来,全县共有250多人被选送到省委党校培训,培训覆盖率不到三分之二。
4、管理方式上的静态性。目前后备干部管理是由组织部门和所在单位党委(党组)共同负责,以所在单位党委(党组)管理为主。近年来,我们在后备干部管理制度方面虽然也建立了诸如定期考核、动态管理等有关制度,但仍存在重选拔、轻管理现象,组织部门在后备干部人选确定后,除每年在领导干部考核中对后备干部进行“点到”式了解外,其他过问的甚少,难以准确把握后备干部动态变化。有人认为县管后备干部属“宝座”型,只要职务不提,年龄不超,错误不犯,年年都是后备干部,缺乏竞争的压力。由此,一方面导致少数年轻后备干部忽视自身素质提高,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另一方面,在册后备干部年龄结构趋向老化,出现后备干部“青黄不接”现象。
5、选与用上的分离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中备用脱节、“两张皮”的问题仍然存在,造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与领导班子建设结合不紧,个别人选产生未能完全坚持从后备干部中产生,没有真正引起各级领导对后备干部备用结合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从仙居实际看,备用结合率约90%左右。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可靠的制度来保证后备干部的备用结合率。
二、主要做法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在认真分析当前后备干部现状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双推双考”选拔领导干部的做法,对原后备干部推倒重来,实行“零起点”竞争公开选拔县管后备干部。具体工作中做到:
1、明确条件,规范程序。按照有利于大范围发现和遴选人才,我们规定参加公开选拔对象的资格条件是:职务要求各乡镇和县级机关及其下属单位的股级干部,以及县属学校、医院的中层干部,乡镇中心校、单设初中以及重点骨干企业的正副职;年龄要求45周岁以下;文化程度要求大专以上(妇女、非党条件可适当放宽)。公开选拔后备干部的基本程序是:①推荐报名,由各单位发动符合报考条件对象参加选拔,采取分类报名、统一考试方式。即分乡镇、党群、政法、综合、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科教文卫七个类别进行报名。②资格审查。着重从职务、年龄、学历、工龄等要求进行审查,并通过新闻媒体公布审查结果。③笔试。在市委组织部领导参与监督下,组织命题组到有关院校请熟悉选拔业务的专家出卷的基础上,对符合条件人员进行闭卷考试,考试内容以公共知识为主,卷面总分140分,主要测试应试者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知识的广博度。④考核。调用2000《干部测评汇总系统信息库》中的乡镇干部、一般干部以及机关部门中层干部民主测评结果的同时,对参加笔试对象全部进行考核,充分征求报考者所在单位意见,详细掌握参考人员有无违法违纪情况和2000考核结果。考核充分体现其职务、考核结果及原为后备干部或重点后备干部,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对报考者进行好、中、差等级分类排队,二是设置职务加分,即对正股级干部加10分,副股级干部加5分,一般干部不加分。在此基础上,按考试70%、考核测评30%择优确定出面试对象。⑤面试。在择优确定面试对象中,按上级规定比例把女干部、非党干部单列出来进行确定,不设统一分数线。组织了120位乡镇部门领导当面试评委,采取口试方式,分组进行面试,以主观发挥题为主,主要了解和测试应试者的整体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看是否具备基本的领导素质和潜能大小。面试设候试室和试场,考生抽签确定面试序号,候试室考生按序号逐个由工作人员带入试场面试。为保证面试成绩的客观公正,设计出《不同评价要素素质高、低者评分对照表》,统一评价标准及参考答案,按优秀、良好、一般、差四个档次进行评价打“√”。⑥人选审定和公示。以面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结合笔试、考核情况,经部长会议讨论并报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择优确定后备干部人选向全社会公示,接受全社会监督。
2、严格把关,公开公正。在公开选拔的具体工作中,我们坚持把握好四个环节:一是宣传发动。召开动员大会,通过媒体大力宣传推行后备干部公开选拔的目的意义、方法程序,同时对每一阶段都进行跟踪报道,并分单位进行了动员部署,要求符合报考条件的人选积极参加,为这项工作推行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二是程序公开。对报考资格条件、资格审查结果、参加面试对象以及初步人选确定等都作出公开,最大限度地扩大公开范围,提高选拔工作透明度。报名时制订出报考细则,资格审查后向不符合条件对象说明理由,公布参加面试对象准考证号,初定人选提交常委会讨论后向全社会公示,未入围对象允许查阅笔试、考核、面试成绩。三是严格组织纪律。公开选拔后备干部工作面广量大,仅面试就有372人参加,每个环节的组织纪律都十分重要。我们对公开选拔工作人员约法三章:不该看的不看,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笔试、面试试题由部长一人单线联系,同时在笔试、面试前组织工作人员进行部署演练,严格按规程操作,特别是笔试、面试阶段的组织工作做得更为细致周到。笔试监考人员分考场由部长在考务会议上当场宣布,考生和监考人员通讯工具一律上缴,面试评委分考场在开考前十分钟宣布,且上、下午调换考场,每个试场都安排一名纪委同志参加监督打分,候试室考生和面试评委一律停止使用通讯工具,评委评分时相互间不得交流评价情况,评分表由评委本人签名,并由评委组长审核签署意见后统一汇总。由于各个环节的组织严密,纪律严明,从而保证公开选拔工作公开性和公正性。四是公示调查。对公示有问题反应者进行调查核实,对查证属实但不影响任用的,将调查结果纳入《后备干部监督信息库》,留档备查;对问题经查证,性质严重的,取消资格。公示期间,收到群众各类举报中,涉及后备干部17人,共23条意见。
3、完善制度,巩固成果。为了巩固公开选拔后备干部成果,我们着重在以下方面做好深化提高工作:一是落实培养措施。对后备干部培养进行总结规划,有计划地加强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选派50名左右后备干部到党校进行系统理论培训,分期分批组织开展“百名后备干部当村官”活动。同时抽调部分后备干部到县信访局、县长热线受理中心和艰苦复杂环境锻炼,让他们担当急、难、险、重任务。二是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对后备干部进行考核和理论测试,两年统一进行分开选拔,实行动态调整,优胜劣汰,确保老后备干部出口有渠道、新后备干部进口有途径。同时建立健全后备干部培养责任人制度、工作评议制度、谈话提醒制度等,严格加强管理。此外,建立完善《后备干部管理信息库》,对后备干部基本情况、考察材料以及信访反映等情况实行信息化管理,为后备干部使用提供准确依据。三是完善备用结合制度。把公开选拔后备干部与提拔使用领导干部紧密结合起来,把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与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规定今后提拔人选必须在后备干部队伍中产生,使其形成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来。
三、初步成效
“零起点”公开选拔后备干部的推行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认可,从实施情况看,成效也是显著的。
1、提高了后备干部选拔工作的透明度,扩大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零起点”公开选拔方式产生后备干部,将原来各单位推荐的300多名后备干部推倒重来,重新确定选拔条件,打破身份、编制界限,让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开竞争,彻底改变传统后备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存在的推荐范围狭窄、民主程度不够、透明度不高的做法。同时对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等几个主要环节的结果都通过新闻媒体向群众公开,使干部群众不仅知悉整个工作的全过程,而且还了解到每个阶段、每个环节的细节,全方位接受群众监督,大大地提高了后备干部工作的民主程度。
2、拓宽了选人视野,进一步优化了后备干部队伍结构。公开选拔后备干部面向全社会招贤纳才,不仅在党政机关中选,而且在经济部门、文化团体、企事业单位中去挑选优秀青年后备人才,从而大大拓宽了识才选才渠道,使一大批年纪较轻、能力较强、素质较好的“陌生面孔”能脱颖而出,真正收到了“选拔一批,储备一批,发现一批”的效果。这次公开选拔,有157名富有潜质的年轻干部新进入后备干部队伍,淘汰了200多名原在册后备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比例明显提高,文化趋向“高学历化”。经公开选拔产生的306名县管后备干部,其中大专以上文化294人,占96.1%;妇女67人,占21.9%;非党51人,占16.7%。
3、增强了干部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笔试、考核测评和面试等环节的层层挑选,对后备干部的各方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平时不注重学习的干部就过不了关,从而促使干部系统地学习理论,掌握现代领导必备的知识和本领。公开选拔期间,县城各家书店有关公开选拔书籍被报考者抢购一空,大大激发了干部学习的自觉性,在干部队伍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对提高整个干部队伍的素质产生了深远影响。
4、强化了干部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加快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干部选任机制。公开选拔后备干部设置了资格审查、笔试、考核、面试、公示等五个关,每道关口都是对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检测,过不了关就要被淘汰。如资格审查淘汰了91人,笔试考核淘汰了362人,面试淘汰了66人,经过“德、能、勤、绩”的全面测试和检验,产生出了306名后备干部,同时县委又作出今后提拔使用领导干部必须从后备干部中产生的规定,使干部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明显增强,在干部队伍中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奋发向上的竞争态势,确立了一种“有为才有位”的知识化、专业化干部导向。公开选拔后备干部,既改变了后备干部的选拔方式,又拓宽了公开选拔制度的应用范围,为以后进一步推行和深化公开选拔制度提供了宝贵经验,有利于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干部选任机制。
四、几点思考
我们专门以公开选拔方式产生后备干部的做法得到上级的肯定,但公开选拔后备干部工作是一项新的探索,需要我们边探索边总结、边完善。在此我们提出几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以进一步深化完善这项工作。
1、必须坚持提拔使用干部必须从后备干部中产生的用人原则。中组部《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工作暂行规定》中强调提拔干部一般要从后备干部中挑选,这是开展后备干部工作的重要前提。但现实干部工作中备用脱节的现象却一定程度存在,这与有些地方对后备干部工作欠重视,后备干部名单长期不调整有直接关系。实行公开选拔后备干部之后,将产生明确的后备干部名单,公开选拔的方式也使这支队伍备受社会关注。如后备干部选出来,而今后使用干部又脱离后备干部,随意从其他人选中选择,那将严重丧失公开选拔后备干部工作的公正性和吸引力,也将降低用人部门的威信。因此,实行公开选拔后备干部,首先必须强调要从后备干部中选拔使用人才,这是前提条件。
2、必须明确后备干部的产生方式。传统的后备干部一般通过单位推荐再由组织确定的方式产生,虽然存在不少弊端,但操作简单,人选确定比较灵活。实行公开选拔后备干部,扩大了用人视野,但组织工作量大而繁琐,选出的后备干部一经决定,不易调整。并且,公开选拔存在周期问题,即间隔多少时间举行一次公开选拔。在不搞公开选拔的时候能否利用组织确定方式产生后备干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种意见认为,后备干部公开选拔工作,组织就不能再直接确定后备干部。否则,将降低公开选拔后备干部的公平竞争性。另一种意见认为,公开选拔的实践证明,考试考出来的不一定是能力最强的,高分低能的情况也经常出现,并容易使一部分实际工作能力强而由于各种原因未通过考试的人才不能入围。我们认为,应采取公开选拔与组织确定相结合的方式产生后备干部。具体做法:一是规定公开选拔周期。可每三年选一次,每次选拔都实行零起点竞争,即对原后备干部一律推倒重来。二是周期内实行滚动管理。结合干部考察和考核,对后备队伍进行跟踪了解,每年合理淘汰部分表现较差的后备干部,并根据民主推荐情况及时补充新鲜人才,保持后备队伍的生机活动。
3、必须与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相衔接。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自开展以来,对打破干部任免单一的委任制、激发干部队伍活力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公开选拔也存在不少实际问题:一是公开选拔使一批非后备干部过关入围,出现备用脱节,使一些人甚至认为后备工作没有实际意义。二是公开选拔在人选素质上把关比较薄弱,淘汰机制不尽合理,出现一些人选高分低能现象。三是公开选拔工作量大,并且《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规定,今后三分之一的领导干部从公开选拔中产生,如沿用旧的选拔模式则根本无法实行。实行公开选拔后备干部,并与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结合进行,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因为公开选拔后备干部不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那样“选上来就上阵”,要经过一定阶段的培养锻炼时期,不断提高其素质。同时,也使备用脱节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必须做好两者的衔接。一是程序上的衔接。既应先选拔后备干部,再选拔领导干部,而不是同步进行。二是对象上的衔接。今后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时,一般应以后备干部为基础。由组织上从这些后备干部中,按有关职位条件和适当比例推荐人选,进行竞争择优。三是考试形式上的衔接。鉴于后备干部产生时已经进行了笔试,因此,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时一般以面试为宜。
4、必须进一步规范公开选拔后备干部的工作程序。实际工作中,我们感到主要在三个环节上要求进一步探索完善。一是考试环节。公开选拔工作中最关键的环节是考试,考试内容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人选的质量。从这些年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和我县实践来看,我们认为,公开选拔后备干部的考试最好分类进行选拔,这种分类选拔可以根据不同类别确定入围人选,防止一些专业技术干部考不过党政干部的现象。也可以更好地体现门类要求,为今后落实后备干部培养措施、培养方向提供方便。同时,还应建立我市市级题库,保证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也防止由于“村村冒烟”所造成的无序状况,建议今后公开选拔后备干部最好能由市里统一组织进行。二是考核环节。由于笔试入围人选一般较多,对他们的平时表现组织掌握较少,在较短时间内对这些人员进行有效考核,难度较大。因此,建议建
立适合参考人员的平时考核制度,结合年终考核工作,全面客观掌握参考人员的平时德、能、勤、绩等方面的情况,并将考核结果输入微机管理,考核时可直接调用,以防平时表现一般甚至比较落后的考察对象被临时包装而蒙混过关。三是面试环节。后备干部公开选拔是否一定要进行面试值得探讨。我们感到,通过面试,对干部的实际能力、素质有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但面试组织的工作量相当大,面试的科学性也受到一定影响。如今后与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相衔接,在后备干部选拔中不一定要进行面试。
第三篇: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总结经验材料
**区始终把公开选拔作为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的重要补充,用以弥补本区干部队伍当中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不足,1996年以来,已开展了4次公开选拔和公开招聘工作,收到了预期效果,积累了工作经验。特别是中央5+1文件颁布实施以后,**区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于XX年一季度面向全市公开选拔了8名副处级领导干部和高级管理人员。本次公开选拔工作力就进一步推进职责管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对公开选拔实际操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一、坚持三个原则、做到四个创新 公开选拔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程序性很强的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这要求在工作中必须要加强领导,严密组织,把各个环节都做实、做细、做好。回顾**区XX年的公开选拔工作,突出的特点是坚持三个原则、做到四个创新。
1、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高标准选人的原则。结合公开选拔 工作 开展次数有限和党政机关领导职位有限的特点,**区在历次公开选拔工作中一直坚持高标准选人的原则。XX年的公开选拔,明确要求报名人员必须具备全日制教育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5个党政领导职位的报名人员年龄要求在40岁以下,并具备担任正科级职务满一年的经历;3个高级管理人员职位的报名人员年龄要求在45岁以下,并具备相应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执业资格,为选准用优、优中选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本次公开选拔工作努力做到选拔政策公开、条件和资格公开、步骤和程序公开、选拔结果公开。所有应试人员的笔试、面试成绩均通过**党建网、**新闻网进行网上公布,同时还聘请区纪委、监察局的有关领导对公开选拔工作进行全程监督。有力地保证了公开选拔工作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进行。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时间安排上,将报名、笔试、面试安排在双休日;在笔试阶段,专门准备了考试用具、饮用水和放置衣物的提袋,并设置专职医生;在面试阶段,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室;在体检阶段,组织集体乘车往返医院,并提供早餐。通过以上细致入微的工作,充分体现了**区委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得到了公开选拔参与者的一致好评。
2、做到四个创新。一是考试内容上的创新。本次公开选拔的笔试、面试题目统一委托北京双高人才发展服务中心命制,在笔试中首次引入心理测试内容,通过对应试者选择答案的量表分析,投射出应试者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的习惯行为,从而全面了解其性格特点。在面试中采用结构化方式,针对每个职位的工作性质和行业特点,分别命制相应的面试试题,为选拔任用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二是组织管理上的创新。为切实加强对公开选拔工作的组织领导,**区委专门成立了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干部工作的区委副书记任组长,区委组织部长任副组长,区委组织部、区纪委、区监察局、区人事局主要领导任组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区委组织部工作人员为主体,并从区属党政机关抽调5名后备干部参与日常工作,为本次公开选拔工作的稳步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三是宣传方式上的创新。为扩大公开选拔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区委对本次公开选拔工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人才市场报》、《**周刊》、263网络通信、**党建网、**政府网、**新闻网、**人才招聘网等市区主流传媒全文登载公开选拔公告及简章,在驻昌各大院校及回龙观、天通苑等大型居住区张贴公开选拔海报,在报名现场精心制作了8个选拔单位的宣传展板,并利用**电台、电视台对公开选拔工作进行全程跟踪报导。全方位的宣传手段,为本次公开选拔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区近年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显著成果。四是人才储备上的创新。在本次公开选拔工作中,将选拔干部与储备后备领导人才有机结合,建立了公开选拔人才档案,将落选人员中的优秀人才纳入视野,将其中的区属干部作为后备领导人才进行培养,对一些区外的高层次人才进行重点引进。同时,针对落选人员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研究制定后备领导人才的培训计划,提高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关于有效降低工作成本的问题。实践中,我们发现,公开选拔工作从开始到结束一般需要2至3个月的时间,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较多,工作成本较高,因此,还需提高公开选拔的产投比,综合开发公开选拔的效能,以实现公开选拔效益的最大化。除发挥选拔人才的效能外,公开选拔还应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与延伸选用相结合。在双向选择的前提下,从落选的优秀者中选拔一些素质好、有潜力的人才,安排到适当岗位任职。二是与储备人才相结合。对所有进入面试的干部建立人才档案,纳入到后备干部队伍进行管理和培养。三是与培训干部相结合。要求所有符合条件的后备干部必须报名参加考试,既锻炼了干部,又使他们经历了一次较为全面的专业知识培训。四是与激励干部相结合。通过公开选拔,进一步树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导向,并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手段,对公开选拔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报道,以激励广大干部奋发向上,形成奋发、竞争、进取的良好氛围,实现建立务实高效、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的目标。
第四篇: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总结经验材料(推荐)
××区始终把公开选拔作为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的重要补充,用以弥补本区干部队伍当中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不足,年以来,已开展了次公开选拔和公开招聘工作,收到了预期效果,积累了工作经验。特别是中央“+”文件颁布实施以后,××区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于××年一季度面向全市公开选拔了名副处级领导干部和高级管理人员。本次公开选拔工作力就进一步推进职责管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对公开选拔实际操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一、坚持“三个原则”、做到“四个创新”
公开选拔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程序性很强的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这要求在工作中必须要加强领导,严密组织,把各个环节都做实、做细、做好。回顾××区××年的公开选拔工作,突出的特点是坚持“三个原则”、做到“四个创新”。
⒈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坚持高标准选人的原则。结合公开选拔工作开展次数有限和党政机关领导职位有限的特点,××区在历次公开选拔工作中一直坚持高标准选人的原则。××年的公开选拔,明确要求报名人员必须具备全日制教育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个党政领导职位的报名人员年龄要求在岁以下,并具备担任正科级职务满一年的经历;个高级管理人员职位的报名人员年龄要求在岁以下,并具。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区近年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显著成果。
四是人才储备上的创新。在本次公开选拔工作中,将选拔干部与储备后备领导人才有机结合,建立了公开选拔人才档案,将落选人员中的优秀人才纳入视野,将其中的区属干部作为后备领导人才进行培养,对一些区外的高层次人才进行重点引进。同时,针对落选人员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研究制定后备领导人才的培训计划,提高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以公开选拔工作为切入点,在干部的选任和管理上引入职责管理的理念
市委关于积极推进干部管理方式由职务管理为主向职责管理为中心转变的工作部署,××区委以××年公开选拔工作为切入点,在公开选拔工作的全过程以及公开选拔干部的管理上引入职责管理的理念,以《职位说明书》为主线,将职责管理贯穿于干部选拔、培训、监督、管理的全过程。
⒈资格条件符合职位需要。
《职位说明书》是职责管理的主要依据,在公开选拔工作的准备阶段,区委要求各选拔单位制定科学规范的《处级领导干部职位说明书》,分为岗位信息、职位概述、主要职责、职位权限、工作关系和任职资格大项,并重点在主要职责项当中明确职责程度和绩效重点,在任职资格项当中明确规定本职位所需的年龄、文化程度、专业水平、职业素养、工作经历以及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由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办公室根据各选拔职位的《职位说明书》,制定报名资格条件,并对外公布,确保资格条件符合选拔职位的需要。
⒉考试内容突出职位特点。
本次公开选拔的笔试、面试题目均委托北京双高人才发展服务中心统一命制,命题的基本原则是充分体现职位特点,笔试试题分为行政类和高级管理人员类,面试试题按照个选拔职位的特点分别命制,根据《职位说明书》的要求,考“实”的、“活”的东西,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东西,不考纯书本、纯理论,注重对能力的测试,有效的避免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另外,为了测试参选人员在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方面对选拔职位的适应程度,在本次公开选拔的笔试当中,还特别加考了心理测试试卷,把科学、客观的测试结果与笔试、面试成绩一起进行综合分析,以保证选准用优。
⒊严格考察力求人岗相宜。
在组织考察阶段,由区委组织部主要领导、选拔单位主要领导和公开选拔办公室工作人员共同组成个考察组,在与考察对象所在单位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深入考察对象所在单位,充分发扬民主,把参与范围扩大到考察对象的上级领导、所在工作部门的全体同志、相关业务部门以及下属单位的主要领导,向大家公布相关职位的《职位说明书》,认真开展民主测评和个别谈话,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的了解考察对象的现实表现,特别是对选拔职位的适应程度,为领导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⒋岗前培训强化职责意识。
区委出台了《新任职领导干部岗前培训制度》,对新任职处级领导干部实施岗前培训。在岗前培训中,按照《职位说明书》中不同职位在履职规范、履职环境、党风廉政建设和预防职务犯罪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聘请有关领导和专家进行专门讲解,同时引入导师制,重点安排选拔单位的党政正职与新任职干部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在介绍单位基本情况的同时,以《职位说明书》为载体,对职位的职责权限划分、内外部工作关系等进行详细阐述,使新任职干部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情况、熟悉角色、树立并强化职责意识。
⒌跟踪管理关注绩效重点。
按照职责管理的要求,区委组织部采取多种形式对公开选拔任职干部进行多角度的跟踪管理,充分利用到选拔单位考察和联系工作的机会,认真听取单位主要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的评价,随时了解公开选拔任职干部的履职情况、心理变化和岗位适应程度,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于月中旬专门召开了公开选拔任职领导干部座谈会,由新任职干部对照《职位说明书》,汇报任职以来的工作进展情况和体会,会上,区委组织部主要领导在肯定新任职干部工作成绩的同时,以督促完成绩效重点为中心,从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和职位权限、量化考核、妥善处理工作关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得到了选拔单位和新任职干部的一致好评。
三、对公开选拔工作有关问题的思考
⒈关于非公经济组织工作人员职级认定的问题。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当中明确了职级晋升的原则,尤其对破格提拔和越级提拔做出了严格的规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非公经济组织在经济成分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非公经济组织中的优秀人才参与公开选拔的人数也呈现上升趋势。
第五篇: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在基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解读】
现在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如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而很多事业单位招聘的也是基层工作人员。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会在基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基层回馈社会。总书记也曾勉励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善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因此,在事业单位综合写作考查中,很可能会让考生以在基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题目,观点明确,结合实际,条理清晰,字数不少于1000字。
【参考范文】
脚踏实地 仰望星空
——在基层的舞台上实现人生价值
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迎着梦想的朝阳,我们从象牙塔走向了社会。我们坚守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追逐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迈,期待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绝响„„豪情满溢,渴望一飞冲天。然而,正如温总理所言,仰望星空的同时还需脚踏实地。夸父逐日,好高骛远,终究一场虚空。只有扎根土地,深入基层,才能迅速吸取养分,茁壮成长,绽放生命的光芒。
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确实给我们提供了很高的平台。但是,我们不能只盯着它们绚烂的外壳,盲目从众。我们要理性地分析,转变就业观念,找准自己的方向,在基层也有很多让我们发光的舞台。要把握机会,充实自己,在平凡的岗位收获不平凡的成功。
找准定位,边学边干,积累工作经验。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镌刻着一句哲言:认识你自己。对于刚出校门、走向基层的大学生而言,首要做的就是找准自己的定位,转变角色,积累经验。基层是我们向群众学习的好课堂,通过和基层群众一起工作和生活,摸爬滚打,我们才能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我们国家很多高层领导人都是在基层成长起来的,如中央政治局常委张高丽同志,大学毕业后只是广东茂名石油公司的一名工人,经过不断努力,不断提升,才有今天的成就。因此,“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基层是检验我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的试炼场。
脚踏实地,立足岗位,发挥个人优势。我们在大学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储备,要运用到社会、基层中去,正所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国家每年都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大量的基层工作机会和岗位,如“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等。我们可以努力争取机会,运用自己所学,发挥所长。如农业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到农村去帮助农民提升农
业科技水平;医学生可以到医疗资源匮乏的乡镇卫生机构去,为需要的人提供帮助„„基层的舞台很大,给我们发挥的空间和平台也很大。在我们自己的岗位上,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锻炼自己,成就自己。
融入基层,提升自我,成为栋梁之才。我们暂时所处的基层岗位很低微,但我们的志向是高远的。如总书记所言:要努力成为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才。我们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在基层的磨练是日后腾飞的基石,是蜕变成蝶之前的破蛹过程,虽然辛苦,但这是成长的必经阶段。
我们的青春,我们的汗水,应该挥洒在需要我们的土地上。大学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踊跃下基层。在基层生根发芽,在风雨的洗礼中绽放光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结出事业成功的硕果,开创出一片崭新的天地!